第一篇:大河乡勤劳致富模范事迹材料(顾开生)
勤奋创业拓富路 倾情帮困架富桥
——大河乡勤劳致富模范顾开生事迹材料
一座座整齐有序的饲舍,一个个健壮肥美的绵羊……看到这些巨变,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位沉稳干炼、求真务实舍饲喂养养殖户——顾开生。
顾开生是大河乡红湾村村民,家中共有3口人,家中主要靠饲养牲畜维持生活,虽然辛勤的劳作但日子过的依旧很紧张,每年畜产品价格好的时候也只能收入9000元,加零散的打工收入最多也只能收入15000元左右,只能维持家庭正常的生活开支,日子过的紧紧巴巴。
这几年,在县、乡、干部的动员引导及身边一些依靠牲畜饲养改变生活困境的村民活生生的事迹的鼓舞下,顾开生逐渐认识到了依靠自家的9084亩草原,已经不能满足家里的正常开支,要改变自己的这种生活状况,就要搞舍饲养殖。看到别人都在努力发家致富,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由于他文化程度高,接受新事物快,思维灵活。经过了解市场行情,掌握经济信息和乡亲们交谈,他对舍饲养殖业产生了兴趣,红湾村养殖业的在全乡是有实力的,舍饲养殖技术养殖效益在全县都是有目共睹的,近年来舍饲养殖业效益非常乐观,尤其是细毛羊养殖。
通过自身多方面的筹措资金,并且利用村上修建的舍饲养殖小区为支点,做起牛羊育肥返销的生意。近几年收入越来越可观,基本上年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但是舍饲养殖必须要依靠科技和细心的管理,起初他是盲目的养殖,技术懂得不多,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以至有过许多坎坷。在防疫方面很讲究,因此他经常在闲暇时间来学习养殖的技术。他认为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近几年在他的示范辐射带动下,周围的15户人家开始发展舍饲养殖,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3户,饲养牲畜都在150头以上,年收入至少在5万元以上。他们经常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对周围许多人的发家致富有积极影响。为了保证牲畜销路畅通,与客商长期打交道,定要保证牲畜的品质,让别人买得放心,吃得放心。不能随便涨价,欺骗客商。至此,他养的牛羊全村都有着很好的口碑,经常有许多客商慕名而来,这也为以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为人朴实,团结他人,在自己从事几年的舍饲养殖中、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帮助、支持和带领他们,受到了乡亲们的青睐和信任,在村里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发展舍饲养殖业,疫病防治是关键。初入行时,为了尽快掌握牲畜养殖技术,他每天到远教室里借阅饲料青贮、畜病防治等科技书籍和光盘进行自学,逐渐掌握了科学饲养和疫病防治技术。为了用技术指导实践,他整天钻在养殖棚中打扫卫生、消毒,总结驱虫健胃的经验,观察牲畜的饮食规律,给每头牲畜确定了适宜个体状况的精饲料供给量和饲料配方。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带领部分贫困户共同富裕起来,这是兰红卫发自内心真情的表白,2013年,他又贷款十万元扩大了舍饲喂养,他先后去新疆、酒泉、肃北等地联系,把喂养的羊只贩销这些地方,帮助红湾村贫困户。经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养殖前景非常乐观,是红湾村公认的养殖能人和致富能人。
他虽然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但他时刻牢记 并竭尽所能帮助周围的贫困乡亲,使他们鼓起勇气,大胆养殖,是群众心目中的致富带头人。他更坚定了舍饲养殖的信心与决心,有决心,也有信心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并且越走越好。
第二篇:农村勤劳致富典型事迹
农村勤劳致富典型事迹。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勤劳致富。**年,为了让父老乡亲摆脱贫困,**带领十几名村民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筹资7万元建起的小型轧钢厂。为了把企业做大,**年又筹措了100多万元建起**县轧钢厂,经过几年的奋斗,不仅还清了借款,职工每月收入也达到了400-500百元,还向村里上交了几十万元。为了让乡亲们尽快富起来,1993年,与香港、湖南的两家公司联合投资3000多万元,组建****钢铁有限公司。在企业投产后不久,钢材市场滑坡、产品滞销,债主登门要帐,合资伙伴也产生了退股的念头。在企业最艰难的情况下,他看准了轻轨“大厂不愿干、小厂干不了”的市场空档,他果断调整了产品结构。从此,企业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企业成为全国同行业中规模最大、品种最多、规格最全的轻轨生产厂家,拥有固定资产11亿元,年销售收入49亿元,**年上缴税金1.18亿元。成为县市纳税大户、邯郸市十强规模民营企业,被农业部评为全国诚信守法企业和创名牌重点企业。
致富不忘父老乡亲,办一家企业,富一方百姓。**年,**担任杜**村委会主任后,怀着“办一家企业、养一厂员工、活一村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强烈愿望,先后安排农村1600名富余劳力、300名下岗职工和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到公司就业。他投资3900万元用于杜**新农村建设。以补贴的方式使全村826户全部实现了住宅楼房化,人均住房达到36平方米。硬化11条街道面积3.5万平方米,铺设供、排水管道1.85万米,安装高标准路灯200多盏。在村里建了3个健身广场,面积4000多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改建了2000平方的村民文化中心,扩建3000平方米休闲场所,全村统一安装了有线电视和电话。**年新建了24栋欧式别墅楼、6800平方米的超市和1个大型停车场。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生活质量,高标准卫生院、养老院、剧院已陆续动工。为支持本村的农业生产,打深井22眼、购买大型农机9台,免费为全村2900亩耕地统一耕、种、收。改造了电力设施,村民用电每度只收0.35元,仅此一项公司每年开支30多万元。从**年开始,陆续新建果园200多亩,发展日光温室12座、蔬菜大棚48栋,蔬菜基地100亩,提高了种植业效益,为不适合在企业上班的老人和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
**说,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他把全村16名残疾人全部安排在公司上班,村里3个五保户、7个孤儿的衣、食、住、学等费用由公司负担。投资30多万元成立了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群众看病难。公司负责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的工资和医疗费,逢年过节对困难户给予经济上的帮助。
他的资助没有限于本村群众,三乡五里的邻村他也积极资助。投资10万元为**河店村打两眼深井,投资30万元为兴业村铺设了2.7公里柏油路。为了邻村运输户行车方便,投资105万元修建了杜**至107国道3.5公里的水泥路。为附近的大屯、兴业、两岗、曹庄、邓底等村修建学校、打井。生活特困户和孩子考上大学上交不起学费的困难户,都会及时得到他的帮助。据统计,累计投资162万元。
**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后,他积极参与市、县组织的募捐活动,捐款50万元。同时,还组织公司干部职工捐款15.6万元,为灾区人民献了一份爱心,尽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从**年开始投资800多万元,新建了占地30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花园式学校,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被县里命名为**县第六实验学校。出资320多万元资助20多名本村子弟上大学。投资25万元帮助南界河店、**河店小学和城南中学改善办学条件。
**年,按照居民楼划成小组,建立警民联防体系,投资12万元为每户安装了无线报警器,实现了“一户报警、十户联动”。在9月**省召开的“联防互助110”现场会上,对杜**村试点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
他的家乡杜**村成为闻名**的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省、市领导多次到村视察指导工作。他本人先后荣获**省和邯郸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个人、省劳动模范、中央和国家十部委计生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富民兴村百佳领军人物、全国慈善事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第三篇:模范事迹
四十年如一日,坚守的公路人
李正堂同志,今年已64岁了,他20岁从事公路养护工作,直至退休,他以一个代表工、协议工的身份在公路上整整干了40年,从一个毛发未脱的少年,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翁,可以说他的一生交给了公路,奉献给了社会。
做起养路事,一辈子公路人
从60年代开始,在每天10分工,国补3毛钱的艰苦条件下,李正堂走进了养护队,开始了他的养路生涯。
为采集砂砾料,他每天拉着平车要到几十里远的山上拉砾石、红土,顶着烈日,起早贪黑。为完成填补坑槽任务,家里盖房他顾不上,亲戚家过事他没空帮忙,平车坏了他自己学着修,为的是节省那么一点修理费。
公路油路化后,他更是爱路如命,数九寒天,他拿着扫帚、铁锨照常上路,扫雪打冰,撒防滑料,哪里有隐患他就会出现在哪里。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他边走边在路面上捡抛洒物,发现边坡有水槽,他会立即停下来用土填平打实。他所负责修补的路面坑槽达到了统一、美观、优质、高效的技术标准。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干过班长、统计员、司务长、保管员等项工作,退休后,他仍无私奉献在门卫的岗位上。
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岗位,李正堂他始终把“服务社会、服务交通、服务职工”放在心上。正是靠着这样坚定的理想信念,李正堂多次获得单位的表彰,多次荣获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在所有职工同志的心中树立起了高大的丰碑。
人老心不老,退休也要为公路做贡献
“我一辈子都在公路事业上奋斗,亲眼目睹了公路事业的发展进步,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年龄大了,退休了,不能为公路工作了,我只能以做一个好门房的形式来表达对公路段的特殊感情。”这是李正堂常说的一句话,也真实反映了他退休以来的心路感受。
自担任门卫工作以来,李正堂每天按时打扫卫生,及时修花剪草,认真分发报刊,热情接待来宾,严格管理库房,千头万绪、有条不紊、样样不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余热,自买胶水,利用休息时间为同志们修车补带。他每天总是面带笑容,满腔热情,心里想着工作,肚里装着单位,虽然年近七旬,但他的责任心不减,服务劲头不减,爱岗奉献不减,他视段如家,始终如一。
看着老李的苍葱白发,有很多人都问他:“李师傅,您这么大年龄了,应该在家好好颐养天年了,别出来干活啦”,可他总是笑着说:“四十几年了,闲不住了。趁着还能拿得动扫帚、发的了报纸,再给公路段做点贡献,再感受感受咱公路人的气息。”
老李的很多平凡事例,细想起来使我们深感不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这种公而忘私的可贵精神,是我们闻喜公路人社会公德的缩影与展示!
第四篇:模范事迹
2011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模范集体事迹
招商客服部作为天津中信津信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的对外窗口,承担着中信工业区、中信物流园两块厂区的对外招商和客户服务的工作,2011年全体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各项经营计划指标,以更扎实的工作和更有效的措施,向管理要效益,服务创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迎难而上促发展,圆满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指标。
中信工业区建成于1987年,占地48万余平方米,20多年前生产康师傅方便面的顶新集团就是在这里落户中国并发展壮大,成为全国赫赫有名的食品企业。2011年招商客服部紧跟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步伐,不断完善中信工业区的升级改造项目,通过清理高能耗、高污染、技术含量低的老租户,吸纳节能、低排放、外部形象好的新企业,让中信工业区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中信工业区进一步改造方案还在设计修订中,我们将本着“十大战役”加快滨海核心区建设的原则,又快又好的完成工业区升级改造。
中信物流园是中信天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在滨海新区的新项目,自2007年对外招商以来始终坚持,低污染、高标准、高科技的原则,2011年园区吸引了北方五洋、贻东园等为丰田汽车配套的物流企业,每辆崭新的天津丰田汽车里面也包含着他们的身影。服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我们把对外服务工作的要求提高到了以服务促发展的高度来对待,自觉履行各项服务职责,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我们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客户满意度不断上升。以欧洲服务标准要求的外资企业芬兰爱多乐公司在2011年续签合同,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肯定。
虽然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市场开发力度不够,新业务还有待于深层次开发,经营和服务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招商客服部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本着立足滨海、服务滨海的原则,干事创业、开拓创新,在新的一年里再创辉煌。
天津中信津信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招商客服部
2012年3月
第五篇:大河乡助人为乐模范事迹材料(王爱花)
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
——大河乡助人为乐模范王爱花事迹材料
人生短短数十寒暑。怎样看待人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怎样将刹那化为永恒?雷锋有句话说得好,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种意识就是雷锋精神,它是可以永远流传并作用于物质躯体的永恒动力。
王爱花,女,汉族,生于一九七零年,中共党员,大河乡松木滩村村民,现担任松木滩村支部委员、妇女主任。作为一名牧民,“敢闯敢为,爱心十足”是她的真实写照。
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为了党的事业奋斗不止”的豪言壮语。可认识她的人都说同一句话:“她是个一心为群众办好事的好人”。听到这些话,她总是笑笑说:“我没做什么,只是看到群众的困难,心里着急”。出生在牧区的她,深知农牧民群众生活的艰辛。从2007年当选村妇女主任以来,她总是以民为先,为民谋利,辛勤工作,多次获得“致富女能人、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起初她家经济条件也不好,生活过的并不富裕,经过多年的努力,勤奋的王爱花在养殖业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果,牦牛达到了两百多只,家里经济条件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很有经济头脑的王爱花并不满足于现状,她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的致富,不仅让全家还要让村民们一起过上富裕的生活。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0年,王爱花和丈夫安玉琦办起了沙场,现在王爱花的沙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王爱花把就业机会提供给了村里的人,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村民李晓军、贾子权等都在王爱花家的沙场干活,王爱花家的沙场在松木滩村可以说是小有名气了。
王爱花是村里有名的热心人,不论亲戚朋友,或是左邻右舍,她都肯出力解决一些问题。在村子里,她看到自己能帮上忙的,总是主动帮忙,不求回报,毫无怨言,得到了乡邻们的赞誉。在对待邻里的关系上,王爱花总是能够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左邻右舍相处和睦,邻里之间能做到相互照应,互相团结。邻里谁家有事主动去帮忙,王爱花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邻里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村上的孤寡老人安芬兰一个人住在公路段的平房里,老人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年卧病在床,王爱花经常去看望老人,帮她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她的谦和热心一被提起,人们总是伸出大拇指赞扬。
王爱花作为村妇女主任,积极参加村上的各项活动,并且配合村干部完成村上各项工作。王爱花在生产、生活中,时刻关心着他人,关心着村里的群众,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她经常同村里其他牧民群众之间进行沟通、交流,配合村干部把牧民群众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王爱花也很热心于公益事业,松木滩村每年举办传统民族运动会,她一直都捐款捐物。松木滩村于2014年7月12日举办民族传统运动会,王爱花不但资助运动会期间所需物品,还积极组织青年团员从7月10日开始着手打扫卫生。运动会举办期间,她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自主担任维护会场秩序、保障村民安全等工作。王爱花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等方面,事迹表现突出,有较大社会影响,群众认可度高。
王爱花作为一名普通的牧民,在发展牧业和办理沙场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她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也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过,更没有停步,而是不断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依然为松木滩村的科技致富忙碌着,无私奉献着。我们相信她会用这种饱满的热情再接再厉,积极进取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