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家训的当代价值

时间:2019-05-13 12:3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优秀家训的当代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优秀家训的当代价值》。

第一篇:优秀家训的当代价值

优秀家训的当代价值

城西街道 钟云芸

中国古代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贤人们对人生的教导、对社会的期盼、对学术的追求,尤其是其中的名家名作更是成为现代社会进行家庭教育的范本,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民族精神。优秀家训不仅是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经验之谈,也是先人以自己的行为给后人留下的光辉道德典范,极富实践性、形象性、生动性、哲理性、针对性和丰富感人的情感色彩,对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优秀家训的当代价值

(一)有助于现代家庭美德构建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处理家庭问题时所遵循的高尚道德规范。它的内容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而这些美德正与优秀家训“齐家”中所拥有的优秀德育思想相契合。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一向注重家庭道德建设,并建立了一整套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体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其内容大致分三个方面:一是处理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如“孝亲敬长”、“夫妻相敬”、“兄友弟恭”等;二是处理家庭与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如“和睦相邻”、“以和为道”等;三是治理家庭生活的道德规范,如“勤俭持家”等美德,以及在家庭教育方法上所强调的“养正于蒙、言传身教、严慈相济、因材施教”等,这些都是形成良好家风的基础。而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正是现代家庭美德构建的传统基石。

(二)有助于现代公民道德建设

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尽管社会在各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但家庭仍然是社会的细胞,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仍然要以家庭道德教育为基石。家庭是每个公民进入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个人道德的初级阶段是由家庭道德教育所塑造的。中国传统家训中有很多内容能为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例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在传统家训中的体现,例如在修身方面所强调的“自强明志、以德立身、慎独自省”、在齐家方面要求的“勤俭持家”、在处世方面所体现的“诚信为本、明礼宽人、贫达皆善、以和为道”等思想。可见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传统家训仍然可以找到为公民道德建设服务的积极内容。因此,对于优秀家训资源的挖掘与转换,不仅能为现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积极内容,也能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可资参照、借鉴的传统依据。

(三)有助于现代性道德困惑的解决

近代以后,西方的民主观念渐增,对传统家庭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使家庭组织、家庭伦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在追求现代化物质生活变革的同时,却忽略了公民道德建设,种种不道德、反道德事件时有发生。要解决现代性道德困惑问题只有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德育的现代化。任何类型的现代化都不可能割裂自身的传统。德育的现代化过程就是要把传统道德的精华注入现代德育中并实现现代道德合乎历史轨迹的创新过程。传统家训文化中的优秀德育思想作为历史传统的一部分,是我国德育现代化的思想基石。二是个人人格方面的现代化。道德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是道德的逻辑起点,没有人也就没有道德,任何道德理论都离不开人。因此,只有在个体人格方面实现了人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个体人格。但是,任何现代化,包括人的现代化的实现都不是虚构的空中楼阁,而是需要“传统”这块基石。任何现代社会都不能是纯粹的现代性社会,而是现代性与传统性兼而有之的社会。

二、优秀家训当代价值的实现途径

(一)家庭教育

家庭虽然是存在于社会中的最小细胞,却是社会中反应最敏感的组织。在日常家庭教育中把优秀家训中的有关“做人、立身、处世”方面的要求从小对孩子进行灌输教育,让他们从小就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形成基本的道德规范,通过以家训教育作为蓝本和渠道使家庭中的每个人自然而然的接受家训的熏陶和社会道德的约束。这样在日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可以减少青少年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导致的各种犯罪现象。

(二)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具有图文并茂、内容生动活泼的特点,可以满足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现代人接受道德的方式。例如《百家讲坛》栏目通过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对家训进行讲授,使大家通过日常的电视体验就可以深入感受家训中的传统道德。通过拍摄家训的主题电影,以电影情景与人物对话让观众形成道德观念与思想、通过在地铁公交的视频电视中穿插由家训小故事拍成的教育片既可以使人们用来打发时间也可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等等,这些方式既可以使中国古代优秀家训更好的发挥其道德教育的作用,又可以广泛地调动人们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与道德行为准则的积极性。

(三)社区建设

在社区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中,我国古代家训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合作互助的因子将是实现其当代价值重要途径。在社区中让同龄的孩子们以兄弟姐妹相称,面对长辈以叔姨爷奶相称,邻里之间增加交流沟通,社区中的不和谐现象也会明显减少。在古代家训中也一直强调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社区中可以号召居民一起进行社区的绿化与美化,打造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通过将古代家训中的和谐思想纳入现代的和谐社区建设当中对我们整个社会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城西街道李菊芳家的家风所呈现出来的当代价值

李菊芳,城西街道王府基村人,今年48岁,城西街道义工队负责人,2007年那会,开始当青年志愿者,去福利院做做义工,一直坚持下来,直到2013年,在一次义工活动上,认识了城南义工队负责人阿华后,被他的事迹所感动,经常跑到城南镇去做义工,而那会,城西街道还没有一支正式的义工队伍,在通过慈善总会与城西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的接触下,她也认为回到自己家的所在地——城西街道,组建一支义工队伍,是义不容辞的,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于今年的3月25日,城西街道义工队伍正式成立。从那之后,李菊芳制定了详细的服务计划以及时间安排,每周开展2-3次义工活动,比如看望孤寡老人、慰问残疾人、为老人免费理发、为失学儿童送学费等等,积极联络爱心人士,几乎将全部精力投身于义工服务中去。她认为,她一直坚持做义工,最终的目的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也是李菊芳家的家风,这优秀的家风所呈现出来的当代价值,就是她们家庭非常和睦,邻里关系和谐,儿女孝顺懂事,这值得我们去学习!

***

joyanhappy@163.com

第二篇:《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价值

《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价值

教学对象:基层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

教学重点:了解《共产党宣言》的重点内容,利用其基本原理分析相关现实问题

教学目的:通过对《共产党宣言》的介绍和分析,增强学员对共产主义基本理论和共产主义发展历史的了解,激发学员对共产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帮助学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

主讲人:朱振康 中共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委党校教师

教学过程:

一、我们为什么要重读《共产党宣言》

(一)宣言的产生背景

一是经济前提。共产党宣言1848年发布的时候,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步入成果期,新能源引爆了巨大的生产动力,纺织工业、采矿、冶金、运输,都进入了机器大工业时代,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工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随着资本主义越来越成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越来越尖锐: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由此引起人们的思考:资本主义的道路往哪里走。

二是政治基础。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1831-1848年,欧洲英、法、德等国出现了三大工人运动,资本主义的矛盾凸显,社会运动此起彼伏,政治基础上就诞生了科学的思想。《共产党宣言》应运而生。

三是思想材料。1516年,英国首席大法官托马斯·莫尔发表了传世之作《乌托邦》,《乌托邦》的发表是社会主义的诞生标志,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这个“乌托”是“没有寄托”的意思,表达对现实的批判,对未来社会的想象。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到达顶峰,出现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空想社会主义走了300多年,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成功。为什么?因为它没有看透资本主义的根源,但是它是无产阶级自发地对资产阶级的进攻,从伦理道德层面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指出了私有制,并且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设想和实践。所以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有高度评价:“德国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肩上的。”

四是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845-46年,马恩合作了一部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阐述了唯物史观思想,论证社会发展的方向。1847年马克思写了《哲学的贫困》,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工人阶级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政权的正义性、合理性和必然性,奠定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从空想到了科学。

1847年11月,在伦敦,召开了共产主义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马恩起草共产主义同盟的总纲,1848年2月发表,这就是《共产党宣言》。《宣言》的发表,就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宣言的基本内涵

1848年到今天,166年来,《宣言》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恩格斯说过:“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历史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句讲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经济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阶级前进的动力,这一句讲的是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一句讲的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规律,也就是全人类解放的规律。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最具创新的思想之一,是宣言的核心思想,1883年马克思去世,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里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贡献,“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对我们今天也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它给我们提供了唯物观,看问题要从生产力、经济基础、物质条件的视角分析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发展,任何时候都要重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实践观,历史是人创造的,要把全部历史看成是人的活动的历史,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放在第一位,重视人的社会实践。正如总书记说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根源”

历史观,看问题要有长远的历史眼光。马克思说,资本主义不是社会发展的最后一站,要把事物当做发展中的过程来看待,任何事物有其不断生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说“我们正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实际上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得出的结论。

辩证观,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它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是一个过程,任何事物发展都是阶段性和过程性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看到光明前途,又要看到曲折的路径。

所以它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对我们今天有重要的意义,就像一部望远镜,让我们看到更远更多的东西。

(三)宣言开创了伟大传统

《宣言》开创了共产党的伟大传统——包括思想的传统、精神的传统、文化的传统。我们要继承这个传统。

1.从《宣言》汲取思想力量,科学把握并运用共产党人的基本理论。

《宣言》作为世界上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实际上是共产党人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一种新的世界观。当年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党的最大优点,就是我们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这是具有长久的理论价值的,是通古今之变的,今天仍然是我们的理论基础。

在这个传统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提出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我们来说,《宣言》就如同木之本,水之源。

2.从《宣言》汲取精神力量,培育共产党人的崇高情怀和浩然之气。

《宣言》不只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它确立了一切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以人的解放为最终目的。它是科学真理和价值目标的完全的统一结合。打开宣言,我们就能感受到马恩为这个目标不懈奋斗的情怀和境界。所以丢掉了这样的崇高情怀和浩然之气,就是丢掉了共产党的灵魂,共产党及其意识形态就不会再有感召、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尤其是面对现在社会意识形态纷繁复杂的时候。

3.从《宣言》汲取文化力量,涵养共产党人的文化气象。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流的大学者。没有这样的学者,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需要一流的学者、知识分子,俄国有普列汉诺夫,中国有李大钊陈独秀。没有杰出的学者、知识分子,共产主义是很难传播的。

所以说,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有文化的党,在德国是这样,俄国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尤其是我们面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所以说我们党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党员干部就要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就要不断学习,包括《宣言》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仍然是我们在文化上汲取力量的源泉。

二、《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一)宣言的正文内容概括 第一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二章:阶级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政党 第三章:政党的思想武装,就是主义

第四章:斗争的策略,在具体实践中怎么开展阶级斗争 各章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阶级中的核心成员组成政党,政党通过主义进行思想武装,并在具体革命实践中使用策略进行阶级斗争。

(二)宣言的两个重要原理

两个不可避免。“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两个自由发展,“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两个不可避免:“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宣言》概述了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宣言说“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关系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也就是说,资产阶级也是发展的,是先进的。《宣言》强调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使,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积极肯定。资产阶级的作用之二是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全球化,“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宣言》强调:“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封建所有制的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阻碍了生产,于是灭亡了。

《宣言》接着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那就是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占有之间的矛盾。宣言说“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无法适应的地步,再容纳不了它本身制造的财富了”。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变成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要想让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才能解放生产力。”这是一个逻辑关系,为什么资产阶级必然灭亡。

这是第一个原理“两个不可避免”的前半句,资产阶级的灭亡不可避免。那么为什么无产阶级的胜利不可避免呢?

纵观历史,封建社会不是自己消亡的,而是被资产阶级打破的,同样,资产阶级也不会自我消亡,也需要人来消灭它。谁来承担这个历史的重任呢?从发展的情况看,只有无产阶级了。

无产阶级有“进步、革命、群众基础、超越民族”四个特点,所以说“资产阶级在生产它自己的掘墓人”。

(2)第二个原理:“两个自由发展”,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自由,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人们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物质利益,而是要发展自己的本质能力,所以人们的第一需要是劳动;人们的活动不被限制在某种领域,没有社会分工,没有职业;人们不受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控制,而是能够支配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人的能力由此得到全面发展。

无产阶级必须在宗教、政治、经济各方面得到解放,从而实现自由发展。这个目标在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因此无产阶级必须打破旧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来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最终要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发展。

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已经有过多次起义的实践了,三大工人运动最终都失败了。《宣言》第二章把这个艰巨的任务放在共产党人的肩膀上。因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的基本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实践上,共产党人是最坚决,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理论上,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过程和一般结果。”在共产党的指引下,无产阶级一步步地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第一步是无产阶级专政。“就像法国革命废除了封建的所有制,代之以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一样„„共产主义的特征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是最高纲领,“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第二步,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无产阶级专政后,首先是消灭私有制,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我们关注每个人的利益,劳动异化克服了,公共权力的暴力性质消失了,阶级对立消失了,阶级本身消灭了,国家统治也消失了,于是新的时代就来临了,这就是自由人联合体。

在这个理想中,人人是自由人,不依赖他人,也不依赖物,在联合体中,人人平等,人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这是全人类的解放,是最高理想。

1894年,恩格斯去世前一年,两位意大利记者写信给恩格斯,说有一个新办的杂志叫《新纪元》,请恩格斯帮忙题个词。恩格斯左思右想,就题了“自由人联合体”这几个字。可以说,自由人联合体是马恩毕生的理想,马克思主义就是人的解放学。

这就是《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重要原理,解释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理想。

三、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在现实中一些思考和启示

我们重读宣言,为的及时解除精神、思想上的疑惑。刚才我们讲了《宣言》的原理,讲两个不可避免,两个自由发展。两个避免,那为什么资本主义为什么到今天还没有灭亡?社会主义为什么遭遇挫折?自由发展,共产主义到底是不是空中楼阁?这些问题,不只是我们在思考,全世界都在思考。

第一,为什么资本主义到今天还没有灭亡?原因有三: 一是战后全球资本扩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他们发达的经济、科技的优势和国际制度霸权,在世界市场上垄断,获得巨大利润。

二是科技革命。根据唯物史观,宣言提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在催生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可以说科技革命挽救资本主义。

三是自我调节。1928到1932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大萧条的那几年,苏联成功实施了第一个5年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了工业国,整个社会欣欣向荣。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引起了西方的高度关注。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他的著名观点,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参与国家经济,用国家力量推动经济运转。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社会主义的做法,通过自我调节走出困境,比如国家掌握资本、干预经济,比如收入均等化,增加工人阶级收入,比如免费教育,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下得到了启示,可以说是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所以西方有人说:“马克思是西方病床边的医生”。

如果这样,资本主义会不会必然灭亡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源源不断的经济危机表明,周期性经济危机难以避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社会主义遭受巨大挫折?

苏联在70多年的历史中,在经济和军事两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从1917年十月革命起,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走完了欧美国家需要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苏联沦陷,1945年5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最后胜利。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顶端,德军在苏德战场上损失1000万兵力,占了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则以2000万的牺牲为代价,捍卫了国家。

苏联成就很辉煌,但是苏联的很多做法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不符合《宣言》的基本精神。

第一,文明传统的制约。俄罗斯文明有三个基因,一是斯拉夫民族,二是农村公社,三是宗教。斯拉夫民族强调民族统一,集体高居个人之上,而在斯拉夫各国中,俄国又处于核心地位。俄国农村公社则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俄国没有商业手工业为中心的城市,没有市民中产阶级,农奴主以军队维持公社,形成强有力的政治控制。此外就是宗教,俄国的东正教与基督教不同,它追随王权,宣传对王权的紧密结合。所以从文明传统来说,苏联政权产生在一个缺乏民主自由传统的土壤上。这和宣言精神是不合的。

二是阶级斗争的惯性。俄国长期处在阶级斗争的状态中。从1917年开始,2月革命到10月革命,俄国半年经历了从沙皇到布尔什维克五届政府。20年代党内路线斗争,30年代对党政军干部大清洗。1940年屠杀波兰人,卡廷惨案。俄国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持续化,制约了人的自由发展,违背了无产阶级政权发展的方向。宣言说,“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也就是发展经济,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而不是无休止地进行阶级斗争。

三是体制模式的僵化。唯物史观讲生产关系必须不断发展变革,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和枷锁。从1936年苏联颁布第一部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建成开始,就把斯大林模式固化了,保持20、30年代战后的发展模式,比如工、农业全盘集体化,单一国有制,计划体制,国家垄断对外贸易等,1945年卫国战争的胜利,斯大林的地位如日中天,更没人敢于改革。此后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是小修小补,没有改革。到了戈尔巴乔夫,终于出现偏差,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四是发展道路的封闭。宣言明确提出,资本扩张推动全球化。这是全球化的时代,不能封闭。斯大林,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结果社会主义失去了开放性,放弃了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成果的机会。资本主义发展了几百年,创造了大量物质的精神的文明,人为的封闭失去了借鉴。造成了两种制度的长期对立,长期军备竞赛严重消耗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精力和资源,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恶化了国际环境,封闭僵化,只有死路一条。所以邓小平强调,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

实际上,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赢得和资本主义相比的优势。结论很自然,共产党宣言的唯物史观没有错,错在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甚至背离。

第三个问题,共产党人的理想是不是空中楼阁?

首先澄清一个概念,我们一直说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什么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资本主义灭亡后进入一个过渡时期,叫做进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然后发展再发展,最终达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这两个阶段没有本质区别,但是有发展程度的区别。新社会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在各个层面都带有资本主义的痕迹,比如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物质财富还不那么充裕,人们还摆脱不了旧有社会分工的束缚,分配上还是按劳分配,用马克思的话叫做“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人们劳动能力有差别,最后的报酬也是有差别的,这不是还有社会矛盾吗?但是马克思说这是个过渡阶段,不可逾越。到高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了,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后来1917年,列宁在拉兹里夫湖畔写了《国家与革命》,他把这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区别等同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或者说列宁把第一阶段取名为社会主义,把高级阶段叫做共产主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来源于列宁。在列宁的基础上,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很多人把社会主义看做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这是错误的,我们目前所说的社会主义其实就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我们目前就处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初级阶段。

从第一阶段的初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要经历多少时间,马克思主义没有明确回答。但是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邓小平讲,“巩固发展社会主义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过程是漫长的,但是方向是明确的。只要坚持走共产主义道路,就能实现理想。

我们到底坚持的是什么呢?我们给共产主义下个定义。有人说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运动,有人说共产主义是一种终极理想,都比较片面。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制度,我们已经建立了,马恩在1846年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句话,给共产主义下了定义,说“共产主义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是一种运动,共产主义一直在发展,但是它的核心是不变的,它要消灭现存状况,追求它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又是什么呢?

《宣言》阐述的第二个原理叫做“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最后提出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可以说,共产主义追求的就是人的自由发展,用唯物史观来看,人的自由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进的,不断上升发展的,这个渐进的、不断上升发展的过程就是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所以说,共产主义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发展的一种运动,一个发展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无产阶级,我们怎么追求人的自由发展?那就必定要先打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所以要采取阶级斗争的方法夺取政权。

无产阶级政权已经建立了,我们怎么追求人的自由发展?那我们就要发展生产力,不断改进人的生存状态,不断满足人的物质精神需求,消除劳动异化,人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平等,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幸福。所以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路径。尽管我们离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还很遥远,但是我们已经走在共产主义的大路上,就不会感到理想的渺茫了,就有动力,有热情,共产主义信念就坚定了。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3月17日全国人大闭幕会时的这句话,我觉得就是共产主义理想——人的自由发展在中国现阶段的最好体现。“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就是我们党对国家、社会、人民的最好承诺。

所以,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问题非常明白。总书记近两年的讲话中强调多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决不是空喊的口号和盲目的信仰,而是不断解决面临的历史课题的真经法宝。”

我们中华民族有两大历史课题,一个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解决了第一个课题。第二个课题,我们探索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方法。经历一番曲折,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胜利。所以改革开放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标志。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道路。一方面我们把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通过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30多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史道路,卓有成效地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我们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布局,努力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所以我们党在实践中获得了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带领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比如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的体现。12个词,24个字,“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代表着我们党的理念也从革命党正式转为执政党,也代表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自信。

这种自信我相信大家在这两年尤其感受越来越深刻。总书记在内政外交上有很多作为,中国梦的提出,反腐、作风建设我们亲眼目睹,这两年习总书记外交出访40多次,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从理念到做法,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正如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强调的,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做下去,要坚持三个自信。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能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实际上,共产主义理想确实是很远,但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八大提出两个100年,第一个就是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我们理解共产主义之后,不光翘首以待,还要为这个目标奋斗,苦干实干。那么我们就有自信,说2050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让新中国改变100年以来没有变的世界版图。

“共产主义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所以关键不是我们的体制机制存不存在问题,不是当下的现实社会存不存在问题,而是能不能直面问题,能不能有办法解决问题。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我们能够解答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个历史性的课题。

所以对当下来说,我们要做到“四个把握”:

理论、历史、群众、现实基础,尤其是历史基础,是我们自信的来源。单纯地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没有说服力,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世界历史中去考察,去认识他的来龙去脉。比如有人问,社会主义建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中国连资本主义都没经历过,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呢?我们就要回答,中国的确没有经历资本主义,但是世界经历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将延续科学社会主义的香火,向着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发展。这就是把握历史基础,以此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仰。

我们要做到“三个坚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中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动摇。

列宁说过:懂理论的人对行动更有信心。

就像邓小平20多年前在南方谈话中所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

第三篇:中国传统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行动动机在道德评价和道德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为仁由己”,强调修身齐家治国而平天下。这一特点尤其表现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荣辱观上。今天重温传统荣辱观的有关思想,对于我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卓有成效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义以为上”的荣辱观

“荣”和“辱”本身是指道德行动主体内心的一种心理状态。“荣”是情感上的一种满足感,“辱”是道德行动主体的羞耻之心,它们构成行动主体的行动动机。中国传统哲学荣辱观(这里主要谈的是儒家的荣辱观)强调的是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当荣之事为荣,以当辱(耻)之事为辱(耻)。在儒家看来,当荣之“荣”是指履行道德责任或义务所应有的满足感;当辱之“辱”则是指做了违反道义之事之后所应产生的羞恶感。这里所讲的“满足感”和“羞恶感”,实际上就是道德行动主体内心的某种道德动机或影响实际动机的动机。因此,儒家的荣辱观主要是关于道德动机的学说。

儒家的荣辱观强调“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其“义”不仅是指道德原则,更强调这些原则要转化为行动主体的道德动机,认为只要行动主体有了正确的道德动机,就会有正确的行为。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志于仁”就是以行动主体的意志来确立“仁”的动机,一旦有了这个动机,在具体的行为中就可以趋当荣之荣,避当辱之辱。所以,孔子强调“为仁由己”。孟子也有类似的思想,他认为有了恰当的道德动机,知荣辱,则很难去做不道德的事情,因为,“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孟子·公孙丑上》)他甚至认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强调行动者的动机(即“惟义”),而不是行动后果,是判断行为道德与否的标准。朱熹说:“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孟子集注》卷十三)因此,儒家的道德学说特别强调培养正确的道德动机在道德生活中的重要性。

荣辱观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统的荣辱观把修身主要看成是一种培养正确道德动机的过程。“修身”一方面要反省内求,反省内求首先要“知耻”。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应“行己有耻”,即要有羞耻心。孟子认为,“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陆九渊则认为“明耻”和“知荣”是相辅相成的,知荣才能明耻,只有知耻,才能自觉趋荣避辱。另一方面,“修身”需要践行,通过践行来巩固道德信念,包括正确的荣辱观念。荀子曰:“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荀子·修身》)荀子主张把培养正确的荣辱观和日常修身处世原则结合起来,把知荣辱视为修身之本。在修身的过程中,儒家还强调道德行动主体的意志力在形成荣辱观乃至道德行为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儒家强调修身为本,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看来,社会是由个人所组成的,每个个体如果能够做到“行己有耻”,家庭就会和睦,天下就会太平。儒家强调道德动机的修炼,其积极意义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往往过于强调道德行动主体的“为仁由己”,而忽视了社会体制和国家治理状况对人们道德观和荣辱观的影响。

正确荣辱观产生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儒家认为荣辱观,或者说道德观的产生来源于人之本性。人们的道德观念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与人的本性相一致的,即内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即指人人具有相近的本质(性),因而具有知荣明耻,实现理想人格的可能。但能否达到主要靠人们后天的习俗,不同的习俗会有不同的结果,即“习相远”之意。孟子进一步将孔子的“性相近”引申为“性本善”。他认为人之本性所以相近在于凡人均有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四端人人具有,扩而充之便成四德,即仁义礼智,正确荣辱观的可能性正是建立在人之本性的基础上。由此,孟子提出了“人皆可为尧舜”的著名命题。

但以孔孟为代表的正统儒家把道德观、荣辱观建立在人性乃至“天命”的基础上,忽视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荣辱观的影响,虽然他们有时也看到了这种影响。如孔子主张,使民先富之,再教之。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看到了“恒心”(长久不变之意志或道德观念)和“恒产”(物质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但他又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上》)如此,至少对真正的道德之士来说,“恒产”并非“恒心”之必要条件。因此,总体上,儒家更强调道德行动主体内部不依赖外部环境的意志力对形成道德动机的作用。所以,儒家强调舍生取义,士可杀不可辱,路之饿人耻受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法家主张积极进行社会改革,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他们看来,荣辱观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的。战国思想家管仲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把荣辱观和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联系起来。这一命题突破了儒家的人性论和“天命观”,比较合理地解释了荣辱观产生的前提问题。

传统荣辱观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荣辱观虽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但在塑造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方面起过重大的作用,培养了许多志士仁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重温中国传统的荣辱观,对其进行现代性转换或合理性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学说,强调形成正确的动机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道德的合理性是西方学者极力想证明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论证的结果表明,无论对道德的合理性的证明如何充分,这种证明只对有基本道德感(即仁爱之心和正义感)或具有基本的道德动机的人起作用,能够使这些具有基本道德感的人形成实际行动的道德动机,即打动这些人;但对缺少起码的道德感,缺少起码的羞耻之心的人来说,这种论证就好比“对牛弹琴”,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毫无作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有的西方学者认为道德不过是基本的道德感(如仁爱之心)的显现罢了。传统的荣辱观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建立在道德主体自觉愿望的基础上,出于外部的强制性因素而不得不为的行为,不是真正道德的行为。所以,儒家有“慎独”之说。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他的学说,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强调培养良好动机的重要性。他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正是要将那不善的念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但传统哲学对善恶分辨的具体标准以及善恶观念产生的条件的论述是有缺陷或不充分的,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合理性重建,才能更加彰显其价值和意义。

重温传统荣辱观对我们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进行道德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当今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道德精神生活方面的问题,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些人缺少正确的荣辱观,缺乏正确的道德动机,常常以耻为荣。因此,我们今天重温传统荣辱观,明义利、理欲之辨,贵德重义,对于端正我们的价值取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都有着积极意义。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讲稿

大家好,我今天讲课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观》,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广泛关注,不仅在东方,同时在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在本世纪来临的时候,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这无不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下面我就从其必然性、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观体现三个方面来分析。

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之所以能够在这一时期的欧洲产生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阶级基础、理论基础及自然科学条件的,同时与马克思恩格斯个人品质密不可分。

历史根源与阶级基础:新航路开辟之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逐渐大范围确立起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英国最新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固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引起了无数人去探寻解决此类问题的方式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爆发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最终都归于失败,这表明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理论基础及自然科学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批判的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及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深刻揭露资本主义内在的基本矛盾,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的猜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与此同时,自然科学三大定律的提出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深厚自然科学前提。

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站在时代智慧的前沿,与1840年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紧迫需要,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伟大的认识工具。

历史地位: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上讲话指出········

那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经济学、社会领域在人类思想发史上到底占据何种历史地位了。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剖析:

哲学领域:马克思结束了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吸收与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等合理内核,开创了人类以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彻底实现了“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的统一,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哲学的困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济学方面:马克思主义从世界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视角,用微观经济分析与宏观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阐明资本主义自身固有的经济社会问题,表现出远大目光和超人的真知灼见。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之中,既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又再次实现了人类经济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希克斯爵士曾指出的,“不同凡响的是,《资本论》面世 100 年后„„其他作品似乎都不该再出现了

社会学领域: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即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分析的基础上,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趋向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列宁说:“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较之空想社会主义以人性为基础,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的论断,这对后世专门研究社会发展、政治秩序和政治统治理论的政治社会学有深远的影响。

在其他方面,马克思的手稿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式的特点,涉猎领域之广泛是其他大家都无法相比的。生活在19世纪的马克思已经敏锐洞察到在当今世界才成为真正现实的一些问题,如金融市场问题、全球化问题、信息作用问题等。马克思还创造了一整套“话语体系”即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所构成的概念体系,日渐成为西方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最庞大的“话语体系”。

马克思及其学说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产生的深远影响还体现在,造就了一批声誉卓著的国际著名学者,引领了一些新的学术流派和新的社会科学分支学科的诞生

纵观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所经历的三个世纪160多年对世界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拥有永不褪色的历史地位,其应有价值在人类贡献坐标上呈现着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轨迹。在20世纪里,马克思主义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东方社会主义运动及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深深地改变着世界,这种巨大影响和深深改变并没有因他的敌人制造多么多的“过时论”、“危机论”、“消失论”而终止,恰好相反,这种影响和改变还将继续并将与日俱增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体现: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能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我们既不能用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下,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供解决当代问题的立场与方法;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马克主义的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我将及理论品质与体现概括为“一种品质,两个体现”,进而针对社会上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进行驳斥。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正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与发展的结果,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最为有力的体现。

与时俱进的品质:依据时代特征解读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是其当代价值的有力证明。

马克思主义之所有能永葆生机关键就在于其自身具有科学性、批判性与开放性等理论品格。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就其本性或本质而言,首先是科学,是一种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实践中得以证明的严整科学体系。因此其本身就闪耀着科学理性的光辉。

批判性:富有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外在的对象,而且指向自身,这种精神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敢于承认自身的局限,不断完善发展。

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也不断的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新的文明成果。

其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批判性、开放性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自身不断完善与发展适应并改造着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经济的全球化与经济危机中的应对更是有力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仍然散发着光芒。

对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危机处理的说明: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此同时,他也多次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可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实践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头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建立在我们党90多年长期奋斗基础之上,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三者紧密结合,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在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强力体现。它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使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间上:5000年文明;空间上: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古希腊、地中海文化;发展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同时不断自我更新、自我修复;内容上:儒释道是主干,核心是儒家文化,此外还有墨法阴阳家等文化,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约等于儒家文化。地域上:燕赵文化、巴蜀文化、闽晋文化、红山文化、齐鲁文化等等,非常多。特点上,关注生命,注重当下,性质上是小农文化。中国文化是非常复杂立体多元的体系,而非单一的面。也可以从历史、文化等层面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是中国文化中精华的东西。正如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一样。

二、国人对民族文化的思考

1840年后,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是批判质疑否定,90年以后主要是重新思考、价值重估。

(一)90年代以前:批判质疑否定

鸦片战争期间,太平天国起义,用基督教文化批判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摧毁,烧书、毁庙,颠覆中国传统文化,把千百年来中国文化颠覆,失去民心;54时期,反传统,带来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这一时期,李大钊、毛泽东等引进德赛先生,早期中国把传统文化认为是中国进步的绊脚石,袁世凯、吴佩孚等主张尊孔独今,复辟帝制。对峙,儒家思想遭到严厉批判。建国后,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儒家思想完全对峙的思想成为共产党的主要思想,60年代冯友兰给山东孔庙孔子鞠躬被认为是非常反动的事情。文革时,孔子完全成为政治工具,一无是处的孔子。毛泽东71年后对孔子的态度发生变化,判孔子死刑,74年批林批孔。78年西方价值观传进,泥沙俱下。《河殇》中国式黄土文明,西方是海洋文明、地中海文明,要全身心拥抱西方文明。

100多年间,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不理性思考,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质疑,甚至颠覆。(从古至今,中国所有宣传、所有导向全部为政治服务。)青歌赛,一个军队学员看三面国旗,把新西兰国旗说成是中国国旗。网民要开除其国籍,学员只好在网上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

(二)90年代后:理性思考、价值重估

以往国人心里现在基本上传统就是封建、不好的东西。但是100多年的传统没有被完全批判否定掉,依然深入国人骨髓、毛发中,有涓涓细流逐渐汇成江河湖海,回到老百姓生活中,孩子学《弟子规》。90年代,党开始以心平气和的心态来看待传统文化,国学热是相对于以往的冰点而言的,非热而是温。建议中央电视台开传统文化频道,不要热,变成常态东西就可以,否则老板们学完之后,只学会用周易算卦。《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定》价值认同阶段、尊重的阶段。

1.表现为:

民间:儿童诵读经典工程;

学界成立国学院、儒学院、学术讨论会、研讨会等等、高校理工科学校进来后先学儒家典籍,答辩前先背一些儒家文章; 官方:祭祀活动,标志性事件是04年9月28日全球祭孔;孔子学院是5年内建100所学院,但是2009年底超过500所。现在有272所孔子学院、272所孔子教室,最早是韩国,最多是美国。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没有道德方面的东西,目前我们还无法传播这些道的方面的东西,因为去的教师主要是大学生志愿者,主要讲一些文字、诗歌等。2.对节日:国人对中西节日的态度表现出对传统节日的忽视、实际上是对传统节日内涵的忽视。

三大节日纳入法定节日:清明、端午、中秋

母亲节(5月第二个周日):改革开放后,深圳等地引入的,是美国的,世界各地都有各自自己的母亲节,法国是5月最后一个周日。中国最早对母亲进行歌颂的在《诗经》,“哀哀父母„„预报之恩,昊天罔极。”应由中国自己的母亲节。教师节可以设定为9月28日。3.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有四项:内蒙的、新疆的、古琴、昆曲,中国占26项(共70多项),文化遗产日:6月第二个周六,中国文物流失最严重,中国流传出去的超过1700万项。国学大讲堂、百家讲坛。

4.文化复兴过程中遇到一些现象,迷信化、娱乐化、排外化、功利化、庸俗化等现象都出现了,挣曹操、西门庆、二乔、李白等(四川成都、甘肃天水、吉尔吉斯斯坦等挣李白)——功利化;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接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地气,不能浮在现实层面上,否则无法接,也不是中国自己的东西,长期以来厚此薄彼了,而且把二者对立起来了,对立的时间大概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二者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否则如何化到中国,而这一定有相通相容的东西。但是又带来一个困境,究竟以谁为体的呢?学界观点对立:正统派、异议派和取代派,各自观点分别为马体中用、中体马用和马克思主义到中国这是鸠占鹊巢。二者相通相容的地方表现为:

(1)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传统:《周易》

(2)人类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传统:荀子人有义、理性、道德;诗经,儒家:大同世界“四海之内皆兄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有所终”“出入相友,守望相助”郭沫若小品文《马克思来到中国》

6.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16、18世纪通过传教士传到西方,200多年对西方影响非常大,如伏尔泰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进法国人权宣言

1861-1885年把中国的儒家思想翻译为英文,那时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李约瑟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来源于中国。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指导思想,非常不可思议,但是要知道二者实际上非常契合,所以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我们接收起来非常容易,因为那就是中国自己的东西。

中特理论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土耳其是个自我撕裂的国家,灭其国家先灭其文化 7.传统文化在人的道德良知缺失的情况下能否发挥作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泛滥、山寨文化流行、诚信缺失等,经济发展了,幸福感下降,广州上海北京人幸福感最差。管仲帮齐桓公夺天下之后,立刻道德教育;商鞅变法恰恰相反,法治天下,秦俗日败,秦朝15年而亡。一个国家单纯强调GDP不可以。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道德良知和利益之间的关系上,儒家也有合理的论述。人应在道德之上合理追求自己的 利益,道德价值优先,如仅仅追求物质利益,荀子“饱珠玉者殃必其身”。老子认为一切祸患的根源在于对物质的贪欲。

高楼大厦就是一张床,山珍海味就是一口饭。O(∩_∩)O~呵呵。不查是孔繁森,一查是王宝森

道德、良知和利益的例子:“我现在有俸禄,能自己买鱼,你们给我送鱼,一旦被揭发了,我就不能做宰相,就没有钱买鱼”。元宰贪胡椒800吨。秦桧。严嵩。蔡京。和珅(贪1600亿人民币)。同样的制度为什么有的人变好人,有的人变坏人?制度本身应找原因,但是也要从个人自身道德找原因,道德修养、道德自律非常重要。朱熹:“君子之心,长存敬畏”80%的人是没有信仰的。对历史、法律和道德的敬畏。

要寻找心灵的港湾。

现实是昨天的延续,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

结语:作为中国人对民族文化要有温情和敬畏,要爱惜和尊重。

(以上根据讲课录音整理,请教师们下载参考)

下载优秀家训的当代价值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优秀家训的当代价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共产党宣言》及当代价值学习心得

    《共产党宣言》及当代价值学习心得 《共产党宣言》本身是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而它的产生又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树立了新的战斗旗帜。从《共产党宣言》中看到了......

    科学认识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

    科学认识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 ——兼析质疑列宁主义当代价值的种种观点 顾玉兰 【内容摘要】科学认识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迫切需要。......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浅谈(优秀范文5篇)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浅谈 -------献给每一位在读的学弟学妹们 前言: 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花一草一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多姿的青春年华,意气风发的我们曾经年少......

    优秀家训

    附件2 广东省优秀家训作品 1、孝顺父母、尊敬长上、教训子孙、和睦乡里、各安生路、毋作非为。 ——《龙岗卜氏族谱》2、要孝,父母面前无违拗;要悌,兄长面前无使气;要忠,宝贵贫......

    优秀家训集锦

    五年(1)班学生优秀家训 1. 我的家训(家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勇于认错,知错能改。2.我的家训(家规):诚诚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3. 我的家训(家规):百善孝为先。 4.我的家训(家规):平平安安......

    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迄今为止,没有任何......

    当代大学生的劳动力价值

    一、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群体与以往的大学生有所不同,他们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一个特殊环境中,一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往,但生活条件比以前的......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处在急剧的变化之中,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同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