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矫治社会工作案例
一、案主基本情况
姓名:殷某某;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0年1月;
文化程度:初中;
婚姻状况:离婚;
户籍所在地:X区y路x号;
职业:目前无业
1990年5月因盗窃被收容劳动教养一年六个月。
1997年7月因吸毒被强戒三个月。)
1998年3月因注射毒品收容劳动教养一年六个月。
二、工作情况
(一)专业关系的建立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以及对殷某某所住居委干部的充分走访,社工对殷某某的基本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掌握,根据其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开展工作。
社工:你好!互相认识一下,我是禁毒社工,我的工作是帮助需要帮助的原吸毒人员彻底远离毒品。
案主:我要你帮什么?以前街道干部谁来关心我?
社工:我们是自强社团派驻在街道的,与街道两回事。我们是禁毒专业人员,以后我们会互相了解。
案主:吸毒真是害人啊!想当初做生意有点钱,感觉上档次才抽起
这个。朋友圈里都在弄,自己就跟着弄了。
社工:你是跟他们接触到毒品的对吧?
案主:是的,那时候吸海洛因是有钱人做的事情。我又喜欢炫耀,觉得光有钱却不做有钱人做的事情很没面子,然后就在朋友的劝诱下试了试。一开始还没有上瘾,后来就不行了。
社工:吸毒是个无底洞,你辛苦赚来的钱就是这样没了吧?
案主:可不是啊!毒品这玩意不要太费钱!我很快就变的一无所有。
社工:你现在家庭怎样?孩子多大了?
案主:老婆88年离婚去日本了,小孩85年生的。
社工:小孩跟谁?
案主:跟我,他妈妈不要,都是我带他。
社工:那你真不容易!觉得生活上很艰难是吗?
案主:对啊,工作没有,又没有经济收入,靠女人吃饭!这种日子也不好过
社工:又有女朋友了?打算结婚吗?
案主:结啥婚?在一起玩玩呗。这东西我有三年多不碰了,你们可以随时带我尿检,绝对没问题。
社工:好的,谢谢你对我们工作的配合!今天就这样,改天再聊?
案主:谢谢你们,今后有人关心了!
通过与案主谈心,找到工作切入点是帮助其彻底戒断毒瘾、改善经济困难。
(二)主观资料的采集
简评案主:(综合民警、居委会干部及禁毒社工观点)
1、案主长方脸,身高180,比较结实。性格外向,容易冲动、脾气急躁。
2、案主初中文化水平,没什么技能,从未参加任何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从事过“美金黄牛”生意。
3、案主吸毒史有五、六年,至今虽戒断近六年多但仍旧存在复吸的可能,需继续巩固。
4、案主家庭关系简单,父亲基本断绝往来,母亲是外地人,与其父仅是同居关系,案主2、3岁时母亲就离开上海。案主自小就生活条件都不太好,父亲对其也不闻不问,为了生存案主十几岁就与不良少年混在一起,直至被判刑。
5、案主房子于八十年代末为了老婆出国卖了房子,目前租房居住,月租金600元。目前吃低保,儿子无业。)
6、案主没有其他的亲戚,有一姑妈平常不大来往。
7、案主比较坦诚,根据多方反映及具体核实,现在案主能面对过去,表现出对社工工作的积极配合。
案主自述:
我出生在上海。父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分开了。我从小就没感受到父爱母爱,为了生存,从小就与一些差不多大的小朋友混在一起,只是为了吃饱饭。最后违法被送进监狱。出来后我也想好好过日子,就去倒卖美金,赚了点钱,最后在朋友的影响下吸了毒,又进了监狱。85年我结婚了,有了儿子,一家三口过的还好,后来我老婆要到日本去,我把永康路房子卖了,但后来又离婚了。我自己命苦罢了,谁知我儿子与我一样的命,从小也没娘疼。这么多年我一人带着儿子生活,吃了不少苦。从来没人主动关心过我,宋老师告诉你,有时人家问我吃了吗?我说吃过了,其实我在饿肚皮。现在我难找工作,就是有工作一月几百元也不够。现在房租一月就要600元,上班后再去除低保300元,怎么生活下去?
(三)分析与诊断
1、案主如今对毒品的认识与态度:
现在案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过去所走的弯路有深刻的悔悟。他希望彻底戒断毒瘾,恢复身体健康,最好能有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能够自力更生,本份的生活是他目前最向往的,一定要远离罪恶的毒品。
2、案主的家庭环境及成长经历对其的影响:
案主有家庭成员少,他的父母亲是同居关系,在他3岁时母亲离开家。父亲对其不管不问,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童年非常缺少关爱,每天都在为寻找食物而惶惶度日。从小的经历让案主对人缺乏信任感,多次的进出监狱养成了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曾经在朋友的劝诱下沾染了毒品,主要是为了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想赢得别人的“敬重”,因为他认为“毒品是有钱人享受的东西”,家庭中父母角色的缺失导致案主缺少管教与引导,吸毒后又进入了恶性循环。
3、剖析案主的核心问题:
案主在99年走出监狱后,感受到为了儿子也需要过正常人的生活。
在儿子这个精神支柱的支撑下,案主出狱后,基本上安分守己到至今。但生活的现实、经济的困窘使案主压力极大。虽然他从思想上能够正确认识过去,在行动上也可以以坚强的毅力战胜毒瘾,但经济的困难让案主焦虑、脾气暴躁,甚至与居委发生冲突。所以现在案主最主要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其不正确的人生观,帮他解决实际面临的困难。
(四)目标与计划
目标:
1、帮助案主巩固戒断期,防止复吸。
2、增强其生活的自信心。
3、改变其目前生活状态,帮助他尽快走出困境。
计划:
1、禁毒社工与案主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专业关系。
2、通过对案主的关心、交流,调节他的心理,促进其改变世界观。
3、在禁毒社工与居委会干部等人员积极主动与案主交往过程中,增强其对社会的信任感,解决案主的困难,帮助他真正地回归社会。
4、促进案主思想、行为的改变,提供持续的服务,包括辅导、指引等,帮助他彻底戒除毒瘾,杜绝复吸,重新被社会接纳,树立新生活的目标。
5、整合社区资源,尽快助其子找到工作。
(五)理论基础与干预模式
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自我概念”,即人在内心深处对于自
己的看法和评价,以及“自我实现”即指人对天赋、能力、潜力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并且相信人是理性的,可以对自己负责。
2、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在不断的处理从本身内部和环境外部所获得的讯息,并将其解读为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和追求个人生存意义的行动依据。认知和行动是互相影响、互相决定的两者,通过改变个人的认知可改变其行为。
3、交流分析理论:是为了了解我们在交往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是相辅的、互补的还是矛盾的、冲突的,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与别人互动的本质,对人际交往获得深刻的领悟力,从而促进当事人改变生活态度,建立根成熟、更有自尊的人际关系。
干预模式:
1、针对本个案的特点,社工采取的是任务中心模式。
2、任务中心模式的基本假设:
1)相信案主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帮助过程中要求发挥案主本身的能动性;
2)认为所确立的目标是有限的、外在的,这使得目标具有达成的可能性;
3)认为人的生活与成长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社工所要做的就是帮助案主界定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完成的任务。
3、介入程序:
1)工作者与案主一起确定目标问题;
2)工作者与案主一起就服务的时间和安排达成协议;
3)工作者与案主一起就解决问题确定案主的任务;
4)工作者与案主一起完成任务;
5)工作者检验任务完成情况并做出评估,以及就结案后案主的任务进行辅导。
(六)具体实施过程:
1、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关系
社工经过详细的资料研究、实地走访掌握具体的案主信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建立关系,逐步获得案主信任与接纳,从最初的怀疑到后来的主动交谈、求助,工作一点一滴地取得了成效。
2、利用多方资源,集中为案主服务
社工充分运用社区资源,经常为案主的儿子推荐工作,让其感受到社工的关爱,并联系居委干部经常与其沟通,改变案主的敌视态度。经过半年的工作,案主已基本按照我们所努力引导的方向发展,对待居委干部的态度明显转变,并且积极参与社区禁毒宣传。
3、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工作计划并实行
社工在工作中定期总结、分析,密切关注案主的实际情况,制定下一步的计划为案主服务。案主今年上半年的尿检结果为阴性,社工及时肯定他的努力,并鼓励他继续保持。
4、运用专业技巧服务于案主
社工采用了任务中心介入模式等理论为指导,界定问题、提供案主发展方向,提高工作的效果与效率。并且博采众长,一切为了案主。
(七)实践结果
通过禁毒社工的努力,案主基本上已戒断毒瘾,能够主动配合社工继续加强身体、心理的恢复,从身心上都开始远离毒品。生活上,案主违规做起洗车生意,社工在与城管、街道协调后,暂时让其洗车维持生活,但强调了在需要时必须听从管理。案主十分感激社工人性化的帮助,在社工的指引下逐渐改变了对社会的仇视心理,理解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不再到居委街道吵闹。
(八)评估与总结
在个案服务过程中,社工运用了专业方法与技巧,如任务中心介入模式,沟通中的倾听、同理心等,并积极借助社区资源,结合对案主的生活、小孩的关心等工作,跟进案主的发展。
案主从最初的消极、沮丧、难以理解现实社会,在社工来到了他的身边,给他带来希望,让他感受到政府和社会依然在接纳他、关爱他,社工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他。案主的心理上得到了慰藉,舒缓了面对生活的压力与焦虑。
社工针对三个核心问题:案主的小孩、家庭和工作,帮助案主逐步摆脱生活困境。当案主出现好的行为时社工及时、充分地肯定和鼓励他,有犹豫时给予解疑和引导。对待案主的工作社工尽心尽力,协调了相关部门,得到了暂时缓解,解除了他目前的生活困难,这些改变也让案主增强了生活的信心。
整个个案过程中社工注重案主的感受,鼓励他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以坚强的意志、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人生和社会。该个案反映了为了我们的案主更快更好地回归社会,社工在他们的心理矫正上要多做工
作,改变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他们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向好的目标不断迈进。
第二篇:矫治社会工作补充材料
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案例分析
(四)-P: U0 J q;s& z “ C” G/ b& W& w* [4 c
四、矫正措施 8 i: y# C3 e6 }/ d$ b5 N;t# ^# E)X% h9 t.c“ Z* o' c0 $ B % ?/ U” ^7 }+ a6 y2 x l# Y8 m+ B根据上述分析的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原因,想要有效推动青少年的社区矫正工作发展,就必须在矫正过程中有所针对,有所加强,有效处理好惩罚和教育的关系,制定合理的矫正个案,与相关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发挥职能部门整体协调一致的优势,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的矫正配套体系,推动矫正工作向纵深发展。在蔡某的具体个案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有:(c& r, ^* `9 `: ?7 k: K.T6 K/ J' i“ U7 p$ T;E2 L;p8 H# T4 g” m 1.配备精干的矫正小组。青少年的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托社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吸纳社区志愿者、专家学者、政法干部、教师、高校学生、法律界人士等人才和矫正对象家长、老师和亲朋好友等进入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到工作中来,形成一支活跃的生力军。因此,中华司法所特地邀请了长年从事青少年审判工作,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富有经验的薛法官和当初为蔡某进行法律援助的许律师加入了矫正小组。同时,也把蔡某的父亲列入了矫正小组,并与其签订了社区矫正监护协议,强调家庭在矫正工作中的作用和责任。8 r-Y“ c6 r W;n 5 `, p/ @;A* K# I# a& j3 u8 B(s# l* _1 P 2.强调思想和心理矫正。青少年情绪易波动 ,思想也较为幼稚的特点,通过心理疏导和思想沟通,引导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教育活动 ,加强思想矫正是十分重要的。青少年普遍具有可塑性,因此只要能够抓住其心理特点,耐心疏导和深入沟通,从心理逐渐矫正,就能帮助其彻底告别过去的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因此,在平时的矫正过程中,矫正工作人员特别注意与蔡某的沟通,通过每周一次的电话汇报和每月的公益劳动和教育学习的机会,争取和其深入交谈,了解其心理历程和心理变化,并适时对症下药,予以耐心帮助。薛法官和许律师平时工作较为繁重,因此主要是通过电话与蔡某进行沟通,并及时与司法所交流,根据蔡某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矫正工作的重点。在安排公益劳动时,司法所也较为注重安排蔡某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街道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加强其社会责任感。蔡某 18岁生日之时正值清明节来临之际,司法所便在英雄纪念碑前并为其举办成人宣誓仪式,通过庄严、肃穆的宣誓活动,进一步加深其的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加强其的宪法意识和责任意识,收到良好效果。2 ]* W(W& Q9 [9 D.y * z/ g.P4 H K7 l6 a/ W 9 |(y4 z% _/ 4 a' k” R3.严格对待日常管理。根据青少年服刑意识淡薄、认知偏差及服刑表现不稳定的特点,司法所在日常管理上不但并未因为蔡某年龄小而给予任何的放松和特殊对待,而是更加强化了对其的严格要求。由于其家教不严,学校管理也比较松懈,长期以来形成了其自由散漫、自控力差的缺点,加上之前公安机关在矫正工作方面管理较为松散,其对社区矫正认识不到位,并未意识到矫正的真正意义,组织纪律性较弱。所以,司法所通过日常管理的严格要求,严格地执行社区矫正的各项管理制度,按时报到、按时思想汇报、按时参加公益劳动,注重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增强其的组织纪律性,并通过辅导其学习社区矫正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加强其对社区矫正的认识,从而自觉遵守矫正纪律,自觉接受社区矫正。7 x: z7 ]% @$ @6 {9 B/ G8 ]' v.B& Z5 V 4 A“ X: O% k, o: I9 y;G , |2 e, }3 |7 ]4 b;T” Z4.加强人文关怀。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处于 “ 判逆期 ”,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因此,矫正工作人员在与蔡某沟通交流中,特别注意细节,尊重其情感,对其的进步和优点予以及时肯定和表扬,在矫正和教育之外不忘帮助其树立信心,乐观处事。蔡某十八岁生日当天,司法所赠送给其一张生日卡片,写上了生日贺词,矫正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也都在卡片上签名祝福,使蔡某深深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和爱心。事实证明,适当的给予青少年矫正对象以人文关怀,有助于稳定其思想,化解叛逆心理,使之顺利度过矫正期。.C: |, S% X }2 h * ^: x2 E!K, o9 ]' Y+ A!O 8 s" a3 b8 L.t* a, l!m% j& G 5.帮助文化学习和技能培训。根据有关调查,在青少年犯罪中,闲散青少年的犯罪比例是最高的,因此帮助青少年矫正对象学
案例:张某,男,是刑期满释放后继续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矫正”对象。16年没有回过家的张某,家乡对他来说已经变得非常的陌生。更使他忧心重重的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孤身一人又身无分文,今后的生活该怎么过?社区矫正工作者同志在和他第一次谈心时了解到,他在监狱服刑期间,通过自学获得了医师执业资格,就帮他向有关部门申请开了一家私人诊所。现在张某的主要生存问题---工作解决了,这为张某顺利回归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矫正对象张某回忆说“:当初回来的时候我想,在社会上会被别人看不起,那肯定有点担心的,回来以后,镇(街道)里、司法局、村里都很关心。我回来后房子没有的,帮我解决房子开医务所,当时我钞票也没有,帮我贷款,贷了一万块。全部给我开绿灯。自己有机会能够创业,我觉得应该在有生之年回报社会。有时候,年纪大的人来看毛病,没有钱的,有的就算(免)了。” 请分析在本案例中矫正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社工分析青少年犯罪矫正案例
(一)更多尽在考试大社工站!
本文运用“赋权”理论对“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的介入”这一课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于犯罪青少年群体而言,由于群体成员以往的过错,以及社会成员的认识偏差导致各类不同形式的社会排斥,使得这个群体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通认同的社会活动,被拒于主流社会之外,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社会资源的获取上都处于不利地位,进而导致群体的弱势化与边缘化,处于社会性失权的状态。无权状态在主观上的内化最终使犯罪青少年形成一种“无权感”,即无权事实在无权者内心形成一种主观意识,由此他们通常会指责和贬低自己,并陷人无权的恶性循环之中。青少年罪犯的无权状况如果延续,将很有可能成为他们解除矫正后重新犯罪的动因。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的目标就是使这一群体的成员重获权力。针对无权状态在青少年罪犯群体中的内化现象,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挖掘或激发人们的潜能,通过引导个人、家庭和社区以乐观的态度,积极参与决策和行动来改变不利处境,从人与环境相结合的角度发掘资源,将工作的重心由解决问题发展为提升能力,避免标签效应的负面影响。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的介入势在必行。
社工分析青少年犯罪矫正案例
(二)个人参与社会的权利大概有三种渐进式的形式,依次为公民权、政治权、社会权。它们是每一个公民依法平等享有的。基于此,具有公民身份的个人就应依据权利去获得相应的各种资源、权力和关系。权利的拥有具体表现为个体拥有各种能力:个人层次方面,获得自己所需的能力;人际层次方面,与他人合作和影响他人思考、行动的能力;社会环境层次方面,影响资源在社会系统中分配的能力。因此,对弱势群体的增权也相应地分为三个层面进行:
1、个体层面的增权。是指个体获得控制自身的生活能力以及与所处环境的融合与影响能力,这两种能力具体又包括实际控制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两个方面。“充权”理论的真正内涵是,要协助弱势群体或个人排除各种主观的和客观的障碍来感受本身的力量,通过其自身的正面经验来激发内在的动力,并且尽可能地在集体的参与中来改变或掌握自己的生活。在对青少年罪犯的增权过程中,必须重视案主个体自身的生活能力和影响社会环境的能力的提高,注重个体主观心理上的控制感、自我评价和满足感的提升,以及改善、改变环境,获取和控制资源的能力、主动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交往技巧的增加等。这些元素的注入,不仅可以帮助他们适应不断改变着的社会环境,还可以用自己已经提升了的能力及行动去改善所处的环境。
社工分析青少年犯罪矫正案例
(三)2、人际关系层面的增权。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群体的弱者,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无法提升自己的权力和能力,也无法表现自身对他人或其它群体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这就决定了人际关系在增权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弱势群体(整体与个体)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或社会资本。增权的结果是既使得该群体在与其它群体互动过程中提升自我形象,改变对自身群体的不利评价,提升对他人的影响力,又帮助自身改善生活或工作环境,争取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青少年罪犯群体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有着边缘化和社会排斥的被动特征。由于主流群体的认知偏差,这一群体总是被排斥在主流的人际关系网络之外,其人际交流只能局限在某一特定的、狭窄的圈子如家庭内部或同质群体内部,其职业流动也只能局限于底层社会。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人际关系网络先天与后天上的狭隘性,使得这一群体的成员缺少人际交往必需的相互信任和平等的社会环境。这种特征正说明了改变他们的人际关系现状是增权介入的重要负面。
社工分析青少年犯罪矫正案例
(四)3、社会参与层面的增权。增权不仅意味着个人在技能及知识上有所增加,并进而产生一个较正面的自我再定义,对自我有好感、增强自尊、自重,自律,所获得资源和机会的增加,与社会关系的更加有效等方面。同时,增权也意味着集体增权,通过行动去改变社会的权力结构,从而达到权力关系的转移,在社区管理者、社区成员与矫正对象自身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与前两个增权层次不同,这个层次的增权必须以群体的整体性活动出现,目标指向是对社会决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能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参与社会资源再分配,二是能争取到与健康社会和进步文化相匹配的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待遇。对于青少年矫正对象来说,他们要通过社会参与,在真实的环境中肯定自我,同时也使社区居民认识他们,改变对他们的负面评价,逐渐建立起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
总之,对青少年罪犯群体增权应当包括他们主观感受的改善和应对环境的能力的提高等各方面。尤其是青少年罪犯在矫正过程中出现的卑微心理、恐惧心态,需要特别改善,帮助他们建立再造生活的信心,而不是任其自暴自弃。信心是他们开始新生活的重要心理素质,也是他们应对环境能力自我改善的前提。有了自信心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他们才会主动拒绝外在的种种诱惑,包括犯罪引诱,真正地融入社会。
第三篇:矫治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矫治社会工作 Collection Social Works 课程编号:12600019x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总学时数: 32 总学分:2 大纲主撰人:马永方
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限选课。矫治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旨在对社会发展,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和工作技巧.本课程内容包括矫治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过程、专业关系建立、资料收集、介入理念、跟进与评估等。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矫治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学科特点和意义;了解其西方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过程;矫治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理解并掌握矫治社会工作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于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对社会工作助人特点的了解,以及对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把握,培养学生的从事社区矫正的实务能力.教学大纲
一、课堂讲授部分
(一)分章节列出标题、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务必将要点写清楚)
第一章矫治社会工作的过程 2课时
第一节矫治社会工作的含义与功能
一、矫治社会工作的含义
二、矫治社会工作的发展
三、矫治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二节矫治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的实质
二、矫治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的统一性
第三节矫治社会工作的主要阶段
一、矫治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建立
二、矫治社会工作资料收集
三、矫治社会工作资料分析
四、矫正对象问题研究与诊断
五、矫治社会工作计划
六、矫治社会工作介入
七、矫治社会工作评估与跟进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矫治社会工作的含义、实质、功能和工作阶段,了解矫治社会工作的发展。教学重点难点:含义、实质、功能
授课环节:讲授为主,结合讨论和案例分析。
第二章矫治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建立3课时
第一节矫治社会工作的专业助人关系
一、矫正社会工作者和矫正对象
二、专业助人关系
第二节专业关系建立阶段
一、专业关系建立阶段的重要性
二、专业关系建立阶段矫正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工作
三、建立专业关系阶段的基本技巧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专业关系建立的阶段和基本技巧。教学重点难点:基本技巧
授课环节:讲授为主,结合讨论和案例分析。
第三章矫治社会工作资料收集2课时
第一节矫治社会工作资料收集的主要内容
一、矫治社会工作资料收集的现状
二、矫治社会工作资料收集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矫治社会工作资料收集的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法
四、观察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资料收集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难点:访谈法、问卷法
授课环节:讲授为主,结合讨论和案例分析。
第四章矫治社会工作资料分析2课时
第一节矫治社会工作资料分析的必要性
一、矫治社会工作中资料分析的现状
二、通过资料分析实现资料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三、通过资料分析全面系统地认识矫正对象
第二节矫正对象资料分析过程
一、资料整理
二、资料分析
三、总结
第三节资料分析方法
一、比较分析
二、因果分析
三、结构一功能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资料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比较分析、因果分析、结构功能分析。授课环节:讲授为主,结合讨论和案例分析。
第五章矫正对象问题研究与诊断4课时
第一节矫正对象问题及研究视角
一、矫正对象问题的含义及研究意义
二、矫正对象问题研究的主要视角 第二节矫正对象问题分类研究
一、矫正对象问题分类研究的意义
二、矫正对象问题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矫正对象问题诊断
一、矫正对象问题诊断的意义
二、矫正对象问题诊断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校正对象问题的主要类型和诊断方法。教学重点难点:诊断方法
授课环节:讲授为主,结合讨论和案例分析。
第六章矫治社会工作计划4课时
第一节矫正计划的目的和目标
一、矫正计划的目的和目标
二、选择目的和目标的原则
三、选择目的和目标的过程
第二节计划的关注对象及实施策略
一、个人作为关注对象及其相应的策略
二、家庭作为关注对象及其相应的策略
三、群体作为关注对象及其相应的策略
四、组织作为关注对象及其相应的策略
五、社区作为关注对象及其相应的策略
第三节工作契约
一、工作契约概述
二、工作契约的基本原则
三、工作契约的基本格式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校正计划的制定、策略和工作契约的基本格式。教学重点难点:实施策略
授课环节:讲授为主,结合讨论和案例分析。
第七章矫治社会工作介入理念2课时
第一节矫治社会工作介入的切入点
一、人与环境的构成状态是矫治社会工作介入的焦点
二、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矫治社会工作介入的基础
第二节矫治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理念运用现状分析
一、矫治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有益探索
二、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不足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介入理念、介入的焦点和实践中的不足。教学重点难点:介入的切入点。
授课环节:讲授为主,结合讨论和案例分析。
第八章矫治社会工作直接介入3课时
第一节矫治社会工作个人层面的直接介入方法
一、矫正对象的基本心理需求
二、个案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三、个案记录格式
第二节矫治社会工作个人层面直接介入现状分析
一、个人层面个案社会工作方法运用现状分析
二、个人层面直接介入内容分析
第三节矫治社会工作群体层面直接介入方
一、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基本内容
二、小组工作记录格式
第四节矫治社会工作群体层面直接介入现状分析
一、小组工作方法运用案例介绍
二、群体层面直接介入方法现状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直接介入方法。教学重点难点:个案介入、小组方法。授课环节:讲授为主,结合讨论和案例分析。
第九章矫治社会工作的间接介入4课时
第一节矫治社会工作家庭环境层面的间接介入
一、不同家庭环境的间接介入
二、家庭层面间接介入中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
第二节矫治社会工作社区环境层面的间接介入
一、建立对社区的基本认识
二、与社区建立关系
三、协调和改善社区关系
第三节矫治社会工作社会环境层面的间接介入
第四节矫治社会工作其他方面的间接介入
一、志愿者工作
二、督导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间接介入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家庭介入、社区介入。授课环节:讲授为主,结合讨论和案例分析。
第十章矫治社会工作评估与跟进2课时 第一节矫治社会工作评估
一、评估与矫治社会工作评估
二、矫治社会工作评估的过程
第二节矫治社会工作评估方法
一、阶段评估和过程评估
二、矫治社会工作机构评估和社会工作者评估
三、矫治社会工作项目评估
第三节矫治社会工作跟进工作
一、矫治社会工作跟进的含义
二、矫治社会工作跟进的主要功能
三、矫治社会工作跟进过程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矫治社会工作评估的过程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评估方法。
授课环节:讲授为主,结合讨论和案例分析。
第十一章正确处理矫治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三重关系2课时
第一节 刑罚执行与专业矫正的关系
第二节 日常管理与专业矫正的关系
第三节 资源配置与专业矫正的关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专业矫正与刑罚执行、日常管理和资源配置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刑罚执行与专业矫正的关系 授课环节:讲授为主,结合讨论和案例分析。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2000年后出版的书籍)
张昱,费梅苹,《社区矫正实务过程分析》(第二版),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年出版 2.主要参考书:(2000年后出版的书籍)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教学大纲说明
一、教学目的、课程性质任务,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所需先修课程。
本课程内容包括矫治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和技巧及矫治社会工作实务等.通过对社会工作助人特点的了解,以及对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把握,培养学生的社会人文关怀素质和专业价值观.先修课程:社会工作
二、教学要求及选编教材的依据。
1.教学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矫治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学科特点和意义;了解其西方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并掌握矫治社会工作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于解决社会问题.2.选编教材的依据
本书是全国第一本对矫治社会工作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的专著,它不仅是对矫治社会工作过程的分析和总结,也可以作为规范矫治社会工作的培训参考教材,对矫治社会工作实务起到专业指导作用。
三、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案例讨论
四、改革思路和说明。
本学期教学改革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在教学内容上,对与现实联系密切的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组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加深理解。
2、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第四篇:矫治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张馨元 东北农业大学
一、接案原因及途径:
案主所在村镇社区试行矫正试点工作,结合村镇的实际,加大对非监禁刑罪犯和监禁刑罪犯的监督管理和教育改造工作,2013年3月初经过村长的介绍,司法矫正社工第一次和矫正对象接触,通过交谈,建立初步关系。
二、基本情况:
张某某:男,64岁,初中文化程度,2005年7月曾以少量现金引诱的手段,对本村一位村民的7岁女儿进行了强奸,后以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缓刑一年。矫正期限为2013年3月3日至2014年4月12日。
三、个案背景资料:
张某某今年64岁,据了解,张某某家境贫寒,长相丑陋,没有兄弟姐妹,在家务农,没有固定经济来源.自他成人后,媒人为他介绍了许多对象,但一个也没有谈成,从而导致了他心理失衡,性格自卑孤僻,不常与人交流,可以说没有什么朋友,但是村里人没有歧视他,村委还每年发给他1200元的生活费。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身体情况变的不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周围的邻居看他年迈,身体状况欠佳,就帮他一起下地干活。当生活情况变好了,他又想找老伴了,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于是他绝望了。在2005年7月的一天,他通过以少量现金引诱的手段向一名7岁的女孩发泄了兽欲,2005以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缓刑一年。张某某在监禁期间坚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了守法意识,法制观念有所提高。在他监禁期间,政府对小面积土地进行了收购,村镇进行了全面建设,村民大量搬迁,等到他出狱后也搬到了新居,但是由于土地被收购,无田可种的他成为了失业游民,经济问题突出。出狱后虽然能够认真守法,按时报到和参加公益劳动,但很少外出,人较敏感,谨言慎行,性格更加的孤僻自卑。
四、问题分析:
(一)、优势:
1、张某某曾经得到过村民的帮助,感受过温暖。有助于矫正工作的进行。
2、张某某在监禁期间坚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了守法意识,法制观念有所提高。有法律意识,端正了态度,为矫正社会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3、出狱后他能够认真守法,按时报到和参加公益劳动。从这一行为可以看出张某某改过的决心,有利于促进矫正社会工作的效果。
(二)、问题:
1、社会适应困难:张某某在监狱服刑多年,外面的社会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里村民的搬迁,瞬间变为无业游民的困境,社会关系的瓦解,使其在社会适应上存在问题
2、社会交往出现障碍:张某某以前性格孤僻自卑,但是在村民的帮助下,生活上并没有什么沟通不适,可是这次出狱,村民大量搬迁,生活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善于人际交流的缺点就暴露无遗,感受不到周围的关爱,有被社会“边缘化”的感觉,所以出狱后很少外出,人较敏感,谨言慎行,性格更加的孤僻自卑。
3、心理压抑问题突出
(1)以前张某某家境贫寒,长相丑陋,没有兄弟姐妹,在家务农,没有固定经济来源,自他成人后,媒人为他介绍了许多对象,但一个也没有谈成,从而导致了他心理失衡,性格自卑孤僻,不常与人交流,可以说没有什么朋友,但是村里人没有歧视他。可是出狱后,他和周围的人没有什么交流,社会关系的瓦解带来的不适应感让他很少外出,人较敏感,谨言慎行,性格更加的孤僻自卑,心理压抑问题突出。
(2)由于他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流少,很少外出,所以接触到积极健康文娱活动的机会较小,娱乐项目往往局限于看电视,单调狭隘的生活使得他容易胡思乱想,产生一种无所事事的感觉,同时容易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或个人没有价值,性格更加的孤僻自卑,最后造成了心理压抑。
(3)长时间的找不到伴侣,内心孤独压抑。加之农村性观念保守以及不良文化渗透,造成他的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心理压抑严重。
4、身体健康状况堪忧: 张某某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身体状况不佳,不宜出行。
5、经济问题严重:张某某以种地为生,现在由于政府的政策,土地被收购,无田可种的他成为了失业游民,经济问题突出。
五、矫正服务目标及计划:
(一)、目标: 整体目标:对他进行情绪疏导,舒缓情绪,使他提高自我形象帮助其顺利度过矫正期,防止重新犯罪,发掘其自身优势,协助其重塑自信,重新融入社会。
阶段性目标:
1、信任:与其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加强引导,淡化矫正色彩,着重了解张某某的思想动态情况,疏导其情绪,帮助他解开思想上的症结,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通过与张某某的倾心交谈及实际行动化解相关疑虑,让其接受矫正,使张某某感觉到工作者是真心帮助他的,能够理解他的处境,他的行为,他的压力和痛苦。从而获得张某某的信任,打开心结,接受工作者的帮助。
2、重建社会关系:帮助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安排张某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各种集体活动,增加他的社会参与度,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张某某与他人接触,减小其与他人相处的戒心,同时增强他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3、生活能力恢复:工作者协助其发掘自身潜能,充分利用周围环境资源,重新就业,减缓经济压力,改善生活质量。他排斥社会交往、自我认同低下、心理压抑大等各类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在引导张某某分享过往村民的帮助时,发掘陈某兴趣爱好所在,寻回自信,寻找生活重心意义重大。
4、自己设计人生目标:工作者帮助张某某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思想上的鼓励,鼓励张某某把握现在的机会,政府的宽大一定要好好地珍惜,不能再做出违法的事情,有一种对自己好的追求,希望通过自己辛勤的工作体现自己的能力和进取的决心。最终得到完好的自助理念。
5、帮助张某某找到合适的伴侣:张某某的一系列行为都与家庭的不完整有密切的关系,让其伴侣为张某某的矫正工作创造一下良好的家庭和亲情气氛。
6、整合医疗资源,关心张某某的健康:工作者主动为张某某在网上搜索高血压、冠心病病人日常生活的禁忌,寻找饮食和养身良方,获取最新的医疗信息,积极为张某某联系社区免费医疗。整合医疗资源,为他提供热心细致的服务。同时还积极跟他讨论如果保养和锻炼身体,让其感受到工作者的关心,真正接纳矫正工作者。
(二)服务计划:
1、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介绍社工与张某某相互认识,明确相互之间的角色;社工运用自身掌握的法律知识和工作经验按照张某某的意愿向其讲授涉及其案件的法律知识,让其了解可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与其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达成口头服务协议。
介入重点:双方角色定位及了解张某某是否需要协助的意愿。运用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等支持性技巧和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和对质等影响性技巧了解张某某的工作与生活状况及面对困难的处理方法。达成口头协议。
2、发掘张某某过去生活中的闪光点,了解其犯罪的原因,对犯罪的看法,找出缺点,激励他做一名守法公民。
3、家庭支持系统的加强:工作者为张某某找寻合适伴侣,通过妻子的支持来鼓励支持张某某的改变,强化张某某的家庭责任以及对生活的信心。
4、解决经济困难:工作者协助其发掘自身潜能,充分利用周围环境资源,重新就业,减缓经济压力,改善生活质量。结合张某某体弱多病,害怕社交的客观实际。工作者将张某某的公益劳动安排在社区图书馆担任临时管理员协助做好社区图书管理工作。使其可以与更多的人接触,一点一滴的融入现代生活。另外工作者借助他在图书馆工作的机会,适时给他布置了参阅法律书籍的家庭作业,使其从法律的角度对自身的案子有更全面的认识,安心配合改造
六、理论依据:
(一)社会互动理论与活动理论:社会互动理论强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沟通、理解及支持对个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伯吉斯、哈维格斯等人的活动理论也强调,社会互动对每一个人都有同等价值。个人的角色建立在工作、婚姻和与社会联系及社团参与的基础上,如果失去工作和社交活动,又不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替代角色或建立新角色。这种情况无论是自愿还是所迫,最后终将导致其放弃身份,社会价值及自我形象也会变得模糊。张某某的社会价值及自我形象都比较模糊,对于自己究竟应该定位在何处的问题上可能会存在误区,所以社区矫正工作者应在这方面对其进行需要评估。活动理论的观点认为: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和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多种影响。活动是人类认识的起点和心理发展的过程。心理发展源于人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张某某排斥社会交往,排斥与他人互动,最终会导致其再社会化过程受挫,社会价值及自我形象的模糊,个人定位偏差,从而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矫正工作者应主动采用各种方法帮助陈某扩展社会交际面,积极参与社会,提升社会互动的能力。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张某某现在60多岁,从人生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看,已经步入老年,当他在成年中期的时候没有解决好婚姻家庭问题,所以陷入了“中年危机”,导致心理以及生理上的一系列不正常反应,作为工作者应该关注张某某家庭上的需求,为他寻找合适伴侣,使他感受到家的温暖,有助于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社区社会工作理论:服务对象主要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反思,而现在服务对象张某某正处于暮年可能会对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表示产生人生的失败的悲观念头。矫正工作者就必须要采取积极倾听的方式来跟他象、接触,通过积极的倾听让他感受到接纳和理解,使得服务对象加深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感,而社会工作者通过对张某某的有效倾听分辨出他的观念、情感和行为鼓励、提供帮助与支持,肯定张某某的成就,提升其整合意识,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
七、介入过程:
(一)工作初期:
1、工作理念:司法所矫正工作者在与张某某初次接触后,针对张某某思想负担过重,循循善诱,正确看待其罪行,对其平等对待,不存歧视,让其消除对矫正工作防御、戒备心理。与其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加强引导,淡化矫正色彩,着重了解张某某的思想动态情况,疏导其情绪,帮助他解开思想上的症结,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通过与张某某的倾心交谈及实际行动化解相关疑虑,让其接受矫正,使张某某感觉到工作者是真心帮助他的,能够理解他的处境,他的行为,他的压力和痛苦。从而获得张某某的信任,打开心结,接受工作者的帮助,找寻切入点。
2、工作重点:尊重他的人格、同情他的处境作为沟通的桥梁,从了解其最关心的自身案件入手,并协助其分析该案件的审判程序和针对该案件的有关法律规定,取得他的信任。
3、分析与诊断:张某某不善交际,心理压抑,性格孤僻自卑,出狱后周围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适应感,性格更加自卑孤僻,在接受矫正时有些许畏惧。
4、过程:张某某第一次来所报到,是因为告知他要接受矫正管理,他有一个很好的改过态度,虽然不善交际,性格孤僻自卑,说话的时候唯唯诺诺,目光躲闪,但是还是表达出了要认真接受矫正教育,遵纪守法,好好接受改造的意思。对于工作人员的询问和告知的有关矫正事宜,惟命是从,给人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工作人员意识到他内心的恐慌,以及对矫正工作的疑惑,没有将其作为一名曾经犯错的人对待,而是与其平等对话,以谈家常的形式了解其家庭情况、生活工作情况,让张某某与工作人员的接触、谈话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进行,初步消除了张某某的是顾虑,让其感受到社区矫正工作人性化管理的模式,消除其抵触情绪,心甘情愿接受矫正。
5、所采取的专业行动:运用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等支持性技巧和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和对质等影响性技巧,营造一个安祥、无威胁性的气氛,减少张某某的防备心理,了解张某某的工作与生活状况及面对困难的处理方法。同时,通过给张某某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进一步巩固与张某某的专业关系,让他进一步认同社工。
6、工作初期效果评估:通过工作人员循序渐进,以情感召,以法服人的工作方针,张某某从一开始对社工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转变为有疑问即与社工一起探讨的局面,对社工充分信任,并能推心置腹交流沟通,十分配合工作。并且他思想上有了重要转变,不再表现出自卑孤僻的性格,生活态度上变得积极。
(二)、工作中期:
1、工作理念:进行情绪疏导,协助张某某挖掘自身潜能,恢复自信,珍惜机会,反思过去,帮助张某某发现过去生活的闪光点,相信他有反思错误行为的能力,并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相信A有社会责任心,有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并能根据自己的现状择定相适应的努力目标。
2、工作重点:重建社会关系,帮助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生活能力恢复,工作者协助其发掘自身潜能,充分利用周围环境资源,重新就业,减缓经济压力,改善生活质量。自己设计人生目标:工作者帮助张某某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思想上的鼓励,鼓励张某某把握现在的机会,政府的宽大一定要好好地珍惜,不能再做出违法的事情,有一种对自己好的追求,希望通过自己辛勤的工作体现自己的能力和进取的决心。最终得到完好的自助理念。
3、分析与诊断:张某某以前性格孤僻自卑,但是在村民的帮助下,生活上并没有什么沟通不适,可是这次出狱,村民大量搬迁,生活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善于人际交流的缺点就暴露无遗,感受不到周围的关爱,有被社会“边缘化”的感觉,所以出狱后很少外出,人较敏感,谨言慎行,性格更加的孤僻自卑,通过矫正工作,工作者要帮助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增加他的社会参与度,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张某某与他人接触,减小其与他人相处的戒心,同时增强他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4、过程:在张某某接受社区矫正后,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及矫正工作相关知识的教育。在接受教育后,张某某多次表示要认真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通过几次谈话,可以了解到他的家庭状况和平时的生活情况。并且能感受到他对国家大事都是很关切的,而他自己对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未来并没有完全灰心。在与张某某建立矫正关系后,工作者与他不间断的进行联系。通过家访和张某某每天的电话汇报和思想汇报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关心他的身体健康。鼓励他外出活动,游玩与附近居民多多交流等。在给张某某安排到图书馆担任临时管理员后,张某某非常感谢,他表示这是他出狱以来的第一份“工作”,他一定会认真做好,尽心尽力为居民服务。在肯定张某某认真工作的同时工作者还同他一起整理图书,参加公益劳动,使张某某感受到了平等被重视和尊重。
每月将张某某的表现情况及评分告知他本人,通过评语、评分、加分、表扬、升级等肯定他的表现,平复其自我无用感及挫败感,采用认知疗法,鼓励他正视自己,肯定自己,能够积极的面对过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在特别的节日矫正工作者亲自上门送去节日的慰问和慰问品。对张某某表示关心。
当地举行一些集体活动,如法制大课堂,全民普法教育,派发法律问卷、法律案例讨论会等活动时,工作者会主动邀请张某某参加。张某某均会欣然应往。在法律案例讨论会中,他也学会了发表一些独到的观点和看法,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5、工作中期效果评估:在矫正工作开展以来,张某某都能认真遵守日常管理规定的要求,按时汇报和报到,积极完成公益劳动。矫正工作者对张某某的表现是肯定的。这几个月来,工作者也明显感觉到了张某某的变化:从最初的敬畏和说话小心谨慎,到目前能够较为信任工作者,会与工作者谈起他的一些经验和感受,每次报到也不再畏畏缩缩,交完思想汇报就走,而会主动找工作者坐下聊聊近况。工作者发现张某某开始懂得关心他人,他对音乐颇有研究,还时常向工作者介绍他新谱的乐曲。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矫正工作,工作者认为达到了帮助他重建社会关系,恢复生活能力,自己设计人生目标的任务。
(三)工作后期:
1、工作理念:对他进行情绪疏导,舒缓情绪,使他提高自我形象帮助其顺利度过矫正期,防止重新犯罪,发掘其自身优势,协助其重塑自信,重新融入社会。
2、工作重点:帮助其找寻合适伴侣,通过妻子的支持来鼓励支持张某某的改变,强化张某某的家庭责任以及对生活的信心。整合医疗资源,关心张某某的健康,让其感受到工作者的关心,真正接纳矫正工作者。
3、分析与诊断:张某某在接受社区矫正管理以来一年多时间内,服从管理,遵纪守法,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认真接受思想教育,思想觉悟明显提高。在接受矫正过程中,他逐步拾回了信心,树立了重新做人的勇气,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4、过程:张某某今年64岁,据了解,张某某家境贫寒,长相丑陋,没有兄弟姐妹,在家务农,没有固定经济来源.自他成人后,媒人为他介绍了许多对象,但一个也没有谈成,从而导致了他心理失衡,性格自卑孤僻,长时间的找不到伴侣,内心孤独压抑。加之农村性观念保守以及不良文化渗透,造成他的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心理压抑严重。在肯定了张某某在矫正过程中的行为改变的同时,工作者为他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位和他有过同样经历的大龄女性,他俩在相处的过程中比较融洽,后来组建了家庭。张某某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工作者主动为张某某在网上搜索高血压、冠心病病人日常生活的禁忌,寻找饮食和养身良方,获取最新的医疗信息,积极为张某某联系社区免费医疗。整合医疗资源,为他提供热心细致的服务。同时还积极跟他讨论如果保养和锻炼身体,让其感受到了工作者的关心,真正接纳了矫正工作者。
5、工作后期效果评估:通过个案辅导工作,张某某改变了原先的一些错误认识,在增强其守法意识的同时,让其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通过社会公益劳动的参加,增加了他的社会参与度,更好的促进其更好的融入社会,增强了张某某的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个案辅导工作,借助家庭的支持力量,疏导了其消极情绪,帮助张某某解开了思想上的症结,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八、反思与进一步跟进:
(一)、反思:对张某某一年多的矫正过程现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张某某已经接纳了社工,能够积极的配合社工的工作,并且听取社工的建议开始改变人生态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这次工作在老年人犯罪还有矫正工作的进行上还是有几点要反思的:
1、关于老年人犯罪:
(1)要加强对老年群体的普法教育。加强对老年群体的普法教育。从老年人犯罪调查情况来看,普及法律教育在老年群体当中存在盲区,农村地区更为严重。农村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老年人中法盲的比例更是甚高,老年人一般年纪较大,文化程度不高,接受能力也较差,旧的思想和观念难以改变,加上普法工作不到位,法律宣传不积极,从而使众多老年人法制观念淡薄。因此,建议今后普法工作应当关注老年人群体,应根据老年人犯罪的特点趋向,增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如对引诱、容留、卖淫罪、强奸罪等性犯罪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针对普法教育工作比较弱的乡镇,采取各种形式,注意方式方法,采取简单易懂的方式传递法律知识。
(2)要建立完善老年人教育服务机制。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农村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教育服务事业相对比较落后,老年人会感到无处可去,无事可做,从而为他们走上犯罪道路提供了可能。所以乡镇各村庄应根据老年人的生活特点和心理变化的特征,从总体上规划、建设老年人活动设施,并吸引他们参加一些健康有益、喜闻乐见和陶冶性情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灵活多样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保持乐观向上、豁达的心态,消除老年人犯罪的主观因素。
(3)要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体制。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扩大老年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农村地区老年人社会保险水平。大力发展社会救助,加强对孤寡老人、农村五保户等困难家庭的救助力度。
(4)加强对受害人尤其是未成年受害人的保护。在老年人犯罪的案件中,强奸和猥亵儿童的犯罪现象尤为突出,应该加强校园法制宣传,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杜绝类似侵害行为的发生。
2、关于矫正工作:
(1)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矫正工作人性化管理。要及时并充分掌握矫正对象的家庭、生活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积极有利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以情感人的原则,尽可能为矫正对象排忧解难;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调动矫正对象的积极性,提高矫正对象适应社会,自谋出路的能力。
(2)要尊重矫正对象人格,平等对待,不存歧视。矫正对象虽然是违法犯罪人员,但有部分人员素质较高,自尊心极强,完全是因为一时糊涂,放松了警惕才导致犯罪,其主观恶性不大,并且在犯罪后都有悔过心理,因此我们不能将其等同恶性很大的罪犯看待,心存歧视,恶意训斥,践踏人格。这样容易造成对象自卑、自闭心理,阻碍沟通,不利于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跟进:陈某的个案还在继续跟进中。在前一阶段的工作中工作者已经能取得了张某某的信任,引导张某某顺利的走出封闭的自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工作者将适时调整矫正计划,继续从如何整合资源为张某某服务的角度出发,帮助张某某寻找社会定位,重塑社会角色,很好的完成矫正。
第五篇:社会工作案例
爱让生活张开翅膀
【案例背景介绍】
服务对象家庭成员卓女士,50岁,与丈夫原先从事出租车服务行业,2007年将自家拥有产权的一辆出租车以高价售出后承租他们出租车营运,家境富足。2008年2月,卓女士丈夫罹患肝癌,家中主要劳动力丧失,卓女士也因照料丈夫而无法工作,家中需承担巨额医药费又无收入,很快耗尽存款,入不敷出。2008年7月,卓女士丈夫去世,卓女士伤心欲绝。此后,她放弃出租车的工作,性格开始变得很极端,养的小狗经常出没小区咬人,当邻居向她提出时,她便与邻居吵架。她还多次衣衫褴褛地到居委会,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哭天抢地要求居委会工作人员帮其解决收入问题。
服务对象家庭成员卓女士的儿子唐某,今年26岁,大专毕业后,一直待业在家,游手好闲,无上进心。在父亲得病前,因为家境不错,他终日打游戏度日,但在父亲的管束下,还比较安分。父亲去世后,唐某的思想也变得比较偏激,在外乱搞男女关系,回家和母亲吵架,多次离家出走,数日不归。
【案例分析(预估)】
根据服务对象目前状况及其和环境的互动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判断,对整个案例形成了基本的预估。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介入。
(一)社会问题
服务对象家庭与外界环境比较恶劣,邻里关系僵化。社会工作者根据这种情况,运用危机介入模式劝导服务对象处理好肇事的小狗,让其多参加社区活动,更好地融入社区之中。
(二)家庭主要问题
1.服务对象卓女士的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社会工作者基于这种情况,应帮
助服务对象向政府申请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助和相关的优惠。积极帮助服务对象各家庭成员参加工作,有必要的介绍其参加就业培训。
2.在与服务对象家庭成员卓女士以及其儿子的接触中,母子之间沟通交流比较
少,家庭成员关系即母子关系紧张。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劝导,沟通,亲属帮助等改善这种紧张的关系。
(三)家庭成员个别需求问题
1.服务对象家庭成员卓女士在其丈夫去世之后,非常情绪化,经常出现绝望,无助感;思想变得偏激,极端;性格比较倔犟,非常自我。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理论来帮助服务对象。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强调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对外部环境的理性处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欠佳而导致无法有效应付外部环境的要求。
2.社会工作者在对服务对象家庭成员唐某谈话之后,发现他跟母亲吵架,行
为变得恶劣是因为无法接受父亲的离世,父亲生前对其照顾无微不至,所以唐某感到缺少父爱。而且由于唐某之前也有游手好闲的坏习惯,社会工作者根据这种情况,制定人本治疗模式的理论和方法来帮助服务对象克服消极负面的情绪,勇于承担行为的责任。
【服务计划】(包括服务目标、服务策略、服务程序等等)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家庭成员的面谈,与服务对象初步商讨了服务对象
所面临的问题、问题的成因和需求,最后一期制订了如下服务计划:
(一)总目标:保障整个家庭的基本生活水平;以家庭为中心维护家庭的完整为
目标,顾及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需求,提高家庭成员的能力。
子目标:
1、稳定服务对象家庭成员的情绪,舒缓服务对象家庭成员的心理压力;
2、通过心理辅导,引导服务对象家庭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构建和谐家
庭;
3、帮助服务对象家庭向政府申请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助和相关的优惠,保
障服务对象家庭的基本生活水平;
4、通过帮助服务对象家庭成员求职、就业,提升服务对象家庭成员的自
信心,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5、通过促进服务对象参与社区活动,实现服务对象家庭成员与社区环境的相互适应。
(二)服务策略
运用危机介入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在有限的时间
内快速有效地稳定服务对象家庭成员的情绪,了解服务对象家庭的主要问题,帮
助服务对象输入希望,提供支持,在迅速化解危机之后,促进服务家庭自身更好
地成长。
(三)服务程序
基于对服务对象家庭的了解,社工按照以下步骤开展工作:
1、利用危机介入模式,针对服务家庭生活陷入困难,申请政府补助;
2、利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技巧对服务对象家庭成员卓女士的心理情绪
及时安抚,通过面对面的交谈、倾听,给予支持,让服务对象及时宣
泄内心的负面情绪,舒缓心理压力;
3、利用人本治疗模式介入服务对象家庭成员唐某对于缺乏父爱的心理适
应不良;
4、促进服务对象家庭成员母子间的良好沟通,求得母子间的和睦,从而
促成良好的家庭环境;
5、利用区、街道,社区三级再就业平台,为服务对象提供就业意识、就
业观念的辅导,并及时为服务对象家庭成员提供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
6、整合社区资源,为服务对象家庭争取必要社区中的理解和支持,让服
务对象家庭再融入到社区环境之中。
【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初次见面 发现问题 由于卓女士家庭生活陷入困难,所以经常衣衫褴褛坐在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地上嚎啕大哭,大喊大叫要求社会工作者帮其解决生计问题。
就这样,服务对象自己叩开了本次社会工作的大门。
主动接触 深入了解 社会工作者根据这种情况,留下了卓女士的联系电话,与其约定上门拜访时间。第一次上门,卓女士显得很拘束,社会工作者介绍自己
后表示会帮助卓女士,然后开始很随意地和卓女士开始话家常。慢慢地,卓女士
打开了话匣子。说出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丈夫生病去世,家中财产因丈夫生病而耗尽,儿子唐某的叛逆,经常和自己吵架,还离家出走,卓女士时不时地哽咽,眼泪不停地流下来。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的对话交流中专注地倾听,尽可能置身于服务对象的处境中,从服务对象的角度体会他所感受到的压力和困难,社会工作者运用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表示对服务对象的支持和理解。社会工作者可以明显感受到卓女士也渐渐开始对自己放下了戒心,开始接纳社会工作者。
寻求途径 整合资源 因为社会工作者了解到卓女士的家庭确实困难,于是查阅了各项社会救助的政策,整合了各种资源,帮助卓女士申请了宁波市最低生活保障扶助证,于是卓女士就更加信赖社会工作者。
破冰之行 初露成效 第二次,社会工作者又来到卓女士家中,这次的目标是卓女士的儿子唐某,卓女士把唐某介绍给社会工作,可是唐某就在自己的房间里打游戏,头也不回。这次社会工作者吃了个闭门羹,社会工作者从卓女士的地方了解到,唐某只听舅舅的话。于是社会工作者通过卓女士请来了唐某的舅舅开始进行对唐某的心理治疗。在舅舅的配合下,社会工作者开始旁敲侧击地问起唐某对现在的生活是否满意,然后唐某就开始说起对母亲的不满,说父亲在世的时候,对其的照顾无微不至,父亲死后,觉得自己缺乏父爱。自己本身心情就非常不好,而母亲跟他说话时,总是用一种责备的口气而不是关心的口气。所以叛逆他一直都顶撞母亲,甚至为了不听母亲唠叨,摔门一走了之。针对这种心理适应不良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告诉唐某,母亲其实非常关心他,只是不善于表达,也告诉他,因为父亲刚刚去世的缘故,他也需要理解自己的母亲。然后社会工作者把唐某的想法告诉了卓女士,她跟儿子的沟通方式很有问题。需要改一下说话时候的语气。经过一段时间,确实收到了很不错的成效。唐某开始愿意和母亲谈话。
由于卓女士养的小狗咬人,多次与周围邻居争执,在社区中也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针对这件事情,社会工作者建议让卓女士处理掉这条小狗,由于卓女士感受到社会工作者是真心帮助她,所以很愿意听从社会工作者得建议,很快卖掉了小狗。同事,社会工作者也召集小区里的小组长,委婉告知他们卓女士家中的情况,因为丈夫去世才会思想变得偏激,希望小组长能告诉卓女士的邻居等宽容地理解她,相信她愿意改正,愿意重新融入到这个社区大家庭中。
重回正轨 皆大欢喜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宁波市最低生活保障扶助证,并不能让这对母子过上更好地生活。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卓女士接触,了解她其实是一个勤劳的女性,根据她这个特点,社会工作者整合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再就业平台,为服务对象提供就业信息,最后,将卓亚娣推荐到社区中一户条件很不错的家庭当家政人员。在反馈的信息中,雇主表示卓女士很勤劳卖力,把家政事务处理的非常妥当。卓女士也由衷地感到高兴。卓女士一家也从新走上稳定和谐的生活。
【案例评估】
服务对象对于案例的评估:服务对象对于整个服务过程表示了相当程度的满意,并将对服务的满意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服务过程和服务效果的评估:在将近一年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能始终基于分析问题的基本观点“人在社会中”,认为服务对象家庭与社会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服务对象家庭应该在融入社会,融入社区大家庭的前提取得更好地成长。社会工作者能始终以“助人自助”理念为指导,运用优势视觉,采用危机介入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能专业技巧为服务对象开
展服务。最终服务对象家庭成员的心理取得了及时的舒缓,情绪得到了改善,逐渐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信念,并最终走出人生困境。
【专业反思】
通过这个案例,社会工作者深刻理解到一次成功的社会工作,会使对社会有障碍的服务对象,成为有利于社会的助力。同是也使社会工作者对一些专业知识,理念,技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专业的社会工作在中国才刚刚起步,需要广大的社会工作者付出更多的辛勤努,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配合。对于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问题,在操作社会工作的过程中不能按照之前的案例一成不变。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