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工作典型案例10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
一、案例背景
王正,男,14岁,家住吉安市。目前就读于双阳中学,父母较早离异,父亲是残疾人(双上肢残疾和聋哑),现和父亲及祖父、祖母居住于约10平方米的一室户内,条件较为简陋。住宅周边卫生状况较差。家中经济来源较差,只靠祖父的退休金和父亲的28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因为长期和祖父、祖母及残疾的父亲生活在一起,使王正的日常交流遇到了障碍,变得较为沉默。据祖母反映,王正经常彻夜不归,而且常和同学去网吧,打电子游戏,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经常考试不合格,最近一次彻夜不归是连续二天二夜没有回家,发生在前几天,使家人十分担心,由于祖父、祖母年龄已大,使 王正的教育成为很大困难。平时靠王正的婶婶和叔叔教育,王正较听叔叔和婶婶的话。
二、案例分析
根据和王正家人以及与王正的几次接触后,发现王正主要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 ⒈ 自信心不足
王正的家庭状况是引起他出现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由于父母离异加上家中的经济条件较差,使王正感到在与别人交流接触时会有地位差异。王正常感到孤独,但又认为自己有很多朋友,这种自相矛盾的感觉说明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与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与沟通。在较早进行的CES-D情绪评估中,王正的得分为40分,这是一个很高的分值,说明他有较为严重的Depression,在另一份量表中,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和一个不好的儿子,同时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他觉得悲哀,有时想哭,这些过于自卑的感觉,是导致 王正其他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⒉ 沟通能力缺乏
家庭的原因导致王正没有经常可以沟通的对象,祖父、祖母经常对他进行指责,唯一让王正感到欣慰的是婶婶的教育较为宽松,至少王正认为可以接受,但由于住在婶婶家的时间有限,因此实际上也不可能有很多机会和婶婶交流。王正自认为有很多好朋友,但实际上他常感到孤独,他说:“我没有可以倾诉心事的对象,我不可以和我的朋友讲心里话----”,他没有必要的和朋友及同学沟通的技巧方法,也没有勇气。
⒊ 支持网络缺乏
王正的社会支持网络较单一,除了“较好”的同学外,就是叔叔和婶婶。由于不是经常 住在叔叔、婶婶家里,所以其实在他有需要时,便会觉得自己很孤单,他和祖父、祖母间有一定的距离,因为他经常遭受他们的指责,因此即使在家,他也和家人保持“一定距离”。王正的同学及好朋友常来找他玩,但局限于泡“网吧”和打电子游戏,在王正有困难时,往往没有人来帮助他,这使他的焦虑情绪时常增加,感到无依无靠。
三、目标
恢复、提高自信心;增强沟通能力。短期目标
⒈ 帮助案主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优势,使案主学会正确认识问题,正确评价自己及家庭;
⒉ 帮助案主增加与他人接触的勇气和能力,尝试结交新的朋友; ⒊ 增加与新朋友活动的机会,学会融入社会。长期目标
⒈ 正确、客观地认识、对待事物,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⒉ 提高结交新朋友的能力,建立有益的社会支持网络;
四、理论基础
王正是一个刚满14岁的孩子,作为一个应享受阳光和关爱的孩子,他却过早地不得不去面对人生的许多不幸:父母在他更小的时候过早地离异,父亲身有多处残疾,而且不能说话,加上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好,使他根本享受不到其他小孩一样的快乐和幸福。对一个孩子来说,童年遭受父母离异的打击往往不亚于父母去世,这样的突发时间会给他/她的成长蒙上永久阴影,而且父母离异前,往往会有较长时间的争吵和不和,这对盼望着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不利的影响,他会觉得自己的家庭和其他家庭有太多的不同,Learning Theories表明,人的日常经验很多部分来自于观察和学习,对于离异家庭的小孩来说,在他们的记忆中,家庭是可拍和缺少温暖的,因此而产生自卑情绪,甚至于害怕同同龄人交往,以至于发展成自闭倾向和心理障碍;
Modeling是人获得经验和技巧的重要方式,由于同聋哑的父亲和年龄已大的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所以使王正的日常交流与沟通产生了障碍,小孩的许多交流和沟通是和父母进行的,父母也是小孩社会经验的最早提供者,一般来讲,小孩性格、言行受父母的影响较多,最新的研究表明,父母对小孩性格行为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学校老师的影响,可见,父母对小孩成长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当一个小孩失去父母的榜样作用时,他往往会无所适从,对王正来讲,祖父、祖母和他之间的距离是显而易见的,这个距离除了因为经常受到祖父、母的指责外,更多的来自于年龄上的,因此,过少的日产交流和沟通,最终会导致小孩的性格缺陷;
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王正产生自卑心理的直接原因,当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时,难免会有相互比较的倾向,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比较是经常发生的,当感到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时,往往会感到自卑,在与人交往中感到“抬不起头来”,因而发展成为不愿同别人交往,所以王正面对的是比较糟糕的家庭经济状况,他在与人交往时所要面对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五、干预模式
针对以上的分析,以及存在的实际问题,可以尝试用Cognitive Theories 理论来进行干预,帮助案主在认知上确立正面的概念,逐步积极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恢复自信心,树立勇于面对生活的勇气:
首先,需用较客观的态度,帮助案主发现问题,并认识到问题的程度;
其次,用认知理论,帮助案主分析问题的本质,由于案主最主要的问题为自信心不足,因此可以从案主身上发现较有说服力的优点和优势,使案主明白,原来每一个人都是有与众不同的自身价值的;
再次,通过让案主参与小组活动,使案主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活动中让案主体现自身价值,逐渐重拾自信心;
然后,通过多次小组活动,鼓励案主勇于同其他人交往,交流和沟通,在活动中,安排案主有机会与他人一起合作,让案主逐渐克服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的自卑情绪和沟通技巧缺乏的问题;
最后,用认知理论,帮助案主认识到所有问题亦有办法解决,面对问题应用于承担和克服,而不应消极对待,使案主树立良好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争取更好地融入社会。
六、内容安排 Session 1 通过和案主及其家人深入地交谈,收集有关资料,尽量比较全面地掌握案主的基本情况; Session 2 通过交往,和案主建立较好的工作关系,在分析案主的情况后,帮助案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和案主一起确定需解决的问题(包括自信心不足、沟通能力缺乏和社会支持网络单一等);
Session 3 帮助案主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优势,并强调案主在某些方面的才能,让案主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可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来让案主展现自我;
可通过认知行为理论,使案主重新认识自己,发现长处。Session 4 鼓励案主去和小组成员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把不同小组成员的情况(主要为长处和爱好)向案主作说明和诱导,使案主有足够的信心去结交新的朋友;
可通过小组活动,使案主有机会接触到新的伙伴,并和他人合作,交流。Session 5 通过多次小组活动后,进行个别交谈,让案主反省自身的长处,包括家庭的情况,帮助他较为积极地面对自身和家庭,并反省在小组活动中的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过程,使他感觉到与人交往和合作的快乐和意义;
Session 6 同案主一起回顾走过的历程,主要帮助案主看到展现自身价值、客观面对困难和勇于交往的好处,并强调这些好处对案主的重要性。帮助案主计划更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困难,争取更好地融入社会。
七、评估
⒈ 通过对比青少年量表和CES-D量表的分值变化情况;
⒉ 通过鉴定是否达到具体短期目标(如:是否结交到新的朋友、是否积极地面对、评价自身和家庭等)
第二篇:社会工作典型案例9
社会工作者介入“家庭暴力”的案例分析
事件经过:王芳(化名)是名超市促销员,因为丈夫有外遇,双方经常有冲突,每次都以她被打结束,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近10年。今年8月12日,又遭到丈夫毒打的王芳住进了鼓楼区某妇女温馨驿站。在和驿站社工的沟通中,她认识到自己原来也“有责任”。“现在丈夫对家庭更有责任感了,我也更关心丈夫,我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回家一周后,王芳这样告回访的社工。
王芳是鼓楼区妇女温馨驿站成立至今半年来接收的第一位也是惟一一位家庭暴力受害者。今年7月,鼓楼区妇联和鼓楼劳保局牵头,委托鼓楼区阳光慈善救助服务社设立该站,目的是为该区遭受家庭暴力伤害的女性提供暂时居住地。这也是鼓楼区首次尝试社工介入救助家暴受害女性,“这一案例我们做得很成功。”鼓楼区阳光慈善救助服务社社长黄某均如是评价。
治疗过程:“她从没想过自己也有责任” 据黄某介绍,王芳入住温馨驿站当天,她们就做了一次沟通,时间大概1个多小时,“在这一个小时里,我主要是听,听受害者倾诉。”之后,黄某均和王芳一起分析了矛盾所在,并给她指出,事情虽然出在丈夫身上,但这是一个家庭问题,“她(王芳)很惊讶,说从来没有想过是不是自己把丈夫逼急了,没想过自己是不是关心丈夫。”访谈结束,王芳最初坚决要离婚的想法也没有了,并表示,只要丈夫和第三者断绝关系,她还是可以接受的。
在接下来三天里,每天24小时有志愿者陪同王芳,黄某均说,从志愿者记录的谈话情况看,其间王的丈夫和孩子多次打电话催王回家,王也很矛盾,“王和丈夫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同时,鼓楼区妇联也做了王芳丈夫的工作。8月15日,王芳被丈夫接回了家。一周后,黄某均做了回访,“王芳说现在丈夫对她和家庭更有责任感了,她也更关心丈夫,她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据黄某均介绍,用社工的手法介入家庭暴力,对受害者进行心理疏导,是一个尝试。“传统组织干预家庭暴力不是司法援助就是对施暴者施加压力,问题不能根本解决,而社工是通过对受害者心理疏导,提升其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黄某均说,对受害妇女的救助,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她们能返回家庭,这一案例达到了他们的目的。按照鼓楼区妇女温馨驿站流程,申请入住者必须是本区女性,自己先到当地女性组织申请,情况被核实后,只要不是精神病患者、传染病人、身体严重伤害需住院治疗及正在办理离婚而不愿回家的,都可以入住。据了解,温馨驿站目前有两个房间,黄某均表示,明年计划招收部分专业社工或心理辅导志愿者,提高对受害者的救助质量。
第三篇:社会工作典型案例7
学校社会工作案例
一、案主基本资料
(1)、案主于某,男,十八岁,系吉安某高校大二学生。因来自农村,自我感觉在服饰,能力,口才,语言以及风度上都不能和城里的同学相比,而产生了处处不如人的消极心理特征,但是自尊心又极强,不满足于现状,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展现自己的才能,而且案主是一个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十足的考试狂,在种种不同的压力和环境下,唯分数是从,忽视了别的方面的学习,培养和锻炼。自从上了大学之后,由于过度的学习和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案主开始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很难像以前一样安安静静的静下心来学习,上课听讲的效率比较低,自我感觉各方面的状态已经滑坡了。在临近期末考试的一段时间里,案主感觉到压力比较大,情绪和心态不够平稳,并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眠现象。
案主家里共有五口人,有一位70多岁的奶奶,身体比较健康;父亲44岁,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母亲也是44岁,患有慢性肾炎,原先是一名乡镇企业职工,后来因为单位的经济效益不好,下岗在家务农;哥哥也是一名高校大三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亲的工资,同时因为母亲患病在床,医药费的开支,家庭的日常开支,再加上自己和哥哥高额的学费,这样的开支使得原本已经拮据的家境更加捉襟见肘,总的来说,案主家庭的经济状况比较差。
(2)、案主基本状况
1.健康状况:一般,但是缺乏体育锻炼
2.情绪状况:一般,有时低落,会觉得很孤单
3.精神病纪录:无
4.自毁行为/自杀行为倾向纪录:无
5.经济状况:目前无经济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给予和奖学金
二、案例分析
1.通过与案主的几次接触后,发现案主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案主家庭的状况是导致他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由于家庭的经济情况比较差且来自于中西部贫困的农村地区,使得案主感觉到与别人进行交流时会有地位和等级的差别,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来与同学和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和沟通,人际交往能力不是很好,交往所涉及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案主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底的评价,又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导致了自我否定的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自信心不足和自我评价较低,应该是导致案主其他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2)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尽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且产生出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而且案主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喜欢在课堂上发言,在课余时也仅仅和自己宿舍的同学走的近一些,和班级里的其他同学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缺乏沟通的勇气。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和挫折引起的。正如前面所讲的一样,由于案主缺乏与别人交往的足够的自信心和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的存在,这是导致案主出现孤独心理的主要原因。同时,案主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因为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技巧,导致了交往挫折的产生,这是导致案主出现孤独心理的主要原因。
(3)嫉妒心理通过和案主的几次交谈了解到案主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嫉妒心理。案主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是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同时,案主还缺乏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讽刺,挖苦的方式给他人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案主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给案主的成人和成材带来了莫大的困难,因为嫉妒回吞噬人的理智和灵魂,影响正常思维,造成人格的扭曲。
(4)从众心理由于案主的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比较低。因此,案主很容易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从众心理。例如,案主本来不想去食堂吃饭的,但是宿舍的其他同学都要去食堂吃饭,案主虽然不太情愿,但是也跟着去了。虽然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生之间也极其常见,但是案主的从众心理较其他人来讲要严重的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依赖心理,这也是使案主产生焦虑和困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2.优点和资源
案主个人的上进心比较强,悟性也比较高,学习成绩优良,学有余力。大一时曾拿过两次奖学金,和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较好。
三、目标恢复和提高案主的自信心;增强沟通能力和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帮助案主正确的认识自我;减轻以至消除案主的嫉妒心理。
(1)短期目标:
1.帮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使案主学会全面地和客观的认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2.增强案主与他人接触的勇气和能力,鼓励案主尝试着结交一些新的朋友,学会融入集体和社会当中;
3.逐步增强案主的自理能力,使案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别人的依赖;
4.缓解以至消除案主的嫉妒心理,以正面的信念看待社会竞争。(2)长期目标:
1.使案主正确,客观地认识,对待事物,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2.提高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
3.使案主摆脱依赖,重塑自我,消除盲目从众和嫉妒心理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四、理论基础
家庭的经济情况是影响案主产生自卑心理的直接原因,当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时,难免会产生相互比较的心理倾向,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比较是经常发生的,甚至说是不可以避免的,当自我感觉到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时,往往会产生自卑,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感到“抬不起头来”,因而发展成为不愿意同别人进行交往。所以,当案主面临比较糟糕的家庭经济情况时,他在与别人交往时所要面临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唐纳德的认知行为矫正法。他的自我指导治疗,基本上是认知重建的一种形式,主要在于改变当事人的自我语言。自我陈述对一个人行为的影响就像别人的话所带来得影响一样多。认知行为矫正法的一个基本现实是“行为改变的先决条件在于当事人必须注意他们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表现及如何对别人产生影响”。为了要产生改变,当事人必须要介入其行为的内部对话中,如此他们才能够在各种情景中评估自己的行为。
(1)假设行为改变是通过一系列的中介历程,包括内在语言的交互作用,认知结构,行为以及因行为而产生的结果发生的。人们对自己所说的什么话会影响(决定)他们对其他事情所采取的行动,认知机能评定的内部对话是如何影响行为的,如何受到其他事件或行为过程影响的。
(2)内部对话的机能人际语言与内在语言有着非常相似的形式,他们都为中介性行为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原则和作用。因此,自我指导和人际指导的内部过程有着相似的形式。内部对话还可以影响到人们对压力的反应。人们对压力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对压力源的评价,对自己感到的唤醒的归因以及对自己的应付能力的评估等因素影响的。人们对于压力情境以及自己应付能力的评估等因素影响的。人们对于压力情境以及自己应付能力的自我语言会影响到他们在这种情境下的行为,人们在这种情境下的焦虑水平也与这种和情境有关的自我评价有关。如果个体这时只看重自我,只看重他的机能上的不足及对自我不满等思想,这时他的焦虑水平就高;如果只注意到外部环境,并有较高的应付水平,这时的焦虑水平就低。认知也可以影响到生理反应和情绪状态,在心境和自我语言之间有着某种关系。思想可以影响行为。我们有很多行为是自动化的或者是由习惯产生的,我们在行为之前也不需要想一想(因为习惯经常是迅速而有效的)。但是,如果我们要改变行为,那么我们就必须在行动之前先仔细想一想。这样的思想(即内部语言的产生)能使不适应行为“去自动化”,即“去习惯化”并为产生新的适应性行为提供基础。
(3)内部对话的结构内部语言第二个重要的机能就是对认知结构的影响和改变。认知结构为一系列特殊的自我语言提供意义系统或概念系统。认知结构可以控制并影响思想策略,寻找并选择某种思想,学习新的技能需要认知结构的改变。认知结构的改变有三种形式:吸收,即新的结构吸收了原来的结构;替代,即原来的结构又伴随着新的结构一起起作用;综合,即原来结构中的成分在更具理解性的复杂结构中仍然存在。认知结构决定了内部语言的实质,而内部对话又可以改变认知结构,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五、时间与内容安排
(1)访谈 希望通过与案主及其教室友进行的详细的交谈,尽可能多的收集与案主问题相关的材料,尽量较为全面的掌握案主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特征。希望通过本次会谈于案主建立起良好的专业关系,取得案主的基本认同。通过对首次会谈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使案主意识到目前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并和案主一起确立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自信心不足,孤独感和嫉妒心理的存在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协助案主学习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内在对话主要由负向德自我陈述和想象以及消极的信念组成,帮助案主认清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使得案主用客观的,全面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行为和问题。鼓励案主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尤其是班级里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让案主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去应用会谈中所习得的因应技巧,观察和评量新的行为的结果,同时鼓励案主以正面的信念看待竞争。在小组活动之后,和案主进行单独的面谈,让案主反省自己的长处,使案主感觉到嫉妒心理的存在是没有必要的,嫉妒心理的存在害人害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上帝是公平的,不可能给予一切你所希望得到的东西。某一方面的获得必将以另一方面的丧失为代价的。同案主一起回顾走过的历程,主要帮助案主看到展现自身价值,从容的面对困难,与他人交往和相处,摆脱盲目从众和消除嫉妒心理所带来的好处,并强调这些好处对案主的重要性。同时帮助案主拟订一些计划,使得案主能够更加从容的面对来自这些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六、介入策略
(1)工作者必须与当事人建立协同合作的关系,案主需要认同工作的目标,并积极配合完成整个过程;
(2)案主的心理困扰大部分是认知历程受到干扰造成的,当然也有对社会竞争缺乏全面的,客观的了解的心理的影响。为了改善其情绪状态与行为,必须改变认知,也就是改变案主的一些基本的信念和待人接物的方法和手段。
(3)家庭作业很重要,除了一对一的辅导和面谈外,工作员需要安排案主进行积极的活动,使用各种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还导致案主问题的改变。
七、评估计划
(1)案主自我表达,如孤独感程度,对社会交往及竞争的看法等等。(2)工作者的观察,如在交往和访谈中的表现等等。
结案报告
一、有关案主的基本资料
1.姓名:于某 2.性别:男 3.年龄:18 4.受教育程度:大学本科在读 5.健康状况:一般,但是缺乏体育锻炼 6.情绪状况:一般,有时低落,会觉得很孤单 7.精神病纪录:无 8.自毁行为/自杀行为倾向纪录:无 9.经济状况:目前无经济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给予和奖学金
二、接触的次数和形式
1.第一次接触:深入到案主寝室,与案主及其舍友进行面谈,收集资料; 2.第二次接触:个别谈话; 3.第三次接触:个别谈话; 4.第四次接触:带领案主参加小组活动; 5.第五次接触:于案主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交谈; 6.第六次接触:个别谈话。
三.案主的问题(包括案主自身及其家庭)
(1)家庭图及家庭的基本情况案主家里共有五口人,包括奶奶,父亲,母亲和哥哥,案主本人。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母亲是一名下岗工人,现在在老家务农,和案主一样,案主的哥哥也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母亲患有肾病,医药费开支较大,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亲的工资,又因为案主及哥哥的学费开支也比较大,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
(2)案主呈现的表面问题和自我处理的方法通过与案主的几次接触后得知,案主所呈现出的问题概括起来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和盲目从众心理等等。由于案主的文化素质水平比较高,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他现在的学习,生活的不良影响及对他今后发展前途的影响。他也尝试着采取一些措施来矫正这些病态的心理问题。
采取的主要方式有:大一下学期曾经求助于校医院的心理医生,并且认为医生的建议是有用的(例如主动和班级上的其他人打招呼等等),但是案主却不能坚持下去,持之以恒。服用一段时间心理医生开的药物,身体反应状况不是很好,就停掉了。
四、案主的表面描述(外貌和能力)
案主身高一米七六,体重六十二公斤,长相一般,脸上有一块一厘米左右的疤痕,据称是小时候和哥哥一起打闹时不小心被哥哥给砸的。在学习方面,案主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强,学有余力,虽然是文科生,但是比较喜欢数学,在大一上学期校级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过一等奖,大一时两次期末考试数学都是满分,同时记忆力也比较好,虽然和同学们不怎么交往,但是大多数同学都能叫上他的名字。
五、家庭的社会背景
1.案主的爷爷奶奶在建国前都是地主,但是拥有的土地数量不是很大,自食其力,土地全部都是案主的曾祖父经商赚钱购得的。建国后,土地被没收,案主的爷爷奶奶也因此成了改造的对象。由于是自食其力,而且做了不少好事,最后没有成为斗争的对象,最后被释放。分到了一小块土地,能勉强维持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案主的爷爷总共有三个孩子,案主的父亲排行老大,还有两个妹妹。据案主讲,案主的父亲和两个姑姑学习都很用功,尤其是案主的父亲。当年恢复高考的时候考了市里面的第一名,但是由于案主的爷爷早逝,家里面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妹妹需要照顾,同时又是家里的唯一的劳动力,所以就没有上已经心仪已久的大学,而是进了本地的一所师范学校,为的是尽快拿到铁饭碗来补贴家用。师范学校毕业后,案主的父亲被分配到离家较近的一所小学里担任数学教师,这样家里面就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案主的两个姑姑就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安下心来读书了,后来在案主父亲的支持下双双考上了大学。这些年来,案主的父亲始终没有放下书本,后来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本科学位证书,并且由于工作努力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案主的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毕业后便进了纺织厂工作。后来因为纺织厂经营管理不善而倒闭,因此,案主的母亲便下岗在家待业。后来经人介绍,案主的父亲认识了案主的母亲,与1985年结婚,于1986年和1988年分别生下案主的哥哥和案主。
2.家庭的沟通方式案主的父亲比较民主,一般会尊重案主的个人意见,但是这种民主并不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它至少不能违背一些基本的原则;而案主的母亲比较专制,不允许案主同她顶嘴和拥有同她不一致的意见和看法等等。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案主和父亲之间较少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又不肯和母亲交流。
3.家庭的决策方式家庭的日常事务主要是由母亲决定的,除非出现了重大的事情或者是重要决策来由父亲来决定,因为案主的父亲比较喜欢迁就别人。
4.案主和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一般,除了自己的舍友和父母外,还有自己的姑妈和舅舅,但是不经常和他(她)们在一起,两者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但是在学校里(尤其是在大学),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宿舍内,和宿舍之外的其他人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所以在他产生一定的需要时,便会觉得自己很孤单,在他有困难时,往往很难及时地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这使得案主的焦虑情绪时常增加,有时会感到无依无靠。相比较而言,案主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比较好,由于父母都老实本分,勤劳善良,在民风比较纯朴的乡村社会里,人际关系比较好。再加上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里培养出了两位重点大学的学生,父母亲的声望比较高。
5.家庭的生活状况由于处在农村的缘故,其自然环境受工业污染较少。但是和集市相隔较远,导致一些生活和生产用品的购买不是很方便。如前所述,案主家庭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亲的工资,当然,农产品的销售也是案主家庭经济收入的一部分,案主的奶奶年龄较大,已经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兄弟二人都是在校大学生,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来源。家庭平均的月收入在1800元左右。
六、对案主家庭的评估
1.案主的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可能与案主家庭的经济情况有关。由于案主家庭的经济情况比较差,又来自于农村。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使得案主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来与别人进行交往,从而导致自我封闭和孤独,社会支持网络较为单一。
2.同时,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也是导致案主盲目从众的直接原因。
第四篇:社会工作典型案例3
戒毒社会工作案例
一、案主基本情况
姓名:殷某某;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0年1月;
文化程度:初中;
婚姻状况:离婚;
户籍所在地:X区y路x号;
职业:目前无业
1990年5月因盗窃被收容劳动教养一年六个月。
1997年7月因吸毒被强戒三个月。
1998年3月因注射毒品收容劳动教养一年六个月。
二、工作情况
(一)专业关系的建立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以及对殷某某所住居委干部的充分走访,社区工作者对殷某某的基本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掌握,根据其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开展工作。
社区工作者:你好!互相认识一下,我是禁毒社区工作者,我的工作是帮助需要帮助的原吸毒人员彻底远离毒品。
案主:我要你帮什么?以前街道干部谁来关心我?
社区工作者:我们是禁毒专业人员,以后我们会互相了解。
案主:吸毒真是害人啊!想当初做生意有点钱,感觉上档次才抽起这个。朋友圈里都在弄,自己就跟着弄了。
社区工作者:你是跟他们接触到毒品的对吧?
案主:是的,那时候吸海洛因是有钱人做的事情。我又喜欢炫耀,觉得光有钱却不做有钱人做的事情很没面子,然后就在朋友的劝诱下试了试。一开始还没有上瘾,后来就不行了。社区工作者:吸毒是个无底洞,你辛苦赚来的钱就是这样没了吧?
案主:可不是啊!毒品这玩意不要太费钱!我很快就变的一无所有。
社区工作者:你现在家庭怎样?孩子多大了?
案主:老婆88年离婚去日本了,小孩85年生的。
社区工作者:小孩跟谁?
案主:跟我,他妈妈不要,都是我带他。
社区工作者:那你真不容易!觉得生活上很艰难是吗?
案主:对啊,工作没有,又没有经济收入,靠女人吃饭!这种日子也不好过
社区工作者:又有女朋友了?打算结婚吗?
案主:结啥婚?在一起玩玩呗。这东西我有三年多不碰了,你们可以随时带我尿检,绝对没问题。
社区工作者:好的,谢谢你对我们工作的配合!今天就这样,改天再聊?
案主:谢谢你们,今后有人关心了!
通过与案主谈心,找到工作切入点是帮助其彻底戒断毒瘾、改善经济困难。
(二)主观资料的采集
简评案主:(综合民警、居委会干部及禁毒社区工作者观点)
1、案主长方脸,身高180,比较结实。性格外向,容易冲动、脾气急躁。
2、案主初中文化水平,没什么技能,从未参加任何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从事过“美金黄牛”生意。
3、案主吸毒史有五、六年,至今虽戒断近六年多但仍旧存在复吸的可能,需继续巩固。
4、案主家庭关系简单,父亲基本断绝往来,母亲是外地人,与其父仅是同居关系,案主2、3岁时母亲就离开上海。案主自小就生活条件都不太好,父亲对其也不闻不问,为了生存案主十几岁就与不良少年混在一起,直至被判刑。
5、案主房子于八十年代末为了老婆出国卖了房子,目前租房居住,月租金600元。目前吃低保,儿子无业。
6、案主没有其他的亲戚,有一姑妈平常不大来往。
7、案主比较坦诚,根据多方反映及具体核实,现在案主能面对过去,表现出对社区工作者工作的积极配合。
案主自述:
我出生在上海。父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分开了。我从小就没感受到父爱母爱,为了生存,从小就与一些差不多大的小朋友混在一起,只是为了吃饱饭。最后违法被送进监狱。出来后我也想好好过日子,就去倒卖美金,赚了点钱,最后在朋友的影响下吸了毒,又进了监狱。85年我结婚了,有了儿子,一家三口过的还好,后来我老婆要到日本去,我把永康
路房子卖了,但后来又离婚了。我自己命苦罢了,谁知我儿子与我一样的命,从小也没娘疼。这么多年我一人带着儿子生活,吃了不少苦。从来没人主动关心过我,宋老师告诉你,有时人家问我吃了吗?我说吃过了,其实我在饿肚皮。现在我难找工作,就是有工作一月几百元也不够。现在房租一月就要600元,上班后再去除低保300元,怎么生活下去?
(三)分析与诊断
1、案主如今对毒品的认识与态度:
现在案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过去所走的弯路有深刻的悔悟。他希望彻底戒断毒瘾,恢复身体健康,最好能有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能够自力更生,本份的生活是他目前最向往的,一定要远离罪恶的毒品。
2、案主的家庭环境及成长经历对其的影响:
案主有家庭成员少,他的父母亲是同居关系,在他3岁时母亲离开家。父亲对其不管不问,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童年非常缺少关爱,每天都在为寻找食物而惶惶度日。从小的经历让案主对人缺乏信任感,多次的进出监狱养成了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曾经在朋友的劝诱下沾染了毒品,主要是为了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想赢得别人的“敬重”,因为他认为“毒品是有钱人享受的东西”,家庭中父母角色的缺失导致案主缺少管教与引导,吸毒后又进入了恶性循环。
3、剖析案主的核心问题:
案主在99年走出监狱后,感受到为了儿子也需要过正常人的生活。在儿子这个精神支柱的支撑下,案主出狱后,基本上安分守己到至今。但生活的现实、经济的困窘使案主压力极大。虽然他从思想上能够正确认识过去,在行动上也可以以坚强的毅力战胜毒瘾,但经济的困难让案主焦虑、脾气暴躁,甚至与居委发生冲突。所以现在案主最主要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其不正确的人生观,帮他解决实际面临的困难。
(四)目标与计划
目标:
1、帮助案主巩固戒断期,防止复吸。
2、增强其生活的自信心。
3、改变其目前生活状态,帮助他尽快走出困境。
计划:
1、禁毒社区工作者与案主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专业关系。
2、通过对案主的关心、交流,调节他的心理,促进其改变世界观。
3、在禁毒社区工作者与居委会干部等人员积极主动与案主交往过程中,增强其对社会的信任感,解决案主的困难,帮助他真正地回归社会。
4、促进案主思想、行为的改变,提供持续的服务,包括辅导、指引等,帮助他彻底戒除毒瘾,杜绝复吸,重新被社会接纳,树立新生活的目标。
5、整合社区资源,尽快助其子找到工作。
(五)理论基础与干预模式
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自我概念”,即人在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以及“自我实现”即指人对天赋、能力、潜力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并且相信人是理性的,可以对自己负责。
2、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在不断的处理从本身内部和环境外部所获得的讯息,并将其解读为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和追求个人生存意义的行动依据。认知和行动是互相影响、互相决定的两者,通过改变个人的认知可改变其行为。
3、交流分析理论:是为了了解我们在交往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是相辅的、互补的还是矛盾的、冲突的,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与别人互动的本质,对人际交往获得深刻的领悟力,从而促进当事人改变生活态度,建立根成熟、更有自尊的人际关系。
干预模式:
1、针对本个案的特点,社区工作者采取的是任务中心模式。
2、任务中心模式的基本假设:
1)相信案主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帮助过程中要求发挥案主本身的能动性;
2)认为所确立的目标是有限的、外在的,这使得目标具有达成的可能性;
3)认为人的生活与成长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社区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帮助案主界定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完成的任务。
3、介入程序:
1)工作者与案主一起确定目标问题;
2)工作者与案主一起就服务的时间和安排达成协议;
3)工作者与案主一起就解决问题确定案主的任务;
4)工作者与案主一起完成任务;
5)工作者检验任务完成情况并做出评估,以及就结案后案主的任务进行辅导。
(六)具体实施过程:
1、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关系
社区工作者经过详细的资料研究、实地走访掌握具体的案主信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建立关系,逐步获得案主信任与接纳,从最初的怀疑到后来的主动交谈、求助,工作一点一滴地取得了成效。
2、利用多方资源,集中为案主服务
社区工作者充分运用社区资源,经常为案主的儿子推荐工作,让其感受到社区工作者的关爱,并联系居委干部经常与其沟通,改变案主的敌视态度。经过半年的工作,案主已基本按照我们所努力引导的方向发展,对待居委干部的态度明显转变,并且积极参与社区禁毒宣传。
3、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工作计划并实行
社区工作者在工作中定期总结、分析,密切关注案主的实际情况,制定下一步的计划为案主服务。案主今年上半年的尿检结果为阴性,社区工作者及时肯定他的努力,并鼓励他继续保持。
4、运用专业技巧服务于案主
社区工作者采用了任务中心介入模式等理论为指导,界定问题、提供案主发展方向,提高工作的效果与效率。并且博采众长,一切为了案主。
(七)实践结果
通过禁毒社区工作者的努力,案主基本上已戒断毒瘾,能够主动配合社区工作者继续加强身体、心理的恢复,从身心上都开始远离毒品。生活上,案主违规做起洗车生意,社区工作者在与城管、街道协调后,暂时让其洗车维持生活,但强调了在需要时必须听从管理。案主十分感激社区工作者人性化的帮助,在社区工作者的指引下逐渐改变了对社会的仇视心理,理解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不再到居委街道吵闹。
(八)评估与总结
在个案服务过程中,社区工作者运用了专业方法与技巧,如任务中心介入模式,沟通中的倾听、同理心等,并积极借助社区资源,结合对案主的生活、小孩的关心等工作,跟进案主的发展。
案主从最初的消极、沮丧、难以理解现实社会,在社区工作者来到了他的身边,给他带来希望,让他感受到政府和社会依然在接纳他、关爱他,社区工作者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他。案主的心理上得到了慰藉,舒缓了面对生活的压力与焦虑。
社区工作者针对三个核心问题:案主的小孩、家庭和工作,帮助案主逐步摆脱生活困境。
当案主出现好的行为时社区工作者及时、充分地肯定和鼓励他,有犹豫时给予解疑和引导。对待案主的工作社区工作者尽心尽力,协调了相关部门,得到了暂时缓解,解除了他目前的生活困难,这些改变也让案主增强了生活的信心。
整个个案过程中社区工作者注重案主的感受,鼓励他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以坚强的意志、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人生和社会。该个案反映了为了我们的案主更快更好地回归社会,社区工作者在他们的心理矫正上要多做工作,改变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他们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向好的目标不断迈进。
第五篇:社会工作典型案例4
超越自我,克服自卑情绪
一.基本资料
小张,女,1982年12月22日生,职校文化程度,未婚,无业。从职校毕业后,一直没有固定工作,目前与父母同住。
二.背景资料
案主2003年从某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专业是形象设计,在考试时,由于心里太紧张,考试没有通过。后来学校推荐案主去某超市做收银员,三个月后被辞退,之后又做过一个月服装专卖店营业员,就一直失业在家了。案主一向比较听从母亲的话,由于母亲经常催促案主出门找工作,造成她对母亲渐渐反感,与父母的交谈也逐渐减少,家庭气氛紧张。案主本身性格内向,且在工作方面屡屡受挫,造成其内心失调,不自信,自卑感很强。案主目前整天在家无所事事,而且几乎不出门,自己也感到很苦恼。
三.主要问题
思想观念:案主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使她非常灰心,再加上自己刚参加的营业员上岗证考试没有通过,使她更感自卑。
性格问题:案主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社区工作者在与案主多次交流过程中,许多事情都是母亲代其陈述,案主本人只是低头默认,很少交流,语言表达能力不佳,眼神中流露出迷茫。
就业技能:案主学历较低,又无一技之长,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的确很难找到工作。家庭关系:案主长期闲散在家,无所事事,父母对其有埋怨情绪,家庭气氛紧张。
四.问题分析
1、就业观念:针对案主由于就业屡屡受挫,产生自卑情绪,社区工作者从改善就业观念入手,为她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使她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增强其就业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性格问题:针对案主性格内向,缺少与同辈群体的接触,生活迷茫,社区工作者认为可以让其参加团康等活动,增强她与同辈群体交往的能力,并及时地给予鼓励,使其性格开朗起来,更快地融入社会。
3、就业技能:针对案主学历较低,无一技之长,社区工作者认为如能解决就业问题,其许多问题可得到缓解。提高案主的劳动技能,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是社区工作者的目标。
4、家庭关系:针对案主长期闲散在家,家庭气氛较紧张,社区工作者认为应与案主及其父母共同交流和分析案主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母亲认识到自己事事替女儿包办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改善与女儿的交流方式。
五、服务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和家庭疗法相结合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案主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能的,因此在这一模式的运用中充分发挥案主本身的能动性。案主的主要问题都可以明确界定,依靠案主的努力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采用任务中心模式,为案主的治疗过程提供一个框架,以便更加高效地为案主提供服务。
案主与母亲的关系紧张,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运用家庭疗法,以改善母女的交流,使母女俩正确地对待案主的问题,共同朝着为案主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
此外,本案例还可以邀请案主参加团康等团体活动,以增强案主对社区工作者的信任,增加案主与同辈群体接触的机会,加速案主自身的改变。
六、服务计划
总体目标:协助案主改变就业观念,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实践机会,提升个人能力;改善母女关系,改善案主内向封闭的性格,促进其更快融入社会。
(一)收集并研究资料,了解案主的生活状态、主要问题,建立专业关系。
(二)与案主进行交谈,改变其就业观念,助其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弱点,树立新的人生目标。
(三)与案主的母亲进行沟通,缓解家庭气氛,让其认识到事事替女儿包办,对女儿一味地埋怨,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提供案主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其动手能力。
(五)邀请案主参加团康活动,增强与同辈群体交往的能力,使其性格逐渐开朗。
(六)根据案主的个人特点和能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强其自立能力。
(七)如果就业问题一时无法解决,那就帮助案主做好就业前的准备,鼓励她走出家门,寻找工作机会,结交一些同辈群体,使她能够独立地走向社会,而不是一味依靠社区工作者的服务。
(八)回顾整个过程,巩固几次服务的成果,对案主及其家人的努力予以表扬和鼓励,并做好跟踪服务。
七、服务过程
案件来源于“社区工作者发现”。第一次接触的方式是社区工作者通过电话联系到案主本人及其母亲。案主母亲对社区工作者表示怀疑,而且拒绝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态度相当地粗暴。但在她和案主收看了当晚电视台播放的社区工作者专题节目后,主动来社区工作者点找社区工作者寻求帮助,由于社区工作者此时正外出走访,所以通过电话约定下午上门服务。
第一节:首次面谈时,案主单独在家,社区工作者发现案主由于长期呆在家中,眼神已略显呆滞,对社区工作者的到来表现得非常拘谨,说话吞吞吐吐。社区工作者鼓励她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社区工作者聊到她的兴趣爱好时,她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社区工作者顿时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案主告诉社区工作者,她喜欢艺术方面,比如画画、手工等。2003年从某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专业是形象设计,在考试时,由于心里太紧张,动作缓慢了些,考试没有通过。后来学校推荐她去某超市做收银员,三个月后被辞退,之后又做过一个月服装专卖店营业员后,就一直失业在家了。案主表示,其母亲现在一直催促她出去找工作,使她感到很苦恼。
半小时后,案主母亲回来了,对社区工作者的到来表示了欢迎,态度与昨天电话中的截然相反。先告诉社区工作者收看了昨晚的“社区工作者”专题节目,表示了对社区工作者的信任。然后主动对社区工作者讲述了一些女儿的情况,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工作屡屡碰壁,心情不好,与父母的关系渐渐紧张等情况。整个交谈中,案主母亲表现出了焦急的心情,希望社区工作者及时地给予帮助。
通过这次上门走访,社区工作者和案主及其母亲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母女对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的信任度大大加强,并真诚、坦率地讲述了一些案主个人及其家庭情况。社区工作者在交谈中,发现了服务对象身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认为应该建立专业关系,提供专业服务,给予帮助。
第二节:社区工作者与案主的母亲进行了交流,指出了她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女儿方式的不足之处。事事代其女儿包办,使女儿缺乏独立的空间,不利于案主的自主自立,过分依赖父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母亲对社区工作者的建议表示接受,愿意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之后,社区工作者又向案主的母亲传授了一些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其母表示愿意有所改变。
另外,根据案主的特点,社区工作者电话通知了案主“营业员培训”的信息,案主表示愿意参加,并马上赶到社区工作者点来,带上了身份证、《劳动手册》和照片,参加了营业员培训的报名。社区工作者感到,对于一个长期呆在家的青少年,能够独自来到社区工作者点办理培训报名登记,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同时社区工作者也对案主给予了及时地肯定和鼓励。
通过这次服务,社区工作者看到了案主的母亲愿意改善与女儿关系的积极态度,对社区工作者教授的沟通技巧也能接受。案主表现出的求职心切的心情,让社区工作者意识到求职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缓解案主身上的其它问题。
第三节:案主来电话询问营业员培训班的开班日期,社区工作者说会马上联系相关部门,给她一个明确的答复。通过与培训学校的联系,了解到由于培训的人数不满,可能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开班,但具体的开班日期目前还不能确定下来。社区工作者认为,既然培训班一时还开不出来,那社区工作者就利用这段时间,让案主去参加社区“编织社”的劳动,不但能提供案主与社会接触和锻炼的机会,还能提高她的动手能力和与社会交往的能力。社区工作者把这个想法与案主进行了电话沟通,案主回答表示非常想参加,并希望社区工作者尽快安排。
这次服务,社区工作者以“以人为本”的宗旨,提供了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并且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
第四节:社区工作者联系了“手工编织社”及负责老师,并把案主的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负责老师表示可以接收案主来“编织社”,社区工作者当即约定了带案主来“编织社”的时间。
第二天,社区工作者通知案主来社区工作者点,带她去“编织社”,在去“编织社”的路上,我们进行了交谈,了解到现在案主的妈妈能够让她独立地去办些事了,比如买东西,找工作,给她的压力也少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天天在她面前唠叨。社区工作者告诉案主要体谅父母的心情,平时多帮母亲做点家务。快到“编织社”时,社区工作者向案主讲述了一些参加劳动的注意事项,要礼貌、虚心、细心。到了“编织社”,社区工作者为案主引见了负责老师,让她参观了“编织社”的作品展览室和工作环境,案主非常满意,表示明天一早九点就会来“编织社”参加劳动。
过了一天,社区工作者进行了跟踪,来到“编织社”,此时案主正在请教老师怎么编织花样,老师也手把手地教她,看到她全神贯注地样子,社区工作者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社区工作者认为,这次为案主提供的社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符合案主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发挥了她的特长,增强了她的动手能力,给她创造了与人交流的环境,有助于她性格的改善。
第五节:电话通知案主近期社区工作者青少年社区工作者要举办一个“迎圣诞,送温暖”的联欢会,并告之这次联欢会将有16位左右的社区青少年参加,希望她能够加入。案主表示一定会来参加,并记下了具体的地址和时间。
活动当天,案主提前了10分钟来到了活动举办地点。在活动中,社区工作者设计了一些心理测试和互动的节目等,案主积极参与活动,并获得了“三等奖”,上台发表了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想和新年愿望,她说:“我很高兴在今天的联欢会上结交了新朋友,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也祝大家万事如意。”这次团康活动,提供了案主与同辈群体交流的机会,她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她有结交同辈朋友的愿望,也有改变自身的愿望。她的发言和表情,流露出了她的心声。案主第一次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话,虽
然还有点怯场,但社区工作者感到案主的心扉正一步步敞开,为她性格的改善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六节:社区工作者通过电话和案主取得了联系,询问她的近况,她告诉社区工作者她已通过了某超市理货员和巧克力专柜促销员的面试,很开心,想找社区工作者聊聊。社区工作者看看窗外,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地上也积起了一层厚厚的冰雪,但想到案主如此主动的提出想与社区工作者沟通,充分地体现了案主对社区工作者的信任,社区工作者立即赶往案主家。
到了案主家后,社区工作者与她进行了交谈,她先跟社区工作者聊了上次参加团康活动感到很开心,结识的几个朋友至今保持着联系,希望以后有类似的活动能够再邀请她参加。社区工作者进一步问她还有什么收获,她说:“我感到现在自己的性格开朗多了,与妈妈的关系也缓和些了,我们之间的交谈次数也多了。”接着,案主谈起了超市面试的情况,她已通过了理货员和巧克力专柜促销员的两项面试。社区工作者为案主感到高兴,通过自己的努力,她已能独立地走向社会,社区工作者对她的改变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鼓励。这次服务,反馈给社区工作者的信息是,通过社区工作者的帮助和案主自身的努力,她在就业观念、家庭关系、性格方面都有所改善,并且可喜地看到她已能够独立地走向社会,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第七节:案主目前的主要问题已经得到了缓解,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社区工作者认为可以结案,并制定了跟踪服务计划。
八、服务评估
案主的自卑情绪得到了改善,性格也渐渐开朗,与母亲的关系趋于缓和,还能够主动出门找工作,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与接案时相比,有较大地改变。社区工作者认为,此个案比较成功,其中有三个方面起了较大的作用:第一,社区工作者与案主及其家人进行了多次交流,并能够把案主的问题放到家庭、社会层面上考虑;第二,对案主的改变不断地给予肯定和鼓励;第三,团康活动的参加,使案主性格的改善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九、个案反思
通过这个个案,社区工作者发现:第一,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取得案主及其家人的信任,是顺利开展个案的基础;第二,针对性格内向的案主,找到谈话的切入点非常重要,而且切入点通常是案主感兴趣的事物,比如兴趣爱好;第三,案主的许多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核心问题的解决通常能使其它问题得到缓解;第四,社区工作者要善于运用社会资源为案主服务,比如推荐培训、提供就业信息、联系社区资源。
本案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做这个个案时,社区工作者感到自己一直处于“主动”的地位,在“助人自助”的理念中,前期还不能充分体现“自助”的宗旨,此宗旨直到个案后期才慢慢体现出来;第二,案主的工作并不稳定,只是促销类的季节性工作,社区工作者担心长此以往,案主以前取得的成果会慢慢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