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社会工作典型案例2

时间:2019-05-13 10:3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山大学社会工作典型案例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山大学社会工作典型案例2》。

第一篇:中山大学社会工作典型案例2

运用冰山理论来挖掘案主的感受性需要(Felt need)广州市中大社工服务中心 社工-蓝小玲 督导-廖思源

1、案例背景资料:

A,男性,83岁,患便秘已有3年,每天都喝中药治便秘;经常脚痛,不能走远; B,女性,A的妻子,身体较为健康,精神很好;平时喜欢跳舞,经常在中午吃完饭后就约工友到文化公园跳舞,一直跳到下午5点多。B与前夫生有6个子女。

A与B是一对再婚夫妻,目前居住在儿子让给他们的20多平米的房子,光线不好,空气不流通,容易潮湿。

2、社工介入过程(主要事件): 首次会谈,妻子B严重感冒,卧床,不能照顾自己。向社工大声埋怨A不理会生病的自己,没有好好照顾自己,认为A没有良心。当时A坐在客厅,能够清楚听到B说的话,A一直保持微笑但不作任何回应。B觉得自己的感冒是由于感染死老鼠的病菌引起的,责骂邻居不讲卫生,不清理死在其门口的老鼠。邻居正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每星期会到A和B的家里打扫卫生,认为她们不称职,连自己门口的死老鼠都不清理,没有能力去照顾好老人。

第二次会谈,主要围绕A的便秘问题为会谈的主题,妻子B认为A的便秘主要是饮食不当引起的,A认为自己的便秘是由于缺乏运动的原因。会谈过程中,行为不停地指责A在饮食方面的种种不是,患便秘也是A自找的。认为A仅依靠喝中药是无法解决便秘问题的,并提出一些有利于改善便秘的饮食方法。A对行为的说法不作任何回应,只说了一句话:“都不是这样的,便秘主要是缺乏运动引起的。”B听了这句话后,情绪很激动,开始大声与A说话,还是不停地指责,直到A离开座位去厨房煲中药,B才停下来。

3、社工介入理念/理论:

冰山理论

萨提亚提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漂浮在海水面上的冰山一样,能够被外界看到的只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而更大的一部分山体却藏在水面之下,不为人所见。在做个案时,社工需要做的工作往往就是透过案主的表面行为(那些看得见的,外在的表现),去探索藏于案主身后的内在世界,挖掘出案主的真实需求。在运用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时需要依照冰山自上而下的次序,从一个人的外在行为着手,一层一层去深挖出其内在自我。这个过程其实是运用逆向思维的,即原本一个人的自我(Ego)会让其有某种渴望(Aspiration),继而怀抱某种期待(Expectation),持有某种观点(Viewpoint),产生某种感受(Feeling),想好某种应对方式(Coping Stances),最后才是表现出某种行为(Behavior),但是我们在运用冰山理论时却要倒过来。

4、案主需要(待处理的需要/核心需要分析):

社工的个案工作的原则之一是从不同的维度去分析案主的需要而非存在的问题。在案例中,求助的是B,但B的需要之能够满足很大程度来自A状况的提升,而且A和B同时也有需要,其是感受性需要更甚。

案主表达的需要:

妻子B非常担心A的便秘问题,协助A缓解便秘病情;鼓励A出门看医生,有助于运动; 案主的比较性需要:

妻子B所提的建议是有利于改善A的病情的,但A对行为的回应总是表现得很冷淡。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介入,注重健康的重要性。社工从专业角度分析案主的需要:

夫妻的主要需求是信任,次要需求是沟通技巧的学习。案主的感受性需要:

社工需要把采集到的资料进行不断的查证和分析,历经多次的验证求实,才能评估出案主真实的感受性需求,详细如下:

5、社工介入方法及目标:

社工运用冰山理论来挖掘上述案例中案主的感受性需求。

介入步骤:

第一步,是从看得见的行为入手。这一步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案主的行为可能有千千万种,而且还会瞬间变化,所以我们在接触案主的过程中需要全程关注,选择出关键的行为信息——若关键的行为信息选错了,那么后面评估的方向也会歪了。

案例中的关键行为信息有: 行为1:A和B是再婚的;

行为2:A因便秘吃中药三年未见好转却继续吃,而不认为便秘是由饮食不当造成所以也不肯改变饮食习惯;

行为3:A行动不便而B则常外出与工友跳舞;

行为4:A听到B在社工面前埋怨自己不照顾她时不做回应,反而是从头到尾一直在微笑;

行为5:B说A吃中药没用时,A不做回应,但B说A是自找时,A说是缺乏运动造成便秘的;

行为6:B听到A说主要是缺乏运动而造成便秘时突然情绪大变。

紧接着第二步是从关键行为中找出自我防卫机制,藉此可以找到切入口来了解到案主潜在的想法(焦虑和冲突)。

行为2中A的行为属于否认作用,多吃青菜有利于治疗便秘这么简单的生活常识A是知道的,可是他不肯承认,宁愿坚持吃三年来都不见效的中药。从这里,社工有理由推断A是在拒绝面对真正的问题——治愈便秘。

行为6中B突然发难,情绪大变,并大声责怪A,将问题责任推向A,B的这种行为属于投射作用,是为了保护自己,将自己不被社会认可的错误、缺点或欲望归诸于别人。因此,从行为6中B的行为,社工又可以推断B意识到自己没有帮助A做一些身体舒展、散步等的简易运动,奇怪的是她明明知道,却不愿意去做。

第三步是顺着自我防卫机制去分析。在行为2中,A的应对方式是拒绝治愈便秘,他是因什么感受而采取这种应对方式呢?这一点暂时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治愈便秘的话,A可能不会高兴。

既然A可能不想治愈便秘,在行为5中A为什么又由不作回应到说是因为缺乏运动造成便秘的呢?再看行为6中反映的B不陪A做运动,因此结合行为5和行为6可见A对B在自己行动不便时不照顾他运动是有怨气的。

再者,看回行为3,B竟然是经常外出跟工友跳舞。试想一下,A因身体原因需要B搀扶着才能外出活动,但是B却经常丢下A一人外出,并且还是外出跟工友跳舞--在一般情况跳舞是需要眼神交流、身体接触、情感投入,A哪有不担心、着急妻子,甚至A会怀疑妻子与工友有过密关系,以及感知到婚姻的危机。

毕竟,行为1中交代A和B是再婚夫妇,情感上可能受过伤而影响信心,情感的稳固是关键,而因相处久后出现情感波动和不稳定则是大多再婚夫妇需要面临和克服的。

第四步,重组分析案主行为,挖掘案主『真实自我』 可以分析出,1)A采取的『应对方式』是由开始的忍受到后来的爆发出对妻子的不满; 2)他的『感受』则是不满和有怨气;

3)他的『观点』是妻子经常在外与工友交流,她与工友的情感比与自己的要好; 4)他的『期待』是妻子少外出,多在家照顾自己或带自己出外活动; 5)他的『渴望』是妻子对自己的关爱;

6)他的『自我』是存在婚姻危机感,对妻子不信任。

第五步,对案主行为进行互相解释和佐证,以支持社工的推理分析。譬如经过以上的分析,社工就可以理解为什么A不想治愈便秘了,因为这样他才能感受到B对他(可能是唯一)的照顾和关心。同样,A在行为4中,B感冒了并骂A时会一直保持微笑的原因也是因为B感冒后就不会出外跳舞而是留在家里。这些都是A渴望获得妻子关爱的表现。

最后,总结上述分析,社工得出A和B夫妇的需求是互相的关爱,但若更往深层看的话,应该是夫妻之间的信任,互信的基础没建立好,是不会产生真实的互相关爱的。此外,由A和B之间的交流,也可评估出他们在沟通上仍需要学习和改善。因此,这对夫妻的主要需求是信任,次要需求是沟通。

6、反思:

从上述案例的需求分析可见到,社工是很有必要去学习与运用冰山理论来做个案工作的。一方面是在最初的一两次的接触,可以搜集到案主的资料不一定充足;另一方面是案主可能会因某些原因而不一定愿意或能够真实地透露出信息或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因此,运用冰山理论就可以让社工从有限的表面资料里一步一步地挖掘出案主的的感受性的内在需求。此外,冰山理论也启示了我们社工在与案主接触时,需要保持敏感性和思索性,既要对案主自我防卫机制的敏感,又要经常思索案主行为背后的原因。

7、机构督导对介入过程的评价和建议:

能明了个案工作是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去分析案主的需求而非存在的问题。

能清晰明了冰山理论,不断关注个案的行为背后的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在短时间内找出『感受性需求』,达到最好的辅导和沟通效果。

能清晰并按部就班找出案主的看得见的行为、自我防卫机制并能够重组分析,最后挖掘出案主的『真实自我』。

第二篇:社会工作典型案例9

社会工作者介入“家庭暴力”的案例分析

事件经过:王芳(化名)是名超市促销员,因为丈夫有外遇,双方经常有冲突,每次都以她被打结束,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近10年。今年8月12日,又遭到丈夫毒打的王芳住进了鼓楼区某妇女温馨驿站。在和驿站社工的沟通中,她认识到自己原来也“有责任”。“现在丈夫对家庭更有责任感了,我也更关心丈夫,我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回家一周后,王芳这样告回访的社工。

王芳是鼓楼区妇女温馨驿站成立至今半年来接收的第一位也是惟一一位家庭暴力受害者。今年7月,鼓楼区妇联和鼓楼劳保局牵头,委托鼓楼区阳光慈善救助服务社设立该站,目的是为该区遭受家庭暴力伤害的女性提供暂时居住地。这也是鼓楼区首次尝试社工介入救助家暴受害女性,“这一案例我们做得很成功。”鼓楼区阳光慈善救助服务社社长黄某均如是评价。

治疗过程:“她从没想过自己也有责任” 据黄某介绍,王芳入住温馨驿站当天,她们就做了一次沟通,时间大概1个多小时,“在这一个小时里,我主要是听,听受害者倾诉。”之后,黄某均和王芳一起分析了矛盾所在,并给她指出,事情虽然出在丈夫身上,但这是一个家庭问题,“她(王芳)很惊讶,说从来没有想过是不是自己把丈夫逼急了,没想过自己是不是关心丈夫。”访谈结束,王芳最初坚决要离婚的想法也没有了,并表示,只要丈夫和第三者断绝关系,她还是可以接受的。

在接下来三天里,每天24小时有志愿者陪同王芳,黄某均说,从志愿者记录的谈话情况看,其间王的丈夫和孩子多次打电话催王回家,王也很矛盾,“王和丈夫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同时,鼓楼区妇联也做了王芳丈夫的工作。8月15日,王芳被丈夫接回了家。一周后,黄某均做了回访,“王芳说现在丈夫对她和家庭更有责任感了,她也更关心丈夫,她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据黄某均介绍,用社工的手法介入家庭暴力,对受害者进行心理疏导,是一个尝试。“传统组织干预家庭暴力不是司法援助就是对施暴者施加压力,问题不能根本解决,而社工是通过对受害者心理疏导,提升其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黄某均说,对受害妇女的救助,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她们能返回家庭,这一案例达到了他们的目的。按照鼓楼区妇女温馨驿站流程,申请入住者必须是本区女性,自己先到当地女性组织申请,情况被核实后,只要不是精神病患者、传染病人、身体严重伤害需住院治疗及正在办理离婚而不愿回家的,都可以入住。据了解,温馨驿站目前有两个房间,黄某均表示,明年计划招收部分专业社工或心理辅导志愿者,提高对受害者的救助质量。

第三篇:社会工作典型案例7

学校社会工作案例

一、案主基本资料

(1)、案主于某,男,十八岁,系吉安某高校大二学生。因来自农村,自我感觉在服饰,能力,口才,语言以及风度上都不能和城里的同学相比,而产生了处处不如人的消极心理特征,但是自尊心又极强,不满足于现状,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展现自己的才能,而且案主是一个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十足的考试狂,在种种不同的压力和环境下,唯分数是从,忽视了别的方面的学习,培养和锻炼。自从上了大学之后,由于过度的学习和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案主开始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很难像以前一样安安静静的静下心来学习,上课听讲的效率比较低,自我感觉各方面的状态已经滑坡了。在临近期末考试的一段时间里,案主感觉到压力比较大,情绪和心态不够平稳,并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眠现象。

案主家里共有五口人,有一位70多岁的奶奶,身体比较健康;父亲44岁,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母亲也是44岁,患有慢性肾炎,原先是一名乡镇企业职工,后来因为单位的经济效益不好,下岗在家务农;哥哥也是一名高校大三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亲的工资,同时因为母亲患病在床,医药费的开支,家庭的日常开支,再加上自己和哥哥高额的学费,这样的开支使得原本已经拮据的家境更加捉襟见肘,总的来说,案主家庭的经济状况比较差。

(2)、案主基本状况

1.健康状况:一般,但是缺乏体育锻炼

2.情绪状况:一般,有时低落,会觉得很孤单

3.精神病纪录:无

4.自毁行为/自杀行为倾向纪录:无

5.经济状况:目前无经济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给予和奖学金

二、案例分析

1.通过与案主的几次接触后,发现案主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案主家庭的状况是导致他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由于家庭的经济情况比较差且来自于中西部贫困的农村地区,使得案主感觉到与别人进行交流时会有地位和等级的差别,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来与同学和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和沟通,人际交往能力不是很好,交往所涉及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案主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底的评价,又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导致了自我否定的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自信心不足和自我评价较低,应该是导致案主其他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2)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尽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且产生出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而且案主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喜欢在课堂上发言,在课余时也仅仅和自己宿舍的同学走的近一些,和班级里的其他同学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缺乏沟通的勇气。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和挫折引起的。正如前面所讲的一样,由于案主缺乏与别人交往的足够的自信心和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的存在,这是导致案主出现孤独心理的主要原因。同时,案主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因为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技巧,导致了交往挫折的产生,这是导致案主出现孤独心理的主要原因。

(3)嫉妒心理通过和案主的几次交谈了解到案主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嫉妒心理。案主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是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同时,案主还缺乏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讽刺,挖苦的方式给他人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案主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给案主的成人和成材带来了莫大的困难,因为嫉妒回吞噬人的理智和灵魂,影响正常思维,造成人格的扭曲。

(4)从众心理由于案主的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比较低。因此,案主很容易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从众心理。例如,案主本来不想去食堂吃饭的,但是宿舍的其他同学都要去食堂吃饭,案主虽然不太情愿,但是也跟着去了。虽然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生之间也极其常见,但是案主的从众心理较其他人来讲要严重的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依赖心理,这也是使案主产生焦虑和困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2.优点和资源

案主个人的上进心比较强,悟性也比较高,学习成绩优良,学有余力。大一时曾拿过两次奖学金,和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较好。

三、目标恢复和提高案主的自信心;增强沟通能力和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帮助案主正确的认识自我;减轻以至消除案主的嫉妒心理。

(1)短期目标:

1.帮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使案主学会全面地和客观的认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2.增强案主与他人接触的勇气和能力,鼓励案主尝试着结交一些新的朋友,学会融入集体和社会当中;

3.逐步增强案主的自理能力,使案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别人的依赖;

4.缓解以至消除案主的嫉妒心理,以正面的信念看待社会竞争。(2)长期目标:

1.使案主正确,客观地认识,对待事物,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2.提高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

3.使案主摆脱依赖,重塑自我,消除盲目从众和嫉妒心理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四、理论基础

家庭的经济情况是影响案主产生自卑心理的直接原因,当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时,难免会产生相互比较的心理倾向,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比较是经常发生的,甚至说是不可以避免的,当自我感觉到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时,往往会产生自卑,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感到“抬不起头来”,因而发展成为不愿意同别人进行交往。所以,当案主面临比较糟糕的家庭经济情况时,他在与别人交往时所要面临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唐纳德的认知行为矫正法。他的自我指导治疗,基本上是认知重建的一种形式,主要在于改变当事人的自我语言。自我陈述对一个人行为的影响就像别人的话所带来得影响一样多。认知行为矫正法的一个基本现实是“行为改变的先决条件在于当事人必须注意他们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表现及如何对别人产生影响”。为了要产生改变,当事人必须要介入其行为的内部对话中,如此他们才能够在各种情景中评估自己的行为。

(1)假设行为改变是通过一系列的中介历程,包括内在语言的交互作用,认知结构,行为以及因行为而产生的结果发生的。人们对自己所说的什么话会影响(决定)他们对其他事情所采取的行动,认知机能评定的内部对话是如何影响行为的,如何受到其他事件或行为过程影响的。

(2)内部对话的机能人际语言与内在语言有着非常相似的形式,他们都为中介性行为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原则和作用。因此,自我指导和人际指导的内部过程有着相似的形式。内部对话还可以影响到人们对压力的反应。人们对压力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对压力源的评价,对自己感到的唤醒的归因以及对自己的应付能力的评估等因素影响的。人们对于压力情境以及自己应付能力的评估等因素影响的。人们对于压力情境以及自己应付能力的自我语言会影响到他们在这种情境下的行为,人们在这种情境下的焦虑水平也与这种和情境有关的自我评价有关。如果个体这时只看重自我,只看重他的机能上的不足及对自我不满等思想,这时他的焦虑水平就高;如果只注意到外部环境,并有较高的应付水平,这时的焦虑水平就低。认知也可以影响到生理反应和情绪状态,在心境和自我语言之间有着某种关系。思想可以影响行为。我们有很多行为是自动化的或者是由习惯产生的,我们在行为之前也不需要想一想(因为习惯经常是迅速而有效的)。但是,如果我们要改变行为,那么我们就必须在行动之前先仔细想一想。这样的思想(即内部语言的产生)能使不适应行为“去自动化”,即“去习惯化”并为产生新的适应性行为提供基础。

(3)内部对话的结构内部语言第二个重要的机能就是对认知结构的影响和改变。认知结构为一系列特殊的自我语言提供意义系统或概念系统。认知结构可以控制并影响思想策略,寻找并选择某种思想,学习新的技能需要认知结构的改变。认知结构的改变有三种形式:吸收,即新的结构吸收了原来的结构;替代,即原来的结构又伴随着新的结构一起起作用;综合,即原来结构中的成分在更具理解性的复杂结构中仍然存在。认知结构决定了内部语言的实质,而内部对话又可以改变认知结构,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五、时间与内容安排

(1)访谈 希望通过与案主及其教室友进行的详细的交谈,尽可能多的收集与案主问题相关的材料,尽量较为全面的掌握案主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特征。希望通过本次会谈于案主建立起良好的专业关系,取得案主的基本认同。通过对首次会谈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使案主意识到目前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并和案主一起确立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自信心不足,孤独感和嫉妒心理的存在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协助案主学习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内在对话主要由负向德自我陈述和想象以及消极的信念组成,帮助案主认清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使得案主用客观的,全面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行为和问题。鼓励案主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尤其是班级里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让案主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去应用会谈中所习得的因应技巧,观察和评量新的行为的结果,同时鼓励案主以正面的信念看待竞争。在小组活动之后,和案主进行单独的面谈,让案主反省自己的长处,使案主感觉到嫉妒心理的存在是没有必要的,嫉妒心理的存在害人害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上帝是公平的,不可能给予一切你所希望得到的东西。某一方面的获得必将以另一方面的丧失为代价的。同案主一起回顾走过的历程,主要帮助案主看到展现自身价值,从容的面对困难,与他人交往和相处,摆脱盲目从众和消除嫉妒心理所带来的好处,并强调这些好处对案主的重要性。同时帮助案主拟订一些计划,使得案主能够更加从容的面对来自这些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六、介入策略

(1)工作者必须与当事人建立协同合作的关系,案主需要认同工作的目标,并积极配合完成整个过程;

(2)案主的心理困扰大部分是认知历程受到干扰造成的,当然也有对社会竞争缺乏全面的,客观的了解的心理的影响。为了改善其情绪状态与行为,必须改变认知,也就是改变案主的一些基本的信念和待人接物的方法和手段。

(3)家庭作业很重要,除了一对一的辅导和面谈外,工作员需要安排案主进行积极的活动,使用各种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还导致案主问题的改变。

七、评估计划

(1)案主自我表达,如孤独感程度,对社会交往及竞争的看法等等。(2)工作者的观察,如在交往和访谈中的表现等等。

结案报告

一、有关案主的基本资料

1.姓名:于某 2.性别:男 3.年龄:18 4.受教育程度:大学本科在读 5.健康状况:一般,但是缺乏体育锻炼 6.情绪状况:一般,有时低落,会觉得很孤单 7.精神病纪录:无 8.自毁行为/自杀行为倾向纪录:无 9.经济状况:目前无经济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给予和奖学金

二、接触的次数和形式

1.第一次接触:深入到案主寝室,与案主及其舍友进行面谈,收集资料; 2.第二次接触:个别谈话; 3.第三次接触:个别谈话; 4.第四次接触:带领案主参加小组活动; 5.第五次接触:于案主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交谈; 6.第六次接触:个别谈话。

三.案主的问题(包括案主自身及其家庭)

(1)家庭图及家庭的基本情况案主家里共有五口人,包括奶奶,父亲,母亲和哥哥,案主本人。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母亲是一名下岗工人,现在在老家务农,和案主一样,案主的哥哥也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母亲患有肾病,医药费开支较大,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亲的工资,又因为案主及哥哥的学费开支也比较大,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

(2)案主呈现的表面问题和自我处理的方法通过与案主的几次接触后得知,案主所呈现出的问题概括起来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和盲目从众心理等等。由于案主的文化素质水平比较高,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他现在的学习,生活的不良影响及对他今后发展前途的影响。他也尝试着采取一些措施来矫正这些病态的心理问题。

采取的主要方式有:大一下学期曾经求助于校医院的心理医生,并且认为医生的建议是有用的(例如主动和班级上的其他人打招呼等等),但是案主却不能坚持下去,持之以恒。服用一段时间心理医生开的药物,身体反应状况不是很好,就停掉了。

四、案主的表面描述(外貌和能力)

案主身高一米七六,体重六十二公斤,长相一般,脸上有一块一厘米左右的疤痕,据称是小时候和哥哥一起打闹时不小心被哥哥给砸的。在学习方面,案主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强,学有余力,虽然是文科生,但是比较喜欢数学,在大一上学期校级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过一等奖,大一时两次期末考试数学都是满分,同时记忆力也比较好,虽然和同学们不怎么交往,但是大多数同学都能叫上他的名字。

五、家庭的社会背景

1.案主的爷爷奶奶在建国前都是地主,但是拥有的土地数量不是很大,自食其力,土地全部都是案主的曾祖父经商赚钱购得的。建国后,土地被没收,案主的爷爷奶奶也因此成了改造的对象。由于是自食其力,而且做了不少好事,最后没有成为斗争的对象,最后被释放。分到了一小块土地,能勉强维持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案主的爷爷总共有三个孩子,案主的父亲排行老大,还有两个妹妹。据案主讲,案主的父亲和两个姑姑学习都很用功,尤其是案主的父亲。当年恢复高考的时候考了市里面的第一名,但是由于案主的爷爷早逝,家里面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妹妹需要照顾,同时又是家里的唯一的劳动力,所以就没有上已经心仪已久的大学,而是进了本地的一所师范学校,为的是尽快拿到铁饭碗来补贴家用。师范学校毕业后,案主的父亲被分配到离家较近的一所小学里担任数学教师,这样家里面就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案主的两个姑姑就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安下心来读书了,后来在案主父亲的支持下双双考上了大学。这些年来,案主的父亲始终没有放下书本,后来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本科学位证书,并且由于工作努力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案主的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毕业后便进了纺织厂工作。后来因为纺织厂经营管理不善而倒闭,因此,案主的母亲便下岗在家待业。后来经人介绍,案主的父亲认识了案主的母亲,与1985年结婚,于1986年和1988年分别生下案主的哥哥和案主。

2.家庭的沟通方式案主的父亲比较民主,一般会尊重案主的个人意见,但是这种民主并不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它至少不能违背一些基本的原则;而案主的母亲比较专制,不允许案主同她顶嘴和拥有同她不一致的意见和看法等等。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案主和父亲之间较少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又不肯和母亲交流。

3.家庭的决策方式家庭的日常事务主要是由母亲决定的,除非出现了重大的事情或者是重要决策来由父亲来决定,因为案主的父亲比较喜欢迁就别人。

4.案主和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一般,除了自己的舍友和父母外,还有自己的姑妈和舅舅,但是不经常和他(她)们在一起,两者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但是在学校里(尤其是在大学),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宿舍内,和宿舍之外的其他人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所以在他产生一定的需要时,便会觉得自己很孤单,在他有困难时,往往很难及时地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这使得案主的焦虑情绪时常增加,有时会感到无依无靠。相比较而言,案主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比较好,由于父母都老实本分,勤劳善良,在民风比较纯朴的乡村社会里,人际关系比较好。再加上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里培养出了两位重点大学的学生,父母亲的声望比较高。

5.家庭的生活状况由于处在农村的缘故,其自然环境受工业污染较少。但是和集市相隔较远,导致一些生活和生产用品的购买不是很方便。如前所述,案主家庭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亲的工资,当然,农产品的销售也是案主家庭经济收入的一部分,案主的奶奶年龄较大,已经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兄弟二人都是在校大学生,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来源。家庭平均的月收入在1800元左右。

六、对案主家庭的评估

1.案主的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可能与案主家庭的经济情况有关。由于案主家庭的经济情况比较差,又来自于农村。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使得案主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来与别人进行交往,从而导致自我封闭和孤独,社会支持网络较为单一。

2.同时,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也是导致案主盲目从众的直接原因。

第四篇:社会工作典型案例10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

一、案例背景

王正,男,14岁,家住吉安市。目前就读于双阳中学,父母较早离异,父亲是残疾人(双上肢残疾和聋哑),现和父亲及祖父、祖母居住于约10平方米的一室户内,条件较为简陋。住宅周边卫生状况较差。家中经济来源较差,只靠祖父的退休金和父亲的28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因为长期和祖父、祖母及残疾的父亲生活在一起,使王正的日常交流遇到了障碍,变得较为沉默。据祖母反映,王正经常彻夜不归,而且常和同学去网吧,打电子游戏,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经常考试不合格,最近一次彻夜不归是连续二天二夜没有回家,发生在前几天,使家人十分担心,由于祖父、祖母年龄已大,使 王正的教育成为很大困难。平时靠王正的婶婶和叔叔教育,王正较听叔叔和婶婶的话。

二、案例分析

根据和王正家人以及与王正的几次接触后,发现王正主要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 ⒈ 自信心不足

王正的家庭状况是引起他出现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由于父母离异加上家中的经济条件较差,使王正感到在与别人交流接触时会有地位差异。王正常感到孤独,但又认为自己有很多朋友,这种自相矛盾的感觉说明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与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与沟通。在较早进行的CES-D情绪评估中,王正的得分为40分,这是一个很高的分值,说明他有较为严重的Depression,在另一份量表中,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和一个不好的儿子,同时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他觉得悲哀,有时想哭,这些过于自卑的感觉,是导致 王正其他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⒉ 沟通能力缺乏

家庭的原因导致王正没有经常可以沟通的对象,祖父、祖母经常对他进行指责,唯一让王正感到欣慰的是婶婶的教育较为宽松,至少王正认为可以接受,但由于住在婶婶家的时间有限,因此实际上也不可能有很多机会和婶婶交流。王正自认为有很多好朋友,但实际上他常感到孤独,他说:“我没有可以倾诉心事的对象,我不可以和我的朋友讲心里话----”,他没有必要的和朋友及同学沟通的技巧方法,也没有勇气。

⒊ 支持网络缺乏

王正的社会支持网络较单一,除了“较好”的同学外,就是叔叔和婶婶。由于不是经常 住在叔叔、婶婶家里,所以其实在他有需要时,便会觉得自己很孤单,他和祖父、祖母间有一定的距离,因为他经常遭受他们的指责,因此即使在家,他也和家人保持“一定距离”。王正的同学及好朋友常来找他玩,但局限于泡“网吧”和打电子游戏,在王正有困难时,往往没有人来帮助他,这使他的焦虑情绪时常增加,感到无依无靠。

三、目标

恢复、提高自信心;增强沟通能力。短期目标

⒈ 帮助案主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优势,使案主学会正确认识问题,正确评价自己及家庭;

⒉ 帮助案主增加与他人接触的勇气和能力,尝试结交新的朋友; ⒊ 增加与新朋友活动的机会,学会融入社会。长期目标

⒈ 正确、客观地认识、对待事物,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⒉ 提高结交新朋友的能力,建立有益的社会支持网络;

四、理论基础

王正是一个刚满14岁的孩子,作为一个应享受阳光和关爱的孩子,他却过早地不得不去面对人生的许多不幸:父母在他更小的时候过早地离异,父亲身有多处残疾,而且不能说话,加上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好,使他根本享受不到其他小孩一样的快乐和幸福。对一个孩子来说,童年遭受父母离异的打击往往不亚于父母去世,这样的突发时间会给他/她的成长蒙上永久阴影,而且父母离异前,往往会有较长时间的争吵和不和,这对盼望着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不利的影响,他会觉得自己的家庭和其他家庭有太多的不同,Learning Theories表明,人的日常经验很多部分来自于观察和学习,对于离异家庭的小孩来说,在他们的记忆中,家庭是可拍和缺少温暖的,因此而产生自卑情绪,甚至于害怕同同龄人交往,以至于发展成自闭倾向和心理障碍;

Modeling是人获得经验和技巧的重要方式,由于同聋哑的父亲和年龄已大的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所以使王正的日常交流与沟通产生了障碍,小孩的许多交流和沟通是和父母进行的,父母也是小孩社会经验的最早提供者,一般来讲,小孩性格、言行受父母的影响较多,最新的研究表明,父母对小孩性格行为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学校老师的影响,可见,父母对小孩成长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当一个小孩失去父母的榜样作用时,他往往会无所适从,对王正来讲,祖父、祖母和他之间的距离是显而易见的,这个距离除了因为经常受到祖父、母的指责外,更多的来自于年龄上的,因此,过少的日产交流和沟通,最终会导致小孩的性格缺陷;

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王正产生自卑心理的直接原因,当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时,难免会有相互比较的倾向,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比较是经常发生的,当感到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时,往往会感到自卑,在与人交往中感到“抬不起头来”,因而发展成为不愿同别人交往,所以王正面对的是比较糟糕的家庭经济状况,他在与人交往时所要面对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五、干预模式

针对以上的分析,以及存在的实际问题,可以尝试用Cognitive Theories 理论来进行干预,帮助案主在认知上确立正面的概念,逐步积极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恢复自信心,树立勇于面对生活的勇气:

首先,需用较客观的态度,帮助案主发现问题,并认识到问题的程度;

其次,用认知理论,帮助案主分析问题的本质,由于案主最主要的问题为自信心不足,因此可以从案主身上发现较有说服力的优点和优势,使案主明白,原来每一个人都是有与众不同的自身价值的;

再次,通过让案主参与小组活动,使案主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活动中让案主体现自身价值,逐渐重拾自信心;

然后,通过多次小组活动,鼓励案主勇于同其他人交往,交流和沟通,在活动中,安排案主有机会与他人一起合作,让案主逐渐克服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的自卑情绪和沟通技巧缺乏的问题;

最后,用认知理论,帮助案主认识到所有问题亦有办法解决,面对问题应用于承担和克服,而不应消极对待,使案主树立良好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争取更好地融入社会。

六、内容安排 Session 1 通过和案主及其家人深入地交谈,收集有关资料,尽量比较全面地掌握案主的基本情况; Session 2 通过交往,和案主建立较好的工作关系,在分析案主的情况后,帮助案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和案主一起确定需解决的问题(包括自信心不足、沟通能力缺乏和社会支持网络单一等);

Session 3 帮助案主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优势,并强调案主在某些方面的才能,让案主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可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来让案主展现自我;

可通过认知行为理论,使案主重新认识自己,发现长处。Session 4 鼓励案主去和小组成员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把不同小组成员的情况(主要为长处和爱好)向案主作说明和诱导,使案主有足够的信心去结交新的朋友;

可通过小组活动,使案主有机会接触到新的伙伴,并和他人合作,交流。Session 5 通过多次小组活动后,进行个别交谈,让案主反省自身的长处,包括家庭的情况,帮助他较为积极地面对自身和家庭,并反省在小组活动中的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过程,使他感觉到与人交往和合作的快乐和意义;

Session 6 同案主一起回顾走过的历程,主要帮助案主看到展现自身价值、客观面对困难和勇于交往的好处,并强调这些好处对案主的重要性。帮助案主计划更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困难,争取更好地融入社会。

七、评估

⒈ 通过对比青少年量表和CES-D量表的分值变化情况;

⒉ 通过鉴定是否达到具体短期目标(如:是否结交到新的朋友、是否积极地面对、评价自身和家庭等)

第五篇:社会工作典型案例3

戒毒社会工作案例

一、案主基本情况

姓名:殷某某;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0年1月;

文化程度:初中;

婚姻状况:离婚;

户籍所在地:X区y路x号;

职业:目前无业

1990年5月因盗窃被收容劳动教养一年六个月。

1997年7月因吸毒被强戒三个月。

1998年3月因注射毒品收容劳动教养一年六个月。

二、工作情况

(一)专业关系的建立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以及对殷某某所住居委干部的充分走访,社区工作者对殷某某的基本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掌握,根据其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开展工作。

社区工作者:你好!互相认识一下,我是禁毒社区工作者,我的工作是帮助需要帮助的原吸毒人员彻底远离毒品。

案主:我要你帮什么?以前街道干部谁来关心我?

社区工作者:我们是禁毒专业人员,以后我们会互相了解。

案主:吸毒真是害人啊!想当初做生意有点钱,感觉上档次才抽起这个。朋友圈里都在弄,自己就跟着弄了。

社区工作者:你是跟他们接触到毒品的对吧?

案主:是的,那时候吸海洛因是有钱人做的事情。我又喜欢炫耀,觉得光有钱却不做有钱人做的事情很没面子,然后就在朋友的劝诱下试了试。一开始还没有上瘾,后来就不行了。社区工作者:吸毒是个无底洞,你辛苦赚来的钱就是这样没了吧?

案主:可不是啊!毒品这玩意不要太费钱!我很快就变的一无所有。

社区工作者:你现在家庭怎样?孩子多大了?

案主:老婆88年离婚去日本了,小孩85年生的。

社区工作者:小孩跟谁?

案主:跟我,他妈妈不要,都是我带他。

社区工作者:那你真不容易!觉得生活上很艰难是吗?

案主:对啊,工作没有,又没有经济收入,靠女人吃饭!这种日子也不好过

社区工作者:又有女朋友了?打算结婚吗?

案主:结啥婚?在一起玩玩呗。这东西我有三年多不碰了,你们可以随时带我尿检,绝对没问题。

社区工作者:好的,谢谢你对我们工作的配合!今天就这样,改天再聊?

案主:谢谢你们,今后有人关心了!

通过与案主谈心,找到工作切入点是帮助其彻底戒断毒瘾、改善经济困难。

(二)主观资料的采集

简评案主:(综合民警、居委会干部及禁毒社区工作者观点)

1、案主长方脸,身高180,比较结实。性格外向,容易冲动、脾气急躁。

2、案主初中文化水平,没什么技能,从未参加任何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从事过“美金黄牛”生意。

3、案主吸毒史有五、六年,至今虽戒断近六年多但仍旧存在复吸的可能,需继续巩固。

4、案主家庭关系简单,父亲基本断绝往来,母亲是外地人,与其父仅是同居关系,案主2、3岁时母亲就离开上海。案主自小就生活条件都不太好,父亲对其也不闻不问,为了生存案主十几岁就与不良少年混在一起,直至被判刑。

5、案主房子于八十年代末为了老婆出国卖了房子,目前租房居住,月租金600元。目前吃低保,儿子无业。

6、案主没有其他的亲戚,有一姑妈平常不大来往。

7、案主比较坦诚,根据多方反映及具体核实,现在案主能面对过去,表现出对社区工作者工作的积极配合。

案主自述:

我出生在上海。父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分开了。我从小就没感受到父爱母爱,为了生存,从小就与一些差不多大的小朋友混在一起,只是为了吃饱饭。最后违法被送进监狱。出来后我也想好好过日子,就去倒卖美金,赚了点钱,最后在朋友的影响下吸了毒,又进了监狱。85年我结婚了,有了儿子,一家三口过的还好,后来我老婆要到日本去,我把永康

路房子卖了,但后来又离婚了。我自己命苦罢了,谁知我儿子与我一样的命,从小也没娘疼。这么多年我一人带着儿子生活,吃了不少苦。从来没人主动关心过我,宋老师告诉你,有时人家问我吃了吗?我说吃过了,其实我在饿肚皮。现在我难找工作,就是有工作一月几百元也不够。现在房租一月就要600元,上班后再去除低保300元,怎么生活下去?

(三)分析与诊断

1、案主如今对毒品的认识与态度:

现在案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过去所走的弯路有深刻的悔悟。他希望彻底戒断毒瘾,恢复身体健康,最好能有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能够自力更生,本份的生活是他目前最向往的,一定要远离罪恶的毒品。

2、案主的家庭环境及成长经历对其的影响:

案主有家庭成员少,他的父母亲是同居关系,在他3岁时母亲离开家。父亲对其不管不问,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童年非常缺少关爱,每天都在为寻找食物而惶惶度日。从小的经历让案主对人缺乏信任感,多次的进出监狱养成了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曾经在朋友的劝诱下沾染了毒品,主要是为了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想赢得别人的“敬重”,因为他认为“毒品是有钱人享受的东西”,家庭中父母角色的缺失导致案主缺少管教与引导,吸毒后又进入了恶性循环。

3、剖析案主的核心问题:

案主在99年走出监狱后,感受到为了儿子也需要过正常人的生活。在儿子这个精神支柱的支撑下,案主出狱后,基本上安分守己到至今。但生活的现实、经济的困窘使案主压力极大。虽然他从思想上能够正确认识过去,在行动上也可以以坚强的毅力战胜毒瘾,但经济的困难让案主焦虑、脾气暴躁,甚至与居委发生冲突。所以现在案主最主要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其不正确的人生观,帮他解决实际面临的困难。

(四)目标与计划

目标:

1、帮助案主巩固戒断期,防止复吸。

2、增强其生活的自信心。

3、改变其目前生活状态,帮助他尽快走出困境。

计划:

1、禁毒社区工作者与案主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专业关系。

2、通过对案主的关心、交流,调节他的心理,促进其改变世界观。

3、在禁毒社区工作者与居委会干部等人员积极主动与案主交往过程中,增强其对社会的信任感,解决案主的困难,帮助他真正地回归社会。

4、促进案主思想、行为的改变,提供持续的服务,包括辅导、指引等,帮助他彻底戒除毒瘾,杜绝复吸,重新被社会接纳,树立新生活的目标。

5、整合社区资源,尽快助其子找到工作。

(五)理论基础与干预模式

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自我概念”,即人在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以及“自我实现”即指人对天赋、能力、潜力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并且相信人是理性的,可以对自己负责。

2、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在不断的处理从本身内部和环境外部所获得的讯息,并将其解读为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和追求个人生存意义的行动依据。认知和行动是互相影响、互相决定的两者,通过改变个人的认知可改变其行为。

3、交流分析理论:是为了了解我们在交往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是相辅的、互补的还是矛盾的、冲突的,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与别人互动的本质,对人际交往获得深刻的领悟力,从而促进当事人改变生活态度,建立根成熟、更有自尊的人际关系。

干预模式:

1、针对本个案的特点,社区工作者采取的是任务中心模式。

2、任务中心模式的基本假设:

1)相信案主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帮助过程中要求发挥案主本身的能动性;

2)认为所确立的目标是有限的、外在的,这使得目标具有达成的可能性;

3)认为人的生活与成长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社区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帮助案主界定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完成的任务。

3、介入程序:

1)工作者与案主一起确定目标问题;

2)工作者与案主一起就服务的时间和安排达成协议;

3)工作者与案主一起就解决问题确定案主的任务;

4)工作者与案主一起完成任务;

5)工作者检验任务完成情况并做出评估,以及就结案后案主的任务进行辅导。

(六)具体实施过程:

1、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关系

社区工作者经过详细的资料研究、实地走访掌握具体的案主信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建立关系,逐步获得案主信任与接纳,从最初的怀疑到后来的主动交谈、求助,工作一点一滴地取得了成效。

2、利用多方资源,集中为案主服务

社区工作者充分运用社区资源,经常为案主的儿子推荐工作,让其感受到社区工作者的关爱,并联系居委干部经常与其沟通,改变案主的敌视态度。经过半年的工作,案主已基本按照我们所努力引导的方向发展,对待居委干部的态度明显转变,并且积极参与社区禁毒宣传。

3、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工作计划并实行

社区工作者在工作中定期总结、分析,密切关注案主的实际情况,制定下一步的计划为案主服务。案主今年上半年的尿检结果为阴性,社区工作者及时肯定他的努力,并鼓励他继续保持。

4、运用专业技巧服务于案主

社区工作者采用了任务中心介入模式等理论为指导,界定问题、提供案主发展方向,提高工作的效果与效率。并且博采众长,一切为了案主。

(七)实践结果

通过禁毒社区工作者的努力,案主基本上已戒断毒瘾,能够主动配合社区工作者继续加强身体、心理的恢复,从身心上都开始远离毒品。生活上,案主违规做起洗车生意,社区工作者在与城管、街道协调后,暂时让其洗车维持生活,但强调了在需要时必须听从管理。案主十分感激社区工作者人性化的帮助,在社区工作者的指引下逐渐改变了对社会的仇视心理,理解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不再到居委街道吵闹。

(八)评估与总结

在个案服务过程中,社区工作者运用了专业方法与技巧,如任务中心介入模式,沟通中的倾听、同理心等,并积极借助社区资源,结合对案主的生活、小孩的关心等工作,跟进案主的发展。

案主从最初的消极、沮丧、难以理解现实社会,在社区工作者来到了他的身边,给他带来希望,让他感受到政府和社会依然在接纳他、关爱他,社区工作者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他。案主的心理上得到了慰藉,舒缓了面对生活的压力与焦虑。

社区工作者针对三个核心问题:案主的小孩、家庭和工作,帮助案主逐步摆脱生活困境。

当案主出现好的行为时社区工作者及时、充分地肯定和鼓励他,有犹豫时给予解疑和引导。对待案主的工作社区工作者尽心尽力,协调了相关部门,得到了暂时缓解,解除了他目前的生活困难,这些改变也让案主增强了生活的信心。

整个个案过程中社区工作者注重案主的感受,鼓励他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以坚强的意志、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人生和社会。该个案反映了为了我们的案主更快更好地回归社会,社区工作者在他们的心理矫正上要多做工作,改变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他们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向好的目标不断迈进。

下载中山大学社会工作典型案例2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山大学社会工作典型案例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工作典型案例4范文合集

    超越自我,克服自卑情绪 一.基本资料 小张,女,1982年12月22日生,职校文化程度,未婚,无业。从职校毕业后,一直没有固定工作,目前与父母同住。 二.背景资料 案主2003年从某职业技术学校毕......

    2014社会工作中山大学参考书目

    中山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范围及参考书目 331 社会工作原理 1.《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04)。2.《社会学》,戴维.波普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社会工作案例

    爱让生活张开翅膀 【案例背景介绍】 服务对象家庭成员卓女士,50岁,与丈夫原先从事出租车服务行业,2007年将自家拥有产权的一辆出租车以高价售出后承租他们出租车营运,家境富足。......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1 学生小敏,小学六年级时从农村小学转学到某城镇一流中学。上学第一天因为将字典放在课桌下面查生字,受到语文老师的批评。从此看到语文老师就害怕,总担心老师会批评......

    矫治社会工作案例(汇编)

    一、案主基本情况 姓名:殷某某;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0年1月; 文化程度:初中; 婚姻状况:离婚; 户籍所在地:X区y路x号; 职业:目前无业 1990年5月因盗窃被收容劳动教养一年六个月。 1997年......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

    青少年社会工作 小孟,女,18岁,辍学3个月。小孟在儿童期的时候,行为能力的发展有点跟不上同龄儿童,容易摔跤,所以儿童期的游戏她都没办法参与。与此同时,小孟的语言发展方面比同龄人......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

    案例一 银燕幼儿园中二班周老师这半年多来,经常发现她班上的小朋友施巧巧身上有淤青。三天前,周老师在幼儿园门口还亲眼看见施巧巧的母亲张女士在打施巧巧。为此,她请求社会工......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

    137老年社会工作案例 一、方案名称 俏夕阳—老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小组 二、工作理念 (1)构思背景 在电视剧《最浪漫的事》和《婆婆》中,我们都能看到老年人孤独的身影。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