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大学田径课程学生课外阅读材料(0-1)
现代田径运动训练内容
1、专项技术:完成专项体育动作的合理有效的方法。
简单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能够帮助运动员完成这个项目并达到高水平成绩的特定的动作。
由于运动项目是形形色色和特性不一的,而且运动和比赛过程中又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境地,对专项技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完成不同的动作,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术也不尽相同,因此很难对其技术训练做一个统一的规定或描述。但必须遵循的一个大前提就是,任何一个运动技术都必须符合运动项目规律的需求,都要有利于运动员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挥,都要有助于运动员取得好的竞技效果。只有这样,才可以称之为是合理、正确、有效的专项技术。
作用:多年的运动实践和无数次世界大赛的经验证明,不论是技巧性、还是体能类项目,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没有好的专项技术做保障是不可能的,合理、流畅的技术动作,不仅给人以行云流水、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更是对整个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首先,良好的技术是有效发挥身体能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重要保证。运动成绩的取得和不断提高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其中身体训练水平与专项技术是最为重要,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之一。不可否认,良好的身体条件与素质是创造好成绩的物质基础,但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技术动作做保证,不仅不能使其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发挥,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的甚至会适得其反。而掌握了正确的技术动作,不仅会有效地发挥已经获得的身体训练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身体能力上的不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大家熟知的刘翔,如果仅以身体条件和素质论,他绝对比不上绝大多数的欧美选手,但是,他就是凭借着完美的技术,使自己的身体能力得以淋漓尽致地利用与发挥,多次战胜那些看似“强壮和强大”的对手,一次次创造出令人振奋的优异成绩,成为集世界纪录、奥运会、世锦赛冠军于一身的世界顶尖选手。
其次,良好的技术是在大赛中稳定发挥水平的前提条件和保持高水平运动寿命的必备因素。随着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竞技赛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特别是国际大赛,甚至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之下,运动员如果没有良好、扎实的技术动作根底,很难保证运动水平的正常发挥和创造出高水平的运动成绩,至少是不能频繁或持久地创造优异成绩。
最后,优良的技术是形成和运用战术的基础。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很多运动项目都有着很高的战术要求,而所有的战术又都是在其技术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的技术越全面、多样,越有利于多种战术的运用;而且技术掌握得越扎实、熟练,运用战术的质量就越高。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没有技术也就谈不上战术。
总之,技术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重要的决定因素,运动员运动成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水平的优劣。
2、专项战术:战术是根据比赛双方的具体情况,正确的分配力量,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所长,限制对方的特长,而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与行动而战胜对方。
战术训练是运动训练中的重要内容,一个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除了取决于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水平以外,还取决于战术训练水平。
战术的作用在于把运动员以获得的身体、技术、心理等训练成果,根据比赛双方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与发挥最有效最大的战斗。
在对抗性项目中,比赛双方始终贯彻着发挥与反发挥,制约与反制约的剧烈斗争,双方为了力争主权,总是一方为图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测量自己的弱点。同时又要努力去限制对方的特长,扩大对方的弱点,这些意图是通过战术的合理行动,抑彼之长,使敌方之短而实现。
现代田径比赛日趋紧张剧烈,对抗拼搏越来越凶,有时比赛双方实力在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正确运用战术,减少体力消耗,对夺取比赛的胜利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比赛胜败往往取决于战术的运用。
战术是在一定的身体条件、技术条件、心理条件的基础之上行成的。反之,技术的形成是与运用对身体、技术、心理等也有促进作用。战术运用是一种“斗智”过程,这就必须会促进运动员智力和心理的发展。
3、专项体能:运动员的体能系统是由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三方面的众多因素相互交错,相互作用构成了体能训练理论的核心。专项体能也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体能训练的各种理论和方法也正经历着快速的更新和变革。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于提高运动成绩与预防损伤有着重要的作用。身体的核心肌肉是各种动作的基础。躯干肌肉对脊骨起到稳定作用,并且对四肢的运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专项智能:专项智能是指运动员专项智力能力水平的高低,也就是运动员对自己所从事的专项知识、技术、战术、体能等诸多与专项成绩获得因素的内容有关的掌握、理解和把握的能力。专项智能已经成为提高运动员综合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项智能训练需结合个体特点进行系统设计和实施。
5、专项模拟:模拟训练也称“比赛模式化训练”、“比赛适应性训练”,是指在训练中模仿比赛条件,用于运动员演练技术、战术和比赛应对策略的一种训练方法。模拟训练主要针对比赛中即将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模拟与演练,特别是对那些可能使运动员心理、生理产生不良影响的刺激进行模拟,以增强排除干扰、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因此,它是一种适应性训练或脱敏训练,目的是为运动员参加各类比赛做好适应性准备,包括生理机能和心理结构上都产生改变,与比赛环境保持平衡状态。
(1)根据被模拟的实现方式,可将模拟训练分为言语图像模拟和实战情景模拟两类。
(2)根据被模拟系统的不同,可将模拟训练分为比赛对手的模拟训练、比赛状态的模拟训练和比赛环境的模拟训练。
运动员竞技能力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多以动态形式表现。说其复杂是因为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体能、技能、心理)中的体能、技能是有形的,教练员是可以控制和掌握的;而心理因素是无形的,不便于控制和掌握。调整运动员综合竞技能力,把无形的因素变成有形因素,把不可控因素变成可控因素,使运动员赛前的体能、技能、心理三者处于最佳竞技状态中。
掌握好临赛前最后一次模拟训练的最佳时机,对运动员调整系统平衡,改善竞技状态,确保比赛正常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运动员通过训练,特别是赛前模拟训练正确估计这次比赛中将取得的成绩。因此,赛前时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比赛进行,比赛计划安排的非常细致,注意心理活动调节到参赛的最适宜的状态,这种状态是运动员最能出好成绩的表现。
在2003年大连交通大学曾为国家自行车队成功的研制出了一台起跑器,使运动员更加适应了比赛制度,有效的进行科学训练,提高了比赛成绩。但是许多训练的实际需要还没有得到解决,在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下,运动员不能够正常的进行训练,干扰了教练员的训练计划;在冲刺阶段,运动员的蹬踏频率得不到专项训练,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所以该套自行车模拟训练器械的研制成功,将会对我国自行车运动比赛项目成绩的提高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分析自行车比赛行驶路况和行驶阻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摇杆—滑块”机构的坡度模拟方法,和通过摩擦传动,磁粉制动器后轮加载的阻力模拟方式,完成了道路工况模拟训练器的结构设计、加载阻力设计和控制设计。采用电动机前置,通过链传动强制驱动大链轮的结构布置方式,和变频器调节电动机的转速,PLC编程控制蹬踏运动规律的方法,完成了冲刺用模拟训练器的结构设计、控制设计和安全保护设计。全套装置在调试成功后,应用于国家自行车队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在道路工况模拟训练装置的设计中,丝杠螺母、车架和支撑杆组成的“摇杆—滑块”升降机构,是一种创新的坡度模拟方法;冲刺用模拟训练装置中的扭矩限制器的运用也是该套器械的一个创新点。设计的不足之处是工况模拟训练器没有实现自行车行驶过程中多自由度的模拟,建议在模拟训练器的二次研发中,增加运动自由度的模拟并且完成相应的视觉模拟。另外,还可以把两台器械的功能结合到一起,合并为一台功能更强大的自行车模拟训练器。
6、专项心理:专项训练时,训练前运动员一般会有一种强烈的压抑感,心理负担较重,为了减轻这种现象,训练前应让运动员了解训练内容,并明白为何要进行这样的训练道理,事先使运动员在感情上能接受这种艰苦的训练,并愿为之努力,如果运动员信心不足,要学会运用“自我暗示”来提高自信心,通过动脑体会动作,能强化技术动作,提高训练的实效性,使运动员在心理上对训练达到一种平衡。
第二篇:田径课程
田径
本课程由江旭艳老师具体负责开发和实施。
本课程在三至六年级学生自主报名、体育老师推荐的基础上,选择有一定运动基础的学生组成,采取循环选拔,每年调整的办法,常年保持30名学生参加。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科学的运动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爱上田径这个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运动与健身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也使体育课的相关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
2.充分挖掘学生的运动才能和机体潜能,提高了他们热爱运动、学习运动技能的积极性,这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以及运动技能的掌握是非常有利的,进而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二、活动内容
根据本社团的活动目标,基于体育课的学习,学生已有认知基础,本社团将统筹安排以下活动内容:
(一)关于内容
1.了解什么是田径,田径包括哪几类,每类分几个小项等。2.较好的田径基础能为日后的体育技能学习奠基。3.田径与其他运动项目的共通之处。4.田径学习容易出现的问题。
三、活动展开
(一)活动时间: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与选修校本课程一起,在学校统一安排的时间内开展,每周一小时。同时布置课外活动
任务,由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二)活动地点:田径场。
(三)活动内容:
(四)活动要求:教师根据本社团活动目标和内容,制定详细的学期活动计划。每次活动认真备课,精心指导。学生每次 残疾活动须穿运动服与运动鞋,学习专心刻苦。
四、活动评价
(一)教师将认真做好课程实施的总结反思,并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及时调整和改进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指导方法。同时做好相关档案材料,接受学校的检查和评价。
(二)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创作展示、作品评比、选送参赛等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考核评价。每学期期末对每位学生进行一次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的总结性考核评价。
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达·芬奇
第三篇:田径课程介绍
田径课程介绍
田径是以走、跑、跳跃、投掷等运动技能组成的以个人为主的运动项目,是体育运动中最古老的运动形式,被誉为运动之母。
田径是径赛、田赛和全能比赛的统称。以高度和距离长度计算成绩的跳跃、投掷项目叫“田赛”;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和跑的项目叫“径赛”。田径比赛由田赛、径赛、公路跑、竞走和越野跑组成,此外还包括部分田赛和径赛项目组成的“十项全能”。
田径运动与生活密切相关,走、跑、跳、掷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技能,是田径运动项目中最基本的运动形式。这些自然动作和技能对学习掌握田径运动各项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些自然动作规范,有助于正确地,较快地掌握田径运动技术。
田径运动具有个体性,有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田径运动除接力跑外,都是以个人为单位参加比赛的运动项目,团体成绩和名次大都是由个人成绩和名次及接力跑成绩的名次的计分相加决定的。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最大的一个项目,它包括五大类的很多单项,是任何大型运动会中比赛项目最多,参赛运动员最多的项目,经常参加田径运动的人也最多。
田径运动简易可行,参加田径运动很少受到条件限制。男女老少都可以在平原、田野、草地、小道、公路、河滩、沙地、丘陵、上岗、公园等较宽安全的地带从事田径运动。基层田径比赛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任何坚固、均质、可以承受跑鞋鞋钉的地面均可用于田径竞赛”。使用简易的场地器材和设备也可举行基层田径运动会。
田径运动中各单项和全能项目,对人体形态,主要身体素质水平和心理机能等有不同的要求,运动员要从个人实际和特点出发,选择运动项目,掌握具有个人特点的先进、合理的运动技术。
课程对象:田径选修课针是对田径特长生男女生共同开设的。
课程任务目的: 田径运动课程的任务在于掌握田径运动技术、技能及理论,具备传递田径知识、技术、技能的本领,最终体现在应用上。因此要在现有田径运动项目基础上拓宽领域,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知识性和娱乐性成分,激发人们对田径运动的热爱,有效地应用田径手段终身健身、健心和健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学生们具有一般技术、示范的指导能力。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含田径运动的跑、跳、投的代表项目:100米、接力、铅球、跨栏、跳远、跳高
考核内容:100米、400米、专项
第四篇:吉林大学本科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
吉林大学本科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
校教字〔2016〕103号
总 则
为保证教学秩序有序进行,规范本科课程考核管理,营造良好的学风,严肃考风考纪,全面提升我校课程考核管理水平,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章 课程考核方式
第一条 考核一般包括考试、考查两种方式。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性质和考核内容由相应任课教师或命题教师确定,考试一般包括笔试、口试、机试、实践操作等方式,或几种方式结合。
第二条 所有课程都应进行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课程考核方式在制定教学大纲时确定。平时考核包括日常考查、期中考试等。在满足考核要求的前提下,鼓励教师结合课程实际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第二章 考试命题
第三条 命题要求
(一)命题应该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符合教学大纲中对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试题内容要能覆盖课程的基本内容,并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重点考察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题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试题内容与近三年同一课程试题的重复率应控制在20%以内。
(二)建有试题库的课程和其它有条件的基础课程应实行教、考分离,统一考试。凡课时、大纲、教材相同且结束时间基本相同的课程,其考试均应使用同样试卷并在同一时间进行。
(三)考试命题工作一般应在考试前一周内完成。系或教研室主任必须在考试前一周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前完成试题的审定和签字程序。如命题教师为教研室负责人或学院(中心)主管教学领导,系或教研室主任审批处应由其他的教研室负责人或学院(中心)教学院长审批。系或教研室负责人和学院(中心)领导对所审查的试卷有权提出质询,命题教师应对质询作出解释;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试卷,应退回命题教师重新进行命题。
(四)每门课程必须拟定A、B两套试卷考试,试题表述应简明、准确,不得有差错和歧义。两套试卷均应有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或评分要点规范齐全,在统一评卷时使用。两套试卷应在题量、题型及难易程度等方面基本一致,试题命题内容不可以有重复。
第三章 试卷管理
第四条 试卷格式
(一)试卷一律采用学校统一制定的试卷卷首样式(见教务处网站),并要求为打印稿。试卷要填写相关信息内容:考试(考查)时间、学年及学期、课程名称、课程代码等。
(二)试卷要求字迹清晰、图形准确,无漏页漏题,分A、B二套密封,标准(参考)答案或评分要点另行密封,考试前任意抽取一套用于考试。
试卷由学院(中心、任课教研室)指定的试卷管理人或出题教师按规定要求送往印刷单位印制,要求有试卷管理人员或出题教师监印。
第五条 试卷保管
(一)试卷必须经出题教师或所属学院(中心)指派的试卷管理人员对制成试卷的质量和完整情况进行抽样检查,合格后方能由印刷单位点数,并同《考场记录》一同装袋、密封。印刷单位在试卷印刷时期,必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学生或闲杂人员不得进入现场。
(二)接触试卷的人员和教师不得以任何方式泄漏试题内容,凡在命题、审题、印卷、领取和保管试卷过程中造成泄密事故者,按《吉林大学本(专)科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进行追究当事人责任。
(三)评阅后的试卷,由任课教师所在学院(教学中心)教学办公室登记并保存。试卷按课程分学期、分教学班进行保存,并使用学校统一格式的试卷封面进行分装,填写试卷封面的相关栏目。保存责任人应在学期的前6周内整理完上一学期的试卷。试卷应保存到学生毕业离校不少于三年。
第四章 考务组织
第六条 课程考核时间按照当年的教学日历进行安排,具体时间由教务处、各相关教务办协调学院(中心)确定。考试安排一经确定,不得擅自更改。
第七条 监考人员由各有关学院(中心)负责按排。主考教师原则上由任课教师担任、监考人员由学生所在学院安排。正副监考人数安排的标准为:考生人数70人以下,安排2人;70—100人,安排 3人;100人 以上,安排4人。一名教师不能同时作多个考场的监考。学院(中心)教学办公室应向监考人员发出监考书面通知,明确监考任务。
第八条 监考人员一旦确定后不得擅自变更。因故确需变更的,必须事先征得所在学院(中心)教学办公室同意。监考人员无故不到或迟到者,按教学事故处理。
第四章 监考人员守则
第九条 监考人员应在考试开始前到指定地点领取试题、试卷、草纸及考试备品,提前三十分钟进入考场;公布考场座次图,认真组织学生彻底清理考场,要求学生除必要文具外将手机、笔袋(文具盒)、教材、笔记、书报、纸张等所有物品放在远离学生的指定位置。在黑板上写明本场考试科目,并做好考试前试卷分发准备工作。
第十条 在考试前,组织学生按要求坐好,把身份证、学生证薄等有效证件放在桌子右上角,提示学生考试期间不得去卫生间,不得随身携带手机等通讯工具,考试开始前十分钟宣读《吉林大学本(专)科学生考试纪律规范》及有关注意事项。
第十一条 在考前5分钟当众开启试卷密封袋(密封袋上要请2名考生当场签名证明),认真填写《考场记录》,并按当场考生实考人数分发试卷。
第十二条 检查核对试题的份数,准确掌握应试及缺考名单。按时组织考试,向学生分发试题、试卷和草纸。指导学生在试卷上认真填写姓名、学号、专业及考试科目等项目后,宣布开始考试。
第十三条 对试题内容不得做任何解释,但学生对试题文字不清之处提出询问时,应予答复。
第十四条 考试期间走动监考,不离岗、不闲谈、不吸烟、不看书报、不开通讯设备、不做任何影响考试的事情。
第十五条 发现学生有违纪行为时,必须当即查处,在《考场记录》、《考试违纪、作弊记录单》有关栏目内详细登记有关情节,监考人员和学生本人签字后,让学生马上离开考场。
第十六条 考试结束前十五分钟,提醒学生抓紧时间做题。考试时间结束,宣布停止答卷,收好试题、试卷等所有考试材料后,清点份数并送回考务办公室;将《考场记录》、《考试违纪、作弊记录单》交回学院(中心),并报告考试情况。
第十七条 因为清理考场不彻底,造成考场混乱,学生乘机抄袭;因为宣读《吉林大学本(专)科学生考试纪律规范》不认真或未宣读《吉林大学本(专)科学生考试纪律规范》,造成较多学生违纪;因为工作疏忽,不能发现学生违纪的行为;违反监考纪律、营私舞弊者,学校将按《吉林大学本(专)科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第五章 试卷评阅与复核
第十八条 学校实行对同一课程,实行统一地点、统一时间、试卷密封、集体评阅、流水作业、全面复核的试卷评阅制度。教师应按照评分标准,公正、科学地评阅试卷,在考试结束后五个工作日内,完成试卷评阅工作。
第十九条 评阅试卷一律采用加分(得分)的方式。每道题务必给出的得分,要有采分点,书写得分要明确、清晰。试卷评阅后,所得总分应等于各题得分的总和,平时成绩不应该在卷面上体现。
第二十条 必须使用红色笔评阅试卷,决不允许使用蓝色、黑色等颜色的笔。使用铅笔预评试卷,要保证卷面干净、整洁。
第六章 成绩评定与登录
第二十一条 考试成绩
(一)一般情况下,考试成绩应包括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几部分。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应在30%—50%;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可达70%;具体比例由开课单位根据课程性质及课程要求来明确确定,不能由教师随意确定。期末考试卷面分应为100分。
(二)平时成绩核定要有完整的支撑材料,不能单纯以出勤作为平时成绩的最终考核,要以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论文、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平时成绩考核,进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目的。平时成绩应有独立规范的成绩单。
(三)试卷卷面分数及平时成绩应与学生原始成绩单、网上登录成绩相符。
第二十二条 成绩登录
(一)阅卷结束后,各系或教研室要统一组织任课教师拆封试卷并在阅卷结束三个工作日内登录学生成绩。
第二十三条 成绩核定采取百分制或五级制记分,一般情况下,考试课采用百分制记分,考查课可以采用五级制记分。百分制以100分—0分记分。五级制以优秀(A)、良好(B)、中等(C)、及格(D)和不及格(F)五个等级记分。百分制与五级制成绩对应方式为:100—90分为优秀、89—80分为良好、79—70分为中等、69—60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第二十四条 学生单科成绩单上必须有任课教师和教研室主任签字,并加盖成绩单专用章方可生效。
第七章 试卷分析
第二十五条 试卷分析是考试工作的重要环节,要认真、细致、全面。试卷分析以课程为单位,即每门课程做一个分析并将《试卷分析报告》与试卷一起交学院(中心)存档备查。
考试分析原则上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基本数据状态分析,正态分布曲线情况;
(二)试题分析,包括试题的难度、区分度等;
(三)考试效度分析,包括试题与教学大纲的吻合度,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四)教师教学分析;
(五)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六)改进措施等。
第二十六条 考试成绩应呈正态分布,原则上优秀率(90分以上成绩)应控制在20%以内,不合格率(59分以下成绩)应控制在1%-10%。第二十七条 如考试成绩不呈正态分布,优秀率高于20%、不合格率高于15%等情况,要认真分析原因,进一步改进教学和考试工作。
第八章 复核制度
第二十八条 各教学单位要建立考试工作自查复核制度。第二十九条 所有试卷都要经过复核,复核签字手续要齐全。只有一位任课教师的课程,系或教研室主任要指定另一位教师对该课程的试卷进行复核。复核后,在试卷封面上加盖学校统一制作的“吉林大学本科试卷审核专用章”,审核人签字。
第三十条 试卷评阅结束后,各教学单位主管教学工作的领导要组织系(教研室)主任、课程负责人、学院督学员及相关人员,对本单位考试命题、试卷评阅、考试分析、成绩登录、考试管理等情况进行自查。自查复核工作可以采取随机抽取方式,抽查率不低于30%,并填写《期末考试试卷复查表
(一)、(二)》,特殊情况要另行做出书面的自查复核报告。
第三十一条 每学期初学校教务处将组织校级督学员、有关人员对各教学单位的考试组织与管理情况进行抽查。
第三十二条 学生对考试成绩申请复核,需在新学期开学十个工作日内填写《吉林大学考核成绩复查、修改登记表》,由学生所在学院教学院长签字盖章后与开课单位教学秘书联系成绩复核事宜。开课单位接到学生成绩复核申请后,于五个工作日内安排试卷查阅工作。查阅试卷时需由两名以上教师(其中一名为任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如有疑问可与任课教师充分讨论。如不能达到统一意见,则由开课学院教学副院长裁定,做出最后结论。
学生如有成绩改动,于新学期开学十五个工作日内将《吉林大学考核成绩复查、修改登记表》交至教务处教务科处理。
附则
对港澳台侨学生、留学生、专科(高职)生的管理参照本操作细则执行。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原《吉林大学本科考试试卷管理办法》及《吉林大学本科考试有关工作操作细则》同时废止。
第五篇: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联系?
4.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作出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
5.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同50年代中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历史关联?
6.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8.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认识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9.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10.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理论创新?
12.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
1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地统一?
14.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5.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1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17.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我们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外交政策有什么重大的区别?
18.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如何解释现实中一部分工人阶级的贫困现象?
19.新产生的阶层包括那些人?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么?为什么?
20.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成功是主要因为他们政党制度的原因么?
21.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正确认识当前某些党员的违法乱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