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鉴赏典型练习题[小编推荐]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
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答案:
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
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
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
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五、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 样不同的情态?(答案:
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六、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七、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1、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2、“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答案:
1、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
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八、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注释】①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②掩映:时隐时现。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答案:
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
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九、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注解】 雪:指梨花。
1、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2、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
2、“人生看得几清明”,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十、(一)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两首诗里“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
2、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看得出来?
3、“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都是指诗人自己。
2、想得、遥知。
3、诗人抱着膝盖,对着孤灯,形影相吊一直坐到深夜,表达了孤独凄苦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句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瞧又过,何日是回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联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2)、作者正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1)示例:暗含了山花的色彩;正在青翠欲滴山岭烘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熄灭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剧烈,生动地体现了春天的勃勃动气。
(2)示例:一种漂泊正在外的孤单和剧烈的思乡之情。以乐景写哀情。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案】(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诗歌运用动静结合来写景。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 “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这样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角析:情景关系,常成为出题目点,做题时要从动静、声色、写景顺序(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以及调动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考虑。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1)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这是一首怀古诗写了历史上哪件事?
(2)诗歌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公元前473年,又将吴国灭掉。
(2)借古讽今、对比。前三句写昔日的繁盛:越王踌躇满志,生活荒淫,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充满宫殿。末句写: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飞来飞去罢了。这样把当年的繁华和现今的荒凉进行强烈对比,表达昔盛今衰,世事无常的感慨。
古诗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春
游
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答:
1、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二、十 五 夜 望 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答:
1、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2、“落”字更有表现力,它能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三、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柳条、藤蔓、黄莺。
2、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的的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东 栏 梨 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淡白、深青
2、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五、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写景从
写到
,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
1、院内
院外
2、拟人,把山水写成富有生命情感的亲切形象:水绕农田,仿佛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青山排闼,仿佛是争相前来为主人庭院增添色彩。
六、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1、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诗人的思家之切。
2、诗人因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的复杂心情。
七、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1、触觉、视觉、听觉
2、孤寂凄冷
八、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 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表现作者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寄托作者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九、雨 后 池 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
1、水面如同刚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来表现水面的平静。
2、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迷人的静态。
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十、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
1、高直、陡险
2、要做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人生要建功立业。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分)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简要分析这两联的写作手法。(4分)
10.(1)热爱自然、思乡。
(2)①对比、动静结合②拟人、比喻③喧染(色、味)④远近结合(二联远景、三联近景)(注:答出两点给全分)
第二篇:古诗鉴赏练习题集锦
古诗鉴赏练习题集锦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砚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建。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
(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2)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庐山,当时是佛教、道教云集的胜地。
(1)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2)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 个字。
7、阅读词〈菩萨蛮〉。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时的艺术特点。
酬朱余庆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8、⒏2002年福建省达标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看法?
A(不超过40字)B(不超过40字)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不超过50字)
9、2002年杭州第三次统考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10、2002年高考广州市一模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1)你读出了什么?(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6分)11、2002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古诗鉴赏题及答案(2002-04-0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读后回答。(6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
从抒情手法看,李诗
王诗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参考答案
(一)①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6、8句押韵;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
②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赁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参考答案
(二)①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②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参考答案
(三)①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②“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参考答案
(四)①“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②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
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参考答案
(五)①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②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参考答案
(六)①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②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③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参考答案
(七)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
参考答案
(八):
(1)A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2分)
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分)
(2)“比”的手法。(1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两诗各取一例即可。一分)
参考答案
(九):
(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参考答案(一○)
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
(1)读出了什么?2分(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分;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1分;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0分)。(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分(反衬或以虚写实)。(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
参考答案(一一):(1)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意思对即给,每处1分,共3分)(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对两诗鉴赏内容正确的得2分,语言通顺得1分,共三分)
第三篇:高考古诗鉴赏练习题集锦.doc
古诗鉴赏练习题集锦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砚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建。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
(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①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6、8句押韵;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
②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赁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2)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参考答案
(二)①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②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
(四)①“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②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
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载,一般开。(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参考答案
(五)①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②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 个字。
参考答案
(六)①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②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③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7、阅读词〈菩萨蛮〉。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时的艺术特点。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参考答案
(七)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
8、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A(不超过40字)B(不超过40字)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不超过50字)参考答案
(八):(1)A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2分)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分)
(2)“比”的手法。(1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两诗各取一例即可。一分)9、2002年杭州第三次统考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参考答案
(九):
(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10、2002年高考广州市一模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1)你读出了什么?(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一○)
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
(1)读出了什么?2分(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分;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1分;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0分)。(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分(反衬或以虚写实)。(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11、2002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古诗鉴赏题及答案(2002-04-0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读后回答。(6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 从抒情手法看,李诗 王诗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参考答案(一一):(1)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意思对即给,每处1分,共3分)
(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
(对两诗鉴赏内容正确的得2分,语言通顺得1分,共三分)
2005年高考古诗试题解析
1.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答: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自诗。
答:
【高考答案】(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中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答案修订】(1)遵从高考答案。(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中显出了山中的宁静,“自”、“空”二字,更透出一丝冷落之感、寂寞之情。
3.全国卷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答: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
【高考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答案评析】本诗动静结合,前两句是“静”,后两句是“动”,这是显而易见的。第一个题,问的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实际上需要回答诗人表现这种平静的方法,因此高考答案简单复述前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不够的。应该答出,“水面平”是说此时没有风;水面如同“明镜”,能够“照檐楹”,是进一步描写水的平静。而池塘能够如同“明镜”,更表明水流静止,无有涌动。这样,从侧面暗示水面无风,水无涌动,就表现了水面的平静。本题应该答到“侧面”或“暗示”等关键词,才算到位。
第二个题,“幽美迷人”看不出来,把过分的“幽美迷人的静态”改成适度的“平静”或“静美”皆可。“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应改为“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或“由静态写到动态”,比较贴切。
【答案修订】(1)诗的一二句,描写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水面平”是说此时没有风;水面如同“明镜”,能够“照檐楹”,是进一步描写水的平静。而池塘能够如同“明镜”,更表明水流静止,无有涌动。这样,从侧面暗示水面无风,水无涌动,就表现了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的平静。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表现了雨后池上的动态之美。诗由静态写到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6.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各题。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答:
(2)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3)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高考答案】(1)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2)(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3)①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②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答案评析】第一题,首先须明白什么是“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是这个题给我们唯一的提示。据此,“响”在这里不是一个字音的问题,而是一个致力炼字的问题。《童蒙训》:“潘邠老云:七言诗第五字要响,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翻‟字、„失‟字是响字。五言诗第三字要响,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浮‟字、„落‟字是响字。所谓响者,致力处也。予窃以为字字当活,活则字字自响。”总的看来,“响”与音韵的关系似乎不大。“所谓响者,致力处也”,意思大概就是说在诗句吃紧处精心锤炼字眼。这个字眼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响”有醒目的意思。
这样,我们就意识到第一题的答案,不能仅止于“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李白遥看瀑布,由瀑布生发出“布”的潜在意念,“挂”字则有把瀑布喻为布的隐喻。第二题考查诗句的修辞手法,答案明确、合理。
第三题,苏轼的看法不见得非要同意。这两首诗实际上各有千秋。
【答案修订】(1)①“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时瀑布似乎静止的景象。②“挂”字有把瀑布隐喻为布的意思,写出了瀑布的质感。(2)遵从高考答案。(3)遵从高考答案。
7.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高考答案】(1)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答案评析】第一题,柳宗元的诗中是否有“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我以为,单纯根据这首诗,是看不出来的。是不是一遭贬谪,回望故乡,思念亲友,就意味着期待他们给自己伸出援手?显然不是。柳宗元的诗,表现的是贬离故乡的痛楚。也许我们可以说他有意唤起亲友的同情,但不好说他期待着亲友采取行动,“一为援手”。第二题,“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要注意在这首诗里柳宗元是借用佛教“化身”的说法,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的。根据本题题面可知,题干已经分析了李诗的“青山留人”中的拟人和象征手法,以及它含蓄的抒情方式;这里要求考生分析的,显然是柳诗“尖山似剑”的艺术手法与抒情方式。“尖山似剑”,比喻是有的,想象则不好说(当然,比喻本质上就是联想或想象,但高考答案并非在此意义上理解比喻与想象的)。此诗的想象在后面“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如此,答案“展开想象”的说法便错位了。就算我们忽略这一点,答案仍然有问题:此题题干,首先说“两诗都写到了山”,而“化身千亿,散向峰头”的想象重心根本就不在“山”上,所以答案还是不得不修改。
【答案修订】(1)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热切的思念,更由此折射出身处贬地的痛苦。(2)表达的是在秋天里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运用比喻手法,直接抒发了贬谪之痛和思乡之愁的双重痛苦。
8.湖北卷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注】寒螀: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答: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
【高考答案】(1)第一问: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第二问: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2)①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②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答案评析】湖北卷的这个题,考查元曲,与考唐诗宋词的通行考法是不同的。本题第一个小题的答案很合理;第二个小题也基本合理,只是说“对仗”“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是稍有不妥的。对仗显然具有韵律美;而对仗是不是意味着“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那倒难说,因为对仗本身是说不上有“意境美”的。对仗中其实只有语言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本曲中也不例外。在这首曲中,其对仗的特色在于它与排比和顶真结合了起来。对仗结合排比,有利于扩大描写面;结合顶真,则更多了一层回环之美。
【答案修订】(1)遵从高考答案。(2)①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本曲中对仗与排比和顶真结合了起来。对仗结合排比,有利于扩大描写面;结合顶真,则更多了一层回环之美。②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13.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诗句作简要分析。答:
【高考答案】(1)春夏之交乍暖忽寒。(2)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答案评析】本题很考水平,高考答案也是准确的。春衫已试单,桃花已飞尽,野梅结出酸果,夜有蛙声,可见天气变暖,已是春深夏浅的时节了。而东风十日寒,春衫只是“试”单,可见时有回寒,天气尚未完全暖和起来。
钱钟书说:“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宋诗选注》)第二个小题,要明确所谓“情味”,并非什么明确的情感。如果以为本诗是以“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就是过度延伸的误解。关于本诗“情味”,应看到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诗人的感觉是饱满的,立体的,丰富的,有桃花飞尽的视觉感受,有野梅酸的味觉感受,有蛙声歇的听觉感受,有东风寒的触觉感受。其次,进一步说,这种特别丰富多样的感受,恰好表现了“游子”敏感丰富的心理,他对乍暖还寒的气候变化,体察得特别细腻入微。第三,整个感受的变化方向,不是从“寒”到“暖”,而是从“暖”到“寒”,以“寒”为感觉的终点。气候变化带来的温暖的感受,最终又回复到寒冷的感觉上。这样,“游子”孤单冷落的心态,就曲折地暗示出来了。
【答案修订】本题的高考答案比较合理,但失之于简。读者若要求得详尽的答案,请参见上述评析。
15.辽宁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答: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答:
【高考答案】(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答案评析】这是考的比较阅读。比较阅读较能考查出鉴赏能力。第一小题相对简单,第二小题则需要辨析精微。
苏东坡曾半开玩笑赞叹王安石,说他是一个老狐狸精。王安石七绝之精妙,在宋代诗人中是很突出的。王安石又有一个不良习惯,时常改动别人的作品,来凑作自己的创作。本题中的两首诗很相似,仔细体会,王安石的诗还是要老到一些的。“应有”“犹有”,哪个更好,我看还是“应有”为好。除了高考答案的说法外,我认为“犹有”在事实上根本不可能。高考答案说“犹有”“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简直是一个笑话。恰好相反,树上“犹有”痕迹,只能证明树上所系的船很多,从而说明停留于此的旅客很多。“犹有”要有味道,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一种幻觉,似乎去年系船的痕迹还在,从而表现出诗人对过往的不无怅惘的留恋与追怀。
补充说明:《中吴纪闻》说,方惟深“凡有所作,王荆公读之,必称善,谓深得唐人句法”。郑岳《莆阳文献》又说,本诗“荆公爱之,尝书坐右,后人误入荆公集中”。我以为王安石抄袭然后更改,作为自己作品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
【答案修订】(1)遵从高考答案。(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A.“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B.“应有”表示想必有,究其实则未必有;“犹有”二字则过于坐实。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并不是说系船的痕迹还在,而是诗人的一种幻觉,似乎去年系船的痕迹还在,从而表现出诗人对过往的不无怅惘的留恋与追怀。“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16.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高考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答案评析】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高考答案确实有值得推敲的地方。第一小题,所谓“任何欢乐的新曲”,根本是错误的。王昌龄的诗中,“新声”中“总是关山旧别情”,并不欢乐,所以接下来他说“撩乱边愁听不尽”。由此可见,诗中的“新声”是哀愁的,根本就不是欢乐的。“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当然不矛盾。为何不矛盾?因为“新声”中包含的正是“边愁”,根本是一回事。
第二小题的答案,基本合理;但最后来一个“创造意境,含蓄无限”,太玄,也不够确切。须知意境不是一个诗句所能创造的;创造意境不是诗句的任务而是整首诗的事情。如果一句诗就能创造一个意境,那么一首诗又能创造出多少个意境?所以我们最多能说,最后这句诗构成了表现意境的重要环节,或者说它强化了意境。本诗以一个具有包孕性的景象收束,而不是直抒胸臆,说“含蓄无限”是可以的。
【答案修订】(1)当然不矛盾。因为“新声”中包含的正是“关山旧别情”,也就是“边愁”,根本是一回事。(2)前三句是叙述,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诱发读者由此情景展开联想,含蓄无限。
第四篇:古诗鉴赏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夸?字??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话而言是某一个字。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我们也必须按诗眼的含义有二分别来找。第一,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
1、全诗的主旨所在;
2、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3、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例①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这首诗委婉地表达想入朝为官的愿望,希望张丞相引荐。因此诗眼应该是颈联“欲济”二句。意思是说:想找到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无船渡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出来做一番事业,出仕求官。与诗的主旨吻合
例② 山中留客 高适
山光物态寻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湿衣。
从诗题看“留客”是主旨,因此诗眼是三四句。诗人采用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去诱导点燃客人心里那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入云深处亦湿衣”,即也有小雨,人不留客天留客,扣住了主旨。
例③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勃勃朝气。从尾联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全诗的主旨和诗眼也正是尾联。此二句既具有象征意义又蕴含着哲理,也正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例④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末二句含有哲理的诗眼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这也正是朱熹读书心得。分析鉴赏时一定要扣住读书这个主题。
例⑤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末两句有其哲理是诗眼所在。它揭示出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任何力量都禁锢不住的。
例⑥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颔联为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诗句,故为诗眼。它以“横斜”描绘梅枝稀疏的倩影,以“浮动”状写梅花缕缕袭来的幽香,再以朦胧的月色,清澈的溪水衬托,表现了梅花的高洁、优雅的气质风韵。
例⑦ 无题 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颈联的“刀丛”尤为传神。因此该联为诗眼。同时,此联的“忍”和“怒”含意甚深:生活充满着黑暗的磨难,梦里萦回着慈母的泪影,眼看着战友们惨遭屠杀,作者对于反动派的罪孽真是忍无可忍,但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又不得不忍。正如气球在暴力作用下,产生强大的内压,它终于爆发,以雷霆万钧之力,铸成一个“怒”字。“忍”“怒”二动词,如此曲折回荡,把深深郁结在作者胸中的悲愤和战斗激情表现得非常真切。
第二、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诗眼一般是:
1、“句中眼”,即精炼生动的一个字,多指运用了一些修辞格的字或词类活用的一个字。
2、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极大的一个字,尤其是点石成金的动词。例⑧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诗眼应是“有情”表现在两处:一在“加我林壑清”——秋风轻拂林壑,使林壑幽美清新;一在“为君起松声”——在日落山静、夜幕降临之时,风又奏响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宁静之美,给人以娱乐。同时把风拟人化,构思尤新。
例⑨ 泊船瓜州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句中第三句的“绿”字为诗眼。形容词“绿”活用为动词“吹绿”。它既描绘了江南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又极富有表现力。据洪迈《容斋续笔》载:开初为“到”改为“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这是因为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首,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视觉形象——春风拂照,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例⑩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全诗只是抒写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但颔联尤为著称,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宿”“敲”成为诗眼。对后世诗歌锤炼词语影响很大。“推敲”二字有这样的故事:一天作者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到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最佳矣。”后来两人便成为忘年交。
这两句话初看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看到吗?其实,这正是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因为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宿鸟,或是引起鸟一阵不安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若用“推”字,当然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当然,也并非每首诗都有诗眼,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下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并无诗眼。四句四景,构成一幅完整和谐的春光画卷。
要准确找出诗眼,除了要掌握方法技巧外,还要具有鉴赏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作者的身世、流派、作品的风格及写作诗歌的背景,吃透诗中的用典,扣住诗中关键性的字、词、句。做到字不词,词不离句,句不离全诗,并要反复吟诵,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认真体味,多读鉴赏作品,尤其是历代“诗话”“词话”。久之,找诗眼也就不困难了,鉴赏也就找到了捷径
第五篇: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海浪中心小学:柴寿和
教学前,觉得这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
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理解《寻隐者不遇》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2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
3、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隐隐地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松竹梅岁寒三友”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赞美。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习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以上是我校本课,古诗鉴赏《寻隐者不遇》一课的教学反思,反思的不细,多望领导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