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建设支撑推进和深化财政改革[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12:1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信息化建设支撑推进和深化财政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信息化建设支撑推进和深化财政改革》。

第一篇:以信息化建设支撑推进和深化财政改革

以信息化建设支撑推进和深化财政改革

“金财工程”即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简称GFMIS,是以覆盖各级财政管理部门和资金使用部门的大型信息网络为支撑,以细化的部门预算为基础,以所有财 政收支全部进入国库单一帐户(即财政直管)为基本模式,以预算指标、用款计划、采购定单以及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和实现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跟踪分析为预算执 行主要控制机制,以出纳环节高度集中并实现现金有效调度为特征,体现公共财政改革要求的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化建设既是财政 改革的重要基础,又是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汝城县已初步形成了财政改革和信息化建设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方面,财政改革对财政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财政信息化建设又为财政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条件,有力地支撑和促进了财政改革。

一、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汝城县财政局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基本建立了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财政系统业务信息化枢纽框架,即覆盖财政部门内部的办公业务网;县财 政局与其他各部门(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联接的以财政业务处理为核心的业务资源网;以因特网为依托的政府公众信息网(财政部分);县乡财政共建共享的财政 信息资源库。基本达到了“一个底层数据库、一个操作平台”的目标。在金财工程建设中,主要坚持了以下原则:

(一)统一性原则。对“金财工 程”的建设,财政部要求“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系统平台和统一组织实施”。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县坚持集中统一管理,防止各自为政,以 形成全县互容互通的管理系统,防止各节点产生梗阻,影响整体工作的开展。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全县财政系统统一的综合业务网络建设模式,因为部 门预算、会计集中核算、非税收入管理及乡财县管等主要财政改革所处理的基础数据是一致的,如果分开建设,势必造成各系统之间数据库编码不一致,使数据不能 共享,操作人员重复劳动,造成资源浪费。

(二)渐进性原则。我们在“金财工程”建设中,本着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适当超前、急用 先上,有重点地逐渐推进,分步建设。前期着重于系统计算机、局域网等基础性硬件添置和建设,后期则着重于软件的整合以及对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同时紧跟时 代改革步伐,紧贴财政改革要求,不断拓展领域、扩大规模:先是会计电算化到农税征管自动化,再到工资统发、会计集中核算,然后到日常办公、政府采购、部门 预算等,最后是非税收入管理、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等,步步为营,体现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三)实效性原则。“金财工程”建设,只有反映财 政改革要求,服务财政管理工作,才有生命力。我们在网络建设、业务软件选择上,结合我县的管理基础、业务基础、技术基础,从财政信息化促进财政管理创新的 角度进行考虑,牢牢把握财政改革和业务工作的实际需求,真正贴近改革,服务实践。在规划层面,从财政信息化的最高阶段,即成熟阶段进行规划,在执行层面,先进行关键财政业务的信息化建设,使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产出比最优,财政应用软件是财政信息化建设的灵魂,如果没有符合财政工作需要、技术先进、质量可 靠的应用软件,即使有再先进的硬件设备,也不能发挥财政信息化对财政管理的促进作用。

(四)安全性原则。“金财工程”是一个数据生产系 统,必须保证系统的可靠、可用、可控。我们实施过程中,一手抓系统建设,一手抓网络与信息安全。每个阶段的建设,都坚持管理制度和控制机制同步跟上,如我 们建立了专门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对软件使用安装、防火墙及查杀病毒、信息资料加密及上网管理、电源管理、网络维护等都有专门的规定,形成完善的网 络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网络安全畅通。

二、财政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阶段

汝城县财政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简单到完善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具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99年以前)。这个阶段的计算机数量比较少,且仅仅相当于打字机的功能,比较普遍的应用方式就是用计算机完成一些打字办公、报表统计等工作,还没有网络、共享等概念,财政信息化应用停留在一个低水平上。

(二)增长阶段(2000-2002年)。这阶段主要是计算机及软件数量上的增加,表现为比较盲目地购买硬件、开发软件,很多业务软件的应用就象搭积木一样,需 要一个就加一个,对财政信息化应用系统的整体性考虑较少,因而财政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水平仍旧不高。2001年,我县整个财政系统电脑达到100多台,并建 立了局域网,计算机应用软件虽逐步用于财政业务的各个领域,但业务股室之间均有不同的应用软件,如办公室使用海信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农税局使用自主 开发的农税系统,非税局使用长沙远见公司的非税系统,会计核算中心使用安易公司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系统,预算管理、工资统发均用全市统一配发的软件系统。彼此独立的各个业务软件,没有共同的数据库底层,好象一个个独立的“数据孤岛”,同一个业务指标,在不同的“数据孤岛”中产生冲突,形成不同的数据信息,导致共享不畅,信息失真,监控失灵。这种状况迫切要求有一种科学的信息传递方式来实现股室之间数据资料的共享。

(三)集成阶段(2002-2003年)。这一阶段,逐步提出了“一个数据库,一个操作平台”的建设理念,主要是对各项财政业务计算机处理进行统一建设,开始把不同的财政业务信息 系统统一在一个系统当中。2002年,我局以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改革为契机,以财政局域网为载体,加速了安易软件(后被“北京用友”兼并)的二次开发,试者 将财务核算集中监管、部门预算编审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工资统发管理等逐步统一到一个软件中,各模块使用相同的基本数据信息源,采用相同的数据接口,统一的数据平台,方便了数据共享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各股室信息处理各自为政的弊端。

(四)成熟阶段(2003年至今)。在这一阶 段,建立了先进的财政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建立了财政基础数据库,强化财政的资源管理,全面实现“一个数据库,一个操作平台”的建设目标,推进了财政管理 制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局所有财政业务全部统一到一个软件中,即“北京用友政务财务管理软件”,所有财政业务数据全面实现“无缝链接”,均可在一个软件界面中处理,不同的业务可以在同一个界面互相穿插、进出,非常方便、快捷,真正把计算机信息系统同整个财政管理过程比较好地结合起来。二是 有效将财政部门内部和外部(如银行、单位)的数据资源很好地规划利用,为财政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服务,实现财政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如非税收入管理软件,与代 收银行、执收单位建立了由财政主管的共享的信息数据库,实现了收费信息的即时传递和权限共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财政信息管理进一步延伸到日常管 理,如增加行政办公、考勤管理、政务公开等服务软件,并注重由信息管理向信息服务方向转变,建立了综合信息网站(http: //rcczj.cz.hn.cn),增加了办事指南、报表查询、工资查询、低保查询、义务助学查询、政府采购等便民服务功能,提高了财政服务社会公众的 能力。

三、财政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我县财政系统已形成了“财政管 理网络化、财政监管全程化、会计核算电算化、税收征管自动化、日常办公无纸化、政务公开互动化”的财政管理新模式,实现了财政工作的“提质加速”,适应了 新时期财政工作高强度、高速度、高难度和高精确度的要求。如发放农民的“两补”资金,基础数据较复杂,且资金数额大,工作时间短、要求高,我县23个乡 镇,无论农户有多少,均只需农税会计1人就可轻松完成。今年我县的粮种补助发放依托财政信息化,比省厅要求提前20日完成任务。

(二)加 强了内部控制。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在使用权限上按功能权限、数据权限、审批权限进行设计,在资金流转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都设计了很合理的“节点”,形成了比 较科学的控制机制,使财政内部监督到实处。比如预算没有指标,国库就不能拨款;股室长没有审核,会计人员就不能登帐;已开票据的款项没进银行,票据就无法 缴销等等。同时,根据系统授权,实施内部财务监督时,检查者可以利用强大的报表查询功能,随时随刻查阅报表、帐簿、记帐凭证等,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避免 了检查人与被检查人之间的尴尬和误会,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三)规范了业务行为。财政信息化广泛应用,使财政业务的办理日趋规范。如会计 核算方面,由于全面使用财务软件,财务处理中无论是会计科目的设置,还是原始凭证的生成和审核,都必须严格按照电脑生成的规范程式进行,从根本上减少了人 为因素的干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又如非税收入管理,征收过程实行固定的流程管理控制,收费项目、标准固定,可以在源头上杜绝乱收费现象。在公文 处理方面,通过计算机定义发文流程,对文件格式进行“固化”,自动生成文件文本,文件格式的规范化可以达到绝对的理想效果。

(四)降低了行政成本。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从工作环节上缩短了工作流程,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损耗,诸如县乡之间的报表和资料传递,因局域网的开通,极大的减少了交通费和差旅费支出,有效地降低了行政成本。

(五)打造了“便民财政”。一是实现了资金直达。通过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技术,实现财政资金的直达目标:直达部门(单位),直达职工,直达农民,直达供应商。二是 增强了服务功能。通过开发便民软件,有效解决了机关中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问题,方便了单位和群众随时查询有关事项,受到了全县办事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是提高了工作透明度。通过网上公开财政事项,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拓宽了社会监督和群体监督的渠道,增强了财政工作的透明度。如矿产品税费统征,将电子监 视系统与因特网联接,实现了财政工作的全方位监督。

四、财政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体会

(一)资金投入是搞好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软、硬件设施大都属于高精密度和高科技材料,因此造价较高,要实现财政信息化,资金投入是必要条件。近几年来,我局的局域网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逐年累计投入资金300多万元。

(二)领导重视是搞好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我局的局域网建设过程中得到了省市财政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领导认识高,我县财政信息 化建设之所以能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整个局领导班子思想较为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和前瞻性眼光,对于财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认识高、着手早。二是领导行动先。一个新生事物被认可,都有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必然有阻力和障碍,信息化建设同样如此。因此,只有领导率先垂范,带 头学习,带头使用,才能减少阻力,形成合力,加快整个财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比如说办公自动化中的“公文管理”,有些功能必须要领导参与才能实现,如 果领导操作这个环节不能顺利完成,整个系统就无法运转。从而形成“夹生饭”,影响网络效益的发挥,影响办公自动化的进程。

(三)高位规划 是搞好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步骤。高位规划就是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低投入、优质量、高效益的有机统一。如城市建设,必须有统一的 规划,前瞻性地把主要道路和功能布局规划好,才不会出现重复建设,城市才能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不至于眨眼就落伍。财政信息化建设也是如此,必须 高起点规划,即要从信息化建设的成熟阶段来谋划,然后根据工作需要,重点建设,逐步完善,就不会有重复建设,可以降低成本;之所以要高标准建设,是因为信 息化的软、硬件材料更新换代非常快,如果起点低,设备更换频率高,不仅增加运行成本,还影响和制约财政工作发展。

(四)全员参与是搞好财 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局域网是由计算机群构成的网络体系,必须要全员积极参与,方能发挥其规模效益和辐射效应。自局域网开通以来,我局干部职工的计算 机操作水平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这种整体操作能力的提升,为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我们主要经验是:一要强化培训。我县历次电脑 培训班都是由本局计算机业务骨干授课,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培训什么,做到有的放矢。采取封闭教学、强化训练、奖优罚劣的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 局每年都开办两期以上培训班。二是严格考试。对于开办的计算机培训班,采取什么手段来评估其效果,是检验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采取的严格考试的方式来实 现。如将计算机操作列入一年一度的业务考试的内容。要求全系统45岁以下的干部职工每分钟正确录入汉字30字为合格,还有全县的几次公开选调工作人员选拔 开始都融入了计算机考试,自然而然就提高了职工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了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紧迫感。三要寓学于乐。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一些与 计算机知识有关的娱乐竞赛活动,也可以有效的促进干部职工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这两年我们举行了电脑打字、电脑制表比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目前,干 部职工都能熟练使用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和财政软件,有些年轻职工深入到网络建设、软件开发等更高层次的应用。

(五)规范管理是搞好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为确保网络安全有序运行,我们在一开始就对网络进行了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定了局域网管理制度、对上网时间、内容 和电源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设置了系统管理员,强化了网络维护。并专门公选了一名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工作人员负责网络维护。

(六)先进办 公模式和管理理念不断引入并普遍推广是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形势日新月异。财政要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必须通过推进信息化建 设,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办公模式引入其中,并普遍推广,以在整个系统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培养前瞻性的发展眼光,激发改革创新的勇气。信息化这种管理方式 一旦引入实际工作并普遍推广,就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管理效益,能大幅度地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第二篇:以改革创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中央纪委五中全会上强调: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紧迫任务。要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

近几年,虽然我们党在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不断增强,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反腐倡廉建设中仍然存在制度执行力低、制度实效差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的单位和领导干部形式主义严重,思想浮躁,只图虚名,对上级制定的规章制度或措施通常只用来装潢门面,写在文件上,贴在墙上,念在嘴上;对上级的精神不联系实际贯彻,片面理解,习惯于照抄照搬,应付上级检查考核,而不去认真贯彻执行;下基层是走马观花,不与群众谈心交流,不了解实情,而是指手画脚,吆五喝六,不解决基层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比如,中央纪委曾三令五申制止公款旅游、公款大吃大喝、公车私用等现象,但一些地方当作耳边风,照常我行我素,诸如超标准装修豪华办公室、超标准公务接待等,甚至愈演愈烈。

2、制度本身的缺陷和不足。有些制度在整体设计上过于简单,缺乏

连贯性、系统性;有的制度在制定的时候就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制度脱离实际,执行效力也大打折扣;有些制度存在漏洞,存有“盲区”和“死角”,容易给投机取巧之人钻“空子”和打“擦边球”;有的制度主体不明,责任不清,致使部门横向之间、干部上下之间互相推卸责任、推诿扯皮,问题得不到处理,责任难以落实,“板子”打不到具体人身上,制度最终丧失权威。

3、制度执行监督缺位,查处力度不够。实际运作中制度执行的监督存在不主动监督、不敢监督和不愿监督的现象。有的干部或专职监督人员缺乏责任感,监督意识薄弱,不主动监督;有的自身建设不够过硬,过分注重自我保护,不敢监督;有的纪检监察部门对那些不违反大原则、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的现象,如吃点喝点、玩点乐点、拿点送点的“小毛病”很多时候睁只眼闭只眼,认为是人之常情、“小节无害”。对一些党员的违反制度行为采取能瞒则瞒、能捂则捂,实在瞒不住、捂不了,就搞“下不为例”、“网开一面”、“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搞区别对待,双重标准。

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愿望、要求十分强烈。如果我们不能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增强制度建设的实效,最终将导致经济衰退和社会纷乱,导致党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在新形势下,只有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增强制度建设的实效,才能不断推进我党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胜利。

一、反腐倡廉必须不断创新思想、创新工作布局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在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的中心,服从

和服务发展第一要务,创新思想观念,树立协调互动的观念。纪检监察机关要始终把“服务经济发展、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着力点,坚定不移地捍卫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始终坚持“惩治腐败是政绩,预防腐败也是政绩”,努力创造宽松、宽容、宽厚的党内生活氛围。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综合运用执法监察、纠风治乱、查办腐败案件等手段,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切实做到执政为民。

纪检监察机关在工作布局上开拓创新,就是要处理好惩治腐败与预防腐败的关系,既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依法严惩腐败分子,又加大预防工作力度,不断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紧紧围绕教育、制度、监督、惩处四个关键环节,把反腐倡廉教育同领导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结合起来,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通过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报告、廉政考核、民主测评等措施的实施,探索实施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保证以抓纪检监察工作为主,以进一步增强监督的有效性。

二、反腐倡廉必须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

纪检监察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当好“倡导者、实践者、捍卫者”。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大局中去把握。要加强纪检监察机关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认真解决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问题,建设一支能打敢拼的纪检队伍。“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加强党的领导、形

成反腐败斗争整体合力的组织保证。

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安排部署反腐败工作任务,必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服从和服务于党委工作的大局。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确保政令畅通,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要坚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和纪委的组织协调下,紧紧依靠组织、宣传、广播电视等部门和单位,依靠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载体,形成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大合唱”。

三、反腐倡廉必须强化领导责任

实践证明,领导有力的地方,工作就有成效领导不力的地方,工作就流于形式。强化反腐倡廉工作的领导责任,就是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主要工作规定下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并严格考核。

要以中央和市委关于反腐败斗争的方针政策为依据,认真制订出推动本地本部门反腐败斗争深人进行的方法、步骤和措施,分阶段地开展监督检查,随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做到统揽全局。党政“一把手”必须在地方之间、部门之间,抓好组织协调,努力形成上下一体、左右联动、全民参与的反腐败工作格局三是纪检监察机关后盾的作用。一方面,在工作上要加强领导、指导与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在人、财、物上要大力支持,对纪检监察干部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认真加以解决,为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反腐倡廉,必须强化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在开展工作时如果没有健全完善的制度,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还

有可能走弯路。结合这几年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特点,着力查处党员干部违反组织人事纪律、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大操大办、破坏发展环境、赌博、侵害群众利益等方面的案件,切实发挥查办案件的综合效应,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更加全面、明确、具体规定责任划分、责任追究内容、追究形式等问题。

推动实名举报,对举报属实、有功的人员,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积极性。对于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并将精神奖励、物质奖励、评优选先、职务晋升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各级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抓好反腐倡廉工作的积极性。对开展反腐败工作不力的,要区别情况,该换的换,该降的降,该处分的处分,努力形成一个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制度环境。

第三篇:深化部门预算改革 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 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朱娜

部门预算改革是构建公共财政管理框架的重要内容。在各部门的鼎力支持下,我处一直致力于积极、稳妥地推进部门预算改革,注重预算管理由粗放向细化转变,由随意向规范转变,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着力提升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当前,全省125家省直单位、14个市州和绝大部分的县市区都已全面推行了部门预算,改革范围不断扩大,编制方法日益科学,工作流程逐渐规范,运行机制日臻完善,走出了一条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改革之路。

一、我省部门预算改革的主要实践

(一)推行综合预算,提高了预算的完整性

一是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完整性。改变过去资金分口管、预算分块编的模式,将部门所有的收支都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既包括预算内、外收支,又包括行政单位和其下属事业单位收支。二是提高了预算体系的完整性。从2008年起将政府性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纳入向人大的报告范围,着力构建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内的统一完整的预算体系。

(二)建立标准定额体系,提高了预算的公平性

按照零基预算的要求,合理划分单位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在对省直单位进行分类分档的基础上,建立了公用经费标准定额体系,并推广至省直二级预算单位。按照“人员支出按政策、公用经费按标准”的原则,核定各部门基本支出,减少了预算安排的随意性,规范了预算分配制度,有效缓解了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的现象。

(三)实行项目库改革,提高了预算的有效性

2008年,我们全面启动了省本级项目库管理改革,改变项目随意报送的做法,将预算单位所有项目支出纳入项目库进行管理。以项目库方式实现项目的申报、排序和审核,对常年与跨年项目进行滚动管理。2009年进一步扩大项目库的应用范围,要求各处室的财政待分配资金也要编制项目预算,实行动态化管理。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科学有效、管理规范的项目运行机制。

(四)完善编制流程,提高了预算的规范性

一是规范了编制程序。部门预算由基层编起、逐级汇总,严格实行“两上两下”的编报规程,并明确了预算编制各阶段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分工。二是强化了技术手段。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和预算指标管理软件,加强预算编制网络建设,以“信息化”促进“规范化”。三是完善了制度建设。陆续出台了省级基本支出管理、项目支出管理、预算指标管理、结余资金管理和预算编制工作考评办法等多部规范性文件,为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加强预算指标管理,提高了预算的约束性

一是建立了预算指标管理系统。改变各处室指标记账方法不一的局面,统一指标管理平台,并与部门预算、国库支付系统成功对接,实现了预算指标从源头到支出的“流水线式”的规范化管理。二是建立了预算执行进度通报制度。每月通报各处室指标下达情况,督促处室早分配、早登账、早拨付。三是规范了结余资金的管理。严格控制结余资金规模,并将结余资金纳入部门预算与当年安排资金统筹使用。2008年末省级结余资金遏制住了连年上涨的势头,实现了200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六)加强预算管理监督,提高了预算的透明性

一是实行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双维度反映政府支出的具体用途,使

政府预算分类更加科学,数据更加细化,内容更加透明。二是扩大部门预算报送人大审议的范围。除安全厅外,所有省直单位预算均报送人大审议,以依法、依规、依程序的做法,促进预算的公平、公正、公开。

二、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差距

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回顾与审视我省部门预算改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一是预算内外资金统筹有待加强。有的部门将非税收入列入预算还只是数字上的简单合并,一部分非税收入仍是部门的“自留田”;二是编制方法改革力度有待加大。虽然我们在编制方法上有所进步,但是单位基数并未完全打破,利益格局仍然相对固化;三是预算年初到位率有待提高。一些部门存在层层分配、层层切块、层层预留机动的现象,部分专项资金没有细化到项目编入年初预算;四是预算刚性和约束有待强化。有的单位在资金实际使用过程中随意性较大,调整较多。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方面看,主要是我们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制度落实不够全面的问题,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三、下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主要措施

全面推进部门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做到“三个精细”:一是在收入预测上精谋细划,力争准确全面;二是在支出分配上精打细算,力争科学合理;三是在预算执行上精耕细作,力争严肃规范。具体来说,可以从“五个规范”着手,不断提高部门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一)规范综合预算,统筹公共资源

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既要坚决纠正将非税收入视同单位自有资金、“收支挂钩”的错误观念,又要防止“收支脱钩”后单位执收不力、非税短收的现象。推进非税收入与财政拨款的统筹使用,加强对各项非税收入的预算管理力度。

(二)规范基本支出,公平预算供给水平

1、建设一个数据库。利用部门预算系统升级的契机,对单位的机构、编制、人员、资产等情况摸底清查,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库中资料将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台车,而不是以往简单的一个汇总数,并实现间的动态管理。

2、完善一套标准体系。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完善公用经费标准定额体系。将标准定额体系与单位基础数据库相结合,可以为编足人员经费和编实公用经费提供准确依据。

3、建立一个大平台。建议加强横向联系,一是财政内部实现数据共享;二是财政与人事等部门数据共享,只需输入关键词,便可查询单位相关信息。

(三)规范项目支出,加强项目库管理

1、建立入库“闸门”。在项目入库时建立一道评审“闸门”,对入库项目进行严格的遴选、论证、审核和排序,加强重大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专家评审。

2、规范库中项目。不断细化项目预算,明确每个项目的承担单位和具体内容;及时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定期清理项目库中已到期的项目;积极推动项目的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编制下年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探索“事前评审、事中监控、事后考评”的项目管理机制。

(四)规范预算调整,强化预算约束力

1、“开前门”:提前结转资金。由于单位年初用款与当年预算批复存在时差,有些单位不熟悉或不愿意办理相关手续,致使“该用的不能用,不该用的被挪用”,其中基建结余问题尤为突出。为方便单位正常用款,我们将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在部门预算正式批复之前,提前结转基建结余资金,确保资金及时拨付。

2、“关后门”:改进技术手段。建议在国库集中支付软件中设立“支出类型”与“经济分类”的对应审核关系,优化程序,修补漏洞,从技术上杜绝资金挤占挪用的现象。

3、“堵旁门”:严格预算调整。建议完善预算执行中的调整手续,进一步规范单位的预算调整行为。同时,着手建立预算执行结果反馈机制,将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有机结合,防止预算、决算“两张皮”。

(五)规范结余资金,实行分类管理

将部门结余资金分为基本支出结余、专项支出结余及净结余三大类,区别对待、分类管理。部门申报当年预算时,对于基本支出结余,可以结转继续使用,但不得用于提高人员经费开支标准;对于专项支出结余,应结合项目进度情况主动统筹部分结余资金再申请增加预算;对于净结余资金,应将其全部作为本部门当年预算的首选来源。以此建立起激励约束机制,减少结余资金沉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篇:以普法宣传教育推进法治财政建设

以普法宣传教育推进法治财政建设

一、加强领导,为普法提供组织和经费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五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任成员,下设办公室,由局法规科负责日常事务。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布置阶段普法教育工作,负责指导、检查、督促五五普法工作。形成一把手亲自抓,法制机构牵头组织,各科室具体抓落实,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普法工作格局。

2、明确工作思路。结合实际,制定了《财政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对“五五”普法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每年制定了《法制教育方案》,明确当年的普法教育的内容、工作方法,推进普法工作的全面落实,并将普法教育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年底工作考核目标的重要内容,使两项工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强化经费保障。我局提高普法经费预算标准,将其列入本局的工作经费预算,做到专款专用,保障各项普法活动顺利进行。

二、突出重点,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1、抓好面向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一是部署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着重开展了“送法下乡”、“送法进校园”、“送法进企业”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二是印发《财政行政执法项目及依据》发到各科室;三是抓好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四是按照《规划》要求,组织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普法宣传活动。

2、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如参加全区“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日,采取有效形式,开展相关的法制宣传系列主题活动,形成普法的规模效应。

3、加大对干部职工法律培训力度。结合实际开展法规宣传培训活动。一是突出对象和内容,抓好教育培训。开办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培训班,提高领导干部业务素质。积极购买《干部法律知识读本》,保证干部人手一册。在OA办公平台和两公开网上开办了“政策法规”栏目。二是创新方式,多形式多载体开展教育培训,增强工作的适用性。针对各阶段的工作重点,通过举办培训班、科长讲坛和现场会等形式,开展相关法律知识学习,提高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同时,通过法律法规考试、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全面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三是坚持学法日制度。定期组织考试检验学习效果。

通过一系列措施,我局法制宣传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

第五篇:以信息化支撑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以信息化支撑 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信息化 生态文明 节能环保

中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环境、资源瓶颈制约越来越大。如何让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伴随良好的生态?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此,在近日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举行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经验交流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表示,信息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将支撑、保障乃至引领生态文明发展。

国家电网优化大电网调度,跨区跨省电网消纳水电,统调水电利用率7.83%,节约标准煤498.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42.5万吨。

河北开滦集团综合自动化矿井覆盖率达到50%,矿井安全监测系统覆盖率达到100%,增强了矿山生产的安全性,2012年百万吨死亡率0.095,连续3年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1以下。

浙江镇海炼化积极探索采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石化传统产业,提升物料管控水平、生产计划优化能力、流程优化水平,仅原油调合子系统每年就可节省1200万元。北京泰豪亦庄园区示范工程应用了电力需求侧管理能源管理云计算系统,实现对配电网故障的智能诊断及定位和对线路的微机化运作管理,预计每年可节约支出67万元。

以上是记者在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最近举行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经验交流会上得知的最新数据,也可以说代表了目前我国企业两化融合的最高水平。从国家电网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滦集团的矿山生产安全、镇海炼化的减少能耗排放到北京泰豪的需求侧节电管理,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的话来说,都属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五位一体”发展中生态文明的范畴,这些企业两化融合实践的成效,也正反映了信息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那么,生态文明包括哪些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与信息化的关系怎样?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信息化推进司特邀专家、北京理工大学两化融合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陈雷教授。生态文明的

八个领域和两项保障

党的十六大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要集中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到十七大的时候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过去的三位一体变成了四位一体。这次党的十八大报告上又从四位一体拓展到了五位一体,因为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陈雷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巨大,但背后是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经济的确取得了发展,但环境、资源瓶颈制约越来越大。如何让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伴随良好的生态?这就要靠生态文明建设。陈雷进一步提出,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生态文明这一部分的阐述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陈雷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包括八个领域、两项保障。八个领域是防灾减灾(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节能降耗(工业、建筑、交通、社会智慧电力、需求侧管理)、减排治污(水、空气、土壤)、清洁能源(水电、风电、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生产安全(煤矿、交通运输、核电安全)、资源再生(物资回收、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循环经济)、自然保护(三江源、濒危动物、草场、湿地、森林植被)、消费安全(食品安全、食品追溯);两项保障是评价体系和制度建设,这构成了生态文明的体系框架,其中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并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信息化是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信息化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因此也必然覆盖生态文明建设全局。”陈雷对记者说,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工业化、提升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覆盖全局的战略举措。而生态文明作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必然在信息化的覆盖范围之内。

信息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如何?陈雷告诉记者,信息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信息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将经历从助力、支撑、保障,到融合创新,最终引领发展的提升过程。陈雷认为,只有信息化才能把生态文明框架体系中的八个领域、两项保障联系起来、覆盖起来。陈雷进一步解释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人类借助其应对生态危机的能力不断增强,在设施、手段和周期等方面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便利,让生态危机管理更加智慧,让生态危机信息获取更加容易,从而为减缓生态危机提供便捷的信息平台。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发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这些都要依靠不断发展的信息科技为支撑,从而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更深入的智能、更智慧的决策,带动现代绿色经济的整体发展。

目前,相对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信息化在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安全生产、资源再生等领域中的应用相对滞后,短板突出。陈雷强调,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后,发挥信息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信息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消费安全:信息化支撑食品追溯系统

消费安全主要是食品安全。信息化促进食品安全最主要的做法是通过对农产品从原料供应、加工、包装、销售等整个流通过程的全程追溯管理,建立基于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信息的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与流通系统。利用农产品标识,对产品进行跟踪识别,保障食品安全。通过建立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系统和追溯制度,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检测、包装盒标识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管理,提高广大生产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依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突破及成果推广,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的运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的发展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促进,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典型:江苏雨润率先与国内国外专业院校合作,建立起适应雨润发展的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体系。雨润“21道检验检疫的全流程追溯体系”,真正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所有产品百分之百合格方能出厂。在雨润食品的“追溯机制”中,雨润为每一批产品建立“户口档案”并存档保存。产品档案中记录着从原料检验、杀菌、腌制到包装再到出库等各个环节的原始数据及批次号。防灾减灾:信息化提升空间很大

当前,防灾减灾正面临重大挑战,而在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密度、预警预报精度以及信息传播水平和时效性等方面,信息化都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专门提到“国家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提出要加强自然灾害信息获取立体监测能力和防灾减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电子政务网络、人口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库、空间地理信息库等基础信息资源,通过信息化实现相关部门涉灾业务的协同与资源共享,提升中央和省两级的灾害风险信息与搜救信息获取、分析、研判能力以及救灾减灾的会商和决策能力,有效支撑国家相关部门防灾减灾协作,包括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建设,建设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实现灾情、决策、指挥、物资调运等各类信息的及时发送与传递。要构建灾害损失评估、预案推演信息系统,为灾害应急救助提供科学决策信息。要大幅提升灾害应急救助即时信息高效处理、互联互通与指令信息的快速传达能力。

典型:担负着淮河中游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任务的安徽王家坝水文站,在实现雨情与水位信息自动测报、自动传输后,测流时间减少至两三个小时,数据传输只需几分钟。2010年7月21日,王家坝第一次洪峰水位只用了短短的5分钟,就传输到国家防总、省防指和省水情中心。

自然保护:信息化提升环保管理决策力

环保部有“信息强环保”的战略考虑,年初刚刚成立的国家环境信息化顾问专家委员会也说明了信息化在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主要涉及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环境监测、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执法监督等业务板块。只有通过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信息化,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重点,使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

通过自然地理信息、卫星遥感信息、环境综合监测信息、生态评价信息等为基础的信息大平台,可以提供优质信息技术、产品和数据服务。以3S技术为主体的监测模式,对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湿地、荒漠化土地、林火、病虫害的现状、动态和发展趋势,以及生态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其现状、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

涉及草场、湿地的信息系统建设对水资源及变化、草畜平衡等环境数据、产业信息、人类活动等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以确定保护的方案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同时,还有很多生物领域的专家在研究信息化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鉴别的课题。

典型: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的本溪满族自治县是辽宁省的重点林业县之一。该县建设的森林防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选择林区地势较高处,建起了8座远程监控塔,在每座塔上都安装了监控半径可以达到5公里以上的视频监控设备。3年内,这8位“电子护林员”成功地监测到野外用火、火灾隐患20余起,而且与以往人工巡查方式相比,火情预警时间平均缩短了3个小时以上,更有效地避免了森林火灾的发生。

节能降耗:没有信息化不行

节能按照1979年世界能源委员会提出的定义,是“采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一切措施,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需求强度。而提高能源效率,最根本的要先清楚地知道能源消耗在哪里,是否存在浪费,从源头上获取能源消耗的真实数据。要做到这一点,没有信息化不行。

中国的节能从产业结构看主要分为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和社会节能,最主要的是工业,占据70%。从实践看,两化融合确实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信部连续几年都发现了企业在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包括政府主导的智能电网、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以及具体到企业层面的绿色ICT数据中心建设等。

典型:北京泰豪亦庄园区示范工程应用了电力需求侧管理能源管理云计算系统,实现对配电网故障的智能诊断及定位和对线路的微机化运作管理。可提高配电线路优化运行的调度灵活性,降低线路运行损耗、减小电能浪费;当线路出现故障时可快速有效地选择、查找事故点,快速处理停电事故,减少停电时间,保障园区正常运行。有效解决配电网现行问题,提高配电网现代化管理水平。此项工程通过园区配用电改造和用电优化管理,预计每年可节约支出67万元,其中电费支出约57万元,维护人员工薪成本支出约10万元。减排治污:信息化促进环境监测规范

因排放引发的污染不是短时期内能消除的。空气、水、土壤的数据获得需要科学,信息化可以促进监测的科学规范。近些年来,我国在环保监控领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各级环保部门都在集中力量抓污染物减排。高科技监控手段在环保管理中逐步得到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发达国家的环保实践来看,他们在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后,都逐步转向了通过全过程控制即通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末端治理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路子。

典型:国家电网通过将信息化与公司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实施信息化与公司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特别是通过优化大电网调度,跨区跨省电网消纳水电,国家电网统调水电利用率7.83%,节约标准煤498.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42.5万吨。清洁能源:唯一途径就是信息化

清洁能源主要是指太阳能、风能、水力、可燃气体等可以转化电的一次能源。核能也被认为是很好的清洁能源,但是其安全性和核废料的处理都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因此各国意见不一。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如果要大力发展,要降低成本,就必须实现可管可控,而唯一的途径就是信息化。

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率是能源结构调整的趋势和重点,或者说是根本方向。我国一次能源主要是煤炭还有一部分石油,占总量的90%以上。到2015年的目标是,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11.4%。进行清洁能源的创新集成开发应用必须依靠信息化,两化融合本身提供的就是创新平台。

典型: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已全面实现了流域生产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电站生产方式已由传统的单一电站现场操作式生产向流域梯级电站“远方集中控制、统一调度,现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模式转变,通过这一模式转变,有效破解了各电站资源共享、规模效益、减员增效等诸多管理难题。大渡河集控中心2009年正式投运以来,公司所属梯级电站发电量连创新高,年发电量已由2008年的60亿kW·h增长到250亿kW·h,增长十分迅速。以四川龚嘴、铜街子水电站为例,其年发电量已较2008年前提高了10~12亿kW·h,增幅达19%,超过原设计发电水平约1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资源再生:信息化还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资源再生应理解为对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按照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定义称为“无废技术”。无废技术是一种生产产品的方法,借助这一方法,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将在原料资源、生产、消费、二次原料资源的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同时不致破坏环境。“将资源节约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列为一项重大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有关的经济优惠措施,鼓励废旧物资的资源化”属于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这是一个非常环保的朝阳产业,也有节约能源的巨大潜力。资源再生作为一种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是非常恰当的,但是目前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存在一些问题,信息化没有发挥更大作用,一些关键信息市场中不留存、管理者不掌握,仅一个报废汽车拆解行业对信息的把握就漏洞百出,致使报废车再次上路,可能会造成交通运输业的生产安全事故。

典型:湖南省同力电子废弃物回收拆解利用有限公司截至2011年年底已回收废弃家电超过120万台。从2012年6月启动电子废弃物拆解处理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以来,目前已具备200万台的回收拆解能力,可回收铜1610t/a(吨/每年),可比原铜矿生产节约标煤1334t/a,少排放尾砂21.6万t/a,少排放废气159390万立方米;回收铝1249t(吨),可比原铝生产节约标煤7741t,节水12487t,少用固体材料13735t,少产生二氧化碳999t,二氧化硫749t。生产安全:信息化要融入生产全过程

生产安全是人命关天的事,当然也包括环境、体系或系统的安全。仅从生命安全看交通运输问题最多,但是煤矿安全更令人揪心。对于生产安全,监测系统非常重要,包括水和瓦斯传感器的灵敏度、误报率,可视、可感、可知、可预防能力等。

两化融合是提高工业企业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生产要素和产品总量大大增加。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如此高度复杂的生产系统、如此大的劳动强度,已经不是人的肉眼可以观察到、大脑指挥得了的,也就是人工无法完成。铁路调度系统血的教训告诉我们,系统的运行安全受到破坏后转入手工操作容易引发更悲惨的安全事故。总体说来,生产安全迫切需要信息技术支持,用信息化把安全要素切实融入到生产的全过程,提供具有预测、预判、预控能力的管理手段,通过管控一体化,实现安全管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由程序管理向工序管理的转变。

典型:河北开滦集团综合自动化矿井覆盖率达到50%,矿井安全监测系统覆盖率已经达到100%,两化融合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程度,改善了工作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矿山生产的安全性,2012年百万吨死亡率0.095,连续3年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1以下,安全生产保持了较好水平。(2013-04-01,洪黎明)

下载以信息化建设支撑推进和深化财政改革[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信息化建设支撑推进和深化财政改革[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智慧校园推进党校信息化建设

    以智慧校园推进党校信息化建设 智慧校园是继数字校园之后关于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全新概念。一般认为,智慧校园指的是以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

    深化教学管理 推进课程改革

    深化教学管理 推进课程改革 山东省威海市第二中学校长 刘建国 按照威海市教育局、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统一部署,从2004年秋季开始,威海二中开始了《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为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提供坚强保障 ——在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廉政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王晓共 (2010年1月21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

    财政信息化建设考核汇报材料(范文)

    财政信息化建设考核汇报材料一年来,我局按照省、市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要求,围绕财政工作中心,积极推进网络信息化建设。在市局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以科技强院为目标推进信息化建设

    以科技强院为目标推进信息化建设 南城县人民法院 南城县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经过近五年来的努力推进,至今已初具规模,形成了集三级网站、视频会议、审判和安全监控、互联网与局......

    加强信息化建设,深化军校教学改革

    加强信息化建设,深化军校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以作战为牵引、以创新求发展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服务,注重用信息化的思维更新教育理念,......

    街道信息化建设推进情况汇报材料

    为什么要推进信息化建设?有这样几组数字:据cnnic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其中宽带网民规模为36381万,使用电脑上网的群......

    烟草行业如何推进信息化建设

    烟草行业如何推进信息化建设(2008-10-10 16:50:25)“数字烟草”是21世纪信息科学技术与烟草生产管理结合的必然产物,是未来烟草生产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烟草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