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震事迹
朱凯,1984年2月出生,2001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现为御安街中队中士警衔。该同志自入伍以来,始终以体现党员先进性为标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勤勉,踏实上进。在201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绵阳消防支队紧急出动,在抗震救灾行动中,朱凯同志作为绵阳支队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让他有了更多的难忘的记忆!在通信岗位锤炼了好几年的他,迅速将灾区的情况第一时间报道出去,为上级了解灾区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地震救援中,现场余震不断,残垣断壁随时会掉落,时刻威胁着救援官兵的安全,特别发现尸体需要清理时,尸体大部分被埋压在楼板下或被埋压在横梁下,清理工作困难重重。朱凯同志就与大伙一起,用手扳、用肩抗。。用身体铸造起生的希望。
潘欢,1988年2月出生,2005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现为游仙中队下士警衔。该同志从战斗员、驾驶员成长为装备技师,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始终用忠诚和信念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平安和幸福,在201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
潘欢同志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处处以部队装备建设为重,努力学习各类器材装备和电器使用知识。他爱惜车辆器材就如同爱护自己的眼睛,刻苦钻研装备器材。他积累了丰富的车辆器材装备和电气电路维修经验,自己能修的车辆器材,就决不上修理厂。他多次为车辆发现排除故障,不仅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同时也为部队节省了大笔的资金。2008年汶川地震中,在紧张的救援过程中,各类器材投入使用频繁,不仅对消防官兵身体素质考验极大,对装备器材各类机械更是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潘欢同志在救援过程中对装备检查细致,始终不放过一个细小的螺丝,他说“装备就是我们的武器,尤其这个时候,机械不出故障,救人的希望就多了一分!”
第二篇:雅安地震事迹
“不能救亲人,就让我多为受灾群众做点事”
4月22日,当记者赶到芦山中学救灾物资发放点找到卫晓时,他正在帐篷里为群众登记发放救灾物资。说起家中遇难的亲人,卫晓的眼圈红了,双手不自觉地握成了拳头。
卫晓是四川省汉源县公安局富泉派出所民警。他掏出手机,翻出前几天给三爸、堂哥在汉源县公安局花台前拍的照片,照片上的父子俩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看着故去亲人的照片,卫晓终于忍不住了,泪水顺着眼角流了下来„„
“在这场地震灾难中,像我一样家庭遭遇不幸的人有很多,我现在做的这些是任何一名警察都应该做的。”从4月20日地震发生到现在,卫晓和他的战友们已连续在重灾区奋战了50多个小时,成功抢救受伤群众100多名,疏通道路通行车辆18000多台次,安全搬运救灾物资近万件,确保了物资安全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就在记者与卫晓告别时,他接到远在乐山的几名同学打来的电话,说已经买好车票,准备到芦山救灾一线来看望他。卫晓委婉地拒绝了同学的好意,劝说同学不要来。
“还有很多群众等着我们去帮助,现在突击队正全力出击保畅通保安全,没有人接待你们。明天我们又要奔赴新的灾区了,你来了我们也见不到面。”为了让同学放心,卫晓请记者帮他用手机拍一张自己的照片,好通过微信发给同学。
拍照时,他特意整了整头发,双手在脸上抹了几下,努力做出微笑的样子。
芦山县太平镇赵家坪,这个地图都找不到的地方,在地震发生后,连同191名村民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5天。
前日,铁拳师雷霆团终于将他们转移至安全的太平镇大河村。
喝田沟水 矿泉水留给娃娃
赵家坪村,位于太平镇东北边的山上。平时,赵家坪村有一条土公路和一条山路与外相通。地震发生后,土公路多处发生塌方,无法通行。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沿这条山路,年轻人都要走一个多小时,上了年纪的人根本无法通行。
地震后,村民靠从废墟中抢出来的粮食自救。随后,村上的年轻人下山求助,并领取了一些矿泉水和方便面。“矿泉水留给几个还在吃奶的娃娃喝。”何培琼说,大人们只能喝田沟里的积水。几天下来,几个大人开始肚子痛。
人背肩扛 救出28位老人
熬过5个日夜后,几名下山的村民终于找到铁拳师雷霆团求救。前日上午,铁拳师雷霆团政委王韬率50余名官兵准备实施救援。
“奇怪的是,几个人趴在地图上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这个村庄。”王韬说。后来才知道,几年前,由于赵家坪和山脚的坪溪口组合并,在行政区划地图上只能看到山下的坪溪口,山上的赵家坪“消失”了。
铁拳师找来向导,爬山一个多小时找到了被困村民。据统计,仅75岁以上的老人,赵家坪就有28位,还有3名伤者。50多名官兵迅速用竹竿和蛇皮袋制作简易担架,人背肩扛,近两个小时后,近两百村民全部被转移至山下安全地带。
目前,191位村民暂时被安置在10顶帐篷内。截至昨日下午,据铁拳师雷霆团官兵介绍,他们仍急需 10余顶帐篷。
“最美英雄”汪策
汪策留给父母的最后一句话,是出发前在电话中告诉二老:“我要去灾区当志愿者。”
汪策临走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在发现车顶有碎石滚落时大叫:“停车!”
汪策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身影,是她在前往灾区途中给同事们泡方便面的照片。
32岁的贵州姑娘汪策,22日下午在前往芦山地震灾区送药的途中被巨石击中,不幸身亡。当晚,汪策的遗体运到了成都市东郊殡仪馆。她的亲属连夜从贵州遵义老家赶到成都为她处理后事。
汪策的灵堂设在成都东郊殡仪馆外的南灵居服务中心。这里的负责人王勇听说逝者是一位赴灾区的志愿者,当即决定免除灵堂搭设、装饰布置和茶水等费用。“她是英雄,我们能为英雄做的就只有这些了。”王勇说。
汪策的舅舅刘永孚告诉记者,22日15时许,家里曾给汪策打电话,却是她同事接的。“汪策现在有事。”同事匆匆挂断了电话。但家人没想到,此时汪策已经被巨石击中,正在紧急抢救中。
16时许,家里接到汪策的回电,却是汪策的同事打来的:汪策遇难。
“在大灾大难面前,这个孩子能够站出来做她该做的事情,尽管我们很悲痛,但也很自豪。”刘永孚红着双眼说,当初汪策告诉父母要去芦山灾区做志愿者时,家人都很支持她。“我觉得很多人都会认同她这种做法的。”
从刘永孚口中,记者大致勾勒出汪策的人生轨迹:32年前出生在贵州遵义市遵义县龙坪镇兴隆村,父母都是农民,汪策是家中长女,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初中毕业后,汪策来到成都求学,后来留在这里工作。
“她不怎么让人操心。平时看似大大咧咧的,但照顾弟弟妹妹却非常细心。”刘永孚回忆,自己最后一次见到汪策,是今年3月她回老家时,没想到此别竟是永远。
汪策生前供职于施慧达药业集团(吉林)有限公司成都办事处,是公司的区域销售经理。办事处经理张虎说,汪策在6年时间从一名销售人员干到主管岗位,业绩突出有目共睹。
“汪策工作十分敬业,从不偷懒,公司对她非常信任,她所管理的团队也对她非常认可、敬佩。”张虎说。
说起汪策,同事的评价很高:“很随和、很热心、很实在的一个人”“走了挺可惜”。不少同事都在灵堂跑前跑后帮忙。微博上,同事们不断转发着汪策牺牲的信息,向陌生人述说她的故事。
记者了解到,汶川大地震时,还是一名普通销售人员的汪策,在第一线为灾区护送了两卡车物资,随后一个多月多次进出汶川、映秀、都江堰等极重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救援官兵和医疗队。
“这次芦山地震,汪策再次主动请缨,要求护送前方急缺药品进入灾区。”张虎说,在得知芦山地震灾区急缺药品后,公司决定采购一批药品,22日上午10时从成都运往灾区。
张虎告诉记者,车队由一辆带路车、一辆轿车和四辆货车组成,汪策坐在第二辆货车上。车队经邛崃高何镇前往芦山县宝盛乡,但进入高何镇后,路况变差。14时许,车队行进至龙门山顶的盘山公路上。
据同车的驾驶员张其顺回忆,在14时50分左右,车顶传来小碎石滚落的声音,他准备踩油门冲过去,坐在副驾位的汪策却大叫:“停车!”张其顺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一阵飞石就砸了下来,其中一块巨石恰好击中了副驾一侧的车门。
随后,车内三人被紧急救出,送往高何镇卫生院,由于情况严重,又被转至邛崃市中心医院。但最终,没能救回汪策的生命。其余两名伤者伤势相对较轻,目前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
刘永孚说,汪策父母得知女儿的死讯后都很难过,但也很坚强,只是两人年纪大了,身体都不好,父亲有高血压,母亲有美尼尔式综合征,怕他们坚持不住。
刘永孚说,公司目前正在帮助料理汪策后事,汪策的遗体火化后,家人希望将骨灰带回贵州遵义老家的山上埋葬。
抓紧!翻过悬崖就是县城
4月21日,省道210离宝兴县2公里处的悬崖上,救援人员拉起“生命绳索”。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彻夜徒步、急行军,华西都市报多路记者分别从省道210线、双石镇芦灵路到达灵关,进入宝兴县城穆坪镇。昨日共有12名伤员通过直升飞机送出穆坪镇。
一段20米长的绳索,垂直下落,可以用来做什么?
昨日中午1点,穆坪镇的村民杨运光用力抓住这段绳索,在消防队员的帮助下踩着陡峭的石壁,向上攀爬。他用绳索来救命。
在距离宝兴城区穆坪镇往南2公里的垮方处,这条绳索,昨日在三小时内拉上来300多名村民、救援者,以及大量救援物资,堪称宝兴与外界联系的生命之绳。
赌运气 狂奔冲过落石阵
省道210线交通中断,宝兴县通讯不畅,这座熊猫古城现状如何?昨日早晨7点,记者出发沿省道210线,徒步6小时赶到宝兴。
从芦山县到灵关镇再到宝兴县城区的中心地带穆坪镇,飞石泥沙组成的滑坡带超过20个。在距离穆坪镇往南2公里的一处垮方,由于滑坡体不稳定,导致飞石持续下落,小的鸡蛋大小,大的直径超过脸盆。这成为阻断省道最后也是最危险的“关卡”。
面对关卡,村民和救援人员选择了最直接也是最赌博的方式——小石头飞过时,有人一声大喊“冲!”,数十人一起冲过去。小的落石砸在一些人的脑袋上,有人捂着头跑过。
这段滑坡体同样阻隔了记者的前路,在等待了半小时后,记者无奈“赌”一把,和村民们一起冲关。
一阵碎石滚过,冲锋开始。滑坡体大约30米宽,由于高低深浅不一,需要手脚并用才能通过。在翻越过半时,山壁一阵震动,掉落石块明显变大。
“快跑过来!”消防队员大喊。记者加速通过后,消防队员向其连连摆手。“你回头看,三个脸盆那么大的石头,就落在你2米外的地方!”
爬悬崖 绳索吊起生命线
赌博看天,救援则需要更稳定的方法。在此处救援的资阳消防队员想了另外一招。他们将救援绳拴在道路护栏上,垂直下落20米,几乎和道路下方的石壁平行。村民们从道路下方的山沟绕行,穿过树林攀上石壁,拉住绳索翻越到另一侧。
这段绳索成了从山沟摸索道路的人们,救命的希望。一名宝兴交警左手拉着绳索,站在石壁落脚处,右手伸向山沟底的人们。救援人员、村民们一个接一个,借着交警使劲,拉着绳子往上攀。
一名腿部受伤者,几乎被拴在绳索上拉了上来;华西医院徒步深入宝兴的专家小组,靠着绳索翻过滑坡体。通信电缆、无线电设备、医药用品、帐篷等物资,一点一点顺着绳索接近穆坪镇。
从昨日上午10点到下午2点,3个小时里有300多人靠着绳索进入穆坪镇。
“绳索本来是想在宝兴用的,没想到在这里发挥作用。”资阳消防支队后勤负责人张寿彬决定,干脆把绳索系在这里,当做临时通路。
男子手刨废墟救出10岁儿子 父子徒步出“孤岛”
昨日,10岁的黄肖在医院接受治疗,父亲在一旁陪护。父亲手上的伤痕,都是手刨儿子时留下的。新京报记者 何光 摄
地震中,10岁的黄肖不幸被埋在废墟中。
但他是幸运的,被父亲和村民们救出,送往医院的路上又遇上好心农民工和司机的帮助。
宝兴虽是“孤岛”,但有爱就能突围。
在通往灾区的318国道,有一位“摩托哥”免费送救援人员进入灾区。
在芦山县,一位90后的武警抢险受伤,他的爷爷称“在家是我的心肝,我宠着他,这次他是英雄,我为他自豪”。
10岁的黄肖,家住宝兴县。地震中,他被埋在废墟中6小时,被父亲黄宗敏徒手刨出后,“全身都是软的”。
道路坍塌,通讯中断,宝兴一度成“孤岛”。
“与其等死,还不如送医院搏一搏。”黄宗敏抱起儿子,徒步闯出“孤岛”。
18个小时,200公里。
昨日凌晨2时许,在父亲一路护送下,黄肖成为首批被送出“孤岛”的地震伤员。
三层楼塌埋住10岁娃
地震中的钟灵村,所有的房屋都成为危房,黄肖家的3层小楼更是夷为平地。
“完了,娃估计没了。”4月20日早上8时02分,一阵天崩地裂后,正在街上开面包车的黄宗敏发现路塌了,他丢下面包车发疯一样往家跑。一路上,村子里到处都是倒塌的房屋,还没到家亲戚就告诉他“你们家房塌了。”
妻子前几天去市区照看生病的母亲,家里只有14岁的女儿和10岁的儿子。20日早上,黄宗敏离家出车时,女儿和儿子都在睡觉,周六可以睡个懒觉„„
他不敢想了。
8时30分许,黄宗敏跑到自家门外,“全都是废墟,3层楼的房子一下子全平了。”
他看到在废墟旁哭泣的女儿和侄子,侄子哭着喊:“黄肖还在里面。”。
黄宗敏回忆,当时完全蒙了,愣了足有一分钟,回过神来马上动手挖砖块。
百名村民帮忙挖废墟
3层楼楼房是水泥砖墙结构,所有的主体结构都被地震夷为平地,儿子不知被压在了哪一块石墙下。更让黄宗敏心急的是,邻居家5层楼房也发生垮塌,部分砖块还压在他家的废墟上。
疯了般挖了一阵,黄宗敏停了下来,跑到了废墟上。“我儿子睡在3楼,我去看看会不会在上面。”黄宗敏说,他在废墟中看到了儿子睡的床,但是没看到儿子。他想儿子地震时肯定往外跑,“最有可能被埋的地方就是在楼梯”。他又找到楼梯的大概位置开始挖。
徒手在废墟中挖掘,黄宗敏的双手很快变得血肉模糊,两条腿多处被砖头砸伤,此时村民赶来救援。
“五个、十个、五十个,最后村里上百号人都来帮忙挖。”黄宗敏说,大约9时许村里上百号人都凑过来,徒手帮他们家挖废墟。黄宗敏一边挖着,一边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一直没听到回应。
“爸爸放心,我闭着嘴呢”
有村民提议借一台挖掘机来,但这个想法马上被黄宗敏否决了。
“砖墙一块压一块,如果使用挖掘机,一不小心就会弄伤废墟里的儿子。”听黄宗敏这么说,村民们连锄镐都不用了,全是徒手将废墟砖块一块接一块地搬开。
大约上午11时许,当黄宗敏和村民将最上面一层砖石移走,废墟里传来了儿子的回应。
“爸爸,放心,我闭着嘴,用鼻子呼吸呢。”黄宗敏回忆,他一听到儿子说话清楚,猜想应该没什么大碍。
看到了希望,村民们挖得更起劲了。经近6个小时徒手抠挖,下午2时许,10岁的黄肖终于被黄宗敏搂在怀里。
“灰尘和血糊得满脸都是,一只眼睛和嘴巴肿了起来,全身都是软的。”黄宗敏说,儿子急需送医院救治,但电话怎么也打不出去。
黄宗敏并不知道,整个宝兴县在地震中,道路坍塌通讯中断,已经成为了“孤岛”。
“与其等死,还不如送医院搏一搏。”黄宗敏抱起儿子,准备赶往较近的芦山县医院。
余震中滚石擦身落
路塌了,靠人抬。
黄宗敏用布袋和木条做了一个简易担架,叫上三个亲戚上了路。
灵关镇距芦山县城约30公里,余震依然不断,路两边的山上不断有松动的滚石落下,“从我们四人的前面或后面擦着过去”。
“当时完全没有想到怕,只想早点将娃送到医院。”黄宗敏说,现在想来非常后怕,特别是叫来帮忙的亲戚,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根本无法跟家人交代。
山路本来就高低不平,加上多处又被阻断,4个人抬着担架很费力,行走中担架上的儿子还不断喊疼,他们只能放慢速度。大概走了20公里后,4人体力不支。
“我们走到‘干溪头’时,大家实在走不动了,于是坐下来歇了一会儿。”这时,黄宗敏遇到5个正在往芦山县赶路的农民工。
这些农民工见到黄宗敏等人抬着孩子走走停停,速度非常慢,主动上来帮忙搭一把手。
“他们是汶川的,说汶川地震的时候,别人给他们帮了很大忙,这一次雅安也遭难,他们不能袖手旁观。”
9个人轮换抬着担架,走了足有10公里,终于赶到芦山县城。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芦山县城内,也是大量房屋垮塌,这里几小时前的山崩地裂,不亚于黄宗敏所在的村庄。眼前的一切,让黄宗敏非常不安,他决定搭车再走30公里,将儿子送到雅安市医院。
当时是下午1时左右,芦山县内大部分居民都在空旷地上避险,路上难得见到有车行驶。
黄忠敏说,正当他发愁时,一个面包车停了下来,“恰好是我的熟人”。
面包车免费将黄宗敏和儿子送到雅安市人民医院,“医生给我儿子清洗了伤口,右肩缝了几针。”黄宗敏说。
21日凌晨2时,黄肖在父亲的陪护下被转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120医务人员将小黄肖推进华西医院急诊后,将这句话送给了黄宗敏。
此时,距离地震发生时已18个小时。此地,距离钟灵村约200公里。
“我的300多元压岁钱呢”
“左边眼睛有点肿,是因为长时间压迫充血不足。其他基本都是软组织受伤。”医生初步检查结果显示,尽管在废墟下掩埋了整整6个小时,10岁的黄肖伤情并不严重。
“肖肖和他姐姐,还有我侄子正在楼上看电视。地震时楼一晃,他姐姐和侄子都往楼下跑。”黄宗敏说,小黄肖速度慢一点,跑到2楼时房屋就塌了。
从死神手中抢回儿子,黄宗敏一步不离地守护在黄肖身旁,连家属签字,他都让妻子去签。
昨日下午,亲戚称,他家所有的家当都已被废墟掩埋,连一件像样衣服都没能抢出来。
黄宗敏说,儿子黄肖非常懂事,他把压岁钱存起来,“被救出来后还问我们,有没有帮他找回300多元压岁钱”。
儿子,妈妈搬开楼板来救你
救出儿子后,杨玉蓉仍不相信自己能搬开 200斤重的预制板。
独自挪动两百多斤的预制板,对于身材矮小、瘦弱的杨玉蓉来说,绝对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昨天她却办到了。为了救儿子的命,她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华西都市报记者席秦岭摄影报道
县中心
前晚,芦山县樊敏路的杨玉蓉家里住着5口人。她、12岁的女儿、儿子、儿媳以及3个月大的孙儿。
为了买灌溉玉米的化肥,她早早起了床。地动山摇的刹那,杨玉蓉刚给孙儿穿好衣服。听到房子摇得哗哗响,杨玉蓉抱起孙儿就朝外跑。
边逃生,杨玉蓉边扯起喉咙招呼全家一起逃命。到了楼下,她看见儿媳、女儿都在,唯独少了儿子凌立。
儿子被困
哭求妈妈走开别救了
“他上厕所去了。”儿媳妇带着哭腔告诉她儿子的下落。此时,房屋正在垮塌,一些砖头和家具正纷纷落下。
杨玉蓉安排儿媳妇照管好孙儿和女儿,她不顾一切冲回厕所。此时,她几乎看不到儿子的影子,找了一圈,她看到了一块两米多长的预制板有10余厘米的缝隙,透过缝隙,她看到了儿子的身体。
“儿子,等着哈,妈妈来救你了!”杨玉蓉给儿子打着气。此时,凌立正身陷厕所不能动弹。听见外面哗啦啦的声响,凌立哭着求妈妈“妈妈,还有余震,你不要管我。”儿子的哭求,却动摇不了一个母亲救儿子的信念。
杨玉蓉不顾正在垮塌的楼,先把一双手伸进去。就在这刻,3楼的床正顺着垮塌的空间往下坠落。幸好,没有落在母子俩的身边。
母爱如山
她挪开 200多斤预制板
预制板这么重,怎么办?周围的邻居们家家都在忙着救人,自家也没有别的劳动力。为了救儿子,瘦弱的杨玉蓉使出平生最大的力气,去弄开那块压着儿子的预制板。“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居然花了几分钟就把它挪开了40多厘米宽的缝隙。”杨玉蓉说,通过这个缝隙,她将儿子救了出来。
昨日上午11点半,记者在芦山县医院看到这对母子时,凌立的伤已经做了简单处理,他的腰部和头部缠着绷带,母亲杨玉蓉靠他坐着,用怜爱的目光看着他。
接受记者采访时,杨玉蓉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但她没哭。起身时,她才感到自己的腰也有些痛,她还不知道自己是否也受了伤。
在医院的帐篷里,杨玉蓉都还不太相信眼前发生的事情是真实的。
凌立也对母亲爆发出的巨大力量感到惊讶。“妈妈平时重活儿干得不太多,我也不晓得她当时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气。”凌立说,只有伟大的母爱才会爆发出如此大的力量。
见记者守着儿子,杨玉蓉又跑出去询问儿子转院的事情。很快,凌立被通知可以坐救护车转运到救治条件更好的医院。临走时,记者帮他提着液体,一路送他上车,与这对情深母子告别。
震区党员干部扫描:“不称职”的爸爸 “不要命”的村官
“不称职”的爸爸
——记洪雅县赴雅安地震重灾区救援的党员李林
“李林,雅安芦山发生地震。请你迅速赶到乡政府,前往灾区救援!”正在筹备儿子满月酒的洪雅县将军乡高岩村党员李林在接到电话那刹,没有丝毫考虑,接受了任务。
“明天就是儿子的满月酒,你不在成什么样子,也不怕别人笑话。”妻子沈利娟得知情况后,拖住李林,坚决不同意他去。在场的亲友都劝他:“儿子满月酒是你这做爸爸的头等大事,你说什么也该留下来。”
“5.12汶川特大地震时我是一名军人,到灾区是我的使命。现在的我,虽不是军人但还是一名党员,不到灾区我良心不安。”来不及跟父母亲友多作解释,来不及亲亲熟睡的儿子,这个“不称职”的爸爸毅然踏上了前往灾区的路。
“不要命”的村官
——记洪雅县花溪镇唐坝村民兵连长吴佳林
“地震了!地震了!帮我把针头取了!快点把针头给我取了!”正在乡卫生院输液的洪雅县花溪镇唐坝村民兵连长吴佳林得知地震后,对护士喊道。
“你的病情严重,必须继续输液!”
“我这点病算啥,村里的民兵还等着我召集,灾区群众还等着我们去救呢!”
在护士没有同意的情况下,46岁的吴佳林,把眼睛一闭,自己扯下了针头,摁着针眼就往村里跑。
目前,吴佳林组织的11名民兵队员加入了镇武装部组织的40人救援队,已经到达芦山县展开救援工作。
“不听话”的儿子
——记洪雅县委组织部组织二股副股长肖敏
“地震了,你知道不,震中就在雅安!你没事吧?”刚刚恢复通讯,正在雅安的洪雅县委组织部组织二股副股长肖敏就接到父母的电话,“你赶快回洪雅,那边危险!”作为家里的独生子,父母的担忧和焦虑从电话那头传了过来。
“爸,妈,这个时候我怎么能走呢?放心吧,我会注意安全的。”肖敏没有听父母的话,在征得单位领导的同意后,就地加入了自救队,与当地党员干部群众一道投身到了抗震救灾斗争中。
肩膀,搭起转运伤员的桥
在最后的几米,路面宽度已经不足以放下两个人的脚。相近的两个人只能交错前行。老乡将施工用的木棒扛在肩上,上边的人踩在木棒上,安全地走过了这段危险道路。
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宝兴县一度和外界失去联系,道路受阻,通信中断。21日,从芦山前往宝兴县城的一段路率先打通,绵阳医疗救援队在转运一位重伤病人途中,遇到一段受损路段,路面宽度已不足以放下两个人的脚,当地老乡把木棍扛在肩上,搭起了一条生命通道。
搞快点走 头上飞石在滚落
绵阳医疗救援队到达灵关镇上坝村后,抬起伤员戴宣明往山外走,两名年轻医生在最前头抬着担架,武警战士和当地老乡在旁边搭手。
一路上,山上仍有飞石滚落,救援队员加快了脚步,必须尽快走过飞石区。越走越快,走在最前面的两位年轻医生开始有些吃不消了。年过50的老队员接过了年轻医生手里的担架,继续在飞石路段快速前行。
越往老场乡走,出山的路越难走,前方出现一段10多米的损毁道路,路基完全垮塌,幸存的路面,宽度仅20多厘米,而道路的两边,就是深达数十米的山涧。
踩我肩上 人梯搭生命通道
“路很窄,一不小心踩滑,人就会掉下去。”附近抢修道路的老乡前来帮忙,抬担架的队伍一点点地向前挪动,大家大气都不敢出。突然,走在最前面的老队员脚下的土松了一块,他的右脚顺着滑了下去,紧邻他的一位老乡敏捷地伸出一只脚,踩住了老队员右脚下滑的地方,老队员再次站稳了。
在最后的几米,路面宽度已经不足以放下两个人的脚。相近的两个人只能交错前行。老乡将施工用的木棒扛在肩上,上边的人踩在木棒上,安全地走过了最后的几米危险道路。
截至记者发稿时,伤员已被安全转运到医院接受治疗。
马骅希 华西都市报记者 胡晓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刘佩佩 胡旭阳特约摄影刘晓春
兄弟,我们抬你回家
芦山地震第二天。通往宝兴的唯一陆上通道省道210线上,一批批徒步的救援队伍中,有一支大概10人的队伍,他们头戴安全帽,没携带任何抢险工具,轮流抬着一具担架。“我们也在朝宝兴‘急行军’,因为我们要把这位兄弟‘送回家’„„”
匆忙赶路的十个人,抬着的是周慧军,宝兴县穆坪镇新光村人。
地震袭来时,周慧军刚下夜班,骑着摩托车,经省道210线朝家走。当走到大渔溪沟口附近时,两块飞石从山上滚落下来,周慧军被死死地压倒在公路边的防护栏上„„
震后,新光村清点人数时,还有几名伤者和失踪者。而到了第二天早晨,失踪者就只剩周慧军了。沿着省道210线一路找下去,村民们发现了他的尸体。
邻居杨昌均告诉记者,周慧军为人很地道,邻居大事小事,他都会赶来帮忙。夫妇俩有一儿一女,大女儿15岁,儿子13岁,都在读书。“这个家失去了主心骨,他家今后的日子啊„„”
“落叶归根!一定要把周兄弟带回家。”由于这段路多处塌方,摩托车都无法通行。于是,邻居们便砍来四根竹竿,做成抬杠,准备抬他回家。
昨天一早,10位村民来抬周慧军回家。从大渔溪沟口出发,十兄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轮流抬,谁累了,另一个不用招呼,赶紧换肩。换肩过程中,他们的步子却依旧保持着“急步”的状态。
一路上,尽管公路上乱石嶙峋,他们“急步”依旧,甚至超过了赶往宝兴的救援队伍。同路的人发现他们,都会主动闪开 一条通道,让其先行。
“急步”走了3公里,上午11点过,抬尸队伍离开了省道210线,又过了一座桥,周家就在对门山坡上。
伴随着一阵阵鞭炮声,周慧军在震后27小时后,回家了„„ 磨刀老人捐2224枚硬币共计1966.2元 4月21日,江苏省南通市,“磨刀老人”吴锦泉得知四川芦山地震消息后,来到江苏省南通市红十字会,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一元硬币1714枚,五角硬币503枚,一角硬币7枚,共计1966.2元全部捐给灾区。2008年以来,老人累计捐款23392.2元。致敬!
活着,救灾!--一位57岁老志愿者的第6次抗震亲历
4月21日晚,在雅安市实验小学临时安置点的帐篷里,一位母亲给孩子讲故事。灾区部分群众在临时安置点的帐篷中,度过震后的第二个夜晚。据四川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目前政府已累计安置受灾群众17.1万人。新华社记者 文涛 摄
4月21日凌晨2时,四川省宝兴县灵关镇一家简陋的石材厂前,一台“长安”车静静地停在门口,周围几点隐约的火光在漆黑孤寂的夜色中照出去很远。
一阵密集的短信铃声突然在车内响起,刚刚合眼的李英俊猛然惊醒。沉寂了18个小时的手机一下子涌入70多条短信,内容基本都一样:老李,你还活着吗?
这是地震发生之后,李英俊第一次与外界有了联系。他给朋友们群发了一条短信:活着,救灾。
老伴儿的电话也跟着打了过来,还没说上两句话,电话那头已经传来80岁老母亲的哭声。宝兴县对外联系全部中断,老人家守着电视看了一天,也哭了一天,到现在才知道自己儿子还活着。
“地震时锅都在蹦,地震后‘还能动的’都在救人!”
从20日8点02分地震发生那一刻起,李英俊已经在余震不断的灵关镇整整坚持救灾18个小时,亲手救出2人。
“这次地震感觉很不一样。”当时正在石材厂2楼做饭的李英俊说,“以前经历的地震多是左右摇晃,这次上下蹿,连锅都直蹦。”
“强震!”李英俊多年救灾志愿者的经历造就他过人的反应速度,转身抄起一把钢钎就往外冲。门外的街道已经一片混乱,老李亲眼看着一栋房子在不远处轰然倒塌,人们四散奔跑,弥漫的粉尘中传来阵阵哭喊、尖叫。
老李的长安车上常年装载着全套救灾设备,容不得多想,李英俊发动汽车就朝着房屋垮塌最严重的地方驶去。在灵关镇西边的十字街旁,一栋4层楼的民房几乎全部垮塌到底,周围有人在朝废墟里哭喊:里面有孩子!
李英俊立马下车高喊:“不要慌,还能动的赶紧来救人啊,我这里有设备。”
经过最初几分钟的慌乱后,街上人群开始冷静了下来,听到老李的喊声,许多人围了过来,其中有派出所民警、在镇上施工的工人、村里的村支书、主任和镇上居民。
通过对废墟里喊话,大家确定里面有一位年轻妇女和一个小学生还幸存。外面喊一声,被埋在底下的孩子就回答一声,稚嫩的声音揪着众人的心。
老李的救援设备十分专业,不仅有破拆钳、手钳、千斤顶,仅锤子就有8种,大的重达几十斤,小的连1斤都不到。分发了工具之后,众人开始救人,没分到工具的直接在废墟上用手刨。老李在墙体上钻开一个洞口,钻进去用手摸,但摸到的却是一具已经毫无反应的遇难者遗体。
余震不断发生,废墟也摇摇欲坠,细小的砖块、瓦砾不断往下滑落,墙体仿佛随时都会倒下。
得尽快确定幸存者的位置。李英俊在洞里焦急地呼唤,终于在遇难者旁边一个狭小的空间发现了那位年轻妇女,她整个人裹在被子里蜷缩成一团,正在轻轻地啜泣。老李安慰她:不要多说话,尽量保持体力,大家一定会救你出来。
找到准确位置使得救援速度加快,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年轻妇女终于成功获救,她紧紧抓着被子的边角,流着眼泪不停地说着:“谢谢,谢谢。”
顾不上多说,众人立即开始救援埋在最底层的孩子。房屋垮塌情况太严重了,上面三层楼的天花板几乎都贴在了一起,旁边残破的墙体又压在了孩子的上方,许多人急得用手刨。
余震越来越多,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李英俊与众人商量,两位老乡开来两台挖掘机,将压在上方的墙体推倒到一边。搬掉了这最大的障碍后,加上千斤顶的帮助,救援速度大增,1个多小时孩子就被成功救出。
看到自己的孩子终于获救,心急如焚的家长哭着扑了上去,不停地给周围人说着“谢谢”。但众人顾不得多说,转身又朝着别的地方去了。
正能量支撑“孤岛”的希望
救出2人后,李英俊又开着车在灵关镇上到处转,帮忙将伤员送到临时安置点。这次地震对灵关镇的损害太大了,老李亲眼见到的遇难者就有好几人,受伤的更是数不过来。
虽然灾情严重,但与5年前汶川大地震的慌乱相比,这次情况好得多,人们很快就从惊悸中恢复过来,展开及时的自救互助。哪怕只能搬几块砖头,人们也毫不犹豫地参与救援。
李英俊说:“在灵关镇成为‘孤岛’的这段时间里,这种正能量充满了整个场镇,每个人都在帮助他人,支撑着救援的到来。”
下午2点多,20多名芦山县武警徒步赶到了灵关镇,4点过后,救援力量陆陆续续到达,不断有更多的人获救。
看到很多人从早到晚几乎没填过肚子,镇上新场村的一个村干部从损坏的房屋里找到一些米和泡菜熬成稀饭,和另外5名乡、村干部组织了一支“三轮车送餐队”,在场镇上免费发放。直到晚上10点,李英俊才吃到20日的第一顿饭。
入夜后的灵关镇电力中断,镇上几乎一片漆黑。镇里以村和社区为单位,组建了临时安置点。由于道路不畅,物资难以运进,许多地方只能找来塑料布搭成简易棚子过夜。李英俊又担任起了镇上的义务值班员,四处巡逻。大部分的群众情绪基本平稳,但有亲人遇难、重伤的地方,仍然传出阵阵悲伤的哭泣声。
“我最怕听到这样的声音,像烙铁一样烫在我身上。”李英俊说。
“从灾民到志愿者,我想做一颗火种”
“1966年老家河北邢台的地震场景,一辈子都印在我脑海里。当时我还在读书,吓得抱着树走不动。”今年57岁的李英俊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我就成了一名救灾志愿者,开着车给灾区运物资。
从唐山大地震开始,李英俊以志愿者的身份,先后参与了汶川、玉树、彝良地震抢险救援。这一次,他的人生又与“4·20”芦山地震紧紧交织在一起。
老李的足迹遍布中国地震灾区,但很难有人能想到,他竟然是一位脑中风偏瘫后遗症患者。
“都十几年了,恢复的还可以。”李英俊谈到自己的病,轻描淡写,“只是遇到骤冷骤热会有反应,动作变得迟钝,但我修车可是一点都不迟钝的。”
李英俊对自己的汽车维修技术十分自信。也正是靠着过硬的技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李英俊在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上义务为过往救援车辆提供维修服务,最多的时候一天修了22辆车。从地震后的第四天一直到当年年底,老李7个月没换过衣服,胡子和头发长得一样长,几乎成了“野人”。
由于担心老李的身体,老伴儿这几年一直都是一路跟着他做志愿者。但今年因为家里4位老人都已是80岁的高龄,老伴儿回了邢台老家照顾,没想到又遇到了7级强震。“家里只能老伴儿多担待一点了。”说起爱人,老李还是有些愧疚。
走遍全国的经历让李英俊在很多年轻志愿者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只要身体撑得住,志愿者的路我还会一直走下去。”老李说,“我想做一颗火种,将服务他人的精神传给更多的年轻人。”
雅安党员干部扫描:村支书身患癌症坚守一线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4月21日电 据四川省委组织部提供的消息,芦山县7.0级地震发生后,雅安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清仁乡大同村支部书记袁超,不顾身患癌症病情,24小时坚守抗灾第一线。
雅安市委书记徐孟加第一时间赶到震中龙门乡,市长陈越良及时召开全市抗震救灾紧急会议,安排部署全市抗震救灾工作,并深入到各受灾点指挥抗灾;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赖荣同志第一时间深入灾区指导参与抗震救灾。全市1.2万名党员干部分片负责了解灾情,收集信息,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组织、宣传、通讯、电力、卫生、水利、新闻等系统5000多名党员干部吹响集结号,投入抗震救灾。雨城区全体区级领导干部第一时间赴联系乡镇、社区指导抗震救灾,切实解决好受灾群众的吃饭、饮水、住房、医疗等问题;石棉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袁久胜带领300余名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员,在地震发生当日下午5点到达芦山县各安置点,帮助分发物资、救助伤员;芦山县政府办主任、应急办主任尹清受伤不下火线,始终坚守工作岗位;清仁乡大板村大学生村干部罗代磊,不顾家中未满月的孩子,投身抗灾一线。60岁大娘煮大米700斤助灾民
家住芦山县城的姜云芳今年60岁,家中房子在此次地震中严重受损。但她没有首先抢救家中财物,而是拿出储藏的大米,架起大锅,在街边煮稀饭无偿供给灾民。从昨天下午3点到今天为止已煮掉700斤大米,救助灾民达3000人次。
姜云芳的儿子和儿媳都是政府工作人员,儿媳是党员,目前两人都在前线参与抢险救灾。姜云芳说,“党员家庭不能落后,这么多热心人来到这儿帮助我们,我也要力所能及的帮助大家。”
母亲地震中去世 护士含泪告别返回医院救伤员
张艺川是芦山县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她和其他正在忙碌的医护人员一样,她穿梭在不同的救助帐篷间,几乎没有人看得出来,在这次地震中,她的妈妈王琼在地震中永远离开了她。
芦山县龙门乡隆兴村山溪沟组5村,这里变成了废墟,她的妈妈王琼也在地震中逝去。含泪告别妈妈,张艺川重新回到了医院,投入到救治伤员的工作中,守在妈妈王琼棺材前的,是12岁的妹妹张玲艳、爸爸以及亲朋好友。他们一起为去世的妈妈王琼上香、烧纸„„
直到20日下午3点,张艺川还没能吃上一口东西,眼眶红肿。张艺川说,只有让自己忙起来,才不会想妈妈“不在了”。19日上午,她回了一趟家,妈妈一直送她到路边。可她万万想不到,这一次见面是她和妈妈的永别。
地震发生不久,爸爸给她打来了电话,沉默很久,“妈妈不在了,你回来看一眼嘛。”往家赶的路上她都没有哭,直到见到妈妈,她一下子跪到妈妈身旁失声痛哭。“妈妈已经去了,再也不回来了。”张艺川说,最后看了妈妈一眼,她跟爸爸说,“我要回医院。”20中午12点多,张艺川赶回芦山县人民医院,在救助帐篷间忙着,运送伤者、帮伤者清创包扎,她说,“爸爸支持我回(医院)来,这里的病人需要我。” 救一家四口 20邻居9小时没歇气
救援人员用千斤顶顶住石板系上绳索,合力用木桩抬起石板,救出被困者
守望相助
救一家四口 20邻居9小时没歇气
雅安市中里镇龙泉村一村民楼房倒塌
3人遇难1人获救
8时许
村民杨善兵一家4口被埋
13时许
救援人员听到了杨善兵妻子岳安红的声音
16时20分
扛出5块木板后,终于看见了岳安红的背部
17时许
千斤顶顶住石板,岳安红安全获救
“用千斤顶!不能硬来!”昨日下午,雅安市雨城区中里镇龙泉村,村民李文军大声喊道。昨日8时许的地震中,村民杨善兵一家4口被埋,为了救他们,20多位乡邻已经忙碌了七八个小时。他们身边,消防官兵和医护人员也在不停地提供专业意见。
汶川大地震之后,村里就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谁家遭了灾,大家都要帮。坍塌的石块上,零散放着铁锨、铁盆、铁链、绳子。一根输液管,静静地传送着葡萄糖到被埋的岳安红体内。
村民告诉记者,杨善兵家的楼房在这次地震中倒塌了。杨善兵一家六口,只有一早去地里看玉米的老母亲以及下楼玩耍的大儿子逃过一劫。
意外发生后,20多个村民赶来帮忙,他们用铁锨挖,用绳子绑、用肩膀扛,还有人开着挖掘机在一堆石板、石块中救人。可惜,杨善兵以及他的父亲、小儿子被挖出后,都已没了呼吸。“杨善兵被救出来的时候,左手已压断了,双手紧紧地抱着他的小儿子杨凯,将杨凯的脸紧紧地贴在他自己胸前。”村民杨善平擦着眼泪说。
还有杨善兵的老婆岳安红被埋在石堆里。有人大声呼喊着岳安红的名字。中午12点了,很多村民已忙活了4个小时,四川雅安的消防官兵也已工作了2个小时。大家都没有吃午饭,仍在往外清理石板、石块。
下午1点左右,救援人员终于听到了岳安红的声音,她在废墟下面喊“我的脚被压到了”。大家很兴奋,循着声音找到了岳安红的位置。他们挖出一个洞,岳安红把手伸了出来。前来救援的乡镇卫生院的医生给她输了葡萄糖,发现她生命体征比较平稳。
在扛出5块木板后,终于看见了岳安红的背部,大家一阵欢呼。这时候已是下午4点20分。救援人员发现还有一部分楼梯压在岳安红的腿部。于是,他们先用千斤顶顶住石板,然后寻找缝隙系上绳索。几个木桩穿过系好的绳索,形成一个“米”字形。大家一起喊号子,石板稍稍松动,救援人员这才把岳安红救了出来。此时,已是下午5点钟,人群中爆发出欢呼声。
雅安地震感人事迹:悲情母亲,两次地震中失去儿女 前方记者在地震现场遇到一位母亲,她叫陆静康(音),今年50岁。她的儿子五年前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因车祸去世,而20日她17岁的女儿又在雅安地震中被自家房屋压死,整个房子已完全垮塌。“5·12”时,她正在成都打工,感觉到地震后开始往家里打电话,一直不通,她坐着大巴车就往家里赶。进家门的时候,房子没有出现裂痕,一家人都平安。她松了一口气,却不知死神已经盯住了这个家庭。晚上6点多,儿子陆林旭骑着摩托车下班回家,在一次强烈的余震中从车上颠落,撞击到马路牙子上,摩托车在惯性下甩过来,砸在了陆林旭的胸口上,他的内脏被完全震碎。陆静康从儿子同事的口里得到了他的死讯,她赶到现场,抱着他的遗体哭得撕心裂肺:儿子才结婚一年,留下了年仅两个月的孙女青青,“你让娃娃怎么办?”接下来的5年,陆静康一直没从失去爱子的悲痛中走出来。而小女儿岳宇珊成了这个悲绝母亲的唯一安慰。岳宇珊在母亲眼里,是个“最最乖巧懂事的女子”。“她的学习好,是年级第14名。”陆静康说,今年正在读高二的女儿马上就要高三了,“她说要考上一个好大学,将来当英语老师”。岳宇珊的梦想被生生阻断在雅安地震那一刻。当时陆静康正在照料自己的报刊摊位,突然大地开始摇晃。房屋左右摇晃开裂,发出“咔咔”的声响。陆静康马上跑到楼下,朝二楼疯狂地喊:“地震了,媳妇!珊珊!”媳妇穿着睡衣出现在二楼的窗口,她直接跳了下来。媳妇被紧急送到了医院,因腰部骨折正在抢救,生死未卜。岳宇珊却没有出现在窗口。几秒钟的时间,二楼完全塌陷。直到上午10点,两位武警从废墟中找到了岳宇珊。她还穿着白色的背心和内裤,全身的土灰已看不清她的面容。没有流血,“就像她哥哥一样。”陆静康说,女儿没有了呼吸,表情很平静,就像睡过去了,“我只希望她临死时还在梦乡,这样就没有痛苦”。
四川地震感人事迹:雅安地震发生后,一位在北京打工的雅安男子匆匆往家赶。一路上。有解放军,有武警官兵,有一路相随的如潮爱心。我们相信,他回家也许会更快些,更快些„„ 20日,北京飞往成都的海航7141次航班。记者邻座的一位乘客刚一登机,就开始满机舱地求助:哪位好心人有车,能捎我去雅安? “解放军同志,是去雅安参加救灾的吗?到成都后,我能坐你们的车回家吗?”这名而立之年的男子叫杨茂林,今早四川雅安突发7级地震,对在北京打工的他而言有如晴天霹雳。“别着急,下了飞机跟我们走!”记者说。稍稍平静了会儿,杨茂林流着泪告诉记者:家里的两层楼都塌了,辛辛苦苦赚的钱全完了,幸亏老婆机灵,抱着娃跑出来了。
得知杨茂林的情况后,细心的乘务员专门给他加送了饮料和毛毯,还为他免费升舱。“吃些东西吧。飞机上那么多解放军都是去参加救灾的,你一定要放宽心!”随后,热心的机组人员又与地面取得联系,告诉杨茂林道路和车辆情况,他的心情又沉重了起来。
经过数小时的飞行,22时23分,多次延时起飞的航班终于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杨茂林刚打开手机,一条信息马上跳了出来:“我和娃都好,你啥时候到家?”
双流机场专门为救援人员和家在灾区的乘客开辟了绿色通道。在熙熙攘攘的到达大厅里,随处可见来自全国各地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专业救援队、红十字会人员、爱心志愿者„„一位成都当地的乘客边发微博边对记者说:“来得好快!”“我们还不算快,先头部队早进去了。”多支救援团队都这样回答。
刚走出候机楼,大家耳边就传来广播声:“在五号出口有爱心车队,免费送救援人员和灾区群众去雅安。”据记者目测,那里足有数十辆私家车。一位私家车主告诉记者,他们已经通过微博和微信建立专门的救援群,做到随叫随到。爱心车队里有很多出租车,一位司机说,他们今天来了上百辆,还有几百辆没轮上的当替补,明后天接着来。正聊着,心急如焚的杨茂林登上一辆爱心车,奔着雅安而去。有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有了一路相随的如潮爱心,杨茂林们回家也许会更快些,更快些„„
以上就是“4·20”雅安地震感人事迹:雅安男子回家路上有爱全部内容,祝愿雅安的同胞们渡过难关!
第三篇:汶川地震优秀教师事迹读后感
地震优秀教师事迹读后感
从5月12号汶川地震以来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一个响亮的称谓在整个灾区传递着——教师,是他们用自己高大的身躯翼护了处在生命危险之中的学生,是他们带领无助的学生走出生命的绝境。面对死亡,他们诠释了生命的伟大;面对危险,他们彰显了人性的力量。
他们有的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有的是已经在教坛耕耘了几十年的老教师。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他们对工作的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对孩子的无私热爱。但是,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在地震袭来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展现了高尚情操和人生境界。
有许多优秀教师的代表,他们的壮举悲壮得令人动容——谭千秋,这位年过半百的老教师,当救援人员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而他自己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向倩,一位什邡市年仅二十一岁小学女教师,她的遗体被发现时,几乎断为三截,在她张开的双臂下,还紧紧搂着3个已经随她而去的孩子。当张米亚老师被救援人员发现时,他正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张老师已永远地停止了呼吸。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热爱歌唱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的真实意义。
其实他们原本只不过是些普普通通的乡村老师、县城老师,但他们却几乎以同一种悲壮的姿势,本能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而自己却选择了死亡!在汶川,在北川,在江油,在青川,在都江堰……有太多的老师,太多的事迹,令我们深深感动。我们不禁从心底发问:“老师们啊,你们的血肉之躯怎能挡得住水泥楼板的重压?”但是你们义无反顾,为了这百分之一的希望,你们却尽了百倍的努力!面对死亡威胁时他们迸发出如此巨大的勇气,这绝非情急之下的冲动,而是一种高尚师德的呈现,一种人性光辉的闪耀,所有的这一切都根源于对学生巨大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当我们读懂了这一切时,我们该做些什么呢?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和工作呢?我想,那就是我们应当以更大的热情和虔诚来对待我们的工作,以最大的无私和博爱来对待我们的学生。工作中,我们不少人时常抱怨工作繁重,付出的太多,但与这些可敬的老师相比,我们的付出又是多么的渺小。我在感动之余,凝神静思,认识到我应该从这些方面去学习这些老师的精神,进一步做好自己的工作。
首先,我们应以学生为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我们的周围,有不少教师在抱怨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不好,抱怨学生的脑子太愚钝,抱怨学生在授课时不活跃,不配合。其实,埋怨环境不好,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方法太少。汶川这些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鼓舞着我们要时刻做一个有爱心、责任心和宽广胸怀的老师,无愧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其次,要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就无法面对思维异常活跃的学生,无法成为学生佩服的老师,也永远无法成为真正优秀的老师。必须要研究教学教法,要让自己在有限的课堂中实现高效的授课,让学生能有最多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方法的获得,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有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丰富自己心灵世界的强烈渴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才能在甘当人梯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人格,提升境界,才能最终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学无止境,教无际涯。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总结,才会有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厚积而薄发。
抗灾中让人感动的故事,催人泪下的场景还有很多很多。最大的意义是这些老师用鲜血和生命,又一次向世人昭示了人民教师这个职业的圣神。汶川地震中这些感天动地的老师们,你们用鲜血和生命印证了人民教师的伟大,你们谱写了人间一曲曲动人的华丽诗章!
谭千秋老师、向倩老师、张米亚老师以及所有为保护学生而献身的老师们,请一路走好,在去往天国的路上我们活着的人会为你祈祷。孩子们会铭记你们的教诲,世人会以你们为榜样!你们的事迹日月可鉴,你们的的精神永垂不朽!
第四篇:4.20芦山地震工作事迹
4.20芦山地震工作事迹
4月23日到达芦山后,经过工作组简短的部署动员会议,他和同事XXX、XXX被分配到中心广场安置点。中心广场是芦山县老县城的中心,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段,除中心广场外,这个工作点还要负责旁边的水果市场、小学、两个小区共约5000人的临时安置管理工作,工作由城南社区、审计局共同承担。
第二天一早,安置点临时党委为他们安排了具体的工作,XXX被分到思想宣传与安全组,虽然有职责分工,但他除了自己的职责范围,还主动配合组织完成其他工作。每天和志愿者一起卸货,和工作人员一起发放物资,一起巡逻、宣传,做群众思想疏导工作,工作能力突出,表现积极,现将XXX同志在420芦山地震群众安置工作期间的突出事迹简要介绍如下:
一、帮助建立临时党委办公点。
发生大灾大难后第一件事是稳定人心,让群众明白党和国家就是人民群众的强大后盾。到达中心广场安置点后,他立即进入角色,协助当地工作人员拉起宣传标语,公示临时党委成立文件,在一张硬纸板上用毛笔写出“中心广场安置点临时党委”并挂牌。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及时向群众宣传告知了党组织的存在,稳定了人心,为此后安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了铺垫。
二、发扬作风,工作争先、解决个人生活保障在后。
他自从到达灾区以来,一直住在堆放救灾物资的雨棚里,睡在矿泉水箱子上,一下雨还要飘到身上,每晚都要穿着雨衣睡觉,由于雨棚搭在广场的绿化带上,下雨后地面非常泥泞,有一天晚上雨很大,雨棚承受不住积水突然垮掉,被子、衣服都被打湿了。临时安置点的领导发现后几次要给他解决帐篷住宿的问题,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现在物资紧缺,还是尽量先满足群众吧,我们年轻人受得了,等物资宽裕了我再住帐篷吧。
三、卸载、发放各类救灾物资。
从20号地震以来,他就开始不断的搬运物资,先是在单位老仓库搬运转储的物资,到23日公路通了以后他就志愿加入了市直机关工委组织的第二批赴芦山群众工作组,进入震中为灾区群众服务。每天都会有几辆货车运输数十吨的救济物资进入安置点,他又立即加入到志愿者们卸货的队伍中,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协助当地工作人员发放救济物资,由于数量有限,人数众多,他严格执行组织商议决定的发放方案,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进行安全巡逻、防火宣传,发现解决群众困难,积极协助灾后房屋评估定损工作。进行安全巡逻,逐户了解群众需求,劝阻在安置区内吸烟,宣传用火安全,宣传环境卫生大家共同维护。及时调查发现无帐篷的灾民,还有的帐篷有破损,帮助他们用彩条布、透明胶带加强临时雨棚,在雨后又逐户检查帮助他们清理棚顶的积水。在走访群众搞宣传的过程中发现67号帐篷有一个孤寡老人,行动不便,立即协调旁边的住户帮助她领救济物资并照顾她的基本生活。
五、处置突发事件、协调维稳。
经常有灾民因为不理解安置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到安置区的工作点上吵闹,甚至情绪失控,要殴打社区工作人员,他发现问题后主动同闹事群众进行沟通,了解矛盾所在,并及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并将一些突出矛盾上报工作组领导寻求妥善处理,避免了几次发生不必要的冲突。24日深夜突然到达新疆务工返乡人员一百多人,由于接洽沟通不够充分照成他们去了几个安置点都无法妥善安置,导致众人情绪激动,聚集在中心广场,眼看事态瞬息万变,不满情绪逐渐蔓延,他发挥执法工作维稳处突的经验,和另外两个同事统一思想、密切配合当地干部和工作人员开展安抚解释工作,让他们了解了政府当前的工作难度,也理解配合工作人员,表示不给政府添乱,好好回家照顾好家庭,成功平息了突发事件。
上述几点仅仅是XXX同志在芦山参加救灾安置工作中的几个典型事件,他在芦山工作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远不止这些,但是他都以坚强的意志、高涨的工作热情、对党和政府工作部署坚定的信任和执行一一将问题化解。工作组领导都说最初还担心他们这些年轻人承受不住如此大的压力、适应不了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但他们顶住了时间和环境的考验。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干群的一致好评,更为党和政府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和信任。
第五篇:汶川地震林浩的事迹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今天我为大家讲的故事是:勇
敢的救人小英雄
稚嫩的川音中透着大人般的镇定。在汶川地震的废墟中,担任班长的他提议大家一起唱歌,以缓解恐慌情绪;爬出废墟后,他又两次折返救出被困同学。人们都称赞勇敢镇定的林浩是“救人小英雄”。
林浩是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地震发生时,林浩和同学们被掉落的石板掩埋,动弹不得。沉重的瓦砾压在身上,周身是无边的黑暗,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同学们慌乱起来,有的甚至惊恐地哭喊。“当时石板后面传来一个女同学的哭声。他就告诉她,别哭了,我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学校教的歌。”同学们努力回想着熟悉的歌曲,一人起头,全体应和,歌声一曲接一曲在废墟下响起,驱撵着恐惧和疼痛。回忆那天的情景,小林浩若无其事地说,“当我们唱完最后一首《大中国》后,女同学就不哭了。”仅有9岁半的小林浩,展现出他那个年龄少有的成熟与坚强。
两个小时后,小林浩开始试探着挪动身子向外爬。几经努力,身材瘦小的他终于爬出了废墟。然而,逃出来的他并没有跑开,而是咬紧牙关,用弱小的臂膀将两个已经昏迷的伙伴背拉出废墟。“我把她背出去后交给校长,校长又把她交给她妈妈背走了。后来我又爬回去,又把另外一个男同学背出来交给了校长,他也被父母背走了。”因为救同学,林浩头部多处被砸破,左手臂也被严重拉伤,记者采访他时,他平静地说:“我背得动他们,我开始爬出来的时候,身上没有伤,后来爬进去背他们的时候才受伤的。”人们后来得知,林浩所在班级有31名学生,在地震中有10多人逃生,这当中就包括林浩背出来的两个同学。
在被问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小林浩不假思索地说:“我是班长。”小小的孩子已早早懂得“责任”的份量。
2008年6月27日,林浩被授予“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小林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代表,他的精神将永远鼓舞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努力拼搏,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