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 一心为民(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12:5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艰苦奋斗 一心为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艰苦奋斗 一心为民》。

第一篇:艰苦奋斗 一心为民

艰苦奋斗 一心为民

杨善洲精神探析

摘要:杨善洲同志作为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是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杰出代表,是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他的事迹感人至深,精神可贵,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主要是要把握杨善洲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学习他一辈子对共产党员精神家园的坚守,一辈子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情操。

主题词:创先争优 杨善洲精神 探析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主要是指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奋发努力,昂扬斗志。新的形势下,坚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意味着保持一种生活准则,一种工作作风,一种利益观念,一种精神状态,乃至追求一种高尚的奋斗目标和人类共同的价值方向。而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需要,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

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在这样的事业中坚守一生,无论身居什么岗位,都会成就伟大;无论历程怎样艰辛,终将书写传奇。杨善洲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无论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他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淡泊名利、地位,始终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是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杰出代表,是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他用一生诠释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其实作为**人,对于杨善洲的先进事迹我早已听说过,但是当胡锦涛总书记面向全体党员干部作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重要指示后,详细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感动和敬仰之情依然不由自主在心中呈现,值得深思的是,党员干部究竟应该学习他什么呢?我想应该学的是他对追名逐利的别样解读,一辈子对共产党员精神家园的坚守,一辈子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情操。

一、杨善洲的穷与富,体现了他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利益观念。

杨善洲的穷是出了名的,在任期间,常年住在办公室旁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木桌,一张木板床,床上一个草垫子和草席;穿的总是一身发了白的灰色中山装,夏天草鞋,冬天胶鞋。草鞋书记、泥腿书记、农民书记、百姓书记真实地反映了他在物质生活上与普通群众没有差别。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杨善洲认为自己的使命首先是为人民群众服务,其次才是自己。于是,他在退休时毅然拒绝了搬至**安享晚年的邀请,执意回到家乡义务植树造林,义无反顾地来到条件极其恶劣的大亮山,长年住油毛毡棚,冬天冷,夏天闷,碰上下雨,被窝常被淋湿。往山上运树苗和物资都是马驮人扛,在山里一走就是大半天。20多年之后,大亮山80个大山头、180个小山头全部被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大亮山周边共有4个行政村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6个行政村解决了公路交通问题,8个行政村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在杨善洲的不懈努力下,大亮山的群众们终于过上了致富的好日子!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把全部精力倾注山区的治理和发展,把整个身心献给了山区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忠实履行了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这就是杨善洲,不图物质享受,不计个人得失,甘愿自讨苦吃,始终乐观向上,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和恪守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

杨善洲生前是贫穷的,然而他的精神却是富有的、充实的、幸福的。作为大亮山5万多亩林场的指挥长,除了拿自己退休后的一份退休金,他在林场拒绝拿一分钱工资,只接受每月70元的生活补助。一生没有积蓄,连给家里修补房子的钱都拿不出来。杨善洲因病去世时,身旁留下一顶草帽,一把砍刀,一支烟斗;留下一个依然需要刨土取食的家,家里有风烛残年的老伴,有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有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但他走之前,却把价值3亿多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不仅留下一笔可观的绿色存款,而且留下无法估量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值得一提的是,杨善洲留下的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生动教科书。这就是杨善洲,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献身事业、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充分展示了如苍松屹立、青山不老的革命形象。

二、杨善洲的名与利,阐释了他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工作作风。

世人皆有名利心。但名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杨善洲也追求名利,而且用了一辈子的时间,而他所追求的名利,与一般人头脑中的名利有所不同。他追求的名是一种名称,他用一辈子的公而忘私、两袖清风、忘我工作、一心为民擦亮了共产党员这个光辉名称。他追求的利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他用一辈子的身体力行践行了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承诺和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时处处都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老百姓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群众利益大于天,民生问题无小事。当年胡耀邦送给杨善洲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句话后来成了杨善洲毕生的追求和座右铭。农村基层一线,直接面对的是群众,而群众最朴实,也最有智慧。深入农村,沉到第一线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是杨善洲一贯的工作作风。他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党员,常常说:和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才真实。正因为如此,杨善洲长期坚持在第一线,他最喜欢到农村下乡,堂堂地委书记,丝毫不摆官架子,看到群众挖地,他就举起锄头跟他们干上一会儿;看到群众在插秧,他就卷起袖子,挽起裤腿和他们栽几行;看到石匠在做工,他也就拿起錾子、铁锤敲打起来。当年中央领导胡耀邦总书记来**地委视察工作,杨善洲却还在田里插秧,一直等到有人喊他,他才拔腿上田。和中央领导合影的时候,他连卷起的裤脚都没放下。这种精神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像杨善洲这样朴实的地委书记不多了!他一身正气,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对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对自己家人几近苛刻,从不让亲属沾一点光,而对百姓的困难,杨善洲却时时记在心上。这是一种大公无私、为民不为己的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

一个地委书记,在位时没有为自己和子女亲属谋半分福利,退休后放弃修养扎根荒山植树22年,有人说他傻,笑他算的全是糊涂账;但正是这一笔笔糊涂账,算明白了一个共产党员呕心沥血服务人民的拳拳之心,这些明白的糊涂账令人感动、发人深省。1985年时任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去**县出差,在返程的路上,当他得知午餐费已由当地县政府支付后,立即停车要求随行秘书返回并代其补交餐费。为了六元五角餐费,他又支付了秘书20多元车费。身边人说不划算,他却说:账不能这样算!我们下乡,吃完了擦擦嘴巴就走,剩下的账谁去付?最后还不是摊到老百姓身上!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肯让百姓受半分苦,人民的利益比天大,正是一个高尚的共产党员奉行一生的信念和原则!

三、杨善洲的小气与大气,表现出他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生活准则。

在杨善洲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对自己和家人非常吝啬,而对群众却十分慷慨。在任期间绝不允许自己和家人占公家一丁点便宜,公私分明,界线清晰,从没吃过一顿免费的饭,从没让子女搭过一次公车,从没用公权为亲属办过一件私事,从没给亲友批过一张违背原则的条子,妻子和女儿至今还是农民。在大亮山林场,为了弥补资金不足,杨善洲常背个粪箕到村寨路上捡骡马粪猪粪,到垃圾箱里捡纸杯和碗装方便面的外壳,到大街上去捡别人吃果子后随手扔掉的果核。林场建起了砖瓦房,硬是把房子让给了新来的技术员,自己仍住在油毛毡棚里,一住就是9年,直到全部人搬进了砖瓦房。杨善洲不是不需要钱,但他把钱看得很淡。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每月的工资基本都散给了缺口粮的群众、缺种子的生产队。为给一名普通工人治病,把四处奔波筹到的3万块钱全部花掉,一点不心疼,而他自己生病的时候,却舍不得花钱。退休后,放弃在**修养的机会,到荒山上植树造林,临终前又把几万亩成材森林无偿移交给国家,自己分文不取,县里发放的10万元奖金也坚决不要。杨善洲对群众真情付出、不计回报,常常替困难群众买粮食、购种子、送衣被,先后为灾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捐款数十万元。杨善洲帮家乡人创造财富,自己一生却没有任何积蓄,只有一套全村最差的房子。这就是杨善洲,对自己小气,对别人大气,先人后己,大公无私,表明了他时刻谨记孰重孰轻,在他的人生天平上,全部倾向了群众这边,而没有自己。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四、杨善洲的无情与有情,凸显出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杨善洲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人。在公私关系上,他**渭分明,对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决不放任,看起来冷酷无情。但是,在对长辈尽孝、对群众尽责上他又充满温情。杨善洲年逾九旬的母亲病重住院期间,他整夜守在老人身边,陪伴老人走完了最后的9个日夜;杨善洲意识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把市里将给自己的奖金留给妻子4万元,并反复交代孩子们让你们的母亲安享晚年,她这一辈子不容易。看到这些,没有人不会潸然泪下。杨善洲总是亏待自己,而把好处让给群众,俯首甘为孺子牛。林场先后有三个职工生病,他都毫不吝啬地送他们到大医院去治病,甚至不惜四处借钱给他们做手术,而自己摔伤后却只找了个赤脚医生;他不肯帮家人农转非,却帮几个山沟里的教师家属办理了农转非。临终前,他还交代林场职工,一定要把林场的收益按比例分给群众,不能让群众吃亏。在杨善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中,他把对亲人的至爱埋藏在心中,把对群众的深情体现在一言一行上。他把一切奉献给了人民,唯独忘了他个人。面对杨善洲这面镜子,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该更加清楚该如何做人、如何从政、如何干事、如何为民。对照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自己是否理想坚定?对照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自己是否保持本色?对照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自己是否始终如一?对照他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自己是否廉洁自律?

当前,一些干部想的不是为民而是为己,表现为谋官心切,采取跑官买官等手段,获取职务上的升迁;谋利心切,利用手中权力,搞权钱交易。对于百姓的事则不闻不问。平时习惯于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满足于口头布置和会议安排,高高在上,养尊处优,很少下基层,更不用说和普通群众一起下地插秧、捧大粪了。对上级领导竭尽阿谀逢迎之能事,而对群众的安危冷暖却很冷漠;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腐朽思想;为官一任,不是先做好人,而是嚣张跋扈、为非作歹,耍官威、摆官架,玷污了人民公仆的名分。他们在养得腰肥肚圆的同时,脱离了群众,背离了党的宗旨,远离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成了千夫所指的庸官、昏官、贪官。原因就是他们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丢掉了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他们真的应该感到羞愧,相比杨善洲,他们是多么的渺小。

一个国家走向强盛,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无不需要用艰苦奋斗的作风来凝聚人心、激励斗志,从而实现宏伟的理想目标。杨善洲用他毕生的经历诠释了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品质。他让不合格的党员和干部感到羞愧,他给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以鞭策和激励。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更重要的是要化感动为力量,对照自身,争做杨老式的干部,永远大公无私,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

杨善洲一辈子淡泊以明志,宁静致远,在生活上节衣缩食、粗茶淡饭、身居陋室,勤俭简朴,在工作中勇担责任、恪尽职守、矢志创业、忘我奋斗,在思想上牢记宗旨、无怨无悔、以苦为乐。杨善洲是贫穷的,没有给自己更多的享受,几乎没有给家人留下什么遗产,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但他却是富有的,用全部生命和心血实践入党誓词,留下的不仅是巨额的物质财富,更为可贵的是感动中国、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杨善洲就是这样一个贫穷的富人,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深思和感悟。

参考文献: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

《白恩培在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以及先进事迹材料》

作者简介:张颖(1968?),女(白族),云南**人,学历本科,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

第二篇:呕心沥血 一心为民

呕心沥血 一心为民

—记优秀党员()同志先进事迹

()中共党员。近几年来,她工作努力,踏实肯干,严格要求自己,带头讲政治,努力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和价值,正确处理苦与乐、得与失、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从工作大局出发,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坚持甘于奉献、诚实敬业。自2005年年初中央在全党中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同志按照镇党委和先进性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能够把自己的思想统一到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上来,端正态度,振奋精神,扎扎实实投入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去。()同志对待工作一直充满激情,认为只要给她一个支点,她就能撬动地球,只要给她一个舞台,她就会充分展示自己。作为一名基层普通党员,她始终能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工作。她认为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想带动大家学习好,就要自己先学好。基层的工作本身就十分繁琐复杂,她每天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利用双休日和晚上的时间,按照支部制定的学习活动计划,先主动学习《教育读本》、《党章》和胡锦涛等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提前搜集、准备材料,整个活动期间她共谈心40余人次,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共计两万多字,总结汇报两万多字,自编材料五份。保证业务工作和学习教育活动两不误,两促进。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她精心组织,为了让广大党员记住学习要点,她把这次学习的基本要求等内容,用短信的方式发送给每位党员。同时,她还发起了在全体党员中开展“让党旗在岗位上飘起来”的倡议,提出在支部党员中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进一步增强加快昂素镇开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倡议力求简意赅,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向任长霞、牛玉儒等先进人物学习,以先进人物的气节陶冶灵魂,积极认真地投入到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去,投入到我镇经济建设中去;开办“活动简报”和学习材料,通过简报将活动进行总结,将学习活动的情况定期编制工作简报,简报内容广泛,图文并茂,在广大党员中传阅。另外,通过简报表扬先进,及时总结党员中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组织支部学习教育过程中,学习任务繁重,为搞好学习动员,()同志总是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认真加以组织。每天白天工作、安排学习和讨论,晚上还要加班总结一天学习情况、搜集材料和安排第二天的学习,几乎一个星期天也没有休息。记得在2005年7月至9月上旬,由于工作繁忙,近三分之二晚上的时间在加班加点。为此,她忽略了很多,她的女儿在小学念书,爱人工作也忙,但她却没有时间为女儿准备一顿饭,女儿只好靠方便面充饥。她常常晚上加班到深夜,回家时,女儿已睡下,当她醒来时,女儿已上学,母女俩往往几天见不了面。她对待群众满怀热情,经常与群众和同事沟通,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于是她就在支部会议上提出建立《党群联系监督卡》,提出“有困难找支部”,并结合这次教育活动,结合整改情况,提出机关支部的各项承诺,要以实际行动来体现我们的学习成果,把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想认识及时转化为实际行动。她把自己的想法向党委书记和领导小组汇报,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也得到支部全体党员的响应和支持,这给了她无穷的动力。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她始终抱着“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党员,我的义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个信念,在工作学习中,做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她自己严格要求,用她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更好的体现一名党员应有的先进性,让党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记得有一次在全镇号召义务植树造林的时候,她没有以身体不适为由推诿,而是积极带头响应号召,率先拿起了铁锹,在她的带领下,机关支部的党员踊跃参加植树活动。在业务方面,她以提高办事效率、放便农牧民为己任,针对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取了早办、快办的方式,把民政工作搞的有条不序,尽力方便了农牧民办事。在民政工作中,她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深入嘎查和农牧户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农牧民的意见和建议,并深入贫困户进行重点剖析,先后起草农村牧区低保户、贫困户管理措施,更贴近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对帮扶工作更具指导意义。2005年8月13日,()同志因工作需要主动接受了在本镇辖区内因长时间被雨淋而快要冻死的一名外地老人的照料工作,这对长期从事民政工作的()而言,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她并没有被困难吓退,而是责无旁贷地挑起了这份重担。正如她本人所说:“面对困难、面对挑战,才是真正体现一个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刻”。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认真细致地照顾这位老人四天四夜,最终于2005年8月16日该老人因病情恶化而死亡,由于这位老人的子女不理会他爹,镇政府决定由民政干事()负责,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把外地无助老人安葬在镇公墓地。通过上述这些事迹可以看出()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民政干部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她能够带领大家结合实际,紧紧围绕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实心实意地为广大农牧民办好事、办实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同志一定能够进一步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更好地为昂素镇乃至全旗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第三篇:苦干实干一心为民

苦干实干

一心为民

——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三十五年如一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扎根太行,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群众的深情爱戴。

6月12日下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河北省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现摘编发言。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饶桂生

2016年4月10日,我校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噩耗传来,学校师生和太行山区的农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臵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执着于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2015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大会上作首场报告,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是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我曾听到有记者问他‚你有这么好的技术,又常年奔波在外,每年至少也得有上百万收入吧。‛他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的‛。他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超常的意志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老师生前获得过诸多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但他最看重的还是‚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刻着‚共产党员先锋岗‛的标牌,一直摆在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他曾讲:‚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在他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1/3以上是农民朋友的,并随时随地为农民群众解答难题,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他常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为了农民的需求,为了产业的发展,他一次次探索创新,一次次开辟‚战场‛,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开发的典范,从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临城绿岭、平山葫芦峪,再到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帮扶点,他所到之处,都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30多年来,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他注重言传身教,无论是课题攻关还是下乡实习,都与学生一同住联排通铺,一同做试验课题,一同劳动实习,用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爱,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不论是在校的还是毕业的,看到谁生活上有困难,都会主动帮一把。在学生心中,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

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邢台县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在内丘县岗底,他开发了优质绿色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工序,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使过去赤壁几十里、草都长不好的荒岗变成了‚花果山‛‚摇钱树‛,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他用科技的力量使许许多多的贫困山村摆脱了贫困,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他经常讲,太行山人民为我国革命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授,有责任、有义务为太行山人民脱贫致富干几件实事。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当成自己的家,他把那里的人民当成亲人,年轻时在前南峪,为了方便工作,他把家安在了村里的石板房,和同课题组的爱人把孩子接到山里,一住就是4年多。农民也把李老师当成自家人,有一年春节,我给他打电话拜年,电话里,他兴奋地说,‚我们全家在岗底村过年呢,这儿热闹,就是呀,叫我去吃饭的人太多,不去谁家谁都不高兴,我一顿饭要吃两三家,有时一天要吃6顿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和山里人在一起的那股子亲热劲、兴奋劲。在我们学校,有一件尽人皆知的事。有一天,李老师急着赶回学校上课,走到村边遇到堵车,他心里着急,下车看看,村民一看是农大李老师,二话没说,拆掉自家篱笆院墙,让他过去。李老师和山区农民亲如一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李保国走了,但他的人生价值依然发光发亮,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行!

“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 杨双牛

我和李保国教授是1996年认识的。那年8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走了全村200多亩保命田,山场果树遭受了很大损失。村民们哭着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个时候,李老师随省里的科技救灾组来到了岗底村查看灾情。他递给我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后面留了电话,还说:‚你3个月修一条通往村后沟的路,路修好了,我再来。‛

岗底村是河北省内丘县太行深山区的一个小村,1984年人均收入不足80元,为了脱贫致富,从1985年开始,10年种了20多万棵苹果树,但苹果质量特别差,到1996年还没摘掉穷帽子,迫切需要技术指导。

20天后,路修好了,我给李老师打了电话,讲了我们的困难和愿望。没想到,他真带着铺盖卷来到了岗底村,一头扎进山里,查看果树情况,每天跑50多里山路,累得晚上都上不去炕。看到果树光疯长不挂果,他比我还心疼,说‚我来晚了。‛

李老师对我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们一块干,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我一分钱也不要你的。‛从那天起,这个愿望就在我俩心里扎下了根。他比我小4岁,他喊我大哥,我喊他老弟。我们哥俩一起干,一干20年。

刚来岗底村的时候,李老师指着树上的苹果,跟我开玩笑说,‚你看它们简直就是黑蛋子。‛他还说,‚3年内,要让这些果树长出金苹果。‛

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让农民能听懂、记住,李老师把技术编成顺口溜、歌谣,简单易懂接地气儿。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设在果园,亲自动手,一会儿用锯,一会儿用剪子,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1/3。农民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急切地说:‚你找来的这个教授到底行不行?这不是糟蹋年景吗?看他穿戴也不像教授。‛面对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了16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这次很多人死活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真成了金苹果。

这下,村民打心眼儿里服了,以后全听他的,他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李老师在岗底村扎下了根,他研究推广的28项成果中,有15项是在岗底实验成功的。

从1996年到2009年这十几年里,李老师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把富岗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了12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先对村民集中培训,然后再单独辅导。

李老师刚到村时,画了两张平面图,一张是果园分布图,一张是村民住宅图。他经常到果园里转,看到谁家的果树有问题、谁家操作不规范,就直接找到村民家里去辅导。

村里有些老树生了腐烂病,传染途径广,传播速度快,防治不及时,整个果园就毁了。村民十分绝望,想把树刨了种庄稼。李老师想了好多办法,并反复给果农做示范,就这样救活了100多亩果园。

根据太行山独有的气候特征,李老师还对果树进行了树形改造,让树冠变成了垂帘形。改造后,果树变得通风、透光、枝条壮;苹果变得果形正、果面光、着色均匀见太阳。

李老师在管理果树时,经常起早贪黑,探索、实践出绿色、有机苹果的治虫、施肥生物链条,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富岗苹果获得了99世博会银奖、中国驰名商标、河北名片,一个极品果儿卖到了100块钱。

这些都是李老师的功劳,可他却说:‚科技致富,不能光依靠我一个人,要把农民变成我,把大家都培养成管理果树的专家。‛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人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

在他督促下,又请农校对全村208名果农进行培训,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我们村现有技师14名,农艺师1名,高级技师5名。

在岗底20年,李老师始终保持着刚来时的样子:‚比农民还像农民‛。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3.1万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

可是,就在今年4月10日,李教授去世了。李教授,我的好兄弟,岗底的好日子,是你用命换来的。我们要把你安葬在岗底高高的山冈上,让你看蓝天白云,赏日月星辰;把你的碑,立在山顶上,让你看见岗底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让你看着我们一起谋划的50平方公里生态大花园变成现实!

我们的严师慈父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陈利英

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那天,我和同学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发现老师已经到了,就好奇地问:‚老师来得这么早?‛他笑着说:‚刚从邢台基地赶回来,怕耽误上课就直接来教室了。‛

每次课,李老师都是提前到,准备课件、和我们沟通学习体会……还把手机号码告诉我们,说学习上有困难,可以随时找他。

李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他总能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讲得明白透彻。慢慢地,我们都喜欢上了这门课,觉得果树管理并不难。然而,当我们走进果园才发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不容易。

2003年初,我们随李老师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毕业实习。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他说,所有技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2010年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2013年寒假,一个师弟没有按要求完成论文,老师要求他留在学校继续完成,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李老师常年在学校、基地之间奔波,白天除了上课,就是上山下地,讲技术、做科研,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修改论文。无论多忙,李老师对每篇论文,从框架结构到字句标点,都会仔细修改。师弟的论文先后被李老师修改了7次,内容从最初的3000字丰富到7000字。

李老师要求遇到问题不能放过,要提出来一起研讨。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叫‚桃‘李’之家‛。在群里,李老师给自己取名叫‚老山人‛。4月8日上午10点,在阜平县林业局工作的祁娇娇在群里发图片询问:‚我这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晚上9点9分,‚老山人‛回复,这是一种害虫产卵造成的。这是我们收到老师的最后一条信息。

李老师常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踏实、认真。2008年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突然接到李老师电话,要我马上到核桃地。到了地里发现,一片核桃树受旱严重,已经长成个的核桃都蔫了。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后来有事耽搁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李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调查也就错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机会‛。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严师,更像慈父。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08年开始,每次对外技术培训都会叫上我,并鼓励我开口讲,他做补充。在他的引导下,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邢台、石家庄等地独立开展技术培训上百次。

李老师常教导我们,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2013年4月19号,正值果树的盛花期,石家庄以南,包括邢台,天气突然转阴,并由阴转雨,随后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李老师得到消息后,给我打电话,让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从白天到晚上,我一直和老师保持通话,那晚,他彻夜未眠。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他的到来让所有人的心里都踏实了。当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几乎全部绝收,但李老师指导的绿岭基地却几乎没有减产。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以前核桃树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树体营养积累,冬季修剪会引起养分流失。在老师的指导下,师弟汤轶伟经过反复研究,将修剪时间确定在春季核桃树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树势衰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我的老家在平原,小时候没见过核桃树。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爱上了核桃,还留在了山区成为邢台市市管专家、荣获河北省农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师姐在研究生期间,一直跟随老师下乡,精通苹果管理技术,到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工作以后,参与、并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增长了才干,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李老师,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我们一定会努力成为和您一样的人,帮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

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 郭素萍

我和保国是大学同学,我们1981年结婚,一起生活了35年。我和他既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搭档,这些年,我陪伴着保国几乎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

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流动的家,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越野车。

80年代初,山里的家是我们的生活中心,生活比较艰苦,没水没电,经常干粮就咸菜。当时为了不分心,我们把城里的老母亲和一岁多的儿子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那时我们搞的课题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村民们都管我们的儿子叫‚小流域‛。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

比较起来,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16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是腊月二十九,想准备年货第二天过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清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

这个春节,和以往一样,大年初一保国就在家里给学生改论文,初二就有蔚县农民找到家里,咨询山怎么治,果树怎么管。初五到十一,我们冒雪开车跑了张家口的2个村,承德滦平7个村。这个春节,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车上过的。

30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别看家里的事他顾不上,可保国也有温情的一面。对老人,他特孝顺;对晚辈,他特慈爱;我们夫妻间,别看他脾气急,说话冲,但对我是从心里惦念着。

保国最爱的是治山,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山里的百姓富起来。为了治山他不求名利,什么苦都吃,什么罪都受。

保国身体底子很好,可常年往山里跑,生活不规律,超负荷工作,身体越来越差。1998年,患上了糖尿病。2007年,在张家口黑龙山林场,平时上山总是走在前头的他,突然觉得憋气,嘴唇发紫,也就在这次,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心脏造影显示他75%的血管狭窄,连心脏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桥,但医生说做搭桥后,需要休养干不了事,所以他坚决不做,采取保守治疗。一般医生讲解病情都不让患者本人在场,为的是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但是我们家不一样,我特意叫着他一起听,就是希望医生能帮我劝住他,把节奏慢下来,稍微休息一下,别再这么拼命。可他不听啊。

有一次,在辛集市果园做调查,他的心脏病又犯了,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心梗,马上住院,还在他的床头插了块儿牌子:‚绝对卧床休息‛。可是医生一出去,他就把那牌子翻过去了,坚持要出院,还像原来一样工作,那次学校领导给我下了死命令,‚保国走到哪,你必须跟到哪,他身边时刻不能离开人!‛这以后,我更是形影不离地陪伴着他,督促他按时吃药,可他给农民讲起课来,啥都忘了,有时看我在旁边端着水,拿着药,还嫌我烦,说:看不见忙着呢,过会儿再说!

在基地,他爬沟过坎,大步流星,讲课示范,精神百倍,没有一点病态,不了解他的,哪知道他是个病人!可是到了保定的家里,他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

从去年冬天,我就发现他身体状况在变差,饭量越来越小,不吃肉,人消瘦得厉害,脸色也不好看,多次劝他去医院看看,他总说,没时间!山在他心里比什么都重要。现在想想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是不知道这病的危险性,正是因为知道,他才更拼命,他怕时间不够,他怕他少帮了一个点,就会辜负一群人的希望。

2009年,保国出国考察,我给他买了一件大红色的冲锋衣,他问我,干嘛买个红的。我说,红色显眼,在果园丢了你,好找!今天,那件红色的冲锋衣还在,保国却丢下我,走了,我多想再看见他穿着红色的冲锋衣在果园中忙碌!风风雨雨三十几年,他是我事业的领路人,是我心灵的寄托。

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接着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咱家再吃顿团圆饭,多想看到你再抱抱我们的小孙子。

民心深处有丰碑

河北广播电视台驻石家庄记者站站长 于 良

苹果花开的季节,李保国走了,走得让人牵肠挂肚!

当了20多年的记者,采访了无数的典型人物,李保国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2016年4月12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他曾帮扶过的邢台县浆水村的农民都要来参加告别仪式,村干部给大家做工作,最后选了近70名村民代表。他带过的6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从各地赶来,跪倒在告别大厅,哭送这位情重如山的恩师……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李老师啥时来村里作指导啊?‛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

内丘县岗底村有个农民叫杨会春,干活实在,就是脑子转得有点慢。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为他重点讲解示范;李保国说一他不二,道道工序都能落实到位,后来,他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去年12月初,李保国在邢台市作课题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果树冬季剪枝问题,听说他在市里,就邀请他去村里做指导。本来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市里到村里,打个来回儿得半天工夫,但面对邀请,他应了下来,说第二天上午挤时间去看看。可第二天一早,起了雾,高速路封了。随行人员都劝说:‚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李保国说:‚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还是绕道走吧!‛

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近一个小时。一下车,李保国就冲着果农大声说:‚今天雾大,高速路封着,国道堵车,来晚了,实在对不起啊!‛诚恳地道歉后,他才拿起工具,教大家怎么操作。

一个知名教授,对山里的农民这么谦逊和气,让我十分震撼!

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这样奇怪的名字:‚井陉核桃‛‚曲阳核桃‛‚平山苹果‛等等。原来,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事情,又没说清他们叫什么,所以李保国就先这么存了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35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李保国更忙了。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我劝他说:‚你这样干太辛苦了!‛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啊。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啊!‛

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采访时见到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仅从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

是什么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是什么支撑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是信念的力量,他的信念就是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有如此的苦干实干精神,有如此为民的百姓情怀,百姓又怎能不爱戴、不尊崇他呢?百姓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 人民日报 》(2016年06月13日 16 版)

第四篇:公正司法 一心为民

情为民所系

宋鱼水出生在美丽的胶东农村,故乡人民的勤劳朴实、正直善良、自尊自强,以及爱憎分明、坚韧不拔等优秀品质,对她最初的人格形成产生过深刻影响。她从小就有着浓郁的“百姓情结”,对百姓的爱发自内心。

1989年,宋鱼水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海淀法院,4年后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并开始独立办案。她办的第一个案子很不起眼,是一个只有几百块钱的小案。原告是位民工,衣服破旧得看不出颜色,尽管屋里有暖气,还是不停地发抖。他状告一家饭馆的老板欠钱不还,还数次粗暴地把他赶了出来。这是他起早贪黑给这家饭馆送菜一年的全部所得,患重病的妻子和上学的孩子,都眼巴巴地盼着这点钱。

为了办好这个案子,宋鱼水亲自找到这家饭馆了解情况。老板也喊冤枉,说这家饭馆因为经营不善多次倒手,买民工蔬菜的老板早就没了踪影。宋鱼水认真听完后说:“你说你冤,这位送菜的农民也就更冤了。这账虽不是你欠的,但你承租了这个店,你就应该先还上。关于这一点,法律上是有明确规定的。”当被告表示听从调解之时,宋鱼水也充分考虑到被告的合法权益,提醒他可以依法向过去的承租人追偿。

案子圆满了结。那位农民拿着自己的血汗钱含泪而去,被告也为宋法官的真诚之心深深感动。宋鱼水对这件事感触颇深,她在文章中写道:“虽然每个人的文化层次、生活背景不一样,但是人们本性中追求平等和正义的要求是一样的;小额案件与标的重大的案件相比,似乎不值一提,但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不分贫富贵贱,一样充满关爱的社会;自己一生中可能会审理几千件案子,而许多当事人一辈子可能就进一次法院,如果就是这惟一一次与法律的接触让他们受到不公正对待,让他们得到一个自己想不明白的结果,在他们心中会留下深深的伤痕。伤害了一个当事人,就多了一个不相信法律的人。而维护了一个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就会增加一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对社会的信心。”

这就是宋鱼水思想认识的高度。她把一案一事与法律和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

有位大学教师,牵头把几位同事凑起来的60余万元借给某市政府驻京办事处,本以为能得到可观的回报,可没想到几年过去,连本金都收不回来,每次催要,办事处都以种种理由推延。恰逢学校集资建宿舍楼,几位同事都急着用钱,这位教师在再次催要无果的情况下,把办事处告上了法庭。

案子到了宋鱼水手里,宋鱼水决定先做被告代理人的工作,详细介绍老师们等房多年的迫切心情,并委婉地提出,政府作为民事诉讼的一方,更应该表现出高姿态,给人民群众树立诚实信用、崇尚法律的榜样。

入情入理的分析说服了这位代理人,公正亲和的法官形象也更让代理人内心折服。他当天就向市政府报告并制定了还款计划,第二天便急忙赶回北京与大学老师达成协议,承诺本金与约定利息一次偿还!老师拿到钱,万分感叹地说:“只有人民的政府人民的官,才能让人民打赢官司,一名好法官就是老百姓头上的一片青天!”

利为民所谋

宋鱼水常说:“法官仅仅做到公正还不够,不能一判了之,还必须将法律规定、法律标准向当事人“释明”,将法理及时传达给当事人,这样才能赢得他们的理解和遵从,尤其是当人们法律素养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就更有为其辨法析理的必要。

1997年,北京市政府决定淘汰所有“面的”。一时间,几乎所有出租公司都向司机提出解除合同、收回车辆进行更新的要求。出租车是这些司机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他们纷纷提出补偿,一些司机还为此上访、静坐、围堵交通或到法院告状。

身处矛盾中心,宋鱼水始终注意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考虑案件的处理。她迅速了解案件背景,分析矛盾性质、特点,及时传唤双方,明确告知出租公司:第一,用司机的钱买车再租给他们,这种行为政策不允许;第二,司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公司应该考虑他们的利益。同时,宋鱼水也给司机们讲解车辆更新的社会意义,要求他们顾全大局,相信法律,不要做出事与愿违甚至违法的事。

宋鱼水的调解,让案情开始沿着良性方向发展。最后,多数司机与公司达成了协议,那些观望的公司和司机,也都依照法院裁判的原则,自行解决了纠纷。出租公司很快恢复了经营,司机们也心服口服。

学会倾听,让当事人把话讲完,是宋鱼水判案的第二大特色。

有一起出版合同纠纷案,原告是老作家,由于对相关法律了解不够,庭审中尽管情绪激动又妙语连珠,却一直不能准确地讲出法律上争议的焦点;反复十来遍就同一个问题进行论述,旁听席开始有人打起瞌睡。

担任审判长的宋鱼水却一直没有打断老作家的陈述,直到中午12点多,庭审辩论才结束。当原、被告双方的情绪终于缓和下来,当事人均表示没有新的说明了,宋鱼水才向他们说明出版合同方面的法律规定,指出双方在合同履行中的不当之处。

老作家一言不发,仔细听完宋鱼水的讲解,突然出人意料地站起来,心悦诚服地说:“法官,我接受被告的方案。”随后他对宋鱼水解释道:“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讲话的人,你对我的尊重让我信任你,我尊重法庭的意见。”

就这样,原、被告双方当场达成调解。

真诚调解,建设性结案,是宋鱼水判案的第三大特色。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宋鱼水审理过一起技术秘密侵权案。在铁的事实面前,被告感到非常的绝望。因为,这种案子一旦判决,被告公司投入的大量资金将血本无归。

宋鱼水想,如果原告许可被告使用这项技术秘密,被告就能转入合法运营,同时,原告也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补偿,如此一来,双损就变成了双赢。经多次调节,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并且,原、被告都跳出官司,开始考虑双方今后的更大发展。

换位思考,理解当事人苦衷,是宋鱼水判案的第四大特色。

语言亲和内敛,折射法律的公正与威严,是宋鱼水判案的第五大特色。

宋鱼水是一位性情温和的女子,说话轻声细语,神态和善安详。但这不妨碍她成为最优秀的法官和最威严的审判长。因为,她的威慑力从来都不是靠洪亮的声音、严厉的表情或刻薄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透彻分析、准确判断和充分说理来显现。换言之,她是用公正和善意的力量让人心服口服。

人格魅力光彩照人

在知识产权庭,宋鱼水实行的是人文化管理,民主氛围和学术氛围浓厚。在同事眼里,工作中她是经验丰富、领导有方的庭长;日常生活中她则像自己的亲人,热心、细心、知心,让人时常为之感动。一次,庭里一位年轻女同志出国学习归来,当时已是腊月二十九。因为她家在外地,想回去已经来不及了;她也不敢奢望有人接、帮助拿拿沉重的行李――毕竟大家都忙着过大年啊!孤单和委屈盘桓心头。

就在她推着行李车,刚从机场出口向左转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喊:“小马、小马,看这儿!”她扭头一看,发现宋庭长正从人群中往前挤,手里捧着一束洁白的百合花。“庭长您好忙,怎么会来,还买花给我?您怎么知道我喜欢这种花啊?”

宋鱼水的爱人笑着说:“是我们家这位问了一圈才知道你喜欢百合。还说你一个人在北京,没人接心里该难受了。我还是第一次发现她这么浪漫呢!”这位年轻的同事轻轻地叫了一声“宋姐”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面对工作,宋鱼水奉献已成为习惯。身为母亲,宋鱼水更有九曲柔肠。刚独立办案那年初,工作特别忙,爱人又在远郊县工作,她只好狠着心,把不满周岁的儿子送回山东老家。年底,她又承担起全庭到外地送达和调查的任务,全国各地四处奔波。一回到北京,她把手头的工作一交代清楚,就迫不及待地往山东老家赶。然而,当她蹲在儿子面前,满怀欣喜地伸出双臂,轻声叫着儿子时,儿子却紧紧抱住姥姥,用眼睛的余光偷偷打量她。“儿子不认识我了?”宋鱼水愣在了那里,泪水滚滚而下。

做称职的法官,还是做合格的母亲?宋鱼水的选择令人有些意外――她选择了二者同在。假期一满,宋鱼水毅然把孩子带回了北京,她决心在干好工作的同时,还要让孩子拥有完整的母爱。自然,这会让自己更累和付出更多。但她无悔。

宋鱼水性情温和,甚至看上去有点弱不禁风。但在原则问题上和面临威胁之时,她却呈现出了斩钉截铁、大气磅礴的一面。

宋鱼水法官用自己人格的力量,折射出法律的神圣和尊严!

与法律一起成长

中关村是中国的硅谷,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必然涌现众多疑难、新鲜、重大案件,单靠以往的经验已不能适应时代和工作的要求。宋鱼水勤于在学习中思索,在实践中总结,每每遇到此类案件,几乎每次都能拿出颇有创意的可行办法。

美国著名大法官卡多佐说:法律是生长的。

宋鱼水十分欣赏这句话。法律是生长的,法官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成长。

宋鱼水审理过一起经销权纠纷案件。一家公司在经销各种品牌的啤酒时,把大量过期啤酒的生产日期涂改后倾销,引起了消费者的愤慨。这家公司经销的各类啤酒销量一落千丈,其中有一个品牌的啤酒损失最为惨重。无辜受到牵连的总经销商,为此单方终止了这家公司的经销权。这家公司随即把总经销商告上了法院,诉称:总经销商单方终止合同履行属违约行为,应该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

由于当时就经销合同我国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如何对案件进行裁断,无疑是作为法官的宋鱼水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宋鱼水没有机械地引述法律原则,而是充分发挥庭审功能,把握案件争议焦点,并在庭审后查阅大量资料,参考国外相同的案例,和同事们开展研讨。在对案件事实、法理依据都有了明确了解后,在长达6000余字的判决书中,宋鱼水开创性地将丧失商业信誉作为解除经销权的法定事由,用法律原则作为裁判的依据,并将证据质证与认证等写入判决,对判决书体例进行了创新。该案的审理得到了旁听的北京市各委办局的60多位领导的好评。后来,这份判理充分,逻辑性强的判决书,被许多法院作为范例,并被评为北京市法院民商事审判优秀裁判文书一等奖。

本案双方当事人对法院的判决都心悦诚服,没有上诉。

2002年,某著名学者诉一家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侵权案。可当时,对数字图书侵不侵权,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更没有审判实践。因此,对这起案件的审理,不仅影响到双方当事人的实际利益,而且事关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宋鱼水和她的同事们,知道这起案件的分量。他们把探索法律前沿问题和园区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融合在一起,查资料、搞论证、找依据。他们认为,这个公司不属于公益性的,其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数字使用方式会给著作权人带来更大的损害和影响。因而判决:构成侵权。这个案例当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著作权侵权案件之首,上了《最高法院公报》。

像这样“全国首例”、“全国第一起”的案例,宋鱼水和她的同事们办理了多起。骄人业绩的取得,无疑是与宋鱼水和法官同事们的求知探索精神分不开的。

甘化我身守正义,毕生护法为人民。

在宋鱼水十多年的审判生涯中,她以对党对国家无比的忠诚和执著坚韧的开拓精神,孜孜追求着一条缜密的法律思维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完美结合的司法之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之路;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优秀法官的丰富内涵。胡锦涛总书记高度赞扬宋鱼水:“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希望全体司法工作者向她学习。

第五篇:一心为民 无私奉献

一心为民

无私奉献

――吴泾中队创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主要情况

提起吴泾消防中队,都知道他创建于1958年,扎根在52平方公里的化工企业腹地,承担着包括上海化工、焦化、氯碱、,碳素、热电厂等市级重点单位的消防保卫任务。吴泾中队硬件环境虽然差,但官兵的精神面貌不差,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不差。去年一年,吴泾中队在总队、支队两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以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为总要求,以条令条例及《军队基层建设纲要》为准绳,叫响“有急难险事,找吴泾消防战士”,的承诺,视人民为父母,把闵行当故乡,坚持从严治队,从严治警。带领中队官兵多次在灭火战斗中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先后成功扑救吴泾农资仓库、新美阁、江申“116”轮等火灾,及时排除了虹梅南路地道口、宝秀路居民楼等处多次被瀑雨浸泡的险境。在2001年,中队第五次被评为上海消防总队按纲建队“先进中队”和闵行区“军民双拥共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3人荣立三等功,2个班组集体和24个个人的嘉奖,11人评为优秀士兵,无一人违纪。这些荣誉的取得是全体官兵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队党支部、团支部始终按照“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创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思路建设中队的结果。

一、外树形象,以诚为本,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消防部队始终把祖国和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当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当人民碰到急、难、险事时,也是消防部队大显身手 8 之时。在5.28新美阁火灾扑救过程中,中队官兵勇挑重担,深入内攻,无一退却,用洪水水枪有效的遏制了火势蔓延。事后看火场录像时,中队官兵都欣慰的讲,我们是冲在最前面的。仅2001年,中队共接警169次,应援35次,为民服务14次,出动车辆172辆次,出动人员1684人次,保护价值9292万元,7名官兵在火场被嘉奖。

以诚为本,以信为重实践“有急难险事,请找吴泾消防中队战士”的承诺。2001年8月,上海普降暴雨,中队地基较低,当夜就被浸在26公分的水里。但中队接到为民排水任务时,中队官兵顾不得自己的衣服、被子,连日奋战在虹梅南路、沪闵路地道口和宝秀路居民楼里,及时为群众排除险情。正如亿腾化学有限公司赠送的锦旗上面写的“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一样;仅2001年,中队到敬老院服务260人次,结对帮困双拥妈妈8对,抽(排)水60人次,捅马蜂窝、开门开锁21人次,为困难群众、战友捐款、损物3000多元,迎接学生、入伍青年参观120余人次。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共创精神文明。中队在创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加强驻地精神文明建设。中队经常与各共建单位、企业坐到一起互相交流,共同协商。区委常委、区武装部长陆广银对吴泾地区应征青年到吴泾中队参观、学习,高度重视,多次来队指导、慰问。吴泾镇党委书记李坤华、武装部长李建中一直对吴泾中队为驻地两个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并勉励中队与镇政府继续争创市级“共建先进集体”。一年来,中队为学校、企业上消 防知识讲座、军训、灭火演习、咨询近6000人次,配合地方防空演练、为居民开门、冲马路近480余人次。

二、内强素质,打牢官兵思想基础,实践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创建要求。

刚来吴泾中队的官兵,都会对灰蒙蒙天空当中飘着的硫化氢、氨、醋酸等气味和锈蚀比较严重的营房有点失望。去年大练兵期间,上海市消防总队政委费跃二次到中队来调研、慰问,极大的鼓舞了官兵的士气。中队抓住去年八支队组建的契机,大力开展吴泾中队光荣历史教育,让官兵佩戴“三等功”和“优秀士兵”奖章,树立崇高理想,坚定服役观念。让官兵们佩戴党徽、团徽,明确历史使命,爱岗敬业,创建新业绩。通过教育,官兵们心齐了,劲足了,想留的人多了。中队新战士严兴强的眼睛受空气污染,患结膜炎久治不愈,上海市五官科医院主治医师叫他换个环境,以免影响视力,但他却说,我要留在吴泾,我喜欢吴泾中队。现在,他所参加的春运会项目,支队会操都排在榜首。中队在营造栓心环境时,也注重创造留人环境,大力加强人才培养。中队依托共建单位,邀请音乐老师来队教授官兵吹笛子、弹吉它,提高官兵文化素质。邀请专家医生来队讲防病常识,提高官兵自我防护能力。在2001年,中队有15人拿到电视中专文凭,8名战士通过了初级电脑考试,现有8名官兵在学习办公自动化过程中。中队6名战士学会了弹吉它、吹笛子,并在闵行区《党旗颂》歌咏赛上获得了三等奖。

在整个大练兵过程中,中队干部、党员能始终以标杆作用展现在训练 场上,全体战士能发扬两不怕精神,始终保持高昂的练兵热情和练兵气势,辛勤的汗水必将换来丰硕的成果,中队在二支队春运会上拿到了三个第一名,总队消运会取得了七个名次。在夏季技战术岗位练兵中,参加总队分档考评的五个项目取得了四个项目的前三档,参加总队业务竞赛取得两个集体和两个个人名次,二个班组同时被总队评为“训练标兵班”。在APEC会议保卫期间,中队官兵始终保持执勤战备第一的思想意识,始终把APEC会议安全保卫任务当作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政治任务来完成,中队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士气、严谨的作风投入到保卫当中,确保了APEC会议期间执勤战备任务的圆满完成,1名干部也因此被市公安局通报嘉奖。多年来,中队官兵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奋发向上,拼搏进取,以其特有的精神展现了吴泾中队的精神风貌。自96年以来,中队连续五次被上海消防总队评为按纲建队“先进中队”,以实际行动努力实践“拥政爱民模范单位”的创建要求。

多年来,中队在创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过程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当拥政爱民模范,真实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打赢各种灭火战斗,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神圣使命,恪尽职守,造福一方。中队官兵以自己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曲同火魔作斗争、全心全意为人民生命财产保驾护航的壮丽篇章。

吴泾中队

下载艰苦奋斗 一心为民(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艰苦奋斗 一心为民(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扎根基层 一心为民

    扎根基层 一心为民 连福镇党委书记 李克虎 今天,聆听了李天福同志的先进事迹,我作为一名的乡镇干部很受感动,李天福同志参加工作37年来,始终工作在乡镇,常年坚持走村入户,扎实为......

    践行群众路线就要一心为民

    践行群众路线就要一心为民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通过系统学、认真思、对照查,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极大提高,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公正司法 一心为民演讲稿

    公正司法 一心为民演讲稿 公正司法 一心为民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是司法的根本目的和要求,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具体展现。因此才有了冠于法院和法官前面代表着光荣......

    公正执法 一心为民 演讲稿

    劳教民警的幸福生活 女子大队 段敬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在这美好的艳阳天里,我们迎来了全省劳教系统第二届“公正执法、一心为民”演讲比赛。这既是展现我省劳......

    履职尽责 一心为民

    履职尽责一心为民 2015年上半年,普陀区人大常委会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开展执法检查和10多项监督调研,聚焦“经济转型发展、......

    法院事迹:立足本职一心为民

    法律并不能使所有人都平等,但是所有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需要法官来实现。因为法官是正义的使者,是法律弘扬的传播者。政法系统开展的“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

    廉洁自律拒腐防变一心为民[合集5篇]

    廉洁自律,拒腐防变,一切为民 淡泊名利、志当存高远,从加入党组织的那一刻起,我们的誓词、行动就紧紧和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了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任......

    一心为民的好支部书记

    一心为民的好支部书记 从担任村干部那天起,我心里就想,为什么我一个普通村民,群众会相信我,政府会信任我,自己年龄已不小,能力也不大。对于这个问题自己思考了一翻,终于决心下了,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