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心为民的好支部书记
一心为民的好支部书记
从担任村干部那天起,我心里就想,为什么我一个普通村民,群众会相信我,政府会信任我,自己年龄已不小,能力也不大。对于这个问题自己思考了一翻,终于决心下了,既然群众信任,政府信任,为了村上的发展和群众的利益,自己愿意扛起这个担子。考虑到一个村,一个家庭,一个人富了不算富,要共同富起来才算富。于是便安下心来,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大市川村虽然名为小康村,但大多数村民还处于贫困的状态,我村基础设施建设,人畜饮水问题,生产发展条件较差等等,都期待更好的发展和变化。
现在的***村位于***的北部,东临碾子、西接兴隆、南通巴庙,北与西乡县五里坝镇接壤,地处边陲,交通闭塞。距观音镇政府15公里,距县城57公里,幅员13.9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呈南北狭长分布,最高海拔1580米,最低海拔940米。辖8个组610户2263人,总耕地3748亩,主产水稻,玉米,马铃薯,红薯等粮食作物,盛产魔芋、天麻、茶叶、枣皮、杜仲等经济作物和中药材。是目前观音16个村最大的村。面对我村的发展,不管担子有多重,困难有多难。我一直以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努力提升思想素质,增强工作能力,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加强自身修养,认真贯彻执行党委,政府的决定、决议。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尽职尽责、勤政为民,团结和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掌握工作主动权,勤奋努力、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党委、政府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我的心愿就是要把
落后的村变成一个富裕文明的先进村。多年来,通过大家艰苦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多优异的成绩。我村被省委组织部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市委组织部表彰为“先进支部”、多次被县委评为“先进集体”、“先进支部”等等。
为了带动老百姓改变老耕着方式,我们确定了以发展畜牧养殖和劳务输出为龙头经济的主导产业。成立了大市川村魔芋专业合作社,吸收会员190户养殖户参加,占农户的30%以上。2011年全村农户养殖户均7-9头,培育养猪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5户。2011年全村生猪饲养量5735头,牛371头,羊874只。全年共出栏生猪2246头,牛201头,羊481只、家禽3500只。畜牧养殖业收入224万元,占全村收入的20%。为了实现党支部制定的目标。我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多次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迎来了各种大小项目进入我村,不管是生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是一年一个变化。老百姓说的是摸得着,看得见的。首先争取上级投入资金98万元建成占地200平米和1800平米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改变了村办公场地落后的问题,硬化集镇道路1500米,投入7.2万元购买树苗5200余株、路灯6盏对村办公室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争取省复垦工程投入资金300万元对***、***两村基本农田基础设施进行大力改善,修复堰渠4处2000余米,修复河堤8处2500余米。争取资金6.5万元新建跨河大桥一座。自2009年以来,全村累计易地搬迁122户,占总户数18.7%,共建沼气池387口,占全村总户数71%。建自来水供水工程2处,解决村集镇及村民居住密集区263户860人饮用水问题,全村95%以上的农户使用和饮用管道水。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和光纤电视信号,安装程控座机251部,占总户数45%,拥有移动手机的农户占80%以上,电视普及
率96.8%,有33户农户拥有电脑。近些年来为百姓们改变了生产生活便利的条件,由原来人均纯收入1556元上升到8020元。
作为一名基层村干部,为了全村的百姓求改变,要以身作则,多谋求发展,为他们多办实事,好事,不吃、拿、卡、要,不损害群众利益,决策讲民主,办事重民意,掌权为民,秉公办事,自身清正,不该拿的一分也不拿。说话办事才硬气,群众才信服自己。对特别贫困人员,要多去关心他,给他们出谋献计,有时看到这种人员,自己还要伸手帮他一把。自任村干部以来,是这样做的。所以,才有今天大市川村的发展,才有全体党员群众、村组干部支持我的工作,换来了今天大市川村村风好,群风好,班子团结好。
当村干部,不是想到自己要争取去干、去当,就干得好的,不要想到当了村干部就高人一等,就想去利用权力摆吃群众,群众不敢明讲,但他们的眼光是明的,暗里就不支持你的工作,什么发展都是搞不走的,其次会给带来诸多的工作困难。当好一个村干部也不易,我想最起码做好“一心三点”即:一心:要有一颗甘当公仆、执政为民的心。三点:政策水平高一点。村干部是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直接代表,联系千家万户,如果自己对政策都吃不透,势必念歪嘴经,出差错,甚至好心办错事;其次是责任心强一点,责任心就是关心全村人的疾苦,要像温家宝总理说的“常到农民家中看一看、坐一坐“,认真负责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三是奉献精神多一点,农民常说:“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干部”,表率的力量无穷,村干部要少存私心,先公后私。试想一个十分贫困的村子,如果村干部都莫名其妙地富起来了,群众能服吗?如果村干部带领大家富起来了,村干部不也在其中了吗?因此群众最拥护那些有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心里总想着群众的领头人。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村干部要多付出,不计较个人得失,在自己任期内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是听到要换届了,思想就开始动摇了,才抓紧时间做一两件好事让群众看,这样的村干部还不如不当,让群众来选出他们心目中的那个领头人!如果群众还需要你这个领头人,那就不要让他们失望。
谢谢大家!
第二篇:一心为民好支书-袁延安
一心为民好支书---袁延安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王集村党支部书记袁延安始终不忘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致富不忘乡邻,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奔小康,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好评。
自主创业奔富路 致富不忘众乡邻
1986年,一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踏上了当兵的路程,5年后袁延安回到了胜利油田河口区集输公司上班,一转眼8年合同到了期,按照当时的规定,回乡过几天就可以再到单位上班,这份工作在当时看来很多人都求之不得。但是回到家后,他毅然决定留下来,开始他的自主创业之路。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他决定在村东头交通相对便利的位置建造一所加油站。2002年,投资150万元的华益商贸有限公司正式宣告成立,主要从事成品油的运输和出售。通过他的苦心经营,又在义和镇驻地新开了加油分站,经济效益年年高升,成为了远近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
自己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可他却从来没有忘记乡亲们。“光自己富裕了不算是一名合格、称职的党员,更重要的是能够带领全村群众走上富裕的道路,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袁延安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的心声。他对内动员鼓励村民积极自主创业,对外积极联系企业项目,从此开始了一段艰辛的创业富民之路。在他的带动作用下,村民们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目前该村已发展起王集村劳务工程有限公司、虹宇机械厂以及华益商贸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拥有大中型拖车、挖掘机10余辆,小型货车、运输车近百辆,有效解决就业380人。为解决好村内剩余劳动力,他费尽心思与本村附近的黄河口家俱实业有限公司取得联系,使本村200多名村民走出农门,成 了“上班族”。2006年春节,在袁延安的带动下,王集村劳务工程有限公司还积极拿出2万余元为每家每户购买了花生油、水饺粉等年礼,并集中发放到农户手中,得到了村民的广泛好评。
群众冷暖记心间 一心为民办实事
袁延安担任村支部书记后,为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冷暖的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广大党员开展了“村民大调查、百户大走访”活动,广大党员深入群众,深入各级部门,广泛听取群众的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研究落实整改措施。同时,还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置征求意见箱等形式,广泛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全村党员共走访群众200多户,发放征求表160多份,征求到关于村班子及村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11条、关于党员的意见和建议60余条。针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该村实行了以“访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为主题的“民心工程”,确定实施户户通有线电视工程、户户通公路工程、关注夕阳工程、优秀大学生救助工程、村庄绿化工程等8件实事,这8件实事既有群众切实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包括改善群众交通、环境治理、教育、文化等事关长远发展的问题,总投资380万元。为把8件实事落到实处,袁延安组织专门召开会议,明确了具体承办责任人和办理时限要求,所有工程项目都制定了实施方案,列出了工作进度表。目前,投资150多万元的户户通有线电视工程和户户通公路工程已全部竣工,全村家家户户出门走上了柏油路,进门看上了闭路;救助优秀大学生2名,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救助金1.5万元,为老年人办理老年优待证260多个。
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该村先后开展了以“弘扬先进性、服务众百姓、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为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服务广大群众搭建了良好载体。在学习动员阶段,主要开展了“永保党员先进性,我为贫困户和五保老人献爱心”、“六争先六争做”、“双争双带”等系列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为贫困户、五保老人捐款1350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0多件,给贫困户送去面粉75公斤、食用油15公斤,救助贫困生8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情赞扬。在分析评议阶段,也就是2006年春节前后,主要开展了“春风送暖”、“致富思源”、“新春送春联”等系列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共为贫困户、贫困生发放救济款1.2万元、为贫困户发放救济面粉2500公斤,为贫困户送春联80余副,组织本村致富能人为群众发放春节慰问面粉3500公斤、食用油1600公斤。
抢抓机遇促发展 建设小康文明村
去年以来,王集村紧紧抓住创建东营市小康文明示范村的良好机遇,在全村迅速掀起了创建小康文明村活动的热潮。在实际工作中,村党支部首先从抓村容村貌治理入手,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对农村环境“脏乱差”进行集中整治,大力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教育引导农民树立科学、健康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在上级部门的帮扶下,将村中心街建成了“文明诚信一条街”,在两侧墙壁上悬挂了60多块文明诚信宣传牌,街道两侧修建了排水设施设施,安装了路灯,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文化。同时,利用农闲时间集中清理了沿街“三堆”、垃圾,全村共清理街道18条,清除垃圾15吨、清理“三堆”12吨、新建沼气池30个。持续开展农民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按照区镇统一安排和部署,在全村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女评选表彰活动,倡树文明新风,建设幸福家庭,树立良好村风、民风。去年以来,全村共涌现出好媳妇58名、“五好家庭”160个、“十星级文明户”220户、“文明信用户”220户。
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该村还大力发展村级公益事业,使群众的 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小康文明村创建活动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先后投资50多万元新建了村文化大院,建起了“小康书屋”和活动广场,配备图书3500册、购置健身器材10件。建立了远程教育网络和科技联络点,定期开展科技培训,聘请专家来村里授课,并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去年,全村举办科技培训班35期,受训群众3500多人次。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加强医疗服务站建设,提高村级医疗水平,群众就医方便,小病不出村,保健、就医、防疫、灭病方便及时。成立了业余文体活动队和村民秧歌队,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利用农闲季节,我们举办了象棋赛、乒乓球赛、歌咏赛等活动,村民自得其乐。目前,村民秧歌队已发展到90多人,在2006年春节期间到全镇30多个村庄与河口街道、新户乡的10多个村庄进行了巡回演出,大大丰富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精神文明思想境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东营电视台还对此事进行了专题报道。
第三篇:做一心为民的好干部
做一心为民的好干部
1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公与私岂能混淆——换届之际说政德之三》的文章。
当前,各地的换届选举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换届选举换出了新的气象,也是进一步扩大民主,选拔更多优秀的人才充实到机关事业的领导岗位上,新的起点也更加突出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在新的岗位上,我们的领导干部就开始面临着公与私的考验。我们的领导干部如何才能把握好公私之间的界限,如何才能处理好公私的关系,真正的用好权力,在公共利益的面前,能够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一方面,我们应当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始终站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冲突时,我们应当自觉的做到牺牲小我利益,而顾全大局,不能因顾个人的得失而损害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我们的领导干部要知道自己赋予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只有更好的坚持走人民群众的路线,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大众。
另一方面,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坚守廉政的底线,公道办事,克己奉公,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才会得到老百姓更加拥护和支持,我们只有从心里消除腐败贪婪的思想,才能够坚守住来自各个方面的诱惑,把握立场,站稳底线,常怀一颗为民
之心,做一个心系百姓,大公无私的好干部。
同时,我们要知道,无数的事实证明,一个领导干部做的好不好,对不对,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俗话说的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们就是要以老百姓的满意来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标准和业务水平。我们应当向那些被人民群众所歌颂的优秀领导干部为榜样,他们之所以能够被人民群众所拥护和爱戴,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始终将老百姓的冷暖安危时刻放在自己的心上,自觉的做到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做到清廉为官。
第四篇:做一心为民的好党员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是黑龙江省电力公司哈尔滨电业局客户服务中心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李庆长。多年来,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在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帮助下,坚持真诚为广大电力客户服务,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被誉为党和群众的连心桥,党和人民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先后荣获了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国家电网公司优质服务十大标兵”、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还光荣地当选为党的xx大代表。我深知这些荣誉的取得不仅仅属于我自己,它更是党和人民对电力企业的认可,是群众对共产党员的信任。今天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的一名党员,能够参加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我感到十分荣幸,下面,我把我和党员服务队的工作向领导和同志们作简要汇报。
(一)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70年参加工作,被分配到哈尔滨电业局变电工区。35年来,我一直工作在为群众服务的岗位上,干的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多年的实际工作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当一个好工人、好党员,主要是立足岗位,把一件件小事做好,让群众感到满意。1985年,我被调到哈尔滨电业局所属道里供电局工作。当时,我们变电亭班的8名同志肩负着58个变电亭、90台变压器的运行维护和近8万客户的供电任务。服务范围是哈尔滨的繁华地带,市委、市政府等机关学校、医院商场、饮食娱乐场所、旅游景点都在这个供电区内。这里也是老城区,供电线路严重老化,一些设备也比较陈旧。可以说地理位置重要,供电任务艰巨。我和班组的同志走街串巷,勘察线路,走访客户,哪个大院、哪条线路是什么状况,我基本上做到了心中有数。对一些上百年的老楼,我们上屋顶,爬天棚,有了问题及时处理。线路停电检修以登报通知为准。我想,如果客户没有看到报纸,电突然停了,会给客户造成很大损失。假如医院的病人正在手术,就会有生命危险。为了不给客户造成损失,在变电亭班工作的十几年里,我养成了习惯,停电作业前先给一些重要客户打个电话或亲自去告诉一声,这样心里才托底。单位给我配了传呼机后,我马上把传呼号留给客户,还把传呼号喷在变电亭墙上、印在服务卡上,无论白天黑夜,只要客户的电出了问题,我接到传呼就立刻前去处理。
从XX年7月1日,建党80周年纪念日这天开始,哈尔滨地方媒体《新晚报》对我进行了连续报道,我的名字和传呼号在报纸上公布于众,“有事呼他,好使”这句话迅速在市民中传开了,群众遇到什么事,首先想到打128呼李庆长。这几年,每天都有几十个传呼打来,最多一天接了140多个。我每天都在回传呼,手麻了,口干了,嗓子也哑了。电业局领导和同志们给了我极大关心和支持,局里以我的名字命名成立了“李庆长共产党员服务队”,让我当队长。党员服务队成立以来,各级地方党委和企业领导始终关心着党员服务队的成长。为了使党员服务队工作得更好,进一步为党员服务队制定了服务守则,明确了服务范围,规范了服务标准,并把处理急难险,帮扶弱势群体作为工作重点。三年多来,我和服务队共接传呼2万多个,一直保持着100%的答复率。我知道,群众打传呼找我解决难心事,表面上是群众信任我,实际上是百姓对供电企业的信任,是党和政府的信任。
老百姓信赖我们党员服务队,有时也忽略了电业部门的具体职责。在我们接到的求助传呼中,象插座坏了,水管子漏了,下水道堵了,家用电器出毛病了等等,许多都不属于电业局的工作范围。遇到这些情况,我想只要为百姓解难,对社会有利,共产党员就没有分内分外!
记得一个星期六下午,我正在理发时,接到一个女同志打来的传呼,说家中插座坏了。我问她明天去修行不行,她说行,可就在我要放下电话时,她又说得给瘫痪的老人烤尿布。理完发,回家骑上自行车就去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给我开了门,进屋后看到,对着门的床上,躺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大爷正在打点滴,右边床上躺着一个神情呆滞的姑娘。我把大爷的床挪开,边修插座,边和大娘唠嗑,原来这家是 84岁的老大娘,伺候着88岁的老大爷和一个40岁的从小患脑瘫的女儿。其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修好插座后,我告诉大娘,今后有什么事,就给我打传呼,我来帮你您。大娘用颤抖的双手抓住了我的手,流着眼泪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好党员。我只是为老人修好了一个插座,但这点小事却换来了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感谢,从这件事我真正感受到了共产党的责任。
去年6月23日晚上7点多,我接到了哈尔滨某监狱干警打来的传呼,他们本单位负责维护的变电所下午3点发生停电事故,可是到晚上7点多,也没查明事故原因。监狱电网送不上电,服刑人员喝水、吃饭都成了问题,监区一片漆黑,弄不好要出大事。当时监狱的情况很紧张,为防止不测,监狱领导下令进入紧急警备状态。事情紧急,责任重大。我向单位领导汇报后,和队员一起在晚上8点50分赶到事故现场,看到变电所低压盘上和地上到处是崩坏的空气开关。经过对现场调查分析,我们确定是线路故障造成三相弧光短路,崩坏了空气开关。虽说值班人员更换了被崩坏的开关,却没有把相邻开关上的金属粉尘进行绝缘处理,多次送电后导致6个开关被连续崩坏。查明事故原因后,我们确定了抢修方案,更换了被崩坏的开关,并对所有设备进行绝缘测试,经全面检查确认没有问题后,一次送电成功了,这时已是24日凌晨2点10分。监狱领导和干警们高兴极了,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为了感谢党员服务队的帮助,他们送来了感谢信和锦旗,锦旗上写着:“危机时刻排忧难,庆长精神融警心”。
(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危急的事,作为一名党员,这时应该冲在最前面。记得在1996年的腊月二十七,晚上下班后,我骑自行车从封冻的松花江面上往太阳岛的家中赶,走到江心的时候,发现前面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突然不见了。我想,不好,前面有一条清沟,人一定是掉进清沟里了。我快速赶到了跟前,看到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小男孩正在冰窟窿里挣扎着。赶紧救人!我把自行车平放在冰面上,人趴在冰上,抓住车子的后轮,爬着往前推自行车,让前轮接近落水人。我大声喊:“先救孩子,先让孩子抓住。”大人将孩子推向自行车,孩子抓住车圈后,我先把孩子拽了上来,把孩子送到安全地方后,回身又去救大人。由于大人在水中淹的时间长了,虽然车圈就在眼前,可他抓了三次都没有抓住,眼看就要沉下去了。我急得大喊:“快点抓住,你沉下去了!”就在他要沉下去时,我又拼命把车子往前推了一下,这次他抓住了。我使劲往上拽,可是怎么也拽不动。这时,我听见咔嚓一声,右膝盖把冰顶漏了,右腿掉进了冰水里。当时我眼一闭,心想完了,今天是活不成了。可一睁眼,居然身子没有全掉下去。我赶紧爬了上来,换了位置继续拽。当时也不知哪来那么大劲,居然一股劲就把那个中年人拽了上来。我用自行车驮着孩子,用最快的速度将他们送到江北的亲属家。两天后,也就是大年三十上午,孩子的母亲找到我家登门道谢,她哭着说:“谢谢你,救命恩人,我家两个人如有一个人救不上来,我这个家就完了。”后来,有人问我,救人时是怎么想的?其实,当时我什么也没顾的上想,就想怎么快点把他们救上来,因为慢了他们就得淹死,这事咱赶上了,我不能见死不救!
1998年的特大洪水,把为哈尔滨一、二水厂供电线路的115根电杆淹在水中,最深的达六米,严重威胁到全市的供水安全。当时,全市停水的谣言,引起了哈尔滨市民的极大恐慌。维护线路不属于我的工作范围,但我是党员,在松花江边居住了40年,懂得水性,熟悉水情,这个时候,我应该去!我主动向领导请战,带领20名同志组了成保电突击队。当时,大风天,船在水中摇晃个不停,使人头晕目眩。到了9月,阴冷的江风吹得人浑身发抖,穿着被汗水和雨水打湿的衣服,更是冰冷刺骨。我们冒着船随时被激流冲翻的危险,在剧烈摇晃的船上,清除电杆上、拉线上的杂物,连续奋战了30多个日夜。经过我们的努力,全部线路没倒一根杆,没断一根线。洪水过去了,可灾区老百姓的生活却出现了困难,我将获得哈尔滨市特等劳模的XX元奖金全部捐献给灾区人民,尽了我这名共产党员的一份心意。
(三)在帮助客户解决用电难题过程中,出于感激等原因,常有人送钱赠物请吃饭。记得有一年春天,我接到一个工地负责人打来的电话,说他们那里总停电。我到现场了解到,开发商为了在汛期之前干完工程,进了许多施工设备抢工期,造成超负荷停电。工地的负责人对我说:“汛期前干不完,我们的损失可就太大了。我给你1万块钱,你想办法替我们解决了就行。”1万块钱,对我来说不是个小数目。那时一年我也挣不上1万块钱。过去我多次拒绝过客户的好处费,但这么大的数还是头一次。当时,我对他说,我马上帮你办理增容,但钱我一分都不能要。我把这件事向企业领导做了汇报,电业局特事特办,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帮他办完了用电增容手续。工地停电的问题解决了,工地负责人激动地对我说:“有人说电业局的人是电老虎,你帮我办了这么大的事,却没收我一分钱,没抽我一根烟,我觉得电业局的人真是和亲人一样!”。
30多年里,这样的事我遇到不少。我知道,许多人给我们送钱送东西,是发自内心的感激。但是我觉得,咱是个党员,也就能帮老百姓“修个开关、送个电”。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咱是被服务的老百姓,办事儿都要打点打点,咱们心里会怎么想?再说,作为一名党员,如果收了老百姓的钱物,肯定会损坏党的形象。损害党形象的事儿,我坚决不干!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越是春节,用电量越大,越容易引发事故,找我的群众就越多。因此,这么多年,我几乎没和家人好好过上一个团圆年,甚至没有过上一个安稳的礼拜天,常常是传呼一响,我就得往外跑。我的老伴虽然身体一直不好,却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把全部家务承担下来。父母在世的时候,也总是帮助我照顾孩子。这么多年来,没有家人对我的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肯定干不好。1996年春节,我和全家人过了个团圆年,那是因为我瘫痪了3年的老父亲身体明显衰弱,精神头儿也大不如从前,整天昏睡,作为老人唯一的孩子,我想和家人一起过个年,以免将来留下遗憾。年三十的晚上,我贴着爹耳边说:“爹,今年我不值班了,在家里陪你过个年,我们一家人吃顿团圆饭!”我和爱人给爹洗了脸和手,又为他穿上新衣服,扶他坐在桌前的沙发上,我给他倒了一小杯啤酒,我说:“爹,咱爷俩喝一杯,祝您早日康复。”可我爹只喝了一小口,就再也不喝了。饺子煮好了,可他说啥也不吃,全家人好说歹说,才喂他吃了一个饺子,就上床睡了。看着我爹已病得吃不下喝不下的样子,我心中是那样难受。半年后,我爹就去世了。父亲出殡的那一天,虽然我谁也没通知,但领导来了,同事来了,服务过的客户来了,我趴在父亲的灵前失声痛哭:“我整天在外边跑,顾不上你,今天有这么多领导、同事给你送行,你若有灵,也该原谅儿子了……”
(四)做一名合格的党员,为群众服好务,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我初中文化,从事电力生产服务工作,简直就是个大老粗。30多年里,我一直在学习。刚参加工作时,跟着师傅到处跑,学到了师傅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严细认真的工作作风。平日里,我认真钻研技术,通过自学考试,成为哈尔滨电业局第一个配电高级技师。结合工作经验,我编写的《变电亭验收标准和检修工作规程》在全局推广应用。在哈尔滨市开展的“争做李庆长式共产党员,争创李庆长式共产党员服务队”活动中,我和服务队的同志及时总结经验,归纳出“三统一”、“四自带”、“五必须”、“六不准”的共产党员服务队服务规范,使全局18支共产党员服务队有了服务标准,也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开展共产党员服务队活动提供了经验。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领导为我们共产党员服务队配备了计算机。在平时工作不忙时,我就坐在计算机前,熟悉电脑性能,练习打字。现在,一些基本的记录和材料我都能熟练地打出来。我还在闲暇有时间时接听“95598”服务电话,既可以面对面为群众服务,还可以把自己的技术和服务经验交流给同志们。去年,我和服务队又按照哈尔滨电业局开展创新服务的要求,把服务延伸到社区,并与尚志社区结成对子,主动到社区宣传供电企业与房产部门的产权界定,讲解安全用电知识,告诉客户一些简单用电故障的处理方法等,及时帮助社区和居民解决用电方面的难题。
这些年,我一直坚持做好人、做好事,很多人问我:“是什么促使你这么做的”。说句老实话,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从小听着雷锋、欧阳海的故事长大,我觉得做人就应该做个好人,参加工作以后,我的目标是做个好工人,入党以后,我想做人的标准不再仅仅是一个“好人”、“好工人”了,而是要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个一个好党员。我没有很高深的理论,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我应该用一点一滴、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党增光。
“共产党员服务队”有时也会碰上让人感到为难的事,XX年党员服务队刚刚成立的时候,我接到一个传呼,一位客户说自己那儿的插座和灯都坏了,让我们去修一下。我们去了一看,原来这是家私营诊所,共有20多个小房间,有的灯不亮,有的插座不好使。说实话,党员服务队的服务定位是老弱病残弱势群体和急难险重任务,这样的私营企业不在我们服务的范围之内,而且那位男同志坐在老板椅上对我们指手画脚,把我们当作他雇用的小工一样,心安理得地自己喝茶抽烟。我们真不想帮他修了。但一看到昏暗的诊室里正在候诊的那些病人,我们马上干起活来。几位队员忙了一个上午,仍没修完,后来又请南岗供电局的同志们帮助,终于忙到了晚上完成了任务。那位客户最终连声道谢。在共产党员服务队的这些年,我面对过形形色色的客户,承受过不理解、遇到过讥讽冷漠,我一直想,我们代表的是共产党员的形象,应该以党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对待别人。一次又一次在为客户服务中,我们用行动树立了党的威信,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在我为客户服务时,许多客户对我的信任和关心,使我终身难忘。一年夏天,一位姑娘在电话里一口一个叔叔叫着,劝我天太热了,别再跑了,您累病了咋办?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家住国庆街81岁的老党员董振阳老人几次打来传呼告诉我:“我就想去看看你,为了咱老百姓,你可一定要吃好、睡好啊。”工程大学的电工班长王冀滨打来传呼,要求加入我们共产党员服务队和我们一起干。动力区有一位叫王岳冰的老人打来电话说:“退休后本想安度晚年,看了你的事迹后,我觉得人还是多做一些好事才有意义。我决定向你们学习,也成立一个“共产党员服务队”为民服务。象这样的电话、传呼,我经常接到。我想,我只不过做了一个党员应该做的事,可是群众却这样理解我、关心我、支持我,我李庆长一定不辜负群众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努力工作来回报社会。
现在,党员服务队已在全社会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哈尔滨市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行业相继成立了共产党员服务队,黑龙江省电力公司成立了236支共产党员服务队,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以成都供电局共产党员服务队为代表的一大批党员服务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现在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全国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该怎么做?李庆长共产党员服务队该怎么做?尤其今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发展目标,发布了员工服务“十个不准”、“三公”调度“十项措施”、供电服务“十项承诺”,提出服务理念追求真诚,服务内容追求规范,服务形象追求品牌,服务品质追求一流。这是国家电网公司为全面提高供电服务水平、使电力供应更安全可靠而出台的具体举措和要求,对每一名供电职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感到,作为最早创建的哈尔滨电业局党员服务队,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做好优质服务工作,为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各位领导、同志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现在56岁,年龄不算小了,但是我为群众服务的这颗心永远年轻。目前,全党正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再创为民服务新业绩,让哈尔滨电业局李庆长和李庆长共产党员服务队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列!让党旗在广大人民心目中永远飘扬!高高飘扬!
谢谢大家!
第五篇:苦干实干一心为民
苦干实干
一心为民
——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三十五年如一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扎根太行,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群众的深情爱戴。
6月12日下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河北省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现摘编发言。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饶桂生
2016年4月10日,我校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噩耗传来,学校师生和太行山区的农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臵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执着于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2015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大会上作首场报告,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是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我曾听到有记者问他‚你有这么好的技术,又常年奔波在外,每年至少也得有上百万收入吧。‛他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的‛。他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超常的意志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老师生前获得过诸多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但他最看重的还是‚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刻着‚共产党员先锋岗‛的标牌,一直摆在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他曾讲:‚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在他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1/3以上是农民朋友的,并随时随地为农民群众解答难题,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他常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为了农民的需求,为了产业的发展,他一次次探索创新,一次次开辟‚战场‛,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开发的典范,从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临城绿岭、平山葫芦峪,再到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帮扶点,他所到之处,都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30多年来,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他注重言传身教,无论是课题攻关还是下乡实习,都与学生一同住联排通铺,一同做试验课题,一同劳动实习,用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爱,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不论是在校的还是毕业的,看到谁生活上有困难,都会主动帮一把。在学生心中,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
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邢台县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在内丘县岗底,他开发了优质绿色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工序,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使过去赤壁几十里、草都长不好的荒岗变成了‚花果山‛‚摇钱树‛,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他用科技的力量使许许多多的贫困山村摆脱了贫困,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他经常讲,太行山人民为我国革命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授,有责任、有义务为太行山人民脱贫致富干几件实事。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当成自己的家,他把那里的人民当成亲人,年轻时在前南峪,为了方便工作,他把家安在了村里的石板房,和同课题组的爱人把孩子接到山里,一住就是4年多。农民也把李老师当成自家人,有一年春节,我给他打电话拜年,电话里,他兴奋地说,‚我们全家在岗底村过年呢,这儿热闹,就是呀,叫我去吃饭的人太多,不去谁家谁都不高兴,我一顿饭要吃两三家,有时一天要吃6顿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和山里人在一起的那股子亲热劲、兴奋劲。在我们学校,有一件尽人皆知的事。有一天,李老师急着赶回学校上课,走到村边遇到堵车,他心里着急,下车看看,村民一看是农大李老师,二话没说,拆掉自家篱笆院墙,让他过去。李老师和山区农民亲如一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李保国走了,但他的人生价值依然发光发亮,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行!
“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 杨双牛
我和李保国教授是1996年认识的。那年8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走了全村200多亩保命田,山场果树遭受了很大损失。村民们哭着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个时候,李老师随省里的科技救灾组来到了岗底村查看灾情。他递给我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后面留了电话,还说:‚你3个月修一条通往村后沟的路,路修好了,我再来。‛
岗底村是河北省内丘县太行深山区的一个小村,1984年人均收入不足80元,为了脱贫致富,从1985年开始,10年种了20多万棵苹果树,但苹果质量特别差,到1996年还没摘掉穷帽子,迫切需要技术指导。
20天后,路修好了,我给李老师打了电话,讲了我们的困难和愿望。没想到,他真带着铺盖卷来到了岗底村,一头扎进山里,查看果树情况,每天跑50多里山路,累得晚上都上不去炕。看到果树光疯长不挂果,他比我还心疼,说‚我来晚了。‛
李老师对我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们一块干,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我一分钱也不要你的。‛从那天起,这个愿望就在我俩心里扎下了根。他比我小4岁,他喊我大哥,我喊他老弟。我们哥俩一起干,一干20年。
刚来岗底村的时候,李老师指着树上的苹果,跟我开玩笑说,‚你看它们简直就是黑蛋子。‛他还说,‚3年内,要让这些果树长出金苹果。‛
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让农民能听懂、记住,李老师把技术编成顺口溜、歌谣,简单易懂接地气儿。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设在果园,亲自动手,一会儿用锯,一会儿用剪子,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1/3。农民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急切地说:‚你找来的这个教授到底行不行?这不是糟蹋年景吗?看他穿戴也不像教授。‛面对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了16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这次很多人死活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真成了金苹果。
这下,村民打心眼儿里服了,以后全听他的,他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李老师在岗底村扎下了根,他研究推广的28项成果中,有15项是在岗底实验成功的。
从1996年到2009年这十几年里,李老师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把富岗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了12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先对村民集中培训,然后再单独辅导。
李老师刚到村时,画了两张平面图,一张是果园分布图,一张是村民住宅图。他经常到果园里转,看到谁家的果树有问题、谁家操作不规范,就直接找到村民家里去辅导。
村里有些老树生了腐烂病,传染途径广,传播速度快,防治不及时,整个果园就毁了。村民十分绝望,想把树刨了种庄稼。李老师想了好多办法,并反复给果农做示范,就这样救活了100多亩果园。
根据太行山独有的气候特征,李老师还对果树进行了树形改造,让树冠变成了垂帘形。改造后,果树变得通风、透光、枝条壮;苹果变得果形正、果面光、着色均匀见太阳。
李老师在管理果树时,经常起早贪黑,探索、实践出绿色、有机苹果的治虫、施肥生物链条,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富岗苹果获得了99世博会银奖、中国驰名商标、河北名片,一个极品果儿卖到了100块钱。
这些都是李老师的功劳,可他却说:‚科技致富,不能光依靠我一个人,要把农民变成我,把大家都培养成管理果树的专家。‛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人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
在他督促下,又请农校对全村208名果农进行培训,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我们村现有技师14名,农艺师1名,高级技师5名。
在岗底20年,李老师始终保持着刚来时的样子:‚比农民还像农民‛。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3.1万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
可是,就在今年4月10日,李教授去世了。李教授,我的好兄弟,岗底的好日子,是你用命换来的。我们要把你安葬在岗底高高的山冈上,让你看蓝天白云,赏日月星辰;把你的碑,立在山顶上,让你看见岗底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让你看着我们一起谋划的50平方公里生态大花园变成现实!
我们的严师慈父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陈利英
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那天,我和同学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发现老师已经到了,就好奇地问:‚老师来得这么早?‛他笑着说:‚刚从邢台基地赶回来,怕耽误上课就直接来教室了。‛
每次课,李老师都是提前到,准备课件、和我们沟通学习体会……还把手机号码告诉我们,说学习上有困难,可以随时找他。
李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他总能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讲得明白透彻。慢慢地,我们都喜欢上了这门课,觉得果树管理并不难。然而,当我们走进果园才发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不容易。
2003年初,我们随李老师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毕业实习。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他说,所有技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2010年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2013年寒假,一个师弟没有按要求完成论文,老师要求他留在学校继续完成,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李老师常年在学校、基地之间奔波,白天除了上课,就是上山下地,讲技术、做科研,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修改论文。无论多忙,李老师对每篇论文,从框架结构到字句标点,都会仔细修改。师弟的论文先后被李老师修改了7次,内容从最初的3000字丰富到7000字。
李老师要求遇到问题不能放过,要提出来一起研讨。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叫‚桃‘李’之家‛。在群里,李老师给自己取名叫‚老山人‛。4月8日上午10点,在阜平县林业局工作的祁娇娇在群里发图片询问:‚我这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晚上9点9分,‚老山人‛回复,这是一种害虫产卵造成的。这是我们收到老师的最后一条信息。
李老师常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踏实、认真。2008年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突然接到李老师电话,要我马上到核桃地。到了地里发现,一片核桃树受旱严重,已经长成个的核桃都蔫了。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后来有事耽搁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李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调查也就错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机会‛。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严师,更像慈父。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08年开始,每次对外技术培训都会叫上我,并鼓励我开口讲,他做补充。在他的引导下,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邢台、石家庄等地独立开展技术培训上百次。
李老师常教导我们,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2013年4月19号,正值果树的盛花期,石家庄以南,包括邢台,天气突然转阴,并由阴转雨,随后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李老师得到消息后,给我打电话,让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从白天到晚上,我一直和老师保持通话,那晚,他彻夜未眠。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他的到来让所有人的心里都踏实了。当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几乎全部绝收,但李老师指导的绿岭基地却几乎没有减产。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以前核桃树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树体营养积累,冬季修剪会引起养分流失。在老师的指导下,师弟汤轶伟经过反复研究,将修剪时间确定在春季核桃树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树势衰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我的老家在平原,小时候没见过核桃树。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爱上了核桃,还留在了山区成为邢台市市管专家、荣获河北省农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师姐在研究生期间,一直跟随老师下乡,精通苹果管理技术,到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工作以后,参与、并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增长了才干,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李老师,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我们一定会努力成为和您一样的人,帮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
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 郭素萍
我和保国是大学同学,我们1981年结婚,一起生活了35年。我和他既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搭档,这些年,我陪伴着保国几乎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
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流动的家,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越野车。
80年代初,山里的家是我们的生活中心,生活比较艰苦,没水没电,经常干粮就咸菜。当时为了不分心,我们把城里的老母亲和一岁多的儿子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那时我们搞的课题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村民们都管我们的儿子叫‚小流域‛。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
比较起来,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16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是腊月二十九,想准备年货第二天过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清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
这个春节,和以往一样,大年初一保国就在家里给学生改论文,初二就有蔚县农民找到家里,咨询山怎么治,果树怎么管。初五到十一,我们冒雪开车跑了张家口的2个村,承德滦平7个村。这个春节,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车上过的。
30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别看家里的事他顾不上,可保国也有温情的一面。对老人,他特孝顺;对晚辈,他特慈爱;我们夫妻间,别看他脾气急,说话冲,但对我是从心里惦念着。
保国最爱的是治山,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山里的百姓富起来。为了治山他不求名利,什么苦都吃,什么罪都受。
保国身体底子很好,可常年往山里跑,生活不规律,超负荷工作,身体越来越差。1998年,患上了糖尿病。2007年,在张家口黑龙山林场,平时上山总是走在前头的他,突然觉得憋气,嘴唇发紫,也就在这次,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心脏造影显示他75%的血管狭窄,连心脏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桥,但医生说做搭桥后,需要休养干不了事,所以他坚决不做,采取保守治疗。一般医生讲解病情都不让患者本人在场,为的是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但是我们家不一样,我特意叫着他一起听,就是希望医生能帮我劝住他,把节奏慢下来,稍微休息一下,别再这么拼命。可他不听啊。
有一次,在辛集市果园做调查,他的心脏病又犯了,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心梗,马上住院,还在他的床头插了块儿牌子:‚绝对卧床休息‛。可是医生一出去,他就把那牌子翻过去了,坚持要出院,还像原来一样工作,那次学校领导给我下了死命令,‚保国走到哪,你必须跟到哪,他身边时刻不能离开人!‛这以后,我更是形影不离地陪伴着他,督促他按时吃药,可他给农民讲起课来,啥都忘了,有时看我在旁边端着水,拿着药,还嫌我烦,说:看不见忙着呢,过会儿再说!
在基地,他爬沟过坎,大步流星,讲课示范,精神百倍,没有一点病态,不了解他的,哪知道他是个病人!可是到了保定的家里,他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
从去年冬天,我就发现他身体状况在变差,饭量越来越小,不吃肉,人消瘦得厉害,脸色也不好看,多次劝他去医院看看,他总说,没时间!山在他心里比什么都重要。现在想想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是不知道这病的危险性,正是因为知道,他才更拼命,他怕时间不够,他怕他少帮了一个点,就会辜负一群人的希望。
2009年,保国出国考察,我给他买了一件大红色的冲锋衣,他问我,干嘛买个红的。我说,红色显眼,在果园丢了你,好找!今天,那件红色的冲锋衣还在,保国却丢下我,走了,我多想再看见他穿着红色的冲锋衣在果园中忙碌!风风雨雨三十几年,他是我事业的领路人,是我心灵的寄托。
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接着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咱家再吃顿团圆饭,多想看到你再抱抱我们的小孙子。
民心深处有丰碑
河北广播电视台驻石家庄记者站站长 于 良
苹果花开的季节,李保国走了,走得让人牵肠挂肚!
当了20多年的记者,采访了无数的典型人物,李保国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2016年4月12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他曾帮扶过的邢台县浆水村的农民都要来参加告别仪式,村干部给大家做工作,最后选了近70名村民代表。他带过的6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从各地赶来,跪倒在告别大厅,哭送这位情重如山的恩师……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李老师啥时来村里作指导啊?‛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
内丘县岗底村有个农民叫杨会春,干活实在,就是脑子转得有点慢。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为他重点讲解示范;李保国说一他不二,道道工序都能落实到位,后来,他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去年12月初,李保国在邢台市作课题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果树冬季剪枝问题,听说他在市里,就邀请他去村里做指导。本来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市里到村里,打个来回儿得半天工夫,但面对邀请,他应了下来,说第二天上午挤时间去看看。可第二天一早,起了雾,高速路封了。随行人员都劝说:‚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李保国说:‚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还是绕道走吧!‛
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近一个小时。一下车,李保国就冲着果农大声说:‚今天雾大,高速路封着,国道堵车,来晚了,实在对不起啊!‛诚恳地道歉后,他才拿起工具,教大家怎么操作。
一个知名教授,对山里的农民这么谦逊和气,让我十分震撼!
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这样奇怪的名字:‚井陉核桃‛‚曲阳核桃‛‚平山苹果‛等等。原来,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事情,又没说清他们叫什么,所以李保国就先这么存了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35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李保国更忙了。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我劝他说:‚你这样干太辛苦了!‛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啊。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啊!‛
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采访时见到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仅从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
是什么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是什么支撑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是信念的力量,他的信念就是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有如此的苦干实干精神,有如此为民的百姓情怀,百姓又怎能不爱戴、不尊崇他呢?百姓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 人民日报 》(2016年06月13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