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水县民兵英勇善战的历史故事由来大全
黑水县民兵英勇善战的历史故事由来
在雪域高原,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黑水民兵应急连党支部的一线堡垒;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黑水民兵的强硕身影,这是千真万确,黑水人有从军尚武的光荣传统。
1963年6月19日,毛泽东发表著名的“民兵工作三落实”后,从那个时候开始,黑水人就将每年的6月19日定为当地的“民兵节”。
“在森林扑火中,在抗洪抢险中,在工程建设中,在藏区维稳中,在抗震救灾中,黑水民兵把险场当战场,把异地当故乡,把“荣誉”当动力,传承着引以自豪的“黑水民兵精神”,书写着一个个动人故事。
黑水县地处藏区,红色文化源远流长,红军长征时曾四次进出黑水并翻越了黑水境内三座大雪山,召开了著名的“芦花会议”,留下了大量革命遗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铸就了黑水民兵骁勇善战、爱军尚武、永不服输的性格。在深入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活动中,黑水民兵把“荣誉”看得至高无上,“崇尚荣誉”已经成为黑水民兵敢打硬仗、善打恶仗、英勇善战、连续作战的精神食粮。
黑水剿匪战黑水民兵立下了赫赫战功
黑水民兵早就因敢打硬仗、善打恶仗而名扬军内外。军分区军史馆有这样的记载:五十年代,著名的黑水剿匪战,黑水民兵就立下了赫赫战功。
1996年,“汶(川)——马(尔康)”通信光缆工程建设,黑水民兵组成突击队攻坚,在海拔4000多米的鹧鸪山上奋战100天圆满完成任务;
2002年1月和2005年12月,红原县刷经寺镇、马尔康县白湾乡两次发生特大森林火灾,黑水民兵组成敢死队,爬上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上灭火,完成了其他队伍难以完成的急难险重任务;
2006年10月,因山体大面积滑坡和泥石流造成“汶(川)马(尔康)光缆”理县米亚罗镇至鹧鸪山段光缆中断,黑水民兵奉命赶到,连续奋战5个昼夜圆满完成保通任务;
2007年7月,草地某县看守所3名罪犯越狱逃跑,黑水民兵奉命协助追捕,一天之内翻越海拔3000米以上的5座高山,终将3名罪犯抓获归案;
2008年3月,红原县部分民族分裂份子裹胁不明真相的群众伺机闹事,黑水民兵远程机动,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分裂份子面前,击退了他们的多次冲击,很快平息了事态„„
“黑水民兵是阿坝高原民兵中最亮丽的名片,有他们的到来,就没有啃不了的‘硬骨头’、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原州委书记黄新初(现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现州委书记侍俊等领导每次提到黑水民兵时,都无不自豪地向新闻媒体记者这样介绍。
“黑水民兵是高原民兵最亮的名片!”
黑水县民兵搜救失事直升机和转运烈士遗体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阿坝州13个县受灾,3万多人遇难或失踪,数十万人受伤。震中汶川县映秀镇几乎被夷为平地。
灾情就是命令!
面对百年不遇的严重天灾,阿坝军分区部队民兵闻令而动。正在成都出差的军分区政委张勇和州委、州政府领导一起,第一时间赶赴震中映秀;军分区司令员夏春喜迅即组织分区机关、独立营和马尔康县民兵应急连300余人同时赶赴震中汶川县城。
与此同时,黑水县民兵应急连依令原地展开救援,随时做好驰援震中灾区的准备。
“怎么办?”州委书记、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侍俊情急之中想到了执行命令坚决、作风英勇顽强、应急应战能力突出的黑水民兵。他迅即通过卫星电话向军分区夏司令员和张政委求援,分区首长当即向黑水县人武部下达了紧急开动令:“星夜驰援震中映秀抗震救灾!”。
其时,与震中汶川直线距离仅几十公里的黑水县灾情也十分严重。黑水县民兵此时正在县人武部部长徐阳、政委谭德春的组织指挥下,迅速在现地展开救援。5月28日,接到军分区紧急集结驰援汶川的命令后,人武部党委从救援民兵中选拔了108名突击队员,由部长徐阳带领辗转马尔康——甘孜——雅安——成都4个州、市10多个县,实施千里大机动。他们打着旗帜,一路高歌,翻越几十座高山,经过数百处塌方路段,排除数十个险情,比预计时间提前5个小时抵达了震中映秀。
“黑水民兵个个都是好样的!”
2008年6月13日10时30分,成都军区某陆航团驻地机场。万众悲切迎英雄,巴蜀垂泪悼英灵!该团92734号直升机机组成员邱光华等5位烈士的遗体被运抵成都。
2008年5月31日14时56分,成都军区某陆航团一架正在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直升机与指挥台失去联系。陆航团官兵万分焦急!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万分焦急!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万分焦急!
5月31日16时正,阿坝军分区接到上级全力搜救失事直升机的命令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将搜寻任务交给正在汶川县映秀镇抗震救灾的黑水县民兵应急连。带队的县人武部部长徐阳向军分区党委立下军令状:“分区党委把这项重要任务交给我们,就是看重和信任黑水民兵。我们一定要发扬‘敢打硬仗、善打恶仗、能征善战、连续作战’的黑水民兵精神,圆满完成这次失事直升机搜救任务!”
除留下后勤保障人员外,徐部长又在108名民兵中精选77名骨干,随即背着干粮、雨衣,带着地图、手电向高山峡谷和密林荆棘进发。
震后的映秀地区地形十分复杂。这里山高林密,峡谷怪石突兀,断崖林立,壁立千仞,浓雾环绕,加之余震不断,飞石、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一路上险象环生。在如此恶劣的高山峡谷中搜寻失事直升机,无疑在风口浪尖上捞针!
从5月31日至6月10日,黑水民兵连续征战10余天,搜寻失事直升机的足迹遍布汶川县的银杏、映秀、旋口、三江、水磨、耿达、卧龙镇和都江堰市的虹口、龙池、玉堂等10余个乡镇。赵公山、大蜂窝、无音寺、银华寺、大红崖等20多座崇山峻岭中留下了他们疲惫的足迹和身影。
6月3日上午,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前往都江堰检查指导失事直升机搜救工作,在赵公山下路遇正在执行搜救任务的黑水民兵应急连。早有耳闻黑水民兵事迹的郭副主席拉着民兵曲让、俄木达、三吉扎西的手赞不绝口:“黑水民兵个个都是好样的!”
“黑水民兵抬的是英雄,他们同样堪称英雄!”
“找到了!找到了!”
6月10日10时55分,负责阿坝州抗震救灾指挥部映秀地区部署兵力的军分区政委张勇紧急通知:直升机残骸在映秀镇西北方向7.5公里高山密林处被发现,机上人员全部遇难,省军区首长命令分区部队和黑水民兵紧急前往转运烈士遗体。
接到命令,黑水县民兵应急连迅即马不停蹄地从赵公山方向赶回映秀镇。来不及片刻休整,开了一个简短的战前动员会,他们又带着防护服、裹尸袋、消毒药水和洗消设备,立即挺进大红崖直升机失事地点。黑水民兵应急连100名官兵在省军区政委叶万勇的亲自动员下,顶着骄阳向飞机失事地点快速进发。经过近6小时的艰难跋涉,他们来到了“鬼见愁”。大家边观察地形边制定计划,决定将攀登绳一头系在山顶的几棵大树上,一头系在民兵的腰间,慢慢地将民兵一个个地放下去。尽管只有100余米的距离,但民兵下到山涧却用了近2个小时。在狭窄山脊上,人根本不能站立行走,要靠四肢攀爬。爬过了“鬼见愁”,离失事现场还要翻越2座高山,途中全是悬崖。民兵们就象“壁虎”一样手脚并用,把身体悬挂在峭壁上,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一把蒿草是他们的助力器,一块突出的岩石是他们的救命符。晚上,夜黑风急,雷雨交加。民兵们有的穿着雨衣依树坐睡,有的披着尸袋御寒,有的找点树枝、杂草盖在身上,艰难地熬过了一夜。翌日一大早,他们又步履蹒跚地向山上爬行,直到11时许克服重重困难的黑水民兵连终于抵达失事现场。
失事地大红崖地势更加险要。赶来增援的贵州“洞穴搜救队”和某部工兵团在实地察看地形后,也感到难度太大、无法可施,坦言道:“仅靠人工转运,除非发生奇迹!”根据黑水藏族的风俗习惯,意外死亡的尸体未经**念经超度是不能触摸的,不然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遇难人员既是我们的战友,也是我们的亲人,他们是为救灾而英勇牺牲的,让他们曝尸荒野,大家能安心吗?希望全体民兵齐心协力把他们转运下去。”徐部长的话透露出几分刚毅。
6月12日,遇难者遗体接运工作展开。为防止遗体受到伤害,他们先用4、5层裹尸袋包,再用2、3件军用雨衣捆,又用攀登绳将遗体绑在一根木棒上。上山时,两人在中间抬、三人在前面拉、三人在后面推,下山时就反向作业。遇到崎岖地段,他们或拉着树根,或抓住岩石,一点一点地将遗体挪动。实在不能通过的地方,总有人主动站出来背着遗体攀爬。民兵瓦斯学背着遗体攀上约50米处时,脚下一块突出的石头突然掉落了,他整个身体一下子荡在半空中,攀绳在荡回悬崖时正好是背部向着悬崖,为了不让烈士的遗体受损,他用小臂在凸出的悬崖上一蹭,凭借较好的身体素质硬是将自己的身体侧身撞向悬崖。双手死死抓住攀绳,迅速稳住身体不下坠,靠着超常的毅力和胆识最终攀爬上了悬崖。
每一具遗体都要采取托、背、扛、抬等多种方法,要花费3个多小时才能艰难闯过“鬼见愁”。过了“鬼见愁”,他们就昼夜兼程,在断裂带和荆棘地上如履平地,在高山丛林之间象猴子一样迅捷。“嘿着、嘿着„„”勇士们的战斗口号在高山峡谷间回荡。当民兵们肩抬背扛着烈士的遗体途径兄弟搜救部队官兵面前时,大家都自发地向黑水民兵敬上军礼,沿途的群众无不为之感动,纷纷为他们鼓掌加油,称赞黑水民兵才是真正的“铁军”。
6月12日凌晨6时30分,当黑水民兵将5名烈士遗体安全转运到映秀镇后,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叶万勇立即接见黑水民兵。并称赞道:“黑水民兵抬的是英雄,他们同样堪称英雄!”
黑水民兵映秀灾区抢险救灾
2010年8月22日 刚刚完成舟曲灾区抢险救援任务回来的阿坝军分区黑水县民兵应急分队200多名,还来不及休整,就立即奉命转战来到汶川映秀灾区投入到“8・14”特大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现场。
从舟曲灾区千里转战映秀
2010年 8月17日晚23时40分,经过1000多公里急行军,黑水县民兵应急分队顺利抵达汶川县映秀镇立即投入到映秀镇新区左侧拦河坝修筑加固任务中。
经过17日晚的暴雨冲刷满目疮痍的映秀镇,两旁陡峭的山坡,山坡上多块巨石松动,随时可能滚落,严重影响作业面人员的安全。在“5・12”抗震救灾中曾在老虎嘴公路上方排危立下赫赫战功的黑水民兵,再次展露出不凡身手,15人噌噌地快速登山,及时清理了6所安全隐患,为山下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天,一部分黑水民兵完成了烧火坪泥石流堆积处至映秀镇政府所在地一线便道修复工作。
“吼、吼、吼„„”在映秀新镇抢险现场,一群黝黑闪亮的“高原红”面孔,身着迷彩装带着“四川黑水民兵”袖章,在积满淤泥大坝上来回穿梭搬运木材队伍格外引人注目,士气高昂的民兵们雄壮吼声响彻整个谷„„。记者与民兵们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都是来自黑水各基层民兵,在接到命令后,他们有的顾不得与家人告别就又奔赴映秀抢险救灾现场。
2010年8月26日,近千名前往都江堰的灾区群众在映秀镇龙溪隧道口等候赶车,国道213线都汶段出现交通大拥堵。正在映秀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黑水民兵闻讯赶到,20多名民兵协助维护秩序,同时抽调民兵应急分队3台运兵大客车协助地方政府转运灾区群众。一上午,黑水民兵就转运了灾区群众306名。5个多小时后,现场群众终于全部乘车前往都江堰。
“黑水民兵”精神显神威
“黑水”藏语称为“措曲”,含义是“生铁之水”,意为黑水藏族人民坚毅顽强,勤劳淳朴,有铁一般的意志。黑水人民与生俱有的顽强勇敢的意志交汇以能征善战的拼搏精神和红军在黑水播洒的长征精神在黑水民兵应急连党支部身上得到全面升华。黑水民兵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平时是民、战时是兵,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赢、叫得响,近年来在森林扑火、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就是黑水民兵精神的真实再现,是黑水民兵精神在藏区树立的一座历史丰碑,是黑水民兵预备役建设谱写的一部壮丽诗篇。一个榜样,一座丰碑。黑水民兵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坚持以担负的使命任务为牵引,积极参与“三个文明建设”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发挥作用突出,完成任务出色,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黑水县民兵应急连多次被军地各级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藏区维稳先进集体”,100余名民兵立功受奖。
为了使“荣誉”成为民兵完成各项任务的“催化济”,黑水县人武部注重宣传黑水民兵精神,尤其是在组织民兵执行藏区维稳、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等任务中,注重挖掘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重大任务的先进典型,重点宣传报道民兵参与抗震救灾、藏区维稳、牧民定居行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民兵志愿者服务队”等重大民生工程中的典型事迹,近年来撰写新闻稿件300余篇,被军地各类报刊杂志刊载150余篇,着力推出了一批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甘于奉献、勇于拼搏的民兵典型和先进事迹,在群众中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在“荣誉”的激励下,只要有任务,黑水民兵就争先恐后、踊跃报名,能否报名参加、能否“应征出战”成为了黑水县19个乡镇、局武装部和村与村之间民兵相互“攀比”的“潜规则”。有的民兵因身体等原因没被“录取”,便想方设法找人托关系到人武部“求情”;有的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的民兵听说要去异地执行任务,不惜用辛苦攒来的钱自费乘车、乘机赶回家乡报名;父子、兄弟“沙场点兵”的现象屡见不鲜。人称“许三多”的扎窝乡民兵卡西学因在山上挖药材而未能参加赴玉树救灾的民兵队伍,7天后他得知消息时急忙下山赶到县人武部,要求自费前去玉树加入黑水民兵救灾行列,懊悔之情溢于言表„„
2009年2月18日,阿坝州黑水县常态民兵应急维稳分队成立大会在达古冰川景区内隆重举行。现场1000多名闻讯赶来的群众,载歌载舞,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庆祝常态民兵应急维稳分队的成立。中共阿坝州委副书记陈贵华同志在会上向黑水县常态民兵应急维稳分队授旗。黑水县常态民兵应急维稳分队接旗后,全体民兵进行了集体宣誓。
黑水民兵“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已被人们广为传颂。
“作风非常强硬、工作非常突出、成绩非常显著、群众非常满意”这是人们对黑水民兵给予的高度评价。
成都军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四川省军区“藏区维稳先进单位”
60余人被省、州、县各级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16名民兵火线入党
100余名民兵立功受奖
„„
一张张闪光的荣誉奖牌,映射出一个个动人故事„„
森林扑火可记可名,比武竞赛可圈可点,藏区维稳可颂可扬,抗震救灾可歌可泣,参建参治可赞可叹„„
在雪山,在草地,在高山,在险隘。就地立业,异地建功。就是这样一个支部,就是这样一支队伍。
英雄群体的塑造需要标杆的引领
近年来,黑水民兵应急连在该党支部的组织领导下,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多次出色完成急难险重任务,成为四川省乃至西南战区武装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该县县委、县政府于2004年、2006年、2010年先后三次下发《向黑水民兵学习》的通知;2009年9月,中共阿坝州委、州政府和阿坝军分区向全州下发了《关于开展向黑水民兵学习活动的决定》,在全州范围内号召学习黑水民兵精神。当前,黑水民兵精神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是黑水人民战胜困难、鼓舞干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一笔珍贵财富。
“我们是光荣的黑水民兵,平时能应急,战时能献身„„爱党报国、爱军尚武、骁勇善战、战无不胜是我们黑水民兵的精神!”黑水县基层民兵木苏乡副乡长何光铿锵有力的话语道出了英雄的黑水民兵们的心声。(陈德 陈延春 罗冬泉 李旭 李京枝/文)
第二篇:醋的由来历史故事
据说,汉文帝以前,醋被叫做醯,醯成于商朝,是高粱美酒变化而成的。
相传,商朝殷纣王为给妲妃治病,在都城朝歌修建“摘心(星)楼”,要取忠心耿耿的丞相比干的七巧玲珑心。但食用人心需药引——一种山泉水和高粱的酒浆。纣王号令天下臣民进献,晋阳官员便将出产于晋阳西南四十里吕梁山下汾河沿边的高梁酒进献。这些制酒工匠同运输挑夫日夜兼程赶往朝歌。不料天热路远,未出太行山,挑夫大多中暑病倒,挑的酒溢出一股异味,这些制酒工匠深知高粱酒已变质,将这变质的酒送去朝歌必死,不送又没法回去交差,还不如喝了变质的酒死了算了。
于是打开酒坛,拆开泥封,不料,闻到一股诱人的醇香味,尝了尝,酸甜沁心。这工匠大喜,逃回家后,照此法又做了些,请乡邻们品尝,人人赞不绝口。食用一段时期后发现,这“酒”有治拉肚子和感冒的作用,更能增加食欲。后晋阳官员闻之,索取一坛献于纣王,纣王以为是酒,不料却酸的要命,喝后“烯嘘”不止。
妲妃问这东西的名字时,这官员灵机一动,便以“稀”命名之。而书记官因此物出自山西,用器皿而流入朝歌,便以“醯”记之。此后,“醯”逐渐成了山西人离不开的调味品,而外出山西人由于顿顿吃“醯”,也被人们称作“老醯”了。
到汉朝时,陈平、周勃诛杀吕后,拥立生于长安长于晋阳的刘恒为汉文帝,“醯”便成为汉宫的指定贡品。孝文帝十二年,晋阳送来贡品,照例要到后宫拜见孝文帝生母薄太后,薄太后是晋人,自然喜欢家乡的东西,但听到宫女太监们叫“老醯”时感到十分不舒服,便想将“醯”改个名字。孝文帝知晓母意后,便要臣子们想个好名字取代“醯”。
一个大臣想了一会儿奏道:“今年是癸酉年,又是腊月二十一日,将年月一台,即是“醋”字,而‘昔’字拆开,正好是二十一日。孝文帝龙心大悦,御笔亲书“醋”字,贴于盛“醯”的器皿上。此后,“醯”便叫为“醋”了。
第三篇:东昌府区名字的由来和历史故事
东昌府区名字的由来和历史故事
聊城也称“凤凰城”,因为聊城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
对此,还有一个传说:传说,聊城一带原是一片梧桐林,住着一对凤凰,统率着林中百鸟,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年发大水,东海一条恶龙来到此地,驱走了凤凰,使这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叫它东州湖。地方官见湖波荡漾,周围林茂花繁、景色优美,便想在湖边建城,但工匠们感到工程艰难,均不敢承担。这时,来了两个人,一个叫王东,一个叫王昌,他们自告奋勇,愿意承建。原来这两人就是被恶龙赶走的那对凤凰所生的儿子。王东、王昌建城,凤凰率百鸟送来木石用料,不长时间,一座雄伟的湖城建成了。人们为了纪念凤凰在建城中的功绩,便将该城起名为凤凰城。后来,东海恶龙又兴风作浪,企图摧毁新城。此时,王东、王昌即力战恶龙。恶龙逃往东海,扒出一条水道,引海水来灌城。为救凤凰城的百姓,王东、王昌兄弟二人钻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人们为感谢两兄弟献身保城救众的高尚品德,便将凤凰城又改名叫东昌。
开封府为北宋时期天下首府,威名驰誉天下,包龙图扶正驱邪、刚正不阿的美名传于古今。一曲“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令人荡气回肠,引起人们几多遐思神往。
重建的“开封府”位于开封市包公东湖北岸,占地60余倾,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气势恢弘,巍峨壮观,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互呼应,同碧波荡漾的包公湖湖水相映衬,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壮丽景观。开封府依北宋《营造法式》建造,以正厅、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宝馆等五十余座大小店堂。根据陈展内容的不同,大体分为九个区:
一、以名冤鼓、戒石、大堂等为主体的府衙文化区;
二、以梅花堂包拯倒坐南衙为主体的包拯传说文化区;
三、以太极八卦台、三清殿为主体的道教文化区;
四、以典狱房、牢狱为主体的刑狱文化区;
五、以拱奎楼、桂籍堂为主体的教育科举文化区;
六、英武楼、校场为主体的游艺文化区;
七、以清心楼历任府尹事迹为主体的府尹人文文化区;
八、以潜龙宫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的事迹为主体的帝王文化区;
九、以范公厅、曲桥、湖、山、石为主体的休闲文化区。
济南府始于北宋徽宗政和六年即公元1116年
宋开国后,济南沿用唐代名称齐州。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升州为府,齐州遂为济南府。
明清以来,济南府一直为山东的治所所在地。
泰安名称由来与城区变迁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
最早建置在泰山附近的城镇,是春秋时的博邑,其城址在今泰城东南15公里的旧县村。该城曾先后为鲁、齐两国所统属,秦统一后,在此设立博阳县,同时作为济北郡的郡治。汉初在这里设立博阳郡(汉武帝时改称泰山郡)。自春秋至西汉武帝前的四百年中,博城是泰山南麓的政治、文化中心。
西汉时武帝八次东封泰山,带动了泰山附近村镇的发展,由于当时由东谷入山,泰山东麓日渐兴盛。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下令在泰山以东设立新县,以奉祀泰山,故名奉高。奉高城址即今泰安城东25公里的故县村。后来泰山郡治便设在奉高城中,直至北朝,历时六百年。
隋唐时期,泰山以南的博城由于泰山登山路线自东路向中路转移,再次繁兴。公元666年,唐高宗封禅泰山后,将博城县更名乾封县,乾封县城(今旧县村)自此代成为泰山附近重要的城镇。
唐中后期及五代,泰山进香活动兴盛,以东岳庙(即今岱庙)为中心的地段由此迅速繁荣。唐末在此设岱岳镇,五代时并建寨墙,置有岱岳镇使及岱岳镇都虞侯等官以掌镇事,今泰安城区的雏形由此而始。宋代建立后,宋太祖下诏将乾封县城由旧县迁至岱岳镇,今泰安城区首次成为泰山地区的行政中心。
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将县名改为奉符,并在县城西南另筑新城,其城址即为今市区南郊的旧镇村。
北宋末年,泰山沦陷于金,金朝所属刘齐政权在奉符县境新设立泰安军(军是当时地方行政区划名称,与府州同级),泰安之名从此启用。根据后人的诠释,泰安之名取自《周易》“履而泰,然后安”之语,寓意泰山安则天下皆安、“国泰民安”。
刘齐被废后,泰安军为金所辖。
金世宗将军治由新城迁回岱岳镇旧城,改置为州。
元明沿袭州置,清代升州为府,州、府治所均在今之泰安城区内。
泰安建城至今已历千年,是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名府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称“北京”,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解放后,曾建大名市。大名县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历史上曾几度繁荣昌盛,益满中国古今大地。境内现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万堤古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遗址、直隶七师校址等,为发展大名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五代唐曰兴唐付,晋曰广晋府,又为天雄军,汉改为大名府,周因之,宋仍为大名府,建为北京,金曰大名府路,元曰大名路,明仍为大名府,清因之,属直隶省,民国废,故治即今
河北大名县。
.远古时期,大禹治水,改堵为疏,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州(冀、兖、青、徐、梁、扬、雍、豫、荆),青州即为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中有“海岱惟青州”、“潍淄其道”的记载。意思是说,青州的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泰山,书中记载:“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解释为,青州的地理位置位于最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所以被称之为青州,又因为是第一个可以看到太阳升起的州,故又被誉为“东方第一州”。
.保定的由来,与战事有关。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约燕、齐灭中山。燕赵重新划定疆域,现保定市区的地域范围划归燕国,以南为赵国地。据明弘治版《保定郡志》记载,燕昭王曾于今保定城东五里建广养城,俗称空城,为放牧战马之城。保定始有燕南赵北之称。由上可见,保定最初出现城镇,就是为保卫燕国安全所设的战备城市。
保定是一座军事重镇,历为兵家必争。春秋战国时期,保定为燕、晋、中山、齐、赵等国角逐的战场。战国后期,中山国灭亡后,燕赵重新划分疆界,今保定市区重新归属燕国,成为燕国南部的边防重地。今保定市南大街的“列国石”,俗称“保定府的大裂瓜”,即为燕南赵北的分界石。
顺天府学是明清两代礼部直接管辖的部门,教育局直属,凡是想要去国子监的学生,必须要经由顺天府学的学习,国子监就是封建高考的最高学府,其实顺天府学更多的是寓意通往最高学府的毕竟之路。
府学小学的同学一定知道,府学的正门有一块牌子,写的就是顺天府学
河间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居住。春秋属燕国之域,战国时期分属燕、赵二国,秦属巨鹿郡。从西汉文帝至武帝400余年间,4次建河间国,其间时国时郡。隋至唐属河间郡或瀛州。五代时瀛州归契丹辖。宋置高阳关路安抚使。大观二年(1108年)罢瀛州改府,河间属之。元改府为路,仍领河间。明去路存府,河间属京师河间府辖。抗日战争时期伪政府和抗日民主政府并存,伪县政府先后属伪河北省津海道尹公署、渤海道尹公暑、河间县抗日民主政府于1938年2月建立,先后属冀中区一、三、九、八公署。建国后河间属河北省沧县专区。1958年改隶天津专区,后又改隶天津市,1961年5月津、沧分后,称沧州专员公署,河间属之,1990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河间撤县设市,由沧州地区代管。1992年沧州地市合并,河间市由沧州市管辖。
第四篇:“稻香村”由来的历史故事
“稻香村”由来的历史故事
稻香村,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创立于苏州,并在清朝就已经具有极高的知名度。是中国糕点行业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企业之一。作为国家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及驰名中外的“稻香村”品牌创立者,历经两个多世纪(243年)的持续发展,一代代稻香村人的传承与创新,已成为闻名中外的大型现代化食品企业集团。稻香村,以其悠久的文化底蕴、精湛的制作技艺、卓越的品质信誉和领先的行业影响力,被誉为“糕点泰斗”。
《南方饮食掌故》一书中记载:乾隆皇帝南巡至苏州时,某日闲暇无事,微服私访遇到“稻香村”,顿觉店名颇为雅致,遂信步走进店门。品尝店内蜜糕后赞不绝口。回行宫即责令苏州府台日后将稻香村蜜糕进贡至京。乾隆在宫中吃到蜜糕,龙颜大悦,特御赐稻香村一块葫芦招牌,上写“稻香村”三个大字,字体飞金。
扬名天下的“稻香村”为什么叫稻香村?据店中过去的传说,店主王秋根,祖辈喜看《红楼梦》,后来从《红楼梦》中受到启示,又联想到茶食糕点的原料都是稻麦,所以决定取名为“稻香村”。但在《醇华馆饮食脞志》中却说:“店主沈姓……设肆于观前街,奈招牌乏人题名,乃就商于其挚友,友系太湖滨莳萝卜之某农,略识之无,喜观小说,见《红楼梦》大观园有稻香村等匾额,即选此三字,为沈店题名。”
出自《红楼梦》中的稻香村是为迎接元妃归省,贾府修建了省亲别院——大观园,园中景致众多,稻香村,就是其中一处。和大观园其他建筑的富丽华贵不同,此处的田园农舍,一派郊野气色,曾引得贾政有“归农之意”。在归省之后,未免园中景致“寥落”,元妃命家中姊妹入园居住,李纨便“住了稻香村”。后来探春起海棠诗社,定了稻香村做社,李纨也因其住处,自号“稻香老农”,做了社长。
在《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贾宝玉因旧诗“红杏梢头挂酒旗”,题为“杏帘在望”,又取“柴门临水稻花香”之意,名之“稻香村”,并题联为“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在省亲之夜,元妃游幸之后,将”杏帘在望“赐名”浣葛山庄“。因林黛玉代替宝玉所作诗——《杏帘在望》,甚得元妃之心,取其诗句”十里稻花香“之意,改”浣葛山庄“为”稻香村“。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还有一说“稻香村”缘于诗词,例如“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新城粳稻,五里闻香”。将“稻香”二字用作食品糕点铺的铺名,形色味兼具,的确妙得很。
《清稗类钞诙谐篇》一文中也谈到了稻香村店名的由来。原文如下:“新城粳稻,风吹之,五里闻香,见魏文帝书,商店之以稻香村名者以此。稻香村所鬻,为糕饵及蜜饯花果、盐渍园蔬诸食物,盛于苏,苏人呼曰青盐店。金奇中曰:‘苏乡妇女美而艳者十之九,乱头粗服,楚楚有致,以天足故,皆从事田作,稻花自因之而香,不仅可闻五里也。’”
第五篇:国庆节历史由来
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