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桥的由来历史
先谈单名。较著名的有:“蓝桥”,在陕西蓝田县蓝溪上,“传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云英处”;“枫桥”在苏州,唐张继有《枫桥夜泊》诗;“断桥”在杭州西湖,唐张祜诗:“断桥荒藓合”,明朝莫仲有《断桥残雪》词等。但单名之桥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专名,其中有的以材料为名,如“石桥”,梁简文帝即有《石桥》诗:“写虹便欲饮,图星逼似真”;“铁桥”,明朝吴兆元有《渡铁桥》诗:“宝筏群生渡,金绳八道开”;“竹桥”,杜甫有《观造竹桥》诗等。有的指明桥的所在,如“山桥”,梁简文帝诗:“卧石藤为缆,山桥树作梁”;“江桥”,唐杜甫诗:“山县早休市,江桥春聚船”;“野桥”,唐刘长卿诗:“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桥的形状。“斜桥”,宋朝欧阳修诗:“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画桥”,宋朝范与求诗:“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朱桥”,唐朝郑谷诗:“朱桥直抵金门路,粉堞高连玉垒云”;“天桥”,山西太原保德州及云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断上连,石梁跨之,两岩激水溅珠,宛如梅绽,人呼为不谢梅”等。有的与桥畔景物有关,如“花桥”,福建宁德县、湖北长阳县及广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桥烟雨”之称;“柳桥”,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彦词:“水涨鱼天拍柳桥”等。有的比较特殊,如“草桥”,在北京右安门外;“席桥”,在山东东平县,“相传宋真宗东封泰山,车驾经行,以席铺藉”;“叹息桥:这条连接总督宫内法院和一河之隔的监狱石门的封闭式桥梁,是当初被判有罪者在进入监狱前唯一可以看到蓝天、碧海的所在,所以当罪犯被押解由法庭走到此处时,透过小小的窗户看到外面世界的那一刹那,都会情不自禁的叹息,这就是此桥名称的由来。桥的形式和种类:
梁桥、浮桥、索桥、拱桥、石桥、砖桥、竹桥、盐桥、冰桥、藤桥、铁桥、苇桥、石柱桥、石墩桥、漫水桥、伸臂式桥、廊桥、风雨桥、竹板桥、石板桥、开合式桥、溜索桥、三边形拱桥、尖拱桥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与桥有关的诗歌、对联、俗语:
●【采莲曲】王昌龄 【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
●水惠桥上的对联: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往来之桥。苏州桥:青山绿水百花苑;聚龙醒狮万年城。淮清桥:淮水东边旧时月;金陵渡口去来潮。
杭州半山桥:欲泛仙槎向何处;偶传红叶到人间。西湖断桥:断桥桥不断;残雪雪未残。
●半夜过独木桥——步步小心 白娘子突断桥——想起旧情来 背媳妇过独木桥——又惊又喜 笨驴子过桥——步步难
踩着高跷过独木桥——艺高人胆大 踩着银桥上金桥——越走越亮堂
踩着银桥上金桥——越走越亮堂 曹操八十万兵马过独木桥——没完没了 船到桥头——不顺也得顺 灯草搭浮桥——走不直
●过桥抽板: 比喻目的达到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过河拆桥: 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路桥求职
路桥招聘
路桥英才网
英才网
桥归桥,路归路: 比喻互不相干的事应该严格区分开来。
舌桥不下:形容惊讶的神态。
遇水迭桥:遇水阻拦,就架桥通过。形容不怕阻力,奋勇前进。
遇水架桥:见“遇水迭桥”。
●长坂坡位于当阳市玉阳镇常山赵子龙突出重围绝代雄西南,是中国最著名的三国古战场之一。据传,《三国演锦屏草木识英雄义》、《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张飞大战曹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明万历年间,史官确认长坂坡为东汉常山赵子龙大战曹军的古战场。长坂桥又称当阳桥。因在当阳市北郊并西连长板坡而名。原名官桥。传说三国时蜀将张飞曾在这里横矛独退曹兵,改称横矛处。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追击刘备至此,张飞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大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声如巨雷,竟使桥断水回,吓得曹操旋马而走,夏侯杰当场毙命,众将亦一起往西奔逃,弃枪丢盔者不计其数。有诗云:“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遂成千古趣闻。现遗址尚有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立石碑,上刻“张翼德横矛处”,以纪其事。京剧里有唱词:“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
有的人认为桥只是连接岸边与河边的桥梁.其实不然,桥还有许多新的含义.●商桥是商业沟通的桥梁;书桥是以书来沟通的方式;文化桥梁就是文化沟通的渠道;经济桥梁是指经济上互通信息的手段;连心桥是人与人心灵之间沟通的桥梁;生物桥:生物桥的大意是连接人与生物的了解,通过这种途径了解生物!象棋桥:象棋桥的大意是连接人与的象棋了解,通过这种途径了解象棋 语言桥:语言桥的大意是连接人与语言的了解,通过这种途径了解语言!健康桥:健康桥的大意是连接人与健康的了解,通过这种途径了解健康!职业桥:职业桥的大意是连接人与职业的了解,通过这种途径了解职业!医桥:医桥桥的大意是连接人与医学的了解,通过这种途径了解医学!农桥:农桥的大意是连接人与农业的了解,通过这种途径了解农业!车桥:车桥的大意是连接人与车的了解,通过这种途径了解车!
路桥求职
路桥招聘
路桥英才网
英才网
路桥求职
路桥招聘
路桥英才网 英才网
第二篇:国庆节历史由来
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第三篇:台湾问题历史由来
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台湾问题一词及其相关概念,最早出现于当时寓居美国的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的《对台湾问题的具体建议》一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因袭此词,并因强力宣传而通行于中国民间与国际社会迄今。但在台湾内部,此一词语反而从未存在;相关概念或者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
今日的台湾问题,两岸的分离局面,无疑是半个多世纪前中国内战的结果,然而始作俑者是美日,这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台湾岛、澎湖群岛、金马列岛、东沙群岛、以及南沙群岛的太平岛和中洲岛,构成现在的中华民国的有效统治领土的全部;这部份领土亦从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管辖。目前,台湾的主权事实上是由“中华民国有效行使”。同时,台湾问题也涉及到两个中国的问题,即控制台澎金马地区的中华民国与控制大陆地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与国际空间问题。
中华民国是于1912年在南京成立,但于1949年失去对大部份领土的实际控制,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北京成立后,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北。在此后几十年,中华民国一直认为自己是台湾及大陆(包括外蒙古、唐努乌梁海、江心坡等地区)在内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一直宣称要收复大陆。时至今日,中华民国政府立场自1990年代开始已渐有所改变,中华民国不再否认中国共产党对大陆地区的实际统治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存在,并放弃以武力收复大陆。不过,中华民国政府并未正式放弃对大陆地区的主权。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起,就一直认为“旧中国”(中华民国)已经灭亡而被“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替代,并声称台湾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不可争议之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未放弃在必要时以武力强取台湾;同时也表示,只要认同所谓“九二共识”(具高度争议性,在第二章中会提到.),“任何问题都可以谈”。
对于台湾问题,双方长期维持所谓的刻意“模糊”政策。对于海峡两岸的“现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与见解,甚至对历史本身也有不同的认知与解读。但是,此“现状”并未明确定义台湾的政治及法律地位或说明未来安排,因此这种模糊政策也被批评为危险的策略,任何冒险的擦边球或误算都可能导致冲突或全面战争。
台湾问题不仅仅是由国共内战所导致,台湾问题得以成形,实际上离不开文化间冲突、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间的意识形态对立(冷战)、以及美国等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等原因。台湾问题在形成初期,海峡两岸纠结于“中国的代表权问题”,方有“台湾地位未定论”的法律模糊点;同时,中国国民党作为“台湾新的统治政权”及“旧中国的偏安政权”在台湾长期威权统治、中国共产党担忧被颠覆而长期闭锁中国边境并进行文化改造,从而使两岸隔阂、误解日益加深。90年代中华民国不再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放弃武力反攻大陆。此后,台湾问题的症结已由“中国的代表权问题”转化为统一与独立之争、中国化与去中国化(台湾本土化)之争,并且外国势力的介入从未减轻。民调也显示,多数台湾民众支持维持现状。
1271年—1294年间,元朝于澎湖设澎湖寨巡检司,将澎湖列岛纳入元朝版图。1384年明朝废除澎湖巡检司后,又于1563年复设澎湖巡检司派兵驻守。17
世纪,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曾先后短暂占领过台湾部分地区。1662年2月3日,南明将领郑成功战胜荷兰人并在台湾建立对抗清朝的基地。但清朝政府派出由施琅率领的清军攻占澎湖与台湾,并于1683年使郑氏政权归降,首次将台湾本岛纳入中国版图。然不论是郑成功或清朝当时之统治皆未及台湾全岛。1887年,台湾建省,终于正式将台湾全岛纳入版图。
1894年7月25日,清朝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后,1895年4月7日李鸿章于日本山口县下关市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永久割让给日本。1943年12月1日,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于开罗发表《开罗宣言》,公布日本在中国所窃取的领土,如满洲、台湾及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1945年7月26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美国总统杜鲁门、英国首相邱吉尔于德国波茨坦发表《波茨坦宣言》,第八点中明白表示“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为日本投降的必须条件之一;8月15日,昭和天皇同意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正式《降伏文书》。
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内战爆发。后来国民党军节节败退;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蒋介石采被迫退居台湾,凭借海峡天险和海、空军力量,抗衡当时尚无海、空军的解放军,以期积聚力量,待国际形势发生于己有利的变化时,再反攻大陆。
1949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金门、马祖以外的台湾外围的主要岛屿,并开始正式准备发起渡海攻台。
美国总统杜鲁门一开始只是被动地支持中国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并计划听任中国共产党率领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台湾。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从其远东战略利益考虑,改变了对台政策。为了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打台湾,美方派第七舰队出兵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面临来自东北和东南两方面的军事威胁。同时,美国还加强了对侵越法军的支持,向越南派出了军事顾问团,中国南部边疆的形势也骤然紧张。从当时中国的实力来看,要同时在三条战线与美国作战显然存在极大困难。而且当时人民解放军尚未有具有战斗力的海军和空军,要想短时间内突破美国第七舰队的封锁,进而解放台湾并不现实,于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推迟渡海攻台。
从此台海两岸天各一方,一弯浅浅的海峡从此成为温总理口中道出的“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和蒋介石集团缔结同盟。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条约”中规定:一旦“缔约国之领土”受到“武装攻击”,应采取行动对付“共同危险”。这是美国明目张胆地以战争威胁手段阻挠我国的神圣统一事业,制造“两个中国”阴谋的大暴露。而且,通过非法的条约,使美国侵占台湾的行为“合法化”,并正式取得了在台湾、澎湖及附近地区部署军队的“权力”。
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签订后,台湾被正式纳入美国的“反共防御体系”之中,台湾被美国视为“反共前哨”;国民党政权也因此立住脚跟,得以偏安一隅。然而,美国深知国民党“反攻大陆”从军事上讲已无可能,因此对国民党军在大陆沿海地区的军事骚扰并不积极支持,而是希望国民党军队固守台湾,实现“划峡而治”,即确保台湾岛永远脱离中国而“独立”。因此,美国竭力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联合国托管台湾”、“台湾中立化”,意在混淆国际视听,使国
际社会不再视台湾为中国之一部分,也意在使蒋介石放弃“反攻大陆”计划,专意守住台湾。对美国来说,“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是最符合他们利益的。而国民党集团也深知,若放弃“反攻大陆”,他们便不能自称是“中国合法政府的代表”,甚至也无理由在台湾立足。因此,他们必须坚守“一个中国”和“反攻大陆”的口号和目标,而反对“划峡而治”。而其中的关键是,是否守住金门、马祖等岛屿。
1895年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只是规定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而不包括金门,马祖。而国民党退踞台湾后又事实上占据着金马。因此,对美国来说,要通过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来制造“一中一台”或“台湾独立”,金门、马祖是累赘和障碍。同时,国民党军队继续占领金马与人民解放军近距离对峙并不断挑衅,只会促使解放军更早南渡攻打台湾。于是,美国政府多次劝说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所以在《共同防御条约》中,美国也并未把金、马列入“共同防御”的保护范围之中,并想以此迫使蒋介石放弃金马。而对国民党来说,金马是他们“对大陆主权的象征”,是“反攻大陆”的桥梁或跳板,是军事反攻的“前沿阵地”,因而是绝对不能放弃的。
为了打击美国的嚣张气焰和武装挑衅,也为了击破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从1958年8月23日中午12时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对金门等岛屿的蒋介石军队实行炮击,揭开了炮击金门的序幕。
在金门炮战中,中国政府采取打打停停,半打半停的策略。粉碎了美国“划峡而治”的“两个中国”的阴谋。1958年12月10日,美国宣布从台湾地区撤出部分海空军,中美在台湾海峡地区的又一次较量宣告结束。
国共双方以一场奇特的炮战演绎了现代版的“周瑜打黄盖”,成功的化解了美国逼迫国民党从金门撤军从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因此,停止了收复金马的军事行动并断断续续炮击金门直到1978年。中国政府旨在以此沟通两岸政治信息,使中国保持内战状态,以阻止美国插手,让国共两党自己来解决统一问题。可以认为,中共在金门炮战后已改变了消灭国民党政权的政策。“和平统一”的方针已开始酝酿。在国民党方面,经过此役,他们也感到“反攻大陆”从军事上希望不大,因而改提“政治反攻为主,军事为从”或“七分政治、三分军事”,后来更提出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口号。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壮大,美国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两国关系开始出现解冻的时机。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美国有人至今仍不愿看到中国统一,他们不断制造种种借口,施加种种影响,阻挠台湾问题的解决。
蒋介石反攻大陆计划失败后,两岸敌对多年,遂隔绝至今。蒋氏父子去世后,李登辉和陈水扁上台,大力推行台独政策,两岸关系恶化,渐行渐远。
从七十年代初以尼克松访华为标志的中美接近到1979年的中美建交,随着中美关系的转变,美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台湾,台湾已经没有能力与大陆继续对抗,而另一方面,随着台湾的蒋氏父子年事渐高,乡愁渐浓,也因为他们残存的民族大义,五六十年代一直剑拔弩张的台湾海峡渐渐平静下来,1974年台
湾当局默许大陆海军护卫舰通过台湾海峡前往南海增援与1978年大陆宣布终止炮击金门可算是台海结束紧张对峙局面,走向缓和的标志性事件。
进入八十年代后,大陆开始了改革开放,工作重点也转向了经济工作。在国际上,中美结成了冷战中事实上的同盟,中国的军事重点也集中在西南边境上苏联的小伙伴越南和支持阿富汗反苏游击战上。另一方面,已近暮年的台湾第二代领导人蒋经国在其晚年实行了一系列诸如开放赴大陆探亲、结束台湾戒严状态等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开明政策,打破了两岸长期隔绝的局面。在这样的局面下,大陆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创造性的提出了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由此定下来以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
纵观这一阶段的台海局势的演化过程,前期由于统治台湾的蒋氏集团所采取的“汉贼不两立”的立场,虽然剑拔弩张,兵戎不断,台海两岸一直处于军事对抗的局面,但双方争夺的是代表中华民族的正统地位,并不存在什么台湾独立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台独的潜流也在外部敌对势力的支持纵容下慢慢孳生。后期台海两岸对峙双方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的措施举动,大陆也制定了和平统一的对台政策。公平的说,在当时中美关系是事实上的盟友关系、一国两制的政策又刚刚在港澳回归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以及年老思归的台湾领导人频频采取缓和姿态的内外条件下,制定这个政策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并不能因为后来台海局势的逆转而否定当初在内外条件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制定的政策,更何况即使在台海和风最盛的时候,我们的领导人也没有失去应有的冷静,并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否则我们将失去现在对台独最有力的制约武器。
九十年代风云突变的台海局势
无论如何,1988年蒋经国的遽然辞世和李登辉的上台,是台海局势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
自李登辉上台之后,在前期虽出于自身地位尚不稳固及之前台海良好局势的惯性,尚没有太出轨的台独言行,在此期间尚有“汪辜会谈”等两岸良性互动行为。而大陆方面,由于国际局势的剧变和自身政局的动荡,也无心无力以更有力的举措来推进两岸的统一进程。
1995年,由于李登辉访美,引发了新一轮的台海危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进行了针对台湾的导弹试射。
1996年正值台湾大选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进行了大规模的三军联合军事演习。
1999年,李登辉大放厥词,“两国论”出台,中国人民解放军调兵遣将,兵临台海,举行带有明显针对性的军事演习,台海局势一触即发,由于种种原因,两岸最终虽没有兵戎相见,但已裂痕尽显。
2000年,又值台湾大选年,大陆发表台湾问题白皮书,公布对台动武的三项条件。对于台湾领导人的挑衅,大陆则以低调的“听其言,观其行”回应。
陈水扁上台之初,表面上承诺“四不一没有”,不公开推进台独,实质上却加紧在台湾推进“去中国化”,实行“渐进台独”,抛出了改头换面的“两国论”——所谓的“一边一国论”。大陆则不为所动,静观待变,直至后来的“公投立法”,大陆才有比较强烈的反应。
2008年,马英就上台后,开始与大陆接触,目前两岸关系稍有好转。
第四篇:国庆节历史由来
国庆节历史由来
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
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
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
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
日子。从此,每年的10
国庆节朗诵稿
五十前的今天
在亚细亚的广大版图上
一只雄鸡在昂首高唱
五十年前的今天
在天安门城楼上
一个声音如春雷般炸响
刹那间
巨浪咆哮,天地呼应
四海翻腾,五洲震荡
风骨遒劲的中华民族啊
终于跨越一道沉重的门坎
巨人般挺起不屈的脊梁
五千年厚重的中国历史啊
“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10”1949年10月10月1日为国庆日,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月月
从此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神话般揭开崭新的篇章
用勤劳的双手播种
用智慧的头脑畅想
用滚烫的汗滴浇灌
用诚挚的期待盼望
十二亿中国人富民强国的激情
如火山迸发的岩浆终于
偏僻的角落长出了繁华的都门
贫瘠的土地结满了收获的希望
五十个深深的脚印
(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踏出了高速公路和立交桥
十五圈厚实的年轮
布满了卫星电视和信息网
五十年漫长的等待
迎来了小康村和百强乡
中国,不再守着清贫与自足
她用敏锐明亮的眼光眺望
以挑战者的形象出现
以征服者的英姿登场
用奥运会上的金牌
体现一个民族的强盛
国庆节小知识
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聚集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国庆节呢?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和群众游行。朱德总司令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一切残余武装,电台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规模的实况广播,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联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1990年6月28日,国旗法》。该法于当年10月1日起施行。
国旗的诞生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协筹备会决定成立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并于当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报等报纸发表征稿启事。全体会议期间,初选委员会将收到的3012幅图案选了38幅印发全体代表讨论。代表分组讨论后,关于国旗的问题,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全体代表通过决议,选定了由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决议指出: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更换国旗旗杆
竖立在天安门广场的旗杆曾更换过一次。第一根国旗旗杆是1949年开国大典毛主席升旗时用的那根旗杆,高22米。
3时,北京30毛泽东主席庄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毛主席宣读了
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月1日定为国庆节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凡愿遵守平等、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 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对
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国徽、国歌、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并亲自升:“中华人民共和互利及互相”随即举行阅兵式,命令中国北京新华广播经全体现在要大
1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9月25日晚毛泽东主席召开国旗、国都协商座谈会。毛泽东主席指出,五星红旗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
1991年5月1日重新修建了国旗旗杆,高度达32.6米。更换旗杆基于两种考虑,一是已站立了42年的国旗旗杆确实有些老化;二是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大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修建起来了,旗杆的高度已明显显低,与之不相衬。
改建后的国旗杆基座颇有讲究,共分为三层:内层四周是高80厘米的汉白玉栏杆,东西两边各有2米宽的出入通道;第二层是环绕基座的2米多宽的赭色花岗岩带,象征“人民江山万代红”;第三层是5米宽的绿化带,四季常青,象征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国旗基座四周是用56个黄色铜墩连成的护栏,象征56个民族手拉手心连心,团结在国旗下。
升降国旗
1990年通过的《国旗法》规定:升旗时,必须将国旗升至杆顶;降下时,不得使国旗落地。为此,国旗卫士们在降国旗时,练就了过硬的收旗动作:当国旗在2分07秒的时间内降到国旗杆底座时,一名战士迅速用双手将国旗托住,而后另一名战士将旗面均匀地打成折叠状,此动作精确在13至15把之间。
更换国旗
1990年通过的《国旗法》规定:不得升挂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的国旗。为确保国旗的圣洁和完整,天安门广场上空的国旗基本上每天都要更换一面。每逢重大节日,必须更换新国旗。即使国旗不受损,悬挂的最长时间也不能超过10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1991年3月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并于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
国徽的诞生
1949年6月16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了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在常委会领导下设立6个工作小组。第6小组的任务是研究草拟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等方案,马叙伦,副组长叶剑英、沈雁冰任组长
1949年7月10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拟就《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对国徽设计提出要求:“(甲)中国特征;(乙)政权特征;(丙)形式须庄严富丽。”9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会议,协商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这次会议上,大家对国徽应征图稿都不满意。毛泽东最后说:国旗决定了,国徽是否可慢一点决定,原小组还继续设计,等将来交给政府去决定。9月27日召开的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旗、国都、纪年、国歌4个决议案。大会主席团决定,邀请专家另行设计国徽图案。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收到了政协的邀请,分别组成了由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领导的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组和以美术家张仃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组,展开设计竞赛。
1950年6月20日,国徽审查小组召开会议,最后一次评审清华大学营建系与中央美术学院分别提出的方案,最终确定清华大学营建系梁思成、林徽因等8位教师设计的国徽
方案中选,并送政协大会表决。此后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意见,改进了国徽的稻穗细部形象。
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主持通过决议,同意国徽审查组的报告和所拟定的国徽图案。9月2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说明:“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1950年下半年,中央人民政府把制作国徽的任务交给了沈阳第一机床厂。1951年5月1日,由沈阳第一机床厂青年工人焦百顺、裴庆江、朱风仪等铸造出的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正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国歌的诞生
在新中国建立前夕,人民政协开会商讨国歌。著名画家徐悲鸿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委员力荐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毛泽东、周恩来当即表示支持他们的意见。但有人认为新中国就要成立了,而此歌的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时了,主张改词。周恩来发言,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留下这句话,让我们耳边警钟长鸣。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聂耳(1912-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剧作家田汉作词;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创始人聂耳作曲。这首歌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影片《风云儿女》描写的是“九一八”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田汉在写完这部电影故事以后,便遭反动派逮捕,主题歌词是写在一张香烟的锡箔衬纸上。聂耳主动拿去歌词,在他去日本前完成歌谱初稿,到日本后不久,把(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歌谱全部完成寄回。歌曲随电影的放映,更由于救亡运动的开展,流传于全国每一个角落,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
“文革”中,由于田汉被打倒,歌词不让唱了,《国歌》只能由乐队演奏。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义勇军进行曲》新词。改定国歌歌词后,各方面对此一直有不同意见,要求恢复国歌原来的歌词。直到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撤销1978年3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新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第五篇:国庆节历史由来
国庆节历史由来 :
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写作时间 :1935年9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