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执著成就梦想--王钦峰事迹材料
该文刊登于2009年5月14日今日高密C3版
执著成就梦想
——记我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农民工劳模王钦峰
他,22岁参与设计研发成功国内首台轮胎模专用电火花机床,从此改写了国内轮胎模具手工加工的历史。
他,23岁试验成功了电火花防弧电路,破解了国内电火花机床烧结难题,促成了当时处同行业领先水平的第一代电器柜的诞生。
他,创造了生产效率翻四番,产品合格率达99.9%的奇迹。2009年4月29日,年仅33周岁的他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在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接受表彰,成为我市有史以来首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一线职工。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创造了一系列奇迹并站到劳动者最高领奖台的年轻人,竟然是一名仅有初中毕业文凭的农民工。他,就是山东豪迈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品保科科长——王钦峰。5月10日,在该公司接待室内,记者采访了这位干练帅气中透着智慧的小伙子。
一个没有高等的学历,也没受过相关专业培训的初中生,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为什么却能走进高端技术领域,并在这个领域内地勇攀一座又一座高峰?面对记者的问题,王钦峰有些腼腆地笑了。看来是常期思索问题养成的习惯,他微闭双眼,用手捏了几下前额,才轻轻地说了两个字:执著。
王钦峰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但从他简短的描述中,记者依然看到了他一路走来的勤奋、艰辛和执著。
“习题集”打开机遇之门
1992年,刚刚初中毕业的王钦峰面对并不富裕的家庭和学习成绩优异的妹妹,主动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想法,到原呼家庄镇配件厂(豪迈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当了一名学徒工。当时干配件活累,工资又低,和他一块学徒的人经常抱怨,有的坚持不住离开了单位,只有他不怕苦不怕累,不言不语地跟在师傅身边闷头苦学。凭着他的聪明伶俐、勤学好问,短短3个月的时间他就掌握了车床的全部操作技能,成为一名能够独立顶岗操作的熟练工。
“那段时间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就是想能够多生产配件,能多赚点钱补贴家用。”王钦峰告诉记者,真正让他爱上机械行业,并从此有了追求和梦想是从1995年开始的。1995年配件厂改制,现任豪迈公司总经理的张恭运承包了配件厂。针对当时各工序都缺乏熟练操作工人,特别是金属切削机床技术工人紧缺的实际,张恭运在厂内发出了培养“多面手”的号召。王钦峰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从此,他就成了各个机床师傅的“小尾巴”,业余时间跑前跑后地跟着师傅们学习各类机床的操作技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先后学习掌握了铣床、磨床、刨床等操作技能,并能在实际生产中熟练操作,哪个工序缺人他就去哪个工序补缺,哪个工序出现生产任务紧张,他就去哪个工序加班加点帮着突击生产任务,成为厂里各个车间都喜欢的“多面手”。同时,他勤奋好学和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也得到了同事和厂领导的一致认可,全厂上下对他的赞誉声不断。
面对赞誉,王钦峰并没有沾沾自喜。因为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展和客户对工件加工的难度和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他越来越发现,自己初中文化的功底要理解客户对加工产品的工艺要求很吃力。虽然自己对机床是熟悉的,但理论知识的欠缺,让他很难看懂复杂的工艺图纸。为此,他决定自学高中课程并自修机械类大专的 主要专业课程。他是一个想到就做到的人,第二天他就去书店买回了一大摞书籍,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上。开始时学习有难度,看不懂,也记不住。怎么办?他想到上学时每次考试前,老师为加强学生的记忆都要做大量的习题。他灵机一动,也去书店给自己买了一大本习题集,一页页地做。从开始的不会到逐渐入门,再到入迷,最后发展到痴迷的地步,王钦峰在做题的快乐中渐渐爱上了看似枯燥的机械专业。回忆起那段做题的日子,王钦峰充满智慧的大眼睛里含满了笑意。“那段时间真有点学傻了,下了班回家饭不顾得吃,先钻到自己的房间里去做题,父母喊吃饭都听不见。”王钦峰说到这里,突然凝固了笑容,满脸虔诚地说他要特别感谢自己的父母。那时家里种得地多,又是农忙季节,父母每天都在地里辛苦地劳作,但只要看到他在做题,虽然父母并不知道他做这些题有什么用,但也从来不去打扰他。他那时候回到家不想别的,就想着做题,吃饭还要父母一遍遍地叫着。当时自己的心思全在做题上倒也没觉得什么,现在回想起来很是内疚。
这样自学了一年多后,他把厚厚的一摞习题集做完了,但做得对不对?会不会有更好的解题方法?他迫切地想找一位老师给予指导。此时,他想到了公司总经理、机械专业本科毕业的工程师张恭运。但他又心存顾虑,他是公司的领导,会给一个普通职工当老师吗?但对知识的渴求,让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鼓足勇气拿着习题集走到了张恭运的面前。“真是你做的吗?!”看到这本集子,张恭运惊呆了。一个初中生竟然把一本连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都难以完成的习题集做完了,虽然解题步骤并不专业,但却闪现着很多不受约束的创新思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毅力?什么样的精神?领导的鼓励让他第一次萌生了当一名“工程师”的梦想。张恭运也从此记住了这个讷言讷语,但勤于钻研的大男孩。
机遇从来都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当时的王钦峰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这本“习题集”不仅在知识上为他储备了能量,更成为他参与 一系列技术创新改革的“敲门砖”,为他打开了一扇扇机遇之门。
“拼命三郎”拿下国家专利
机遇很快就惠顾了善于钻研、勤奋好学的王钦峰。1997年,公司跟客户签了一份生产轮胎模具专用电火花机床合同,而客户只给了一份机床平面示意图,要生产必须有专业的工艺设计图纸。而当时公司内却没有机械设计人才,张恭运想到了那个拿着“习题集”的大男孩,于是王钦峰成为当时设计开发组的唯一一名工人代表。当王钦峰接到机床机械部分图纸设计的任务后,既兴奋又恐惧。兴奋得是终于有了独立设计图纸的机会,恐惧得是自己一个没有机械设计实践经验的初中生,能否担起这份重任?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面对公司领导的信任和骨子里坚韧的个性,让他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份烫手的任务。
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公司批准他不用上班在家专心搞设计。“当时恨不得一天就把图纸画出来!”王钦峰告诉记者,设计图纸的那几天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正值酷暑,炎热加上焦虑,坐在屋里画图,不知不觉流下的汗水常常把图纸弄花。他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开始思索制图,一直要干到夜里二、三点钟,吃饭都不出屋,母亲无奈只好把饭菜端到他的桌子上,让他边吃边干;其间公司总经理张恭运也多次到他的家里,关心他工作进展情况,和他交流看法,探讨难题,不仅帮他解决了制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带来了创作的灵感,更在精神上鼓舞了他,让他坚定了战胜困难的信心。而疼他爱他的父母,虽然不知道儿子为什么会对一张图纸痴迷到不吃不喝不睡的地步,但他们相信儿子干得肯定是正事。儿子房里的灯亮着,老人也睡不着;儿子屋里热,又没有风扇,老人就轮流把井水打上来泼到儿子的屋里降温;早晨两位老人早起去地里干农活,都静悄悄的,生怕惊扰了天亮才刚刚入睡的儿子。就这样,经过七 天七夜的拼搏,王钦峰终于完成200张设计图纸的初稿。
初稿完成了,他又全身心投入到机床的制作和测试中。由于他对各类机床的结构都比较熟悉,他和大家一起边干边改进,随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机床结构的迅速定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97年12月,第一台轮胎模专用电火花机床终于研发成功,并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该机床的成功开发,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改变了国内轮胎模具手工加工的历史,也让公司在技术突破上实现了一次飞跃。消息传来,全厂振奋,王钦峰更是喜极而泣。那一刻,精神上的满足让他再一次感到自己离“工程师”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王钦峰用实际行动默默践行着这句父母从小就在耳边灌输的话。电火花机床研发成功了,但在投放市场时却为调试、安装及维修服务犯了难。当时公司里没有专业的电气工程师,就从泰安聘用了两位电气工程师。但两位工程师的时间特别紧张,只能利用周末以及业余时间帮他们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公司为充分利用工程师的业余时间,就把机床电器的安装与调试搬到了泰安,当时已在泰安学习电气技术的王钦峰担负机床的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工作。王钦峰非常用心,工程师不在的时候,他把每次调试发现的问题都细心地记到笔记本上,每当二位工程师来指导时,他就拿出笔记逐条问。由于当时他的电气专业基础知识太差,有时候根本听不明白工程师讲的一些专业术语。聪明的王钦峰就自己掏钱买了一台小录音机,把工程师讲解疑难问题时的声音录下来,工程师走后他再对着机床、听着录音,逐句琢磨工程师的意图,真到把问题弄明白为止。
电火花机床产品投入市场后,机床加工时烧结电极、加工效率低、主振电源不稳定、电极损耗较大等问题也不断出现。他在给客 户安装调试、帮助解决问题时,从不应付。有一次,青岛一家客户因机庆加工不稳定,无法正常进行生产,他马上赶过去调试。客户一见到他就抱怨了一大堆难听的话,当时正值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那些难听的话让他委屈,但想到公司,想到确实是公司的产品给客户带来了损失,他马上理解了对方并耐心地向客户解释,同时立即赶到现场查看问题,尽快进行故障排查及维修。问题很快解决了,但他却没有丝毫轻松的感觉,他在反思:机床为什么老出现这样的问题?为此,他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留在客户的车间里和职工一起工作、观察到深夜3点,摸清并记录下了详细的机床工作参数,为以后机床改进提供技术依据。在从事机床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的一年内,培养了王钦峰发现问题、积累问题的习惯,成为他日后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在此期间,他根据客户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对机床提出了多达十几项的改进意见,不仅提高了机床的使用性和稳定性,更为该机床打开市场批量生产奠定的基础。
执著成就梦想
王钦峰是一个对信念执著的人,也是一个敢于大胆创新的人。1996年,公司接到了一批柴油机配件的订单,时间紧,任务重。而当时公司的机床设备每人8小时只能加工10个配件,而同行业的厂家每人8小时能加工40个配件。公司领导非常着急,组织大家商谈论证怎样提高效率。大家都说以现有的设备定位,根本不可能完成一个班时40件的工作量,只有改进设备。当时一个叫于海洋的老师傅带领着大家在工作中摸索改进,产量慢慢地从20件、30件,最后终于达到40余件。在设备改进的过程中,王钦峰大胆提出的刀具改进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在研究后发现,正常加工条件下,一般职工一个班次下来要换二至三次刀具,换刀具的过程就是 影响产量的过程。于是他琢磨着在刀具磨削方面进行控制,经过一次次的试验,他成功了,创造了一个月完成配件加工1400余件、合格率达到99.9%的奇迹。还有一次,有一个工艺装备需要频繁地拆装,而拆下来再装回时,必须要装回到原来的位臵,误差仅允许0―0.03毫米,操作起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解决这一难题,王钦峰经过大量的试验,用了近二年的时间终于解决了该装备的定位难题,由原来定位需要1个小时提高到仅需4分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这两件事的成功给王钦峰的思想上带来极大的震撼,事后他经常感慨: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决心去做,就有可能成功。
1998年,机遇再次惠顾了这位勤于钻研的年轻人。为提高轮胎模具专用电火花机床的性能,公司决定成立电加工组,王钦峰成为公司首批电加工操作工。有了前次攻关经验的王钦峰,对这次攻关充满了信心。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段时间,他对电火花的研究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不停地跑书店、查阅资料,买回大量的书藉研究、反复进行试验。有时候吃着饭,他想到一个问题就马上放下馒头跑走了;家里来了客人,他倒上水坐在那里不说话,对客人的问话也充耳不闻,脑子又去考虑电火花了;有一次在公司做试验晚了,骑着自行车回家的路上因为思考问题走了神,和别人撞了车,把胳膊撞伤了。父母害怕了,同事们也悄悄地嘀咕:“王钦峰是不是学傻了?”王钦峰当然明白自己没有傻,他只是太专注、太投入了。这一年,他不仅自学掌握了电火花机床电器柜全套电路的理论知识,更通过大量的试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99年,离春节只有一个多月了,天寒地冻的天气,王钦峰接到了去广州为客户安装、调试机床的任务。30多台机床的安装调试要有一个月内完成,还要负责对客户职工的机床使用培训工作,工作压力非常大。由于工作劳累,休息不好,再加上饮食不规律,他得了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医生要求住院治疗。当时离过 春节仅有一个星期了,他非常想家,加上病得厉害,心里非常难受。但当他在医院打了一天吊瓶,病情稍有好转后,他的心思马上又转到了工作上。他不听医生的劝告,第二天就离开医院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不仅感动了自己的同事,也让客户公司的员工们深受感动。当30台机床的安装、调试、培训任务顺利按时完成时,他却瘦了15斤,一个壮小伙变成弱秀才。张恭运了解到王钦峰带病坚持工作的情况后,特别破例要求他坐飞机回来。“在当时那个年代,公司又正处于起步阶段,坐飞机回家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张总出差都没有这个待遇,那种心情真是兴奋、向往、感激而又不舍得。”谈起那年第一次坐飞机的感受,王钦峰依然有着掩饰不住的快乐。领导适时的关怀更让王钦峰所有的病痛和委屈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和斗志。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张总(张恭运),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王钦峰说,在张恭运眼里,不分学历高低,只要你有能力,他就会给你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平台。他刚开始做电火花防弧试验时,心里没有底,怕失败了给公司造成损失不敢做。张恭运知道后,鼓励他说,“即使不成功,但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学到经验。”让他没有丝毫顾虑地去反复做试验,给了他放手、大胆去做好实验的信心和勇气。当时为解决国内电火花机床烧结的难题,他多次试验电火花防弧电路失败,有人曾劝他,全国有那么多的专家们都解决不了这个难题,你就别费这个心思了。但王钦峰不这样想,他执著地认为,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他不断地尝试、改进,反复进行试验,只要有一点点的进步都会给他带来无尽的喜悦。终于,1999年,他试验成功了电火花防弧电路,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解决了机床“烧结”的难题,成为我国电火花行业的一大革新。随后,根据他的建议,公司设计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的第一代电器柜,并于2001年获得国家专利。“那年底,公司奖给了我一台电脑。1999年,整个公司都没有一台电 脑,却奖给了我个人一台电脑,也是最高奖励。”虽然工作期间王钦峰曾经无数次受奖,受奖的级别也越来越高,但唯有那次受奖经历让他刻骨铭心。那不仅仅是一台电脑,而是对自己价值的一份肯定,也是他历尽艰辛,终于迈进梦想之门的见证。
王钦峰成功了,这个仅有初中文凭的年轻人凭着自己的执著实现了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参加工作的17年来,缘于他的勤奋好学和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王钦峰先后被公司破格任用为模具工艺员、电加工工艺员、品保员。几年来,他先后进行了样板工艺的改进、钢片槽精度的工艺试验、电极夹具的改进设计、半钢模具加工工艺的开发、解决了电极铣床精度检验的难题、设计了专用取丝锥电火花机床,为柴油机行业解决了一大难题。他在工作中的革新与改造,获得了三项专利证书,一次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青年技术能手,2004年被授予“山东省青年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今年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站到了劳动者的最高领奖台上。
第二篇:学习王钦峰先进事迹:执著成就梦想
王钦峰是一个对信念执著的人,也是一个敢于大胆创新的人。1996年,公司接到了一批柴油机配件的订单,时间紧,任务重。而当时公司的机床设备每人8小时只能加工10个配件,而同行业的厂家每人8小时能加工40个配件。公司领导非常着急,组织大家商谈论证怎样提高效率。大家都说以现有的设备定位,根本不可能完成一个班时40件的工作量,只有改进设备。当时一个叫于海洋的老师傅带领着大家在工作中摸索改进,产量慢慢地从20件、30件,最后终于达到40余件。在设备改进的过程中,王钦峰大胆提出的刀具改进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在研究后发现,正常加工条件下,一般职工一个班次下来要换二至三次刀具,换刀具的过程就是影响产量的过程。于是他琢磨着在刀具磨削方面进行控制,经过一次次的试验,他成功了,创造了一个月完成配件加工1400余件、合格率达到99.9%的奇迹。还有一次,有一个工艺装备需要频繁地拆装,而拆下来再装回时,必须要装回到原来的位置,误差仅允许0―0.03毫米,操作起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解决这一难题,王钦峰经过大量的试验,用了近二年的时间终于解决了该装备的定位难题,由原来定位需要1个小时提高到仅需4分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这两件事的成功给王钦峰的思想上带来极大的震撼,事后他经常感慨: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决心去做,就有可能成功。
1998年,机遇再次惠顾了这位勤于钻研的年轻人。为提高轮胎模具专用电火花机床的性能,公司决定成立电加工组,王钦峰成为公司首批电加工操作工。有了前次攻关经验的王钦峰,对这次攻关充满了信心。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段时间,他对电火花的研究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不停地跑书店、查阅资料,买回大量的书藉研究、反复进行试验。有时候吃着饭,他想到一个问题就马上放下馒头跑走了;家里来了客人,他倒上水坐在那里不说话,对客人的问话也充耳不闻,脑子又去考虑电火花了;有一次在公司做试验晚了,骑着自行车回家的路上因为思考问题走了神,和别人撞了车,把胳膊撞伤了。父母害怕了,同事们也悄悄地嘀咕:“王钦峰是不是学傻了?”王钦峰当然明白自己没有傻,他只是太专注、太投入了。这一年,他不仅自学掌握了电火花机床电器柜全套电路的理论知识,更通过大量的试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99年,离春节只有一个多月了,天寒地冻的天气,王钦峰接到了去广州为客户安装、调试机床的任务。30多台机床的安装调试要有一个月内完成,还要负责对客户职工的机床使用培训工作,工作压力非常大。由于工作劳累,休息不好,再加上饮食不规律,他得了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医生要求住院治疗。当时离过春节仅有一个星期了,他非常想家,加上病得厉害,心里非常难受。但当他在医院打了一天吊瓶,病情稍有好转后,他的心思马上又转到了工作上。他不听医生的劝告,第二天就离开医院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不仅感动了自己的同事,也让客户公司的员工们深受感动。当30台机床的安装、调试、培训任务顺利按时完成时,他却瘦了15斤,一个壮小伙变成弱秀才。张恭运了解到王钦峰带病坚持工作的情况后,特别破例要求他坐飞机回来。“在当时那个年代,公司又正处于起步阶段,坐飞机回家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张总出差都没有这个待遇,那种心情真是兴奋、向往、感激而又不舍得。”谈起那年第一次坐飞机的感受,王钦峰依然有着掩饰不住的快乐。领导适时的关怀更让王钦峰所有的病痛和委屈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和斗志。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张总(张恭运),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王钦峰说,在张恭运眼里,不分学历高低,只要你有能力,他就会给你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平台。他刚开始做电火花防弧试验时,心里没有底,怕失败了给公司造成损失不敢做。张恭运知道后,鼓励他说,“即使不成功,但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学到经验。”让他没有丝毫顾虑地去反复做试验,给了他放手、大胆去做好实验的信心和勇气。当时为解决国内电火花机床烧结的难题,他多次试验电火花防弧电路失败,有人曾劝他,全国有那么多的专家们都解决不了这个难题,你就别费这个心思了。但王钦峰不这样想,他执著地认为,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他不断地尝试、改进,反复进行试验,只要有一点点的进步都会给他带来无尽的喜悦。终于,1999年,他试验成功了电火花防弧电路,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解决了机床“烧结”的难题,成为我国电火花行业的一大革新。随后,根据他的建议,公司设计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的第一代电器柜,并于XX年获得国家专利。那年底,公司奖给了我一台电脑。1999年,整个公司都没有一台电脑,却奖给了我个人一台电脑,也是最高奖励。”虽然工作期间王钦峰曾经无数次受奖,受奖的级别也越来越高,但唯有那次受奖经历让他刻骨铭心。那不仅仅是一台电脑,而是对自己价值的一份肯定,也是他历尽艰辛,终于迈进梦想之门的见证。
王钦峰成功了,这个仅有初中文凭的年轻人凭着自己的执著实现了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参加工作的17年来,缘于他的勤奋好学和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王钦峰先后被公司破格任用为模具工艺员、电加工工艺员、品保员。几年来,他先后进行了样板工艺的改进、钢片槽精度的工艺试验、电极夹具的改进设计、半钢模具加工工艺的开发、解决了电极铣床精度检验的难题、设计了专用取丝锥电火花机床,为柴油机行业解决了一大难题。他在工作中的革新与改造,获得了三项专利证书,一次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青年技术能手,XX年被授予“山东省青年技术能手”荣誉称号,XX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今年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站到了劳动者的最高领奖台上。
第三篇:学习王钦峰心得体会
“王钦峰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无论是他做为豪迈公司的领导、同事,还是他的朋友、家人,谈起王钦峰用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奋。王钦峰也正是靠着这种勤奋,一步一步登上了科技高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勤于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王钦峰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毫不畏惧地向着高端技术领域攀登。一个人的学历有高低、天资有差别,但“成功”更看重的往往是后天的勤奋。有道是“天才在于勤奋”。王钦峰仅有初中学历、常人智商,但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学不辍,刻苦钻研,掌握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技能,破开了一道道技术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王钦峰的成功启示我们,在知识日新月异、产业技术(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就要落后。不管起点多低,只要树立危机意识,立足岗位,勤奋学习,丰富自我,就能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走向成功。
勤于实践才能不断创新。历史经验证明,国家要发达,社会要进步,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而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实践这个基础。王钦峰的很多创新成果都缘于他的勤于实践:当学徒工时是师傅们的“小尾巴”,一有机会就让师傅们歇歇他来干;麦收期间公司放假,他爬窗户进车间琢磨零件加工;为了核实图纸数据,他经常在车间待到半夜……勤于实践让他练就生产效率翻四番、产品合格率达到99.9%的“绝活”,勤于实践让他破解了国内难题,研制成功了电火花机床防烧电路,填补了国内空白。王钦峰的成功启示我们,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我们只要立足基层,勤于实践,就能实现创新,推动发展。
勤于工作才能成就未来。王钦峰成功了,有人说他运气好。但正如豪迈公司的董事长张恭运所说,“运气对每个职工都是平等的,关键要做好抓住运气的准备。王钦峰给了别人信心,别人就会给他机遇。”豪迈公司为什么在每一项课题攻关时都会想到王钦峰?就是因为王钦峰勤奋工作的态度给了别人信任。智慧是勤劳的结晶,成就是勤奋的化身。古人说天道酬勤。王钦峰的成功说明,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不在其有多高的天赋,也不在其有多好的环境,而在其是否具有勤奋的精神。通往“成功”的路或许有千万条,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勤奋。
第四篇:全国劳模王钦锋事迹[范文模版]
执著成就梦想
——王钦峰事迹简介
王钦峰,男,1976年5月出生,高密市井沟镇人。他22岁参与设计研发成功的首台轮胎模专用电火花机床,改写了绝大多数国内轮胎模具企业手工、半手工加工的现状;23岁试验成功了电火花防弧电路,破解了国内电火花机床烧结难题;27岁被授予“山东省青年技术能手”荣誉称号,32岁成为山东省劳动模范,33岁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4岁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1992年,王钦峰初中毕业后进入高密市原呼家庄镇汽车配件厂打工,1995年1月随着配件厂维修车间改制进入高密豪迈机械公司。王钦锋当时是车床操作工,他利用业余时间跟着师傅学习各类机床的操作技术,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熟练掌握了铣床、磨床、刨床的操作技能,成了公司的“多面手”。
他认识到理论知识的欠缺,遂自修机械类大专课程,十多年来始终坚持自觉、刻苦学习,有目的学习,努力掌握新知识、锻造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在大批高学历技术群体中出类拔萃,成为技术能手和劳动模范。1996年,王钦峰创新的一套组合刀具,创造出了一个月加工1450件、合格率达99.9%的记录。
1997年,在研发轮胎模专用电火花机床过程中,他经过七天七夜的“连续作战”,完成200份设计图纸的初稿,相当于一个熟练工程师一个月的工作量。研发成功后,由于公司没有电气安装人员,公司就把电火花机床的电气安装和调试搬到了泰安,聘请当地的两位工程师帮助解决疑难问题,由于王钦峰当时电气基础太差,根本听不明白工程师的讲解,就自己掏钱买了一台小录音机,把工程师的讲解录下来,工程师走后他再对着机床、听着录音、看着书,逐句琢磨,直到明白为止。七个月的时间,他很少离开临时厂房,连近在咫尺的泰山都没去过。
王钦峰做电火花防弧实验用了二年多的时间,每天在车间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经过不断地尝试、改进,反复进行试验,于1999年试验成功了电火花防弧电路,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解决了机床“烧结”的难题,成为我国电火花行业的一大革新,使豪迈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一举达到90%以上。随后,根据他的建议,公司设计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的第一代电器柜,并于2001年获得国家专利,为公司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后,他带领电火花科研小组又取得了三项科研成果,其中新型节能电源已进入公司实际生产使用阶段,使机床节电48%,每年可为公司节约电费、材料费等300多万元。
王钦峰成功了,这个仅有初中文凭的年轻人凭着自己的执著,成为了公司十大股东之一,升任为公司副总裁,为广大农民工树立了“劳动创造财富、技能成为资本”的奋斗榜样。
思考题:
1、一个没有高等学历,没受过相关专业背景的初中生,为什么却能走进高端技术领域?
2、“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王钦锋的事迹对提高我们的司法能力有哪些启发。
3、“王钦峰给了别人信心,别人就会给他机遇。”王钦锋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机遇只偏向有准备的人,我们要为自己的“机遇”应该准备什么?
第五篇:向王钦峰同志学习的心得体会
向王钦峰同志学习的心得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能够有机会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的心得体会,我倍感荣幸。我发言的题目是:《榜样的力量》
从我们的身边走出的全国劳动模范,感觉是那么亲切又是那样的震撼。我仔细品读着王钦峰的风采,为他的精神钦佩,为他的事迹感动。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树立崇高的理想,他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追求上进,取得了优异成绩。在王钦峰的身上折射着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习的诸多理念。在5月27日我有幸聆听了王钦峰同志的事迹报告会,其实先前我们在报刊、电视上曾经见过许多全国劳模的事迹报告,却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听了王钦峰的事迹报告后,我却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感觉他真的是一位没有任何夸张、真真实实的先进人物,就在那天下午我仿佛看到了他这一路走来的风采, 仿佛看到了他坐在没有风扇的房间里画图,滴落的汗水把图纸弄花了,同时我也看到了他在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我方知:面对困难要勇于进取,不逃避艰苦的环境,不营造自怜的幻境,不在意他人的态度,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执着定会成就不平凡的功勋。在学习劳模中,我注意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结合实际情况学。不同的工作情况不同,任务不同、特点也不相同;因此,在学习劳模活动中,我针对办公室的工作特点,在学习中突出服务特点,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腹有诗书气自华,面对新
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我要象劳模那样,在学习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学习中更新知识、提高素养,才能使自己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及时发现问题、透彻分析问题和科学解决问题的水平,通过学习培养浓厚深重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二是结合工作重点学。办公室的各项工作在不同时期任务不同、工作也各有侧重。在学习劳模活动中,紧密结合科室近期工作重点,学习劳模人物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的奉献精神和不畏困难、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通过学习劳模,进一步焕发了我的工作热情,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三是结合自身实际学。在向劳模学习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结合自身特点和工作实际开展学习,用劳模的精神激励自己,用劳模的事迹鼓舞自己,振奋精神,针对工作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自己的优长和不足,对照劳模人物的先进事迹,查找差距和问题,确定学习榜样,制定学习计划和措施。用劳模的事迹增添信心,把学习典型的过程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具体行动,从而把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是结合岗位职责学。在座的各位从事的工作不尽相同,具体承担责任也不一样,当然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也就有千差万别。要增强学习效果,我们就要在普遍学习劳模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岗位职责搞好学习。特别是向自己身边的典型学习,我个人认为这样学习起来更加感到生动和亲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也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吸引
力。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我立足行业特色,把学习全国劳模同学习身边先进人物结合起来,使我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我既注重搞好学习,更做好学习成果的转化。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学习中,坚持“高标准、有新意、创一流”的工作理念,弘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和“脚踏实地、雷厉风行、优质高效”的工作作风。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劳模言论的精神实质,并用于工作生活的实践,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绘就人生最美好的画卷。
向王钦峰同志学习的心得体会
奎文区先锋小学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