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叶林事迹材料

时间:2019-05-13 12:5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曾叶林事迹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曾叶林事迹材料》。

第一篇:曾叶林事迹材料

感谢党的关怀,诚实为人民服务

曾叶林1956年1月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继光镇兴发一村。自幼家庭兄弟姐妹多,生活来源困乏,从我上小学开始,就因交不起学费而多次得到乡政府和村委的减免,使我完成了九年学习教育。

1972年12月响应党的号召,应征参加入伍,成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在部队这部大学校里,我时刻听从组织的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不管是拉砖头盖楼房,还是为病员做饭当炊事员、、、、我总是处处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塌实工作,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得到了领导、同事和伤员的一致好评。

1975年被部队医院保送到军队院校学习,从此成为一名白衣战士,走上了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道路,毕业后返回原部队医院从事临床外科工作,后因工作需要改为临床麻醉工作,成了一名幕后的白衣战士,1990年调入港口医院工作,在优胜 汰的竟聘活动中,担任麻醉科主任一职至今,在二十余年的工作中使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每一步成长都是离不开党的关怀和组织的培养,我必须十分努力地勤奋工作,埋头苦干,用勤奋和汗水去服务人民群众,报答党的关怀和培养。在临床麻醉工作中共计亲自参与与完成手术麻醉13000余人次,其中全身麻醉2600余人次,椎管内麻醉9000余人次,神经阻滞麻醉1800余人次,开展各种镇痛治疗1200余人次,无痛手术700余人次,参加高危疑难病人的会诊、抢救、手术麻醉3000余人次。

首先在政治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岗敬业,对工作积极负责,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地解除病人的疾苦,做到文明礼貌服务,实施文明态度,和蔼可亲,举止端庄,关心和体贴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不分职务高低一视同仁。自觉遵纪守法,不以权谋私,经常拒绝病人和家属的宴请和钱物,受到上级组织部门和港报的表扬。

其次,刻苦学习,对业务精益求精,在医学领域里,新观念新技术蓬勃发展,作为一名医生,就必须认真学习钻研医学基础理论,更新知识,把医学新观念、新技术,认真消化吸收,应用于临床,开展了术后镇痛治疗,无痛分娩术,无痛人工流产术,晚期肿瘤高危疑难病人的临床手术麻醉及镇痛治疗,减轻了各种疾病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折磨,受到了病人家属的赞同。

同时,开展了对临床麻醉工作的研究和总结。开展的空气冲击应用于硬脊膜外穿刺,对提高硬脊膜外麻醉效果和改进硬膜外麻醉穿刺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严重创伤急诊手术病人麻醉、胸腔内手术病人麻醉,经腹腔镜手术病人麻醉,小儿静脉复合麻醉,老年病人的手术麻醉,颅脑手术病人麻醉,如何提高手术病人麻醉的安全性均有一定研究。整理撰写出“空气冲击在硬膜外穿刺中的应用及效果”,“麻黄素与肾上腺素对硬膜外麻醉的影响”,“硬膜外药物注射治疗马尾神经炎”,“复合止痛液用于手术后病人止痛的临床观察”,“氯氨酮、安定复合麻醉用于小儿手术”,“氯氨酮、安定、羟基丁酸钠加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用于小儿唇裂手术”,“剖宫产术后至失血性休克的麻醉处理”,“老年病人手术的麻醉处理”,“加强麻醉事故的防范、提高麻醉安全”等十几篇学术论文分别被《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华医学理论与临床》《中国综合医学》《中国预防医学》《河北医药》《重庆医学》《中国误诊学杂志》等省级以上的期刊杂志和全国学术会议采用,有的被全国学术会评选为优秀论文。

忠于职守,对事业无私奉献,在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工作和生活里,自己是一名指挥员,又是一名技术精湛的战斗员,终于职守,尽职尽责,走在前,干在前,不管是白天黑夜,上班还是休息,是否是节日放假,不知有多少个寒冬深夜和风雪交加时刻,只要接到医院有急诊手术或疑难高危病人手术的电话,我就会放下一切事务,克服一切困难急速赶到医院,用同情之心,爱怜之情,同死神做斗争,争分夺秒用熟练的麻醉方法减轻病人的痛苦,使病人脱离生命危险,转危为安,次日,继续参加手术临床麻醉工作。

第二篇:曾建事迹讲话稿

学习曾建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近日,学习了曾建同志的先进事迹,深为其精神所感动。我认为,学习曾建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心系群众,关爱下属、爱岗敬业、廉洁公下的精神。

向曾建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一心为民、服务群众的公仆情怀、学习他脚踏实地、永不懈怠的工作作风,学习他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高尚情操,学习他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

向曾建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把群众当亲人”的真挚情怀,自觉践行党的宗旨,为群众真心实意干事;就要学习他“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的高尚情操,时刻铭记人民重托,为群众积极主动干事;就要学习曾建“为了群众打好工、自己先打工”的实干精神,大力弘扬优良作风,为群众踏踏实实干事;就要学习曾建“善始善终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宝贵品质,努力当好人民公仆,为群众持之以恒干事;就要学习曾建“苦了我一人、幸福千万家”的无私品格,最大限度履职尽责,为群众尽心尽力干事。

向曾建学习,就是要像他一样,始终怀着对群众的朴素情怀感,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将群众的利益举过头顶,在真心实意的付出中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惠及群众、赢得群众;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在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上不失声、不缺位,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最大限度地履行一个干部的岗位职责,在密切群众利益中巩固执政基础;面对困难不等不靠,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和

方法,在深入基层中获得发言权,在真抓实干中争取新进展,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新业绩;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具体事情做起,满腔热忱地为群众做好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利益;胸怀全局、心系百姓,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把党员干部形象播种在群众心坎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中。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做为民办事务实人

民生大于天,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原则,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对干部的要求。解决群众最迫切、最急需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干部天责。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了解群众疾苦,关心群众热点难点问题。

二、做勤奋学习的人

在新形势下,做好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必需刻苦学习各种法律法规和相关群众工作知识。认真钻研理论知识,努力做一个素质高、能力强、素质精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基层领导干部。

三、做爱岗敬业奉献人

要发挥主动思考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工作执行力,认真想问题、办事情,发扬先进模范人物精神,干一行爱一行,把本职工作做好,实实在在为钱山的人民群众做好服务工作。篇二:学习曾建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学习曾建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当《关于开展向曾建同志学习的决定》传达后,我怀着崇敬之心,学习了《井冈杜鹃报春晖—追记“一心一意为百姓党的好干部”曾建》和《新时期好干部的典范—向曾建同志学习》等文章以及曾建同志生前的同事好友对曾建同志的缅怀和纪念的文章。“在生命读秒的最后时刻——他记挂的,还是工作”2月23日,噩耗突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第一副院长曾建积劳成疾,突发重病,经全力救治无效病逝,年仅58岁。县委书记陈军民,曾建生前好友、同事,对于曾建的突然离世,悲痛万分。“他是第一个用不到两年时间,踏遍峡江所有行政村的领导干部。多年来,他亲民为民始终如一。只要是关乎百姓的事,他就要执着到底;只要是提升民生福祉的事,他就要推动到底。学习优秀共产党员曾建同志的先进事迹,深受感动。曾建担任县级领导近20年,并先后在多个单位(地方)担任主要领导,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为服务一方群众,造福一方人民做出了突出贡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社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彰显了一名领导干部牢记宗旨、坚定信念、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曾建同志是鞠躬尽瘁、一心为民的模范,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

一、学习曾建同志,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想是人类前进的动力,理想是人生的航向标。曾建同志在工作中始终保持了旺盛的工作热情,心怀群众,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曾建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工作态度,视群众利益为生命,视为人民服务为天职。他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任劳任怨。要走的前一天,他脸色憔悴,嘴角还残留着血渍,他留给同事的是一句催促:快回去上班!我们要学习他,牢记党的宗旨,淡泊名利。为党和人民默默奉献,积极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之中,努力向上,锐意进取,交出一份让党、让国家、让人民满意的工作成绩单。

二、学习曾建同志,树立为政清廉、乐于奉献、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曾建的事迹告诉我们,共产党员就是要为政清廉,乐于奉献,不断创新。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共产党员,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在工作中要勤政为民,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秉公办事,不为人情、金钱、权势所动。曾建和每一任司机都有一个“约法三章”:不准停在娱乐场所

旁;不准收受任何土特产等物品;不准打着他的旗号搞特殊化。曾建同志始终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做事,在金钱、权力和亲情面前,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没有多吃多占过一丝一毫,没有受过只言片语的指责。我们要学习他,平时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严于律己,作风朴实,乐于奉献,秉公办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突出的贡献。

三、学习曾建同志,践行宗旨,立足岗位争优秀,争创工作新业绩。曾建同志的一生,是践行宗旨的一生。他牢记党的宗旨,恪尽职守,心系群众,是群众中一面永不退色的鲜红旗帜。曾建同志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做群众的贴心人。我们要学习他,践行宗旨,心系群众,恪尽职守,甘于奉献,把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工作做好。我们学习曾建同志,就是要把学习热情转换为工作动力,把学习活动和本部门、本工作岗位实际,与开展“群众路线”活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和做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我们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本职工作抓起,全力以赴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准机遇,争创工作新业绩,为新起点上实现交通运输事业跨越式发展和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曾建同志走了,可他的闪光事迹和强大的人格力量却深深地震撼了每个人的心灵,曾建同志的人生足迹,向我们诠释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的力量的强大并不来自于强健的体魄,而是来自坚强的信仰。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对党的无限忠诚,必须把坚定的信仰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和从政之基。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在大风大浪面前立场坚定,在各种诱惑面前筑牢思想防线。让信仰的旗帜永远飘扬,这是党和人民的期盼,是重铸我们民族精神的现实要求,也是在新的时代实现中华之崛起的伟大召唤。

县交通运输局 金平

2014年3月21日篇三:泥土的芬芳

泥土的芬芳

——学习曾建同志心得体会(演讲稿)

我常常想,既然“红梅”形容革命者的坚贞,“天平”诠释执法者的公正,“蜡烛”代指为师者的牺牲„„那么,是否也有一个合适的词语,可以赞誉那些身居幕后、无私奉献的组工人?在了解了曾建同志的事迹后,我找到了答案—泥土!孔繁森曾说过:老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被埋没的痛苦,要把自己当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路就绝不会被埋没。曾建同志就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我们诠释着泥土特有的芬芳!

我所了解的曾建是时间观念很“差”的人,通宵达旦忙加班,披星戴月来回赶。曾建曾从事教育工作九年,九年来每天第一个走进办公楼的是他,最后一个离开办公楼的也是他,不到30岁就担任了这所全省重点中学的副校长,有着及其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我所了解的曾建是家庭观念很“淡”的人,一心牵挂公家事,难顾妻儿忘小家。在妻子的记忆中,结婚30多年来,女儿上下学,他从未接送过,亲人生病时,他也从未陪伴过”。

我所了解的曾建是性格脾气很“拗”的人,*******,*******。国有企业改革,别人躲都躲不及,可分管党建工作的曾建却主动请缨。峡江县企业改制不是一般的困难,每天一拨拨上访人员守在县委门口,曾建耐心接待,用诚心打动企业,用真心感动职工,最终啃下这块硬骨头。

我所了解的曾建是自我意识很“弱”的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生命读秒的最后时刻—他记挂的不是自己,还是工作。2014年2月18日,原本只是一次普通的住院,但谁也没有想到:从那一天起,这个世界留给曾建的时间仅剩5天。也就是在这一天,家人、同事才知道他早

已身患重病。病榻前,面对这个身上插着各种医疗管线的垂危病人,伤心难抑的小妹哭骂:“哥哥是骗子、哥哥是骗子,这么多年,病这么重,却从来不告诉我们,就怕我们阻拦他工作!”要走的前三天,面对来看望他的市领导,他躺在病床上强撑着身体说的还是工作;要走的前一天,他脸色憔悴,嘴角还残留着血渍,他留给同事的是一句催促:快回去上班!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李林森、王彦生、涂红刚、曾建,正是这许许多多可信、可靠、可敬又可亲的组工人事干部用坚强的党性将自己化成了泥土,铺成了路。这是一条承载着我们党发展和壮大的路,这是一条承载着人民希望和重托的路,这是一条承载着组工人事干部理想和信念的路。

我们学曾建,就要学他讲正气。把公道正派作为职业操守、立信之基、立身之本。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从实事干起。接好每一个电话,做好每一次考察,办好每一件事情。

我们学曾建,就要学他增才气。将学习作为知识脱贫、脱俗、脱愚的途径,作为成长、成熟、成功的阶梯。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做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

我们学曾建,还要学他养大气。待己大气、对人大气、处事更应大气。正确处理好个人、事业、名利之间的关系。时常想想我们工作是为什么,现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什么。

能成为一名组工干部是一种荣誉、能在组工队伍中得到锻炼是一笔财富,能和这么多优秀组工干部为伍是一份责任。见贤思齐,我愿将自己也化成一把泥土,用辛勤的工作创造新的成绩,用无限的热爱在平凡中默默追求,用满腔的赤诚让生命里洒满芬芳!篇四:学习曾建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曾建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曾建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由于之前的工作经历,对曾建同志不甚了解,当《关于开展向曾建同志学习的决定》传达后,怀着崇敬之心,我学习了《井冈杜鹃报春晖-追记一心一意为百姓党的好干部曾建》和《新时期**好干部的典范-向曾建同志学习》等文章以及曾建同志生前的同事好友对曾建同志的缅怀和纪念的文章,曾建同志坚定信念、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尽忠职守;一心为民、心系群众、以民为先、为民尽责的公仆形象立刻在我的脑海中变得高大而清晰起来,我深深地被这样一位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领导干部而感动着,为**人民失去了这样一位好党员、好干部而感到深深的惋惜和沉痛的悼念;同时我感觉到一股暖流和热能时时地撞击着我的心灵,感觉到一种强大的力量不时在心中腾起,我想,这就是曾建同志传递给我们的正能量-信仰的力量。信仰,是支撑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力量之源。人一旦有了高尚的信仰,浮躁的心灵就有了熨帖,繁忙的工作就有了目标,人生的奋斗就有了意义。出生于干部家庭的曾建同志,其母亲对事业的执着和严谨的家风,对曾建同志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他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建同志58年的生命历程中,能有曾克思、曾夫子,甚至家人叫他曾干部这样几个绰号,这正是源于他一贯以来超强的党性、原则性和对工作的认真,更源于他对党和国家的无比忠诚,始终保持着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信仰是共产党人最纯洁的底色。信仰纯洁,方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干净做事清白做人--他坚守的,是永恒底色。曾建同志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曾担任县级领导近20年,并先后在多个单位(地方)担任主要领导,他始终严守财经纪律和廉政建设各项规定,从不利用职务之便谋求一己之利,自觉把廉洁自律作为一种修养和美德。这源于他信仰的纯洁,才有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洁白朴素。党员干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首先就要立身正,身正最根本的则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信仰是共产党人最先进的力量。信仰是创新的源泉,是激发人们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柱。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只有具备坚定的信仰,方有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不懈斗志。要做就做最好-他追求的,是止于至善。曾建同志在生命读秒的最后时刻-他记挂的,还是工作。30余位**生前的同事,他们不约而同这样给他画像--每到一个岗位,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基层调研,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宁让身体透支,不让工作欠账。他常说:群众的开心是我最大的开心,群众的认可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在群众的心底深处-他付出的,就是大爱。这一切在于他对信仰的赤诚,为了信仰可以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用信仰立身做事,可歌可讴。

曾建同志走了,可他的闪光事迹和强大的人格力量却深深>地震撼了每个人的心灵,曾建同志的人生足迹,向我们诠释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的力量的强大并不来自于强健的体魄,而是来自坚强的信仰。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对党的无限忠诚,必须把坚定的信仰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和从政之基。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在大风大浪面前立场坚定,在各种诱惑面前筑牢思想防

线。让信仰的旗帜永远飘扬,这是党和人民的期盼,是重铸我们民族精神的现实要求,也是在新的时代实现中华之崛起的伟大召唤。《>学习曾建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五:“学曾建、见行动、创一流”一心为民,干在实处

一心为民,干在实处

作为一名基层组工干部,在学习曾建同志先进事迹后,为其所言所行所显之精神感动至深。为干部者,人民公仆也,当“一心为民,干在实处”。

返璞归真,内化一心为民本意。40年来如一日地工作始终兢兢业业,无怨无悔;20多年的县级领导干部始终清正廉洁,日月可鉴。看着发生在他身上的一段段、一幕幕实干为民事迹,难能可贵,但对其自身而言,却如家常便饭一般处处可见,正如曾建自己所说,“这些都是分内之事”。

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如此。当干部的本意,原本就在“为民服务”,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吗?只是,有一部分干部忘记了这个“理应如此”的道理,而把自己看成高高在上的“县太爷”,着实让人羞愧。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应带头讲规矩、守纪律,争做“三严三实”干部,如曾建同志般,“返璞归真”,让一心为民的理念内化于心。

强身健体,铸造一心为民本领。“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家里,到处都堆满了书和报纸,上面满是勾勾画画。哪怕再累,他晚上一定会抽出时间读书和思考”。这是曾建同志热爱学习和思考的真实写照。因为他深知有“一心为民”之心还不够,还要有“一心为民”的本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增强本领。在我看来,学习和思考是万能的法宝,没有任何人生下来就懂这懂那,都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使自己知识丰富、见识开阔、做事老练。如曾建同志所言“时代发展如此之快,不学习就跟不上这个时代”。知识、能力不会自己送上门来,关键要主动,要用心。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就是要精通业务,通过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领导同事学习、向群众学习,提高自己为党和人民服务本领。应当经常思考如何改进工作作风、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提升服务水平,更重要的是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站在群众、领导、同事的立场上想问题、看问题、做事情。

干在实处,践行一心为民承诺。“他不打扑克,不玩麻将,只知道没日没夜地工作”。不工作、不实践是出不了成绩的,“苦思冥想”也许能够成为所谓的“思想家”,但绝对成不了“实干家”,而在我们党员干部当中,缺的正是这种的“实干家”。只有“实干家”多了,百姓才有幸福,生态才有保障,经济才能腾飞,社会才会进步。曾建同志通过“没日没夜”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真正将内化于心的“一心为民”付诸于实践中。

曾建同志说他自己“没有什么其他爱好,就是喜欢工作”。他不断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主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而且能够想群众所想,为群众办事花心思、为群众办事细致入微,切切实实解决了群众困难,党群、干群“血浓于水”的关系,在他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作为组工干部,应当多做“干在实处”的事情,践行一心为民承诺,带头“从我做起”,努力达到“向我看齐”的“蝴蝶效应”。

第三篇:曾庆兰事迹

爱撒乡村 情系客户

新洲区局(营销部)客户经理曾庆南先进事迹

曾庆兰,1969年12月出生,大专学历,1984年12月参加工作,1988年4月进入烟草系统,200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武汉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新洲区局(营销部)阳逻管理所(市场部)一名普通的市场客户经理,他所服务的119名客户分布在4个乡、2个社区、近30个村组,地处城郊结合部,辖区直径40多公里。近年以来,他积极落实市、区局‚抓基层、打基础、上水平‛的工作要求,围绕‚市场导向、精准营销、品牌培育、服务客户‛四个方面开展工作,较好的完成了辖区各项卷烟销售计划任务,从未发生客户投诉。由于工作业绩显著,多次被评为区烟草公司‚先进工作者‛,2004年荣获武汉市烟草系统‚明星访销员‛荣誉称号,2006年荣获武汉市烟草系统‚岗位明星‛荣誉称号,2007年被评为省局商业系统‚优秀客户经理‛,2009年荣获武汉市烟草系统‚十佳客户经理‛荣誉称号。二十二年来,他凭着对烟草事业执着热爱,立足岗位,尽心尽职,与客户共同奏响了一曲和谐的烟草乐章。

一、指导客户经营,提升客户盈利能力

他所在的毛集、金台片区的卷烟经营户以食杂类为主,多为夫妻店。由于地处农村,交通不便,经营观念落后,消费结构不高,零售户赢利一直偏低。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零售户的卷烟经营水平是一

直困扰客户的难题。

施岗村‚亲情缘超市‛,业主施绪艮。开始经营时,小店不起眼,经销的商品又多又杂,商品陈列无序,卷烟塞在不足1米长的小柜台里,有的商品甚至直接堆在地上,店里零乱得让人一看便没有了购物的欲望,夫妻俩的生意也就比较平淡,经营利润上不去。曾庆兰就仔细观察,分析他们经营上存在的问题。发现这个杂货店位于比较繁华的十字路口,所处地段不错,过往的顾客也挺多,如果主营方向选对了,生意应该不错。于是,曾庆兰就每天下午时间去他们的商店,和他们看是闲聊,了解店里平时来的顾客的年龄、职业和购买特点,还分析过往行人的流量等与经营有关的内容,观察多日后,曾庆兰就向他们建议:把日杂店改成以经营中、高档卷烟为主的小食品超市,并帮小店设计更换了门店招牌,将他们的陈旧柜台改成了样式大方透明的样品展示柜,并指导对卷烟商品及其他商品进行了科学分类摆放,配以醒目的标价签,精心地为他们调配了卷烟货源,积极提供卷烟及其他商品信息、消费信息和销售信息,同时帮助该店制定经营的计划,帮助客户建立合理卷烟库存,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周转率。

随着生意一天天红火,小店的面貌也已今非昔比,他们的生意越来愈红火,就经营卷烟一项来说,年销售卷烟180多件,月均毛利近6千多元,看到他们的生意兴旺,曾庆兰也非常高兴。

曾庆兰服务的片区B1以下客户比重较大,有许多客户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子女都在外打工,自己在家开个小店,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曾庆兰认为这些客户虽然销量不大,但不能忽视,由于他

们绝大多数是守法经营户,更应作为服务的重点对象,从而获得‚客我双赢‛。

比如说他辖区片里的客户周贵生,已经70多岁了,由于不认识字,也不熟悉品牌,刚进行电访时,对电访报烟无所适从。于是曾庆兰来到他店里,拿着烟盒子一个品牌一个品牌地教他识别,‚这个叫软精品红金龙、那个是硬特制红金龙,这个是一品黄山,那个是软红梅……‛而大爷经常记完这个忘了那个,看着大爷那迷茫而又急切的眼神,曾庆兰耐心的说:‚大爷,别急,慢慢来,今天认识一个、明天认识两个,不出几天你就能全认识了,实在有时候分不清楚,你就直接报价钱和颜色吧‛。如今大爷虽然还是不识字,但是对烟盒子是再熟悉不过了,每次电访都能顺利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且还从B3级户提升到现在的B1级户,每月赚的钱也比原来多了近一倍。于是大爷逢人便说:‚真是要感谢小曾啊,让我这个‘睁眼瞎’的老头,也懂得了‘烟草生意经’‛!

二、科学营销,精心培育,注重品牌维护

有了品牌才留得住客户,有了品牌才守得住市场,品牌是支撑市场营销的灵魂。由此可见,品牌培育有其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曾庆南将重点品牌维护融入每天的拜访和客户分析当中,扎实做好新品牌、重点品牌卷烟的上柜率和销售跟踪指导工作,引导消费,激发需求,让客户向消费者主动宣传、主动推荐重点品牌卷烟,逐步引导调整客户的卷烟销售结构,优化结构,做好品牌转换工作,提升效益。一般来说,客户大多不太愿意接受新品牌,这对新

进卷烟的推广很不利。记得黄山(中国风)刚上市时,曾庆兰向客户陈新建推荐,可他说什么也不敢尝试,因为是小本经营,就怕这些新品牌的卷烟卖不出去,看到店主对新品牌没有信心时,曾庆兰没有打退堂鼓,多次专程骑摩托车到程新建的店铺,和他拉家常,帮他分析周围环境和卷烟销售走势,讲解品牌培育的好处,通过努力,陈新建最终尝试着订购了二条。一周后,程新建主动给曾庆兰打电话,询问还有什么新品卷烟,希望再给推荐一下。

新品上市后,他还十分注意品牌维护,推荐新品牌时不但会慎重选择客户,还会严格控制客户进货量。有一次,新品牌‚深蓝红金龙‛上场,一位客户考虑到新进品牌利润大,就要求多订一些。但他婉言劝阻了他,他解释说:‚新进品牌一般都要有一个逐渐被市场接受的过程,恶意抬价销售,不然是没有‚回头客‛的,现在‚深蓝红金龙‛刚上市,消费者还不熟悉这个品牌。所以,你贸然进这么多,风险太大,你先进几条试试,以指导价卖,若卖得好,你再多订也不迟‛。听了他的解释,客户很感激理解的说:‚谢谢你的提醒,那就按你说的办吧。‛过了两天客户再要求购进,他也是逐渐增加量,既保证了市面上有足够推广的量,又不至于客户积压产生反感,在推广阶段结束后,他的辖区‚深蓝红金龙‛的销量反而很高。

现在,只要是他推荐的新进品牌,客户一般都愿意接受,因为客户们知道曾庆南是一个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贴心人‛,而且他能够控制投放量,不会将品牌卖‚残‛了。如今,在曾庆兰的辛勤努力之下,该区的卷烟市场,由原来比较单一的20多个卷烟品

牌,培育发展到了40多个品牌,使零售客户的利润大幅度上升,同时也满足了辖区消费者的需求。

三、以客户满意为前提,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优质的服务是现代卷烟流通企业的支撑,是企业生存的命脉。为了切实打造烟草公司服务品牌,曾庆兰一心扑在客户身上,急客户所急,想方设法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他始终把客户满意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他服务的109户客户,谁喜欢什么,性格咋样,谁哪天该订什么货,他都了如指掌。他辖区的朱店村,有一位70多岁的孙爹爹,以经营小卖部维持生活,刚开始电话访销的时候,他家没有电话,曾庆兰一面每周去一次了解爹爹的经营情况和卷烟需求,回来做好记录,一面通过熟人终于帮孙爹爹安装了电话。如今,孙爹爹不出门就能订上烟了,卖烟获得的利润已经能维持他家的日常生活了。

经营卷烟和其他商品一样,都要有一定的技巧,要有一定的经营能力。因此,加强卷烟经营户的经营能力提升是很关键的,在平时工作中,曾庆兰发现许多客户经营卷烟是以养家糊口为目的,感觉生意不错就行,安于现状,不求发展提高。针对这一现象,为了提升客户经营能力和赢利水平,增强客户的综合竞争力,他积级向市场部反映,认真筹划组织辖区重点客户提升培训会,大力宣传市﹑区局卷烟销售政策,分析指导客户经营状况,对于一些经营能力不佳﹑利润微薄的客户,曾庆兰就面对面的指导,教客户卷烟经营陈列,新品推介,服务语言等技巧。就这样,大部分客户在他的指导下,生意一天一天好

起来,辖区部分经营户在经营卷烟的带动下,其他的商品生意也火起来了。目前,有20多户客户按曾庆兰的指导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品牌种类,改变了商品陈列摆放,使卷烟月销量由60多条提高到100多条。

四、真心营销,实现人生价值

首先他对各种工作体现一个‚勤‛字,勤动脚,多到客户那里走动;勤动手,努力帮助每一个客户;勤动口,多向客户宣传各项政策、各种卷烟信息;勤动脑,多想做好工作的好思路、好点子。其次,对待客户体现一个‚诚‛字,把客户当朋友,以诚心与客户沟通,时时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客户意见比较强烈的电话难打、货源分配等问题,耐心向客户解释,得到了客户的谅解,以诚心换来了诚心,逐步与客户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诚信关系。第三,对待卷烟销售,坚持‚规范‛二字,始终把‚规范‛印在心里,时时处处做到‚规范‛销售,坚决做到不向无证户供货,不跨区供货,保证了市场秩序,促进了卷烟销售。第四,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收集各种信息,对销售不正常的客户及时反馈,对发现的假烟信息和听到的假烟消息及时向专卖部门反映,努力尽到自己的职责,帮助捍卫卷烟净土。通过优质的服务和富有人情味的走访活动,倾听客户的意见,及时、妥善地处理好客户的抱怨,帮助解决客户的疑难问题,为客户提供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的服务,深化、创新、延伸服务内涵,实施标准化营销服务,他深深赢得客户的信赖与支持。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和贡献度,促进了客户的忠诚度,并以优质的服务取胜了市场。

二十二年的默默无闻的工作,曾庆兰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潜心做事,低调做人‛这一行业行为信条,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一名优秀客户经理,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此,曾庆兰同志也先后受到省、市、区烟草专卖局(公司)的多次表彰奖励,他的工作得到了企业的肯定和客户的好评,他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自己喜爱的卷烟营销工作岗位中去,将越走越辉煌。

新洲区局(营销部)2010年9月8日

第四篇:向南林事迹

青年士兵楷模向南林事迹

向南林,1981年9月出生于一个党员家庭,家乡四川省旺苍县是当年红军的革命根据地。从小学到高中,他一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1999年12月,由于家庭困难,还差半年高中毕业的他选择了参军入伍。2001年8月,考入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65426部队高炮团修理连。入伍8年来,他8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和优秀士兵标兵,1次被集团军树为学习成才标兵,被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装备技术士官优秀人才标兵和优秀新装备操作手,荣获首届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2007年被军区树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标兵个人,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1次。

他是一名普通士兵,却把伟大理论作为自觉追求,阅读了40多本理论书籍,记下了6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40余次把理论讲台搬到军师部队和大中小学课堂。

向南林是一名“80后”士兵,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英雄的土地,给他留下了红色的记忆。向南林从小就爱看书,读名人传记,读历史书籍,尤其是近现代史。民族的忧患,先辈的奋斗,党和军队的发展壮大,为他打下最初的思想根基。入伍后,军区“学雷锋金质奖章”获得者、第一任指导员曹树林酷爱学习的劲头,钻研理论的精神对他影响很大,使他养成了剪贴报纸、收集理论文章、积攒学习资料、撰写学习体会的习惯。考入士官学校,他以由战士成长为“第三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的周艳忠教员为榜样,确立了学理论成才、靠素质立身的努力方向,对创新理论的学习更加自觉。

毕业分到团里,每天晚上熄灯后,他都想办法学上一两个小时,有时在连队库房,有时打着手电在被窝里。一段时间,他干脆把连队的第一班哨“承包”下来,被连队干部发现后制止,同时为他这种刻苦精神所感动,专门腾出一间库房作为他的学习室。每次出差、外训、演习,他总是带着两个包,一包是行李,一包是书籍。甚至送修装备,在风吹日晒的平板车上也不忘捧书苦读。2004年,团队在外驻训,晚上没有电,他便点着蜡烛看书,一个半月的时间,用掉了40多根蜡烛、20多瓶风油精。为了提高层次,增加深度,向南林利用各种时机向高手学习。多次同“红九连”指导员交流探讨,给军事科学院政工研究所副所长公方彬打过100多次电话进行讨教。一次,向南林去武汉送修火炮,在平板货车上走走停停半个月,停靠在山东聊城货运站。当蓬头垢面的向南林下车打水时,被民警当“盲流”带到车站派出所,怎么解释也不相信他是军人。当时,全国上下正在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车站派出所副所长邴明义和另一位民警写体会文章,对“五个统筹”的内容记不全,急得直挠头。向南林刚在平板车上读过有关资料,便脱口而出:“第二个统筹是城乡统筹„„”两位民警很是吃惊。接着,向南林又从“五个统筹”说到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侃侃而谈,尴尬的场面变成了融洽地交流。临行前,两位民警给他买了盒饭,握着向南林的手感慨不已:“部队真是培养人,你简直就是个理论家。”

连队修理维护任务重,自由支配时间少,他就挤时间学习。饭前饭后背记一两个名词,大块时间学一两篇文章,集中上课理解一两个观点,搞好“零存整取”。平时兜里总是揣着小本子,对重要观点、领导讲话、学习心得等随时摘记。学习中,他特别注意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联系身边的事理解,把一些具体理论观点按照相关论述、官兵理解、实践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解析。比如,学习“关于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理论观点,在官兵理解上,他用“骏马迷途难走路,人无思想难进步”等语言进行比喻诠释,联系我军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历程进行分析。先后整理形成了《基层官兵理论学习基本观点辅导教材》、《科学发展观基层读》等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分别被师团推广。先后有2篇学习感言和体会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能带动一个人就带动一个人;能带动一个班就带动一个班”是向南林常说的话。他在全团成立了第一个“理论学习小组”,创办了“理论之窗”小报。他看到一些战友因为文化水平低,学习十分吃力,便主动当好“理论翻译”。有的战友提出,怎么才算可持续发展?他结合连队实际,运用自己的理解,形象地说,抓好修理骨干培养,开展技术革新,把技术一茬一茬传下去,不断提高连队的修理保障能力,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好体现。在团里,从团领导到普通战士,包括家属孩子都知道修理连有个学理论的士官,不少连队邀请向南林讲过课,仅去年就6次给全团上课。他还注意发挥自己书法、音乐、表演等方面特长,把创新理论观点写成书法作品、编成节目,使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观点的记忆,拉近与理论的距离。他还结合为学生军训、部队野外驻训向群众宣讲党的理论,担任佳木斯市20多所大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

2006年9月,按照“村村大学生工程”的要求,佳木斯市依托地方高校为村干部办了一个培训班。开学时,请求部队帮助军训,团里点名向南林完成这项任务。军训第一天,队列稀稀拉拉,打电话、唠嗑、吸烟,干什么的都有,压根没把教官放在眼里。早有准备的向南林平心静气,用行动改变这些村官的看法。夜深人静,外出忙完自己事的村官们回到宿舍准备就寝,却纷纷呆住了:原本像面包的内务,变成了刀削斧刻的豆腐块。好半天,没一个人舍得打开这艺术品般的被子。再走上训练场,向南林一遍又一遍为他们示范,不厌其烦地蹲在地上用双手反复纠正出腿高度和动作,一身汗,一脸灰,让人看上去于心不忍。特别是在训练间隙,向南林还和他们谈起“三农”、“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头头是道,“村官”们叹服不已:比我们搞农村工作的还了解政策。向南林的形象就这样在他们心中逐渐高大起来。原本稀稀拉拉的队列变得整齐了,散漫随意的动作变得规范了,对向南林“老向”、“小向”、“哥们”等五花八门的称呼,也变成了发自内心的“向教官”。汇报那天,大家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博得在场领导一致好评,“这个战士不一般!年龄这么小懂得这么多,和气又不失威严,灵活又不失法度。他代表的当代军人形象让我们崇拜。”

他是一名普通青年,却把平凡生活演绎出了精彩,2次面对人生选择,5次经历挫折考验,取得了32个荣誉证章证书,军区、集团军、师团4级做出向他学习的决定。

8年前,向南林走出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参军入伍,目的就是考军校、当军官。向南林的家乡经济十分落后,读书是唯一能改变命运的途径。学习十分优秀的向南林对考大学一直有着强烈的期盼,但他看到父母为了供兄弟俩读书日夜操劳那个辛苦劲,还差半年就高中毕业的他决心另辟蹊径,而把继续读书、考大学的机会留给了弟弟。直到今天,已经读大三的弟弟每当说起这事来,眼圈总是红红的。因为他知道,这大学该由哥哥来读。

“大学梦”破灭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却越燃越旺。军营给向南林这个勇敢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枯燥的新兵生活,向南林过得津津有味。队列、长跑、投弹、射击,几乎所有的新训科目全都是优秀。2001年春天,已是第二年兵的向南林有了报考军校的机会。学习成绩优异的他考上军校应该是非常有把握的,可轮到他时却阴差阳错地没了名额。由于年底就服役期满,为了在部队长干,当年,他以集团军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武汉军械士官学校。

录取以后,他把这里当作提高自己能力素质的舞台,如饥似渴地吮吸着一切养分。两年的军校生活,向南林从当班长、区队长到模拟连指导员,每个岗位都履职尽责。毕业时,他各门功课除了英语差四分没达到优秀外,其余的门门都90分以上。同时,他的书法、演唱、主持、篮球、乒乓球以及篮球裁判等才艺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毕业前,向南林被学校作为留校对象,却因全军精简调整,愿望又一次落空。留校不成,他想回原部队,结果却被告知,原部队也接到了撤编命令。一位校领导找到向南林,关切地说,“小向,全军许多部队我都熟,你看我帮你分回家乡驻军如何?一来离家近了,二来也可以照顾一下父母”。这在许多人眼里,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可向南林觉得,要当兵就不能恋家。再说,如果专业不对口,自己两年军校岂不是白读了!他婉言谢绝了校领导的好意,正常分回了原驻地的高炮团。

到师里报到,师军务参谋看完了向南林的档案,问他愿不愿意留在哈尔滨市区部队。这对很多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可他说,“参谋,我是学高炮专业的。”于是,向南林被分到远离省城四百多公里外的高炮团。团里军务股的同志也有意让他选个好连队,向南林却说,我是学指挥仪修理的。就这样,他又来到了修理所。到了新部队,既没有老领导的关照,也没有熟悉的工作环境,可向南林坚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他一切从头开始,轻装上阵,很快就凭着过硬的素质在团队脱颖而出。毕业不到两年,胸前已经挂上了两枚军功章。2005年4月,士兵提干的指标分到团里,他以绝对优势在全团排名第一。然而,命运又和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原因是全日制士官学校毕业的士官不能作为提干对象。2006年,团党委依然把他作为头号提干人选向上级推荐,因为同样的原因被“卡”了下来。

如果说,以前的一些曲折对向南林还是一种历练的话,这两次提干不成却意味着“军官梦”的破灭。军官、士官,虽然一字之差,但却是许多优秀士兵跨越人生的梦想。熟悉他的领导、战友为他惋惜,更担心他“扛不住”。团政委孙殿文经常找他谈心,每一次都由担心变成了放心。

今年春节,又一次人生选择摆在了向南林面前。探家时,未来的岳父,一位很有实力的矿主,为他和女朋友在宜昌买了160多平方米的房子,让他年底复员帮助打点生意。一边是自己相恋4年的女友,一边是自己奉献了8年的军营,哪一头都让他难以割舍。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向南林诚恳地说:“在部队这么多年,有我放不下的事业,我要对得起各级组织的培养。”最终得到了家人的谅解。

面对希望一次次破灭,向南林从没有发过一句牢骚,说过一句怨言,在任何人面前没有表现过一丝消沉。相反,在不断的超越自我中,让理想一次次地升腾,也在感染鼓舞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是一名普通的修理技师,却带起团队装备修理的四梁八柱,掌握了6种专业的修理技能,培训了6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发表了9篇学术文章,参与4次重大演习,累计维修50余台次大型装备。

向南林是全团公认的“钻研精神最强、知识技术最全面、维修经验最丰富、学术成果最多”的战士。

在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向南林学的是指挥仪修理专业。高尚华教授是全军指挥仪方面的权威,四川口音很重,一些学员上课听不懂,向南林便主动当“翻译”,每次上完课,他都要给同学们再讲一遍。高教授年龄大,腿脚不好,上下指挥仪不方便,通常是高教授坐着讲,向南林在上面操作。大家都称他“教员助理”。

指挥仪结构复杂,电路图就一尺多高,线路像头发丝一样多。向南林主动要求负责教室打扫,利用中午休息、节假日偷偷去学,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高教授。他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让高教授很感动,经常给他“吃小灶”。在高教授的帮助指导下,向南林总结出了“听声判断、观表定位、按图推演、实地解难”四步排除故障法,成为学校专业尖子。2004年8月,集团军组织装备专业比武。向南林在众多强手中脱颖而出,以领先第二名20多分钟的绝对优势夺得第一。

按理说,一名士兵,把本专业搞得如此精通就很了不起了,可他却并不满足,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各种机会向修理高手请教。在团里四处拜师,先后掌握了57高炮机械电路修理、油机修理、汽车修理和红缨—5导弹检测等技能。利用驻训时机,向地方老师傅求教车工技术,掌握了车床基本操作,并能独立加工简单零部件。每年团里都有一些装备送到厂家维修,押运是一件很苦的差事,特别是冬天,在平板车上用稻草围个窝儿当帐篷,经常是喝结冰的矿泉水,啃带冰茬的方便面,但他每次都主动请缨。用向南林的话说,这“差事”很划算。送修时他带着平时遇到的“疑难杂症”,向师傅们当面请教,有用的资料能复制的就用移动硬盘存下来,能带走的资料就装进手提包里,每次都满载而归。2004年夏天,向南林押运送修火炮时,顺便带上了一组中央配电箱准备大修。厂家的工人师傅检查后,认为维修难度太大,提出收取一定费用。向南林心想,团里也没有给我拿钱修设备,再说已经拿来了,也不能就这样扛回去。他决定自己动手,白天跑到学校图书馆查资料,找过去教过自己的老师帮助指点,晚上利用工人休息时检修装备,一干就是一夜。“这个士官真不简单!”工人们被他的刻苦精神感动了,不仅主动帮忙,还送给他一套工具和零配件。

2005年初,某型雷达就要列装,指挥仪淘汰的消息传到了团里,向南林的指挥仪修理专业马上面临无用武之地。他频频给母校、工厂、友邻部队打电话求教,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同时他还利用去送修装备之机,到母校向教授们请教新装备的使用知识。同年4月,新装备列装,他已经对该型雷达有了基本了解。团里成立攻关小组,由他负责编写教案,培养操作手。为尽快熟悉性能、掌握要领,他每天早晨4点起床到训练场,对照说明书,逐个部件、逐个位置、逐个动作研究。为了测算程控联动数据,他连续3天在雪地反复接线记录,手被撸开了好几个口子,疼得晚上编写教案笔都拿不住。两个多月下来,他瘦了10多斤,终于圆满完成任务,制作出6部教学课件,培训出15名操作手。同年10月,军区所属高炮部队全部被拉到了科尔沁草原集中“亮剑”。结果,新雷达一“亮相”,便创造了骄人战绩。一次考核,全团击落14具拖靶,创造了军区历史上防空兵射击之最。团领导深情地说,新装备当年形成战斗力,向南林功不可没。团里规定,凡是打掉拖靶的连队,奖励全羊。喝羊汤那天,全团好几个连队都争着抢着来请向南林。2006年,他培训的操作手参加军区雷达站比武,获得了4个单项第一和团体总分第一名。三年来,团里共击落命中拖靶23具,某型雷达发挥了重要作用。

修理专业向南林是“大拿”,搞学术在团里也很有名气。三年前,团副参谋长周常学还是作训参谋时,发表了一篇学术文章,在团里影响很大,因为当时团里搞学术研究的人很少,有时一年都发表不了一篇。文章发表后没几天,向南林拿着自己写的一篇关于指挥仪维护保养的学术文章,三番五次上门求教,小战士的执着劲,让周参谋很受感动,认真帮他改了几遍,最后在《军械理论与实践》杂志发了出来。有一就有二,向南林后来又与人合作撰写了《CHN-10综合测试仪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部队应急输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9篇学术文章,分别在《军械士官》《军械理论与实践》等杂志上发表。“小战士能写学术文章”,这事在全团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激活了其他人学术研究的热情。去年全团共发表40多篇学术文章,位列全师第一,并被《军事学术》杂志评为学术研究先进单位。

向南林的钻研精神源于他无时不在的危机感。一次,他从电视上看到,美军在本土遥控指挥伊拉克战场上的士兵进行装备修理,使他萌发了研制“野战抢修综合支援系统”的念头。他的想法与团领导不谋而合。当时,虽已立项,但由于缺少技术革新人才,研制工作一度不畅,向南林的加入,很快使这一成果有了新进展。那段日子,他先后查阅了《车载电子系统原理与操作》、《无线电通信原理》、《微波传输技术》等40余种专业书籍,找专家、跑院校,最后将系统确定为数据库、图像采集、信号传输、信息处理四个模块,经过数百次的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了灵敏度高、性能稳定、符合实战需要的“新型野战抢修综合支援系统”,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是一名普通的文艺骨干,却用自己的如火激情展示了当代士兵的青春风采,精通6种乐器,参与军地演出100余场次,10余幅书法作品在军内外获奖。

向南林是一个勇于刷新自我的人,谁有点优长,他都千方百计地学到手,干什么像什么、干什么成什么,战友们称他为“可怕的向南林”。

参军前,他就喜欢唱歌,一直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参军后,他更是如鱼得水。一次,佳木斯市歌舞团团长战斗来团里慰问演出,战斗团长那浑厚的男中音深深地吸引了他。向南林找到战斗团长要求拜师,为他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感动,战团长欣然收下了他这个徒弟。

向南林的书法小有名气,先后10余次,在“腾龙杯”、“北海杯”等各层次的书法大赛中获奖。可他不满足,一有时间他就到当地书法家协会主席何常贵家里求教。

从山东泰山入伍的战士李波,是唢呐世家。7岁时,就开始学习唢呐,除此,他还会许多乐器。到部队后,很快便让向南林盯上了,一有时间,向南林就与他切磋技艺。

一次,向南林看到团里的乐器堆放在仓库里闲置没用,就建议团里成立个小乐队。缺架子鼓手,请人教需花钱,恰好李波又有些这方面的知识,但他是键盘手,向南林就决心自己上,弄不懂就问李波。刚开始,点敲不准,影响了别人排练,他就敲自己的大腿。一个月后,李波在礼堂外面听到架子鼓声,以为是请了专业老师,结果进屋一看,是向南林在打架子鼓,这让李波难以置信。李波与向南林相处三年,他发现,原本密不外传的看家本领,向班长全学会了。

在团里,办晚会、每周的影前小舞台,他是团里不可或缺的“台柱子”。在佳木斯市每年的双拥晚会,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能当导演主持、搞舞美策划,还能唱歌、演小品、编舞蹈,笛子、葫芦丝、架子鼓等6种乐器,他件件拿得起。三任宣传股长感受最深,少了向南林,团里的舞台要塌掉一半。在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期间,总装系统搞文艺调演,由向南林执导参演的歌伴舞《当兵的哥们》获得了二等奖。

向南林来到连队之前,连队的文化工作始终在全团“垫底”,在团里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中,从来都没有“露过脸”。向南林来到连队后,这些活动变得活跃了,战士们的精、气、神也变得大不一样了,连队的各项工作也都上来了。

当年在武汉军械士官学校读书时,向南林就通过了湖北省体委的篮球二级裁判考核。团长王志恒是个“球迷”,只要是他上场,每次都要拉上向南林当裁判。

连队有个2002年入伍的浙江战士刘元彰,家里很有钱,从小就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坏毛病。入伍后,他依旧老毛病不改,临来时,从家里带来了几十套袜子和内衣裤,穿完就扔,训练时也不刻苦。连队不允许战士用手机,为防止连队检查,他一次就买了3个。向南林就把他的故事编成了小品《款兵》,借以讽刺那些平时铺张浪费,缺乏艰苦奋斗的现象。稿子写好后,向南林就让他去演,从此以后,小刘不但改掉了身上的坏毛病,而且进步很大,转了士官、入了党、当了班长。

2005年春天,团里组织了一台晚会,向南林特意把家属院的小朋友组织起来排练了一个叫《母亲》的歌伴舞。当这些平时在家里娇生惯养,很少感知父母辛劳的孩子们,随着“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雨伞有人给你打„„”的优美旋律响起时,那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坐在台下的孩子家长们都被感动得哭了。一个小小的节目却让孩子们懂得了如何感恩父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却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承担起了沉甸甸的责任,先后拿出2万余元接济父母生活、供弟弟上大学,连续3年资助福利院儿童,帮带的战友有13人立功。

向南林的女友曾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他:“他并不时尚,但责任与执着让他充满了魅力。”

向南林的父亲是乡政府的一名干部,家里虽不算富足,但也说得过去。前几年,因母亲的一场车祸,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生活上陷入了困境。高中时,为了给父母省点钱,住宿,哥俩挤在一张床上;吃饭,他每次都是挑些辣椒、青菜吃。弟弟心里清楚,是哥哥想让自己多吃点肉。有时哥俩吃饭没有钱了,向南林也不轻易向父母张口,身材瘦小的他则是利用晚上时间偷偷跑到工地上去筛沙子、搬砖挣钱,手磨破了,鲜血浸透了纱布,可他从不在弟弟面前表现出来。

向南林从小过惯了苦日子,从不乱花一分钱。每次发津贴费,他除了买些牙膏、香皂等生活必需品外,都把钱存起来。2005年,弟弟向秋林考入了河北工程大学,父母高兴之中也多了一分愁绪,因为供一个大学生需要一笔很大的开销。此时的向南林也已士官院校毕业,转上了士官,也挣了工资。他十分理解父母的苦衷和处境,写信给父母说:“你们二老为了这个家,操劳了大半辈子,如今我已挣工资了,弟弟上学的费用,你们就放心吧。”打这以后,向南林定期给弟弟寄钱,经常写信询问弟弟的学习情况,叮嘱他有了困难不要告诉家里,跟自己说。这些年,向南林给弟弟和家里的钱达两万多元。

向南林对钱有着特殊的敏感。原宣传股长、现任二营教导员卢炳光讲述了一件至今让他无法忘怀的一幕。那年春节,团里搞了一台晚会,向南林担负了整台晚会的导演、策划、主持。演出结束时,卢股长特意买了几罐饮料给向南林。令卢股长不解的是,小向拿着易拉罐,像小孩子欣赏一件新奇的玩具一样,迟迟不喝,他告诉卢股长,这是他长这么大头一回喝。此情此景,卢股长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流了出来。

他非常理解特别需要关注的人的心情。一次,向南林去街里办事,路过佳木斯市儿童福利院,这使他一下子联系到了自己的童年。他径直走了过去,找到了福利院的领导,说什么也要捐50元钱,他告诉院领导,没有特殊情况,他每个月都要捐50元钱。几年过去了,他一直没有间断对儿童福利院的捐助。

一次,向南林随连队进行冬季野营拉练,住在一户姓秦的大爷家里。通过了解,向南林得知秦大爷的儿子遇车祸身亡,留下了儿子秦云东和爷爷相依为命。听说孙子因交不起学费失学时,掏出身上仅有的218元钱塞到了秦大爷的手中。从这时起,每月都要从工资里拿出100元,资助小云东上学。

当战友遇见困难时,向南林总会伸出热情之手。去年春天,黑龙江省方正县遭遇了一场少有的旱灾,庄稼地的秧苗旱得打了蔫,探家回来的姜宝成回到连队,始终像霜打的茄子,也蔫了。向南林一猜肯定是遇到难事了,姜宝成就一五一十地和向南林说了,向南林马上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第二天就给姜宝成家寄去了4000元钱,解了姜家的燃眉之急。后来,姜宝成才知道,向南林不仅掏空了所有的积蓄,还从战友那借了1000元,姜宝成的父母知道这件事后,来信说,如果不嫌弃,他们真想认向南林为干儿子。

这些年,向南林尽管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但他从不向组织和战友提及家中情况。前年,团里了解到他家中的实际情况后,准备给他3000元困难补助,被他婉言谢绝了。

“有人负责我服从,没人负责我负责”是向南林常说的一句话。这对他来说,既是对工作的一种态度,也是向战友捧出的一颗诚心。

从小受父母溺爱,花钱大手大脚的浙江籍新兵徐斌,在向南林的帮带下,学会了洗衣服、缝被子,还给家庭困难的战友捐了款;团卫生队的“常客”,体质较差的战士朴锦雪,在向南林的训练和陪同治疗下,入了党,当上了副班长;凡事信奉“操作”的战士李伟,在向南林的点拨下,自觉地参加函授、学习电脑,退伍回家当上了老板;战士刘志宇,父母闹离婚,他一边给他出主意,一边帮助做工作,挽救了一个濒临破灭的家庭。每当战友有事想不开时,“个别人”工作做不通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让向南林帮助开导开导。

向南林在团队有一群崇拜者,在地方也有一群“粉丝”。这些年,他先后20余次为大中小学军训,每次都高标准地完成任务,并用自己的素质、用自己的学识、用自己的人品,感染带动了众多师生。

2006年8月,又是一年大学开学,向南林受命承担了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专业的军训。一个多月的军训生活使这些大学骄子们对当初他们眼中黑不溜秋的向教官多了几分敬佩,临别时,一些女大学生要求向南林留下部队番号、地址和联系方式。几位一直对向南林有“意思”的女生故意问他:向教官,你有女朋友吗?向南林就骗她们说,已经结婚,孩子都半岁了。明知这么做有些于心不忍,可他还是吃完午饭就悄悄地离开了学校。一位对他产生爱慕之情的女大学生竟在之后的一年里,骑着自行车到处打听向南林所在部队。直到前不久为了宣传向南林,组织他当年军训过的学生座谈,这些一直苦苦追寻他的女学生们才得以见到向南林,这才知道向教官当初只是有了女朋友。她们并没有怨恨向教官当初的欺骗,相反为他献上了深深的祝福。

第五篇:曾凡娣助人为乐事迹

(助人为乐)曾凡娣:新余市志愿服务的领头雁

——全国志愿服务先进个人、新余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部编外部长曾

凡娣助人为乐事迹

曾凡娣,58岁,新钢公司退休工人,新余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工作部编外部长兼志愿服务总队负责人,是“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和“终身红十字志愿者”。

因“凡娣”音似“凡提”,且经常骑着“电驴”四处做好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阿凡提”。“阿凡提”是我市红十字志愿者的榜样,已成为我市公益战线的一张名片。2008年以来,他先后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感动新钢好员工”、入围“中国好人榜”、“优秀红十字志愿者”、“终身红十字志愿者”、“新余市妇女儿童慈善奖先进个人”。

哪里有灾他就心系哪里

“5•12”汶川地震时,曾凡娣承接的一项水电安装工程还未完工。他看到电视上播出汶川地震的惨状,心急如焚,对业主说:“工钱我不要了,灾区等着我帮忙呢,你再请人吧!”

2008年5月20日,曾凡娣抵达了四川绵竹灾区,和来自其他地方的12名志愿者组成了一支“大爱”援建医疗队。他和队友每天早上8点钟出发,身上背着20多斤重的医疗物品,走三、四十公里路,搜救被埋压人员,救治受伤人员。刚去灾区的头几个晚上,只能睡露天、吃饼干,连饮水也只能小口抿。晚上回到营地后,他还去绵竹临时医院,帮病人擦身体,做按摩,清理大小便。在灾区,他们医疗队创办了“大爱德智帐篷小学”,让灾区的孩子们没有因为大灾而落下功课。此举获得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在灾区的20天里,他三次与险情擦肩而过,帮助10余名群众摆脱了困境,其中为80多岁的朱启发老人包扎踝关节时,发生了6.4级余震,旁边的房子倒塌,差点压倒了曾凡娣。

回家后,他一直心系灾区。7月1号,当月的工资发下来后,他又向朋友借了一些钱,再次前往灾区,这一去,又是20多天。两次奔赴灾区,他共自掏腰包一万多元。再次回到新余时,口袋里仅仅剩下10元钱。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国红十字总会授予曾凡娣“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称号,我省仅有5人获此殊荣。

2010年3-4月,我国西南五省市遭遇历史罕见大旱灾,曾凡娣又坐不住了。他自费购买一台抽水泵,并带上两塑料桶净化水,坐火车赶往昆明灾区。他跟志愿者一起搬水、运水,把水和抽水泵送到灾民手中。

从云南回到新余的第二天,曾凡娣又得知“玉树地震”伤员大都送到了成都市人民医院治疗,他又立即前往成都,参加当地一个献血活动,当场献了400毫升血,之后就到病房照顾受伤者。

2010年5月,我市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水灾,新余火车站广场被淹,曾凡娣赶到现场疏通下水道,搬运和拼接桌子架人行桥,以便旅客进出。

2010年6月曾凡娣当得知抚州发生特大洪灾的消息后,又自备工具和干粮,携全家骑着摩托车赶赴抚州灾区,在安置点当起了志愿者,搬运救灾物资、为灾民送饭送菜,就这样忙碌了10天。

进汶川、入曲靖、奔玉树、赴抚州灾区,曾凡娣总共花费了2万余元。

“芦山地震”后,他几次向市红十字会提出要去“芦山地震”灾区救灾,只因灾区志愿者人满为患而未能成行,尽管理解,但还是感到遗憾,就把精力放在支援地震灾区的募捐工作上,并带领全家捐款。

(曾凡娣在汶川灾区和美国志愿者一起护理灾民)

(曾凡娣在汶川灾区救出86岁的朱启发老人)

谁有困难他就想帮谁

曾凡娣一直喜欢“学雷锋、做好事”,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有困难,他就会伸出援手。“助人为乐,乐在其中,不求回报”,这是2012年刚受到曾凡娣帮助介绍工作成为一名盲人按摩师的求助者郑红玉给予曾凡娣的评价。

让他记忆深刻的是,20岁那年,在出差途中,他看见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因赶时间从公交车跳下车时,不小心摔断了腿,立马把年轻人送到医院并掏出所有的盘缠为他支付了住院费,自己只能借当地邮局的电话,请求家人汇款过来“救助自己”。此事,感动了该邮局的工作人员,执意要把妹妹介绍给他。

1991年,曾凡娣的一名胡姓工友患肝癌住院,其爱人在农村照顾老人和残疾儿子无法抽身,曾凡娣便接下了照顾工友的重任,为工友擦身、接大便,这一照顾就是3年。受该工友临终之托,曾凡娣又答应照顾他的残疾儿子。忙完工友后事,曾凡娣四处张罗,帮工友的残疾儿子摆起了一个修鞋摊。

1995年曾凡娣退休前,在新钢公司干了30余年的水电工作,有着丰富的水电安装及检修技术,还懂一些家电维修、水电安装、管道安装等。热心肠的他因此成了邻里街坊的义务水电工,随叫随到,他都会免费帮助修理,遇到困难对象还免收配件费,被邻居们称为“活雷锋”。

2000年,曾凡娣在回家途中看到一起车祸,伤者被压在车底下不能动弹,此时救援人员还未到现场,曾凡娣看到后,不顾危险,一头钻到车底下,用双手扒开压在伤者身上的砖块、渣土,直到伤者送往医院。

2010年6月,曾凡娣看到媒体报道吉安一名14岁少年为抢救孩子身负重伤的事迹,立即赶往吉安市医院细心照料了见义勇为少年12天。

渝水区下村镇单身农民冯里根身患强制性骨髓炎,从颈椎到到脚全身关节僵直,多处皮肤溃烂。2012年以来,曾凡娣不仅经常赶几十里路到他家看望、帮助照料生活,而且帮他联系医院,请医生到他家义诊,陪同到省城医院会诊,接送到市里医院治疗,还帮他联系在新余市区租房子,找民政局、移动公司、电信公司为他设立彩票销售点和电话费缴费点,以便其兄弟、自己及结对帮扶的红十字志愿者照顾他,帮助他尽力自食其力。

多少年来,曾凡娣从未停止过助人的脚步。问他到底做了多少善事、帮助过多少人,他说自己也数不清楚,但会一直坚持下去。他说:“能让更多的人得到温暖和幸福,是我此生最大的愿望。即使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快乐!”。他曾经帮助过的晏小红、郑红玉就主动请求认曾凡娣为义父。

带领更多的人做好事他感到更过瘾

早在2007年曾凡娣就第一个加入新余市红十字会志愿者,他一直默默地以红十字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在困难家庭、灾区等需要帮助的地方。对此,他并不满足自己一个人做好事,就动员和影响他的妻子、女儿、儿子、姐姐、干女儿、干儿子陆续加入红十字志愿者。女儿经常跟随爸爸参加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承担拍照、整理志愿服务资料等工作;干女儿系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援志愿队的骨干成员之一,经常参加演练,传授现场应急救护技能;干儿子经常为志愿服务活动免费提供车辆;妻子、姐姐和他一样都是献血志愿者和遗体器官捐献志愿

者。

他感到更自豪、更有价值的是带领更多的人一起做好事。在2011年3月,曾凡娣受新余市红十字会领导的邀请,成了一名专职红十字志愿者,并担任新余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工作部负责人兼志愿服务总队负责人,负责志愿者的日常工作,招募联系志愿者、筹集善款、组织活动等等。这时,他做好事的热情更加高涨,不仅亲力亲为做好事,而且尽力组织志愿者一起做好事。虽然没有报酬,但他坚持每天上班,还经常加班加点、乐此不彼,经常由家人送饭到办公室。

仙女湖区河下镇划江村村民赖世华患声带萎缩症,说不出话,多年有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的想法,但因世俗观念和儿女孝顺等因素,做不通妻子儿女的思想工作。曾凡娣得知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复上门做他妻子儿女的思想工作,最终帮助赖世华实现了的愿望,成为捐献遗体器官登记志愿者。康盛社区居民孙秀兰患有内风湿关节

炎,关节严重变形,行动极为不便,家庭困难,曾凡娣组织红十字志愿者与她结对帮扶,红十字志愿者的行为感动和影响了她,并帮助她做通了丈夫和女儿的思想工作,她也成为捐献遗体器官登记志愿者。

5月10日,新余学院、市红十字会、市人防办将联合组织新余学院学生开展地震疏散演练活动,在筹备工作中,曾凡娣7次深入学院商量演练方案、带领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队培训、指导、训练新余学院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队,有时夜以继日地工作。

曾凡娣对公益事业痴迷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让许许多多的人敬佩不已,也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人,有数名红十字志愿者也近乎成为专职志愿者,如江西文明网“身边好人”候选人李超就是其中一人。两年来,在他的爱心感召下,我市红十字志愿者有几十人发展到上千人,红十字志愿服务深入养老福利机构、学校、企业、社区、街道、农村等社会各个领域,积极开展红十字知识宣传、扶贫助困、敬老助残、捐血献髓、捐献遗体器官、自救互救、心理援助等活动100余次,在市级以上媒体刊播稿件近200余篇(条),散发宣传资料4万余份,捐献造血干细胞登记入库1758人份,为困难对象筹资近6000元,进行老年介护理念传播和技术传授50余次,与困难对象结对帮扶7对,开展公益性救护培训8200多人次,组织应急演练活动6次,为156人提供了心理咨询服务,获得了社会和群众的广泛认同,已成为新余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涌现出大批优秀志愿者和星级志愿者,打造了响当当的“红十字志愿服务”品牌,为和谐富裕文明新余建设作出了积极地贡献。

其实曾凡娣的生活并不富裕。“家贫并不可怕,怕就怕没有爱心,帮助他人是在为自己积德。”曾凡娣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经济上帮不了,就用精神和体力去援助,我就是这样一个热心肠的人,当一名红十字志愿者,永不后悔!”

这就是曾凡娣,一个时刻铭记“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人。他就像一团火焰,燃烧在我们身边;像一缕阳光,温暖着大家的心;像一面旗帜,总是冲在最前面。(作者:梁颖)

下载曾叶林事迹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曾叶林事迹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曾林语录2011-9 第二版.doc

    曾林语录 更新版(2011-9) 1. 洗碗本有五个步骤,你只搞了3个,结果大肠杆菌超标,欧洲疫情蔓延,死了一大片人,还查不出病因。 2. 写不成W型写V字形,写不成V字形写U字形。让人不能一看就......

    叶志平事迹心得体会

    叶志平事迹心得体会——席文杰 叶志平校长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把生命奉献给了祖国未来希望之所在的教育事业,他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是......

    叶佐庭事迹10

    为爱,默默照顾残疾养子21年 ――叶佐庭事迹 叶佐廷,彭寨镇寨下村老陶下村屋人,现年65岁,是一名听障残疾人。家庭共4口人,有63岁妻子黄双英,一个亲生儿子,一个残疾养子。叶佐廷在......

    叶志平事迹心得体会

    ——席文杰 叶志平校长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把生命奉献给了祖国未来希望之所在的教育事业,他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叶志......

    感受 杜林叶1200字(最终5篇)

    感受 杜林叶1200字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不会一直平坦,也不会一直坑洼不平,重要的是你有一个自己的目标,并且坚持不懈地去追求它去实现它,决不因为一次次的失败而放弃自己原来所......

    《责任胜于能力》读后感(叶林)[定稿]

    《责任胜于能力》读后感(叶林)《责任胜于能力》这本书,读过之后,感触很深,书中以大量真实生动的企业案例、名人故事和寓言警句,形象地阐述了责任的深刻内涵,责任与能力的内在联系和......

    林鸣事迹学习体会

    创新 担当 工匠 ——学习林鸣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王辉近段时间,我先后多次认真学习了全国优秀党员标兵林鸣的先进事迹,同时十余次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我是共产党员之林鸣的报道,每......

    林浩个人简介及事迹

    林浩个人简介及事迹 林浩,5.12 汶川大地震年龄最小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当选全国“双百”人物之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 感动中国人物,获得第三届国际慈善论坛颁发的国际慈善新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