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记者培训
首先要感谢市记协组织这次活动,使我把浮躁暂放一边,静下心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对我本人来讲,对十年工作略微地总结一下,从中找出得失,也算一次小小的升华!其次要感谢诸位青年才俊在百忙之中来参加这次活动,这里说“百忙之中”,不是客套,是因为记者这个行业确实非常忙碌、辛苦。
说句实话,今天我是带着壮烈牺牲的决心来的,因为我接下来讲的很多失败例子,就出现在我们青岛媒体记者的身上,其中这些记者可能今天就坐在这里,希望你们过会儿不要扔西红柿、鸡蛋。不过,我还要特别补充一点,举这些失败的例子,并无对不敬之意,而是为了大家以后少走弯路。
言归正传:我要说的第一个问题是——那些年,我们犯过的错。
■那些年,我们犯过的错
1、笔下误
解放前,有家国民党反动派的报纸,将墨西哥弄成了黑西哥,少了个“土”字旁闹出了国际笑话。有好事者给这家报纸写了首打油诗:墨西哥,黑西哥,兄弟俩,差不多,总编慷慨把地割。其实,这些字词错误每天都真真切切出现在我们每天的新闻里:
前几天,我回了老家一趟,陪着老娘看了两天某省台的电视新闻节目,看着看着我差点笑喷了,节目中字幕把包庇罪打成了包屁罪,放屁的屁。
2010年12月30日,高大上的《人民日报》,文章标题将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名字印成了温家室。
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逝世。青岛某报纸在第二天的报道里,主标题将“金正日逝世”弄成了“金日成逝世”。这爷俩若是地下有知,肯定会抱头痛哭。
我们某记者曾将“纹身”写成了“文胸”,稿子里说:门被推开,一个戴着文胸的汉子走了进来„„大家想象一下,这是什么样的场景呀!
同学们,上点心吧!
2、裹脚布
央视名嘴韩乔生语录大家读过吧?我找出了这么一句: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头一棒打鸳鸯戏水之势。
前段时间,我在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里看到这么一句:他们相信,用这种方式,能够抹平思考着现在是不是过去想要的未来而带来的大部分忧伤„
好吧!真够啰嗦的,不过我们的记者有时候也会犯这样的错误。
比如跑现场的记者这样写道,请大家认真听一下:一位在施工现场施工的施工人员一边施工一边对记者说。以前我失眠的时候要数羊,喜羊羊、暖洋洋、懒洋洋、美羊羊„„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看了这篇稿子之后,我再也不数羊了,现在我失眠的时候就数施工人员,效果那是杠杠地。
还有:王哥庄的王某雇佣王某和王某某将同村的王某打伤潜逃;
5月16日未见报差错,《小鱼山小青岛信号山论证免费开放》:不少网友关心旅游过程中遭遇应对如何结局处理„„
除了文字的啰嗦之外,还有文章结构啰嗦,就是下笔千言但不知所云,让编辑看了一头雾水。
看完这条,我想到了当年纯来写的一篇稿子中有这么一段:违法车辆中,除了小轿车,主要有越野车、小货车、小客车、大客车、出租车、商务车、大货车等等。
3、用词不当
语言,语言,还是语言!新闻语言有自己的独特属性,不能过于“放松”,但也不能过于“呆板”。比如,2007年,央视主持人海霞在报道淮河洪灾时,就把灾民说成了“带着过年的心情”,结果安徽人民要状告她。
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本人也经常会碰到很多又可气又可笑的例子:
有的记者武侠小说看多了,写稿子时不自觉就会用上金庸、古龙的招式,比如,以前我们有个记者描写小偷入户盗窃,就写道:一个黑影,纵身上了二楼,这得多好的轻功呀!小偷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再比如,我们有个记者去体验莱西湖捕鱼,上来就这么写:记者站在水面上,四处望去„„这是裘千仞的节奏么?每当想起这个例子,我都会觉得咱们现场应该来点:沧海笑,滔滔两岸潮的音乐。
语言呆板方面举个例子:以前,某县长下乡视察,见农户养的几头猪膘肥体壮,特别高兴,就跳进猪圈拍了张新闻照片。第二天见报,图说说明是这样写的:左起第三是县长。这就犯了语言呆板的毛病。
4、一问三不知
记者尤其是新记者,有个毛病是写稿蜻蜓点水,去了新闻现场只是轻轻飘过,晚上编辑问他稿子的核心要素也不知道。
举例: 5月11日半岛领导评报时就指出了这样一篇稿子,我在这里把领导评报的原话给大家读一下:有个稿子说一下,“计生特困家庭保障力度再提高”的稿子,觉得应该跟跑口的记者说一下,昨天记者就发了个稿子说是“力度再提高”,但是提高在哪了不知道,不知道是哪一块儿增加了,也不知道到底是在什么地方有补充,历史的“一问三不知”这个典故就是这么的来的。
我建议记者一定要多跑现场,多问几个问题。比如,2011年5月29日15时25分,青银高速突发车祸,一辆青岛牌照的白色丰田轿车与一辆大货车相撞,丰田轿车被拧成了麻花,车内三名人员全部受伤,就在大家焦急等待救护车时,同样被堵在高速路上的国务院参事、卫生部人事司司长秦小明女士现场对伤者进行了急救。
若果记者没有到现场,这期普通车祸可能不会见报;如果不是记者现场询问了秦小明参事的身份,这个新闻的新闻价值必将大打折扣。
5、逻辑去了哪儿
我上小学时,没有地理老师,村民一农民在种地之余兼职教我们。又一次,这位老师在将中国的气候时是这么说:越往南越热,到了南方就得热死人。
有些记者写稿子时,是先有了结论,再找现实依据,这是一种本末倒置。
前段时间,有个记者写了一篇稿子,主标题是:今年蜂蜜要减产。为什么蜂蜜会减产,记者给出的理由是:有些不良市民为了摘槐花,将北岭的槐树破坏严重,蜜蜂下岗。这个稿子粗看来,虽然事儿不大,但是一方面鞭挞了,谁不良现象,一方面又蜜蜂下岗蜂蜜减产,关乎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很有看点。但是仔细一想又有点不对,北岭的槐花、槐树遭到破坏,也不是今年独有,去年也是一样的,再有就是蜜蜂是张翅膀的不会因为北岭槐树遭到破坏就撂挑子不干了,因此,断言蜂蜜减产站不住脚。
记者在做调查性稿件时,调查样本数量不足、以偏概全,或者调查对象没 有说实话。再举一例:某年,记者调查海参大丰收,某位参农告诉记者今年某产量多少多少斤,记者按照这个某产量乘以青岛海参养殖面积得出了一个总数,这个稿子就这样见报了。但是第二天,有细心人算了一笔账,按记者得出的产量,青岛800万人口一日三餐甩开膀子吃海参,一年都吃不完。
6、抄稿子
不管三七二十一,外媒发的稿子只要觉得有新闻价值,就改头换面照抄不误。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稿子,一开头就写道:记者从国务院获悉、记者从发改委获悉„„记者真得神通广大么?不是,就是照搬的网上稿子,就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更奇葩的是我们有个记者竟然也抄自己的稿子?我们都知道每年的五一、十一假期,前海一线的游客情况是差不多的。有位记者把五一写的稿子,仅仅只把日期改了改,十一假期又投了上来。这篇稿子当天晚上就被编辑给堵住了,当然现在这个记者已经不再报社了,他被开除了。
7、假新闻
假新闻在任何时候、处于任何目的都是不允许。我想举个例子说明。
先说本地的:资产缩水裁情妇 老板炮制五女PK,这个假新闻也许在座的很多人都知道。
2008年12月初,212省道山东青岛崂山龙王庙附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酿成了一死五伤的惨剧。这起原本看似意外发生的交通事故,最终却因死者于某留下的一封“遗书”,让一段错综复杂的隐情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
青岛城阳某公司老板范某在资产缩水后,为了节省开支,让他所包养的5名情妇进行了三轮“竞赛”,以争夺最后一个被包养名额。然而,事件的结局却超出了范某的预料。
记者从崂山交警大队获悉,因惨被“淘汰”,与他交往时间最长的情妇于某假装约所有人一起游玩,途中开车冲下悬崖。于某当场死亡,其他人都不同程度地受伤。
再说说外地的:安徽省卫生厅女副厅长尚军落马,随之而来的是关她“以色谋权”的报道。某媒体对女贪官以色谋权细节描述:一次县公安局的主要领导李某来派出所检查工作,尚军被安排去陪酒。散场时,李某喝多了,所长安排尚军到宾馆去照顾他。李某一把拉住她的手说:“小尚,还是你知道关心我啊„„”然后就不老实起来„„下面略去一千字。
稿子里竟然连两人在床上说的话、干的事儿一清二楚,若非记者在床底下偷听?这种稿子一看就是假新闻。
■那些年,我们毙掉的稿
没毙掉的稿子都是一样的,被毙掉得稿子却各有各的不幸。
经常有记者给编辑打电话,发飙:怎么又毙了我的稿?此稿不发天理何在?好稿待在闺中人未识,编辑狗眼不识金镶玉。下面,我就以半岛都市报为例给大家简略说明一下:
1、新闻八不选
在具体操作中,半岛都市报坚决按照总编辑提出的“新闻八不选”,对新闻稿件进行甄选。这八不选可以说是半岛都市报的独家秘笈、包括:
第一条:不新鲜的不选(稍微解释一下: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没有时效 的新闻那是历史。比如我们有一些记者可能在跑口时遇到这样的情况:一项重大工程的开工建设,要经过设计、规划、公开征求意见、一次环评、二次环评等N多环节,如果主要内容在设计阶段已经披露,那么在剩下的其余环节,记者就应该主要寻找不一样的切入点。否则,记者就成了复读机,这是一次新跑口记者要注意的。)
第二条:不明白的不选(举个例子:摄影记者拍回一张新闻照片,照片中一对男女表现亲密无间。记者理所当然地将两人理解成了夫妻关系,结果见报后惹来了官司——这俩人根本不是夫妻,而是情人关心,记者稀里糊涂将人家的地下情公之于众了。)
第三条:不符合的不选——不符合办报宗旨、不符合办报特色(说到这一条倒让我想起来一个故事,古代有个老太太整天哭泣,晴天哭下雨也哭,邻居不明白就问她为什么,老太太说:有两个闺女,大闺女卖雨伞,晴天我担心她的雨伞没人买;小闺女买草鞋,下雨我又担心她的草鞋没人买,所以整天哭泣。邻居提醒这位死心眼的老太太,下雨的时候你就像大闺女的雨伞号卖了,天晴时呢你就想想小闺女的草鞋好卖了。这样你不就天天开心了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问题都正反两个方面,正所谓塞翁失马,同时也告诉我们什么天吆喝什么,比如,国家提倡八项规定狠刹吃喝送礼之风,这时候当然是这方面的稿子容易见报。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写八项规定出台后,酒店纷纷关门、员工纷纷下岗,这样的新闻表面上是写八项规定落到了实处,但是也相当于委婉的批判了八项规定影响到了民生,这就是度,过犹不及。)
第四条:格调低下的不选(要区分开低俗和通俗)第五条:存在法律隐患的不选
第六条:存在疑点的不选(对新闻事实解释不清,存在无法解释的疑点)第七条:新闻来源不明的不选 第八条:文笔太差的不选
每个记者、编辑心里都有杆秤、有个谱,遇到吃不准新闻都和这八条对照一下,就能进行比较精准的判断。
客观的新闻终究要通过主观的人来报道,制度完善,人却会有疏漏。我想举两例子着重说一说,眼见为实也未必真正客观,这一点在新闻实践中比较难把握。
2013年10月31日的焦点访谈追问了济南“当街殴打七旬老太”事件。前段时间,济南六家媒体,包括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站都曝出这样一条新闻:“中年夫妇当街殴打老人”,醒目的标题、大幅的照片,网上还有现场的视频,记者还采访到了当时的目击证人。那么这条有图有视频的报道是真的么?事后,我们了解到,这根本不是中年夫妇当街殴打老人,而是这位老人患有痴呆症,走到路口突然不走了,妨碍了交通,家人苦劝无果作势吓唬她。在这个新闻事件中,有图有视频,记者、编辑出发点也是好的,记者虽然尽力但是没采访到当事人,结果好心办了坏事。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这则新闻在采编环节其实是缺少了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记者没有采访到新闻当事人。最早采访报道这一新闻的是一家网站的记者,当时这名记者乘坐公交车时恰好看到了殴打老人这一幕,就立刻用手机拍下了视频,但是等他在下一站下车,在返回现场时,当事人已经离开了。
刚才说了新闻八不选,其实就是八条高压线,很多新记者可能心里犯嘀咕了——我怎么才能避开这八条高压线呢?这就是我要谈的下个问题:
2、换个角度写新闻
前几天看到一篇短文,名叫《记者是怎么饿死的?》,看了之后非常感慨。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小记者新进报社的时候和许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一样,一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样子,名记者宁有种乎。但进了报社却处处碰壁,稿子接连被毙,月末一看工资还不到两千。
梦想总是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干,小记者的的名记者梦碎了一地。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但思来想去,自己腿脚勤快、嘴也甜,上学时是文学社里的高富帅,又认真学了四年新闻专业,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久经考验的老记者看了他的稿子后叹息了一声说:你的文笔不错,腿脚也很勤快,按道理不应该混不走。但是,你这几篇文章都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角度问题。
比如说,你这篇写浒苔入侵前海的稿子,只写海苔来势凶猛,海面一片绿油油,记者陪你看“草原”,这样的稿子影响青岛旅游城市的形象,直接砸酒店、旅行社等从业人员饭碗,当然很难见报,你为什么不请游客来青岛品尝一下浒苔火锅呢?
再看这篇车祸:写现场惨状而不写交警和医护人员抢救伤者„„ 抢劫案:写歹徒的凶残,却没写警民的英勇形象„„ 火灾:居然只写火势和损失情况,而不写领导到现场指挥抢险„„
失败的根源,就是角度问题: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两面甚至多面,而你为什么只执著于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事实证明,你所坚持的,恰是让你碰壁的那一面。
再举个例子:以前的语文课本中选编了这样一篇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相信很多人都知道。1960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六,山西平陆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平陆事件”,即“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中毒事件,北京有关部门为抢救阶级兄弟而连夜空运药品到平陆救人。张店公社的老汉吴进喜,从八十里外赶来看他的儿子吴广新。这时他激动得浑身抖动,拉着儿子:“小子,在咱这偏僻山沟子里,我想你是没救啦!谁想毛主席在北京比咱老汉还关心我儿!小子,毛主席才真是你的亲爹娘!” 当年中毒事件发生后,令人颇多感触的还有我们的新闻界。平陆小报的记者当时最先得悉此事,但请示县委后,有关领导指示不许报道。晋南地区报和山西日报同样悄然无声,不作任何报道。中毒时间为正月初六,即1960年2月2日,直到2月6日,北京晚报才登出了一则报道《千里急救》,将该事件公开,从而引发一场旷日持久的新闻潮。当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时,太原、晋南的记者们,还有平陆小报的记者,这才猛醒,有人感叹说:还是北京的报纸有水平,“选择救人角度真妙!”于是立即行动起来,争先恐后地报道抢救经过,外地的报纸也都积极参加进来。影响最大的是中国青年报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现在看来,这篇经典报道至少存在诸多失实甚至是编造之处,比如:事件的起因并非阶级敌我矛盾,而是因为大跃进背景下的饥饿导致;61个阶级兄弟也并非都是穷苦工人,还有很多地主富农子弟,还有个别是反革命家属。在极重视阶级成分之日,他们是不能算作“阶级兄弟”的。但为了突出“阶级兄弟”的概念,这些出身不好的人的家庭成分均被填作下中农或中农,暂时享受了“阶级兄弟”的待遇。事件过后,他们又都全部恢复了原成分,在随之而来的阶级斗争和“文革”中,均遭受严厉打击,有的被毒打致残,有的被迫自杀。当时只报道 在感人的救助下,“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全部获救,并没有报道后来治疗的情况。其实中毒民工大多留下了后遗症,有的大脑受症而痴呆,有的因患了胃癌或肺气肿而死去,还有一些其他病。
■什么才是好新闻?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马尔克斯
2014年4月17日,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去世了。新闻培训,我为什么要从一个作家讲起呢?不仅仅是因为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也不仅仅是因为《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更主要的是因为他是我们的同行——一个记者,他的这个身份或许更容易被读者忽略。
很多新入行的记者可能会觉得迷茫、辛苦甚至是痛苦,难道我们每天就是循规蹈矩地到某单位或某网站取材料,然后CTR+C--CTR+V地加工稿件吗?难道我们每天就是从一个交通事故现场跑往下一个火灾事故现场吗?难道我们满怀理想和信念、为民请命,却被现实击打得灰头土脸甚至血流满面吗?
我想这些不是我们记者生活的全部,就像我们会跌倒,但是我们从来不会抱怨抚育我们的大地一样,可能很曲折,但记者这个行业给与我们终究会比我们为之付出的要多得多。想象一下,马尔克斯出版的第一本小说《枯枝败叶》,花了整整7年时间才找到愿意出版它的人。我们还年轻,时间会给我们回报,套用马尔克斯的经典话语:N年以后,在座的青年记者们,站在巨大的成就面前,准会想起一起参加培训的这个遥远的下午„„
马尔克斯是个好记者,今天我带来了一本书,可能很多同学还没读过。《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它是马尔克斯继《百年孤独》后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小说之一,是他唯一一部侦探小说,也是他掌控得最好的作品。小说的内容源于一场真实事件。它也是一本非常好的新闻“教材”。
首先我们看这本书的标题——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杀人还有事先张扬的么?读者一看这个题目,就有读下去的冲动,这叫吸引眼球。
其次这本书源自真实的谋杀事件,新闻的真实性没有问题,不属于假新闻,当然马尔克斯进行了伟大的艺术加工。
最后,它好的故事+好的叙述。小说描写的是发生在1951年的真人真事。出身显赫的高富帅罗曼取了灰姑娘维卡略之后,却发现新娘不是处女。受当时教条的影响,罗曼装作绅士般的将姑娘送回了娘家。在两个哥哥的严刑拷打之下,维卡略嫁祸一个叫纳赛尔的人夺走了她的贞操。两个哥哥碍于礼教与家里的名声,拿上杀猪刀凶残地杀害了纳赛尔这个无辜者,一桩悲剧发生了。
两个凶手在杀人前,千方百计找人阻止自己的行动,得到的却是所有人的漠视、旁观。读完之后,我们豁然开朗“张扬”这两个字的深意。1990年,中国著名女导演李少红将其改编成电影《血色清晨》,大家有空可以看看。
上面说了了这么多,我给大家略微总结一下:
第一,记者可以很伟大,可以高大上,前提是你用心,耐得住寂寞;第二,记者只是你若干社会身份之一而不是不是全部,作记者不耽误你成为一个好厨子;第三,跟着苍蝇找到厕所,跟着蜜蜂找到花朵,好新闻会引人思考。
■我的简历
李百明,半岛都市报首席编辑,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学的是人文专业干的是新闻行业,从业十年以“半言半语,恒念作者维艰”为念,不敢说取得多大成绩,但也受到过中国记协领导的表扬,制作的标题被传媒界作过典范,新闻案例被收入《大众报业70年创新70例》。获奖情况本人从来没做过认真统计,山东新闻奖二等奖得过两三次,复评一等奖四五次,杂七杂八的各类奖状2014拿到十八九张。
日常主要负责本市新闻,判断新闻价值、把控新闻质量,几乎参加了报社所有重大新闻战役,比如汶川地震、日本地震、青岛建制12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再到每一年的年终盘点特刊。2012年的年终盘点,本人为读者奉上了一张天下大事考卷;青岛建制120周年,本人主创了《青岛演艺》配诗连环画;辛亥革命100周年特刊扉页,本人曾热血地写下这样的文字:碧血染黄花,丹心照汗青„„再回首,我们静穆沉思,细数历史波澜,为未来践行。
在此,本人也想用这句与诸君共勉。
■去年习近平8.19讲话: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
原标题: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努力 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习近平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记者与编辑的区别
记者如同上海的本帮菜中的红烧肉——浓油赤酱;向南两千公里,老广的家常煲汤则恰似编辑的调和、寡淡。记者稿件的浓烈与编辑思维的理性猛烈碰撞,矛盾在一篇小小的稿子里和谐的存在„„说到底,记者更容易展现自己,编辑则需要时间的沉淀,两者成长周期不同。
■如何成功,如何忘记痛苦
83版射雕英雄传,小演员周星驰的名字已经可以出现在剧终的字幕上,龙套吴镇宇只有一句台词,刘青云则被导演直接骂走,可是日后他们都成名立万。吴镇宇有一套公车理论:通向成功之路就像等公交车,人很多,大家要排队,如果有人插队,那么排在你后面的人就有可能先红。还有人家有私家车的,到达目的地当然也比你快。这时候,有人因为老等不到公交车就离开了,我新乡公交车虽然慢,但肯定会送我到目的地。
其实,你回头一看,尸横遍野,我还活着,已经很好了,还痛苦什么?
■记者必须要到现场去
2011年5月29日15时25分,青银高速突发车祸,一辆青岛牌照的白色丰田轿车与一辆大货车相撞,丰田轿车被拧成了麻花,车内三名人员全部受伤,就在大家焦急等待救护车时,同样被堵在高速路上的国务院参事、卫生部人事司司长秦小明女士现场对伤者进行了急救。
若果记者没有到现场,这期普通车祸可能不会见报;如果不是记者现场询问了秦小明参事的身份,这个新闻的新闻价值必将大打折扣。
■政治局常委刘云山曾当过七年记者
祖籍山西忻州的刘云山,出生在古称敕勒川的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学习、成长都在内蒙古自治区这个边疆省份。参加工作之初,他在农村学校做过教师,在农村参加劳动锻炼。1975年至1982年,刘云山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当了7年“农牧口”记者。
7年间,他走遍内蒙古农牧区,走近农牧民,采写了大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报道。他30多年前采写的《夜宿车马店》,至今仍被中国新闻界视为范文。这篇不足千字的通讯,生动记录了他夜宿车马店的所见所闻,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牧民“丰收的喜悦”。这篇报道的写作手法被当时的新闻界争相模仿,此文还被作为名篇收入新闻院校教材:
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今年获得历史上最好的收成,粮食总产22亿多斤,比去年增长两成;油料总产4000多万斤,比去年增长70%多。全旗350多个穷队,今年面貌都有很大变化。农村的繁荣,给集镇也带来了兴旺。不久前的一个晚上,记者来到这个旗萨拉齐古镇的车马店投宿,生动地感受到了社员们丰收的喜悦。
记者在暮色苍茫中来到车马店的时候,老远就听到里面传出庄户人爽朗的笑声和牲口的叫唤声。进店一看,宽敞的院子被进城来卖粮卖油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店堂里灯火通明,满屋子的人拉呱得挺热火。
车马店的老炊事员周二旦一边飞动着菜刀,一边乐呵呵地说:“俺在店里干了十多年,天天跟庄户人打交道。过去庄户人眉头上挽着疙瘩,如今,个个膘得脸上放光。那些年住店的,多数人拿的是红(高粱)黄(玉米)面窝头,舀两碗开水就着吃;现在可不一般了,拿着白面馒头还嫌不顺口,还要到街上买块豆腐割斤肉,打二两白干,人家就图那个美气哩!”
“那算啥美气!”坐在菜案旁的一位叫贾满贵的瘦高个老汉有点不服气地说,“上一次进城来卖公粮,俺把儿媳妇、小孙孙、老姑娘一齐拉了来,饭馆里的烧麦、馅饼、锅盔,娃娃们想吃的都尝遍了。服务员一算账,俺一次掏给他十几块。俺今年一家打了10000斤粮食,8000斤油料,光卖给国家的粮食油料就是10000斤,进钱3500块,那场面才叫美气哩!” “贾大个子,如今你肚圆了,兜鼓了,可前几年记得你进城拉返销粮时,在店里光吃点窝头。”车马店服务员丁大叔“揭底”了。
这时,来自黄河边上十六股村的青年后生高兴宽接上话茬:“过去队里年年不分红.有次俺爹进城,说要领俺去开开眼。到了街里,一不敢进商店,二不敢进饭馆,兜里空空,怕看了眼馋。这回俺进城,一次就卖了3000多斤油料。”说到这里,高兴宽拍拍自己鼓囊囊的上衣口袋。
“小伙子买啥好东西了,叫众人看看。”不知谁这么说。
高兴宽倒实在。他打开一个大大的包袱,里边全是衣服,有媳妇的,有妹妹的,有老父亲老母亲的,什么涤纶、涤卡、弹力呢,都是时兴货。青年后生说他还打算买台切面机,给村里人加工切面,让庄户人也能吃上城里人吃的饭。
满屋子的人好像都是老熟人,越谈越起劲,越拉越高兴.车马店的火炕似乎也烧得分外热,更显得店堂里温暖如春。
第二篇:记者培训
文学社活动资料小记者培训内容
一、什么叫记者?
记者就是指采访新闻事件和写新闻报道的专职人员。包括编辑、采访、评论人员。记者可以归类成很多种,下面给大家举几个常用的分类标准:从采访和报道的对象上划分,记者可以分为新闻记者、体育记者、娱乐记者等许多种。从采访和报道的形式上划分,记者可以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从采访和报道的范围上划分,记者可分为国内记者和国际记者。……在做采访和报道的过程中,记者应该始终坚持四个字:“客观拷贝”。简单地说,就是要坚持“三忠”原则——第一要忠于事实,第二要忠于历史,第三要忠于公众。这样,才能够能做到原汁、原味、原样地拷贝事实真相,完全真实地报道被访内容。
二、什么叫新闻?
顾名思义,新闻就是能引起人们重视的新鲜事。但既然身为小记者,我们可就得学会以“专业”的眼光来看待“新闻”哟,因此请大家记住这个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先来举个例子吧。比方说,昨天,我们班级的张小红同学不怕脏不怕累把厕所打扫干净,得到老师的表扬。那么,张小红同学打扫厕所的事不就是“新近”发生的“真实”的“新鲜事”嘛?!因此,大家不难总结出,“新闻”这个概念包含了“新近”、“事实”和“报道”三个最主体内容,这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三、消息是最常见的新闻体裁。这里作个简单介绍。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一种写作形式,何谓“消息”,简单说,它是以简洁的文字迅速传播新近发生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包括某些将要变动的事实)。它是目前最广泛、最经常应用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消息的结构一般分五个部分:
1、标题。标题包括主标、引标、副标。并非所有消息的标题都如此,可根据消息情况灵活运用。引标,用来说明意义,引出主标;副标,则是对主标作阐述和补充。
2、导语。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导语应该有以下作用:读者一看导语就知道这条消息写的是什么。读者看了你的导语愿意继续读完这条消息。有适当气氛的导语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简单地说就是新闻要素齐全——五“W”和一个“H”,即who(谁),what(什么事),when(时间),where(地点),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这是记者写导语准备回答的问题,其中哪一个是重要和应该突出的,应由记者或编辑根据情况确定。有经验的记者在写作导语时并不需要考虑这个公式,而对初学者来说,考虑五个“W”和一个“H”是非常重要的.(一)人物导语。例如:【华盛顿电】美国总统克林顿今天宣布,美国将对海地动武,以解决那里的政权危机。但是,在人物导语中,如果不是名人,那么导语中可以不出现名字。例如:一个过门才6个月的19岁的新娘今天承认,她想毒死其丈夫,因为他批评她做的菜不好吃。而这个新娘的名字可以留到后面去交待。
(二)事情导语。在讲完人物导语之后,事情导语就比较容易了解了。实际上只要把什么事(what)放到什么人的位置考虑就行了。例如:【新华社赫尔辛基9月28日电】一艘载有867人的爱沙尼亚客轮28日凌晨因遇风暴在芬兰附近的波罗的海水域沉没。到目前为止,只有29人获救,其他人下落不明。上面是一条纯事情导语,新闻要素很齐全。
(三)时间导语。例如:今天是抗日战争胜利××周年……
(四)地点导语。同时间导语一样,地点导语是很少用的。通常地点只是作为导语中一种要素而存在,除非这一地点有特殊意义。
(五)原因导语。为什么(why)有时是新闻中最有意思的角度,可能是读者最想了解的问题。例如:由于股票和地产问题,日本首相细川今天宣布辞职。
(六)方式导语。从怎么样(how)的角度写经常能提供一条有兴趣的导语。如:一条带有奇怪的牙齿痕迹的铅笔,使一位30岁的看门人今天被捕。他承认上星期撬了一所中学的校长办公室行窃。
3、主体。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提问技巧: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5、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小记者去采访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采访,就是了解情况,采集材料,调查访问。怎样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呢?
首先,要掌握采访线索。要知道你去采访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掌握采访线索的方法很多;可以从学校或班级的黑板报和墙报上寻找;可以从同学、家长或社会一些人的闲谈中发现;还可以从一些材料中获得,等等。掌握了采访线索,才能有目的地采访。
其次,要熟悉有关材料。你有了采访线索,知道采访对象以后,就要尽可能地找些有关的参考材料。例如,你去采访一位优秀学生,要尽可能知道这位学生的年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大概有些什么事迹等。有了这些材料,采访时才能顺利进行。
还有,要制订采访提纲。也就是要有一个采访的计划,包括;需要了解什么情况,提些什么问题,什么地方要追问或详细了解;先谈什么,后谈什么;还要找哪些人谈话,等等。对这些问题,尽可能拟得细一点,到采访时,可以不断变动,随机应变。
以上的准备工作做好了,采访时就心中有数,采访效率就会提高。怎样做采访笔记
我们每次去采访的内容都会很丰富,在没有录音机的情况下(就是有录音机也要做简要的笔记),光凭自己的脑子是不可能全记得住的。因此,采访的主要内容必须当场用笔记下来。做采访笔记要注意做到--记具体
所谓记具体,不是把采访对象所说的话,原原本本像录音机似的记下来,而是要记下他所说的具体内容。譬如人名、地名、数字和事实经过等等。有的内容要当场问清楚,如人名和地名不仅要问音而且要问字,避免写出同音不同字来。有些数 字,对方口头谈了,还要反复核对准确。对有关的事情经过也尽可能记具体些。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事实千万不要只记个概况,印象,要不,写成文章就容易出问题。
记原话
采访对象所说的能反映他思想的关键语言,要原原本本记录下来,不要经过自己改造、概括后再写上笔记本。因为人物的语言大都是有生活气息、有个性的,比我们概括的要精彩得多。记下原话还有助于事后对人物谈话内容的分析和判断。人物谈话时的姿态、口吻和气氛也要注意观察,必要的也可以记录下来,以备写作时参考。记疑难点
采访中,总会有疑难之处,这些疑难往往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要向读者说明的重点,首先要问明白,然后记清楚,事后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如果疑难问题一晃而过,待到写稿时,才发现没有弄清楚,不得不又要去补充采访,这就费时费力了。
另外,采访要做到口到、耳到、眼到、手到、脑到、边问、边听、边看、边记、边想。特别是要边记边思考,不能只顾记录,不开动脑筋。一般在采访时就要开始考虑写作的问题。哪些材料要深挖?哪些细节要多问?哪些数字要核实?哪些观点要反复问证?这些都要在采访时,边记边思考,才能心中有数。
采访笔记要及时整理,时间久了,感觉和记忆就会打折扣,有些当场漏记的,及时通过回忆还可作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采访作用,写好稿子。.新闻有哪些特点?
答:新闻有四个基本特点。下面,我们具体谈一下。
第一,新闻报道最近发生的事情。就是说,新闻必须报道最新鲜的事情,而不是讲已经过去的事情。譬如,中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女排夺得世界冠军等事情一发生,马上报道出来,就是新闻。如果当时不马上报道,事隔很久才写出来,那就不是新闻了。
二,新闻是对重要事情的报道或评述。什么是重要的事情呢?就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事情。比方说,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或者某人研制出治癌新药,等等。因为这些都与人们的利益有密切的关系,记者报道或评述这些事情,就会受到欢迎。如果你写“张三和李四今天打了一架”,这虽然是新发生的事情,但不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事,就不是重要的事情,没有报道或评述的必要。第三,新闻应当让事实说话。记者的任务,是把已经发生的重要事实,准确地、简单明了地、完整地报道出来,让读者或听众自己去看、去听、去想,而不是由记者大发议论,或者添油加醋地描写。比如,你晚上坐在电视机旁,听播音员报道南非当局迫害黑人的消息,播音员只是客观地告诉你事实,则不是说:“我非常讨厌南非当局,他们坏透了。”等等。为什么呢?因为事实是最有力量的。
第四,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是相反。围绕这个中心目的,新闻应当担负起影响舆论的重任。
掌新闻的特点,对小记者是很重要的。13.新闻必须写真人真事吗?
答:对。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这一点,不能有半点含糊。
你可以想一想,大家为什么愿意看报纸、听广播?人们为什么相信记者?就是因为,记者能够通过报纸和电台,将各种最新的最真实的消息,报告给千家万户。如果人们一旦发现,这个记者在撒谎、造谣,谁还会相信记者呢?决不会的。
新闻界有个很有名的词“客里空”。它出自苏联作家柯涅楚克的名剧《前线》。作家在剧中成功地塑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名叫客里空的记者形象。这个记者常常瞎编乱造,能从电话里亲眼看见戈尔洛夫将军泪流满面,而且活灵活现地把这写进新闻。从此,客里空就成为一切写假报道的记者的代名词。我们小记者可千万别成为“客里空”
有人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记者是撰写历史的人。这更说明了新闻工作的严肃性。所以,许多记者都把坚持新闻真实,当做一条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我们小记者初学写新闻,也应当继承这个良好的传统。
14.怎样才能做到新闻真实呢?
答:有时候,写出了假新闻,并不出于记者的本意,而是因为偏听偏信等原因。所以,做到新闻真实,确实要讲究一些方法。
第一,新闻必须具备“六要素”,即:什么事情?谁参与这件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等等。
每一个“要素”,都需要记者采访清楚。例如,这件事明明是去年发生的,无论它怎么美好动人,也决不能说成是今年发生的。再例如,报道一次小队活动,其实,队员们对这次活动并不喜欢,尽管记者认为好,也不能说队员们多么高兴。否则,就容易写出假新闻。
第二,采访新闻不能只听一个人说,要多找几个人。一个人的记性再好,也不会记住所有的事。如果你采访的时候,只听一个人说说,就写了新闻稿,是很不保险的。因为,万一他(她)记错了哪一点,你不也就跟着错了么?再说他(她)认为对的事情,其他小伙伴不一定认为对,你把他(她)一个人的意见,当成大家的意见,是片面的。
第三,你写完新闻稿后,应交当事人审阅,并请学校有关老师或辅导员过目。有时候,尽管你写的事是真事,但是宣扬得过分了也不符合新闻真实的原则。这样交当事人和老师看看,就容易避免这个毛病。当然,最关键的不是别人,而是你---小记者。只要你认真负责,耐心细致调查研究,就可以做到新闻真实 新闻与作文有什么不同?
答:按照人们的习惯,把写新闻与做作文统称做写文章,但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作文多指学生练习写作,新闻则是指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新闻与作文的不同有很多,这里讲四点:
第一,选材的标准不同。
新闻写作只能选择最近发生的既新鲜又重要的事实作材料。作文写作选择材料的方面却宽得多,它可以选一件发生很久但难以忘却的旧事,也可以选写一个有特点的人物,还可以借写一棵树或一种花抒情,而一般说来,这些都不适宜作新闻材料。
第二,时效的观念不同。
讲究时效性,这是新闻绝对不可缺少的条件,甚至可以说是第一位的条件。但是,时效性对作文来说,几乎算不上重要。许多新闻,不仅要写明某年某月某日,而且要写明几时几分。作文则只需点明大概时间,例如“今年秋天”或者“有一年秋天”就行了,关键是写出特定时间的特征。
第三,结构的方式不同。
作文的写作是很讲究结构的,要求有“凤头猪肚豹尾”,注意起承转合等等。新闻则要求“倒金字塔”形结构。这几年报上常出现“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等等,这些极短的新闻几乎没有结构可言,但写好了仍不失为一条好新闻。这更显出新闻与作文的不同。
第四,感情的表达不同。作文带有一定的文艺性,可以充分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可以调动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段,烘托气氛,动人心魄。新闻写作则不然,它要求记者靠事实说话,不可夸大,也不可缩小,必须字字求准。当然,这并非说写新闻不需要感情,而是强调写新闻要着重写事实,让读者在客观事实面前得到启迪。有些很让读者激动的新闻,都是靠了事实的力量。
这样讲,你清楚了吗?建议你在上写作课的那天早晨或晚上,听听“新闻联播”节目,留心比较一下,会更具体地理解新闻与作文有哪些不同的。
19.听说当记者要消息灵通,可我消息不灵通怎么办?
答:当记者,的确需要消息灵通,因为新闻姓“新”不姓“旧”。人们看报是为了得到一些新的消息,尤其是一些自己不容易知道的消息。如果你这个当记者的,比别人获得新消息慢,登在报上的尽是些旧闻,谁还愿意看报呢?所以,你既然想当记者,就必须变消息不灵人士为消息灵通人士。
怎样才能消息灵通呢?
第一,小记者应当养成读报和听广播的好习惯。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宣传工具,每天都向人民报告许多重要新闻,这些内容常常就是国内外大事。
当然,小记者既然以采写儿童新闻为主,更应当多看少年儿童报,例如《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报》等等。这些报纸,一般会把党对少年儿童的要求,以及少先队开发各种活动的最新消息,及时刊登出来,你经常读报,知道的事情多,消息自然就灵通起来了。
第二,小记者应当及时了解本校包括本区的动态。什么叫动态呢?就是最近发生了和将要发生什么事,这些事情将会怎样发展。经常读报,你会得到许多启发,但那是别人写的新闻给你的启发。你要写出好新闻来,必须掌握自己周围的动态。怎么去掌握呢,你可以访问少先大队辅导员,也可以访问校长,还可以访问本地区团委学少部或少工委的负责人,他们会告诉你一些最新消息的。
第三,小记者应当热心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成为同学们的亲密朋友。大家愿意跟你在一起玩,愿意把心里话讲给你听,这是你写好新闻的重要条件。相反,如果你以为自己是个小记者了,骄傲得谁都不理,同学们就会对你敬而远之,不向你说心里话。这样,你就写不出真正反映大家思想感情的新闻报道。也不知道同学们当中有什么秘密,消息自然也就不灵通了。因此,小记者一定要成为同学们的好朋友。
我相信,做到这三条,你就会变成一个消息灵通人士的。
20.消息灵通了,可我去采访的时候,没有话问人家怎么办?
答:我想,恐怕不是没有话,而是不知道问什么和怎么问人家吧?如果真没有话,你干吗来采访呢?
这里,着重谈谈采访前的准备。
记者在每次采访之前,一定要有准备,准备得越充分,采访成功的把握越大。
首先,你应当弄清楚采访对象的事迹特点是什么,你报道的重点又是什么。譬如,采访一位优秀少先队员,不能把他(她)各方面的情况,都详细采访,而应当选择其事迹最突出的一点,或者以此为重点,其它事迹简略地采访一下即可。抓住采访对象的事迹特点后,你还必须弄清楚,宣传这个事迹特点,对广大少先队员有什么意义?或者再细分一下,哪一点对少先队员更有启发和鼓舞作用?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采访的重点。
其次,你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情况,也就是有关采访对象的材料。例如,采访对象是个小发明家,你就要了解清楚,他(她)发明了什么?这项发明有什么价值?得了什么奖?他(她)的经历是什么?为什么要搞这项 发明?等等。另外,同学们想知道这位小发明家哪些事情,也要了解清楚。
再次,你可以了解一下采访对象的性格爱好,找出一些他(她)感兴趣的话题。这样,采访的时候,他(她)会觉得你很理解他(她),就愿意同你说心里话,这是很重要的。
你不妨试试看。做好了采访前的准备,就会有许多话问采访对象的。没有话问,那就是没有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21.我做好了采访准备,来找采访对象,可他很紧张,说不出话来怎么办?
答:这种情况是有的,咱们一起来分析分析原因。
在大多数同学的心目中,记者的形象是很神圣的,记者采访谁,就有可能将谁的事儿登在报纸上,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说,一个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的小学生,能不紧张吗?
另外,如果你提的问题,非常生硬或抽象难懂,被采访的人不知该怎样回答,也会紧张的。例如,采访一个犯过错误的同学,我开头就问:“你都干过什么坏事?”他(她)就很难张口。因为,一般人都怕别人揭自己的短处,你刚见面,就揭人家的短,人家除了紧张以外,还会对你产生反感甚至对立的情绪,使你的采访无法进行。
应当怎么办呢?
采访任何一个人,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好感。做不到这一点,你很难采访到最有价值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都在采访对象的心灵大门之内,他锁着呢,钥匙在他手里,是打开还是锁闭,要由他来决定,而他的决定往往是根据记者的态度做出的。
因此,采访的时候,小记者必须像知心朋友似的,与采访对象交谈。你要尊重他(她)、关心他(她)、理解他(她)。像前面提到的采访犯错误的同学,更要热情、细心,千万不能再伤害他(她)的自尊心。你可以先问问他(她)喜欢干什么?班里的同学好不好?等等,使他(她)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再谈主要的事。当然,谈主要的事,也要和蔼可亲。譬如不要问“你都干过什么坏事?”可以说:“听说你犯了错误,我们真替你着急,你本来是个好学生,怎么会这样呢?一定有什么原因吧,你说出来,我们大家帮助你。”你如果这样说,他(她)就不会紧张了。
有的同学,一听“口才”两个字,马上就警觉起来、害怕起来。口才?!那么难啊!我的口才真是一塌糊涂!我哪能当小记者呀?
其实,每个人的话语中都有闪光的词句,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只要同学们略加注意,你的口才就会发出光彩来的。
要想有好的口才,你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刚开始学习采访的时候,你的准备应该做得多一些、再多一些。
准备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主题准备。首先要搞清楚这次采访的主要目的,并且查清楚有关的资料,做到最熟悉自己要采访的话题;尽可能地了解被采访对象的情况,对采访地点、采访时间,最好能事先约定。
二、仪表准备。小记者外出采访,应以合身朴素的衣着为宜,注意仪表的干净整洁,千万不要穿着奇装异服或不修边幅地去采访,那样只会导致“失败”。内在的“仪表”——情感、心理素质方面也要做好准备,一切应以达到采访目的为重,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更不可有其他失态的言行。那么,在采访前,你就要忘记其他杂务,做一点心理调节,把自己调整到最好的状态。
三、物质准备。文字记者,一般只需准备纸笔即可;摄影记者当然要准备好照相机或摄象机;广播记者当然要准备好录音机了。一般来说,物质上的条件越好,采访就越方便。
在具体的采访交流活动中,你还要注意一些相关的因素,如“礼貌、坐姿、视点”等。在无人引领的情况下,应先敲门并得到允许后进入对方的房间;进门后应轻轻地合上门,轻轻坐下并尽快进入采访活动;采访结束离开时,停一步说句“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后再开门退出。在采访过程中,小记者应有较好的坐姿,全身放松、端正地坐在椅子上,挺直腰板并微微地将身体向前倾一点点,用平视的目光去面对采访对象。在对话交流之中,小记者的目光应该落在对方的额头上,这样的视点最亲切;你要是老是看着人家的眼睛或跟着别人的目光移动,人家会认为你要向其挑战或你要看穿人家的心思;当然,小记者的目光更不能东张西望,打探什么的样子;如果你想了解主人的房间陈设,应该得到主人的同意,并由主人领着你四处观察,在观察时能够适时给予赞叹的话,你的采访也许会更加顺利。小记者要有一双慧眼、一张巧嘴和一双灵耳。
小记者应当培养一双能明察秋毫的慧眼。一般情况下,如果讲话人看着听讲人,则显示说话人此时是十分自信的;如果听讲的人认真地听并看着说话的人,则表明听讲的人对其所讲的话题有浓厚的兴趣;如果说话人讲着讲着顿了一下或者呷了一口茶之类的,则表示让听讲人插话,看有没有对前面内容不明白之处;如果说话人把眼光从听讲人身上移开,则显示他在此后说的话有可能不大可靠;如果听讲人把目光从说话人身上移开,则显示他对刚听到的那几句话表示怀疑。所以,小记者在实际采访活动,应该认真仔细地用眼睛捕捉对方的真实意图,挖出最有味的“独家”新闻爆料来。
小记者应当培养一双能准确倾听各类讯息的灵耳。在放松心情后,你应认真聆听采访对象的交谈,一定要把自己认真蜻蜓的感觉反馈给对方。因为,任何人都讨厌自己说了一大通后,你却压根儿就没有认真听。聆听是一门艺术:一是要善于用面部等体态语言来配合听的效果。如睁圆双眼、眉毛上扬,表示对谈话内容颇感新鲜;再如你屏住呼吸或轻声呼吸,说明你被对方的谈话气氛所感染。二是要善于捕捉对方讲话中的“金子”。小记者不是一般地随意去听,而是采访!对你所需要而又一次没有听清楚的,可以礼貌地请对方再讲一遍,千万不要不懂装懂,更不可以回去后胡编乱猜、揣度着写下大段对方的“话”。小记者应该拥有一张黄鹂般动听达意的巧嘴。巧的关键是,要在谈话时自如地掌握语言、语气、语势的技巧。刘勰在《文心雕龙·定势》中说:一切有形的事物都是有“势”的。所谓“形生势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认为,人说话也是有“势”的,是有语势的。也就是说,人嘴一张开,进行交流时总会夹杂着讲话人的一些特有的东西在里面(如语气、语调、情感、态度、手势、表情等)。小记者在与采访对象交谈时,也应该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语势进行沟通。要讲究语句的抑扬顿挫,借助语速的快慢高低断续等控制语势。要讲究语调的气势变化,多用有同一韵脚的字来作停顿的间隙字,以便使出口的话语产生出音节美和音韵美的效果。要学会多用丰富的口语、俗语,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综合运用语言的技巧,以达到完成采访任务的目的。
小记者在采访中,要消灭影响口才发挥的“四大天敌”。第一,消灭莫名其妙的恐惧感。第二,消灭不由自主的紧张感。第三,消灭说不出口的羞怯感。第四,消灭难以名状的自卑感。
怎样做自我介绍?一般地,如:“您好!您能接受我的采访,这是我的荣幸。请允许我先做一个简要的自我介绍。我叫×××,是××学校×年级的学生,十分高兴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与您进行交流和沟通。”当然,这只是一个自我介绍的样子,你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自创“有个性特色的短介绍”。一般应注意:
1、态度谦恭,以诚为本。
2、有的放矢,实话实说。
3、声音响亮,充满自信。
4、简明扼要,高度概括。
5、体态自然,落落大方。
在采访中,你要问个清清楚楚,回来后,你才能写个明明白白。回来以后的整理工作要及时,只有这样,有些地方才能凭记忆加以补充。每次采访后,你也许有点儿累,特别是出远门儿采访,你不要回家就睡,而要把草稿拉起来以后再休息。不然,到了第二天,头天的采访热点已全部“冷却”下来了,许多细节,你再也想不起来了 采访礼仪
第一、见面。
1、介绍礼仪。由高到低,位尊者有优先知情权;由近及远,根据位置远近;顺时针方向;、握手礼仪。位尊者先伸手;女士先伸手。同尊者握手,双手或右手,积极伸手,握手要有力;同级者伸右手,握手也要用力。
3、索要名片。有时候是采访前,有时候是采访后,看情况而定。我们都是学生,一般来说都只是索要,而不是交换名片,对方知道你是学生,如果对方愿意会主动把名片给你;有的时候,如果对方忘了,你可以说,“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跟您请教,不知道怎么联系您方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请赐名片。第二、采访中、体姿。行为学家认为,正确的站立姿势应该是身体直立、挺胸、收腹、抬头、目光平视,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交叉时右手置于左手之上,站累时一只腿可向后撤半步,但上体仍须保持正直。若两腿交叉站立,双手叉于腰间或放在衣裤袋中的姿势都传递着某种轻浮不雅、不严肃的信息。这样的姿态,会被采访对象感到不被尊重,便有意识地拉大了与记者的情感距离,甚至会让记者吃闭门羹,给采访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体语学家认为,给人以良好感觉的坐姿,应该是平稳落座后人体重心垂直向下,腰部挺起上身要直,手自然置于双膝或椅子扶手上,头部保持平稳,目光平视,需要侧坐时,应上体与腿同时转向一侧,头部应向前略倾。
一般情况下,特别是进行人物专访时,记者大多采取坐着交谈的方式,所以要有意识地保持正确的坐姿,向对方传递一种知书达理、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良好信息,并注意信息传递时的分寸,以免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若记者过于随便,不拘礼节,或将整个身子瘫倒在椅子里,或翘二郎腿,或呈 “4” 子型叠腿并用手将叠起的腿扣住,甚至既叠腿又不停地晃动脚尖,并不时地扭动身体交换坐姿,这种体姿会让被采访对象感到记者无礼,从而滋生抵触情绪,直接影响采访效应。、言谈。从语言学角度看,音频、音速、音量的不同,会表达出不同的信息,这些都于采访效应紧密相关。提问时宜多用平等商讨性的祈使句为佳,诸如 “ 请您谈谈„„好吗? ”、“ 您能不能告诉我您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 等,这样,能缓解对方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使采访进入积极活泼的境地,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使用那种生硬、尖厉、粗暴的语气音调,必然不能使被采访对象敞开心扉,甚至对记者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前要做好充分的采访准备,方能在采访时保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并在提问和交流上直接表现出来。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信口开河都会影响采访对象与记者的配合,同时记者也要避免过多重复或解释并不深奥的问题或观点,要相信采访对象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要尊重被采访对象。
当然,要获得最佳采访效果,不可一味采取尖锐泼辣的提问方式,而应刚柔相济、彬彬有礼,否则,会弄得不欢而散。最佳采访效应的获得需要双方的密切合作,提问尽管尖锐,但不能伤害对方的感情,不能损害现场访问谈话的融洽气氛,应该是 “ 二人台 ”,而不是 “ 独角戏 ”。尖锐的提问必须尖锐到点子上,并且控制在适当的气氛中,必要时,还要精心设计一个富有人情味的见面方式。、致谢
第三篇:记者简要培训(共)
新闻简要培训
一、选题的来源
新闻选题的来源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与基层(此处主要是指时政,包括政府官员及民众等)或客户(此处主要是指行业)聊天是最重要的新闻信息来源。
跟基层人员或客户聊天,谨记不要目的性太强,不能让人感觉你是在采访,而是要让对方觉得是跟你在聊天,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会完全放松,也就在无意中透露出一些有用的信息来,这就需要记者的新闻嗅觉敏锐,并能及时筛选有用信息。
获得有用的新闻信息之后,事后要进行构思,考虑整个新闻信息应如何放大效应。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工新闻信息来源时,一定要保护信息提供者,由于大部分信息是对方无意中透露,如果没有征得人家的许可,就不能将对方的名字甚至单位写出来,一般贯以“知情人士”或“一位要求不具名的业内人士”等说法。再就“知情人士”的说法来采访业内或基层,进行扩大性报道。
例如,跟汽车行业的一位老总聊天时,他说近期某家车行因为资金问题将要经营不下了,这时可以就这一信息来采访业内进行求证。如果事情属实,就要跟进具体的原因了,这样经过完整的采访,就可以做成一条业内独家新闻,可读性很强。
第二种方式:关注同城媒体、本地知名论坛或者一些本地人士的微博,从中筛选有用信息。善于从他人的报道或者爆料中找出新闻点,然后接着思考是否有做大的可能。
例如,之前小悦悦事件中,在接着几天都报了小悦悦的负面新闻后,广州日报率先报道了容桂海尾市场管理员车轮下救回小孩的事情,后来其他的一些媒体也跟着转了风向,这就是热点事件的类比性追踪报道。
第三种方式:将全国性的热点事件地方化。将全国一些比较热点的东西地方化,设想一下地方化会出现什么现象或者影响,然后对之进行写作。
例如,有媒体报道京沪杭出现退房抗议事件,这时就可以联想到佛山本地是否也会出现这种现象,由此可以展开采访讨论。
第四种方式:善于抓住节点做题,做跟进性报道。
例如,某一政策推出一年、半年或一个月等,这时就可以跟进其执行的效果如何等。
二、导语的写作
导语的写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开门见山式,直接以新闻标题作为导语的第一句,接下来简要交待事件的起因。这种方式的导语非常直接简练。
例如:新闻的标题是《钱起纠纷 八旬老妇告亲儿》,那么导语就可以这样写:钱起纠纷,八旬老妇状告亲儿。近日,现住顺德均安镇南沙的86岁老人梁就芳因为“钱银”问题,将今年已经58岁的大儿子告上了法庭。10月18日,该案件于均安人民法庭第一审判庭正式开审。
第二种:总结式,就是将事件的结果直接表述出来,接着进行简单的说明。一般用于协议的签订、政策的出台等。
例如:
传闻已久的西门子通信部门合并案终于尘埃落定。19日,两大通信巨头发表联合声明,成立诺基亚西门子通信网络公司,双方各占50%股份。
第三种:设问式,即对一种现象或者对某个观点进行设问,接着对这个问题作答。
例如:
如何做商业地产设计?或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商业地产设计师?本报记者为此采访多位资深商业地产设计师,他们提供四个关键词:可持续,创新体验,地域文化性,综合能力。
第四种:最常规的导语,就是先提出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然后对这一热点事件进行采访,引出采访得到的观点。
例如:
日前,有消息称,北京新岸线公司(以下简称“新岸线”)研发的T-MMB系统被遴选确定为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技术方案。就当业内认为近年来纷争不断的手机电视标准之争终于尘埃落定之时,事件却有了戏剧性的变化,力推CMMB技术标准的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对此明确表示,国标遴选过程并不符合规范程序,广电总局不会使用T-MMB标准。
对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的表态,新岸线随即做出反应,特地发表声明称:“此次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国家标准评审的结果,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相关权威部门主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在参照有关国际标准测试规范和方法的基础上,经严格测试和知识产权评审,并经一系列规范化评审程序所遴选产生的。”一场关于手机电视国标的争论再次升级,最终方案究竟鹿死谁手再度成谜。
三、记者跑发布会八大注意
1.有目的性的跑会。在接到会议通知的时候,就要判断参加这个会的目的在哪里,是认识人还是就这一新闻事件报道。很多时候在通知的时候就可以了解到有哪些人会去,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记者就可以针对先前的信息判断进行前期准备。
2.跑发布会不能简单的签到和拿到通稿了事,而是拿到通稿时要认真的看一遍,看有没有一些自己感兴趣并需要了解的地方,以便在媒体提问环节时,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提问时尽量是首个,要清楚地先报“某某领导你好,我是信息时报的记者某某”之类,然后再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想要问的问题,一至两个问题最佳。
3.会前和会后要适时瞄准参会的重要对象交换名片,遇到没有带名片的,要有技巧的拿出一个本子或自己的名片,让对方写上电话号码。重要会议要早去,确定有哪些领导出席,便于上去交换名片,有针对性对接,最好每个领导拍一张近照,以便遗忘时拿出来辨认,也可做图片储备。
4.会中要仔细听取通稿中没有的内容,有时新闻点恰恰在一些领导的讲话里,要培养自己敏锐的新闻嗅觉。
5.会中可以找适当的时机拍一些领导发言时的人物特写照,也许以后就用得着。
6.拿到一些新闻通稿,不能简单修改了事,而是要认真的想想可不可以做大,如果没把握,一定要跟领导沟通好,一旦要做大,就要进行补充采访。
7.有些活动,比如民生的话题,回来可以把跟行业相关的一些信息透露给大家,方便行业记者跟进。
8.如果是周二、周四的活动,或是大型活动,去之前可以先初步确定其新闻性,如果觉得新闻性强,可提前报题。
第四篇:见习记者培训问题
问:如何做一个新闻人?
答: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准新闻人,从今天开始学会开口说话,从今天开始努力成为大笔杆子,从今天开始学习一些新闻理论。
问:如何让自己更快的成为一名新闻人?
答:学,便是怎么样能够快速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人的方法,也是最实用的办法。
问:我们要从哪些基础开始,能举些例子吗?
答:与新闻相关的概念,比如: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 新闻: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宣传:一种专门为了服务特定议题的讯息表现手法。报道: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监督:对现场或某一特定环节﹑过程进行监视﹑督促和指书籍、报纸、杂志或其他类似的宣传工具所能诉群众或指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管理﹐使其结果能达到预定的目标。记者:媒体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通常称为记 影响到的公众。当然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有许多,要每天都进步。
问:要成为一个靠谱的新闻人,那么我们怎么做呢?
答:那么你每天,至少每周要看一次主流媒体的东西!!如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守望都市》,《光明日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
问:能简单说一下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答:作为一名媒体人,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要听广播,看新闻,听讲座,长知识,做到博闻强记,知识面要广:新闻类,文学类,社科类,自然类,艺术类等不管什么都要了解一下。做到脑子里有东西,能够与不同的人都有说话的材料。
问:除了以上的这些,我们还应当有那些要加强呢?
答:说话,交流是一门艺术,要学会如何说话。从今天开始学会开口说话,采访,便是人与人打交道的一个过程。我喜欢把这个过程看做一种博弈。对方是守,你是攻,那么加油吧,用最巧妙地办法撬开他的嘴巴。从此时开始学会开口说话吧。
问:提到了采访,采访是媒体人最重要的技能吧,我们如何做好采访呢?
答:做到有准备备,不打无准备的战。即四备:备心理,备知识,备对象,备提纲。采访前的准备想上好一堂课备课是很重要的,采访也是一样。我们需要对我们的采访有所准备,否则就会遇到尴尬。那么,我们需要备什么呢?学会如何去 与一个陌生人去交流,并且准确地把握住对方心理,让对方敞开心扉储备对方的 知识点,让对方觉得你的采访至少对他十分重视,特别是面对陌生人学会了解对 方,让人家第一时间认为你是他的朋友,让对方真正的把内心世界向你敞开提前屡清思路,设计好问题,防止采访过程中会出现不必要得尴尬,让对方反感。采访时要善于观察,学会寒暄,随机应变,把握主动。那么一次成功的采访就很容易完成了。
问:作为一个媒体人,如何让自己每一天都有新闻?
答: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先机。我们可以通过多发途径得到新闻。如:1)它家
媒体(纸广网)2)会议、发布会3)政策文件、领导讲话 4)热线与新闻线人 5)通讯员 6)人际关系网络等等。我嫩只要利用好了,事事是新闻,处处有新闻。
问:你说的成为大笔杆子,能补充一下吗?
答:那就是学习多做新闻的写作。写好消息是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人第一步。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访谈、侧记、长篇纪实、系列报道、连续报道 长篇走笔、调查报告、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评论: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的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好的评论要有层次和单一性特点。好的评论直抒胸臆、简单明快的阐明事实,给予你的思想并强调清楚摆明事例,用语言说服别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要成为一名大笔杆子,我也还在不断积累与学习中。
问:跟你谈了这么多,谈谈学习新闻理论的重要性?
成长为一名新闻人都要经过这些苦行僧一样的锻炼。任何工作或者业务,对于理论的学习都是入门的必须和提升的关键。新闻也一样,这和本性的东西不一样。本性的,如:小孩不用学习理论就会吃奶。而非本性的东西需要知道为什么和怎么样。如:刷牙,需要知道为什么要刷,怎么样刷。做新闻工作者,需要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做,这是入门的基本需要。然后为了提升水平,需要掌握那些成功的经验,通过理性的思考,看看自己哪些方面存在问题,需要改进和提高。当然,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通过加深后的对理论的理解,来指导自己新闻工作实践水平的提升。
问:行行都有七注意的地方,那么我们应当注意什么?
答:我觉得可以用5个字概括,假、大、窃、浮、避。1.假:就是假新闻。2.大:夸大实事说话,舌头大说话来邀功。3.窃:同一稿子,不出采访改改就上版,稿 子找枪手。4.浮:一篇稿子洋洋洒洒全废话,写得出风 花雪月儿女情,却道不来三言两语真性情。5.避:新闻制度有回避,采访时候须谨慎。
第五篇:记者培训1个月汇总
一.采访前准备
先确定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采访主题、日程安排等信息。根据事前准备准备好所用到的东西,包括摄像机、三脚架、麦克风、录音笔(同期声或重要会议谈话),小本以及笔。根据采访内容,找相关部门人员或关系人索要议程以及行程相关原材料作为写稿用参考资料。二.摄影方面
首先,拍摄顺序大体上,大景-中景-特写顺序。拍摄时,根据室内外光彩条件适时调整摄像机。拍摄时间要5S以上且不能抖动以便好编辑。拍摄同期声并使用三脚架时,麦克风要朝向受访人的嘴。拍摄时,尽量多拍些特定独特且主题相关的画面,不要拍重复性画面。人多时,远拍以便让更多的人进境。主动拍一些主题相关且重点及特定景物、人。尽量把景物排在安全框内以便上镜全面。拍领导一行实地考察时,提前找到最合适的位置待命准备拍摄。摇拍时从起初画面慢慢转腰并在最后画面定住3秒以上且不可往回转。拍摄会议报道时,按照大景舞台-主要领导讲话-听众-左右往后排听众-最后舞台大景结束顺序。优先单独拍摄高级别大领导,普通听众基层领导可2人或按一排拍摄。拍2人谈话时,按照45°角度拍摄使其行成扇子形。拍摄采访居民楼时要考虑人多等因素,提前到并找到合适位置准备。三.写稿方面
记者稿字要按3号写,要根据所拍的画面并结合主题编写,不能写没拍或者没采访的人或事。题目要干练、精简、主题鲜明,参加人员要写精炼且不能重复。时间上要写明确,会议类要按照高级别领导写,顺序大体上召开会议-指出-要求-强调等顺序,必要时要写同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