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话说温州》李毓蒙——从缝纫工到发明家
从缝纫工到发明家李毓蒙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提起李毓蒙,在瑞安乃至温州,几乎无人不知。是他,发明了我国第一台弹棉机;又最早在浙南大地创办机器制造厂、最早申报产品发明专利和注册商标、第一个在国际博展会上得奖;最早在内地外埠开设产业窗口与连锁企业,最早在我市造出内燃机……一连串的“第一”与“之最”,印证着这位传奇式人物敢于创先与拼搏的精神。在他发明弹棉机9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历史,这不仅值得人们缅怀与尊重,更加激励后人自主创新与艰苦奋斗。
“我的弹棉机成功啦!”
1916年初夏,在瑞安城郊的乡间小道上,有位衣冠不整、蓬头污面的青年人,一边疾跑,一边高呼:“成功啦!我的弹棉机成功啦!”喊声充满亢奋与狂喜,不了解情况的路人,还以为他精神错乱了。当他一口气跑到那低矮的小平房,把这个喜讯告诉母亲时,老人家仍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于是,他拉着母亲与邻居好友到他的研制弹棉机的现场——离村二里之外的玉泉寺内参观。
眼见为实。只见这架崭新的弹棉机,用脚一踩,随着齿轮的转动,“吃”进去片片皮棉,均匀地吐出来一簇簇松松软软的棉絮。“这机器真好,比手工弹棉工效提高10多倍”,众人赞不绝口。于是,我国第一台铁木结构、封闭式、三桶脚弹弹棉机终于问世了,发明者是东山车头村小裁缝李毓蒙,时年27岁。
也许人们难以想象,一个小裁缝怎么与弹棉机的发明联系在一起?说来话长,出生农家的李毓蒙,3岁丧父,母亲只好到城里当佣人,小毓蒙在亲友的帮助下读了几年私塾。13岁拜师学裁缝,他天资聪慧,心灵手巧,富有创造,学徒期间,年仅14岁就从佛殿庙寺的雕梁画栋受到启发,创造出“龙凤盘纽”的新服饰,点缀在新娘的嫁衣上,风靡一时,使其裁缝铺因此走红。
18岁那年,李毓蒙出师回老家开了一间裁缝铺,凭他的手艺,生意挺不错。由于天天与棉布、棉线、棉絮打交道,深知加工棉絮的艰难。“身背大木弓,槌敲牛筋绳,一天六七斤,累得腰背疼,棉绒满天飞,喷嚏打不停,清早少年郎,夜晚白头翁……”这首民谣就是真实写照。
李毓蒙想制造一种机械,使弹棉郎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为了筹措试验的经费与材料,他竟卖掉祖传的三亩薄田换成三百大洋,还拆了旧板壁作木料,差点兄弟反目;为了绘制机械图纸,他东奔西跑,访亲探友,拜能者为师,且苦思冥想以致饭菜无味,似痴如狂,几度累倒,卧床不起;没有制作工场,就借破庙栖身。他集木匠、铜匠、铁匠于一身,单枪匹马,历尽8年风风雨雨,终于获得成功!
“双麒麟”誉满全国
弹棉机制试成功消息很快传遍浙南大地,文成一家棉花店老板闻讯赶来参观,见此新玩意轻便、操作简单,立即拿出银元作为定金,要买下这台新机器。李毓蒙下决心,要创办一个弹棉机加工场,可是仔细一算,起码要800银元。他走门串户,拜奶奶、求爷爷,仍无人响应,又跑到温州城里,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援助,可有谁会理睬这个乡巴佬呢?当他求助无门,十分懊丧地来到小南门码头准备返回瑞安时,头脑里突然冒出一个新念头,情不自禁地向过往的旅客高喊:“我叫李毓蒙,我发明了弹棉机,现在没有铜钿办厂,谁肯拿出800个银元与我搭股分红……”他像祥林嫂一样重复着自己的声明,尽管吸引不少围观者,但大多数人只是把他当作“癫人”(疯子),看热闹而已。
此时,一顶轿子打那经过,轿中一位中年男子正探头张望,毓蒙认为坐轿的肯定有钱,急忙走过去又重复一番自己的心愿。中年人笑道:“你要去瑞安吧,我们同路,还是上船再细谈。”这位中年人是瑞安名流、清末大名鼎鼎的“洋状元”项骧,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次长,当时正返乡省亲。在小河轮上他听罢毓蒙的一番陈述,深为眼前这位眉清目秀青年的事迹所打动,翌日清早他亲临东山乡进行考察后,更加赞叹不已。于是800银元的办厂资金很快得到解决,一座占地一亩左右(7间平房)的“李毓蒙制造棉絮机器厂”正式亮牌,此为温州地区首家机械制造企业,诞生于1917年6月。
若说乡贤项骧倾力相助李毓蒙圆了“办厂梦”,而另一位叫项沇同的乡贤,又使他的企业站稳脚跟,冲出温州,迅速占领全国市场。此人为毓蒙念私塾时同窗,他留学日本回国后,听说毓蒙发明了弹棉机,便去道喜叙旧。交谈中,便开门见山说:“蒙兄,你发明弹棉机是件了不起的事,也是瑞安人的光荣。按国外做法,对自己的发明要申请专利,产品还应有注册商标。这样,别人就不能生产相同结构原理的弹棉机了。”尽管李毓蒙似懂非懂,还是按照高人的指点,给弹棉机取得好听的名字:“双麒麟。”麒麟为神话中的动物,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物,双麒麟便是好上加好,喜中有喜的意思。
1921年春,毓蒙赴京(时称北平)前往中央政府农商部申请弹棉机的专利和注册商标,在乡贤项骧和林大闾(农商部司长)等鼎力协助下,一举成功,并荣获一枚金牌。家乡父老闻讯后,敲锣打鼓、鸣放鞭炮,还专门放映了一部无声电影以示庆贺。
此后,“双麒麟”牌弹棉机先后参加在上海、南京、杭州等举办的国际性博展会,均荣获优等。一时间,声誉鹊起,驰名中外。这也是我市工业产品在全国首次获此殊荣。
温州机械工业先驱
“双麒麟”弹棉机名声远播,销路很快打开,特别是长江两岸的产棉区,江苏松江、常熟、昆山以及江汉大平原尤受欢迎。李毓蒙抓住商机,先后在上海设立营销窗口——棉机销售所、发行所,其产品辐射到全国各地。
尽管设在东山乡的老厂不断扩大规模,购置大小车床、刨床和钻床,并增设翻砂车间,但仍不能满足生产需求。1925年,李毓蒙将棉絮机器厂整体搬迁至温州市区小南门,并接纳项荫轩、吴银泉、王子竹等工商界人士投资,联合创办温州毓蒙铁工厂(温州冶金厂前身),厂房面积达2000平方米,人员增至100多人,而且开始试制单缸卧式引擎(12匹柴油机)以及碾米机、轧糖机、打面机、立式锯板机等机械产品。当时,小南门一带设有碾米厂、锯板厂、布厂、草席厂、发电厂以及内河轮船等,毓蒙铁工厂的建立,更加促使现代工业产业聚群与崛起。并被史学界称为“温州现代工业的摇篮,”李毓蒙无愧是现代机械工业先驱者的杰出代表。
正当李毓蒙潜心打理机械制造业发展之际,原先为他门下的学徒羽毛渐丰,纷纷自立门户,继续从事弹棉机生产。什么双狮、地球、聚宝盆、狮球等杂牌产品纷纷涌向上海市场,且出现鱼龙混珠,冒牌伪劣、互相杀价、倾轧现象。李毓蒙对此深感焦虑,但他念师徒之情,并不急于运用自己的专利和商标权去打官司,而是设宴把各家弹棉机厂的老板们召集一起,语重心长地指出:办企业、做生意,必须讲究产品质量,决不能以次充好、粗制滥造、肆意杀价,否则不仅坑害用户,而且有损咱温州(瑞安)人的声誉。
李毓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各厂家经过3天商议讨论,决定由毓蒙、华昌、庆华、兴华等主要厂家在上海南市万豫码头设立毓蒙联华公司,公推李毓蒙为公司总经理,各厂家均作为下属企业,由公司统一经营、统一商标、统一价格……联华公司建立后,大有起色。年销量突破500台,还推销砻谷机250台,销售额达数十万银元。毓蒙联华公司乘势而上,又在长江重镇——湖北汉阳创办联华棉机分公司,从瑞安抽调技术骨干,在异地开发棉机产业,很快拓展了销路,第一年销量达700多部,超过上海公司的销售量,翌年企业员工达
190人,弹棉机销量达1400多台。
科技育人名垂青史
李毓蒙先生不仅是温州近代科研活动家,而且还是工业职业教育的先驱者。为了振兴中华民族的现代工业,他从自身的体会中深感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教育与培养。
1937年10月,李毓蒙从外地回乡调查棉机从业人员生活状况时,发现家乡儿童读书难,立即掏出腰包,一所“私立毓蒙完全小学”即出现在飞云江北岸。该校5个班级,7位教师,百余名学生,学生入学一律免费,其教学经费由他的所办企业支付。嗣后,又由他出资800银元赎回海涂荒滩,以租金作为办学资金,直至解放后,该校易名东山中心小学。
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李毓蒙依然不忘培养工业科技人才。1941年8月,经省教育厅批准立案,由他出资创办了温州市第一所职业技校——私立毓蒙工业职业中学。一时办学经费困难,他倾其所有,一切因陋就简,选址东山,将棉机老厂房改建为教室、礼堂,利用旧机床、铸工炉具、机械设备作教学用具,并选派本厂的技工传授生产知识和实践示范,力求学以致用。这所5年制的职业中学,除设普通中学的文、体、数、理、化与外语外,还增设机械学、机械制图、工业材料等学科,学习车、钳、铸造等操作课程。
抗战期间,瑞安3次沦陷,学校几经搬迁仍坚持上课,有时因资金困难,一时发不出工资,也无一教师离校。老校友、原镇海石油化总厂(浙江炼油厂)总工陈润斌说:“毓蒙工校是温州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摇篮,我在母校学了机械制图、材料力学、内燃机原理、高等数学等学科,为后来进一步的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筹集办学经费,毓蒙先生可谓费尽心思。当他五十岁华诞时,不少学徒亲友准备筹款为其祝寿。他得知后,即把自己照片洗印数百张,在背面题上一首打油诗:“毓蒙颠颠五十春,学校经费时常空,请君稍助一点力,培植人才各为功”。接到照片的人,便纷纷慷慨解囊,缓解办学燃眉之急。时至解放前夕,社会经济萧条,办学经费越来越困难,于是他求助于旧友余毅夫先生,将毓蒙工校迁至温州南郊大平寺,动员温州各界知名人士20多人为校董,每校董出资5000元,作为办学常年经费,学校易名“旧温属联立工业职业学校,”后又改名为“浙江省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直至解放后,由温州市政府接办。军管会派胡显钦任校长,改称为“浙江化工学校温州分校”。1955年学校迁往杭州,并入浙江化工学院(即浙江工业大学前身)。
如今,一座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题名的“李毓蒙先生纪念馆”屹立在飞云江畔,人们仍在传扬着李毓蒙这位“伟范垂青史”的发明家的光辉事迹。
第二篇:6.4从农民工到发明家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焦点访谈):有这样一位农民工,曾经长时间在建筑工地干活,他心里始终有一个人,这就是鲁班。在他看来祖师爷鲁班留下了东西,他也要留下一些东西。凭着这股劲,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凭借着不懈地钻研和努力,独创了一项技术,并因此荣获201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项填补建筑领域空白的技术叫“赵氏塔基”,发明者叫赵正义。
把名字留给后人
66岁的赵正义说要像鲁班一样,把发明创造和自己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永远留给后人。
赵正义真的留下一项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成果——“赵氏塔基”技术,专业名称叫“桅杆式机械设备组合基础”。建筑施工中使用的传统塔吊设备基座都是一次性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基座,塔吊拆装一次基座就报废一次。因为无法回收再利用,清除成本又很高,报废的塔吊基座只能被深埋地下。每年,我国因此浪费掉的水泥有100多万吨,钢筋20多万吨。而赵正义发明的“赵氏塔基”最大的好处,就是能随时组装拆卸,能搬家,能反复使用。
赵正义现在是一名高级工程师,有一家自己创办的企业,但他以前只是众多农民工中的一员。1962年,赵正义初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北京市昌平县昌平镇务农。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让家里的生活变好一点,30岁的他开始学艺做了一名泥瓦工,奔波在昌平的不少建筑工地上。因为好学,爱钻研,技术上又总喜欢有点创新,在打工的20多年时间里,一路从瓦工班长,质检员,干到了建筑公司的施工队长、项目经理。而1997年,他发现传统塔吊基座的弊端希望改进的时候,还只是昌平一家建筑公司的技术部经理。
要研究塔基,需要具备包括混凝土、各种力学、钢结构在内的至少7、8门专业知识,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初中学历和农民工身份有过一丝退缩。1997年,已经年过半百的他,一头扎进了这个对他来说并不熟悉的建筑机械领域。
从1997年到现在,赵正义把跟塔基设计相关的所有知识一点点啃下来,一路自学,成了多门知识兼收并蓄的“杂家”。
天下没有过不去的河
2001年初,赵正义当时所在的建筑公司要转制,老总给了他两个选择,放弃塔基的研究,安心当个拿年薪的主管;要不就内退,每月只能拿800块钱的内部退休金。老赵过不去心里的坎儿,他严肃地对家里人说:我奋斗了三年的技术成果不能变成一堆废纸。他白手起家,创立了专门从事“预制混凝土塔机基础”的公司。拿到营业执照的那天,他骑着自行车走了二十多里地,来到了老母亲的坟前,他说,那是一次他跟母亲两个人的“誓师大会”。
赵正义说母亲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天下没有过不去的河”。话虽这么说,可是搞技术开发就意味着高投入,高风险,稍有闪失就会血本无归,老赵的一意孤行一下子让家里陷入了窘境。因为刚开始的研发没有任何经济效益,老赵花了50万注册的企业从2001年到2006年都只有投入,没有盈利。
就是这样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换代,让赵正义设计的塔基在业界掀起了一场塔基技术的革新。他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赵氏塔基”申报了102项专利,其中49项是发明专利。2004年,“赵氏塔基”被列为原建设部科技成果推广项目,2011年,“赵氏塔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带着荣誉再次来到母亲面前时,老赵忍不住又一次落下眼泪。
赵正义没有让母亲失望,也没让自己失望。截至目前,“赵氏塔基”技术已经推广到全国23个省、市的52个地区。如今已经66岁的赵正义还没想过要退休,他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赵氏塔基”技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赵正义是一位普通的劳动者,如果说他有什么与众不同,就是更爱钻研,更不服输,更能坚持。由于他长期在一线,这让他更容易发现工作实践中的问题,进而琢磨出解决的办法。老赵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可以取得怎样不平凡的成就。用赵正义自己的话说:“谁都可以创新,谁都可以超越,谁都可以成才!”
第三篇:百年民生 从蒙养院到幼儿园
百年民生 从蒙养院到幼儿园
来源:长沙晚报 时间:2007-03-04
图为湖南幼幼学校附属幼稚园师生合影。(图片来自《长沙旧影》)
民初的幼儿园小孩子在做哑铃操。
1911年,一个很有名的满洲贵族被砍了头,他的脑袋还被送到当时的上海博物院展览,每天接受无数人的唾骂,据说展览现场“好,好”之声不绝于耳,叫好的人“多为军中之士”。
这个没有得到好死的贵族名叫端方,当年奉命在四川扑灭铁路风潮,不想被所部起义兵士所杀,死在自己人的手上。
在充满戏说味道的历史书上,端方一直是一个跳跃着的小丑。
只是,我们看到的,并不见得就是历史的真相,或者说,并非真相的全部。
比如这个端方。
清末郑孝胥在评论时人说:“岑春煊不学(学问)无术(权术),张之洞有学无术,袁世凯不学有术,端方有学有术。”
晚清,政府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端方是五大臣之一。
慈禧太后归天了,在葬礼上,端方很前卫地跑到东陵为送照队伍拍照,如此不合章法的举动果然触怒摄政王载沣,于是落了个被免职的下场。
端方还是个收藏家。有则轶闻说他原先并不懂得收藏,一次官僚们聚会,人们谈论古董时他也凑热闹,被讥为“你懂什么!” 面对如此奇耻大辱,他于是发愤研究汉民族传统文化,尤其在陕西任上,大肆收集古董,终于嗜古成癖,一发而不可收,不数年,海内果真刮目相看。
不过,端方闹出的拍照事件以及他在收藏方面的成绩,都不如他在中国近代教育上的建树那样令人印象深刻。他在任职鄂、苏、湘等省期间,“锐意新政,所至以兴学为急。在湘遣出洋游学学生尤众,宾礼耆硕,调和新旧,湘人士多颂之”。
端方确实是“以兴学为急”。他是暨南大学的创建人。他还知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于1903年9月在湖北武昌创办幼稚园,1904年正式命名为湖北武昌蒙养院,为中国第一所幼儿园。1905年,他在湖南巡抚任上又在我们湖南办了湖南蒙养院。这是湖南的第一所幼儿园。
为什么要办幼儿园
当然,办幼儿园,并不是像给慈禧葬礼拍照一样,是端方的突发奇想。
1837年,“幼儿教育之父”、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德国勃兰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命名为“幼儿园”的社会性幼儿教育机构。“幼儿园”寓意为“儿童的花园”,体现了人类对于儿童价值的承认。让儿童得到快乐的愿望逐渐在世界上引起共鸣。德国政治家将其介绍到英国,通过英国的博览会传入美国,并由传教士带入日本。19世纪末,中国留学生为了挽救危难中的祖国,把带有日本特点的福禄培尔幼儿园引入中国。
为了落实“新政”、“兴学育才”的内容,清政府在1901年8月“上谕”中,命令各县州“多设蒙养学堂”。1903年颁行癸卯学制,把蒙养院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的一段。同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对蒙养院作出了许多具体规定。打这以后,全国各地陆续办起了学龄前幼儿教育机构——蒙养院,先是湖北、湖南,然后是京师、上海、江苏、广东等地。
“蒙养”二字是中国的传统说法,所谓“蒙以养正”,就是重视人生的正本慎始,主张当婴幼儿智慧蒙开之际就施加正面影响,开发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材。创立蒙养院,按照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制定的《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的说法,就是要达到“将贫贱家儿童养成美材,富贵家父母当不虑其子弟同处染坏气习;有此感情,将来小学堂不分贫富贵贱,可施共同教育”的目的。
端方作为晚清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之一,认为“东西各国之富强莫非发源于教育”,遂成为中国创办幼儿园的第一人。
什么样的幼儿园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颁布的《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对蒙养院的“硬件设施”作了详细规定:
蒙养院房舍,以平地建造为宜,断不可建造楼房,致儿童登降有危险之虞。蒙养院当备有保育室、游戏室及其他必需之诸室。保育室面积之大,当合每幼儿五人占地六平方尺。庭园面积之大,至小者当合幼儿一人占地六平方尺。凡……必需之器具,视其经费酌量置备,但只可简朴,不可全缺。关于“保育之法”则规定:
游戏:分随意游戏与同人游戏两种。随意游戏使幼儿各自运动,同人游戏者合众幼儿为诸种之运动,且使合唱歌谣,以节其进退;要在使其心情愉快活泼,身体健适安全,且养成儿童爱众乐群之气习。
又使于蒙养院附近及庭院内,插草木花卉之种于地,浸润以水与肥料,使观察其自发生以至开花结实等各形象。保育教导幼儿之时刻,每一日不得过四点钟(合饮食之时刻在内),此外余时,可听其自便,惟伤生之时须随时防范。
关于课程设立方面,据《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记载,该院设立了7门课程:
谈话。分修身话和庶物话两种。前者示“做人之道”,须浅而有趣,“如中国二十四孝故事之类,其中颇有趣味”;后者示“事物之名称”,教师并且简单地向孩童解释其大概的意思,“譬言之如犬能守户鸡能司晨等事,令孩童听之心中自然有所感触”。
行仪。选择合适而有趣的行为让幼儿模仿,教师及时地随事指导。
读方。即识字。
数方。教幼儿学习单双数、加减等。
手技。即通过配插“恩物”使幼儿掌握轻重、大小、长短,并发展其思维。“恩物”共有十一种,包括“木积”(用木方按图堆积各种屋宇坊舟车桥梁之形,有点像今天的积木)、“板排”(用木板排配各器具形状,初排配时有式样可仿)、“箸排”(用竹签排字形,如“一”“二”“三”、“大”“小”“工”等),另外还有“纸织”、“纸折”、“纸剪”、“缝取”、“画方”等。
为什么这十一种“恩物”最能开发儿童心智呢?它们各自的作用就能回答这个问题。如“木积”,能满足儿童探究事物内部的好奇心,引起儿童细察事物特异的形状,并启发其“全部”及“部分”的观念,养成创造事物的才能。箸排,可以发展儿童的想像,产生自己新组织的各种图案,可使儿童构成种种事物的轮廓,且使他们暗中摸出其所构的图形。等等。
乐歌。伴以歌舞,既培养美感,又涵养性情;配合体操,则可以强健四肢。比如可以“将本省名山大川胜迹名区,乡贤名宦,动植各物,制为浅显歌词,谱出新腔,令学童歌唱以乐和之”。“乐歌”似乎有当时的“精神文明建设”之措施的功用,《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对“乐歌”尤其重视,称“盖关系于国民忠爱思想者,如影随形,此化育之宗也”,“凡立学堂不设乐歌,是为有教无育,是为不淑之教”,话说得很重。游戏。开展室内外游戏,以活泼儿童生活兴趣,调养性情。
《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指出,谈话、行仪为“德育之始基”,读方、数方、手技为“智育之始基”,乐歌、游戏为“体育之始基”,并强调各科要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相关链界
[湖南第一所幼儿园]
1905年,湖南巡抚端方在湖南创办湖南蒙养院,蒙养院委任冯开(三点水加睿)为院长,聘请日本春山雪子、佐滕操子两女士为保姆(即教师),招收对象为3岁以上至未届学龄(4至6岁)儿童。
[从前的学前教育]
清末长沙只有两个幼儿教育机构,一个是1905年创办的湖南官立蒙养院,另一个是1907年在私立周氏家塾附设的幼稚园。这两个幼儿教育机构都在1911年停办。
辛亥革命后,湖南官立蒙养院更名为省立第一女子师范附属幼稚园,于1912年在长沙古稻田恢复,聘日本女子师范毕业的黄国厚为园长。以后该院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相继改名为省立第二中学附属幼稚园和省立长沙女子中学附属幼稚园。
同年8月,蒋葆仁(女,回族)在长沙社坛街寄园创办蒙养班,附设于私立幼幼小学。到1915年,定名为幼幼小学附属幼稚园。这所幼稚园以园养园,一直坚持到解放后。这是长沙私立幼稚园中办理时间最长、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一所。
从1913年到1934年,长沙又先后有衡粹、周南、楚怡、湘雅、育英、民本、福湘、艺劳、含光、华南、明宪、蔚南等私立中小学校恢复或创办了幼稚园(组)。
[师资]
幼儿园教师,清末称保姆,民国称教员。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颁发的《奏定任用教员章程》,虽未明确规定蒙养院师资的资格,但一般是参照小学堂的规定执行。当时蒙养院初创,师资奇缺,教师多从日本聘请。
清光绪三十一年春,朱剑凡创办的周氏家塾师范部,首次培养幼儿教育师资。光绪三十三年该塾附设的蒙养园,即由第一批毕业生蒋葆仁(后留日)、蒋岱、杨起权等担任保姆。民国时期幼稚园教员的资格规定为:初级或中级师范学校毕业。
[民生杂忆]
作为70年代生人,我们却没享受到上幼儿园的“待遇”,原因很简单:没有那个必要。在那个年代,住房子不用花钱,虽然小了点破了点;置家具不用花钱,到后勤管理科拿便是,虽然式样忒差了点;爸爸妈妈托人带小孩子呢,放到单位开办的托儿所便是,虽然,托儿所带给小朋友们的回忆忒黑暗了一点。
我们姊弟几个便是在单位开办的托儿所里混了几个年头。那个托儿所,什么游戏室、保育室是没有的,好像就只有一间大房,尚不会走路的小兄弟姐妹们(简直就是难兄难弟)的活动空间更可怜——给你一个大木桶,你就在里面想站就站想坐就坐吧。做游戏的印象也几乎是没有的,只记得托儿所的老婆婆兴致来了就给咱们讲鬼故事,让我们从此就对黑暗的处所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营养餐也是没有的,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回托儿所为了刷什么标语,专门熬了一小桶浆糊,到最后,没用完的那桶浆糊作为“甜点”到了我们的小肚子里。那时,我们最害怕的是被关黑屋子,谁不听话淘气了,就会被老婆婆关进去,屋子里黑黑的,什么都没有。什么叫“极端无助”,我们早早地就在黑屋子里体会到了。
中国的幼儿园据说在清末时就有了,而且教育的理念、方法听上去还很人性化,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最后取而代之的竟是先前它要取而代之的东西?现代的幼儿园提倡所谓“蒙氏教育法”,其实,“蒙氏教育法”也是百年前的老东西。幸好,这老东西命好,在一个时期被取而代之后,最后总算反击成功了。
但是,我们看见,在我们周围,还是有很多老东西在转圈圈,死过去又活过来,活过来又死过去,弄得人真是很迷茫。
第四篇:《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教学设计--李建[范文]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教学设计--李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瓦特研制成功“万能蒸汽机”;电力的发现与发展;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理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运用:探究科学思想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电力的发现与发展是几代科学家努力的结果,树立继承发扬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被称为“电气时代”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扼要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来引入本课的学习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科学历程中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带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讲授新课】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知识,并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开始的?工业革命首先从哪个国家开始?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总结: 1)概念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空扩充到其他行业。这一演变过程叫做工业革命。2)条件
A 17世纪末,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为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B 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市场迅速扩大; C 到18世纪中期,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D 到18世纪中期,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明和发现; 3)标志
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2、蒸汽机的出现是社会生产特别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棉纺织业机器的使用又引发了其他行业的连锁反应,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实现了机械化,一个新的课题又摆在人们面前,这就是动力问题。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思考:原来可利用的动力有哪些?各有什么缺点?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一种任何地方都能装置的动力机,在当时便成为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瓦特蒸汽机应运而生。
3、瓦特的“万能蒸汽机”(1785年)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要求掌握瓦特蒸汽机的相关内容。并要求学生总结瓦特万能蒸汽机出现的意义。
1785年万能蒸汽机首先在一家纺纱厂投入使用。1789年,瓦特获得专利,瓦特蒸汽机很快普及开来,除用在纱厂之外,还应用到冶金厂、面粉厂,并在后来应用到运输业中。瓦特的蒸汽机突破了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作为机器动力的局限性,能够提供可控制的任何强度的动力,在生产中广泛应用,适用于各种工作机,因此被称为“万能蒸汽机”。
A 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自此以后,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河流的限制。
B 促使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瓦特蒸汽机应用于运输业中,导致蒸汽轮船和机车出现,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彻底变化,人们的交往更加方便,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日益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C 推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D 造成了环境污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背景:科学家对电的不懈研究
教师展示下列文字资料及相关的影像资料,重点渲染科学家们的追求精神。A 18世纪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造出避雷针; B 19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明电池;
C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D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E 1867年德意志科学家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和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2、电气革命的出现
A 电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师生互动】请同学阅读本部分内容后,分组讨论20世纪电力取代蒸汽动力而成为工业发展重要动力的原因是什么? A 发电机的完善和改进; B 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成熟;
C 电力的优势(方便、便宜、能量大)。D使用电力的新发明的大量涌现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各种各样使用电力的新发明纷纷涌现,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电机和电动机相继问世,使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随后,电灯、电话、电车、电影和无线电报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而新机器的发明和制造,反过来也推动了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学思之窗】你觉得应该怎样评价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瓦特蒸汽机出现后,机器生产在几乎所有工业部门得到迅速发展,而蒸汽动力驱动的轮船和火车又使交通运输更加便捷,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发电机的发明及其他电气技术的应用,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工业革命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内燃机、汽车、合成化工技术、规模化的炼钢技术等相继发明出来,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2)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
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强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同时,随着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3)社会财富的大大增加和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蒸汽机出现以后,形成了新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更加繁荣而且日益重要。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4)不能忽视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环境污染的逐步加剧。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一般认为,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为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为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而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体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
【师生互动】本目内容由学生自行阅读教材,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下列两个问题。
1、从最初创造的书写符号,到现在使用的电子媒介,在漫长的时代变迁中,信息传播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结合所学说明信息传播变革的简要历程。A 造纸术改变了信息的载体;
B 印刷术加快了信息传播,扩大了传播的范围; C 电子媒介改变了人类信息存储和加工的方式,使信息传播加快,信息获得更为便捷。
2、联系实际说说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积极影响:
A 互联网推动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B 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C 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D 改变工作方式,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乐趣; E 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扩大交往,网上购物网络聊天等。负面影响:
A 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等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B 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
C 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容易使青少年沉迷网上虚拟世界,同时互联网上有害信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跨度大、内容多,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但知识难度并不大,因此在课后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督促,要在第一时间最大限度的掌握此课知识。【板书设计】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2、蒸汽机的出现是社会生产特别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3、瓦特的“万能蒸汽机”(1785年)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背景:科学家对电的不懈研究
2、电气革命的出现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五篇:从代课教师到全国先进——李例(金州语文教师)
从代课教师到全国先进
——记金州新区春华小学教师李例
心如止水,宁静致远。九年的代课教师生涯,你用求真务实的脚印感恩命运的眷顾;二十二载讲台上的执着坚守,你用柔弱的手臂托举起职业的神圣。无悔的青春之歌,就在你永远开放的课堂上激情唱响。
“人们只知道平凡的我头顶很多光环,却很少有人了解我荣誉背后的艰辛坎坷、酸甜苦辣,闪光的业绩背后记录着我执着追求的奋斗历程。我的从教历程充满着传奇色彩,曾书写过住校五年,舍家工作的疯狂;经历过由教师走向学生又由学生走回教师的艰辛坎坷„„”这是金州春华小学语文老师李例在总结从教22年经历时写下的一段话。44岁的李例说,她不愿意提及曾经的艰辛经历,她只是一直低头走着自己该走的路,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是一不小心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成为真正教师前她代课9年
说李例老师的从教历程充满传奇色彩,是因为她经历了从讲台到课桌,再从课桌回到讲台的过程。李例老师曾表示,不平凡的从教经历源自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她出身于军人家庭,3岁就失去了父爱。由于家境贫寒,高中毕业后她没有参加高考,直接做了一名代课教师。“我的英语成绩特别好,英语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门学科。”李例说。正好金州区二十里中心小学在招代课的英语教师,她便报了名,从此她走上了9年的代课之路。
在二十里中心小学任教期间,李例老师曾怀孕坚持上课,一直在讲台上站到分娩的前一天,产假也只休了56天,之后便主动上班了,还肩负起中心和村小两所学校六年级的英语课。“我不回来上课,学校的英语课就要面临停课了。”李例老师说,在那段时间里,她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于中心和村小两所学校之间,虽然辛苦,但她觉得值得。“村小那时刚开始普及英语课,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英语,学习劲头别提有多高。”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总会将她的辛苦一扫而空。李例老师说,那段时光,充实而幸福,她也一度认为,自己会这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老师。没想到,一个国家级重点课题改变了她的一生,也因为这个课题,让她比其他的代课老师更幸运,成为了我市第一个取得破格考取师范院校资格的代课教师,更让她从一名英语老师转变为了一名语文老师。
1997年,在金州区教育局、实验小学及教师进修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大连市教育局批准李例破格参加师范学校招生考试。当她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的那一刻,李例才感觉自己有了一个团圆的家。等李例从学校毕业,她已有10年的教龄,已在区、市、省及全国上过百余节公开课,已获得全国优秀课一等奖,还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李例老师说,这9年,她默默地工作,9年里,她渴望过,期待过,但她从来不是为了一个正式的资格才拼命,而是拼搏之后才期盼。
局长一句话鞭策着她成长与前行
1993年,国家级重点课题——“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在大连市全面铺开,校领导也将这一重任交给了李例老师。初露锋芒,李例老师的表现就很突出。1994年李例老师从二十里中心小学调入金州区实验小学,担任此项实验的带头人。为了能全身心投入这项实验,李例老师与年轻女教师一起住进了不足10平方米,由卫生间改成的宿舍里。“当时金州区实验小学是全国的实验典型,我几乎每周都要承担一节市级公开课。”李例老师回忆说,现在想起这段忘我的工作经历,她经常会有退却的想法,不知道自己靠着什么意志力顽强地走过来。但她也清楚地知道,现在再交给她这样的任务,她仍然会这么做。
李例说,她曾经在因病接受手术前的一个星期,还满腔热情地为全区教师上了一节成功的示范课——《梨花满咸阳》,很多知情的同事都流下了心酸的泪水。她的执着感动了圈内的好心人:在公开课上,观摩的老师们多次一边听着课,一边泪流满面地联名写信,向上级领导申请,希望尽快批准她破格参加师范学校招生考试。在回到师范学校的课堂上时,开明正直的教育局贾局长在由衷地祝贺她时表示:“你是解放60年来,大连市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取得破格考取师范院校资格的代课教师。好好干!”在从教这些年中,她始终铭记着这句话,也用这句话鞭策着自己。
从教22年里,她做了21年的班主任工作。教过低中高各年段,带过好中差各类班级。她一向本着崇尚厚德博雅,求真务实的态度,默默地沉醉于教书育人,将爱心化作霏霏细雨润物无声,将挚情化作涓涓细流浇灌童心。以自己的“为人本色”书写着“育人特色”,和孩子们在生活中享受学习,在学习中分享生活。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同事、领导、学生、家长及社会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许。
优秀老师不能只是课上得好
李例老师所获得的成绩背后,所付出的代价是常人所不知的。采访李例老师时她一直在说,不要提及以前的经历,她所经历的都是一位普通老师应该做的。“我一直低头走着该走的路,不愿意抬头去看那些光环。”李例说,所有的荣誉就像玫瑰花一样,看起来美丽,拿起来却扎手,这种感觉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如今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都是她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换来的。
李例告诉记者,像所有的班级一样,每天,老师带领学生伴随着铃起铃落,上课下课,到校放学„„看似平平淡淡,周而复始,可在她的心目中,却装着清晰明确的育人目标。她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带着满心赤诚的爱,培育学生健康的心智,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她惯于用平静、亲和的态度,言教结合身教,引导学生说真话、做真人,轻松随和,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她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纯真心理和自然表现。课间,同学们兴高采烈,可以自由地低语谈笑,老师走进教室,学生从不惊恐万状,装腔作势。
对此,李例老师说,在学校,对学生一视同仁更加重要。在从教这些年中,“公正、公平、机会均等”是她的治班原则。成绩一贯低差的学生可以主持班会,可以承担国旗下的演
讲,可以管理班级„„李例说,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一位优秀的老师并不是他的课上得有多好,而是老师本身首先有较高的内涵和修养,用先进的观念和理念去主导教学行为;其次,老师不能有功利心,老师有了功利心,就不可能用真心去对待学生、领导和家长,这些都会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
最亏欠的学生是她的女儿
在22年的从教经历中,李例老师早已桃李满天下。李例说,她对得起她所教的每一位学生,可却始终亏欠她最敬佩的学生,那就是她的女儿。
李例说,当年她在金州区实验小学任教时,因为学校是全国的实验典型学校,她几乎每周都要承担一节市级公开课的任务。“我的家那时还在金州二十里中心小学附近,距离实验小学还有10公里左右。”李例说,为了不让学生耽误一节课,她把未满两岁的孩子托付给家住农村的婆婆,经常几个星期才能回去看一次女儿。每次她从家里出门时,女儿都是冲出家门跟着汽车奔跑,听到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她浑身瘫软,整个人都几尽崩溃。虽然泪水洒了一路,可踏进校园,她又无心再顾及女儿了。
“我对女儿身教多于言教。”李例说,也可能因为她的言行,女儿学会了一套独立的学习方法,人也无比善良,有时让她非常感动。如今,女儿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女儿的成长经历也让她重新审视了一遍自己教书育人的方法。“我觉得就像我对女儿身教多于言教一样,在学校,我对学生也是一样的。”李例老师说,在小学阶段,培育孩子一颗善良、阳光的童心,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高于一切。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听课没有一个溜号的,而且没有看别人发言的习惯,都在倾听,都会思考,都愿意参与交流;学生遇到什么小麻烦,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立刻告状,等着看热闹,而是互帮互助,齐心协力解决问题,向老师汇报过程和结果。她经常站在朋友的角度与学生对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都是走进宿舍,与寄宿生们吃住在一起,她感受学生们在课堂外天真可爱的那一面。就连其他班级的老师都说,李例老师班里的学生们,就像“小李例”一样。
采访中,李例老师表示,不管对家庭有多亏欠,可她沉醉于每天和孩子们摸爬滚打在一起的幸福,也只有这样,她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快乐。
上一节好课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上好日常的每一堂课
“一节好课折射出的不仅是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教学智慧,还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一节看似朴素的课,往往蕴藏着深邃的思想,博大的内涵,是最使学生受益,最耐人寻味的。上一节好课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上好日常的每一堂课。”这是李例老师对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的感言。李例老师说,她曾在区、市、省及全国上过的研讨课、引路课、观摩课等多达百余节。其中,在“第一届全国优质课大赛”上执教的口语交际课——《谁吃了蜜糖》,被评为全国优秀课一等奖第一名。这节课,她曾受到2700多名与会者的赞许,得到中央教科所所长潘自由教授、国家基教司司长李仲汉先生和教材主编莘艿珍教授等前辈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从教22年来,她一直脚踏实地耕耘于教学一线,日常课堂时时公开,节节开
放,与同行共享教学的快乐。自1997年起,她被金州区教师进修学校聘为兼职教研员,每学期开学,都要为区、市语文教师做教材、教法辅导,讲座累计160多小时,辅导4000余人次,赢得广大教师的高度赞扬。她指导过若干学校的数名教师参加优质课评选活动,被指导教师获国家级优秀课一节,省级优秀课三节,市区级优秀课数节。
在担任中央教科所重点课题——“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和“直读法”大连实验区带头人期间,她撰写的《学会“二级连读”是实现“换韵直读”的关键》一文,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提高识字效率方法新探》一文,有理有据地阐述了学生错别字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应对策略,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联想辨字法”“实行双轨阅读”等新观点,此文与《试论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误区及其策略》一文双双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并在全国“注·提”二十年大庆研讨会上交流,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其中,《试论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误区及其策略》一文,被渤海大学收集入编在省级骨干培训教材中。她撰写的《自主阅读应着眼于能力的生成》一文获“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论文一等奖”,并被《辽宁教育》刊登。《是个性的语文还是课程的语文》一文发表在国家级期刊《教育教学参考》2012年第12期上。她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注·提” 实验课本第九册、第十册《语文教学参考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通过国家教材编委会审定,全国发行使用。她撰写的《个体学习能力不可忽视》等文发表在《大连教育动态》《金州教育》上,编写的《春雨的颜色》《我们爱祖国》等数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被中央教科所主办的《语文研究与教学》刊载„„李例老师还曾参与大连教育学院承担的教育部课题“建立校本教研基地,推进人教版教材改革的实验研究”实践探索工作,课题经专家组审核验收,已顺利结题。是教育部课题“我国区域名师团队建设机制研究”子课题“特级教师建设机制研究”主要承担者之一。参与教育部“‘十二五’全国数字化学习研究”课题子课题“数字化环境下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培养研究”及辽宁省课题“自主发展教育办学特色探索与实践”研究等。
自2009年2月至今,李例被大连市教育局、瓦房店师范学校聘为“大连市农村教师培训”授课教师,先后已培训四期近400名学员。这些年来,李例曾带过10余名新上岗教师步入工作,在担任区兼职教研员期间,她与本校及他校10余名青年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对子。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各级优质课评选活动并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