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通讯的含义、特点和作用[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12:1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部分 通讯的含义、特点和作用[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部分 通讯的含义、特点和作用[本站推荐]》。

第一篇:第一部分 通讯的含义、特点和作用[本站推荐]

通 讯 写 作

除消息外,新闻媒体采用最多的另一种体裁是通讯。1942年7月18日延安《解放日报》的社论《把我们的报纸办得更好些》就曾指出:“报纸既不是书籍也不是杂志,它的生命主要的就寄托在大大小小的新闻(指消息)和通讯上面。”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深刻、更详尽、更生动的新闻体裁,优秀的通讯作品可以在读者中产生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抗美援朝时期,一篇“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广为流传,人们从此把志愿军称为“最可爱的人”,直到1979年,还把参加对越反击的解放军称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20世纪60年代,《伟大的战士——雷锋》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两篇通讯,为中华民族树立了几十年来永不退色的楷模。

今天,我与大家一起学习通讯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和写作方法。

第一部分

通讯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一、通讯的含义

通讯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据考证,“通讯”一词是由“通信”演变过来的。最早的新闻,传递手段主要靠电报和信函两种方式。用电报传递的稿件叫“电讯”,由于电报费十分昂贵,一般都写得极其简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消息。而采用信函的方式传递的稿件,就写得比较详尽了,里面有较多的议论和描写,比电讯要充实、生动得多,被叫做“通信”。随着新闻事业和电讯业的发展,本来运用信函传递的稿件,也改用电报传递了,于是人们又把“通信”改称“通讯”。这就是“通讯”名称的由来。

1848年,马克思主编《新莱茵报》,恩格斯为该报撰写的《6月23日事件的详情》、《六月革命》、《从巴黎到伯尔尼》等著名通讯。这些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讯名作。

在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上海的《申报》、《时报》为了从北京获得新闻,聘请身居北京的名记者黄远生为特约撰稿人,《申报》还专门开辟了《北京通讯》专栏,刊登黄远生从北京发来的稿件,受到读者的欢迎。这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通讯作品。

——1995年4月6日山东、西藏电视台新闻联播(原稿1300字左右,播出时间3分59秒)为了节约篇幅,这里省略了中间的一段文字。即使引用全文,也只有一千多字,作为消息,是非常概括简短的。

同样报道孔繁森事迹的通讯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相同标题的通讯的开头部分: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何平朱幼棣 陈 雁 陈维伟 魏武 王世亮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两次进藏,历时十载。在党的召唤面前,在人生的选择中,他的精神境界一次次得到升华。

1993年4月4日,孔繁森告别拉萨赴阿里上任。

越野车载着他,向西急驶而去,车窗外,油画般的高原景色一幕幕掠过:清澈的拉萨河,奔腾的雅鲁藏布江,高耸的雪山,明镜般的湖水……孔繁森热爱西藏的山山水水,但此时却顾不上欣赏这高原美景,伸向远方的莽莽苍苍的路,多么像人生之路。回顾过去的路,思谋未来的路,他的心早已飞向了阿里。

孔繁森先后两次进藏,这时已在高原工作了6年。他现在应该东进返乡。然而,他却接受了一项更艰巨的任务,驱车向西,奔赴自然条件更恶劣的地区,挑起阿里地委书记的重担。

……

——新华社1995年4月6日通稿(原文11500字)这只是一个开头,但我们已经可以从直觉上看出通讯和消息的差异——它要比消息详细、生动得多。

下面我们再从理论上将通讯和消息的区别加以概括。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

从内容方面看,消息大多是一事一报,而且只报道新闻事件的大致情况,如果有细节也是非常少的。而通讯报道的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涉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同时,通讯十分重视细节的刻划,在一篇通讯中往往有大量的细节。

这段文字中有虚实、有对比、有比喻、有对偶、有夸张……作者就是运用这些手法,使新闻也具有了艺术的品性。

4.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

手法的不同自然会造成风格的不同。消息一般没有文学性,朴素实用。通讯则有较强的文学性,生动活泼而富于文采。在一期报纸上,只有消息的凝重则不够活泼多样,只有通讯的文采则不够朴素踏实。这两种不同的风格是各有所长的,二者之间的相互映衬和相互补充,使新闻媒体的面貌臻于完美。

5.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更迅速及时

虽然有消息、通讯同时发表的情况,但一般来说,通讯的时效性是赶不上消息的。这倒不是说通讯就不追求时效,通讯的写作和发表也是讲究越快越好。可是事实上它不可能像消息那样快。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消息内容简略,篇幅短小,采访快,写稿也快。通讯有大量的细节,篇幅一般比消息长,采访快不起来,写稿时间自然也比消息长一些。

三、通讯的作用

有了消息,为什么还要有通讯呢?一个明显的原因是:消息和通讯有不同的功能,各自满足着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是相互不能替代的。通讯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新闻细节

按说,有了消息,新闻受众就可以即使不出门,也全知天下事了。消息把国内国外、各行各业的有价值的新闻都作了报道,保证了新闻的全面性。可是,读者不会因此而满足,对于他们特别关心或感兴趣的新闻,他们总是想知道得更详细一些。

举例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之后,中国出现了“女排热”,女排的国际比赛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果报道一场女排的重要国际比赛,只用消息的形式,说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中国女排战胜了××国家女排,比分是多少。这对于一篇消息而言大概是只能如此了。可是有些读者关心的东西却没有报道出来:双方派出了什么样的主力阵容?比赛过程是一边倒还是有起伏波澜?教练在关键的时候采取了哪些措施?××球星的表现如何?比赛中有哪 些扣人心弦的场面发生?观众有哪些反映……等等。对这些方面,消息即使有所涉及也多是语焉不详的。为此,当时我国各个媒体在报道关键性比赛的时候,在刊发消息的同时还有刊发相应的通讯,以满足读者了解详情的要求。

(二)使新闻具有感染心灵的艺术品格

新闻固然主要靠新闻事实本身的魅力征服读者,作者采取的形式是第二位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形式的重要作用,有的时候,形式甚至就是内容。一个

第二篇:通讯的含义与特点

通讯的含义与特点

通讯的含义与特点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详细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比消息更详细地报道具有新闻意义的事件、经验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文体。通讯与消息都是新闻的主要文体,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具有严格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不同之处是:

1。选择不同,消息选择广泛,可大可小。通讯要选择含量较大的真实典型材料。

2。表述详略不同,消息的内容表述简单概括。通讯内容表述比较复杂详尽,讲究场面和细节描写。

3。表达方式不同,消息多用叙述,而通讯在叙述的基础上,还要运用描写、议论、抒情手段。4。结构不同,消息有固定的结构形式。通讯的结构与一般记叙文章相同,某本上按时间、逻辑及二者结合的顺序安排结构。

1。现实性。通讯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经验,紧密配合当前形势,为现实中心工作服务。

2。形象性。通讯常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要求对人对事进行较为具体形象的描写,人物要具有音容笑貌,事情要有始末情节,以此来感染读者。

3。评论性。通讯一般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直接揭示事件的思想意义,并评说是非,议论色彩较浓,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流露出作者的爱憎感情。分类

1。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入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有的写一人一生的,为人物全面立传的;有写一个人的一个或几个侧向的,集中反映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也有写群像的。

2。事件通讯。事件通讯是以记写事件为中心,重点描绘社会生活中带倾向性和典型性的生动事件及具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它的特点是以记事为主,交代清楚事件的原委,从而表达某种思想。3。工作通讯。工作通讯又称经验通讯,是以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写工作通讯要有针对性,抓住当前带有普遍性的,又需要解决的问题。介绍经验要科学、有理论根据。经验要写得具体,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4。概貌通讯。概貌通讯也叫风貌通讯、上题通讯、综合通讯。它是反映社会生

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现实中的建设成就为主的报道。这类通讯取材广泛,气势大,笔墨重,给人以完整深刻的印象。写作

1。选好典型,确立主题。典型是通讯的筋骨,主题是通讯的灵魂。选好典型,确立主题对通讯来说十分重要。选择什么样的典型呢?要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具有宣传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人和事,选择那些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关注的问题。确立什么样的主题呢?要确立体现时代精神,表现时代风尚的主题,确立反映人物和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主题。

2。写好人物。写好人物是通汛写作的重要任务。不论是人物通讯还是事件通讯,都要把人物写好。写人离不开事,因此,写人必写事、写人物自己所做的事实的事,写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事。写人物还要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活动来表现人物;人物要写得有血有肉,有音容笑貌,有内心活动;写事要具体形象,有原委,有情节。

3。安排好结构。纵式结构,是按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或作者对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结构。在这种结构里,时间发展的顺序、情节展开的顺序、作者认识事物的顺序成为行文的线索。在采用这种结构时,要详略得当,布局巧妙,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横式结构,是指用?间变换或按照事物性质来安排材料的。这种结构概括面广,要注意不同空间的变换,恰当地安排通讯所涉及的各方面的问题。采用空间变换的方法组织结构时,要用地点的变化组织段落;按事物性质安排结构时,要围绕主题,并列地写出不同的几个侧面;纵横结合式结构,是以时间顺序为经,以空间变化为纬,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采用这种形式,要以时空的变化组织结构。

第三篇:通讯的特点

通讯的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

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

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

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评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

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第四篇: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通讯的特点。

(2)报道的客观性,范文《通讯的特点》。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第五篇:词语含义及作用

词语含义及作用

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我们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历年来在中考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对于文章,我们都能看得见,感觉得到,但做起题来总有点抓不住、摸不着,心里没底。其实,也不用害怕,所谓锁再坚固,也总有能打开它的钥匙,只要你愿意去找,善于去找,就一定能找到这把钥匙。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寻找阅读理解解题的钥匙。当然,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需要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小步一小步地去积累,那就离成功不远了。好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体味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中考阅读考核要求: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借助常用的修辞知识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指导 —— 体味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考查角度:

1、理解词语的浅表含义(词汇义),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深沉含义(如:语境义、比喻义、引伸义等);

3、品味词语的运用之妙或说明选用词语的理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活题巧解,方法提炼。活题巧解:

【例题1】李时珍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医学家,他一生奔波于祖国的大江南北,耗尽毕生精力才著出对世界医学有极大贡献的《本草纲目》。今天,那些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也无不是依靠“勤”才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攀登数学峰巅摘取数学皇冠明珠的事迹,早在人们中间广为传颂。他的成就不也是靠“勤”吗?那整整六麻袋的稿纸就是他“勤”的最有力的见证。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最后一句中“这一点”指的是什么?“概莫能外”的意思是什么?

【解析】这两题都是考查对词语浅表意义的理解。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一概都不能例外。

【方法提炼】理解浅表含义可用 “词义替换法”或“分解合并法”。

【例题2】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文中“从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中的“气”具体指的是什么?

【解析】这也是一道考查对词语特定含义理解能力的考题。“气”说起来虽然是很玄妙的,但句中给了我们很明显的提示,只要细细一下破折号前后的句子就能很快得出答案。精神力量

【方法提炼】理解特定含义,要根据上下文词句间对应关系。【例题3】一个六人组成的考察队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突遇暴风雪,迷失了方向。天渐渐黑下来,老队长神色凝重地告诉大家,如此恶劣的天气,营救工作根本无法进行,我们必须设法熬过今晚才有获救的可能。大家的心一下子跌到了无底深渊。谁都明白,这里夜间温度将降到零下37度,要想在野外熬过一夜几乎是不可能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比喻意义的理解。根据前后文所述的特定环境,其比喻意义不难推断。联系下下文,说说“无底深渊”比喻 的心境。失望到了极点

【方法提炼】理解比喻义,要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找出本体。【例题4】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趟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一句中的“竟”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感情?(朗读)

【解析】这一题是考查理解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对词语深层含义理解的一种。“竟”是语气副词,有“出乎意料”之意。结合文中特定的环境和“眼前一亮”“不可能”“不顾一切”“大声叫喊”“英雄”等词,就能领悟到作者发现泥沼中的小花时那种惊讶、喜悦、敬佩之情。惊讶、欣喜(敬佩)【方法提炼】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要结合描述的语言体会。(朗读体味)

【例题5】品味词语妙用 然而,尽管菜摊上的菜都是一色的新鲜嫩绿,但买菜的人多自己动手。这时,卖菜人的手便是多余,在空中愣了一下,然后,徐徐地缩回去,眼睁睁地看买菜人的手挑三拣四,把摊子翻个遍。若是你摇摇头走开了,你背后的目光便暗淡下来。如果你仔细点,定会听到一声轻轻的失望的叹息。此时,我总觉得:他们好可怜,不买他们的菜,仿佛做了件亏心事。对卖菜人的动作、神情的描写用了哪些词语? 这些词语中有些用得很准确,很传神,请举一例说明。

【解析】找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来赏析均可。如:用“愣”“缩”写手的细微动作,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卖菜人的热心遭到冷遇后的尴尬与无奈。

【方法提炼】格式:用……动词(形容词),准确、传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可从表达效果和内容效果两方面来赏析 赏析运用修辞的,则可抓住修辞分析

【例题6】词语选用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朱自清《背影》)

这里“找”字能否换成“看”字? 不能。“看”是普通地“望”,而“找”则是带有目的性地看,在这里父亲的背影混入到人群里后,“我”仍带有 目的性地寻找他的背影,“找”更能准确传神地写出我对父亲的依依不舍之情。

【方法提炼】思路:先判断选词,后区别词义,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所选词的妙处。

方法归纳:

(1)理解浅表含义,可用 “词义替换法”或“分解合并法”;

(2)理解特定含义,要根据上下文词句间对应关系;

(3)理解比喻义,要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找出本体;(4)品味词语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要结合描述的语言体会;

(5)品味词语妙用,抓富有表现力的词从表达效果和内容效果赏析,若运用修辞则抓修辞分析;

(6)词语选用,先判断,后区别词义,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所选词的妙处。刚才我们一起弹探讨了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但最关键的不是找到方法,而是学会利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学以致用。下面我们就来小试牛刀,显显身手。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语段,从画线词语中任选一处,作简要品析。

有些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它们从历史烟尘中逶wēi迤yí而来,浸满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弥散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霏霏细雨,浸湿了祭祖怀亲的心绪,使中华历史长卷笼上一层淡淡的哀思。端 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节选自《在节日里徜徉》(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悄然走来”,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端午节习俗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染”字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端午节习俗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之大。

知能转化升级: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1.一个孩子站在超市门口,呆呆地望着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不走。

2.这是一个六七岁的乡下孩子,穿戴很不整齐。他望着各色的冰激凌从铁机器里出来,又撞在花花绿绿的尖筒里,好奇而又神往,他不禁舔了舔嘴唇,说:“妈妈,我要那个!”他顺手指了一下那充满诱惑的冰激凌。

3.“不,咱们不吃这个,咱们走!”旁边那个推着自行车的女人,可能是孩子的妈妈。她一边说.一边拽住孩子的手就要走。

4.“不,我不走,我要!”孩子反扯着妈妈的手,僵持着。

5.“那个东西凉,吃了会肚子疼。” 6.“不,妈妈,我不怕凉,我不怕疼!” 7.“那也得等你爸爸回来再买。

” 8.“不,爸爸到老远老远的地方挣钱去了,我就现在要!” 9.这个超市位于小城的繁华地带,穿梭出入超市的有好多人,有人好奇地往母子这里瞅上一眼,有人连瞅也不瞅,就径直走开了。那个 卖冰激凌的人,也独自安详地做着他的冰激凌,并不朝母子这里瞅上一眼。

10.“妈,我就是想尝尝,那个东西是什么味儿。

11.” 11.“是……你管它是什么味儿!”母亲见孩子仍然扭着不走,有些急了,“啪”一巴掌拍在孩子子的屁股上。娃子“哇”地一声哭了,猛烈地抽泣着,样子委屈极了。

——《总有一刻,不同寻常》(2007年苏州中考题)

1、说第1小节加点的“那个”能否换成“冰激凌”?为什么? 不能。“那个”代指冰激凌,但表明孩子不知道他想要吃的东西叫什么,意味着他从来没吃过,这里用“那个”则更加符合他家的境况。

2、第11节加点处作者为什么用“拍”不用“打”?请说明理由。这两个词在表达意思的程度上不一样,“打”比“拍”程度要重,所以用“拍”才能恰当的表现母亲既生气但又不忍过分责罚孩子的矛盾与无奈之情。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①从我卧室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一株高高的芙蓉树。在那烟树参差的春日里,花红点点,煞是迷人。它牵动我的灵感,撩拨我的文思,久而久之,我竟视这位隔窗而立的“邻居”为知己了。②可是,有一个早晨,我推窗而望,蓦然发现,昨夜的一场风雨已将它剥蚀得面目全非。立时,一种“繁花落尽”的悲凉掠过了我的心头!我不由感慨系之:在人生道路上磕磕绊绊,几经周折,几度沧桑,又一次次地失落了许多至爱的朋友,生命不正如同这随风而逝的繁花么?!③这件事过了些时日,也就渐渐地淡忘了。一次,我 远游归来,感觉到室内空气有些沉闷,就不经意地打开了窗户,顿觉眼前一亮,在洗尽铅华的芙蓉树后,又一树火红的三角梅映入眼帘,它在夕阳的背景下定格。意外的惊喜使我几乎不能自制,我诧异,当初在落英的背后,为什么竟没有发现这萌动着的不屈的生命呢? ④是的,芙蓉的最后一叶花瓣凋落了,人们对它的嘉许也遗忘在往昔的记忆里,可是三角梅却成长了,那火焰般灿烂耀眼的红色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更迭与延续。⑤谁能说,失去与获得不是一曲交响乐呢? ⑥我久久地伫立窗前,深深感悟到:生命中没有四时不变的风景,只要心永远朝着阳光,你就会发现,每个早晨都会有清丽而又朦胧的憧憬在你的窗前旋转、升腾,这个世界永远传送着希望的序曲。

——王其忠《窗外》

1、“面目全非”意思是:,在本文第②段中和“ ”一词相照应。样子和以前完全不同;繁花落尽。

2、第②段中的“磕磕绊绊”一词,指的是:。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失败挫折。

3、第③段中“顿觉眼前一亮”中的“亮”字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突然见到三角梅时的喜悦之情。

4、第②段“……悲凉掠过了我的心头”一句中“掠”字用得很好,请具体解说。“掠”字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悲凉之情涌上心头之快。

5、第③段最后一句中的“萌动”一词换成“孕育”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孕育,本指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而萌动 指(植物)开始发芽,(事物)开始发动。“萌动”比“孕育”更有动感,在这里更能体现出生命的活力。

下载第一部分 通讯的含义、特点和作用[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部分 通讯的含义、特点和作用[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德的含义及特点

    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 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 调整人们之间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两......

    工程造价的含义和特点(合集)

    1. 工程造价的含义和特点? 答:含义一,从投资者(业主)的角度而言,工程造价就是指建设一项工程预期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含义二,从市场交易的角度而言,工程造价是指为建成......

    党风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党风即党的作风,是党的组织和党员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党的特征和品格的整体精神面貌,包括学风、思想作风、政治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组织作风和生活作风等......

    通讯写作的特点

     第一节 通讯写作的特点一、 通讯的含义 通讯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或出现的典型人物、事件、问题或各种有意义的客观事实的新闻......

    通讯的特点及种类

    通讯的特点及种类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 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一、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

    句子含义及作用(xiexiebang推荐)

    句子含义理解类题型方法的探索 一、描写句的理解:描写句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都是为了刻划人物形象,反映思想品质,可它们却有所侧重。 1、外貌描写:交代身......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记叙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一、分析标题的含义 1、 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

    唛头的含义及其作用

    唛头的含义及其作用 在国际贸易中唛头的设立是在货物包装上设立一个标记,这个标记通常使用一些字母或者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组成,主要作用是防止货物发错,或是在货物装卸、货物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