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定西临夏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3 12:1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定西临夏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定西临夏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定西临夏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定西临夏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调研组

(2011年8月)

根据省政协常委会的安排,7月25日-8月6日,张津梁、张世珍、马国瑜三位副主席带领省政协扶贫攻坚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定西市安定、陇西、漳县、岷县、渭源和临夏州的临夏市、临夏县、和政、积石山、东乡、永靖等11个县区,走访了30个乡镇44个贫困村66户贫困家庭,实地考察了34家企业和扶贫开发项目点,重点围绕“两州两市”如何打好今后10年扶贫攻坚战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11次座谈会,分别听取市(州)县(区)情况介绍,并与省、市、县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及乡村干部群众座谈交流,探讨扶贫攻坚的主要措施和途径,形成了共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定西、临夏两市州扶贫开发取得成效显著

定西、临夏两市州的扶贫开发工作,始于1983年,主要经历了“两西”建设、“四七”扶贫攻坚、西部大开发三个阶段。先后提出了“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四个一(一人一亩基本农田,一户一亩经济林果园,一户出售一头商品畜,一户转移一个劳动力)”、“修梯田、打水窖、兴科技、调结构”等开发路子。

进入新世纪,定西、临夏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实施以工代赈、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等为主要措施,扶贫开发取得了历史性成效。

一是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持续下降,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定西、临夏两市州农村贫困人口分别由2000年的90.2万和87.78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39.33万人和45.11万人,贫困面分别下降到15.52%和26.0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268元和1380元增加到2010年的2702元和2375元,分别增长113%和72%。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定西、临夏两市州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把改善农村基础实施条件摆在扶贫开发的首位,不断加快水、电、路、气、房、田、林网等“生命线”工程建设步伐。仅定西市就先后投入3.32亿元,在430个村实施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项目70个,搬迁11220户58083人。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59823户,兴修梯田181.6万亩,解决了9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积石山县2010年整合发改、财政、交通、水利等14个部门的各类扶持资金5337.37万元,在11个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平均每个村投入强度达567万元,共硬化村社道路194公里,解决了3个村的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危旧房1064户,户均补助2-3万元。通过各类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了贫困乡村基础条件的改善。

三是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贫困农户的发展能力逐步提升。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实用新技术广泛应用,种养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一些支撑农民增收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定西市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5亿元、贴息贷款4.8亿元,重点扶持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发,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60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80%以上,农民人均从中获得纯收入18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临夏州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和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一方面扶持养殖小区,实现规模养殖;另一方面,发展千家万户养殖,农民人均牧业收入由2005年的188元增加到2010年的355元。并逐年加大对种植业的投入,2010年粮食增产1亿公斤,增收2亿元,种植户户均增收1200元,人均增收231元。这些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四是农村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民生问题有了制度性保障。通过实施“两基”攻坚、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装备水平得到提高,服务能力有所增强,党的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村上学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极大缓解。通过培训,新成长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五是社会帮扶工作稳步发展,参与扶贫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从2001年以来,全国妇联、中国进出口银行、天津市单位为定西捐资2亿元,捐物1.07亿元,帮办实事5635件。临夏州经多方争取和衔接,与夏门市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以劳务输转、产业帮扶、干部交流为重点,不断探索新的帮扶形式。5个中央国家机关、34个省直部门、944个州县市部门开展社会帮扶,五年累计捐助种类社会帮扶资金8063.41万元,为扶贫开发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尽管扶贫开发工作近10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贫困地区已经开始由整体解决温饱向总体小康迈进,但由于受历史、自然、区位、资源等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着“基础设施弱、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的状况。

(一)经济总量小,财政自给率低。近年来定西、临夏两市州GDP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来拉动,工业企业规模小、层次低,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迟缓。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县贫民穷的状况没有多大改变。2010年,定西市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3.8%,列全省第12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702元,分别是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45.7%和78.9%;临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375元,仅为全国的40.13%、全省的69.28%,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东乡县仅为1814元,财政自给率不到10%,主要依靠中央和省上的转移支付来维持正常运转的状况没有改变。

(二)生态环境脆弱,自我脱贫能力弱。定西、临夏两市州大部分地区分布在干旱山区、高寒阴湿区和石山区,沟壑纵横、山峦叠嶂、交通不便,群众生产生活成本高。自然灾害频发,资源贫乏,基本没有可供规模开发的矿产资源,后发优势不明显。水土流失仍十分严重,仅定西市就有5000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临夏州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4.3%。

(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没有根本改观。道路交通设施差,等级公路少,路网密度低。定西市只有650个行政村通油路,仅占行政村总数的35.5%,山区还有162个行政村不通等级公路。两市州的自然村有近一半不通公路,一些路段标准低、通行能力弱,“行路难”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渠系配套不完善,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弱。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更为突出。据基层反映,临夏州有89.5万人饮水不安全;定西市有123.13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农村电网改造覆盖面仅为78%。调查中我们感到,最突出的问题是道路通达深度低,路况质量差,村与村之间,村与乡、县与县之间的连接道路尚不发达,行政村之间、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行政村之间的连接道路数量少、质量差,农村道路路面结构仍以砂砾路、泥土路面为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晴通雨阻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成为制约贫困地区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四)致贫因素多,返贫率很高。除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性投入不足、人口素质偏低等长期性因素外,因灾、因病、因学、因婚嫁和建房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定西市平均每年有20万人返贫,返贫率在7?30%之间;临夏州正常年景返贫率在10%以上,灾年高达45%。我们走过的一些地方,部分群众主要还是靠土豆、青稞维持生活,还有一些人多地少的地方,群众主要依靠退耕还林补贴和农村低保为生。据调查,正常年景下每年约有10%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其中因病、因灾、因子女上高中或大学、建房和婚丧嫁娶返贫和举债的占了大多数。

(五)整村推进任务大,投入不足。定西市共有1830个行政村,其中市上确定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村1198个,截止目前只完成了344个,按照现有进度,到2020年也难以实现规划目标。东乡县有重点贫困村192个,过去10年累计安排整村推进项目109个,根据目前进展,明显赶不上发展的需要。同时从整体上看,由于整村推进点多面广,项目庞杂,资金量又小,扶贫开发的效果有限,大部分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难以为稳定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六)资金的优化整合尚未取得突破,扶贫资金管理方式有待调整。调研中我们发现,影响扶贫开发总体效益提高的症结之一,就是受现行体制制约,资金来源渠道多,使用分散,有限的资金难以形成拳头。这里既有资金项目管理部门统得过死的原因,也有地方不善于优化整合的问题。各地普遍反映,扶贫资金由省上根据项目统一下拨,而与基层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市县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没有资金整合的权利,难以实现扶贫资金效益的最大化,也难以充分发挥基层工作人中在扶贫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七)各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开发式扶贫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当一部分地区由于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观念陈旧,直接影响到社会事业的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教育质量不高,高考升学率低。辍学率偏高,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任务繁重;中等职业教育在一些县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两后生”未得到及时培训,缺少一技之长。乡村卫技人员数量少,技术水平低,服务能力弱,很难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和保健的需求。东乡县尚有59.4%的行政村没有卫生室,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治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比较普遍。不少乡村各类文化设施几乎是空白,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三、几点意见建议 通过调研,从定西临夏看“两州两市”的扶贫攻坚,我们感到,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于受自然、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制约,扶贫攻坚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全省43个国扶贫困县中,有26个在两州两市,占到两州两市县总数的81%,贫困面占全省的50.8%,目前仍处于整体性贫困状态。特别是贫困成因复杂、贫困程度深、贫困类型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地区呈现出收入性贫困、生态型贫困、能力性贫困、信息性贫困互相交织和叠加的特征,是扶贫开发条件最差、工作难度最大、投入成本最高的“硬骨头”,要在未来10年解决这部分人的贫困问题,任务还相当艰巨。如果持续下去,就会进一步拉大与其他地区发展的差距,直接影响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认为,要完成今后十年的扶贫攻坚任务,必须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的机制,改进扶贫开发的方式,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今后十年,关键在“十二五”这前五年,规划工作要做的更具体、更扎实,为实现2020年基本消除贫困的目标努力开创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针对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对党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学习,进一步增强扶贫攻坚意识。扶贫工作事关全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局。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两州两市”扶贫攻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国务院今后10年扶贫《纲要》为指导,结合甘肃实际,将“两州两市”扶贫攻坚摆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建议省委、省政府把两市两州扶贫攻坚放在全面建设我省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认真谋划,摆在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上通盘考虑,充分认识打好未来十年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使新时期新阶段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相一致,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相符合,制定特殊政策,采取特殊措施,全力开展扶贫攻坚。尤其是要突破常规,采取强力推进的办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给予特殊政策,强化领导,全力攻坚。举全省之力,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尽政府所能,倾全社会之力,多管齐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扶贫开发进程,以确保2020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建议“两市两州”各级党委政府,更应将扶贫开发作为统揽全局的中心工作来抓,进一步明确今后十的扶贫攻坚 的工作责任和使命,以学习贯彻落实国家今后十年《扶贫纲要》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扎实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二)按照全国今后十年扶贫纲要的要求,摸清贫困实际状况。在调研过程中,各级普遍反映国家统计局监测的贫困人口比当地的实际人口要少得多,给项目规划和资金安排上造成很大困难,基层要求省上尽快组织力量调查确定一个符合当地实际的贫困人口数。为了搞好今后十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当前建议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要高度重视扶贫统计监测工作。在国家将要提高贫困标准的情况下,建议省上组织力量,深入到两市两州如实开展新标准下贫困人口的监测统计工作。建立统计工作责任制,把扶贫统计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以这个数据为基础来定规划、报项目、拿措施,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是认真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建立科学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以“两项制度”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 完善体制机制,通过民主、科学、规范、公平的程序,确立贫困人口信息和数据库,完善贫困农户档案,实行动态分类管理,确保扶贫对象、救助对象得到分类扶持。对识别出的贫困人口,根据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分类制定分类扶持措施。对没有致富能力、不能通过扶贫开发脱贫致富的贫困群众,尤其是无劳力、残疾人贫困家庭,从扶贫的范围中剥离出来,把扶贫部门的一些救助职能转向社会保障和救济,由社保和民政部门负担。

三是高度重视和研究阶段性返贫人口问题。对由于受一般性灾害和因病、因上学而导致的阶段性返贫对象,也由社保和民政部门负责解决,主要通过社会救助的解决。建议省上有关部门针对阶段性返贫人口制定优惠政策和攻坚措施。

(三)切实制定好新的十年扶贫开发规划。目前,两州两市要在国家今后十年扶贫开发规划纲要的指导下,省、市、县各级都要抓紧认真做好今后十年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建议市、县在工作指导上,要分类加以推进,充分体现抓主抓重的原则。

一是尽快制定出台两州两市“十二五”扶贫攻坚规划。坚持把扶贫攻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总体规划,围绕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大扶贫”理念,超前谋划不同区域的发展思路、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和工作措施,科学制定、科学决策两地的“十二五”扶贫工作规划。

二是认真制定好新的十年中后五年的扶贫开发规划。建议省政府出面,由扶贫部门牵头,组织涉及扶贫有关部门参加,统一思想认识,结合当地实际,加快工作步伐,争取年底完成扶贫攻坚规划,牢牢掌握扶贫攻坚工作的主动权。

(四)整合各类扶贫资金,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项目的支持。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扶贫攻坚的瓶颈。调研中,各地普遍提出,扶贫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地方财力有限,配套资金难以实际到位,导致扶贫资金缺口更大。仅定西市每年实际需要扶贫资金2亿元以上,而到位资金只有1亿元左右。即使现有的扶贫资金,由于一些项目投入资金量的强度小、标准低,扶贫效果不是十分明显,特别是在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异地搬迁等扶贫项目,存在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的现象。目前,甘南、临夏、定西、陇南“两州两市”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的重点扶持对象。国家出台了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国务院扶贫办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甘肃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对我省具体的扶持措施。这些为我省搞好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良好机遇。当前要在认真学习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用足用活相关文件提出的政策措施,争取国家更多的扶贫资金和项目的支持,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建议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力度,力求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如积石山县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创新整合项目及资金的措施和办法,11个整村推进项目整合发改、交通、建设、水电、残联、能源等部门资金近4000万元,是财政扶贫资金的4倍,整合资金项目建设规模大、成效明显。我们认为,在整村推进工作中,建议积极探索建立县级统筹、市级平衡、省级监督的资金和项目三级管理机制。以县区为扶贫资金整合的平台。省上从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等环节层层把关,从源头上加强监控,坚决杜绝各类违规现象发生。同时,以落实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省财政厅《关于全面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意见》为契机,根据扶贫攻坚规划,明确扶持重点,把资金真正用在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上。省上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切实提高整合成效。

二是争取国家层面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带着扶贫攻坚规划到北京有关部门采争取支持,尤其要争取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将两州两市扶贫攻坚作为独立的单元,进行专项资金的扶持。

(五)强化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事业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我们认为,要改变全省同一投资标准、同一要求、同一模式的做法,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投入资金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单位投资标准,破解多年投资、多年不见效益和重复投资、恶性循环的怪圈,集中财力争取一次性解决贫困地区道路网络建设问题,以此来促进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的发挥,带动优势产业的开发,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议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对特困片带的农村交通问题要整体规划,优先安排,分年实施。争取“十二五”末50%以上的建制村通油路,有条件的自然村通砂石路。省上应支持两地公路交通路网建设。国道向国家积极争取立项投资;省道由省上负责进行改造,着重提高公路等级和车辆通过能力;地方道路由两地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加以改造,省上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村道和田间道路可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财政适当补助的办法来解决。

二是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组织实施乡土人才培训工程,积极引导各类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开展岗位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高度重视对贫困地区“两后生”的培训,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两后生”培训组织的作用,增加对贫困地区的培训经费支持,扩大培训规模,逐步提高培训工作的正规化程度。

三是切实解决农村生活保障和生活安全问题。应更加重视生存、生活、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集中财力解决“两州两市”中小型水利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和道路网络建设问题,促进优势资源的发挥,带动优势产业的开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当前,要重点抓好“两项制度”衔接,切实落实农村低保政策和灾害救助,以及预防各类地质灾害的工作。

(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走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扶贫开发路子。通过近30年的扶贫开发,两州两市总体上已由救助式扶贫开始向开发式扶贫转变。扶贫是解决生存问题,开发是解决发展问题。今后10年,应采取扶贫和开发并重的原则,积极推进产业扶贫,这是贫困地区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在培育农村主导产业上下功夫。依照当地自然条件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经则经,划分区域和片带,通过结构调整,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走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的路子,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一是在有条件的地方,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当前,应把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两州两市”提升经济实力、增强发展后劲、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突出扶持最具优势的畜牧、马铃薯、中药材、旅游等主导产业和油橄榄、核桃、花椒、民族特需用品、清真食品等特色产业。集中扶持培育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品牌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使其真正成为能带动一方群众增收致富的区域性主导产业。

二是在贫困群众相对集中的地方,进一步加快整村推进步伐。随着扶贫开发向边远山区的纵深推进,建设及运输费用增加,扶贫成本也随之攀升,以现有的资金投入量,很难实现整村推进的目标任务。目前,定西市确定的1198个整村推进项目只完成381个,临夏州还有144个村尚未实施整村推进,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建议省上调整完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把整村推进与集中连片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减少分散安排,尽可能地集中连片布局。

三是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滞后的地方,集中打好特困片带扶贫攻坚战。这是集中解决区域连片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国家已将扶贫开发的重点转向集中打好特困片带扶贫攻坚战,这完全符合我省实际。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集中力量打好以“两州两市”为主战场的特困片带扶贫攻坚战。应尽快实施沿洮扶贫开发示范带项目。该项目涉及定西及临夏、甘南的12个县,贫困人口众多,是开展连片集中扶贫的重点区域,其示范带动效应十分明显。建议省上尽快组织编制开发建设规划,并争取国家专项支持,及早付诸实施。

四是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方,下决心开展移民扶贫。坚持统一规划、政策引导、群众自愿、稳妥推进的原则,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最严酷、资源最贫乏、生态环境最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搬迁和生态移民。对生活在深山区、林缘区、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居住分散且无生存条件的农牧民,实行生态移民。对不具备扶贫开发条件的极度贫困边远地区,下决心实施易地搬迁。要通过土地整理、置换、有偿占用等办法,尽可能在本县区、本乡镇内实施易地搬迁或插花移民;对当地确实没有安置条件的,建议省上、市州出面协调联系移民安置点,组织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同时,建议省上认真总结推广临夏、永靖等县易地扶贫搬迁经验,切实解决不具备生产和发展条件地方的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七)努力形成大扶贫的工作格局。要实现中央和省上确定的扶贫攻坚重点目标任务,我们认为,必须把专项计划扶贫、惠民政策扶贫、行业部门扶贫、对口支援扶贫以及社会各界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形成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互为支撑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一是要把实现扶贫攻坚目标作为省、市、县各部门、各行业共同的责任。各部门在制定本行业“十二五”规划时,一定要做到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向省上确定的扶贫攻坚主战场和重点攻坚县倾斜。各行业、各部门下达的涉及扶贫项目的资金,建议按照省上的统一规划,由省扶贫领导小组牵头研究,经省扶贫办会签后实施。同时,根据新的十年扶贫攻坚任务,要加大省上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⑴各部门扶贫资金在总盘子中逐年加大,建议增幅不低于10%。⑵两州两市的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水平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⑶省级各类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建议增幅高于其他市州10%以上。⑷两州两市贫困人口在正常年景逐年递减,逐年达到脱贫的目标。

二是要加强对口帮扶工作。建议从今年起,调整对口帮扶的单位和企业,重点加强对“两市两州”的对口帮扶工作。同时,要积极主动地联系、协调、组织好中央、国家机关和外省市的帮扶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民营工商企业家参与扶贫开发,并在税收和其它方面享受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要积极支持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发展。

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社会帮扶工作考核、业绩评价、工作交流机制,扎实有效推进对口定点帮扶及社会帮扶工作。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中介组织、民间机构参与扶贫工作的新形式、新途径,扩大帮扶工作的影响力。认真探索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尽快制定出台鼓励、动员、评价和通报社会帮扶工作的办法及机制。建立扶贫部门与各帮扶单位签订目标责任、检查落实、考评奖罚机制,推动各项任务的落实。建议省上协调建立发达省市对口帮扶援助机制。

四是要切实加强扶贫攻坚的法制化建设。结合我省实际,加快出台我省扶贫工作条例,使扶贫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

(农村工作委员会 张强)

供稿:省政协农业和

第二篇: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政协理县委员会

关于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调 查 报 告

为助推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政协理县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会同相关部门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深入10个乡镇11个重点村,走访乡镇、村组干部群众160余次,就全县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实施情况

正值全县上下全力推进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全面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经科学整合、合理规划,整合涉农项目,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村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四个方面,项目涵盖全县13个乡镇81个村,确定11个村为重点项目村,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类实施、全面发展,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原则。于7月中旬全面启动实施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到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按照理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当前先行实施风貌改造、户间路、“四改两建”、消防设施、垃圾处理池等村庄建设项目,11个重点村于2009年9月30日前完成,70个工作村于2009年底前完成。经实地调查了解,11个重点村的村庄建设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各村都在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有序推进,但建设进度不一,有的村行动早,措施得力,进度推进快,村庄面貌明显改观,并且在工期安排上自加压力,力争提前完成,薜城镇建山村力争于8 月20日前完成,夹壁乡猛古村、杂谷脑镇关田村、上孟乡日波村力争于8月底前完成。有的村行动迟缓,到实地察看时尚无多少看点。一些非重点的工作村不等不靠,及早动员,狠抓落实,各种项目正在积极建设施工中,大多能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一些制约建设进度的客观因素,需要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一是一些农房重建扫尾工程尚未结束,砖混现浇结构的房屋还未脱木,还不能粉刷墙面,影响风貌改造进度,甘堡乡尔布村97户整体搬迁异地重建,由于支木、关板等建筑材料缺乏,加之停电现象较多,大多房屋尚未封顶,不仅影响农房重建进度,也影响了村庄建设的一些项目实施;二是用于项目施工的砂石特别是用于装饰的细砂等材料紧缺且价高,运费也高;三是采摘花椒造成劳动力紧张,我县高半山大都花椒多,又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采摘时间长,如木卡乡三寨村需40天左右,农民早 出晚归,白天大多家中无人,一些项目工程施工难以开展;四是乡村道路建设封备施工,相关材料无法运进村。蒲溪乡休溪村自6月27日开建水泥路,到目前尚未完工,下孟乡沙吉村因欧苏桥建设也影响了农房重建和村庄建设进度。另外,技术工匠不足、停电现象较多等也影响建设进度。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攻坚行动提供组织保证。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蔡清礼为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万成军任副组长,发改委、三办、交通、农水、畜牧兽医、国土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监督落实,工程验收等工作。各乡镇、村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牵头责任人,村组联系人,将任务分解到村组、到人头,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实行部门业主负责制,明确各部门是责任主体,牵头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是组织落实的工作主体,村两委会是具体实施主体,村民是受益主体。落实了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重点村的责任制。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常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开展指导、督察工作,协调处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强力宣传,统一认识,为攻坚行动提供思想保证。大力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采取召开干部动员会、现场会、村民大会、户主会、村民座谈会,组织村组干部和农户代表到先进地参观学习和典型示范等形式,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到加快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中。

(三)制定方案,统一标准,为项目实施提供政策保证。将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扶贫开发、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合项目,整合资金,结合县情,因地制宜,制定出了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范围、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时间和补助标准。各乡镇、村也相应制定出实施方案,将方案细化到村、到组、到户。

(四)心系群众,服务于民,为项目实施提供后勤保证。狠抓组织协调,形成了各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和职能明确、统一协调的联系制度,各乡镇明确分解目标责任,加大部门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村、村与组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积极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开展项目实施的指导服务和督促检查工作,推进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五)严格程序,强化监管,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证。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实行专人、专帐、专户和县级财政支付核算。规范项目的报批程序,严格项目工程的立项、设计、工程建设监管、预决算管理、竣工验收管理。明确了项目工程奖惩实施办法和考评方法。

三、基本经验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前提。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群众的关怀,也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二)大力宣传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是关键。从项目实施以来的实践看,凡是思想发动好的,工作推进就快,建设质量就高,村容民风转变就明显。反之,工作就被动,建设进展就缓慢,建设质量就差。

(三)主动作为,形成合力是保证。各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驻村工作组、下派干部、各村两委会和党员干部协同作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高效推进建设进度。

(四)积极做好项目的规划实施是核心。通过项目建设,让农民群众尽快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更好地调动农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四、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个别村思想认识不到位,只强调客观制约因素而不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不够,责任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行动迟缓,进度缓慢。

(二)有的农户主体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愿自身投入,就政府补贴而“仅钱吃面”,所建项目显得“小气”,不仅影响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而且影响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有的村项目建设规划不够科学,有的不按规划和建设标准要求实施。如甘堡乡尔布村规划所有农户的圈舍建在杂谷脑河边,不仅影响整村美观,还会对河流造成污染。

(四)技术指导服务和质量监管不到位,有的建设项目存在质量问题。乡村道路的路基保坎、护坡墙、涵洞、涵管、排水沟等不完善,路面基础辗压不够,应按规范要求建设施工;坡度较大的村内道路和户间路排水和冬季防滑考虑不周;有的风貌改造用料易风化退色,保持时间不长。

(五)村活动室建设进度缓慢,村活动室建设项目招投标早已结束,村上也已完成三通一平工作,但一些施工单位迟迟不进场。对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调,督促中标单位早日进场,否则按招投标管理办法作自动弃标处理。

(六)风貌改造、村道、户间路等委托代建的施工单位垫资困难,建议按工程拨付款办法分期拨付。

(七)一些农户的“四改”难以达到实施方案确定的标准。大多农户已通过农房重建结合了“四改”项目,因占地面积和实际需要等原因,有的农户所建面积不能达到规定标准,如厕所大多农户不能达到不低于8平方米的标准要求,总不能另建而造成浪费,增加农户负担。应当因地、因户制宜而不作强求。

(八)乡村道路建设与农产品运销存在矛盾。夹壁乡猛古村的道路计划在近期开工建设,而该村的大白菜运销10月初才能结束,道路建设与蔬菜调运矛盾突出,如在冬季施工又影响道路质量。

(九)一些异地重建的分散户的通水、通电还未纳入统一规划,自行架线不仅不规范影响村容,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五、对下阶段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建议

(一)加强引导,进一步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既是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的受益主体,也是重要的实施主体,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创新宣传方式,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发扬“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在项目建设中,要统一规划,明确界定政府组织实施和群众自主实施的项目,全力推进政府实施项目,更好地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让农民从项目建设中感受到党和政府、各级干部对群众的关心、爱护和真心实意助民谋发展的热情以及实施项目带来的实惠,更加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干部要把项目 建设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有效载体。

(二)做好四个结合,提升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水平。一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灾后重建有机结合起来。要利用灾后重建机遇,扎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解决群众关心期盼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灾后重建项目与综合扶贫攻坚项目同步实施、同步出彩,充分展示灾区新变化、新气象。二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省委、省政府为改善我省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大部署。通过村庄建设,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集中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硬化、亮化、美化、绿化的新村庄,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提升农村形象和品位,逐步改变农民的陈规陋习,培养他们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三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发展特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要提升村庄建设品位和布局水平,使全县村庄建设真正做到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彰显特色,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良好基础。要充分彰显民族和地域特色,进一步明确村庄风貌定位,既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有机溶入现代元素,做到“画龙点睛”,同时要尊重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不得“画蛇添足”。要通过村庄建设,倾力打造藏羌文化走廊,将浓郁的藏羌民俗风情更好地融入到村庄建设中,着力展示我县藏羌文化的独特魅力。四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科技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卫生扶贫、法制扶贫,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守法意识。

(三)强化指导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成效,应当克服短期行为,发挥项目长期效益。一是要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务求实效,以规划指导建设,以规划规范管理。二是要加强项目工程施工的指导服务。严格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质量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验收办法,保证项目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干一项成一项,达到能使群众长期受益的目的。三是加强制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各种资金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各种项目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四是要创新机制,探索建立项目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坚决克服重建轻管的倾向,深化思想认识,形成全体群众重视管护、参与管护的局面,要落实管护责任,明确产权和管理方式,建立有偿使用机制,确保已建项目设施发挥预期效益。

(四)强化组织协调,有序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要求高,为此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一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目标任务,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真心实意为民办事,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二是措施要得力。以非常之举办非常之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制定强有力的措施,落实责任,突出重点,通过典型示范,分类指导,强力推进建设进程。三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在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对一些农户自建项目要尊重农民意愿,在不影响整体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和能力量力而行,不攀比、不浪费、不误农时。各部门、乡镇、村不能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在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协调解决客观制约因素。

第三篇: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组织开展扶贫攻坚、解决边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县作为全市基础条件最差、贫困区域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扶贫开发一直是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深山沟、凉气候、边沿煤、末梢电、断头路、出境水等多种不可逆转因素的制约,我县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仍没有彻底改变。到底,全县378个行政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的村就有245个,贫困人口就有10.65万,分别占到全市贫困村总数的48%,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6%,农村人口总数的近一半,尽快摆脱贫困,已成为全县人民的迫切愿望。去年,市委、市政府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拉开序幕,我县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殷切的关怀和厚爱,我们积极按照市委、市政府“破穷障、改穷业、挪穷窝、挖穷根”的总体要求,在全县广泛开展了“贫困农村发展大调研”活动,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导致陵川长期贫困的主要根源除了自然禀赋的先天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干部群众思想保守,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主导产业发育迟缓,农民增收缺乏支撑。具体到一个村和农户,主要表现为项目难选择,创业难起步,技术难掌握,市场难开拓,条件难改善等问题。要使扶贫攻坚取得实效,核心在增收,难点在产业,根本是环境,关键是组织。为此,县委、县政府邀请专家,深入论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提出了“五大特色产业促进增收(特色种植业、规模养殖业、道地中药材、绿色林产品、生态旅游业)、三大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公路、生态绿化和村庄环境整治)、五项社会事业保障民生(教育事业、卫生事业、文体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社会保障事业)、三项工程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村级组织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的扶贫攻坚总体思路,并紧紧扭住这条主线,培育了一批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改善了贫困农村发展的环境,有效激发了山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提升了贫困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寻求比较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拓宽农民创业增收的新空间。陵川之短在于大山,陵川之长在于生态。山大沟深阻碍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但也赋予了我们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县有耕地45万亩,牧坡58万亩,宜林地1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6%,发展以绿色、生态、健康为特色的种养业、林果业、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和可持续的后发优势,只要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曾经被看作是“包袱”的大山,就会变成潜力无限的财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陵川要脱贫,希望在大山,潜力在生态,出路在苦干”的理念,并确立了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是针对山区“十里不同天、地无一丈宽”的特殊气候和立地条件,在产业布局上坚持“家庭小规模,区域大群体”;二是针对农民只顾眼前利益的小农意识,在产业选项时注重“当前能增收,长远能致富”;三是针对全县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现状,在产业实施中力求“户户都参与,人人可就业”。去年以来,通过政府积极引导,政策大力扶持,乡村精心组织,农民广泛参与,以“小规模,大群体,低投入,快见效,广覆盖,可持续”为基本形态的特色产业集群遍布全县农村,为农民脱贫增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利用我县山大坡广的资源优势,借助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推动,我们制定了建设20万亩连翘基地,2万亩优质核桃的产业规划,并由县级财政免费提供种苗,产业覆盖个村、个农户。目前已万亩;规模健荒山种植连翘8万多亩,发展核桃经济林康养殖作为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一年多时间就在贫困村建成山地放养土鸡、围栏种草养畜等生态养殖项目210个,参与农民2100余户、8000余人;依托山区丰富的次生林木资源,开发食用菌产业,正在成为我县资源深度开发的“亮点”。夺火、马圪当、古郊等乡镇的20个村,新发展香菇13.5万袋、木耳200万根,项目户年收入均在万元以上;依托王莽岭、黄围山、凤凰欢乐谷等主要旅游景区,农家乐接待、农产品展销、农事展示为主的旅游服务业也有了长足发展。新发展农家乐旅游客栈200余户,形成了接待床位2500余支、就餐人数3000人的规模。五大主导产业开发,使全县所有贫困村都有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覆盖80%以上的贫困农户,为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扭转了多年低位徘徊的局面,危机之年达到3618元,同比增长7.1%,创下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的最高记录。

二、整合优势资源,破解发展难题,构建保障农民增收的新机制。推进扶贫攻坚,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把政府的组织引导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的创业热情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保护,是提高扶贫攻坚速度和效果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实践了“部门推介,农民创业,金融支持,跟踪服务”的组织模式,建立了内外互应,上下互动,左右同步,整体联动的产业扶贫新机制。一是部门推介。由涉农部门通过实地考察、技术论证、市场调研,筛选出适宜陵川不同区域、不同条件,适合广大农户创业需要的项目,通过会议、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推荐介绍,告诉他们项目建设内容、适宜范围、发展条

件、相关政策、投资概算、效益及风险,让农民知道了干什么、怎么干。去年,全县共推介项目8大类24项,受到广大农民欢迎;二是农民创业。在部门推介的基础上,由家户依据当地实际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创业项目,通过乡村组织,向涉农单位和金融部门进行申报,审核通过后,建档立卡,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和服务;三是金融扶持。围绕部门推介的产业扶贫项目,各金融企业同步推出面向农户的3至30万元不等的金融支农产品4大类16种,采用“项目审核,信用评定,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对项目户给予信贷支持。,共评定信用户4000户,授信1.4亿元,发放贷款3000万元;四是跟踪服务。由县乡两级涉农部门,对项目户实行责任到人,全程跟踪的“一站式”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困难,保证项目建得成,干得好,能受益。去年以来,全县以家庭或专业合作社为单元,共申报实施各类项目1103个,投资总额8922万元。扭转了山区农民创业无力,脱贫无路,增收无望的困境。

三、破除瓶颈制约,改善生存条件,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新环境。生存环境恶劣是制约贫困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在推进扶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借势而进,乘势而上,集中力量改善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竭力破除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硬件制约。多方筹措资金9726万元,实施了磨河供水扩建改造工程,辐射了8乡镇279个行政村15.8万人。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全覆盖工程,新解决了142个村、4.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4050万元,攻坚“村村通扫尾工程”,新增水泥路202.6公里,涉及47个贫困村,全县水泥路村通率达到98%以上;对于一些居住特别分散,基础条件恶劣的山庄窝铺,持续推进移民搬迁工作,仅去年一年就搬迁百人以下自然村20个,解决了近千名贫困农民的生存困难。

四、用好用足政策,激发内在活力,营造全面参与扶贫的新氛围。我县贫困面大,可用财力有限,为了增加扶贫投入,加快脱贫步伐,我们在资金筹措上,通过积极主动争取上级,精打细算用足本级,政策引导激活民间,动员社会多元参与等途径,有效缓解了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去年,全县争取市级以上各类扶贫资金贴息资金万元;县财政筹措产业扶持、贷款万元;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的政策引导,万元,农民筹资万元。在资金拉动金融部门投入贷款使用上,我们坚持“扶持依据干劲定,投入随着规模定,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力求通过政府扶持和社会帮持,激活广大农民的内在动力,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最优的拉动效应。去年,列入市级首批扶持的80个贫困村,个产业扶贫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在增强扶贫力量上,我们全力推动各级领导带头,机关定点帮扶,干部结对到户,社会广泛参与责任的落实和氛围的形成,在71个市级单位对口帮扶80个贫困村的基础上,154个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帮扶贫困村165个,62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共结对贫困户623户。有21家民营企业参与了贫困农村开发工作;一年来社会各界累计投入贫困村资金达余万元,捐赠物资价值300万元,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大格局。

五、着眼长远发展,着力强基固本,增强农村自我发展的新能力。多年来实践证明,扶贫攻坚成果要得到长期和巩固和发展,不能只靠一时一事的给钱、给物,重要的是提振信心,提升素质,创新机制,创造活力。我们着眼于贫困农村长远发展,在强基固本上狠下功夫。一是抓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能干事、会干事的本领和勇气。全县共开展畜禽养殖、大棚蔬菜、干果经济林、中药材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50余场,培训农民3.86万人次,开展计算机、焊工、汽车驾驶等各种创业培训20场1000余人。潞城镇通过晋煤集团牵线搭桥,选派30名农民赴山东寿光,经过15天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全部建起了设施蔬菜种植项目,成为全镇千亩大棚蔬菜种植的骨干;二是狠抓基层组织建设。针对部分贫困农村人才缺乏的实际,我们采取“四带一派”的办法,从富村选派干部到穷村任职,从强村选派干部到弱村任职,从大村选派干部到小村任职,从先进村选派干部到后进村任职,从县乡机关选派优秀干部整顿乱村,共选派了81名优秀人才跨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三是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围绕中药材、蔬菜、生态养殖等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130余个,拥有社员2万多人,增强了贫困农民闯市场的能力。我县的扶贫攻坚虽然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点成效,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市直各部门和帮扶单位倾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特别是市委张书记、市政府王市长,多次莅临陵川调研,就扶贫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市四大班子的各位领导情系山区,心系农民,经常深入我县指导工作,帮助县乡干部理思路、解难题。市农委、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在项目建设、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了最大支持。晋煤集团、交通银行、园林局等帮扶单位,也尽其所能,从人、财、物等方面对贫困农村给予了大力帮助。这些,都为我们坚定信心,奋力攻坚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支持,陵川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贫困是陵川最大的县情,脱贫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再鼓干劲,负重奋进,努力把我县扶贫攻坚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以实际行动回报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同时,我们也热切地希望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单位的各位领导,能一如既往地对陵川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市直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有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陵川一定能够夺取扶贫攻坚的新胜利,谱写全县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第四篇:18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18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本文将介绍2017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17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

为助推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政协理县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会同相关部门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深入10个乡镇11个重点村,走访乡镇、村组干部群众160余次,就全县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实施情况

正值全县上下全力推进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县委、县政府

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全面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经科学整合、合理规划,整合涉农项目,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村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四个方面,项目涵盖全县13个乡镇81个村,确定11个村为重点项目村,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类实施、全面发展,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原则。于7月中旬全面启动实施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到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按照理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当前先行实施风貌改造、户间路、四改两建、消防设施、垃圾处理池等村庄建设项目,11个重点村于2009年9月30日前完成,70个工作村于2009年底前完成。经实地调查了解,11个重点村的村庄建设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各村

都在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有序推进,但建设进度不一,有的村行动早,措施得力,进度推进快,村庄面貌明显改观,并且在工期安排上自加压力,力争提前完成,薜城镇建山村力争于8 月20日前完成,夹壁乡猛古村、杂谷脑镇关田村、上孟乡日波村力争于8月底前完成。有的村行动迟缓,到实地察看时尚无多少看点。一些非重点的工作村不等不靠,及早动员,狠抓落实,各种项目正在积极建设施工中,大多能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一些制约建设进度的客观因素,需要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一是一些农房重建扫尾工程尚未结束,砖混现浇结构的房屋还未脱木,还不能粉刷墙面,影响风貌改造进度,甘堡乡尔布村97户整体搬迁异地重建,由于支木、关板等建筑材料缺乏,加之停电现象较多,大多房屋尚未封顶,不仅影响农房重建进度,也影响了村庄建设的一些项目实施;二是用于项目施工的

砂石特别是用于装饰的细砂等材料紧缺且价高,运费也高;三是采摘花椒造成劳动力紧张,我县高半山大都花椒多,又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采摘时间长,如木卡乡三寨村需40天左右,农民早

出晚归,白天大多家中无人,一些项目工程施工难以开展;四是乡村道路建设封备施工,相关材料无法运进村。蒲溪乡休溪村自6月27日开建水泥路,到目前尚未完工,下孟乡沙吉村因欧苏桥建设也影响了农房重建和村庄建设进度。另外,技术工匠不足、停电现象较多等也影响建设进度。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攻坚行动提供组织保证。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蔡清礼为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万成军任副组长,发改委、三办、交通、农水、畜牧兽医、国土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监督落实,工程验收等工作。各乡镇、村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牵头责任人,村组联系人,将任务分解到村组、到人头,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实行部门业主负责制,明确各部门是责任主体,牵头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是组织落实的工作主体,村两委会是具体实施主体,村民是受益主体。落实了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重点村的责任制。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常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开展指导、督察工作,协调处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强力宣传,统一认识,为攻坚行动提供思想保证。

大力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采取召开干部动员会、现场会、村民大会、户主会、村民座谈会,组织村组干部和农户代表到先进地参观学习和典型示范

等形式,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到加快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中。

(三)制定方案,统一标准,为项目实施提供政策保证。将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扶贫开发、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合项目,整合资金,结合县情,因地制宜,制定出了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范围、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时间和补助标准。各乡镇、村也相应制定出实施方案,将方案细化到村、到组、到户。

(四)心系群众,服务于民,为项目实施提供后勤保证。狠抓组织协调,形成了各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和职能明确、统一协调的联系制度,各乡镇明确分解目标责任,加大部门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村、村与组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积极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开展项目实施的指导服务和督促检查工作,推进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五)严格程序,强化监管,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证。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实行专人、专帐、专户和县级财政支付核算。规范项目的报批程序,严格项目工程的立项、设计、工程建设监管、预决算管理、竣工验收管理。明确了项目工程奖惩实施办法和考评方法。

三、基本经验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前提。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群众的关怀,也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二)大力宣传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是关键。从项目实施以来的实践看,凡是思想发动好的,工作推进就快,建设质量就高,村容民风转变就明显。反之,工作就被动,建设进展就缓慢,建设质量就差。

(三)主动作为,形成合力是保证。各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驻村工作组、下派干部、各村两委会和党员干部协同作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高效推进建设进度。

(四)积极做好项目的规划实施是核心。通过项目建设,让农民群众尽快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更好地调动农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四、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个别村思想认识不到位,只强调客观制约因素而不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不够,责任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行动迟缓,进度缓慢。

(二)有的农户主体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愿自身投入,就政府补贴而仅钱吃面,所建项目显得小气,不仅影响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而且影响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有的村项目建设规划不够科学,有的不按规划和建设标准要求实施。如甘堡乡尔布村规划所有农户的圈舍建在杂谷脑河边,不仅影响整村美观,还会对河流造成污染。

(四)技术指导服务和质量监管不到位,有的建设项目存在质量问题。乡村道路的路基保坎、护坡墙、涵洞、涵管、排水沟等不完善,路面基础辗压不够,应按规范要求建设施工;坡度较大的村内道路和户间路排水和冬季防滑考虑不周;有的风貌改造用料易风化退色,保持时间不长。

(五)村活动室建设进度缓慢,村活动室建设项目招投标早已结束,村上也已完成三通一平工作,但一些施工单位迟迟不进场。对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调,督促中标单位早日进场,否则按招投标管理办法作自动弃标处理。

(六)风貌改造、村道、户间路等委托代建的施工单位垫资困难,建议按工程拨付款办法分期拨付。

(七)一些农户的四改难以达到实施方案确定的标准。大多农户已通过农房重建结合了四改项目,因占地面积和实际需要等原因,有的农户所建面积不能达到规定标准,如厕所大多农户不能达到不低于8平方米的标准要求,总不能另建而造成浪费,增加农户负担。应当因地、因户制宜而不作强求。

(八)乡村道路建设与农产品运销存在矛盾。夹壁乡猛古村的道路计划在近期开工建设,而该村的大白菜运销10月初才能结束,道路建设与蔬菜调运矛盾突出,如在冬季施工又影响道路质量。

(九)一些异地重建的分散户的通水、通电还未纳入统一规划,自行架线不仅不规范影响村容,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五、对下阶段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建议

(一)加强引导,进一步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既是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的受益主体,也是重要的实

施主体,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创新宣传方式,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发扬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在项目建设中,要统一规划,明确界定政府组织实施和群众自主实施的项目,全力推进政府实施项目,更好地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让农民从项目建设中感受到党和政府、各级干部对群众的关心、爱护和真心实意助民谋发展的热情以及实施项目带来的实惠,更加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干部要把项目建设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有效载体。

(二)做好四个结合,提升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水平。一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灾后重建有机结合起来。要利用灾

后重建机遇,扎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解决群众关心期盼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灾后重建项目与综合扶贫攻坚项目同步实施、同步出彩,充分展示灾区新变化、新气象。二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省委、省政府为改善我省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大部署。通过村庄建设,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集中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硬化、亮化、美化、绿化的新村庄,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提升农村形象和品位,逐步改变农民的陈规陋习,培养他们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三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发展特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要提升村庄建设品位和布局水平,使全县村庄建设真正做到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彰显特色,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良好基础。要充分彰显民族和地域特色,进一步明确村庄风貌定位,既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有机溶入现代元素,做到画龙点睛,同时要尊重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不得画蛇添足。要通过村庄建设,倾力打造藏羌文化走廊,将浓郁的藏羌民俗风情更好地融入到村庄建设中,着力展示我县藏羌文化的独特魅力。四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科技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卫生扶贫、法制扶贫,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守法意识。

(三)强化指导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成效,应当克服短期行为,发挥项目长期效益。一是要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务求实效,以规划指导建设,以规划规范管理。二是要加

强项目工程施工的指导服务。严格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质量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验收办法,保证项目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干一项成一项,达到能使群众长期受益的目的。三是加强制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各种资金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各种项目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四是要创新机制,探索建立项目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坚决克服重建轻管的倾向,深化思想认识,形成全体群众重视管护、参与管护的局面,要落实管护责任,明确产权和管理方式,建立有偿使用机制,确保已建项目设施发挥预期效益。

(四)强化组织协调,有序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要求高,为此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一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目标任务,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真心实意为民办事,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二是措施要得力。以非常之举办非常之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制定强有力的措施,落实责任,突出重点,通过典型示范,分类指导,强力推进建设进程。三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在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对一些农户自建项目要尊重农民意愿,在不影响整体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和能力量力而行,不攀比、不浪费、不误农时。各部门、乡镇、村不能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在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协调解决客观制约因素。

2017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2)

组织开展扶贫攻坚、解决边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县作为全市基础条件最差、贫困区域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扶贫开发一直是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深山沟、凉气候、边沿煤、末梢电、断头路、出

境水等多种不可逆转因素的制约,我县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仍没有彻底改变。到底,全县378个行政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的村就有245个,贫困人口就有万,分别占到全市贫困村总数的48%,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6%,农村人口总数的近一半,尽快摆脱贫困,已成为全县人民的迫切愿望。去年,市委、市政府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拉开序幕,我县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殷切的关怀和厚爱,我们积极按照市委、市政府破穷障、改穷业、挪穷窝、挖穷根的总体要求,在全县广泛开展了贫困农村发展大调研活动,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导致陵川长期贫困的主要根源除了自然禀赋的先天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干部群众思想保守,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主导产业发育迟缓,农民增收缺乏支撑。具体到一个村和农户,主要表现为项目难选择,创业难起步,技术难掌握,市场难开拓,条件难改善等问题。要使扶贫攻坚取得实效,核心在增收,难点在产业,根本是环境,关键是组织。为此,县委、县政府邀请专家,深入论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提出了五大特色产业促进增收(特色种植业、规模养殖业、道地中药材、绿色林产品、生态旅游业)、三大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公路、生态绿化和村庄环境整治)、五项社会事业保障民生(教育事业、卫生事业、文体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社会保障事业)、三项工程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村级组织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的扶贫攻坚总体思路,并紧紧扭住这条主线,培育了一批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改善了贫困农村发展的环境,有效激发了山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提升了贫困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寻求比较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拓宽农民创业增收的新空间。陵川之短在于大山,陵川之长在于生态。山大沟深阻碍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但也赋

予了我们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县有耕地45万亩,牧坡58万亩,宜林地1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发展以绿色、生态、健康为特色的种养业、林果业、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和可持续的后发优势,只要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曾经被看作是包袱的大山,就会变成潜力无限的财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陵川要脱贫,希望在大山,潜力在生态,出路在苦干的理念,并确立了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是针对山区十里不同天、地无一丈宽的特殊气候和立地条件,在产业布局上坚持家庭小规模,区域大群体二是针对农民只顾眼前利益的小农意识,在产业选项时注重当前能增收,长远能致富三是针对全县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现状,在产业实施中力求户户都参与,人人可就业。去年以来,通过政府积极引导,政策大力扶持,乡村精心组织,农民广泛参与,以小规模,大群体,低投入,快

见效,广覆盖,可持续为基本形态的特色产业集群遍布全县农村,为农民脱贫增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利用我县山大坡广的资源优势,借助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推动,我们制定了建设20万亩连翘基地,2万亩优质核桃的产业规划,并由县级财政免费提供种苗,产业覆盖个村、个农户。目前已万亩;规模健荒山种植连翘8万多亩,发展核桃经济林康养殖作为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一年多时间就在贫困村建成山地放养土鸡、围栏种草养畜等生态养殖项目210个,参与农民2100余户、8000余人;依托山区丰富的次生林木资源,开发食用菌产业,正在成为我县资源深度开发的亮点。夺火、马圪当、古郊等乡镇的20个村,新发展香菇万袋、木耳200 万根,项目户年收入均在万元以上;依托王莽岭、黄围山、凤凰欢乐谷等主要旅游景区,农家乐接待、农产品展销、农事展示为主的旅游服务业也有了长足发展。新发展农家乐旅游客栈200余户,形成了接待床位2500余支、就餐人数3000人的规模。五大主导产业开发,使全县所有贫困村都有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覆盖80%以上的贫困农户,为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扭转了多年低位徘徊的局面,危机之年达到3618元,同比增长 %,创下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的最高记录。

二、整合优势资源,破解发展难题,构建保障农民增收的新机制。推进扶贫攻坚,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把政府的组织引导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的创业热情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保护,是提高扶贫攻坚速度和效果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实践了部门推介,农民创业,金融支持,跟踪服务的组织模式,建立了内外互应,上下互动,左右同步,整体联动的产业扶贫新机制。一是部门推介。由涉农部门通过实地考察、技术论证、市场调研,筛选出适宜陵川不同区域、不同条件,适合

广大农户创业需要的项目,通过会议、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推荐介绍,告诉他们项目建设内容、适宜范围、发展条件、相关政策、投资概算、效益及风险,让农民知道了干什么、怎么干。去年,全县共推介项目8大类24项,受到广大农民欢迎;二是农民创业。在部门推介的基础上,由家户依据当地实际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创业项目,通过乡村组织,向涉农单位和金融部门进行申报,审核通过后,建档立卡,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和服务;三是金融扶持。围绕部门推介的产业扶贫项目,各金融企业同步推出面向农户的3至30万元不等的金融支农产品4大类16种,采用项目审核,信用评定,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对项目户给予信贷支持。,共评定信用户 4000户,授信亿元,发放贷款3000万元;四是跟踪服务。由县乡两级涉农部门,对项目户实行责任到人,全程跟踪的一站式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在生

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困难,保证项目建得成,干得好,能受益。去年以来,全县以家庭或专业合作社为单元,共申报实施各类项目 1103个,投资总额8922万元。扭转了山区农民创业无力,脱贫无路,增收无望的困境。

三、破除瓶颈制约,改善生存条件,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新环境。生存环境恶劣是制约贫困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在推进扶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借势而进,乘势而上,集中力量改善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竭力破除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硬件制约。多方筹措资金9726万元,实施了磨河供水扩建改造工程,辐射了8乡镇279个行政村万人。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全覆盖工程,新解决了142个村、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4050万元,攻坚村村通扫尾工程,新增水泥路公里,涉及47个贫困村,全县水泥路村通率达到98%以上;对于一些居住特别分散,基础条件恶劣的山庄窝铺,持续推进移民搬

迁工作,仅去年一年就搬迁百人以下自然村20个,解决了近千名贫困农民的生存困难。

四、用好用足政策,激发内在活力,营造全面参与扶贫的新氛围。我县贫困面大,可用财力有限,为了增加扶贫投入,加快脱贫步伐,我们在资金筹措上,通过积极主动争取上级,精打细算用足本级,政策引导激活民间,动员社会多元参与等途径,有效缓解了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去年,全县争取市级以上各类扶贫资金贴息资金万元;县财政筹措产业扶持、贷款万元;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的政策引导,万元,农民筹资万元。在资金拉动金融部门投入贷款使用上,我们坚持扶持依据干劲定,投入随着规模定,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力求通过政府扶持和社会帮持,激活广大农民的内在动力,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最优的拉动效应。去年,列入市级首批扶持的80个贫困村,个产业扶贫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在增强

扶贫力量上,我们全力推动各级领导带头,机关定点帮扶,干部结对到户,社会广泛参与责任的落实和氛围的形成,在71个市级单位对口帮扶80个贫困村的基础上,154个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帮扶贫困村165个,62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共结对贫困户623户。有21家民营企业参与了贫困农村开发工作;一年来社会各界累计投入贫困村资金达余万元,捐赠物资价值300万元,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大格局。

五、着眼长远发展,着力强基固本,增强农村自我发展的新能力。多年来实践证明,扶贫攻坚成果要得到长期和巩固和发展,不能只靠一时一事的给钱、给物,重要的是提振信心,提升素质,创新机制,创造活力。我们着眼于贫困农村长远发展,在强基固本上狠下功夫。一是抓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能干事、会干事的本领和勇气。全县共开展畜禽养殖、大棚蔬菜、干果经济林、中药材

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50余场,培训农民万人次,开展计算机、焊工、汽车驾驶等各种创业培训20场 1000余人。潞城镇通过晋煤集团牵线搭桥,选派30名农民赴山东寿光,经过15天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全部建起了设施蔬菜种植项目,成为全镇千亩大棚蔬菜种植的骨干;二是狠抓基层组织建设。针对部分贫困农村人才缺乏的实际,我们采取四带一派的办法,从富村选派干部到穷村任职,从强村选派干部到弱村任职,从大村选派干部到小村任职,从先进村选派干部到后进村任职,从县乡机关选派优秀干部整顿乱村,共选派了81名优秀人才跨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三是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围绕中药材、蔬菜、生态养殖等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130余个,拥有社员2万多人,增强了贫困农民闯市场的能力。我县的扶贫攻坚虽然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点成效,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市直各部门和帮扶单位倾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特别是市委张书记、市政府王市长,多次莅临陵川调研,就扶贫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市四大班子的各位领导情系山区,心系农民,经常深入我县指导工作,帮助县乡干部理思路、解难题。市农委、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在项目建设、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了最大支持。晋煤集团、交通银行、园林局等帮扶单位,也尽其所能,从人、财、物等方面对贫困农村给予了大力帮助。这些,都为我们坚定信心,奋力攻坚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支持,陵川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贫困是陵川最大的县情,脱贫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再鼓干劲,负重奋进,努力把我县扶贫攻坚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以实

~ 26 ~

际行动回报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同时,我们也热切地希望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单位的各位领导,能一如既往地对陵川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市直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有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陵川一定能够夺取扶贫攻坚的新胜利,谱写全县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 27 ~

第五篇: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一】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干部作风、汇聚群众智慧力量的现实需要。按照县委的部署和要求,我作为班子一把手,带头学习,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查找问题和整改问题,带头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自我局3月18日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以来,我带领局相关干部多次深入XX乡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乡基本情况

XX乡地处XX西南,距县城乔庄镇86公里,幅员面积63.6平方公里,辖4村24个村民小组,445户,1203人。2011年未有建卡贫困人口460人,贫困发生率38.8%,目前有建卡贫困人口110户,286人,其中农村低保人口122人,五保户25人。2013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4770元,是全县最偏远的贫困乡之一。

XX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坚持瞄准贫困区域,以连片扶贫开发和特困村建设为重点,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精准扶贫,2012年把XX乡的朝阳村、先锋村,锅坛村、三台村4村纳入XX县第一轮“10+4”特困村扶贫攻坚,制定了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规划,着力打造山区综合治贫示范乡,落实了1名县委常委任帮乡工作组长,2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级8个部门帮扶到村,县级85名干部及乡村干部帮扶到户,村村有帮扶部门,户户有联系干部、有发展规划、有帮扶措施、有增收减贫目标,通过两年多的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贫困人口减少170名,贫困发生率降低15个百分点。

二、工作成效

乡党委政府结合乡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点建设“六大”工程成效显著。

(一)以助农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工程。

1、种植业:新建银杏示范片1000亩,栽植银杏20万株,全乡人均150株。2012年规范化种植柴胡1000亩,2013种植柴胡达到2000亩,银杏树下套种中药材2014年达到(林药模式)3000亩。

2、养殖业:建标准化鸡舍3000平方米,养殖土鸡年出栏6万只。生猪午养殖达到1000头,户平出栏2头。养羊2014年达到3000只。

3、劳务产业:加强务工技能培训,加速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到每户有一名

“明白人”,有组织的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人/年。

4、培育专合经济组织:新成立柴胡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420户,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180户。

通过实施产业富民工程成功探索出了“银杏、核桃+药材、魔芋、土鸡”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形成乡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大力实施基础强农工程

1、路网体系基本形成。新建改建通社道路25公里(覆盖4个村),硬化社道15公里。

2、安全饮水基本解决。新建蓄水池15处,架设管道19000米,新建河堤2处300米(三台村、朝阳村各一处)。

3、农村电网全面改造。全面改造了村内高压、低压线路,切实保障了农户生产生活用电。

4、清洁能源有效推广。大力推广沼气池、太阳能、节能灶等新型能源,农户推广面75%。

(三)以改善农户生活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农居改善工程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政府补助、农户主体”的原则,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户庭院“三建五改”建设,对现有贫困户的房屋、院坝、圈道进行改造,完成房屋立面改造8000平方米,改圈厕4000平方米,旧房屋拆除3000平方米,院坝硬化5000平方米,入户路硬化15000平方米,建设沼气池350口,庭院绿化15000平方米,新建公共卫生厕所4个。全乡四个村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庭院整洁的新农村雏形。

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二】

扶贫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干部作风、汇聚群众智慧力量的现实需要。按照县委的部署和要求,我作为班子一把手,带头学习,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查找问题和整改问题,带头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自我局3月18日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以来,我带领局相关干部多次深入XX乡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乡基本情况

XX乡地处XX西南,距县城乔庄镇86公里,幅员面积63.6平方公里,辖4村24个村民小组,445户,1203人。20xx年未有建卡贫困人口460人,贫困发生率38.8%,目前有建卡贫困人口110户,286人,其中农村低保人口122人,五保户25人。2013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4770元,是全县最偏远的贫困乡之一。

XX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坚持瞄准贫困区域,以连片扶贫开发和特困村建设为重点,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精准扶贫,20xx年把XX乡的朝阳村、先锋村,锅坛村、三台村4村纳入XX县第一轮“10+4”特困村扶贫攻坚,制定了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规划,着力打造山区综合治贫示范乡,落实了1名县委常委任帮乡工作组长,2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级8个部门帮扶到村,县级85名干部及乡村干部帮扶到户,村村有帮扶部门,户户有联系干部、有发展规划、有帮扶措施、有增收减贫目标,通过两年多的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贫困人口减少170名,贫困发生率降低15个百分点。

二、工作成效

乡党委政府结合乡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点建设“六大”工程成效显著。

(一)以助农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工程。

1、种植业:新建银杏示范片1000亩,栽植银杏20万株,全乡人均150株。20xx年规范化种植柴胡1000亩,2013种植柴胡达到20xx亩,银杏树下套种中药材2014年达到(林药模式)3000亩。

2、养殖业:建标准化鸡舍3000平方米,养殖土鸡年出栏6万只。生猪午养殖达到1000头,户平出栏2头。养羊2014年达到3000只。

3、劳务产业:加强务工技能培训,加速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到每户有一名

“明白人”,有组织的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人/年。

4、培育专合经济组织:新成立柴胡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420户,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180户。

通过实施产业富民工程成功探索出了“银杏、核桃+药材、魔芋、土鸡”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形成乡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大力实施基础强农工程

1、路网体系基本形成。新建改建通社道路25公里(覆盖4个村),硬化社道15公里。

2、安全饮水基本解决。新建蓄水池15处,架设管道19000米,新建河堤2处300米(三台村、朝阳村各一处)。

3、农村电网全面改造。全面改造了村内高压、低压线路,切实保障了农户生产生活用电。

4、清洁能源有效推广。大力推广沼气池、太阳能、节能灶等新型能源,农户推广面75%。

(三)以改善农户生活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农居改善工程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政府补助、农户主体”的原则,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户庭院“三建五改”建设,对现有贫困户的房屋、院坝、圈道进行改造,完成房屋立面改造8000平方米,改圈厕4000平方米,旧房屋拆除3000平方米,院坝硬化5000平方米,入户路硬化15000平方米,建设沼气池350口,庭院绿化15000平方米,新建公共卫生厕所4个。全乡四个村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庭院整洁的新农村雏形。

(四)以改善公共服务体系为抓手,大力实施民生保障工程

1、完善了公共服务体系。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农民参合率达到98%以上;提升村级文化活动室,规范管理好村级活动阵地,方便群众办事,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2、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宣传和认真落实“十大救助制度”,推行好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做到应保尽保。

3、建成了平安乡村。建立“十二户”联洁联防制度,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社会治安群众满意率98%以上。

(五)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培养文明型农民,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培养技能型农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率达85%以上;培养守法型农民,增强农民依法办事意识;培养创业型农民,落实农民创业扶持政策,引进、开发适合农民创业增收的项目。

(六)以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为着力点,大力实施组织创新工程

1、强化村级班子建设。坚持公推公选和公推直选,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尤其选好配强村支部书记,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群众对“两委”班子满意率98%以上。提升党员致富带动能力,组织农村党员开展“一帮一”活动,全乡78名党员帮扶特困户78户。

2、坚持民主管理。进一步坚持并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群众对村务公开满意率达98%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一是建强领导机构,县上成立了县委常委、总工会主席强海英为组长,相关县级部门为成员的XX乡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指导工作,XX乡及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县委公选了1名专职扶贫副乡长,具体负责扶贫攻坚工作。广元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向此德每年到XX乡调研指导达4次,及时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落实部门责任,要求县级帮扶部门每年到村、到户开展工作2-3次落实一个帮扶项目;三是建立考核体系,县委县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对XX乡和县级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要求帮扶的县级部门“全乡不脱贫,工作不脱钓”。

(二)统一贫困标准,准确识别对象。

XX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传统农业方式根深蒂固,特别是20xx年“5.12”地震中XX是极重灾乡,全乡农户整乡外迁,半年后回原址重建,加之连年频发的地质灾害、洪灾、泥石流影响,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环境恶劣,农民增收缓慢,如何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实现脱贫致富目标,乡党委政府按照“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民生为本、党建保证”的思路,依据乡情准确识别贫困对象,科学制定了发展目标,2014年3月对全乡贫困户进行了重新精准识别。按照“五步两公示”的方法找准贫困对象及困难原因。第一步:民主推荐。由村支部主持召开村社干部、党员大会,初步提名推荐贫困对象;第二步:群众评议。以村民小组召开社员大会,按推荐名单逐户评定;第三步:社会监督。评定后的名单以村汇总公示7天,征求村民意见,接受社会监督;第四步:集体审核。各村公示后的名单报乡党委政府集体审核后全乡公示7天;第五步:县级审定。以村公示无异议后乡镇集体审核报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审定。乡纪委、村廉勤委全程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最终确定全乡有贫困对象110户,286人。

在准确识别对象的基础上,乡党委、政府针对每一个贫困户制定了“五个一”建设目标,即每户建一个生态庭院,发展一个增收项目,转移输出一个劳动力,培训一个致富“明白人”,户均年增收一万元以上。

(三)创新工作机制,精准扶贫到户。

为实现贫困户“五个一”脱贫目标,户户落实“五到户”措施,把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1、项目规划到户。一是乡成立规划组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调查了解各户经济收入现状和发展意愿;二是按照各户的家庭成员年龄结构、劳动力结构、地理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规划;三是将发展规划“明白卡”到户上墙。

2、干部联系到户。一是县级帮扶单位、乡驻村领导、驻村干部、村社干部、大学生村官实行驻村包户到人头、到项目;二是帮扶干部要掌握帮扶对象的经济状况、贫困原因、发展项目;三是把各项扶贫政策宣传到户,措施落实到户;四是县级帮扶部门每年上门帮扶不少于三次,乡村社干部每星期上门帮扶不少于一次。

3、资金补助到户。一是项目建设资金补助标准经乡党委会议研究制定后全乡统一以村全面公开。二是建设项目经验收合格后及时直补到户;三是乡纪委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监督,聘请义务监督员各5名,加强社会监督。

4、技术培训到户。一是培训方式采取上门培训、现场培训、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二是围绕银杏、核桃、柴胡、魔芋等种养殖业专题培训;三是对贫困户全覆盖培训,每户至少有1—2名产业致富“明白人”。

5、检查验收到户。一是成立验收组对帮扶农户发展的产业和建设的项目完成一项验收一项,每月验收督查;二是验收组人员中要有村廉勤委成员参加,确保验收准确、公正、真实;三是乡上成立督导组负责督促检查,对村工作组每季度述职通报;四是县上半年进行一次检查评估,验收考核,确保贫困户当年增收脱贫目标实现。

全乡共填制上墙“明白卡”445户,占总户100%,其中,建卡贫困户112户。县级8个部门85名干部共帮扶贫困户85户,帮扶一般户212户,乡村干部共帮扶贫困户27户,帮扶一般户121户。

(四)整合项目资金,保障投入到位。

一是县级财政投入。县财政每村每年投入45万元,4村计180万元,连续投入3年共计540万元;二是加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力度。2013年先锋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投入100万元/年,对农户产业发展给予小额贷款贴息,对建卡贫困户整合资金全覆盖培训;三是部门帮扶投入。县级帮扶部门每年每个部门帮扶一个项目,重点解决通村社道路、饮水、贫困户房屋改造、产业发展和农户能力提升,县长罗云3次到该乡现场办公落实县级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实施硬化通村社道路和解决贫困农户安全饮水问题;四是整合政策投入。坚持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特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应保尽保;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十大救助制度”,及时救助特困群众,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就医和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五是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根据乡内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实际,引进2家省级农业扶贫龙头企业帮村帮户,扶持专合社2家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增收;六是对建卡贫困户差异化扶持。干部重点帮扶,项目资金重点投入,配套政策重点扶持。规划2014年整合各类资金及业主、农户自筹总投入20xx万元。

(五)坚持群众路线,突出农户主体。

以村制定完善了“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工作程度,项目建设以村为单位实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管”(即村支部提议,村支部、村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事项公开;结果公开;村廉委领导监督),规划到户的项目建设以农户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生态新村,幸福家园的热情。

四、几点启示

XX县XX乡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的做法和经验有五点启示:一是坚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坚强保障;二是坚持瞄准贫困区域,真扶贫,扶真贫的认识到位,思路清晰是强力推进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五大扶贫工程”的前提;三是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务实创新,转变干部作风是精准扶贫到户的关键;四是坚持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整合资源,投入到位是扶贫攻坚工作落地见效的重要手段;五是坚持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推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下载关于定西临夏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定西临夏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18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本文将介绍2018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18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为助推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

    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推荐五篇)

    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近年来,自治区开展的兴边富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使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国门形象,边境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18年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2018年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小编给大家介绍2017年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年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农业增产,加快农村改革......

    18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18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本文将介绍2017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17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一、基本概况 (一)村情简介。北界村位于......

    18扶贫攻坚调研报告(精选5篇)

    2018扶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 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是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本文将介绍2016扶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 2016扶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一: 关于龙陵县......

    2017乡镇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2017乡镇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小编给大家介绍2017乡镇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乡镇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2017年以来,我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

    XX县精准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XX县精准扶贫攻坚调研报告为扎实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6月18日XX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和深、细、准、实的总体要求,县政协调研组扎实开展全县扶贫调研工......

    18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合集5篇)

    2018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介绍2016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16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