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桂东县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龙陵县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着力反映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经政协六届十三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政协民族、宗教、华侨联络委近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对全县七个民族村乌木寨、花椒、木城、大寨、安乐、黄连河、蛮麦“十五”以来的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以来我县民族村也和全县人民一道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
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扶贫攻坚成效明显。县委、政府通过《云南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贯彻落实和边境民族村综合扶贫开发工程的全面实施以及小额信贷、安居温饱工程、易地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科技扶贫等一系列措施的有力推进加大了民族村扶贫攻坚工作的力度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二是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七个民族村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七个民族村总收入2267.46万元比2000年的1057.06万元增114%粮食总产量达704.06万公斤比2000年的691.7万公斤增0.98%。2005年七个民族村人均收入1160元比2000年的978元增182元。2005年粮食人均417kg比2000年的402kg增15公斤。2005年七个民族村总人口为14476人比2000年的14347人增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政府不断地逐年加大投入七个民族村2000年带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9.43万元“十五”末达285.44万元。除此以外岔河水库、小河水库、木城大沟、勐糯倒虹系、河头公
路、边境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族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社会进步明显。2000年我县实施“三免费”教育以来七个民族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完学率明显上升实现了“普九”和“两基”目标。县、乡、村的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体系已基本建立。村民治病难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基本实现了乡镇中心医院为枢纽村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七个民族村的村庄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讯设施日臻完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节日活动、文明向上的民族艺演受到了中央、省、市的好评具有民族特色的《欻豆》、《阿昌汉子》荣获省级金奖反映彝族人民生活的“牛头琴”、“酒醉筒”乐器荣获国家专利。四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法律的宣传教育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实施民族团结目标责任制加大了缉枪缉毒和反邪教的工作力度阻止了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妥善处理了各种复杂矛盾维护了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
二、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县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相邻的乡镇村相比无论在生产、生活方面还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除勐糯镇大寨村人均收入2024元其余六个民族村人均收入参差不齐有的户人均不足300元高一点的户人均也达不到全县的平均水平。贫困面都还很大。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居住在民族村的少数民族仍处于劣势的弱势群体。二是地处边远交通、通讯不便与外界经济、社会交流联系少。我县的七个民族村都分布在边远、高寒、贫瘠地方山高坡陡、峪深无平地可耕地面积少、土壤贫瘠地质灾害频繁有的地方已被人们界定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2005年末7个民族村105个村民小组有
33个不通自来水其中黄连河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有10个不通自来水
29个不通生产用电42个不通程控电话仍然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死角。
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制约给民族村的扶贫攻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
因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削弱了民族村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三是民
族村社会发育程度低。在民族村中不同民族之间和同一民族之间发展差异大
多数群众住房简陋、人畜混居、人畜饮水困难、缺衣少被、生活艰苦信息闭塞。
在有的村寨仍然还停留在“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娱乐
基本靠酒”的落后状况中社会发育程度相当低。四是贫困面大贫困
程度深缺乏经济支撑。2005年七个民族村人均收入仅为1160元相当于全
县的67%黄连河村仅为613元是全县人均收入的40.4%在七个民族村中
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占20%600元以上的占60%500元以下占20%。除
勐糯的大寨外其余六个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都处于全县的低水平多数村地
处深山区、石山区和冷凉高寒山区是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的地方。
多数地方仍然是小农经济停留在低投入、低产出、粗放式生产方式没有形成区位的特优产业也没有商品交换、信息交流的手段。现代商品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金融机构信用社、供销社也因为经济总量低、业务少而撤并。造成了当地
村民依靠金融机构融资和就近采购农资难。虽然民族地方资源富集但因没有企
业的拉动、财力的支撑和政策的支持无力开发利用。五是教育、卫生、科技落后文化素质低生活水平差。2005年末民族村人均受教育仅为3.03
年比全县低3.97年由于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民族村的少数民族就业
十分困难。在校点建设上“十五”期间虽然作了一些收缩但教学设备简陋
师资水平低不少地方“普九”举债较多职业技术教育、科普知识培训难于伸
向民族村。六是当地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普遍陈旧“等、靠、要”思想
严重商品经济意识淡薄民宅卫生条件差“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现象交织
发生。七是民族村反渗透任务重、情况复杂。民族地方的群众由于素
质、思想意识偏低一些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往往从中入手所以民族地方就
形成了反分裂、反渗透反邪教的前沿。民族地方的党委、政府和村级“两委”班
子既要考虑经济的发展、群众的脱贫又要考虑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经济
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需比其它地方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三、建议一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没有少数民族
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县
人民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县的稳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和小康社会事业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它不
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必须提高各民族共同团
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认识。二要按照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
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
定》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举措着力解决
民族地区生产、生活问题克服“重稳定轻发展”的思想把省、市安排到我县的扶贫重点村的“整村推进”计划有重点地覆盖到民族村和散杂居聚集村。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整村推进”、“兴边富民”工程为载体将
农水扶贫、交通扶贫、林业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科技、畜牧养殖、沼气能源建
设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做到扶一项见效一项扶一村见效一村努力促进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四各级政府对民族村扶贫工
作要建立领导机制层层抓落实帮助民族村分析、研究可行的发展思路。各挂
钩单位要以助农增收为目标沉到村寨与村、社干部一起研究、论证产业带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资金筹措等问题。政府应建立相关的考评管理机制。变过
去的“输血”式扶贫为提高民族地区“造血”功能的扶贫机制。五
用好、用活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要把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解决
民族村教育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集中用在解决民族村交通不畅、饮水困难上
切勿撒“糊樵面”或挪作它用。六提高民族村土地产出率。各涉农
部门对民族村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要把适应民族地区土壤、气候、环境的抗旱
抗涝品种和生产技术介绍和传授给他们。要强化一个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直
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努力提高涉农部门自身的指导水
平使民族村在土地产出率上有一个大的飞跃。七教育、卫生等部门应对
民族村“上学难”、“治病难”问题给予关注切莫让民族村“新文盲”、“因病返
贫”的现象发生。八建议对民族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补贴提高20%。二OO六年六月十三日
第二篇:关于桂东县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龙陵县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着力反映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经政协六届十三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政协民族、宗教、华侨联络委近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对全县七个民族村乌木寨、花椒、木城、大寨、安乐、黄连河、蛮麦“十五”以来的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以来我县民族村也和全县人民一道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是扶贫攻坚成效明显。县委、政府通过《云南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贯彻落实和边境民族村综合扶贫开发工程的全面实施以及小额信贷、安居温饱工程、易地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科技扶贫等一系列措施的有力推进加大了民族村扶贫攻坚工作的力度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二是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七个民族村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七个民族村总收入2267.46万元比2000年的1057.06万元增114%粮食总产量达704.06万公斤比2000年的691.7万公斤增0.98%。2005年七个民族村人均收入1160元比2000年的978元增182元。2005年粮食人均417kg比2000年的402kg增15公斤。2005年七个民族村总人口为14476人比2000年的14347人增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政府不断地逐年加大投入七个民族村2000年带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9.43万元“十五”末达285.44万元。除此以外岔河水库、小河水库、木城大沟、勐糯倒虹系、河头公路、边境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族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社会进步明显。2000年我县实施“三免费”教育以来七个民族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完学率明显上升实现了“普九”和“两基”目标。县、乡、村的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体系已基本建立。村民治病难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基本实现了乡镇中心医院为枢纽村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七个民族村的村庄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讯设施日臻完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节日活动、文明向上的民族艺演受到了中央、省、市的好评具有民族特色的《欻豆》、《阿昌汉子》荣获省级金奖反映彝族人民生活的“牛头琴”、“酒醉筒”乐器荣获国家专利。
四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法律的宣传教育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实施民族团结目标责任制加大了缉枪缉毒和反邪教的工作力度阻止了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妥善处理了各种复杂矛盾维护了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
二、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
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县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相邻的乡镇村相比无论在生产、生活方面还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除勐糯镇大寨村人均收入2024元其余六个民族村人均收入参差不齐有的户人均不足300元高一点的户人均也达不到全县的平均水平。贫困面都还很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居住在民族村的少数民族仍处于劣势的弱势群体。
二是地处边远交通、通讯不便与外界经济、社会交流联系少。我县的七个民族村都分布在边远、高寒、贫瘠地方山高坡陡、峪深无平地可耕地面积少、土壤贫瘠地质灾害频繁有的地方已被人们界定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2005年末7个民族村105个村民小组有33个不通自来水其中黄连河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有10个不通自来水29个不通生产用电42个不通程控电话仍然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死角。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制约给民族村的扶贫攻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因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削弱了民族村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三是民族村社会发育程度低。在民族村中不同民族之间和同一民族之间发展差异大多数群众住房简陋、人畜混居、人畜饮水困难、缺衣少被、生活艰苦信息闭塞。在有的村寨仍然还停留在“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娱乐基本靠酒”的落后状况中社会发育程度相当低。四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缺乏经济支撑。2005年七个民族村人均收入仅为1160元相当于全县的67%黄连河村仅为613元是全县人均收入的40.4%在七个民族村中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占20%600元以上的占60%500元以下占20%。除勐糯的大寨外其余六个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都处于全县的低水平多数村地处深山区、石山区和冷凉高寒山区是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的地方。多数地方仍然是小农经济停留在低投入、低产出、粗放式生产方式没有形成区位的特优产业也没有商品交换、信息交流的手段。现代商品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金融机构信用社、供销社也因为经济总量低、业务少而撤并。造成了当地村民依靠金融机构融资和就近采购农资难。虽然民族地方资源富集但因没有企业的拉动、财力的支撑和政策的支持无力开发利用。五是教育、卫生、科技落后文化素质低生活水平差。2005年末民族村人均受教育仅为3.03年比全县低3.97年由于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民族村的少数民族就业十分困难。在校点建设上“十五”期间虽然作了一些收缩但教学设备简陋师资水平低不少地方“普九”举债较多职业技术教育、科普知识培训难于伸向民族村。六是当地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普遍陈旧“等、靠、要”思想严重商品经济意识淡薄民宅卫生条件差“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现象交织发生。七是民族村反渗透任务重、情况复杂。民族地方的群众由于素质、思想意识偏低一些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往往从中入手所以民族地方就形成了反分裂、反渗透反邪教的前沿。民族地方的党委、政府和村级“两委”班子既要考虑经济的发展、群众的脱贫又要考虑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经济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需比其它地方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三、建议 一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县的稳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事业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必须提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认识。二要按照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举措着力解决民族地区生产、生活问题克服“重稳定轻发展”的思想把省、市安排到我县的扶贫重点村的“整村推进”计划有重点地覆盖到民族村和散杂居聚集村。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整村推进”、“兴边富民”工程为载体将农水扶贫、交通扶贫、林业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科技、畜牧养殖、沼气能源建设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做到扶一项见效一项扶一村见效一村努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四各级政府对民族村扶贫工作要建立领导机制层层抓落实帮助民族村分析、研究可行的发展思路。各挂钩单位要以助农增收为目标沉到村寨与村、社干部一起研究、论证产业带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资金筹措等问题。政府应建立相关的考评管理机制。变过去的“输血”式扶贫为提高民族地区“造血”功能的扶贫机制。五用好、用活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要把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解决民族村教育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集中用在解决民族村交通不畅、饮水困难上切勿撒“糊樵面”或挪作它用。六提高民族村土地产出率。各涉农部门对民族村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要把适应民族地区土壤、气候、环境的抗旱抗涝品种和生产技术介绍和传授给他们。要强化一个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努力提高涉农部门自身的指导水平使民族村在土地产出率上有一个大的飞跃。七教育、卫生等部门应对民族村“上学难”、“治病难”问题给予关注切莫让民族村“新文盲”、“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八建议对民族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补贴提高20%。二OO六年六月十三日
第三篇: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政协理县委员会
关于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调 查 报 告
为助推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政协理县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会同相关部门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深入10个乡镇11个重点村,走访乡镇、村组干部群众160余次,就全县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实施情况
正值全县上下全力推进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全面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经科学整合、合理规划,整合涉农项目,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村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四个方面,项目涵盖全县13个乡镇81个村,确定11个村为重点项目村,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类实施、全面发展,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原则。于7月中旬全面启动实施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到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按照理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当前先行实施风貌改造、户间路、“四改两建”、消防设施、垃圾处理池等村庄建设项目,11个重点村于2009年9月30日前完成,70个工作村于2009年底前完成。经实地调查了解,11个重点村的村庄建设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各村都在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有序推进,但建设进度不一,有的村行动早,措施得力,进度推进快,村庄面貌明显改观,并且在工期安排上自加压力,力争提前完成,薜城镇建山村力争于8 月20日前完成,夹壁乡猛古村、杂谷脑镇关田村、上孟乡日波村力争于8月底前完成。有的村行动迟缓,到实地察看时尚无多少看点。一些非重点的工作村不等不靠,及早动员,狠抓落实,各种项目正在积极建设施工中,大多能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一些制约建设进度的客观因素,需要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一是一些农房重建扫尾工程尚未结束,砖混现浇结构的房屋还未脱木,还不能粉刷墙面,影响风貌改造进度,甘堡乡尔布村97户整体搬迁异地重建,由于支木、关板等建筑材料缺乏,加之停电现象较多,大多房屋尚未封顶,不仅影响农房重建进度,也影响了村庄建设的一些项目实施;二是用于项目施工的砂石特别是用于装饰的细砂等材料紧缺且价高,运费也高;三是采摘花椒造成劳动力紧张,我县高半山大都花椒多,又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采摘时间长,如木卡乡三寨村需40天左右,农民早 出晚归,白天大多家中无人,一些项目工程施工难以开展;四是乡村道路建设封备施工,相关材料无法运进村。蒲溪乡休溪村自6月27日开建水泥路,到目前尚未完工,下孟乡沙吉村因欧苏桥建设也影响了农房重建和村庄建设进度。另外,技术工匠不足、停电现象较多等也影响建设进度。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攻坚行动提供组织保证。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蔡清礼为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万成军任副组长,发改委、三办、交通、农水、畜牧兽医、国土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监督落实,工程验收等工作。各乡镇、村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牵头责任人,村组联系人,将任务分解到村组、到人头,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实行部门业主负责制,明确各部门是责任主体,牵头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是组织落实的工作主体,村两委会是具体实施主体,村民是受益主体。落实了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重点村的责任制。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常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开展指导、督察工作,协调处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强力宣传,统一认识,为攻坚行动提供思想保证。大力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采取召开干部动员会、现场会、村民大会、户主会、村民座谈会,组织村组干部和农户代表到先进地参观学习和典型示范等形式,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到加快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中。
(三)制定方案,统一标准,为项目实施提供政策保证。将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扶贫开发、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合项目,整合资金,结合县情,因地制宜,制定出了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范围、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时间和补助标准。各乡镇、村也相应制定出实施方案,将方案细化到村、到组、到户。
(四)心系群众,服务于民,为项目实施提供后勤保证。狠抓组织协调,形成了各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和职能明确、统一协调的联系制度,各乡镇明确分解目标责任,加大部门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村、村与组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积极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开展项目实施的指导服务和督促检查工作,推进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五)严格程序,强化监管,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证。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实行专人、专帐、专户和县级财政支付核算。规范项目的报批程序,严格项目工程的立项、设计、工程建设监管、预决算管理、竣工验收管理。明确了项目工程奖惩实施办法和考评方法。
三、基本经验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前提。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群众的关怀,也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二)大力宣传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是关键。从项目实施以来的实践看,凡是思想发动好的,工作推进就快,建设质量就高,村容民风转变就明显。反之,工作就被动,建设进展就缓慢,建设质量就差。
(三)主动作为,形成合力是保证。各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驻村工作组、下派干部、各村两委会和党员干部协同作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高效推进建设进度。
(四)积极做好项目的规划实施是核心。通过项目建设,让农民群众尽快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更好地调动农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四、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个别村思想认识不到位,只强调客观制约因素而不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不够,责任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行动迟缓,进度缓慢。
(二)有的农户主体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愿自身投入,就政府补贴而“仅钱吃面”,所建项目显得“小气”,不仅影响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而且影响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有的村项目建设规划不够科学,有的不按规划和建设标准要求实施。如甘堡乡尔布村规划所有农户的圈舍建在杂谷脑河边,不仅影响整村美观,还会对河流造成污染。
(四)技术指导服务和质量监管不到位,有的建设项目存在质量问题。乡村道路的路基保坎、护坡墙、涵洞、涵管、排水沟等不完善,路面基础辗压不够,应按规范要求建设施工;坡度较大的村内道路和户间路排水和冬季防滑考虑不周;有的风貌改造用料易风化退色,保持时间不长。
(五)村活动室建设进度缓慢,村活动室建设项目招投标早已结束,村上也已完成三通一平工作,但一些施工单位迟迟不进场。对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调,督促中标单位早日进场,否则按招投标管理办法作自动弃标处理。
(六)风貌改造、村道、户间路等委托代建的施工单位垫资困难,建议按工程拨付款办法分期拨付。
(七)一些农户的“四改”难以达到实施方案确定的标准。大多农户已通过农房重建结合了“四改”项目,因占地面积和实际需要等原因,有的农户所建面积不能达到规定标准,如厕所大多农户不能达到不低于8平方米的标准要求,总不能另建而造成浪费,增加农户负担。应当因地、因户制宜而不作强求。
(八)乡村道路建设与农产品运销存在矛盾。夹壁乡猛古村的道路计划在近期开工建设,而该村的大白菜运销10月初才能结束,道路建设与蔬菜调运矛盾突出,如在冬季施工又影响道路质量。
(九)一些异地重建的分散户的通水、通电还未纳入统一规划,自行架线不仅不规范影响村容,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五、对下阶段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建议
(一)加强引导,进一步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既是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的受益主体,也是重要的实施主体,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创新宣传方式,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发扬“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在项目建设中,要统一规划,明确界定政府组织实施和群众自主实施的项目,全力推进政府实施项目,更好地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让农民从项目建设中感受到党和政府、各级干部对群众的关心、爱护和真心实意助民谋发展的热情以及实施项目带来的实惠,更加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干部要把项目 建设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有效载体。
(二)做好四个结合,提升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水平。一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灾后重建有机结合起来。要利用灾后重建机遇,扎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解决群众关心期盼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灾后重建项目与综合扶贫攻坚项目同步实施、同步出彩,充分展示灾区新变化、新气象。二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省委、省政府为改善我省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大部署。通过村庄建设,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集中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硬化、亮化、美化、绿化的新村庄,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提升农村形象和品位,逐步改变农民的陈规陋习,培养他们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三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发展特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要提升村庄建设品位和布局水平,使全县村庄建设真正做到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彰显特色,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良好基础。要充分彰显民族和地域特色,进一步明确村庄风貌定位,既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有机溶入现代元素,做到“画龙点睛”,同时要尊重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不得“画蛇添足”。要通过村庄建设,倾力打造藏羌文化走廊,将浓郁的藏羌民俗风情更好地融入到村庄建设中,着力展示我县藏羌文化的独特魅力。四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科技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卫生扶贫、法制扶贫,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守法意识。
(三)强化指导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成效,应当克服短期行为,发挥项目长期效益。一是要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务求实效,以规划指导建设,以规划规范管理。二是要加强项目工程施工的指导服务。严格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质量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验收办法,保证项目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干一项成一项,达到能使群众长期受益的目的。三是加强制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各种资金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各种项目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四是要创新机制,探索建立项目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坚决克服重建轻管的倾向,深化思想认识,形成全体群众重视管护、参与管护的局面,要落实管护责任,明确产权和管理方式,建立有偿使用机制,确保已建项目设施发挥预期效益。
(四)强化组织协调,有序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要求高,为此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一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目标任务,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真心实意为民办事,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二是措施要得力。以非常之举办非常之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制定强有力的措施,落实责任,突出重点,通过典型示范,分类指导,强力推进建设进程。三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在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对一些农户自建项目要尊重农民意愿,在不影响整体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和能力量力而行,不攀比、不浪费、不误农时。各部门、乡镇、村不能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在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协调解决客观制约因素。
第四篇: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组织开展扶贫攻坚、解决边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县作为全市基础条件最差、贫困区域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扶贫开发一直是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深山沟、凉气候、边沿煤、末梢电、断头路、出境水等多种不可逆转因素的制约,我县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仍没有彻底改变。到底,全县378个行政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的村就有245个,贫困人口就有10.65万,分别占到全市贫困村总数的48%,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6%,农村人口总数的近一半,尽快摆脱贫困,已成为全县人民的迫切愿望。去年,市委、市政府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拉开序幕,我县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殷切的关怀和厚爱,我们积极按照市委、市政府“破穷障、改穷业、挪穷窝、挖穷根”的总体要求,在全县广泛开展了“贫困农村发展大调研”活动,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导致陵川长期贫困的主要根源除了自然禀赋的先天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干部群众思想保守,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主导产业发育迟缓,农民增收缺乏支撑。具体到一个村和农户,主要表现为项目难选择,创业难起步,技术难掌握,市场难开拓,条件难改善等问题。要使扶贫攻坚取得实效,核心在增收,难点在产业,根本是环境,关键是组织。为此,县委、县政府邀请专家,深入论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提出了“五大特色产业促进增收(特色种植业、规模养殖业、道地中药材、绿色林产品、生态旅游业)、三大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公路、生态绿化和村庄环境整治)、五项社会事业保障民生(教育事业、卫生事业、文体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社会保障事业)、三项工程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村级组织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的扶贫攻坚总体思路,并紧紧扭住这条主线,培育了一批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改善了贫困农村发展的环境,有效激发了山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提升了贫困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寻求比较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拓宽农民创业增收的新空间。陵川之短在于大山,陵川之长在于生态。山大沟深阻碍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但也赋予了我们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县有耕地45万亩,牧坡58万亩,宜林地1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6%,发展以绿色、生态、健康为特色的种养业、林果业、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和可持续的后发优势,只要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曾经被看作是“包袱”的大山,就会变成潜力无限的财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陵川要脱贫,希望在大山,潜力在生态,出路在苦干”的理念,并确立了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是针对山区“十里不同天、地无一丈宽”的特殊气候和立地条件,在产业布局上坚持“家庭小规模,区域大群体”;二是针对农民只顾眼前利益的小农意识,在产业选项时注重“当前能增收,长远能致富”;三是针对全县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现状,在产业实施中力求“户户都参与,人人可就业”。去年以来,通过政府积极引导,政策大力扶持,乡村精心组织,农民广泛参与,以“小规模,大群体,低投入,快见效,广覆盖,可持续”为基本形态的特色产业集群遍布全县农村,为农民脱贫增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利用我县山大坡广的资源优势,借助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推动,我们制定了建设20万亩连翘基地,2万亩优质核桃的产业规划,并由县级财政免费提供种苗,产业覆盖个村、个农户。目前已万亩;规模健荒山种植连翘8万多亩,发展核桃经济林康养殖作为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一年多时间就在贫困村建成山地放养土鸡、围栏种草养畜等生态养殖项目210个,参与农民2100余户、8000余人;依托山区丰富的次生林木资源,开发食用菌产业,正在成为我县资源深度开发的“亮点”。夺火、马圪当、古郊等乡镇的20个村,新发展香菇13.5万袋、木耳200万根,项目户年收入均在万元以上;依托王莽岭、黄围山、凤凰欢乐谷等主要旅游景区,农家乐接待、农产品展销、农事展示为主的旅游服务业也有了长足发展。新发展农家乐旅游客栈200余户,形成了接待床位2500余支、就餐人数3000人的规模。五大主导产业开发,使全县所有贫困村都有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覆盖80%以上的贫困农户,为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扭转了多年低位徘徊的局面,危机之年达到3618元,同比增长7.1%,创下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的最高记录。
二、整合优势资源,破解发展难题,构建保障农民增收的新机制。推进扶贫攻坚,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把政府的组织引导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的创业热情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保护,是提高扶贫攻坚速度和效果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实践了“部门推介,农民创业,金融支持,跟踪服务”的组织模式,建立了内外互应,上下互动,左右同步,整体联动的产业扶贫新机制。一是部门推介。由涉农部门通过实地考察、技术论证、市场调研,筛选出适宜陵川不同区域、不同条件,适合广大农户创业需要的项目,通过会议、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推荐介绍,告诉他们项目建设内容、适宜范围、发展条
件、相关政策、投资概算、效益及风险,让农民知道了干什么、怎么干。去年,全县共推介项目8大类24项,受到广大农民欢迎;二是农民创业。在部门推介的基础上,由家户依据当地实际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创业项目,通过乡村组织,向涉农单位和金融部门进行申报,审核通过后,建档立卡,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和服务;三是金融扶持。围绕部门推介的产业扶贫项目,各金融企业同步推出面向农户的3至30万元不等的金融支农产品4大类16种,采用“项目审核,信用评定,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对项目户给予信贷支持。,共评定信用户4000户,授信1.4亿元,发放贷款3000万元;四是跟踪服务。由县乡两级涉农部门,对项目户实行责任到人,全程跟踪的“一站式”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困难,保证项目建得成,干得好,能受益。去年以来,全县以家庭或专业合作社为单元,共申报实施各类项目1103个,投资总额8922万元。扭转了山区农民创业无力,脱贫无路,增收无望的困境。
三、破除瓶颈制约,改善生存条件,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新环境。生存环境恶劣是制约贫困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在推进扶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借势而进,乘势而上,集中力量改善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竭力破除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硬件制约。多方筹措资金9726万元,实施了磨河供水扩建改造工程,辐射了8乡镇279个行政村15.8万人。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全覆盖工程,新解决了142个村、4.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4050万元,攻坚“村村通扫尾工程”,新增水泥路202.6公里,涉及47个贫困村,全县水泥路村通率达到98%以上;对于一些居住特别分散,基础条件恶劣的山庄窝铺,持续推进移民搬迁工作,仅去年一年就搬迁百人以下自然村20个,解决了近千名贫困农民的生存困难。
四、用好用足政策,激发内在活力,营造全面参与扶贫的新氛围。我县贫困面大,可用财力有限,为了增加扶贫投入,加快脱贫步伐,我们在资金筹措上,通过积极主动争取上级,精打细算用足本级,政策引导激活民间,动员社会多元参与等途径,有效缓解了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去年,全县争取市级以上各类扶贫资金贴息资金万元;县财政筹措产业扶持、贷款万元;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的政策引导,万元,农民筹资万元。在资金拉动金融部门投入贷款使用上,我们坚持“扶持依据干劲定,投入随着规模定,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力求通过政府扶持和社会帮持,激活广大农民的内在动力,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最优的拉动效应。去年,列入市级首批扶持的80个贫困村,个产业扶贫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在增强扶贫力量上,我们全力推动各级领导带头,机关定点帮扶,干部结对到户,社会广泛参与责任的落实和氛围的形成,在71个市级单位对口帮扶80个贫困村的基础上,154个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帮扶贫困村165个,62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共结对贫困户623户。有21家民营企业参与了贫困农村开发工作;一年来社会各界累计投入贫困村资金达余万元,捐赠物资价值300万元,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大格局。
五、着眼长远发展,着力强基固本,增强农村自我发展的新能力。多年来实践证明,扶贫攻坚成果要得到长期和巩固和发展,不能只靠一时一事的给钱、给物,重要的是提振信心,提升素质,创新机制,创造活力。我们着眼于贫困农村长远发展,在强基固本上狠下功夫。一是抓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能干事、会干事的本领和勇气。全县共开展畜禽养殖、大棚蔬菜、干果经济林、中药材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50余场,培训农民3.86万人次,开展计算机、焊工、汽车驾驶等各种创业培训20场1000余人。潞城镇通过晋煤集团牵线搭桥,选派30名农民赴山东寿光,经过15天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全部建起了设施蔬菜种植项目,成为全镇千亩大棚蔬菜种植的骨干;二是狠抓基层组织建设。针对部分贫困农村人才缺乏的实际,我们采取“四带一派”的办法,从富村选派干部到穷村任职,从强村选派干部到弱村任职,从大村选派干部到小村任职,从先进村选派干部到后进村任职,从县乡机关选派优秀干部整顿乱村,共选派了81名优秀人才跨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三是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围绕中药材、蔬菜、生态养殖等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130余个,拥有社员2万多人,增强了贫困农民闯市场的能力。我县的扶贫攻坚虽然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点成效,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市直各部门和帮扶单位倾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特别是市委张书记、市政府王市长,多次莅临陵川调研,就扶贫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市四大班子的各位领导情系山区,心系农民,经常深入我县指导工作,帮助县乡干部理思路、解难题。市农委、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在项目建设、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了最大支持。晋煤集团、交通银行、园林局等帮扶单位,也尽其所能,从人、财、物等方面对贫困农村给予了大力帮助。这些,都为我们坚定信心,奋力攻坚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支持,陵川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贫困是陵川最大的县情,脱贫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再鼓干劲,负重奋进,努力把我县扶贫攻坚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以实际行动回报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同时,我们也热切地希望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单位的各位领导,能一如既往地对陵川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市直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有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陵川一定能够夺取扶贫攻坚的新胜利,谱写全县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第五篇:兴发乡民族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兴发乡民族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兴发乡扶贫工作站曾仁勇)
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经济薄弱村和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下面,我将在兴发乡镇民族村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原因分析
(一)基本情况
民族村位于兴发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以上,居住着苗、汉、彝三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596人,以苗族为主,占80%以上,是兴发乡苗族最多的一个村。辖马路、包包、落水、青杠、大麦、半坡等6个村民组,共422户1935人,其中:落水组99户(茅草、无房69户)、马路114(茅草房无房90)户、青杠48户(茅草房无房27户)、大麦42户(茅草房无房22户)、包包83户(茅草房无房60户)半坡36(茅草房无房9户),贫困人口465人,低收入人口990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4%和51%;贫困面极大,属于一类重点贫困村。耕地面积1711亩,牧草面积1900亩,林地面积8030亩,人均粮207公斤,人均收入约596.46元,村内土地贫瘠,粮食作物以玉米、洋芋、荞子为主,亩产量低;整体交通便利,局部交通团塞,农户住房条件差,总体
1上以茅草房为主,截止2007年12月20日,全村有277户茅草房或无房户,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狭小。人们经济收入少,生活水平低,大多数人口处于生存线和温饱线之间。村民勤劳,民风纯朴,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迫切,但因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制约,全村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二)贫困原因分析
1.苗族聚居地,文化水平落后,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多年来养成了自给自足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加之观念传
统保守,经济文化
发展迟缓。
2.交通条件
差,出入民族村的道路,都是土路和
沙石路,晴天尘土
飞扬,雨天满路泥
图一:苗寨中随处可见的茅草房 泞。且年久失修,通行较困难,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及项目投资。
3.传统农业发展举步维艰。该村地势海拔高,土地贫瘠,农业生产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水平。而且,农业结构不合理。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不少农户缺少技术、资金、经验等,很难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部分农民观念陈旧,见识窄,市场意识不强,对新技术、新生事物接受慢,固守低效益的传统种植业,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
4.贫困人口收入结构单一,稳定性差。贫困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仅是农业,很多农民连家人糊口问题都无力解决,吃了上顿饿下顿,青黄不接现象严重。
5.教育卫生发展相对滞后。一是有线电视及电话发展缓慢,农民信息闭塞,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二是农村办学条件差,校舍标准低,师资力量薄弱,阻碍农民文化素质提高。三是卫生医疗条件差,村卫生室设备简陋、无专业医疗人员,无法解放农民就近看病的难题。
6.集体没有经济收入。集体办事要开支,“无钱”严重制约着该村经济的发展。
二、因地制宜,探寻脱贫新思路
(1)消除“等
靠要”思想,激发
贫困农民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加强精
神扶贫,激活农民
图二:充分发挥当地林木资源优势 的潜在发展动力,帮助农民转变落后
观念,转换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树立自强自立观念、自力
更生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勤劳致富观念、积累观念、科技
观念等,尽早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2)实施劳动力转移,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充分挖掘劳动力潜力,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3)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当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臵,选择适合本地条
件,有优势、有特
色的产业和产品作
为发展的方向和重
点,引导农民规模
生产,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
业,使潜在的优势
图三:民族村玉米收获季节 尽快转化为现实经
济优势,创造最佳
经济效益。当前要着眼于改变传统粗放型耕作方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粮农产量,解决吃饭问题。推广新型玉米杂交良种栽培技术,扩大地膜覆盖、绿肥聚拢面积,改良土地。此外,在该村建设一个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作好农产品对外推介,让农民能在吃饱的前提下,将农产品卖出去,促进增收。
(4)区别不同情况,加强项目引导。选择适合当地传统
和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目前民族村正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总投资211万元,项目包括通村公路修建及部分道路硬化、茅草房改造、院坝硬化沼气池建设等多项内容,项目实施后,对大大改善当地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配套建设的沼气池与畜圈、厕所相连,人畜粪便不仅全部得到处理,改善环境卫生,还可满足村民点灯、做饭、洗澡等。同时每户每年可出栏2-3头猪,沼液可作优质肥料使用。据有关资料推算,每户每年可增收节支1500元至2000元。
(5)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贫困地区往往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中。因此,要将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密切联系起来,控制贫困地区人口的过快增长。同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实行计划生育户给予资金、物资、技术和教育等方面的优先扶持和适当的奖励。
(6)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扶贫要先扶智,要改变民族村的贫困现状,首先要提高当地群众的教育文化水平,才能提高脱贫致富意识。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切实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等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升学率,减少失学率,加强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