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扶贫攻坚调研报告(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8:2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8扶贫攻坚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8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第一篇:18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18扶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

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是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本文将介绍2016扶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

2016扶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一:

关于龙陵县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着力反映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经政协六届十三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政协民族、宗教、华侨联络委近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对全县七个民族村(乌木寨、花椒、木城、大寨、安乐、黄连河、蛮麦)十五以来的扶贫工

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以来,我县民族村也和全县人民一道,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是扶贫攻坚成效明显。县委、政府通过《云南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贯彻落实和边境民族村综合扶贫开发工程的全面实施,以及小额信贷、安居温饱工程、易地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科技扶贫等一系列措施的有力推进,加大了民族村扶贫攻坚工作的力度,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二是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七个民族村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七个民族村总收入万元,比2000年的万元增114%,粮食总产量达万公斤,比2000年的万公斤,增%。

2005年七个民族村人均收入1160元,比2000年的978元,增182元。2005年粮食人均417kg,比2000年的402kg,增15公斤。2005年七个民族村总人口为14476人,比2000年的14347人增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政府不断地逐年加大投入,七个民族村2000年带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万元,十五末达万元。除此以外,岔河水库、小河水库、木城大沟、勐糯倒虹系、河头公路、边境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族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社会进步明显。2000年,我县实施三免费教育以来,七个民族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完学率明显上升,实现了普九和两基目标。县、乡、村的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体系已基本建立。村民治病难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基本实现了乡镇中心医院为枢纽,村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七个民族村的村

庄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讯设施日臻完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节日活动、文明向上的民族艺演受到了中央、省、市的好评,具有民族特色的《欻豆》、《阿昌汉子》荣获省级金奖,反映彝族人民生活的牛头琴、酒醉筒乐器,荣获国家专利。

四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法律的宣传教育,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实施民族团结目标责任制,加大了缉枪缉毒和反邪教的工作力度,阻止了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妥善处理了各种复杂矛盾,维护了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

二、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

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县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相邻的乡(镇)村相比,无论在生产、生活方面,还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除勐糯镇大寨村人均收入2024元,其余六个民族村,人均收入参差不齐,有的户人均不足300元,高一点的户,人均也达不到全县的平均水平。贫困面都还很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居住在民族村的少数民族仍处于劣势的弱势群体。

二是地处边远,交通、通讯不便,与外界经济、社会交流联系少。我县的七个民族村都分布在边远、高寒、贫瘠地方,山高坡陡、峪深无平地,可耕地面积少、土壤贫瘠,地质灾害频繁,有的地方已被人们界定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2005年末7个民族村105个村民小组,有33个不通自来水(其中黄连河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有10个不通自来水),29个不通生产用电,42个不通

程控电话,仍然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死角。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制约,给民族村的扶贫攻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因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削弱了民族村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三是民族村社会发育程度低。在民族村中,不同民族之间和同一民族之间发展差异大,多数群众仍然住房简陋、人畜混居、人畜饮水困难、缺衣少被、生活艰苦,信息闭塞。在有的村寨仍然还停留在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娱乐基本靠酒的落后状况中,社会发育程度相当低。

四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缺乏经济支撑。2005年,七个民族村人均收入仅为1160元,相当于全县的67%,黄连河村仅为613元,是全县人均收入的%,在七个民族村中,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占20%,600元以上的占60%,500元以下占20%。除勐糯的大寨外,其余六个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都处于全县的低水平,多数村地处深山区、石山

区和冷凉高寒山区,是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的地方。多数地方仍然是小农经济,停留在低投入、低产出、粗放式生产方式,没有形成区位的特优产业,也没有商品交换、信息交流的手段。现代商品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金融机构(信用社)、供销社也因为经济总量低、业务少而撤并。造成了当地村民依靠金融机构融资和就近采购农资难。虽然民族地方资源富集,但因没有企业的拉动、财力的支撑和政策的支持,无力开发利用。

五是教育、卫生、科技落后,文化素质低,生活水平差。2005年末,民族村人均受教育仅为年,比全县低年,由于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民族村的少数民族就业十分困难。在校点建设上,十五期间虽然作了一些收缩,但教学设备简陋,师资水平低,不少地方普九举债较多,职业技术教育、科普知识培训难于伸向民族村。

六是当地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普

遍陈旧,等、靠、要思想严重,商品经济意识淡薄;民宅卫生条件差,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现象交织发生。

七是民族村反渗透任务重、情况复杂。民族地方的群众,由于素质、思想意识偏低,一些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往往从中入手,所以,民族地方就形成了反分裂、反渗透反邪教的前沿。民族地方的党委、政府和村级两委班子既要考虑经济的发展、群众的脱贫,又要考虑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经济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需比其它地方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三、建议

(一)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县的稳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事业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必须提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认识。

(二)要按照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举措,着力解决民族地区生产、生活问题,克服重稳定,轻发展的思想,把省、市安排到我县的扶贫重点村的整村推进计划,有重点地覆盖到民族村和散杂居聚集村。

(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整村推进、兴边富民工程为载体,将农水扶贫、交通扶贫、林业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科技、畜牧养殖、沼气能源建设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做到扶一项,见效

一项,扶一村,见效一村,努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各级政府对民族村扶贫工作要建立领导机制,层层抓落实,帮助民族村分析、研究可行的发展思路。各挂钩单位要以助农增收为目标,沉到村寨,与村、社干部一起研究、论证产业带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资金筹措等问题。政府应建立相关的考评管理机制。变过去的输血式扶贫为提高民族地区造血功能的扶贫机制。

(五)用好、用活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要把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解决民族村教育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集中用在解决民族村交通不畅、饮水困难上,切勿撒糊樵面或挪作它用。

(六)提高民族村土地产出率。各涉农部门对民族村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要把适应民族地区土壤、气候、环境的抗旱抗涝品种和生产技术介绍和传授给他们。要强化一个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的科技推广新机制,努力提高涉农部门自身的指导水平,使民族村在土地产出率上有一个大的飞跃。

(七)教育、卫生等部门,应对民族村上学难、治病难问题给予关注,切莫让民族村新文盲、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

(八)建议对民族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补贴提高20%。

二Oxx年x月x日

2016扶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国家四纵三横水资源配置体系中的一项超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工程,是跨流域的宏伟工程,该工程将解决沿线100多个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意义重大深远。但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库区)以及汉江中下游产生了一定影响,需要在相关政策措施上统筹考虑。通过深入库区实地考察和对大量文献数据资料的

科学分析,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政策的相关规定,本文提出关于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扶贫攻坚政策的建议。

一、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的概况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以下简称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具有典型老、少、边、穷特点。一方面,库区大部地处秦巴山区,产业结构不均衡,财政十分困难,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 33000多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余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多元,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另一方面,库区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底蕴深厚,拥有武当山等一批世界级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独具特色,拥有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工业基础较好,旅游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淹没损失巨大。库区淹没造成房屋损失面积619万平方米,近6亿元以上的公共基础设施没入水底;淹没工业企业200多个,厂区面积50万平方米,涉及职工5万人,年产值损失40亿元,年利润减少4亿元;受淹没影响城镇13个、县级城市2个,建制集镇11个,建成区影响面积亩。淹没地区做出了巨大牺牲,遭受了重大财产损失,减缓了当地城镇化进程。

(二)生态影响较重。库区国土淹没总面积638平方公里,淹没37片乡镇林地、森林,共淹没林业用地13万亩、耕地万亩,占库区国土淹没面积的%,淹没林木蓄积量6万立方米。库区大片国土被淹没,耕地和森林面积减少,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改变,生态平衡状态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加重了库区财政的负担,减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迁移人口众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是继三峡工程之后,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水库移民大迁徙。库

区共迁移人口万人,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库区建设期间)迁移人口万人,二期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建设期间)迁移人口万人。内安移民采用就地后靠安置的方式,这加剧了库区人地矛盾,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急剧下降;外迁移民采用省内分散安置的方式,多有返乡、流散等遗留问题。

(四)财政收入减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造成库区财政收入巨大损失,关停近200家排放不达标企业,年减少税收3亿元。增加企业年用电成本3亿元,年减少税收亿元。淹没迁建企业200家,保守测算20102014年迁建期内损失税收80亿元。外迁人口减少消费4亿元以上,按商场超市平均税负年损失税收1000万元以上。此外,工程建设期间对淹没区耕地占用税进行划拨,财政收入的虚增,风险加大。

三、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扶贫攻坚的必要性

(一)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的

需要。要达到一江清水永续京津,唯一的途径便是修复库区生态和保护库区环境。当前,库区实施了森林植被恢复和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丹江口库区生物隔离带项目,资金投入总额为亿元,还有10亿元的资金缺口需要地方自筹解决。按相关规划,库区生态环境治理近期投入亿元。完善库区扶贫攻坚政策,增加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是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的需要。

(二)落实秦巴山区扶贫规划的需要。库区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按国务院《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共有6个方面31处涉及库区。库区地方财政收入少,增长不稳定,人均财政收入不足全国的一半,这严重制约了财政资金的投放规模,迟滞了扶贫攻坚的步伐。完善库区扶贫攻坚政策,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是落实国家秦巴山片区扶贫规划的需要。

(三)助力中部崛起建成支点的

需要。库区90%位于湖北省境内,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湖北省要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库区就必须要更快更好地发展。然而,库区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总量偏低,省级财政投入有限。湖北省完善库区扶贫攻坚政策,提高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助力中部崛起建成支点的需要。

(四)实现国土主体功能区划的需要。在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库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库区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较缺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3050%,生态重要性较高,生态脆弱性为中度,人口聚集度较低,交通优势度较低,地均地区人均生产总值0250万元每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强度为15%。库区生存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完善对库区扶贫攻坚政策,特别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是实现库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的重要前提。

四、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扶贫攻坚政策的建议

(一)合理确定调水水价。水价是调节供水区与受水区利益的重要因素。按照《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由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利润和税金构成。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总报告》中,以地市级行政区为单元,考虑南水北调工程的公益性特点,配套工程成本计入水价,按照谁受益、谁分摊的原则分摊费用,按两步制计算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测算的中线工程水价为元/立方米(不含税元/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所调之水包含了生态修复、污水防治、水质监管等巨大的成本费用,水资源的贱卖是对市场经济价值的背离,与水作为战略资源的地位和以价格杠杆优化资源配置的政策严重不符。目前,受水区沿线认为水价过高,国务院没有确定调水价格,但各地水价联动机制已纷纷建立,涨声一片。因此,建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价最低定为元每立方米,同时研究建立调水水价联动机制。

(二)合情设立调水法人。调水运营法人的确定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调水运营的先决条件,是解决调水税费分配的基本前提。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利部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都是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下属单位,都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设立,都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中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能,都有着较为完善的企业法人组织机构和管理人才队伍。汉江集团和水源公司都在湖北省十堰市注册,调水法人注册在湖北省十堰市有利于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依法履行管理职能。因此,建议整合汉江集团和水源公司的机构人员,在湖北省十堰市注册调水法人。

(三)合法分配调水税费。据测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调水运营后,年可征税约7000万元、水资源费19亿元,二期年可征税约1亿元、水资源费26亿元。

调水税收分配。按国家分税制对税收种类的划分,调水所产生的税收属于地方税种。依据现行法律规定,调水运营后所产生的营业税及附加、企业所得税由调水法人注册地湖北省十堰市征收。调水税收由湖北省独享,本不存在法定的分配事由,但淹没区内湖北、河南两地都有税收收入的损失,从平衡两地利益的角度,调水税收分配实有必要。从税收受益者与税收来源地相一致的税收原则和税收收入损失为基点的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建议按湖北省十堰市和河南省南阳市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所占淹没面积的比例(湖北省%,河南省%)来分配。

调水水资源费分配。三峡电站的水资源费征收主体是由财政部驻湖北省监察专员办事处负责按月征收,水资源费摊入电费中,由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

限公司按月缴入湖北专员办的中央财政汇缴款专户。三峡电站的水资源费分配标准规定10%上缴中央国库,其余90%按比例在湖北省和重庆市之间进行分配,并分别上交两省市国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同三峡工程都是水源区跨越几个省市,因此,建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资源费征收参照三峡电站水资源费征收主体设置,由财政部驻湖北省专员办事处负责按月征收,水资源费摊入水费,由调水法人按月缴入湖北专员办指定的国库汇缴款专户。湖北省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库区、核心水源区,且地处秦巴山区、经济落后、财政困难。鉴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三峡工程的水资源来源区跨越两个省份的相似性,建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资源费的分配参照中央四部门《通知》另行规定,水资源费由中央财政分成的10%部分全额返还地方,地方财政分成的90%部分按(湖北省90%、河南省10%)比例分配(以水源区面积、迁移人口、库

岸线、库容、汇入水量等比例加权确定)。

(四)合理设立专项基金。设立丹江口库区生态恢复保护基金。生态补偿是对生态系统本身恢复、保护及破坏成本的补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库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在生态恢复、保护上需要巨大投入。我国在排污权、林权、水权等方面已经探索建立了市场生态补偿机制,三峡电站从20032012年连续10年从发电中按元/度的标准,建立三峡库区后期发展扶持基金,专项用于三峡库区及移民地区。因此,建议参照三峡电站的做法,建立丹江口库区生态恢复保护基金,自2014年起每年从调出的每吨水中按元/吨的标准提取,专项用于丹江口库区生态恢复、保护及破坏成本的补偿。

设立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基金。生态补偿是对保护生态系统和维持国家生态功能而放弃经济社会发展机会所受损失的经济补偿。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库区是水源涵养重要区、秦

巴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区和秦岭落叶阔叶、针阔混交林水源涵养三级功能区。为保护良好的生态系统,库区牺牲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机会。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生态补偿的国家机制,三峡电站自20042009年连续7年从中央财政中每年拿出5亿元设立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建议参照三峡电站的做法,设立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基金,自2014-2023年连续10年由中央财政每年拿出3亿元,专项用于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扶持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五)合力整合扶持政策。现行的体制下,国务院及其各部委会在其职权范围内分别出台关于库区和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的各类扶持政策。这两大类扶持政策存在重复和冲突的现象,使得地方政府对政策的执行无所适从,还会造成地方政府多头申报,造成有限行政资源的浪费。建议在制定关于库区扶贫政策时,着眼于南水北调和秦巴山片区扶

贫两大视角,统筹两个方面来制定针对库区的扶持政策,捆绑使用扶持政策相关的资金,实现扶持政策的综合效益。

第二篇: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政协理县委员会

关于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调 查 报 告

为助推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政协理县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会同相关部门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深入10个乡镇11个重点村,走访乡镇、村组干部群众160余次,就全县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实施情况

正值全县上下全力推进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全面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经科学整合、合理规划,整合涉农项目,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村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四个方面,项目涵盖全县13个乡镇81个村,确定11个村为重点项目村,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类实施、全面发展,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原则。于7月中旬全面启动实施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到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按照理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当前先行实施风貌改造、户间路、“四改两建”、消防设施、垃圾处理池等村庄建设项目,11个重点村于2009年9月30日前完成,70个工作村于2009年底前完成。经实地调查了解,11个重点村的村庄建设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各村都在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有序推进,但建设进度不一,有的村行动早,措施得力,进度推进快,村庄面貌明显改观,并且在工期安排上自加压力,力争提前完成,薜城镇建山村力争于8 月20日前完成,夹壁乡猛古村、杂谷脑镇关田村、上孟乡日波村力争于8月底前完成。有的村行动迟缓,到实地察看时尚无多少看点。一些非重点的工作村不等不靠,及早动员,狠抓落实,各种项目正在积极建设施工中,大多能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一些制约建设进度的客观因素,需要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一是一些农房重建扫尾工程尚未结束,砖混现浇结构的房屋还未脱木,还不能粉刷墙面,影响风貌改造进度,甘堡乡尔布村97户整体搬迁异地重建,由于支木、关板等建筑材料缺乏,加之停电现象较多,大多房屋尚未封顶,不仅影响农房重建进度,也影响了村庄建设的一些项目实施;二是用于项目施工的砂石特别是用于装饰的细砂等材料紧缺且价高,运费也高;三是采摘花椒造成劳动力紧张,我县高半山大都花椒多,又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采摘时间长,如木卡乡三寨村需40天左右,农民早 出晚归,白天大多家中无人,一些项目工程施工难以开展;四是乡村道路建设封备施工,相关材料无法运进村。蒲溪乡休溪村自6月27日开建水泥路,到目前尚未完工,下孟乡沙吉村因欧苏桥建设也影响了农房重建和村庄建设进度。另外,技术工匠不足、停电现象较多等也影响建设进度。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攻坚行动提供组织保证。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蔡清礼为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万成军任副组长,发改委、三办、交通、农水、畜牧兽医、国土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监督落实,工程验收等工作。各乡镇、村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牵头责任人,村组联系人,将任务分解到村组、到人头,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实行部门业主负责制,明确各部门是责任主体,牵头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是组织落实的工作主体,村两委会是具体实施主体,村民是受益主体。落实了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重点村的责任制。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常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开展指导、督察工作,协调处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强力宣传,统一认识,为攻坚行动提供思想保证。大力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采取召开干部动员会、现场会、村民大会、户主会、村民座谈会,组织村组干部和农户代表到先进地参观学习和典型示范等形式,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到加快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中。

(三)制定方案,统一标准,为项目实施提供政策保证。将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扶贫开发、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合项目,整合资金,结合县情,因地制宜,制定出了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范围、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时间和补助标准。各乡镇、村也相应制定出实施方案,将方案细化到村、到组、到户。

(四)心系群众,服务于民,为项目实施提供后勤保证。狠抓组织协调,形成了各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和职能明确、统一协调的联系制度,各乡镇明确分解目标责任,加大部门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村、村与组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积极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开展项目实施的指导服务和督促检查工作,推进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五)严格程序,强化监管,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证。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实行专人、专帐、专户和县级财政支付核算。规范项目的报批程序,严格项目工程的立项、设计、工程建设监管、预决算管理、竣工验收管理。明确了项目工程奖惩实施办法和考评方法。

三、基本经验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前提。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群众的关怀,也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二)大力宣传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是关键。从项目实施以来的实践看,凡是思想发动好的,工作推进就快,建设质量就高,村容民风转变就明显。反之,工作就被动,建设进展就缓慢,建设质量就差。

(三)主动作为,形成合力是保证。各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驻村工作组、下派干部、各村两委会和党员干部协同作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高效推进建设进度。

(四)积极做好项目的规划实施是核心。通过项目建设,让农民群众尽快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更好地调动农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四、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个别村思想认识不到位,只强调客观制约因素而不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不够,责任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行动迟缓,进度缓慢。

(二)有的农户主体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愿自身投入,就政府补贴而“仅钱吃面”,所建项目显得“小气”,不仅影响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而且影响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有的村项目建设规划不够科学,有的不按规划和建设标准要求实施。如甘堡乡尔布村规划所有农户的圈舍建在杂谷脑河边,不仅影响整村美观,还会对河流造成污染。

(四)技术指导服务和质量监管不到位,有的建设项目存在质量问题。乡村道路的路基保坎、护坡墙、涵洞、涵管、排水沟等不完善,路面基础辗压不够,应按规范要求建设施工;坡度较大的村内道路和户间路排水和冬季防滑考虑不周;有的风貌改造用料易风化退色,保持时间不长。

(五)村活动室建设进度缓慢,村活动室建设项目招投标早已结束,村上也已完成三通一平工作,但一些施工单位迟迟不进场。对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调,督促中标单位早日进场,否则按招投标管理办法作自动弃标处理。

(六)风貌改造、村道、户间路等委托代建的施工单位垫资困难,建议按工程拨付款办法分期拨付。

(七)一些农户的“四改”难以达到实施方案确定的标准。大多农户已通过农房重建结合了“四改”项目,因占地面积和实际需要等原因,有的农户所建面积不能达到规定标准,如厕所大多农户不能达到不低于8平方米的标准要求,总不能另建而造成浪费,增加农户负担。应当因地、因户制宜而不作强求。

(八)乡村道路建设与农产品运销存在矛盾。夹壁乡猛古村的道路计划在近期开工建设,而该村的大白菜运销10月初才能结束,道路建设与蔬菜调运矛盾突出,如在冬季施工又影响道路质量。

(九)一些异地重建的分散户的通水、通电还未纳入统一规划,自行架线不仅不规范影响村容,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五、对下阶段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建议

(一)加强引导,进一步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既是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的受益主体,也是重要的实施主体,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创新宣传方式,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发扬“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在项目建设中,要统一规划,明确界定政府组织实施和群众自主实施的项目,全力推进政府实施项目,更好地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让农民从项目建设中感受到党和政府、各级干部对群众的关心、爱护和真心实意助民谋发展的热情以及实施项目带来的实惠,更加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干部要把项目 建设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有效载体。

(二)做好四个结合,提升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水平。一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灾后重建有机结合起来。要利用灾后重建机遇,扎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解决群众关心期盼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灾后重建项目与综合扶贫攻坚项目同步实施、同步出彩,充分展示灾区新变化、新气象。二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省委、省政府为改善我省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大部署。通过村庄建设,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集中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硬化、亮化、美化、绿化的新村庄,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提升农村形象和品位,逐步改变农民的陈规陋习,培养他们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三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发展特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要提升村庄建设品位和布局水平,使全县村庄建设真正做到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彰显特色,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良好基础。要充分彰显民族和地域特色,进一步明确村庄风貌定位,既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有机溶入现代元素,做到“画龙点睛”,同时要尊重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不得“画蛇添足”。要通过村庄建设,倾力打造藏羌文化走廊,将浓郁的藏羌民俗风情更好地融入到村庄建设中,着力展示我县藏羌文化的独特魅力。四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科技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卫生扶贫、法制扶贫,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守法意识。

(三)强化指导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成效,应当克服短期行为,发挥项目长期效益。一是要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务求实效,以规划指导建设,以规划规范管理。二是要加强项目工程施工的指导服务。严格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质量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验收办法,保证项目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干一项成一项,达到能使群众长期受益的目的。三是加强制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各种资金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各种项目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四是要创新机制,探索建立项目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坚决克服重建轻管的倾向,深化思想认识,形成全体群众重视管护、参与管护的局面,要落实管护责任,明确产权和管理方式,建立有偿使用机制,确保已建项目设施发挥预期效益。

(四)强化组织协调,有序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要求高,为此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一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目标任务,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真心实意为民办事,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二是措施要得力。以非常之举办非常之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制定强有力的措施,落实责任,突出重点,通过典型示范,分类指导,强力推进建设进程。三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在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对一些农户自建项目要尊重农民意愿,在不影响整体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和能力量力而行,不攀比、不浪费、不误农时。各部门、乡镇、村不能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在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协调解决客观制约因素。

第三篇: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组织开展扶贫攻坚、解决边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县作为全市基础条件最差、贫困区域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扶贫开发一直是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深山沟、凉气候、边沿煤、末梢电、断头路、出境水等多种不可逆转因素的制约,我县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仍没有彻底改变。到底,全县378个行政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的村就有245个,贫困人口就有10.65万,分别占到全市贫困村总数的48%,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6%,农村人口总数的近一半,尽快摆脱贫困,已成为全县人民的迫切愿望。去年,市委、市政府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拉开序幕,我县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殷切的关怀和厚爱,我们积极按照市委、市政府“破穷障、改穷业、挪穷窝、挖穷根”的总体要求,在全县广泛开展了“贫困农村发展大调研”活动,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导致陵川长期贫困的主要根源除了自然禀赋的先天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干部群众思想保守,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主导产业发育迟缓,农民增收缺乏支撑。具体到一个村和农户,主要表现为项目难选择,创业难起步,技术难掌握,市场难开拓,条件难改善等问题。要使扶贫攻坚取得实效,核心在增收,难点在产业,根本是环境,关键是组织。为此,县委、县政府邀请专家,深入论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提出了“五大特色产业促进增收(特色种植业、规模养殖业、道地中药材、绿色林产品、生态旅游业)、三大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公路、生态绿化和村庄环境整治)、五项社会事业保障民生(教育事业、卫生事业、文体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社会保障事业)、三项工程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村级组织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的扶贫攻坚总体思路,并紧紧扭住这条主线,培育了一批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改善了贫困农村发展的环境,有效激发了山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提升了贫困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寻求比较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拓宽农民创业增收的新空间。陵川之短在于大山,陵川之长在于生态。山大沟深阻碍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但也赋予了我们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县有耕地45万亩,牧坡58万亩,宜林地1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6%,发展以绿色、生态、健康为特色的种养业、林果业、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和可持续的后发优势,只要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曾经被看作是“包袱”的大山,就会变成潜力无限的财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陵川要脱贫,希望在大山,潜力在生态,出路在苦干”的理念,并确立了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是针对山区“十里不同天、地无一丈宽”的特殊气候和立地条件,在产业布局上坚持“家庭小规模,区域大群体”;二是针对农民只顾眼前利益的小农意识,在产业选项时注重“当前能增收,长远能致富”;三是针对全县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现状,在产业实施中力求“户户都参与,人人可就业”。去年以来,通过政府积极引导,政策大力扶持,乡村精心组织,农民广泛参与,以“小规模,大群体,低投入,快见效,广覆盖,可持续”为基本形态的特色产业集群遍布全县农村,为农民脱贫增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利用我县山大坡广的资源优势,借助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推动,我们制定了建设20万亩连翘基地,2万亩优质核桃的产业规划,并由县级财政免费提供种苗,产业覆盖个村、个农户。目前已万亩;规模健荒山种植连翘8万多亩,发展核桃经济林康养殖作为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一年多时间就在贫困村建成山地放养土鸡、围栏种草养畜等生态养殖项目210个,参与农民2100余户、8000余人;依托山区丰富的次生林木资源,开发食用菌产业,正在成为我县资源深度开发的“亮点”。夺火、马圪当、古郊等乡镇的20个村,新发展香菇13.5万袋、木耳200万根,项目户年收入均在万元以上;依托王莽岭、黄围山、凤凰欢乐谷等主要旅游景区,农家乐接待、农产品展销、农事展示为主的旅游服务业也有了长足发展。新发展农家乐旅游客栈200余户,形成了接待床位2500余支、就餐人数3000人的规模。五大主导产业开发,使全县所有贫困村都有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覆盖80%以上的贫困农户,为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扭转了多年低位徘徊的局面,危机之年达到3618元,同比增长7.1%,创下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的最高记录。

二、整合优势资源,破解发展难题,构建保障农民增收的新机制。推进扶贫攻坚,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把政府的组织引导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的创业热情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保护,是提高扶贫攻坚速度和效果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实践了“部门推介,农民创业,金融支持,跟踪服务”的组织模式,建立了内外互应,上下互动,左右同步,整体联动的产业扶贫新机制。一是部门推介。由涉农部门通过实地考察、技术论证、市场调研,筛选出适宜陵川不同区域、不同条件,适合广大农户创业需要的项目,通过会议、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推荐介绍,告诉他们项目建设内容、适宜范围、发展条

件、相关政策、投资概算、效益及风险,让农民知道了干什么、怎么干。去年,全县共推介项目8大类24项,受到广大农民欢迎;二是农民创业。在部门推介的基础上,由家户依据当地实际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创业项目,通过乡村组织,向涉农单位和金融部门进行申报,审核通过后,建档立卡,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和服务;三是金融扶持。围绕部门推介的产业扶贫项目,各金融企业同步推出面向农户的3至30万元不等的金融支农产品4大类16种,采用“项目审核,信用评定,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对项目户给予信贷支持。,共评定信用户4000户,授信1.4亿元,发放贷款3000万元;四是跟踪服务。由县乡两级涉农部门,对项目户实行责任到人,全程跟踪的“一站式”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困难,保证项目建得成,干得好,能受益。去年以来,全县以家庭或专业合作社为单元,共申报实施各类项目1103个,投资总额8922万元。扭转了山区农民创业无力,脱贫无路,增收无望的困境。

三、破除瓶颈制约,改善生存条件,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新环境。生存环境恶劣是制约贫困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在推进扶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借势而进,乘势而上,集中力量改善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竭力破除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硬件制约。多方筹措资金9726万元,实施了磨河供水扩建改造工程,辐射了8乡镇279个行政村15.8万人。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全覆盖工程,新解决了142个村、4.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4050万元,攻坚“村村通扫尾工程”,新增水泥路202.6公里,涉及47个贫困村,全县水泥路村通率达到98%以上;对于一些居住特别分散,基础条件恶劣的山庄窝铺,持续推进移民搬迁工作,仅去年一年就搬迁百人以下自然村20个,解决了近千名贫困农民的生存困难。

四、用好用足政策,激发内在活力,营造全面参与扶贫的新氛围。我县贫困面大,可用财力有限,为了增加扶贫投入,加快脱贫步伐,我们在资金筹措上,通过积极主动争取上级,精打细算用足本级,政策引导激活民间,动员社会多元参与等途径,有效缓解了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去年,全县争取市级以上各类扶贫资金贴息资金万元;县财政筹措产业扶持、贷款万元;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的政策引导,万元,农民筹资万元。在资金拉动金融部门投入贷款使用上,我们坚持“扶持依据干劲定,投入随着规模定,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力求通过政府扶持和社会帮持,激活广大农民的内在动力,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最优的拉动效应。去年,列入市级首批扶持的80个贫困村,个产业扶贫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在增强扶贫力量上,我们全力推动各级领导带头,机关定点帮扶,干部结对到户,社会广泛参与责任的落实和氛围的形成,在71个市级单位对口帮扶80个贫困村的基础上,154个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帮扶贫困村165个,62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共结对贫困户623户。有21家民营企业参与了贫困农村开发工作;一年来社会各界累计投入贫困村资金达余万元,捐赠物资价值300万元,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大格局。

五、着眼长远发展,着力强基固本,增强农村自我发展的新能力。多年来实践证明,扶贫攻坚成果要得到长期和巩固和发展,不能只靠一时一事的给钱、给物,重要的是提振信心,提升素质,创新机制,创造活力。我们着眼于贫困农村长远发展,在强基固本上狠下功夫。一是抓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能干事、会干事的本领和勇气。全县共开展畜禽养殖、大棚蔬菜、干果经济林、中药材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50余场,培训农民3.86万人次,开展计算机、焊工、汽车驾驶等各种创业培训20场1000余人。潞城镇通过晋煤集团牵线搭桥,选派30名农民赴山东寿光,经过15天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全部建起了设施蔬菜种植项目,成为全镇千亩大棚蔬菜种植的骨干;二是狠抓基层组织建设。针对部分贫困农村人才缺乏的实际,我们采取“四带一派”的办法,从富村选派干部到穷村任职,从强村选派干部到弱村任职,从大村选派干部到小村任职,从先进村选派干部到后进村任职,从县乡机关选派优秀干部整顿乱村,共选派了81名优秀人才跨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三是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围绕中药材、蔬菜、生态养殖等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130余个,拥有社员2万多人,增强了贫困农民闯市场的能力。我县的扶贫攻坚虽然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点成效,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市直各部门和帮扶单位倾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特别是市委张书记、市政府王市长,多次莅临陵川调研,就扶贫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市四大班子的各位领导情系山区,心系农民,经常深入我县指导工作,帮助县乡干部理思路、解难题。市农委、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在项目建设、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了最大支持。晋煤集团、交通银行、园林局等帮扶单位,也尽其所能,从人、财、物等方面对贫困农村给予了大力帮助。这些,都为我们坚定信心,奋力攻坚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支持,陵川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贫困是陵川最大的县情,脱贫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再鼓干劲,负重奋进,努力把我县扶贫攻坚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以实际行动回报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同时,我们也热切地希望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单位的各位领导,能一如既往地对陵川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市直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有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陵川一定能够夺取扶贫攻坚的新胜利,谱写全县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第四篇:18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18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本文将介绍2017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17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

为助推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政协理县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会同相关部门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深入10个乡镇11个重点村,走访乡镇、村组干部群众160余次,就全县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实施情况

正值全县上下全力推进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县委、县政府

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全面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经科学整合、合理规划,整合涉农项目,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村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四个方面,项目涵盖全县13个乡镇81个村,确定11个村为重点项目村,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类实施、全面发展,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原则。于7月中旬全面启动实施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到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按照理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当前先行实施风貌改造、户间路、四改两建、消防设施、垃圾处理池等村庄建设项目,11个重点村于2009年9月30日前完成,70个工作村于2009年底前完成。经实地调查了解,11个重点村的村庄建设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各村

都在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有序推进,但建设进度不一,有的村行动早,措施得力,进度推进快,村庄面貌明显改观,并且在工期安排上自加压力,力争提前完成,薜城镇建山村力争于8 月20日前完成,夹壁乡猛古村、杂谷脑镇关田村、上孟乡日波村力争于8月底前完成。有的村行动迟缓,到实地察看时尚无多少看点。一些非重点的工作村不等不靠,及早动员,狠抓落实,各种项目正在积极建设施工中,大多能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一些制约建设进度的客观因素,需要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一是一些农房重建扫尾工程尚未结束,砖混现浇结构的房屋还未脱木,还不能粉刷墙面,影响风貌改造进度,甘堡乡尔布村97户整体搬迁异地重建,由于支木、关板等建筑材料缺乏,加之停电现象较多,大多房屋尚未封顶,不仅影响农房重建进度,也影响了村庄建设的一些项目实施;二是用于项目施工的

砂石特别是用于装饰的细砂等材料紧缺且价高,运费也高;三是采摘花椒造成劳动力紧张,我县高半山大都花椒多,又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采摘时间长,如木卡乡三寨村需40天左右,农民早

出晚归,白天大多家中无人,一些项目工程施工难以开展;四是乡村道路建设封备施工,相关材料无法运进村。蒲溪乡休溪村自6月27日开建水泥路,到目前尚未完工,下孟乡沙吉村因欧苏桥建设也影响了农房重建和村庄建设进度。另外,技术工匠不足、停电现象较多等也影响建设进度。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攻坚行动提供组织保证。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蔡清礼为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万成军任副组长,发改委、三办、交通、农水、畜牧兽医、国土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监督落实,工程验收等工作。各乡镇、村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牵头责任人,村组联系人,将任务分解到村组、到人头,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实行部门业主负责制,明确各部门是责任主体,牵头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是组织落实的工作主体,村两委会是具体实施主体,村民是受益主体。落实了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重点村的责任制。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常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开展指导、督察工作,协调处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强力宣传,统一认识,为攻坚行动提供思想保证。

大力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采取召开干部动员会、现场会、村民大会、户主会、村民座谈会,组织村组干部和农户代表到先进地参观学习和典型示范

等形式,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到加快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中。

(三)制定方案,统一标准,为项目实施提供政策保证。将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扶贫开发、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合项目,整合资金,结合县情,因地制宜,制定出了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范围、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时间和补助标准。各乡镇、村也相应制定出实施方案,将方案细化到村、到组、到户。

(四)心系群众,服务于民,为项目实施提供后勤保证。狠抓组织协调,形成了各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和职能明确、统一协调的联系制度,各乡镇明确分解目标责任,加大部门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村、村与组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积极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开展项目实施的指导服务和督促检查工作,推进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五)严格程序,强化监管,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证。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实行专人、专帐、专户和县级财政支付核算。规范项目的报批程序,严格项目工程的立项、设计、工程建设监管、预决算管理、竣工验收管理。明确了项目工程奖惩实施办法和考评方法。

三、基本经验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前提。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群众的关怀,也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二)大力宣传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是关键。从项目实施以来的实践看,凡是思想发动好的,工作推进就快,建设质量就高,村容民风转变就明显。反之,工作就被动,建设进展就缓慢,建设质量就差。

(三)主动作为,形成合力是保证。各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驻村工作组、下派干部、各村两委会和党员干部协同作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高效推进建设进度。

(四)积极做好项目的规划实施是核心。通过项目建设,让农民群众尽快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更好地调动农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四、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个别村思想认识不到位,只强调客观制约因素而不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不够,责任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行动迟缓,进度缓慢。

(二)有的农户主体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愿自身投入,就政府补贴而仅钱吃面,所建项目显得小气,不仅影响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而且影响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有的村项目建设规划不够科学,有的不按规划和建设标准要求实施。如甘堡乡尔布村规划所有农户的圈舍建在杂谷脑河边,不仅影响整村美观,还会对河流造成污染。

(四)技术指导服务和质量监管不到位,有的建设项目存在质量问题。乡村道路的路基保坎、护坡墙、涵洞、涵管、排水沟等不完善,路面基础辗压不够,应按规范要求建设施工;坡度较大的村内道路和户间路排水和冬季防滑考虑不周;有的风貌改造用料易风化退色,保持时间不长。

(五)村活动室建设进度缓慢,村活动室建设项目招投标早已结束,村上也已完成三通一平工作,但一些施工单位迟迟不进场。对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调,督促中标单位早日进场,否则按招投标管理办法作自动弃标处理。

(六)风貌改造、村道、户间路等委托代建的施工单位垫资困难,建议按工程拨付款办法分期拨付。

(七)一些农户的四改难以达到实施方案确定的标准。大多农户已通过农房重建结合了四改项目,因占地面积和实际需要等原因,有的农户所建面积不能达到规定标准,如厕所大多农户不能达到不低于8平方米的标准要求,总不能另建而造成浪费,增加农户负担。应当因地、因户制宜而不作强求。

(八)乡村道路建设与农产品运销存在矛盾。夹壁乡猛古村的道路计划在近期开工建设,而该村的大白菜运销10月初才能结束,道路建设与蔬菜调运矛盾突出,如在冬季施工又影响道路质量。

(九)一些异地重建的分散户的通水、通电还未纳入统一规划,自行架线不仅不规范影响村容,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五、对下阶段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建议

(一)加强引导,进一步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既是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的受益主体,也是重要的实

施主体,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创新宣传方式,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发扬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在项目建设中,要统一规划,明确界定政府组织实施和群众自主实施的项目,全力推进政府实施项目,更好地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让农民从项目建设中感受到党和政府、各级干部对群众的关心、爱护和真心实意助民谋发展的热情以及实施项目带来的实惠,更加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干部要把项目建设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有效载体。

(二)做好四个结合,提升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水平。一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灾后重建有机结合起来。要利用灾

后重建机遇,扎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解决群众关心期盼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灾后重建项目与综合扶贫攻坚项目同步实施、同步出彩,充分展示灾区新变化、新气象。二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省委、省政府为改善我省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大部署。通过村庄建设,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集中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硬化、亮化、美化、绿化的新村庄,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提升农村形象和品位,逐步改变农民的陈规陋习,培养他们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三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发展特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要提升村庄建设品位和布局水平,使全县村庄建设真正做到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彰显特色,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良好基础。要充分彰显民族和地域特色,进一步明确村庄风貌定位,既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有机溶入现代元素,做到画龙点睛,同时要尊重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不得画蛇添足。要通过村庄建设,倾力打造藏羌文化走廊,将浓郁的藏羌民俗风情更好地融入到村庄建设中,着力展示我县藏羌文化的独特魅力。四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科技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卫生扶贫、法制扶贫,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守法意识。

(三)强化指导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成效,应当克服短期行为,发挥项目长期效益。一是要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务求实效,以规划指导建设,以规划规范管理。二是要加

强项目工程施工的指导服务。严格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质量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验收办法,保证项目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干一项成一项,达到能使群众长期受益的目的。三是加强制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各种资金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各种项目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四是要创新机制,探索建立项目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坚决克服重建轻管的倾向,深化思想认识,形成全体群众重视管护、参与管护的局面,要落实管护责任,明确产权和管理方式,建立有偿使用机制,确保已建项目设施发挥预期效益。

(四)强化组织协调,有序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要求高,为此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一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目标任务,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真心实意为民办事,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二是措施要得力。以非常之举办非常之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制定强有力的措施,落实责任,突出重点,通过典型示范,分类指导,强力推进建设进程。三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在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对一些农户自建项目要尊重农民意愿,在不影响整体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和能力量力而行,不攀比、不浪费、不误农时。各部门、乡镇、村不能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在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协调解决客观制约因素。

2017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2)

组织开展扶贫攻坚、解决边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县作为全市基础条件最差、贫困区域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扶贫开发一直是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深山沟、凉气候、边沿煤、末梢电、断头路、出

境水等多种不可逆转因素的制约,我县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仍没有彻底改变。到底,全县378个行政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的村就有245个,贫困人口就有万,分别占到全市贫困村总数的48%,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6%,农村人口总数的近一半,尽快摆脱贫困,已成为全县人民的迫切愿望。去年,市委、市政府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拉开序幕,我县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殷切的关怀和厚爱,我们积极按照市委、市政府破穷障、改穷业、挪穷窝、挖穷根的总体要求,在全县广泛开展了贫困农村发展大调研活动,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导致陵川长期贫困的主要根源除了自然禀赋的先天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干部群众思想保守,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主导产业发育迟缓,农民增收缺乏支撑。具体到一个村和农户,主要表现为项目难选择,创业难起步,技术难掌握,市场难开拓,条件难改善等问题。要使扶贫攻坚取得实效,核心在增收,难点在产业,根本是环境,关键是组织。为此,县委、县政府邀请专家,深入论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提出了五大特色产业促进增收(特色种植业、规模养殖业、道地中药材、绿色林产品、生态旅游业)、三大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公路、生态绿化和村庄环境整治)、五项社会事业保障民生(教育事业、卫生事业、文体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社会保障事业)、三项工程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村级组织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的扶贫攻坚总体思路,并紧紧扭住这条主线,培育了一批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改善了贫困农村发展的环境,有效激发了山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提升了贫困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寻求比较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拓宽农民创业增收的新空间。陵川之短在于大山,陵川之长在于生态。山大沟深阻碍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但也赋

予了我们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县有耕地45万亩,牧坡58万亩,宜林地1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发展以绿色、生态、健康为特色的种养业、林果业、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和可持续的后发优势,只要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曾经被看作是包袱的大山,就会变成潜力无限的财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陵川要脱贫,希望在大山,潜力在生态,出路在苦干的理念,并确立了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是针对山区十里不同天、地无一丈宽的特殊气候和立地条件,在产业布局上坚持家庭小规模,区域大群体二是针对农民只顾眼前利益的小农意识,在产业选项时注重当前能增收,长远能致富三是针对全县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现状,在产业实施中力求户户都参与,人人可就业。去年以来,通过政府积极引导,政策大力扶持,乡村精心组织,农民广泛参与,以小规模,大群体,低投入,快

见效,广覆盖,可持续为基本形态的特色产业集群遍布全县农村,为农民脱贫增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利用我县山大坡广的资源优势,借助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推动,我们制定了建设20万亩连翘基地,2万亩优质核桃的产业规划,并由县级财政免费提供种苗,产业覆盖个村、个农户。目前已万亩;规模健荒山种植连翘8万多亩,发展核桃经济林康养殖作为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一年多时间就在贫困村建成山地放养土鸡、围栏种草养畜等生态养殖项目210个,参与农民2100余户、8000余人;依托山区丰富的次生林木资源,开发食用菌产业,正在成为我县资源深度开发的亮点。夺火、马圪当、古郊等乡镇的20个村,新发展香菇万袋、木耳200 万根,项目户年收入均在万元以上;依托王莽岭、黄围山、凤凰欢乐谷等主要旅游景区,农家乐接待、农产品展销、农事展示为主的旅游服务业也有了长足发展。新发展农家乐旅游客栈200余户,形成了接待床位2500余支、就餐人数3000人的规模。五大主导产业开发,使全县所有贫困村都有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覆盖80%以上的贫困农户,为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扭转了多年低位徘徊的局面,危机之年达到3618元,同比增长 %,创下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的最高记录。

二、整合优势资源,破解发展难题,构建保障农民增收的新机制。推进扶贫攻坚,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把政府的组织引导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的创业热情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保护,是提高扶贫攻坚速度和效果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实践了部门推介,农民创业,金融支持,跟踪服务的组织模式,建立了内外互应,上下互动,左右同步,整体联动的产业扶贫新机制。一是部门推介。由涉农部门通过实地考察、技术论证、市场调研,筛选出适宜陵川不同区域、不同条件,适合

广大农户创业需要的项目,通过会议、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推荐介绍,告诉他们项目建设内容、适宜范围、发展条件、相关政策、投资概算、效益及风险,让农民知道了干什么、怎么干。去年,全县共推介项目8大类24项,受到广大农民欢迎;二是农民创业。在部门推介的基础上,由家户依据当地实际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创业项目,通过乡村组织,向涉农单位和金融部门进行申报,审核通过后,建档立卡,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和服务;三是金融扶持。围绕部门推介的产业扶贫项目,各金融企业同步推出面向农户的3至30万元不等的金融支农产品4大类16种,采用项目审核,信用评定,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对项目户给予信贷支持。,共评定信用户 4000户,授信亿元,发放贷款3000万元;四是跟踪服务。由县乡两级涉农部门,对项目户实行责任到人,全程跟踪的一站式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在生

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困难,保证项目建得成,干得好,能受益。去年以来,全县以家庭或专业合作社为单元,共申报实施各类项目 1103个,投资总额8922万元。扭转了山区农民创业无力,脱贫无路,增收无望的困境。

三、破除瓶颈制约,改善生存条件,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新环境。生存环境恶劣是制约贫困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在推进扶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借势而进,乘势而上,集中力量改善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竭力破除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硬件制约。多方筹措资金9726万元,实施了磨河供水扩建改造工程,辐射了8乡镇279个行政村万人。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全覆盖工程,新解决了142个村、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4050万元,攻坚村村通扫尾工程,新增水泥路公里,涉及47个贫困村,全县水泥路村通率达到98%以上;对于一些居住特别分散,基础条件恶劣的山庄窝铺,持续推进移民搬

迁工作,仅去年一年就搬迁百人以下自然村20个,解决了近千名贫困农民的生存困难。

四、用好用足政策,激发内在活力,营造全面参与扶贫的新氛围。我县贫困面大,可用财力有限,为了增加扶贫投入,加快脱贫步伐,我们在资金筹措上,通过积极主动争取上级,精打细算用足本级,政策引导激活民间,动员社会多元参与等途径,有效缓解了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去年,全县争取市级以上各类扶贫资金贴息资金万元;县财政筹措产业扶持、贷款万元;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的政策引导,万元,农民筹资万元。在资金拉动金融部门投入贷款使用上,我们坚持扶持依据干劲定,投入随着规模定,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力求通过政府扶持和社会帮持,激活广大农民的内在动力,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最优的拉动效应。去年,列入市级首批扶持的80个贫困村,个产业扶贫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在增强

扶贫力量上,我们全力推动各级领导带头,机关定点帮扶,干部结对到户,社会广泛参与责任的落实和氛围的形成,在71个市级单位对口帮扶80个贫困村的基础上,154个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帮扶贫困村165个,62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共结对贫困户623户。有21家民营企业参与了贫困农村开发工作;一年来社会各界累计投入贫困村资金达余万元,捐赠物资价值300万元,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大格局。

五、着眼长远发展,着力强基固本,增强农村自我发展的新能力。多年来实践证明,扶贫攻坚成果要得到长期和巩固和发展,不能只靠一时一事的给钱、给物,重要的是提振信心,提升素质,创新机制,创造活力。我们着眼于贫困农村长远发展,在强基固本上狠下功夫。一是抓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能干事、会干事的本领和勇气。全县共开展畜禽养殖、大棚蔬菜、干果经济林、中药材

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50余场,培训农民万人次,开展计算机、焊工、汽车驾驶等各种创业培训20场 1000余人。潞城镇通过晋煤集团牵线搭桥,选派30名农民赴山东寿光,经过15天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全部建起了设施蔬菜种植项目,成为全镇千亩大棚蔬菜种植的骨干;二是狠抓基层组织建设。针对部分贫困农村人才缺乏的实际,我们采取四带一派的办法,从富村选派干部到穷村任职,从强村选派干部到弱村任职,从大村选派干部到小村任职,从先进村选派干部到后进村任职,从县乡机关选派优秀干部整顿乱村,共选派了81名优秀人才跨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三是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围绕中药材、蔬菜、生态养殖等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130余个,拥有社员2万多人,增强了贫困农民闯市场的能力。我县的扶贫攻坚虽然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点成效,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市直各部门和帮扶单位倾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特别是市委张书记、市政府王市长,多次莅临陵川调研,就扶贫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市四大班子的各位领导情系山区,心系农民,经常深入我县指导工作,帮助县乡干部理思路、解难题。市农委、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在项目建设、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了最大支持。晋煤集团、交通银行、园林局等帮扶单位,也尽其所能,从人、财、物等方面对贫困农村给予了大力帮助。这些,都为我们坚定信心,奋力攻坚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支持,陵川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贫困是陵川最大的县情,脱贫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再鼓干劲,负重奋进,努力把我县扶贫攻坚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以实

~ 26 ~

际行动回报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同时,我们也热切地希望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单位的各位领导,能一如既往地对陵川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市直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有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陵川一定能够夺取扶贫攻坚的新胜利,谱写全县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 27 ~

第五篇: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一】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干部作风、汇聚群众智慧力量的现实需要。按照县委的部署和要求,我作为班子一把手,带头学习,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查找问题和整改问题,带头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自我局3月18日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以来,我带领局相关干部多次深入XX乡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乡基本情况

XX乡地处XX西南,距县城乔庄镇86公里,幅员面积63.6平方公里,辖4村24个村民小组,445户,1203人。2011年未有建卡贫困人口460人,贫困发生率38.8%,目前有建卡贫困人口110户,286人,其中农村低保人口122人,五保户25人。2013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4770元,是全县最偏远的贫困乡之一。

XX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坚持瞄准贫困区域,以连片扶贫开发和特困村建设为重点,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精准扶贫,2012年把XX乡的朝阳村、先锋村,锅坛村、三台村4村纳入XX县第一轮“10+4”特困村扶贫攻坚,制定了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规划,着力打造山区综合治贫示范乡,落实了1名县委常委任帮乡工作组长,2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级8个部门帮扶到村,县级85名干部及乡村干部帮扶到户,村村有帮扶部门,户户有联系干部、有发展规划、有帮扶措施、有增收减贫目标,通过两年多的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贫困人口减少170名,贫困发生率降低15个百分点。

二、工作成效

乡党委政府结合乡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点建设“六大”工程成效显著。

(一)以助农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工程。

1、种植业:新建银杏示范片1000亩,栽植银杏20万株,全乡人均150株。2012年规范化种植柴胡1000亩,2013种植柴胡达到2000亩,银杏树下套种中药材2014年达到(林药模式)3000亩。

2、养殖业:建标准化鸡舍3000平方米,养殖土鸡年出栏6万只。生猪午养殖达到1000头,户平出栏2头。养羊2014年达到3000只。

3、劳务产业:加强务工技能培训,加速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到每户有一名

“明白人”,有组织的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人/年。

4、培育专合经济组织:新成立柴胡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420户,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180户。

通过实施产业富民工程成功探索出了“银杏、核桃+药材、魔芋、土鸡”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形成乡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大力实施基础强农工程

1、路网体系基本形成。新建改建通社道路25公里(覆盖4个村),硬化社道15公里。

2、安全饮水基本解决。新建蓄水池15处,架设管道19000米,新建河堤2处300米(三台村、朝阳村各一处)。

3、农村电网全面改造。全面改造了村内高压、低压线路,切实保障了农户生产生活用电。

4、清洁能源有效推广。大力推广沼气池、太阳能、节能灶等新型能源,农户推广面75%。

(三)以改善农户生活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农居改善工程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政府补助、农户主体”的原则,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户庭院“三建五改”建设,对现有贫困户的房屋、院坝、圈道进行改造,完成房屋立面改造8000平方米,改圈厕4000平方米,旧房屋拆除3000平方米,院坝硬化5000平方米,入户路硬化15000平方米,建设沼气池350口,庭院绿化15000平方米,新建公共卫生厕所4个。全乡四个村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庭院整洁的新农村雏形。

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二】

扶贫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干部作风、汇聚群众智慧力量的现实需要。按照县委的部署和要求,我作为班子一把手,带头学习,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查找问题和整改问题,带头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自我局3月18日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以来,我带领局相关干部多次深入XX乡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乡基本情况

XX乡地处XX西南,距县城乔庄镇86公里,幅员面积63.6平方公里,辖4村24个村民小组,445户,1203人。20xx年未有建卡贫困人口460人,贫困发生率38.8%,目前有建卡贫困人口110户,286人,其中农村低保人口122人,五保户25人。2013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4770元,是全县最偏远的贫困乡之一。

XX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坚持瞄准贫困区域,以连片扶贫开发和特困村建设为重点,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精准扶贫,20xx年把XX乡的朝阳村、先锋村,锅坛村、三台村4村纳入XX县第一轮“10+4”特困村扶贫攻坚,制定了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规划,着力打造山区综合治贫示范乡,落实了1名县委常委任帮乡工作组长,2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级8个部门帮扶到村,县级85名干部及乡村干部帮扶到户,村村有帮扶部门,户户有联系干部、有发展规划、有帮扶措施、有增收减贫目标,通过两年多的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贫困人口减少170名,贫困发生率降低15个百分点。

二、工作成效

乡党委政府结合乡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点建设“六大”工程成效显著。

(一)以助农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工程。

1、种植业:新建银杏示范片1000亩,栽植银杏20万株,全乡人均150株。20xx年规范化种植柴胡1000亩,2013种植柴胡达到20xx亩,银杏树下套种中药材2014年达到(林药模式)3000亩。

2、养殖业:建标准化鸡舍3000平方米,养殖土鸡年出栏6万只。生猪午养殖达到1000头,户平出栏2头。养羊2014年达到3000只。

3、劳务产业:加强务工技能培训,加速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到每户有一名

“明白人”,有组织的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人/年。

4、培育专合经济组织:新成立柴胡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420户,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180户。

通过实施产业富民工程成功探索出了“银杏、核桃+药材、魔芋、土鸡”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形成乡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大力实施基础强农工程

1、路网体系基本形成。新建改建通社道路25公里(覆盖4个村),硬化社道15公里。

2、安全饮水基本解决。新建蓄水池15处,架设管道19000米,新建河堤2处300米(三台村、朝阳村各一处)。

3、农村电网全面改造。全面改造了村内高压、低压线路,切实保障了农户生产生活用电。

4、清洁能源有效推广。大力推广沼气池、太阳能、节能灶等新型能源,农户推广面75%。

(三)以改善农户生活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农居改善工程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政府补助、农户主体”的原则,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户庭院“三建五改”建设,对现有贫困户的房屋、院坝、圈道进行改造,完成房屋立面改造8000平方米,改圈厕4000平方米,旧房屋拆除3000平方米,院坝硬化5000平方米,入户路硬化15000平方米,建设沼气池350口,庭院绿化15000平方米,新建公共卫生厕所4个。全乡四个村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庭院整洁的新农村雏形。

(四)以改善公共服务体系为抓手,大力实施民生保障工程

1、完善了公共服务体系。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农民参合率达到98%以上;提升村级文化活动室,规范管理好村级活动阵地,方便群众办事,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2、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宣传和认真落实“十大救助制度”,推行好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做到应保尽保。

3、建成了平安乡村。建立“十二户”联洁联防制度,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社会治安群众满意率98%以上。

(五)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培养文明型农民,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培养技能型农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率达85%以上;培养守法型农民,增强农民依法办事意识;培养创业型农民,落实农民创业扶持政策,引进、开发适合农民创业增收的项目。

(六)以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为着力点,大力实施组织创新工程

1、强化村级班子建设。坚持公推公选和公推直选,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尤其选好配强村支部书记,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群众对“两委”班子满意率98%以上。提升党员致富带动能力,组织农村党员开展“一帮一”活动,全乡78名党员帮扶特困户78户。

2、坚持民主管理。进一步坚持并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群众对村务公开满意率达98%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一是建强领导机构,县上成立了县委常委、总工会主席强海英为组长,相关县级部门为成员的XX乡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指导工作,XX乡及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县委公选了1名专职扶贫副乡长,具体负责扶贫攻坚工作。广元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向此德每年到XX乡调研指导达4次,及时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落实部门责任,要求县级帮扶部门每年到村、到户开展工作2-3次落实一个帮扶项目;三是建立考核体系,县委县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对XX乡和县级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要求帮扶的县级部门“全乡不脱贫,工作不脱钓”。

(二)统一贫困标准,准确识别对象。

XX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传统农业方式根深蒂固,特别是20xx年“5.12”地震中XX是极重灾乡,全乡农户整乡外迁,半年后回原址重建,加之连年频发的地质灾害、洪灾、泥石流影响,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环境恶劣,农民增收缓慢,如何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实现脱贫致富目标,乡党委政府按照“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民生为本、党建保证”的思路,依据乡情准确识别贫困对象,科学制定了发展目标,2014年3月对全乡贫困户进行了重新精准识别。按照“五步两公示”的方法找准贫困对象及困难原因。第一步:民主推荐。由村支部主持召开村社干部、党员大会,初步提名推荐贫困对象;第二步:群众评议。以村民小组召开社员大会,按推荐名单逐户评定;第三步:社会监督。评定后的名单以村汇总公示7天,征求村民意见,接受社会监督;第四步:集体审核。各村公示后的名单报乡党委政府集体审核后全乡公示7天;第五步:县级审定。以村公示无异议后乡镇集体审核报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审定。乡纪委、村廉勤委全程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最终确定全乡有贫困对象110户,286人。

在准确识别对象的基础上,乡党委、政府针对每一个贫困户制定了“五个一”建设目标,即每户建一个生态庭院,发展一个增收项目,转移输出一个劳动力,培训一个致富“明白人”,户均年增收一万元以上。

(三)创新工作机制,精准扶贫到户。

为实现贫困户“五个一”脱贫目标,户户落实“五到户”措施,把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1、项目规划到户。一是乡成立规划组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调查了解各户经济收入现状和发展意愿;二是按照各户的家庭成员年龄结构、劳动力结构、地理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规划;三是将发展规划“明白卡”到户上墙。

2、干部联系到户。一是县级帮扶单位、乡驻村领导、驻村干部、村社干部、大学生村官实行驻村包户到人头、到项目;二是帮扶干部要掌握帮扶对象的经济状况、贫困原因、发展项目;三是把各项扶贫政策宣传到户,措施落实到户;四是县级帮扶部门每年上门帮扶不少于三次,乡村社干部每星期上门帮扶不少于一次。

3、资金补助到户。一是项目建设资金补助标准经乡党委会议研究制定后全乡统一以村全面公开。二是建设项目经验收合格后及时直补到户;三是乡纪委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监督,聘请义务监督员各5名,加强社会监督。

4、技术培训到户。一是培训方式采取上门培训、现场培训、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二是围绕银杏、核桃、柴胡、魔芋等种养殖业专题培训;三是对贫困户全覆盖培训,每户至少有1—2名产业致富“明白人”。

5、检查验收到户。一是成立验收组对帮扶农户发展的产业和建设的项目完成一项验收一项,每月验收督查;二是验收组人员中要有村廉勤委成员参加,确保验收准确、公正、真实;三是乡上成立督导组负责督促检查,对村工作组每季度述职通报;四是县上半年进行一次检查评估,验收考核,确保贫困户当年增收脱贫目标实现。

全乡共填制上墙“明白卡”445户,占总户100%,其中,建卡贫困户112户。县级8个部门85名干部共帮扶贫困户85户,帮扶一般户212户,乡村干部共帮扶贫困户27户,帮扶一般户121户。

(四)整合项目资金,保障投入到位。

一是县级财政投入。县财政每村每年投入45万元,4村计180万元,连续投入3年共计540万元;二是加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力度。2013年先锋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投入100万元/年,对农户产业发展给予小额贷款贴息,对建卡贫困户整合资金全覆盖培训;三是部门帮扶投入。县级帮扶部门每年每个部门帮扶一个项目,重点解决通村社道路、饮水、贫困户房屋改造、产业发展和农户能力提升,县长罗云3次到该乡现场办公落实县级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实施硬化通村社道路和解决贫困农户安全饮水问题;四是整合政策投入。坚持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特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应保尽保;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十大救助制度”,及时救助特困群众,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就医和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五是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根据乡内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实际,引进2家省级农业扶贫龙头企业帮村帮户,扶持专合社2家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增收;六是对建卡贫困户差异化扶持。干部重点帮扶,项目资金重点投入,配套政策重点扶持。规划2014年整合各类资金及业主、农户自筹总投入20xx万元。

(五)坚持群众路线,突出农户主体。

以村制定完善了“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工作程度,项目建设以村为单位实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管”(即村支部提议,村支部、村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事项公开;结果公开;村廉委领导监督),规划到户的项目建设以农户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生态新村,幸福家园的热情。

四、几点启示

XX县XX乡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的做法和经验有五点启示:一是坚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坚强保障;二是坚持瞄准贫困区域,真扶贫,扶真贫的认识到位,思路清晰是强力推进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五大扶贫工程”的前提;三是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务实创新,转变干部作风是精准扶贫到户的关键;四是坚持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整合资源,投入到位是扶贫攻坚工作落地见效的重要手段;五是坚持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推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下载18扶贫攻坚调研报告(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8扶贫攻坚调研报告(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18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本文将介绍2018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18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为助推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

    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推荐五篇)

    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近年来,自治区开展的兴边富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使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国门形象,边境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18年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2018年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小编给大家介绍2017年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年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农业增产,加快农村改革......

    18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18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本文将介绍2017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17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一、基本概况 (一)村情简介。北界村位于......

    2017乡镇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2017乡镇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小编给大家介绍2017乡镇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乡镇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2017年以来,我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

    XX县精准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XX县精准扶贫攻坚调研报告为扎实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6月18日XX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和深、细、准、实的总体要求,县政协调研组扎实开展全县扶贫调研工......

    18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合集5篇)

    2018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介绍2016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16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村......

    XX县扶贫攻坚个人工作个人调研报告

    XX县扶贫攻坚个人工作个人调研报告脱贫攻坚交叉考核已经结束,从考核结果反馈的情况来看,我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存在很多问题。4月15日上午县委常委扩大会上,我和xxx进行分工,我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