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3 13:0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黔西南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黔西南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黔西南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xiexiebang推荐)

黔西南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

茶叶是我州重要的传统特色农产品,有着深厚的生产基础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对带动农民致富和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全面提升我州茶业发展水平,振兴茶叶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生产加工和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为重点,实行政府主导,企业为主,借助外力,农户参与,优化茶叶生产布局,调整茶树品种结构,改造低产低质茶园,发展无公害茶叶基地,开发特色茶叶产品,培育和扶持茶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提高茶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市场,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茶叶产业带,推动茶业向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促进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高效生态茶叶发展方向的原则。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环保的茶叶,增强市场竞争力。

2、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提高茶叶加工质量,不断提高茶叶产业标准化、机械化水平。

3、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原则。积极扶持与农民结成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和茶叶产业化组织,增强其带动能力。

4、坚持依靠市场机制的原则。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资金和生产要素投入到茶叶产业。

(三)目标任务。

1、到2011年,全州茶园总面积发展到2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4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0000吨。

2、确定全州茶叶生产重点乡镇。根据茶叶生产所需自然环境条件,全州确定25个茶叶生产重点乡镇,其中晴隆县5个(沙子、碧痕、大厂、花贡、紫马),普安县5个(江西坡、地瓜、新店、高棉、罗汉),兴义市6个(七舍、捧乍、猪场坪、泥凼、敬南、下五屯),兴仁县3个(四联、雨樟、巴铃),贞丰县3个(龙场、长田、小屯),安龙县3个(新桥、洒雨、龙广)。

3、建设各具特色的茶叶产业带。在晴隆、普安海拔1100米至1400米的区域发展大叶种茶叶,形成大叶种早生绿茶和花茶坯产业带; 在兴义市海拔1400米至1800米区域发展小叶种茶叶,形成“高山”有机绿茶产业带;在兴仁、贞丰、安龙海拔1000米至1300米区域发展中叶种茶叶,形成地方特色绿茶产业带。

4、茶叶生产和加工技术有明显进步,建设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的名牌产品,茶叶产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形成产加销一体化茶叶产业新体系。

二、工作重点

围绕基地、加工、市场等产业化的关键环节,突出重点,全面实施“4821工程”,即:改造4万亩低产茶园,新建8万亩生态高效良种茶园,兴办20家标准化名茶加工厂(车间),建设一个能代表黔西南州茶叶水平的茗品茶叶交易市场,提升我州茶业产业化水平。

(四)改造4万亩低产茶园。对现有4万亩低产茶园进行排查,对属于品种落后,茶树年龄老化,并已衰退无改造价值的茶园更新种植;对品种不差,茶树年龄未超过15年有改造价值的低产茶园,采用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进行改造。

(五)新建8万亩生态高效良种茶园。在规划区域内和规划期内新建8万亩标准化良种茶园基地,做到品种搭配合理、环境条件、土壤条件符合无公害茶园要求;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获得质量认证;茶园管理科学,肥培管理水平高;茶园规划科学合理,路、沟、渠配套,设施齐全。

(六)兴办20家标准化名茶加工厂(车间)。有计划地新建20家标准化名茶加工厂(车间),引导名茶生产向“茶厂标准化、加工规范化、产品无害化”方向发展。积极鼓励农业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等兴办名茶加工厂,促进茶叶分工分业,改变千家万户制茶卖茶的局面,逐步形成以名茶加工厂为核心的名茶生产经营格局。

(七)建设黔西南州茗品茶叶交易市场。选择在交通、区位、城市影响具有优势的兴义市,建设一个多功能、设施先进完善,能充分体现黔西南州茶叶水平的茗品茶叶交易市场。鼓励企业、协会、农民经纪人在遵守我州茶叶行业品牌管理办法的前提下,从事茶叶经销或到州外开办茶叶销售窗口。

三、保障措施

(八)建立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州委、州政府成立州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相关部门为成员,负责研究制定茶叶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推进茶叶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州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农业局。各茶业发展县(市)都要建立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相关乡(镇)要加强对茶叶生产的领导和管理,要切实加强茶叶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在重点产区建立区域性茶叶综合服务站;强化科技对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以低产茶园改造、无性系良种推广、名优茶采摘和加工、机械化生产和有机茶开发为重点,加快茶叶生产新技术的研究,加强无公害茶、绿色茶和有机茶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提高技术到位率和科技贡献率,积极开展茶园的培育、茶叶采摘、加工、市场销售等全程配套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将茶叶产业的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安排部署,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推进我州茶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九)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支持力度。州、县(市)财政要逐年加大对茶叶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州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的茶叶产业化专项经费,有茶叶产业的县(市)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茶叶产业化经营规划中的重点建设项目补助;对培育龙头企业、茶叶加工企业生产发展、技术改造等的贷款进行贴息补助;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进行补贴;对连片开发、品种符合规划、质量符合标准的种茶企业和种茶大户给予扶持;对茶叶市场体系建设、茶叶产品展示展销推介活动等给予补助;对茶叶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等进行投入;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给予奖励。在扶持政策上,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西部大开发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切实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应用好国家和省的相关税收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金融与扶贫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配合,在资金的投放中,要向茶叶产业化项目倾斜。对有市场、有效益、有还贷能力,信誉好,有辐射和带动的龙头企业,要采取专项贴息贷款的办法进行资金扶持;对参加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要采取小额贷款发放方式,有效解决农民发展资金问题。

(十)推进茶叶企业改革改制改造,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推进茶叶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依照利益分配原则,采取职工、农户分户管理茶园和承包、拍卖等方式加快国营、集体茶场改革改制步伐。建立经济和技术实力雄厚、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核心企业。打破部门、地区、所有制界限,遵循市场规律,采取联合、兼并、参股、租赁等方式,加快推进企业整合,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骨干企业、优势品牌集中,形成集约化经营,改变我州茶叶企业小、散、弱的局面,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实力强、管理优的国内外知名茶叶企业进入黔西南开发茶产业。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入茶产业。支持规模大、基础好的茶叶企业积极引进和利用先进设备、技术,改造不适应生产发展需要的生产加工设备和工艺,提升茶叶生产加工水平。

(十一)突出重点,依靠科技,加强茶叶基地建设。

1、加强良种繁育及推广。按照统一建立良繁基地、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组织供应的原则,建立茶苗良繁体系,加大茶叶无性系良种繁育力度,确保无性系良种茶苗供应。州重点支持建立3个100亩以上的苗圃基地,负责引进茶树优良品种,建立茶树良种母本园,满足全州茶园发展对无性系良种苗的需要。茶树无性系良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要引入市场机制,按市场化运作,保证提供符合生产和市场需要的无性系优良茶苗。对苗圃基地申报的土地整治、水系配套、机耕道建设等,有关部门要优先安排。农业部门要加强茶苗的管理工作,做好良种茶苗的产销衔接,确保供需平衡。要严厉打击生产、贩运、销售假冒伪劣种苗的行为,保证种苗质量。

2、扶持茶园连片开发和低产茶园改造。州每年集中抓3个规模达到1000亩以上的无性系良种茶园示范,各主产县(市)也要做好规划,集中建立辖区内的无性系良种茶园示范基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发展连片茶园。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通过“业主承包、股份经营”和“企业承包、农民进场务工”等方式,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发展规模茶园。结合旅游景点布局,建设一批旅游观光茶园。要重点选择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村建立高标准茶叶示范基地。在部分贫困村以茶叶为主导产业,实施“整村推进”。衰老低产茶园改造以改种换植为主,进行连片改造,淘汰没有生产能力的零星茶园。加强现有茶园管护,提高茶叶生产能力。

3、积极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茶种植技术,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新植茶园、生态茶园转换和低产茶园改造都要严格按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或原料)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无公害农产品(或原料)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和农业部《有机茶》、《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的有关规定,选择环境,选择地块,选择农药,合理使用肥料。加强对茶叶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检测,为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茶提供保障。

农业、技术监督、工商、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对茶叶生产基地有害物质的监督管理,防止基地污染,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对茶叶生产过程的环境卫生监测和茶叶市场的质量检测,做好配套服务工作。

(十二)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产业化经营体系。支持依法成立各种茶叶中介组织,鼓励、引导全州成立茶叶行业协会,做好茶叶行业发展和市场营销的协调、服务和监督工作,为决策当好参谋。引导和鼓励茶叶企业、茶农成立茶叶商会、茶农专业合作社等各类中介组织,发挥其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技术推广服务、经营行为规范、价格协调、利益纠纷调解、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茶农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促进茶叶流通。加大对茶农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依托茶叶行业协会,以“协会+企业+农户”为基本模式,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茶叶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

(十三)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茶叶产业的开发,营造共建氛围。鼓励技术干部经批准带薪带职领办茶叶产业,鼓励社会各界人士以资金、土地、技术入股等形式直接到茶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茶叶产业化经营体系。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外地茶叶生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与我州茶叶产业建设。把发展茶叶生产纳入西部大开发、扶贫、退耕还林等工作计划,增大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在生产性开发用地、能源、交通等方面简化手续,给予最大的优惠。

(十四)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规模化经营。

1、按政府扶持企业,企业带动农户的方式,择优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创立名牌,开拓市场,做强做大。在技改、厂房改造、设备投资、产品研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2、按规模化发展要求,以资产和利益为纽带,在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对发展茶叶种植的企业,允许采取土地经营权有偿流转的方式,建立生产基地;鼓励组建茶叶产销联合体或茶叶产销合作社,采取科学的营销手段,通过扩大宣传等多种途径,打造、借助1—2个知名品牌,开发同一品牌系列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解决分散经营、无品牌和产品牌子多、乱、杂,无序竞争、效益差的状况。

(十五)强化宣传促销,努力开拓市场,搞活茶叶流通。

1、重视茶文化宣传,加强茶文化建设和茶文化经营,营造市场。要加强我州茶叶产品的宣传力度,让更多消费者认识,用名优品牌茶带活茶叶市场和茶叶产业。要加快推进茶产业与茶文化的融合,以举办茶文化节、茶摄影、茶叶诗会、茶叶笔会、茶艺茶道表演等茶文化活动为载体,传播茶文化,努力实现茶经济与茶文化的繁荣。

2、开拓特色茶叶产品市场。主要发展无公害、绿色生态有机茶,药用保健茶、高档礼品茶、旅游特色茶等,拓展茶叶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

3、走出去占有市场。走出去了解茶叶供求信息,参加各种展销会,在外地寻找代理商,设立固定销售点,建立销售网络,努力提高茶叶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以市场开拓带动产业发展。

(十六)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形成合力,全力推进茶叶产业的发展。茶叶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发改、经贸、科技、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的资金要相对集中地支持茶叶产业化经营的项目。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在基地建设、良种推广、品种选择上搞好管理和服务;林业部门要在退耕还林上优先茶叶的种植;农口部门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扶贫开发项目要向茶叶产业倾斜;金融部门要加大对茶叶产业发展项目的支持;税务部门要按照相关税收政策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二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2009年9月11日)

鄂政发〔2009〕43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茶叶产业是我省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了进一步提升我省茶叶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加快我省茶叶产业发展的紧迫感

我省是全国产茶大省之一,茶园面积、产量和产值位居全国第四位,规模和效益为中部地区第一位。茶叶产业涉及面广、关联度大、带动力强,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山区和丘陵地区农民现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山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与全国其他产茶大省相比,我省茶叶产业投入严重不足,茶树良种化面积小,无性系良种面积只占茶园总面积的125%,低于全国37%的平均水平;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少;加工机械装备差,企业小、散、弱,缺乏大的龙头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开拓不够。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茶叶产业的发展后劲和上档升级。各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我省茶叶产业发展。

二、主要目标和总体布局

(一)主要目标。到2012年,全省茶园总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达到70万亩,占总面积的23.3%,实现茶叶农业产值60亿元,系列产值100亿元以上;到2015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2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达到120万亩,占总面积的37.5%,实现茶叶农业产值80亿元,系列产值150亿元以上,力争年产值和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5家以上,年产值和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家以上,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以上、湖北省著名商标30件以上。

(二)总体布局。突出优势茶区建设,全省茶园总面积保持基本稳定,重点建设鄂西武陵山富硒绿茶和宜昌三峡名优绿茶及宜红茶区、鄂东大别山优质绿茶区、鄂南幕阜山名优早茶及边销茶区、鄂西北秦巴山高香绿茶区等“四大优势茶区”。推动全省茶叶生产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茶叶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全面提升茶叶产业化水平

(一)加快茶树品种改良步伐。在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和五峰、英山、恩施、宣恩、鹤峰、大悟、竹山、咸宁等地建立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为全省提供“福鼎大白茶”、“鄂茶1号”、“鄂茶10号”等原种接穗和种苗。省农业厅重点抓好苗圃、母本园和示范园配套建设,实行定点定种繁育,选育和引进一批名优特新品种,加强种苗质量管理,依法加强植物检疫。2009至2012年,全省每年建设无性系良种苗圃2000亩以上,高标准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10万亩以上。加快低产低效老茶园改种换植步伐,力争在2012年前高标准改造60万亩以上。

(二)实施规范化种植。兴建高标准规范化茶叶种植基地,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适应山区茶叶生产机械化、规范化和生态化的发展要求。加大茶区农药和肥料销售的监管力度,把好源头关,有效降低农药残留量,杜绝重金属含量超标,提高种植科技水平。把高效茶园建设作为优势茶叶板块基地的重点来抓,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省建设规范化的高效茶园100万亩,平均亩产值4000元以上。

(三)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一批有规模、有潜力、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各类社会资金投入茶产业。加快推进行业整合,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集中,增强产业联动效应。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支持企业采用租赁、兼并、参股、联合等多种形式进行改制重组,改变我省茶叶企业小、散、弱的局面,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打造知名茶叶品牌。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动作相结合的办法,重点打造采花毛尖、恩施玉露、武当道茶、萧氏茗茶、邓村绿茶、英山云雾、鹤峰翠泉茶等知名品牌,改变湖北茶叶品牌多、乱、杂的现状。提倡一个大区域形成一个优势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对外宣传,形成规模优势,扩大品牌效应。加强品牌茶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行为。通过主流媒体加强对湖北茶叶对外宣传,扩大影响,打造“湖北绿茶”整体形象。定期组织湖北绿茶品牌龙头企业到北京、上海等茶叶主销区举办大型推介活动,引导、扶持企业运用商标战略,培植在全国叫得响、市场占有率高的中国驰名商标。大力支持举办茶叶节、博览会等活动,努力提高湖北茶叶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提高现代荼业加工水平。大力发展现代茶业加工业,在茶叶集中优势产区新建一批高标准加工厂,改造提升一批初精制加工茶厂,坚决取缔一批加工条件差、管理粗放、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小厂。加大现代化、清洁化、自动化茶叶加工生产线的引进和创新力度,促进全省茶叶加工升级换代。大力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用品、茶机械、茶包装等,抓好茶多酚、速溶茶等精深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夏秋茶的综合利用率,加粗延长茶叶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茶叶产业集群。

(六)提高科技创新和质量安全水平。抓好茶叶安全高效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生产机械化、名优茶和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的科技攻关和推广。加强茶叶出口基地安全示范区建设,探索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新模式。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及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步伐,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完善茶叶生产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新格局。

(七)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现代营销方式,在省内外市场形成品牌专卖店、超市专柜、连锁营销和现代茶馆茶楼等形式多样、相互补充、遍及城乡的销售网络。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广、带动力强的茶叶专业市场,重点支持汉口茶市、陆羽茶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和鄂东大别山茶叶广场等茶叶交易市场建设冷链系统、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检验检测中心等项目,进一步提档升级,使其成为提高湖北绿茶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的集散地和对外宣传销售的平台。支持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省企业自营出口创汇能力。

(八)弘扬湖北茶文化,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支持成立茶叶产业协会、学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行业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指导服务、市场信息、经营行为规范、利益纠纷调解等方面的作用,加大对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高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组织化程度。深入挖掘、整理和宣传光大湖北茶文化,积极支持各行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茶文化、茶事相关活动,普及茶知识,拉动茶消费,发展茶经济。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茶叶产业列入培植农业优势特色富民产业,把茶叶产业发展与促进山区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茶叶主产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制定相应支持政策,引导茶叶企业和农民群众增加投入,推进全省茶叶产业加快发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在农业综合开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扶贫和低丘岗地以及低效林改造等项目资金安排中,向茶叶产业倾斜。发展改革、经济信息等部门要大力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及其技术改造;农业、林业、扶贫等部门要加大茶叶基地建设投入,加大茶叶生产加工购机补贴力度;科技部门要增加科技攻关经费;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对茶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及时提供信贷支持,同时,增加种茶农户小额贷款额度。省及茶叶主产县(市、区)要加大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重点用于茶树品种改良和茶叶品牌建设。

(三)加强管理指导。省农业厅负责抓好茶树品种改良、茶叶品牌建设和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检查督促、指导服务;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加强茶叶市场的监管和质量标准管理,维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茶叶主产县(市、区)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本地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推进全省茶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九月十一日

第三篇:关于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的意见

旺委发„2012‟16号

中共旺苍县委 旺苍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的意见

各乡镇党委和政府,县级有关部门:

我县核桃产业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2011年底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22.4万亩,核桃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致富、北部山区农民脱贫解困的重要产业。为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市场潜力,进一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生态增效、山区发展,现就加快发展我县核桃产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㈠总体要求。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北部山区农民脱贫解困、助农增收、富民强县为目标,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品品质,健全体制机制、培育带动主体,整合品牌资源、拓展营销市场,努力把我县核桃培育成区域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化经营程度高、助农增收效益好的支柱产业,在5年内把旺苍建成全省闻名的“川北核桃之乡”。

㈡总体目标。规划新发展核桃27.6万亩,到2014年全县核桃基地规模达到50万亩,丰产后产量可达10万吨,产值实现20亿元;助农年人均纯收入可达到3000元以上。

㈢具体任务。2012—2014年分别新发展核桃10万亩、10万亩、7.6万亩;完成核桃品种改良10万亩,核桃标准化基地达到30万亩,新培育省级核桃加工龙头企业1家,建成川北有影响力的核桃综合性交易市场1个。

二、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基地规模化建设 ㈠突出区域化布局,推进规模化经营。按照“资源高效转化、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优化区域布局,板块联片发展。重点推进“三个五”工程建设,着力打造五个示范带,即嘉川至燕子、高阳至鼓城、国华至万家、三江至水磨、普济至九龙等5个核桃产业示范带,核桃种植规模30万亩;建设五个示范园,即西河、普济、正源、英萃、万山等5个核桃产业示范园,核桃种植规模5万亩;建设五个采穗圃,即松米山、嘉川镇和平村、英萃镇新房村、万山乡云雾村、普济镇远景村等5个优质核桃采穗圃1600亩。结合鼓城山—七里峡、苍王峡和鹿渡温泉旅游景区建设,在国华至万家、高阳至鼓城建设集科研实验、产业示范、农业观光为一体的核桃产业示范区。到2015年,高标准打造10个2万亩以上核桃产业示范乡镇、10个1万亩以上核桃产业示范乡镇、50个千亩以上核桃产业示范村、10000个十亩以上核桃产业示范户。

㈡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提升产业品质。坚持按照“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统一布局)要求进行统管统治,始终抓住标准化栽植、抚育管护、品种改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环节,制定技术规则,细化管理流程,落实配套措施,编制技术手册,大力推广核桃丰产综合技术,全面推广核桃品种改良,在松米山、嘉川、英萃、万山、普济等地建成辽核4号、元丰和本地优质核桃采穗圃1600亩,确保每年完成品种改良5万亩以上,力争到2015年全县建成核桃品种优良化面积达到35万亩。

㈢构建科技支撑体系,提供“保姆式”服务。以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为核心,建立健全“县—乡镇—村—社”四级科技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县院合作”、“院所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核桃发展配套技术和管理经验,聘请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和研究基地,切实搞好新技术研究和推广,大力开展优良核桃品种选育,着力提高核桃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完善科技服务承包责任制,确保核桃生产和管理的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实现核桃生产户户均有1个会嫁接、懂管理的技术明白人。全县培养核桃专业嫁接等技术管护人员500名,在每个重点村配备1-2名技术管护人员,县核桃专业管理部门培养5-8名专业管理指导人员,加强核桃生产、采收、贮藏、加工、营销等全过程的跟踪监管和科技服务,着力把我县核桃发展成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全面提升我县核桃的产品档次和质量。

三、培育带动“主体”,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4训、技术服务、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检查考核和发展激励等,300万元用于补贴农户和业主发展核桃产业,并免收农民核桃专业合作社的登记、年检、管理费用。

㈢建立产业奖励机制。坚持“农户投工投劳、社会和企业投入”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县政府将建立核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核桃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专合组织、技术服务、品牌推介和市场建设、龙头企业引进培育等政策扶持和发展奖励。核桃产业基地建设政府按照每亩40元的标准提供种苗,免费技术指导,并按每亩60元的标准给予化肥、农药、农膜等物资补助;对示范乡镇、示范村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对不合格的予以取缔,对达标的示范村给予1万元补贴,对达标示范乡镇给予5万元奖励;品种改良坚持以专业队伍嫁接为主,农户自主嫁接为辅,凡农户自主嫁接成活率达到要求的,按100元/亩标准进行补贴;同时,每年对核桃专合组织、专业嫁接队伍给予一定的物资或资金补贴。对核桃科技研究有重大贡献,并获得市级以上(含市级)科技进步奖或申请为国家专利的,一次性给予主研单位5万元奖励,主研人员分别给予1万元奖励。对核桃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实行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和评估管理机制,对被命名为市级农业产业重点企业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被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的,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对被命名为国家农业产业重点企业的,一次性给予40万元奖励。同时,对核桃加工龙头企业还可在贷款贴息、原料保障、建设用地、项目配套、媒体宣传、展会推介等方面概予优先支持。

五、强化组织保障,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㈠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县上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委督查室、县目标办、县委农工委、县林业和园林局、县财政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统计局、县农业局、县水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机局、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县广播电影电视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和园林局,全面负责核桃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规划设计、方案制定、安排部署、组织实施、督促指导、检查考核、验收兑现等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职尽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的合力。县林业和园林局(县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抓好综合协调、标准制定、规划实施、技术指导、林地流转、检查验收、奖惩兑现等工作;县财政局负责落实好核桃产业扶持的各类财政资金;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落实核桃产业发展项目的立项、编制、申报、争取;县委督查室负责核桃产业发展的督查督办;县目标办负责核桃产业发展的目标管理和考核;县农业局负责指导核桃产业基地的改土培肥;县水务局负责抓好核桃基地的水利设施建设;县交通运输局、县农机局负责做好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内、示范园区的道路建设;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负责抓好核桃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负责组织、指导核桃产业的科技研发;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要积极依托扶贫开发项目,加大对核桃产业发

第四篇:关于加快全县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定稿)

关于加快全县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结合我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为目标,以优化品种、扩大规模、提升质量、科学管理和品牌创建为基础,以推广矮化密植为重点,以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和责任落实为保障,积极培育新型苹果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健全营销网络,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促进全县果农率先进入小康,力争把庆城建成甘肃一流,全国闻名的优质鲜食苹果生产基地。

二、目标任务

1、基地规模化。全县每年新栽优质苹果1.5万亩,至“十二五”末的2015年苹果总面积达到26万亩,挂果面积达到16万亩,苹果总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达到5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达到2200元,净增1024元。

2、布局科学化。赤城、白马、高楼、驿马、桐川、熊家庙6乡镇为产业核心区,力争实现赤城、白马、高楼和熊家庙4乡镇栽植全覆盖,南庄、庆城、玄马、卅铺、马岭、葛崾岘为新植示范区,建成庆城-南庄-玄马万亩矮化密植示范带,熊家庙-驿马-桐川万亩 1

乔化、矮化苹果栽植示范带,卅铺、马岭、葛崾岘各建成1个千亩栽植示范点,在蔡家庙、卅铺建立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3、生产标准化。严格按照《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要求,推进标准化栽植和生产管理,创建绿色苹果生产示范园、间伐改造提质示范园、矮化密植示范园,通过示范带动,使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促进苹果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4、产业配套化。发展壮大苹果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构建育苗、建园、生产、储运、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年育苗200万株,苹果贮藏能力8万吨,商品化处理能力8万吨,加工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

5、营销品牌化。围绕“庆阳苹果”品牌创建,申报产地保护标志;在原有“无公害苹果”认证基础上,申报认证“绿色食品”标识;积极创建绿色苹果专用商标,争创全国绿色食品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

6、果农专业化。依托苹果专业合作社,提升果农组织化程度,使果农入社率达到90%,年选拔聘用专职农民技术员200人左右,组建村级新型农业服务社。依托苹果试验示范站专家,县上每年举办4期果农骨干培训班,培训骨干3000人次,乡镇每年对果农进行一次轮训,使果农全面掌握常规栽培管理技术。

三、重点工作

(一)编制完善苹果产业规划。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编制果业发展三年规划。重点围绕基地建设(乔化改造和矮化新栽)、加工转化(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三个环节,明确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引领全县苹果产业发展。各乡镇要按照县上总体规划

布局,结合实际制定各自发展规划和计划,打破村组界线,因地制宜规划若干个示范片带和产业基地,确保三年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规模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在推进三年生矮化中间砧苗木(亩栽83株)的同时,发展二年生乔化短枝型品种(亩栽44株)栽植。优化品种结构和比例,以优质红富士系列品种为主,合理搭配嘎拉系、短枝型等优良品种,改变品种单一的缺陷,使早、中、晚熟苹果比例趋于5:20:75。二是建设优质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由果业局负责,在蔡家庙、卅铺2乡镇建立500亩育苗基地,以长富2号等优系红富士系列品种为重点,以矮化中间砧苗木繁育为主,年生产优质良种苗木200万株,力争全县苹果苗木实现本土化。三是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以中间砧苗木为主,扩大矮化密植面积和范围,严格按照技术规范高标准建园,整片带、整区域、集中连片推进,完成产业规划栽植任务,着力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带动效应强的规模栽植片带。全县每年新植果园1.5万亩,当年存活率确保达到90%以上。驿马、桐川、熊家庙、南庄、玄马每年至少建立一个500-1000亩的栽植示范点,葛崾岘、卅铺、马岭每年至少建立一个300-500亩栽植示范点。四是创新栽管模式。通过招商引资或宣传发动,积极鼓励和扶持涉果企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投资主体,采取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创新“公司租赁”、“合作社流转”、“大户联合”、“散户连片”四种建园模式,促进苹果栽植规模推进。对无劳力经营的现有果园,鼓励大户承包经营或由村组牵头合作经营。建立健全村级互助资金协会,为联户规模栽植群众担保发放贷款资金。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发动群众及社会组织自觉参与到苹果产业中来,逐步实现

由“要我干”到“我要干”、“抢着干”的良好发展格局,推动庆城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果园标准化生产。一是抓好示范园建设。按照新建、幼龄、盛果三种类型,着力建设一批质量高、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标准化生产示范点。赤城、白马、高楼以间伐为主创建1-3个百亩示范点,三年内间伐面积达到60%,推动全县6万亩间伐改造果园在五年内完成提质改造。二是抓好新植园管理。制定出台《庆城县苹果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坚持大肥、大水、大苗栽植,落实“一年定杆、二年重剪、三年拉技细管、四年挂果、五年丰产”的早果丰产栽培技术,提升果园早期管理水平,奠定丰产基础。三是抓好挂果园精细化管理。制定出台《结果园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郁闭园间伐改造技术规程》,全面推行树形改良、配方施肥、果实套袋、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措施,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入。对10年生以上的乔化郁闭园实施间伐改造,将亩栽植株数调减到30株以下,使果园具有“行间有空带、株间不交接、树冠光照好、下垂枝结果”的基本特征,力求达到“枝枝有效、叶叶见光、果果优质”的效果,逐步实现“省力栽培、精品生产”,使间伐改造园亩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四)健全新型果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组织。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指导下,以果业局为基础,以乡镇果站为纽带,以村级果业服务社为支撑,健全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采取“传、帮、带”的服务模式,实行1名驻站专家带5名果业局工作人员,1名果业局工作人员带乡果站5名技术干部,每个果站干部带5-10名专职农民技术员,培养500名左右的专职农民技术队伍。二是创建

果业科技创新平台。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的作用,开展苹果生产试验示范,研发推广一批适合本地的新技术、新品种,培养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骨干,提升苹果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三是创建果业信息服务平台。在县果业局设立信息服务办公室,建立果业信息库,创办庆城果业网站,依托移动网络开通果农信息“直通车”,适时向果农发送病虫害防治、市场销售、实用管理技术等信息,实现果业服务零距离、精细化。四是创建防灾减灾预警平台。针对自然灾害频发对果业生产造成大幅减产的问题,由县果业局联合气象局设立防灾减灾预警指挥中心,在各乡镇果业集中区设立20个左右的灾害预警监测点,配备相关设备,重点防范花期霜冻、暑期冰雹、干旱、病虫害等灾害。积极引导果农参加果园保险,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五是探索果园资本化运营平台。由政府、银行、中介三方组建评估机构,对管理好、收入稳定、达到一定规模的果园,尝试进行资产评估,实现果园资产化、物权化,果农以此可享受果园物权保护,并可以抵押、担保等方式进行投融资,联合组建资金互助社。

(五)建立完善产业支撑体系。一是强化科技支撑。要大力推广配方施肥、起垄覆膜、肥水耦合、保花保果等技术,实施全套袋栽培管理,使套袋果率达到90%以上。要以土肥水管理为重点,推行果园生草、覆草、覆膜和穴贮肥水等旱作免耕措施。以建造生态果园为目标,推广“灯、板、带”虫害控制技术和病害预防技术,逐步减少喷药次数,在果品生产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生物链”,生产安全、营养的绿色果品和有机苹果。二是强化农业机械化支撑。加快推进集约化、省力化管理方式,县农机局要大力实施农机具补

贴项目,引进推广小型微耕机、喷药机、割草机、施肥机等新型实用果园机械,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降低果园劳动强度和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三是强化果区基础设施支撑。对果业发展集中区,实施水、电、田、林、路、居民小区等基础设施集中配套,推进果区新农村建设。重点实施水窖集雨、机井、小电井等项目,收集天上水、拦截地表水、开采地下水、保住土壤水,解决果区群众人畜饮水和果业发展需求。四是探索产业联动模式。积极发展“果、畜、沼、草”循环经济模式,结合果园生草,引导支持农户养畜,配套建设若干养殖小区,为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料来源,走果畜互促互进的路子。

(六)加大品牌创建和宣传力度。争创全国绿色食品苹果生产基地,申报认证产地标识和著名商标,使全县苹果以统一品牌、统一标志进入市场,全面提高我县苹果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要建立质量安全制度,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实行统一标准生产,统一采后处理,做到责任、标准、服务、制度、标牌、宣传、资金 “七个到园”,积极推进果园向绿色、有机化方向发展。在我县原有的1.3万亩出口港澳及泰国果园注册的基础上,扩大出口果园注册面积,努力尝试果园GAP认证(良好农业规范),开拓国际苹果中、高端市场。进一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在县界、交通路口、旅游景点等设立大型固定广告宣传牌,积极参加农交会、农高会、农博会等各种节会,展示推介“庆阳苹果-赤诚基地”品牌,树立产地形象和品牌形象,提高庆阳苹果的知名度。

(七)积极推进营销体系建设。一是大力开拓鲜果销售市场。坚持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巩固低端市场,开拓中高端市场;巩固现有销售网络,开拓农超对接、特行直供等新的销售渠道。

各主产乡镇要组建统一的营销机构,积极发展销售中介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依法规范销售市场秩序。在白马铺乡建立苹果物流交易中心,驿马园区建立苹果加工基地,在广州江门等主销区建立苹果直销点。探索发展果品销售电子商务,注册网络销售公司和网店,及时发布供需信息,借助物流系统,实现快捷销售。二是加强果品贮运能力建设。各乡镇要通过招商引资和扶持现有企业,重点培育建设3000吨级以上果品机械制冷库或气调库,配置鲜果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和冷链运输体系,逐步使苹果年贮藏能力达到产量的50%,延长销售期,缓解产销两旺矛盾,稳定果品价格,增加果农收入。三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包装、加工、贮藏和营销型企业,扶持壮大恒盛果汁、宝源果蔬、梦圆包装、天福源苹果酒业等企业进行产能提升和技术改造,开发果粉、果酱等新产品,扩大果汁、果圈、果酒、果醋等系列终端产品,提高果品加工利用率和附加值。积极培育具有自主出口权的明星企业,推进苹果产业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组建果品营销公司,培育具有我县品牌的纸箱、纸袋公司,以庆城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四是加强质检体系建设。以乡镇为基础,工商、农牧、质检、农业局组建质量检测中心,履行质量检测职能,使质量检测成为树立和提高我县苹果品牌的有力抓手。

(八)发展壮大果业专业合作组织。苹果生产集中区每村组建1个专业合作社或协会,每个主产乡镇确立1个骨干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配备专门的办公场所、多媒体培训教室、信息发布栏、果品质量速测室等公用设备和设施,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要积极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提高苹果生产、贮运和营销的组织化程度,围绕果业产销开展经营性业务,实行统一技术生产、统一物资配送、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分级包装、统一价格销售,最大限度保护果农的利益,树立产地品牌形象,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各乡镇要积极支持专业合作社和果业大户流转土地,组建家庭农场,开展规模经营。各乡镇党委要积极引导骨干社成立党支部,吸收新党员,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更好地发挥党员在果业生产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县果业局、供销联社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资金,为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提供支持。县上每年对合作社工作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进行资金奖励,对组织松散、作用发挥不充分的进行整改提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政府县长、四大家分管领导和果业首席专家任副组长,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农村部、发改、财政、果业、扶贫、农牧、林业、水利、科技、农机、气象、工信、文广、工商、商务、质监等部门及各乡镇书记为成员的苹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规划指导、协调推进、技术服务、督查考核等工作。把苹果产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一号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目标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考核体系,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负责的工作机制。

(二)强化协调配合。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密切协作,合力推进。县委农村部要围绕“四条环线”、“一乡四村”建设,抓好产业规划摆布,与新农村建设一并推进落实。果业局要牵头抓总,全面做好规划编制、任务分解、技术指导、服务管理、督促检查等工作。县发改局、财政局、工信局、农牧局、林业局、扶贫办等部门要精心包装项目,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县水务局、农机局、交通局、科技局、供销社、气象局等部

门要积极为果业发展提供相关配套服务,支持果业发展壮大。宣传部、文广局、工商局、商务局、质检局等部门,要围绕产业发展,组织开展集中宣传和推介,申报注册商标,提升庆城苹果品牌知名度。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县级财政扶持力度,将果业发展资金列入县乡财政预算,重点支持矮化果园栽植、良种苗木繁育、标准化示范园建设、专业技术队伍补贴、宣传培训、市场营销等果业发展项目。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对当年完成矮化新栽千亩连片示范点、且存活率达到90%以上的乡镇,苗木全投,并在第二年验收后奖补20万元;对矮化新栽500亩以上连片示范点的,苗木县投90%并奖补10万元;百亩以上矮化连片栽植点苗木县投70%,每亩奖补100元;对乔化栽植且存活率达到90%以上的,每亩分次补助栽植资金100元。对落实间伐及标准化管理措施,连片百亩以上考核达标的,给予0.5-5万元奖补。积极争取农业部“菜篮子”工程标准果园创建、苹果产业扶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苹果栽植和培训、合作社补贴资金和企业冷藏库建设等国家、省、市相关项目,整合“一事一议”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开发、实用技术培训、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一乡四村”建设等项目资金,支持苹果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果业投入机制。

(四)加强宣传培训。按照“行政推动、宣传促动、示范带动”的总体要求,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宣传范围,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充分调动农民发展苹果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双学双提升”活动,加强乡村干部果业培训,特别是乡镇书记、乡镇长要争做“果书记”、“果乡

长”,成为发展苹果产业的行家里手。果业局要制定宣传培训计划,在县电视台开办苹果栽培管理技术讲座,组织专家、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技术培训队,深入乡村和田间地头开展培训和指导服务。产业核心区和新植示范区乡镇每要建立一处产业宣传长廊,采取播放专家讲座、印发宣传资料、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苹果栽培实用技术和营销常识,开展果农、经销商诚信培训,不断提高科学务果水平和诚信经营意识,规范果园管理技术和营销市场秩序。加强果农行为规范建设,以诚信意识、实干精神和创业精神等为核心,培育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新型果农。

(五)严格督查考核。建立健全苹果产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督查考核机制,制定《庆城县苹果产业考核管理办法》,由纪委、组织部、考核办和果业局具体实施,坚持分阶段抓督查、抓推进、抓落实,严格考核,重奖真罚。各乡镇、各部门也要健全考核机制、完善考核办法,推动形成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落实、推动工作的正确导向。对农民专职技术人员实行半年考核制和年末末位淘汰制,果业技术人员实行绩效工资制。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的运用,对在苹果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乡镇、企业和果农大户予以重奖,对成绩突出的果业技术干部和乡镇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措施不力、完不成任务的乡镇扣减补贴资金,并实行责任追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五篇:白霓镇发展茶叶产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白霓镇发展茶叶产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调研报告

崇阳县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将发展茶叶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加快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为加快白霓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合理布局,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向更高标准发展,我镇对茶叶产业进行了认真调研,获得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一、基本概况

白霓位于鄂南三县的中心。东连咸宁,南接江西,西通湖南,北邻蒲圻。带三镇二乡,通三省六县,版图面积187平方公里,耕地61088亩,年平均气温19.7℃,年平均降雨量为1860毫米。

全镇22个村,1个社区,187个村民小组,12428户,64890人,其中集镇人口32000人。2011年全镇工农业总值13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6612元。

二、白霓镇茶叶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十一五”规划的经济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加大对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把茶叶产业作为我镇发展的重要产业。通过几年的努力茶叶产业已初具规模,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强了全镇的发展后劲。2011年末,全镇茶叶初制所3个,精制茶厂1个,精制生产能力3000公斤,茶叶科技队伍4人。茶叶面积1450亩,产量8700公斤,产值359万元。

三、存在问题

1.茶园基础薄弱,产出效益低下。一是投入严重不足。投入严重不足是目前我镇茶园最突出的问题。老百姓由于经济承受能力和思想认识问题,没有对茶园进行足够的劳力、资金、肥料和技术方面的投入。二是产出效益低下。由于茶园严重缺乏投入,导致茶园鲜叶产量低,群众得不到实惠。三是产出效益低导致了采摘工难找的问题。而茶叶产业是一个劳动力和资金密集性产业,只有高投入才会有高产出。由于缺乏投入,严重缺乏肥料,本应该进入采摘期的茶园不是不能投产就是产量极低,导致经营者没有效益,经营者越是没有效益,就越没有资金投入,出现这种恶性循环。

2.龙头企业弱小,带动能力不强。乡镇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许多茶场都处于亏损状况,不足以带动本地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3.品牌技术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单产和质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有的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普遍缺乏经过正规化专业培训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4、营销网络薄弱,市场化程度低。我镇茶园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销售、定价等方面非常被动,基本上被中间商、外商所主导,缺乏

市场话语权,是纯粹的初加工。基本拘于本地市场,鲜有销往周边地区,难以辐射到大众市场,品牌对销售的带动效应不明显。

5.经营体制不顺,难以做大做强。茶场的经营体制不顺,经营方式僵化,缺乏灵活性,难以进行有机结合,致使茶园一直无法做大做强。

四、对策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建设茶叶专业村。农业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农业产业化前期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茶叶产业更不例外。茶园管理是打牢产业基础的保证。建设茶叶专业村是强化茶园管理和促进茶叶产业化的有效途径。管理就需要投入,而缺乏投入是目前各乡镇茶园存在的通病。解决投入的问题需要建立科学的投入机制,通过国家扶持、个人自筹、他人入股等多元投资体制加强茶园管理。一是要扶持茶农加强茶园基础,使茶园尽见效,提高茶农种茶的积极性。建议县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对茶园进行连续两年的扶持,茶园效益就可显著提高,茶农得到了实惠,就会变被动投入为主动投入。二是积极鼓励个人投资,放低茶农信贷门槛,使茶农贷款不再难。三是改善茶园、茶场的交通、水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四是建设茶园标准示范村。通过示范村的经济效益来带动茶农管理好茶园。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茶农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提高茶园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没有茶叶生产的专业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茶叶产业化,要用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机制促进茶农加强茶园管理,杜绝茶园套种、荒草现象,使农民从种植传统的农作物转变为专门种植茶叶,使茶叶

专业村成为真正的专业村,茶农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农”。

2.整合优势资源,培植龙头企业。一是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一个或多个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上档次的茶叶龙头企业,不仅是县内的,也可以县外的省外的,引入的县外企业要与县内企业一视同仁,都能够享受优惠政策,要从创优发展环境上入手,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二是要通过租赁、承包、拍卖等多种形式,使有能力、有资金、懂技术的人进入茶叶产业。三是通过强强联合、兼并、与其他茶场重组等形式做大,引导鼓励一批茶叶企业和农户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茶业集团或茶叶协会,发挥龙头企业联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四是实行场园分离,将现有的集体茶园分散承包给个人经营管理,明确产权关系,全部实行私有私营,公有民营,有偿转让,集中联营。

3.大力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一是加快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逐步创造吸引、留住茶叶中高级人才,并让其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环境,努力使中高级茶叶技术人才稳步增加。加大对基层茶叶技术人员和茶场工人、茶农的培训力度,力争3年内各种形式的培训能覆盖所有从业人员。二是推广良种茶树。要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新建茶园要实行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要有利于机械化作业的需要,克服盲目扩大面积,不注重建园质量。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通过标准建园,努力加速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步伐,淘汰一批品质较差的老茶树。

4.转变经营体制,合理组织引导。一是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

有技术、有资金的人才投身茶叶产业,引导茶园合理流转,使茶叶产业的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技术人才、有资金实力者、专业大户集中。二是是拓展投资渠道。国家的退耕还林资金和扶贫资金可部分用于条件成熟、项目符合要求的茶场或茶农。协调茶叶生产企业、茶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为他们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创造条件。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势资源吸引外来资金发展茶叶产业。

5.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发展观念。一是政府各部门要确实转变职能,不该管的事坚决不管,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主要从服务上入手,抓投资环境改善。二是要树立只有发展农业产业化才能繁荣农村经济的思想,克服“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茶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大发展的观念。组织部分干部群众到茶叶产业发展较好的浙江、福建、恩施等地学习考察,开阔他们的视野。三是尽快制定茶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做好产业科学规划,确定专业村,进行重点扶持。

下载黔西南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黔西南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0922

    中共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借助全省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发展“休闲度假云南、......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 哈发〔2011〕2 号 (2011年3月15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实施我市新战略、建......

    关于加快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产业是符合世界食品消费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

    关于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 市农委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蔬菜产业,充分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就加快推进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发展......

    青岛茶叶产业发展研究汇总

    青岛茶叶产业发展研究汇总 一、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9月21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马连道首次正式对外公布了《2011中国茶行业发展报告》。报告披露:2010年我国茶叶种......

    开拓创新,积极发展茶叶产业

    开拓创新,努力巩固和发展茶叶产业进入新世纪,传统的茶叶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我县的茶叶产业如何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茶叶产业的现......

    关于加快发展劳务产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劳务产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劳务产业作为我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就业,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

    贯彻市委市政府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意见

    佛办字„2011‟ 号 中共佛坪县委办公室 佛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贯彻市委市政府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决定重点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的通知 各镇党委、政府,县直各党(工)委、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