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调整的思考
活动背景:
活动区活动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要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活动质量。而影响活动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活动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材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是决定幼儿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材料是一种间接的教育手段,以上我们已充分认识到材料的先进性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这并不能完全代替幼儿的发展。一位研究活动的专家指出:“活动材料只是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在没有与活动有关的直接和间接指导的情况下,活动材料本身不会有教育意义和可解释性。”。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幼儿的发展是受到多重综合因素的影响。因而材料投放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完结篇,而是始终顺应幼儿的发展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如果想充分利用好材料这一教育手段,就需要教师在材料调整中有一定的教育策略。
实录观察:
观察是了解及评价幼儿在活动区的兴趣及能力表现、了解幼儿个体和群体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能为教师调整材料提供依据。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材料调整的秘诀是要学会观察幼儿对所投放材料的反应。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外显动作和语言表达以及对材料的摆弄状况,分析出幼儿的需求,及时调整材料。它关系到幼儿对材料的兴趣,材料本身效益的发挥,是幼儿成功与材料互动进行建构学习的基础。教师试图从多种角度充分的观察孩子,简单易行的记录分析孩子,其价值不是为了评价孩子,而是为推进儿童建构的系统运转提供策略依据,为材料调整奠定基础。
实录观察一: 参与人数过多,材料缺少。
实录:
在<<我是中国人>>的主题中我在美工区中为幼儿提供了一次行盘子的装饰青花瓷,一开始怕孩子不会画,而且浪费就提供了一些圆形的白纸和极少的一次性盘子。当孩子们看到一次性盘子的时候都很兴奋,都跃跃欲试的想去试试自己设计青花瓷的本领。由于孩子的从众心理,这样一来很多孩子都来到美工区来设计青花瓷,但是一天两天„„她们每次来的时候都发现一次性盘子没有了,所以渐渐的来美工区设计青花瓷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分析与调整: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第一次出示材料,孩子在活动时都对材料十分好奇,但由于教师在准备时只考虑材料适合那一层的孩子而局限了投放的数量。这在观察时能及时发现,在准备其他活动材料时可适当增加新材料的数量,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于是,在美工区中提供了更多数量的一次行盘子,积极的引导那些对设计青花瓷感兴趣却因为数量的问题而不愿意来美工区的小朋友们。并在讲评活动中积极的及时的表扬那样愿意大胆设计青花瓷的幼儿,以此来弥补教师对投放材料较少的错误。
实录二:投放的材料,缺乏兴趣。
实录:
这种情况一般出现于教师新增添的材料,幼儿对材料的使用缺乏自信,无从入手实施活动。在“我们的城市中”我们班班级里的科常区的“汽车跑道”这份材料最初我投放了下斜坡不同材质的道路(吸管、瓦楞纸等材料),两根平行的跑道以及一张由教师制作的记录表,幼儿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铺上两条不同材料的路来进行赛车比赛,感受不同道路下坡的不同速度。幼儿第一次参与积极性高,拿起材料就开始尝试,并认真地记录,在纸上记录了几笔。可刚尝试一会儿,便离开了,接下来换了两名幼儿进行操作此材料,结果也都草草收场,之后的活动中,跑道材料大多被用做开车的马路,并未起到比较的目的。针对上述幼儿出现的情况,我进行了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材料不再吸引他们。其次,材料投放偏向高结构,幼儿在最初的操作中就会被这些目的性给吓跑。
分析与调整:
我进行了第一次的调整:将记录表暂时撤离,增加跑道的数量(在另一端同样添加两根平行跑道),形成了一座“桥”。并请幼儿将孩子自带的小汽车放在这份材料中,孩子们注意到了材料上的变化,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纷纷来到汽车城,拿自己车子和同伴进行赛车,他们似乎对上桥下桥特别感兴趣,活动中他们拿着小汽车反复的比较着,可矛盾也开始产生:提供的车型各种各样,对幼儿的比较造成了干扰,他们在活动中经常争吵着到底是谁的车子下坡比较快。久而久之,孩子们不比了,汽车再次停到了停车场中。作为老师此时知道在活动中跑道、车型对下坡的速度都有影响作用,其次斜坡上一次只能铺设两种不同材料作成的跑道,对整体的比较帮助不大,幼儿经常会再则因为距离较短,部分跑道上的小车速度难以区分。根据分析的原因,我对材料进行了第二次的调整,这次我从难度上给予降低,为孩子提供了同一规格的车型,另外将斜坡下端的拦板去掉,小车下完斜坡后继续在桌面上行驶,将规则提高一个纬度,即看谁跑得远。另外增加了记录方式,也可在桌上作出小车在各个跑道上跑出距离的小标记。结果在之后操作中,幼儿有了公平的竞争,不仅活动中有了积极性,而且也有了更科学的记录方法,对于幼儿的观察很有帮助。
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似乎又不满足了,在一次活动过程中,他们发现到通过改变斜坡高度,小车跑出的距离和速度也都有所不同,于是我马上又对活动进行了第三阶段的调整,对原有固定的下坡高度改装成活动的,这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坡度进行自由调节。活动又顺利开展下去了。
实录三: 多次完成任务,失去挑战。
实录:
在民族棋这份材料中,在投放的第一阶段,孩子的兴趣还是很高的。愿意在通过投骰子的形式,按照骰子上的不同规则进行玩棋。但因为民族上的数字都是正常的1-2间的顺序数数,经过孩子的一段操作中孩子已经掌握了其中的规律。这份材料玩的人就越来越少或是玩玩就走开了。
分析与调整:
这份材料在预设时原本就是有两个点:一是帮助幼儿巩固的数数经验,第二就是巩固幼儿的规则意识,能按照骰子上的规则正确的下棋。但就孩子现在的操作情况而言,发现的问题是孩子对这份材料的新鲜感没有了,而且这份材料当前所具备的难度对于孩子来说有些过于简单。所以我做了以下的调整。
调整次数
调整内容
调整后效果
第一次
(持续2周半)将数字棋中的数字进行了调整,每一步中数字间隔的2个数字,主要发展孩子的两个两个数的数数能力。
孩子们对这份材料的操作又重新有了兴趣,同时充满了挑战性。部分幼儿对两个两个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这部分孩子也愿意来尝试这份材料。
第二次
(2周)将数字棋中每一步的数数是单数数(20以内),如第一步是数字1,第二步就是数字3 幼儿对双数已有一定的经验,所以对单数数充满信心。单大部分幼儿对单数数的规律发现的不是很快,需要在操作几次后才了解。
第三次(1周)将数字棋中每一步的数数是单数数(20以内),如第一步是数字2,第二步就是数字4。
孩子对前两次的的操作已有一定的经验,所以对这次的材料的调整很顺利就找到了数数的规律。
总体反思与思考:
策略一:丰富材料种类,激发活动兴趣。
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一份材料的初期阶段孩子的普遍的都很感兴趣,因为对于有新鲜的材料孩子会跃跃欲试的想”尝尝鲜”。但孩子对新材料的兴趣往往只能维持一小段时间,在同一区域活动中,需要不断增添新的活动材料,不仅有利幼儿的探索、发现与提高,使幼儿的活动内容更趋丰富,同时也能促进幼儿活动主题纵向,横向发展,帮助幼儿进行操作。
策略二:增加辅助材料,拓展活动目标。
孩子经常操作这一材料时间长了已基础掌握了活动方法,这时我为幼儿添加的另一个辅助材料.如:在图书区中一份材料叫做朋友的名字,一开始是小朋友用照片与名字的匹配,一段时间后我添加了学号配对表,也就是添加了统计因素。我对材料调整后我发现,幼儿操作发生了变化,在添加的情况下,幼儿带着原有的经验和获得成功后的自信逐级而上,在掌握对应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统计的方法。
策略三:组合原有材料:延长活动生命。
观察到幼儿在活动进行中对交往的一种需求,所以在一段时间的活动后,我及时回应幼儿,将2分材料“小记者”和“门牌号”这两个不同区域材料的进行合并,组合,融合成一个新的活动主题,让幼儿和同伴进行互动,调查不同小区里都住了哪些同伴。以拓展丰富活动内容,延长材料的生命力。
策略四:设置活动障碍,提出新的挑战。
在投放材料一段时间后可以选择性德拿掉了部分的材料或增加了老师的照片,从而使幼儿活动出现了新的问题,有的幼儿就放弃了,有的发现少了材料的就求助于老师,此时我就激励他们继续活动,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给幼儿提供了更大的探索和实践的空间。
在调整材料的实践中,我也不断的在反思自己的工作。开始真正学着了解、倾听、认同、顺应孩子,更进一步的对教育本身的元素有了重新的思考。
第二篇:个别化学习思考专题小结
个别化学习的思考
个别化学习活动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教育目标,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让幼儿通过自主选择、探索发现,并在合作交往中积累各种经验从而不断发展的活动。它可以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获得相应的发展。经过一学期对于个别化观察与指导的学习,让我对这个除了集体学习活动以外最重要的学习形式有了些自己的体会。
一、给个别化学习赋予一定的情景性,游戏性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表明:生活化、真实性的游戏情境更适合小班幼儿。因此我们努力使材料的投放更显趣味性。让孩子们在与材料的操作、互动中获得了经验。在创设个别化学习材料时,尽可能捕捉和挖掘儿童生活中有意义的信息,融入儿童经历过的生活素材,赋予物化材料鲜活、生动、真实的情感意义,使个别化学习活动具有浓郁的生活色彩,饱含情感的温暖。
如在主题活动——娃娃家创设的“打扮宝宝”活动中,让幼儿把收集到宝宝衣服、裤子、袜子、帽子等放置在区域中,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为宝宝穿着打扮,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调整操作材料,增加一定的情境性,为幼儿准备了收纳箱,以收纳箱的隔离来帮助幼儿整理物品,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做爸爸妈妈,体验了劳动的快乐。这样个别化学习和游戏巧妙结合,不仅使学习内容有了延续性,更使每每个活动内容都相互互动起来,赋予学习内容情境化、游戏化,也更激发起孩子学习的兴趣。
同样在提供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材料中,我们都会选择颜色鲜艳、形象生动、能够活动的材料,使环境与材料接近于生活,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练习。
如在主题活动——小兔乖乖中,我们购置了一个真实的小兔子,并发动家长带来了小兔子爱吃的食物,请幼儿自己喂食小兔子,关注幼儿的情感反应和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幼儿爱小动物的情感。
二、对个别化学习介入是支持性的,而不是干预性的
对于幼儿来说,老师是他们最信任、最信赖的人,所以在当其遇到困难、困惑时,就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向老师进行求助。这时,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推进游戏的进程,教师就要介入游戏。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当幼儿把“球”抛向教师时,教师要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幼儿,在抛接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显然这种介入是支持性的,而不是干预性的,千万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
【案例】崔崔和昊昊选择了操作区的拼图,他们对拼图很有兴趣也很有耐心。一开始,两个人都在安静地拼插着自己手中的拼板,过了一会儿,崔崔开始烦躁起来,他面对自己手中较为复杂的拼板有些失去耐心。这时,他就对我说:“张老师,你帮我找。”我就对他说:“崔崔,老师不能帮你找,你自己的事情要你自己完成。”他一听,先是皱起了眉头,我坐在他身边对他说:“崔崔,老师坐在你边上看你完成的怎样。”我见他大概拼出了头绪鼓励他说:“崔崔,你真棒,都已经拼好了这么多了,你看这部分和一树那部分是连一起的呢,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拼完。”说完,他原先皱着的小眉头舒展了很多,高兴地点点头,继续拼图。不一会儿,昊昊把自己拼完了的那部分拼图,加上崔崔那些合在一起,他们一边说一边拼图,我走到他们身边说:“你们真不错,已经快完成拼图了。”他们听了我的鼓励,开心地继续拼着自己的拼图。
“个别化学习”是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幼儿能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来进行活动,因而它能给幼儿带来更多体验成功愉快的机会。在活动中实现良好的师幼互动,适时、适当地鼓励和支持幼儿对他们自己的问题兴趣在深度和复杂性方面深入钻研,引导他们观察再观察,思考再思考,呈现再呈现,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崔崔小朋友个性内向,做事情缺乏耐心和自信,对于一件事情的专注力总是不能很持久地保持,对于这样的幼儿,作为老师应留意他们活动的动机、目标和困难,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议,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教师要对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以及表现,作出适宜的、及时的的反映,提供适时的、适当的隐性指导与帮助,在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遇到或出现问题,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要学会等待,不能一出现问题就帮他们解决,这只能助长他的依赖性。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
三、看个别化学习进行适时介入 幼儿在每次的区域活动中教师都会注入每个区域新的活动内容,因而每次活动都回出现一些问题而使其受到阻碍,这就形成了一个“结”,这些“结”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案例】洋洋和杨沛霖在看图书,洋洋拿起一本动物书看了起来,当他们看到各种动物时,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我喜欢小猴子,小猴子最会爬树了了。”“我喜欢小鸭子,小鸭子会游水,本领真大。”洋洋和杨沛霖愉快的谈论了起来,洋洋又说:“我奶奶说小猫会自己走路,你上幼儿园也要自己走。”杨沛霖说:“我妈妈小兔子会跳,你也要学会跳跳跳。”站在一边的乐乐说:“小鸡会捉虫,本领也很大。”洋洋就说:“我们来找找看,这本书里还有没有其他动物。”于是他们就找了起来。
近阶段我班正在进行主题活动——动物花花衣,幼儿对此很感兴趣,因此动物就成了孩子们的话题,他们都自己从家里带来了动物书籍,为此,我就在图书角中设立了小小资料库,让幼儿阅读,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幼儿提供相关的材料,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激发幼儿的兴趣,作为老师应仔细观察幼儿的反应,了解幼儿的知识点和兴趣点,同时要保护幼儿积极的想法,相信他们,然后帮助他们解决有困惑的问题。
总之,“个别化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正在成为一种幼儿进行特定学习的活动。它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布置格局,重视幼儿的自主活动,重视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重视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互通。因此我们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采用正确的方法介入幼儿的活动,真正体现教师的引导者、支持者、倾听者和欣赏者的作用,推动幼儿能力的发展。
第三篇:中班个别化学习
百合班个别化学习方案
沈峭倩
情况分析:
本班幼儿共29名,老生26名,新生3名。女生14名,男生15名,男女比例结构相对合理。女生大多喜欢安静的游戏,如:手工、画画、看书等。男生大多喜欢建构益智类的游戏。约21%的幼儿喜欢搭建游戏,一方面由于性别的原因,另一方方面由于这些幼儿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弱,有规则的游戏或需要精细动作的游戏内容对于他们相对较难。约31%的幼儿对美工活动感兴趣,特别喜欢使用剪刀,女生相对较多。由于中班开学以来,学习活动中使用剪刀的频率较多,我们教幼儿如何正确使用剪刀,因此激发幼儿使用剪刀的兴趣。约24。1%的幼儿对棋类游戏感兴趣,这和这些幼儿的能力相关,他们能够理解游戏规则,在游戏中能遵守规则,使得游戏能够持续开展。本班幼儿大部分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在游戏中愿意分享玩具,争抢玩具的现象极少发生。约27%的幼儿能和同伴尝试合作进行游戏,特别是能力强的幼儿能带动能力弱的幼儿进行游戏。约13%的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教突出。
重点观察引导:
1、观察材料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材料是否满足幼儿的需要。
2、幼儿能否简单合作,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3、幼儿能否在操作过程中尝试简单的记录。
个别化学习内容:
1、小工地
材料投放:可供幼儿模仿搭建的示范图。
2、自制迷宫
材料投放:不同难度层次的迷宫、大玻璃珠、小玻璃珠、迷宫闯关本
3、喂娃娃
材料投放:瓶娃娃、筷子、勺子、大、中、小毛绒球、大、小玻璃珠
4、会变的颜色 材料投放:装有红、黄、蓝颜色的水瓶、透明杯子、记录表
5、交通棋
材料投放:幼儿与家长自制的车辆、用泡沫垫制作的棋盘、筛子
6、破译密码箱
材料投放:密码箱图片上面贴有珠码、数字
7、马路上的车
材料投放:制作不同车的示范图、手工纸、剪刀、笔
第四篇:小班个别化学习1
小班个别化学习方案
名称:钓鱼(科学——数)
材料:大鱼池一个,钓鱼竿两根,小鱼若干条,小鱼缸六个,5个鱼缸上有点子,一个鱼缸上是空的。
玩法:
1、两个孩子一起玩。用钓鱼竿钓鱼池里的鱼,根据鱼缸上的点子数量放进相应的鱼。
2、空鱼缸可以根据给孩子的医院放进鱼,与同伴分享有几条。
观察重点:
1、手的协调性、稳定性怎样?能否吊起小鱼。
2、能否根据鱼缸的点数吊相应条数的鱼?
3、和同伴一起钓鱼,分享自己吊的条数。
名称:汽车修理工(健康——生活)
材料:纸板箱制的公共汽车一辆,车上有小洞和大洞,拧螺丝积木一筐,穿线绳若干、地毯。
玩法:
1、做小小修理工,在车身上拧螺丝,要求颜色、形状、大小要匹配。
2、在车窗上穿绳子,穿法多种。
观察重点:
1、能否将螺丝和螺帽进行配对,并拧紧螺丝。
2、能否根据小洞进行穿线。
名称:找小熊(主题《熊的故事》科学——认知、数)
材料:无纺布小熊若干,有五种颜色,里面夾有几何图形,串环若干,图片卡贴于厨背。
玩法:
◆ 玩法一:找小熊
摸藏有几何图形的小熊,用串环勾于该图片下。
◆ 玩法二:小熊排排队 不同颜色的小熊进行排序。
观察重点:
1、用手摸小熊的肚子,能否感知到里面是什么形状的积木?
2、能否根据小熊的颜色进行有序排列。名称:三只熊(主题《熊的故事》语言、科学)
材料:大中小三只熊、橱、床、伞、碗、椅子、玩具等等,录音机,玩法:
1、对大中小的小熊和物品进行分类、摆放。
2、故事:《三只熊》,边讲边操作。
观察重点:
1、幼儿是否能区分大中小物品,并分别送给三只熊。
2、幼儿能否边操作边讲故事《三只熊》,在此基础上会否表演?
第五篇:个别化学习区域环境创设
个别化学习区域环境创设 学习个别化学习的定义:
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与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与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
它与社会性游戏的区别:(定位、价值、功能不同:注重:自我学习自我建构。交往、规则)
主题背景下个别化学习: 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一般是指以主题为背景,以区域为活动形式,教师依据主题目标,有目的地创设与主题相关联的区域活动,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
个别化学习研究的定位 : 以新教材为主,侧重主题背景下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研讨。以非主体个别化学习材料研讨为辅,关注课程平衡需要。
价值:
1、充分考虑幼儿的差异性与不均衡性,目的是让孩子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2、重视的是幼儿个体的自主学习,重视的是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体现在独立学习。功能:
1、实现课程的平衡
2、有利用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有利于激发幼儿自主性、积极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4、有利于拓展课程的组织形式
5、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家庭、社区)
二、区域内容的划分
• 共同生活:基本生活能力、情绪、主动、整理、规则、不同文化等。• 探索世界(☺)科学区、计算区、拼图区 表达表现(☺)有按学科划分,如上面
也有按综合区划分,如:我是中国人中的有用的纸,以小主题划分的内容
三、内容提供时的策略
1、紧密性(提供的内容尽量与主题相关)•
2、全面性: ⊕课程的平衡性。⊕主题与非主题的关系
3、挑战性(设定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4、层次性 1)蝴蝶翅膀的对应)
2)图形的拼搭:小班:完整。中:组合拼搭。大班是图形方位组合、重叠的体积数量:数积木)3)购物中加减运算:使用6元,选2样,正好用完。使用6元,选2样相同类型的,正好用完。使用6元,选2样,还剩1元。)
5、情感性:改变我们只注重肌肉和认知的训练,让操作变得有意义,也体现我们培养目标的整合性。
例:做花、做蛋糕。一定要有一个送的对象——同伴、父母、老师等,还要有贺卡。•
6、趣味性:幼儿年龄的需要、激发幼儿的兴趣。(照片:趣味性)
四、区域划分的格局与设置 •
1、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
• 1)、数学、科学、阅读区,放在相对安静的地方。• 2)运动、音乐设在走廊、阳台。
• 3)美工与建构放在邻近区,可将美工作品直接放入建构区)•
2、每个小区域的设置:(材料存放区、操作区、展示区)•
3、利用立体的空间(墙面、桌面、地面)。(☺)五、三个年龄段材料投放的特点
(一)不同年龄段投放不同难度水平的材料
(二)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 •
1、小班:(区域与角色游戏相融)
•(1)可以以角色游戏的形式进行个别化的学习。
• 情景性:(场景的布置:娃娃家、医院、饮食店、超市等、公共汽车)。• 游戏性(角色性),让幼儿以角色扮演的身份,置身在一定的场景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更轻松、快乐,更有趣。(提供一些与角色相配的服装)
•(2)学习内容的整合性:(动作(肌肉)认知、情感、交往)•
2、中班:(确立为个别化的学习)•
3、大班:(确立为个别化的学习)
六、操作材料提供时的注意点:
• 多样性(1、每个小区域内容的多样性,便于幼儿能较长时间的操作。例:糖果屋:做糖、分糖果、送糖果)
2、材料的多样性,便于幼儿表征的多样性 •
2、牢固性(避免一次性使用)
3、美观性(教师提供的材料。幼儿作品展示时的美观性,尽可能将幼儿的作品与背景融合)•
4、涉及实验操作的内容,要提供操作卡、任务卡、答案本。•(尽量多用图示,少文字,让图示说话)
七、不同学科领域学习方式的介绍 • 数学、语言、音乐
八、区域活动管理:
1、控制人数:脚印(小班)、标志(中、大班)
2、操作后材料的摆放归类(厨柜和操作盘制作相应的标记)
九、活动区的取名:生动、贴切、艺术。
• 例:新年树---新年树亮灯啦;火锅店---热腾腾的火锅店;围巾店----暖洋洋超市 • 例:“DIY”创意变变变
小班个别化学习开展要求 场地安排:走廊、教室、午睡室 中班个别化学习开展要求 场地安排:走廊、教室、午睡室 大班个别化学习开展要求
• 一半幼儿在教室、走廊以及午睡室 • 另一半幼儿进专业活动室 • 走廊安排
5-6个人,以舞蹈、器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