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哈政综〔2008〕35号)[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3 13:1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哈政综〔2008〕35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哈政综〔2008〕35号)》。

第一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哈政综〔2008〕35号)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综〔2008〕35号 【发布日期】2008-05-19 【生效日期】2008-05-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哈政综〔2008〕35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我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层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预防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保障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按照《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黑政办发〔2007〕64号)精神,现就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依靠群众、立足基层,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力争通过2至3年,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落实,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广大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遍提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显著提高。

二、工作任务

(一)做好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改。社区、乡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基层组织和单位是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改的责任主体,要逐步建立健全及时发现、定期排查、实时监测、有效整改的动态监管机制。要结合实际,对本区域、本单位的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因素以及社会矛盾纠纷等进行全面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坚持边查边改的原则,对短期内可以完成整改的,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限期整改,并做好监控和应急准备工作;对自身难以完成整改的,要及时向区、县(市)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要对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因素以及社会矛盾纠纷等登记建档,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

(二)开展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演练。社区、乡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基层组织和单位要按照本部门、本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根据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内容,以落实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组织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针对生产事故易发环节,每年至少组织1次应急演练。应急演练组织工作要科学统筹,合理安排。演练结束后,组织者要从预案是否符合实际、联动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协调联动是否快捷、高效等方面,对演练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确保演练不走过场。

(三)加强信息报告和预警。按照《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意见的通知》(哈政办发〔2007〕4号)要求,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向上级政府、有关单位和救援机构报告信息,紧急情况可同时越级上报。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居(村)委会及社区物业管理企业也要加强值班工作。要建立基层信息报告网络,重点区域、行业、部位及群体要设立安全员,并明确其信息报告任务,同时鼓励群众及时报告相关信息。要建立完善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息、电话、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四)做好先期处置、协助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基层组织和单位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通报信息、组织应急队伍,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开展先期处置工作;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故,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要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疏散、转移,做好安置工作,同时要引导群众积极自救、互救。当上级政府、部门和单位负责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时,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做好现场取证、道路引领、后勤保障和秩序维护等协助处置工作。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抚恤补偿、医疗康复、心理引导、环境整治、保险理赔、事件调查评估和制定实施重建规划等各项工作,组织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要特别注意帮助解决五保户、特困户和城市低保对象等群众的困难,确保灾后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正常。

(五)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社区和乡村要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对员工开展应急培训,使员工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高危行业企业要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宣传和培训。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三、推进措施

(一)建立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各区、县(市)政府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常设办事机构,确定专职人员开展工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明确突发事件应急领导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并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二)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为扩大应急预案的覆盖面,社区、乡(镇)、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在2008年年底以前完成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制发编制指南,明确预案编制的组织要求、内容要求和审批程序;区、县(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的编制、衔接、备案和修订等管理工作。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基层组织和单位要针对本区域、本单位常发突发事件,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和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

(三)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要组织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和志愿者等建立基层应急队伍;居(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做好应急队伍组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卫生、城建、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等基层管理工作人员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基层应急队伍平时要加强防范,险时要立即集结到位,开展先期处置。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完善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基层应急管理机制要科学合理,既要明确应急管理工作中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还要明确应急管理工作程序和工作途径,促进应急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提高第一时间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基层应急管理要重点完善4方面机制:一是预警机制,能及时发布预警信号,为突发事件的早期化解和妥善处置提供依据;二是响应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能有效地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三是协调机制,能协调落实应急处置中各部门的职能任务,实现各部门间资源的整合共享与综合利用;四是社会管理机制,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解决好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

(五)加快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各区、县(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基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乡(镇)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地区常发突发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乡村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基层公用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在城市社区要严格功能分区,特别是棚户区、人口密集场所和工业区等高风险地区,要加强消防、避难场所、医疗卫生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好应急必需器材;城管、燃气、自来水、电力等部门要加强公共设施抗灾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做好日常管理和巡查;通信等部门要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帮助有条件的社区布局电子监控设备,便于掌控辖区的安全状况,实现信息、图像的快速采集和处理。学校要结合隐患排查整改,重点做好教室、宿舍、集体活动场所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有针对性地储备应急物资装备;按照有关卫生标准要求,加强学生食堂、宿舍、厕所等设施建设;加强校内交通安全标识和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装备及设施建设,有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设备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

(六)健全和完善应急法规政策。各区、县(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贯彻落实工作,加强宣传培训,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尽快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关部门要尽快完善应急管理财政扶持政策,建立完善应急资源征收、征用补偿制度和利用保险等各种市场手段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研究制定应急管理中的保险、抚恤政策,解决基层群众和基层队伍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研究制定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研发适合基层、家庭使用的应急产品,提高应急产品科技含量;研究制定推进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从事应急志愿服务;研究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捐赠,形成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市)政府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其有关部门要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应急管理融入到防灾减灾、安全保卫、卫生防疫、医疗救援、宣传教育、群众思想工作以及日常生产、生活等各项管理工作中,并将有关费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范围。基层组织和单位的负责人要加强对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积极创造条件,为应急管理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要不断总结应急管理工作经验,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有利于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各区、县(市)政府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充分整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种应急资源,组织建立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基层组织以及上级救援机构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应急管理各环节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和物资联动。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红十字会、社区业主委员会及志愿者在基层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基层应急管理的合力。

(三)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各区、县(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责任制。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建立主要领导全面负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并逐级落实责任。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估体系,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区、县(市)政府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基层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建立并完善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奖惩制度,对因失职、渎职行为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对预防和处置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四)发挥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各区、县(市)政府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其有关部门要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工作水平。突发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要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正确引导新闻舆论,稳定公众情绪,防止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克服或及时消除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舆论反映的客观问题要深查原因,切实整改。要组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报道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营造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五月十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林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哈政综〔2006〕12号)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综〔2006〕12号 【发布日期】2005-03-20 【生效日期】2005-03-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林地保护管理的通知

(哈政综〔2006〕12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

自《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地和乱占林地的通知》(国发明电〔1998〕8号,以下简称《通知》)下发以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切实采取措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全市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多年保持双增长。但是,由于粮食价格因素和开发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侵占、蚕食林地开垦农田、挖砂采石取土,盲目开发旅游项目,大量砍伐林木建滑雪场、度假村等。经市林业部门调查,全市有24243.81公顷被非法开垦的林地尚未还林,近18%的砂石场非法侵占或违法占用林地面积247公顷,10项已建和在建工程项目存在超面积、超用途使用林地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使森林资源不断遭到破坏,直接威胁国土生态安全,严重影响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全市林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采取强有力措施,禁止一切非法占用和使用林地行为?

市林业主管部门要会同各区、县(市)政府对全市违法占用或使用林地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清理整顿,严格制止在《森林法》规定的林地上和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其它宜林地上进行一切违法占用或使用林地的活动。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按照管理权限,对违法占用或使用林地的行为依法作出处理。未经有资质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擅自变更国有林地的经营界线和经营主体,不得以放活经营权等名义变相出让森林资源资产。对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一经发现,要依法从严查处,并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二、精心组织,加快非法侵占林地的清理和回收工作?

各地区要在查清非法侵占林地情况的基础上,依法分类施策,加快清理回收进度。对于非法开垦的林地,要本着尊重历史、兼顾现实,客观公正、利于稳定,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制订还林规划,限期还林。对于形成时间较长、成因比较复杂、已取得土地使用证并在第二轮土地承包中作为耕地发包的非法开垦林地,要查清具体成因,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进行裁决,明确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对未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非法占用林地挖沙采石、开发旅游项目和建设各类工程的,由当地政府和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立案查处,对相关企业该关闭的关闭,该还林的还林。?

三、依法行政,严格实行林地用途管制?

林地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必须保持长期稳定,绝不能以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破坏森林资源、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各区、县(市)政府要在稳定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的基础上,加快林权登记发证进度,依法保护森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森林资源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要组织编制科学、合理的林地利用规划,建立健全林地管理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森林资源消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严格的林地用途管制,从根本上杜绝无序开发林地的行为,保护生态建设成果,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四、加强治理整顿,进一步规范林地市场秩序?

各地区要以此次林地清理整顿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对林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领导。各区、县(市)政府要组织林业、农业、国土资源、旅游、工商、建设和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开展经常性的林地市场清理整顿活动。要加强对林地使用管理问题的研究,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征占和使用林地审批制度,坚决杜绝不当的行政干预,建立规范的林地市场秩序。各地区要将非法侵占林地清理和回收工作情况形成专题报告,于2006年5月31日前报市林业局,市政府将对各地区林地保护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二○○五年三月二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市区采取集中供热的通知(哈政办综〔20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办综〔2009〕84号 【发布日期】2009-12-09 【生效日期】2009-12-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市区采取集中供热的通知

(哈政办综〔2009〕84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我市供热市场管理,提高供热质量,改善大气环境,打造低碳城市,规范发展热用户行为,逐步取缔分散燃煤小锅炉,根据《黑龙江省城市供热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有关规定,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市区采取集中供热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在市区集中供热热网辐射范围内的新建建筑,必须按照《哈尔滨市区集中供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求接入集中供热热网;对不在集中供热热网辐射范围内的新建建筑,必须按照《条例》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就近接入既有供热热源,待集中供热热网辐射到该区域后,并入集中供热热网。新建建筑优先接入热电联产供热企业热网。

二、锅炉单台容量在7兆瓦以下的小型热源,不允许发展新热用户。

三、各热源单位、供热单位必须按照《规划》确定的区域发展热用户,不得超范围经营。

四、集中供热单位必须按照《规划》要求,以热源为中心,由近及远发展热用户,不得有选择性地发展热用户。

五、既有居民用户拆除原有小锅炉实行并网的供热工程建设配套费实行免收;新建建筑的开发建设单位和既有非居民建筑并入集中供热热网的单位,应按照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交缴供热工程建设配套费。

六、对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拆并小锅炉,实施既有居民建筑并入集中供热热网的拆并供热企业,实行每并入1平方米既有居民建筑奖励1元的政策。

七、对于违反本通知规定的热源单位和供热单位,将不予批建新热源项目,不批准新建供热管网和发展新建热负荷;将降低企业信用评价等级,取消参加创先评优资格。对情节严重的,在实施供热特许经营制度时,将不予市场准入。

特此通知。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十二月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举办英国桑德兰商务周活动的通知(哈政综〔20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综〔2009〕18号 【发布日期】2009-04-16 【生效日期】2009-04-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举办英国桑德兰商务周活动的通知

(哈政综〔2009〕18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为庆祝我市与英国桑德兰市即将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关系,促进两市经贸交流,经双方商定,桑德兰市政府、英国贸易投资总署(UKTI)将与我市合作,于2009年5月17日至21日在哈尔滨举办英国桑德兰商务周活动(以下简称“商务周活动”)。届时,桑德兰市政府、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东北地区办公室、英格兰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署、英国东北商会以及企业界人士将参会。为切实做好商务周活动各项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责任分工

(一)市外侨办

1.制定工作方案、预算;

2.安排市内参观;

3.安排市领导会见宴请;

4.举办签约仪式及酒会;

5.筹备召开商务周开幕式暨哈尔滨市市情推介会;

6.邀请市领导出席商务周相关活动;

7.聘请同声传译人员;

8.负责中方与英方的沟通协调;

9.与桑德兰市外办签署双方2010年友城交流计划;

(二)市经合促进局

1.为英国来访的16家企业争取每家寻找1个哈市企业进行对接(4月20日前向市外侨办提交对接企业名单及简介和合作意向);同时组织对接企业参加桑德兰商务周开幕式。2.组织不少于10家有意到英国投资或设立办事处的哈市相关企业参加英国及桑德兰投资说明会。

3.争取落实1―2个企业签约项目,在商务周签约仪式上进行签约。

4.在商务周开幕式上进行哈尔滨市情及投资推介(专题发言及播放宣传片)。

(三)市工商联

1.为英国来访的16家企业争取每家寻找1个哈市企业进行对接(4月20日前向市外侨办提交对接企业名单及简介和合作意向);同时组织对接企业参加桑德兰商务周开幕式。

2.组织不少于10家有意到英国投资或设立办事处的哈市相关企业参加英国及桑德兰投资说明会。

3.争取落实1―2个企业签约项目,在商务周签约仪式上进行签约。

4.与英国东北商会举行工作会谈。

5.在商务周签约仪式上与英国东北商会签署合作意向书。

(四)哈开发区管委会

1.为英国来访的16家企业争取每家寻找1个哈市企业进行对接(4月20日前向市外侨办提交对接企业名单及简介和合作意向);同时组织对接企业参加桑德兰商务周开幕式。

2.组织不少于10家有意到英国投资或设立办事处的哈市相关企业参加英国及桑德兰投资说明会。

3.争取落实1―2个企业签约项目,在商务周签约仪式上进行签约。

4.安排桑德兰政府及企业代表团参观哈开发区并宴请代表团(安排哈开发区区情介绍及招商推介并播放专题宣传片)。

(五)市教育局

1.安排2所学校(包括民办外语学校)与英方企业代表团中的豪富顾问有限公司进行对接;同时组织对接单位参加桑德兰商务周开幕式。

2.与桑德兰市政府代表团举行工作会谈,安排该团参观市少年宫并负责宴请。

3.安排桑德兰市教育代表团(9所学校校长,名单待定)与我市进行教育交流,并根据对方情况及交流意向选择相应对口学校与其分别对接。

(六)市信息产业局

1.与桑德兰软件城代表举行工作会谈,安排参观我市软件产业园、工大科技园及4个软件开发公司,使对方全面了解我市软件产业发展及学生创业情况,并探讨合作可能性(准备我市软件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2.在商务周签约仪式上与桑德兰软件城签署合作意向书(准备合作意向书文本)。

(七)市商务局

1.为英国来访的16家企业寻找哈市企业进行对接(4月20日前向市外侨办提交对接企业名单及简介和合作意向);同时组织对接企业参加桑德兰商务周开幕式。

2.组织不少于10家有意到英国投资或设立办事处的哈市相关企业参加英国及桑德兰投资说明会。

3.争取落实1―2个企业签约项目,在商务周签约仪式上进行签约。

(八)市经委

1.为英国来访的16家企业寻找哈市企业进行对接(4月20日前向市外侨办提交对接企业名单及简介和合作意向);同时组织对接企业参加桑德兰商务周开幕式。

2.组织哈市有意到英国投资或设立办事处的相关企业参加英国及桑德兰投资说明会。

3.负责组织安排外宾参观哈电站集团及哈飞集团。

(九)市人事局

1.与桑德兰大学就在公务员培训领域开展合作举行会谈。

2.在商务周签约仪式上与桑德兰大学签署公务员培训合作意向书(准备合作意向书文本)。

(十)市贸促会

1.为英国来访的16家企业争取每家寻找1个哈市企业进行对接(4月20日前向市外侨办提交对接企业名单及简介和合作意向);同时组织对接企业参加桑德兰商务周开幕式。

2.组织不少于10家哈市有意到英国投资或设立办事处的相关企业参加英国及桑德兰投资说明会。

3.争取落实1―2个企业签约项目,在商务周签约仪式上进行签约。

4.与英国东北商会举行工作会谈。

(十一)市体育局

与桑德兰足球俱乐部就双方合作开办足球学校及开展体育交流举行工作会谈,并安排参观哈尔滨体育学院。

(十二)宾县政府

安排桑德兰政府代表团参观宾西开发区(准备宾西开发区情况简介)。

(十三)双城市政府

安排桑德兰政府代表团参观雀巢公司并宴请代表团(准备雀巢公司简介)。

(十四)省教育厅外事处

与桑德兰大学举行工作会谈。

(十五)哈尔滨师范大学

1.与桑德兰大学举行工作会谈。

2.在商务周签约仪式上签署哈尔滨师范大学与桑德兰大学开展友好合作意向书。

(十六)哈尔滨工业大学

1.与桑德兰大学举行工作会谈。

2.安排参观软件开发企业及相应学院。

二、商务周活动安排

(一)商务周开幕式暨哈尔滨市情推介会

1.时间:5月18日(星期一)上午9:00时

2.地点:香格里拉大饭店2楼1号宴会厅

3.出席领导: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效廉,副市长张少良、王莉,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厅党组书记石嘉兴。

4.参会人员:各区县(市)政府及招商局、市政府有关委办局主要负责人,哈市相关企业代表,英国桑德兰政府代表团及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企业代表团人员。

5.会序

9:00―9:05 介绍参会嘉宾

9:05―9:10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效廉致欢迎辞

9:10―9:15 桑德兰市议会议长保罗•瓦特森致辞

9:15―9:20 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代表致辞

9:20―9:40 市经合促进局作市情及投资推介(同时播放哈尔滨市招商引资宣传片)

9:40―10:00 茶歇

10:00―12:00 中英企业洽谈

(二)英国贸易投资署及桑德兰投资说明会

1.时间:5月18日(星期一)下午13:30时―15:30时

2.地点:香格里拉大饭店2楼2号厅

3.英方主讲单位:英国英格兰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署、桑德兰市外资局、汇丰银行。

4.主要内容:介绍英国东北地区企业现状,英国政府部门为有意到英国投资、开办企业或建立办事处的中国企业将提供哪些帮助、服务及有关优惠政策。

(三)哈尔滨市与英国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1.时间:2009年5月19日(星期二)下午16:30时―17:30时

2.地点:新巴黎大酒店4楼会议室

3.参加人员: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效廉,副市长张少良、王莉,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厅党组书记石嘉兴,英方政府团、企业团及教育团全体成员,中外项目签约方代表,市经委、教育局、人事局、商务局、经合促进局、信息产业局、外侨办、哈开发区管委会、市工商联和贸促会等部门负责人。

4.拟定签约项目包括:哈尔滨市与桑德兰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签字仪式;市工商联与英国东北商会合作意向书签字仪式;市信息产业局与桑德兰软件城合作意向书签字仪式;哈尔滨师范大学与桑德兰大学开展合作交流意向书签字仪式;桑德兰大学与市人事局公务员培训合作意向书签字仪式;哈尔滨市外侨办与桑德兰市外办签署2010年友城交流计划;其他企业间待定签约项目。

(四)市领导会见宴请

1.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效廉会见并宴请英国桑德兰政府代表团

时间:5月17日(星期日)晚17:30时―20:30时

地点:香格里拉大饭店2楼1号宴会厅

参加人员:副市长张少良、王莉,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厅党组书记石嘉兴,市经委、教育局、商务局、经合促进局、信息产业局、外侨办、哈开发区管委会、工商联和贸促会等部门负责人。

2.签约酒会

时间:5月19日(星期二)晚17:30时―20:30时

地点:新巴黎大酒店4楼会议室

中方出席人员: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效廉,副市长张少良、王莉,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厅党组书记石嘉兴;各区县(市)政府和市政府有关委办局有关负责人,哈市相关企业代表。

外方出席人员:英国桑德兰政府代表团、桑德兰教育代表团及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企业代表团成员。

3.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杜宇新会见并宴请英国桑德兰政府代表团

时间:5月20日(星期三)晚17:30时―20:30时

地点:香格里拉大饭店2楼北京上海厅

参加人员:副市长王莉,市外侨办、教育局、信息产业局等部门负责人。

(五)参观活动

1.5月17日下午英国桑德兰政府代表团(下同)参观哈尔滨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

2.5月18日上午商务周开幕式后,参观哈尔滨开发区;

3.5月18日下午参观市少年宫;

4.5月19日上午参观哈电站集团、哈飞集团;

5.5月20日上午参观双城雀巢公司;

6.5月20日下午参观宾西开发区。

三、经费安排

此次活动已经列入我市今年大型活动,所需经费由市大型活动办及市财政局安排。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举办商务周活动,是我市坚持友城牵动战略,大力推进我市与英国桑德兰市乃至整个英国东北地区的经济技术及贸易投资合作的重大举措。各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此次活动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积极承担任务,按照统一工作部署,认真组织推进。

(二)精心组织。各相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要统筹安排,抓好落实。要坚持标准,明确责任,严格时限,保证质量。要顾全大局,主动配合,通力协作,全力做好商务周各项准备工作。

(三)务求实效。各相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要抓紧制订本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实施方案,积极行动,全力推进。要以友好的接待服务,高效的活动安排,为我市企业开展对英交流与合作牵线搭桥,确保商务周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二○○九年四月十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哈政发〔2007〕28号)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发〔2007〕28号 【发布日期】2007-10-15 【生效日期】2007-10-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哈政发〔2007〕28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中直、省属在哈单位,驻哈部队: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为深入贯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黑政发〔2007〕3号)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哈政发〔2006〕13号)精神,现就全面加强我市的应急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省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精神,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创建“平安哈尔滨”提供保障。

(二)工作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建成覆盖全市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法规规章,建设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加强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

(三)编制并组织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抓紧编制《“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组织实施。《规划》编制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对我市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建设等方面的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做出统一规划。各区、县(市)和市政府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编制本地区和本行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等重点行业的有关专项规划的编制要与《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重点项目、统筹规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机制。

(四)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法规规章。加强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逐步形成规范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的法律体系。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行后的贯彻实施工作,市政府各部门要研究制定配套法规和政策措施;并根据预防和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做好有关法规、规章、草案的起草及有关规章、标准的修订工作,真正把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五)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市政府各部门要根据《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各区、县(市)政府应急预案,要根据我市总体预案的要求,由各区、县(市)政府自行编制、审定和印发,报市政府备案。对已编制并施行的预案,有关部门要实行动态管理,不断修订和完善,增强预案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各级应急办要加强对社区、乡村、企业和学校等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制定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提高基层在第一时间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基层单位应急预案要简洁扎实,明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各级应急办要组织和督促专业应急部门开展经常性的应急演练,对重点专项预案要开展实战性强、群众广泛参与的综合演练,并通过演练发现问题,不断完善预案,提高执行应急预案的实战能力。

(六)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依据《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政府是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各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各区、县(市)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各区、县(市)政府要根据《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建立应急管理的指挥机构,确定相关部门为指挥机构的办事机构;市政府各部门要建立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并明确职责和任务,充分发挥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中的综合协调和运转枢纽作用。各部门应急管理机构之间要加强协调,在全市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三、做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工作

(七)搞好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的普查和监控工作。各区、县(市)和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加强地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特别是对位于城镇和人口密集区,易造成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的高危行业,不符合安全生产和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标准的,要依法采取限期整改、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要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认真做好预警报告和快速处置工作。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要经常开展风险隐患的排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八)落实各行业和领域的安全防范措施。各级政府及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职责分工,进一步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各单位、各重点部位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安全许可制度,严密防范各类安全事故。要加强监管、监察队伍建设,充实必要的人员,完善监管手段。要落实监管责任,依法处罚处置。要提高监管效率,对事故多发的行业和领域实施联合执法。要把风险隐患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作为衡量监管机构履行职责情况的首要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各企业、事业单位要加大安全投入,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要切实落实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九)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告和预报预警工作。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规定,及时、准确向市政府应急办报告,并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对于一些敏感事件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引发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也要及时、快速报告。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对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通过建立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制度,设立基层信息员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建设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协调、市政府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公众媒体和各种专业手段发布预警信息。对适宜向社会公布的隐患,要及时通过新闻媒体让群众周知,动员群众参与隐患排查和监管工作。

(十)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和科普宣教。各区、县(市)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要制订应急管理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对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并纳入市行政学院培训内容。加强各单位从业人员应急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培训,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强化培训考核,对未按要求开展安全培训的单位要责令其限期整改,达不到考核要求的管理人员和职工一律不准上岗。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培训资质的管理。要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各级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广泛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应急防护知识,增强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四、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

(十一)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按照国务院《国家应急平台建设指导意见》要求,统筹规划和建设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应急平台体系。应急平台建设要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络,规范技术标准,按照资源共享和功能整合的基本要求,加快市政府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区、县(市)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上接政府应急平台,下连各区、县(市)及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要按照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原则,推进“110”、“119”、“122”三台合一,并与急救、城管等紧急信息接报平台进行整合,实现“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理”的预测、预警工作体系。

(十二)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按照立足基层、重心下移、依靠群众的原则,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明确行政负责人、法定代表人、社区或村级组织负责人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确定专(兼)职的工作人员或机构,加强基层应急投入,增强第一时间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社区要制订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做到各项应急措施更完备、更具体,便于操作,并经常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加强农村应急管理工作,针对农村应急基础条件较差、特别容易受各种灾害侵袭的实际,要按照全市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把做好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切实提高农村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学校要在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公共安全知识和应急防护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增强师生公共安全意识;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各类企业特别是矿山、石化等高危行业企业,要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市经委等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各级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检查,及时协调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等实际问题,全面增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十三)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落实“十一五”规划有关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点工程。充分发挥公安消防、特警以及武警、解放军、预备役民兵的骨干作用,建立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互为补充,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逐步完善社会化应急救援机制,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十四)加强各类应急资源管理。建立政府、部门和基层单位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在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普查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资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和药品等物资及运输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加强对储备情况的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建立重要物资监测网络及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保障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合理规划建设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各级行政区域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实现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对有关技术资料、历史资料等的收集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为妥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十五)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及直接受其影响的单位要根据预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并按规定及时报告上级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依照预案规定及时采取相关应急响应措施。事发地人民政府负有统一组织领导应急处置工作的职责,要积极调动有关救援队伍和力量开展救援工作,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件,并做好受影响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事故现场环境评估工作。应急处置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受影响地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灾后恢复重建要与防灾减灾相结合,科学规划、加快实施。要健全社会捐助和对口支援等社会动员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各级政府及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明原因,总结事故教训、制定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

(十六)加强评估和统计分析工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评估制度,研究制订客观、科学的评估方法。各级政府及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对事件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做出评估,并对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要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完善分类分级标准,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相关情况,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突发公共事件的统计信息实行月度、季度和报告制度。要研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统计系统快速应急机制,及时调查掌握事件影响并预测发展趋势。

五、制定和完善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的政策措施

(十七)加大对应急管理的资金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公共安全工作以及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需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健全应急资金拨付制度。对规划布局内的监测预警、应急平台、物资保障等重点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应急管理部门工作经费给予保障。建立健全市、区县(市)、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满足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和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和更新维护的资金需求。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投入机制,增强高危行业企业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研究制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办法。

(十八)建立公共安全智力支撑与科技保障体系。各级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应急管理专家组,健全咨询会商等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其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作用。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对公共安全、应急处置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采取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发展公共安全技术和产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高度重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对相关基础理论、应用和关键技术研究给予支持,大力培养公共安全科技人才。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形成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机制和应急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扶持一批在公共安全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重点企业,在开发成套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上取得突破,增强安全技术保障能力。

六、加强领导和协调配合,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合力

(十九)进一步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各级政府一把手是本行政区域内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常务工作的领导分管应急管理工作。各区、县(市)和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搞好条块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切实加强组织指挥。要建立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二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要紧紧依靠群众,军地结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重视培育和发展社会应急管理中介组织。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资金、物资捐赠和技术支持。积极开展基层公共安全创建活动,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表彰奖励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局面。

(二十一)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坚持及时准确、主动引导的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为积极稳妥地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信息发布、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信息发布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新闻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新闻宣传纪律,不断提高新闻报道水平,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二十二)注重调查研究和交流合作。各级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深入基层和群众,深入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注意总结应急管理工作规律,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密切跟踪研究国际应急管理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学习、借鉴有关国家在灾害预防、紧急处置和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加强与有关地区在应急管理领域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跨地区突发公共事件。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十月十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哈政综〔2008〕35号)[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哈政综〔2008〕35号)[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