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爱继续,XX老师中职教育优秀事迹
让爱继续,xx老师的中职教育之路
她是一位真诚的教育者,一直都在教学一线,在讲台上,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她时时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她的教育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
从事十几年的中职教育,她从班主任的管理教育,中职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探索,到爱心帮扶教育的推行,不断的摸索前行,并卓有成效,先后被评为市县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德育标兵、省骨干教师,聘为宁德市首届骨干班主任,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用她自己的话说:不管自己取得多少成绩,如果能教育好每一个自己所带过的学生,那就是最幸福的。
走上中职教育之路:学生是她心中的宝贵财富
1998年7月,在平溪中学任教两年后,她调入了寿宁职高。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时,现实的落差与心理的期望截然相反;当时职高的教学设施极其简陋,教室窗户用的是塑料薄膜,冬天寒风一刮,呼呼作响,老师和同学们都被冻得发抖,手指僵硬得都无法书写;上学的路要经过一条黄泥土路,一到雨天,全身都粘满泥水。尤其是当时职高的学生,都是参加中考落选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厌学情结重,很难管理,几乎可以用混日子来形容学生的素质;而且,社会对中职教育也存在偏见,职高是问题生的收容所是普遍的看法;就是在这种纠结的心境中,她走上了中职教育之路。
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她秉持这种信念。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学习心态,把学生凝聚起来,改变社会家长对中职学生的偏见看法,是她走上中职讲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早读,这本来是小学初中高中的必设课,作为职高,当时没有设置早读课,学生也接受不了。当她提出在班级进行早读时,受到众多学生的反对,但她坚持认为,只有通过早读才能逐步改变学生迟到旷课的习惯。因此,每天早晨,她都坚持提前30分钟到校,给每一个同学打电话,一个两个三个,在她的坚持下,参加早读的学生慢慢地增多,同时,她还将学生分组,互相监督,每天早晨,她第一个早起,沿着学生住宿的路线,带领着学生,把每一个班级同学召集到位,不懈的坚持,学生慢慢的理解了,中职校园里,渐渐开始出现了朗朗书声,班级学习气氛变得浓厚。为了更能凝聚学生,还设置了晨跑、走读等多种形式的晨练;周末带领学生登山,去河边抓鱼;学生渐渐溶入了群体,她独有的亲和力为学生所接受、所喜欢。在她的努力下,所带的两届学生,每学期三项评比都获得第一,班级也多次被评为市、县、校先进班集体。
教育并不一定要标新立异,只要能坚持把看视平常的事情,做好做到位了,那么教育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把学生当成心目中最珍贵的财富。只要分配到她班级的学生,不管基础多差,家庭状况如何,她都坚持不让自己的学生因家庭的影响而辍学。
一次,她在班上发现一名学生上课时,注意力经常不集中,对学习提不起劲。经过了解得知,原来,这名学生的父母时常赌博,对孩子的教育丝毫不关心,甚至孩子放学后回家,发现家里还没开伙,而只能饿肚子。
这样下去,不仅孩子无法安心学习,连生活都成问题。焦急的xx老师找到学生的父母,对其进行劝说。刚开始,家长对于xx老师的劝说不以为然,一如既往地赌博,但xx老师没有放弃。她多次找到学生家长,希望他们能重视孩子的教育。终于,家长被xx老师的坚持所感动,主动表示会好好关心孩子,照顾孩子学习。
一些家长认为学生念完书后一样是打工,于是往往学生没毕业就让其辍学回家。每个学期注册时,xx老师看到有学生没来注册,就打电话给家长和学生,给他们讲解学生尚未满18岁,过早步入社会的不利影响。打电话没效果,xx老师就亲自到学生家中抓人。在她的努力下,每学期xx老师班级的流生率为零。
她的责任心让学生的家长很受感动。每年开学,总有一些家长打电话给她,希望能到xx老师的班级。
十几年的中职教育,她能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化,坚定的认为中职学生也是可造之材,她带的几届学生参加高考,升学率100%,上本科的最多,所教科目满分最多,2010级学生胡婷婷成绩全省排名第一。
探索中职个性化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中职学生的普遍状况,是她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与中职学生打交道久了,她发现,中职学生不仅仅基础令人担忧,更严重的是他们的学习习惯、心理状态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比如旷课、逃学、谈恋爱、上网、打架斗殴、顶撞老师,与家长发生矛盾冲突等等这都是常事。
在她班级有位学生平时不爱学习、吊儿啷当,迟到、旷课如家常便饭,还经常带动学生逃课、上网、打架,科任老师对他很头疼,学生对他敢怒不敢言,在他的影响下班级秩序变得一片混乱。通过详细地了解,才知道这位同学原来是乡下进城读书,因为不好好学习,经常受到老师的冷落、同学的耻笑,心理自卑又很有自尊心,性情冷漠而偏激,常喜欢以暴力解决问题。先交朋友后解决问题,xx老师老师便经常把这个学生请到办公室谈心,一天,周老师真诚的向他表露心迹,希望他配合自己管理好班级,对于老师如此充满信任感的话,他感到十分地诧异,当周老师对他说:老师觉得你不错,想请你来当班长,你能与老师配合一下吗?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的,以你的胆略、魄力,一定能管理好这个班级,我有勇气去承担一切后果,你有勇气吗?。他犹豫许多天之后,郑重其事地承诺,一定会努力,干出成绩,不辜负老师对他的期望。xx老师心里明白,一个负面的学生形象即将改变。
想把学生教育成教育者所期望的优生,要尽可能抓住学生的特点,去挖掘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在各方面都获得理想的发展。
xx老师老师的班级总是挤满了形形色色的学生,有的个性张扬,有的情性冷漠,有的厌学混日子,有的热衷于谈恋爱、看小说、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参与打架,有的学生与家长与老师关系紧张,这些看似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却在她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中,发生巨大的转变。
与学生订立具有个性化的遵守合约。班级是一个小集体,社会是一个大集体,只有适应了社会或集体制度的需要,你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否则你就会被淘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可以突出你的个性,但不能违反班级的公共次序,否则为大家所摒弃。这是她在班级经常说的话。
课前五分钟演讲,畅所欲言展示自己的主题班会。她不默守只有老师讲,学生听的陈规;不管如何尖锐的问题或看法都可以提出来,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就是演员,演好自己就是目的。
有次她发现班级的气氛很沉闷,学生没有积极性,胆量小,所有课余活动都极少人参与。针对这种情况,她就利用主题班会,开展倾诉、激励、讨论和辩论活动,涉及青春期教育、社会的焦点问题等等。并规定从1号同学开始每次每人必须上讲台一次,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说和论。有些自卑的学生连头都不敢抬,就要求他们,第一次不敢说,只要抬起头就行,第二次敢抬头了微笑一下就行,第三次第四次,只要你敢说你就成功了。通过倾诉表达,很好的树立了信心,这种活动不断进行,使她班级的学生均能言善辨,在校学生组织和活动中充当了很好的角色,在就业的过程中也谋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注重细节的设置,并及时去发现、引导、疏导、激励学生。在教室里贴上今日职专学子,明日企业栋梁、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励志宣传标语;设置精品读书栏,征集、征订《读者》、《职校生》、《演讲与口才》等报刊杂志,提高阅读品位;还设置了别具特色的心语栏,学生可以在上面展示自己的心情散文、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手工艺品等,也可以发泄不满、宣告豪情壮志。心语专栏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平台,没有限制,没有约束,此栏的推出,后来挖掘出了许多具有才情的学生,他们的文章、作品部分在县、校比赛中获奖。心语栏也成为了大家竞相上榜、争相关注的焦点,也发挥了及时发现和解决部分学生内心隐匿问题的作用。
中职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变化巨大的关键期,其自我调控能力还不强,又要面对前途迷茫、情感困惑和来自于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等的种种压力,思想波动很大。她做为班主任就应像医生一样,在望闻问切中为学生把脉,发现学生的病症、病因,及时实施治疗。她曾带过一名男生,因为不喜欢某科任老师,发生矛盾,于是成绩一落千丈,为了寻求慰藉,谈起恋爱,父母异常反对,他逆反心理极强,离家出走一个多月,不与父母联系。xx老师老师辗转联系了他的好多朋友,才联系上他,通过不断地打电话开导他,最终他答应回来读书,并向她保证,一定努力考个好学校。在外租住的几个月里,他父母为了不影响他的情绪,连补身子的营养品都由她负责送给他儿子,同时还通过他好朋友的配合,稳定了他的情绪。最终,他不负众望,在当年的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福州的一所大学。
xx老师老师认为: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需求、发展意向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甚至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就可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者的作用不是单一的灌输而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教育需要爱:爱心帮扶教育是一种回馈
xx老师老师回顾自己的中职教育历程时,感叹到:之所以中职学生会出现种种特例,往往是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出现了重大问题,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比如:手机、网络等的影响,很多家长忽略了,当想要重视起来时,却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机。
当很多家长找到周老师,倾诉自己的无耐和绝望时,她总是耐心安慰,他们都把最后希望寄托在她的身上,从教十几年,一个一个问题突出的学生,通过她的帮助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些学生的个人档案也越积越多,需要帮助的学生排满了她的课余时间。
帮助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一年一位学生患急性肠炎,周老师在医院照顾,直到与家长取得联系。每到放假,xx老师老师总会一一给每个学生打个电话,问候学生是否安全到家,她才放心。此类事情数也数不清,在她自己的学生档案中,总会详细地记述很多有关学生的事情,总会在关键时,雪中送炭地伸出双手。
帮助学生,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她在《一个中职生精神问题的转化》一文中,曾详尽记述了该学生的转化过程;有个女学生因失恋,想自寻短见,也是她从学生的行为异常中得已发现,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最终阻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帮助学生,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有位学生因父母常年在外忙于生计,孩子迷恋网络游戏无法自拔,因父母阻止,而产生激烈冲突,有时甚至拿刀相向,成绩一落千丈,长时间旷课逃学。父母帮他找了很多专家,转了很多学校,都无法转变,最后找到了周老师。xx老师老师热情接纳了他,并通过多次与家长沟通,与学生交流,并设计了多套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通过多方调节,和谐了学生与家长的关系,通过鼓励、引导调节学生心理状态,寻找学习兴趣点,逐步把该学生引到学习上,三年毕业后,该学生以全省第14名的成绩考入师大本科。
现在找周老师帮忙的人越来越多,她说:虽然教育的事情复杂而烦琐,但不觉得累。只要是需要帮助的,她都毫不犹豫。
2010年起,应广大家长的要求,她把多年积累的心得体会全盘托出,先后开设爱心帮扶教育、新浪专题博客,在寿宁论坛发表有关帮扶教育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并接受寿宁县实验幼儿园、人寿保险公司、寿宁职专、寿宁一中的邀请,主讲了主题为:《青少年远离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做一个懂教育、负责任的家长》、《我的青春谁做主》、《做幸福阳光的高中生》等富有教育意义的专题讲座,现场接受学生、家长的咨询,与学生家长零距离交流。
她说:爱心帮扶教育是一座桥梁,希望能通过这座桥梁搭建起一个开放性的教育平台,大家一起分享心得,回馈社会。
第二篇:让泛滥搁置让爱继续爱情诗歌
在我的体内涌流着一条说不明白的潮汐
是那样的湍急和不加节制
我提心吊胆过,也痛苦过
就象每天都要加固坝体
怕一时洪水泛滥冲坏我的堤坝
有时也对自己很有信心
就象经历到似的,那么的有经验
可是看到那大雨似的天气
又有些胆怯,怕真的雷雨交加
洪水来袭那可就是一瞬间的事
我在坝堤上立了一个标杆
以这为界,在堤防和布控
今夜里水的流量不大
我就躺下睡觉了
要搁往常我哪敢呀?
因为心里总是挂念那灾情
怕一时疏忽不就涝灾泛滥
会造成不可腻不的损失
我所以都不敢睡觉
一有动静就看一下标杆
和水流的深度
多少次泅渡我都在险中求生
因为我看见过哪些不讲情面的洪水
曾冲刷过我的身体
和我肮脏的灵魂
我要用爱堵住他们
让泛滥搁置让爱继续
第三篇:论中职教育发展与教师继续
论中职教育发展与教师继续
教育模式的改进
自贡职业技术学校 范学银
[摘要] 经济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工人需求的增大,需要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担来负人才培养有重任。本文从继续教育的角度,阐述了当前就业和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对中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分析了目前中职教师继续教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中职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对策。[关键词] 中职教师 继续教育 模式改进
中等职业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而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非常有希望、有前途的部分。”2007年10月,四川省人民政府也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职业教育作为实现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生产技术工人的大量需求,为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中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要求。中职教师要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必须高度重视继续教育,通过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全面提升自己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为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和生产技术工人做出新的贡献。
一、我国就业和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对中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大变化,一是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这两大新变化,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给中职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1、教师需具备“双师素质”。中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生产技术工人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首先要求中职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既有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有“技师(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的实践技能。也就是说,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既要评聘中、高级教师,取得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又要积极考评工程师、农艺师、会计师等技术职称,成为“双师型”教师,这样才能适应当今职业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2、知识和技术要不断更新。中职教师是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培养学生健康成才的引路人。当今时代,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网络教育蓬勃兴起,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知识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知识在量上呈几何数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大量的知识需要通过再学习、再实践而获取。中职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任,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适应职教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合格的知识传授者和教育者。
3、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要求提高。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新思想、新理念,对中职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提出了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的新要求。教育部专门出台了《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学习生产实践中所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并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学生就业指导性强化。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择业、就业,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对中职教师提出的一项新任务。职业指导、就业引导既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教师的一项主要职责,中职教师应认真履行这一职责,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学生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选择与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个性特征相适应的职业,从而提高其就业率。
5、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加强。教书和育人是中职学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两者均不可偏废。教学的本质是育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特别是如何做企业人,做合格企业员工。中职学校目前生源素质普遍不高,学生学习基础、行为习惯较差,这就更需要中职教师坚持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既教好书,又育好人,把中职学生培养成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良好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有用人才。
二、中职教师继续教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没有真正形成,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颇。一是由于中职教育长期受计划经济和传统观念影响,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思维定势僵化,创新意识不强,对职教改革发展新的形势、新要求漠不关心,反应较迟钝。因而对继续教育缺少积极性,常以工作忙、教学任务重等理由推辞有关培训学习;二是一些中职学校的领导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其工作不支持、不投入、不鼓励,甚至以种种借口加以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一些学历未达标的中青年教师,对学历层次的继续教育积极性较高,这主要迫于非本科毕业的教师不能上课的硬性规定。一旦进修学习完成,取得学历文凭后,学习动力便大减,便再没心思参加其它培训学习;四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没有升学率的要求,学生考试一般由任课教师出题评卷,随意性较大,教学压力没有普通中学教师那么大。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和环境下,使中职教师易养成一定的惰性,继续学习、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能力积极性逐渐减弱,从而影响到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
2、继续教育的内容陈旧,时效性和真对性不强。一是培训教材,学习资料、培训内容,有的已明显过时,不切合当前教学及生产工作实际;有的内容是已被淘汰的东西,没有适用价值,但在一些培训资料中仍在原封不动地讲解、叙述;有的培训学习材料,虽然有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但与中职教育的关联性不大,针对性不强,教师学习后作用不大,没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二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与教师职业培训缺乏衔接。一方面,中职教育要求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通过各类培训学习,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以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另一方面,目前教育部门开展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这方面的内容,缺少与有关职业资格考核机构和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衔接。如我校教师使用的继续教育手册与中、小学教师是通用的,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对教师的考核,也与中、小学教师基本上也是一个标准,没有职业资格培训、学习、考核方面的具体要求。
3、继续教育的过程单一,教育手段及做法流于形式。一是现行中职学校开展的继续教育,其过程较为单一,如政治理论学习、教育教学研讨、专业知识培训等,大都是走过场,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往往为了达到教师继续教育课时而组织培训学习,没认真考虑其教育过程所达到实际作用和效果。二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手段及作法仍未摆脱形式主义的束缚,继续教育的检查、考核、评比,没有突出实际内容和效果,而更注重形式的包装。如每年教育行政部门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检查,主要查阅教师当年的继续教育手册,是否达到规定的课时,达到或超过便为合格或优秀,未达到便不合格。这样就造成教师之间相互抄袭,以凑足课时。这种脱离中职学校实际的形式主义的检查考核,究竟有多大意义,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能起到多大作用可想而知。
4、工学矛盾突出,教师继续教育时间难以保证。随着中职学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办学规模扩大,师资不足的矛盾也日益凸现,工学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如我们学校是由工校、农校、财校等四所老中专校合并组建的自贡职业技术学校,师资力量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平衡,特别是工科专业教师缺口较大,加之近年技工的紧缺,报考就读工科专业的学生逐年上升,工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幅增加,平均周学时达20节以上,个别教师甚至高达26节,严重超负荷工作。因此,除寒暑假外,平时上课期间,根本不可能挤出时间参加培训学习或下工厂实践锻炼。正是由于中职教师教学任务的加重,工学矛盾的突出,一般中职学校都将继续教育的时间安排在节假日进行,而且往往是集中在一两星期内完成一定的培训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普遍反映时间短、容量大,学不了多少东西,难免不走过场。从接受知识的角度讲,有的继续教育内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短期取得好的效果,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实践中领悟和落实,这也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需要学习时间就免不与教学工作发生一定冲突,冲突的解决也只能是继续教育让位于教学工作。
5、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够健全,保障措施不到位。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已开展多年,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切合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如我市对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没有建立一套切合中职教师实际的考核机制,而采用的是普通中小学的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这些考核指标和办法,对中小学教师适用,对中职学校教师未必可行,有些指标和要求,与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对专业教师的要求相距甚远,迫切需要改进;二是继续教育奖惩机制在各类中职学校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实践锻炼等取得的成绩,得不到应有的奖励;不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顶多继续教育课时数不达标,受不到什么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三是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目前,各中职学校办学经费主要投在教学、实训设施及办学条件改善上,对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甚少,加之上级财政部门也很少下拨这方面的专项经费。这样,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则很难保障,从而影响到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和改进中职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对策
针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前就业和经济形势发展对职教资师提出的新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1、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树立中职教师继续教育新理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指导行动。要从思想上解决中职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偏差问题,增强对继续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观念问题,克服和摒弃继续教育就是培训学习、过场教育、形式主义等不正确认识,真正从思想上重视继续教育,行动上加以贯彻落实。其次,要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引导中职教师树立新的继续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用人单位对技工的需求不仅量大,且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知识,懂技术,而且会操作,会生产,动手能力强,就业率高。这对中职教师的教学和实训指导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再按原来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必须通过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充电提高,更新知识,增强技能,才能适应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否则,就会落伍或被淘汰。所以,每位中职教师都要站在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度,树立继续教育的新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为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和生产技术工人做出新的贡献。
2、切合实际,开拓创新,深化教师继续教育内容改革。现行中职学校实行的继续教育模式,无论从知识结构、培训目标,还是教学内容、教材体系上看,都与现行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大相适应,需要结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和创造适合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培训、学习提高的新模式,以解决现行中职学校继续教育与教师教学工作脱节的问题,使继续教育更好地适应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师技能提高的需要。首先,调整教师继续教育的体系结构,突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各中职学校在继续教育改革上,要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放在重要位置,把继续教育与教师技能培训、技能考核、技能鉴定有机结合起来,使中职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通过相关专业的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专业技能,并通过考核,取得相关专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为深化教学改革,突出技能培养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其次,本着精简、新颖、实用、高效的原则,改革现行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添适合中职教师知识和技能提升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使教师通过继续教育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有。再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推出的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全面提高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各中职学校要按计划的实施要求,结合专业和教学需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或基层实践锻炼一段时间,使教师了解、熟悉本专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技术要领,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为教学改革增加新内容、新事例,使职业教学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缩小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以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3、突破陈规,改进手段,多形式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目前,中职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过程较单一,手段较落后,方法较死板。为此,必须加大改革力度,突破陈规,改进继续教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首先,在教师培训模式上,打破传统的师资培训的模式,改变中职师资培训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建立健全适应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新模式,增强继续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的提升。其次,结合实际,多层次、多形式开展中职教师培训工作。由于中职教师年龄差异、知识结构、任教时间、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不同,在继续教育的培训上切忌“一刀切”、“一个模式”,应针对中职教师的不同特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各类培训。如培训渠道上,既可组织校内培训,又可送出培训,选送相关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教学业务、专业技能培训或送到企业实践锻炼等;培训形式上,既可请专家讲座、课堂讲授、专题辅导,也可采取研讨交流、外出学习、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改变以往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单一的、灌输式的讲授,增强其实效性。再次,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教学手段开展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继任教育的现代化水平。目前,各中职校计算机网络已基本普及,学校大都建有微机室、多媒体室、电教室、语音室等基础设施,各校可以把这些优质教学资源运用到教师继续教育上,充分发挥它在继续教育方面的优势作用。教师利用互联网、校园网,可以方便、快捷地查阅到所需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料,学习了解一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以及各地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改信息等,这对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大有益处。
4、完善体系,夯实基础,建立健全中职教师继续教育新机制。尽管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已开展多年,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教师继续教育的体系、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亟待进一步完善。首先,要建立起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各中职学校要把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结合学校专业调整、教学改革和师资结构的特点,制定出中、长期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分步实施到位,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其次,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教师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即由现行的强硬性、被动性学习变为自觉学习、主动学习,从而自觉处理好工学矛盾,合理安排时间进修、培训,或挤出时间自学、实践、调研,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上,要根据中职教师的职业特点,建立行为激励和思想激励相结合的新机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质激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一方面对继续教育上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利于调动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思想上给予激励,给教师一种精神上的鼓励,为教师追求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接受继续教育提供精神动力。第三,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考核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对促进继续教育工作开展可以起到有效作用。要改变目前套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指标、考核办法考核中职教师的作法,建立起适合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新机制,并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课时、所修科目,实践、实训天数以及指导学生就业率等指标量化,作为教师聘任、晋级、职称评定、奖惩、选拔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条件之一,在教师中营造一种继续教育的良好学习氛围。第四,建立和完善各项保障机制,要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必须有相应的经费支持、时间保证和基础设施方面的保障。在经费投入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每年预算应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实践锻炼等开支,从资金上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保障;在时间上,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既不影响教学工作,又不耽误继续教育,做到工作和学习两不误;在培训场地、学习资料的提供,电教设备、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上,学校要尽量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以保障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2008年3月12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2006年12月
2、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川府发[2007]50号
3.李承武.现代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探索 改革 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让教育充满爱
用“心”教书,用“爱”育人
——学习优秀教师心得体会西小都健
吕映红,一位平凡工作岗位上的人演绎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光荣与神圣。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让我们真正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就是“爱”。
吕老师的先进事迹使我深受感动,她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是我学习的楷模。我在这些先进教师先进事迹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使命感,做一个富有爱心的好老师。
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学习了吕映红老师的感人事迹。她的典型事迹和高尚师德,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使我对“爱与责任”有了更一步的认识。爱事业如爱生命,她的事迹鼓舞着大家,也激励大家,我们要像她那样,怀着对工作的爱,对学生的爱,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吕老师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优秀教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开展所有工作都要落实在一个“爱”字之上。下面谈谈学习优秀吕映红老师的心得体会:
一、德为师之本,爱为师之魂
吕老师在思想上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做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时时处处为人师表。在教学工作中,她严谨治学,兢兢业业;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她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班会、交流谈心及结合各科教材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的思想教育。通过在思想上关心学生,感情上亲近学生,生活上关怀学生,师生关系特别融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爱为师德之本,爱是教育的源泉,无爱则无教育,植根于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你爱孩子,孩子才会爱你,爱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爱是当好班主任的前提。在任班主任工作期间,吕老师总是抽出大量时间关心、关爱学生,积极帮助解决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父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二、为爱奉献,为爱坚守,用心诠释爱
“做学生的‘老师妈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我要当好全班同学的‘老
师妈妈’,了解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这是吕老师经常挂在嘴上的话。是呀,吕老师是这样说的也同样用行动进行了证明。她热爱学生,潜心育人,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来关心照顾,用爱心和智慧呵护每一位学生,着力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她把家办成8小时之外的课堂,每到学校的放学铃声响起,孩子们就会往她家里走,那里是学生的心灵港湾。她义务为孩子们理发,坚持了10年之久。在她的带动下,枳沟小学的每位教师都和单亲家庭、留守儿童以及特殊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等结成帮扶对子。吕老师被孩子们亲切的称为“留守妈妈”。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正是需要吕老师的这份爱心吗?我们也要把班里的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不论美与丑,不论调皮、捣蛋还是内向不喜表达的孩子我们都要去关心照顾他们,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孩子,用爱心和智慧呵护每一个孩子,用母亲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孩子。因为母亲的眼光有关注,有欣赏,有爱,也有宽容。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关注和欣赏,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爱,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宽容。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自己的孩子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一种超脱、飞跃,是一种升华。教师的爱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教师的爱是教育工作的灵魂。有了爱,师生就可以无障碍地沟通;有了爱,在师生和谐的氛围中,就可以开展教学互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不断学习,勇于创新
吕老师还是一个爱钻研、爱创新的人。她10年前开始实践“自主互动,赏评结合”的习作教学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赏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一教学法得到了学生、专家的一致认可。
教师并非人人都博学,我们也应像吕老师一样学习、学习、再学习,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努力做一名终身学习型教师,要坚持思考和学习,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摸索教学方法,平常要多读书,常看报,勤上网。总之,要做一只辛勤的蜜蜂,时时处处采摘知识的花粉,酿出合时的蜂蜜。
总之,我要以优秀教师吕映红为榜样,在生活中多一些善良,多一些勇敢,多一些坚定,多一些信念,多一些微笑,多一些爱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得工作,为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宁夏优秀老师事迹
宁夏优秀老师事迹
“塞上红烛”无悔人生--------冯志远同志先进事迹介绍
“塞上红烛”无悔人生(上)
和煦的阳光,洒满长春市一汽家属院的一间普通房间。房间里盛开的鲜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病床上,躺着一位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垂暮老人。他就是先后“感动吉林”、“感动宁夏”的新闻人物。吉林省省委领导来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来了,教育部领导来了„„所有的人都是怀着崇敬而来,带着感动而去。
他叫冯志远,是宁夏中宁县的一位退休教师。他何以令那么多人深深感动?记者就此先后在吉林、宁夏采访了他的亲人、领导、同学、学生、同事,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也更令人感动的事迹。冯志远老师的形象,在记者的眼前也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了。告别新婚,他志存高远义无反顾
1953年,冯志远从东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分配到上海市市南中学。1956年,他又调到上海第一速成师范任教。在市南中学时,他结识了同样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马老师。4年后,他们喜结连理。
就在这时,即将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派人到上海请求智力支援。校长征求冯志远的意见,冯老师二话没说,当即表示同意。新婚妻子的劝说,也没有动摇他的决心。
冯志远所在的“文教大队”,在自治区成立之前就赶到了。他们先后被安排兴修银川老城与新城之间的公路、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直到1960年4月,他才被派到创办不久的中宁县鸣沙中学。
宁夏荒凉的农村与繁华的大上海反差太大。冯志远他们住的是透风的土坯房,睡的是冰冷的土坯炕,用的是烟气腾腾的土炉子,点的是用药瓶自制的煤油灯,吃的是野菜为主、毫无油水的调和饭。就是这样的饭也填不饱肚子,许多人患上了浮肿病。
冯志远到宁夏时,宁夏的基础教育还相当落后。在当地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很少。像冯志远这样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是凤毛麟角。后来,与他同来的人陆续都走了,只有冯志远始终留在农村。冯老师一直生活在宁夏农村。当地一位校长称他和其他外籍教师是中宁县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倾心育人,他才华横溢,富有建树。不论是在鸣沙中学,还是在关帝中学,都有人称冯老师知识渊博,是教学水平最高、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冯老师先后讲过的课有:语文、俄语、历史、地理、英语。有一段时间,学校缺教师,他同时教几门课。
他创造的“情景教学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高尔基的《海燕》时,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教《黔之驴》时,他配有各种形体动作„„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课上完了,课文也会背了。他教的许多课,令人终生难忘。
教书,成为他的最大乐趣;讲课受到学生欢迎,成了他最好的精神享受。他的许多学生记得:上课铃声还没敲响,冯老师就早早站到教室门口了;下课了,冯老师连口水也不喝,又与学生在课下亲切交谈,热烈讨论。他的教学,对不少人产生终生的影响。有些原来语文成绩差的人,工作后竟成为单位的“笔杆子”,有的人还成为当地知名作家。
虽然教了一辈子书,有些课讲过几十遍了,但他每次上讲台前还要认真备课。
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冯老师教过的学生,一点也不过分。冯老师的学生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许多大学里当上了教授,而更多的人则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学生的进步,是冯老师最大的享受和精神安慰。一次,他的一个学生把自己新出的书送给他,他兴奋得两眼放光,溢出了泪水。
燃烧自己,红烛光辉照人间
冯志远早年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病,许多医生不止一次叮嘱、甚至警告过他:一定不能劳累过度,否则会双目失明!
但是,一投入工作,冯志远就什么也不顾了。他每天5点起床,直到深夜12点左右才休息。他给学生批作文批得特别细,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批的作文本上,几乎所有空档都被批语填满。他还把学生叫到跟前进行面批。每个学期里,每个学生差不多都有一次以上获得“面批”的机会。有时,眼睛实在累得不行了,他就让学生自己念,他则边听边改。
“十年浩劫”结束后,积压在冯老师心中的巨大能量喷涌而出,看到学生钻劲十足,他更是喜上眉梢,他的体力透支也越来越严重。那时,每天夜晚,每间教室里都灯火通明。冯老师在教室之间穿梭辅导,从这个教室走出,又往那个教室走去,几乎没有在深夜12点以前休息过。他的视力急剧下降,不得不借助放大镜来备课、批作业,到后来,就是借助放大镜,也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了。在眼睛一再发出抗议的情况下,他才闭一闭眼睛,缓解一下疲劳。
视力的下降,冯志远早有警觉。对其严重后果,他也有过预料。但他想到自己老了,一定要抓紧时间工作。为了把过去耽误的东西找回来,他已经顾不了许多了。终于,在一次语文课上,黑幕罩上了他的双眼,他从此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他是被学生们扶着走下讲台的。这是1985年,他55岁。有人为他感到惋惜:如果平时多注意点,不那么过分劳累,他不会这么早就失明!
双目失明,他依然高擎知识的火炬
眼睛失明了,他的心依然亮堂堂:他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自己该干什么、还能干什么。按说,一位奉献了大半生的失明教师,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颐养天年,谁也不会为此说什么。
但学生们担心他就此离开:“冯老师,你会离开我们吗?”他也离不开这些朝夕相处的学生们:“大家放心吧,我不走,我陪你们一块儿学习!”他知道,当时学校很缺教师。对自己今后的生活,他已经深思熟虑了:我还要继续上讲台!虽然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教语文了,但是,自己完全可以凭着记忆和过去讲课的基础上历史课、地理课,还可以用自己平生所学辅导学生!
他找到学校领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久,学校重新为他排了课。冯志远用8个字形容他当时的心情:喜出望外,正中下怀。
于是,关帝中学从此就有了这样感人的一幕:上课铃声没响,就有两个学生来到简陋的教师宿舍,将早已穿戴整齐的冯老师扶到教室。他还没有走上讲台,学生们就怀着敬仰的心情迫不及待地齐声高喊“老师好”了。学生们听他的课,更加认真、更加专注,课堂气氛也更好。下课了,又是学生把他扶回宿舍。这样的场景,每周都要出现六七次。哪位老师有事,他就要求顶课。他常常出现在不同班级的讲台上。
就这样,他以“盲人教师”的身份继续活跃在讲台上。至于课外辅导活动,则一直持续到他退休之后、离开宁夏之前,他那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常常挤满了求知的学子,常常被欢声笑语填满。
就是到了2000年春天,冯志远还借校长前来看望之机,郑重提出要求:我的眼睛看不见了,手还能动,脑子也不糊涂。我还能教学生拉二胡。
冯老师失明后,学校组成了“学雷锋小组”,轮番照顾他的生活。
1992年,王泽娟、白燕玲两个学生陪同冯老师去长春。住在一汽家属院的妹妹冯宝珍希望他就此留下,但他只住了几天就返回了宁夏:宁夏有他的牵挂,有他继续展示人生价值的舞台!
默默忍受分离之苦,他舍小家顾大家
大诗人杜甫曾写诗《新婚别》,专道新婚别离之苦。喜爱唐诗的冯志远对此有更深的感受,但他为了西部的教育事业默默地忍受了。只有到了寒暑假,他与马老师才有相聚的机会:有时马老师来,更多时是冯老师回。直到冯老师40岁时,他们才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但是,远在大西北的冯老师却没有能力照顾母子俩。冯老师至今还记得:一次,儿子得了急病,妻子发来电报催他回去。此时正赶上中考,学生实在离不开他。他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先留下来。那几天他坐卧不宁,老是念叨:不知九实的病怎么样了?等中考结束、他风尘仆仆赶回上海时,儿子的病已经好了,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冯老师心中有一段温馨的回忆:他一回到上海家中,儿子就拉住他的手不放,亲热得不得了,他要让父亲带他玩遍公园里的所有游戏,直到累得迈不动步为止。每次离家回宁夏,儿子都要搂着他问:什么时候再回来?
冯志远的许多同事、学生都告诉记者:冯老师对妻子、儿子的感情很深。儿子小时候,他听说《安徒生童话集》出版了,立即托人买下来寄给儿子。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他一直关心着儿子的成长。他常对照顾自己生活的学生王福海说,九实理科好,文科不太好,可我从没有给他辅导过。一看见你们,我就想起他。他和他妈妈过得挺不容易啊。
儿子考上武汉一所大学后,他兴奋异常,逢人就讲。儿子在大学读书期间,他每月都按时请学生替他寄钱。有时学生不在,他就自己拄着棍子摸索着到邮政所去寄。
妻子得了癌症,他在假期赶回去悉心照料了一个月。听说胎盘对保养身体有益,冯志远就托在医院工作的学生找了一个寄去,妻子服用后连连说好。长期两地分居,带给冯志远的除了思念,还有愧疚。他总是感到愧对妻儿。他的学生们说,冯老师这些年都在舍小家顾大家啊!
爱生如子,他谱写了一段段人间佳话
冯志远与许多学生的感情都超出了师生之情,达到父子、父女的境界。
冯老师从不大声训斥学生,更不歧视差生。即使批评学生,他也总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几十年中一直像照顾父亲那样照顾冯老师的刘天龙,与老师的感情就“起源”于冯老师对他“学外语无用”的严厉批评。很多所谓差生,经过他的教育引导,后来都变成优等生。
鸣沙中学英语教师刘世德,是在“文革”期间读完小学、初中的,基础较差。上高中后,刘世德问冯老师:“像我这么差的能学好吗?”冯老师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没问题。你到我屋里,我给你个别指导。从此,他就成了冯老师宿舍里的座上客。冯老师鼓励他:你进步了,老师奖励你!不久,冯老师真的买了一支钢笔送给他。刘世德如获至宝,格外珍惜这支笔。他举着这支已经磨秃了笔尖的笔对记者说,这支笔,陪伴我35年了。一看见它,我就想起冯老师!
王泽娟、白燕玲与冯老师更是亲如父女。王泽娟母亲去世早,经济也不宽裕,本想考个中专就算了。她开始对外语并不感兴趣,冯老师听她发音好,就一再鼓励她并和她一起学英语。
一次,她从外面回来,发现自己的桌上摆着两套英语教材、6盘磁带。一看包上的地址竟是外地寄来的。就在她莫名其妙时,冯老师解开了疑团。原来,冯老师在电台广播中听到相关信息,就不声不响地委托别的学生寄钱邮购。他对王泽娟说,你好好学吧,老师支持你!
1994年,王泽娟如愿考上宁夏大学外语系。王泽娟激动地说,冯老师既是严师,又是慈父。如果没有冯老师,我的一切都不可想象!
冯老师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一些穷困的学生买书、买本。他究竟资助过多少学生,现在谁也说不清了。许多人都说冯志远“爱生如子”。刘世德则说,“爱生如子”四字,都不足以概括他对学生的感情!
许多人至今还记得30多年前冯志远调离鸣沙中学的情景:从他的宿舍到校门口只有100多米,他竟走了近一个小时!摸摸这个学生的头,拉拉那个学生的手,叮嘱这个要好好学,告诫那个要注意什么。拖拉机停在校门口已经多时了,可冯老师多次上去,又多次下来。他与学生是那样难舍难分,令许多人洒下泪水。
冯志远为学生付出了许多人没有付出的爱,也得到了许多人无法得到的爱。师生共同谱写出一曲曲人间佳话。逢年过节,总有学生接他到家同过。接得晚了,就被别人接走了。平时,学生们总是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拿给他吃。
冯志远生活在学生们中间,不感到孤单,也很少有独自漂泊在外的感觉。他真的把自己当成中宁人了。
“塞上红烛”无悔人生(下)
问心无愧,他从不为一己之私伸手
结束两地分居的日子,一直是冯志远的心愿。他想把马老师调到宁夏来,也想把自己调回上海去。他写过请调报告,但学生们的目光,令他犹豫再三,始终没把报告递上去。
原鸣沙中学校长苏仲深说,如果冯老师调到银川或县城,马老师可能就会来宁夏工作。可他始终没有动,甚至连调动的要求也没提。后来,政策宽松了,他的眼睛又不行了。他是不愿成为妻儿的负担啊。
曾有人问:冯老师毕业于名牌大学,又当了一辈子教师,何以连个职称也没有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他根本就没有申报!“文革”后教师评职称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他的眼睛失明了,他也改教历史了,所带课时也没原来多,自己就主动放弃了。
至于冯老师工作几十年却没有任何获奖记录问题,那也不难解释。由于“左”的影响,什么荣誉会落到他的头上?当“左”的迷雾散去时,他也老了。
对个人报酬问题,他也不很在意。在上海时,他就是中教五级了。到宁夏后,每月又加了6元,工资达到89.5元。在当时可是“高薪阶层”啊。此后几十年,老师们多次调整工资,他都没调,长期在原地踏步。慢慢的,他便由“高薪阶层”变成了“低薪阶层”。
2000年,新任校长王文华无意间看见了他的工资条。见上面只有600多元,感到很吃惊。不料,冯老师却没有抱怨工资太低,而是平静地说:“不少了。”
直到报销医药费吃紧,他才在别人的劝说下、由别人代笔打了一份报告。最终,他还是没有把报告交上去。记者在长春就见到了这份已经保存11年的报告。
当许多人在为他的境遇鸣不平时,他自己却早已释然了。
他在诗中写道:“为公谋福得拥戴,营私一己众论轻。小天地内少置计,大宇宙间多用功。”冯老师心态好,与他的简朴生活有关。他的住处,除了普通的床铺和简单的饮食器具外,就再也没啥东西了。他的简朴超出想象。
他的收入,除了寄给远在上海的妻儿外,大部分都用来买书、订报、资助学生了。
终生学习,他像一个不懈攀登高峰的运动员
他学的是中文,但俄语、英语、日语都达到相当的水平,这都源于他的自学。他先后教过五六门课程。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一时没有合适的英语教师,他主动请缨,又教起了英语。
冯老师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教学之余,他就呆在屋里看书学习,很少出门。
人们都说他学识渊博,是个“活字典”,什么难题都难不倒他。有一次朱自国老师看见他很吃力地用放大镜看书,就说:“你的眼睛都成这样了,怎么还看书?”冯老师平静地说:“能看一点是一点。活到老学到老嘛。”冯老师古典文学修养深厚,一直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他发现许多注释错了:将来我要给这些书重新做注释!可惜,他失明了,没能完成这个计划。
双目失明后,冯志远把听广播看成是与外界联系、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渠道。听知识性节目,是他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失明21年来,他听坏的收音机已有十几个了。
离开宁夏的时候,他扔掉了破旧的被褥,独独舍不得丢下跟了他多年的图书、卡片和教案。他带到长春的全部家当就是那六七箱书!
就是重病在身回到了长春,他还向在一汽当高工的妹夫学过日语。
学习,伴随了他的一生。学习,让他从容地生活、从容地工作,坦然地面对一切。
活出自尊,他从不向命运低头
如果不是1999年12月突发脑血栓,冯志远可能至今还生活在他心爱的学生们中间。那次发病,是学校把他送到医院救治的。所幸发现及时。2001年5月,自感身体越来越差的冯老师给妹妹冯宝珍打电话说:“放假后,你来看看我吧,晚了恐怕就见不着了。”冯宝珍哭了。几天后,冯宝珍筹集了一笔钱,带着儿子和侄女来接他了。
真的要走了、要远离学生们了,他反倒犹豫不定了。妹妹来了一周,他还没做出走与留的决定。冯宝珍反复劝说无效,就请求王文华校长帮她做工作。王校长分析,冯老师不太想走,是因为他习惯了学校的环境、离不开他的学生,也不愿拖累妹妹。
白燕玲说,冯老师虽然生活不便,但他活得很自尊,只要自己能做的事,就不麻烦别人。他自己的衣服坚持自己洗。为了不让学生洗,他常常把自己要洗的衣服藏起来。王泽娟也说,说我们照顾他,其实也就是帮他打饭、打水、寄信、念念书报而已。他的大小便都是自己倒掉,从不让别人沾手。为此,他不知摔倒过多少次。
一次,王泽娟从外面回来,见冯老师不在,就急忙去找,原来,冯老师又在外面摔倒了。冯老师的衣服虽然都不新了,但穿戴一直都整整齐齐。他原来的烟瘾较大,中山装被烧了许多小洞。为此,他彻底戒了烟。
他的学生分布在各地各个岗位,干什么的都有,但他从不让学生为自己办私事。他说,我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学生们围着我问这问那,我希望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我闭上眼睛那一天。刚回长春时身体尚好,他就对妹妹说,你替我找几个学生吧,我来辅导,不收费!
失明了,他仍要做个有用的人,依然得到了人们的敬重。
始终怀着感恩的心,他重情守义苛己待人
自己为社会做了多少,他都觉得是应该的,而且总是觉得做得不够;别人为他做了一点,他都念念不忘,感怀不已:冯老师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王文华是1999年年底调到关帝中学担任校长的,与冯志远相处只有短短一年多时间,但他却多方关照冯老师。冬天,他把冯老师安排到有暖气的办公室住下。上下水通了,他又为冯老师安上了坐便器。冯老师很感动,每次见到王校长都要说:“学校对我太好了。”
冯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也充满着感激。在长春采访时,他一口气说出许多曾经帮助过他的名字。他对记者说:“文革”中批斗老师,好多学生暗中保护他;糊了高帽子,学生不让他戴;游斗老师,学生不让他上街;他从没有被打过„„学生的保护,让他躲过了那场劫难。
就是对自己的妹妹,他也充满感激之心。对妹妹一家的感激之情,让他写下《病中赠妹》诗:“倒屎倒尿胜护工,勤于洗擦侍仲兄。两番住院连三月,倍感同胞一奶情。”
病中,他更加思念远在上海的妻儿,心里的愧疚更是挥之不去。
记者在采访中得到消息,他的儿子在春节后专程到长春看望了他。他的妻子也在不久前打来长途电话,对他表示问候和理解。马老师还对记者说:其实,我在心里早已不怪他了。他这一辈子也不容易啊。
记者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连声说:“没有。”冯老师的一生,真正做到了心如止水,而且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