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说--鲧禹治水神话新解析

时间:2019-05-13 13:1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传说--鲧禹治水神话新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传说--鲧禹治水神话新解析》。

第一篇:古代传说--鲧禹治水神话新解析

古代传说--鲧禹治水神话新解析

“鲧堙洪水”与“共工振水”实际上是同一史实在不同文献中的分化。鲧禹治水神话的历史背景是处于黄河中游(今山西芮城地区)的鲧部落堵塞了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共水,引发黄河下游的决口改道,受害最严重的祝融部落西攻鲧并流放了他。禹凭借他特殊的身份协调了上下游的关系,使各部落拆除了黄河支流上阻碍洪水排泄的各堤坝。正是在治水的过程中,诞生了第一个能够控制黄河中下游的国家政权——夏王朝。上古时期中原国家政权与霸主的交替大多与黄河中下游各势力集团的争斗有关。

现在大家几乎一致认为,流播于全球的洪水神话渊源于真实发生过的水灾的记忆,或多或少包含着历史的事实[1]。也就是说,对于洪水神话,欧赫美尔主义(euhemerosism)应该是部分适用的。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其所隐含的史实对我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很可能就是由于这场洪水,导致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探讨此一神话的历史背景,对其中的细节作进一步的考察。

从文献上看,最早记载鲧禹治水神话的莫过于《尚书•洪范》:其云:

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

同是《尚书》,《尧典》是这样记载此事的: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於!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另外《山海经•海内经》对此也有记载,其云: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可以看出,同是《尚书》,对此事的记载已经开始发生分化。根据《洪范》中箕子的话推测,鲧治洪水没有得到“帝”的批准,而根据《尧典》,鲧治洪水是得到了四岳的推荐,尧帝曾提出异议,最后还是批准了鲧去治水。第一种说法与《山海经》的记载比较接近,显然是较为原始的说法,第二种说法很明显已经带有后世国家制度的痕迹,应该是较为后起的说法。

自从上个世纪98年长江大洪水以后,我们对洪水的有了较为直观的了解。98年时“人不给水以出路,水就不给人以生路”,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这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重新来审视一下这则著名的洪水神话,无疑会有全新的理解。

我对鲧禹治水神话的新解释基于两个假设。第一个是历史学的假设:我想象、理解中的鲧禹时代,黄河流域尚未成为一个统一体,而是由许多部落画地而居,部落之间的关系最多也是松散的联盟。这不是什么新观点,应该属于常识。第二个是音韵学上的假设,我认为鲧与共工是同名异记,鲧在上古音中属于见母文部,共属见母,工属东部,两者是非常接近的。急读则为鲧,缓读则为共工。两者的读音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域差异引起的。这虽然是一个新观点,但我自信也并不牵强。因为并不仅仅是由于“鲧”与“共工”在读音上相近,更是由于他们两人的事迹惊人的一致,在此,有必要作较为详细的论证。

首先,在历史记载中,共工和鲧犯的是同样的错误,共工也同样用堙堵洪水的方法使天下受害。《国语•周语下》记载:“昔共工„„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合通四海„„皇天嘉之,祚以天下。”《淮南子•本经》篇云:“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树木。”徐旭生说,有关共工氏的传说几乎全和水有关[2],此说极是。即便是最为人熟知的《淮南子•天文篇》中的记载:“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照样是对水流东南的神话性解释。

第二,鲧是为祝融所杀的,上引《山海经•海内经》就说:“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而共工也曾与祝融发生过战争且不胜。《史记会注考证》引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云:“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当然,文献中记载的更多的是共工与颛顼的争斗,如《淮南子•天文篇》云:“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兵略篇》又云:“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史记•律书》亦云:“颛顼有共工之阵以平水害。”但这与和祝融战并不矛盾,因为祝融本是颛顼之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山海经•大荒西经》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颛顼之都在今濮阳。《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说:“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又引《皇览》说:“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顿门外广阳里中”,《山海经•海外北经》郭璞注云:“颛顼号为高阳冢,今在濮阳,故帝丘也。”而祝融的后裔,己姓之昆吾,彭姓之豕韦,都在或曾在濮阳住过。据此,与共工作战的主力应该是处于濮阳的昆吾与豕韦部落,他们声称自己是颛顼之后也没有错。

第三,他们的结局相同。鲧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已是为各种文献所记载的:《国语•晋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左传》昭公七年也云:“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而共工也有入渊之传说:《淮南子•原道》篇载:“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

第四,两人都有一个平治九州的儿子。禹是鲧的儿子是大家所熟知的,《国语•鲁语》“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这里的九有、九土都是九州的意思。虽然名字与大禹不一样,但其事迹是一模一样的。我们不能想象在同一时代有两个人都平治了九州。显然,他俩实际上是一个人。

综上所述,共工与鲧的事迹实际上只是同一史实的分化。洪水神话在不同的氏族、部落、地域中传播,当地民众对主人公有不同的态度。在“鲧”系统的传说中,对“鲧”抱有同情态度,将他描述为一个治水不成的英雄,如《离骚》中就有“鲧婞直以亡身”这样的说法;而在共工系统的传说中,则将它描述为一个引发洪水的祸首。除此之外,几乎所有的事实我都同意徐旭生先生的看法。我认为,徐旭生先生对这次洪水的研究只差一步就已经直指历史的真相了,现在我们就来完成最后一步工作。

在《山海经》的记载中,我一直有一个疑惑,鲧治水失败,为什么会由祝融去杀他?在尧帝时代,祝融并不是职掌刑罚的,职掌刑罚的是皋陶。下面我试图来解开这个疑问。

首先,我们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就是鲧(共工)是采用“堵”的方法来抵御洪水的,《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引《开筮》说:“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也就是《国语》中所说的“堕高堙庳”,即将高的地方铲低,低的地方垫高,主要的方式是“堙庳”。这在各种记载中均无异义。堙塞的具体方法应该是加高河道的堤防,照徐旭生的说法是类似于筑土围子一样的方法。所以,在历史传说中,鲧还是城郭的创作者。《吕氏春秋•君守》篇说:“夏鲧作城。”《礼记•祭法》正义解“鲧”,引《世本》说他“作城郭。”《水经注》卷二“河水”下引《世本》说:“鲧作城。”[3]这里的城,我的理解就是护卫部落聚居地的高堤,目的是抵御洪水。

然而,这种治水法却引起了其他诸侯的不满,这也是文献材料所明言的。《淮南子•原道》篇说:“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畔之,海外有狡心。”按照上引《国语•周语下》的说法是:“壅防百川、堕高堙庳”的结果是“害天下”,所以“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联系《淮南子》的说法,弗助的庶民、反畔的诸侯应该都是外族人,与鲧不是同一部落。为什么用“堙“的方法会引起其他诸侯的不满呢?我们来看看鲧(共工)部落所在的地域。

共工部落的聚居地当在共地。上古称为共的地名和国名共有五处。即:

1、《路史后记•共工氏传》云共工氏建国在莘、姺之间,在今河南陕县境内;

2、《山海经•北次三经》说:“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注于虖池。”当在今山西省五台县境内。

2、《中山经》说:“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水经注》卷四《河水下》引此文,并说:“今诊蓼水,川流所趋,与共水相扶”,是以蓼水为共水,在今山西西南隅,芮城县境内。

3、《中山经》次六说:“长石之山„„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水经注•洛水下》曾引此文。地在河南新安县境内。

4、《诗•大雅•皇矣》云:“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这个共可能在在今甘肃泾川县境内。

5、《汉书•地理志》有河内郡共县,班固自注“古国”,其地为今河南省辉县[4]。

徐旭生的看法是共地在今辉县境内,此地有入河的小河共水,相当于现在的卫河,它与淇水一起流入黄河。黄河在此处接纳了不少支流,水量丰沛,又是初入平原,所以容易为患,后来共水竟成为一公名——洪水[5]。这个说法有很多优点,最重要的优点是,历代水患全是发生在这一地域之内。缺点是:除了《汉书》这一后起的材料之外,共工居辉县,没有其他的材料作为佐证。

如果将鲧与共工视为一人,那么,我们的材料会更多一些,线索也会更多一些。鲧的封地在崇,这是古代文献中较为一致的记载,只不过这个崇倒底在什么地方,却有如下几种说法。第一种是较为普遍的说法,即认为这个“崇”是崇山,今名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境内。第二种是崇侯虎之崇国,在今陕西鄠县东,此崇为商之属国,与鲧并无关系,已是定论,可置不论。第三是赵穿所侵之崇。《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帝王世纪》云:“夏鲧封崇伯。故《春秋传》曰谓之‘有崇伯鲧’,国在秦晋之间。《左氏传》曰:‘赵穿侵崇是也。’”此地虽说不能确指,但王夫之《稗疏》云:“此崇国必在渭北河湄,虽与秦,而地则近晋。”这种说法是非常可信的。渭北之晋地为什么会有“崇“这一地名,大概是鲧部落的的迁居有关。虽说鲧是禹的父亲有些可疑,但鲧与夏族必然有某种密切的关系。据考古发掘业已证实,山西省西南部应该是夏人活动的重要区域。大夏故墟约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地区,亦即夏初禹都故地,故有夏虚之名。所以,一般认为在鲧与禹之时,夏人有过一次迁徙,从河南的伊洛地区迁居到了山西的西南部。

据此,我觉得鲧部落之聚居地以与芮城境内之共水为是。“赵穿侵崇”之崇地应该不出芮城之范围。二里头文化的类型之一东下冯遗址离芮城甚近。芮县北部的永济、运城、侯马、闻喜、新绛、襄汾、绛县、临汾,都发现了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遗址[6]。鲧在芮城设堤筑坝,目的显然是为了保护共水下游的部落居民。

黄河下游的洪水,主要来自中游三个河段,即河口镇至龙门间(简称河龙间);龙门至三门峡间(简称龙三间);三门峡至花园口间(简称三花间)。这三个区间产生的洪水是构成下游洪水的主体。上述三个不同来源区的洪水,组成花园口站三种不同类型的洪水:一是以三门峡以上的河龙间和龙三间来水为主形成的大洪水(称为上大洪水)。如1933年洪水,陕县站实测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1843年大洪水,据调查估算陕县站洪峰流量为36000立方米每秒。这类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含沙量大的特点,对下游防洪威胁严重。二是三门峡以下三花间来水为主(称为下大洪水)。如1958年花园口站实测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和调查的1761年花园口站3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这类洪水的特点是涨势猛、洪峰高、含沙量小、预见期短,对黄河下游防洪威胁最大。三是以三门峡以上的龙三间和三门峡以下的三花间共同来水组成(称为上下较大洪水)。如1957年及1964年洪水,花园口站流量分别为13000立方米每秒和9430立方米每秒。其特点是洪峰较低,但历时较长,对下游堤防威胁也相当严重[7]。因此,如果在这一区段内堵塞支流不让其泄洪的话,对下流的危害可想而知。

那么,祝融部落又处在什么位置呢?

祝融部落的原居地是在郑,即今之河南省新郑县。《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郑,祝融之虚也。”他的后人分为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所居住的地域散布很广,大致上包括今之河南许昌县、濮阳县、温县、范县、山东定陶县(祝融部落董姓之鬷夷族所居)、邹县,莒县、江苏徐州(彭姓氏族)等地,最远达到湖北。古代的黄河在下游地区分为东西二渠从豫北向东北方向流入海。东渠在濮阳以北的内黄县。今县内有黄河故渎,这条故渎虽然不一定是夏商时期的河道,但夏商河道当距此不远。所以,祝融八姓基本上都处在黄河下游一带,也就是黄河在几千年来经常改道的地方[8]。

据传说,共工堙堵洪水之后,受害最大的是空桑,空桑何在?《山海经•北山经》中载有空桑,其云: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陀。

《山海经广注》吴任臣注曰:“空桑有二,《路史》云:‘共工振滔鸿水,以薄空桑。’其地在莘、陕之间。伊尹,莘人,故《吕氏春秋》《古史考》俱言尹产空桑。空桑故城在今陈留三十里,又有空桑涧,史称‘帝揄冈居空桑’,《归藏》、《启筮》云‘蚩尤伐空桑’,帝所居也,即此空桑也。兖地亦有空桑,其地广绝,高阳氏所尝居,皇甫谧所谓‘广桑之野’。上古有空桑氏。又《春秋演孔图》及干宝所记:‘孔子生于空桑’:皆鲁之空桑也。”郝懿行说还有一个空桑在赵、代之间。也就是说至少有四个地方称为空桑。

1、在莘、陕之间。

2、在陈留。

3、在兖州。

4、在赵、代之间。我认为以陈留说为是,亦就是莘地,在今定陶附近。此地的西北是温县、北面是濮阳、范县,西南是许昌,东北为定陶、邹县,东南为彭城,也就是说基本上处于祝融八姓诸部落的中心地区。洪水振薄空桑,受害最大的无疑是祝融部落。所以,他们要联合起来,起兵攻打处于上游之鲧(共工)部落,最后将其流放。

鲧所流之地为羽山。羽山何在?《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郭璞注云:“今东海祝其县西南有羽山,即鲧所殛处。计其道里不相应,似非也。”吴任城注:“《禹贡》注‘羽山在郯城县七十里’。《十道志》:‘羽谭一名羽池,东有羽山’。《郡国志》云:‘钟离泳城有羽山,其水恒清,牛羊不饮。’刘会孟曰:‘淮安赣榆县有羽山。’《经》所记,未详是非。”据我推测,应该是在居住在最东面的祝融八姓所控制的区域,似以郯城县为是。

综上所述,推测当时的历史事实大约是:以鲧为首的部落在共地(今芮城县)用堵的方法防止洪水的入侵,使得黄河无法从北向的支流泄洪,导致河水改道,泛滥成灾。首先受难的,是处于黄河中下游的祝融系统诸部落。于是,以昆吾、豕韦等为首的祝融氏族,从濮阳西攻,最后流放了鲧。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1859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一个很著名的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卡尔•魏特夫在研究东方专制主义时,采用了马克思所提出的这一理论框架,提出了“治水社会”的学说,认为正是由于东方的大河治水工程才使得东方专制主义有了产生并最终确立的前提。我觉得魏特夫的这个学说有相当程度的可信性。

鲧被杀之后,接着治水的是大禹。关于大禹的各种记载,大家已经很熟悉了。王夫之、徐旭生都论及大禹的工作主要是将原有的河道加宽加深、顺自然形势而加以疏通,很少有大工程的开凿。我进一步觉得,大禹的主要工作是协调。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黄河中下流各部落之间通过政治、外交,乃至武力等等各种手段,说服各个部落消除各自障水之堤坝,让河水能够畅通地排泄。禹能够承担这一重任,与他的身份有关,据《史记•夏本记》索隐引《系本》载:“鲧取有辛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宋衷云:“高密,禹所封国。”有辛氏即有莘氏,其地有多说,大体上在今黄河下游一带。也就是说,禹是黄河上下游部落联姻的结果。由他主政,能够较容易协调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我们顺便提一下,黄河中下游之间的各种形式的部落结盟可能不始于鲧时。我们知道,从考古类型学上分析,新石器时期的黄河中游与黄河下游是两个不同的文化区。黄河中游的序列是前仰韶文化(公元前6000——前5400)——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河南龙山文化(前2900-前2000),黄河下游的序列是青莲岗文化(前5400-前4000)——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山东龙山文化(前2500-前2000)——岳石文化(前1900——前1500)。虽则考古学者认为河南和山东的龙山文化具有地区性的区别,但中游地区在文化上受到下游文化的影响是明显的。这表明这一时期两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个联系的纽带我认为就是黄河,为了防洪和灌溉,两地的部落必须与联姻等方式互相依靠。

自从这次洪水以后,人们痛感黄河中下游流域部落林立、各自为政的情形将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权力机构来进行协调,因此,产生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夏王朝。推而论之,夏商周三代的政权包括春秋年间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的诞生,均与协调黄河上下游关系这一需要有关。夏商周三代的交替与争斗,基本上属于大河中游与下游之间的争斗。夏朝的诞生,我们说过了,是出于治理黄河洪水的需要。尽管鲧被流放,但中游部落还是占了上风。据《史记•夏本纪》说:“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史记•正义》引《帝王记》云:“禹禅舜,禹即帝位,以咎陶为最贤,荐之於天,将有禅之意。未及禅,会皋陶卒。”皋陶生于曲阜,皋陶之后或在英、六,或在许,总之,是在黄河下游。从这条记载中,我们推测黄河中下游的这个部落共同体开始订立的制度应该是采取“轮流执政制”,即中游与下游的部落轮流执政。这种制度在民族学的调查中有着极多的例子,英国剑桥大学教授Jack.Goody指出:在这种制度之下,其继位诸组常有二分的倾向,一边的首领为王的时候,另一边的的首领便当其副手。但是中游部落破坏了这种制度 [3](P61-66)。轮流执政制的破坏,也标志着专制的国家政权的建立。以后夏朝的几次重大变故,如益、启之争、夷羿、寒浞与夏的争斗,都与这轮流执政制的破坏、单一政权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傅斯年在《夷夏东西说》早就说过这是华夏与东夷之间的矛盾,徐旭生也深表同意。据我看,说是两个文化集团之间的矛盾尚没有抓住要害,关键是大河上下游之争。

商汤始兴于亳,亳地一般认为是在今河南濮阳。他在亳地会合了诸侯,然后,溯黄河而上,战夏桀于鸣条。这里一定要提一下商汤的重要助手伊尹,他出生于空桑之有莘氏。据载,他也善于治水,《管子•地数篇》说:“伊尹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筴。”据此,商政权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就是治水。在这场争斗中,下游部落占了上风,从此,黄河中下游置于一个统一政权的管理之下。

周人自迁居到渭水流域之后,稳步发展,渐渐向四面扩张。周人东扩的关键一步,便是虞(山西解县)、芮(今山西芮城县)的归服。这两个小国为争地取决于文王,入周见耕者让畔,惭愧而去。周人势力进入黄河中游。自此之后,周族在东方的发展势如破竹,不可阻挡。直到观兵孟津,决战牧野。钱穆极力主张周族渊源于山西西南部,如果此说成立,那么,与夏朝一样,又是黄河中流之部落政权统一了下游。

东周以后,周天子地位日降,没有控制诸侯的能力。齐桓公乘势而起。据《孟子•告子下》记载,僖公九年(前651),桓公率诸侯在葵丘会盟,第五命就是:“无曲防,无遏粜,无有封而不告”,试图通过“无曲防”的禁令来解决诸侯国之间修筑堤防的纠纷,可见霸主的重要职能是协调中下游的关系。齐桓公的称霸,是下游的势力战胜了中游。齐桓公以后,晋文公称霸,下游之郑、宋、卫、曹等纷纷依附,中游再次战胜下游。可见,由于黄河这条河流的特殊性,必须有一个能掌控中下流的权力核心。整个先秦的政权兴替史,都可围绕着此点着眼。当然,对此,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细致的探讨。(艺术中国)

第二篇:《鲧禹治水》教案

鲧禹治水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海内经》。课文讲的是在上古时代,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时,大地一片汪洋,民不聊生。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于是他偷出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赶退了洪水。天帝知道鲧偷走息壤后,派火神杀死了鲧。鲧死后,尸体三年都没腐烂。一天,从鲧的肚子里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大禹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经过十三年的苦战,大禹终于将洪水彻底治服。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体会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内容并不深奥,学生容易读懂。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时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品读;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认识“壤”字,会写“汪、壤、烫”3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滚烫”等词语。教学重点:

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教学难点: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揭示的意义。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文

1.让学生说说读过哪些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总结学生的感受。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5.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说说鲧禹治水的相关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介绍《山海经》

(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海内经》。《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原来是有图的,叫《山海图经》,魏晋以后已失传。《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长期被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书。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对《山海经》的了解,如果学生说的不全,老师出示资料补充。】

2.自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认识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3.认读生字

①出示生字“壤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②比较字形:壤

攘 4.理解词语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哀求——苦苦请求。

祈求——请求;恳切地希望得到。斥逐——排斥,驱逐。

息壤——古代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拯救——挽救;救济。滚烫——滚热。

遗志——死者生前的志愿。后多指生前没有实现的志愿。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难。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形容汗出得很多。【根据学生的要求理解词语,注意不要孤立得解释,要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5.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课文较长,要多找几个学生来读,注意读后的评价与反馈,养成认真读书,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6.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语言简练、完整。应多找几个学生来概括,最后教师总结。】

三、再读课文,加深了解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鲧和禹是怎么治水的,找到相关的内容认真的读一读。

四、积累词语,布置作业

1.让学生找找喜欢的词语,抄写在词语积累卡上。

2.作业:通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课件)

一片汪洋

苦苦哀求

斥逐洪水

毫不理会

悲惨遭遇

大发雷霆

山南海北

成千上万

挖渠开山

四处横溢

泛滥成灾

不畏艰险 汗流浃背

毫不在乎

冬去春来

欢呼雀跃

兴奋不已

天寒地冻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

1.自学提示(课件)。

默读课文,思考:

①鲧禹父子为什么要治理洪水?

②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办法有什么不同?边读边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并把自己的体会做出批注。

③想一想鲧禹父子共同的精神是什么? 【给学生充分读书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学习小组指导。】 2.交流体会。

●交流一:鲧禹治水的理由

(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了洪水的折磨,便苦苦的哀求天帝驱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鲧禹父子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①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洪水会给人们带来哪些灾难。播放洪水的资料片。②理解“哀求”“祈求”的含义,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③读出人们的苦难。

●交流二:鲧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①指名读课文的3—4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②“息壤”是怎样宝物,神奇在什么地方?

③天帝为什么要大发雷霆?你对天帝有什么看法? ④ 你怎么评价鲧?

【对于鲧的评价,鼓励学生多元的理解,既要看到他的善良,不惧危险,又要看到他投机取巧的错误。】

●交流三: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①指名读5-10自然段。

②说说课文是怎么写禹治理洪水过程的?

(板书:治洪前——治洪开始——治洪过程——治洪后)③依据描写的顺序,让学生说说最感动的地方。A.治洪前:

句子: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抓住“走遍”“摸清”“引洪水入大海”等词语,理解禹治水讲究方法,非常有头脑。】 B.治水开始::

句子: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体会“亲自”一词,说明大禹以身作则,不畏艰难,才赢得人们的相应,因此也感动了神龟和应龙。】 C.治水过程:

a.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让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以读,说说自己的感受。b.参考资料:

三过家门而不入

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c.指导朗读,读出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D.治水后:

句子: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由南到北”“由东到西”说明大禹带领人们治水的地域广。“十三年”说明治理水灾的时间长,从“终于”一词可以看出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的不易,多么艰辛。】 E.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④小结: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贵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灾难。●交流四:讨论鲧禹治水的共同精神。

(善良,同情人们的遭遇,都有帮助人们治理洪水的决心。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有勇敢、奉献的崇高的精神。)

三、拓展升华

1.你想对鲧禹父子说点什么?

2.总结:这个传说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

第三课时

一、领悟写法 1.引言: 这是一篇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是它的主要特点。那么课文中哪些情节使你感受到是离奇的想象? 2.交流。

(让学生抓住主要情节谈出感受,例如:像“鲧的出现”“神龟和神鸟帮助鲧偷取息壤”“息壤的神奇”“大禹出事”神龟运送土石“应龙在地上划出深沟”等)3.小结: 神话是古代人民驰骋他们奇特想像和幻想所创作,具有神奇、丰富、多样化的特色。表面看起来很荒诞,实质朴素、真实、生动。www.xiexiebang.com

二、讲述故事。

分小组进行讲故事比赛。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讲好故事,然后学生自己练习,在小组推荐代表讲述,注意讲述后的评价与鼓励。】

三、课外作业

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鲧王治水》《禹王锁蛟》《三过家门》的故事。

板书设计:

1.鲧禹治水

偷宝物

治水前:

走遍

摸清 禹

治水开始:

亲自

率领

治水过程:

大山横当

烈日当空 毒虫猛兽

天寒地冻

治水后:

安定幸福

勤劳 智慧

勇敢

奉献

坚毅不屈

万众一心

课后练习: 1.读写词语。

一片汪洋

苦苦哀求

斥逐洪水

毫不理会

悲惨遭遇

大发雷霆

山南海北

成千上万

挖渠开山

四处横溢

泛滥成灾

不畏艰险 汗流浃背

毫不在乎

冬去春来

欢呼雀跃

兴奋不已

天寒地冻 2.用词造句。

继承—— 推举——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___________到了晚上,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5.神话故事的特点是什么?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补充建议:

1.课前让学生了解《山海经》,并找一找,读一读《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感受神话的特点。2.让学生查找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并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有机的结合,加深对鲧禹治水的敬重,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

3.注意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问题展开对话交流,教师相机的引导,点拨,把握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4.注意朗读的指导。指导学生读出对大禹治水的敬佩,体会大禹的智慧、勇敢、无私的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三篇:鲧禹治水 教案

1.《鲧禹治水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课文讲的是在上古时代,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时,大地一片汪洋,民不聊生。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于是他偷出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赶退了洪水。天帝知道鲧偷走息壤后,派火神杀死了鲧。鲧死后,尸体三年都没腐烂。一天,从鲧的肚子里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大禹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经过十三年的苦战,大禹终于将洪水彻底治服。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了解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体会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发民族自豪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内容并不深奥,容易读懂。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时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品读;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2.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揭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课件)

一片汪洋

苦苦哀求

斥逐洪水

毫不理会

悲惨遭遇

大发雷霆

山南海北

成千上万

挖渠开山

四处横溢

泛滥成灾

不畏艰险

汗流浃背

毫不在乎

冬去春来

欢呼雀跃

兴奋不已

天寒地冻

2.回顾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研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

①鲧禹父子为什么要治理洪水?

②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办法有什么不同?边读边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并把自己的体会做出批注。

③想一想鲧禹父子共同的精神是什么?

2.交流体会。

●交流一:鲧禹治水的理由

①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洪水会给人们带来哪些灾难。播放洪水的资料片。

②理解“哀求”“祈求”的含义,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③读出人们的苦难。

●交流二:鲧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①指名读课文的3—4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息壤”是怎样宝物,神奇在什么地方?

③天帝为什么要大发雷霆?你对天帝有什么看法?

④ 你怎么评价鲧?

●交流三: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①指名读5-10自然段。

②说说课文是怎么写禹治理洪水过程的?

(板书:治洪前——治洪开始——治洪过程——治洪后)

③依据描写的顺序,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a.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b.讲一讲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故事。

c.指导朗读,读出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④小结: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贵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灾难。

●交流四:讨论鲧禹治水的共同精神。

三、拓展升华

1.你想对鲧禹父子说点什么?

2.总结:这个传说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

1、鲧禹治水

偷宝物(息壤)

治水前:走遍

摸清

治水开始:亲自

率领

治水过程:大山横挡

烈日当空 毒虫猛兽 天寒地冻

治水后: 安定幸福

第四篇:《鲧禹治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神话故事,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积累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学常识。

2.通过朗读课文,分析神话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在探究、质疑‘解疑中培养正确阅读神话作品的良好习惯。

3.体会神话寄寓的我们祖先改造自然的愿望和顽强意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学重点:

把握神话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教学难点:

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前一阶段,老师看见这样一则新闻:

2011年8月13日,发布:因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给云南省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灾害造成云南省11个州市125.3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0人,失踪6人,紧急转移安置16000多人;房屋倒塌1万多间、损坏18000多间;农作物受灾10.7万公顷,绝收1.1万公顷;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

2.听了这则消息,你想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导入: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代时,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5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1)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2)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为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3)治水:治理洪水,为人类造福。

二.通读课文,自学课文。

1.提出要求。

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

3.检测朗读情况。

检查字音,字义。

补充解释“息壤”

4.师生合作了解大意。

结合书下注释及参考资料了解大意,老师引导,解答难理解的句子。

5分析鲧治水的原因、方法与结果。

(1)原因 :洪水滔天

(2)方法: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补充故事:猫头鹰和神鬼告诉鲧可以偷息壤治洪水。

小结过渡。

(3)结果: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明确禹的降生。掌握“复”通“腹”

(4)你是怎样理解禹降生这个神奇的情节的?

6.禹治水的方法和结果。

(1)为什么要交代禹娶涂山氏女,婚后四日复往治水?是否多余?

(2)见禹方作熊,为什么惭而去?

(3)想象禹治水过程的艰辛。

(4)结果:生猜测,师补充说明。

三.比较两种治水方法。

鲧:堙 注重“堵

禹:布 注重“疏堵“并用

四.你怎样评价鲧和禹的?

五.文中那些地方体现了神话的特点 ?

六.试比较鲧与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有什么不同。

七总结:

灾难可怕 齐心协力 御用智慧 可以战胜

板书设计:

鲧 堙 堵 失败

治水

禹 布 疏堵并用 成功

第五篇:鲧禹治水教学反思

反思一:鲧禹治水教学反思

《鲧禹治水》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内容并不深奥,学生容易读懂。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时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品读;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一开始,我便以故事禹的出生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并由故事自然地过渡到对神话的了解,过渡到课文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感悟、提问、合作探究。这一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想象的丰富与优美之后,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及想象能力。

接着从观看图片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绪,为理解课文、了解鲧禹治水的原因作好铺垫;而对课题的理解为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内容,了解大意打下了基础。引导学生分步骤自学课文,使学习的过程目标准确,且由浅入深有序进行。虽然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教师的引导是永远不可或缺的,它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决定因素有自学就必定有反馈,在反馈中互动交流,了解学情,并于重、难点处加以指导、强调,使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并概括段意,使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脉络层次有个整体的清晰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结合学生的发言,再次观看受灾画面,感受人们的苦难。在理解与体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的内容。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次了解鲧治水的方法与过程,体会鲧治水所做的努力。引导学生再次体会天帝的冷酷无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内容,紧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品析、理解,体会鲧的善良、富有正义、勇于牺牲的崇高品质,与天帝的无情与冷酷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教育。通过课堂小结,感受其精神品质。

在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训练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从《三过家门而不入》中这一情节,写片断。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都争先恐后的发言,把自己扩写好的故事与大家分享,这一点我很欣慰,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口头语较多、肢体动作不自然。最重要的是对于大胆合理的想象把握、运用的不好,由于时间的关系而我又没能及时正确的进行指导,不免存有遗憾。

反思二:鲧禹治水教学反思

《鲧禹治水》是一篇神话故事,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文字通俗易懂。详细叙述了鲧禹治水的具体过程。一开始,我让学生介绍自己曾经读过的神话故事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把学生带入神话的世界,引出本文的课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感悟、提问、合作探究。这一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想象的丰富与优美之后,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及想象能力。

从观看图片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绪,为理解课文、了解鲧禹治水的原因作好铺垫;而对课题的理解为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内容,了解大意打下了基础。引导学生分步骤自学课文,使学习的过程目标准确,且由浅入深有序进行。虽然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教师的引导是永远不可或缺的,它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决定因素有自学就必定有反馈,在反馈中互动交流,了解学情,并于重、难点处加以指导、强调,使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并概括断意,使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脉络层次有个整体的清晰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结合学生的发言,再次观看受灾画面,感受人们的苦难。在理解与体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的内容。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次了解鲧治水的方法与过程,体会鲧治水所做的努力。引导学生再次体会天帝的冷酷无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内容,紧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品析、理解,体会鲧的善良、富有正义、勇于牺牲的崇高品质,与天帝的无情与冷酷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教育。通过课堂小结,感受其精神品质。

在讲述禹治水的过程中,体会禹治水的方法与鲧治水方法的区别,让学生理解禹治水讲究方法,非常有头脑的特点,在治水过程中体会禹以身作则,不畏艰难,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为公忘私的精神,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这种精神表现出来。在讲述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时,学生产生对禹的不难,主要是认为禹自私不孝,在这里向学生解释这不是自私,而是由更多的受苦人民在等着他,充分体现禹的公而忘私。

通过对整篇课文的讲解,学生能够很容易把鲧禹治水的共同精神总结出来,这也充分展示出学生好学乐学,善于总结的方法,本节课的学习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对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不是很流畅,出现了些许的卡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充分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使课文内容能够很好地在课堂上展现出来。

反思三: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本单元以奉献为主题的首篇主体课文。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虑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为什么会是世人敬仰、代代相传的治水英雄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教学中以文本的内容与课前布置搜集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体会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人们世代传颂吗?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时,根据前一节课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提问题,从中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并写在小黑板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1、大禹为什么要去治水?(原因)

2、大禹是怎样治水的?(经过)[他治水的方法与父亲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谁的方法好?好在哪里?]

3、大禹治水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辛苦?他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4、大禹的治水结果怎样?为什么大禹会成为人们世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而后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大家交流资料、信息共享、合作学习、讨论探究,比较大禹与父亲鲧治水方法的不同,体会大禹的方法好在哪里?学生把老师分发的表格填写后调板展示,老师讲评后相机进行点拨:大禹是怎样疏通河道的?让学生找出重点词:开凿、挖通、垒起、引到,体会方法之巧妙,施工之辛苦;感受大禹一心扑在治水上,丝毫没有想到自己;为了治水,他不顾个人生活的幸福,推迟婚期、婚后短聚、三过家门而不入,精神是何等高尚啊!这些讲解,环环紧扣,有力地表现出大禹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总结延伸过程中,根据板书原因、经过、结果等词,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线索,并随机指导学生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写作方法。凸显奉献主题,将大禹治水与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毛泽东、雷锋、戴明瑞等等这些不同时代无私奉献的精神切入当今时代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说明他们是八荣里以服务人民为荣的践行者,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这样,达到了语文学习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课上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感受体会能力。

当然,由于教者知识的短浅,经验的粗陋,教学过程中的缺失肯定是会不少的。教者权当是抛砖引玉,去粗求学,恳诚求教,以期进步提高。

下载古代传说--鲧禹治水神话新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传说--鲧禹治水神话新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鲧禹治水》教学反思

    《鲧禹治水》教学反思本周教学内容: 六年级语文:1课《鲧禹治水》。 教学反思: 本周讲的是第一课《鲧禹治水》。 由于是开学的第一周,杂事比较多,学生从假期里回到学校,状态暂时转......

    鲧禹治水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文 1、让学生说说读过哪些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总结学生的感受。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5、......

    鲧禹治水教学设计

    鲧禹治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杜晓庆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

    1 鲧禹治水(推荐五篇)

    鲧禹治水 课文简介: 上古时代,中国闹洪灾,天神鲧同情人们的遭遇,盗天帝的息壤治水,却落了个身死而事未成的遗憾。大禹继承父志,依靠自己的智慧毅力和人类伟大的力量,历经十三年苦战......

    鲧禹治水导学案(合集)

    《鲧禹治水》导学案 执笔:马新情 导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述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为民造福、征服自然的精神,感悟......

    鲧禹治水导学案[最终定稿]

    栾川县叫河镇初级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鲧禹治水》学案 主备:李富强 主审:万伏山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

    鲧禹治水语文教案设计

    一、课文简介:上古时代,中国闹洪灾,天神鲧同情人们的遭遇,盗天帝的息壤治水,却落了个身死而事未成的遗憾。大禹继承父志,依靠自己的智慧毅力和人类伟大的力量,历经十三年苦战,最终制......

    《鲧禹治水》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