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会议新闻写作
校园会议新闻写作
会议类新闻通稿在高校各类通稿中结构最严谨,语言逻辑要求最高的一类。这种新闻稿要求作者要将会议精 神融入到稿件中。
这一类新闻稿的结构一般是:第一段,写好导语,点明与会人员、主持人;
第二段,提炼领导讲话、嘉 宾发言的主要内容;
第三段,理清会议的程序;
第四段,介绍会议举办的背景或者举办该会议的意义。
写这类新闻稿时,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1、标题要恰当,符合会议的规格
校园内的会议很多,类型也很杂。参与对象很不固定,有的会议纯粹是几名学生的会议,有的是学生干部的座谈会,还有的是党政机关的会议,比较少见的是党代会、团代会、教代会之类的牵涉面比较广泛的会议。不同的会议,写的通讯稿不同,首先就体现在标题上,会议的标题要尽量符合会议的规格。比如一篇关于 EOC 学员学习党代会精神的通稿,初稿的标题为“我校召开‘EOC世纪精英学校学习校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这个标题表述上并没有错误,但对于校内通讯稿来说,这个标题有点名不副实了。”这个座谈会是校团委、校学生会组织召开的学生干部座谈会,虽然很重要,但用“我校召开”似乎还不准确。后来,建议改成 “校学生会举行‘EOC 世纪精英学校学习校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还是斟酌再三,”因为未能体现校团委的作用。最后,领导的意见是修改成“EOC 世纪精英学校举行‘学习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因为EOC是校团委、校学生会举办的活动,以此为主语,就很好地突出了这两者,又使标题不会言过其实。
2、导语中要体现会议的名称、举办的地点等要素的全称
导语是全文中最直接、最集中体现会议情况的话语,导语写得好,通讯稿要表达的内容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了。所以,写导语的时候不能过于省略,而必须正式一点,要把会议全称、举办地点等要素写清楚。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座谈会”这是会议的全称,漏掉一个字都不行。会场横幅上的会议名称也是如此,新闻中就应该这样体现,这是客观性的一个体现。而举办的地点则要写清楚明白,不能为图省事而去掉任何一个关键词。虽然大家都知道所说的是什么地方,但是作为在正式的文体中,交代清楚是必须的。
3、写清出席的领导姓名、职称,注意领导的排序问题
会议一般都有领导参加,而且领导是会议的重点内容,因此在新闻稿中对出席的领导进行简要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介绍出席的领导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清楚领导的职位,而且职位要在姓名之前,如“我校副校长 xxxx”是常规用法,而不是“我校 xxx 副校长”。如果有多个领导出席的话,新闻中还存在介绍领导的先后问题,奉行的原则就是“来宾位于最前,综合级别、资历来排序”,像高校的会议,往往会邀请一些校外的领导出席,只要这些领导是各机关的主要负责人,那么,校外领导就必须放在最前面,体现基本的礼仪。但是,有时候,领导的排序不仅要按照级别,也要考虑到领导的资历问题。例如,同样是副校长,为什么有的副校长 一定要放在前面,而有的放在后面,这是因为各位副校长的资历不同,有的副校长职称较高,有的副校长任期较久,甚至有的副校长比较年长,这些都是领导排序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一点更具典型的是学院领导的排序。在不同学院的新闻稿,同一职位的领导排序却不一样。例如,有的学院副院长在党委副书记之前,而有 的学院的副院长却在党委副书记之后,按照我们平常的经验,副院长一般排在党委副书记之后,但是在学院中,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往往比副院长年轻许多,甚至有一部分的党委副书记还是副院长 的学生,所以,这一类情况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领导讲话内容的提炼
在会议类新闻稿中,领导的讲话内容最重要的。但我们又不能将领导讲话的所有内容抄进新闻稿中,所以,我们要对这些讲话内容进行提炼。提炼领导的讲话内容要注意措辞,用词简练,要体现出层次感,一些理论方面的提法要准确,要提高理论的高度。领导讲话都是很有逻辑性的,将各层次的内容用一两句话提炼出来,再按顺序组合,就能把领导的讲话的精髓囊括了。
领导的致辞一般分为三大部分的内容:①领导对出席会议的嘉宾、师生代表的欢迎;
②简要介绍会议的背景;
③对与会的人员(青年学生)提出一些希望。
领导的讲话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的内容:①肯定之前取得的成绩;
②概括召开本次会议的意义; ③概括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④对与会人员提出几点关于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的要求。
5、介绍会议的程序要有主次
领导讲话结束后,要介绍整个会议的流程,会议上进行的活动可能有很多,这就要求作者要注意分清主次,跟会议主题联系紧密的重点介绍,而一些琐碎的程序则少介绍或不介绍,如会议的讨论环节、收看 重要的视频资料、表彰环节等都是比较重要的程序,而像分发、收取材料等环节则可略去。
6、描绘会场气氛
会场的气氛能够让读者了解与会人员对召开此次会议的态度,了解会议的反响,奠定会议的基调,是宣传会议的一个重要部分。一般情况下,会场气氛往往是热烈的,主要从与会人员的反应中获得信息,如“xxx 的讲话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激烈讨论“、“全场掌声不断”等。
7、简要概括
新闻通讯稿的最后一段往往要简短评论会议的意义,意义同样要注意层次感。
一般分成三个部分来写会议的意义:①是对培养青年学生的意义,②是对职能部门自身建设的意义或者是对某项制
度建设的意义,③是对学校整体建设的意义。
有时候,最后一段也可以不写意义,而是例举与会人员对该会议的反映,从他们的口中更能真切地体现会议的意义,如《海西青年志愿者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我校举行》中的最后一段写道:“与会大学生表示,将在这些志愿者先进事迹的鼓舞下,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的工作中,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昂首前进。”与会人员的反响比起空谈意义又是来得显得有说服力。
第二篇:校园新闻写作:会议类消息
校园新闻写作:会议类消息
会议类消息稿件要求作者要将会议精神融入到稿件中。这一类新闻稿的结构一般是:导语部分,概述最重要、最新鲜的新闻事实,点明与会人员、主持人;主体部分,要理清会议的程序,提炼领导讲话、嘉宾发言的主要内容;结尾要灵活。
写好此类新闻稿,必须注意的几点:
一、标题要符合会议的规格
校园内的会议很多,类型也很杂。参与对象很不固定,有的是学生会,还有的是年级会、学部例会,比较少见的是重要领导视察、全校大会、教代会之类的牵涉面比较广泛的会议。不同的会议,写通讯稿时,要在标题上有所体现,因此,会议的标题要尽量符合会议的规格。比如有一篇关于学生会换届大会的新闻稿件,初稿的标题为《我校隆重召开学生会换届大会》,这个标题表述上并没有错误,但对于校内通讯稿来说,这个标题有点名不副实。这个大会是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召开的学生会换届大会,对于学生会来说虽然很重要,但用“我校召开”似乎还不准确。后来,在编辑的时候我改成“校团委召开学生会换届大会”。以校团委为主语,既很好地突出了组织者,又使标题不会言过其实。再如,我校举行第一届特色学校教师论坛时,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教科局局长都参加了,并且还作了讲话。作为乡宁县第三中学的活动,能有如此的影响,并且是校报用稿,这在题目中一定要有所体现。正式刊发时我用了三行标题:引题,创新管理 提升质量;主题,我校首届特色学校教师论坛开坛;副题,副县长李xx出席会议并讲话。一般情况下,重要的会议要用多行标题,以显示其重要性。但这个重要是相对媒体的级别、学校的级别而言的,对于特别重要的新闻,有时一个有事实组成的主题就够了。比如,省长孟xx去师大调研,以《省长孟xx来我校调研》为题,就很好。因为,对于学校来说,省长这一职务本身就比较有震撼力。
二、导语要体现会议的名称,写清出席领导姓名、职务,注意领导的排序问题
导语是全文中最直接、最集中体现会议情况的话语,写导语的时候不能过于省略,而必须正式一点,要把会议全称、举办地点等要素写清楚。比如《我校首届特色学校教师论坛开坛》,题目就是会议的全称,会场横幅上的会议名称也是如此,在写导语时漏掉一个字都不行,同时这也是客观性的一个体现。
会议一般都有领导参加,而且领导是会议的重点内容,因此在新闻稿中对出席的领导进行简要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介绍出席领导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清楚领导的职位,而且职位要在姓名之前,如“我校副校长某某”是常规用法,而不是“我校莫某副校长”,更不能笼而统之地把副校长称为“某校长”。如果有多个领导出席的话,新闻中还存在介绍领导的先后问题,奉行的原则就是“来宾位于最前,综合级别资历来排序”,像邀请一些校外的领导出席的会议,只要这些领导是各机关的主要负责人,那么,校外领导就必须放在最前面,体现基本的礼仪。不是特别重要的领导概括一下就行了,不然,介绍领导过多会冲淡主题。如“县政府副县长李xx,教科局局长王xx,我校校长赵xx,副校长孙xx、来xx、李xx以及各部门负责人、全体教师出席了本次论坛。”但是,有时候,领导的排序不仅要按照级别,也要考虑到领导的资历问题。例如,同样是副校长,为什么有的副校长一定要放在前面,而有的放在后面,这是因为各位副校长的资历不同,有的副校长职称较高,有的副校长任期较久,甚至有的副校长比较年长,这些都是领导排序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一点更具典型的是学院领导的排序。
三、提炼领导讲话内容
在会议类新闻稿中,领导的讲话内容最重要的。但我们又不能将领导讲话的所有内容抄进新闻稿中,所以,我们要对这些讲话内容进行提炼。提炼领导的讲话内容要注意措辞,用词简练,要体现出层次感,一些理论方面的提法要准确,要提高理论的高度。领导讲话都是很有逻辑性的,将各层次的内容用一两句话提炼出来,再按顺序组合。比如领导的致辞,一般分为三大部分的内容,首先是领导对出席会议的嘉宾、师生代表的欢迎;其次是简要介绍会议的背景;最后是提出希望。再比如领导的重要讲话,一般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肯定之前取得的成绩;其次是概括召开本次会议的意义,再次是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的介绍,最后是对与会人员提出几点关于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的要求。并不是每个领导讲话都有逻辑,有时候临场讲话还会词不达意,这时候需要记者根据大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加工、概括、升华。
四、描绘会场气氛
会场的气氛能够让读者了解与会人员对召开此次会议的态度,了解会议的反响,奠定会议的基调,是宣传会议的一个重要部分。一般情况下,会场气氛往往是热烈的,主要从与会人员的反应中获得信息,如“xxx 的讲话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全场掌声不断” 等。
五、结尾要灵活
新闻通讯稿的最后一段往往要简短评论这次会议的意义,对学校整体建设的意义。但是,这与新闻用事实说话的本质是相违背的。会议稿件的结尾一定要写出新意,这里简单介绍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把重要领导的讲话放到结尾概括,概括完就结束;第二种结尾的方式是按照会议的程序,进行到哪写到哪,戛然而止;第三种方式是首尾照应,语音绕梁式。如,在《我校举行首届特色学校教师论坛开坛》中的结尾,“首届论坛虽然落下了帷幕,但这次论坛就象投入湖水中的一枚石子,激起了全校师生行动的涟漪,掀起了新的特色建设的热潮。”;第四种结尾的方式是例举与会人员对该会议的反映,从他们的口中更能真切地体现会议的意义,如《我校高中部召开集体备课现场会》中的最后一段写道:“会后,观摩的教师都受到很大的启发,纷纷表示要虚心向同事学习,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让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服务于教学。”与会人员的反响比起空谈意义又是来得显得有说服力。有时,可以写出受采访人的姓名。
第三篇:会议新闻写作
会议新闻的写作方法
会议新闻是党报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还是党报重要版面的“主食”。
1.精心准备,做好关键信息采访的策划工作。例如,*届全国人大*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届*次会议期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议政参考”栏目,自一开始就运用大量背景资料和图表,在反腐败、西部人才开发、我国加入WTO问题等方面大做文章,为整体的介入“设计”了一定的方向和基础。对于记者而言,熟悉环境,读解材料,做好一些知识上、政策上的准备,了解媒体的安排就十分必要。
2.关注并搜寻各种信息。会议是信息的集散地,是蕴藏新闻的“富矿”,只有懂得挖掘,才能从中获取可贵的新闻线索。例如,2003年的一个上午,淮安市委、市政府在同一个地点连续召开全市廉政工作会议、全市环保工作会议和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把三个会议压缩到一个上午开,这种现象在以前还没有过。这一特别的现象立马引起了我的注意。会议正式开始前,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向明特地强调,“所有与会人员要关闭各自的通讯工具或将其调至震动状态。”说完,他还当作大家的面把自己的手机关了。在随后的会议期间,市领导讲话明显比以往要简练,会场秩序也比以往要好得多,看不到随意走动、随意接听电话、交头接耳等以往会议中常见的现象。这让我意识到,从这天起,市委、市政府要打一个切实转变作风的攻坚战。回报社后,我即从转变会风这一角度入手,对当天的会议进行了报道。报道刊发后,受到了市领导和单位的充分肯定。不过这里必须说明一点。有的记者参加会议报道拿了材料就走,不但有违“坚守岗位”这四个字,由于采访活动有始无终,细心收集会上的各种信息也就无从谈起。新闻界有句行话叫“脚底板下出新闻”,参加会议报道必须注意“屁股底下出新闻”,要坐得住。
3.找寻自己的切入点。信息可能是相近的,但读解却能不同,这是会议报道中应该切实注意的问题。例如,今年三月,南京大学博士生团一行20余人到淮安市盱眙县马坝中学与该校高中学生举行面对面的座谈会。如果按常理对座谈会进行报道不是不可以,但这样报道显然毫无新意。座谈会上,我发现许多高中学生所谈的问题大都是他们面临高考压力所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回到报社后,我便以心理问题为切入点,写了一篇题为《南大博士与马中学生面对面》的稿件,反映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请教育专家有针对性地谈了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对策。此稿见报后,与其他媒体所发稿件形成鲜明对比,大多数媒体记者只报道了座谈会本身。
大体说来,会议报道切入的角度可以有:由热点问题切入;有疑思切入;有典型经验和成就切入;由有价值的人物切入;由会外的空间中寻找角度切入;由资料切入;由反思切入;由瞻望切入;由纵向比较切入;由社会健全发展的关系切入......处处有新闻,但要识见敏与真。例如,《丹东日报》1986年11月21日发刊的《搬会场》,就是由因为讲发展商品经济生产问题而引起参加会议的人数太多,最终不得不由原先确定的村级会议室搬到现在的小学操场找到了难得的角度《;中国科学家发现生命在六亿年前就有了性别之分》的报道,则是由参加“第十三届国际地质大会”的一位中国教授的论文发现新的可能性,教授论文中那些连字典中都查不到的最新科学术语,终于引出了一条轰动一时的新闻。郭玲春的自白可以说明问题:“我动用了并不富裕的积蓄,包括浅浅的人生经验和文学储存。在看似轰轰烈烈或轻轻冷冷的会议上,常故作轻松,实则全身警戒,我捕捉着每一句发言,乃至每一声感叹。我观察着大的背景,也不放过一个细琐的情节,以至与我的知己朋友闲谈,还别有企图地想抠出点‘意料之外’来。”而后,“写会议,从场内‘游走’到场外”、“写事,由此及彼,写人由表及里”。
4.关注受众需要,穿插必要的背景资料。例如郭玲春所写的《纪念现代着名作家郁达夫遇难四十周年》的开头:“耸立在人民心中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碑上,有刻下了一个名字:郁达夫。这位在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14天被日本宪兵掳走而‘失踪’的爱国者、现代著名作家,今天又被冠以烈士的称号。”“首都文艺界、新闻界和侨务工作者250余人上午集会,隆重纪念郁达夫烈士遇难40周年。”
5.寻求思路上的创新,也就是说要写出个性来。会议最易落入俗套,尤其是会议报道的导语部分。所以,应当以鲜明的个性风格去经营它,增加可读性。郭玲春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经典之作。例如:
“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350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这些常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反映人民群众的成就、愿望和呼声的新闻群英荟萃北京,参加建国35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
“邓小平同志今天走到千余名文学家、艺术家中间。继1979年以来的又一次会面,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序幕。”《第五次文代会开幕》
6.写出细节。例如《私家侦探召开首届国际侦探公司年会》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他们走起路来,皮鞋并不吱吱作响,他们也不用撇嘴角示意来代替说话,他们更无意照着什么人的下巴猛击一拳。
这十几个于昨晚在舍尔曼旅馆集会的貌不出众的人,都是不折不扣的私家侦探。在那里,他们召开了战后首届国际侦探公司年会。”
第四篇:会议新闻写作心得
会议新闻写作心得 默认分类 2007-10-20 17:55:23 阅读110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会议新闻之病因
会议是新闻媒体和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新闻源,同一切新闻一样,不是要不要报道,而是怎样做精、做细、做活、做好的问题,以达到领导满意、群众乐意、社会欢迎之目的。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会议报道曾出现了变味和误区。首先是错位的规格待遇。少数领导认为会议报道篇幅简短,就减弱了会议的重要性,甚至降低了领导的“身价”。其二是习惯性思维束缚人。其三是懒惰形成“八股”文。刚步入新闻圈的青年记者喜欢泡会,在于有现成的材料,一编了之;成熟一点的记者虽能捉到“亮点”,写作也能出新意,但实感稿件悬念多,风险大。于是乎,你编我也编,你编两千字,我编
三千字,“八股”式会议新闻由此形成。
二、会议报道的创新
会议报道的创新,要把握好三个问题:
1、把握好会议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有些法定的会议权威性很高、指导性很强,既是党和人民政策生活中的大事,又为今后或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工作作了安排,这些会议不仅要全面报道,而且要有战役报道或后续
报道。
2、把握好社会和公众需要的有价值信息。凡会必有主题,必有信息。要及时准确地将社会和公众欲知未知的有价值的信息传播出去,并成为群众工作、生产和生活的指南。
3、把握好解决和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许多会议是为研究解决工作而召开的,记者不仅要人入会,而且要心入会。要将会议解决的问题抓在手上、待解决的问题放在心上,除报道会议外,还要有序追踪。只有这样才能把党和群众普遍关心的大事要事和热点难点问题报道好、引导好,才不至于会议新闻跑调,不能因为
会开完了,新闻便做完了。
三、会议新闻的写作
1.让会议新闻“出彩”,功夫在会外。一个高明的记者,包括他对会议报道的驾驭能力。会议报道除了正确运用新闻要素外,其政治素养、新闻敏感和写作技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说到底是一种“悟性”,这
种悟性便是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2、没有风险就没有“红利”。做会议新闻就像玩股票,“风险越大红利才越大”。之所以会议新闻读者不爱看,领导不高兴,其中有三:要么不该写的你写长了,要么报道写得平淡无味、没亮点,要么主题报偏了、领导的讲话报“歪”了。换个角度说,你将会议新闻做得既没跑调,又有新意,一目了然,如春风送爽,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怕的是既不敢改革创新,又拿着材料编稿子,翻开报纸套路子,“开头、中间、结尾”老三段,“指出、要求、强调”次次用,久而久之,便成了“材料专家”、“传话专家”了。
3、会议新闻如何“三贴近”。要学会解读会议,跳出会议抓新闻,先抓住会议的“眼睛”,再寻找新闻的角度,集中加以凸现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把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的东西推上报端。
1、控制总量,压缩会议及领导人活动的报道范围。重要会议要运用多种形式和体裁,拿出重要版面和位置,全方位做好会前、会中、会后报道;重点报道要适当控制篇幅,进行一次性报道;一般性会议原则上不予
报道,确实需要报道的,必须抓住要点、重点,简洁处理,编入专栏或限定在普通版面刊发。
四、会议新闻的采编艺术
会议新闻报道要本着“领导高兴、读者爱看”的原则,一切从工作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
2、突出重点,努力提高会议新闻报道质量。缜密构思,巧选角度;挖掘亮点,凸现价值;形式异样,精心包装。编辑也要在做好会议新闻上下功夫,要负责任地将记者的稿件“再读再写”,默契配合,提炼出彩。
3、科学安排版面,形式服务内容。会议新闻更需要追求版面的形式美,编辑对稿件的取舍、标题的制作、内容的排列以及版式的美化,都应严格讲究。只有这样,才会使会议新闻入脑入耳、好看好读。
第五篇:会议新闻写作之我见
会议新闻写作之我见
一是发掘新闻线索,为下一步报道打下基础。采写会议新闻,应多方深入了解情况,广交朋友。一个有经验的记者他在采访会议时,不会仅仅满足于就事论事,还善于挖掘线索。比如采访表彰小煤窑安全先进单位会议消息时,记者还应该了解全省小煤窑生产情况,安全生产还存在什么问题,有关部门针对这些问题将采取什么措施,某先进单位的具体经验是什么等等,全面了解情况,为下一步报道提供大量线索。四是发挥电视特点,多搞现场报道,多采用同期声。对一些会议是否可以在新闻语以后,就直接请会议主持人谈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这种报道手法是其它媒体无法代替的,也是观众易于接受的。五是讲究写作方法,提高拍摄质量。要改变会议新闻写作公式化、老套化。不要每次会议都是“××会今天开幕,×××主持,×××作了重要讲话……”这种老套套往往是交待不清的。能否在导语中就提出:×××在今天召开的××会上指出,当前要抓好什么工作。总之要研究会议新闻的写作方法,摒弃那种老框框老套套。同时,要跳出报纸的影响和写法,要发挥电视的优势和特点,提高拍摄质量。另外,应该配合会议内容,插上相应画面,如工业生产会议,选插一些工业生产企业的画面,这样就使会议消息更有可看性。六是认真选择。这里讲的是认真选择什么会该报道,什么会不该报道,可报可不报的会就不报,一般业务性强的老百姓又不大关心的工作会议可以不报。一些会议尽量编发简讯,20秒一条足够了。同时要杜绝人情稿、关系稿,认真选择,这样会议新闻质量自然能够提高。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会议报道泛滥乏味已成顽症。一些地方台的新闻节目里,以会议和领导人的活动新闻唱重头戏是司空见惯。这一方面是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传播观念的制约,要切实有效改进会议报道,有赖于宏观传播环境的改善。而另一方面,这种情况之所以在电视新闻中更为严重,也是电视霸权时代观念的遗留。在电视成为传媒超级霸主的年代,受众对电视内容的接受没有多少主动权,由于潜意识中相信“眼见为实”,人们对电视的影像优势有更多的依赖和信任。然而,随着第四媒体的崛起,宣告了电视作为强势媒体地位的终结,越来越多的受众流失到网络传播中去,电视仍想以呆板单一的面孔来吸引受众已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改进会议报道已经越来越成为电视媒体自身的要求。近几年,电视新闻的面孔正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新闻立台的观念在市场和收视率的考验下有了更新的认识。相应的,改进会议新闻的要求和呼声也就更为迫切。相比之下,县级台的做法要滞后一些,因为小区域传播的环境比较单一,媒体竞争相对缓和,但压力也在不断增大。
一、新闻栏目分流:主流和非主流。
目前电视新闻以栏目定位的趋势非常明显。传统的主流新闻栏目仍以时政新闻为主,会议报道相对集中,在按重要程度排序的原则下,前几条一般都安排会议和领导人活动。面孔变化较大的则是各台纷纷在新闻联播之外开设非主流新闻栏目,包括民生新闻、社会新闻、财经新闻、热点新闻等。这类新闻栏目不以会议和领导人活动为主要视点,而是以老百姓是否关注为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标准。最先产生影响的是南京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大量报道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新闻故事是《南京零距离》最显著的标志。根据统计,《南京零距离》在一周的新闻中,党政新闻平均不到5条,在所有新闻中所占比例不足3%。而且处理手法也大大简化。政府活动、会议新闻经常被压缩在屏幕下方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现。而浙江较有影响的栏目有《1818黄金眼》、《经视新闻》等。浙江卫视的《新闻晚报》也是以此为努力方向。各市、县电视台的新闻栏目设置也都呈现这种格局。杭州电视台在《杭州新闻》之外,有《民生新闻》、《新闻夜班车》等;温州电视台在《温州新闻联
播》之外有《第一时间》、《城市发现》等;宁波电视台有《晚间在线》等。而还有一些地方台还开设另类新闻节目。如方言新闻、说新闻等。如杭州电视台有《阿六头说新闻》、《我和你说》,宁波电视台有《来发讲啥西》、温州电视台《百晓讲新闻》等。这样做的好处是,各栏目定位与受众目标非常明确,运作者可以明确主攻方向,专心打造特色;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所关心的内容和栏目,避免了众口难调。而这样做,对改进会议报道也是有好处的。主流新闻栏目,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改进和优化会议报道,在政策导向和中心工作宣传上真正起到主流作用。
二、让会议新闻和民生新闻一样好看
如何看待改进会议报道,其实是一个辨证的问题。改进会议报道,往往片面理解为仅仅是减少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结果许多地方台实行起来困难重重。事实和报道乃源流关系,各地会议和领导人活动并未减少,却单单强调会议报道要减少,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颠倒了源流关系。强行实施的结果是会议报道减下来了,可领导不满意,认为影响了政令的传递和畅通。这样的不满意其实也不无道理。新闻作为政策风向标的功能不容忽视,同时也是联系民意的桥梁。离开了会议活动,政策和政令又从何体现和传递。另一方面,减少了会议这一重要新闻来源和渠道,许多地方台的新闻节目常常变得素材匮乏,有时一组新闻要找个能压得住的头条都难。试想,一个市级台一个月内没有或很少有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那么其围绕中心工作进行宣传的职能能否得到充分体现呢?其新闻节目的份量是否要大打折扣呢?因此,对会议报道,不能仅仅强调减少,而应该从内容入手,着眼于优化和强化。有些重要会议不应简化,而应强化。以往我们对会议新闻的处理过于简化,结果重要信息被淹没,会议新闻成为非常乏味的东西。改进会议报道,其实是要求充分运用电视化的手法,把会议的重要信息和与受众关系密切的内容没有充分强调出来。而且,由于会议的内容往往工作性、专业性比较强,简单化的报道手法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收。信息的传递就有是这样的特性:不说透,不如不说。因为夹生的信息会成为信息垃圾,从而影响其它信息的传递。应此,增加一定的背景、知识、专访等冗余信息组合,使会议新闻更加立体化、透明化,显然很有必要。现在许多电视台从收视率的角度出发,热衷于做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但为什么就不能考虑从民生的角度来考虑改进会议报道呢!如果这样,我们就能把会议新闻做得和民生新闻一样好看。以温州电视台为例。目前该台开设有四档新闻节目,分别为《温州新闻联播》、《第一时间》、《城市发现》和《百晓讲新闻》。其中《温州新闻联播》为传统主流新闻节目。另外三档为非主流新闻栏目。《第一时间》的栏目定位为“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关注民声、贴近生活。”《城市发现》的栏目定位是:“关注百姓生活,解说民生热点,报道社会风尚。”《百晓讲新闻》为方言新闻节目,定位是:“用诙谐幽默的温州话,讲述你身边的大小事情。”后三档节目均围绕“百姓民生”为定位。但笔者发现,在《温州新闻联播》中播出的新闻中,许多同样与百姓民生关系密切。如2005年5月4日的节目,《温州新闻联播》的头条和二条分别为:《市政府出台四项措施,稳定房价》、《我市房价五年来首次出现下跌势头》。这两条新闻来自会议,但突出了百姓关心的内容,为人关注。相反,以“百姓民生”为定位的另三档新闻节目在当天都没有报道这一内容。可见,主流新闻节目只要放下架子,不再板起面孔,同样能切实贴近百姓民生,让会议新闻和民生新闻一样好看。
三、会议新闻的采访方向。
会议新闻的采访重点是什么?传统的做法总是关注那些会议程序、领导名单等等,确保不要遗漏。但从新闻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恰恰容易遗漏更有价值的内容。
因此,明确会议报道的采访方向至关重要。一是当电视新闻记者接到会议报道任务时,应马上联系会议主办单位,详细摸清会议宗旨和议程,如:为什么要开这个会议?希望讨论和解决什么问题?与群众密切联系之处是什么?等等,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占有会议的各类书面材料,包括发言材料。二是要认真分析研究这些材料,进一步弄清此次会议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排出新闻线索,确定采访重点和拟订采访提纲。三是参加会议进行现场采访时,要仔细聆听,抓信息,把最有价值的录音录下来;要注意观察,捕捉细节,把最有特点的(如感人的、动情的等)、群众所关心的形象镜头拍下来。大家都记得2003年中央电视台播发的全国“两会”报道中的一条新闻:《政府工作报告》90分钟赢得11次掌声。这条电视会议新闻就是典范。当时年逾七旬朱镕基总理代表本届政府作最后一次工作报告。洋洋两万余言的报告,篇幅是近年来最长,报告时间却是最短——只有近90分钟。在近90分钟的报告时间里,朱镕基的报告频繁地被掌声打断,掌声11次在大会堂里响起。看过这条新闻的观众都会记得这些拍下来的场景:
1、与以往不同,朱镕基宣布,他今天不读报告全文,仅讲要点,朱镕基说:“报告已经全文印发给大家,我只讲其中的主要部分。”总理此举,赢得全场5000余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烈的掌声。
2、在讲到本届政府5年来“来之不易”的成就最后时,“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他提高声调,显得有些激动;在讲到目前存在的农民增收、下岗失业、官员腐败等问题时,他面色严峻。报告频繁地被掌声打断,报告中他一直使用着斩钉截铁的语气,声调常常抑扬顿挫;
3、年逾七旬的朱镕基,常常是不看讲稿,将一个个关涉国计民生的数字脱口而出。
4、当朱镕基的报告结束时,全场掌声再次响起,一直到他走回主席台落座后仍不停息并更加热烈。掌声中,朱镕基站起身来,向会场左右鞠躬示意。这些场景把新闻事件中最能反映新闻特点、最有新闻价值的音响录了下来,把新闻事件中最能反映新闻事件特征的图像拍了下来,报道体现了朱镕基对于自己多年来力倡的“务实”、“高效”、办事果决的作风,可以说90分钟的报告浓缩朱镕基5年,11次掌声体现了这一份情系人民的报告,把13亿人的心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所有的精髓都在这3分钟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得以充分体现,报道现场感强、新闻价值大、可视性高。
四、抓住会议实质,展示新闻价值。
“抓住会议实质,展示新闻价值”关键是有效地选好角度和切入点。选好会议报道的角度与切入点,对提高宣传水平和收视率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在会议的采访报道时,怎样才能有效地选好角度、选好切入点呢?
会议作为一个整体,报道时我们可以从新信息入手,截取某一侧面,也就是说采取局部切入法,先抓住一个点,或具体的一个侧面进行报道。一般来说,会议要传达或讨论、研究或解决的事情涉及方方面面:有的以前曾宣传或报道过,如再报道也仅仅是“强调一下”而已;有的内容只与个别部门单位有所联系……真正与受众相关的不多。报道时,必须进行筛选,截取与广大受众关系较为密切的新信息,诸如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重要决议等。抓住会议的最新信息进行报道是非常必要的,能使受众明确当前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就事情的发展来说,截取其中的某一要点或某一侧面的具体内容、具体场面,比泛泛而过的概括、全面而不漏的扫描,更可把握事情的基本特征,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另外,大家都知道,按照新闻的定义和规律,只有鲜活的,为人所关注的、所感兴趣的事实,才能够成为新闻。电视会议新闻如果报道时镜头在会场一摇,解说时再加上某月某日举行某会议、某领导出席并作重要讲话等等,很难调起受众的“胃口”。每一时期、每一阶段,人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话题,我们在做会议报道时不妨可以从社会焦点入手,寻找其之间的联
系,把这些社会焦点转移到分析社会现实的会议报道上,我想就会使会议落脚点的含金量体现出来。这样处理,既能突出会议的主体,又能及时表达政府的观点。如涉及千家万户的医疗体制改革、社会治安等等一些问题,报道时,一是要结合当前当地干部群众对此的反应,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二是要把会议报道放在深化干部群众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以达到行动统一的目的,使会议报道更加充实、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再是,对于程式化的电视会议报道,场面往往庄严、肃穆而缺乏生机活力,但受众最感兴趣的还是鲜活的画面、现实的说法。我们在进行会议报道时,不妨可以把会议作为依据,拓展一下空间,把镜头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例如,当会议提到发展效益农业时,调来一组组有关的镜头,再加上相关的介绍性文字,既可丰富电视报道的内容,又可加深受众对会议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报道,摆脱了镜头摇来摇去均是台上或台下的状况,调来与报道内容相关的镜头,既丰富场景,又挖掘会议背后的真实。
五、突破陈旧套式,形式不拘一格。
要使电视会议新闻能为人们喜闻乐见,观众爱看,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记者必须在报道形式和方法上有所突破,还要做一些创造性劳动。要做到这些,必须把握两个环节:一是以事实为主干,以会议为背景。即抓住新闻事实作突出处理,会议只是作背景,或是作新闻根据予以衬托。如龙游台记者前几年获奖新闻《打假县长》便是成功一例。那年私营企业龙游001电子有限公司召开打假总结会,刚从外地打假归来的时任副县长徐锦余出席会议,要求电视台派记者报道。他在会上说:“001公司是我省著名私营企业,为保护名牌商标,保证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是我们的责任。有人说我是打假县长,我看这个称呼不错嘛!”。记者听了这话有了灵感,仅将会议本身作为新闻根据一笔带过,而整条新闻重点突出“县长打假”这一事实,使新闻即有思想性,又有可看性。二是化整为零,兼抓“副业”。在报道重大会议时,要想在形式上别出心裁,是不太容易的,但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即把会议所讨论的内容与作出的决议概括出来逐一发消息。近几年从上到下报道“两会”多有了很好改变,即把领导的将话、会议的议题等,用短新闻形式一个一个发单条,既及时又明确,编排活了,可看性也强起来了。所谓抓“副业”,就是台上台下、会内会外结合起来,兼搞一些有意义、有特点的花絮之类的小镜头。其实“副业”不“副”,如果抓的好抓的巧,其价值甚至超出会议本身。这一点大家也是很清楚的。
六、坚持报道原则,讲究灵活机动。
电视新闻不能变成领导新闻和会议报道,不能每会必报,重要的会议固然要重点处理,但通常情况下,则应该少发、简发,甚至不发,这些都应当作为会议新闻的报道原则看待。但是,这只是一厢情愿的事,现在有些领导往往把报与不报、编排前后、报道长度看作是一种“政治待遇”,不如意就责问。这确实已成了编辑、记者甚至局长们最为头痛的一件事。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原则是不能丢的,策略上可以讲究一番。具体处理上我们是否可以注重一下这几个环节:一是约法三章,一视同仁。即定出条文,把话说在前头,然后发文上通下报,照章办事,因为是按规矩办事,有章可循,就可免去许多口舌,久而久之,约定俗成,情况可望好转。二是勇于负责,“先斩后奏”。对于那些不懂新闻规律的,首先新闻中心领导和记者思想上要敢于坚持原则,要勇于担负责任,不要轻易把矛盾上交。我们不是已开展过“三项”教育,现在又正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如果我们连这点改进会议新闻的思想作风都没有,那又何从谈起?三是机动灵活,略施计谋。大家都知道,领导会议新闻一般要送审、签字,一般都是秘书审稿,有时秘书会再添上一些领导的几段将话,新闻又等着发,那怎么办?我们可以先做解释说明工作,若对方还是执
意坚持,那暂时可以满足其要求,而是着眼于最后,即编排前删改。新闻播出后即使有意见,我们解释的理由还怕少吗?
改进和提高电视会议报道质量,对提高宣传水平和收视率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我们在做好上述方面外,还需要认真钻研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其次是经常深入生活、了解基层干部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树立群众观念;再者是要不断“充电”,善于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和拍摄技巧,真正提高电视会议报道的新闻质量,努力让会议新闻好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