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先进事迹
对两年来辅导学生竞赛经过的总结
2011年软件大赛
2011年3月底,物联网工程系决定组织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软件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该比赛分为2011年5月份的选拔赛和7月份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总决赛,只有获得选拔赛一等奖,才能获得全国总决赛的“入场卷”。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而且是第一次参加比赛,没有资料和经验,但是陈芸老师和我还是欣然接受了领导安排的任务。
从2011年4月1日到5月15日选拔赛举行,短短一个半月,我几乎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以及平时时间。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我还请了企业的老师来校授课,每周给学生补习6节Java高级技术课程。而我主要负责算法的课程。每天晚上都陪着学生学习,从学校回到家,还通过QQ视频和语音继续辅导学生,帮助学生调试代码,经常陪学生到凌晨。经过40多天的劳苦作业,5月13日夜里开始发高烧,由于临近考试,学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直到14日下午产生抽筋现象时,去医院挂水。5月15日当天拔了针就去无锡科技学院送考,那段经历至今难以忘怀。在那次选拔赛中,我指导的赵彬同学以江苏省一等奖,以江苏省Java高职组第33名的优异成绩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
2011年7月,带领赵彬同学赴北京大学参加全国总决赛。本次全国总决赛共计1000多名选手参加,尽管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仅取得了全国三等奖。我对此成绩很不满意,从北京回来后,总结了很多,重新审视了复习计划。发现该项竞赛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并需要参赛选手具有较强的代码书写能力。
2012年软件大赛
2012年1月,第三届“全国软件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开始报名,这一次我主动提出带队参加,因为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失去的面子夺回来,为学院和系部争光。由于我是软件日语101班的班主任,所以我从自己班级里选拔了三个学生作为培养对象。
在今年的辅导安排中,我全程进行辅导。由于学院经费短缺,我们没有购买大赛指定的教材和资料,这又更加重了老师的负担。我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搜集资料,经过自己的分析,筛选经典、重要的题目发给学生。并保证每周安排不少于7个小时的课堂辅导,每天不少于3小时的网络辅导。每天下午4点后,就安排学生到自己办公室,辅导学生学习,一直到办公楼熄灯才回家。
2012年4月14日我们在Java高职组江苏赛区选拔赛中取得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优胜奖一名的好成绩,三个参赛选手全部获奖,获得选拔赛一等奖的张朦同学在全江苏省排名第6。
从得到比赛结果到最终参加北京总决赛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因此为了备战5月24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的全国总决赛,我提前安排好了训练计划,并根据去年的经验调整思路,整理了一整套训练方案,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打开知识面。有了选拔赛的基础,再加上更深层次的学习,张朦同学进步神速。
2012年5月24日下午,参加全国总决赛,在与2000多名来自全国的选手厮杀中,我院张朦同学获得Java高职组二等奖,排名Java高职组27名,在49名来自江苏的选手中排名第2。尽管取得了进步,但学生为没有拿到一等奖而表示遗憾。我对自己的学生说:“君子的得失不在乎这么一次,人生的路很长,我们要看的远一点,更远一点,只要永不言败的奋斗,那么便赢得了精彩的一生,而不是高兴的一次”。
第二篇: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心得体会
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心得体会
从2006年起,本人参与指导了多次海南省电子设计竞赛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2009年开始指导学生参加3届“飞思卡尔”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在领导的关怀帮助下,多位指导老师共同努力,带领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有了一些感悟,对竞赛和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将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虽然电子竞赛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成绩的取得与日常的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我们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进日常教学中,特别是单片机、电子技能、EDA等课程,加强了实验环节,采用学生创新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勤于学习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选拔电子竞赛优秀选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科学选拔参赛选手,因材施教。采用教师推荐、学生自荐、同学互荐等方式,对于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同学选拔其进入电子创新兴趣小组,重点培养,因材施教,培养其软件、硬件、写作等方面的能力。由专任老师指导,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技能,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科竞赛储备了众多的精英选手。同时这些举措有良好的示范意义,逐渐形成了“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学习氛围,塑造了良好的学风。
注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学科竞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靠团队整体的力量取得竞赛的成功,因而团队协作能力非常重要。在平常的训练中我们注重此方面的能力培养,密切配合,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注重性格的磨合,情绪的引导,做到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指导教师的配置上,优先选用知识精湛、年富力强的教师参与竞赛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严格按照竞赛要求进行培养,拿历年真题进行训练,将学生培养成富有战斗力、敢打硬仗的优胜团队。
建立创新实验室,给学生更多动手机会。改变常规实验室管理方式,建立独立的创新实验室,实验室的管理由高年级学生管理,配备常规仪器设备,学生平时以创新课题形式进入开展相关实验,比赛时以参赛队伍形式进入准备学科竞赛。这样能让学生随时进出实验室,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这样形成阶梯式的“传帮带”,大大提高了指导效率。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做到培养与选拔相结合,学习和竞赛相促进的原则,在学习中培养竞赛人才,通过竞赛促进学习提高,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文:胡文锋)
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2012年,我参与了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和海南省电子设计大赛。现在将我一年来指导工作经历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积极动员,树立学生信心
在一开始的时候,我就给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谈话。向他们讲述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掌握什么技能、培养什么能力。拥有了这些技能和能力会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产生重要影响,能够使他们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这些谈话,使学生树立起信心,产生坚持下去的动力。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经常肯定他们的成绩,多些鼓励,批评委婉一些。在和他们沟通、布置任务以及处理问题时都把他们看成平等的对象,切忌武断和粗暴。通过这些方式的实施,效果还是比较好的。绝大部分同学都坚持下来了,虽然最后真正获得资格参加比赛的学生为数不多,但是更多的同学看到了希望,有了动力和信心,在这多次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既锻炼了自己的技术知识能力,也养成了努力拼搏、吃苦耐劳、不甘人后的优良品质。
2、注重引导而不是讲授,培养学生自主性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不能在实践活动中,死板的采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在过去的这一年中,我在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时,注意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度。采取由实践任务来驱动学生的方式,尽量只在学生发现问题、遇到技术难题以及我们指导老师发现学生出现较严重的错误时给出适当的引导和纠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们通过沟通交流来合作解决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而不是一味的依赖指导老师。经过一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指导方式能够很好地挖掘出优秀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入竞争机制
良好的竞争机制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时初步选拔出来参加培训的学生人数都会是参赛名额的数倍。然后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进行评比,谁更优秀谁就有资格参赛。虽然大部分学生会在长期的培训和实践活动被淘汰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已经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了。而且引入竞争机制后,学生们会产生强烈的紧迫感,体会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而迫使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刻苦钻研,从而达到提高自己能力的目的。
4、态度认真,科学严谨
电子实践活动需要一丝不苟的态度,在各个实践环节中的任何一点出现错误都将导致严重的后果,轻则烧毁元器件、损坏设备,重则造成伤害事故,不能有半点儿的马虎大意。在实践活动中,我不仅要求我自己对发现的问题仔细分析处理,也要求学生认真仔细,不要说“好像、可能、似乎”等模糊词汇,而要以做科学研究的态度来分析处理问题,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学习作风。
5、调整心态,展望未来
很多学生勤奋拼搏,相当刻苦,每天训练十几个小时,经常通宵达旦的调试,就是为了参加最后的比赛。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一部分同学被淘汰,这种心理落差是非常大的。作为指导老师,一定要关注这种情绪的变化,防止学生由积极再次走向消极。在实践活动中,我很注重学生心态的调整,经常给他们灌输一些思想,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失败者。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他们虽然没有最后收获比赛的胜利,但是已经收获了信心、收获了能力的提高、收获了未来、收获了许多的优良品质。
以上就是我在这一年的学生实践活动指导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文:刘虹)
第三篇:参加竞赛感想
参加竞赛感想
今天我获得了“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少儿比赛的二等奖,这是我从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努力争取的。
在其他小组比赛中,我细细观察,我与另外两位参赛选手同分,需要迚入加时赛。
我集中精力听题,手放在抢答器上。我以最快的速度按下抢答器,这题我答对 了,我以十分的优势获得最后一个入围的名额。
休息了一会儿后,我再次上台比赛,比赛中,我答错了一题,但我没有灰心,继续集中精神听清楚主持人讲的题目。
在关键时刻,我手疾眼快,一下子就抢到题目,“回答正确!”我心里松了一口气,分数终于赶上来了。
通过这次比赛,我获得了最实用的安全自护小常识,还掌握了丰富的环保小知识,我决定以后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真正做一个环保小能手。
第四篇:参加呼伦贝尔市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基本功竞赛心得体会
参加呼伦贝尔市研究性学习指导
教师基本功竞赛心得
——程明慧
九月二十三日至九月二十九日,我很荣幸的去海拉尔参加呼伦贝尔市首届小学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基本功竞赛,回想起来,宛若昨天,仿佛历历在目。本次比赛可谓紧张而充实,而且对选手的要求也非常高,考核也非常严格。共有来自牙克石市和满洲里市及扎兰屯市等13个旗市选派的13个选手参加,比赛的安排是26至28日开展课堂教学比赛,每天六节课,28日上午九点三十分后,进行脱稿说课,课后反思、现场答辩三项比赛。所有选手均是前一天上午抽课,下午三点半熟悉学生,第二天讲课,要求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备一节完整的研究课,而不是只备所讲的一课时,这大大的增加了难度。但这更能看出教师的设计意图及设计的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因此也是一次颇具挑战性的比赛。
本次比赛感谢校领导给了我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给我一个相互观摩、学习、切磋的好机会,更调动了我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积极性,切实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对于我这样的参加竞赛的新手来说,参加竞赛对我是最真实最有效的锻炼。静下心来细细反思,感触很深。
首先,有许多教师的基本功真的很扎实,研究性学习指导是近几年才开设有一门新课,怎么讲,如何讲,一直是广大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但在本次竞赛中,让我看到了,广大教师的智慧所在。比如,-1-
五年级的《涂改液的毒性研究》这节课,我在平时教学中,一直不知道如何讲,但在本次比赛中,有一位扎区来的教师,他设计的这节课将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写研究方案上。这让我受到了启发,在正面不能解决问题时,不如换个角度来看待。还有满洲里的王颖老师在答辩过程中的精彩应答,让我深深的体会到,王颖老师对研究性学习指导的理解,是真正的吃透了教材,理解学生的需求,重在指导。让学生真正体验研究过程,掌握研究方法。
其次,收获最大的还是呼伦贝尔市研究性学习指导教研员李冬艳老师在比赛结束时对我们所有研究性学习老师所说的一席话,她告诉我们研究性学习指导课要做到两个字,一个是“研”,另一个是“活”。“研”就是要体现研的味道,要领孩子去经历、体验科学研究的这一严谨过程。比如说,类似调查类的要侧重章节、调查方法,让孩子有效的知道。但不是方法指导课,教师要在具体做的过程中去体会、去渗透。实验类的就让孩子去体会抓住哪些核心点,从实验前期的准备到实验中期,要做好这些记录到数据的分析,哪怕是错误的,回过头来是猜想的错误还是实验方案的错误,给孩子一个科学严谨的态度。要把教材当做一个资源包,去灵活开发运用。注重在每个环节的指导上下功夫,让学生经历一个真正的研究过程,不要走形式。第二个“活”字,这个活不是漫无目的的放,而是以研做基础,老师在方式方法上,个各环节上,学生差异上体现活字。比如说,研究过程中有的孩子喜欢访谈法,那么就在这些孩子中推广访谈法;有的孩子喜欢实验验证法,那么老师要在实验过程中缺失的一些连节的东西,给予相应的指
导;有的可能想用调查法,那么老师把这一类学生在重新归组划分。是要真正扎扎实实的让每个人去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这一过程,对于过程性材料要保留。可以映射到生活领域、设计制作、还可以攀升到情感领域,还要保留好成果,比如设计制作,照片、录像资料。教师要做出对课程的理解又是尊重孩子个性成长的、又是有研究性学习味道的这样的课。
李冬艳老师的讲话让我对研究性学习指导这门课有了新的认识,更为我对这一学科如何开展指明了方向。
最后,我要说的是在本次竞赛中,有苦也有甜,说是参加比赛其实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本次比赛,让我真正喜欢上了这门学科,正因为它的不预知性,才有无穷的魅力在吸引着我。教学的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它与其它学科不同,在教师预设的内容上,随时都会有新问题的生成,它也是一个生成的课程,这更会让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偿试,不断探索。我相信最终会达到灵活应用教材、灵活应对课程,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来。
第五篇:指导家长教育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的案例
指导家长教育学生参加家务劳动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小学生可以通过劳动增强服务意识,家务劳动的教育和实践,可以提高他们对劳动意义的认识,逐步培养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要。可是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好多同学根本不知道劳动,不懂的劳动的意义。根据我们对全校学生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现在70%以上的学生在家里都没有参加家务劳动。男孩子更为突出,他们只懂得放学了回家吃饭,衣服脏了往洗衣机里扔,他们不会做日常的家务劳动,如:铺床叠被,整理书包,收拾书桌,洗刷小件衣物、洗碗、拖地等。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他们在家中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不懂得节俭,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照顾他人,家务活更是不会做,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年龄小,父母更不让孩子参与。有的孩子除了完成一些文化课作业之外,根本叫不动他们去参加家务劳动。因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油瓶倒了不去扶”。了解到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我很担心,家长们只是重视孩子的学习,但忽视家务劳动能力的培养。作为学校我们更意识到了这种现象的严重后果,因此我校在本学期开展了“正当家务劳动小能手”活动,通过这次活动评选出了15名“劳动小能手”在学校掀起了热爱劳动,争做劳动小能手的热潮,并且这项活动也受到了广大家长的好评。
一、提高家长对孩子劳动教育的认识。
学校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的形式,下发相关的学习资料,并且由家长学校的冯主任向家长做培训。让家长明白孩子小时在家中承担的家务劳动越多,长大后越能很快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反之,不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转变家长认为学习最重要错误认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小主人意识,让
他们懂得父母的辛劳,知道自己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参加家务劳动自己也有份,应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学校指导家长从理财、买东西、做简单的饭菜、刷碗、扫地、收拾屋子等方面来锻炼孩子在家中的劳动,让孩子在参与中提高劳动能力,养成劳动的习惯。
通过我们一学年的共同努力,学生在家参加家务劳动的情况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让人高兴的有些从来没有做过家务劳动的学生竟然学会了好多的家务,让家长欣喜不已。四二班的高帅同学,由于父母做生意来到我们学校就读。刚到学校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就发现他花钱大手大脚,书包总乱七八糟,找书本总是找好半天,在班级劳动的时候他更是不知道干点什么,总想溜出去玩。班主任老师意识到了他对劳动的认识还不够,主动找到他的家长了解情况,得知他在家里一点家务活也不干,因为上面有两个姐姐,而且他又是男孩子,在家里人人对他宠爱有加。通过我们这项活动的开展和班主任老师的辅导工作,家长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孩子热爱劳动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工作,通过一学期的共同努力。现在的赵林同学在家经常帮妈妈买菜,洗衣服,收拾屋子,虽然是男孩子,但是也能把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的,姐姐是毕业班的学生,学习任务重,他就很主动的去帮姐姐做些家务,让姐姐更加疼爱这个懂事的弟弟了。
五年级的王维同学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中,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她就和爸爸两个人生活。爸爸每天干活到很晚才回家,根本无暇照顾孩子,更无暇去做家务。上了五年级以后,他还是浑身脏兮兮的,好多同学都不愿意和她一起玩,他变得很自卑。班主任于老师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找到家长进行了交谈,让家长在家要重视对孩子家务劳动的培养,指导孩子学会做家务,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而且可以为爸爸分担家务,可以让他体会到家长的辛苦,并通过我们学校举办地家长学校的培训,以及“争当家务劳动小能手”活动的开展,对孩子和家长在观念认识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家长认识到了孩子变了:王维穿的越来越整洁了,小脸小手也干净了,同学们也喜欢和他玩了,他变得越来越开朗了。他爸爸给老师打来了电话,感谢老师,感谢学校对孩子的指导和帮助,现在的王维不仅能够在家收拾屋子还可以去买菜,帮着爸爸洗衣服,解除了爸爸的很多后顾之忧。不仅是这两位同学,我们学校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将继续把我们的劳动教育活动开展下去,并和家长一道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担。
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讲过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家强。”孩子强不强,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下一个世纪的面貌与命运。每一个父母都应对孩子负起培养的责任,多为孩子的社会属性和未来着想,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使中华民族勤劳的美德得以弘扬,使中华民族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指导家长教育学生参加家务劳动
东二营中小德育处
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