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革命家书

时间:2019-05-13 13:2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雄的革命家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雄的革命家书》。

第一篇:英雄的革命家书

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日军入侵海南后,他组织东南亚各地华侨“打回老家”抗日,带回大批药品等物资。1940年8月,符克被国民党顽固派阴谋杀害,年仅25岁。读信有感

我们是黄继光的传人,一直耳濡目染着“舍身堵枪眼”的壮烈与豪情。如今捧读符克家书,感受的是国难面前的另一种捐躯,他道出了“国之亡、民必为奴”的道理。符克捐躯为国、慷慨赴难的壮举,生动诠释了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黄继光生前所在连指导员 余海龙

驱逐敌寇 抗战到底

吾谦爱弟:

来信收阅,备悉一切。“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正在生产新的中国、新的民族、新的人民。我们要在战争环境中受到锻炼,我们要在敌人的炮火下壮大起来。抗战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的健康、智慧及勇敢要在抗战中诞生,要在争取抗战胜利中发扬光大,我们要为驱逐日敌寇出中国抗战到底,我们要为争取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奋战到底。

你应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俊安是我的爱子,我既赞成他的行动,这绝不是无意义的称赞。你了解吗?也希望你打破庸俗人的见解,勇敢的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与俊安、与阿兄、与全中国抗战的朋友们、与全世界拥护正义的人士们,手携手的向光明、向真理的大道前进!

孝 慈

十月二十五日

家书背后

王孝慈(1905—1992),原名向宗仁,陕西渭南人。1928年参加著名的渭华起义,曾担任延长县委书记、宜川特区党委书记。1938年10月,王孝慈给他的五弟向宗圣写信,鼓励他走出家乡奔赴抗日前线。在他的影响及家人的互相鼓励下,儿子、弟弟相继投入抗日洪流。读信有感

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一个社会的价值底座。王孝慈把抗战喻为伟大的母亲,生动诠释了团结抗战的神圣职责,是一腔家国情怀的告白书,是鼓舞抗战士气的号召书,是正义必胜的宣言书。

沈阳军区“神枪手四连”指导员 姜兴国

国敌家仇铸在心

吾弟如见:

传闻家庭巨变,房屋遭敌寇烧尽,人虽幸免于难,但衣物、器具悉付火中。思念及之,不禁泪下。我家何此不幸?本来生活艰难,已不堪其苦,今罹此种灾祸,日后怎能设想?况母亲已近花甲之年,年来又不断遭劫,其中痛苦,自可想见。愚兄身虽在数千里之外,心则无日不为慈亲而不安,而难过,而歉疚!徒以景况不济,势难救助,为之奈何!所幸吾弟现已安然逃出,希望即能就业,埋头技术学习,好好锻炼数年,将来总能为社会家庭出些力量。况你曾亲身经历此次浩劫,苦难算已受够,国敌家仇,铭铸在心,他日当不致有负慈母及愚兄之厚望也!

愚兄 春手上

九月七日

家书背后

钟敬之,乳名春郎,生于1910年,1934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左联和左翼剧联。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延安鲁艺实验剧团、鲁艺美术工厂主任。1941年,他从延安给远在湖南祁阳的弟弟写下这封家书。读信有感

这封家书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了钟敬之看到家园沦丧的义愤填膺和对远方家人绵长醇厚的思念之情,读罢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国敌家仇,铭铸在心。当年,抗日将士义无反顾冲锋向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中装着国家,牢记军人职责。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北京军区第261医院精神病科总护士长 蔡红霞

望妻进步共抗战

最亲爱的惠呵:

亲爱的,谁不愿骨肉的团聚,谁不留恋家庭的甜蜜。要知道国家民族重要,个人前途重要,因此又要别离亲人,而远征他乡了。

家庭经济之困难,生活之痛苦,我是深知的。要革命成功,须经过困难艰苦的阶段,当此环境中是要立定脚跟,具坚强之意志,任何之外诱,不可动摇的,“国危见忠臣”,在困难中锻炼成真正的革命者啊!

请你安心在乡努力妇女解放的事业,成为女英雄,我在外对革命之伟业亦更加努力呵!别了,别了!

此致敬礼

廿八、十一、廿八 群 于舒百

家书背后

胡孟晋(1912年—1947年),原名永荣,字以行,安徽舒城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底至1939年初,任新四军四支队政治部战地服务团民运队五组组长,随军东进寿县、肥东、全椒,在全椒县城关开展统战工作,组织群众救亡团体。1947年,病逝在工作岗位上。这封信写于1939年,当时胡孟晋从前线回乡与妻子张惠短聚,临别时给妻子留下了这封语重心长的信。读信有感

胡孟晋在家书里,期盼妻子成为女英雄,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位真豪杰!“国危见忠臣”,这是男儿的血性豪情,这是军人的价值选择。

“当代雷锋”、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 庄仕华

抗战成功再相聚

振鹏贤侄如见:

廿四来信收到,知家中甚安,你的学业进步,甚为慰藉。

前方并不危险,请祖母大人放心,因为日本鬼子并不那么可怕,只要会打仗,敌人的飞机大炮都有办法对付的。一年多我们在大江南北共打了贰百廿多次的仗,都是胜利的。有了一年多打鬼子的经验,我们以后自信了。

工作太忙了,不然也想回家看一看,还是等抗战成功再与你们欢聚吧!……千万要好好保养身体,锻炼体格,是准备担当大事业的前提。

此祝

努力学习,并问你祖母和你母亲近好

醉 涵字

家书背后

袁国平(1906年—1941年),湖南宝庆(今邵阳)人。原名袁幻成,又名袁裕,字醉涵。1938年3月,袁国平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这封家信是1938年12月袁国平写给侄儿的回信。然而“前方并不危险”,这仅仅是不想让亲人牵挂。袁国平“还是等抗战成功再与你们欢聚”的愿望未能实现。3年后在“皖南事变”中他以身殉国,后被安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读信有感

抗战英雄袁国平写给侄儿的这封家书,既倾注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更表达了对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杨 铭

不被任何危难压倒

乙化、吴涛同志:

接到张鹤鸣同志的来信,得知你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由于领导的正确、干部的团结与战士的英勇,取得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党所交给你们的任务。这就克服了冀东的孤立现象,便利了今后的坚持,预祝你们今年获得更大的胜利,来减低我们更多的困难。

至于谈到我们对你们的帮助,这是我们的任务。我们感觉半年来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以后需做更大的努力,帮助你们去克服困难。手榴弹以后计划经常供给,可惜这次因敌人的扰乱与我们部队的分散,不能满足你们的希望。这些小小的遗憾,我们愿在下一次补偿之。

子光可速来,我们估计敌人最近会有一次较大的进攻,他正可利用在敌人进攻前的间隙赶快前来,以便我们能很好安置那批干部。

此致 布礼 楚离 一月四日

家书背后

1939年初,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在平西建立了冀热察挺进军。1940年1月1日,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在北京市宛平县正式建团,白乙化任团长,才山任参谋长,吴涛任政治处主任。这封信是挺进军十团成立以后,十团的上级领导李楚离于1941年1月4日写给十团领导的信。读信有感

此信是在敌人频繁扫荡,抗战进入困难时期,战友互相鼓励、领导关心十团建设的见证,信中处处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面对残酷现实,革命先辈们在任务面前不讲任何条件,在困境面前不悲观沮丧,表现出来的是不惧强敌的英勇无畏,是不被任何危难压倒的坚强乐观。

南京军区某旅一等功臣、四级军士长 林德华

待凯旋以报父母恩

父母亲大人鉴:

自儿离家已经年余,记得曾在本年四月间,于泗县郑集寄家信一封,不知大人收到否?回音否?如家音回报,可惜我也不能等收了,我已离开此地转入本省淮阴了。不知大人身体近来健康否?不知家中生活情形和收成怎样?更不知当地情形如何?儿在外甚为惦念之。儿在外身体很好,生活也很好,现在的我比以前粗壮而高大了,请大人不要为念。儿还在这里工作,工作也非常忙碌。此信至家不过慰问而已。儿现在心目中所最挂念者,以我年老悲慈之祖母。儿离家时,祖母曾染重疾,不知大人的病痊愈了否?身体健康否?不知祖母饮食起居怎样?儿心中非常挂念。希二大人将我之情况讲给他听,以免大人之悬念。未报此恩反而离家,是我之罪过也。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儿现已将“亚光”改为“云鹏”,请父指教之。现因时间之短促,不能再叙。

祝身体健康 儿 云鹏上 七月四日 家书背后

1943年3月,为掩护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主动在刘老庄阻击日寇。4连先后打退敌多次冲锋,最后弹尽援绝,指导员李云鹏、连长白思才等全连82人全部牺牲。战后,新四军第3师命名4连为“刘老庄连”。82名烈士中,指导员李云鹏是唯一留下家书的人。读信有感

战场上彰显血性,家书中尽是温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一个“孝”字,“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一个“忠”字,若是那天下太平,他定是个寸草春晖的好儿郎,但是无奈身处战火硝烟,日寇在中华大地涂炭生灵,多少先辈舍小家顾大家,留下一句“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走上抗日战场。这是“刘老庄连”82名殉国战士的心声,也是所有为了民族独立、民族解放付出生命和鲜血的先烈的心声。

新疆军区某师“卫国英雄连”上士 买尼苏尔

从信仰中汲取力量

崇英:

抗战又踏上较严重的阶梯,就是投降派以反共口号来掩饰他们的由破坏团结,而中途投降的阴谋。因之,专门有人制造摩擦,扩大摩擦。我们在此时期,宜表面沉寂,充实自己;切勿再惹人注意。我呢?就正在这样做呵!你的诗,是进步了;但有些字句欠熟练。我改了些。然大体是不错的,今天《新民报》已登出,不过有些错字和看不清楚罢了。

现在你在新繁,当然救亡工作较少了。应当趁此机会致力于自然科学。为将来升学、应世,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以为英、数、理、化是应当弄明白的。我的缺点就在于此。不要单注意社会科学。

成都警报频来,但我愈跑愈健!勿虑!勿虑!

愿你努力进步!

父 字

七月十五日午后

家书背后

1939年7月,我党地下工作者车耀先在成都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由于大女儿崇英和同学们进行抗日宣传经常遭到特务的破坏,心情苦闷。针对这种思想,车耀先给女儿写了这封信。读信有感

车耀先1923年在一场战斗中头部负重伤,碎骨压迫神经导致成为跛足。成都警报频来,但他却在信中说自己“愈跑愈健”,让我们看到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也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信仰与乐观主义精神。

济南军区某师彝族下士 取比尔者

困境面前坚强乐观

大明吾弟:

九月二十八日信收到了,真是欣慰不已!

诚如你所说,总怕收不到信,就没有给你信。因为很久没有给你信了,一想起来,总是难过不已。而今,千言万语,从何说起呢?

春天曾发一电,因为你常走动,正不晓得已否收接?文兄去陕,已得知。因为各种原因,辰夫、崇基他们也一直没有通信。所以辰夫的情形怎样,也就不大知道了。

家林的一个小弟弟最近又病了,窦府真是多灾多难。但是窦大哥精神还好,虽然事情不大如意,此病彼病,他还是很精神地挣扎下去,这是我们大家都引以为慰的。

好久不通信,等于隔了几十年一样;以后,我想多给你信。祝你安好!

远昭

卅年十一月十二日

家书背后

黄洛峰,化名远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他写给当时在太行山深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办华北书店的刘大明的信。他们用特有的内部“暗语”进行交流,互相通报信息,交流情况。读信有感

这是一封“特殊”的书信,折射出的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百折不挠的中国共产党人克服重重困难,用全部智慧和力量,为全民族求解放的事业尽心尽力。

全军优秀士官、沈阳军区某训练基地四级军士长 王 成

第二篇:英雄革命家书

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

■张磊峰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抗日烈士赵一曼就义前一刻留给儿子的家书。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这是共产党员、抗日名将吉鸿昌在走上刑场前,写给其妻胡红霞的遗书。

穿越历史硝烟,经历战火洗礼,在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中,一封封家书,就这样让我们窥见那个永不磨灭的时代,靠近那些至情至性的抗战英灵。岁月可以抹去各色记忆,却永远抹不去情感上的共鸣。虽然时间流逝70多年,今天细细品读这些英烈的家书,依然能感受到流淌其间炽热的温度,赤诚的情怀。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抗日英雄舍家救国的正气书,亦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洪钟。“我们要中国打胜仗,必须全中国四万万同胞都团结起来,同心合力去打鬼子,才能把鬼子赶出中国。”新四军烈士胡孟晋的辞别书道出了当时国人的心声。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坚定信念牢记使命的教科书,亦是面向未来振兴中华的强军战歌。“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程雄向双亲袒露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你应该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面对残暴的敌人,共产党员王孝慈为国捐躯、效命疆场之志涤荡人心。

透过抗战家书,看到一种滚烫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透过抗战家书,升腾一种激越豪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透过抗战家书,感受一种久违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透过抗战家书,感到一股力透纸背的必胜信念: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会有一种情怀令人泪流满面,会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重温抗战家书,我们捧读壮怀激烈的绝笔,聆听殷殷期盼的嘱托,铭记拳拳相报的誓言……在那些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高尚的理想中,体会革命志士博大胸襟、浩然正气。

重温抗战家书,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接受一次深入骨髓、直抵灵魂的心灵净化与洗礼,深情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宝贵生命,缅怀那些为我们创造今天一切的革命先烈。

重温抗战家书,我们以史为鉴,补足精神之钙、补齐能力短板、清除作风之弊,成长为担当强军重任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刚刚隆重纪念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那些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敢于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因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重温在烽火硝烟中写就的抗战家书,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在时间深处重温泛黄的抗战家书,我们收获更加清醒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让我们万众一心传承生命铸就的抗战精神,凝聚起捍卫和平的无尽力量。

英烈长眠,浩气永存,精神不朽!

第三篇:英雄革命家书

樟、榕二兄:

弟自事变后,毅然走出饥寒的家庭,参加了人民的子弟兵——八路军,将近九年光景,因不了解咱乡的社会情况,未敢冒然写信,恐信到家后引起不幸之事件(过去曾以做生意为名与家寄信两封,均未见回音)。

咱家的情景,我是想象到的,尤其想到在贫苦的日子里熬煎着的苦命的双亲,及年迈的祖母,他们也许……我不敢往下想。哥哥,你们会意味到我没有直接给二老写信的意思吧。

由于旧社会制度的黑暗,而造成我们连年不能翻身的贫困。我们应认识,这并不怪我们的命运不好,也并不是上帝的安派〔排〕,这只不过是自己骗自己,自己安慰自己的说法。我不相信我们生来就是要受苦的。难道我们就不会享福吗?!我们如果还一味的谜〔迷〕信、糊涂,还在祈祷、依赖上帝,埋怨命运,那就成了笑话了。我们还是要自己跌倒自己爬,要听民主政府的话,始终跟着人民的救星—毛主席走。

灾难深重的中国少衣无食者,不仅咱一家,弟这几年来正是为了自己,为了这饥寒的一群,奔波奋斗。而当这和平建设时期,弟将更努力,为群众服务,为新社会服务,一待更进一步、更彻底的完成民主和平改革的大业,而能得到巩固,那是我的光荣,是父母的光荣,是群众的光荣,是新社会的光荣。

回想当初,从家门走出,在途中独行的我,心中是怎么兴奋,但又是如何悲伤啊!爹娘呀,你这刚能扎翅远飞幼稚的孩儿,从此就不能顾念到你们了。哥哥呀,我对爹娘应敬的一切,也完全交付你们了。入伍初期,思家心尤切。一天正在念着父亲这几年来体衰面瘦,显然是由于长期负着咱一家生死重担,常受饥寒威胁而苦愁所致。正在沉默思念,适逢父亲从遥远的家乡,在兵马荒乱中冒着一路艰险,在昔阳之皋落镇与我见面了。

父亲深锁着愁眉,睁着一对深深的大眼,看着我,但又说不出什么来。我突然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伤惨。但是父亲内心的悲哀又是怎么样呢?

第三天,我送父亲出了村口,一阵阵的悲酸直涌上心头来,但在父亲面前强为欢欣,表露着愉快的情绪,硬着心肠说几句安慰父亲的话。我望着父亲的背影直到看不见时,方才回转身来。在父亲面前不忍流下的泪珠才一连串的淌了下来。我简直想放声大哭,啊!这也许是最后一次见面吧……一连好几天,总在担心着这一段遥远艰险的路程上年老身孤的爸爸。

中国人民的灾难,和我们一生所以得到这样的遭遇,只得憎恨日本法西斯的凶恶残暴,也不得不埋怨我国当权者的腐败无能。

提起来话儿长,记得在一九三九年的夏天,偶遇一熟人告我说,你走后不久,即有坏分子恶意造谣云:皇军讨伐大捷,八路大部溃散,冯家儿子已毙命疆场……故家人日夜痛哭不止(特别是母亲)。我听了,突然心头狂跳,对恶意造谣者恨之入骨。然愤恨之余,又不觉凄然泪下。妈妈,我们应擦干自己的眼泪。我万一不幸为人民战死,那也无须乎〔呼〕哭。你看,疆场上躺着的那些死尸,那〔哪〕一个不是他妈妈的爱儿?

离别之情,一言难尽。我每次提起笔来,即想到我辈一生之患难遭遇,使我心绪撩〔缭〕乱,手指颤抖,简直写不出什么来,只好搁笔而去。哥哥,这封信,我鼓了很大的勇气和决心才写出来呢。我现在很健壮,一切均不感困难。想咱一家最幸福、最愉快的就数我自己了,请不必顾念。我在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步兵第九旅第廿六团任作战参谋,现驻在安(阳)西曲沟集。来信可交河南安阳交通总局转九旅第廿六团交我即可。

我在情况许可时回家一探,希千万不要来找,因部队驻防不定,或东或西,恐不易找寻。

请即来信告以祖母、父母、叔伯、婶母、兄弟姊妹等的详情。

遥祝

阖家老幼安康!

(来信示知,咱乡为平东县或平西县及第几区。)

庭楷

四月廿五号

旧历三月廿三

【背景链接】

我的老家是山西省平定县张庄镇下马郡头村。爷爷冯清泰,抗日战争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村里最早入党的党员之一。到我父亲冯庭枋这一辈兄弟四人,父亲为长兄,二叔冯庭榕,三叔冯庭楷,四叔冯庭桂。我父亲于1938年7月参加八路军,三叔不知道,以为他还在老家,所以在信的抬头有我父亲的名字。这封弥足珍贵的家书,是家里接到三叔冯庭楷从军8年后寄来的第一封信(此前,三叔曾寄过两封信,可惜家里没有收到)。

三叔虽然只念过高小,但是他用毛笔小楷写的这封书信,字迹工整,语言真切,字里行间充满了阶级深仇、民族大恨,表达了对党、对毛主席、对人民的耿耿忠心,洋溢着对骨肉家人的拳拳亲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我为更多地了解三叔的生平事迹,企盼能找到他的照片,为他短暂而光荣的一生梳理线索,搞清脉络,从1970年起,我开始寻访他生前的战友,追寻尘封的记忆。我还买了许多反映战争年代我军革命斗争历史的书籍,以求从中踏寻三叔平凡而光辉的军旅生涯的足迹,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开创新世纪的美好未来。

经过长时间的周折查询,我基本搞清了三叔的革命足迹。

三叔冯庭楷生于1923年,1938年5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3月后任八路军385旅独立2团政治处宣教干事。1940年6月后任385旅14团司令部测绘员、参谋。1943年3月在太行军区3分区(即3支队)司令部作战股任参谋。1945年10月在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队9旅司令部作战股任参谋。1946年1月在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队9旅26团司令部任作战参谋(正营职)。同年9月在山东巨野战役中遭敌机轰炸牺牲。

这封千金难易的家书,被我们精心地珍藏了整整60年。每当我捧读三叔的遗信,心情便久久不能平静。珍贵的遗书所讲的革命道理使我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其中所道出的真情让我愈发热爱百姓大众、敬重父老乡亲,这对我走好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增添了无穷的力量。我敬仰三叔,他的崇高精神和高贵品质,流芳千古,光彩照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和我的亲友尚未找到三叔的照片,对他生平事迹的了解也极为有限。

在三叔壮烈牺牲50周年之际,我曾带着花束和祭品,来到他为革命撒尽最后一滴鲜血的齐鲁大地,在无名烈士墓群前祭奠,向他表达所有家人无尽的哀思和崇高的敬意。

第四篇:英雄的革命家书

图片说明:谢晋元给连襟张萍舟的信,写于1937年10月18日(共4页,图为第2页)。

图片说明:褚定侯写给大哥褚定浩的家书(共6页,图为第3、4页),写于1941年12月27日。

图片说明:1937年8月11日、22日,蔡炳炎由常州赶赴上海阵地前,写给夫人赵志学的最后两封信(每封各2页,图为第2封的第2页)。(本版家书及相关图片由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提供)

谢晋元: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此,泰山鸿毛之论作为一种生死观,成为千古遗训,有气节的人都会作出自己的选择。70多年前,陆军第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四昼夜,也同样在家书中用泰山鸿毛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在民族危难中,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

这封家书写于1937年10月18日,淞沪会战已进行了两个多月,大场防线刚刚失守,此时距10月27日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只有短短9天。收信人张萍舟,是谢晋元的连襟兄弟。家书共4页,用的是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信笺。

谢晋元在家书中说,当时“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在第一页信纸的左侧,有一行小字,是谢晋元写完此信的补笔,他叮嘱回信邮寄“勿写八字桥或其他地名”。八字桥在虹口,曾经是1932年“一·二八”和1937年“八一三”两次在淞沪的激战之地,双方伤亡极其惨重。谢晋元写这封家书的时候,敌方援军已陆续进入淞沪战场,第88师奉命转攻为守,谢晋元率部撤离了八字桥。

谢晋元是极有操守的军人,从家书中可见一斑。“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10月26日,谢晋元奉命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部队后撤。孤军浴血奋战了四昼夜,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给敌人以重创。四行仓库巍然屹立,孤军抗敌的事迹为人传颂,被称为“八百壮士”(实际人数为400余人)。于31日退入公共租界。

战斗尽管激烈,但谢晋元还惦念着妻儿的安危。“维诚在目前环境下,绝对不能来汉。如蕉岭有危险,汉口则不可以言语计矣。抗战绝非短期可了,汉口商业中心更非可久居之地。……幼民姊弟绝不能片刻无人照料也。”语气紧迫,透露出对家人的担忧。

谢晋元与妻子凌维诚是在一次婚礼上结识的,当时两人分别是伴郎和伴娘。尽管凌母对于在战争年代嫁给军人表示担忧,凌维诚还是不顾反对,1929年在武汉与谢晋元结婚。婚后,两人聚少离多,大多靠通信交流。1936年春节过后,谢晋元预料日军侵华战争必然爆发,亲自将寓居上海的妻儿送回广东原籍。临别时对怀孕的妻子说:“等到抗战胜利那一天,我亲自把你们接回上海。”谁知这一次分别竟成永诀。

部队退入租界后,谢晋元多次拒绝了日军的威胁利诱。1941年4月24日,他被日伪收买的叛兵刺杀,时年36岁。

人物小传

谢晋元,1905年出生于广东蕉岭。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任陆军第88师262旅参谋主任,参加虹口八字桥战斗。10月26日,日军疯狂向驻地防线发动进攻。他率领第一营的400余官兵,坚守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掩护大部队后撤。10月27日,上千日军进犯,他沉着应战,号召壮士“要人在阵地在,誓与日军血战到底!”激战一天,毙敌80余名。率部孤军死守危楼,誓不投降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被赞誉为“八百壮士”。28日凌晨,官兵又在四行仓库屋顶升起中国国旗,表示捍卫祖国尊严,誓与侵略者战斗到底的决心。接着敌军攻势一次比一次猛烈,形势险恶。29日,写下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31日,敌又以飞机大炮攻击仓库,他以3挺机枪掩护,率部冲出重围,退入租界。坚守仓库四昼夜,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余名,写下中国抗战史上极为壮烈的一页。

萍舟吾兄:

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谅达。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希释念可也。

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事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维诚在目前环境下,绝对不能来汉。如蕉岭有危险,汉口则不可以言语计矣。抗战绝非短期可了,汉口商业中心,更非可久居之地。倘维诚属个人行动,自较便当,以今日而论,幼民姊弟绝不能片刻无人照料也。望速将弟意转知维诚,不论如何,绝不能轻易离开家中,切盼。

黄渡情形如何,此间何无所知,当加注意。款项只要可以寄去,必尽各种方法,遵命汇去,勿念。

岳母抵汉后,想因店铺放弃,而内心不安。吾兄经济情形若何?倘有困难,希函知以便设法接济也。弟衣物此间购买方便,望勿麻烦可也。敬祝

冬祺!

岳母大人以次敬叩安好!

中民弟 十月十八日

褚定侯:古来征战几人回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同一天,日陆军第23军开始进攻香港。为使攻占香港顺利进行,日军大本营命令驻中国湖南地区的第11军向湘南进攻,以牵制中国军队的南援行动。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接受命令后,于12月13日发布了第三次进攻长沙的命令。12月23日,日军在新墙河上游油港以北地区发起进攻,并扬言要在长沙度过1942年元旦,第三次长沙会战打响了。

中国方面迎战的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他当时指挥的军队共13个军约17万人。守军上下同仇敌忾,战斗异常惨烈。陆军第41师121团2营6连排长褚定侯,率部奉命坚守浏阳河北岸,阻敌南犯。在坚守阵地的间隙,他提笔给远在云南昆明的大哥褚定浩写下了这封信,书法潇洒飘逸,通篇贯穿着大敌当前、视死如归的紧张气氛与战斗豪情:“弟告部士兵‘不要他渡河!’一句话,敌此次不来则已,一来则拼一拼。”

这封家书写于1941年12月27日,当时日军已经渡过汨罗江,正在向南逼进。发出这封家书后不久,日军就进至浏阳河一线,褚定侯率部与日寇昼夜血战,在前有顽敌、后无援兵的困难情况下,直至全排官兵壮烈殉国,实现了“与阵地共存亡”的遗愿。

这封在战争中保留下来的珍贵遗书,后来从收件人褚定浩处,辗转到了弟弟褚召南手中。2005年,在看到了“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的征集后,褚召南主动捐赠这封信的原件,给国家博物馆收藏。他对项目组委会说:“放在国博比放在家里更有用,更能发挥社会效益。”老人还回忆,二哥褚定侯去军校报到以前,曾去天台县老家看望祖母,在短暂的宁静日子里,他和邻村的一位姑娘互生情愫。但是,在山河破碎的日子里,有志男儿又怎会耽于儿女私情?褚定侯对姑娘说,等抗日战争胜利了,一定回来娶她,然后就义无返顾地走了。

毕业后,褚定侯先是被分配到了军令部,但他向上级提出:自己读军校就是为了参加抗日的,要求编入一线部队。于是,他被编入了陆军第41师121团任排长,到职不久即投入了第二次长沙会战。这次战斗以后,他写信回家说:日本鬼子非常狡猾,他们化装成农民前来侦察,但均被识破、消灭。会战中,中方士兵表现得十分英勇,他们在自己身上绑上手榴弹,然后舍身炸毁敌人的坦克。

仅仅两个月之后,褚定侯就率部参加了第三次中日长沙会战。他写下的最后一封遗书,是死守长沙的战士们在同一时期写下的1500封家书中普普通通的一封。《大公报》的战地记者这样写道:“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一日在长沙真是一个顶大的纪念日,从这一天起,长沙城外的炮火连天,昼夜不停的一连四天,有人说从未有任何一年的爆竹能和那几天相比。敌人第一、三、六、四等师团番号的士兵的鲜血染红了大稻区的沃土。先攻东南城角,攻不动,再攻南门,又攻不动,最后攻北门,仍是屹然不动。敌人作梦也不曾想到它面对着的是它所自称为消灭净尽的战士。而这些人的代表者,在元旦那天便写了1500封家书寄交给家人道:‘这一次不成功一定成仁’,哀兵必胜,何况敌人只携带了两星期的粮秣,从一日起就开始饿饭;而它们的上官却依然喝有名牌子的法国酒呢。我们的士兵在修械所高地创造出争夺至十一次的拉锯战,于是敌人溃退了。” 从中国守军元旦那天写就的1500封家书,可见将士们戮力同心、视死如归的气概。

到1942年1月中旬,第三次长沙会战以中方的胜利而告终。日军伤亡5.6万余人,俘虏139人,中国军队伤亡2.8万余人。这是自珍珠港事件以后,二战同盟国与日军交战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称:“十二月七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伦敦每日电讯报》称:“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唯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

人物小传

褚定侯,1919年生于浙江省莫干山。1936年,在杭州一中读书。“七七”事变后,回到了莫干山。不久,杭嘉湖地区沦陷,褚定侯终日在家,报国无门,感到十分苦恼。1938年秋,得知天目山办起了战时浙西临时中学,立刻前往学习。那年冬天,周恩来和当时的浙江省主席黄绍雄一起来到学校视察,宣传抗日,给了褚定侯很大鼓舞,于是,他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二分校17期学习。毕业后先被分配入军令部,之后褚定侯主动要求编入一线部队,于是被编入陆军第41师121团2营6连,担任排长。1941年,率部参加了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死守浏阳河北岸阵地,与全排官兵共同壮烈殉国。浩兄:

如握!

前日寄二书,不知收到否?弟已呈报告与团部,团长未能批准,云此非常紧急之时,不准弟请长假。弟部队已于昨日早晨出发进占阵地,而于昨日下午,师长亲自到弟阵地中侦察地形,改命弟单独守浏阳河北岸之村落据点,命弟一排死守此处,命弟与阵地共存亡。又云若在此能坚守七天,则可有办法。因此弟于昨日(廿五)晚率部到守地,连夜赶筑工事及障碍物,阵地之后五十公尺处即为大河,河扩水深,无舟无桥,此真为韩信之背水阵矣。本日情报:敌人已达汨罗江,计程三四日后能到此,然前线队伍,能毕力能抵,则能否到此,是为问题。加之本日湘北本年冬首次飞雪,则敌人之攻势,该稍挫缓矣。然吾军各师官兵均抱视死如归之决心,决不让敌渡浏阳河南岸来。弟告部士兵“不要他渡河!”一句话,敌此次不来则已,一来则拼一拼。弟若无恙则兄可勿念,若有不幸则请兄勿悲。古云:“古来征战几人回”,并请告双亲勿悲,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然弟一切自知自爱,务祈兄勿念。

兄上次寄来洋二百元悉数收到,祈勿念。

家中近来有信到兄处否?弟已久无告双亲矣,请能代书告之,云弟安全也。时在阵地,一切不便,故不多作书。待此次作战后,则弟当入滇谒兄安好也。兄若赐言,仍可寄浏阳军邮第一五O号四一师一二一团二营六连弟收可也。时因北风雨雪交加,关山阻绝,希冀自爱,余不一一。

即请

冬好

侯弟拜上

十二.二七

蔡炳炎: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这两封诞生于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硝烟炮火中的亲情家书,是著名抗日将领、中国军队陆军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蔡炳炎由常州赶赴上海阵地前写给夫人赵志学的亲笔信。第二封信搁笔100个小时之后,蔡炳炎即在与日军的拼杀中英勇殉国。

第一封信的落款时间是1937年8月11日,说到“沪战闻我军连日胜利,敌方大有恼羞成怒之势”。当时距离卢沟桥事变已过了一个月,日军侵占平津后,准备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8月9日,日军蓄意制造事端,派遣驻上海陆战队第一中队长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斋滕要藏乘军车闯入虹桥中国军用飞机场,遭到中国守卫士兵的阻拦后,他们竟开枪打死一名机场卫兵。中国军队进行自卫反击,当场将日军官兵二人击毙。该事件被称为“虹桥机场事件”,日方以此为借口,命令大批日舰陆续登陆。蔡炳炎在信中介绍了当时报上记录的情况,如“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果尔,则二次大战即将爆发”,指的就是两天后即将爆发的第二次淞沪会战,第一次淞沪抗战是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

8月13日,“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这是全民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与日军在上海及沪郊进行的大规模会战。蔡炳炎第二封家书的写作时间8月22日上午8时半,正是开赴战场之前。蔡炳炎深知此去意味着什么,因此在这连续两封信中反复强调,对身后事已经做了详细的安排,包括日常用度的管理,女儿的婚姻,以及幼子的抚育。他提及自己的勤务兵周难乘乱潜逃,评价说“此人瘦弱无忠骨,所以不可靠”。紧接着,他写道:“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大敌当前之际,作为丈夫、军人,蔡炳炎选择了为国尽忠,随时准备好用生命来维护中国军人的尊严。

搁笔后没多久,蔡炳炎就接到上前线的指示,当晚随67师,率领全旅官兵进入沪郊罗店镇。日军数次进犯,都被全旅官兵打退。24日,日军大批援军赶到。25日破晓,日军11师团多田骏部队约3000人由宝山小川沙口岸登陆,奔袭罗店地区并占领了陆家宅、沈宅一线阵地。蔡炳炎率5000健儿与敌人鏖战一昼夜,死伤惨重,罗店血流成河,被当时的媒体称为“血肉磨房”。26日,敌方二次援军也在源源开到,用优势的飞机、坦克、大炮阻隔201旅的后勤供应和增援部队。当天,相继传来本旅主力402团团长李维藩和一些营连长阵亡的消息,蔡炳炎调整部署后下令道:“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时近中午,蔡炳炎亲率唯一的特务排和402团第3营冲向敌阵,杀敌多人。约中午12时许,在距离日军阵地不到一公里处,蔡炳炎不幸被敌弹横穿胸部,以身殉国。

蔡炳炎牺牲时,他在信中格外惦念的幼子“老八”蔡浙生还不到一岁,没有留下什么记忆。但父亲的精神却影响了蔡浙生一生,他一直记得父亲信中的那句话——“殊不知困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后来,蔡炳炎的夫人赵志学将这两封家书用绫布装裱后,一直带在身边,辗转半个世纪后仍保存完好。1987年6月,赵志学将这两封遗书连同蔡炳炎写遗书用的钢笔一起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人物小传

蔡炳炎,1902年生于安徽合肥。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结业后编入黄埔教导二团任排长。在东征北伐诸战役中屡建战功。1936年初,任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5月晋升为陆军少将。8月率201旅向上海进发,参加淞沪会战。8月26日,亲自率部向日军主力盘踞的陆家宅冲击,不幸在距敌人阵地数百码之处中弹,英勇殉国。志学内子妆鉴:

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谅亦同此景象耳。沪战闻我军连日胜利,敌方大有恼羞成怒之势。昨日报载,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果尔,则二次大战即将爆发。同时又据报载,上海汇山码头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虽多众无以为。我等刻仍在此间休息,如沪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前函家用帐目由你管理,望即实行,无得疏忽,此为最要紧之事。保、亚、浙等儿辈均好吗?甚念。特此,敬颂时祺

洁宜于常州洪庙

八月十一日上午七时

志学内子糠鉴:

连日致书谅已躬览,先后汇带之款前函所述办法,务希切实作到,是为至盼。我等于本日仍在此间休息,因沪上连日胜利且战区狭,不能使用巨大兵力,故也困难。周难于此次过汉,乘机潜逃,此人瘦弱无忠骨,所以不可靠。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如到皖不得令其居住。慕兰之事时在念中,望设法促成,以免我一件顾虑。老八资质甚佳,我颇爱之,希注意保育为要。专此,敬颂 时祺

洁宜手启

八月二十二日于常州城北之洪庙

上午八时半发

姑母近来有信否?如无信来,再者本廿二日晚八时我彼等恐不在原地,汇款注意,等到苏州去。

第五篇:英雄的革命家书

| 赵一曼:一封迟到二十一年的家书

或许你从电影里,书里,已经认识一位叫做赵一曼的抗联女英雄。她曾以纤纤弱质率众抗击入侵东北的日本侵略者,被捕后又顽强不屈,直至英勇就义。但你可能并不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她给儿子留下了一封家书。而这封家书,整整迟到了21年。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你的母亲赵一曼

于车中

1936年8月2日

这是1936年8月2日,时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的赵一曼,在牺牲前一刻留下的话。那一天,赵一曼被押上开往刑场的火车,她虽感到死亡迫近,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惊慌的神态。在生命最后时刻,她最为牵挂的是唯一的儿子。她向敌人要来纸和笔,写下了这封遗书。之后凛然就义,年仅31岁。这份记录在日军审讯档案里的家书,时隔21年后,才传到赵一曼的儿子——宁儿那里,而赵一曼的真实身份也在1957年被解开。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员。1932年春,儿子宁儿未满三岁,李坤泰就接到党中央派遣,从此音讯杳无,留给宁儿的,只有一张合影。不久后,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一位名叫赵一曼的女英雄,成为传奇般的人物。她带领群众罢工,建立游击队,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以 “红枪白马女政委”声名远扬。

赵一曼的孙女陈红介绍说,父亲只知道他的妈妈是地下党,干革命去了,当时谁都不知道赵一曼是谁,因为她到东北去了以后,就跟家里人没有一点书信往来。

1935年冬天,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为获得东北抗日联军的情报,日军对她施以了长达9个月非人的折磨。

赵一曼被捕以后,敌人对她进行各种严刑拷打,比如吊烤、竹尖刺指甲、坐“老虎凳”、把烧红的烙铁刺进她腿部的伤口…但是赵一曼的革命意志力非常非常坚定,她什么都没有说,由于她始终不说,日本人就起了杀害她的心。

牺牲的时候,赵一曼只有31岁。在唯一能留下的遗嘱中,赵一曼也没有泄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而这份存在日军的审讯档案中的遗嘱,直到1957年才被发现。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故事片《赵一曼》在全国热映,女英雄的名字家喻户晓,观众中也有宁儿。1957年,当原东北抗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到赵一曼的家乡四川宜宾进行烈士身份核实时,宁儿才第一次知道了母亲的身份。

赵一曼的孙女回忆说,父亲知道以后,很伤心的大哭了一场。他觉得他的母亲是很伟大的母亲,但是他心里很难受。这也是为什么父亲后来连烈士证和抚恤金都没有去领,因为他觉得那是用自己母亲的鲜血换来的,他不敢去碰那个证。

知道赵一曼就是自己的母亲之后,宁儿曾专程前往东北,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他用笔抄下了这封被翻译成中文的遗书。

陈红说,父亲抄完后用钢笔在自己手上刺了赵一曼三个字,直到父亲去世,那三个字都仍留在他手上。

如今,宁儿也已去世。这封写自1957年的手抄家书,传到了赵一曼孙女陈红的手上。

陈红说,自己后来也做了母亲,对这封家书的感慨就越来越多,不管奶奶的革命意志多么强,最后她还是回归到一个母亲的身份,她最后希望父亲不要忘记她是为国牺牲的,说明她是为了更多孩子而舍去了自己的孩子。

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赵一曼《滨江述怀》

下载英雄的革命家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雄的革命家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雄的革命家书》

    亲爱的父亲、母亲: 儿过去曾寄过几次信给大人,想早赐阅矣。但至今未见大人的训示,想大人必因儿不告而走之故怪罪于儿,生气不理了,所以儿对此点终不能安心。 儿不愿做个时代的落......

    英雄的革命家书

    前不久,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以“烽火家书诵读会”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展示参战将士遗存的家书。台儿庄大战参战将领后代等担任“朗读者”,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讲解员共同诵读“烽......

    读英雄革命家书有感

    读英雄革命家书有感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抗日烈士赵一曼就义前一刻......

    英雄的革命家书(共5篇)

    0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杜甫的《春望》,一封家书,是写信人真情实感的流露,它的重要性不在于那几张纸的重量,而在于因为它承载了文字而蕴含的巨大能量。看完红色家书,被先......

    英雄革命家书--冯庭楷

    英雄泪,英雄的家书,家信范文 1946年4月25日,苦难的中国大地尚处于抗战结束后的短暂和平时期。在河南安阳,八路军战士冯庭楷含着热泪给家乡的两位兄长写了一封长信。在这封家书中......

    黄继光革命家书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年仅21岁的黄继光,面对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用战斗的姿态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异国他乡。就在牺牲前6个月,黄继光请战友代笔......

    百年革命 三封家书

    百年革命 三封家书 梁 衡 《人民日报》(2011年06月23日20 版) 林觉民《与妻书》(局部) 聂荣臻给父母的信 一个八路军战士给妻子的信 (局部)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福建闽侯人。少......

    革命的家书[5篇范文]

    1946年4月25日,苦难的中国大地尚处于抗战结束后的短暂和平时期。在河南安阳,八路军战士冯庭楷含着热泪给家乡的两位兄长写了一封长信。在这封家书中,他袒露了一个战士的情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