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层论坛丁蜀中专交流材料

时间:2019-05-13 13:0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层论坛丁蜀中专交流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层论坛丁蜀中专交流材料》。

第一篇:2013年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层论坛丁蜀中专交流材料

构建四方联动校企合作,培育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

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和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的构想,即在政府主导以及行业、企业、学校的广泛合作下,探索构筑四层次的产学合作体系,建立长效、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并通过办学观念的转变和组织结构、保障体系的改革,保证校企合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一、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在学校层面上。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校企合作的需要,由于工学交替进行,教学管理体系运行中工和学之间的衔接需要重构;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因此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标准很难统一,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不足,导致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很难有实效。同时,在当下的校企合作中,学校既是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发起者,也是其策划者、组织者和主要的实施者,还是出现问题和困难时主要的协调者和解决者。这导致校企合作的关系难以持久、难以稳固。

其次,在行业、企业层面上。行业、企业对合作的认识有偏差,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单纯的人才选择的层面,无法进行真正的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行业、企业合作动机不一,能力不匹配。另外,行业、企业对校企合作带来的一系列管理上的问题有顾虑。

再次,在政府层面上。地方政府并未从法律层面上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对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目前,各级政府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考核、监督和推进落实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造成在很多校企合作项目上难以充分协调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之间的关系,校企合作主要靠“关系和信誉”来建立和维系,缺乏合作办学机制与内在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二、构建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体系 “校企合作” 是一种办学模式,“工学结合” 是一种育人模式。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四方联动的办学模式有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个层次,在政府主导、协调下,建立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一一对应的产学合作,突出职业学校的行业、产业、企业与职业要素,为实施全面、持久、有深度的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奠定良好基础。

校企合作组织保障的第一层次是政府层面。在校企合作中,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进行统筹协调,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的作用,全力推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工作。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是成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指导中心,主动联系本地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职业学校共享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校企合作组织保障的第二层次是职业学校与行业层面。双方共同成立产学合作委员会,聚集知名企业家、技术专家和学者,定期举办论坛、研讨会,从行业发展的高度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决策依据。校企合作组织保障的第三层次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层面。学校与企业建立沟通协调小组,作为企业人才和技术需求的交流沟通平台,根据企业的反馈,职业学校提供相应的优秀毕业生、高技能人才、技术服务与支持。

校企合作组织保障的第四层次是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方面,应该以创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为抓手,建好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支撑,体现“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特色,在政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指导中心指导下,积极参与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四层次”的校企合作组织结构所构成的校企合作体系,实现了校企合作从决策到计划、从项目到实施的系统管理,是传统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升级版。

三、推进四方联动下的校企合作机制的举措

我们认为,职业学校顺利推进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机制,职业学校学校必须采取以下得力举措。

第一,重新构建相适应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提供保障。为配合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机制运行,职业学校应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企业高管、知名企业家、技术专家和学院的主管领导、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人力资源专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根据行业企业需求进行专业调整、课程开发,共同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双方共同制订有关教学运行与管理、课程开发与特色教材编写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做出科学、规范性规定,使“工”与“学”的过程有机衔接,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提供保障,让课程与产品连线,让课堂与车间联通,最终使学生能够胜任一个职位,适应一群岗位。

第二,职业学校需要融入企业开展服务,发挥专业优势,实现从与少数企业合作到与企业群合作的转变。学校要主动到合作企业了解生产、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与特点,主动了解企业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为企业多方面的需求提供服务,做出贡献,创造价值。这样就会促使企业乐于与学校合作,成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

第三,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扎实推进教师下企业实践。根据行业、企业相关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教师要为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甚至自主创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前提是自己要首先成为应用型人才。教师下企业实践可以使专业教师成为通过在企业锻炼获得真正指导实践教学的工程师,这样双师型教师会变成 “三师”型教师,即教师、技师、就业指导师。

第四,职业学校要加强与企业文化的沟通、融合。情感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是保证校企合作持续、稳定发展的润滑剂,应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形成共同发展愿景。学校文化对企业优秀文化的吸收、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物质文化,这是校企文化互动与融合的切入点;二是制度文化,这是校企文化互动与融合的落脚点;三是精神文化,这是校企文化互动与融合的着力点。要宣传企业的竞争文化、质量文化、诚实守信文化、安全意识文化,在“订单班”或“冠名班”中,布置企业的精髓文化,宣传企业的创业史、企业的竞争优势等。通过三方面文化的吸收,最终形成职业学校特有的文化气质----理实结合。总之,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坚持构建、推进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对接合作,构建和谐的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行职业发展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确保职业教育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满足受教育者需要以及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第二篇:2014年丁蜀中专工作计划

加强学校管理现代化能力全方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013~2014学第二学期学校工作计划

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

2014年2月15日

2014年,学校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依据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全面落实宜兴市教育工作会议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继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办学方向,深入贯彻江苏省三项管理规范,弘扬“求真求精,至善至美”学校文化,以教育管理现代化为主线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推动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为将学校创建为“国家级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2014年学校将从八个方面推进学校工作。

一、巩固稳定办学规模,拓展延伸教育层次

1、全面完成招生目标。根据我市2014届初中毕业生情况,合理制定招生目标,确定招生章程,策划好招生宣传,做好统筹安排,上下一心,五年制高职、中高职衔接试点、普通高考班等挖掘亮点,确保完成650人招生指标,为学校事业发展打下稳固的生源基础。

2、社会培训稳定规模。面向社会的培训事业稳中求进,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精细化、系统化管理,成人大专班稳定规模,做好成人本科教育筹备工作,等级工培训实现增量发展,打造社会培训知名品牌,创建市四星级社会培训机构,2014年培训经济效益力争达到120万元。

3、就业创业强化指导。就业服务和创业教育引名企入校,引优秀校友入校,建立具有创业就业元素的学校文化墙,将先进企业的文化和励志的创业故事融汇到就业创业指导中去,使学生从能就业转变为就好业,从想创业到能创业,实现高质量就业、高起点创业。2014年,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资源,建设就业信息发布平台。继续做好各级创业大赛的参与工作,务求好成绩。

二、文化浸润学生管理,德育活动洋溢人文

1、落实文化浸润原则。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结合宜兴市教育局2014年文化建设主题年部署,本着文化浸润心灵、德育促进成长的原则,将“求真求精、至善至美”的文化精义融入到管理和育人全过程中,党政班子和工会、团委等高扬“求真求精、至善至美”的陶文化旗帜,策划、组织丰富多彩、富有新意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融汇正能量,激活中国梦,让美丽校园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

2、建设优秀德育队伍。学生管理要形成合力,构建全时空、全方位的管理格局。2014年,要大力度建设好德育队伍,一是德育骨干队伍班主任,二是主渠道队伍全体任课教师,三是行政班子和值班值日人员,四是自主管理队伍群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等,五是辅助育人队伍后勤、门卫等,六是校外德育队伍如学生家长以及四帮一活动的退休教师等。以打造优秀德育队伍为抓手,构建德育工作联抓、品德培养联动、主题活动联办、成长环境联创的德育工作新格局,营造文明和谐的善美校园。

3、常规德育抓好做实。依据江苏省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规范,抓好做实常规德育。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用好用活国旗下的讲话、清明节烈士墓祭扫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二是关注几类重点学生:贫困生、学困生和潜力生,特别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方法的调整,深入开展“四帮一”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社会的关心,增强成才的动力。三是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继续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心理疏导作用,发挥校园心理剧对学生心理的引导、调适作用。四是加强法制教育,进一步创新法制宣传的形式,努力培养守法公民。五是关注养成教育,在《养成教育三字经》诵读、晨读美文等已有活动上继续开展类型多样的文明礼仪教育。要将各类常规德育内容融入到各级各类评比、竞赛尤其是文明风采大赛中去,以优异的成绩彰显德育的成效。

4、品牌德育活动做亮。继续深化“为您服务,小红帽在行动”品牌德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在学习

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进一步管理好学生社团,精心组织青春歌会、职教之花艺术节文艺汇演、节日游艺宫等各种文艺活动,将校园社团做强,将校园文化品牌做亮。巩固文明风采的参与度和获奖率,打造新的宜兴市乃至无锡市优秀学生社团。

三、校企合作发展专业,做精做优充实内涵

1、深化特色品牌专业。进一步深化江苏省品牌专业-----机电技术应用、电子商务和江苏省特色专业-----工艺美术(紫砂陶艺)的专业内涵,在与艾特克控股有限公司、爱宜陶瓷有限公司和中国陶都陶瓷城的校企合作中形成实质性合作项目,以项目的推进实质性增强三个专业的专业建设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扩大专业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

2、规划建设新专业群。以组建丁蜀中专职教集团为契机,加强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校企联动,着力发展好工艺美术、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电子商务四个无锡市重点建设专业以及机电技术、工艺美术等宜兴市重点专业,汲取无锡市重点专业群---工艺美术专业群建设的经验,筹备申报机电类无锡市重点建设专业群,以重点建设专业(群)的稳步发展推动学校整体专业建设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四、实训基地严格管理,加大投入提高成效

1、实习实训强化管理。工艺美术画室和三大实训基地----紫砂陶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强化管理,严格落实7S管理要求,责任到人,做到实习实训场所有序、整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七合一的功能,精练精训,做到中级工考核100%过关,高级工考核过关率持续增长,江苏省技能大赛一等奖数量在稳定的基础上有突破,力求有项目进入国赛。创新大赛获奖有新突破。

2、继续加大基地投入。在2013年紫砂陶实训基地名列江苏省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立项名单的基础上,2014年,扎实做好该基地建设运营,争取2014年列入省级财政补助名单,稳步提升紫砂陶艺实习实训承载能力,带动学校其他实训基地更好的发展,为学

校专业技能教学和相应的社会培训提供优质保障。

五、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学成绩

1、增强课程开发能力。目前学校已有《陶艺教程》、《数控车削技术训练》、《机械制图与CAD》、《紫砂陶装饰》、《素描》等五门无锡市精品课程和《泥塑基础》、《电子商务》、《机械基础》、《紫砂陶装饰》、《车削技术训练》、《素描》、《钳工》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等六门宜兴市精品课程以及一个无锡市级精品课程资源---《紫砂陶装饰》课程资源。2014年,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继续加大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力度,着力推动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网络化课程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案,使课程建设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更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

2、持续推进教学改革。结合《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意见》的贯彻落实,严格教学常规,强化过程管理,切实执行学校《教学质量考核办法》,以严格、科学的教学评价引导教师规范地教,精彩地教。充分发挥课程与教学建设委员会的引领作用,聚焦、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鼓励课堂教学模式百花齐放。稳定学业水平测试过关率。结合《特长生、优秀生分层培养计划》,重点抓好普通高考、对口单招和成人高考的管理,普通高考双过线人数、对口单招本科过线人数和成人高考录取率力争超过2013年水平,尤其要提升名校录取率。结合社团活动,搞好第二课堂。

3、教学科研督导并重。本着教术上探讨、学术上引导、业务上督导的原则,强化教学研究与督导。以校级课题带动校本教研,本着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引导教师将课堂困惑凝练为教学反思,将教学反思转化为科研课题,科研课题反过来指导课堂教学,强化课题成果的应用性。加强教育督导,严格执行听课制度和调研制度,从实际出发,有督有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2014年职教论坛、三创征文数量和获奖等级、数量不应低于2013年。

六、建设好数字化校园,发挥好信息化优势

1、修订完善建设方案。在已有数字化校园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广泛调研,修订好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在经费预算和投入上确保资金及时到位,本着满足教育教学,适度超前配置的原则,进一步细化网络布局规划和端口功能设置,明确网络管理责任,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多样,管理科学的现代化校园网络系统。

2、充分发挥网络效用。学校综合管理、教育教学充分依托数字化校园的强大功能,自觉学习、开发和应用各种网络管理和教育平台,提升学校整体信息化水平。2014年,积极探索建立无纸化办公系统,各专业建立网上学科和课程资源共享库,让校园网成为学校顺利通过各类创建的保障网,成为教师网络学习与培训的资源库,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集成平台。

七、丰富载体多措并举,抓好队伍提升工程

1、党群工作带动整体。加强党支部建设和党政班子建设,以创先争优的党建工作带动学校整体队伍建设。开展好“党员示范岗”活动,党政干部身先士卒,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加强工会工作,积极为教职员工排忧解难,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团委、学生会进一步增强各种活动的规范性和贴近性,提高工作成效,举办更多富有青春性和吸引力的文体活动,丰富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2、师资培训强化考核。教科室要会同教务处加大“三项工程”建设力度,拓宽 “三术”培养路径,扩大双师型队伍,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传帮带作用,努力形成人才辈出、名师辈出的教师成长机制。继续丰富培训层级,根据教师专业发展意向,合理调配出国培训、省级培训等不同层级培训资源,利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契机,积极开发建设校内网络培训资源库。各级培训加强考核,做到培训有成果,教学能应用,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成长。2014年在稳步实施好岗位设置和岗位聘任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岗位聘任的导向激励作用。在两课评比、创意论坛和信息化大赛上取得新的好

成绩。

八、立足服务做好后勤,着眼全局高效保障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做好常态化校园管理维护,依四季时序特点,做好校园美化绿化,让优美的环境熏陶美好的心灵,让清新的校园伴随学生的成长。严格执行校园建设整体规划,加强基础性建设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的承载功能。2014年,拟投入95万元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投入100万元维修、改造A区、C区外墙立面,另投入30万进行其他零星维修,进一步塑造现代校园新风貌。

2、切实维护校园安全。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好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在已有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强化食堂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严格采购、索证登记制度,完善卫生设施设备,保持A级食堂品牌。定期做好各种设备,尤其是体育设施、消防器材、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查,及时排除隐患,杜绝事故,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积极协调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安全有序、和谐文明的育人环境。

3、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开源节流,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严格支出审批和物品领用登记制度,完善“统一领导、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强资产的日常管理,完善采购、验收、入账、保管、使用、清查等环节的管理制度,确保资产完整。

第三篇:2014年丁蜀中专工作总结第三稿

文化建设引领事业发展,务实求真彰显教育实效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工作总结

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

2014年6月

2014年上半年,学校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办学方向,深入贯彻江苏省职业学校三项管理规范,弘扬“求真求精,至善至美”学校文化,围绕“重基础,强能力,求提高”这一工作思路,开拓精进,创新创优,取得了新的可喜成绩。

一、推进文化建设,提高办学品位

1、规划先行。2014年是宜兴市学校文化建设主题年,根据市教育局部署,学校在年初制定出台了《丁蜀中专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年实施方案》,确定了学校文化主题年的主题“感悟校训,践行校训”,以“求真求精,至善至美”的校训理念统领学校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为全年工作定下了文化基调和文化追求。

2、分层落实。根据《丁蜀中专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年实施方案》,学校校长室牵头,分层抓好文化主题年的落实工作。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模块化,充分调动各部门各专业组和各教研组积极性,各文化功能模块建设有条不紊。环境文化模块维护得力,校园环境整洁优美;专业文化模块逐步深化,专业氛围日渐浓郁;活动文化模块点面结合,文体活动精彩纷呈;行为文化模块加强引导,四礼八仪深入人心。一系列扎实举措将“真、精、善、美”的校训理念浸润到师生学习生活中,校园文化之风吹遍每个角落,和谐文明之气洋溢校园每个场所。

二、细化德育管理,增强德育实效

1、抓好队伍。学校始终重视德育队伍建设。班主任作为德育队伍的主力,是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上半年,学校采取培训与比赛相结合的办法,双管齐下,抓好班主任队伍能力提高。一方面,坚持“送出去培训,回校来分享”的思路,选派优秀班主任参加各级各类德育培训,归来后在学校范围内开培训分享会,以此将优质培训带到学校,惠及全体。秦宓老师、王复盛老师和王波老师参加无锡市骨干班主任培训和无锡市职业院校德育骨干培训后均面向全校班主任做了分享报告,收到良好效果。另一方面,坚持“常规督促与大赛锻炼相结合”的思路,除了日常督导班主任工作外,还举办了丁蜀中专首届班主任技能大赛,其中基本技能笔试、班主任三分钟演讲、主题班会设计三个主要环节贯穿学期。全校班主任参与其中,起到了锤炼队伍,强化能力,激励士气的作用,系列报道在宜兴教育新闻网引发关注。

2、抓实常规。德育常规是学校德育的基石。上半年,学校认真贯彻《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本着“德育常规决定德育基本面”的理念,细处着手,常中坚守,主题突出。主题班会、板报评比、校园之声广播、国旗下的讲话等严格按照学期计划开展。浸润了学生的养成教育,与市检察院未检科、丁山派出所联合开展各项普法活动,编写了 1

《丁蜀中专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读本》,增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同时,学校在常规活动中追求变化,用激昂整齐的校园跑操项目取代了传统的课间广播操,无论是开学初的严寒还是时下的酷暑,坚持不辍,并评选出了“善美班”等优秀跑操班级,体育与德育相融合,效果显著,跑出了丁蜀中专的气势和特色,练就了丁蜀中专师生的意志和胆魄,3、抓活载体。社团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上半年学校本着“依托社团、分类指导”的思路,管理学校各项社团活动,大、中、小型活动百花齐放,各具风采:大型活动第十七届科艺节文艺汇演成功举行,全校社团汇聚,师生同台演出,文艺样式齐全,全面展示学校文化校园的全貌,中型活动如心理剧社组织的第六届校园心理剧比赛聚焦网络时代的学生心理问题,展现了学校心理教育的新成果,小型活动如篮球社承办的三三制篮球赛,贯穿学期,赛出了班级自身的风采和班级之间的友谊,深受学生欢迎。

4、抓出特色。特色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的一面旗帜。学校本着“重内涵延伸,强文明素养”的思路,着力开展好“小红帽自主管理实践活动”和“书香江苏”征文活动。小红帽自主管理实践活动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学生自我管理、自主成长的意识更清晰,行为更得体,形成的道德辐射力越来越强大,学校也以此为基础开展“八礼四仪”文明教育,效果显著。在无锡市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2014年年会上,学校作了题为“寓礼仪教育于实践养成,让文明之花在校园绽放”的专题报告,依托小红帽活动深化文明礼仪教育的德育方式受到与会代表的赞同。“书香江苏”活动参与面继续扩大,征文活动中学校共上报征文作品1300余篇,名列全市第一。特色活动显成效,学校获得江苏省第六届中小学网络读书活动团体奖,12工美2班评为江苏省先进班集体,三位学生被选为江苏教育新闻网小记者。三位同学被评为省级三创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三、抓好教学管理,优化技能实训

1、突出课堂教学。学校高度重视《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意见》的贯彻落实,结合江苏省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的实施,完善《教学质量考核办法》,以“突出课堂教学实效”为核心,严格执行教学常规检查,以“日常教学巡视”为抓手,强化课堂教学管理,以“座谈调研和模拟测试”为手段,强化课后辅导与批改效用,以严格、科学的教学评价引导教师规范地教,精彩地教,有效地教。注重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促进作用,结合相关社团活动,激活各类兴趣小组,做到两个课堂相生相成,成果喜人。上半年,78人参加江苏省对口单招考试,本科过线10人,2人分别保送南京艺术学院和金陵科技学院。在宜兴市高中职校学生篮球比赛中学校篮球队荣获职校组第一名,在宜兴市第二届职业学校青春啦啦操比赛中学校获得团体三等奖。

2、推进教学改革。作为江苏省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学校继续加强对课程改革推进的统筹规划,一方面,持续发挥丁蜀中专课程与教学建设委员会在课程改革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说课议课、集中研讨、微型课例开发等推动学校课程改革不断前行。另一方面,进一步激发名师工作室在教学改革中的创新活力,大胆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新方法。本学 2

期学校以刘炜杰名师工作室为牵头聚合各教研组力量,推出了系统化的人才培养项目----卓越学院计划,以“翻转课堂”这一新教育理念为指引,致力于分层教学,着力于因材施教,学校从师资配备到场地整饰给予全方位支持,使之成为引领学校教学改革的新平台。

3、优化技能实训。学校采取多种措施不断优化技能实训安排,根据“2.5+0.5”新的教学模式,对各专业实习大纲进行了修订。严格执行学期初制定的实训计划。科学管理紫砂陶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和电子信息实训基地,做到了实训时间、实训工位双保障,实训项目、实训指导双优化,实训鉴定、技能大赛双突出。特别是作为无锡市艺术设计项目牵头学校,组织了无锡市艺术设计项目的集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学期,全校开展 “技能竞赛月”活动,共有12个项目,300多名学生参赛,评选出25个一等奖,33个二等奖,42个三等奖。认真组织省职业资格统一鉴定,中级考核通过率达100%。在无锡市英语口语电视大赛宜兴赛区比赛中,学校参赛队获得了3个一等奖,列宜兴市同类学校第一。在2014年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上6人参赛获得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在第六届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作品展评中,学校2件作品入选,华顺方和刁亮琦老师圆满完成了展评和答辩工作。

四、教研结合师训,大力提高师能

1、课题研究接地气。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学校本着“服务于教育教学,有益于师能提高”的原则,课题研究有效开展。上半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朱振虹老师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课题《职校生心理与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研究》(课题批准号:BJA130094)之子课题《职校生网络心理与积极教育管理研究》,朱育琦等八位老师承担了八个宜兴市级职业教育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明确,切口小而着眼大,从美术专业与语文教学融合到艺术专业的信息化建设路径,接上了当前职业教育的地气,课题研究的层次和质量不断提高,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日益增强。

2、师训师赛获佳绩。学校严格落实师资培养计划,与时俱进,将教研与师训相融合,将师训与师赛相衔接,大师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共引领,大力培养教术、学术、技术兼具的师资队伍,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上半年,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许琳之老师获得环境艺术设计教师组二等奖;在江苏省职业学校两课评比中,范芳芳老师的德育课被评为研究课;在无锡市职业教育专业技能竞赛中吴贤伟老师获得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项目三等奖。在宜兴市职业学校专业课两课评比中,谢青萍老师和黄一展老师获得一等奖。

3、教学督导有合力。教学督导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本学期持续发力。本着“督促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学校整合督导力量,教科室、教务处、工会等部门联合,形成督查合力,构建督导新格局。日常推门听课、月度教学检查、期中调研座谈相结合,构筑了全流程的督导体系,有力地保障了教学实效。

五、重视毕业工作,拓展社会培训

1、毕业工作分层次推进。针对学校学历教育层次多样的特点,学校遵循“抓住共性,细分层次,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的毕业工作思路,严格、稳妥做好本毕业生各项工作。常规性毕业工作由学生处和班主任统筹负责,明确进度,毕业生各项毕业材料已经按时完成归档。三年制中专毕业生的顶岗实习、推荐就业由就业处统筹安排,协议签订、岗位确定、督查分工等均已落实到位。五年制大专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严格遵照五年制大专毕业章程进行,105名大专生顺利毕业。

2、社会培训按规划拓展。根据学校社会培训发展规划,学校培训处以创建四星级公办培训机构为目标,不断拓展事业规模,实现了数量和质量双提升。本学期,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在丁蜀中专设立江苏大学成人本科教学点,学校成人学历教育层次跃上新台阶。目前成人大专班共计24个班级900多名学生,成人学历教育数量实现新增长。非学历培训立足地方,打造特色,依托学校陶都职业技能鉴定所,也取得新进展。茶艺师中级工培训、陶瓷手工成型高级工培训、陶瓷装饰工新技师培训等广受社会欢迎。本学期陶瓷手工成型工高级工巳考核通过161人、茶艺师中级工巳考核通过63人,陶瓷装饰工新技师巳培训39人,培训考核的一次性通过率达95%以上。

六、加强后勤保障,维护校园安全

1、数字校园发挥效用。根据年初制定的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经费投入资金及时到位,本着满足教育教学,适度超前配置的原则,校园网络布局进一步优化,网络功能日渐增强,班班通网络成为现实,课程资源共享库渐具雏形,信息化教学的步伐继续向前迈进。

2、校园安全切实维护。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好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在已有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强化食堂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严格采购、索证登记制度,完善卫生设施设备,保持A级食堂品牌。定期做好各种设备,尤其是体育设施、消防器材、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查,及时排除隐患,杜绝事故,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积极协调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安全有序、和谐文明的育人环境。

3、财务管理严格纪律。开源节流,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严格支出审批和物品领用登记制度,完善“统一领导、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强资产的日常管理,完善采购、验收、入账、保管、使用、清查等环节的管理制度,确保资产完整。

第四篇: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技能人才培养

内容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高技能人才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当前本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及形成原因,重点从职业再教育的角度出发论述如何作好公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技能、人才、转型、职业再教育

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人员。他们不仅是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核心,更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层面树立的“大国工匠”典型还是制造产业高端人才供求矛盾均体现对高技能人才的求贤若渴。大国重器、工匠精神早已深入人心,不断地激发着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只有满足工业发展对技师和高级技工的需求,实现蓝领工人的高素质化,才能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本公司当前高技能人才现状

(一)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公司在册员工706人,其中,管理人员68人,占员工总数的9.6%。硕士6人,本科275人,专科202 人;高级职称者2人,中级职称者46人;人员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专业覆盖管理、财务、印刷工程、包装工程、包装设计等领域。

公司管理人员包括:高级管理人员3人,中层管理人员23人,基层管理人员42人;硕士0人,本科44人,专科20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均具有5年以上管理经历,具备优秀的管理能力。

(二)高科技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关于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流失的问题

2011年至2014年间厂部员工回流主业或子弟考入总厂,新进员工文化程度较高但专业不对口。受招聘渠道和招聘政策限制,近十年来对外招聘技术人才少之又少;近五年关键技术岗位又有7名技术人员临近退休。由于各种原因,通过对外招聘入司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 重相继离职,一定程度影响相关岗位工作的开展,尤其近期时值我司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关键环节,而材料理化分析员的离职造成我司国家实验室认定工作的被动,大量科研数据和实验结果的归总和交接短时期无法完成。此类现象凸显我司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急需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弥补公司转型发展外部市场技术力量的不足。

2.关于员工职业生涯通道不完善的问题

公司现有岗位体系是2011年由管理咨询公司根据公司现状设计,分为管理岗、技术岗、工人岗。经过快速发展,现有岗位体系已不能适应员工职业生涯通道的发展。由于职业发展通道单一,缺乏横向和多重职业通道,造成部分员工人浮于事,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工作效率。

随着公司七期技改、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大量引进,对从业者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技能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诱因。建立多元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促进企业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二.如何做好本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从职业再教育的角度出发,努力提高全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明确制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努力开展实践。形成政府指导、企业主导、行业配合、学校参与、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格局。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

(一)准确定位职业再教育重要地位

突破传统职业教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树立科学的职业再教育理念,倡导尊重知识、尊重技能、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和谐氛围。加强对公司技术人才的学习和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才专项培训项目比例。加强内训师队伍建设,提高培训教学质量。在培训师资方面内部兼职讲师和外聘师资同时启用,优势互补。在专家技术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下,逐步引导技术工人建立起正确的职业再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并掌握先进的职业技能、方法。

(二)做好职业再教育的培训课程设置

按照职业发展导向和市场需求,合理选择职业再教育的专业、开设相应培训课程,为生产一线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但是,目前专业的选择和课程设置与公司转型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不能根据公司转型发展的调整、技术进步的变化作适时调整,仅依托已有的资源量体裁衣,被动地适应社会,培养目标仍偏重于经营管理人员,专业、课程设置雷同化、单一化、偏文化、缺技能实践的现象比较突出。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的特点、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结合职业岗位的现实和社会需求,并整合公司现实资源,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与专门能力分解,确定专业和课程设计的主体内容和层次定位,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设置课程。具体来说,专业与课程的设置,不能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课程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 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培养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在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中,应突出一专多能的培训课程设置,满足职业再教育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课程体系。

(三)积极拓展高技能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的特殊之处是在于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外,需偏重实践环节的培训,主要有如下三点:

1、积极开展与教学、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公司领导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支持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交流。双方建立完备的双向交流机制,涵盖了从基础教学到科研创新不同层面的全方位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

2、将请进来面授和走出去培训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

随着公司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设备操作人员应与时俱进,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学习,消除知识盲点,提升技能水平,满足操作需求。为此,公司应在现场写实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结合生产经营情况分批组织实施。基本原则是:优先考虑公司内部师资力量,在没有相应内部师资的条件下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前往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等专业技能高校、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力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加强与政府部门工作上的沟通与联系,争取各项政策支持,积极组织公司高技术人才的推荐和申报工作。

加强与地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宣贯政策信息,受理员工政策咨询,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申报,审核推荐材料,按时完成向上级部门推荐或申报工作。

(四)建立高技能人才职业晋升通道、完善薪酬激励机制,搭建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专长的职业平台

根据现有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结合我司转型发展对职业化团队建设的要求,需培养一批核心技术人才队伍,为激励员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需进一步打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如可设置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主管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总工-总工的职业发展通道,从高级工程师就可以销售中层副职待遇,副总工享受忠诚正职待遇,总工享受副总经理待遇,从职业层级上打通现有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瓶颈,进一步激发技术人才的技术创新,打造属于我司的核心技术人才的职业化团队。

综上所述,培养高技能人才,任重而道远,公司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上下齐心努力为公司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的人才,满足公司可持续发展需要,为企业转型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 蔡丽娟 殷忠祥 参考文献:

1、王纪安《深化高专高职教学改革努力形成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石油教育,2000(6)、教育部高教司.面向21世纪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A].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C]

3、《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校也要出能工巧匠》《人民日报》(2004年12月14日第十一版).7

第五篇:高技能人才培养(本站推荐)

高技能人才培养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论述了高技能人才对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主要从各级职业技术院校的角度,论述了如何作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技能、人才、经济、职业技术、教育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迫切需要一大批能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工艺的高技能人才。所谓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技能人才不仅是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核心骨干,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之一,更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代表。

首先,传统产业的提升呼唤高技能人才。对我国来说,发展工业最紧迫的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传统制造业。现代生产越来越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只有满足工业发展对技师和高级技工的需求,实现蓝领工人的高素质化,才能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除了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外,还有一支高素质的熟练掌握现代技术的劳动大军。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美国对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从20%提高到了65%,对不需要技术的一般劳动力,从原来的60%下降到了15%。德国一直自称高技能人才是他们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在德国,平均失业率是10%,博士、硕士可能找不到工作,但是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失业率不到2%。在我国很多地方,目前也出现了大学生失业,但是受过职业技术教育,拥有专业证书的人一般都能找到工作,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

其次,新产业的发展同样呼唤高技能人才。随着我国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劳动力的素质与技能,日益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因而,在新的经济竞争下,高新技术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一、我国当前高技能人才现状

一个国家的就业结构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应该有合理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人才的优势,从而创造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我国在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生产者的技术素质都有较大提高。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素质不高,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一组令人忧心的数字是: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1%,劳动力占26%,而熟练劳动力只占17.5%。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统计显示,在全国企业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约1/3,技师、高级技师仅为4%。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在上一个世纪,全球经济规模增长了20%,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60%以上。而在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1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一个重要的“症结”就是一线劳动者的素质存在较大差 距,特别是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桥梁”的高技能人才短缺。

2、高技能人才年龄偏高,目前,在我国高技能人才已经出现“断层”。据劳动部和国家统计局对2000多家国有企业,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我国青年高级技能人才短缺,46岁以上的高级技师占总数的40%多。

3、从劳动力的供给需求看,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来自北京,天津,广州等地的人才市场信息反馈表明:一边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一边是高技能人才的极度紧缺。很多企业以6000—8000元的月薪都招不到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4、后备技能人才供应不足。

种种事实说明,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的瓶颈。

二、造成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的原因

高技能人才之“荒”不仅凸显了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知识,轻技术,重学历,轻能力等价值评价的错位,更重要的是暴露出了我国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完善。据了解,目前我国各类职业院校已超过2万所,年培训能力近1000万人,但真正以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仅300所。同时,不仅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机构数量不足,而且,在现有的培训体系中还存在诸如下列问题:

1、培训方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定位在理论上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据。

2、缺乏对典型的,有全面推广意义的办学、教学经验的总结、提高及推行。

3、政府部门还未能就培养高技能人才,建立起完善的、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

4、各种独立的人才培养标准、规程、制度,没有进行统一的整理、修订;质量考核标准,国际规程等还没有全面引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等等。

三、如何做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经济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呼唤高技能人才。现实的需要,人才的短缺,给我们提出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严峻课题。

可喜的是,目前,上至党中央和国务院,下至全社会,都日益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对国家整体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国家和各地区、各行业已经一方面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技能、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全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另一方面,正逐步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明确制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努力开展实践。全社会正在形成政府指导、企业主导、行业配合、学校参与、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格局。

目前,在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来完成的。因此,下面本人将具体就职业技术院校,如何做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论述一下个人的看法。

首先,这些职业技术院校的各级管理和教学人员,要对职业教育有着正确的定位,要树立起科学的现代职教理念,并不断熟练掌握新的职业技能和教学技术与方法。因为这些人员基本是受传统普通教育培养出来的(我国目前的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机构少而又少,且不成体系),很多人更是曾经长期从事普通教 育工作。因此,他们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相对应的政府管理行为,并且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将这些方法、理念带入职教工作当中。这就很难适应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教工作。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主要是要加强对从事职教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特别是要加强技能的培训和实践的开展。从而逐步引导他们建立起正确教学理念,并掌握先进的职业技能和教学技术、方法。

其次,要做好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的特征。它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来进行。因此,按照未来职业发展导向和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开设课程,为生产一线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是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根本的办学宗旨。但是,目前很多职业技术院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与产业化发展要求还很不适应,不能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技术进步和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作适时调整,仅依托已有的资源量体裁衣,被动地适应社会,培养目标仍偏重于经营管理人员,专业、课程设置雷同化、单一化、偏文化、缺技能实践的现象比较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各级职业技术院校就要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引导下,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的特点、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结合职业岗位的现实和社会需求,并整合本机构现实资源,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与专门能力分解,确定专业和课程设计的主体内容和层次定位,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设置课程。具体来说,专业与课程的设置,不能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 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同时,应根据专业的实际目标,考虑到社会生产岗位对人才多样性、复合型及特殊性的要求,拓展培养对象的就业面(适应性)以及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在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中,应突出一专多能的课程设置,满足继续教育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着重于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

再次,要加大院校科研工作力度。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求各级职业技术院校专业结构必须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这种调整均必须以科技研究为后盾。职业院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他们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又是科技研究的主力军。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是提高教师科技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最后,要积极拓展高技能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培训的最大之处,在于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因此,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外,必须加大实践环节的培训。其主要途径,本人认为有如下几点:

1、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力争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实验实训室,以应用为导向,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并指定专职教师,负责教学管理,使学生在课堂所学知识,能及时得到实践的锻炼。

2、要努力发展校办经济实体,尝试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发展校办经济实体,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学校的经济收益,从而充实学校总体实力,近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则为教师的进修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提供了不同于实验实训室的,真实的教学基地。而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可以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从而全面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应该积极与国内外其他教学和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广大相关企业进行交流、合作。这样一方面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不断借鉴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以为学校、企业都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实际的技能培训岗位。因为对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来说,他们未来的工作岗位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服务行业,他们在一线生产中,既要从事现有产品的生产,又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还要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如果单凭在学校里的学习和实践,是很难熟练掌握具体的职业技能,以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而学生在校外企业中,通过顶岗实践,能够熟练掌握生产技能,及时解决生产和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培养高技能人才,任重而道远,全社会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机构,更是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掌握高技能的人才,从而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成城《关于社会力量办学若干问题的探析》教育研究1999.3

2、王纪安《深化高专高职教学改革努力形成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石油教育,2000(6)3、教育部高教司.面向21世纪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A].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C]

4、《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校也要出能工巧匠》《人民日报》(2004年12月14日第十一版).7

下载2013年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层论坛丁蜀中专交流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层论坛丁蜀中专交流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总结

    用“五动”措施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总结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定稿)

    机电工程系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党小组:单兴兴 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大批具有较高技术理论的研究型、设计型的科技人才,而且更加需要大量的......

    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杭州市工人业余大学 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杭州市工人业余大学根据学校现状,积极探索,努力发掘现有的培训项目、培训场地,扬长避短,寻求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开拓职业技能培......

    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方案

    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方案为加快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26lt;关于进一步......

    民族文化类专业-丁蜀中专工美专业调研报告定稿

    民族文化文化类专业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工艺美术(紫砂陶艺方向)专业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 2013年10月27日 一、基本情况 宜兴,以陶闻名。宜兴的陶瓷生产,......

    2014年丁蜀中专第十七届文艺汇演节目主持词

    2014年丁蜀中专第十七届文艺汇演节目主持词 2014年5月(垫场音乐,主持人甲、乙上台) 甲:各位领导 乙:各位老师 甲:各位同学 甲:所有光临我们现场的观众 合:大家下午好! 甲:相约五月,相约......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探索

    摘 要: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作为国务院综合配套改革试区的浦东新区,着力于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现代 产业高地。产业高地的建立......

    各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

    日本、韩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 (一)、制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严格实施技术人才认证制 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 普遍推行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进行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