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时间:2019-05-13 13:3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省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省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第一篇:四川省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四川省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提高认识 明确思路 增添措施

大力推进黑水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黑水县人民政府(2009年11月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黑水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黑水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情况

黑水县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腹心地带,是一个历史承续久远、文化积淀厚重、自然景观优美的多民族聚居区。历代先辈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留下了多民族共融的宝贵精神财富。“5.12”震灾发生后,我县结合实际,始终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提高认识,明确思路,增添措施,有序有效推进我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一)搜集、挖掘和整理羌族文化。组织专门力量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普查、搜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采取摄制录像带、图片资料、文字记录等方式予以记载,做到民族民间技艺有文字记录,有音像记载,公布了包括羌族文化在内的黑水县第一、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间医药、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12类84项。出版了《四川黑水河流域民间歌舞—“卡斯达温”》一书,尽全力搜集、挖掘、保护县境内的羌民族文化。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县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卡斯达温”歌舞民间艺人至今健在的不超过5人,且年岁已高,只有他们才能完整表演,如不及时抢救保护,这种具有鲜明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将会很快失传。为此,我县认真开展传承人评定和命名工作。目前,全县有各级老艺人34名,其中1名被评为国家级老艺人、5名被评为省级老艺人、25名被评为县级老艺人。同时,对老艺人实施一定的扶持政策,要求“卡斯达温”歌舞传承人,每人每年至少培养2-3名继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进行保护传承。

(三)确立原生态文化保护区。一是确定麻窝乡、色尔古乡、扎窝乡、维古乡、红岩乡、知木林乡、石碉楼乡7个乡镇为我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重点区域。二是命名红岩乡俄恩村、扎窝乡朱坝村、维古乡维古村为“卡斯达温”歌舞原生态保护区,进行授牌保护。三是与3个传承地所在乡政府签订了保护责任书,划定“卡斯达温”表演固定活动场所。

(四)建设民族文化活动阵地。震灾发生后,我县将县图书2 馆、文化馆、11个乡镇文化站、124个村文化室、1所阿尔麦多声部、1所二人舞传习所和扎窝、红岩、维古3所卡斯达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纳入文化灾后重建范围。截止目前,我县文化馆、图书馆已基本完工,11个乡镇文化站已开工建设6个,部分已完工,村文化活动室正在建设中,5个传习所已完成地勘、选址、设计方案等前期工作,现已进入招投标阶段。以上项目的建成,将为羌族文化的传播、传承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

(五)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目前,我县成功申报了“卡斯达温”歌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了扎窝、红岩、维古等3乡国家级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和黑水县阿尔麦多声部和二人舞“曲德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二、主要经验

为确保羌族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有序推进,我县结合实际,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同时,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抓好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高认识是前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带有导向性的工作,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因此,我县高度重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全县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工作。为有效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及时组建了抗震救灾抢救普查民族民间文化领导小组,制定了灾后重建抢救普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了专门人员,扎实开展了包括羌族文化在内的民族文化的搜集、挖掘、整理和保 3 护。同时,为切实推进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建设,我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重大建设项目推进领导小组,明确了县政府分管领导负责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确保了此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抓好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先行是关键。没有一份科学的规划,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工作就没有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方向。因此,我县依据民族语言、民间信仰、文化空间、自然生态等要素,编制了《黑水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确立了黑水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范围、保护对象、保护原则、保护方式、保护措施和保障机制,规划了文化馆、图书馆、5个传习所、11个乡镇文化站和124个村文化室,总建筑面积为361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990万元,以确保我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能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稳步实施,有序推进。

(三)抓好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整体推进是重点。民 族文化主要以语言、服饰、饮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礼仪节庆、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形式表现出来,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既要重视保护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联的物质文化遗产,又要重视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的营造,还要关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4 和享用者—广大民众的情感和欲求。因此,我县在民族文化保护生态区建设中,着重从民族文化的抢救、挖掘,基础设施建设,传承人的保护,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渠道、多角度、多层面整体推进,形成了较为科学、完整、系统保护机制,有效推进全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四)抓好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大投入是保障。截止目前,我县已落实建设资金3240万元,用于图书馆、文化馆、传习所、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同时,我县对34名老艺人、卡斯达温铠甲服保护者给予了补助,解决了“卡斯达温”歌舞等民族文化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参加省、州各级各届举办的各类文艺汇演活动所需经费,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县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群众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够,主体意识和社会力量参与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总体保护规划和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由于我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财力十分拮据,心有余而力不足,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四是专业工作人员和民间艺人、传承人匮乏。拥有民间技艺的人数不多,年事已高,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中来,加之,5 民族民间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人们对它的一些传统民俗事象的关注日益淡化,尤其是青年一代对此更是毫无兴趣,口述文学、传承技艺后继乏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县将针对目前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增添措施,抓好落实。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首先,加强对内宣传,通过发放文件、印发宣传资料、电视报道等形式,广泛宣传《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普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知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自觉性,激发社会各届各阶层关心我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加强对外宣传,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文艺汇演活动,充分展示我县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二是加大挖掘保护力度。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羌族文化的普查、登记等工作,建立全面反映羌族文化的档案资料数据库。进一步对全县羌族文化展开理论研究。建立完善传承管理机制,做好传承地、传承人的保护以及民间艺术的传承培训工作。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力度,促使羌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加大专业队伍培训力度。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点多面广,极为复杂,任务繁重且专业性极强,需要系统的管理和专业知识。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进一步加大对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管理和具体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专业队伍的6 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确保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高效优质推进。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加快民族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艺人进行更加有效的扶持、资助、保护与培养。加大相关历史古迹、文物的维修和管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各种方式投入到民间传统文化事业的发展中来。

五是加快开发利用步伐。结合黑水旅游二次创业,坚持旅游文化化、文化旅游化的理念,深入挖掘以黑水河流域民间歌舞—“卡斯达温”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将其熔铸于旅游之中,以民族文化推动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提升民族文化品位,逐步培育做大我县羌族文化产业。

各位领导,我县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兄弟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借鉴兄弟县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明确思路,增添措施,加大投入,大力推进我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谢谢大家!

第二篇: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录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录

中国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民族文化保护》中提出的“确定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一目标而建设,由于目前仍处试验性阶段,因此各保护区暂定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待日后条件成熟时正式命名为“文化生态保护区”。

迄今全国共有14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福建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安徽省、江西省)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青海省)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四川省、陕西省)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广东省)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湖南省)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浙江省)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山西省)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山东省)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云南省)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云南省)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陕西省)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江西省)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贵州省)

第三篇: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日前,经文化部同意实施,省政府印发《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规划实施的时间从2011年至2025年。这是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将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泉州、漳州、厦门三市的行政区纳入保护范围。其中,泉州的重点保护区域为三地最多,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及对传承人的保护也做得比较好,在《规划》中占据特殊的位置。泉州率先制定重点区域整体保护专项规划

《规划》选择53个区域作为进行闽南文化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其中泉州20个。今年,泉州在闽南三市中率先开始为这些重点区域制定整体性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市委市政府33个为民办实事项目。

20个整体保护重点区域具体名单如下:

历史文化街区1处:鲤城区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名镇(村)、古村落保护区域3处: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永春县岵山镇;

民间信俗保护区域1处:洛江区仙公山及其周边社区;

民俗保护区域6处:南安市丰州镇九日山及其周边社区,石狮市蚶江镇,惠安县崇武镇大岞村、小岞镇,丰泽区寻埔社区,南安市石井镇,晋江市安海镇。传统戏剧保护区域1处:晋江市五店市街区;

传统技艺保护区域4处:惠安县崇武镇、山霞镇和泉州台投区张坂镇,德化县浔中镇、龙浔镇,安溪县西坪镇松岩村,安溪县西坪镇尧阳村;传统体育、游艺保护区域1处:永春县桃城镇、五里街镇;

传统音乐、曲艺、舞蹈保护区域2处:泉港区山腰街道、鲤城区浮桥街道;闽南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区域、点1处:清源山及其周边社区、博物馆群保护展示区。

泉州15非遗项目

列入濒危名录

30个列入《规划》的主要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中,属于泉州的有15项。具体为:晋江深沪褒歌、德化山歌、泉州踢球舞、打城戏、永春纸织画、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泉州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泉州李尧宝刻纸、安溪蓝印花布、泉州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泉州传统竹编工艺、泉州金苍绣技艺、泉州锡雕技艺、泉州福船制造技艺。

29个列入《规划》的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中,属于泉州的有15项。具体为:惠安石雕、德化瓷、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泉州传统建筑营造、安溪成珍桔红糕制作、春生堂酿酒、源和堂蜜饯制作、永春漆篮制作、永春顺德堂老醋酿制作、泉州漆线雕、安溪竹藤编、清源山茶制作、永春佛手茶制作、晋江灵源万应茶制作、泉州老范志神粬制作。

此外,首批扶持的125个传习中心中,泉州占70个。53项对台对外主要活动中,泉州有26项,包括闽南文化节、闽台(石狮)端午对渡文化节等。设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

按照总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经费保障将由国家、省、市财政拨款和民间筹集方式解决。国家、省、市财政投入比例为1∶1∶1。经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活动、传承人经费资助、传习中心活动、对台对外交流活动、数据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

三市各建一个非遗综合展馆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泉州、漳州、厦门将各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展示馆。此外,还将建设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影响较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专题展示馆,包括惠安雕艺(石雕、木雕)展示馆、德化瓷烧制技艺展示馆等。

第四篇: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文化部关于加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文非遗发[2 0 1 0]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 0 0 5]4 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 0 0 5]1 8号)精神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文化部开展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为进一步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发生急剧变化。《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确定1 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将逐步设立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对于提高文化自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地文化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

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方针和原则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中,应坚持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原则,坚持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整体性保护原则,坚持尊重人民群

众的文化主体地位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的原则,坚持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的条件

——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并为社会广泛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分布较为集中,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鲜明的区域特色、民族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良好;

——当地群众的文化认同与参与保护的自觉性较高;

——当地人民政府重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保护措施有力。

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的程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要组织专家对申请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对申请地区编制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进行论证,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将申请地区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请、省级人民政府同意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函件、专家论证意见以及《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等申报材料一并报送文化部。

在对各地报送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核的基础上,文化部组织专家对申请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对《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进行论证、评审。经论证、评审通过的申请地区,文化部将设立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和经验后,文化部组织专家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命名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五、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基本措施

(一)科学制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制定总体规划是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前提条件。要在调查研究、统筹协调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组织制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应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独特价值、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总体规划要详实具体,内容应包括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的现状与分析;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目标、工作原则与保护内

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范围与重点区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方式、保护措施与保障措施;总体规划的分期实施方案等。要将《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二)确定重点区域进行整体性保护。在文化生态保护区中选择若干自然生态环境基本良好、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为完整的街道、社区或乡镇、村落等,作为实施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要注意保持重点区域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生态,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项目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将单一项目、单一形态的保护模式,转变为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综合性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涉及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名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应当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要根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特别是国家级名录项目的不同类别特点,因地制宜、因类制宜地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做好保护工作。对传统表演艺术类的项目,要注重传统剧(节)目及其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及时抢救记录老艺人及其代表性剧(节)目;对传统技艺类的项目,要注重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传承及原材料保护,征集代表性传承入主要代表作品,鼓励探索生产性保护方式;对民俗类的项目,注重在相关社区的宣传、教育和民俗活动的开展,促进群体传承。对区域内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要优先抢救保护。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要继续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认定和命名,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对高龄和无固定经济来源的代表性传承人,可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对传承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等方式,鼓励其学习、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后继人才。

(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是展示和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建设一个以上的国有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根据当地实际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示馆,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建设传习所;鼓励个人、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建设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示馆和传习所;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和传承人代表性作品的征集,并进行科学的展示陈列,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在保护、传承、展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六)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和政策研究。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有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对它们的文化艺术价值、对它们的传承发展和开发利用的规律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鼓励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积极开展与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关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充分发挥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利用国内外学术研讨会、理论论坛、座谈会、交流会等方式,深入研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内要整合文化、教育等多方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当地教育体系,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通过组织代表性传承人进学校开展授课辅导活动,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普及和辅导读本,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选修课程,在保护区内的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等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培养新的传承群体,探索多种形式的传承方式。

(八)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要通过组织培训班、现场考察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开展文化生态保护人员培训工作,提高保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协作,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九)突出社会公众的文化主体地位。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是衡量保护区建设成效的决定因素。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社会公众的意愿,增进社会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对积极有益的民俗活动给予支持,鼓励民众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民俗节庆活动等,激发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提升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十)营造有利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行宣传报道,利用“文化遗产日”、民族传统节目,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鼓励开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动,增强人们自觉参与文化生态保护的意识,努力营造文化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工作机制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领导,建立由有关政府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机构。要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工作考核目标,并根据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当地特点制定出台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在文化行政部门设立日常工作机构,实施具体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要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纳入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同时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予以资助,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投入。

(三)建立专家咨询机制。要成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专家咨询机构,充分发挥专家的工作指导、咨询、参谋作用,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理论研究,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保护区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广泛调动有关学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

(五)加强指导检查。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把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文化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要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绩突出的地区,给予表彰奖励。

2010年二月十日文化部办公厅印发

第五篇:XX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XX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赴屯溪区、休宁县、徽州区和歙县调研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调研组实地察看了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创新性发展情况,深入了解了全市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下步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区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面积13881平方公里,包括安徽省XX市全境、XX市绩溪县,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总人口200万。2010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项目入选2010年十大“国家文化创新工程”。2019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正式公布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为首批公布的七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我市作为保护区核心区域,近年来一直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深入实施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原生态、原真性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经济、发展旅游和文化创新深度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持续完善工作机制。根据《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保护区和管理条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试点保护工作条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重点项目保护工作条例》等,结合XX实际,先后出台《XX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XX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XX市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深入推进落实非遗保护利用工作机制。

2.全面做好普查登记。全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涉及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民间传统知识等项目,包括世界级2项(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和程大位珠算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非遗名录),国家级21项,省级63项,市级127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3人,省级154人,市级658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省级传习基地(所)27处,省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5处,市级传习基地85处。现存的非遗种类和数量均列全省第一。

3.深入落实保护措施。成立XX市非遗保护中心作为保护区常设机构运行。设立专项资金作为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开设“非遗贷”、“徽艺贷”等个人循环贷款,重点支持非遗企业生产和经营。成立XX市文房四宝协会、徽菜烹饪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扶持建立徽派雕刻博物馆、徽墨文房博物馆等博物馆集群,依托XX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行知学校等非遗传习基地,开设相关课目,多渠道加强对非遗传承的保护和扶持,增强传承人的技能培训,致力培养非遗特色人才,进而带动行业兴起。

4.着力打造文创品牌。积极开展非遗品牌赛事和专题展示。组织了两年一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歙砚技能大赛等非遗品牌活动。举办“徽匠神韵——安徽徽州传统工艺故宫特展”“明月清风——故宫博物院藏新安八家书画展”等专题展览。打造了歙县徽州古城非遗夜市、屯溪黎阳IN巷非遗购物节等知名景区旅游品牌项目。通过专题宣传、实物展示、活态展演等多种方式,积极推介我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

二、存在问题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系统繁复的大工程,目前仍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1.工作经费仍不足。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拔付和政府财政投入,我市作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域,“十三五”规划中建设资金需求约3亿元,我市每年争取和投入经常性非遗工作经费仅有1250万元左右,“十三五”期间共争取到资金仅550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非遗各项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且吸引社会资本较少,群众参与度低,文化消费比重仍然不高。

2.保护力度尚不够。主要是受市场经济影响,非遗项目中经济效益好的,保护传承的积极性高、效果好;经济效益低的,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应尽的保护。现今社会对非遗项目的保护意识依然较为淡薄,部分非生产性的项目,特别依靠是口传心授的非生产性的非遗项目,传承的老艺人或知情人数少,年事高,技艺正面临着失传,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的风险。加上自然性损坏、不合理利用和过度开发等原因,造成文物破坏消亡的速度加快,保护形势严峻。

3.专门人才较匮乏。目前,非遗保护基层组织机构仍较薄弱。部分区(县)专门保护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或健全,且没有专门工作人员,保护工作队伍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流动性大、基础薄弱等问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还不能适应非遗保护工作的需要,亟需建立一支对非遗工作充满热爱,具有非遗专业知识和技能,愿扎根、拼命干、肯钻研、能创新的队伍。

4.市场活力还不高。非遗传统工艺的开发虽然被开始重视,但是适应市场需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机制仍处于探索之中。大多数非遗传承人擅长的是非遗传统的技艺,制作的是传统的产品,产品创新、研发和营销的精力、经验严重不足。受传承主观、客观等多方面制约,大多非遗工艺还是属于家庭作坊的生产模式,仅仅停留在个性化的消费阶段,没有条件形成大规模公司化经营,导致有些非遗项目只是以静态被动接受的方式存续着,没有在市场中激发活力。

三、工作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

我市非遗门类众多,分布面广,文化表现形式不同,自身传承发展规律也不尽相同。因此,要针对各地非遗门类的共性和个性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成立相应机构,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财政每年经常性非遗工作经费要适度倾斜,加大对非遗保护资金的投入,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且要按照财政收入比例逐年调整增幅。同时,也要鼓励吸收多渠道投资,形成政府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为非遗传统工艺保护和振兴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撑。

二是要进一步培养专业队伍。

要从非遗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落实相关人才政策措施,支持和推进生产性示范基地和传习研学基地建设,为非遗项目传承人带徒授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载体。要加强对专业人才和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培训,引导他们深入开展非遗技艺的探索研究,通过不断实践创新,促进他们成长为更具实力和活力的非遗传承群体,开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非遗传统工艺产品。

三是要进一步营造社会氛围。

要加大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充分利用网络及新兴自媒体平台,创新传播形式,丰富宣传话题,切实提高民众对非遗保护的亲进度和参与度。还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搭建非遗展示平台,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亮点,尽可能多的吸引社会关注,从而全面提高社会参与非遗保护的意识,形成非遗保护自觉性。

四是要进一步发展非遗产业。

把现代技术与数字经济融合进去,进一步推动保护区建设,促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和生活性保护相结合,非遗保护和遗产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相统一,围绕非遗产业创新发展以及体验式研学消费等关键领域和环节,加快布局产业发展,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努力让我市非遗保护发展更具活力,让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散发更蓬勃生机。

下载四川省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省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做好生态保护区的森林防火工作

    如何做好生态保护区的森林防火工作 摘 要: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是森林生态旅游的兴起,其对林业的相关改革有着一定的作用力,为此,扩大林区产业和结构的调整,能够有效的增加林区的经......

    大力建设生态文化

    大力建设生态文化 编辑:admin 时间:2011-3-10 20:04:00 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是“十二五”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建设鄱阳湖生......

    工作交流座谈会发言稿

    工作交流座谈会发言稿 工作交流座谈会发言稿1 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参加这次座谈会,同大家见面和交流,非常感谢领导们给我们提供了这次的机会。首先,我叫xx来自x银......

    XX市建设生态市交流材料

    推进生态市建设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几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纳入了综合决策,全民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城市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

    生态文明村建设交流发言材料

    文章标题:生态文明村建设交流发言材料今天,能够在这样庄重的场合发言,谈点对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的粗浅认识,我深感荣幸。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我是农家子弟,生在农村,长......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座谈会材料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座谈会材料 林甸县发展和改革局 吴书记在林甸县第十五次党代会中明确提出建设国际温泉名城。这一全新的发展目标的提出,开启了县域经济转型与跨越的全新......

    政务信息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五篇材料]

    1 全省政务信息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近年来,XX 市政府办公室在省政府办公厅的直接指导下,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全市中心工作,认真抓好政务信息工作,信息采写、信息......

    全市建筑节能工作交流座谈会汇报材料

    全市建筑节能工作交流座谈会汇报材料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天朔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这里召开全市建筑节能工作交流座谈会,充分体现了朔州市政府对节能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抓好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