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建和谐警务 构建警民和谐派出创建全国青年号事迹材料
创建和谐警务 构建警民和谐
----**派出所20**年度创建“全国青年文明号”主要事迹 **市公安局**派出所地处**西部山区,辖区内镇、村、厂矿集中,外来流动人员密集,治安情况非常复杂。该所现有民警10名,管辖面积36平方公里,有25个行政村,3个居委,2座大型国统煤矿,32个驻镇单位,各类企业64家,常住人口15011户51097人,暂住人口2897人。近年来,该所立足治安实际,率先推行矿区、农村警务战略,精心构建打、防、控三位一体的治安防控网络,有力的维护了辖区的治安稳定。在“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中,该所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先后创造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流动人口管理、民爆物品管理、农村警务室建设和公安民警大走访活动先进经验,在全省、全市得到了推广。1998年以来,该所先后被山西省委、省政府、省综治委、省公安厅评为平安建设先进集体、人民满意单位、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省铁路联防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创建农村(社区)警务室先进集体,连续四年被公安部评为“一级派出所”,20**年荣立集体二等功,连续十年被共青团中央、公安部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是吕梁公安系统的一面旗帜。
一、开展爱民实践活动,构建警民和谐关系。该所坚持把爱民实践活动作为密切警民关系的重要途径,在开展警务活动中,该所严格落实省厅“六个严格”承诺,立足实际,按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以“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了警民恳谈活动,通过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提供更好更方便服务,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了新的改进,恳谈活动实行“三不受限”:勤恳谈对象不受限、内容不受限、形式不受限,任何群众都可以就有关公安工作的任何话题进行询问和提意见,公安民警不仅要现场回答群众提问,还要及时把群众的提问解决好,每次恳谈,群众都全把藏在心里的不满、怨气、怒气发泄出来,而公安机关搜集到的是基层群众的准确诉求,掌握的是基层群众的真实反想。一年来,该所先后举办27场次警民恳谈会,搜集群众意见、建议13条,当场解决8条,最终解决5条,接受法律咨询100余次,调解民间纠纷及引起的打架斗殴事件30余起,有力地提升了公安机关的公信力,进一步融洽了警民关系。同时,认真落实公安部“三十条”省厅“一百条”便民利民措施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免费为困难户办理户证、上门为边远山区群众办理户证257家,为五保户、孤寡老人提供生活服务、为孤儿特困生进行捐资助学活动等“十条便民利民服务措施,想方设法为辖区群众、外来务工人员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在公安工作实践中时时传递警民和谐之音,处处践行警民和谐之行。在践行爱民活动中,全所民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大力开展救助孤寡老人、军烈属、外来民工活动,成立了外工维权服务站,先后协助劳动等有关部门解救被困民工9名,以实际行动架起一座警民连心桥,赢得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警车常进村,民警常进门,成了百姓家门口的“小派出所”,**的一道新的风景线,为促进全镇的和谐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创新农村警务模式,确保辖区平安稳定。在创建平安建设活动中,该所紧紧围绕建设平安社区、平安村庄,打造无犯罪村庄的目标,深入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大力加强治保会等群防群治组织建设,以警务室为依托,在辖区内按照划分的责任区在辖区内建立上吐京村警务室、偏城村警务室、**村警务室、离柳煤焦公司警务室、石践村警务室、黄文村6个中心警务室,由包片副所长带领1名民警,负责本辖区内的治安管理和创建工作,为群众提供更好更方便的服务。警务室达到了人员配备、外观标识、工作制度、工作措施、运行机制、内务资料统一。在农村警务室建设中,该所要求驻村民警要做群众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及有场地,农村警务工作要做到有人员,有依托,有重心,有载体,有活力的“三好六有”农村警务新模式,刑事案件的发案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1%,盗抢案件的发案率下降了32%,治安案件的发案率下降了11%。全年未发生一次涉法上访案件,去年以来,共侦破刑事案件28起,刑事拘留20人,逮捕18人,取保4人;办理治安案件110起,行政拘留39人,共抓获网上各类逃犯5人,所办理的案件无一起涉法上访案件。特别是奥运安保期间,先后收缴各类爆炸药2000公斤,雷管7162枚,辖区内17家民爆单位没有发生任何事故,有效的维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这一种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的新格局,不仅有利于警民及时掌握各种情报信息,及时发现和打击违法犯罪07年9月15日,***村的杨某、郭某夫妻两因家庭琐事大打出手,该所驻村民警得知后及时赶往现场进行制止并将受伤者杨某送往镇卫生院进行包扎治疗,后又找夫妻二人进行恳谈最后夫妻二人互相谅解,得到了和睦相处。**村张某的儿子回到家听说家中因地基与邻居发生了纠纷,被对方要了600元,心里难以接受,酒后,持石头去闹事被该所驻村民警及时赶到制止并耐心说服教育,得到了邻里相处和睦,建立六个警务室以来,在工作中基本达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所,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目标。在警务室民警的教育引导下,农村治保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也有所提高,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的能力也有新的提高,使因民间纠纷引发的打架斗殴案件也有所下降。通过对辖区群众调查走访,群众的安全感也得到了新的提高。
三、夯实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提升公安工作水平。在公安“三基”工程建设中,该所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每名民警拥有一台电脑目标,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实现了网上办公化。工作用车达到5辆。为该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人口管理方面,该所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摸索出一条暂住人口管理的新模式。按照制定的暂住人口管理办法,实行微机化管理,在所内成立了外工维权服务站,由1名副所长具体负责,在辖区各村和各用工单位设外工管理服务站、外工协会,负责外工的注销、发证。做到任务明确,制度健全,职责分明,实现了派出所、村、单位三级化管理,实行上门为外工登记、发证的工作模式。到目前我所已登记外工2897人,发证2897人,登记率达100%,发证率100%。该所大力推进社区(农村)警务战略,创造性开展的“创建和谐警务”新模式,多次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肯定,成为全市公安工作的新亮点。该所在警务实践中不断探索治安防控体系新经验,多次受到吕梁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组的肯定。
四、以人民满意为目标,深入开展创建工作。该所连续十年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这一光荣称号时时鞭策着全所民警,在青年文明号公约的监督下,全所民警将它作为他们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处处履行青年文明号的承诺。紧紧围绕“青年文明号促和谐行动”这一主题,开展了“一员一岗”和“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所内的12名民警,经常自发到辖区内的五保户、孤寡老人家,为他们担水、送炭,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近年来,该所民警无偿为辖区内的19位孤寡老人、五保户捐衣捐物86件,提供生活服务440余次,集资12000余元的白面、食用油送到他们手中,真正将温暖送到他们的炕头上、心坎里,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第二篇:浅谈和谐警民关系创建设想
浅谈和谐警民关系创建设想
荆州市公安局□□分局□□派出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日臻完善,亦时有伴随社会不稳定因素,给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带来了不少阻碍。为此,党中央,提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创建和谐社会,显得尤为必要,而和谐警民关系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创建和谐警民关系,与人民群众存在直接联系,必须立足于当前,着眼于长远,深入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笔者作为基层一线执勤民警,现就题述问题浅谈几点认识。
一、当前警民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民警自身素质存在的问题
由于公安民警自身素质问题,容易引发警民关系紧张,主要是个别同志存在特权思想,认为身入公门,常常以管人者自居,对于处理群众民事纠纷时,不注重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方式,在调解民事纠纷时,认为些许芝麻小事,群众自己解决,不听辩解、甚至采取保持沉默和断然拒绝的方式,最终不仅酿成群众之间的矛盾扩大,也严重损害了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执法不公,从警不廉。主要是部分同志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不以公平公正为准绳,而以关系背景、金钱为尺码来衡量案件中的对错是非,极易将群众之间的矛盾上升为警民之间的矛盾,轻则影响警民之间的关系,重则能引发群体性事件,从而对人民警察整体形象产生怀疑,给警民关系增加了不和谐的因素。
工作方法不科学,执法监督不严。特别是个别同志执法行为不端庄、警容不庄重、语言不文明、方法不科学、执法监督不严密以及非警务活动过多等,成为导致人民群众对人民执法活动不满意、警民关系不和谐、警民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
另外,部分民警同志在办理案件中,未端正办案心态,未能领会执法本是惩前毖后,防微杜渐,而对于深陷囹圄犯罪嫌疑人一棒打死,未在本质上教育犯罪嫌疑人,使其真心悔过,而认为其即为罪犯,似乎就低人一等,在办案过程中,执法方式粗暴。
2.影响警民关系的外在因素
民生诉求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影响警民关系和谐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发展,人群群众法律素质和维权意识提高,同时也对我们人民警察工作提出更高的期望,如果对人民群众诉求未能及时解决,必将出现群众的遗憾、抱怨,甚至投诉和反感,直接损害和谐警民关系的建立。
人民警察属于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部分群众诉求的事情不属于自身的业务或工作范畴,部分同志在处理方式不太得当,容易给群众留下相 1
互推诿的不好印象,不但影响和谐警民关系,还造成人民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部分群众道德素质不高,故意歪曲事实,恶意扩大负面影响。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利益冲突加剧,执法环境变化很大。个别群众将公共道德和守法义务抛之脑后,而把个人的感受和舒适度放在首位,遇到不符合自已意愿的情况,往往缺乏对事情的客观认识,容易导致警民双方矛盾被放大。
二、针对警民关系目前或存在的问题,创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对策
人民警察来自于人民,警民本是一家亲,百姓事无小事,是我们警务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在目前学校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创建的大好社会环境下,和谐的警民关系建设理当先行,我们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为载体,加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执法为民理论
学习,深化为人民服务意识;同时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执法业务水平,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教育、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再教育、执法为民再教育融入其中,努力使民警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和公平正义的执法理念,牢固树立依法履行职责的观念,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牢固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从源头上解决影响警民关系的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
2.积极组织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提高民警群众工作的能力。结合深入的学习实
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优秀人民警察学习,重点学习他们“坚定理想、忠于人民的高尚品质,甘于奉献、善于创新的职业精神,心系群众、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扎实在全体民警中开展“苦练群众工作基本功”的练兵活动,使广大民警达到懂群众需求、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的目标要求,切实提高民警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3.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民警执法的认同。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提
高行政效率,简化办事程序,降低行政成本,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公安行政管理工作机制。
急百姓之所急,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民警工作作风的明显转变。
4.进一步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夯实和谐建设的基础。高度重视执法规范化建设在和
谐警民关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从基层民警日常执法活动入手,针对容易发生问题的执法活动、执法环节,健全完善相关程序规定和标准规范。
讲究执法艺术,把握当前社会心理的变化和执法对象的感受,融法、理、情于一体,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参加专业培训、案例点评、为基层一线培养法制员、建立领导干部法制联系点等措施,使广大民警全面掌握执法规范;健全执法质量考评,完善案件审核把关和个案监督机制,大力推行执法责任制,严格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确保民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履行职责。
5.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营造和谐警民关系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强内部监督措施,认真落实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制度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切实从言行举止、方式方法上规范和改进民警的执法行为;重视对影响警民关系的督察力度,尤其对不重视、不在乎的态度冷漠、说话随便、办事拖拉和不注意工作小节等影响群众感情、影响人民警察形象的问题,要严格落实督导检查力度,严肃依法依纪处理。
重视群众投诉和信访工作,及时倾听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勇于正视工作存在的问题,从“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高度对待每一起上访案件,对属于工作不到位、不文明或执法办案程序有问题、处理欠妥的涉法上访案件,应勇于承担责任,从严要求,切实纠正,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人民警察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职业风范,切实维护公平正义。
6.密切与新闻媒体联系,强化舆情的正确引导。认真研究信息传播的途径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积极沟通与新闻媒体的关系,与新闻媒体建立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发布新闻、建立新闻专栏等形式,有计划地正面宣传人民警察队伍建设,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提高社会影响和社会声誉。
建立形象危机预警处置机制,密切关注社情舆论动态,注意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涉警负面报道信息,及时控制,消除影响,努力将损害程度控制在最小范围;按照“及时、主动、准确、统筹”的要求,建立健全舆情研判、快速反应和新闻发布工作机制,对于经调查属实的报道,要及时公开处理结果,消除负面影响;对于不实报道,要及时澄清事实,防止媒体炒作,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民警察工作的舆论环境。
7.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增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情。加强与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纪委、监察、信访等上级单位和部门的联系沟通,增进理解和支持。
重视文化育警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公安文化成果展示活动,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与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沟通,用艺术形式宣传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成果,反映新时期交通民警的精神风貌和先进典型人物,增进公众对人民警察工作的了解和支持,促进警民之间的密切联系,不断推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走上规范化轨道。
第三篇:和谐警民关系构建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三大有效途径
和谐警民关系,是指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与人民群众之间基于法律所形成的一种水乳交融、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互助合作的社会关系。公安机关如何清醒分析当前警民关系的现状,深入剖析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努力采取措施、全力打造和谐的警民关系?笔者认为,用好四大平台、抓住四个载体、拓宽三个渠道是构建好和谐警民关系的三大有效途径。
一、用好“四大平台”有效了解群众需求
公安机关要把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通过各种有效渠道了解掌握群众需求,深入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重点要用好以下“四大平台”:
1、通过接警处警平台了解掌握群众需求。接警时,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群众所想、所需、所求,详细记录报警群众最迫切、最希望公安机关解决的问题。处警时,要争取群众理解和配合,第一时间收集了解群众的报警原因、目的等需求信息。警情研判时,要认真分析研究,在群众需求信息中发现规律、把握趋势,为领导决策和回应群众需求提供依据。
2、通过网络媒体平台了解掌握群众需求。搭建网上三个平台,利用互联网搭建网上交流平台,拓宽公安机关与群众的联系渠道;开辟网上警务栏目,直接倾听社会民众的呼声;建立网上互动论坛,了解网民关注的警务工作重点和热点。建立网上三支队伍,通过建立舆情导控队伍,及时收集掌握网民的情绪变化和实质意图;通过建立网评专兼职队伍,掌握网民的言行举止,了解其真实观点和真实需求;通过建立舆论领袖队伍,帮助网民多角度看问题,引导网民的需求方向。
3、通过来信来访平台了解掌握群众需求。接访时,广大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拉下面子、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仔细倾听群众呼声。处理中,要通过换位思考,认真倾听信访人的情况反映和诉求,让其把话说完、把事情说透、把诉求讲清。问题解决后,要主动上门了解信访人的生活情况和思想状况,准确掌握当事人对公安机关处理信访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4、通过社会平台了解掌握群众需求。要重视警风警纪监督员的反映,通过他们了解掌握群众对公安工作、公安队伍的意见和建议、期盼和想法,建立起公安机关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重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反映,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过程中,采取电话沟通、上门走访、联合调研等形式,认真领会群众的真实意图和想法,及时了解掌握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二、抓好“四个载体”巩固警民关系建设成果
公安机关要紧紧围绕“为民”这个重心和主题,不断巩固和扩大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成果。重点要抓好“四个载体”:
1、抓好打防体系建设这个载体,立足破大案。结合各级公安机关部署的一系列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暴力犯罪活动,及时公布案情;立足破小案,重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件,以小民安促大和谐。要集中整治,针对影响群众安全、群众深恶痛绝的治安问题,开展“黑窝点”、“城中村”、藏污纳垢、秩序混乱地区场所的集中整治。要严密防控,充分发动群众,整合社会资源,参与治安防控;要定期向群众通报辖区治安特点和趋势,不断提高群众的自防意识;要加强辖区内保工作,指导开展治安防范。要重点管控,加大对酒后驾车的整治力
度,加强警车规范化管理;结合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加大对消防隐患的排查整改;做好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保卫,严防因监督不力、管理不当发生伤害群众的安全事故。
2、抓好公安“大调解”这个载体,切实化解民怨。确立调解也是执法的思想,把调解工作放到与执法办案同等重要的地位来看待,落实“一把手”工程,加大经费投入,做到调解规定、调解场所、调解队伍“三个规范化建设”。树立调解优先的理念,积极利用各级调解中心、警务室、调解室,充分发挥专职、协助、特邀调解队伍的作用。拓宽对“大调解”的认识和理解,做到公安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公安机关与党政部门,公安机关内部各警种之间的“三个有机结合”,不断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效性。
3、抓好行政效能发展提升建设这个载体,切实服务民生。要坚持首问责任制,认真承办属于自己负责的事项,及时引导移交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项。要坚持限时办结制,清理现有行政审批项目,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办结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缩短群众办事时间。要坚持责任追究制,实行部门首长问责制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不断提高公安机关服务改善民生的能力。
4、抓好公正廉洁执法这个载体,切实维护民利。要规范执法源头,健全公安执法制度制定、清理和评估机制,完善执法监督体系、执法评价和奖惩机制,细化量化公安执法涉及的法律法规条款,探索推行“执法工作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执法制度和管理规范。要规范执法程序,深入推进网上办案,实行办案程序网上流转,开展“说理执法”、“阳光执法”。要规范执法结果,增强规范、公正、廉洁执法意识,建立案件审批告知、执法回访、执法结果即时测评等制度,全面推行执法警示教育和执法过错诫勉谈话制度,缩小执法民警的自由裁量范围,确保执法结果的合法性、公平性和合理性。
三、拓宽“三个渠道”加强警民沟通交流
广辟警民沟通渠道,加强联系、深入交流,努力形成警民互动互信、和谐与共的大好局面。重点要拓宽以下三个渠道:
1、打开警营知公安,不断拓宽沟通联系群众渠道。广泛开展“警民恳谈”、“警营开放日”、“当一天警察”等活动,通过法律咨询、装备展示、参观展览、角色互换等形式,让群众近距离了解公安工作;深入开展公安“大走访”,通过“领导干部大走访”、“功模大走访”以及网络、短信、电话、QQ群走访等有效方式,仔细倾听群众呼声,帮助群众纾危解困;积极培育警察艺术团体,打造公安文艺精品,深入人民群众进行慰问、汇报演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介绍公安英雄模范人物,宣传真实感人的警民故事,展示公安民警恪尽职守、牺牲奉献的高尚情操。
2、跳出公安识公安,不断拓宽塑造公安良好形象的渠道。加强与党委、宣传部门、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积极在电视、电台、报纸、网站等媒体开辟公安频道或栏目,扩大公安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律意识和法治意识,创造一个有利于严格执法的社会环境;加强公安机关在履行职能和取得成绩等方面的宣传,唤起群众对公安民警的理解;加强公安队伍模范典型的宣传,教育感染群众,要强化引导塑造形象,深入推进警务公开,采取开设警方提示专栏、网上政务中心等形式,提供规范化的办事公开内容、流程、要素和收费标准,为群众办事提供便利;建立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发布公安机关阶段性工作、社会治安和重大案件侦破情况等人民
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执法服务行为的透明度,树立起公安机关公开、公平、公正的形象。
3、邀请公众评公安,不断拓宽群众监督的渠道。结合行风评议活动,定期开展“开门评警”活动,逐步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始终坚持把执法依据、执法过程和执法结果置于人民群众的严格监督之下,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促和谐。要加强民意调查,完善监督机制,采取聘请群众担任执法、廉政监督员,设立举报电话、开通群众信箱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监督渠道,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要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对群众投诉举报事项要及时查办,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第四篇:浅谈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范文)
浅谈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新形势下公安消防部队必须面对和必须下大力气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充分认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意义
对消防部队来说,警民关系是指在行使国家法律赋予消防部队的职权和提供社会服务等各种防火、灭火和抢险救援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与人际关系。和谐警民关系就是消防官兵热爱人民、保护人民、依靠人民、受人民监督,人民爱护消防官兵、理解消防、支持消防、监督消防,军民警民间的关系达到了对等平衡、相宜相生、和衷共济的境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牵动着公安消防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利益矛盾日益多元化,人民群众对公共消防安全的诉求日益强烈,公安消防工作的任务更重、职能更宽、情况更复杂,新时期的警民关系更有其与时俱进的意义和内涵。
(一)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为人民服务宗旨思想的具体体现。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和军队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孟部长指出,人民群众满意,不仅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衡量和检验政法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实现这一目标,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公安消防部队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意识,把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方针政策、出台重大举措,要看群众需要不需要、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高兴不高兴,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凡是群众赞同的,我们认真去做,凡是群众提出意见的,我们就坚决地改,以实际行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
(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服务发展的重要要求。当前,我国进入了世界公认的人均GDP1000-3000美元之间的安全事故多发期,加之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影响和冲击不断加深,我国经济运行困难急剧增加,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范围更广、处置难度更大,不容我们有丝毫懈怠。实践证明,警民关系越融洽的地方,消防工作也越好开展,消防安全形势也越稳定。公安消防部队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特殊力量,不仅要抓好严格执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这个“硬实力”,也要注重抓好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这个“软实力”,发挥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这一政治优势和
强大法宝的作用,把公安消防工作的基点放在随时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维护和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三)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衡量执政为民的重要尺度。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人民群众的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广度、深度和进度。在消防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执法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消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消防工作的根本标准,在理论上研究,在规律上探索,在实践上创新,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大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几种方法
(一)坚持公平、公正,严格执法。一是执法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强化消防官兵尤其是防火监督干部的群众观念、人本观念、人权观念,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使广大官兵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使消防工作与群众目标同向、感情同
一、目的同归,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二是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逐步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对消防执法能力、执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防执法工作要创新执法理念,做到理性执法,自觉地把打击违法与保护群众权益、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执法形式与执法目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平和执法,善于用和谐的思维来化解矛盾,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群众,使群众通过办理消防业务,既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尊严,又感受到公安消防部队的关爱、温暖;文明执法,注重消防执法的态度、方法、作风等,做到文明接待、文明执法、文明服务;规范执法,针对当前消防执法活动群众反映强烈、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健全执法制度,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消防执法出现的问题。三是消防官兵既是消防工作的主体,也是警民关系的主体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说,警民关系是消防工作和队伍自身建设的晴雨表、反射镜。警民关系越和谐,消防部队的最大政治优势就会越明显,越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要着力解决消防官兵在思想、素质、作风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切实杜绝一些单位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个别官兵冷漠、推诿、低效等态度和现象,转变少数群众对消防部队不信任、不支持,甚至不理解执法活动的看法和行为,千方百计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争做群众的贴心人。
(二)坚持务实、勤政,为民服务。孟部长指出,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从老百姓最需要的事情做起,从老百姓最有意见的地方改起。一要从小做起,贴近群众。小事连全局,小事连民心。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消除一个隐患,提前为群众办结一项许可,主动上门为群众服务等,看似不能完全改变消防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但就是这样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与关系到群众的切实利益,影响到消防部队的形象,关系重大,不容忽视。要真正贴近群众,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不以善小而不为,老百姓反映什么问题最突出,有什么最直接的诉求,我们就集中解决什么问题,力求通过解决小问题累积大和谐。二要维护权益,提高保障能力。群众看消防,关键在我们能否为群众提供最放心的消防安全环境,能否在群众办事时提供最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能否在发生灾害时最及时的救民于水火,最大限度的挽回财产损失,能否在出现安全隐患时切实维护老百姓切身利益,这也是消防部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直接体现。
(三)坚持真诚、高效,与民互动。消防工作要从群众最有意见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服务上出实招,增强透明度、亲和度、公信度,争取群众对消防工作的支持、理解,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一要让群众对消防工作满意、对消防官兵信任,就要主动把执法工作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把评判权交给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扩大和落实警务公开,最大限度地实现透明执法,以透明公正赢得公信。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火灾形势,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社会舆论的焦点问题及时纳入视线;广开渠道,虚心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风廉政特邀监督员、社区居(村)民、企业主等各阶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找出消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加以改进;借助联系卡、便民卡、宣传手册、公告栏、互联网等载体,主动公布消防工作动态和群众办理消防业务的进程和结果,增加消防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度,实现人民群众对消防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要在大力发发扬消防部队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以“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不断拓展为民服务的范围,切实提高消防部队联系沟通、主动服务、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人员深入群众,了解思想动态,倾听需求呼声,宣传安全常识,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三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的质量,特别是行政许可等方面,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要积极研究推出便民利民惠民政策,在服务内容、程序、时限等方面,创新服务方式,挖掘服务潜力,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方便实惠。特别是“窗口”服务单位,要完善
便民设施,备齐办事告知单、警民联系卡、笔墨纸张、茶水等设施,方便群众办事。对于符合政策规定的,及时妥善办理,不以任何借口拖延、推诿;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耐心解释。采取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为群众提供最快捷、最高效的服务。只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做,老百姓对消防工作的认同感、满意度一定会不断提升。
(四)听民声、顺民意,为民排难。孟部长指出:“全国公安机关要着力研究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把公安工作成效更多更直接地体现到促进和谐、惠及百姓上”。畅通公民利益表达渠道,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是衡量工作成效,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一要最大限度地掌握社情民意。马克思说过,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首先要敢于让老百姓说话,建立健全公民权益表达机制,创造宽松的民意表达环境,给人们充分表达的权利。具体说,要通过建立群众意见反馈制度、落实制度,开设热线、专线、专栏、网站等,及时收、掌握群众对消防工作的利益诉求,公开受理群众的投诉,面对面解答群众咨询,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搭建直接交流的良好平台。二要最大限度地倾听群众诉求。注意收集、掌握、化解在消防执法、火灾扑救等工作中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对各类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杜绝因小纠纷、小矛盾化解不及时而发生大的事件。任何涉及群众权益的工作,都要积极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群众通过事件的处理,切身感受到消防部队的关爱和温暖。三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公民权益。正确认识严格执法,消除火灾隐患,维护公共消防安全,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公民的权益,要转变为了满足个别人的“私权益”随意放松执法尺度,从而牺牲更广大群众的权益的错误认识,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在加大对消防违法行为查处,保障消防安全上。在不影响公共消防安全和其他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五)广宣传、重引导,树立形象。一是搞好舆论宣传。加大消防部队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各级新闻媒体,利用多种形式,唱响当代消防主旋律,弘扬忠诚可靠、赴汤蹈火、服务人民的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展示消防部队爱民亲民、敬业奉献、文明可亲的光辉形象,打造更多的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新亮点。同时,发掘正面宣传对消防队伍建设的积极作用,用先进的警营文化武装部队、塑造官兵,发挥其对消防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和职业形象建设的导向、教育、凝聚、约束作用,使之外化为工作中的良好形象。二是做好舆论引导。要充分考虑到舆论可能会对消防工作带来的影响,密切关注舆论动态,注意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负面报道信息,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媒体全面、客观、公正
地开展报道,及时消除媒体和群众对某些事件的误解。三是强化机制建设。按照“及时、主动、准确、统筹”的要求,健全包括新闻发布制度、专线记者采访制度、新闻纪律规范、新闻奖惩制度、报道审核报送制度、负面报道出现后的快速处置程序及措施等,使之形成上下联动的新闻工作机制,积极应对新闻舆论监督,把握舆论导向,确保整个消防宣传网络健康、畅通、协调。
第五篇: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机关“三项建设”中的任务之一,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世情、国情、社情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公安部提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要求公安机关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努力提升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国公安机关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公安机关在新的历史时期里要不断深化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始终保持同广大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坚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群众,最大限度的防止脱离人民群众。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犹如鱼儿和水的关系,鱼儿离不开水,公安机关离不开人民群众,公安工作更不能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与理解。离开人民群众,公安机关就如失明的瞎子,失聪的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