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庐江同大镇元芳家庭农场扶贫事迹
庐江县同大镇元芳家庭农场扶贫事迹
庐江县同大镇元芳家庭农场成立于2013年5月,位于同大镇西湾村与红埂交界处,占地面积300亩。其中“同大枣博园”120亩,安徽农科院冬枣培育基地。100亩渔塘及家禽养殖,50亩苗木花卉,30亩棚栽精品瓜果。2017年4月发展到2000亩。
几年来在元芳农场全体员工不懈的努力,逐渐开创了以“皖美元芳”为主打品牌系列农产品,其他生态项目为辅的现代农业示范园雏形。元芳生态农业示范园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以生态农业作为农业观光的基础,体现“整体、循环、绿色、有机”原则和“生态文化”内涵。园内道路通畅,地形平坦。建设以田园风光、庄园风情为主要风格,迎合了都市人追求“绿色”“田园”的心态,综合了都市人比较感兴趣的农村生活状态,把“鲜果采摘”、“休闲垂钓”、“食用无公害的农家食品”、“田园风光”、等一系列的全新休闲方式融为一体,逐渐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耕体验与现代农业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及度假型生态旅游景区。
元芳农场在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村民关心和支持下。2014年荣获庐江县县级示范家庭农场称号; 2016年荣获合肥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称号; 2017年荣获安徽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2017年荣获庐江县优秀扶贫车间;
余华奇同志,本着给家乡创绿,给农民创收,自己创业为宗旨,努力帮助困难群众走出困境,过上好日子。几年来西湾村户80贫困家庭红埂村36户贫困家庭在元芳农场务工,每户每年收入6000元左右。同时,农场从安徽省农科院和山东沾化、浙江黄岩等地请专家、技术人员来农场技术指导与培训广大贫困农民,种植果树和蔬菜。近年来在同大镇政府和西湾、红埂两村村委领导下,帮助左加梅等21户贫困家庭养殖大白鹅。同时元芳农场从天长县A大型生态良种鹅业订购几千只雁鹅和皖西大白鹅,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共同脱贫致富。
自2013年以来,元芳农场与西湾、红埂两村数十户贫困家庭合作种植皖美冬枣.李府贡枣、沾冬二号 缅甸玉菇等优质水果。每年每户收益5000元左右。2017年同大枣博园,又一次迎来我们安徽自主品牌:皮薄肉脆的皖美冬枣、甘甜清香的李府贡枣大丰收。为了一步把扶贫工作做实,真正帮助广大困难群众早日过上好日子,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营造“人人关心扶贫,人人支持扶贫”良好的社会氛围。把农户辛苦苦种养出来的产品合理的推销出去。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信心。余华奇同志不辞辛苦四方奔波推销农产品。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元芳农场积极配合政府落实产业扶贫政策,开创“农场+农户”的产业模式,建立扶贫车间。主动联系广大贫困群众,实事求是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给特困户送米送油,给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送温暖。本村7组孤寡老人胡一根生活十分困难,政府把他新建两间瓦房,余华奇同志主动给他送去家电、家俱其他生活用品;创立电商平台,解决回乡大学生就业,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农业,扎根农村的思想意识。同时在合肥开办“元芳生态有机厨房”,把我们家乡特色农产品推荐给广大市民,让他们尝到正真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元芳农场本着给家乡创绿,给农民创收,自己创业为目的,几年来西湾村40户贫困家庭在元芳农场务工,每户每年收入8000元左右。同时,农场从安徽省农科院和山东沾化、浙江黄岩等地请专家、技术人员来农场技术指导与培训广大贫困农民,种植果树和蔬菜。
近年来在同大镇政府领导下与辖区里七个行政村:二龙、东湾、西湾、红埂、刘敦、魏荡、灵台90户贫困家庭合作种植精品瓜果、特色养殖。每年每户收益5000元左右。
元芳农场在村干部的领导下,配合驻村工作队,深入开展调研,召开贫困户座谈会,让贫困户自己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科学确立了发展种养植业为主的脱贫致富的路子。
2017年年底新建20亩大棚种植缅甸玉菇精品瓜,使村群众在获得土地租金的同时,通过带动贫困户就业增加收入,通过产业拉动,保证扶贫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如本村9组贫困户胡益枝,家有五口人,其本人体弱多病,儿子残疾,家庭负担十分沉重。胡益枝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始终抱着几亩农田不肯放手,余华奇同志配合村扶贫专干通过反复与他算经济账,他终于同意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目前胡益枝除了可以获得每亩500元的土地流转报酬,还可以通过在农场务工,获得每天80元的劳动报酬,年收入达1万元左右,同时还照顾了孩子,现在见到胡益枝他很有信心的说:“我2018年就能脱贫了”!同时在发展养殖业做文章,联合胡一兰等10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目前农场养鸡1000只;养鹅3000;养鸭4000只;群众增收明显,尤其是有更多的贫困户通过养殖脱贫致富。
余华奇同志正在积极申报“元芳生态农庄”项目。通过“三农、三花、三果、三园”的“四个三”计划,打造生态农旅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三农为农、林、副,因地制宜,多项发展;三花为玫瑰、桂花、雪花,时时有花;三果为鲜食枣、玉菇瓜、黄岩橘,季季有果;三园为观光园、休闲园、垂钓园,天天快乐。引领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农庄的建设,让更多的农民受更大的利益。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农场积极配合政府落实产业扶贫政策,开创“农场+农户”的产业模式,建立扶贫车间。主动联系广大贫困群众,实事求是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给特困户送米送油,给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送温暖,给贫困大学生捐款、给“一米阳光助残”献爱心。解决回乡大学生就业,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农业,扎根农村的思想意识。同时在合肥开办“元芳生态有机厨房”,把我们家乡特色农产品推荐给广大市民,让他们尝到真正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
元芳农场进一步吃透国家有关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积极配合各级政府搞好农业结构转型,加大力度实现由现代农业多功能性向农业生态文明发展,将进一步实施“两型”农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因地制宜,多项发展,引领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农场生产、建设,让参与农民获得更大的受益。
第二篇:五泉镇家庭农场发展计划
五泉镇家庭农场发展计划
为进一步提升我镇农业发展水平,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发展家庭农场,以家庭农场为引领,带动我镇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在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积极作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并落实2014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培育家庭农场为抓手,按照现代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和生态化的发展要求,努力发展新型经营创新经营机制,积极探索发展模式,促进我镇现代农业规范、健康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2014年全年培育建立家庭农场17家,其中一季度培养建立2家家庭农场,二季度培养建立4家家庭农场,三季度培养建立8家家庭农场,四季度培养建立3家家庭农场。
三、建设标准
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此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其类型主要有:种植型,养殖型,种养结合型。
(一)管理制度完善。家庭农场应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生产经营、区场销售、教育培训、档案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保障农场各项活动规范有序开展。
(二)产业特色鲜明。家庭农场要结合我镇产业发展规划,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着力发展“八大产业”,建立种养基地,搞活生产经营,同时开发休闲体验、旅游观光、垂钓采摘等项目,提升家庭农场品味。
(三)生产经营具有规模。家庭农场以规模经营为前提,土地流转期限10年以上,其中:种植型:常规作物50亩以上,设施种植30亩以上,休闲观光农业30亩以上。养殖型:生猪常年出栏300头以上(不含仔猪);禽年出栏5000只以上。种养结合型:生产经营规模100亩以上。
(四)成员素质良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应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农业科技水平,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对其他农户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有示范带动作用。
(五)综合效益较高。家庭农场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集约生产、节约能源、生态循环的理念,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经济、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益。
四、工作重点
(一)加快家庭农场培育。大力扶持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组建家庭农场,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积累和科学发展。鼓励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从事适度规模和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加工和品牌销售,拓展农业生产、农业休闲等方面的服务,形成特色独具、发展各异的经营模式,不断提升家庭农场经济效益。
(二)规范家庭农场建设。根据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结合八大产业发展格局,针对农、林、牧等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制定相应建设标准,指导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鼓励家庭农场进行工商登记注册,成为法人型经营主体,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法律保障。
(三)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以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加强对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批以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为主的新型农场主。鼓励引导大学生、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投资创办家庭农场,投身现代农业开发,增强家庭农场发展后劲。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合力推进。成立杨陵区五泉镇支持家
庭农场发展领导小组,镇政府成立由农业分管领导任组长,农经站、农技站负责人为成员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农技站,负责日常事务办理及家庭农场认定、扶持政策协调落实等工作。切实加强对家庭农场的培育、指导和服务,制定发展计划,完善服务措施,抓好扶持政策落实的督促检查。财政、工商、科技、农林、国土、水务、质监、电力、交通、金融、保险等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行业职能和作用,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推进家庭农场健康快速发展。
(二)政策扶持,强化服务。及时制定家庭农场扶持政策,明确扶持内容和扶持标准,对达到标准的家庭农场进行政策补助。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指导,简化家庭农场办理工商、税务登记等手续,创新家庭农场抵押贷款方式,提供农业政策性保险服务,优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积极推动产销对接,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保障。
积极与区农林、水务、国土、财政等有关部门联系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优先安排农田基本建设、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机补贴等项目。
(三)树立典型,广泛宣传。及时制定家庭农场认定标准,明确支持政策,建立和完善家庭农场培育机制,探索新型发展模式,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评定,对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家庭农场予以表彰。广泛宣传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
与措施,招引区内处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家庭农场。积极树立家庭农场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家庭农场发展的工作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联络镇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典型材料
联络镇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典型材料
——叶明海的家庭农场
近年来,联络镇政府着力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挖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重点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家庭农场创建中,联络镇农场涌现了许多典型,其中叶明海家庭农场就是其中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叶明海和农业打了三十几年的交道,种植农作物、养鸭、养猪他样样在行。这几年村里的人大部分外出打工,留下了大量土地。叶明海夫妇俩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70亩土地,将其划分成三个部分,一部分进行农业种植,一部分建起了养猪场,一部分作为水塘养鸭,建起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家庭农场。
一、叶明海家庭农场基本情况
(一)类型: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
(二)劳动力情况:家庭劳动力4人,雇佣长工1人,短工4-5人。
(三)土地流转情况:总耕地面积70亩,其中耕地65亩,畜牧养殖面积5亩,土地来源主要是承包(或流转),承包合同期限为15年。
二、生产经营管理情况
(一)种养结合,以种辅养
近年来,叶明海以种养结合的方式,在新华村承包(或流转)了70亩土地,其中55亩用于种植水稻,15亩种植玉米,剩余5亩主要用于养鸭、圈养生猪,但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养鸭的专业户,年产鸭量在12000—15000之间。具体经营方式为:利用鸭的水生属性,把鸭集中在稻田区域范围内,对其进行放养;再根据鸭的杂食性以及活动性特点,不对其进行任何的饲料养殖,主要靠吃田间地头的杂草害虫和农场种植的粗粮为生;这种养殖方式从另一方面也能对稻田土壤起到中耕的作用,刺激水稻生长,同时鸭排出的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里就能生产出无公害的大米和肉鸭。
(二)依托科学技术和农业专业知识,实现养殖集约化管理
为实现养殖的集约化管理,叶明海全家把应用科学技术和农业专业知识,提高养殖技术和质量当做第一要务,抓住一切机会,利用闲暇时间,多次到区、镇畜牧兽医部门系统学习技术,并通过订阅杂志、购养殖光盘等多渠道搜集养殖信息,学习新知识、了解新市场、引进新成果、不断强化自身技术本领和掌握市信息的能力。他主要是把以下两点作为工作重心:一是防疫灭病。防疫灭病工作是畜牧养殖的重中之重,叶明海养殖上定期对鸭群和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对有异常的鸭以及猪进行及时确诊与治疗,为此控制了疫病的发生并保障了鸭群与猪群的健康。二是优质繁育。在繁殖工作上,对鸭群进行分群饲养,并专门划定区域修建棚舍,棚内有专门的供暖、烘干设备,使其温度常年保持在28℃~32℃之间,湿度常年保持在60%~70%之间,并做好繁殖期的母鸭产蛋前及开产的饲养管理工作,使种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提高繁殖性能打下良好的生产基础;在优质育鸭的同时,也加强了母猪的饲养管理,对空怀母猪及时补饲调好体况利于配种,对仔猪、妊娠猪、瘦弱的母猪进行补给适量的精料用于恢复体质。
三、叶明海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困难。一是部分农户对土地存在思想障碍。有的是“土地命根子”思想浓厚,担心失了地、丢了根,不愿流转。二是土地零散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二)资金支撑困难。农业生产周期较长,比较效益低,回报见效慢,缺乏有效抵押物,叶明海家庭农场想发展扩大规模,贷款融资很困难。
(三)创新意识不强影响发展。叶明海是种养殖大户出身,又是典型土生土长的农民,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抗风险意识不强,同时传统生产方式深根蒂固,生产观念有待更新。
四、叶明海家庭农场的前景
(一)投入产出及其效益情况:
1.耕地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投入约3万元,产出5.5万元,净收益2.5万元。
2.猪场投入4万元,产出7万元,净收益3万元。3.鸭舍投入6万元,产出12万元,净收益6万元。
(二)家庭农场带动情况:
叶明海家庭农场远近闻名,但叶明海坚信自己富了,不能忘记周围的群众。作为典型的家庭农场示范户,他经常说:我有义务,有责任带动周边养殖户共同走向富裕。今年年初,他选择了周边养殖户作为帮扶对象,为他们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主要做好了苗种的放养,鸭场的管理,病害的防治等方面的工作,特别在雏鸭放养上,他能严格把握好雏鸭质量关。管理中,能及时提醒养殖户做好疫情监测、鸭舍清理工作。销售环节中,及时提醒养殖户做好鸭群销售工作,坚持捕大留小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增加养殖户的收入,在生产过程中坚持做到勤联系、早联系,共同探讨养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只要到了联络镇新华二村,提起叶明海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个个竖起大拇指,称赞他致富的好能手。通过他的带动,八一村及周围几个村群众养猪、养鸭,种植粮食的热情高涨,使得村养殖专业户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带动了全镇种养业的大力发展,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大道上,高歌猛进。
第四篇:固镇绿色任湖家庭农场事迹简介
固镇县绿色任湖家庭农场事迹简介
在固镇县杨庙乡肥沃的土地上,700多亩青豆正在茁壮的生长,这是固镇县绿色任湖家庭农场建成的特色种养业扶贫带动基地。多年以来,固镇县绿色任湖家庭农场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代表,拥有现代化的农场、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丰厚的收入,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运作模式。目前已经和蚌埠绿雨集团签订良种繁殖协议,改盲目种植为订单种植。致富不忘乡邻,该家庭农场全力投入到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担负起产业扶贫的重任,帮助全乡300多户贫困农民走上了增收脱贫的希望之路。
经过详细调研,农场主任启良确定了以有多年种植经验的青豆种植为主导产业,鼓励贫困户种植,加大扶持力度,通过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青豆种植,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入股、托管等多种合作形式参与发展。通过发展青豆产业实现脱贫致富,达到“扶持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片经济、脱贫一方百姓”的效果。2017年6月底落实订单面积设施青豆700多亩。带动贫困户种植青豆,让每户农民平均年收入增加1万多元。并为周边农户,重点面向贫困农户提供了10多个就业岗位,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在广泛征求镇村两级和贫困户代表的意见后,青豆产业扶贫项目以“三种模式”进行运作。第一,标准化模式,让农户均沾产业发展环节收益。公司对农户采取统一品种、统一用肥、统一用药、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的标准化模式发展青豆产业,直接为农户降低成本330元/亩。第二,优化股份收益分成模式,贫困户以小额信贷资金来源作为股本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按股本每年保底分红6.4%,年末根据效益再进行二次分红,确保农户股权最大收益。第三,优化利益保底模式,确保农户基本经营收益。合作社与农户实行订单农业,以最低保护价每斤1元的价格收购青豆,避免“豆贱伤农”。合作社前期投入的青豆种子等投入品在收购款中抵减。此外,绿色任湖家庭农场还进一步完善了村企对接措施,确保合作共赢。
目前,任启良主导的青豆产业化种植扶贫项目已建立青豆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带动全乡12个村300多户贫困户种植青豆700多亩,户均种植面积2亩左右。连片种植20亩以上的青豆示范种植基地4个,亩均产值1500元左右,贫困户预计年产值120余万元,增加收入20余万元。青豆产业化种植扶贫项目为当地产业扶贫工作开辟了新思路,托起了群众致富梦,成为当地脱贫攻坚战线一道出色的风景。
第五篇:XX镇扶贫工作典型事迹
走进XX,随处可见扶贫新迹象,到处都有喜颜欢笑声。XX两年前,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群众科技、文化、生活水平低,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自谋发展的意识较差,新兴财源培植不够明显、农民收入增加缓慢。两年以来,党委、政府立足镇情,认真分析,找准突破口,多方争取,加大扶贫开发和投入力度。全面推进了农业农村工作的向前发展,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XX是永善的“南大门”,最高海拔3055米,最低海拔1300米,是典型的高寒冷凉贫困山区,全镇幅员面积272平方公里。辖七个村民委员会,145个村民小组6593户、23164人。居住着汉、彝、苗、回四种民族。全镇耕地面积48543亩,有林地18万亩,人工和天然草场8.5万亩,湿地14000亩,国有林4万亩。主产马铃薯、玉米、荞麦。经济作物主要以兰花籽、白芸豆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由于群众居住分散,贫困面大,加之自然灾害频繁、严重,扶贫难度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