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泰州学院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泰州学院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泰州师范专学校文件 泰院发〔2015〕38号
关于公布我校2014一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专科奖学金获奖名单的通知
各单位:
经院系推荐、学工处审核并报校领导批准,李玉莹等1801名同学获得2014一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专科奖学金(具体名单见附件)。
希望获奖同学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希望各院系广泛宣传获奖学生的典型事迹,努力形成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
附件:2014一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专科奖学金获奖名单
泰州学院
2015年6月16日 附件:
2014一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专科奖学金获奖名单
人文学院 一等奖(32人)
李玉莹、乔
记、徐爱霞、肖晚霞、马
鑫、王婷婷、王
琦、周小燕、孟
娇、吴晓妍 高
敏、冯素娟、王海萌、兰
岚、刘
冰、胡雅兰、胡肖梦、鞠久红、吴
冰、李年年 徐新凤、周星、张
婷、高
敏、郑星辰、葛许静、崔苔菁、朱蓉蓉、陈梦雅、贾
凤 葛成华、张亚玲 二等奖(75人)
马
云、张
寅、王
璐、冯
瑶、刘茜茜、李
莎、于亚梅、吴
丹、高陈陈、朱恩雪 曹
旭、金曼曼、陈敬波、屠金金、陈梦园、徐华清、王双双、夏云仙、郝思云、张芝叶 朱秀秀、徐锦花、李
敏、唐方君、陈小雨、卜
玥、倪海婷、姚思芹、高小蕊、杨华君 刘玉秀、侍
璇、雷佳佳、张
萌、周烨婷、郭秀君、王
影、方
根、王慧慧、秦佳敏 王
鑫、周彩云、沈加培、詹友慧、徐海云、王
佳、刘佳欣、张雪景、张静彤、赵焓羽 周君、於韦伟、张曼曼、杨陈巧、蒋晴雨、魏
珂、施
丽、许桂露、程素素、徐龙龙 李飞遥、蒋媛媛、王婉晴、许琪馨、郭
璐、胡荣耀、叶亦馨、任
倩、李静致、吴慧子 殷
航、李
奇、张
婷、杨乔强、李孟芳 三等奖(150人)
孙安梅、封李平、王梦云、陈
瑢、王明怡、马菲菲、陈
清、刘潇涵、朱
倩、奚
强 王琳玉、叶
姣、冒姜蒙、田
莉、成云、顾晓彤、吴慧云、李梦涵、蒋
帆、陈文静 王
晶、李
丹、赵
荣、钱伟红、方
菲、蒋
云、尹大桥、黄玉梅、施嫒嫒、戴
玲 孔云华、卢若楠、谢乔珍、刘方方、吴
姣、王
宇、仇凯玲、丁宇蒙、魏园梦、杨润民 王
芳、杨晶晶、夏
雪、张健值、巢丽婷、袁
叶、徐淑媛、韩
楠、相雨珍、赵东玲 张
哲、吴玉凤、陈慧敏、陈
昕、张
晶、付雅芸、冯
洁、须
琳、杨
帆、张苏阳 谈婷婷、李文雪、孙金月、任伟莉、梁
燕、姜璐璐、汪
旺、张
倩、黄贝贝、程晓娟 薛
璐、王
慧、王圣林、金思佳、叶
蓉、梁
莲、王
婷、谈奕忻、罗小敏、朱诗嘉 刘经纬、张亚南、刘
田、周靖雯、户思予、周雯霞、练文莉、路中航、马倩影、张琳琳 朱其梦、封素青、王
萌、庄
璐、徐
昊、文
雅、张娇娇、侯姝君、郑
莹、徐
琪 张
茜、邓书慧、朱
颖、殷璐璐、丁莉莉、卞许舒、陈
冉、方晓丽、陆
颖、程
瑶 李梦凝、曹雯雯、张姚梅、乔彩迪、刘晨晨、左成珊、张
醒、钱红雨、王
强、孙
杰 刘冰清、郭珊珊、陈
颖、李梦馨、张子迎、吕佳瑶、郑思超、冯聪慧、陈大娇、周梅 方宇晴、陈彦君、丁秋露、戚银艳、刁琪琪、顾方琳、俞
杰、汪美霞、吴苏萍、郭
羽 袁敏娇、阮恩泽、孙
慧、魏佳乐、沈
倩、许
杰、张曼曼、黎飞飞、王
威、刘德惠
数理学院 一等奖(10人)
刘
波、王
丹、沈
洁、张梦寒、丁
雯、贾
鑫、姚静丽、徐
芳、刘
晶、姜
燕 二等奖(21人)
陈建华、吴
娜、曹晓云、王于惠、蔡
进、查
炎、钱
静、王
庆、夏梓萱、周家慧 赵文洁、许晓艺、陈
娜、卞
慧、刘
宇、杭
禹、吴佩楠、周娟、朱
盼、李海凤 赵
南
三等奖(30人)
邢燕芸、梁
妮、江苗苗、王明明、张念念、叶
青、张
翔、许小莹、刘
岩、谢云柯
严
晨、沈煤梅、朱双双、史巧蓉、石珊珊、许
红、李
慧、刘文婧、谢延丽、潘燕青 吕
桃、王
玲、孙
珍、陈
霞、徐
蓉、李佳敏、梁成慧、顾美霞、杨慧迪、叶
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等奖(8人)
罗小祥、葛志敏、韩泽宇、徐美娇、吕雯婧、张
毅、张书瑜、张
鼎 二等奖(17人)
李
婷、孙叶松、陆晓晖、宋佳祺、肖健彬、潘建文、梁
欢、史美玲、钟文娜、周俊杰 周萍、李景旭、蒋
莉、唐
研、杨正瀚、郝伟舒、杨睿云 三等奖(28人)
苏
厅、王
雅、狄
纯、王雨晴、史海波、曹雨琪、孙艳梅、方婷婷、蒋美霞、蒋学香 董
彬、王裕玲、王筱雯、马
宁、徐
娟、朱子鉴、李佳敏、周自强、曹
宇、范宏毅 张宝安、徐永康、王婉婉、李
阳、张
荧、张
猛、黄
菊、杨
梦
教育科学学院 一等奖(42人)
顾丽娟、赵琰煜、蔡如钰、王紫纯、钱峰亭、夏小露、蒋月霞、席楚欣、张
帅、徐维娇 钱
琴、钱
玥、王坤婷、徐
琴、郭小雪、孔丽娜、尹
媛、吴晓云、许芸玮、沈雅雯 李梦笑、李
萍、罗
丹、马
礼、刘
菲、袁璐瑶、张
蒙、汪
杨、韦天艺、平
川 费晓雯、魏
莱、张晶晶、唐
彦、黄天娇、张小琦、龚丽雯、周慧琪、周娴、佟
婵 王迎春、黄杭杭 二等奖(90人)黄雪莉、周颖、郯瑶璇、李
莉、王卫慧、王霁月、顾
艳、严嘉玲、俞佩佩、王
芸 曹
菲、顾小诗、王婷婷、袁玉花、殷景璐、袁思慧、程
琪、张玉洁、汪文婧、曹婧玉 姚子钰、唐宇和、祁丹慧、王荟华、王
卿、黄
月、徐加文、陆秀梅、李维维、杨洁梅 徐
捷、马元元、谢天赐、朱
丽、史
琦、苏
莹、陈逸婷、严文杰、周莹、杨梦烨 李竹君、徐留婷、杨章慧、计雨晴、黄红霞、冯仙英、陈宇清、吴
君、鞠
萍、谢馨阅 袁雪芬、殷雪颖、陈兰兰、李
玲、孟静雅、秦
月、刘梦楠、曹菁菁、单
蕊、包傲霜 苗
天、付凡芹、何
婷、罗志慧、朱蓓蕾、滕
越、冯秀梅、叶泽芬、梁
畅、李巧莲 张馨文、苏清雯、林
翔、陈
雪、周婷、王
瑾、孙
婕、陆
瑶、周夏兰、黄聆月 沈慧颖、魏
颖、李铭卉、李
解、翟秋红、苏亚敏、肖
洁、王
箫、张欣周、忆
媚 三等奖(198人)
窦益春、高慧敏、缪欣怡、李华颖、徐小娜、刘慧敏、黄佳丽、朱佩瑶、杨
倩、许欣兰 戚婉云、曾
颖、乔
叶、徐珂妮、孙倩薷、姚青青、翁长梅、蔡
蓉、程
淑、姜
芸 于韵秋、宋佳佳、顾玉涵、徐
静、翟萌萌、庄蓓蓓、沈
雯、徐辉雯、殷
妮、朱蓉蓉 蒋
妍、张
杰、王钰婷、戴臻琦、张鲁萍、朱
慧、李明慧、王智慧、曹宇洁、孙智欣 朱琪慧、王
芳、匡
雯、刘
佳、钱容敏、周诗蘅、张建基、陈淑萍、冯小雨、周梦瑶 王安琪、张
琪、祝
萍、朱
梅、翁靖欣、王嘉欣、陈佳丽、徐
鑫、李
悦、蒋雨桐 王伟莉、王
雯、尹军莉、陈雯艳、闵雅倩、曹
燕、朱亚倩、廖
雯、苏露花、戴雯静 舒
凡、吉
玲、陈鑫媛、李
婷、王若尘、何
蓉、胡
鹏、蒋
婷、徐
霞、倪丽萍 马
玉、张晨吉、叶
诚、赵丹丹、李荷园、陈
晶、颜
娜、陈倩婷、汤园园、卜静雯 陆思怡、陈
默、孔明磊、郑亚伟、徐甜甜、顾敏茜、杨
叶、尤
茜、赵
颖、顾成云 李
茜、陈
灵、刘
璐、虞嘉昕、程万莹、胡秋雨、羊
莹、胡
花、陆
凤、戴安琪 刘
艳、胡
静、刘迎春、程
月、唐子雯、邱晓茜、钱
云、田馨元、朱
莹、杨雅婷 李婷婷、成方圆、苗舒畅、万晶晶、孙甜甜、刘
琛、戴兴艳、沈
星、王
媛、刘春梅 刘国静、姚晓清、方
颖、于
聪、芦
君、窦昌珏、谢
文、宋秀秀、刘书林、龚丽静 周花花、张晶晶、翟言璐、孙文佳、余昕瑶、唐梦男、张晨荣、黄逸美、王
帅、殷子艺 张
玉、刘金玲、杜金凤、顾彤彤、王
巧、顾
静、池
丽、仝
丹、吕
南、谢礼玉 王佳琪、姚佳燕、周茗会、李华君、鲍思宇、王佳慧、周铭佳、孙文奇、梅心雨、周晓丽 王睿思思、戈雨婷、李雅琦、魏佳慧、王
栎、蒋李川、沙云慧、李
洁、陆家钰、顾
涵 马圣贤、卢
娜、顾
羽、杨梦媛、陆
茜、焦志伟、周倩、蔡佳玲、刘昶里、刘
赟 陈
妍、谌靖昊、王颖慧、王复军、徐丹雯、郑婷文、窦雯华、王佳雯
外国语学院
一等奖(23人)
唐楠楠、张
雨、仇林杰、陈
燕、侍文静、李
佳、顾苏婉、孙
倩、许
杰、孔
艳 卢
菁、李
越、丁
宇、唐星洁、袁
磊、苏
惠、钱艳兰、孙
悦、姚念彤、严
敏 张凌霄、阮守强、朱恩宁 二等奖(56人)
黄
恺、印晓菲、曹亚萍、黄
丹、唐
岩、陈晶晶、管娟娟、马
潇、陶
玲、程
璐 葛
青、蒋诗芸、王青红、周秋云、张雅倩、李翠梅、徐
艳、李曼媛、陈忆文、王才干 周海霞、唐青云、王
慧、王晨晨、曹育娜、张
慧、姜秋月、孙蓉蓉、郑新晨、王古月 丁
格、卫阿慧、张秋月、朱惠琴、居
瑾、陈心怡、刘子榕、彭
颖、顾
婷、蔡莹莹 乐小琼、沈
丽、王
莹、刘
青、孟典典、赵
越、王
洋、洪明睿、杨益格、鞠雯雯 金
滢、李彩勤、张
欣、唐雅萌、邹若兰、陈
蕾 三等奖(137人)
陆
琴、戴君璇、刘凤丽、刘
钰、李
静、毛婕妤、丁
莹、吉心语、韩茜茜、费
凡 陆文成、赵
露、卢心慧、周梅、徐梦霞、刘
鑫、蒋檬怡、吴婷婷、滕春梅、袁玉婷 吕向庭、程芯卉、嵇
晶、陆海燕、马强玲、王筱楠、迮静云、位秋子、贾
冰、田静智 李月莹、施晶晶、张
莉、徐家伟、刘佳佳、刘
鑫、蔡
静、朱忠霞、牛
倩、刘
慧 刘林林、李梦瑄、兰
卉、李晨晨、戴丽君、刘心鑫、何云婷、蒋
钰、冯俊文、陈梓林 郭
盼、侯小楠、胡
颖、基成惠、王
云、吴
瑕、张
彦、邹诗雅、徐
萌、魏小洁 张若希、康娟娟、边香香、周小丹、刘
慧、吴立梅、汪喜银、王
荣、瞿程程、沈爱平鲍
琳、濮立红、陈青云、张凯悦、邓琳琳、李
捷、叶素娟、沈小燕、常
乐、马
婷 张
慧、季玉婷、熊宇辰、马
茵、葛成瑶、仇倩文、杨锦玉、蔡
露、张倢瑜、王
菲 郁梦雅、张
娇、黎寿美、唐
欢、王
远、张
芸、杨
凡、钦
彤、沈
薇、卢诗怡 李秋芳、杨淑萍、王
倩、胡开越、陆婷婷、徐
铖、陆晓婷、王
翔、崔家元、王文平季佳凯、顾欣丽、杨天波、李
婷、蒋
静、张
馨、韩梦云、马晓贝、陈夏吉、杨晓鹰 肖
凯、傅珊珊、高
晓、庄黎婷、庄
静、李
笑、周子钧、唐爱华、李泠雨、张凯利 王
冉、赵志雯、金玉婷、袁雪辰、孙雅君、李
杨、燕
洋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等奖(33人)
索晨曦、周俊余、杨
欣、韩修玉、庞海娟、胥红林、英秋云、王
燕、吕
祥、夏梦梅 谢全锦、赵银银、梁
月、蹇
慧、冯
双、吴沛泽、花双双、崔
盈、徐
铨、张丽娟 仇赛蕾、禚丹丹、季
凤、梁婷婷、张
柯、张媛媛、王
欣、常如月、陶
双、田家钰 刘苏雅、孙燕楠、周禹杰 二等奖(81人)王
堃、胡梅娟、陈研玲、陈
晨、王明萍、严梦婕、王苏亚、孙晋雅、万文慧、马于博 袁
勤、徐
婷、龚大菊、李
娟、薛
澍、司沛璇、黄
翠、刘
婧、孙
婷、高煦博 孙梦晗、高俐银、罗凯萍、洪
壮、赵
娜、韩
梅、崔芳芳、马
利、汤
琼、张怡慈 曹海湄、孙
婷、钱
芹、王
雅、陈利娟、潘洪颂、张
榕、杨
庆、刘海翔、赵梓含 张
倩、吴
晗、贾文文、孙
燃、陈沁芸、李彦彤、柏秋梦、徐礼飞、桑樱子、张
冰 吴洪秀、唐丽萍、万苏雅、乔
菲、苏
瑜、徐歆悦、姚
姝、钱
婕、丁
玲、丁
楚 史月兴、潘敏娟、张其敏、徐
瑞、谢纹纹、王一如、黎旖琳、蒋
杰、汤小雨、朱
颖 姚展俏、唐海翌、李代弟、许延琪、张
影、赵
平、钱芝凤、常
宇、陈宁宁、孟
醒 胡蓉蓉
三等奖(162人)
王
星、张
琴、张清霞、马
艳、杨
倩、王超男、陈
莹、孙
悦、李竹青、葛慧子 杨
璐、程
俊、卞
铭、潘
璐、徐
娟、臧月秋、徐晓婷、吴
霞、胡冠凤、金梦娟 孙
丽、杜嘉璇、乔
希、李
羲、骆
敏、刘
唱、相玉贞、马卉卉、沈
慧、朱建英 陈启慧、李灵丽、李媛媛、赵秋昱、孙
雷、段莎莎、穆会琼、查
欣、张梦玉、陈玉林 顾
铭、张嘉馨、徐召君、王莎莎、赵成伟、吴欣晔、巩
振、李道春、谈新月、葛凌锋 任鹏颖、刘
静、王
瑞、张
焱、张
杏、高
银、宋
桃、郭济超、苟晶莹、白志勤 胡
蓉、黄溜娣、赵雨柔、卞兆红、刘
雅、苟禄珠、黄博雯、王艳伶、郝旻宁、霍
昱 朱捷雯、孟
瑶、徐
静、唐灿灿、潘庆松、干文婕、闫学昌、胡雨迪、岳
扬、孙玉霞 陈
玥、游菲菲、朱
鈺、王
晴、丁子
一、张
超、安
琪、张梦迪、刘
颖、沈虹璐 蒋
立、王丹丹、魏文利、陈
晨、朱小草、伍婷婷、唐玉琪、徐
青、李大宁、董文月 沈
健、王
娇、康小雪、邵俊芳、尹佳怡、朱
毓、刘冰珂、孙伟新、侍磊磊、彭
丽 汤
芮、陈新梅、张
璐、吴
芹、刘
芳、郑
娇、尤
览、李
露、周美玲、王彩霞
宋亭亭、刘
馨、冯
宇、杨艳梅、牛
雅、刘
晨、王
迪、户云帆、徐佳诚、倪鸣宙 周海楠、蒋书情、赵呈诚、陈
林、宋雯琦、杨
璐、王
唯、郁洪磊、韩
倩、张丹尼 孙晨璐、颜
宁、李
虎、黄宇晴、陈梦雯、张丹丹、李
笑、曹小钰、蒋
尧、刘双玲 夏
敏、鲁紫蕾、陈
梦、廖
凡、沈海娟、殷
月、李
桐、徐雪莲、王雯静、陈
涵 肖
艳、于香香
船舶与机电工程学院 一等奖(15人)
王
颖、吉荣文、徐雪艺、陆文婷、陈
莹、崔娜娜、赵佳慧、王祥康、万
达、刘鹏博 武
勇、徐
瑞、朱志翔、谭维晨、王
晨 二等奖(28人)
侯思林、蒋
超、刘莉菲、季东生、胡
艳、丁恩宇、刘
建、武
林、耿开杰、唐
建 马月唐、陈
茹、戴
威、韦永彪、袁
鹏、陈
浩、仇树华、周宝贵、吕
刚、王
刚 吴
峰、吕继兴、薛玉田、张同同、李益民、马
辉、江
鑫、戴庆标 三等奖(56人)
崔
琴、俞咏昕、叶王君、杜
磊、徐
聪、周祺博、万小宝、周伟健、杨
彬、卢从安 于庆典、彭广金、葛加金、沈
强、丁仕凯、何明祥、戴
星、接
云、裘
真、刘云辉 彭兴海、金佳亮、鲍
旭、王洪雷、钱志远、张志昂、彭国庆、赵志红、孟
浪、张征可 董苏远、顾
浩、杨
闵、尹
浩、奚鑫慧、姬
捷、张
栋、钱东祥、许
浩、张亚峰 史大闯、周雨、徐文祥、沈世超、李
智、臧东来、黄清枫、胡
笛、左杰文、苏
凯 徐
阳、张
帅、张
雷、田淞瑞、刘浩乐、王贤桐 音乐学院 一等奖(14人)
封俊蓉、潘婷玉、管
鑫、许官荟、王贝妮、王艺旦、顾
越、张
芸、王
蕊、郑笑楠 聂冬琪、刘
蓉、姜秋灼、庄晓楠 二等奖(24人)
杨
颖、干
千、李
玲、孙静静、曹紫娴、李梦玥、徐航宇、梅诗雨、李佳妮、郑晴晴 陈
艳、张雨薇、王
璐、陈丽艳、仲月姣、陆春梅、王子含、顾
平、侍晓晓、周雪飘 骆秋叶、张
杏、吴
柳、沙宏庆 三等奖(63人)
赵
诣、李
雨、张雅玥、戚诗雨、孙
星、王友萍、陈雯靖、高彦钰、韩雪娇、陈嘉慧 徐
敏、曹珈瑞、刘
洋、陶婷婷、陆
洋、魏紫凌、杨雨莲、张键萍、周凡、李宇琪 赵子礼、邵瑶瑶、展
艳、张
闻、朱
楠、刘
秀、沙茹婷、刘雪婷、段梦娇、伍海堂 张
颖、周唤、赵媛媛、陈丹丹、屈恒名、戴静怡、桑紫君、高韵琪、时明媚、王伟伦 刘淑祥、孙
颜、蒋
洁、孙
钱、葛项楠、李从珊、卢梦婷、谢兆祥、胡
迪、方倪燕 黄娜娜、王莫愁、孙婷婷、苗
啸、乔
雪、何
桐、戚晓帆、乙
羲、韩
赢、茆
琼 陈
晨、王
雪、夏毛宁
美术学院 一等奖(18人)
邓嘉宁、刘楚琦、郝郡楠、杜春秀、赵圆圆、赵婧羽、徐
怡、王熠吉、张
瑞、苏晔宁 王芷君、张梦涵、钱静如、吴柳菁、金
玲、王晚秋、邹
宇、张婷钰 二等奖(40人)
范文钦、王姣姣、刘
园、成思婷、崔大伟、于
聪、潘雅雯、曹
新、姜瑞雪、杨焮茼
张玲瑶、吴怡凡、刘金露、顾秋英、沈
也、于利鸿、王诗瑶、阴进月、戴佳琳、毛
威 李天晔、吴嘉晓、朱文君、葛林蕙、马梦婷、孙文静、黄
倩、于海静、李佳敏、陈丽洁 周静怡、邹
雯、章文秀、倪昌娣、童亚楠、陈
敏、赵
蒙、徐锦程、徐礼秀、蒋凌程 三等奖(100人)
唐钰洁、顾雪莲、袁
冲、刘沈红、汤泽凡、曹梦楠、季
炎、徐金凯、顾芸芸、王
越 黄海燕、徐志君、陈
园、丁
倩、韩
雪、宋思思、郝
杰、许
晨、张
苗、李晓晓 李
妍、祁钰杰、张月梅、曹
颖、胡
晔、徐雨诗、胡廷玉、王晓玲、赵
静、卓
越 朱自飞、姜泳舟、瞿
颖、葛懿蕊、马玲玲、陈
鑫、吴雨佳、杨晓桐、张
蕾、江振新 欧群鑫、王
珍、张
雯、冯
楠、吴
洁、李梦玲、张
瑾、蒋晓涵、赵
雅、居倩雯 黄雯钰、张
雨、董胜男、冯
洁、闵
玥、董思宇、周一新、张晓婷、薛雅珺、陶
星 马
悦、单子烊、姜
楠、吴亚男、杨
焱、樊
悦、李
晓、张珠珠、徐丹丹、沈锦艺 郁景婷、卢
成、陈玉婷、黄
倩、魏婧怡、吴香蓉、陈紫玉、沈城彤、袁凤华、徐文星 滕
静、朱雅婕、芮笑语、田舒旖、陶
莉、方
雨、汤慧源、王
楠、杨
曦、段俊芳 葛
媛、赵慧玲、黎云洁、王雨萱、蔡莹莹、陈
玲、张伟栋、陆润龙、冯韩墨、翟雨阳
医药与化学化工学院 一等奖(9人)
尚文青、祁红玉、杨冬梅、孙
乐、周鑫瑜、翟雅茹、曹雪莹、谷振天、孙慧元 二等奖(19人)
胡伟帅、沈叶佳、黄玉琴、朱
丽、卢
旺、吴高翔、倪
梦、薛义月、胡
婷、曹嘉鑫 李
文、房春霞、周思彤、沈小春、蒋园园、朱丹丹、朱钰莹、周琳、徐
飞 三等奖(55人)黄
诚、汪秀萍、祁文娟、邹
敏、张玲玲、曹
晶、王心怡、曹
慧、顾
倩、夏
宁 李
媛、张琳莉、宋
欢、陈温州、臧新颖、高
倩、王
威、张燕青、倪
康、夏
圆 张婷婷、赵乐颖、徐继鹏、万
婷、李
纯、杨进芳、王
帅、冯妹娟、孔
慧、朱笑影 夏春香、徐
健、周娜、翁思捷、翟露露、徐圆圆、唐洁洁、徐
蓓、杨杰杰、周丽华 郭玲玲、任
婷、刘国丽、梁梦丽、徐荣嵘、朱
玲、仇
倩、王子蔚、陆倩倩、王宇秋 殷
娜、严慧琴、梅
婷、邓
瑞、史广军
泰兴学院 一等奖(15人)
宗
琪、朱文林、李
煜、周婧尧、吴
唯、刘晨阳、孙万悦、陈玉婷、吴敏凡、王金晶 王阳韵、黄
粤、杜奕希、卞晓慧、朱烽薇 二等奖(26人)
陈佳佳、居子欣、肖茜雯、袁慧茹、孙舒畅、刘佳倩、顾玲莉、陈
秀、倪
静、陶
静 徐
扬、于
元、杨
琴、宗嘉倩、吉珺媛、陈
玉、郭炳言、苏梅慧、刘凌毓、朱和勤 蔡冬梅、刘
畅、王毓莹、尹
芹、肖
君、曹
雯 三等奖(71人)
陈丽娇、赵玲玲、吕銮冰、奚
芮、秦
彩、祁杨卉、张禹尧、薛园慧、王思文、吉
颖 许安琪、周雅君、颜梅莉、吴姝慧、陈慧雯、王
瑶、肖静雅、金
桐、刘
琦、于
薇 郭晓彤、孙
悦、钱
程、肖剑霞、徐晨敏、蒋
丽、施琳琳、黄
莉、沈雅娟、唐
奕 王
玥、汪意雅、林
怡、仇异同、李明婧、蒋
昱、刘晨煜、袁
莹、朱
娜、孙佳美 樊
磊、毛馨雨、耿思思、方甜甜、蔡栗原、吕佳潼、高景行、戴文慧、段梦雯、许梦茹 马慧娴、肖
纯、张
晨、朱薇蓉、周雨晴、陈
雨、吴姗姗、沈
璐、赵如愿、赵红艳
王玉莹、张子悦、陈
蓉、罗嘉琪、张
芮、周子渝、申扬阳、许
多、顾耘宣、吴奕雨 石雨洁
公共体育部(体育系)一等奖(7人)
房丹丹、秦
宇、陆
伟、潘金金、季鹏飞、周丽丽、徐
纯 二等奖(14人)
陈
萍、陈羊成、吴
月、褚禹平、崔恒亚、杨
凡、花梦晗、朱盼盼、陈姝含、汪鹏飞 卞
爽、李
锦、魏勤刚、夏雷明 三等奖(34人)
李明曦、朱永刚、杨佳辉、马天宇、史乐乐、鲍仲妮、李进明、张
敏、狄
迪、赵诗珉 李
刚、林之然、张竞之、桂
康、韩晓彤、耿
磊、朱
林、徐
祺、陈增康、贾明明 成正星、汤小倩、陈志鹏、巫安玲、卜圣祥、王平凡、陈溪希、张冬霞、金
颖、史春青 李
杰、侯彦清、施陆阳、杨慧敏
泰州学院办公室
2015年6月16日印发
第二篇: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
“班级特色PPT展示演讲大赛”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对于转逝的时光,我们总会在尽头做无奈的叹息,回忆曾经的美好,孰又知把握现在才是对未来的感恩。趁我们还年轻,趁我们还有几年大学光景,拿出你的感动,为那个曾让你嫣然一笑的室友,那些人生中最后一拨同学…收拾好一切,在时光的棱角上抓住那份感动,让未来的回忆成为你现在的会意。此刻,参与我们的活动,为那些灿烂的时光留个纪念,制作一份属于你大学时光的PPT,展现你的风采,你班级的风姿!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学生会经研究决定举办“班级特色PPT展示演讲大赛”。希望通过多方的配合,此次比赛能够办得更加精彩,更具影响力。
二、活动目的:
通过赛事的进行,为新老同学搭建一个交流互动、增进友谊的平台。培养同学间交流合作能力,增进班级与班级间的互知沟通,我院组织班级特色PPT展示演讲大赛,展现班级风采,推出特色班级同时在比赛中增强班级凝聚力,展现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三、活动宗旨:
为同学们充分创造展现自我的平台,突出自我素质。加强班级凝聚力,增进各班沟通,促进友谊。
四、活动地点:文科楼201室
五、活动时间:2011年5月
六、活动负责人:学生会
七、参赛对象:
所有班级。
八、活动流程:
1.评委及嘉宾入场,各班观众和各参赛选手提前20分钟入场
2.主持人宣布比赛宗旨,介绍到场的嘉宾和评委。
3.嘉宾讲话、致辞。
4.由主持人宣读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
5.参赛队伍依照抽签的顺序依次参赛,评委给予评分,宣传组成员积极配合做好工作并统计结果。
6.至所有选手展示完毕,主持人情老师针对此次比赛做最后的点评,同时统分处进行成绩排序确定名次,报给主持人和宣传组,宣传组书写证书
7.由主持人宣布获奖情况。
8.给获奖队伍及获奖选手颁奖。(颁奖嘉宾待定)
9.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
10.工作人员与选手、评委合影留念,资料采集组做好拍照工作
九、宣传方式:
(一)海报:在学校各校区张贴海报,(海报内容为活内容和公司的相关宣传——赞助商公司地址,网址和赞助商名称等)活动三天前贴在学生宣传栏等人流量最多的位臵。
(二)横幅:比赛举行前几天悬挂于比赛的现场直至结束后一星期。为贵公司做更大的宣传。
(三)宣传单:将宣传单提前起码三天发到各系部并派到各班级。十参赛规则
1)参赛选手必须对本次主题进行充分的理解
2)所有选手所选题目,一经上报不得擅自修改,所送演讲稿件一概不予退回,请自留底稿
3)选手一律在比赛前半小时入场,在比赛开始前十分钟未到场者,经联系不到视为主动弃权
4)选手若需要使用照片或音乐,请事先提出申报
5)参赛选手若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出场顺序者,应提前告诉相关人员,据商议后做出相关的调整,如不提前说明,迟到者按情况给予扣分处理
6)参赛选手在决赛比赛中应该注意把握作品演示时间控制在7分钟以内,超出规定时间或不足者按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扣分处理
十一评分要求
为了确保大赛公平公正公开的顺利进行,制定此评分细则,本次比赛采用100分制进行评判,要求如下:
1)演讲内容
标题醒目,主题鲜明突出,行文流畅(10分)材料典型充分,视角新颖得当,思路清晰明确(15分)贴近生活,逻辑严谨(15分)
2)演讲技巧
语言表达:普通话标准(5分)吐字清晰,声音洪亮(5分)脱稿表达,语言流畅(5分)神情姿态体态语言面部表情运用恰当自如感情充沛精神饱满(10分)
仪表形态:服装大方得体,谈吐自然礼貌,举止从容(5分)
3)演讲效果
演讲精彩,富有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使听众产生共鸣(15分)
4)演讲纪律
每位选手应控制好自己的演讲时间,超时或时间不足者,都会按时间长短相应扣分(15分)
十二奖项设臵:
大赛将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进行,评选出1支一等奖队伍、2支二等奖队伍、3支三等奖队伍,以及优胜奖若干,由法学院进行表彰。
十三注意事项:
环境卫生、场地设施等。
十四、宣传效应:
希望本次活动能够帮助贵公司的产品吸引更多的关注,达到互惠互利。
(一)海报和宣传单会标注“本活动由某某公司赞助举办”并加上贵公司的标志及网址或专卖店地址。传单背面有公司简介(由公司提供)。
(二)本活动还可以帮助贵公司在学校内派发传单。
(三)横幅有表明赞助商。
学生会
2010年12月27日
第三篇:2018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招生简章
官网:www.xiexiebang.com
2018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招生简章
学院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是一所于2004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普通高校本科层次独立学院。经过13年的砥砺奋进,学院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果,成为泰州市历史上
官网:www.xiexiebang.com
头人,多名青年教师被列为泰州市“311”工程和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多名青年教师获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学院办学特色鲜明,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凸显。学院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发展战略,确立了“素质高、基础宽、能力强、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教授走上大一新生讲台、博导走上本科生讲台,名家开设系列学术讲座。学院师范教育特色彰显,毕业生考取公办教师编制的人数位处全省高校前列,2016年入职小学教师人数占当年江苏省新入职教师总数的11%。学院艺术教育和文化产业蒸蒸日上,由学院师生编排的大型民族歌剧《江姐》得到阎肃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亲切褒奖,多次成功公演并广获赞誉,荣获南京师范大学
官网:www.xiexiebang.com
党走”
官网:www.xiexiebang.com
广播电视编导
本专业已逐步形成“一树两花”的办学特色,即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独特的艺术属性为树干,绽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媒介之花”及新老媒体交融的“时代之花”。本专业实验设施齐备,建有专业的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和演播厅,在泰州市电视台等多家单位设立实践基地。毕业生可至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企事业单位、网络媒体、IT产业从事策划、文案、摄像、剪辑、视频编辑和文化宣传等工作,也可自主创业,创办各类传媒工作室、婚庆礼仪公司等。本专业学生在国家林业局“生态文明行”活动策划、湖南卫视、山东卫视等节目策划、泰州市各大“微电影”大赛中屡创佳绩。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专业实验设备齐全,建有播音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和演播厅,重在培养从事广播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经营管理、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意和制作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至各级电视台、广播台、网络媒体等从事播音主持、节目策划与制作、文化宣传等工作,也可自主创各类传媒工作室等。本专业学生多次在央视“挑战主持人”、“夏青杯”朗诵大赛、全国青少年艺术节、中国“德艺双馨”大学生艺术专场、江苏省形象大使选拔等大赛中获奖,多名毕业生在省、市级媒体担任播音员或主持人。
音乐学(师范)
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演唱、演奏水平又掌握全面音乐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的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该专业历年有多名学生在江苏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中荣获单项一等奖、团体一等奖等,考取公办教师编制情况良好。毕业生主要在学校、音乐教育机构、文艺宣传部门等单位工作。
官网:www.xiexiebang.com
音乐表演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音乐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表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业音乐人才。学院适应市场需求,设置了音乐表演、钢琴调律与乐器修造、电脑音乐制作与录音等三个专业方向,学生进校后任选其一。毕业生主要就职于各类大众文化产业、乐器公司级琴行,亦有自主创办音乐类企业、从事音乐创作与表演等。
视觉传达设计
本专业培养具有艺术设计策划、管理及研究能力,掌握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视觉传达设计相关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广告公司、新闻出版社、传媒公司、印刷企业、装饰公司、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从事艺术设计相关工作,及各级各类学校的有关教学工作。
环境设计
本专业培养具有环境设计策划、管理及研究能力,掌握环境设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环境设计综合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与环境设计相关工作,如室内环境设计公司、园林景观公司、展示设计公司、装饰公司及各级各类学校的有关教学工作。
动画
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动漫设计思维能力和动漫实践技能,具有一定动漫设计、制作、策划、创意编辑及研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国家大力扶植动漫游戏产业,动漫设计师是“钱”途无限的职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动漫的创作与管理工作、商业广告动漫设计与开发工作、动漫设计的教学工作。摄影
官网:www.xiexiebang.com
本专业培养具备从事商业摄影的专门人才。学院现有500平米的大影棚、数码工作室、大画幅数字设备,长期聘请著名摄影家焦波,著名摄影编辑张蔚飞、丁珊,著名摄影家李宁等名家在学院任教。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媒体、广告媒体的影像类工作,及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可为企事业单位宣传服务。
美术学(师范)
本专业培养掌握美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具有扎实的基本技能的美术学师资。此专业类别为师范类,在同类院校中独有。学生毕业后从事美术教学、研究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宣传工作。
美术学
本专业培养掌握美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的美术人才。学生毕业后从事学校、文化艺术部门及有关单位的美术创作、美术研究、出版、艺术管理和宣传工作。
舞蹈编导(体育舞蹈)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事舞蹈编导专业艺术体育方向的教学、训练、科学研究以及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至普通高校、各级各类中等学校、文化(艺术)馆、健身会所、群众团体、企事业等单位从事教学、训练、科研与管理工作。校考计划与考试内容
根据教育部及相关省(市、自治区)教育考试院文件精神,2018年我校艺术类专业采用“统考”和“校考”两种形式,其中,在江苏、山东两省设有校考。
一、江苏省考生:舞蹈编导(体育舞蹈)专业使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校考成
官网:www.xiexiebang.com
绩;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使用南京师范大学校考成绩;广播电视编导、音乐学(师范)、音乐表演、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摄影、美术学(师范)、美术学等9个专业使用江苏省统考成绩。
二、山东省考生: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学(师范)、音乐表演、舞蹈编导(体育舞蹈)等4个专业使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校考成绩。
三、其他省(市、自治区)使用统考成绩。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试内容(山东)
专业成绩总分300分,具体考试科目如下:
(1)新闻播报:现场抽题,考生在播报时要体现新闻观念和创作原则,恰当理解与把握新闻稿件的内容以及新闻播报语言状态。(满分100分)
(2)话题评述:现场抽题,考生在评述时要掌握主持人观念和话题操作技巧,体现口语表达能力。(满分100分)
官网:www.xiexiebang.com
(3)才艺展示:包括声乐、器乐、舞蹈等形式,内容自定,展示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满分100分)
音乐学(师范)专业考试内容(山东)
专业成绩总分300分,具体考试科目如下:
(1)专业技能(演奏或演唱):声乐或器乐(含键盘,除钢琴外其他乐器请考生自带),只需任选一项,考生自选演唱(奏)曲目一首,时间不超过5分钟。(满分200分)
(2)视唱:抽取线谱或简谱考题一条,听辨节奏,考试形式为面试。(满分50分)
(3)基础乐理知识问答:考试形式为面试。(满分50分)
音乐表演专业考试内容(山东)
专业成绩总分300分,具体考试科目如下:
(1)专业技能(演奏或演唱):声乐或器乐(含键盘,除钢琴外其他乐器请考生自带),只需任选一项,考生自选演唱(奏)曲目一首,时间不超过5分钟。(满分200分)
(2)视唱:抽取线谱或简谱考题一条,听辨节奏,考试形式为面试。(满分50分)
(3)基础乐理知识问答:考试形式为面试。(满分50分)
舞蹈编导(体育舞蹈)专业考试内容(江苏、山东)
专业成绩总分100分,具体考试科目如下:
(1)身体形态与基础条件:包括身高、外貌、身体比例、气质(面试时考生需填写身体情况登记表)。(满分20分)。
官网:www.xiexiebang.com
(2)身体素质:包括软度、开度、身体平衡以及动作的协调性(面试时每十名考生分成一组,进行基本动作展示)。(满分20分)。
(3)专业测评:包括拉丁舞、摩登舞任选一到二支舞(音乐由学校统一提供,可自带舞伴)。(满分50分)
(4)总体测评:体育舞蹈基本技术和舞蹈风格的掌握。(满分10分)学院地址:江苏省泰州市济川东路96号
第四篇:陕西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
陕西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陕西创业、工作、服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百人计划”围绕我省发展战略目标,从2009年开始,用5—10年时间引进并重点支持200名高层次人才来陕西创新创业。
第三条
实施“百人计划”的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围绕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开展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
(二)使用为本。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创新体制机制,搭建事业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
(三)特事特办。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不同特点,采取特殊政策措施,特别优秀和急需的可“因人设岗”、“一人一策”。
(四)统筹兼顾。坚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引进人才,既重视引进人才的服务工作,也重视做好现有人才的服务工作。
第二章
引才标准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高层次人才,是指经认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真才实学,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岁,国(境)外引进人才每年在我省工作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国内引进人才不少于9个月,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或国内重点高校、科研单位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近5年在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国际、国内重要科技奖励,掌握重要实验方法或科学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的专家、学者;
(二)在国际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担任中高层管理职务,拥有能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升级的重大科研成果,或熟悉相关领域业务和国际规则,具有丰富的金融管理、资本运作和项目规划管理经验,在业界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良好经营业绩的管理人才;
(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承担过相关领域的重大项目,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或在相关产业领域能够解决关键技术或工艺性难题,且其技术成果国际先进,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市场潜力并能进行产业化生产,自有资金(含技术入股)或海外、省外跟进的风险投资占创业投资的30%以上,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的创业人才;
(四)我省急需的其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第三章 事业平台与生活待遇
第五条
进入“百人计划”的引进人才作为特聘专家,为其提供相应的事业平台与工作条件:
(一)可担任省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金融机构中级以上的领导职务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二)可推荐担任国家重大专项、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负责人;可担任省重大专项负责人。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和用人单位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根据实施重大专项任务的需要,在科研自主权、人事管理权和经费支配权等方面为引进人才开展工作提供保障。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对项目研究内容或技术路线进行调整;有权决定科研经费的使用,包括用于人力成本投入;有权决定团队成员的聘任,所聘人员可采取协议工资制。
(三)可申请政府部门的科技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等,用于在本省开展科学研究或生产经营活动。有关部门要简化手续,优先办理。必要时,有关部门应以特别项目形式给予支持。
(四)用人单位应结合引进人才的具体情况,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科研管理体制和人才工作机制,为引进人才开展工作提供保障。为引进人才提供必需的办公和实验用房、科研仪器设备和科研启动经费,在团队建设、研究生招生、重大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第六条
进入“百人计划”的引进人才作为特聘专家,享受为其提供相应的生活待遇:
(一)引进的外国籍高层次人才由用人单位在省外国专家局为其办理《外国专家证》后,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本人及其外国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相关签证/居留许可手续。符合规定的外国籍高层次人才可向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对引进的尚未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国籍高层次人才及其外国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需多次临时出入境的,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在受理申请5日内,为其办理2—5年有效的多次往返签证。
(二)引进的具有中国国籍(国内)的高层次人才,不受出国、来陕前户籍所在地的限制,可选择在省内任一城市落户。公安机关要简化程序,予以优先办理。对于愿意放弃外国国籍而申请加入或恢复中国国籍的,公安机关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的有关规定优先办理。
(三)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子女,可参加国内各项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等,缴费年限以实际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年限为准。参保缴费办法、在国内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办法等,与中国公民有相同权利。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办理各项社会保险的基础上,为引进人才购买商业补充保险。
(四)引进人才单独来陕工作的,用人单位要为其租用100平米左右的住房或提供相应的租房补贴;引进人才及其配偶子女一同来陕工作的,用人单位要为其租用150平米左右的住房或提供相应的租房补贴。
(五)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5年内境内工资收入中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探亲费、子女教育费等,按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
(六)引进人才的配偶一同来陕并愿意就业的,由用人单位妥善安排其工作;暂时无法安排的,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协调安置。
(七)引进人才的报酬和待遇,应与其能力、贡献挂钩,并随其贡献大小调整。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薪酬,由用人单位参照引进人才回国前的收入水平,一并考虑应为其支付的住房(租房)补贴、子女教育补贴、配偶生活补贴等,协商确定合理薪酬。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的薪酬,由用人单位与引进人才协商确定。
(八)引进人才的子女可选择省内公办学校,或选择国际学校就读的,由工作所在地或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协调优先办理入、转学手续,合理收取费用。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中国籍子女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入学考试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外国籍子女报考高等院校的,按照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有关规定优先录取。
(九)进入国家“千人计划”的海外引进人才和进入省“百人计划”的引进人才,由省财政分别给予每人100万元和50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资助(视同政府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可配套其他资金,用于改善引进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
第四章 工作体制与程序
第七条 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成立陕西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负责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小组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国资委、省金融办和省委统战部、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外国专家局、团省委、省科协等单位分管领导组成。
在省委组织部设立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专项办公室(以下简称“专项办”),作为工作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
第八条 工作小组负责审定人才引进目录和工作计划,制定和落实特殊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引进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专项办负责“百人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各重点领域的人才引进工作由牵头组织单位负责组织实施。高等院校人才引进工作由省教育厅牵头;科研机构(含国家和省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实验室)人才引进工作由省科技厅牵头;省属国有企业人才引进工作由省国资委牵头;省属金融机构人才引进工作由省金融办牵头;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含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工业园)人才引进工作由省科技厅会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科技成果产业化、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航空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和重大建设项目人才引进工作由省发改委牵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人才引进工作由省委组织部牵头。
各牵头组织单位要明确专门机构,负责实施人才引进工作。主要职责:组织制定本领域项目、学科、实验室等人才引进目录和人才引进计划;组织专家对推荐进入“百人计划”人选进行评审遴选,提出建议名单;协调落实引进人才的项目、经费和配套条件。
第九条
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和涉及人才引进工作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做好落实有关政策、建设人才信息库、实施跟踪计划、提供窗口服务等工作。
第十条
用人单位是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人才引进的具体工作,包括提出人才需求、推荐拟引进人选、建设工作平台、安排岗位职务、落实配套政策等。
第十一条
专项办综合有关地区和部门的意见,汇总形成人才引进目录和工作计划,报工作小组审定后发布执行。
人才引进目录主要内容为,各领域今后5—10年的人才需求,用于引进人才的重要岗位、重点项目及经费支持计划等。
工作计划根据人才引进目录制定。主要内容是,各领域每年的人才引进规模、提供的主要岗位和项目、事业平台建设意见等。
第十二条
推荐进入“百人计划”的人选,按下列程序审批:
(一)用人单位根据需求物色拟引进人选,进行接洽并达成引进意向后,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人才引进申报书,报牵头组织单位。
(二)牵头组织单位组织专家对推荐人选进行评审和遴选,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引进人才建议名单和综合评审意见报专项办。
(三)专项办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后,报工作小组审批。经工作小组批准的引进人才名单,由专项办通知有关部门落实相关政策。
(四)用人单位根据批复意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在30个工作日内与引进人才签订工作合同,协助办理有关手续,落实相关政策和其他配套支持条件,保证引进人才如期到岗工作。
第十三条
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以自荐或推荐的方式直接向专项办申报。通过自荐、其他渠道推荐,或需要以特殊方式引进的人才,由专项办商有关部门按程序个案处理。
第五章 条件保障与日常服务
第十四条
设立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专款,用于高层次人才来陕创业、服务的资助和有关补贴。
第十五条
建立5个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将其列入省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给予一定支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创业机制,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团队。
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者,直接纳入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第十六条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建立专门服务窗口,为引进人才落实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医疗、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政策。
第十七条
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联系会议制度。由专项办牵头,教育、科技、人力资源、发改委、财政、国资委、金融办等相关部门参加,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第十八条
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为人才引进提供支持。专项办协调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国资委、省发改委、省金融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外专局等单位,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加强与我国驻外使(领)馆、海内外留学人员团体及留学人员的联系,及时推荐优秀人才。
充分发挥有关学会、协会和省海外联谊会、省留学人员联谊会等社会团体和组织的作用,加强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联系,为他们来陕工作、服务牵线搭桥。
第十九条
进入“百人计划”的引进人才列入省委联系的专家范围。专项办为引进人才建立档案,制定日常联系和服务办法,建立跟踪服务和沟通反馈机制,及时掌握引进人才工作和生活的相关信息,促进人才供需双方的沟通联系。每年底,由专项办组织对引进人才工作进行评估,总结人才引进工作,向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第二十条
根据引进人才的工作领域和工作性质,实行弹性考核制度,避免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具体考核工作由牵头组织单位会同用人单位组织实施,并将考核情况报专项办备案。
第二十一条
建立后期评估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引进人才:
(一)可实施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方式。
(二)给予本人工资10倍以内的特聘岗位津贴。
(三)省委、省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十二条
引进人才因个人原因未履行合同,由牵头组织单位提出意见,经工作小组批准,取消其享受的相关待遇。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各地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研究制定实施本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有条件的地区要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推出一批特色项目,大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陕西创业、服务。
第二十四条
省级有关部门、市(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符合标准的,经有关部门评审后,可纳入“百人计划”,享受相关待遇。
本省进入国家“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享受本办法规定的相关待遇。
对在本办法实施前引进并做出突出贡献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陕西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专项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
中组发[2008]28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中办发[2008]25号),组织实施“千人计划”,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成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负责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小组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和中央统战部、外交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中国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外专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等单位分管领导及相关司局负责同志组成。
在中央组织部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以下简称“专项办”),作为工作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
第三条 “千人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从2008年开始,用5-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20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第四条 实施“千人计划”的基本原则是:
(一)突出重点。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急需紧缺开展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
(二)重在使用。创新体制机制,搭建事业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作用。
(三)特事特办。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使用的特点,采取特殊政策措施,成熟一个、引进一个。
(四)统筹实施。工作小组、牵头组织单位和用人单位各负其责,形成协调有力、办事高效的工作机制。
第五条 引进的海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作为特聘专家,享受为其提供的相应工作条件和特殊生活待遇。
第二章 工作体制
第六条 工作小组负责审定人才引进目录和工作计划,制定和落实特殊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引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专项办负责 “千人计划”的具体实施工作。
第七条 各重点领域的人才引进工作由牵头组织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创新项目人才引进工作由科技部牵头;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人才引进工作分别由教育部、科技部牵头;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人才引进工作分别由国资委、人民银行牵头;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引进创业人才的工作由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
第八条 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和涉及人才引进工作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做好落实特殊政策、建设人才信息库、实施跟踪计划、提供窗口服务等工作。
第九条 用人单位是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提出人才需求、推荐拟引进人选、建设工作平台、安排岗位职务、落实配套政策等人才引进的具体工作。
第三章 引才标准与程序
第十条 引进的人才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55岁,引进后每年在国内工作不少于6个月,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
(二)在国际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的创业人才;
(四)国家急需紧缺的其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第十一条 专项办综合有关地方和部门的意见,汇总形成人才引进目录和工作计划, 报工作小组审定后发布执行。
(一)人才引进目录主要内容为各领域今后5-10年的人才需求,用于引进人才的重要岗位、重点项目及经费支持计划等;
(二)工作计划根据人才引进目录制定,主要内容是各领域每年的人才引进规模、提供的主要岗位和项目、事业平台建设意见等。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物色拟引进人选,进行接洽并达成初步引进意向后,向牵头组织单位申报。
第十三条 牵头组织单位组织专家对申报人选进行评审,提出建议并报专项办。
第十四条 专项办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报工作小组审批。经工作小组批准的引进人才名单,由专项办通知有关部门落实相关特殊政策。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根据批复意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与引进人才签订工作合同,办理引进手续。
第十六条 符合基本条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以自荐的方式直接向专项办申报。通过自荐、其他渠道推荐,或需要以特殊方式引进的人才,由专项办商有关部门按既定程序个案处理。
第四章 条件保障与日常服务
第十七条 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特殊政策措施,在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申请科技资金、参与国家标准制订、创新工作机制、参加院士评选、参加政府奖励等方面作出规定,为引进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
第十八条 有关职能部门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资助、薪酬、医疗、保险、住房、税收、配偶安置、子女就学等方面制定特殊政策,妥善解决引进人才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第十九条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央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部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创业机制,凝聚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第二十条 建立统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为人才引进提供支持。专项办协调科技部、教育部、国资委、人民银行、中科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外交部、外专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等单位,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第二十一条 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跟踪计划。专项办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通过组织国情考察等活动,及时掌握海外人才的相关信息,促进各方面人才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
第二十二条 通过“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列入中央联系的专家范围。专项办为引进人才建立档案,制定日常联系和服务办法,建立跟踪服务和沟通反馈机制,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每年年终,专项办评价引才工作效果,总结引才工作,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报告。
第二十三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立专门服务窗口,为引进人才落实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医疗、保险、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特殊政策。
第二十四条 引进人才因个人原因未履行协议,由牵头组织单位提出意见,经工作小组审核,取消其享受的相关待遇。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根据本办法,制定《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引进人才工作细则》、《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引进人才工作细则》、《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引进人才工作细则》和《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工作细则》,对各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作出具体规定。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及各工作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专项办负责解释。
附件一
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引进人才工作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集聚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根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按照“千人计划”的部署,重点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确定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从2008年开始,用5-10年,在信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生物、能源、农业、资源环境、人口健康等领域,引进5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第三条 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小组的指导下,由科技部牵头,会同国家确定的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实施。
第二章 工作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 科技部明确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实施重点创新项目人才引进工作。主要职责包括:
(一)组织制定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引才目录和引才计划;
(二)组织专家评审,提出引进人才建议名单;
(三)协调落实引进人才的项目、经费和配套条件。
第五条 各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负责本专项人才引进的组织实施。主要职责包括:
(一)对用人单位提出的拟引进人选进行审核、推荐;
(二)提出引进人才的项目、经费等安排建议;
(三)协调用人单位落实引进人才的配套条件。
第六条 用人单位是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人才引进的具体工作。
第三章 引才标准与程序
第七条 本领域引进的人才除应符合《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规定的基本要求外,还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重大专项涉及的领域,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或拥有市场开发前景的自主创新产品;
(二)在海外承担过与重大专项相关的重大项目,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
第八条 用人单位与拟引进人选进行接洽,达成初步意向后,在5个工作日内准备人才引进申报书,报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
第九条 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对拟引进人选进行审核,研究提出拟引进人选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工作和经费安排,在10个工作日内形成推荐意见报科技部。
第十条 科技部组织专家,以人选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可行性和预期贡献为重点,进行评审和遴选,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综合评审意见,报专项办。
第十一条 专项办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和审批手续。用人单位根据批复,在30个工作日内与引进人才签署工作合同(协议),协助办理有关手续,保证引进人才如期到岗工作。
第四章 事业平台与条件保障
第十二条 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和用人单位安排引进人才领衔重要科研项目(课题),在引进人才签署工作合同之后45个工作日内完成必要的立项程序。根据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的实际需要,可聘请引进人才担任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或总体组成员,参与重大专项的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和用人单位应按照有关特殊政策规定,根据实施重大专项任务的需要,在科研自主权、人事管理权和经费支配权等方面为引进人才开展工作提供支持。
第十四条 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对引进人才在科研条件、基地建设、项目经费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国家重点创新项目的引才工作,由科技部等部门参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及本细则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附件二
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引进人才工作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提高基础和前沿研究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按照“千人计划”的部署,围绕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需要,从2008年开始,用5-10年,重点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引进5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
第三条 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小组的指导下进行。国家重点学科的人才引进工作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的人才引进工作由科技部牵头组织实施。
第二章 工作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 教育部、科技部等牵头组织单位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分别组织制定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引才目录、引才计划;
(二)组织专家评审,提出引进人才建议名单;
(三)协调落实引进人才的项目、经费和配套条件。
第五条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是本领域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人才引进的具体工作。
第三章 引才标准与程序
第六条 本领域引进的人才除应符合《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规定的基本要求外,还需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平,近5年在国际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
(二)获得国际重要科技奖项、掌握重要实验技能或科学工程建设关键技术。
第七条 用人单位与拟引进人选进行接洽,达成初步意向后,在5个工作日内准备人才引进申报书,分别向教育部、科技部申报。
第八条 教育部会同中科院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重点学科拟引进人选进行评审和遴选,科技部会同教育部、中科院组织专家对重点实验室拟引进人选进行评审和遴选,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引进人选建议和综合评审意见,报专项办。
第九条 专项办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和审批手续。用人单位根据批复,在30个工作日内与引进人才签署工作合同(协议),协助办理有关手续,保证引进人才如期到岗工作。
第四章 事业平台与条件保障
第十条 牵头组织单位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通过财政资金,对引进人才提供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引进人才匹配专项支持经费。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可聘任引进人才担任重点学科首席教授或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聘任其担任学校、院(系、所)、实验室等领导职务。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根据有关特殊政策的规定,结合引进人才的具体情况,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科研管理体制和人才工作机制,为引进人才开展工作提供支持。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为引进人才提供必需的办公和实验用房、科研仪器设备和科研启动经费,在团队建设、研究生招生、重大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并为其团队成员提供工作岗位。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依托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的引才工作,由科技部、国家发改委会同中科院等单位参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及本细则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附件三
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引进人才工作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根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按照“千人计划”的部署,围绕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的需要,从2008年开始,用5-10年,引进5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金融人才。
第三条 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的指导下进行。中央企业的人才引进工作由国资委牵头组织实施,国有商业金融机构的人才引进工作由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实施。
第二章 工作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 国资委、人民银行等牵头组织单位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分别组织制定企业、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引才目录和引才计划;
(二)国资委组织专家对企业提出的推荐人选进行评审,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组织专家对金融机构提出的推荐人选进行评审,提出引进人才建议名单;
(三)协调落实引进人才的事业平台、经费和配套条件。
第五条 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是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人才引进的具体工作。
第三章 引才标准与程序
第六条 本领域引进的人才除应符合《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规定的基本要求外,还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拥有能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升级的重大科研成果;
(二)具有丰富的金融管理、资本运作经验,在业界有较大影响。
第七条 用人单位与拟引进人选进行接洽,签署意向性工作协议后,在5个工作日内准备人才引进申报书,分别报国资委、人民银行。
第八条 牵头组织单位分别组织专家对推荐人选进行评审和遴选,在10个工作日内研究提出引进人选建议和综合评审意见,报专项办。
第九条 专项办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和审批手续。用人单位根据批复,抓紧与引进人才签署工作合同(协议),协助办理有关手续,落实特殊政策和其他配套支持条件。
第四章 事业平台与条件保障
第十条 用人单位应根据有关特殊政策规定,结合引进人才的具体情况,安排其担任企业和金融机构中层以上领导职务。承担重点研发项目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科研管理体制和人才工作机制,在研发自主权、人事管理权和经费支配权等方面为引进人才开展工作提供支持。
企业可根据需要为引进人才组建专门的研究机构。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引进人才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二条 其他类型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引进能够突破国家重点产业领域技术难题的高层次研发人才,由省(区、市)组织部门参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及本细则的有关规定牵头组织实施。
附件四
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工作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做好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工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按照“千人计划”的部署,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从2008年开始,用5-10年,为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含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和工业园),引进和支持500名左右高层次创业人才(以下简称“创业人才”)。
第三条 创业人才引进工作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小组的指导下,由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省(区、市)组织部门会同本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工作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 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专家,遴选重点创业人才及其创业项目,协调落实对其前期创业的资金支持,提供有关创业服务,配合专项办评选优秀创业人才。
第五条 省(区、市)组织部门会同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实施本地区的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组织对重点创业人才进行初选,协调落实相应配套支持。
第六条 各园区是引进和支持人才创业的主体,具体实施创业人才的引进工作,组织推荐重点创业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创业服务和重点扶持。
第三章 引进标准与程序
第七条 重点引进人才一般应符合《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规定的基本要求,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且其技术成果国际先进,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市场潜力并进行产业化生产;
(二)有海外创业经验或曾在国际知名企业担任中高层管理职位3年以上,熟悉相关领域和国际规则,有经营管理能力;
(三)自有资金(含技术入股)或海外跟进的风险投资占创业投资的50%以上。
第八条 省(区、市)组织部门会同本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围绕培育新兴产业需要,制定实施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对重点创业人才,经组织专家评估后,将人才引进申报书同时报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第九条 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专家,对各地推荐人选及其团队的创业能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预期产业规模和效益等进行综合评审,提出重点创业人才建议名单,在20个工作日内形成综合意见,报专项办。
第十条 专项办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和审批手续。各园区和相关部门根据专项办批复,在20个工作日内协助重点引进人才完成回国(来华)创业的有关手续。
第十一条 经过1-3年的培育和观察后,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创业人才,由省(区、市)组织部门推荐,中组部会同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予以表彰。
第四章 政策支持与配套保障
第十二条 国家和地方有关职能部门对重点创业人才给予以下配套支持:
(一)中央财政给予每人人民币100万元的资助,有关地方提供配套支持;
(二)给予多次出入境签证;
(三)国家和地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资)金给予优先支持;
(四)可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产业、工程项目任务(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须另行批准),其产品符合要求的,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第十三条 对获得表彰的创业人才,在永久居留、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