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困境及对策
浅析商业银行
反洗钱工作困境及对策
反洗钱是指为了预防通过各种方式掩饰、隐瞒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等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洗钱活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规定采取相关措施的行为。反洗钱义务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机构和按照规定应当履行反洗钱义务的特定非金融机构,应当依法采取预防、监控措施,建立健全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履行反洗钱义务。由此说明,反洗钱工作不仅是国家赋予金融部门的一项法律职责,也是关系商业银行自身安全的极其重要的工作。目前,通过银行进行的洗钱犯罪活动不仅日益严重,而且是洗钱犯罪活动的主要领域,客观上使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考验。笔者就当前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面临的困境和应采取的对策措施作一探讨。
一、商业银行甄别可疑交易手段尚显落后
商业银行履行反洗钱义务而来至今,由原来执行的[2003]2号《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和[2003]3号《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过程中商业银行严格执行人民银行管理办法,在筛选、甄别交易数据中,商业银行信息员、报告员普遍采用通过原始的人工筛选交易数据方法填制V3.0、V3.1可疑交
易报告表报告当地人民银行,在这期间做了大量的反洗钱工作。随着新的1、2号令管理办法颁布以及国家反洗钱法的出台,商业银行从2007年起采用系统自动采集总对总报送方式报告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表,虽然部分商业银行具备反洗钱监测系统采集,但还存在有可疑交易数据难以采集的问题,例如部分电子银行交易数据、跨行支付交易等等,所以商业银行反洗钱系统只可以作为辅助作用来参考,还必须组织员工对单位、个人大量发生的账户交易数据情况进行全面的过滤、筛选、甄别才能比较全面发现大额和可疑交易,而且仍然还要使用人工新增方法报告,由于是采用人工方法筛选,因此难以避免会出现数据录入差错,收付标志输错、漏输交易数据多输交易数据等现象。金融机构反洗钱筛选、甄别手段落后,还没有或很完善一套反洗钱的软件和系统,尚未建成与支付清算系统对接的支付交易监测系统,不能对大额和可疑交易及时进行监测、记录。而国际大银行的反洗钱系统一般包括:黑名单库、高风险账户和可疑交易的识别系统以及案件储存系统等。与此相比,我国银行除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外,大多数金融机构还没有以上反洗钱监测系统,难以对每笔交易和每个客户进行自动过滤。商业银行机构还没有将企业股东及业务范围的信息输入账户系统中,许多银行实际上只履行了经办、复核及核报的程序,并没有全面去了解、反映客户开户时所留存的信息和历史交易记录。以上这些不足,都会直接影响银行反洗钱工作的有效性。
二、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反洗钱工作
目前随着电子化的发展,现代金融业务日新月异,只要客户在银
行注册网上银行,仅需通过一台联接因特网的电脑就能随心所欲地完成多种支付交易,方便、快捷、可靠,只要账户不透支,就可随意自主地本、异地、本行、跨行的汇划资金,较传统银行业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网上银行交易原始记录的无纸化给发现和分辨可疑支付交易带来了很大阻碍,当前网上银行业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重要的业务渠道和市场竞争手段之一,同时由于其开放性、用户信息的隐匿性、服务的实时性,客观上也为洗钱等金融犯罪提供了可能。网上银行主要是通过对密钥、证书、数字签名等电子方式来认证交易双方身份,只认“证”而不认人,主机只能查证交易各方的身份及支付方的存款余额,而不可能审查支付方资金的来源及性质。网上银行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限制,把银行金融服务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客户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登录自己的账户,并在全球任何地方迅速地转移资金;或者通过信用卡、自动提款机来完成电子货币与现金的互换;各种在线支方式以及便利的网上订货系统,又使不法分子更容易地改变资金流向,掩饰资金的非法来源。使得识别洗钱线索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三、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困境
“客户身份识别”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或者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针对具有不同洗钱或者恐怖融资风险特征的客户,采取相应措施,确认客户身份,了解和关注客户的职业情况或者经营背景、交易目的、交易性质以及资金来源、资金用途、实际受益人等情况。它是我国反洗钱法律制度的强制性要求,是银行业金
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2007 年8 月1 日起施行的《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规定金融机构和从事汇兑业务的机构,在以开立账户等方式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为不在本机构开立账户的客户提供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等一次性金融服务且交易金额单笔人民币1 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00 美元以上的,应当识别客户身份,了解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核对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 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 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核对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如客户为外国政要,金融机构为其开立账户应当经高级管理层的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时,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的规定需核对相关自然人的居民身份证的,应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进行核查。其他金融机构核实自然人的公民身份信息时,可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进行核查。根据《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所称实名证件:中国公民为居民身份证(临时身份证)、16周岁以下中国公民为户口本,军人为军人身份证,港澳居民为通行证,外国公民为护照。商业银行在履行一年多来,通过调查,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普遍反映目前在系统核查过程中经常出现通信出错无法核查。在正常核查中时常会出现反馈照片不符、号码存在但无反馈照片、发证机关不符、发证机关用数字
代码、反馈照片用△!等情况,对新开立个人帐户、支取大额现金,办理各类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购买国债、理财产品等业务时必须依法实行实名制,需按规定核对自然人居民身份证的,通过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进行核查。出现以上问题对业务人员带来很大的麻烦,目前实际操作中系统只有核查正式身份证不能核查的有效实名证件还很多,例如临时身份证、户口本、军官证、士兵证、非居民的回乡证、外国公民为护照等等,特别是户口本很难识别客户本人身份,而且还有很多证件在短时间内发生证件号码变更例如户口本、士兵证等等,对客户身份识别及必须本人办理的业务带来识别难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制假手段越来越高,目前规定的有效证件较多,核查系统核查证件单一,公民证件变化、户口迁出迁入系统迟迟未更新,其次是公民对身份证的使用和及时换代意识淡薄,给金融机构识别客户工作带来难度较多。
四、商业银行加强反洗钱的对策
(一)改善金融机构的技术条件,建立反洗钱先进系统。商业银行应将反洗钱工作与内控要求和风险管理相结合,采用国际大金融机构所惯用的智能化手段,去为客户和金融交易进行洗钱风险的分类,并在系统分析基础上向监管部门提交可疑交易报告。这与巴塞尔委员会要求的“银行应当拥有适当地检查不正常或可疑交易的系统,而且应保证内部拥有能及时向管理者和稽核人员提供识别、分析和有效审查高风险账户所需的足够管理信息的系统”是相符合的。如由于银行卡和支票等与银行发生联系的支付方式便于银行监控资
金流动并发现洗钱行为,因此,应统一全国的金融网络,建立有效监控和管理资金账户系统,改进银行账户管理手段。应建立分等级的客户接受政策和程序,建立黑名单库和信息支持系统,人机交互系统和黑名单库建设对银行反洗钱尤其是识别可疑交易十分重要的和不可或缺手段之一。
(二)完善网上银行交易监控的技术手段。
现阶段洗钱犯罪活动往往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传统的反洗钱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监控要求,迫切需要不断开发先进的反洗钱监控软件,建立与支付清算系统对接的交易监测系统,对大额和可疑交易进行自动、及时的监测和记录,使数据甄别分析智能化,为打击洗钱犯罪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商业银行应加强内控管理在客户申请开通电子银行业务时,做好申请资料真实性审查的基础上,还要通过上门核实、注册资本与经营范围、经营场所、电话等方式履行尽职调查义务,严格审核客户网上银行开户的真实身份,防范客户利用虚假材料开户,重视从注册源头上做好客户的识别工作。“了解客户制度”是开展网上反洗钱工作的基础。
(三)完善联网核查系统提高对客户身份的识别能力。
银行机构通过联网核查系统核查中,因联网核查数据存在误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户正常业务的办理,为进一做好联网核查工作,希望公安部门、人民银行尽量完善联网核查系统。同时还要重点加强银行员工对证件的识别知识培训工作,提高银行员工对多种证件的识别能力,抵制客户以匿名、错名、假名或冒用他人名义办理银行
业务,降低银行的操作风险,从而使反洗钱识别制度工作做好。笔者了解到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已近期内向银行机构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联网核查工作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内容主要包括:关于联网核查的范围、核查结果不一致的业务处理、进一步规范联网核查业务操作、加强联网核查系统运行管理、妥善解决客户投诉等等,为进一步完善客户身份识别制度规定和操作规程,规范联网核查制度,提高反洗钱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篇:商业银行如何做好反洗钱工作专题
商业银行如何做好反洗钱工作
目前,世界银行界面临的最严的犯罪活动之一是洗钱。通过金融机构洗钱是犯罪分子最常用的洗钱方法,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一是即可利用现金存取等传统业务,也可通过资金借贷、票据融通等新兴业务实施犯罪。二是存在于货币市场,也存在于资本市场。三是有绕过金融机关相关规定的洗钱行为,也有金融机构内外勾结。
一、商业银行在反洗钱工作中的地位
为遏制洗钱活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各金融机构以此为依据,结合本部门的特点,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发挥商业银行在反洗钱工作中的作用。首先,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犯罪分子在放置、离析和归并洗钱“三部曲”中,银行自然就成为首选通道,银行很可能有意或无意地被卷入“洗钱”犯罪活动中。因此,银行具有发现洗钱活动的业务和技术条件。一方面,银行为客户办理资金存取、汇入往来款项,具有识别可疑交易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银行的业务操作流程和内控措施,通过保存客户的交易记录,可以控制和防范洗钱犯罪。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努力制止洗钱犯罪,避免洗钱活动对银行产生负面影响。
二、基层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难点
(一)社会公众对反洗钱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是由于宣传不够广泛和深入,社会公众对反洗钱的认识不足。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因为引资心切,对加强大额资金的流入管理不理解,不积极配合。三是一些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认为建立反洗钱体系要增加成本投入,在同业竞争中丢失客户,从而放弃执行反洗钱的义务。四是部分金融机构认为反洗钱是人民银行的事,与已无关。一些金融机构既设有健全的制度,也末指定专人负责,反洗钱工作对他们而言可有可无。五是部分金融机构认为洗钱是多在大城市,小地方没人洗钱。
(二)缺乏反洗钱专门人才,分析甄别难
反洗钱工作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项新的职能,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当前商业银行反洗钱专门人才十分缺乏,反洗钱岗位人员大都是兼职人员,反洗钱的知识及业务技能欠缺,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不能对可疑支付交易数据进行精确分析、准确判断。
(三)反洗钱手段不适应工作需要
当前,商业银行反洗钱手段较为缺乏,仅把反洗钱工作重心放在大额支付交易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上,尚未建成支付交易监测系统,面对电子交易难以进行监管,而且实际操作中也只能采用手工方式进行统计、搜集、检查,工作量大且效率低,监测的时间跨度狭小,时效性差。另外,当前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间的信息传输网络尚未连通,大额和可疑交易的人民币和外汇资金交易信息的报告仍然通过手工报送来实现,在时间、数据准确性上制约了反洗钱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四)缺乏有效的反洗钱监管体系
多数商业银行反洗钱业务主要由会计部门承担,而商业银行会计部门的工作职责主要是为社会提供结算服务和管理,很难承担起反洗钱职责。
(五)现金缴存是反洗钱的空白地带
由于洗钱犯罪所得的原始形态主要是现金。因此,“现金管理”是反洗钱措施的关键环节,其中现金缴存则是重点监测的对象。我国有关现金管理的法规主要是针对现金支取,对现金缴存限制较少,《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虽对大额可疑现金收付活动要求报告,但没有要求银行对客户缴存现金的来源进行严格审查。事实上,各家商业银行从主观上也未必愿意进行严格审查、控制或拒绝受理缴存业务,这无疑为洗钱括动留下了空间。(六)识别可疑支付交易的难度大
在我国大额资金使用是否合法没有明显的鉴别标志,资金的合法性难以甄别。“两个办法”中列举的可疑支付交易标准较为原则,没有作具体的细化,要做到准确识别、综合掌握特定客户在会计结算、支付清算、外汇等各部门资金运作的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如果对大额资金普遍怀疑,不仅会造成很大浪费,还可能因此错过对真正黑钱的监测良机。
三、对商业银行开展反洗钱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内控机制
首先,各级金融机构领导尤其是一线领导要高度重视反洗钱工作,建立健全反洗钱的相关制度,加强对一线临柜人员的培训。要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鉴别、分析、报告可疑支付交易的操作办法、指标体系,方便一线人员操作。其次,要进一步明确金融机构内部各环节的工作流程,从一线临柜人员发现、分析、报告可疑支付交易,到领导审核,再到单位反洗钱领导小组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都要明确时间限制和工作责任,层层落实第一责任人负责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反洗钱工作效率。第三,要按照内控优先的原则,切实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落实,业务创新必须首先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经常进行自我评估。
(二)认真识别客户身份
为确保银行系统不被犯罪分子利用为洗钱的渠道,商业银行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确定所有客户的真实身份。在为客户开户时,应当严格按照《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及有关账户管理的规定,对其注册名称、地址、业务范围、注册资金、基本财务状况等有明确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应准确掌握该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营业、歇业、被终止或解散、破产的信息。对自然人客户,在为其开户或办理业务时,应当要求其以法定身份证件的名称开户,记录其法定证件上的相关事项,并核实客户的身份证件。
(三)保存身份文件和交易记录
保存身份文件和交易记录是开展反洗钱工作的重要一环,可以为司法和执法当局日后的追查提供翔实的金融信息资料,达到利用有效的金融信息控制洗钱的目的。对于个人客户,银行应当保存其身份证明和金融交易记录,以及相关的支持文件。对于单位客户,应当保存其注册证明、负责人的身份证和金融交易记录,以及相关的支持文件。无论是个人客户还是单位客户,这些身份文件和交易记录的保存时间都不得低于5年,有的应当按照国家档案管理法规的要求做永久保管。
(四)及时报告大额和可疑交易
识别和报告大额和可疑交易是反洗钱的重要内容。每一个金融机构都应当制定一套及时报告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的制度。要严格按照《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借鉴国外及国际组织识别大额和可疑交易的经验,对金融交易进行识别并作出正确的判断。
(五)加强员工培训和宣传教育
一是商业银行应切实加强教育培训工作,使重点岗位的业务人员具有高度的反洗钱意识和熟练的反洗钱技能,掌握反洗钱操作程序、可疑资金的识别和分析等知识,熟悉有关反洗钱方面的规定、反洗钱操作规程及发现和处理可疑交易的措施办法。同时,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反洗钱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了解洗钱犯罪及所造成的危害,充分认识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反洗钱活动。
第三篇: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难点
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难点
2010年04月08日00:00 金融会计 [费笑松, 胡?怡] 访问次数:229 字体:大中小
一直以来,商业银行都是我国反洗钱工作的主阵地,也承担了大量的反洗钱工作。然而,由于2006年10月31日颁布的《反洗钱法》及相关配套法规还不尽完善,反洗钱法律知识的普及亟待加强,加上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特点和自负盈亏的经营现状,在开展反洗钱工作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常常左右为难,既要严格执行有关法规,认真履行反洗钱法赋予商业银行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客户的经营活动、核实客户身份,又要为客户提供周到、满意、快捷的服务。客户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反感、质疑,无疑增加了商业银行做好反洗钱工作的难度,无形中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压力。商业银行在反洗钱工作中只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定量数据的监测、报送方面,而忽视了结合客户的经营范围、经营规模、职业、年龄等要素对其资金流量及流向等资金汇划或存、取的定性分析,不利于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反洗钱工作的难点
(一)反洗钱义务主体不完善
《反洗钱法》第三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机构和按照规定应当履行反洗钱义务的特定非金融机构,应当依法采取预防、监控措施,建立健全客户的身份识别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履行反洗钱义务”。由于《反洗钱法》规定的义务主体范围过窄,仅限定在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机构,导致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常常遇到一些突出矛盾。自我国开展反洗钱工作以来,社会公众对“洗钱”的概念、反洗钱工作现实意义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与金融机构需要其配合的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客户普遍认为反洗钱工作与自身无关,是公安机关、人民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工作,所以对金融机构提出的一些诸如身份识别、留存身份证件资料等要求不予配合。虽然《反洗钱法》第十六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与金融机构建立业务关系或者要求金融机构为其提供一次性金融服务时,都应当提供真实有效的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可强调的只是“应当提供”,若客户不提供,金融机构可以选择拒绝为其办理业务,但随之而来的是需要解释、说服客户,甚至需要处理由此引发的客户投诉。
以代理他人办理业务为例,《反洗钱法》第十六条规定,“客户由他人代理办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同时对代理人和被代理人的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进行核对并登记”,在《关于<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相关问题的批复》(银复[2007]28号)中进一步明确,“代他人存款的,只对代存款人采取相关客户身份识别措施,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复印文件”。但实际工作中,许多个人客户不能理解这种规定,常常采取不予配合的态度。有些商业银行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引起其他客户排队,甚至引导客户分次存款,以回避代理存款的限额规定,结果掩盖了业务的真实形态,给金融机构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
(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问题
客户身份识别在《反洗钱法》释义中的解释是:“金融机构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或与其进行交易时,应当根据法定的有效身份证件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确定客户的真实身份”,在《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七条也规定,“金融机构在以开立账户等方式建立业务关系,为不在本机构开立账户的客户提供现金汇款……等一次性金融服务时应当识别客户身份”。但纵观这几年出台的关于客户身份证明文件的相关规定,其中存在一些容易混淆的地方。
1.身份证件定义不明确,执行标准不一致。
目前在各种规章制度中对身份证件有两种定义方式,一是法定有效证件,二是有效证件。如在《关于进一步落实个人人民币银行存款账户实名制的通知》中规定,“除法定有效证件外,银行还可根据需要,要求存款人出具户口簿、护照、工作证、机动车驾驶证、社会保障卡、公用事业账单、学生证、介绍信等能证明身份的有效证件或证明文件”。我们认为,法定有效证件应等同于实名制证件,而《关于进一步落实个人人民币银行存款账户实名制的通知》中提及的户口簿等有效证件或证明文件只是一种辅助证件,在法定有效证件不能证实客户身份的时候,可通过有效证件或证明文件加以辅助判断但不能作为独立开立账户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各商业银行对此理解存在不一致,导致各商业银行执行标准不统一。
2.客户身份识别审核难度大。
在实际工作中,客户身份识别实质审核的难度相当大,一是对公单位在与金融机构建立业务关系时,通常提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等身份证明材料。由于商业银行工作人员不具备审验上述证件真伪的能力,且商业银行与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税务机构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所以商业银行对上述证件只能进行表面完整性和合规性的审核;再者如果企业遗失营业执照等证件,我国现行的做法是在报刊上声明作废,但商业银行工作人员不可能获悉这类信息;二是对于个人客户,《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明确指出,“自然人身份基本信息包括客户姓名、性别、国籍、职业、住所地或者工作单位地址、联系方式”等。在实际工作中,商业银行临柜人员无法对个人客户所填写的联系方式、职业、住所地或工作单位地址进行有效识别,个人客户在变更信息时,也往往不会主动想到在商业银行进行相应的变更。当某一商业银行提出合理的要求而其他商业银行未执行时,很多个人客户都认为是前者故意刁难,所以很难配合商业银行提供相关的信息。当商业银行出示了相关的规定要求客户配合时,客户又有可能会以提供假信息的方式应付商业银行,这种情况增大了商业银行有效识别客户身份的难度;三是关于代理他人开立账户时的身份识别,《反洗钱法》第十六条规定,“客户由他人代理办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同时对代理人和被代理人的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进行核对并登记”,《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金融机构应采取合理方式确认代理关系的存在”,《关于对(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相关问题的确认的复函》中提及“客户手持被代理证件可作为代理关系存在的证据之一”,商业银行在执行上述相关规定办理业务时,都只能做到表面性的审核,而无法按《反洗钱法》释义中提及的“金融机构实际上还需要对客户与代理人之间的代理关系予以确认”进行实质性的确认。
3.个人客户身份核查工作执行较难。
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开通了公民身份核查系统用于客户在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业务关系时的身份核查,这给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目前公民身份核查系统只能通过身份证件号码和姓名进行核对,其他证件无法进行核对,个人客户使用除身份证件以外的其他证件开户时,商业银行临柜人员无法对其出具的证件进行审核,也就无法确认其真实身份。
2007年6月和11月,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业务处理规定(试行)》和《关于切实做好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规定“对通过公民身份联网核查系统中出现的身份证件号码不存在、身份证件号码存在但与姓名不匹配或反馈照片不相符的,经佐证,证件确属真实的,可继续办理相关业务,不能确切判断客户出示的身份证为虚假证件的,个人账户可继续办理,但商业银行应在办理业务后进一步核实”。在实际工作中,商业银行普遍都配备了第二代身份证鉴别仪器,如果联网核查系统反馈身份证件号码存在不一致等信息时,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可通过相关的仪器来鉴别第二代身份证的真伪,但即便鉴别了真伪,由于在核查系统中未找到相应的公民身份信息,办理业务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例如,某商业银行在联网核查中发现某客户代理他人开户,并出示了代理人和被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原件,该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在联网核查系统中核查时提示信息为身份证件号码不存在,经商业银行工作人员鉴别,身份证为真实身份证,于是办理了开户手续,但在后续调查中,发现被代理人已过世,身份证号码不存在的原因是已被公安机关注销,而此时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发现该卡中已发生了业务往来,虽然及时进行了账户控制,但风险已经产生。
4.业务存续期间的客户身份识别问题。
《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客户先前提交的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已过有效期的,客户没有在合理期限内更新且没有提出合理理由的,金融机构应中止为客户办理业务”,在《关于对〈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相关问题的确认的复函》中对“合理期限”定义为,“合理期限并非一个固定的期限要求,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上述规章和文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根据《支付结算办法》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不能因为证明文件过期就停止对公客户的支付结算业务,两种规定相冲突,让商业银行无所适从;二是不规定合理期限,商业银行可自行确定客户更新证件的合理期限,这容易造成这项制度不能真正得到落实;三是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无法实现个人客户证件过期的自动提示功能,只有客户在办理必须出示身份证件的业务时,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才能发现客户的身份证件已过期,所以要求商业银行对客户过期的身份证件进行持续跟踪难度较大。
(三)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问题
《反洗钱法》定义的反洗钱义务主体为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机构,其中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业金融机构和证券业金融机构等。相对于保险业和证券业金融机构而言,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较早,在《反洗钱法》施行后,银行业金融机构更是加强了反洗钱工作内控管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但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工作方面起步较晚,在执行反洗钱规章制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给商业银行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例如,保险公司办理的解除保险合同业务,《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在客户申请解除保险合同时,如退还的保险费或者退还的保险单的现金价值为人民币1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00美元以上的,保险公司应当要求退保申请人出示保险合同原件或者保险凭证原件,核对退保申请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确认申请人的身份”。在实际工作中,保险费的退还往往要通过银行卡来办理,我们认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代理开立个人账户的代理人主体问题,当申请解除保险合同的客户为单位时,应由单位出具代理个人开户的相关手续,而在实践中,保险机构往往越俎代庖为单位退还保费的个人代理开立账户;二是按规定,保险机构应当核对退保申请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当申请人为单位,但受益人为单位的职工时,保险机构往往不核对受益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就将核实个人身份的矛盾积压在商业银行,同时不利于提高保险机构的反洗钱工作意识。(四)其他问题
1.现行的现金管理制度不利于反洗钱的预防工作。
《反洗钱法》规定的客户身份识别制度中包括了解客户的交易目的、交易性质,但由于我国经济交往方式中普遍偏好现金支付方式,导致金融机构很难了解客户支取现金的真实去向,目前现行的现金管理制度为1997年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已明显不符合目前社会经济生活实际,既不便于商业银行前台人员执行,也容易造成制度流于形式。
2.部分支付结算业务规定不利于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开展。
为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改进个人支付结算服务,2007年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改进个人支付结算服务的通知》(银发[2007]154号),简化从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向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支付款项的处理手续,即从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向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支付款项单笔超过5万元时,付款单位若在付款用途栏或备注栏注明事由,可不再另行出具付款依据,由付款单位对支付款项事由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该规定一经公布后,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向个人账户上转款的比例大大增加,而且转款数额均较大,在改善支付结算服务的同时,给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为由银行审核付款依据时,客户需要转款都会提供较合理的依据,现在客户无需提供任何依据,而商业银行审核时只要认为付款用途合法就可办理,商业银行无从真正了解客户使用资金的交易目的,但《反洗钱法》中又要求金融机构应了解客户的交易性质、资金来源等情况。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处理该问题时,只能是一面给客户办理转款,另一面依据《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第十一条,按可疑交易报送人民银行。
3.金融机构间未建立快速、有效的反洗钱协作机制。
目前利用银行账户进行的金融诈骗活动屡屡出现,如通过手机短信让受骗人将款项汇往某某银行账户等。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如果银行机构间能够建立快速、有效的反洗钱协作机制,就可以通过对资金交易情况的分析尽早发现犯罪分子的动向,也尽可能地避免更多的人上当受骗。
二、进一步加强反洗钱工作的政策建议
针对以上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一些探讨性的意见(一)充实、完善反洗钱义务主体
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并不是犯罪分子洗钱的惟一通道,应通过立法手段扩大反洗钱义务的主体范围,将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均纳入反洗钱义务主体,通过立法形式,将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配合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转变成法律规定必须主动履行反洗钱义务,改变目前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时的被动局面,也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反洗钱工作的氛围。
(二)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完善反洗钱工作运行机制 1.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借鉴国家外汇管理局江苏省分局的做法,开立外汇对公账户时需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江苏省分局外汇账户信息交互平台查询企业信息,这样可以确保商业银行开立账户的真实性,以此类推,在商业银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间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如推行支付IC卡。该卡记录存款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税务部门登记注册、纳税的情况,当发生营业执照被吊销、遗失等情况时,客户持卡在登记注册部门进行登记,商业银行发现有这类信息时,可停止办理其相关的业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反洗钱工作,也有利于保护客户的资金安全。
2.尽快统一部分执行标准。
鉴于商业银行在执行相关制度方面的困难,如身份证件的识别等方面,人民银行应整合现有规章制度,尽快统一执行标准,标准的统一有利于商业银行在理解上和执行上进行统一,杜绝同一客户在不同的银行做法不一致的问题,杜绝犯罪分子利用制度的漏洞进行洗钱活动。
(三)建立反洗钱工作激励机制
目前反洗钱工作主要是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在人民银行强化反洗钱工作的前提下,部分商业银行受到了严厉的处罚。这种处罚机制对商业银行开展反洗钱工作带来了一些促进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和被动的影响。如目前各商业银行可疑交易的识别主要依靠是一线员工,一线员工普遍较年轻,在对可疑交易的识别把握不准确时,通常产生“多报比少报要好”的想法,把反洗钱工作当作例行公事,失去了可疑交易监测的意义,并造成了大量的“垃圾数据”,而且反洗钱工作涉及的范围和客户群体非常复杂,商业银行工作人员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可能才会获取到一些有用信息;另外,商业银行在反洗钱工作方面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加班加点完成反洗钱信息录入工作、可疑案例的分析工作等等。虽然商业银行在反洗钱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应该区分对待,而不是严惩不贷。
建立反洗钱工作激励机制,首先在各商业银行设立考核标准,对于考核等级比较好或问题性质较轻的商业银行给予一定的奖励,不以处罚为惟一方式,对考核等级较差或问题性质较严重的商业银行给予处罚。
(四)完善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要求
建议完善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要求,制定商业银行切实可行的制度,有利于加强反洗钱工作机制的运行。
客户身份识别问题是反洗钱工作的基础制度,没有有效的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发现和报告可疑交易无从谈起,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在洗钱预防措施中至关重要,应当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在客户身份识别问题上的工作要求,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关于反洗钱问题的四十项建议》中提出,“金融机构不能确定客户身份并利用可靠的、独立来源的文件、数据或信息来验证客户身份时,金融机构不应开设账户、开始业务关系或进行交易,或者应当终止业务关系”,但目前的法律、法规未赋予商业银行这样的权利,本着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宗旨,在不能核实身份证件真伪的情况下,仍然要继续办理业务,只有在客户证明文件过期的情况下,才能终止业务。如果出现客户证明文件未过期但明显存在问题,商业银行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可以采取控制等措施,不利于商业银行管理,也不可能从源头上堵截洗钱犯罪活动。
第四篇:论加强商业银行反洗钱的重要性及对策
论加强商业银行反洗钱的重要性及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洗钱犯罪也越来越猖獗,洗钱犯罪不仅影响到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严重地破坏了我国的经济秩序。银行作为洗钱犯罪的主要渠道,因此如何加强银行反洗钱工作,打击反洗钱力度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商业银行是洗钱者进行洗钱的主要渠道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机构,成为洗钱者进行洗钱犯罪的首选渠道。归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在商业银行以虚假身份开立存款账户通过在商业银行开立存款账户是洗钱者进行洗钱的
第一步。犯罪分子常常以隐匿的身份在商业银行开立多个账户,使这些黑钱在这些账户中进行多次转账,使之合法化。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第十条规定,金融机构不得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或假名账户,不得为身份不明确的客户提供存款、结算等服务。存款实名制的规定使得用虚假身份开立账户受到了限制。于是犯罪分子就转向利用他人身份或者开设空壳公司账户进行洗钱。近年来,这种利用虚假身份开立存款账户成为国内腐败分子清洗其贪污受贿所得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利用商业银行将黑钱在境内外进行流通转移
我国开放的投资环境给境外犯罪组织和一些不法分子进行洗钱提供了良好的途径。由于国内政府迫切希望引进外资进行投资,因此很少去分析这些资金来源的合法性,这就给洗钱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境外犯罪分子将其在境外的非法所得以各种形式对我国进行投资,以合法的形式将非法所得投入我国境内企业,然后将其混在收入中作为利润的形式汇出境外,实现黑钱的合法流通。
(三)利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电子货币等新型银行
业务和金融工具洗钱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型银行业务的出现,犯罪分子洗钱的手段也日益科技化。1.利用网上银行洗钱。由于互联网没有设定“确认客户身份”的相关程序,加上网
上银行具有高速度、无纸化、大容量等特征,这使得犯罪分子可以非常方便地将资金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顷刻之间就完成了资金的转移。2.利用电话银行洗钱。电话银行可以避免银行与客户面对面地直接交易。这就给洗钱者掩盖其真实身份和资金的真实来源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同时也给资金来龙去脉的监控造成了困难。
3.利用电子货币洗钱。电子货币类似于现金,不同的是,它是通过互联网支付流通的,电子货币转移的环节越多,就越隐蔽。而且电子货币不通过金融机构进行流通,隐蔽性更强。
二、洗钱犯罪的危害
(一)洗钱犯罪活动将导致腐败现象的加重,助长社会犯罪.随着洗钱方式的不断增多,洗钱手段的便捷、迅速为犯罪分子洗钱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加剧了国内的腐败现象。在我国国内,洗钱活动不仅限于毒品犯罪、走私犯罪、黑社会犯罪、恐怖活动所得,受贿、诈骗等犯罪所得的洗钱也日益凸现。腐败分子贪污受贿所得的洗钱已经成 为中国的特色。洗钱者为了洗钱就会想方设法地贿赂洗钱涉及部门的当权者,当权者接受贿赂后就不仅要考虑为自己所得利益寻找出路,而且还要帮助犯罪分子进行洗钱,于是就出现洗钱者与当权者的相互勾结。这使得犯罪分子越来越明目张胆,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严重地败坏社会道德,助长社会犯罪。
(二)破坏金融机构的信誉,动摇社会信用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是犯罪分子洗钱的首选渠道,银行有可能受利益驱使被洗钱分子所利用,有意参与洗钱,或无视已知的洗钱活动,其行为一旦败露,会使公众对某一银行甚至是整个银行体系的信用产生质疑,动摇银行的信用基础,引发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危机,损害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这不仅会严重地威胁合法客户的利益,而且将极大地破坏金融秩序,甚至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名誉和经济损失。
(三)洗钱犯罪活动将导致资本外逃,影响社会经济生活我国非法资金经过清洗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单向流向境外。按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资本外逃数相当于国际收支账户上的误差和遗漏账户,2002《国际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经常账户盈余为205.2亿美元,资本账户为-0.4亿美元,误差与遗漏账户为117.5亿美元,国际收支总盈余为106.9亿美元。也就是说2002年我国资本外逃数额相当于当年经常项目的57.26%,国际收支总盈余的109.92%。这种非法资金外逃将导致国际资金流动异常,降低我国的外汇储备,扭曲汇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削弱我国政府对世界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危及我国的经济安全,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商业银行反洗钱存在的问题(一)银行工作人员素质不强,缺乏专业人才反洗钱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工作人员不仅需
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对洗钱犯罪有一定的研究。但是,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一般是通过营业柜台来开展。由于银行柜台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不是很高,在反洗钱工作上缺乏系统性理论知识和足够的实践经验,而且柜台工作人员忙于应付前台工作,往往对大额支付交易难以准确做出统计,对可疑支付交易也不能及时加以甄别,这与当前的反洗钱工作要求差距甚大,不利于反洗钱工作的开展。
(二)反洗钱部门缺乏完善的协调合作机制
反洗钱是涉及面极广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银行内部各部门的合作,还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合作。但是目前国内打击洗钱犯罪的合作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各金融机构内部各相关部门缺乏统一性。由于大多数金融机构尚未设立专门的反洗钱部门,因此反洗钱工作涉及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信息的收集分析,这就需要会计、结算、储蓄和国际业务等各部门的相互协调。但是这些部门经常各自为政,难以统一协调。2·社会各部门间缺乏统一的协调。虽然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反洗钱工作的主要部门,但是洗钱犯罪涉及面大,需要司法、海关、税务、财政等各部门的合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部门在洗钱问题上不自觉地考虑自己的利益,经常“不作为”,这就从客观上造成洗钱犯罪无法深入开展。
(三)大量现金的使用给反洗钱工作设置了障碍 在发达国家现金的大量使用受到了限制,美国的《银行保密法》规定:超过10000美元的现金交易,任何人运送价值超过10000美元的现金或货币工具进出美国的,都应向有关当局报告,现金的使用范围受到了严格限制。但是在中国日常结算使用现金非常普遍,现金的收存基本 不受限制,这就给洗钱者利用现金进行洗钱提供便利,同时也加大了对洗钱的监管难度。
四、加强商业银行反洗钱的对策(一)加强各部门各行业间的合作
国家外汇管理局2003年公布《公安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领域反洗钱合作规定》明确了公安机关和外汇管阮彬彬:论加强商业银行反洗钱的重要性及对策理部门的反洗钱职责分工及合作机制,使部门间外汇领域合作进一步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但是反洗钱工作是项复杂性的工作,不可能单靠公安机关和外汇管理局两个部门就能完成,我们在反洗钱工作中除了要加强上述两个部门的合作外,还要加强其他各部门的合作,应当要建立一整套包括金融、财政、税务、工商、海关、外汇管理、外交、司法等诸多部门在内的预防和打击洗钱的综 合系统。比如,工商机关负责公司注册申请的审查,杜绝洗钱者通过注册公司转移黑钱;税务机关加大税务稽查力度,防止巨额金融交易偷逃税款,而金融监管部门负责监督金融机构的反洗钱情况,监测分析交易报告,协助司法机关侦破洗钱案件等等。只有加大这些部门间的合作,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在反洗钱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宣传力度,建立反洗钱机构,培训专业人才各商业银行应当按照《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建立起专门的反洗钱部门,同时要加强专业反洗钱人才的培养。对人才的培养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1·认真选配工作人员。各商业银行应当将一些文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外语交流能力以及具备金融、法律等方面知识的青年干部充实到反洗钱工作岗位上来。2·进行反洗钱培训。各商业银行认真选配人员后,还要做好反洗钱培训工作。商业银行可以不定期地选派一些青年业务骨干出境接受培训,或者把外国专家“请进来”,给银行工作人员开展反洗钱讲座。这样就可以使工作人员及时地了解国际反洗钱的最新动态,提高其理论素质和国际视角。3·加强反洗钱的宣传力度。各商业银行要定期开展反洗钱宣传活动,加强银行高管人员对反洗钱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反洗钱意识。(三)减少现金交易,加大现金管理
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一般都不接受现金方式,他们一般采取支票、信用卡等结算工具进行结算。而在我国由于整体信用环境较差,很多机构不愿接受支票等转账方式,现金结算就成为必要的方式,因此不可能放弃这种结算方式,只能尽量减少这种结算方式,从其他方面进行调整、管理。一是在大力发展支票、汇票、信用卡等支付工具的基础上,继续推出个人支票、定期借记等其他的非现金支付方式。二是各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办法》规定,对一些大额或可疑的现金交易进行核查,发现涉及洗钱的要及时上报。三是采取切实措施,减少坐支现金、套取现金的现象,加快现金的归行速度。(四)加强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和网上金融业务的监管网络银行、电话银行、电子货币等新的工具在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也给洗钱提供了新的途径。为了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新型银行业务和金融工具进行洗钱,各商业银行有必要加强银行内控制度和对计算机、网络的信息管理。首先,加强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各商业银行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采取电子化的内控稽核方法,就是通过在电脑中设定相应的处理程序,当超过电脑稽核功能和授权限制的业务生成时,电脑会自动拦截,显示并送往主管稽核部门复查。这种稽查方式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反洗钱能力。其次,在大力推进银行网上金融业务开展的同时,严格规范互联网监测与管理。制定完善的互联网、网站建设法规及评估体系,建立完整的网络支付交易记录、认证及跟踪系统,对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等行为进行有效地监控,方便对网上资金流转的各个阶段的追踪、调查。
(五)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反洗钱的收益和成本是关系到商业银行是否能够主动参与反洗钱工作的关键。只有当洗钱的收益高于成本时,银行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反洗钱工作。但是从上述银行间、银行与洗钱者的博弈分析来看,银行在参与洗钱情况获得的收益是最大的。商业银行是盈利性企业,其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那么它必然选择放松监管,以获取较大利益。为了提高商业银行反洗钱的积极性,政府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政府可以规定,商业银行罚没收入和追缴的赃款除了上缴国库外,其余的部分,比如10%可以归银行自主支配。这样就可以补偿银行在参与反洗钱过程中遭受的损失。这种奖惩兼并的激励机制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商业银行反洗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反洗钱工作的开展。
第五篇:当前商业银行基层网点反洗钱工作面临的困境与改革研究
当前商业银行基层网点反洗钱工作面临的困境与改革研究
近年来,随着反洗钱“一法四规”的相继颁布实施,各商业银行相继建立反洗钱内控制度,组建反洗钱机构,开发用于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的风险监测系统,反洗钱工作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但就基层营业网点而言,由于种种原因,反洗钱工作并未摆上应有位置,在履行“客户身份识别、大额和可疑交易上报”方面更多的是处于应付性、边缘性、程序性的被动型状态,不能适应当今反洗钱愈来愈高的社会化要求,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本文试就当前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现状和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文中所述管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层网点反洗钱面临困境的种种表现
表现之一:人员素养与反洗钱专业化要求不相适应。洗钱犯罪属于典型的高智商犯罪,它既有严密的组织性和隐蔽性,又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这就要求与之相对的反洗钱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而目前在基层网点中尚未独立设置反洗钱岗位,更谈不上经历专业培训,从业人员大多身兼数职,许多人无法在正常工作时段内处理反洗钱业务,只能通过加班加点、延长工作时间的方式来完成,难以保证反洗钱工作人员的专业专注,影响了反洗钱的工作质效。
表现之二:部分制度要求设计滞后或与实际脱节,导致基层难以执行。一是对客户身份证核查制度存在困难,不法分子假冒、仿造居民身份证的方法层出不穷;系统尚未对军官证、警官证、出国护照等其它合法证件进行联网,柜员凭直观对其真伪难以判别;部分二代身份证系统无照片显示,造成“人证相符”困难。二是一些相关规定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实际执行可能性不大,如规定要求对有合理理由怀疑客户并非为自己开户或办理业务,应了解帐户实际控制人或受益权人身份,但在实
际操作中客户很难配合,网点是否执行,执行程度如何,实难苛求,信息反馈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表现之三:电子银行业务的兴起,加大了基层反洗钱的管控难度。各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抢占电子银行业务市场份额和进行电子银行系统开发时,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客户身份识别方面的风险。以网上银行为例,只要客户本人凭自己的有效身份证件,就可以在柜台签约,通过网上电子支付签约便可在网上进行金融交易。由于网上银行交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整个业务的处理流程全部由系统自动完成,对跨国、跨行交易、异地卡交易、POS机刷卡等信息只能事后由上级行下发,网点员工无法确定交易对手和交易性质,难以做到持续、有效的客户身份识别,若网银实际操作者非开户本人,则对调查取证带来相当难度,客观上形成网上银行反洗钱管理的盲区。
表现之五:反洗钱与基层网点业务发展的矛盾。当前基层网点“重发展、轻内控”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风险管理创造价值”的理念尚未得到基层员工的广泛认同。当反洗钱工作与业务发展产生矛盾时,多数情况都是反洗钱要为业务发展让步:前台人员担心若严格执行反洗钱法规,就会导致客户和存款的流失;外勤人员对营销争揽的客户,开户时往往让“了解你的客户”这一重要的反洗钱制度流于形式;至于为业务拓展而进行的批量开卡、批量开立网银业务,则大多存在资格准入审核不严的情形,这些客户本人并不知情的结算工具,一旦被犯罪分子利用,就会成为洗钱的帮凶。虽然近年来随着合规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合规经营与规范操作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但尚不能彻底扭转基层网点长期存在的“业务发展为重”的传统理念,在网点业务指标和个人业绩考核的双重压力下,基层反洗钱工作道路并不平坦。
二、对策与思考
对策一:实施上收战略。目前反洗钱可疑交易人工甄别有两种模式:基层网点兼职人员甄别和省、市分行专职人员集中甄别。根据相关商业银行反洗钱试点情况看,将人工甄别职能从营业网点剥离,上收到二级分行进行集中甄别,可实现可疑交易甄别的“专家做”、“系统做”,从而有效提升人工甄别水平,减少防御性报告数量。就江苏地区而言,各商业银行已实施的会计业务处理数据集中、账户集中和事后监督集中、授权集中等管理模式为反洗钱集中甄别提供了充足的条件。集中甄别人员可通过银行会计核心系统、电子报表分发系统、档案微缩系统、银行卡客服系统等进行反洗钱甄别、报送工作。各行通过集中甄别,一方面可实现为一线减负的目标,释放人力资源;另一方面,集中甄别形成的专业氛围也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可疑交易甄别效率和报告质量。
对策二:掌握要点规律。在工作实践中,基层网点机构应研究犯罪分子洗钱的案例,不断探索反洗钱工作的要点与规律,在“勤勉尽责” 基础上力求“技巧尽责”,提升履职效能。一是新开帐户时必须重点核实身份证件信息的吻合,杜绝冒用他人身份开户。二是对存量帐户须掌握疑是洗钱帐户特征,重点关注客户在同一时间或同一机构大量开户、开卡,不同客户预留相同地址或相同联系电话情况;重点核查长期无资金结算却突然发生大额资金转入转出和利用银行自助设备频繁异地取现、套现的行为。三是在尽职调查环节,重点调查客户收入水平与资金结算规模是否相匹配,并注意与客户的沟通技巧,摸清客户的真实结算背景。四是掌握大额和可疑交易报送要求,建议甄别意见统一使用
“客户基本情况+交易情况+资金来源及用途+结论性意见”模式,力争甄别意见上报合规率达到100%。
对策三:完善法规制度。新兴交易工具的发展,必然要有相关的配套制度对其监督和管理。目前我国针对洗钱犯罪的法律以《反洗钱法》为核心,在具体操作上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为主体,这对预防和打击洗钱犯罪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但是目前我国对网上银行业务中洗钱犯罪的相关法律规定仍处空白。随着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利用网上银行从事洗钱犯罪的危害性越来越大,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堵住法律制度上的漏洞,避免网银洗钱的监管空缺,就显得日益重要。当前应迅速出台网上银行业务反洗钱管理办法,对网上银行的市场准入规则、反洗钱业务程序、安全认证等作出规定,从而在制度层面遏制洗钱的发生。
对策四:增加科技投入。一是通过科技研发提高身份证核查系统防伪性能,同时扩充联网核查的范围,在现有与公安联网核查大陆身份证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驾驶证、护照、军官证等其它证件纳入核查范围。二是在支付系统基础上研制大额和可疑交易监测系统,实现对异常资金活动的自动采集、分析和处理,从而达到全面掌握客户的大额可疑资金的交易流动情况,并加强对企业资金流向股市、公款私存、国内资金汇往国外等监督,实现实时网络监控。三是优化完善业务操作系统,实现办理业务时由系统自动提示核对、留存有关身份资料等客户身份识别要求。四是要投产现金实时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大额提现的动向,力求事先发现洗钱的苗头,真正起到防洗钱、防逃债、防逃税、防逃汇、套汇等目的,以确保国家资金安全。
对策五: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分析能力的基层反洗钱合规员(可兼职)队伍。管辖支行要结合自身反洗钱工作的实际,做好反洗钱合规员队伍建设工作,可以仿照其他条线队伍的模式建立反洗钱合规员队伍,合规员岗位相对固定,重点培养,使其成为对客户洗钱行为具有较强分析能力的人才。各层级管理机构加强对基层网点的培训、指导和交流,提升网点对洗钱行为的辨别水平。需要采取多元化和增加频次化方式加强对基层的培训、指导和交流,注重培训、指导、交流的效果,并及时对培训和指导后的效果进行后评价和反馈;上下各层机构联动,上级机构进行工作指导,基层机构及时进行问题和现象的反馈,形成信息互补,进一步完善反洗钱管理工作。
对策六:健全考评机制。一是建立基层网点反洗钱工作考评方案,将反洗钱工作纳入基层网点绩效考核中,引导基层加强对反洗钱工作的重视,使网点员工真正从思想上摒除“重发展、轻内控”的错误思想。二是细化明确各条线反洗钱工作职责。建议二级分行设立反洗钱办公室,建立反洗钱工作通报机制和部门、网点反洗钱工作联动机制,在现金管理、帐户复审、支付清算、可疑交易的分析汇总等方面加强协作,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定期不定期开展检查评比,实行网点自查、条线检查、反洗钱办公室抽查等多维度的检查方式,对于甄别不合规、操作不及时等问题进行严格的内控扣分,确保各项反洗钱工作措施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