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滞后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一定影响。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分析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滞后的原因,理清警察公关的思路,策划警察公关总体方案,运用警察公关理念、艺术技巧、手段与相关公众沟通互动,取得公众理解、信任、支持、配合,实现警民合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和谐。
关键词 公关 问题 原因 对策
警察公共关系简称警察“公关”,是警察组织用传播手段与公众沟通互动和相互适应的一种活动;是一种耗费警力资源少、工作效率高、行政效益好、适用性强的警务工作方式。警察公关不同于企业公关,警察公关是全员参与,为公共安全、公共秩序良好服务;为国家、社会、公众谋利益。而企业公关是特定个体为企业本身发展谋取利益。警察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客体,所谓公众是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相关的个人、群体、组织。其功能是警方在严格法律规定范围内与公众沟通交融,以取得相关公众的理解、支持、信任,从而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警察公共关系研究缺位,使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得不到公众理解支持,造成工作效率低,甚至警察与疯狂逞凶的歹徒浴血奋战,围观群众没上前援助,民警依法执行公务遭群众围攻殴打等警民关系淡化现象。因此,研究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已是当务之急了。现笔者就当前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滞后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存在问题及原因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滞后问题,既有认识误区的原因,也有研究不重视的原因,既有宣传不到位的原因,也有执法水平不高的原因。
(一)公关研究缺位。警察公共关系作用认识不一。一种观点认为警察公共关系对公安工作意义不大;另一种观点认为警察公共关系是政治宣传的非警务活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警察公共关系是个体搞人际关系。种种认识误区,使警察公共关系研究未能得到重视。一些地方警察公共关系机构和专职研究人员缺位;一些地方即使有专职人员也是挂靠在宣传部门,在公安宣传领域里也极少见到警察公关研究资料。警察公关研究滞后,使警察执法理念、执法方式难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相适应。
(二)负面宣传影响。由于公安机关认为公安工作是秘密的,因而未能很好地与媒体接触沟通,使公安工作的很多亮点未被媒体发现。也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推进媒体市场化运作,传媒为追求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经济效益,抓住群众对治安问题十分关注的心理,致力报道刑事案件新闻,而忽视正面宣传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先进事迹,造成宣传负面多、正面少。群众认为警察无能、不作为,对警察指责多,不信任。个别群众财物被盗、人身权利受侵害不报警,认为报警无用,而投靠黑社会“大佬”寻求解决,助长了黑社会团伙的歪风,酿成群打群伤惨剧,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使案件高发。
(三)工作方式生硬。一些警察法制观念淡薄,配合党委政府搞计生、拆迁、征地等棘手工作,应变能力差,无法把准自己的定位和所处的角色,凭经验应对复杂的群体场面,工作方式方法生硬,使群众把矛盾转向警察,引火烧身,严重影响警民关系,损坏警察形象。一些警察公关意识差,在群体性事件中,面对积怨已久、行为过激的群众,不知该如何与群众对话,不知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该干些什么,把握不准分寸,无法表达自己是维护群体性事件治安秩序的角色。造成群众误认为警察是帮政府镇压群众的,因而对警察产生极大不满,甚至打伤警察。
(四)宗旨意识不强。经济处罚涉及到相关公众经济利益,执法民警对经济处罚操之简单,重罚轻教,在执法过程中,没有说明处罚依据和处罚的条文条款,也没帮助相关公众寻根究因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因而被处罚人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违法违规应受处罚,而且认为警察故意为难。由于相关公众对警察执法不理解,产生对抗行为,一些违法违规人打电话找人讲情;也有一些违法违规人迟迟不愿意在罚款单上签名,影响工作效率,影响警察与相关公众和谐关系。
二、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不同群体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矛盾凸显,为适应严峻治安形势,新时期的警察不但要更新执法理念、提高执法水平,而且还要掌握警察公关手段,与相关公众沟通互动,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警民合力共建和谐社会。现笔者就以上存在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对策建议。
(一)完善管理体系,为公关打好基础。加强硬件建设是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前提。一是建立专门研究机构。在县级以上公安局建立警察公共关系科,完善设备,配足人员,各基层所队也要配备一名警察公共关系调研员,组建一支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保障有力、法律水平高、文字表达能力强、懂得心理学、热心调研、善于探索创新的警察公关队伍。负责谋划警察公关总体方案,研究公关课题,策划公关实施细则。二是健全科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公关制度,完善公关研究体系,规定公共关系科岗位职责任务,把公关研究课题细化分解到各警种各单位部门,开展全员参与公关活动。交警、巡警、治安警、派出所和社区民警根据本辖区、本单位的实际,把公关活动贯穿公安工作各个环节的始终。各基层所队每周定期召开公关活动交流会,认真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整体推进。各基层公共关系调研员每周负责收集整理本单位公关的情况,及时向局公共关系科汇报。局公共关系科把各基层单位上报的情况综合归纳分类,从中找出规律特点,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新方案,推动公关研究工作不断有新的突破。
(二)提高综合能力,为公关提供保障。公安队伍的工作能力的强弱、执法水平高低、自身素质优劣,直接影响警察公关活动的效果。因此,要加大力度,提高整体综合素质。一是认识公关重要性。认识是行动先导。开展警察公关学科辅导,使警察明白公关的目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到警察公关是以某一具体的警察组织为主体对相关公众沟通互动的关系;是一种贯穿以人为本管理艺术的一门学科,集思想性、法律性、艺术性、时代性、科学性于一体的新型警务管理方式;是符合人民群众愿望、适应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二是提高执法水平。贴近实际,贴近民警要求,因材施教、因岗设练、规范训练。采取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轮训、集中训、以会代训、座谈式、研讨式、实践式、论文式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采取理解法、记忆法、写作法、直观教学法、现场指导法、讨论法等通俗易懂的教育方法,把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运用检验和丰富发展所学理论,有效地解决执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纠正不规范的行为,着力提高整体法律水平、政策水平、执法水平、执法能力,为公关打好理论基础。三是提高公关能力。开展心理学、警察公共关系学知识辅导,开展演讲比赛活动;开展抢答辩论活动,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快速反应能力,开展学理论、谈心体会、写警察公关学术论文、召开经验交流会等丰富多彩活动,多措并举提高警察洞察力和公关能力。
(三)提高自身影响力,为公关创造优势。树立良好形象是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基础。一是借助媒体宣传提高自身影响力。公众对警察的了解主要靠媒体在新闻报道披露、品评来获得信息。可见,警察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媒体的宣传,警察形象的好坏,决定警察公关成败。因此,公安机关要积极与大众传媒沟通。一方面围绕公安工作重点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媒体参加,使媒体更多了解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先进事迹,更多从正面宣传警察执法为民的先进事迹,使社会公众能从各方面看到公安工作的亮点和闪光点;另一方面借助媒体力量宣传公安工作社会效益、执法为民的先进事迹,使群众信赖警察、配合警察做好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工作。二是挖掘亮点提高自身影响力。长期以来,基层所队民警充当人民群众保护神,爱岗敬业、顽强拼搏、不怕牺牲、忠于职守、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无怨无悔。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困了在岗位闭目养养神又工作了;饿了喝点矿泉水又投入紧张工作,没时间调节身心健康,没时间与家属沟通团聚,更没时间照顾家人。在公安队伍里,已婚的警察离婚的多,30岁以上的警察因没时间去谈恋爱,大龄未婚的多,基层民警践行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平凡而伟大的典型事迹无处不有。可惜这些光辉事迹,由于种种原因未被挖掘出来,公众只知新闻媒体传播的刑事犯罪案件情况,而不知警察之苦、之奉献。因此,要开创宣传阵地,拓宽宣传领域,开辟执法为民的专门网站,开辟警方忠告、警方热线、警方服务宣传专栏,使公众了解公安工作的职能和理解公安工作的职责义务,减少公众对警察执法的对抗情绪。同时也应着重培养基层一线业余宣传队伍,使一线民警能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最深刻的体会和真情实感的细节反映出来,形成信息或新闻报道报送宣传科,宣传科将来稿分类,从各个不同侧面总结执法为民的典型事迹,以快讯形式在公安系统内部通报,择优录取以报道形式向电台、电视台、报刊投稿。对写得比较多的和写得比较好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扬奖励,以激励机制调动一线干警投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浓郁的宣传氛围,使一线警察的良好形象更好地展示在群众面前;使公众能从各个不同测面、不同角度了解到警察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社会治安稳定奉献自己一切的模范事迹;使警察执法为民的生动细节感动千千万万公众;使警察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思想作风、执法能力、奉献精神得到公众认可,消除公众对警察的误解,提高警察公信力,架起与公众沟通的桥梁。三是执法为民提高自身影响力。以人为本,公正文明执法。基层一线民警要主动与社区公众联系,让公众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常串百家门、知百家情、办有家事。急为群众所急,想为群众所想,做为群众所盼。社区民警要疏理排查本辖区内有劣质行为的重点人口和问题少年,做好教育防范工作,把守犯罪第一道防线。主动关心服刑人员家属生活冷暧疾苦,为服刑人员特困家庭帮扶解困,消除服刑人员对公安警察的敌视态度,激发服刑人员从内心深处痛恨自己的犯罪行为,悔过自新,好好改造。对刑满释放人员,做好跟踪监督和思想教育工作,与职业介绍所联系,帮助刑释人员解决就业问题,使刑释人员有业可就,生活有着落。消除刑释人员的悲观失望情绪,激发刑释人员彻底改邪归正,重新做人,有效减少累犯案件发生,减少公安工作量,使公安警察能从繁忙中解脱出来,有足够时间精力去学习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执法质量,步入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四是打造品牌提高自身影响力。警察良好形象等同于商品的商标,人们对商品质量性能的认识是凭商标判断,任何商品主要获得名牌商标,人们就认为其质量是好的。根据这个哲理,公安警察只要打造良好品牌,就如商品创出名牌一样能获得群众信任,有了信任就可架起警察与公众的联心桥。因此,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要把打造警察品牌放在首位,明确执法就是服务的宗旨,摒弃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冷、硬、横、推行为,纠正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现象,从公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做起,树立警察的良好形象。举止文明、热情柔和、谈吐得体、风纪严整、做到送礼不收、请吃不去、私利不谋、一尘不染、严于律己、权为民用、利为民谋、事为民办。自觉做到讲事业不辱使命,讲敬业不求名利,善于与公众沟通互动,勇当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先锋,叫响“有难找警察”的口号,塑造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楷模,打造公正文明执法的品牌,让公众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密切警民关系。
(四)明确公关思路,探索公关方式。一是实行人文关怀。在法律框架范围内主动与相关公众沟通,运用警察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贯穿各项公安工作。在执法过程中,实行人文关系,以情动人、晓之以理、晓之以法,尊重公众人格,体恤公众要求,顾及公众基本生活,使相关公众理解信任、配合默契,消除公众对警察不满情绪,让公众领略法律威严,也享受法律所固有“温情”,形成警察关爱公众,公众也关爱警察的良性互动,达到执政效果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实现社会稳定和谐。二是沟通艺术方式。沟通是信息的传递与理解传递过程,首先要将自己的善意和友好主动地表达出来,运用语言艺术和人文关怀行动进行教育、感化、疏导等,以获得对方的认可与支持,实现沟通过程的真诚交流、相互接纳,认识对方,理解对方,消除误解,使对方信任,达到思想上共鸣。三是实施公关活动。百智之首,知人为上,了解相关公众的个性爱好、心态、期望值等情况,对相关公众意图了然于胸,牢牢掌握主动权。针对不同性质、不同问题的相关公众,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公关方案;对群体性事件要透过扑朔迷离纷繁复杂的表象,分析问题要害;客观地分析相关事物情形的发展趋势,对协调沟通工作的发展变化要有准确预测和先期谋划;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和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在实施公关过程中,把法律法规、教育、疏导贯穿始终。讲究灵活应对策略,紧紧围绕问题要害巧妙设问,善于把握协调沟通时机,紧紧围绕相关公众思想变化设问,善于捕捉新的变化,洞察未来,未雨绸缪,见微知智,循序渐进,逐渐渗透,步步深入,击中要害,使相关公众敞开心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实现双方沟通互动,因势利导与相关公众陈述利害,分析其行为于己于人于社会都不利,使相关公众从灵魂深处认识错对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痛改前非,密切配合公安警察做好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工作,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实现社会治安稳定和谐。
第二篇:浅议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浅议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社会群众对公安工作及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安机关作为国家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治安防范和服务群众等多重任务,日常工作涉及各种社会领域,与公众的接触面广,要想更好地履行职责,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充分重视公共关系。在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对内提升队伍素质,增强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对外加强警民之间的双向沟通和理解,密切警民关系,树立公安队伍良好形象,增进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警察公共关系的内涵
警察公共关系是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公安机关通过各种活动与公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公安机关谋求内部团结、外部发展的重要手段。警察公共关系是警民关系在新时期的拓展和延伸,是在原有警民关系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新型警民关系。警察公共关系不单是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还包括公安机关与其它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团体以及新闻媒体等之间的关系。
警察公共关系的实质可以概括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谋求互动,共创和谐”。公安机关只有加强内部管理,管严队伍、规范执法、完善警务,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在于发挥公安机关主力军作用的同
时,根据“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思路,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主动安全防范,创新平安建设的社会参与机制,动员全社会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对公共关系建设越来越重视,相继开展了“大讨论”、“大接访”、“三项重点工作和“三项建设”等活动,加强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沟通。如开展“大走访”、“警民恳谈“等,向辖区群众代表报告工作,主动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大力宣传典型,用典型来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不断地拉近警民之间的距离,赢得了群众的信赖、理解和支持,推动了公安事业进一步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警察公共关系还是很不平衡,公共关系危机现象也在不断增多。
(一)认识不够重视、民警热情不高。由于公安机关内部对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方面的知识缺乏培训,特别是基层派出所民警对公共关系建设不够重视,只是机械地按照上级的部署开展公共关系建设活动,民警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热情不高。
(二)公关措施太少、手段简单生硬。受传统公安宣传思维定势的影响,基层公安机关仍然是通过宣传手法进行类似公共关系建设的活动,使得开展公关的方法不多、措施不多,短期行为较多,重视长期的比较少。其实,公共关系活动不等同于公安宣传,公安宣传只是公共关系的途径之一,而且,大多数公安宣传只是单向传播,宣传常常是灌输式的,往往很难评价其效果。
(三)公关意识缺乏、阵地拓展不够。由于基层公安机关对于公共关系建设重视不够,理解不深,使得基层民警缺乏平时的公关意识,只注重上级安排的公关任务的完成,局限于公关工作,工作缺少主动性、针对性,很难在公众中形成效应。
(四)公关能力较弱、民警素质不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财、物的大流动,客观上造成人际关系越来越疏远,同时,群众的法制意识、监督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群众对警察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些都增加了建立和谐警民关系的难度。部分基层民警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当前复杂的治安形势,缺乏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技能,直接影响了警察公共关系。
三、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实践
近年来,公安机关在实施警力、装备向基层倾斜的同时,牢固树立警察公共关系理念,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创造性,在公共关系建设方面作了不少努力,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确立起一个热情服务、严格执法、清正廉洁、亲民守信的良好警察队伍形象。
(一)以恳谈活动为载体,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警民恳谈”活动旨在主动与百姓“零距离”沟通,倾听意见,切实掌握百姓的需求和意见,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得到了百姓的拥护而积极参与,使警民关系进一步融洽、和谐。“警民恳谈”的形式、对象、内容都不特定,民警与群众之间面对面、平等交流与沟通,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群众的发言权、知情权和参与权,开辟了一条新形势下增进密切警民情感、构建警民和谐关系的全新道路,对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主动跟进服务,警民互动共创平安。当前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发展经济,但是发展经济也带来了各类矛盾的凸显,公安机关如何在“保平安、促发展”中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显得有为重要。落实“服务经济发展十七条举措”,在工业园区和风景点,及时设立警务室,适当安排警力,主动跟进服务,组织巡逻队伍和外来人口专管员,警企携手共创造和谐安定的发展环境,切实营造了全社会都能理解、关心、支持公安工作,共创和谐平安环境的良好格局。
(三)加强典型宣传,树立警察良好形象。基层派出所民警经历的大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但为民服务无小事,只要真心诚意为百姓办实事,都能体现出民警博大的爱民情怀,其实,通过社区民警真心为民的小事宣传同样可以打动人,达到树立警察良好形象的目的。
(四)提升队伍素质,构建和谐警营。近年来,公安机关以“轮训轮值”和岗位练兵活动为契机,加强民警基本体能、基本技能、基本礼仪等日常训练,全面提高了基层民警整体的综合素质。要认真扎实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风建设年等活动,从而使全体民警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理念,进一步端正了警风,树立了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当前,在提升民警素质的同时,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关爱民警,从优待警措施的落实。在公安工作面临的任务艰巨繁重的新形势下,民警的工作、生活节奏更为迅速,压力更为巨大。因此,公安机关要切实关爱民警身心健康,帮助民警解决实际困难,激发民警工作热情,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途径
群众是开展公安工作的力量来源,是公安工作发展的根本保证,离开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公安形象危机不可能从根本上改观。警察公共关系的好坏在于民警本身,作为公安机关可以影响别人,改善形象,但更可以改变自己。所以公安机关应当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社会公众,主导警察公共关系的改善。
(一)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升派出所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内部公共关系建设要以人为本,公安机关处于公共关系的主导地位,是影响公共关系的主动因素。坚持科学治警,全面提升公安机关民警的综合素质,是夯实警察公共关系与社会各界互动的基础。一是抓思想教育不放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三会一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等手段,教育全体民警用法律意识审视警务活动和警民关系,突出公安民警高尚品行、人格和精神境界的培养,从根本上筑起防止腐败的第一道防线,做到严格、公正执法,文明、规范执勤。二是抓执法质量不放松。抓好执法质量的根本方法是靠制度。加强对办理行政、刑事案件每一个环节的跟踪监督,着力监督体系,从根本上规范警务活动,保障执法质量不滑坡。三是抓素质强警不放松。从狠抓正规化入手,突出政治、业务、文化、法律素质的提高和养成,做到思想上重视,组织上健全,内容上具体,措施上落实,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以提高做好公安工作的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四是抓从优待警不放松。基层派出所民警工作琐碎繁杂且无休无止,休息时间不能得到保证,不仅承受着繁重的工作压力,还承受着各种来源于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从优待警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民警的实际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包括生活、工作、心理等方面,同时应丰富警营文化,从而达到凝聚警心、构建和谐警营的目的。
(二)建立外宣机制,增强派出所工作的透明度。通过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派出所工作的实际情况,提高全社会对派出所工作的认知度和人民群众对派出所工作的认同感。首先是要运用恰当的传播手段。通过与人民群众进行各种信息交流,在派出所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彼此沟通、互相理解的桥梁,争取群众的最
大支持。可以充分运用社区宣传资源,向辖区群众宣传公安工作和防范知识。通过警校共建、警企联谊、警民联防等形式来组织警民互动,赢得公众的支持、理解。同时,加强典型宣传,挖掘民警亲民为民便民事迹,树立良好形象,拉近警民之间距离。
(三)增强全警公关意识,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良好形象的树立,离不开每一位民警的努力和付出,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了解往往是从每一位民警身上得到的。在日常公安工作中,派出所民警与公众直接打交道的机会和时间最多,责任区民警对待群众的态度就代表了整个派出所甚至于整个公安机关的服务形象,基层派出所民警的一言一行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就代表着人民警察的形象。因此,派出所民警应时时处处注意自身形象,在打击处理、服务群众、基础排查等每一项工作中,既要注重工作效果,也应借机推介自己,适时宣传便民、利民、为民做法,树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四)切实做好公关,营造警察公共关系良性发展格局。增进公众对警察公共关系的良性循环,不断强化基层派出所的正面形象。巧妙运用借势、顺势、造势等公关手段及技巧,精心开展公关活动,活动应取得乡镇(街道)、村居(社区)等支持,借助可以借助的一切力量,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公众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中,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切实考虑到群众的利益,想群众之所想,这样才能使警察形象更加深入民心、使公众更加满意,从而实现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创造和谐的警民关系,不断推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上饶县公安局:苏纲青)
第三篇:警察形象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作为一名部队转业军人,能加入公安队伍使本人具有巨大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但在进入公安队伍之后,使我感觉到公安和部队之间有不同之处,特别是在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方面,现本人就这方面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当前影响人民警形象的主要问题
当前,公安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各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形象从总体上说也是好的,特别是近几年经过开展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的洗礼,结合“三基”工程建设的开展,大力开展苦练基本功活动后,广泛民警的警容警姿和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人民警察形象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率稳步上升。但是,队伍中仍存在一些群众反映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1、警察作风不实。警察的作风形象反映了警察的内在素质,直接关系到警察队伍的形象和战斗力。作风不好,必然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进而影响警民关系,影响群众信任。在少数民警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作风现象,如对待群众态度生硬,警容风纪不整,生活作风不佳,工作作风飘浮,存在着形式主义等问题。
2、警察执法不公。人民警察是武装性质的国家行政司法力量,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忠于职守,严格执法。警察的执法能否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是警察组织的生命线,直接影响警察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也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在当前一些地方和个别民警身上,存在着执法不公、执法不严和执法随意性的现象,有的民警自持手中有权,执法时对群众态度粗暴,特权思想严重,影响了人民警察的形象。
3、警察服务不佳。警察组织的一大基本职能就是公共服务,警察的服务态度、服务形象直接影响着与公众的关系。在一些民警身上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个别民警服务意识淡薄,甚至还存在“冷、硬、横”等现象,一些地方仍还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损害了公安机关在公众中的形象。
4、硬件建设滞后。环境能约束人、改变人,形象建设不仅要注重软件建设,也要注重硬件建设。良好、规范的硬件建设能促进软件建设,如规范、洁净的服务场所能给公众一种信任感和良好印象。当前,一些地方公安机关的办公、办证服务场所存在“脏、乱、差”等现象,与社会发展和公众的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也影响了公安机关自身的形象。
二、影响人民警察形象问题的主要原因
影响人民警察形象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主观上的原因是主要的。其主要原因有:
1、思想认识不足。警察形象建设和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对于促进公安工作和争取公众的支持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在公安机关中对警察公共关系和警察形象建设的重视不够,缺乏应有的氛围,只注重于布置和完成工作任务,而忽视警察形象建设和警方公共关系,忽视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甚至认为只要落实好工作就行,视形象建设等为形式主义,习惯于孤军作战,不去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在一些民警中,对警察形象建设和警察公共关系不能理解、也不去理解,在工作中与群众接触时,不注意自身形象,也不去与群众进行沟通,思想观念落后。
2、宗旨观念淡薄。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的力量源泉,公安工作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公安工作就难于开展,任务就难以完成,公安机关只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才能有坚强可靠的群众基础。当前,在部分民警中存在着群众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等问题,损害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一些民警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不注重学习提高,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错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蔓延,个别民警公仆关系颠倒,对待群众态度粗暴,耍特权,摆威风,严重败坏了警民关系。
3、民警素质不高。一个人外在的形象是内在素质的反映,素质越高反映在外在的气质和形象也就越好。而目前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一些民警文化知识偏低、业务素质较差,执法水平不高,工作方法简单,工作效能低下,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和现实斗争的需要,群众对此很不满意,民警队伍的素质已经直接影响了与公众的关系,影响了警察队伍在公众中的形象,并已成为公安事业发展的“瓶颈”。
4、文化建设滞后。警察组织文化包括文化的外显部分如组织中的办公室、设施等,也指较深一层的制度形态的东西,还反映的是最深层的警察精神文化,是警察形象建设的核心。长期以来,有许多地方不重视警察文化建设,警察组织文化建设严重落后。有的地方软、硬件建设没有协调发展。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重视警察精神文化的建设,没有形成使人积极向上和生动活泼、和谐的文化氛围,影响了队伍的精神面貌,影响了警察队伍的形象建设。
三、推动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1、增强法制观念,规范执法行为。
第四篇:警察形象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警察形象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为一名部队转业军人,能加入公安队伍使本人具有巨大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但在进入公安队伍之后,使我感觉到公安和部队之间有不同之处,特别是在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方面,现本人就这方面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当前影响人民警形象的主要问题
当前,公安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各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形象从总体上说也是好的,特别是近几年经过开展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的洗礼,结合“三基”工程建设的开展,大力开展苦练基本功活动后,广泛民警的警容警姿和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人民警察形象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率稳步上升。但是,队伍中仍存在一些群众反映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1、警察作风不实。警察的作风形象反映了警察的内在素质,直接关系到警察队伍的形象和战斗力。作风不好,必然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进而影响警民关系,影响群众信任。在少数民警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作风现象,如对待群众态度生硬,警容风纪不整,生活作风不佳,工作作风飘浮,存在着形式主义等问题。
2、警察执法不公。人民警察是武装性质的国家行政司法力量,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忠于职守,严格执法。警察的执法能否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是警察组织的生命线,直接影响警察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也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在当前一些地方和个别民警身上,存在着执法不公、执法不严和执法随意性的现象,有的民警自持手中有权,执法时对群众态度粗暴,特权思想严重,影响了人民警察的形象。
3、警察服务不佳。警察组织的一大基本职能就是公共服务,警察的服务态度、服务形象直接影响着与公众的关系。在一些民警身上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个别民警服务意识淡薄,甚至还存在“冷、硬、横”等现象,一些地方仍还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损害了公安机关在公众中的形象。
4、硬件建设滞后。环境能约束人、改变人,形象建设不仅要注重软件建设,也要注重硬件建设。良好、规范的硬件建设能促进软件建设,如规范、洁净的服务场所能给公众一种信任感和良好印象。当前,一些地方公安机关的办公、办证服务场所存在“脏、乱、差”等现象,与社会发展和公众的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也影响了公安机关自身的形象。
二、影响人民警察形象问题的主要原因
影响人民警察形象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主观上的原因是主要的。其主要原因有:
1、思想认识不足。警察形象建设和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对于促进公安工作和争取公众的支持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在公安机关中对警察公共关系和警察形象建设的重视不够,缺乏应有的氛围,只注重于布置和完成工作任务,而忽视警察形象建设和警方公共关系,忽视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甚至认为只要落实好工作就行,视形象建设等为形式主义,习惯于孤军作战,不去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在一些民警中,对警察形象建设和警察公共关系不能理解、也不去理解,在工作中与群众接触时,不注意自身形象,也不去与群众进行沟通,思想观念落后。
2、宗旨观念淡薄。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的力量源泉,公安工作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公安工作就难于开展,任务就难以完成,公安机关只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才能有坚强可靠的群众基础。当前,在部分民警中存在着群众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等问题,损害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一些民警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不注重学习提高,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错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蔓延,个别民警公仆关系颠倒,对待群众态度粗暴,耍特权,摆威风,严重败坏了警民关系。
3、民警素质不高。一个人外在的形象是内在素质的反映,素质越高反映在外在的气质和形象也就越好。而目前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一些民警文化知识偏低、业务素质较差,执法水平不高,工作方法简单,工作效能低下,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和现实斗争的需要,群众对此很不满意,民警队伍的素质已经直接影响了与公众的关系,影响了警察队伍在公众中的形象,并已成为公安事业发展的“瓶颈”。
4、文化建设滞后。警察组织文化包括文化的外显部分如组织中的办公室、设施等,也指较深一层的制度形态的东西,还反映的是最深层的警察精神文化,是警察形象建设的核心。长期以来,有许多地方不重视警察文化建设,警察组织文化建设严重落后。有的地方软、硬件建设没有协调发展。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重视警察精神文化的建设,没有形成使人积极向上和生动活泼、和谐的文化氛围,影响了队伍的精神面貌,影响了警察队伍的形象建设。
三、推动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1、增强法制观念,规范执法行为。就是要抓好执法形象建设,以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总目标,加强对民警的岗位执法培训,树立执法如山的执法形象。在实践中重点是以促进公平正义为核心,认真解决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执法公正。在行政执法中,要着重解决在实施交通违法处罚和交通事故处理中不严格按程序办案,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问题;执法不严、不公,办人情案、关系案的问题。
2、增强效率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就是要抓好警察队伍的作风形象建设,要从公安机关的各级领导班子抓起,以身作则,同时加强对民警的管理教育,切实转变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学风、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形成公安机关上下良好的警风。要着重解决一些岗位和民警在思想作风上存在的宗旨意识淡薄、服务观念不强,群众观念淡薄,不愿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愿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不够牢固的问题;在学风上存在的不勤学、不深思、不苦练,创新意识不强、搞本本主义、缺乏基本功的问题。
3、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执法观念。就是要抓好服务形象建设,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重点,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推出为民、便民、利民措施,实现执法观念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重大转变,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树立优质的服务形象。
4、增强上进意识,转变民警素质。要把握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关键,不断提高民警素质。形象是个体内在素质的反映,素质是战斗力的保证,只有大力加强在职民警的教育培训,提高民警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民警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警察作为公务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具备良好的素质。一是要加强对民警的思想教育,突出政治理论教育、宗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民警思想政治素质,强化宗旨意识,做到爱岗敬业,忠实履行人民警察的神圣使命,打牢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二是要加强民警的法律知识和业务素质的培训,强化法治意识,履行好职责,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三是要加强队列和警体技能的培训,确保民警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规范警容警姿,提升警察的仪表形象;四是要加强对民警的警察礼仪教育,抓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的贯彻落实,使民警懂得在各种场合处理人际关系和与公众交往中正确的言行举止和必要的礼节,以促进民警能更好地履行职责,提升民警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和广大民警来一起重视,共同努力,才能逐步提升人民警察在公众中的形象,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提高公安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让我们从每一个小步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树立优良警风,铸就忠诚而富有战斗力的警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方向,以新时期公安工作为指导,为建设和谐、文明惠州作出人民警察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警察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警察教育培训之实践教学模式建构探析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警察教育培训领域里最普遍的话题是应转变培训方式,提高警察培训的效果。警察培训的成效不显著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认为警察培训教学中警务理论与执法实践的分离是导致针对性不强的重要因素。回顾近几年警察教育培训在理念、内容、方式等各方面的确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我国目前的警察培训主要是理论灌输型警察培训,没有考虑到警察已有的警务理论和执法经验,致使教学与警察的实际执法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对参训者的实际工作没有明显的指导作用。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四川I警察学院警察教育培训的经验,谈谈警察教育培训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有关问题。
二、警察教育培训实践教学的内涵分析
当前警察培训的症结在于对警察培训的内涵认识不清、培训目的模糊,以警察职业能力培训为主线的思路尚未贯通,教与学的运行不相协调。我们认为以警察职业能力为逻辑起点,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是增强警察教育培训成效的关键环节。
(一)以提高警察职业能力为警察培训的逻辑起点。
警察教育培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传统教学观念和理论影响的必然结果。多年来,警察教育培训教学一直基于“课堂一教学一考核”的线性范式的教学方式,被动陷入“课堂为主、教师中心、灌输驱动”的境况。培训教师习惯于:所有理论知识都是有用的,警察职业能力即理论知识的运用,因此,理论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理论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只要理论知识过硬,获得警察职业能力就很容易。由此形成了理论灌输为主的培训模式,导致教育培训脱离警察职业活动的过程。而“人的能力是在人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与活动保持着紧密联系”…。如学习能力与学习活动有关执法能力与执法活动有关。警察职业能力是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实施行政行为和司法行为必须具备的特殊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警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既不是二般意义的实践能力,更不是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而是针对警察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特殊能力。由于警察职业能力的特殊性,警察职业能力应是一种“整合职业能力”[2],即从警察职业角色的功能角度来界定能力,这种职业能力是与警察所处的职位与工作角色相联系的,或是与执法情境相结合,在现实的警察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政治素养、公安法律和业务知识、警务技能和执法态度的整合。
新近出台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也指出,干部教育培训应遵循“全面发展,注重能力”“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3]㈣则警察培训是一种职后培训,是终身的伴随警察职业生涯的教育,职业能力培养应是警察培训的目标。因此,警察培训的目标要指向警察职业能力,内容要围绕警察职业能力方式要着眼警察职业能力,抓住了警察职业能力培训,就找到了解决警察教育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着力点。这就要求警察培训教学必须以培养警察职业能力为目标,训练学员适应警察职业所需的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开拓能力。
(二)警察教育培训教学的实践取向。
警察职业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职业,它要求民警不仅掌握警务理论,更强调实战能力。过去我们在培训中也尝试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但参训民警仍未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要想让学员真正积极、主动掌握所训内容,必须让学员参与其中,正如西方谵语所说:“告诉我,我就会忘记;教我怎么做,我也许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将能够理解。” 以警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指向来建构的警察教育培训模式,要求培训教学采用完全不同于学科理论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是以警务实践为“先导”和“主线”、以“从做中学”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性培训”。这一培训模式要求创造条件,使参训者置身于真实的或拟真的执法环境中,把知识传授与执法任务紧密联系,使参训者能有效地结合情境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工作本位培训与职业能力培训的结合。
因此,警察教育培训的实践取向就是指在教学中要立足现实、联系警务工作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参训民警的能动实践,切实提高学员的理论认知和执法能力,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和“教”与“行”的有机结合,达到警察教育培训的预期目的。要在警察教育培训中实施实践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为主、教师中心、灌输驱动”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课堂与实践并重、实践为主、学员中心、探究驱动”的新的教学模式,切实将参训民警执法实践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将业务知识与业务操作结合起来,努力避免过去“教师讲、学员记”灌输式教学的弊端,以科学的训练来引导警察培训教学的实践取向,使“学员是培训的主体”的观念成为现实。“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认识这一规律的重要意义在于必须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活动起来,既动脑、又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静听、静观。这是涉及教学观念变革的一项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4】(115页)。为此,警察培训教学要确立学员的主体地位,坚持实践取向,使公安业务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的参与尝试相结合,以学员的能动实践为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条件,以提高学员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三、警察教育培训实践教学的模式建构
(一)警察教育培训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
警察在职培训一直被认为是改变警察理念、提高警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但是传统“讲授式”培训模式的错误理论假设(只要警察被传授了某种理念、公安业务知识或警务技能,他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到警察执法实践中,并改进其执法行为)导致了培训效果不显著。事实上,真正对警察执法实践产生影响的是警察头脑中的实践性知识,即与警察执法行为有关的,尤其是与警察职业或执法实践活动有关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警察执法中真正信奉的,实际使用的知识,支配着警察的思想和行为,是警察职业的立身之本。因而,警察的职业能力不仅取决于警察的理论知识有多丰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警察的实践性知识的多少,这就决定了警察培训要注重警察实践性知识的培养。而实践性知识“仅存在于实践中,并且获得它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学徒制来掌握,这并不是因为师傅能教给他,而是因为这种知识惟有通过持续不断地与长期以来实践它的人相接触才能获得”。
因此,要形成“以训带讲、以练带授”警察教育培训参与机制,构建“实践体验”与“内化践行”的“训以致用”的警察职业能力为目标指向的警察教育培训实践教学模式。即通过警察教育培训实践教学,构建学员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现实情境,使警察在实践参与中运用法律法规、公安业务知识,主动探究、发现警务实战中的问题,并运用所学法律法规、公安业务知识研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强警察意识、提高职业能力。它要以开发问题解决型思维和提高自主学习欲望为目的,将“知识传授型培训“转变为“问题解决型培训”。
警察教育培训的对象大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强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学员还带着问题来培训。因此,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来建构“基于问题的培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它对改造传统低效的、以课程为基础、理论灌输为特征的警察培训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基于问题的培训”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1.基于问题的学习(培训)。“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问题的学习源于杜威的问题教学法理论,目前,受到众多教育培训领域的重视。它是将“学习抛锚(anchor)于具体的问题之中的一种情境化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基于问题的培训方式以培训小组的形式进行,由教师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文字参考资料、图片、模型、影碟、现场)和学习方法的适当指导,让学员解决拟真情景中的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其目的是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包括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自主决策、信息选择等能力。
2.“从做中学”。“从做中学”是杜威提出的一种学习观。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而且“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在论及“从做中学”的内涵时,杜威批判了传统的“从听中学”的消极静坐的被动方法,指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好办法”基于杜威的观点,我们主张以警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用警察职业能力来吸纳并整合培训内容。对于警察培训而言,应从“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之类的问题人手,来设计警察培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三)“基于问题的培训”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联系警察教育培训的特点,“基于问题的培训”可以成为警察培训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即从警务实战出发,与警察的工作经验密切联系,与公安工作的发展形势密切联系,立足工作本位,在警务实战中找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澄清疑惑、学习公安业务知识、并提高素质、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这种工作本位的培训就是一种实践性培训。采取“基于问题的培训”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程序和教学步骤安排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设问题情景(课堂设问、案例、任务)——驱动探究与获得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卜反思与矫正。
1.创设问题情景——警察培训实践教学的操作平台。“基于问题的培训”将问题作为警察培训教学的起点。学员围绕问题解决有目的、有针对性获取知识。为此,教师要善于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问题既可来自参训警察,也可由教师拟定。警察培训内容的实践性决定了在设计问题时,要针对警察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员头脑中的困惑,根据各级各类培训的要求,设计系列的、递进的警务理论知识和警务技能项目,并体现这些特征:(1)确定参训警察所需获得的法律法规、公安业务和警务技能,由此出发设计要解决的问题;(2)问题应该是实际的与真实的问题,从而在参训警察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3)将培训置于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培训内容的情境与应用知识的情境要具有类同性,这样可以促进参训者对知识的提取。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可以让学员置身于一个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尤其让学员产生问题意识,在自己的已知与未知之间出现矛盾、形成困惑,从而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和主动学习思考的内在动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警务理论、业务知识、法律法规、警务技能和侦查策略等,可以实现培训内容在新问题中的转移。此外,学习的实例还可以运用到与此类似的问题解决中。2.驱动探究与获得体验——警察培训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针对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参训者有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需求,才会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培训活动中。参训警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合作讨论,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员通过身体力行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进行主动探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警察培训教学要以提高警察职业能力为目标指向,最终要解决警察的公安业务素质、警务技能和操作能力,实践参与,践履探究是让参训警察在实践中增强业务素质和实战技能的基本条件或重要途径。“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警察培训中的主动探究可涉及理论学习、现场演练、模拟实战、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在探究过程中,学员运用已有的经验,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并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接受培训相比,探究培训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参与性。学员主动探究的过程还是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并得到锻炼的过程,也是学员亲历亲为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学员通过主动探究在认识方面增强了对党的公安工作的理解,对警察职业道德的认同等;在操作方面获得了对公安业务、执法程序、警务技能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运用侦查谋略分析案件的思路和方法等,这些经验的体验对于实现警察培训教学的目标是十分必要的,能够真正促进警察职业能力的形成。
3.反思与矫正——警察培训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基于问题的培训”是警察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强调培训教学活动的现实性、问题性和参与性,强调以学员为中心,以警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为目标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关键。学员在探究与体验过程中获得了多方面的经验,但也存在差异和不同。因此,要保证教学质量,还需要对学员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加以反思与矫正。这不是像过去教学中由教师作结论,而是引导学员对已解决的问题和做法进行反思,明确得失,积累经验,矫正错误与偏差,并在辨析不同观点和做法的过程中增强执法观念,提高职业能力。因此,在反思和矫正阶段,教师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员对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法的把握,而不是单纯地记住一些结论性的知识。
与传统警察培训教学相比,“基于问题的培训”的实践教学模式抛弃了传统课程化培训模式的理论灌输式教学,不再预先设定必须学习的知识专题,转而关注学员通过问题解决来获得多方面职业能力的发展;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和有效的合作者。因此,为提高警察培训的教学质量,无论在晋升培训中还是在岗位培训中,我们都可以尝试运用“基于问题的培训”来克服传统警察教育培训模式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