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刑事科学技术
第一节 刑事科学技术概论
一、刑事技术概念与研究对象
刑事技术通常是指刑事物证技术,它是公安、司法机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依法对案件中可能成为物证的物品、物质、文书和痕迹进行发现、提取、分析、记录和鉴定时,所使用的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刑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是物证。
物证是指能够以其外部特征、物质属性、所处位置以及状态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客观存在的物品、物质或痕迹。
(一)人体物证:伤亡的人身、尸体和人体组织、体液、排泄物及其斑迹。
(二)痕迹物证:手印、足迹、牙印、工具痕迹、枪弹痕迹和整体分离痕迹。
(三)文件物证:书写的标语、传单、信件、作案留言、货币、票证、印章印文等其他印刷品以及摄录的人像、录音、录像。
(四)物品物证毒物、毒品、纤维、炸药、金属碎屑、塑料、橡胶玻璃、泥土等.
(五)关联物证:现场访问笔录、勘查笔录、现场绘图、现场照相、现场摄相。
二、刑事技术的任务
1、发现、提取和记录犯罪现场上的各种痕迹物证
2、查明形成痕迹、遗留物质的条件、机理和原因。
3、确定案件中物证的种类属性。
对物证或物证所反映的客体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人或物进行鉴别。
如:根据人体伤痕推断凶器的种类。
锐器创通常反映为:创口哆开,可呈梭形、菱形或裂隙状;创缘整齐,无挫伤带;创角锐利;创壁平滑;创腔中无组织间桥;创底平整,多小于创口。
钝器创通常反映为:创口常呈不规则状;创缘不整齐,常有明显的挫伤带或呈撕裂状;创角钝或呈分裂状;创壁参差不齐;创腔中有组织间桥;创底较大而不平整,常大于创口而成囊状。
4、解决人和物的同一认定问题.
5、解决案件中其他技术问题以及研究和开发新技术。
其他技术问题:如图片中的人像、物品认证,视频录像的人物鉴别,动作习惯和整体分离痕迹物证的检验、鉴定等。
开发新技术:如视频侦察技术、GPS精确定位或通讯信号模糊碰撞、潜在痕迹物证显现的新技术等。
三、刑事科学技术的作用
(一)分析案件(或事件)的性质,确定是否立案。
(二)分析作案手段、作案过程
(三)分析作案人的特点
(四)提供侦查方向
(六)认定作案人、作案工具
(五)有助于审查证人证言及犯罪嫌疑人的口供 四刑事科学技术的内容体系
1.刑事摄影:现场照相、辨认照相、物证照相、检验照相以及现场录像等。
2.痕迹检验:手印检验、足迹检验、工具痕迹检验、枪弹痕迹检验以及牙印、车辆痕迹检验等。
3.文件检验:笔记检验、言语识别、印章检验、印刷文件检验、污损文件检验等。4.刑事化验:毒物化验、毒品化验以及附着物、遗留物、残留物的检验。
5.法医物证:人体组织、血液、精斑、唾液、毛发等。
六、物证鉴定的概念和种类
(一)物证鉴定的概念
物证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具有专门知识或专门技能的人,受公、检、法、司机关的指派或聘请,根据委托鉴定单位提出的要求,对案件中有关物证方面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检验,并作出鉴定结论的一种特殊科学活动。物证鉴定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物证鉴定是根据有关部门办案人员的要求进行的
2.物证鉴定的主体必须是具有专门知识或专门技能的人
3.物证鉴定的任务是解决委托单位提出的要求
4.物证鉴定是一项诉讼活动
(二)物证鉴定的种类
1.按照物证鉴定的对象不同划分(1)痕迹物证鉴定
(2)文件物证鉴定(3)化学物证鉴定(4)生物物证鉴定(5)音像物证鉴定
2.按照物证鉴定解决问题的不同划分
(1)同一认定
(2)种属认定
(3)其他技术鉴定
对痕迹物证拍照时要注意镜头的光轴垂直于被拍物的平面,并放上比例尺。第一节 犯罪现场的概念及分类
一、犯罪现场的概念及分类
是指犯罪分子故意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以及遗留与犯罪有关痕迹、物品的一切场所。
犯罪现场是犯罪活动的“遗址”,是犯罪行为客观、真实的反映,是获取犯罪信息,收集痕迹物证的“宝库”,也是认定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分析判断整个犯罪的出发点和物质基础。
三、犯罪现场的分类
(一)按犯罪现场有无变动情况,可将现场分为原始现场和变动现场。
1、原始现场是指犯罪现场形成后到勘查前,其原始状态基本上未受到人为或者其他外来因素变动或破坏的犯罪现场。
由于这类现场保持了作案的原貌状态,能够客观、真实、全面的反映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目的、作案手段和犯罪过程,所以对现场勘验具有很高的价值。
2、变动现场是指由于人为非故意或者自然的原因,使现场的原始状态受到部分或者全部改变的犯罪现场。
要想完全避免变动现场的出现是不可能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现场几乎都是变动现场.为什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现场几乎都是变动现场?
原因一:有时为了急救人命,排除险情,不得不触及现场的个别部位。
原因二:由于不懂现场保护的知识,或采取的保护措施不当使得现场受到破坏.原因三:由于自然的因素,尸体及现场的环境已受到破坏。
原因四:由于个别民警违反了现场保护的要求和现场勘验的规范,所以破坏了现场。这样分类在实践中有什么意义?
选择合适的勘验方法;有助对案件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既要重视原始现场,也要重视变动现场。
既然实践中没有原始的现场,那么我们以什么标准来划分原始现场和变动现场?
应该以现场中的变动是否足以影响侦查人员对案件的认识和分析判断为标准。
(二)按照根据多个现场形成时,主要犯罪行为发生的地点分类 主体现场:是指犯罪分子实施主要犯罪行为的处所。这类现场的痕迹物证往往比较多且集中。关联现场:是指主体现场以外同犯罪行为相关联的场所。这类现场往往痕迹物证分散,并且与主要犯罪行为的关联度较低。
(三)按照根据多个现场形成的先后次序分类:第一二三现场 第二节 犯罪现场勘验的程序
现场勘验的三大层次:整体层次;局部层次;个体层次。
一、犯罪现场的整体巡视
整体巡视又称巡视现场,是指勘验人员在不进入现场的情况下,对现场周围对发案地点、周围环境以及现场内每个局部进行的多方面观察。
要求:1避免破坏现场状态及痕迹物证2注意相关证据的记录及收集3控制巡视人数 整体巡视的工作程序
1听取汇报,查明现场保护的情况,必要时对保护措施进行调整。(到达现场后听取上级领导的工作要求,并听取有关人员汇报简要案情.)2巡视现场,全面观察,固定现场整体情况。
3了解现场情况,发现、提取现场周围的痕迹物证(指定专人进行现场访问,了解案件的发生、发现经过,现场痕迹和其他物证分布有无变化;何人何故到过现场,触动了何物,遗留了什么等,做到心中有数。)
4划定勘验的范围,确定勘验的重点和顺序,选择进入现场的通道
5检查器材,准备进入现场(进入现场勘验的人员还要准备好手套、脚套、头套、口罩和现场勘查证。)
{邀请两名现场勘查见证人,参与实地勘验.} 实际工作中,是否让见证人进入现场参与实地勘验,为什么?
1、按照《刑诉法》的要求,见证人具有:观察、监督权和签名、盖章权.但是实际工作中,由于见证人不具备现场勘验的知识和技能,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对现场造成破坏;另外见证人还可能将现场的情况泄露出去。所以实际工作中,一般是让见证人站在警戒线外,靠近现场入口最近的地方。
2、下列人员不能充当见证人:
(1)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
(2)在职的公安司法人员。
(3)生理上、心理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意见者。
(4)有犯罪嫌疑或因犯罪受到刑法处罚的人。
(5)本案证人。
(6)在发案地临时居住的人。
(二)整体巡视的方法 1、对室内现场的巡视
首先观察室内现场外部状态.(观察现场所在的位置和周围环境.)(整个现场的结构以及是否有异常变化)(观察中心现场与相临房间、楼道、门窗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周围环境有无可疑痕迹物品。)
其次观察室内现场的内部状态.(有无痕迹破坏,以确定现场的出入口,或侵入现场的方式)
(室内各种物品的位置、格局)(观察尸体状况以及室内被破坏的情况)再次观察室内现场的周围环境.2、对室外现场的巡视:
首先,巡视现场的中心部位。
其次,观察现场中心的周围情况。
再次,观察现场所在位置和现场周围以及现场交通情况。
对于室外的命案现场,一般是从现场尸体所在的中心部位开始,而后逐步向外扩展观察.观察尸体与周围可疑犯罪痕迹物证的分布状况。
观察中心部位周围的情况:看有无其他遗留物和痕迹,以及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再次观察现场所在位置及
周围环境。
最后观察现场交通情况,以及现场周围有无供犯罪分子藏赃、隐身、埋尸等处所。
现场整体巡视的目的:通过了解现场的环境条件,判明现场的方向、位置,观察现场的内部概况和罪犯进出现场路线和出入口等情况,以便对现场的全貌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然后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确定实地勘验的范围,明确勘验重点,选择进入现场路线,选定勘验顺序。
三)确定勘验范围和勘验重点。
1、勘查范围的确定。要根据每类案件现场的特点和每一案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总的要求是抓住中心,照顾全面。
抓住中心.就是定准现场的中心部位,即实施犯罪活动的主要地点、场所。
照顾全面。是指勘验范围还要包括现场中心周围,可能留有痕迹物证,并与中心部位紧密相连的地点和场所
2、明确勘验的重点
(1)与案发前现场相比较,变动的物体及其周围环境。
(2)现场进出口或来去路线。
(3)被侵害人体及其周围环境。
(4)作案工具和作案凶器。
(5)作案人遗留的各种痕迹物证。
抓住中心或重点: 现场破坏较为严重,翻动面大,能反映出作案目标。与发前现场相比较,变动的物体及周围环境
被侵害人体及其周围环境。
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实施犯罪主要过程的地方。现场上遗留痕迹物证较多的地方.能较全面反映出实施犯罪的主要过程。有比较明显的犯罪后果。
照顾全面:能反映出罪犯进出现场的来去方向、路线。
勘验范围还应包括与中心现场相连,可能遗留有某些痕迹物证的地方.(四)明确勘验的重点
1、与案发前现场相比较,变动的物体及其周围环境。
2、现场进出口或来去路线。
3、被侵害人体及其周围环境。
4、作案工具。
5、作案人遗留的各种痕迹物证
(五)确定勘验的顺序
1、中心向外围勘验。
常用于现场范围不大,遗留的痕迹、物证比较集中,现场的中心部位比较明显的情况;此种勘验顺序多用于室内现场、室外的抢劫、强奸现场、交通线上的案件现场等。
2、外围向中心勘验。
常用于现场范围较大、遗留的痕迹、物品比较分散,现场中心部位不明显的室外现场(包括公共娱乐场所或车站、广场上的现场等);以及现场中心部位尽管在室内,但留在室外的痕迹物证可能受到破坏;或走近现场中心部位可能使现场外围痕迹特征遭到破坏的现场,可采用这种勘验的顺序
3、分片分段勘验。
常用于现场范围很大,或现场呈狭长地形,或有多个犯罪现场连在一起,或与案件有关的痕迹物证比较分散等情况。
如:在命案现场中涉及杀人、分尸、移尸等多个地方;交通线上的爆炸、杀人或重大事故现场,涉及到车上、车下及沿途中几个区间;或者现场环境十分复杂,为了寻找发现微量物证;或者为了寻找犯罪分子分开隐藏的尸块等,亦可采用分段进行。
4、沿犯罪人行走路线勘验。
凡是犯罪地点的痕迹反映清楚,容易把犯罪分子的行走路线辨别出来,或经过调查访问查明了罪犯来去路线时,均可按其路线进行勘查。但是,实际工作中采取这种方法的并不多见。
5、由犯罪入口处勘验。
常用于范围不大,室内物品堆放杂乱,中心不明显的现场,但入口处比较明显,可以将被撬坏的门窗,掏挖的洞口,揭瓦的部位等作为勘验的起点,进入现场后顺着物体陈列的次序进行勘验。
6、从痕迹及其他物证明显或易遭破坏处勘验。
对于现场范围较大,并且有的地方痕迹物证明显易取,或者有的地方痕迹物证易遭到破坏,可由这些地方开始。
二、犯罪现场的局部巡视
又称为犯罪现场的初步勘验,是指在不改变命案现场原始状态的情况下,现场勘验人员进入现场内部后,按照确定的勘验范围和顺序,把现场分成若干部分,逐一进行观察、记录、研究的一项勘验活动。(一)命案现场局部观察的目的1、记录固定现场状况。
2、观察现场各部分有哪些明显可见的痕迹物品及其分布状况、位置、形态和相互关系。
3、判断痕迹物品与犯罪的关系及其形成机制。
4、分析研究现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与整个现场的联系。
5、分析研究痕迹物品有无矛盾或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现象。
6、分析研究犯罪嫌疑人在现场上的活动情况,判断出入口。
7、发现异常气味和反常情况。
第二篇:刑事科学技术
刑事科学技术
学科:工学门类:公安技术类
专业名称:
刑事科学技术
学科:工学门类:公安技术类
专业名称:刑事科学技术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痕迹检验、文件鉴定.微量物证分析公安图像技术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公安、司法等部门从事刑事技术鉴定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刑事科学技术。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刑事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技术鉴定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痕迹检验、文件鉴定、微量物征分析、公安图像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自我鉴定《刑事科学技术》。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l.熟悉技术鉴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2.掌握刑事科学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痕迹、文件、微量物证的检验方法和公安图像技术;
4.具有技术鉴定的基本能力;
5.了解刑事科学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查缉、擒敌、射击、驾驶等警察技能。
主干学科:公安技术、物理、化学、电子信息科学。
主要课程:刑事科学技术概论、心理学、逻辑学、刑事证据学、现场勘察、刑审侦察学、光学仪器检验与分析。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训练、见习、实习等,一般安排实验和训练50周(约100学时)、见习10周、实习12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第三篇:刑事科学技术复习题
刑事科学技术(治安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环境温度在20℃左右,死后10小时内,尸温每小时约下降()℃。A.0.5 B.1 C.2 D.5 2.法医检验是研究并解决法律实施中有关()问题的一项专门工作。A.物理 B.医学 C.法律 D.尸体 3.法医学的研究内容不包括()。
A.现场勘查 B.尸体检验 C.活体检查 D.笔迹检验
4.法医鉴定是法医鉴定人按照法律程序,根据司法、公安机关的委派或聘请,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人身、尸体、物品等进行检验;对()进行审查,做出科学结论的过程。A.尸体 B.物证 C.文证 D.笔迹 5.脑死亡,是()功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A.脑干 B.大脑 C.全脑 D.小脑
6.一般情况下,生命的终止需一个过程。不属于死亡过程的是()A.生物学死亡期 B.濒死期 C.临床死亡期 D.扩散期 7.()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
A.生物学死亡期 B.濒死期 C.临床死亡期 D.扩散期 8.()是死亡过程的开始阶段。
A.生物学死亡期 B.濒死期 C.临床死亡期 D.扩散期 9.死亡过程的()阶段,没有抢救价值。
A.生物学死亡期 B.濒死期 C.临床死亡期 D.扩散期 10.检验呼吸是否存在,不能用(C)方法。
A.玻璃杯试验 B.镜片冷却法 C.结扎手指末端 D.泡沫试验 11.检验心跳是否存在,不能用()方法。A.听诊器 B.X光射线 C.心电图 D.泡沫试验 12.属于非自然死亡的有()
A.心脏病死亡 B.溺死 C.老死 D.脑出血死亡 13.属于自然死亡的有()A.猝死 B.溺死 C.烧死 D.溢死 14.不属于直接死因的是()。
A.心脏严重破坏 B.失血 C.中毒 D.感染 15.属于间接死因的是()。
A.心脏严重破坏 B.感染 C.中毒 D.失血 16.属于死亡诱因的是()。
A.情绪激动 B.感染 C.中毒 D.失血 17.()小时内出现的尸体变化称为早期尸体现象。A.24 B.36 C.48 D.72 18.()小时后出现的尸体变化称为晚期尸体现象。A.24 B.36 C.48 D.72 19.不属于早期尸体现象的是()。
A.肌肉松弛 B.尸僵 C.角膜混浊 D.腐败 20.属于晚期尸体现象的是()。
A.肌肉松弛 B.尸僵 C.角膜混浊 D.腐败 21.不属于晚期尸体现象的是()。A.霉尸 B.尸蜡 C.角膜混浊 D.腐败 22.属于早期尸体现象的是()。A.霉尸 B.尸蜡 C.角膜混浊 D.腐败 23.不属于超生反应的是()。
A.外界刺激下肌肉收缩 B.尸僵 C.肠蠕动 D.精子活动能力 24.肌肉松弛一般可以持续(A)小时。A.1~2 B.5~6 C.10~12 D.24~48 25.尸斑分布在()。
A.尸体背部 B.尸体臀部两侧 C.尸体低下未受压处 D.尸体枕部 26.正常尸斑呈()色。
A.黑 B.亮黄 C.暗紫红 D.白 27.尸斑一般在死后()小时开始出现。A.1~2 B.2~4 C.10~12 D.24~48 28.不属于尸斑发展过程是()。
A.坠积期 B.尸僵期 C.扩散期 D.浸润期 29.不属于皮下出血特点的是()。
A.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 B.可有炎症反应 C.边缘不清楚 D.范围常较小 30.不属于尸斑特点的是()。
A.尸体低下未受压处 B.无炎症反应
C.边缘清楚 D.范围常较大 31.户僵的发展顺序有()之分。
A.左行次序和右行次序 B.前行次序和后行次序
C.上行次序和下行次序 D.无次序 32.尸僵是由于体内()缺少而形成的。
A.三磷酸腺苷 B.核酸 C.蛋白质 D.磷酸甘油酯 33.不属于保存型尸体现象的是()。A.干尸 B.尸蜡 C.泥炭鞣尸 D.霉尸 34.属于保存型尸体现象的是()。A.白骨化 B.尸蜡 C.腐败 D.霉尸 35.尸体的毁坏不包括()。
A.人为的损坏 B.自身的腐败 C.动物的毁坏 D.自然的毁坏 36.()不能做为死亡时间推断的依据。A.尸体现象 B.胃肠内容物消化程度
C.血迹分布范围大小 D.蝇蛆生长发育情况
37.机械性损伤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不包括()。A.致伤物 B.功能障碍 C.人体组织 D.作用力 38.表皮剥脱的基本性状不包括()。A.剥脱处露出湿润的真皮 B.可有组织液渗出
C.有出血现象 D.残存的表皮呈糠麸样附着表面 39.根据致伤物的类型,创不包括()。A.钝器创 B.锐器创 C.火器创 D.挫伤 40.创的基本形态不包括()。A.创缘 B.创口 C.创腔 D.创面 41.骨折的形态不包括()。A.线形 B.凹陷 C.粉碎 D.脱臼 42.不属于钝器创特点的是()。
A.创角较钝 B.创壁不光滑 C.创腔无组织间桥 D.创底不平整 43.不属于钝器创特点的是()。A.创角较钝 B.创壁光滑 C.创腔有组织间桥 D.创底不平整 44.不属于钝器创特点的是()。
A.创角较锐 B.创壁不光滑 C.创腔有组织间桥 D.创底不平整 45.不属于钝器创特点的是()。
A.创角较钝 B.创壁不光滑 C.创腔有组织间桥 D.创底平整 46.不属于锐器创的特点是()。
A.创角较钝 B.创壁光滑 C.创缘整齐 D.创腔无组织间桥 47.不属于锐器创的特点是()。
A.创角锐 B.创壁不光滑 C.创缘整齐 D.创腔无组织间桥 48.不属于锐器创的特点是(C)。
A.创角锐 B.创壁光滑 C.创缘不整齐 D.创腔无组织间桥 49.不属于锐器创的特点是()。
A.创角锐 B.创壁光滑 C.创缘整齐 D.创腔有组织间桥 50.不属于锐器创类型的是()。
A.砍创 B.刺创 C.剪创 D.挫裂创 51.不是爆炸伤特点的是()。
A.伤及面大 B.伤情复杂 C.外重内轻 D.外轻内重
52.根据损伤有无生活反应可以判断生前伤与死后伤,不属于生活反应的是(D)。A.出血 B.组织收缩 C.发炎 D.肌肉松驰 53.抵抗伤一般位于人体()部位。A.腹 B.上肢 C.下肢 D.胸 54.属于压迫性窒息的是()。A.闷死 B.缢死 C.捂死 D.溺死 55.属于堵塞性窒息的是()。
A.缢死 B.捂死 C.勒死 D.扼死 56.锐器伤的主要表现形式:()A.挫裂创 B骨折 C、创 D、猝死 57.尸斑出现的位置应该在尸体的:()A、后背部 B、胸腹部 C、四肢 D、低下部位 58.典型缢死的尸体征象常表现为:()
A、颜面青紫肿胀 B、颜面苍白 C、颈静脉怒张 D、结膜下点状出血 59.缢死和勒死的主要鉴别在于:()
A、索沟 B、颜面征象 C、死亡性质 D、尸斑位置
60.有一死者,在颈部致命性切创的上下缘均有轻微表浅的划痕,分析死亡性质可能是:(A、自杀 B、他杀 C、意外 D、无法判断 61.钝器所致的损伤是:(C)A、切创 B、刺创 C、挫裂创 D、砍创
62.某尸体、头部砍创多处,在其双手背部及左手前臂均有创口多处,分析死亡性质可能为:(A、自杀 B、他杀 C、意外 D、无法判断 63.个人识别中最可靠而有效的方法是:(C)
A、血检验 B、颅骨容貌复原 C、DNA指纹图分析 D、斑痕、纹身 64.锐器所致损伤的主要形态特征是(C)A、皮下出血 B、挫伤 C、创 D、充血水肿 65.引起机械性窒息的原因是(D)A、肺脏广泛性病变 B、血液携氧不足
C、组织细胞利用氧不足 D、机械力作用后的外呼吸障碍 66.法医在判定射出距离时,常依据(C)
B))A、射入口及射出口的形态 B、射入口及射创管的形态 C、射入口形态及入口附近皮肤上附加成分的有无
D、射创管形态及射入口附近有无烟灰 67.有下列征象可以认定为生前伤()
A、尸斑鲜红 B、羊皮纸样化 C、创口内有凝血块 D、粉碎性骨折
68.检查某尸体的体表时,压迫尸斑部位无褪色,变动尸体位置未见尸斑转移,切开尸斑部位皮肤未见血滴流出,此尸班应是()
A、扩散期 B、浸润期 C、坠积期 D、腐败期 69.锐器所致损伤的主要形态特征是()A、皮下出血 B、挫伤 C、创 D、充血水肿 70.引起机械性窒息的原因是()A、肺脏广泛性病变 B、血液携氧不足
C、组织细胞利用氧不足 D、机械力作用后的外呼吸障碍 71.尸体温度为25℃全身已形成尸僵,判断死亡时间为()A、2-4小时 B、4-10小时 C、10-12小时 D、20-24小时 72.尸僵完全缓解,死后大约经过()A、1-2天 B、2-3天 C、3-4天 D、4-5天 73.只有入口而无出口的刺创称为(B)
A、贯通刺伤 B、盲管刺伤 C、闭合伤 D、钝器伤
74.有一尸体,前额有多处砍伤,伤痕集中,排列整齐,方向一致,间距匀均。判断其损伤的性质是(A、自杀伤 B、他杀伤 C、自卫伤 D、灾害损伤 75.“棒打中空”现象为(A)
A、棍棒伤特征 B、坠落伤特征 C、砖石伤特征 D、斧背伤特征 76.凶器的碎块最易被发现的部位是()
A、骨质上 B、软组织内 C、创腔内 D、创伤表面 77.尸体血液呈暗红色,流动状为()尸体内部征象。A、窒息死 B、电击伤 C、猝死 D、爆炸死 78.判断生前溺水和死后落水的可靠依据是(D)A、呼吸道有溺液 B、胃内有大量水样液体
C、浸皮现象 D、硅藻检验 79.扼死指()
A、绳勒颈部致死 B、用手扼压颈部致死 C、绳套收紧颈部、自身下垂致死 D、颈部卡压树叉致死 18将人放进塑料袋内发生窒息的原因是()
A、中毒 B、机械损伤 C、空气中缺氧 D、呼吸道堵塞 80.脑死亡的基本概念是:()
A、心脏和脊髓机能的丧失 B、大脑的死亡 C、心肺功能在机械复苏下得到维持
D、全脑机能完全地、不可逆转地停止
81.呼吸和心跳停止发生在死亡过程中的:()
A、濒死期 B、临床死亡阶段 C、生物学死亡阶段 D、假死 82.不属于保存型尸体现象是:()
A、木乃伊 B、尸蜡 C、白骨化 D、泥炭鞣尸 83.尸斑色为淡红色,死因可能是:()
A、一氧化碳中毒 B、溺死 C、氰化物中毒 D、机械性窒息 84.形成机械性损伤的基本因素是:()
A、作用力、致伤物、作用方式 B、作用力、致伤方式、受伤的机体)C、作用力、致伤物、受伤机体 D、作用方式、致伤物、受伤的机体 85.枪弹创射入与圆形刺入口比较,最典型的特征是前者可:()A、成贯通性损伤 B、有环状挫伤带
C、内出血严重 D、创口局部有组织缺损
86.在毒物进入体内的所有途径中,发生作用最快的途径是:()A、口服、吸入 B、注射、吸入 C、注射、口服 D、粘膜吸收、口服 87.毁坏型晚期尸体现象是指:()A、木乃伊 B、腐败 C、尸蜡 D、泥碳鞣尸 88.脑死亡是指:()
A、大脑的死亡 B、脑干的死亡 C、小脑的死亡 D、全脑死亡 89.射击距离是指:(C)
A、枪口到射出口距离 B、射入口到射出口距离
C、枪口到射入口距离 D、枪栓到射入口距离
90.野外发现一具女尸,检见其眼睛角膜混浊,已不能透视瞳孔,估计死亡时间已有:(C)A、6-8小时 B、10-12小时 C、一天左右 D、二天左右
91.某村外发现一女尸悬吊在树上,经检验见其颜面青紫、颈部有两道沟状痕迹,其中水平环形索沟边缘有小水疱及出血点,另一斜形索沟至耳际消失,无水疱及皮下出血,死者后背部及前臂有大面积擦伤,分析死因可能为:()A、缢死 B、勒死 C、闷死 D、中毒死
92.毒物进入体内的所有途径中,发生作用最快的途径是()A、吸入、注射 B、吸入、口服 C、注射、口服 D、粘膜吸收、口服 93.缢死和勒死的主要鉴别在于:()
A、索沟 B、颜面青紫肿胀 C、死亡机理 D、尸斑出现的时间和强度 94.认定生前伤和死后伤的重要依据是:()
A、超生反应 B、生活反应 C、塔雕氏斑 D、皮革样化 95.尸斑发展到指压不褪色,改变体位也不能消失时为:()A、浸润期 B、坠积期 C、扩散期 D、红斑期 96.认定挫裂创的最典型特征为:()
A、伴有大量出血 B、创缘欠规整 C、创角不锐利 D、创腔有组织间桥
97.解剖某尸体发现其胃内尚有较多米饭和青菜,其大部分米粒形态基本完整,推断该人在餐后约几小时发生死亡?()
A、1小时 B、3小时 C、5小时 D、7小时 98.角膜轻度混浊大约发生在()。A、死后6-12小时 B、死后12-24小时
C、死后24-36小时 D、死后1-3小时 99.锐器所致损伤的形态特征通常不会是()A、骨折 B、脏器破裂 C、出血 D、挫伤 100.生物学死亡期()
A、能复苏 B、血压下降 C、细胞死亡 D、抽搐 101.有以下征象不能认定生前伤的是()A、凝血块 B、充血 C、肿胀 D、骨折
102.判断生前溺水和死后落水的可靠依据是(C)
A、呼吸道有溺液 B、消化道有溺液 C、硅藻检验 D、溺死“手套” 103.有一尸体,枕部有多处砍创,双前臂,右姆指,食指的伤创多处,判断其死亡性质是()A、自杀伤 B、灾害损伤 C、他杀伤 D、意外损伤 104.坠积期尸斑,死后大约经过()
A、2~12小时 B、24~48小时 C、12~24小时 D、3~4天 105.射入口呈现星芒状,周围有烟晕,判断射击距离为()A、远距离 B、近距离 C、100厘米以外 D、50厘米以外 106.超生反应是()现象。
A、生理 B、病理 C、死后 D、生活反应
107.各种尸体现象所出现的时间不一致,早期尸体现象于死后发展起来的时间是()A、二昼夜 B、30小时 C、一昼夜以内 D、72小时 108.扩散期尸斑,死后大约经过()
A、2~12小时之内 B、24~48小时 C、3~4天 D、12~24小时 109.尸体痉挛是一种特殊的()现象 A、尸僵 B、生物学 C、腐败 D、局部干燥 110.超生反应是()现象
A、生活反应 B、生理 C、死后 D、判断死亡 111.“中空性皮下出血”是()类致伤物形成。A、砖石 B、锐器 C、交通工具 D、棍棒 112.扼死是()
A、自杀死 B、他杀死 C、非暴力死 D、猝死 113.钝器创与锐器创的根本区别()
A.创角的钝锐 B.创壁光滑与否 C.创腔有无组织间桥 D.创底是否平整 114.死后抛尸入水的尸体征象()
A.口鼻部有蕈样泡沫 B.手部抓有水中异物
C.内脏检出硅藻 D.上呼吸道少量溺液
115.各种尸体现象所出现的时间不一致,早期尸体现象于死后发展起来的时间是(A.二昼夜 B.30小时 C.一昼夜以内 D.72小时 116.扩散期尸斑,死后大约经过()
A、2~12小时之内 B、24~48小时 C、3~4天 D、12~24小时 117.尸体痉挛是一种特殊的()现象 A.尸僵 B、生物学 C、腐败 D、局部干燥 118.超生反应是()现象。
A、生活反应 B、生理 C、死后 D、判断死亡 119.“中空性皮下出血”是()类致伤物形成。A、砖石 B、锐器 C、交通工具 D、棍棒 120.扼死是()
A、自杀死 B、他杀死 C、非暴力死 D、猝死
121.射入口呈现圆形,周围无烟晕,判断射击距离为()A、零距离 B、近距离 C、远距离 D、50厘米以内 122.角膜轻度混浊()
A、死后6-12小时 B、死后12-24小时
C、死后24-36小时 D、死后1-3小时 123.锐器所致损伤的形态特征通常不会是()A、骨折 B、脏器破裂 C、出血 D、挫伤 124.缢吊不会是()
A、意外 B、自杀 C、他杀 D、非暴力性死亡 125.生物学死亡期()
A、能复苏 B、血压下降 C、细胞死亡 D、抽搐 126.尸斑的位置应该在()
A、胸腹部 B、腰背部 C、四肢 D、低下部位 127.有以下征象不能认定生前伤的是()A、凝血块 B、充血 C、肿胀 D、骨折)128.判断生前溺水和死后落水的可靠依据是()
A、呼吸道有溺液 B、消化道有溺液 C、硅藻检验 D、溺死“手套” 129.有一尸体,枕部有多处砍创,双前臂,右姆指,食指的伤创多处,判断其死亡性质是()A、自杀伤 B、灾害损伤 C、他杀伤 D、意外损伤
130.检验某尸体,其尸斑指压稍有退色,分析死亡时间大约有:()A、1小时以内 B、4~6小时 C、10~12小时 D、24小时以上 131.钝器所致人体损伤的主要形态学改变为:()A、切创 B、砍创 C、刺创 D、挫裂创
132.尸斑发展到指压不褪色,改变体位也不能消失时为:()A、浸润期 B、坠积期 C、扩散期 D、红斑期 133.认定挫裂创的最典型特征为:()A、伴有大量出血 B、创缘欠规整
C、创角不锐利 D、创腔有组织间桥 134.认定生前伤和死后伤的重要依据是:()A、尸斑 B、超生反应 C、生活反应 D、生理反应 135.形成机械性损伤的“三要素”是:()A、致伤物、受伤人体、作用力
B、作用力、作用方式、致伤物
C、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D、受伤机体、作用方式、作用力
136.缢死和勒死的主要鉴别在于:()A、索沟 B、颜面青紫肿胀
C、死亡机理 D、尸斑出现的时间和强度 137.认定生前伤和死后伤的重要依据是:()
A、超生反应 B、生活反应 C、塔雕氏斑 D、皮革样化 138.不属于保存型晚期尸体现象是:()A、腐败 B、木乃伊 C、尸蜡 D、泥碳鞣尸 139.呼吸和心跳停止,发生在死亡过程中的:()
A、濒死期 B、临床死亡期 C、生物学死亡期 D、假死阶段 140.引起机械性窒息的主要原因是()
A、肺脏广泛病变 B、血液血红蛋白失去携氧功能 C、组织细胞不能充分利用氧 D、机械力作用下的外呼吸障碍 141.锐器所致人体损伤的主要形态特征是()A、表皮剥脱 B、皮下出血 C、挫伤 D、创 142.毁坏型晚期尸体现象是指:()A、木乃伊 B、腐败 C、尸蜡 D、泥碳鞣尸 143.脑死亡是指:()
A、大脑的死亡 B、脑干的死亡 C、小脑的死亡 D、全脑死亡 144.属于挥发性毒物的是()。
A.氰化物 B.CO C.安定 D.毒鼠强 145.属于气体毒物的是()。
A.氰化物 B.CO C.安定 D.毒鼠强 146.属于不挥发性毒物的是()。
A.氰化物 B.CO C.安定 D.毒鼠强 147.属于农药的是()。
A.氰化物 B.CO C.安定 D.毒鼠强 148.属于麻醉药品的是()。A.巴比妥 B.甲基苯丙胺 C.安定 D.速眠安 149.属于精神药品的是()。
A.鸦片 B.大麻 C.安定 D.可卡因 150.不属于毒品特性的是()。
A.毒害性 B.依赖性 C.致幻性 D.被管制性 151.根据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毒品可分为()。A.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 B.天然毒品和合成毒品
C.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D.兴奋剂、致幻剂和安眠镇静药物 152.根据依赖情况分,毒品可分为()。
A.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 B.天然毒品和合成毒品
C.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D.兴奋剂、致幻剂和安眠镇静药物 153.根据毒品来源和生产方法不同,毒品可分为()。A.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 B.天然毒品和合成毒品
C.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D.兴奋剂、致幻剂和安眠镇静药物 154.精神药品可分为()。
A.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 B.天然毒品和合成毒品
C.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D.兴奋剂、致幻剂和安眠镇静药物 155.属于挥发性毒物的是()。
A.一氧化碳 B.甲醇 C.亚硝酸盐 D.安定 156.属于气体毒物的是()。
A.一氧化碳 B.甲醇 C.亚硝酸盐 D.安定 157.属于水溶性毒物的是()。
A.一氧化碳 B.甲醇 C.亚硝酸盐 D.安定 158.属于金属毒物的是()。
A.Pb B.甲醇 C.亚硝酸盐 D.安定 159.属于不挥发性毒物的是()。
A.一氧化碳 B.甲醇 C.亚硝酸盐 D.安定 160.属于农药的是()。
A.烟碱 B.敌敌畏 C.甲醇 D.安定
161.属于麻醉药品的是()。鸦片、吗啡、海洛因、度冷丁、冰毒、安非它明、K 粉、大麻、可卡因、美沙酮 A.艾司唑仑 B.度冷丁 C.咖啡因 D.三甲氧基安非他明 162.属于麻醉药品的是()。
A.咖啡因 B.美沙酮 C.巴比妥 D.三唑仑 163.属于麻醉药品的是()。
A.K 粉 B.咖啡因 C.艾司唑仑 D.巴比妥 164.属于麻醉药品的是()。
A.咖啡因 B.三唑仑 C.巴比妥 D.吗啡 165.属于精神药品的是()。
A.美沙酮 B.咖啡因 C.可卡因 D.大麻 166.属于精神药品的是()。
A.吗啡 B.三甲氧基安非他明 C.甲基安非它明 D.度冷丁 167.属于精神药品的是()。
A.海洛因 B.度冷丁 C.鸦片 D.艾司唑仑 168.属于精神药品的是()。
A.冰毒 B.K 粉 C.可卡因 D.巴比妥 169.属于天然毒品的是()。
A.度冷丁 B.鸦片 C.K 粉 D.冰毒 170.属于天然毒品的是()。
A.度冷丁 B.大麻 C.K 粉 D.冰毒 171.属于合成毒品的是()。
A.鸦片 B.大麻 C.冰毒 D.吗啡 172.属于合成毒品的是()。
A.鸦片 B.大麻 C.吗啡 D.度冷丁 173.属于炸药的是()。
A.梯恩梯 B.氯化钠 C.硝酸 D.氢氧化钠 174.属于矿物油的是()。
A.牛油 B.煤油 C.豆油 D.花生油 175.属于植物油的是()。
A.猪油 B.煤油 C.豆油 D.汽油 176.属于动物油的是()。
A.猪油 B.煤油 C.豆油 D.汽油 177.属于香精油的是()。
A.猪油 B.煤油 C.豆油 D.玫瑰油 178.不属于高分子材料的是()。A.化学纤维 B.塑料 C.橡胶 D.墨水 179.属于高分子材料的是()。A.橡胶 B.油脂 C.玻璃 D.水泥 180.不是微量物证特点的是()A.涉及的范围广 B.不易发现
C.直接证据 D.多数情况下附着在物体表面 181.作为询问主体的侦查员不得少于()人。A.1 B.2 C.3 D.4 182.参加犯罪现场实地勘验检查的侦查员不得少于()人。A.1 B.2 C.3 D.4 18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询问笔录不得用圆珠笔作记录工具 B、询问证人不得进行录音
C、证人可以作亲笔证词 C、笔录内容让被访问人核实。18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情况下,保护现场的人员都不得进入现场 B、需要确认损失情况时,保护现场的人员可以进入现场 C、遇紧急情况须抢险时,保护现场的人员可以进入现场
185.以犯罪现场形成以后有无重大变化为依据,现场可分为()A、主体现场和关联现场 B、伪装现场和伪造现场 C、原始现场和变动现场 D、中心现场和外围现场 186.不属于犯罪现场构成因素的是()A、时间、空间 B、犯罪行为 C、被侵害对象及物质环境变化 D、犯罪分子 187.()是犯罪现场的根本标志。A、时间、空间 B、犯罪行为 C、被侵害对象及物质环境变化 D、犯罪分子 188.()是犯罪现场的根本标志。A、时间、空间 B、犯罪行为 C、被侵害对象及物质环境变化 D、犯罪分子 189.()要素是犯罪现场的核心要素。A、时间、空间 B、犯罪行为 C、被侵害对象及物质环境变化 D、犯罪分子 190.()是犯罪现场存在的形式。A、时间、空间 B、犯罪行为 C、被侵害对象及物质环境变化 D、犯罪分子 191.()是犯罪行为的必然结果。A、时间、空间 B、犯罪行为 C、被侵害对象及物质环境变化 D、犯罪分子 192.不属于犯罪现场特点的是()
A、易变性 B、复杂性 C、持续性 D、留痕性
193.按在犯罪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场可分为()A、主体现场和关联现场 B、伪装现场和伪造现场 C、原始现场和变动现场 D、室内现场和室外现场 194.按现场所处的空间,现场可分为()
A、主体现场和关联现场 B、伪装现场和伪造现场 C、原始现场和变动现场 D、室内现场和室外现场 195.依据犯罪现场的真伪情况,现场可分为()
A、主体现场和关联现场 B、真实现场、伪装现场和伪造现场 C、原始现场和变动现场 D、室内现场和室外现场 196.依据尸体存在的地点,现场可分为()A、主体现场和关联现场 B、第一现场和第二现场 C、原始现场和变动现场 D、室内现场和室外现场 197.()是真实现场。A、犯罪分子杀人放火后离开现场
B、犯罪分子扼死人后,将尸体吊挂在房梁上。C、事主清点室内物品发现被盗后报案 D、某人刺自己大腿两刀后报案说被人伤害。198.()是伪装现场。A、犯罪分子杀人放火后离开现场
B、犯罪分子扼死人后,将尸体吊挂在房梁上。C、事主清点室内物品发现被盗后报案 D、某人刺自己大腿两刀后报案说被人伤害。199.()是伪造现场。A、犯罪分子杀人放火后离开现场
B、犯罪分子扼死人后,将尸体吊挂在房梁上。C、事主清点室内物品发现被盗后报案 D、某人刺自己大腿两刀后报案说被人伤害。200.()是变动现场。A、犯罪分子杀人放火后离开现场
B、犯罪分子扼死人后,将尸体吊挂在房梁上。C、事主清点室内物品发现被盗后报案 D、某人刺自己大腿两刀后报案说被人伤害。
201.犯罪分子进入室内杀人后,拿走死者的钱包、手机,此案性性质为(A、杀人 B、盗窃 C、抢劫杀人 D、盗窃杀人 202.不属于犯罪现场保护原则的是()。A、迅速及时 B、了解检查现场保护情况
C、保护公民生命安全优先 D、尽量保持现场原始状态)。203.在保护现场过程中,哪种作法是错误的。()A、劝退或撤离现场围观人员 B、检验尸体
C、圈养或赶走家禽、牲畜 D、设置障碍物,划警戒线 204.不属于保护犯罪现场的任务的是()
A、核实情况,迅速上报 B、根据现场情况,采取紧急措施 C、实地勘验检查 D、向侦查人员汇报有关情况 205.不属于保护犯罪现场警戒措施的是()A、设置障碍物,划警戒线 B、设置接待站
C、设置“人墙” D、张贴布告、关闭大门、划出通道 206.警戒现场时的同步工作包括()A、设置障碍物,划警戒线 B、设置接待站
C、设置“人墙” D、张贴布告、关闭大门、划出通道 207.不属于警戒现场时同步工作的是()A、劝退或撤离现场围观人员 B、设置接待站 C、设置“人墙”。D、圈养或赶走家禽、牲畜 208.一般情况下,现场痕迹物品的最好保护方法是()A、警戒法 B、遮盖法 C、提取法 D、转移法 209.在冬季野外发现的尸体,最佳保护方法是()A、移入室内 B、就地警戒保护 C、移至阳光直射的地方 D、置之不理 210.对处于静水中的尸体,应当()进行保护。A、用铁钩将其打捞上岸 B、保持原状
C、用洁净的纺织品在水下兜住尸体后将其兜上岸 D、用绳固定崖边 211.下述说法错误的是()A、犯罪现场勘查的主体是侦查人员 B、犯罪现场勘查的客体是任意的 C、犯罪现场勘查是一种执法行为 D、犯罪现场勘查的内容和方法是特定的 212.结束勘查的条件不包括()A、现场主要情况已经查明和研究清楚 B、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
C、侦查范围、重点和应采取的侦查措施已经确定 D、相关的法律手续齐备
二、判断题
1.心死亡是指心脏先于呼吸停止所引起的死亡。2.肺死亡是指呼吸先于心脏停止所引起的死亡。3.皮下出血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4.人死后,人体软组织溶解者称为自家消化。5.刺创的刺入口的形态能反映刺器纵截面形态特征。
6.中空性皮下出血(即两条痕),是机体承受两次外力作用后所形成。7.外伤性骨折可分为开放性与闭合性性骨折。8.浸润期尸斑,压迫时褪色。
9.勒死尸体的颈部勒沟呈水平环绕全颈项部,无提空。10.溺死以全身浸入水中为必要条件。
11.由于各种外因引起的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和生理功能障碍的现象,都是机械性损伤。12.由于肌肉松弛,尸体受压迫部位的皮肤上可留有衬垫物或压迫物表面形态的痕迹。13.尸体痉挛是一种少见的特殊肌肉僵硬形象。14.法医尸体、解剖时,其器械必须经过消毒剂浸泡。
15.中空性皮下出血即“两条血痕”的法医学意义不仅能提示致伤物体,而且能判断出是二次打击所形成。16.坠积期尸斑,指压褪色。17.表皮剥脱无出血现象。
18.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发生破坏。19.创是闭合性损伤。
20.缢死尸体的颈部缢沟八字不交。
21.区分缢死和勒死的主要根据是尸体上尸斑出现的位置。
22.如果尸体的检验条件很差,法医学鉴定人可以不对尸体进行检验。23.区分缢死和勒死主要根据尸斑的位置。24.坠积期尸斑,指压不完全褪色。
25.刺创的刺入口的形态能反映刺器横截面形态特征。
26.临床死亡期,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不可逆的变化,功能永久停止。27.扩散期尸斑,指压颜色不完全褪色。28.表皮剥脱有出血现象。
29.浸润期尸斑,压迫时已不能退色。
30.有生活反应或超生反应,都可以认为是生前伤。31.尸斑分布在尸体低下未受压处。
32.人死后,胃肠壁因受消化液的作用而溶解者称为自家消化。33.创是开放性损伤。
34.扩散期尸斑,指压已不能退色。
35.生前伤、死后伤可根据损伤有无生活反应来判断。36.皮下出血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
37.棍棒伤会出现中空性皮下出血(棒打中空)。38.由于高坠形成的体表损伤多分布在身体两侧。39.缢死索沟的形态多不闭锁,有提空、八字不交。
40.扼死仅见于他杀。
41.腐败属于毁坏型晚期尸体现象,一旦发生,再作尸检已无意义,因此,法医有权拒绝腐败尸体的检验。42.扼死仅见于自杀。
43.锐器形成创,钝器只能形成伤。44.皮革样化是生前伤的指征。
45.所有缢死的尸体都会出现颜面部青紫肿胀的现象。46.溺死并非以全身浸入水中为必要条件。47.“中空性皮下出血”是外力两次打击所形成。48.脑死亡是挡大脑的功能完全的、不可逆的丧失。49.凡能使机体产生中毒的最小剂量称为中毒量。
50.过敏是指有机体对某些药物或外界刺激的感受性不正常地增高的现象。51.毒品的品种和范围是相对的,是不定期变化的。52.凡能使机体产生中毒死亡的最小剂量称为致死量。
53.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对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毒物作用的性质和程度。54.Hg:呼吸道吸入剧毒,口服基本无毒。55.蛇毒:注射剧毒,口服无毒。
56.微量物证多数情况下附着在与案件有关的人、衣服、交通工具、建筑物等物体表面。57.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经生物体吸收后,引起生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质。
58.习惯性是指患者长期用药后对药物产生了精神上的依赖。停药后患者主观感觉不舒服、不习惯,并不出现客观上的体征表现。
59.只有经过勘查的才是犯罪现场。
60.犯罪现场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保护过程中要随时进行调整。61.现场访问的地域范围较为固定。
62.被害人是指案件中遭受侵害的财物的所有者或保管者。63.事主是指在案件中人身直接遭受侵害的人员。
64.对吊挂着的尸体,在现场保护时要把其从悬挂处取下放到地面上。65.犯罪现场都能被发现。
66.负责保护现场的人民警察不得进入现场,不得触动现场上的痕迹、物品和尸体。67.询问被访问人应当公开进行。
68.现场访问是在侦查阶段进行的一项调查询问工作。
69.犯罪时间通常是指犯罪行为人从侵入现场起始到实施犯罪完毕离开现场这一时间区间。
70.现场勘查人员应严格保守秘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现场信息,但可以自由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71.对水中尸体,最好将其打捞上岸进行保护。
72.犯罪分子杀人后,用手巾将现场所有物品擦试一遍后离开现场,这个现场属于变动现场。73.犯罪现场仅指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74.第二现场特指移尸现场。
75.犯罪现场保护,只有勘查前的保护。
第四篇:刑事科学技术题
《刑事科学技术》模拟试卷
一、概念题(每题2分,共10分)
1.刑事科学技术。刑事科学技术简称刑事技术,也称物证技术,是公安、司法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收集、分析、检验和鉴定与犯罪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证材料,为侦查、起诉、审判工作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专门性技术手段。
2.调焦。调焦是指调节物像相对的距离,使不同距离的景物按照一定的拍照要求清晰成像在像面上,或者将某些景物成像模糊的过程。
3.斗型纹。斗型纹内部系统中心有一条以上的环形线,或螺形线、曲形线,上部及两侧由较多的弓形线包绕,下部由波浪线或横直线构成。
4.步态特征。人行走时每只脚在起脚、碾脚、落脚过程中的运步规律特点。5.笔迹。通过书写活动形成的具有个人特点的文字符号的形象系统。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运笔特征主要表现在(起笔)、(收笔)、(行笔)和(连笔)特征上。2.摹仿笔迹按摹仿手法分三种:()、()、()。3.凹陷状痕迹的结构包括()、()、()和()。
4.足迹按造型客体不同可分为()、()和()三种,其中()不能进行人身同一认定。
5.弹壳在发射过程中留下的痕迹特征有()、()、()、()、()。6.近距离摄影中,理论上增大影像的方法有()和()。7.感光度低的胶片,宽容度()。
8.左手伪装笔迹有机械性特点,表现为(左高右低)。9.常见的制式枪弹是由弹头、弹壳、()和()构成的。
10.枪管的内表面叫枪膛,它可分为线膛、()和()三个区域。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照相机镜头焦距越长,视场角越大。
2.目前能进行红外线反射摄影的波段是750nm~1350nm。3.弓型纹由内部、外围和根基三个系统所构成。4.人行走时,碾脚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痕迹是蹬痕。5.穿鞋足迹不能对留痕鞋进行同一认定。
6.用石膏制模法提取足迹前,必须将足迹中的石块,树枝,树叶等杂物清除。7.人行走时步角越大,其躯干越后仰,重心后移。
8.一般性伪装笔迹的基本类型有:(1)伪装书写水平;(2)改变字的正常形态;(3)破坏字的结构;(4)改变运笔方式。
9.错别字特征中的别字,包括:(1)同音别字;(2)形近别字;(3)义近别字。别字也是出现率较低的特征,习惯性的别字特征上符合也是认定结论的依据之一。
10.物质受激发光的强度,与激发光的波长、温度、浓度、强度及湿度等的影响有关。
四、不定向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1.下面属于射击弹头上痕迹特征的是()。
A.“小旗”痕迹 B.阳膛线磨损特征
C.进膛磕碰痕迹 D.主要棱线与次要棱线 2.在笔迹鉴定中,下面属于搭配特征的是()。
A.笔画之间的交接部位
B.相邻笔画之间的搭配距离 C.偏旁之间配置的高低远近D.笔画之间的长短比例关系
3.某现场提取的手印全长为180mm,下面不接近犯罪嫌疑人身高的是()。A.170cm B.176cm
C.182cm D.188cm 4.白色塑料表面遗留的汗液手印,采用()显现法效果不好。A.铝粉 B.青铜粉
C.黑色磁性粉 D.“502”粘合剂 5.显现血手印,采用()显现法效果不好。A.8-羟基喹啉 B.硝酸银
C.四甲基联苯胺
D.DFO 6.对近角箕下面定义不正确的是()。
A.箕型纹中心点至三角外点的纹线在3条以下的箕形线。B.箕型纹中心点至三角外点的纹线在4条以下的箕形线。C.箕型纹中心点至三角外点的纹线在5条以下的箕形线。D.箕型纹中心点至三角外点的纹线在6条以下的箕形线。
7.现场照相中,相向拍照法适用的对象,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现场方位照相
B.现场方位照相、现场概貌照相
C.现场方位照相、现场概貌照相、现场重点部位照相
D.现场方位照相、现场概貌照相、现场重点部位照相、现场细目照相 8.翻拍捺印的手印,选择()效果不好。9.A.盲色片 B.分色片
C.全色片 D.彩色片
9.下面与“光圈
8、快门速度1/60秒”曝光量不相同的曝光组合是()。A.光圈
16、快门速度1/250秒 B.光圈
4、快门速度1/250秒 C.光圈
11、快门速度1/250秒 D.光圈5.6、快门速度1/250秒 10.下面感光度与中国GB27º不相同的是()。
A.ASA100 B.ASA200
C.ASA400 D.ASA800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同一认定根据所依据的特征不同可分为哪几类?每一类举一个例子。2.简述现场方位照相拍照要点。3.简述铝粉适用的对象。
4.寻找与发现现场手印的重点部位有哪些? 5.什么是局部安排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如何通过足迹推断作案人的年龄?
六、论述题(10分)
什么是凹陷状痕迹?其种类包括哪些?拍照时如何控制光照角度和方向?
七、应用题(20分)
(一)要求
1.请用所学的物证技术学中的有关知识分析下列案例,从中找出有关物证,并说明如何发现、固定、提取及注意事项。(10分)
2.结合本案例谈谈物证技术学在侦查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10分)
(二)案情
2004年11月15日7时40分,外地来郑的无业人员、在网吧泡了一个通宵的常宁摇摇晃晃地回到自己和女友在金水区庙李镇大铺村租住的住处,刚打开门,便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柜子、抽屉大开,衣服、书籍、杯碗等物扔得遍地都是,女友王菁(20岁,郑州市人,生前为某高等专科学校大二学生,通过上网聊天认识了现在的男友常宁,两人今年3月开始租房同居)赤身裸体躺在床上,面色灰白,用手一摸,全身冰凉,已经身亡。
法医尸检确定,死者系被人掐勒颈部窒息而死,并被奸尸,死亡时间为凌晨2时。死者的诺基亚8210手机及充电器和一个红色“中华”牌打火机被抢去。
16日23时,专案组调集民警200多人,对大铺村方圆两公里内进行地毯式排查。村里的大铺浴池内一服务生告诉民警:14日晚,一操焦作温县口音的男青年在浴池住了一夜,15日早上又来了一个操温县口音的男青年,两人神色慌张地低声说了些什么,便一同匆匆离去,后来的男青年脸部有多处划伤痕迹。
专案组根据这一重要线索,当即展开调查。此时,又一个重要线索浮出水面:11月20日,一名女大学生来到专案组,自称是受害人王菁的好友。当天上午她突然接到一个手机电话,号码正是王菁生前所用的号码,电话里的男子向她询问了关于王菁案件的情况。
经侦查,专案组发现手机是从温县黄庄乡的杨垒村、尚留村、西虢村一带打来。民警当即赴温县开展侦查,据西虢村群众反映,该村的李志方、张波曾于11月13日去了郑州,15日又匆匆返回村里,一直深居简出,行踪可疑。警方旋即将李志方、张波抓获。并从李志方身上搜出了案发现场丢失的红色“中华”牌打火机,李当即对自己入室抢劫、杀人奸尸的罪行供认不讳。
答案
一、概念题(每题2分,共10分)
1.刑事科学技术简称刑事技术,也称物证技术,是公安、司法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收集、分析、检验和鉴定与犯罪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证材料,为侦查、起诉、审判工作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专门性技术手段。
2.调焦是指调节物像相对的距离,使不同距离的景物按照一定的拍照要求清晰成像在像面上,或者将某些景物成像模糊的过程。
3.斗型纹内部系统中心有一条以上的环形线,或螺形线、曲形线,上部及两侧由较多的弓形线包绕,下部由波浪线或横直线构成。
4.步态特征是人行走时每只脚在起脚、碾脚、落脚过程中的运步规律特点。5.笔迹是通过书写活动形成的具有个人特点的文字符号的形象系统。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起笔、运行、连笔、收笔 2.临摹笔迹、套摹笔迹、记忆模仿 3.痕起缘、痕止缘、痕壁、痕底
4.赤脚足迹、穿鞋足迹、穿袜足迹、穿鞋足迹
5.击针头痕迹、弹底窝痕迹、膛内壁痕迹、指示杆痕迹、烟垢特征 6.增大像距法 缩短镜头焦距法 7.小
8.横画容易出现左高右低,字行向右下倾斜 9.发射药 底火 10.坡膛 弹膛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 2.× 3.× 4.× 5.× 6.× 7.√ 8.√ 9.√ 10.×
四、不定向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1.B C D 2.A B C 3.A C D 4.A B D 5.A B D 6.A B C 7.A B D 8.B C D 9.A C D 10.A B D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利用客体的形象特征进行的同一认定(指纹);利用客体的物质成分或结构特征进行的同一认定(血迹);利用客体的运动习惯特征进行的同一认定(笔迹);利用断离体断裂边缘特征进行的同一认定(钳断的金属丝)。
2.拍照点选择在较高较远处;如果现场环境中遗留痕迹物证,现场方位应将其包括进入;选择长久性标志,对不明显的标志可以拍照特写照片;狭长地段可采用相向拍照法拍照;雨、雪天要避免形成线型影像;夜晚出现场,第二天白天补拍。
3.主要适用于显现油漆木、玻璃、电镀制品、搪瓷、釉陶瓷、塑料制品、胶木等光滑客体上的汗潜手印。
4.现场出入口;现场中心部位;作案工具和现场遗留物;与犯罪活动有关的其他设备和物品。5.局部安排特征是指全篇笔迹中某些部分的安排位置和书写格式方面的特点。主要指字间组合特征、分段开头位置特征、程式语安排特征、页码的位置特征。
6.人的足迹,不同年龄段其特征各有不同。少年时,脚小步短、运步不规律,足迹前压痕重,后跟压轻,多蹬挖痕,后跟有虚边,常伴有擦痕。青年时,脚大步长,足迹前掌压痕重,重压点在足趾内侧,后跟压轻,蹬挖痕加大,常伴有甩土痕迹。壮年时,运步较规律,足迹前掌和后跟压痕基本一致,步角开始加大,蹬挖痕不明显,开始出现擦挑痕。中年时,运步稳重,步长变短,步宽加宽,足迹后跟压重,前掌重压面后移,擦挑痕增多。老年时,运步缓慢无力,起落脚低,步长变短,步宽变宽,步角变大,后跟压痕比前掌重,足迹边缘不完整,擦挑痕突出。
六、论述题(10分)
凹陷状痕迹是印压作用形成,以凹凸坑丘的形状反映工具上的特征,痕迹与工具凸凹象相反。凹陷状痕迹包括撬压痕迹和打击痕迹。
拍照时应进行侧光照明。光照角度由凹陷状痕迹的深浅决定,光照方向由痕迹的花纹流向决定,一般应垂直于痕迹的花纹流向。
七、应用题(20分)
1.(1)指纹;(2)足迹;(3)生物物证(精液);(4)言语识别(方言)(5)打火机。对于指纹、足迹的提取应先照相,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如静电吸附,粉末法等,提取时,应注意不能有气泡。对于生物物证的提取应干燥后放入洁净的塑料袋中,注意不能发生霉变。2.缩小侦查范围,指明侦查方向。
第五篇:刑事科学技术总论
绪
论
【主要内容】
1.刑事技术的概念、任务与作用;
2.刑事技术研究的内容、对象及发展趋势; 3.刑事技术的体系与方法;
4.物质交换和转移原理、同一认定原理、种类鉴别原理;
5.刑事技术鉴定的任务、种类、主体、程序、结论和鉴定书的制作。
民
第一节
刑事技术概述
一、刑事技术的概念
刑事技术亦称刑事科学技术,是公、检、法及安全机关依据刑事诉讼法,查明事件性质,发现犯罪、揭露犯罪、证实犯罪、预防犯罪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技术和物证技术等,是与刑事技术相关的用语。他们与刑事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之间不能替代。
法庭科学的原文是“Forensic Science”,是20世纪4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出现的用语,意思是法庭中或诉讼中运用的科学。法庭科学通常包括法医学、司法精神病学、司法会计学等多个专业领域和刑事技术的若干部分,但不包括警方在犯罪案件侦查过程中和预防犯罪中所运用的技术。
司法鉴定技术是指在诉讼活动中,由司法部门指派或聘请的鉴定人或专家,对诉讼中有关专门性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认定或判断,主要是鉴定,通常不包括现场勘查技术和预防犯罪技术。
物证技术是包括不同类型物证的发现技术、记录技术、提取技术和检验鉴定技术的总称。由于物证是法定的证据种类之一,而且在诉讼活动所涉及的证据中,物证所占的比例极大,加之物证又是科学技术得以直接发挥作用的客观对象物,所以“物证技术”用语的使用较为普遍。但是,它不包括警犬技术、情报信息技术、犯罪预防技术等刑事技术的内容,确切地说物证技术是刑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刑事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它通过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原理与方法,在同犯罪活动作斗争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应用于具体事件之中,以搞清楚事实真相,发现、揭露、证实和预防犯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刑事技术的水平将不断提高,在立案、侦查、起诉和审判工作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刑事技术研究的内容与对象
(一)刑事技术研究的内容 刑事技术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刑事技术的理论和刑事技术的方法两大方面。
1.刑事技术的理论。主要是研究刑事技术的基本原理、刑事技术的基本方法、刑事技术鉴定的基础理论和刑事技术的管理。
2.刑事技术的方法。主要是研究对各种物证的发现、记录、提取、检验和鉴定的技术手段,也称为发现技术、记录技术、提取技术和检验鉴定技术。
(二)刑事技术研究的内容
刑事技术研究的对象是物证及事件或案件中人、事、物内在的关系。而能否搞清楚事件或案件中人、事、物内在的关系与物证的准确识别与否密切相关,因此,刑事技术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与犯罪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证。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质都是物证,任何物质都有可能成为物证,常见的物证主要有以下几类:
1.按学科分类
(1)生物学物证。如血液、精液、唾液、毛发、骨骼、动物、植物的机体组织等。(2)物理学物证。如指纹、足迹、枪弹痕迹、工具痕迹、笔迹等。
(3)化学物证。如塑料、橡胶、油脂、涂料、文字色料、化学毒物、毒品等。(4)其他特殊物证。如声纹、犯罪心理测试资料、照片等。2.按检验对象的性质分类
(1)人体物证。来自人体,以人的尸体、活体及其分离物为载体,提供有关人的死亡原因、时间,致伤、致死凶器,伤害程度,死者身源和作案人信息等。如尸块、毛发、皮屑、血迹、骨骼、牙齿、指甲及人体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2)痕迹物证。来自物体相互作用后留下的反映形象-痕迹,以痕迹承受物为载体,提供作案人、作案工具、作案手段和作案活动过程等信息。如指纹、足迹、枪弹痕迹、工具痕迹、牙齿痕迹、车轮痕迹、畜蹄痕迹等。
(3)物品物证。来自具体的物体,以涉案的使用物、侵害物、分离物、遗留物等为载体,提供有关物质的成分、品种、含量、产地、来源或与犯罪人、被害人、涉案人的关系等信息。如纺织纤维、涂料碎片、金属屑、油墨、油脂等。
(4)文件物证。来自各种文件,以书写、印刷、打印等方式制成的文件为载体,提供有关作案人、作案工具、文件材料来源和文件真伪等信息。如传单、标语、信件、票证、单据、印章印文等。
三、刑事技术的体系
刑事技术研究的对象种类多,应用的技术和方法涉及的学科范围广,刑事技术已经形成了若干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主要的分支学科有:
(一)痕迹检验技术
痕迹检验技术是运用痕迹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发现、提取和检验案件中的各种痕迹,确定痕迹与案件、痕迹与人或物的关系的技术。痕迹检验技术主要包括:手印检验、足迹检验、枪弹痕迹检验、工具痕迹检验和特殊痕迹检验等,特殊痕迹则包括牙齿痕迹、车轮痕迹、畜蹄痕迹和分离痕迹等。
(二)文件检验技术
文件检验技术是运用文件检验的理论和方法,检验与案件有关的各种文件物证,确定文件与案件、文件与人或物的关系的技术。文件检验技术主要包括:笔迹检验、言语识别、印刷文件检验、污损文件检验、文件材料检验和人相检验等。
(三)刑事影像技术
刑事影像技术是运用摄影、摄像及图像处理的理论和方法,记录、处理、检验与案件有关客体的影像信息的技术。刑事影像技术主要包括:刑事照相、刑事摄录像、图像处理和视听资料检验等。
(四)刑事化验技术
刑事化验技术又称理化检验技术,是运用化学、物理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发现、提取和检验与案件有关的各种物品或物质,通过对物证组成成分、含量、形态结构和性质的分析,实现种类识别、同类认定和同一认定目的的技术。刑事化验技术通常分为微量物证检验和毒物与毒品检验两大类。
(五)法医检验技术
法医检验技术是运用法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与案件有关的尸体、活体及相关的物品材料进行检验,以确定相关人的死亡原因、时间,致伤、致死凶器,伤害程度,生理功能、劳动能力,是否患有及患何种精神病等信息的技术。法医检验技术主要包括:法医病理学检验、法医临床学检验、法医精神病学检验等。
(六)生物物证检验技术
生物物证检验技术是运用生物学、遗传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与案件有关的血液、精液、唾液、毛发、皮屑、骨骼、牙齿、指甲等人体物质及其他生物体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生物物质的种属、血型、DNA指纹、个体特征等信息的技术。生物物证检验技术主要包括:人体物证检验、动物物证检验、植物物证检验、微生物物证检验、DNA检验等。
(七)警犬技术
警犬技术是使用警犬对犯罪分子遗留在现场的气味所进行的同一认定。警犬具有气味鉴别的特殊功能,对气味有极强的分辨能力,而人体气味各不相同,具有特定性。警犬可通过现场遗留痕迹物品散发的气味,鉴别与嫌疑人的气味是否相同而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反映。经过特殊训练的警犬,对一些毒品和炸药的特定气味,都会有明显的扒、叫反应。警犬技术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警犬追踪、警犬搜索、警犬鉴别等。
(八)其他
此外,刑事技术的学科体系中还有犯罪现场勘查技术、刑事心理测试技术、犯罪预防技术、技侦技术、犯罪信息管理技术、刑事技术的科学研究以及刑事技术理论等众多内容。
目前,公安院校公安类非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开设刑事技术课程讲授的内容,大多只包含前四部分,其他内容或独立设课或暂未开设。
四、刑事技术的任务与作用
刑事技术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和查明事件的性质,为侦查破案服务。同时也要为依法治国和国家安全服务。所以,刑事技术最主要的作用也是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和查明事实真相。
(一)刑事技术的任务
就服务于侦查破案而言,刑事技术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现场勘查澄清案情、判明案件的性质,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物证的检验鉴定,分析作案人的人身条件,提供线索、缩小范围、指出侦查方向,认定犯罪嫌疑人。
1.澄清案情、判明案件的性质。通过现场勘查,记录、固定现场原貌,发现、提取物证,经综合分析后,判明案件的性质。
(1)实施现场照相、现场录像、现场绘图和现场勘查笔录等,客观真实地记录、固定犯罪现场的原始面貌。
(2)认真细致地搜寻、发现和提取与犯罪相关的痕迹、物证,并通过照相、绘图和笔录,全面客观地记录各种痕迹、物证的发生、存在的位置、数量和质量等信息,以供分析研究和利用。
(3)通过现场勘查,在对作案手法、过程、结果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访问、调查获得的资料及发案时间、地点的特定条件,综合分析判明作案动机、目的。根据作案手段特点以及所造成的后果,结合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分析作案人数、确定案件的性质,为立案侦查提供依据。
2.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现场的情况千变万化,根据现场的特定情况,有针对性地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为迅速侦破案件赢得时间。
(1)及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如使用警犬追踪,或提取警犬鉴别用的嗅源;根据遗留在现场出入路线上的足迹,采取步法追踪;对爆炸现场的炸药残留物及嫌疑毒物毒品进行快速检验等。
(2)对病危受害者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对尚有语言能力的受害人、当事人,要及时采取做好陈述笔录或录音的措施等。
(3)对现场或罪犯出入现场路线上有监控录像装置的,要及时对录像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排查犯罪线索和犯罪嫌疑人,从而为制订侦查方案和侦查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3.为犯罪嫌疑人分析“画像”。根据对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的检验鉴定,分析作案人的人身条件、文化、技能、职业和生活环境等特征,为排查犯罪嫌疑人提供科学依据。
(1)根据作案的手法、过程和使用的凶器、工具等,分析作案者的职业。(2)根据现场遗留的手印、足迹等特征,分析作案者的年龄、性别、身高及其生理特征、职业等。
(3)根据文件笔迹、书面语及言语特征,分析作案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籍贯、职业等。
(4)根据现场遗留的血痕、精斑、毛发、唾液、尿液、粪便和烟蒂等,分析作案者的血型、体征及病理、生理等特征。
4.确定侦查工作的方向与范围。为有效地缩小侦查工作范围、推进侦查工作的进程,提供技术保障。
(1)通过作案现场遗留痕迹物证(如DNA检材、手印、足迹、笔迹、工具及枪弹痕迹、来源地或生产厂家相同的毒物毒品等物证)的检验鉴定,为连发性、流窜性、团伙性的犯罪案件进行串并案的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2)对恫吓、敲诈、绑票、抢劫等案件,通过对犯罪嫌疑人使用电话时进行截获录音,可以进行犯罪嫌疑人籍贯、性别、年龄、职业的分析,通过声纹鉴定,认定犯罪嫌疑人。
(3)通过物证的检验鉴定,查证物证来源,可以确定其种类、品牌、生产厂家以及“三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文件的品种规格等,以供调查来源、出处、分布行业、地域等,通过“以物找人”,确定侦查工作的方向与范围。
(4)根据受害人和目击者对犯罪嫌疑人体貌特征的口述,进行模拟画像,为查证、追捕犯罪嫌疑人提供参考依据。
5.认定犯罪嫌疑人。通过对涉案的各种痕迹、物证进行种属鉴别及同一认定,形成由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共同组成的证据链,确认犯罪嫌疑人。
6.对非刑事领域内涉及诉讼案件的物证提供鉴定。刑事技术除主要服务于侦查破案外,还要为非刑事领域内涉及诉讼案件的物证提供鉴定服务,以保障“依法治国”和国家的安全。如合同纠纷、债权纠纷、财产分割与继承、血缘关系等民事案件中,涉案的指纹、笔迹、印章印文以及确定血缘关系等物证的鉴定。此外,还有空难者尸体的确认、伪造货币票证的鉴定、疑为吸毒者的鉴定等等。
(二)刑事技术的作用
如上所述,刑事技术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和查明事件的性质。所以,刑事技术最主要的作用也就是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和查明事实真相。
1.为揭露犯罪提供科学依据
为案件的侦破提供线索、缩小范围、指出侦查方向,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1)判断案件的原始现场
(2)分析作案人的人身条件、文化、技能、职业和生活环境等特征(3)推断或认定作案工具(4)判明死亡时间和原因(5)查证物证的来源 „„
2.为证实犯罪提供科学依据 为证实犯罪提供科学依据,例如:(1)证实案件的性质(2)证实其他证据的真伪(3)证实嫌疑车辆是否为肇事车(4)确认犯罪嫌疑人 „„
3.为查明事实真相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刑事技术工作,为相关单位对事件、事故的处置,为相关人身份及相关事物特征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例如:
(1)火灾、空难、爆炸等事件的原因(2)货币票证的真伪(3)疑似吸毒者是否吸毒(4)模糊、掩盖、潜在文字的内容
(5)相关人是否存在血缘关系及不明尸体身份的确认 „„
第二节
刑事技术原理
一、物质交换和转移原理
两个物质客体在外力作用下相互接触发生碰撞、挤压、磨擦,从而引起两个物质客体接触面的部分物质成分脱离并相互交换,这就形成了物质的交换。在外力的作用下,一个物质客体的物质痕迹或成分转移到另一个客体上,而并未发生两个物质客体间物质痕迹或成分的相互交换,这就形成了物质的转移。
物质虽然经过交换和转移,但其成分和结构等特征一般不发生变化,仍能客观地反映其原所在客体的本质。罪犯实施犯罪,一定要在现场活动,罪犯与现场的物体互相接触,必然会发生物质交换和转移,这就产生了物证。而且现场和案情的不确定性,使得任何物质都有可能成为物征。物质交换和转移的形式有多种,交换和转移的可能是物质成分或物品或痕迹或气体,也可能多种形式同时出现。
物质交换和转移原理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因果关系,这对刑事技术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不管罪犯有多么狡猾,一定会留下或带走一些记录其行为和证明其犯罪的物证,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就能发现、提取罪犯的蛛丝马迹,再通过检验鉴定,就能够揭露和证实犯罪。
物质交换(转移)原理是由法国埃德蒙·洛卡德博士在20世纪初提出的,所以又称洛卡德交换(转移)原理(Locard Exchange Principle)。
二、同一认定原理
同一认定理论是犯罪侦查方法的核心内容,也是刑事技术的基本理论。
(一)同一认定的理论
根据刑事技术鉴定获取的一般及个别特征信息的总和,来确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出现过的客体是否为同一客体,或者说来确定受审查的嫌疑人或物同与犯罪有关联、正在寻找的那个人或物是否为同一人或物,或者来源于同一人或物,这种鉴定的原理和方法称为同一认定。
刑事案件的侦破最终都要搞清楚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是谁,此人用什么工具、在什么场所作案等事实真相,这实际上就涉及了作案人、作案工具、犯罪现场的同一认定。刑事技术对案件中的各种物证进行发现、记录、提取、检验和鉴定,其目的就是对与案件相关的人或物进行同一认定,从而为侦查和诉讼提供证据。
(二)同一认定的根据
同一是指客体自身的同一,即他/它只能是他/它自己,而不是别的他/它。同一认定的理论基础包括被认定客体特征的特定性、稳定性和反映性。
1.客体的特定性。是指同一认定对象的具体人或物,除了具有共性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能相互区别的特征。客体特征的数量越多、特定性的价值越高、特征组合出现重复的可能性越小,认定的可能性越大。
2.客体特征的稳定性。是指同一认定客体的特征,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条件下保持基本不变,维持其自身同一的属性。客体的稳定性越大,认定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刑事技术工作要坚持“及时”的原则。
3.客体特征的反映性。是指某客体的特征能够在其他客体上得到反映的属性。客体的特定性是通过物证(客体特征的反映体)所反映出来的,客体特征被反映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同一认定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刑事技术工作要尽量保持客体的原始形貌。
(三)同一认定的分类
通常是按被鉴定客体的属性进行划分,分为如下三类:
1.人身的同一认定。根据人身的特征来判断人身是否同一,即认定是否为某人。如根据血液、精液、毛发、皮屑、骨骼、牙齿等人体组成部分,认定遗留者;根据手印、足迹等痕迹,认定留痕者;根据笔迹、录音和录像,认定书写人、说话人和留影人等。
2.物的同一认定。根据物体的特征来判断其是否同一,即认定是否为某物。如根据工具痕迹、枪弹痕迹、车辆痕迹等认定作案工具;根据物品的特征认定赃物等。
3.场所的同一认定。根据场所的综合特征来判断其是否同一,即认定是否为某场所。如根据场所的痕迹、物品等判断是否为作案现场;根据作案人身上的遗留物、抛弃尸体的包装物及附着物、赃物及其附着物等查找和认定现场。
此外,按被鉴定客体的特征进行划分,分为客体的形态特征同一认定、客体物质的成分结构特征同一认定和客体的运动习惯特征同一认定三类;按被鉴定客体的完整性划分,分为完整体的同一认定和分离体的同一认定两类。
(四)同一认定的方法
对需要做出是否同一判断的两个客体反映体,先进行分别检验,再进行比较检验,然后进行综合评判,最后做出是否同一的结论。
1.分别检验。分别检验的目的是要全面了解客体各有哪些特征,为比较检验奠定基础。分别检验一般是先检验物证检材,后检验受审查客体的特征反映体或受审查的客体本身;先检验客体的一般特征,后检验客体的细节特征。
2.比较检验。在分别检验的基础上,把两个客体所反映的特征加以比较,确定二者的异同。对重要的符合点或差异点,要全面比较、认真复核,确认其是否真正相符或相异。
3.综合评断。是对比较检验中发现的特征符合点和特征差异点进行分析、综合,确定是否得出同一结论。
(1)差异点的评断。差异点有两类:本质差异点是来源于两个不同客体的特征反映体之间的差异,是做出否定同一认定结论的依据;非本质差异点是同一客体的特征反映体之间在客观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差异点,比如同一具尸体的碎块抛弃在不同环境的场所而导致的腐败不一致,可根据现场和物证的具体情况及客体物证变化的一般规律,排除此类差异的干扰。
首先要分析差异点的性质和形成的原因,以判断它们是两个客体之间的本质差异,还是同一客体在不同条件下呈现的非本质差异。
(2)符合点的评断。是要确定已经发现的符合点,其总和是否能构成同一认定客体的特定性,是否能在其他客体上重复出现,是否可以作为肯定同一认定的依据。
客体的特性是通过特征表现的,特征的价值与其在同类客体中的出现率成反比,出现率低的,同一认定价值就高。从特征的成因看,凡与客体的种类、规格相关的特征,是在必然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特征,出现率高,但价值低,只具有一般的鉴别意义。凡是个别的、细节的、随机性强的特征,是在偶然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出现率低,但其价值却较高,具有特殊的鉴别意义。
在对客体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客体是否同一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断。凡差异点基本属于非本质差异,符合点价值高,其总和特征在其他客体上再出现的几率很低,可以做出同一认定。若差异点难以解释成非本质差异,符合点属于一般性相同,差异居主要方面的,可以做出否定同一的结论。同一认定通常用于痕迹、笔迹、法医物证和人像照片的检验鉴定。
三、种类鉴别原理 种类鉴别又称种属鉴别,是由具有专门知识和经验的鉴定人,对物证和留下物证的人或物的种类归属进行鉴别和判断的过程。
(一)种类鉴别根据及分类
种类鉴别的依据是客体的种类特征,这是由生物的起源及各种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制造条件等确定的。同类人、事、物的共同属性是种类鉴别的归类依据,而其差异性是种类鉴别的分类依据。如根据人所遗留下物证的形态结构、物质成分和运动习惯等一系列种类特征,可推断其属于哪一类型的人,如性别、种族、年龄、身高、职业等;根据物的形态、结构和成分等种类特征,可确定它的品名、规格、型号、新旧程度,以及与已知名称、来源的样品是否种类相同;还可以进行某些事实的种属鉴别,如货币和笔迹的真伪鉴别,死亡、损伤和书写时间的鉴别,原始现场的鉴别、作案手段的鉴别等。
(二)种类鉴别方法
1.确定物证或其所反映的客体的种类特征。通过对物证的观察、检验和分析,确定物证或其所反映的客体在同类客体中具有的(与其它客体相区别的)共同性,即种类特征。种类特征存在于具体的客体或事件中,但又不同于该客体或事件中个体的、特殊的特征。确定种类特征,要根据客体的性质、特征表现形式,采取相应的检验方法。应当尽量采用多种适用的检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检测客体的种类特征,使种类鉴别的依据更充分、结论更准确。
2.比较鉴定。将物证或其所反映的客体的种类特征,与侦查所收集并提供的已知种类、来源的样品或鉴定部门所掌握的各类已知客体的有关资料、样品进行比对,以确定它和哪类客体的种类特征相同。
3.综合判断。依据种类特征、对物证及其反映客体的种类归属、比较鉴定的结果再作深入分析、综合。要充分利用客体的各种种类特征,正确评价特征的真实性,要区别各个种类特征所代表的种类层次,在综合论证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种类鉴别与同一认定的区别与联系 种类鉴别与同一认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种类鉴别与同一认定的区别。首先,种类鉴别与同一认定的区别在于两者界定问题的范围不同。同一认定界定的是先后出现的客体是否为同一个客体,而种类鉴别界定的是一种客体究竟是何种物质或何种类型,或者两种物质的属性、来源是否相同。
其次,两者所依据特征的数量、侧重点和要求不同。种类鉴别侧重比较、评价客体的共性特征,个性特征在鉴定中只起辅助作用;同一认定则是在确定和使用共性特征相符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强调个性特征的总和能否反映物证的特定性。
2.种类鉴别与同一认定的联系。首先,种类鉴别与同一认定的联系表现在种类鉴别能为发现同一认定客体指明方向。当一个客体留下自己的特征反映体时,根据这个特征反映体确定客体的类型,可以为发现受审查客体指明方向。其次,种类鉴别常常是同一认定的初始阶段,鉴定有种类划分的客体时,必须先鉴定种类是否相同,种类相同是同一认定的必要条件。
第三,种类鉴别能为同一认定结论提供佐证。
第三节
刑事技术方法
刑事技术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刑事技术研究的对象种类多,应用的技术和方法涉及了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统计学等诸多学科。
一、形貌观察比对法
是用肉眼或借助仪器,观察和比对客体的外观形态、结构和细微形貌特征以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的方法。
(一)肉眼观察法
是指在自然状态或一定的光照条件下,通过肉眼的直接观察来把握客体的形态、大小、颜色、位置等特征的检验方法。用肉眼直接观察比对是刑事技术检验的基本手段之一,尤其是从客体的宏观上、整体上和彼此联系上进行研究时,用肉眼直接观察比对是不可替代的手段。
(二)显微镜观察法
是指利用显微镜来观察物证的微观形态特征的检验方法。观察不同的物证客体,要使用不同的显微镜。在刑事技术工作中常用的显微镜有以下几种:
1.立体显微镜。其光学系统由上面两个目镜、中间对应的两个物镜和下面一个组合透镜组成。从目镜中看到的是两个重合的放大图像,因为有一定的视角,可见到三维方向的物体形态和结构,具有立体感。放大倍数可达数百倍,主要用于痕迹检验、文件检验和刑事化验。
2.生物显微镜。是利用透射光照明,主要用于观察透明、半透明物质的微观形态和结构。目镜、物镜和聚光镜是影响显微镜成像效果的几个主要部件。放大倍数可达千倍,主要用于法医检验和刑事化验。
3.偏振光显微镜。是利用偏振光原理来检测各向异性(或双折射性)客体的显微镜。装在光源和被检物间的起偏振器能把光线变成线性偏振光,偏振光通过各向异性的物证时被分解,通过安装在目镜和物镜间的检偏振器,不同双折射性客体形成的偏振光产生不同的干涉条纹,据此可识别客体的种类。主要用于刑事化验。
4.金相显微镜。是利用反射光观察不透明金属与合金金相组织结构的显微镜。常用于工具痕迹上和工具上的金属附着物、枪弹、犯罪嫌疑人破坏障碍物或侵害金属客体留下的微量金属残渣等物证检材的检验。
5.荧光显微镜。是用来观察有荧光的物证客体的显微镜,荧光是因用荧光染色剂染色或紫外光源激发而产生的。常用于微量的油脂、血迹、精斑、炸药等物证检材检验。
6.比较显微镜。是在同一个视场内观察比对两个客体的显微镜。可以把两个客体的图像分别呈现在目镜同一视场的左右两侧、也可以经调节把两个图像拼合或重叠进行比对。主要用于痕迹检验和文件检验。
7.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由电子波代替光波作用于样品来观察客体的一类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简称扫描电镜(SEM),是由电子束在样品上逐点扫描激发出二次电子并经处理后,形成分辨率高、景深大、立体感强的图像,放大倍数可达几十万倍。由于扫描电镜既可以对客体进行微观形态观察比对,又可以与X射线能谱仪联用进行微区成分分析,可以无损检验,在刑事技术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图像比对法
是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图像间的比对,以进一步发现客体的特征及异同的检验方法。图像间比对的方式有并列比对、拼接比对、构图比对、重叠比对和综合比对等多种。比对检验时,根据具体对象的特点,优先选用能快速、准确地比对出物证和样品间属性和特征异同的方式。比对时应从整体出发,全面比对;但只有同方向、同部位、同倍数间才能进行比对;既可以人工比对,也可以借助于仪器、设备比对。
二、物理检验法
是利用物理学的方法,包括光学、力学、声学和电磁学等原理及其仪器设备,观察和测量物证客体,在不改变物证性质的前提下,对其物理性质、特征进行检验的方法。
(一)物理量检测法
物理量是度量物质属性和描述其状态所用的量值,包括客体的长度、宽度或直径、高度、重量、比重、硬度、熔点、沸点、折射率等。通过测量物证客体的不同物理量,对识别物证的属性,判定物证的种属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光学检验法
是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被检客体,客体与其载体对光的吸收或反射的程度不同,从而减弱或消除载体背景的干扰,检验物证客体的方法。荧光检验则是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光致发光的特性进行鉴别。如搜索发现、显现、拍摄潜在的手印、鞋印、血迹、精斑、文件上涂改或模糊的字迹、射击残留物和鉴别仿造文件、票证等。
(三)吸附与转印检验法
是利用不同物质间分子间力的差别,通过吸附或转印的方式,来发现、提取和鉴别物证客体的方法。如粉末附着在手印上是吸附现象,粉末手印被胶纸粘取是转印现象。用粘取或压取方法,可以将痕迹或字迹物质转移下来,达到提取的目的;用静电吸附器显现痕迹或字迹,并将其提取、固定。
三、化学检验法
是利用被检物证客体与某些化学试剂反应,得到容易观察、有明显特征的产物的反应结果,再根据结果推断被检物质化学成分和结构的方法。
(一)显色反应
是在一定条件下,将被检物证检材与某些化学试剂反应,产物的颜色与反应物有明显的改变,从而判断物证检材物质中有何种化学成分或该物证检材的量有多少的方法。
(二)沉淀反应
是在一定条件下,将被检物证检材与某些化学试剂反应生成沉淀,从而判断物证检材中有何种化学成分或该物证检材的量有多少的方法。
(三)结晶反应
是在一定条件下,将被检物证检材与某些化学试剂反应生成特殊形状的结晶,经化学或(和)物理方法处理后显微观察,通过晶体的形状判断物证检材成分的方法。
(四)气体反应
是在一定条件下,将被检物证检材与某些化学试剂反应,得到容易观察、有明显特征的气体产物,通过气体产物的气味、颜色等特征,判断物证检材成分的方法。
(五)燃烧反应
是利用被检物证检材在火焰上燃烧,通过燃烧产生的气味、烟雾及火焰的颜色、燃烧残留物的性质状态等特征,判断物证检材成分的方法。
(六)染色反应
是在一定条件下,将被检物证检材与不同的染色剂作用,根据检材着色状况,判断物证检材种类的方法。
四、仪器分析法
是使用现代分析仪器检测物证客体的组成成分、含量、结构及性质的分析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速度快、重现性好、结果准确、检材用量少或不损坏检材等优点,主要用于刑事化验,尤其是微量检材的分析。
(一)色谱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是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作用不同而进行分离分析的方法。常用的有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1.薄层色谱法(TLC)。是将检材、对照样和空白样提取液分别点在涂有固定相并经过活化的薄层板的一端,然后置于装有流动相的层析缸内,流动相因毛细作用携带检材混合物沿固定相上升,依次分离出各组分的斑点。经显色后,根据斑点的数目、比移值、颜色及荧光,可进行定性;根据斑点面积,可进行定量。
薄层色谱法的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灵敏度适宜,既可用于提取、净化,又能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常用于炸药、油脂、文字色料及毒物和毒品的检验。
2.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仪通常由样品室、色谱柱、检测器和记录仪等部件组成。检测时将样品提取液或气体注入样品室,流动相(常用N2、H2及He)载着已气化的样品混合物进入色谱柱进行分离,分离后的组分依次进入检测器,检测器检出的各组分的浓度或数量信息经记录仪绘制成色谱图。根据色谱图的峰数、保留时间、峰高比进行定性,根据峰面积或峰高进行定量。
气相色谱法主要用于分析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如矿物油、炸药、毒物、毒品等。对塑料、橡胶、纤维等不易挥发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通常用裂解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
3.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用高压泵输送液体流动相,样品混合物在装有高效固定相的色谱柱内进行分离,分离后的组分依次进入高灵敏度的检测器进行检测。由于流动相是液体,只要样品能制成溶液即可进行分析,可以分析难挥发、热稳定性差的样品,所以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二)光谱分析法
是基于物质与辐射能作用时,由物质内部发生量子化的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发射、吸收或散射,通过测量辐射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除用于样品中分子或无机元素原子的分析外,还用于潜在指纹和图像的发现,污损、涂改和变造笔迹与文件的检验等。光谱法一般分为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两大类。
1.原子光谱法。是研究原子吸收或发射光能产生的光谱线与原子种类及含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
(1)原子发射光谱法(AES)。原子发射光谱仪主要由光源系统、色散系统和记录测量系统组成。样品物质在光源系统的能量作用下,其所含元素的原子变为激发态,它们回到基态时会释放一定波长的光,这些反映原子结构特征的光在色散系统分光后,经记录测量系统形成光谱图或直接进行光谱分析,根据光谱线的波长可进行元素种类的分析,根据光谱线的强度可进行元素含量的分析。该方法用于样品中无机金属元素的检测,一次进样就可以将样品中多种元素的特征光谱都记录下来,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2)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是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定谱线的吸收作用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光源、原子化器和检测系统所组成。检测时用待测元素的空心阴极灯作光源,它辐射出特征谱线的光,通过一定厚度待测样品的原子蒸气(样品溶液在原子化器中离解而成)时,部分光被蒸气中基态的待测原子吸收而减弱,经检测系统测得其减弱的程度,再计算出被测元素的含量。该方法主要用于样品中无机金属元素的准确定量检测。
2.分子光谱法。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分子内部的运动有核外价电子的运动、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和分子绕其重心的转动,对应的分子能级分别是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用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辐射样品,可以改变分子内部不同的运动状态,引起分子不同能级的跃迁,产生不同的分子光谱。分子光谱法就是以测量分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光谱来进行物质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V-VIS)。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检测时,光源发出波长连续变化的近紫外及可见光照射样品溶液,样品溶液选择性地吸收某些波长的光,检测器检测不同波长透过光的强度并换算成吸光度,记录仪记录吸光度(纵坐标)随波长(横坐标)变化的曲线,得到样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根据光谱,推断分子的骨架,判断发色团之间的共轭关系,估计共轭体系长短和取代基的种类、位置、数目等,进行物质种类的鉴定。根据光谱吸收峰的强度,可进行定量分析。常用于毒物、毒品、油脂、文字色料、染料等样品的分析。
(2)红外吸收光谱法(IR)。用红外光谱仪检测时,光源发出波长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样品,检测并记录不同波长透过光的强度,得到以透光率为纵坐标、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的样品的红外光谱。红外光谱特征性极强,除光学异构体外,其吸收峰的数目、峰位、强度、峰形等特征因结构不同而异,每种化合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法广泛地应用于化合物的定性分析,气体、液体、固体样品都可检测,但对样品的纯度要求较高。根据吸收峰的强度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3)激光拉曼光谱法(LRS)。拉曼光谱是一种散射光谱。检测时,因入射单色光光子与样品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而改变了光子的频率,改变的频率称为拉曼位移。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振动和转动能级,因而有不同的拉曼位移。激光拉曼光谱法是利用激光来照射样品时发生散射现象而产生与入射光频率不同的散射光谱,根据拉曼位移表征的物质分子振动、转动能级特征进行定性,根据拉曼散射强度进行定量的分析方法。
拉曼光谱法具有准确性高,信息量大,谱图容易辨认,差异性区分明显,样品不需制备且可进行微量、微区、原位和非破坏性检验等特点。常用于涂料、文字色料、染料、爆炸及射击殘留物、塑料、橡胶、纤维和泥土等物证的分析。
(4)分子荧光光谱法(MFA)。具有刚性平面和共轭双键结构的分子,吸收了特征频率的紫外光后,由原来的基态跃迁至电子激发态的各个不同振动能级。激发态分子经与周围分子撞击或内部转换而消耗了部分能量,迅速下降至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停留约10-9秒后,以光的形式释放出多余的能量回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此时所发射的光即是荧光。
以荧光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作图,就是荧光光谱,又称荧光发射光谱,还可以检测样品的荧光激发光谱、荧光寿命等特征。荧光物质的结构不同,所发射荧光的波长不同,据此可进行定性分析;根据荧光的强度可进行定量分析。常用于矿物油、文字色料、染料、毒物、毒品的分析。
(三)X射线荧光光谱法
用X射线照射样品,使样品物质原子的内层电子电离而出现空位,较外层的电子跃迁到内层电子空位进行填补,并同时放射出次级X射线,此即X射线荧光,其能量等于两电子能级的能量差,就是说X射线荧光的波长对不同元素是特征的。因此,根据X射线荧光的波长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则依据谱线的强度。
X射线荧光分析仪因色散方式不同,分成X射线荧光光谱仪(波长色散)和X射线荧光能谱仪(能量色散)两类。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辨率高,对轻、重元素及含量高或低的元素均能检测;X射线荧光能谱仪的X射线探测的几何效率可提高2~3个数量级,灵敏度高,可以对能量范围很宽的X射线同时进行能量分辨(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X射线荧光分析法分析速度快,不破坏样品、操作简便、便于进行无损分析;应用范围广,分析范围包括原子序数Z≥3的所有元素。
(四)有机质谱分析法
有机化合物样品分子在离子源中发生电离,生成不同质荷比(m/e)的带正电荷离子,经高压电场加速后,在磁场中偏转,按质荷比的大小分开,之后到达收集器,产生信号,其强度与离子数目成正比。以信号强度为纵坐标,质荷比(m/e)为横坐标,所得谱图即为质谱图。
在质谱图中,每个质谱峰表示一种质荷比的离子,质谱峰的强度正比于该离子的数量,根据质谱图可以测定化合物的分子量,推测分子式、结构式。该方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定性能力强。该方法分析范围广,对气体、液体、固体样品都可以进行分析,但对样品的纯度要求高。采用色-质联用检测技术,可进行爆炸及射击殘留物、火灾现场纵火剂殘留物、涂料、文字色料、染料和高聚物等物证的分析。
(五)声谱分析法
每个人的声带特征和声道特征不同,使不同人有不同的声音特征。通过记录反映声带和声道特点的共振峰的频率和频率带域幅度,得到声谱图或声纹图。记录共振峰的频率和频率带域幅度的仪器称声谱仪,用声谱仪可以把声音特征转化为数值并进行自动比较,从而可以进行个体识别。常用于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录制语音的分析辨别。
(六)热分析法
热分析法就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一般是线性升温或降温)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温度关系的分析技术。绝大多数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会发生质量、体积、机械性能、声学、电学、光学、磁学等物理性质的变化,通过测量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的这些性质的变化,可对其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
热分析的方法很多,其中应用较多的三种方法是:热重法(TG)、差热分析法(DT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G)。热分析方法可进行样品种类的鉴别、共聚和共混物组成的检测,常用于煤、塑料、橡胶、纤维、油脂和木材等物证的分析。
(七)中子活化分析法
是通过检测样品因辐照感生的放射性同位素的特征辐射,进行元素分析的放射性化学分析方法。检验时,以中子或质子照射样品,引起核反应,使之活化并辐射特征的β、γ射线,检测记录得到β或γ射线发射光谱,根据其放出射线性质和能量的强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中子活化分析法的灵敏度极高,准确度和精密度也很高;可测定元素范围广,并具有多成分同时测定的功能,在同一试样中,可同时测定30多种元素。常用于玻璃、涂料、毛发、射击殘留物、泥土和纸张填料等物证的分析。
(八)离子选择电极分析法(ISE)
离子选择性电极又称离子电极,是一类利用膜电位测定溶液中特定离子活度或浓度的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时离子选择性电极和参比电极同时插入待测样品溶液,构成化学原电池,连接上精密毫伏计测量其电动势。因工作电池的电动势在一定条件下与待测离子活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通过测量其电动势就可计算出待测离子活度或浓度。
离子选择电极分析法不损坏被测组分,设备及样品前处理简单,不受试液颜色、浊度等的影响,应用范围广,尤其适用于对卤素离子、硝酸根离子、碱金属离子和氰根离子等阴离子的分析。
(九)分析仪器的联用分析技术
是通过接口装置,将两种或多种分析仪器串联起来组成联用仪器,样品在联用仪器中进行分析,发挥各种分析仪器的优势或得到多种分析数据,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色谱法的分离能力强,定性鉴别能力则不如质谱法和红外光谱法,但质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对样品的纯度要求很高,若样品是混合物或含有杂质,则只能进行比对分析。实际工作中通常是将分离效果好的色谱仪作为联用仪器的进样口,而将鉴定能力强的质谱仪、红外光谱仪等作为联用仪器的检测器,从而使成分复杂样品中微量乃至痕量物质的分离鉴别变得非常容易。
常用的仪器联用技术有: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技术、气相色谱-红外光谱(GC-IR)联用技术、质谱-质谱(MS-MS)联用技术、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质谱(GC-IR-MS)联用技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等。
五、其它方法
在刑事技术鉴定工作中,除上面讲述的四类检验方法外,还有医学、生物学、数理统计学等检验方法。
法医检验鉴定的检验客体常涉及人体和其他生物检材,如:尸体,活体,人体和动物的组织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等。对这些客体的检验和鉴定,必须采用医学、生物学的方法,主要有:临床医学检验、尸体解剖检验、细胞学检验、免疫学分析、电泳分析、DNA分析和动物实验法。
数理统计是研究大量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的科学。数理统计的方法主要包括:随机抽样法、统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多元分析法和正交试验法等。数理统计学方法应用于刑事技术工作,可以使鉴定工作逐步走向定量、客观、规范、科学的轨道。
第四节
刑事技术鉴定
刑事技术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案件侦查和其它诉讼活动中物证问题的一门科学,与法学有着内在的联系。它因刑事诉讼的需要而产生,为诉讼服务,是一种法律规定的活动。作为诉讼过程中获取证据的一个重要环节,刑事技术工作必须严格依法进行。
一、刑事技术鉴定的任务、作用和内容
刑事技术鉴定是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为了查明案情,就物证与案件的事实关系所作的鉴别和判断。
刑事技术鉴定的主要任务是由有专门知识的刑事技术人员,运用刑事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对发现和提取到的与犯罪有关的各种物证及其所反映的客体进行种类鉴别、同一认定以及某些特征的定性或定量的分析。
刑事技术鉴定的作用是通过鉴定,为查明案件事实提供依据,为进一步的调查提供线索,为案件的审理提供证据,为审查、核实其它证据提供依据。
刑事技术鉴定的内容在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九章第八节鉴定中作了明确的论述。其中第235条规定:“刑事技术鉴定的范围,必须是与查明案情有关的物品、文件、电子数据、痕迹、人身、尸体等。” 第238条还规定:“鉴定人应该按照鉴定规则,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鉴定。鉴定后,应当出具鉴定结论,由两名以上具有鉴定资格的鉴定人签名或者盖章。”
二、刑事技术鉴定的主体
刑事技术鉴定的主体是法定鉴定机构中的专业鉴定人员。《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这与《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33条是一致的。目前,刑事案件中的各种痕迹物证的鉴定工作,主要由公安机关刑事鉴定机构中具有鉴定资格的人承担。
(一)鉴定人的资格
刑事技术鉴定人必须是具有刑事技术的专门知识或技能、与案件当事人或案件结果无利害关系或刑事诉讼法规定应该回避的自然人。受公安机关聘请,非法定鉴定机构中有专门知识的专家,也可以作特邀鉴定人。刑事案件中的各种痕迹物证,必须送交具有鉴定资格的人进行检验。为了作好鉴定工作,还应满足鉴定人在其权力范围内的与鉴定相关的合理要求。
(二)鉴定人的权力
凡取得鉴定资格的鉴定人,根据鉴定的需要,在其确定的专业范围内享有鉴定权。有权查阅与鉴定有关的案卷材料;有权要求查看现场并进行现场实验;有权要求提供与鉴定有关的其它补充材料。因受专业范围或现有技术手段限制以及物证材料不具备鉴定条件的,应说明情况不予鉴定。发现委托单位提供虚假案情或虚假物证材料的,有权拒绝鉴定,已经出具鉴定文书的,有权申请撤销。
(三)鉴定人的义务
鉴定人接受委托后,应根据检材情况和检验要求,科学制定检验方案,按操作程序进行检验,严格质量控制,检验过程应作详细的记录。遵守物证鉴定制度。依法出庭,接受法庭询问。有法律规定回避情形,应当依法回避。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人的请客送礼,不得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对于涉及国家机密或个人隐私的,要严格保守机密,不得向无关人员透露有关鉴定情况。
三、刑事技术鉴定的种类
根据对物证客体所进行的鉴定是否为第一次以及非第一次的原因,可以将鉴定分为如下几类:
(一)初次鉴定
即对物证客体所进行的第一次鉴定,也称首次鉴定或简称鉴定。
(二)补充鉴定
由于样本增加或检验要求增加等原因,对经初次鉴定的物证客体所进行的鉴定。委托单位根据需要可以委托检验单位补充鉴定,被告人或被害人也可以申请补充鉴定,补充鉴定通常由原鉴定人进行鉴定。
(三)重新鉴定
对经初次鉴定的物证客体就委托单位的原鉴定要求,由原鉴定人以外的鉴定人所进行的再次鉴定,就是重新鉴定。若委托单位或上级技术部门对初次鉴定的结论有异议,可以进行重新鉴定,被告人或被害人也可以申请重新鉴定。
(四)复核鉴定
鉴定结论与其它证据有矛盾或鉴定人意见有分歧或不能做出明确的鉴定意见时,可以由上级技术部门对鉴定的结论进行复核。
(五)会同鉴定
虽然经过复核鉴定,但有关各方对鉴定的结论仍有异议,可由上级主管部门邀请知名专家对原物证客体共同进行的鉴定。若会同鉴定取得一致的鉴定结论,出具由所有专家签名盖章的鉴定书;若仅个别专家有不同意见,可以根据大多数专家的意见出具鉴定结论,有不同意见的专家不签名,在鉴定书要写明其不同意见;若意见分歧明显,则只能起交换意见的作用。
四、刑事技术鉴定的程序
根据《刑事诉讼法》、《刑事技术鉴定规则》、《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刑事技术鉴定工作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委托鉴定 委托单位在委托鉴定时,要做好以下工作:
1.提交送检的物证客体和比对样本。送检的物证客体原则上应提交原件、原物,并且是全部检材;对需要比较检验的,须事先收集嫌疑客体或比对样本。
2.掌握并介绍相关案情。为了查明事实真相,送检人应熟悉案情,了解现场勘查、物证获取和保存、比对样本的收集等情况,并主动向鉴定人介绍。
3.提出具体、合理的检验要求。提出具体的检验要求以查明案情,这是送检的目的。但是要同时考虑物证客体本身的条件和物证鉴定技术水平的现状,提出既能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鉴定工作又能完成的合理的检验要求。
4.提交鉴定委托函。送检单位要提交写明鉴定目的和要求的鉴定委托函。
(二)受理鉴定
受理鉴定是指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依法接受鉴定委托的行为过程。《刑事技术鉴定规则》第二章受理鉴定规定,刑事技术部门,只承担办案单位有关犯罪案件的鉴定任务。受理鉴定的手续是:
1.查验委托公函。
2.听取送检人介绍案件情况和鉴定要求。3.查验检材有无鉴定条件,核对其名称、数量。4.查验样本的来源、收集方法及是否具备对比条件。
5.根据查验情况,确定是否接受委托或修改鉴定要求或补送材料。6.接受委托的,由送检人填写《委托鉴定登记表》。
(三)实施鉴定
受理鉴定后,由鉴定人实施鉴定。鉴定人应根据检验客体的情况和鉴定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鉴定并做出结论。
1.拟定方案。根据送检客体的条件和鉴定要求,科学合理安排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的顺序,如不消耗或少消耗检材的方法优先、不影响后续检验的项目优先,以获取最佳的鉴定效果。但是从宏观上,无论是种属鉴别还是同一认定,刑事技术鉴定一般都是按照:分别检验,提取特征;全面比较(检验),明确异同;综合评断,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的。
2.准备器材。按拟定的方案,准备好将使用的仪器、器材和试剂,包括仪器的调试、器材的校准和试剂的配制、标定或验证等。
3.具体实施。在实施检验鉴定时,要严格遵守鉴定方法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仔细观察、分析和记录各种实验现象,及时纠正鉴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确保鉴定工作的科学准确。凡检验鉴定要消耗或损坏物证时,必须先征得送检单位的同意,并拍照记录客体原貌。
五、刑事技术鉴定结论的审查和评断
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鉴定结论是法定证据,刑事技术的鉴定结论在刑事诉讼中,在认定案件事实方面,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刑事诉讼法同时规定,经过查证属实的鉴定结论,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因此,在鉴定结束后制作鉴定文书之前,应当对鉴定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细致的审查和评断。
(一)鉴定结论的审查
1.审查鉴定主体。审查鉴定人是否具有鉴定资格,是否属于应当回避的对象等。2.审查鉴定客体。审查鉴定的物证检材和比对样本的来源是否可靠,是否具备鉴定条件等。
3.审查鉴定过程。审查鉴定方法是否科学,操作是否规范;环境、设备及其软件和试剂是否达到相应规范的要求等。
4.审查鉴定结论与其它证据的关系。审查鉴定结论与其它证据材料证明的事实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或相互矛盾,必须对鉴定结论和其它证据证材料一并进行重新审查以确定鉴定结论的科学性。
(二)鉴定结论及其证据意义的评断
鉴定结论有同一认定结论、种属认定结论和倾向性结论等,它们的证据作用也各不相同。能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鉴定结论称直接证据,需与其它证据结合才能证明案件事实的鉴定结论称间接证据。
1.同一认定结论。同一认定结论的证据作用与被认定同一客体的对象有关。如果客体是人,鉴定结论有可能构成直接证据,也有可能直接认定犯罪嫌疑人。但许多情况下人身的同一认定,只表明被认定同一的人与犯罪现场上的某个物或在时间上、空间上与犯罪事实有某种联系。如果客体是物,鉴定结论只能是间接证据,只能为侦查提供线索,若想证明某人实施了犯罪,还必须与其它证据一起构成证据链方可。应当指出,即使否定同一,也不排斥二者的同种或同属。
2.种属认定结论。对比较两种物质种类是否相同的鉴定结论,无论得出的鉴定结论相同或不相同,都不能直接证明或排除犯罪嫌疑人是否是作案者。如果检材是罕见物,且鉴定结论相同,则具有较大的证据意义。
对客体上是否有某种微量物质存在的鉴定结论有两种,其证据意义也不同。存在的鉴定结论,能证明客体与案件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仅凭此证明某人就是作案者。不存在的鉴定结论,情况比较复杂,既可能客体原本就不存在此物,表明该客体与案件没有关联;又可能是客体在鉴定前经过处理,原本存在的此物被清除掉;还可能是检材提取不当,含此物的部位没提取到。这种鉴定结论证据意义不大。
种属认定结论一般属于间接证据,它可以确定被鉴定客体的种属范围,为判定案件性质或确定侦查方向提供依据。
3.倾向性结论。当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检材条件太差,不能充分反映其本质特征),无法做出明确肯定或否定结论时,为表明一种倾向或指出某种可能性时,只能依据客体的特征做出倾向性结论。这种倾向性结论,对于查明案情、澄清事实真相,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这种结论的不确定性使它不能单独作为证据使用,除非与其它证据彼此印证,相互一致。
六、刑事技术鉴定文书的制作
刑事技术的鉴定文书,是鉴定人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验鉴定的基础上,经全面审查和综合评断后,以书面形式表达的鉴定结论,是一种重要的证据和诉讼文件。
(一)鉴定文书的种类
由于鉴定客体对象的种类不同、实施鉴定的难易程度不同,导致鉴定的结果不同,鉴定文书的形式有三种:能够做出同一认定结论的,出具鉴定书;如果做出的是种类鉴别,定性、定量或特征等结论的,出具检验报告;如无明确结论,但经过分析判断,能够提供倾向性意见的,出具检验意见书。
(二)鉴定文书的内容
按《刑事诉讼法》和《刑事技术鉴定规则》的规定,鉴定文书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鉴定文书的名称和发文字号。
2.正文。通常有绪言、检验、论证、结论和署名几部分。
(1)绪言。委托鉴定单位、送检日期、送检人、简要案情,检材和比对样本的名称、数量、来源、采取、包装情况,检验要求等。
(2)检验。检材和比对样本的预备检验、分别检验、比对检验的情况,如外观形态、重量、厚度、荧光、气味、成分、含量等特征的检验,要简述方法、条件、过程及结果。
(3)论证。对检验发现的特征、得出的数据等结果进行综合评断,论述结论的科学依据。
(4)结论。对送检单位提出的检验要求逐一给出结论。
(5)署名。鉴定人、复核人及授权签字人签名,注明技术职称、鉴定日期并在鉴定日期处加盖“刑事技术鉴定(或检验)”专用章。多页鉴定书还需加盖骑缝章。
3.附件。包括照片、图谱、图表或复印件等。
鉴定文书应内容完整、文字简练、描述确切,结论应科学、客观、准确,附件应清晰完整,能反映物证检材的真实情况。
第五节
刑事技术的发展
一、刑事技术发展的概况
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刑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由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先进性,中国是很多项刑事技术的起源地。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唐朝的贾公彦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提出用指纹识别人体的学者,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指纹学家。宋朝的法医学家宋慈,1247年撰写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内容丰富,其影响非常深远,先后被译成朝、日、法、英、荷、德、俄等多种文字。宋慈因而被后世誉为古代第一名法医学家,“世界法医学奠基人”。对其它一些刑事技术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更早以前。如笔迹和弹弓射出弹丸的检验,在《三国志·魏书·国渊传》和《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中就有记载。
中国古代对指纹学、法医学等刑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对现代刑事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到了近代,缓慢发展的科学技术直接影响了刑事技术的发展,到了清朝末期,中国的刑事技术已经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和公安部对刑事技术工作高度重视,各地公安机关接管了旧中国警察机构的刑事技术的档案、设备,留用了一些技术人员,采取边实战、边改造、边建设的方针,建设和发展自己的刑事技术工作。在人才建设方面,各地公安机关抽调了一些文化素质高的青年干部充实到刑事技术部门,公安部和各地公安机关举办各种培训班,请国内和苏联的刑事技术专家讲课,培养了一大批新中国的刑事技术干部。此外,还大力加强机构、装备和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使新中国的刑事技术工作得到迅速发展。
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期间,在“彻底砸烂公检法”的反动口号煽动下,刑事技术工作遭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十年**,尤其是1979年颁布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为刑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公安部于1978年修订了《刑事技术工作细则》、1980年又颁布了《刑事技术鉴定规则》,使我国的刑事技术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公安部警察干部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设置了痕迹检验、文件检验、刑事化验、刑事照相、法医学等刑事技术本科专业。此后,许多公安、政法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刑事技术专业,在为我国培养大批刑事技术专业人才的同时,大力开展刑事技术的科学研究和检验鉴定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刑事技术理论与应用技术的发展。在机构建设方面,在公安部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各省、市、区(县)分别组建技术中心和一、二、三级刑事技术点。公安部对各级技术中心和技术点的职责、业务项目、装备、技术人员编制和技术用房、经费保障等都做了统一规定。此外,还进一步加强了技术标准化、情报信息系统、警犬工作、技术干部管理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使我国的刑事技术工作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二、刑事技术发展的趋势
刑事技术是同一切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的产物。运用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解决办案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满足同各种犯罪活动作斗争的新需求,是刑事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的趋势。
(一)物证的发现、显现、提取、记录技术将会有所突破
物证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尽可能全面、有效地获取物证是物证鉴定的前提。多波段光源、非可见光数字摄影、反应灵敏的显现试剂、警犬技术、各种现代仪器的研究和开发,将会使痕迹、文件、微量、生物和电子等物证的发现、显现、提取及记录技术有所突破,从而使犯罪现场勘查技术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分析对象的范围和种类多样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刑事技术也不断进步,各种物证客体在现场的提取率和检出率也不断提高,刑事技术分析对象的范围和种类也越来越多,如科技进步使可鉴定的生物物证、微量物证、电子物证等物证检材的种类增多。
(三)分析内容的定量化、动态化
分析内容的定量化是指对物证客体的分析,从以定性分析为主,向既定性又定量,不仅要进行静态分析,还要进行动态分析的方向发展。因为许多定性的结论,是以定量分析的结果为依据的。对于涂料和书写色料检材,既要分析其组成成分,又要分析各种成分的含量,不但要检验其现有的组成,还要研究考察其随时间、环境变化的情况。
(四)分析手段的现代化、无损化
分析手段的现代化是指对物证客体采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进行处理和检验鉴定,以提高灵敏度和准确度。除刑事化验和DNA检验外,在痕迹检验、文件检验和刑事影像技术中也广泛使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分析手段的无损化是指在不损坏检材和样本的情况下,完成鉴定工作。无损分析的方法对微量和文件等物证的检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分析方法的标准化、信息化
分析方法的标准化是指对各种物证客体进行检验鉴定技术方法的标准化,除标准化的方法之外,还应实现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及操作程序等的标准化。如同CNAS认证中的人、机、法、物、环等要素,通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相关表单组成的质量体系文件,都是可控制的,确保鉴定工作的高质量。分析方法的信息化是指首先建立各种物证信息的数据库,如指纹数据库、枪弹痕迹数据库、DNA指纹数据库、各种毒物、毒品数据库等,然后建立各种物证鉴定信息处理系统,再建立物证鉴定的专用网络,使各地鉴定部门资源共享,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六)分析操作的自动化
分析操作的自动化是指将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分析仪器中,自动控制仪器的操作、实验数据的记录,自动控制结果的计算、分析和存储等。分析操作的自动化,可以节约分析时间,提高分析精度。
【阅读书目】
1.刘文:《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 刑事科学技术总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王彦吉、王世全:《刑事技术学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吴维蓉:《刑事物证技术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思考与练习】
1.刑事技术的概念、研究的内容与对象是什么? 2.刑事技术的任务与作用有哪些? 3.什么是洛卡德交换(转移)原理? 4.什么是同一认定?怎样进行同一认定?
5.什么是种类鉴别?种类鉴别与同一认定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6.刑事技术检验鉴定的方法有哪些? 7.刑事技术鉴定的任务和范围是什么?
8.对刑事技术鉴定人的资格有哪些要求?其权力和义务有哪些? 9.刑事技术鉴定的程序是什么?
10.如何审查和评断刑事技术鉴定的结论? 11.如何制作刑事技术鉴定文书? 12.刑事技术有哪些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文:《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刑事科学技术总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王彦吉、王世全:《刑事技术学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李苑、王萍《物证技术学简明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王守业:《刑事技术教程》,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5.吴维蓉:《刑事物证技术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