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溪乡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解读
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
——记文溪乡下堡村妇联主任肖海艳
正值金秋,笔直的马路旁经常可以看到一筐筐新鲜的香菇整齐的堆放着,或高或低的讨价还价声伴着菇农的笑脸依稀的传入耳膜……他们都是普通的农民,都在用最辛勤的双手,相信并运用科技来收获着自己的财富,而肖海艳也是这普通人群的一位,说起她,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她的精彩,属于这山这水文溪人的精彩。
初见肖海艳,黝黑的皮肤泛着自信的光芒,平凡的装扮却透着精干,一边热情的招呼一边手脚麻利的忙碌。问起今年香菇的收成,她憨厚的笑说,相比以前提高几番了。1975年9月出生的肖海艳,如其他普通农村妇女一样,田里地里,厨房厅堂,相夫教子一件不少做,唯一不同的可能是她的心里还装着自己的一点想法——不仅要把自己家富起来,而且要带动村里富起一批人,这是四年前她当任村委委员后自己给自己的许诺。
勇担敢做甘为拓荒牛
文溪乡从2005年引进无公害香菇种植,习惯了传统方式耕作的村民大都不相信或者不敢尝试,只有初中文化的肖海艳,一开始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但是有一点她很确定,自己不仅是村委委员而且是一名中共党员,她必须以身作则,以身示范。
冲着这个坚定的信念,面对丈夫与家人的不支持,顶着自身心理压力,她还是毫不犹豫的凑足了成本,选择了干,而且一干就没收手。从2008年至2009年开始,她一直坚持种了几千筒的香菇。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当看到辛辛苦苦,风雨无阻、起早摸黑浇水、培育的香菇一筐筐喜人的抬出来却没良好的销售渠道,堆积如山的香菇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储存时,肖海艳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是新引进的科学技术种植,不说以前没接触过,就说当时身边也没几个有经验,每天除了辛苦照料这几千筒香菇,还要挤出时间跟着技术指导员认真学知识,练技术,不管多苦多累,她从来没抱怨半句,脸上也从未显现丝毫不耐烦,但是此时此刻,她偷偷的掉眼泪,香菇不能销售出去就意味着她的所有付出将付诸东流。可喜的是,这件事得到了乡政府的高度重视,香
菇销售问题很快得到了良好的解决。但是因为全乡香菇总量不大,价格压得低,菇农除了收回成本,利润空间还是狭小。这件事给肖海艳的触动很大。她意识到,所谓的区域经济效益,在这片小山区里就浓缩为有点规模、专业的技术与设施与团体协作。她把她的体会与建议在村委会上提出来,下堡村支部书记当即采纳了她的建议,决定在本村修建专门的香菇储存冻库,多发动更多的村民参与香菇种植,力争把下堡村建成文溪的香菇致富示范村。
任劳任怨撑起半边天
在乡政府的大力推动和鼓励下,经过全村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堡村第一个专门的香菇冻库竣工并投入使用,越来越
多的村民被带动起来种起了香菇,许多原本在外打工的青年也都纷纷返乡在责任地里风风火火的开始香菇种植创业。通过全乡的努力与协作,全乡香菇总量上升得特别快,价格乘风而上,香菇前景一片大好。肖海艳从2010年开始,种植香菇的收入直线上千。直至今年,她种植了一万筒香菇,除了成本,纯利润达到了5万多,这在农村家庭中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极大的改观了家庭经济面貌,而更让她高兴的是,全村百分之八十的都加入了种植香菇的行列,几乎所有的菇农都实现了自己的财富梦想,下堡村也真正成为了文溪乡第一个香菇致富示范村,她也真正实现了自己四年前的诺言。就是为了这份看似遥远的诺言,她抒写了人生中精彩的一页,浓缩了文溪乡精彩的一笔。
如今,肖海艳的日子越过越有劲,她没有满足,丈夫已经进城琢磨着香菇新的生意新的发展,两个孩子已经上学了,她一个人在家不仅承担着所有的家务,而且还包揽了万多筒香菇培育的活,任劳任怨的撑起着家里的半边天,撑起着全乡妇女的好榜样。她说,“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务农中让我明白,人应该像地里的庄稼一样朴实而坚强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篇: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典型事迹
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延津县
xxx,女,汉,中共党员,家住xxx,2008年5月入村,任xx村支部书记助理,在xx村工作的这三年多来,她时刻以一名中共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密切联系群众,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做到切实为民服务和带动农民致富。
一、不断加强学习
为了更好地在新农村建设中为广大群众服务,她认真阅读了和农业技术知识有关的许多书籍,比如《农村气象信息员培训》教材等。还参加了各种有益于妇女致富的培训,然后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广大群众尤其是妇女同志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方便了大家的同时也丰富了她自己的知识,是一个爱学习、爱动脑、爱助人的同志。
二、积极参与创先争优活动
在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中,XX同志以“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活动为载体,她负责帮带村内李风香、闫焕石等困难群众致富。尽管她不能从资金上支持他们,但是她通过定期走访、与他们谈心、提供就业信息等方式得到了他们的肯定。每次收看远程教育节目时,她都会叫上他们一起收看,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有感人事迹、有农事早知道、还有宣传国家政策的,这些节目不仅有助于他们进行农业作业,还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在这一互动活动中,XX同志收获了群众的信任和好评。
三、利用优势条件,为群众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她利用自己懂计算机,便于掌握各种信息的优势,积极为群众提供农业、维权、就业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扩大了他们的就业渠道;利用自己学习法律的专业优势,积极为村内妇女同志宣传切合实际的法律知识,让她们学会用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权。
四、发扬村内柳编技术
柳编技术是她村的特色技术,为了把她村的柳编技术发扬光大,XX同志同村两委干部一起组织村内广大妇女同志学习柳编技术,并组织一些技术经验丰富的村民到延大柳编学习新技术,丰富了村内广大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增加了她们的经济收入。
五、积极协助村两委干部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
(一)劳务输出
今年她村劳务输出人员达610人,其中省外务工人员有20人,跨市的务工人员有125人。为了便于掌握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动态,她按照性别、输出地、输出时间、输出单位等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并存档备案。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1年她所包村XX共有1386人参加新农合,共计60900元,其中农村低保和五保户共有68人。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011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首次在我县实行,她在村内通过运用村广播、张贴标语等方式为广大群众耐心讲解新农保政策,动员了更多符合条件的村民参保。在新政策的吸引下,她所包村共有590人参加新农保,缴费基数从100元到1000元不等。此外,截止目前,她所包村的164名60岁以上老人的养老金也已全部发放到位,让老人能够欢欢喜喜回家过新年。
在日常生活中,XX同志是一个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同志;工作上她认真、负责,能够做到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为广大群众服务,帮助他们致富,得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肯定。
第三篇: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李某某,汉族,初中文化,农民。家有年迈的公婆、上学的孩子、在村委会当文书的爱人。可谓是田里地里、厨房厅堂、相夫教子一件不少做。
2012年某某村被确定为自治区整村推进和市县两级重点扶贫开发村,也是市委书记和县委书记的联系点。紧紧抓住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围绕市委关于新形势下扶贫开发的指导方针,在市县包扶单位,特别是市委办公厅的积极参与和牵头组织下,立足某某村的发展现状,就如何确立科学的扶贫项目,进行了充分调研论证,编制可研后,通过专家组评审,最终确定以食用菌种植和集约化青年鸡养殖项目为重点的扶贫开发项目。食用菌基地就建在了李某某村,这样的机遇促使她萌生了就近打工补贴家用的念想。
对于一直以种土豆为生的李某某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种了几十年土豆的她,以前根本没接触过食用菌,每天她不仅忙碌于家里田间,更多的是挤出时间向技术员认真学习食用菌菌种制作技术、使用均栽培管理技术、保鲜加工技术等。为此,她还专门买了《食用菌生物学基础》书籍,利用闲暇时间刻苦专研,功夫不负有心人,来时的初衷只是想着多一份工作,多挣点钱使家里的日子过的好些。现在蘑菇上市了,她也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了,在她的影响下,周边村庄也有不少就近来打工的妇女,李某某积极把所学到的技术教给了来蘑菇棚打工的姐妹们,带领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致富,性格开朗的她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她一个人不仅在家里承担着所有的家务,而且还揽了食用菌培育的活,任劳任怨的撑着家里的半边天,逐渐也成为全村委会妇女学习的榜样。她说“在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务农中让我明白,人应该像地里的庄稼一样朴实,坚强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四篇: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1997年,35岁的在市水泥厂干业务员,因厂子经营不善,面临困境,要下岗一批工人,主动要求下岗,自愿为厂里分担困难。下岗不落志,再闯就业路。回到自己的家乡——市区街道烟墩岭村,当时村里有一个面积100亩的大茶园,决定公开招标承包,以价格高出四个竞争对手5000元而一举中标。中标后,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家庭压力,百亩茶园的重担全靠一人挑。二是资金压力大,承包费每年5.4万元,税金1万余元。三是茶叶销路难,既没关系又没门路。四是茶园管理、茶叶炒制是难读的两篇文章。这一连串的压力压的她透不过气来,她曾萌发过打退堂鼓的念头。关键时候,她丈夫的支持鼓舞了她,人生在世,如果没有敢闯敢干的精神,没有敢为人先的品质,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路是人走出来的。她坚定信心,背起铺盖,带着煎饼,吃住到了茶厂。为了5.4万元的承包费,她倾其所有,又东凑西借总算凑齐,并贷款6万元用来添置设备和用作流动资金。白天,茶园就是她的家,晚上茶园管理书籍成了她的伴,不懂就学,不会就问,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掌握了茶叶的生产与炒制及包装技艺。打品牌,抓质量,重信用。先后注册了“”、“凤眉”两大品牌,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在质量上狠下功夫,用良好的商业信誉,很快赢得了市场的认同。承包网头一年,“”、“凤眉”茶就名声在外,供不应求,茶叶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1998年获纯收入8万余元。从下岗到再就业仅一年时间,就已初战告捷,但她没忘记和她一起下岗的姐妹们。在用工上,她立了一条规矩,只要是下岗职工,都优先使用。1998年,她聘用了下岗女工在茶园采茶的就有21人,1999年又安排下岗女工15人。只要下岗职工愿意到她这里来,茶场的大门对他们永远是敞开的。茶园的经营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茶叶生产质量,她经常走出去看,请进来教,把茶叶生产、炒制、包装精深水平学到家、用到手,永不满足现状。她说,只有这样,才能占领市场制高点。“绿色食品”、“无公害”,是茶场的新名词,茶场在街道办事处积极引荐和科学技术局的多次论证下,通过技术引导、资金扶持,建立起了市第一块无公害茶园示范基地。基地的茶产品在技术监督和食品卫生等部门的质量抽检中,各项理化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发个短信随意喷灌茶园,这在茶场,已不是梦想。茶场成功开发出茶园节水喷灌自动化控制系统,即将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与适宜的灌溉技术相结合,根据土壤湿度,由手机发出信息,通过电脑下达到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出指令,从而实现了自动喷灌。该系统的开发应用目前国内领先。使用该技术不仅能达到节水的目的,还可有效改善茶叶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可使茶叶亩产增加30%,节水47.4%,每亩年省工3人,每亩年增收3430元。茶场通过不断吸收消化新技术,经济效益连年创新高,近几年纯收入达60万元。茶园成为全街道茶叶“样板园”,被列为区级“巾帼科技示范园”,成为市唯一一家“无公害茶园示范基地”。她本人在1998年还当选为市区六届政协委员,被区妇联授予“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第五篇:养鸡致富带头人事迹
养鸡致富带头人事迹
蒋梅同志今年30岁,毕业于佳木斯工学院,1996年7月,她意气风发,满怀憧憬地走上了工作岗位,任桃山林业局机修厂技术股技术员,正当她沉浸在爱的温馨与对事业充满抱负之时,1998年,全国企业转制,3月份她下岗了,几天以后,丈夫也下岗了……夫妻双双下岗,犹如睛天霹雳,让刚刚步入工作的一对年轻人无法接受,现实是如此的冷酷无情,他们失去了经济来源,靠双方父母接济生活,随之他们的女儿又出生了,女儿的到来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的喜悦,却增加了负担和忧伤。丈夫四处找工作,却处处碰壁,家里的开销已经是维持不下去了,这日子怎么过啊?“回山上吧”,爸爸以坚定的态度做出决定,“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她真是不好意思回去,可回山上最起码能吃上饭啊,是爸爸宽广的胸怀托起了难以自拔的窘境。于是9 9年春天,她携夫抱女一家三口回到了白河林场安家落户,同父母挤在仅四十平方米的屋子里,难处可想而知。丈夫同父母下田务农,她边带孩子边干家务,为了增加点收入,又喂了几十只鸡和两头猪,生活状态有了改变。99年秋天,在林场党政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她和丈夫重新上岗,丈夫在护林队工作,她被任命为林场团书记。新的岗位、新的环境点燃了她向往新生活之火,我满怀豪情,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面对林业局和林场的经济现状,只靠工资和土地的微薄收入,年轻的她敏锐地感到,要想做好新时期共青团工作,充分发挥青年突击队作用,调动全场青年团员迎接经济大潮对年轻人的挑战,必须选择发展家庭经济的好项目,走自强之路。
看准事就干,干就干得利利索索。XX年6月,她靠亲朋好友和林场贷款筹集资金13000元,购买了平贝种子,迈出了她田园初露锋芒的创业第一步,当时有人说:“平贝价格不高,是在拿钱开玩笑。” 她却认为这是施展抱负的希望之光。她看准的是发展平贝项目的市场前景,现实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好,要想在陌生的平贝种植上成就一番事业是相当难的,一是缺少资金;二是缺少技术。缺少资金还好办些,靠亲朋好友借点,靠林场扶持贷款,可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资金,而是掌握的种植技术太少了,在种植的第二年春天,苗出得不齐,而且部分得了灰霉病、黑腐病,秧苗成片成片的枯死,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来,头一年经营下来,几乎没有什么利润,面对自己付出的努力,她心里真不是滋味。
“开弓没有回头箭”,经历了挫折后,又重新振作起来,带着这些问题,她先后到上呼兰等地取经,并购买了有关平贝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的书籍,潜心自学,经常向有经验的种植户请教,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天长日久,逐渐掌握了平贝种植技术。机遇偏爱有心人,XX年正值她家的平贝喜获丰收的时候,平贝价格陡然上升,每市斤卖到了30多元,仅此一年就纯收入5万元。尽管近两年平贝价格下跌,但每年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平贝面积也由原来的600平方米发展到4000平方米,实实在在地在平贝种植上尝到了甜头。
她是个敢于尝试新事物的人,XX年3月份,一次偶然的同学聚会听说养鸡效益不错,她回来后马上进行了市场调查,感觉真的挺好,于是花3万元购买鸡舍180平方米,鸡厂很快建成了,然而干起来却出现了许多料想不到的难题,第一步非常不顺利,由于她缺乏科学养鸡知识,只凭传统饲养方法喂养,只是一味地喂料饮水,想不到这些小家伙还真难伺候,吃多了撑坏,吃少了饿死,室温低了不行,室温高了还不行,往往是打开窗户着了凉,关着窗户又受了热。安排鸡群也有讲究,密度过大,鸡群拥挤,采食不均。密度过小,不利于保温,成活率下降。再就是雏啄,进料前还和平共处,进料后就相互啄羽、啄翅、啄肛,轻者伤残,重者死亡。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头天晚上还好好的,第于天早上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一大片,这让她非常着急,又象坦克陷进泥滩里一样,有劲使不出来。
为了养好鸡,她先后去了柳河林场和桃山楼上娄等大型养鸡厂参观,又两次请技术人员到家里,她又买了《禽病分析》、《畜禽养殖》等书籍,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经过无数次分析,经常将死鸡“开膛检验”,逐步掌握了鸡的生活习性、病理常识,对鸡的防疫、消毒、滴鼻、点眼已能正确处理,逐步掌握了科学养鸡的技术。第二批1500只肉鸡的成活率达到95%,当年出栏10000只,实现利润2万元,以后逐步达到出栏XX只、2500只、3000只……现在她正准备继续扩建鸡舍200平方米,在养鸡上形成规模。
在种养业兴旺发达、齐头并进的情况下,为了响应党委、林业局的号召,在青年团员中起带头作用,她又把目光投向了商品林,利用现有资金,在跃进林场购买商品林7公顷,她想营造一片青山绿林,就象自己有了一个绿色银行一样,可以早日达到小康生活,又可以造福子孙后代。
几年来,凭着自己的真实苦干,执着追求,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用辛勤的汗水造就了成功之路,她说:人活着就要有一种精神,那就是艰苦创业,靠自己努力创造的劳动果实才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