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会议材料
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会议材料
发布日期:2007年11月8日
来源: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技术支撑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农技推广的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技推广的信息化发展也在不断地完善,服务模式和形式也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日益呈现多样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态势。“十五”以来,湖北省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紧扣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背景下“三农”发展对信息服务的迫切需要,以抓好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建设和信息服务进村入户为重点,以农技信息网络平台为基础,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加强农技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我省农技推广系统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湖北是农业大省,农作物品种丰富,南北兼有,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农业生产总量大,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处在全国前列,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至关重要,且农民对农业技术信息需求量大,涉及面广。我省农业推广系统的信息化是近年来才被提上议事日程的,经过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各级农业部门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全省17个地市州农业行政部门有14家建立了网站,建立县级网站平台94个,全省县、区农业行政部门和农技推广系统都可以实现上网,多数县市区开通了电话声讯服务平台和手机短信平台。
我省农业技术的推广仍以传统模式为主,新兴信息传递方式方兴未艾。农民接受农业技术信息的主要方式仍是广播、电视、报刊和农技人员的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如省农技推广总站与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合办的节目《魅力乡村》等栏目,因为节目播出时间有限,经常有农民打电话到我站咨询相关技术,或要求延长节目时间,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民对技术信息的迫切需求。而新兴的信息传递方式如手机短信平台、互联网等只针对拥有手机和能够上网的部分群体,对硬件要求较高,面对群体窄,在农民中大面积普及应用尚需一定时日。
我省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信息化建设底子薄、起步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综合素质不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较慢,不利于信息化的推广。尤其我省鄂西北、鄂西南山区信息化发展更为缓慢,各市区间发展不够平衡,同兄弟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我省农技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经验
1、领导高度重视、行业部门紧密协作是农业技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分管农业的相关领导负总责,涉农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农技推广系统具体实施,共同推进农技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广泛实施突破创新,充分运用基层体系队伍、互联网络、热线电话等部门特有信息渠道,收集整理各类信息资源,根据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信息需求,发布各类信息服务产品。
2、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带动效应。省站坚持不懈紧抓全省农情的定点调查,及时发布《农技推广》、《农情参考》,供领导参考决策,各县市农业部门也都办有自己的宣传刊册。省站同湖北电视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都合办了农业栏目,与《农村新报》长期合作开辟了农技专栏。各县市农业部门也与当地广播、电视有不同方式的合作,有条件的县市还与联通、移动公司合作开展了手机短信服务平台。
3、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的横向协作至关重要。各级互联网络、广播电视等平面媒体要加强横向协作,联合向纵深发展。各网络之间要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信息的曝光率和普及率,真正发挥信息效能,为产、供、销发挥前瞻性和指导性作用。
4、针对不同对象,提供不同农业信息支持。根据省站实时监测的全省农情调查情况,加强与统计部门、物价等部门沟通交流,定期收集、汇总和审核本省涉农重要数据,以文件、资料、手册等形式正式发布,为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提供参考借鉴。对企业重点提供产品加工、发展趋势、供求走势等方面的信息,对农民则重点发布种养技术等方面信息,推动农业信息入户进村。
三、我省农技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利用效率较低。农业信息网站还停留在农业系统内部发布和沟通信息、为领导机关提供决策信息参考的阶段。作为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主体的农民、农产品交易市场和龙头企业以及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等,其信息获取手段仍然较为落后,这除了信息硬件建设滞后外,也与现有农业网站信息的实用性和实用性较差有一定关系。
2、农技推广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从总体看,国家和省级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我省农技推广体系尚处于“以钱养事”改革试点阶段,队伍本身就不够完善,信息化对队伍的要求 更高,因此实施开展就更为困难。
3、农业信息专业人员缺乏。农业信息化建设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课题,各地都缺乏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尤其缺乏既懂业务又懂信息加工处理的复合型人才,支撑和推进工作的力量不足,这直接影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使大量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或仅停留在低水平开发状态。
4、信息发布渠道不畅,农民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绝大多数乡村缺乏网络沟通手段,基层信息发布渠道少,部门之间农业信息传播和发布缺乏必要的配合和沟通,信息利用不充分。由于农村经济文化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大部分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加之当前农村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增多,直接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较低,直接限制了对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也限制了对理解信息的能力,导致了信息对功能认识不足,缺乏应用的积极性。
四、我省农技信息化发展思路和对策
发展思路: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宗旨,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农业部指导意见精神为导向,加强农业技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技信息服务网络,整合涉农行业信息资源,构筑农技信息服务平台,推广适用农业技术,有效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普遍实现信息进村入户。最终目标基本建立起省、市、县、乡、村(户)五级联动的信息服务网络,加大农村信息化步伐,积极推进农技信息化服务,基本适应全省农业经济与社会阶段性发展需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保障。
1、建立并完善我省农技推广信息网站。省农技推广总站是1996年成立的事业单位,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业务范围已经覆盖粮棉油等主要作物,人员队伍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建立自己的网站平台已是当务之急,且兄弟省市农技部门多数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平台。而通过互联网站的建立,以网站平台的建设为核心,紧抓全省农情定点监测调查,及时发布各项综合信息,以指导生产,服务农民。建立全省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市县级普遍建立农业信息门户网站,其中市级门户网站建设率要达到100%,县级达到80%以上,实现信息高度互动共享。
2、解决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以一村一个信息站、一站一名信息员的模式,实现网络和信息在县以下至村户的延伸;以一站多能、一员多用的方式 开展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首先解决农业信息的“最初一公里”。通过信息的收集、汇总,及时发布,为农业生产发挥效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3、拓展信息服务手段和渠道。普遍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声讯服务平台,稳定扩大市县信息联络员,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扩大农业信息声讯服务覆盖率,使更多农民收益。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发动企业借鉴订单农业的模式,实施信息捆绑服务等,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4、整合共享农技信息资源。根据我省农技信息化的现状,以农技信息服务为核心,面向大农业,逐步扩展到网络信息应用系统的整合,以全面提升面向“三农”的信息综合协同服务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农技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加强农技体系基础建设。我省农技推广体系尚处于改革阶段,运行状况尚不稳定,因此必须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围绕机构、队伍和网络,积极开展农技体系综合建设,做到“五有”,即:有机构、有队伍、有机房、有设施、有网站。
2、着力开展农技信息联络员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围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推进农技信息的进村入户,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和村组干部队伍,强化农村信息员培训工作,铺好信息建设“最初一公里”的路基,以最真实反映农业生产一线的声音。
3、探索农业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以全省农情定点监测调查为中心,深入统计调查分析工作,建立信息采集报送和汇总共享制度,充分发挥统计调查与分析对农业宏观指导与决策的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有效支持,加强与企业的互通,为农民提供优质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及信息服务。
农村工作通讯杂志(2007年第11期)本期聚焦
发布时间:2007-11-6
本期聚焦
发展现代农业,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是: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为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无偿或低偿的有效服务,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时而兴,进入了一个发展新时代。整合资源、理顺机制,创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是该项建设的一条好路径,也是铸造农业服务业辉煌成就的惟一选择。
整合铸辉煌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综述
本刊记者 梁 苗
服务:在关注中升温
上世纪50年代,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我国农村相继建立了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技术推广机构和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各种服务组织,通过省、地、县、乡四级配合运作,形成了以各部门纵向服务为主导,对象为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组)的农村服务网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为了农村的基本政策,高度集中统一经营和以自给性为主的产品经济基础解体。原有的农业服务体系因无法解决分散经营的生产服务而作用减退,更因无法应对农民在信贷、销售等方面服务的新要求而被农民小视。然而,“三农”发展离不了社会化服务。于是,如何为2.3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提供所需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成为了巩固农村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焦点所在。在这种背景下,1991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农业服务体系发展的方向和原则:“以乡村集体或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形成多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之后,国务院各涉农部门和地方政府纷纷制定和实施了有关政策和措施,农业服务体系得以焕发生机,在广大农民心中重新竖起新地位。
十几年过去了,中国农业又面临着重大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正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农业的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后,随着“三农”工作的纵深发展,农民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也由单纯生产环节上的服务向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管理、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综合性服务扩展。而现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由于服务种类单一,水平低下,公共服务缺失,信贷保险落后等缺陷,非但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三农”工作的“瓶颈”,成为了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
据调查,农民对现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普遍存在不满。就以曾经为中国农业和广大农民增收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农技推广体系为例,在新时期存在着因职责不清、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保障不足和素质不高而难以履行新使命的问题。因此,乡村干部和农民都希望尽快建立起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难题。
总之,在新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体系:在困境中求变
建立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从实质上讲,就是如何利用一切社会资源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而当前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最薄弱的环节恰恰就在这方面。
一是社会力量调动不足。尽管该体系在建立之初就提出要“多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然而,时至今日还是“官办”服务机构在支撑局面,多元化特别是农民自发组织远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可以说,发展了十几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直到今天还是基本依靠着政府行政资源投入来维持。
二是“部门化”造成行政资源浪费。一方面是行政资源冲突。各部门在操作中不断制定并强化延伸职权,因此几乎任何一个服务环节都会出现多个部门博弈。另一方面是协调难度加大。比如对农户的灌溉服务,需要水利、农技、农机、电力、气象等多个部门的专业化服务相互结合,但这些服务分属相互不隶属的各部门,于是县、市党委政府只能以“中心工作”之类的方式对某项为农服务进行硬性组合,既耗精力又耗成本。
三是“泛市场化”普遍与泛滥。由于国家财政的专项投入不足,许多服务组织为生存无奈将提供服务变为经营牟利,如作为农民最需要的信贷和保险服务,就因为风险大、收益小而长期缺失。更有一些社会上的一些机构和人员打着“为农服务”旗号,招摇撞骗,损害农民的利益。因此,农民抱怨“农业服务不实惠,用不起”。
显然,如何充分调动、利用好现有的社会资源,特别是财力资源、政策资源、行政资源、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的关键。
主体:在探索中发展
2006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建立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有了新航标和清晰的脉络,即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明确分开,政府负责保障公益性事业的财政投入,经营性服务事业则由社会合作组织来从事。
2007年8月23日,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主持召开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部门协调会议,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编办、人事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个部门共同参加。会议商定,十部委联合成立调研组,总结经验、解决难题,共同推动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这是一个好开端,说明政府部门加强分工协作,公共资源开始整合。
在地方上,这方面的探索与创新更是深入开展。河北省为实行农技推广体系的“县办 县管”,建立了由农业厅牵头的农、林、水三厅局组成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协调联络组,专门协调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涉及的农业、畜牧、水产等农业行业部门,以及编制、人事、财政等综合部门。吉林省农委与网通公司共同组建了“12316”农业服务网,聘请省市县技术和政策法律专家,全方位解答农民遇到的法规、政策和技术难题,目前日均接听处理电话咨询4000多次。浙江省力推责任农技推广制度,提出了以新型推广网络体系、新型岗位设置体系、新型工作责任体系、新型绩效考核体系和新型农技推广保障体系的五大体系建设为核心,在全省实施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另外,一些地方将涉农服务机构,如农技、农机、农经、畜牧、林业等部门捆绑在一起,建立起协调型、紧密型的综合性服务中心;有些地方探索建立起集农业生产、供销、信贷、科技信息服务为“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与此相呼应的是,基层农民群众自建的各种农村社会服务组织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农民合作社法律地位确立,并得到政府扶持和农民群众拥护,快速成长为了整个农村社会服务的一大主体,也成为了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另外,在近年“三农”工作不断升温的背景下,一些社会性服务组织也应运而生。特别是各种农村中介服务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在为广大农民提供产、加、销和金融服务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这足以说明中国农业的成就和地位;全国农村拥有9亿农民却承载着全国人民的小康美景,这足以证明中国农村对全社会的责任与使命。构建起新型农业服务体系,让农村生产力孕育产生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成为推进整个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人心所想,责任使然。
完善农技推广体系要把握的重点
文/李立秋
2006年8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向全国发布,开启了构建我国“一主多元”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帷幕。
要准确把握改革目标,找准改革的立足点
贯彻国务院《意见》,就是既要改革和建设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又要引导和发育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当前的重点是改革和建设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这一点必须明确。各地在改革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时,应当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减开支”;二是单纯地追求保机构、保队伍数量。
精简机构、精干队伍、优化结构是改革的措施,但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不能简单地以此来衡量改革成果。改革的立足点要放在强化公益性职能,有效解决农技推广体系与新形势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增强农技推广的活力和效率,提高农业公共技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上。衡量改革成果,最终要看是不是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是不是有利于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是不是有利于满足农民科技需求。也就是要看改革后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是否明确,体制是否理顺,机制是否创新,能力是否增强,服务是否到位,农民是否满意。着力推动体制改革,构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
体制改革是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关键内容之一,对提高农技推广效能,促进运行机制创新至关重要。其改革主要包括组织机构、职能定位、人员编制、隶属关系等。各地在改革中,要着力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以加强农业公共技术服务为目标,强化公益性职能。国务院《意见》明确了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性质,界定了公益性职能,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新形势下的定位问题。这是国务院《意见》的一个亮点,也是搞好这次改革的重要前提。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结合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化等行业特点,对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应承担的公益性职能进行细化。在细化公益性职能时,既要防止把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服务简单推向市场,也要防止脱离实际任意扩大公共服务范围,真正解决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
二是以精干高效为目标,设置公益性机构。国务院《意见》对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设置提出了多种方式。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体现了不搞“一刀切”的原则,为各地因地制宜作出选择留下了空间。各地要根据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和方便农民求助,按照有利于业务指导、有效管理和公益性职能履行的原则,选择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置的主导方式;各地农业部门熟悉情况,身临其境,要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根据新的变化和要求,在选择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置方式上,为当地政府当好参谋。同时,要将机构设置方式的选择与理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统筹考虑。
三是以提高推广效能为目标,理顺管理体制。理顺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管理体制,既涉及到机构设置方式、财政保障体制等,更关系到农技推广机构职能能否有效履行,作用能否正常发挥,工作能否高效运转。县以下农技推广机构,提倡“县办县管”。乡镇设置综合站的地方,提倡双重管理、以县级农业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无论实行哪一种管理体制,都要明确县乡职责,保证农技人员从事推广工作的时间,保障应有的工作条件,落实相关的经费和福利待遇,防止因条块分割、管人和管事分离而导致一线农技推广人员管理缺位、经费无保障、工作受影响的现象再度出现。要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实现有体系管事,有队伍干事。
注重运行机制创新,增强农技推广活力
在推进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积极推动运行机制创新。好的机制可以使体制效能更优发挥,可以弥补体制的某些不足。与体制改革相比,机制创新的运作空间和自主性是比较大的,农业部门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改革中要大力推动农技推广机制创新,加强责任管理,提高推广效能,逐步建立一套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分明、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合理的农技推广管理制度。
一是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要深入研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方式,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人、能进能出,逐步实现农技人员的资格准入。
二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要明确服务内容,量化考核指标,实行工作日志,建立由服务对象、服务区政府和主管部门三方参与的考评机制,并将考评结果与奖金分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继续教育、解聘续聘等挂钩。
三是创新推广方式方法。要根据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农民需求变化和农技推广规律,不断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实行基层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探索推广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逐步形成推广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四是建立合作推广机制。要大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创建公益性推广机构与科研教学单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推广新机制,探索公益性职 8 能的有效实现形式,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切实强化财政保障,提高农技推广能力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长期投入不足,在客观上制约了农技推广体系作用的有效发挥,也是农技推广机构难以剥离经营性服务的主要原因。这次改革,要在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的同时,认真研究农技推广投入的长效机制问题:要考虑改革本身所需支付的成本,落实好富余人员的分流和安置政策;要考虑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财政保障问题,提高履行公益性职能的能力。
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财政、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切实保证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费,将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以及履行职能所需的工作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加。同时,要协同财政和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的需要,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完善推广设施,改善技术装备和推广手段。协调处理好“三个关系”,确保改革有效推进
一是推进改革与加强建设的关系。国务院要求2007年底要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推进改革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改革和建设是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深化改革是动力,加强建设是保障。改革乏力,建设就没有动力;建设滞后,改革就会前功尽弃。这两者是互动关系,相辅相成。
加强建设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要加强队伍素质建设,把住入口,强化培训,提高能力。二要加强推广条件建设,使改革后的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达到能够有效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基本要求,要制定不断改善规划。
二是推进改革与保持稳定的关系。优化结构、精干队伍是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创建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尊重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过去的劳动,尊重他们为农技推广事业做出的贡献,对精简下来的人员要妥善安置。
目前,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结构复杂,性质多样,要充分认识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始终将维护社会稳定放在首位。要确保农技推广工作的连续性,确保改革过程中农技队伍人心不散、技术资料不丢失、国有资产不流失、各项为农服务不断档,做到改革前后农技推广工作有序衔接。
三是建设“一主”与发育“多元”的关系。要立足于加强农业公共技术服务,强化公益性职能,改革和建设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挥其主导作用。要通过引导和支持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发展,发展农业服务贸易,满足农民的多样化科技需求。要支持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发展,鼓励更多的涉农企业、科研教育单位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农技服务,实现农技服务市场百花齐放、繁荣发展,为分离和搞活经营性服务创造条件,为满足农民科技需求提供保障。□
(作者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
中国与日本在农业发展上有很多的相似点:相似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人多地少形成了小农经济、分散经营体系;同样的农耕制度,稻作文化,形成了相近的社区村落社会;快速的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传统农业的解体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正因为此,日本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做法与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现代农业研究专家、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南京农大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周应恒教授,请周教授对此问题作全面系统的介绍。
周应恒:农业服务之日本鉴本刊记者 魏登峰
记者:日本的农业生产与中国一样,主要采用精耕细作方式、小规模农户经营,但这并没有影响日本农业生产的高效率、阻碍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这方面日本涉农的社会化服务功不可没。周院长,在日本有没有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这一说?
周应恒:日本并没有系统明确地提出过这个概念,但并不能由此认为日本不存在农业服务体系,恰恰相反日本农业服务体系相当完备、发达。日本的涉农社会化服务涵盖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涉及到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日本涉农的“服务”类型有多种。依据收不收费,可以分为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依据提供服务的主体,可以分为政府、企业、农协提供和农民自我服务四个类型。这里作用最大的是农协。日本农协是个综合体,每个农协都拥有几个事业部门分别负责农技的推广和交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购销、融资和保险等。农协的服务几乎是涵盖了农业生产的每个过程和每个方面。可以说如果愿意,农民可以把土地交由农协经营,自己则做个甩手掌柜。除了农协发挥主导作用外,政府和企业也会在农协的协助下,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总体上,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使得日本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非常高。但日本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并不表示日本的农民专职农事,与此相反,目前90%以上的日本农民都是兼业者。这也与日本高度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分不开的。
记者:日本农民在农业生产阶段会获得哪些社会化服务?
周应恒:一是由政府提供的服务。如水利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大型稻谷干燥与储藏设施,主要的农产品批发等农用设备的购置等,这些项目的多数投入是来源于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这些设施(设备)公共物品的属性强,由政府组织规划,农民或农协申请实施,政府补贴建设购买。同时,一些农协自己购置的大型耕作用具也可以申请政府的补贴。
二是农协提供的服务。在产前,政府和农协会给协会农户提供种植指导:种什么,种多少。在每年开播之前,日本政府会根据全国市场的供需状况与国际市场的趋势提出主要品种的生产规模,通过农协制定内部的计划,并分解到每个农户。当然农民有种什么的最终决定权,但由于农协预测准确,措施得力,农协的指导性建议深得农民的信赖,会很好地得到落实或执行。在产中,政府和农协也会为农民及时提供相关服务。一是技术服务。农协会根据农业生产的进度提供适时的技术服务,如施用化肥,良种以及科学栽培或养殖的技术推广等。二是大型耕作用具的提供。日本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但是并不是每家农户都能拥有所有需要的农具。小型农机具由农户自备,大型设备一般由农协提供,当然农协购买这类农具时,政府会给很多的补贴。三是病虫害的防与治。四是上市计划指导。收获后,农协提供各类农产品的统一分级,包装,加工处理,共同上市;水稻的话农民可以直接把粮食送到农协经营的粮食干燥储藏库过秤记账,统一保存,农民可以在需要时去支取粮食。
记者:农产品收获后,还有个加工流通的问题,日本有哪些社会化服务?
周应恒:农户可以通过市场直接销售,但多数是由农业共同运销或由农协的企业加工后再销售的。目前有1/3多的农产品是由农协加工的。共同运销的农产品出售后,货款由农协扣除手续费后交付给农民。农协经营获得的利润,根据每个农户利用金额大小进行返还分配。
在流通领域,市场风险是农民面临的最大的风险。为了规避和降低这种风险,政府首先为农民(农协)提供政策性信息的宏观指导。而农民将产品委托农协通过“共同运销”上市销售,这种销售有很强的计划性。当然农民也可以自销,他们直接把产品运到批发市场,或超市。日本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给予了很大支持。首先几乎所有大的中心批发市场是作为准公营事业的,其建设资金的大部分是国家投入的。当然,政府对于作为准公共设施的批发市场的经营活动有专门的法律进行规范,入场费等受到严格的限制。这点与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营运私营体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一样,它讲求最大地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而在零售阶段,曾有段时间,为了平抑物价,日本各级政府规划建设了一批公营的农产品零售店 10 设施,这类公设市场至今仍在运行。为了稳定市场,保证农民收入水平,日本建立了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安定制度。如由政府提供补助资金,指导农协或者行业组织建立了各种安定基金。此外,在商品检测检验、认证和出口方面,政府和农协也提供很多的服务和便利。政府往往会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帮助出口。如去年5月日本出台了《促进农产品向外国出口》政策。日本政府还设立专门的补助基金,资助出口产品作的海外市场调研、中小企业以及农协的出口认证。同时为国内企业到海外推销产品提供补贴资助,如为日本企业到国外参加农产品展会提供资助;为商品基地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等。
记者:为农服务的内涵很广,可扩展到对农村社区的生活服务,这方面日本有何特点?
周应恒:首先是充分发挥日本农协的作用。日本农协宗旨中有一条就是搞活当地农村社区,这里的“搞活”有经济内涵,但也有文化生活的内涵。农协通过其下属的青年、女性等各种部会活动以及专职人员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包括生产经营活动,家庭生活,邻里关系协调,法律咨询等等,农协还通过运营的各种企业,为农村社区的生活提供种多样的服务。农协是综合体,具有经济、政治和文化多重功能,它在农村的社区生活中影响很大,很多时候地方农协组织对地方自治体的行政长官以及选区议员的选任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第二日本政府鼓励大学生回到农村去创业。大学生如果想去农村创办企业,只要这种创业计划通过审批,就会从政府那里获得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支持。这样,实际上把农村最需要的人才、资金和项目同时带到了农村,有利于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第三对落后的山区,政府会给予特别的补助政策。此外,日本政府还鼓励企业到农村地区设厂,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记者:对我国有什么启示?
周应恒:借鉴日本的经验,我觉得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当通过组织制度创新、服务主体角色的重新定位、服务体系的再造,使政府、企业与合作组织等明晰权责。构建“多元主体、多元维度、多元途径”的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系,力求减少服务主体的缺位与错位,明晰服务类型的市场化范畴与公共服务范畴,从技术、信息、流通、金融、食品安全和农民培训等多方面建设全方位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具体有这么几个应该注意的地方:
一是要正确认识政府的作用。政府不能无所不包,要区分公共服务和其他服务。是公共服务,政府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如地域规划、农村水利,农村主要道路,农田基本建设,农业基础科技这些公共产品应主要由政府来投资建设。对一些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事项,也要给适当的补贴支持。如农业技术,大型农业机械与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企业,农民组织共同投资提供。在非公共服务领域内,要做到维持市场的公平公正,为农民或涉农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要让农民组织起来,同时要处理好农民组织与基层政府组织的关系。要好好培养我国的农民组织,使其由专业体向综合体发展,这点可以借鉴日本的农协。
三要培育为农民服务的企业。要注重量,更要重视质。对它们还要引导好、监督好,不能让某些企业打着为农民服务的幌子,在享受政府各项优惠和补贴后而没有真正为农民服务。
四要做好信息服务。要努力构建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结构,改善信息资源配置、完善信息网络、提高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农业信息服务还需要改善投资机制、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
最后应加强农技服务,要适时改进现有农技推广体系,以适应小规模兼业农户的经营方式。
合力构建三大服务体系
文/毕美家
(作者系安徽省农委主任)
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现代农业日益显示出它的两大基本特征:第一个是“大”,现代农业是大农业。第二个是“一体化”,现代农业是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总之,现代农业规模大、分工细,相互间的合作却越来越密切。从实践来看,现代农业的这两大基本特征,要求农业管理部门应该是综合性的,对农业的服务也应该是全方位的。
根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如何加快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呢?笔者认为,我国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构建以公共服务为主导、合作服务为基础、公司服务为主体的三大服务体系:
一是公共服务体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它又是一个弱势产业,因此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各服务体系中它应该起主导作用。在农技服务方面,像禽流感、蓝耳病、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以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培训新型农民和劳动力转移方面,政府也有大量服务工作要做;在农业的质量、标准、环保服务方面,政府的服务更要与时俱进,从而跟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新形势;在政策保障服务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应逐步增加新内容。
二是合作服务体系
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民合作社为会员开展的服务构成了现代农业服务的重要基础。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走过弯路,现在国家颁布了法律,我们要积极补上这一课,在工作中,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无所作为,要积极地去组织、去引导。当前,很迫切的任务是引导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目前,农村最短缺的是金融服务。农民一家一户,居住分散,金融成本高,商业银行不愿意到农村去,外资银行更不会去。谁来解决问题?关键要靠民办官助的形式建立农民合作信用体系。如果这个体系不建立,势必要拖现代农业发展的后腿。
三是公司服务体系
公司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也在积极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由于我国的农民合作组织起步晚,力量弱,因而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上,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的公司往往扮演着主要角色,发挥着主体作用。如物流服务等。一些大的连锁集团开展的农资连锁经营,为农民提供了质量优质、价格公道的农资产品。一些农产品公司开展的购销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民卖难。这些公司靠着自己的雄厚实力和优质服务占领了农村市场。再如,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畜禽产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在服务中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
上述三大服务不是截然分开的,恰恰相反,三者之间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基础,公共服务的绩效就会受到影响。同样,公司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制约,这正是近年来为什么“公司+农户”逐步发展成为“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主要原因。反过来,如果没有公共服务和公司服务作为依托,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也将举步维艰。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服务体系过程中,三大服务需要有机结合,整体推进。
架好产销服务桥梁
文/陆志林
(作者系浙江省嘉兴市农经局局长)
当前,国内农产品市场总体上已进入买方市场,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又直面世界各地优质农产品的冲击。在如此背景下,农业高效和农民增收,关键不在产而是销。近年 12 来,浙江省嘉兴市不断加强农产品营销服务平台建设,“大生产、大流通”的格局已基本成形,并取得了好成效。
市场建设扎实推进,农产品销售主平台作用更加突出。嘉兴市坚持多元化发展的策略,在政府加大对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的同时,广泛吸引社会各方资金用于专业批发市场和城乡农贸市场建设。特别是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集散地,重点扶持和建设了一批区域性、功能相对齐全、设施较为先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市已建有各类农贸市场233个,年交易额144.65亿元。其中,交易额超亿元的大型批发市场有12个,交易量213.38万吨,交易额达57.16亿元。全市有有85%左右的商品蔬菜、80%左右的商品水果、水产品、肉禽蛋通过这些农产品交易的主平台而集散。
市场主体培育得到加强,多元化营销组织体系初步建立。一是全市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00余家,资产总额达58.3亿元,年销售收入56.58亿元,形成了粮食加工、畜禽加工、蔬菜加工、茧丝绸一体化和以鲜销市场为主体的五大农业龙头企业群。2006年全市龙头企业联结基地155万亩,销售家禽1821万羽,家畜171万头,带动农户89.6万户,其中订单带动21.95万户。二是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248家,合作社资产总额达8000余万元,入社社员1.7万户,带动农民达15.54万户。2006年,有130余家社直接开展了农产品销售活动,年销售农产品33万吨,实现销售总额15.08亿元。三是一大批农业劳动力跨入流通领域,成为了运销专业户、农民经纪人。到2006年底,全市共有农产品购销专业户2511户,从业人员7454名,年农产品销售总额达29.46亿元。
现代物流业发展迅猛,农产品营销手段不断创新。一是物流配送快速发展。全市已建立农产品配送中心10家,年配送额4.8亿元。如市蔬菜公司配送中心,通过采购、加工、包装、储藏、传送一条龙服务,向各大超市、团体伙食单位、宾馆饭店供货,2006年配送中心销售额达到1亿元,并扩展到上海、杭州、江苏等地。二是连锁经营崭露头角。五芳斋集团公司到2006年底,已建立了个82个连锁经营店,遍及长三角地区,连锁经营额达到3.48亿元。三是网上交易应运而生。1997年,市茧丝绸交易市场投资2200多万元,建立起“金蚕网站”网上交易平台,为会员提供交易结算、融资担保和储运等服务,实现网上交易额260多亿元,在全国同类市场中位居第一。
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赋予了农产品营销新的内涵。目前,全市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区(点)发展到66个,2006年,全市农业休闲观光共接待游客达177.25万人次,创利税2500余万元,休闲区总产值突破3亿元。其中,有一大部分建设了农产品展示展销区,为游客提供新鲜、优质农产品;开展了一系列采摘活动,如海宁尖山农业旅游基地,今年举办了“杨梅采摘周”活动,共接待游客8000多人次,采摘杨梅56万公斤,产值672万元,占杨梅总产量的90%以上;开展了特色农家菜餐饮服务。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为全市农产品销售搭建了新平台。
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农产品营销管理服务不断加强。一是积极组织农产品推介活动。通过举办嘉兴名特优新农产品推介会,组织农业企业参加省内外的各类农交会、农博会、展销会等,拓展了嘉兴农产品销售渠道。二是认真落实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全市共建立签证点156个,2006年共通行农产品44.72万吨,13.07万车次,减免道路交通费用1001万元。三是积极参与农产品专营网点建设。四是努力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市、县二级都建成了以农业信息网为主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2006年,全市农民信箱用户发布购销信息8000多条,通过网络达成交易1000多笔,总计交易金额超过1亿元,节约营销成本410多万元。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嘉兴市基本建立起了包括电子信息平台、专营网点平台、专业批发市场平台、连锁经营平台、农村经纪人平台、专业合作组织平台、休闲观光平台、展示展销会平台、物流配送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的十大农产品营销平台。在这十大平台的共同作用下,嘉兴市农产品品牌不断涌现,销售区域快速拓展,销售量逐年扩大。到2006年,全市 13 有15个农产品获省级名牌,有72个成为市级名牌;全市农产品外销总额突破100亿元,其中供沪、供苏农产品金额达48.5亿元;全市农产品年出口额达6.89亿美元。
建立精干高效农业服务体系
文/宋圣军
(作者系中共安徽省岳西县委书记)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岳西县,近几年来,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蚕桑、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预计今年茶、菜、茧的销售收入将突破4.6亿元,农民人均从中获取纯收入可超800元。
为发展特色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自今年五月以来,岳西抓住农村综合改革的政策机遇,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按照“整合资源、事人统筹、突出产业、综合服务”的思路,通过实施以“区域建站、垂直管理、定性明责、机制保障”为内容的改革举措,使新的农业服务机构更加适应服务“三农”工作的需要。
切实加强领导,稳妥推进改革。岳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县长为组长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一名县委副书记和一名县政府副县长负责改革的常务工作。县农委等部门多次请教专家、广泛征求农技人员和农民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形成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初步意见,经县委、县政府集体反复讨论,十易其稿,正式出台了《关于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突出了“服务为先”的改革宗旨,体现了创新精神,按照整合资源、事人统筹、突出产业、综合服务的思路,对人、财、事、物等问题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保证整个改革顺利进行,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改革后基层服务站站房紧缺的现状,提出了“尽量利用原有资产,适当进行改造”的办法,并安排8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设置机构,准确定位职能。在基层农业服务机构的设置上,打破按行政区划“一乡一站”的模式,依据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发展需要,撤并24个乡镇农技站,跨乡镇组建8个区域性农技综合服务站。同时,根据各区域特色农业布局,在部分综合站增设了茶叶、蚕桑、高山蔬菜等专业服务站,配齐配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县级农业服务机构的设置上,改县农技推广中心为县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分设粮油站、土肥站、植保站、多经站、种子管理站、环保站等六个专业站。对机构的性质作出了明确界定:县级农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区域站均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国家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其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逐年增加投入。在职能定位上,突出了两点:一是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原则,农技服务机构承担公益性服务职能,经营性服务职能则推向市场,使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职能相分离。二是拓宽职能范围,在明确农业服务机构技术服务职能的基础上,赋予其为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及参与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协助农业执法等新的职能,使之更适应本县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理顺管理体制,充实基层力量。改变原有的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将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的人、财、物、事“四权”收归县农委,实行“垂直管理”。同时,县编委按照编制“不突破”的原则,按照“人员向基层倾斜”的原则,对县、乡两级现有农技人员,按区域特色产业布局和发展实际需要,进行统一调配。现在,基层8个区域站有农业技术人员76人,占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70%。
创新工作机制,激发队伍活力。制订出台了《岳西县农业综合服务站岗位责任考核办法》,重点建立和实行三项基本制度,即:以岗位职责确定工作任务的办事制度、以工作实 14 绩为重点的考评制度、绩资挂钩的分配制度。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以岗定事、以事定责、以责管人;变领导评绩为农民评绩,以为群众服务的实绩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即主要由服务对象——农民评价其工作业绩;变平均主义为按绩分配,农技人员的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对年度考核为优秀的进行奖励,不合格的扣发绩效工资、并低聘一档技术职务。各基层服务站也相继制定了人员分工包片、包村联户、岗位目标责任制、资产管理等制度。切实做到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激励人。
改革后,岳西县构建起了县有综合服务中心、区域内有技术干部、乡镇有农民技术员、村有科技示范户、组有信息员的无断层精干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初步取得了四大成效:一是公益性服务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二是服务领域得以拓宽;三是服务合力得到增强;四是服务效能明显提高。
正确定位、把握重点、多策并举
——浅谈农技推广基金会(执行部)运行的基本理念——
浙江省农技推广基金会温州执行部
十年前,铁瑛、李丰平两位老领导发出了“大家都为农技推广出把力”的庄严呼吁,这一呼吁犹如一声春雷,催生了浙江省农技推广基金会,为我省农技推广事业的改革、创新与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性座标。2002年6月温州执行部也应运而生。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农技推广基金会的直接领导下,坚持办会宗旨,沿着“亲农、扶农、富农”的轨道有序运行,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企增利,助推了我市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然而,农技推广基金会工作和组织形式,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在实践中认真总结,不断创新,逐步完善。本文拟以温州执行部三年的运行实践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总结工作经验与与教训,藉以客观审视农技推广基金会执行部的定性、定位、定责及其运行规律,就一些事关执行部的发展问题与同仁商榷,以期合力推进我省农技推广基金会在改革中不断前进,在服务中不断成长,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一、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评估执行部的运行业绩。
温州执行部成立三年来,坚持科技兴农,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的办会宗旨,坚持农业“双增”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试验示范项目;组织农业集成创新,助推农业产业化;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业主体素质;表彰奖励先进,鼓励农技人员创新,在运行的实践中张扬了活力,展示了特质。
1、紧扣农业“双增”目标,优化试验示范项目,助推农业结构调整。
三年来,已累计实施省、市两级的试验示范项目80项(90个实施点),推广应用新品种40多个,新技术60多项,资助资金184.5万元,产生实际效益达5000多万元,起到了四量拔千斤的作用。这批项目的实施,展示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格局和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一,效益农 15 业突出,涵盖了农、林、渔、牧、特等农业产业,其中种植业占56%,养殖业占30%,种养结合占14%,展现了稳粮、增效、增收的结构特征。二,特色农业领先,具有区域性特色农业项目占70.3%,其中水产养殖、名优茶、马蹄笋、精品水果等传统优势农业居多,约占项目数的40%,张扬了我市的特色农业。三,农技、农企结合,以农企为载体,农技为支撑的项目约占49%,助推了农业产业化。四,布局合理,覆盖面广,遍及全市11个县(市、区),山区和欠发达地区得到重点支持和倾斜。现在,所实施的项目已彰显成效。诸如文成县的发展牧草、科学养兔、深度加工综合技术开发与仰山乡千亩杨梅基地建设项目;泰顺县的毛花猕猴桃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示范与薏苡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平阳县的马蹄笋标准化丰产栽培示范与雪雁蘑菇专业合作的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苍南县的深水网箱养殖品种筛选与新品种“恒美”席草选育和加工技术示范项目;乐清市的西瓜嫁接苗繁育基地建设与稻板田免耕种植马铃薯技术示范项目;瑞安市稻鸭共育与优质米产业化技术示范等一批项目,都成了我市发展效益农业的新亮点。有的项目却带动了一个村、一个乡、甚至一个县的一个产业,收到了资助一个项目,发展一门生产,普及一项技术,惠及一方农民的好效果。
2、实施农技、农企结合,组织集成创新,助推农业产业化。
实施农技、农企联手,农技、农企、农民结合是项目实施中的一大特点。
三年来,由农技、农企联手实施的项目有38项,约占项目总数的49%。这种实施形式体现了农技+农企+基地+农民的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关系,彰显了自己的活力与特质。首先,以农企为载体,农技为技术支撑,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与联动性,为农技推广增添了活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非政府农技推广模式的一种创新。其次,能充分发挥农技、农企的技术、信息、资金和市场优势,快速形成产、供、销、加的经济链,进而促进商品市场化、特色化、品牌化,促进市场主体的整合。再次,密切结合生产,贴近农民,贴近实际,能有效地集聚农技、农企、农民的利益,有利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企增利、农技推广增力的全赢目标。如平阳县雪雁蘑菇专业合作社,该社于2002年由专业农技人员钱玉夫牵头,组建了由供销社、种菇大户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2003至2005年实施高产蘑菇菌种筛选与蘑菇标准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2个省基金会项目。在政府推动、市场驱动、能人带动的作用下,促进了全县的蘑菇生产。目前,平阳县蘑菇种植面积从原来的400亩增至现在的6570亩,蘑菇产量2.2万吨,总产值7070万元,解决农村劳动力季节性就业人员5.3万人次,农民净增收3812万元,净收入年增长率达23%,户平均净增收入3.8万元,使蘑菇发展成为平阳农业一大主导特色产业,真正起到了“建一个合作社,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作用。又如由文成县金炉乡农技站与双凤食品有限公司联合实施的“发展牧草、科学养兔、深度加工综合技术”示范项目,该项目从2000年省基金会资助农技站建设起步,继之资助养兔项目,现在该乡已形成加工企业+兔业协会+养兔专业合作+养殖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全乡毛兔饲养量已达15万只,产值500多万元,约占农业产值的30%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双风食品有限公司也在养兔生产发展中不断壮大,现在已拥有年加工100万只肉兔的能力,开发了有机兔肉松、兔香肠等四个品牌产品,并积极实施“树一个品牌、办十家分厂、建百个兔场、连千家万户、帮万人致富、创亿元产值”的发展规划,以农业龙头的姿态带动全县的养兔生产。
3、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业主体素质,助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农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是实现农业“双增”的关键。三年来,我部以农技培训为抓手,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于一体,多层次、多层面地举办实用型技术培训班,为农民、乡镇农技员、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搭建学习技术的平台、科技创新的平台与寻觅商机的平台。一,以技术现场会与研讨会为切入点,扩大重点项目的示范效应和社会影响力。曾先后与市农业局、海洋与渔业局、林业局联合举办全市性的技术现场会7期,受训人员达 16 400多人次,内容涵盖农业、林业、渔业中的“稻鸭共育技术、稻板田免耕马铃薯栽培、西瓜嫁接苗栽培、马蹄笋无公害高产栽培、深海网箱养殖与淡水新品种养殖技术”等等方面。技术现场会都采用了现场观摩、专家技术解读、学员与专家对话、交流经验与信息等形式,使技术现场会真正成为最实际、最生动的技术推广过程。二,以项目为载体,举办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班,据统计,近70%以上的项目都举办了培训班,累计举办了乡、村一级的技术培训班107期,参训人员11500多人次,展现了基金会培训农业技术的功能。如永嘉县碧莲镇农技站以“优质高效稻田养鱼基地建设”项目为载体,以技术培训为切入点,采取各种举措普及养鱼技术。首先,开办了碧莲镇农函大淡水养殖专业班,学员32人,由专家定期讲课,精心培养科技示范骨干。其次,向8个养鱼重点村发放了16张(稻田坑沟养鱼高产技术)VCD光盘,开展电化教育,并在不同季节和关键技术环节举办培训班,仅2004年一年就举办了18期培训班,受训人员达1100多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关键技术的到位率。现在碧莲镇的稻田养鱼面积常年稳定在3500亩以上,约占水田面积的83%,亩产与效益也处领先水平,成为我市稻田养鱼高产稳产的样板,科技兴渔的榜样。
4、表彰奖励先进,鼓励农技创新,助推农技推广体制(机制)改革。
近年来,我市基层农技推广组织,经各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的评选、推荐,省农技推广基金会在我市表彰奖励了有突出贡献农技员4名,优秀农技员128名,先进农技组织20个,并先后资助了38个欠发达地区乡镇农技站的建设。2004年我部也表彰奖励了市科技成果推广奖19项,奖励资金11万元。通过表彰奖励活动,调动了广大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进一步增强了争做服务“三农”标兵,发展“三农”先锋的光荣感与责任感。泰顺县筱村镇农技站站长、省优秀农技员、市农业先进工作者林汝达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典范。在今年抗击五号台风的斗争中,他因带病连续多日奋战在抗台第一线,终因过度劳累以身殉职在试验、示范田里,终年49岁,为广大农技人员树立了生命因农技推广事业而光彩的榜样。
基金会的资助和奖励,也有效地推动了乡镇农技站的体制、机制改革,增强了农技人员自立创业、带头创业的积极性。据统计,在受资助的农技站中,有40%左右的农技站起到了转变职能,体制、机制创新的促进作用,涌现了一批诸如平阳鹤溪镇农技站、苍南巴曹镇、沿浦镇农技站、永嘉县枫林镇、碧莲镇农技站、乐清市虹桥镇农技站、文成县黄坦镇、金炉乡农技站、瑞安市马屿镇、塘下镇农技站,泰顺龟湖镇农技站等先进农技站。
目前,不少的农技站和农技人员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实行农技、农企结合,参与生产经营,积极创建新型的农技推广组织。有的以农技站为主体创办实体,组建加工、农贸、服务公司,成为一方龙头企业;有的以技术为股权,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有的以资金参股,成为产业化组织中的一员。如平阳县鹤溪镇农技站,以农技站为主体,组建了“天鹤农产品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元,由站员自筹,人人成了股东。该站紧紧围绕毛芋、杨梅和蘑菇等三大基地建设,实施产业化经营,相继开发了毛芋、蘑菇、杨梅、白酒等四个天鹤牌系列产品,抢占了市场,壮大了经济实力,增强了农技推广能力,成了一方的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企增利、农技推广增力的全赢目标。鉴此,鹤溪镇农技站及其天鹤农产品有限公司,双双跨进了“五优农技站”和县先进农业龙头企业的行列。
二、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客观审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现状。
1、当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乡镇农技站是国家农技推广网络的终端,是科技兴农的前沿和主战场,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农业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现行的农技推广体制与机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一直以来乡镇 17 农技站就成了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我们坦言,十年前,建立省农技推广基金会的动因,是鉴于当时我省乡镇农技站所面临的困境,目前,乡镇农技站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在攻坚克难中艰难前进,改革成效有喜有忧,喜忧参半。据我市农业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市乡镇农技站的现状仍然十分严峻,主要问题是:
1、人数较多,素质极需提高。我市现有281个乡镇,建有319个农技站,总编人数3512人,实际人数3258人。从专业来分:种植业占25%,农经占26%,畜牧业占17%,农机占16%,其它占16%;按职称来分:无职称的占19%,初级职称占74%,中级职称占7%,高级职称2人,仅占万分之六,与“国家农技推广法”的要求,有很大差距,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求。
2、定岗、定位、定责、刚性不强,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现象普遍。据典型调查,全年农技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时间为50-60%,有的还不到30%,驻村、计划生育等行政事务繁重,不能专心从事本职工作。
3、经费严重短缺,“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情况突出。全市多数的乡镇农技站只有人头费而没有农技推广专项经费,工作难以开展。甚至,有的一年只能领到省拔的基本补贴8000-10000元,连养老和医疗保险经费也难以落实。
4、管理体制不顺,职能发挥不平衡。一般如动物、植物检疫等行政执法职能发挥的较好,而中介服务、生产经营和公益性的技术服务渐被淡化。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不少负面影响。有农技员反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弱质产业,我们是国家农技推广体系中的弱势群体,是地位低、待遇低、层次低的“三低”干部,是“工作干在前头,成果分享排在后头,为他人作嫁衣”的苦力,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由“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现状,值得反省与思考:思考之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仍然存在着“网破、线断”的危机,这是当前农技推广和农业信息服务阻断在“最后一公里”上的根本原因。现实需要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浙政发(2005)32号文件“关于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通知”,切实按照保持基层农技队伍稳定,提升基层农技队伍素质和优化基层农技队伍结构的要求,认真定编、定员、定责,确保经费落实,努力建设好充满活力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思考之二,要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坚持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鼓励支持乡镇农技站自主创业,带头创业,积极创建新型的农技推广组织。思考之三,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强烈企盼农技推广基金会(执行部)的完善与发展。鉴于我部尚处初创时期,还明显存在着基金规模小,实力不强,服务功能不全,覆盖面不广等实际困难。今后,我部将本着“壮大市级,发展县级”的思路,加强县级执行部的建设,以聚集群体优势,扩大执行部的基金总量与工作覆盖面,不断拓展服务空间,提高服务质量,竭尽全力为基层农技推广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三、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努力促进农技推广基金会(执行部)的完善与发展。
农技推广基金会的诞生与发展,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农业的现实需求。实践证明,唯有完善的农技推广基金会,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唯有广阔的服务空间与覆盖面,才能彰显其在科技兴农中的重要作用。与时俱进不断地推进基金会的完善与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完善与发展基金会,要确立“正确定位,把握重点,多策并举”的理念,坚持在深化改革中求完善,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
1、正确定位,明确服务方向。“大家都为农技推广出把力”这句名言,催生了我省的农技推广基金会,它是基金会的旗帜,是灵魂。解读这句名言,以及剖析我省农技推广基金会的现况,我们认为,农技推广基金会是一种具有 “政府培育,社会共济,部门相辅、基金会运作”的运行机制,并体现政府意志与社会共济相结合的特点,是一种新型的非政府机构的农 18 技推广服务组织、是一个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的民间社会团体、是国家创建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农技推广格局中的一种创新。农技推广基金会要彰显“大家都为农技推广出把力”的精神,要坚持以服务“三农”作为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坚持以科技兴农,为基层农技推广组织服务为办会宗旨;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办会理念的价值取向;坚持以“桥梁”、“助手”、“纽带”自我定位、定格,处理好周边关系:
一、与政府的关系。要紧紧围绕政府关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效益农业的大局,加强调查研究,筛选、优化农技试验示范项目,抓点、办方、搞示范,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与部门的关系。要尊重和维护农业部门是国家农技推广的主体和主角的地位,甘心当好配角和助手,在工作上既要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又要讲究部门的合作性与协调性,并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管与督查。
三、与服务对象的关系,要以“服务”统揽工作全局,偶技术推广于服务之中,努力为基层农技组织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题,坚持不懈做好事。
2、把握重点,寻求关键突破。
农技推广基金会是非政府机构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根据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法》的界定,“农业技术推广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因此,农技推广基金会的工作也应依法规范。我们认为,农技推广基金会要以“贯彻一条主线、突出四个重点”的思路统领工作全局。即以“大力普及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工作主线,切实抓好四项重点工作:一,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开展农技试验、示范,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二,加强实用型技术培训,提高农业主体素质,提升科技兴农能力;三,鼓励农技、农企结合,支持农业集成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四,表彰奖励先进,鼓励农技人员创业,助推基层农技推广体制创新。要秉持“工作主题化、主体载体化、载体具体化”的思维方式部署工作,认真抓好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转化为重点的试验、示范项目。在项目选择上,要以“资助一个项目、发展一门生产,普及一项技术,惠及一方农民”的技术路线为标杆,筛选试验示范项目。在资金的安排上,要强化三个结合,即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农技推广体制创新相结合。基金会要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彰显自己的活力与魅力。
3、多策并举,优化发展环境
(1)政府培育,保发展。农业是安天下,定民心的战略性产业,农技推广基金会又是一个公益性的民间组织,它的诞生与建立,全仗政府的支持。同样,它的完善与发展更离不开政府的精心培育。农技推广基金会从广义而论,是一项为政府分忧,助农民增收的善政,也是一项事关“三农”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国政和德政。各级政府应从践行“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从政府的层面施良策、出实招,为其构建长效而稳定的发展机制。要从行政上给予合理的定性、定位、资金上给予统筹兼顾,重点倾斜,不断增强其经济实力与服务功能;工作上予以“定责、授权、协调、监督”,帮助排忧解难,清障铺路,为其塑造公众形象;组织上,要将其视为多元化农技推广格局中的重要成员,列入国家重点培育的社团行列,为其全面取得行政合法性、社会合法性和法律合法性。
(2)社会共济,促发展。农技推广基金会是一个“取之于社会,用之于农业,富之于农民”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基金是基金会完善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基金数量的多寡,将直接影响基金会的服务功能与运行质量。因此,增扩基金规模,增强服务功能,是当前基金会完善与 19 发展的关键。实现基金规模的增量,要着力营造一个社会相济的氛围,要竭力推进“三个加强”。
一、加强基金会网络建设,全面推进县级执行部的建设进程,构建一个以省农技推广基金会为龙头,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基金会网络,扩大在全省的覆盖面,从宏观上实现基金的大幅度增量。
二、加强政策引导,聚集社会支农资金。对社会上企事业的捐资单位,要贯彻落实税前列支政策、优先立项资助政策、荣誉褒奖政策和享受减免地方税等优惠政策。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将农技推广基金会(执行部)列入政府性质的慈善募捐活动,分享捐资成果;建议各级地方财政要本着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的精神,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农技推广基金会(执行部)增拨适量的基金,帮助建立基金积累机制。特别是对那些一时尚不能独立运作的基金会(执行部),要帮助搞好基金的保值与增值工作,每年以合理的增值率提供可用资金,确保这些基金会的正常运行。
三、加强基金会理事会建设,要从充实完善理事会成员结构着手,积极吸纳那些关心农业,支持农技推广的企业家、社会名士、老领导、老专家充实理事会,形成和衷共济谋良策,同心协力图发展的氛围,提升理事会的运行质量。
(3)部门相辅,助发展。实践证明,部门通力协作是农技推广基金会完善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各级农业部门,从基金会建立至今,都以依托单位和主管单位的双重身分,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上全力支持基金会的工作,为基金会的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这一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发扬光大。加强部门协作,首先,要继续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合作。要强化基金会专家组和联络员制度的建设,充分利用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与推广网络优势,将基金会的项目立项、技术培训,评选先进等工作与农业部门并网、并轨运行,藉以“借船出海,借网捕鱼”,实现预定的工作目标。其次,坚持合作推广原则。加强与科技、人事、教育、科研部门的合作,寻求在“科技立项,‘评先’确认和项目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营造齐抓共助的工作氛围。再次,加强与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合作,探索建立新型的“买服务”搞推广的关系,诚心诚意共谋为农之策,多谋为农之事,将农技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4)固本强基,求发展。加强农技推广基金会的自身建设,是固本强基求发展的关键。要固本强基,首先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弘扬“干在实处,站在前列,富在农民、乐在其中”的精神风貌。要从国政、德政、善政的高度去谋划发展,抓好发展、促进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有自主创新之举,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切实抓好以先进技术试验示范为主体的各项工作,努力开拓服务空间,以优质的服务塑造基金会的公众形象。三,坚持办会宗旨,践行为“农业双增”服务的价值取向,认真执行省基金会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倡导“零距离服务、零关系办事、零利益工作”的作风,实行开门办会,廉洁办会。
江苏省洪泽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报告
日期:2007-08-20 08:38 作者: 来源:农业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
2005年底,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的通知》(农经办[2005]14号)精神,江苏省洪泽县承担了农业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任务。一年来,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们按照农业部的要求,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认真制定了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机制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背景
1、镇级公益性农技人员定岗到位。
2004年洪泽县完成了镇级农技推广体系分类改革,建立了一支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至2006年底,全县12个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共有公益性农技人员180人,现有人员的知识、年龄和文化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业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有91人,35-49岁的有86人,50岁以上的有3人,分别占50.5%、47.8%、1.7%;从知识结构上看,大专以上文化的有82人,中专及高中文化的有98人,分别占45.6%、54.4%;从职称结构上看,中级职称的有9人,初级以下职称的有171人,分别占5%、95%;从专业结构上看,农技专业35人,蚕桑10人,水产专业18人,农机专业16人,林业22人,动物防疫22人,农经专业57人。农技推广中心领导竞聘到位。通过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办法,由各镇征求县业务主管部门意见后,确定了中心主任1名、副主任2-3名。竞争产生的推广中心主任、副主任实行聘任制,聘期三年。目前,全县已竞聘产生农技推广中心主任11名,副主任29名。同时,全县分流102名农技人员,有56名人员分流安置到农技门市开展经营服务,32名人员从事农技社会化服务工作,8名人员进入产业化经营公司,6名同志自谋职业。
2、县级农业推广体系稳步完善。
全县县级共有农技推广机构14个,全部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分别是: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县植保植检站、县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县蔬菜技术指导站、县农业技术试验站、县农村能源服务站、县蚕桑工作站、县农业干部学校、县畜牧兽医站、县林业站、县畜禽改良站、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县水产科学研究所、县农机技术推广站。其中:农业技术推广单位10个,农业技术试验研究单位3个,农业培训教学单位1个。目前,全县共有县级农技推广人员112人,其中:35岁以下的51人,大专以上文化的63人,中级职称的50人,高级职称10人。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样本点的选择
选择岔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作为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的样本点。该单位综合实力较强,工作条件较好,镇、村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相对完善,当地政府重视农技推广中心建设,中心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2004年6月完成镇级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实现了经营性职能和公益性职能的分离,综合设置成立岔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国家在乡镇的农技推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公益性农技人员20名,其中:农技5人、林业2人、农机2人、畜禽3人、水产3人、农经5人;与全县镇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同步,内部机构设置完善,服务产业相似,在乡镇农技推广中心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1、综合调查与典型案例相结合方法。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村、典型农户、农技人员、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进行调研,与所选取的相关人员进行座谈,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归纳,有针对性的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同时,以岔河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为典型案例,对其农技推广服务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研究提出解决方法。
2、对比分析方法。
对样本点推广机制运行前后和非样本点进行对比分析,并归纳总结,因地制宜建立符合洪泽实际情况的农技推广运行新机制。
3、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分析主要用于样本点在机制运行中农技人员的量化服务、绩效评估等,为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提供直接依据。而对管理体制等难以量化的因素则采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办法。
三、研究进展
(一)贯通三个通道,创新需求反馈机制
1、开通服务热线收集农民需求。
利用2005年洪泽县实施农业部农业信息“三电合一”项目,建成开通了县农业一线通服务热线,以此作为全县信息咨询服务的龙头,为农民提供需求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与此同时,项目研究样本单位岔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作为县农业一线通的下线,开通了农技110服务热线,制定了农技110工作制度,安排专人值班,记录农民来电,及时收集和整理农民的需求,并解答农民来访咨询的问题。镇农技110热线开通后,向农民获取农业品种、技术、产销等信息353条,接受农民咨询466次。
2、建立联系户了解农民需求。
每名农技人员在所挂钩的村确定10名工作联系户,农技人员及时沟通农民服务需求,并负责对所联系户的政策宣传、科技培训及技术指导、高产竞赛和致富帮扶等工作。为切实抓好农技人员挂钩联系户工作,岔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专门制定了农技人员工作联系户制度,明确了联系户工作任务。农技人员通过发放名片、公开电话等方式与联系户建立紧密的工作联系,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工作联系户制度以后,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每名农技人员对每个联系户每月上门服务普遍都在2次以上,及时了解了农民需求,全年共获取重要需求信息410条,并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
3、设立调查问卷获取农民需求。
每名农技人员在所挂钩的村选择有代表性的百户设立问卷进行服务需求信息调查。2006年4月份,通过对10个村的2000户的到户调查汇总,共收集技术需求、政策需求、培训需求等重要信息428条。一是在产业上,广大农民普遍对农业主导产业和高效农业的技术服务需求迫切,包括杂交水稻制种、有机稻米、大棚蔬菜、特种水产等;二是在技术上,农民对高产优质新品种、省工节本高效技术服务、农作物病虫害与动物疫病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服务需求率均达95%以上;三是在时间上,要求根据农事季节及时开展服务,特别是对产中服务要求强烈;四是在形式上,普遍要求进行就近培训、进村入户指导服务和利用多媒体培训等,要求农技人员实行面对面、手把手、田到田的服务,做到培训到组、指导到户、成果到田、要领到位。根据问卷调查农民需求的分析,岔河镇在农民培训中确定农业实用培训菜单26项;在实施科技入户工作中,确定水稻主导品种2 个,主推技术5项。
(二)制定十项岗位责任目标,创新目标责任管理机制
1、明确公益性职能。
2004年6月,洪泽县完成了镇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实现了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的分离,建立了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要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有“三防三共两管”: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防扑灭、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预防、森林防火、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农村经营管理及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指导生产、推广技术、服务农民上来,不从事经营性服务。
2、细化岗位职责。
按照岔河镇农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设立了农技、蚕桑、农机、动物防疫、林业、水产、农经等7类专业岗位,具体细化了各个岗位的职责。
(1)农技。研究拟定全镇农业生产发展战略和布局规划,引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根据全县推广计划,结合本区域实际,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等重大农业科技项目;承担农作物病虫(草)害指导防治工作;协助搞好农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协助做好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产地认定的申报、管理工作;承担农情(苗情、墒情、灾情、地力等)和其它农业信息收集、整理、传递和咨询,为农民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对农民进行公共教育培训等。
(2)蚕桑。研究拟定并组织实施全镇蚕桑发展规划和重大技术措施;负责蚕桑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承担蚕桑重大病虫害的预防扑灭;组织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组织实施蚕桑生产技术标准;协调指导蚕桑生产的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
(3)农机。拟定全镇农机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参与组织实施;负责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组织农业新机械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负责农机维修网络建设和农机操作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组织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搞好农机作业协会、合作社等经济服务组织建设;负责农机安全生产,配合做好农机监理、换牌发证等工作。
(4)动物防疫。拟定并实施全镇畜牧业发展战略规划、年度计划以及重大技术措施;负责畜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组织畜牧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组织实施养殖技术规范和畜产品质量标准;负责畜牧生产、动物疫情等相关信息采集、上报;组织实施动物防疫、疫情扑灭;负责无公害畜禽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产地认定的申报、管理工作。
(5)林业。研究拟定本镇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保护的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林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实施林木病虫害防治和检疫工作;组织开展并监督检查植树造林工作;加强林木种子(苗)管理;协调林木的采伐审批及其经营、加工、运输的核准;组织实施、指导监督全镇森林防火,负责全镇的林政执法工作;负责植物检疫费和育林基金的征收与管理;开展林业技术培训、技术咨询。
(6)水产。拟定并实施全镇水产养殖、捕捞、加工、流通的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指导全镇水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工作,负责全镇水域渔业资源增殖和开发利用;负责水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组织全镇渔业防疫检疫工作;负责无公害水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产地认定的申报、管理工作;水产良种建设和水产种苗管理;负责渔业资源保护工作。
(7)农经。承担全镇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财务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工作,负责农村政策法规宣传、农经统计年报、农业承包合同及指导合同的签证和纠纷的调解、仲裁等具体工作。
3、健全内部组织机构。
岔河镇现有14个行政村(居委会),9521户,总人口40170,其中:农业人口34758人,耕地面积55500亩,粮食作物面积99345万亩,瓜菜2525亩,桑园面积500亩,植树造林315000株地,成片造林503亩,饲养生猪39000头、羊11900头、家禽377200只,水产养殖面积25000亩,农业机械总动力85600千瓦,拖拉机6100台,联合收获机187台。根据岔河镇农业产业、生产规模和农业工作服务范围,确定了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数和具体专业岗位人员数。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现有人员编制20人,设农技室、农经室、林牧渔业室三个, 其中:农技室7人,主要负责粮油、蔬菜、蚕桑、农机等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林牧渔业室8人,主要负责林业、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农经室5人,主要负责农村经营管理、农村财务指导、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工作(注:农经室因职能原因没有作为此次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研究对象)。中心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各室负责人由副主任兼任。
4、确定适量的岗位目标。
根据农技人员的专业特点,确定了每个农技人员的“十个一”工作目标:一是挂钩联系户(科技示范户)不少于10户,完成挂钩及科技入户工作任务。二是每半年在挂钩村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不少于1项。三是每季度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不少于1次。四是每季度编写1份培训教材或技术明白纸。五是建立工作示范点1个。六是当好1个龙头企业或生产基地的技术指导参谋。七是参加1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八是负责1项技术试验示范工作。24 九是每年发表1篇技术论文(文章)。十是每月提供1篇生产信息。
(三)推行三种农业推广方式,创新农技推广新机制
1、建立农技人员+示范户+农户的推广方式。
一是实行农技人员包户责任制。每人具体指导10-2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共指导种植业和水产、林牧示范户240户,辐射带动4800户普通农户。在关键时期深入到户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并通过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和带动,提高科技推广到位率。二是按照“四个一”的模式开展入户培训指导。技术人员开具一份技术处方,为示范户提供一套技术明白纸、一块宣传技术的小黑板、一台防病治虫示范的喷雾器,较好地开展了入户指导和示范辐射工作。三是开展农作物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竞赛活动,将示范户竞赛结果作为考核每个农技人员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作中,2006年岔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共举办农技培训94场次,培训农民8930多人,发放《岔河农技》等各类技术资料1.4万份。每名农技人员平均开展进村入户培训6次,入户技术指导12次,开具技术处方每户7份,受到了农民的广泛好评。经过一年的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实施,全镇水稻主导品种徐稻3号、淮稻9号入户率达到90%,比非样本点增加4%;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综合防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等主推技术入户率分别达94.4%、95.1%、92.8%,比非样本点分别增加5.6%和14%、4.3%。120名水稻科技示范户经过农技人员入户指导,2006年890亩水稻平均产量达632公斤,比前三年平均增产79公斤,增产率达14.3%;平均每亩增加纯收入174.4元,比前三年平均增加28.2%。通过科技入户工作的示范带动,全镇水稻平均单产达586公斤,比前三年平均递增12.7%;平均每亩增加纯收入101.9元,比前三年平均增加20.3%。
2、建立农技人员+基地+农户推广方式。
每名农技人员挂钩一个生产基地,做好技术指导,提供产销信息,帮助参谋决策。15名农业技术人员共挂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岔河洪泽湖鹅养殖园区、岔河二圩渔场、唐圩千亩水稻机插秧示范基地等种、养、加基地16个,全年为基地提供生产信息70余条,在基地举办现场培训26次,进入基地技术指导46次。中心农技室主任姚友华同志挂钩江苏苏粮米业有限公司的300亩有机米生产基地,负责基地的技术指导和标准化生产,由于服务周到、技术过硬,2006年被该企业聘为生产基地兼职技术指导员。
3、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示范点)+农户的推广方式。
一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在岔河镇施汤村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场,占地面积120亩,作为岔河镇农业技术示范基地,重点围绕稻麦新品种、新技术、新药肥和新资材开展试验示范。目前示范场已构建形成了包括新品种品比试验区、新品种大区展示区、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区、不同播栽方式试验区、新药剂防效及品种抗性试验区、超高产攻关示范区等六个功能区,2006年累计试验、示范稻麦新品种、新品系21个,新技术12项,新型药肥品种5个,筛选出有苗头性、或有较好示范应用价值的稻麦新品种6个,总结形成稻麦优质、高产及高效栽培技术体系5项。同时,培训农民2360人次,示范辐射面积1.6万亩,带动周边农户2800多户。2006年6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夏敬源亲临洪泽县考察,对岔河镇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给予充分肯定。2006年9月30日,淮安市农业局在洪泽县召开水稻新品 25 种试验示范及展示区观摩会,大力推广洪泽县农业科技示范工作的经验。
二是建立工作示范点。每名农技人员都根据本人的专业实际,在所挂钩的村建立一个工作示范点,如岔河村稻麦千亩示范方、东陈村稻麦百亩高产田、前进村洪泽湖鹅养殖场等,都很好地起到了示范引导、教育培训农民的作用。全镇共建立各类示范点21个,示范点面积达4300余亩。
(四)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多元化推广机制
近年来,岔河镇农民专业化服务组织立足自身产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沟通产销信息,成为农户自助服务、技术推广的新载体。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也落户岔河,相继建立订单生产基地,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成为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有益补充。
1、建立协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推广方式。
在样本点岔河镇成立了有机稻米生产协会、农机作业协会、植保服务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它们发挥了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为农服务“助手”作用,在推广技术、培训农民、发展订单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岔河镇有机稻米协会以“协会+农户”形式,在岔河镇施汤等村建立有机稻米生产基地5000亩,优质优价幅度达45%,年带动基地农民增收达180多万元。为解决农村因劳动力转移而造成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难的问题,促进植保社会化服务进程,岔河镇在市、县植保站的支持下,组建了植保机械化防治服务队,首期配备弥雾机50台,经营者主要为原镇农技站改革分流农技人员和村农技人员。服务队在县植保站的指导监督下,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四统一”防治,即统一防治药剂,统一防治技术、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收费。在2006年水稻后期病虫防治上,服务队实施机械化防治面积1.12 万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建立农业企业+农户推广方式。
江苏苏粮米业有限公司、江苏明天种业有限公司、淮安神农米业有限公司、淮阴大江饲料、正大集团等,通过与农户签订订单生产合同,建立生产基地,提供品种和生产技术,保护价收购产品,以产品为纽带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江苏苏粮米业有限公司落实优质稻麦订单3.1万亩,分布在岔河镇岔河、南街等12个村,在南街村、岔河村建立两个千亩优质稻麦新品种示范片,在生产中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培训和统一技术指导,在销售上以每斤高于市场3~5分的订单价格回收产品。江苏明天种业有限公司,在岔河镇建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1.5万亩,派驻专业技术人员3名,为1000余户农民发展优质杂交水稻制种提供技术服务。
3、建立农资经营公司+农户推广方式。
对镇农技站原有的经营门市进行公开发包租赁,组建镇农资经营公司,作为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对外技物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积极鼓励和发动经营性农技人员参与农技推广服务。2006年镇农资经营公司销售优质种子、配方肥料、无公害农药等技术物化产品3000余吨,开展技术咨询服务4000余人次。
(五)针对管理体制的实际,建立完善统筹协调推广工作机制
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改革后由镇党委政府实行“横向集中管理”,县农业职能部门对其实行“垂直分线指导”,业务管理主体较多,这给统筹协调推广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在开展机制创新研究中,我们针对实际,趋利避害,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洪泽特点的协调推广工作新机制。
1、建立县镇协同推广决策机制。
由县农业局负责牵头,县林牧局、水产局、农机局、人事局及各镇为成员单位,建立县农业技术推广联席会议制度。县农业技术推广联席会议制度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根据国家、省、市农业技术推广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全县农业技术推广规划和方案,确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年度工作要点,做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落实;及时分析全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形势和动态,总结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剖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措施,商议解决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各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业务工作责任目标、农业技术推广、考核考评、奖惩等相关制度;加强在确定和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时的沟通和协调;组织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大问题开展联合调研,对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业务工作进行联合督查和考核,组织宣传和表彰等;定期向县政府汇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情况,相互通报农业技术推广和体系建设方面的信息,交流农业技术推广和体系建设方面的材料、文件等。在实施机制研究项目中,我们通过联席会议制度,会同县农业、林牧、水产、农机四个业务主管部门和岔河镇,共同运行实施了各项机制,开展了农技人员述职活动和“三三制”考核,保证了项目运行的实施效果。
2、推行分工协作推广模式。
以实施农业项目为纽带,由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制定项目推广与实施计划,其中:县级重点负责项目实施组织、指导、协调、考核、管理等工作,镇级主要承担项目在本区域的具体实施工作。在2006年实施省级农民培训工程中,全县组建了农民培训讲师团,130名讲师团成员中县级占45%,镇级占55 %;县级讲师团成员主要负责教材的编写和对镇级讲师团成员的培训,镇级讲师团成员重点承担进村培训工作。岔河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9名讲师团成员,在全镇14个村(居委会)共开展稻麦、水产、畜禽技术培训28期,培训农民1800人。
(六)建立五项日常管理制度,创新考核考评机制
1、建立农技人员工作日志制度。
专门印制了洪泽县岔河镇农技人员工作手册,农技人员认真做好每天业务活动记录,每月报中心分管副主任评鉴,半年进行小结,全年进行总结。
2、建立农技人员推广活动回执制。
农技人员从事举办技术培训,开展入户指导,挂钩基地园区,蹲点包村,推广技术等推 27 广活动,均建立工作回执制,由服务对象(村干部、联系户或科技示范户、龙头企业负责人)在农技服务回执上签字,每月由中心相关业务室进行考核。
3、建立农技人员述职制度。
农技人员述职原则上一年进行一次。按照“自我总结、多方评议、反馈意见、认真整改”四个步骤组织实施。每名农技人员对照与中心签订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对一年来履行职责及完成各项任务情况进行述职,同时将有关内容填入《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表》。县对口业务主管部门、乡镇党委政府、服务对象代表分别进行测评打分,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技人员参与互评。农技人员对述职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形成整改意见,并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整改。2006年12月18日, 县农业技术推广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开展对岔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15名农技人员述职活动,述职活动分别邀请县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岔河镇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各村村委会主任、镇部分人大代表、科技示范户与专业大户代表等76人参加现场述职测评。
4、实行推广工作激励机制。
县农业主管部门与各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签订推广工作责任目标,年终进行考核评比,对推广工作完成好的单位和年度推广工作突出的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5、建立农技人员“三三”制考核办法。
推行公益性农技员业务岗位目标考核制度,由镇党委政府(33分)、服务对象(33分)和县对口业务主管部门(34分)三方等额考核。镇党委政府主要从德、能、勤、绩四方面考核其日常工作。县对口业务主管部门与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签订业务工作责任状,中心根据业务工作的岗位目标签订到具体工作人员,主要考核评比业务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服务对象主要考核公益性人员为农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考核得分在90分以上者具有被确定为优秀等级资格,根据本单位的优秀名额从高到低确定优秀人员,其比例不超过本单位人数的20%;考核得分在60~89分者为合格等级,低于60分者为不合格等级。考核优秀者由镇党委、政府和县对口业务主管部门表彰奖励,并优先推荐参加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镇党委、政府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奖金福利。对一年考核不合格者由镇党委、政府给予通报警示;两年考核不合格者,经县人事部门批准后由聘用单位予以解聘。经“三方”于12月中旬对岔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15名农技人员的考核,评出优秀格次3名,合格格次12名。
四、启示
(一)加强领导,搞好协调是创新推广运行机制的保障
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研究工作是一项牵涉面广、涵盖量大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机制研究项目涉及到种植业、林牧、水产、农机、经营管理等多个专业,实施工作牵涉到农业、编委、财政、人事等多部门,建立必要的工作秩序和工作机制,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尤为重要。特别是目前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实现横向管理后,人、财、物权下放到地方,县农业主管部门失去掌控基层推广机构的操纵杆,机制研究和运行工作难度更大,必须依靠县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才能保证项目研究和运行顺利进行。为此,洪泽县在项目研究伊始就 28 成立了由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农口部门和实施镇岔河镇分管领导任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由县农业局局长任主任。与此同时,岔河镇也相应成立了项目实施工作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了具体职责和责任人。为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我们组织召开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运行研究工作会议,对机制研究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实行分管领导负责制,加强项目组织协调,为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实施工作铺垫了基础。在实施中,洪泽县以机制研究领导小组为龙头,县农业局为牵头部门,林牧、水产、农机、农经相互配合,加强实施过程中的沟通和支持,从而有条不紊善始善终地推进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研究工作,确保机制研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因地制宜,优化方案是创新运行机制的关键
围绕“强化公益性职能,创新推广运行机制,加强岗位目标考核,建立工作激励机制”的研究工作指导思想,为保证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研究方案对症下药,切中要害,我们在制定方案过程中,组织人员分赴全县各镇进行调研,广泛听取镇党委、政府和农技人员对创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的意见和看法。同时,召开了创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工作座谈会,邀请省农林厅有关领导、专家,县组织、人事、农口部门负责人、乡镇领导等30余人参加座谈,各位代表对开展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工作关键和存在问题发表了相关意见,形成了广泛共识。
在此基础上,项目研究课题组认真制定了研究方案,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又多次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和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座谈会,对研究方案的内容进行反复修改,最终提出了符合洪泽实际需要的《洪泽县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方案》并上报农业部。由于我们的实施方案来源于农技推广基层,反映基层干群的心声,在研究和推广运行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和积极的影响,市、县新闻媒体予以专题报道。
(三)建立制度,强化考核是创新运行机制的核心
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机制研究,目的不是要研究成果的本身,而是要建立创新农技推广运行的长效机制;不是样本点一花独放,而是要推而广之,百花争艳。按照这一思路,在机制研究中,要着重在建立和创新农技推广运行制度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全力打造具有洪泽特色的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新机制。经过一年的研究,共建立以农技推广方式和考核考评为中心的各类制度12 项,其中:推广工作制度 9项,考核考评制度3项。
(四)立足实际,全面推进是创新推广运行机制的根本
岔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情况在全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认为,在当前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多头管理、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人员管理较为松散、推广手段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推行农业科技入户、建立基地与示范场、对农技人员的推广实绩进行考核是提高农技推广效能的有效举措。鉴于目前科技入户工作还未在全县多个产业全面铺开,部分镇也没有建立农业示范场,这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来推进。在“三方”考核中,一定要制定符合各地客观条件的推广体系管理办法,这样才能保证考核到位,起到效果。同时,要加强部门协调,特别是要做好与人事部门的沟通,否则考核结果的应用将难以全面到位。江苏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组
农业部副部长强调农经改革不能只要职能不要人2007-08-23 16:29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讲话摘要
同志们:
这次会议,主要是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交流通报情况,总结前段经验,分析存在问题,部署下步工作。刚才,五省区做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好。下午农业厅局长座谈会,孙政才部长还要对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抓好落实。这里,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
„„
二、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要把握的几个重点
„„
(三)注重运行机制创新,增强农技推广活力
„„
(四)切实强化财政保障,提高农技推广能力
„„
(五)协调处理好三个关系,确保改革有效推进
一是推进改革与加强建设的关系。各地在实施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过程中,要做到改革和建设并重。深化改革、加强建设,都是国务院《意见》提出的任务。国务院要求今年底要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从这个角度讲,推进改革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建设不重要,建设不急迫,建设可以缓缓。要看到,改革和建设是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深化改革是动力,加强建设是保障。改革乏力,建设就没有动力;建设滞后,改革就会前功尽弃。这两者是互动关系,相辅相成。加强建设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要加强队伍素质建设。重点是建立起能够不断提高农技人员素质的良性机制,把住入口,强化培训,提高能力。二要加强推广条件建设。首先要使改革后的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达到能够有效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建设规划,使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二是推进改革与保持稳定的关系。各地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 30 定的关系。优化结构、精干队伍是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创建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务院《意见》对此有明确要求,各地在贯彻落实中,必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尊重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过去的劳动,尊重他们为农技推广事业做出的贡献,对精简下来的人员要妥善安置。目前,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结构复杂,性质多样,要看到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始终将维护社会稳定放在首位,充分考虑各方面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切实解决好分流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不能形成新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要确保农技推广工作的连续性,确保改革过程中农技队伍人心不散、技术资料不丢失、国有资产不流失、各项为农服务不断档,做到改革前后农技推广工作有序衔接。
三是建设“一主”与发育“多元”的关系。“一主多元”是构建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总目标。建设“一主”,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建设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立足于加强农业公共技术服务,强化公益性职能,发挥其主导作用。发育“多元”,就是要通过引导和支持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发展,立足于市场,满足农民的多样化科技需求。过去,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同时,还从事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等经营性服务。客观地看,这是由于财政保障不足,需要通过开展经营创收维持自身运转,而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发展滞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次改革要求分离经营性服务,这个大方向必须坚持,不能动摇。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终取决于对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财政保障程度和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的发育程度。当前,我们虽然强调要把改革和建设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作为工作重点,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指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也是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不能忽视,更不能丢掉。从加强农技推广服务来讲,要支持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发展,鼓励更多的涉农企业、科研教育单位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农技服务,实现农技服务市场百花齐放、繁荣发展,为分离和搞活经营性服务创造条件,为满足农民科技需求提供保障。
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切实抓好下一步工作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实现我国农业历史性跨越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意义重大,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的工作。各地要认真总结前段工作,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贯彻落实工作抓好、抓紧、抓实。
(一)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各省区市农业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必须高度重视,亲自抓落实。一要主动给政府领导出谋划策。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涉及多个部门,协调工作难度大,主要负责同志必须亲自抓。农业部门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主动谋划,推动落实。二要主动抓好部门沟通协调。省级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出面,主动与编制、人事、财政、发展改革、劳动保障等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支持,共同推动改革和建设。同时,各级农业部门都要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专门工作班子,集中精力抓好具体落实。已有专门工作班子的地方,要充实加强力量,保障工作条件,真正发挥作用。
(二)明确目标,加快工作进度
国务院《意见》要求,今年底要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各地的工作就是要按照这个目标去部署、去谋划、去推进。一是至今还没有出台贯彻实施意见的地方,要按照又快又好的原则,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沟通协调,突破重点难点,抓紧出台,并同时做好组织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二是已经出台贯彻实施意见的地方,要加强对县级制定改革实施方案的指导,一个县一个县抓落实,确保今年底前把改革的主要环节落实到位。三是虽已出台贯彻实施意见,但内容过于原则的省份,要通过制定配套政策加以完善。同时,在工作进度的把握上,既要考虑与农村综合改革的衔接,也要按照国务院要求的时间完成。国务院这样安排,就是要我们先行一步,所以不能等,早改早主动。近期,农业部要将各地贯彻落实《意见》的情况,专门向国务院报告。
(三)加强指导,抓好督促落实
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指导,特别是省级各农业厅局,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采取领导带头、分片负责、重点指导等方式,加强对县级改革工作的指导,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部里要建立由相关单位联系省区市的工作机制,各有关司局也要加强对本行业改革和建设的指导。部联席会议办公室要起到信息枢纽的作用,密切关注各地动态,及时做好情况沟通,切实加强信息交流。各地要注意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为推进改革和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整合资源,强化项目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特别是具体项目的支持。这是大家的共识,关键是要尽快形成依托推广体系实施项目,通过项目实施促进推广体系建设的机制。这方面,部里已开始采取措施,将农业建设项目和财政支持项目的安排与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挂钩,对重视改革和建设的地区给予重点支持。各省区市农业部门,在积极争取财政和发展改革部门支持的同时,也要整合现有项目资源,形成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合力。支持
最后,我再专门强调一下农村经营管理系统的改革和建设问题。
国务院《意见》要求,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确保履行好职能。这是根据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职责作出的重要决策。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多属于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行政监督,它与农技推广服务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国务院《意见》明确要纳入政府职责。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涉及生产关系,也涉及生产力,事关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落实,事关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事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从前一阶段工作情况看,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有关要求,有的地方将乡镇农村经营管理职能列入乡镇政府,安排专门行政编制从农村经营管理队伍中招录公务员;有的地方保留乡镇农村经营管理事业机构,实行财政全额保障。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有的地方照抄国务院《意见》,没有明确如何落实;有的只要职能不要人,将经管人员一推了之,引发了不稳定因素,造成大量人员上访。
农村经营管理系统的改革和建设,按照国务院《意见》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解决“不再列入”的问题,也就是把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分离出来。这点虽然比较容易,但涵义是深刻的,前面我已讲到了。另一方面是要解决如何“列入”的问题,也就是将农村经营管理行政职能列入政府职责,这是关键,这是重点。“列入”不是职能的简单划转,而是要将履行职能的机构、所需的编制,以及现有经管机构、人员的安排等统筹考虑,不能只要职能不要人。行政编制可以满足工作需要的,要明确承担机构,人员从现有经管人员中择优录用。没有行政编制或行政编制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要有相应的事业单位履行农村经营管理职能,切实保障各项经费。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确保职能有效履行,确保富余人员妥善安置,确保经管事业健康发展。
同志们,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责无旁贷。各地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积极开拓进取,力求改革和建设取得预期成效,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七年七月十六日)
第二篇: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工作总结
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工作总结
一年来,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省、州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市农业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农业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我站广泛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及项目等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2012工作总结如下:
一、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
为顺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一年来,我站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开拓进取,务实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技推广工作全局,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目标,不断强化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职能,积极推进农技推广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推广能力和服务能力,促进了农技推广工作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主要是: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优质高产蔬菜新品种;示范推广高效棚膜蔬菜技术;推广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新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探索提高耕地质量和培肥地力的有效技术途径,切实加强耕地地力状况评价工作,为高标准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特别是在优质、高产、高效黄瓜新品种开发以及推广工作中取得明显效果。在优先选育两个黄瓜新品种的基础上,深入农户,选择责任性强、有一定生产经验的塑料大棚农户3家,在4栋大棚(共计4000平方米)内进行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结果表明,上述两个品种打破常规品种适应性差、抗逆性弱的特点,首先在品质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价格比常规品种高0.20~0.50元,当年增收10﹪以上,得到蔬菜种植户的认可;另一方面我们选择了适合当地的五优稻三号以及吉粳81良种和宽1.2m、厚0.005mm的黑色单层简式超微膜。结果表明,水稻地膜覆盖栽培的有效分蘗比常规水稻栽培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像今年前期低温条件以及后期刮台风的条件下也没有发生倒伏而正常生长,而且在一定范围之内越栽培希植,产量提高也越显著。说明,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提高我市山区和低产田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前期准备工作的繁琐以及人工覆膜移栽、后期清理废膜等生产费用角度来说,很多农户很难接受,阻碍了此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所以找出投入少,见效快的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模式是此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协助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完成《大豆垄上双行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以及《抗冷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推广》两项项目推广应用,已初步落实到位,达到预期效果。
二、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巩固提高,加大覆盖面,共完成土样采集1100个,并全部gps定位。完成土壤化验1100个土样的土壤碱解氮、有机磷、速效钾、有机质、ph值和铁、锰、铜、锌、酸碱度等九个项。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技术人员通过不断地摸索和经常向专家请教,确定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化验分析,共8000项次,并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1000份;采集化验植物样品50个;完成田间试验53个,归档总结材料20份;完成对1600个农户施肥信息反馈,并对5个土壤养分长期定位监测;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3万亩,覆盖全市45个行政村。其中示范面积0.9万亩,配方肥使用面积10.23万亩;共举办测土配方施肥培训班35期,发放技术资料16700份,累计培训农民3300人次,培训技术骨干400人次。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玉米实现平均单产561.9公斤,比习惯施肥区玉米单产502公斤增产59.9公斤,增产11.9%;完成了《市耕地地力评价报告》,通过国家农业部的验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落实,不仅减少氮肥的施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而且减轻病虫危害,减少农药施用量,提高作物品质,保证了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三、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
为了开展好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为辐射带动全市玉米、水稻、大豆种植户,今年我站在全市2个镇、9个村,涉及农户348户,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其中,依兰镇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田(2012吉玉米301)落实面积11,400亩,台岩村等涉及2个村、农户为105户;朝阳川镇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田(2012吉水稻259)落实面积12,000亩,横道村等涉及3个村、127农户;依兰镇大豆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田(2012吉大豆013)落实面积10,950亩,古城村等涉及4个村、116农户。在落实上各负其责,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联动,示范区农户合力创建的良好格局。
一是落实玉米、水稻、大豆高产创建面积和农户。
二是制定高产创建目标。万亩示范田创建目标:玉米亩产800公斤、水稻700公斤、大豆200公斤以上,力争示范片单产水平比上年提高2%以上。具体目标为玉米亩产411公斤/亩(比去年增产10%);水稻亩产462公斤/亩(比去年增产10%);大豆亩产135公斤/亩(比去年增产10%)。
三是科学选择确定高产示范田建设地点。根据多年经验,按照以下原则选择确定高产示范田建设地点:农田基础条件好,农民科学技术意识强,生产积极性高;具有较强的区域代表性,技术辐射带动面积广;农业技术推广力量强,在农民中有威信;区域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状况良好,种植品种相对集中,单一作物种植相对集中连片。
四、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及运行管理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建成了检验检测综合楼及配套用房1350平方米,且购置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节约资金,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通过各方努力,与国土、设计、建设、人防、消防、气象等项目建设主管部门沟通协商,尽最大努力减免了部分项目办理费用。延吉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与延吉市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已于2012年10月搬进实验楼办公。
为充分发挥我市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基础设施的作用,确保实现长效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做到准确监测,及时预报,快速反应,科学防控。我们将形成市、乡、村三级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病虫种类及其发生规律,进行定点系统性调查及大田普查并随时将病虫发展动态传递到省、市区域站,实现了信息传递的网络化、可视化,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扩大了信息发布范围,提高了宣传效果。
五、科技培训工作
今年我站共举办培训班39次,其中巡回讲课26次,培训镇、村干部210人次,重点培训了560个科技示范农户,接受培训的农民累计8970余人次。通过传媒手段形式宣传农业新技术共11期,专栏20多期,发放科技培训资料22200多份。加大力度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
六、积极开展植物检疫工作
1)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植物检疫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我站及时地开展了植物检疫宣传周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植物检疫法律法规,普及疫情的防控知识,增进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对植物检疫工作的了解与支持,推进检疫执法监管和疫情阻截防控等重点工作。
2)对农业重大病虫害疫情情况做了全面调查,派专人每周调查一次,及时上报疫情发生情况,每周一上报。对全国性农作物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如稻水象甲、蝗虫、美国白蛾、苹果蠹蛾等疫情进行监测防控,每个镇都安排了疫情调查员,对疫情的发生情况及时上报。
2013年农技推广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强化项目工作,从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完善制度、资金保障、加大技术推广等方面着手,确保项目规范有序运作,发挥好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发展。
(二)加大农技服务力度,强化“服务为本,强农富民”的理念,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三)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主要是强化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标准粮田建设,建立健全展示、示范网络,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四)继续加大农业培训力度,加快科技长入农业步伐。在健全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培训和宣传力度,搞好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
(五)搞好农业重大病虫害疫情防控、监测工作
(六)加强检验检疫管理,加大检疫力度
(七)充分发挥病虫草害观测场作用,搞好病虫草鼠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提高测报准确率。
(八)充分发挥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区域站项目作用和运行工作。
第三篇: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抗灾恢复生产纪实
在风雪中书写“责任”
——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抗灾恢复生产纪实
黄武艺
2008的寒冬已经过去,但一些人、一些事却让我们值得用笔永远记录。在这场抗冰冻、抢收成、种希望的保卫战中,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责任„„
踏冰冒雨急救受灾作物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灾情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历史罕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此次灾害对我区的蔬菜、果树、甘蔗、茶叶、马铃薯、食用菌、油菜等作物造成了巨大损失。经区农业厅资料显示,截至2月25日,自治区农作物受灾面积为2014.9万亩,成灾面积为794.95万亩。其中蔬菜476.6万亩,甘蔗448.5万亩,水果739.25万亩, 木薯247.5万亩,茶树40.6万亩,油菜60.89万亩,蚕桑2.29万亩!广西是全国重要的南菜(果)北运基地,冻灾不仅让农业心急如焚,也揪紧了全区农业干部职工、技术人员的心。作为广西农业系统的重要部门之一,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站里的干部职工、技术人员纷纷奔赴广西各灾区,奋斗在抗冰救灾第一线。
持续的冰冻灾害,糖料蔗、果蔗、食用菌、甜玉米等损失惨重。1月25日,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派出工作组一行6人奔赴新农村联系点青秀区长塘镇洞江村指导秋冬菜防冻抗寒工作,并赠送12吨复合肥。在洞江村,副站长许立明、副书记廖恒登冒雨实地察看了当地的甜玉米示范基地,向农户传达抗寒措施:“当前正是冬种作物正处于生长中期,要抓紧落实各项防寒措施,可采用植株顶部盖上秸秆、薄膜等或采用搭棚盖膜等方式防霜抗冻„„”手把手教农民做好农作物抗寒工作。
冰冻灾害使广西马铃薯难逃厄运,贵港、玉林两市的冬种马铃薯大面积受灾,经济损失惨重。1月30日,韦如平站长等一行来到贵港,一头钻进马铃薯 1 地实地查看马铃薯受灾情况。实地调查过后,工作组紧急和当地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共同座谈,研究对策抢救马铃薯,并向农户及时传达,科学指导群众开展抗灾自救。2月2日,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再次派出工作组,深入到武鸣县马铃薯免耕技术示范基地开展防冻抗寒技术指导。杨为芳研究员一行3人与武鸣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一起检查了双桥镇双桥村、八桥村免耕马铃薯生长情况,针对马铃薯发棵结薯缓慢、心叶变黄,有少部分受到冻伤等情况提出科学救灾意见。
我区南部地区的冬种马铃薯因长时间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根系发育不良,有的叶片被冻伤,抗逆能力下降,长势较差,如果不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将会造成更大的损失。2月3日,徐世宏书记带领工作组成员到浦北县开展免耕马铃薯抗寒救灾技术培训。工作组一行深入到生产第一线,组织群众及时采取排水提温、覆盖保温、喷药防病等措施,并于当日中午12时,组织安石镇近300名党员群众到田间参加马铃薯灾期田间管理技术培训。同日,徐世宏书记带领工作组成员来到兴业县。下午4时,工作组一行和玉林市农业局蒋伟梅总农艺师、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陈耀福站长在兴业县人民政府徐副县长、农业局唐局长的陪同下,一起到石南镇马塘村免耕马铃薯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调研,针对当前长期低温冻害的影响,提出了及时排水提温、覆盖保温、喷药防病等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免耕马铃薯低温冻害的影响。
2月10日~11日,农历大年初
四、初五,当大部分人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之中时,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技术人员却一直惦记着冬种马铃薯的生长情况。连续两天,总站粮油科的技术人员先后深入到宾阳、上林和武鸣三县,对当地马铃薯生产情况进行实地调查。针对马铃薯由于长时间遭遇低温寡照和干风的影响而出现的生长缓慢、心叶变黄严重,并伴有叶片严重冻伤的现象,技术人员给农户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指导意见,以尽量减低冻害、病害带来的损失。
我区冬种的食用菌以蘑菇、平菇、香菇、金针菇等为主,是群众喜爱的餐桌佳肴。由于其耐寒性强,出菇周期短,通过加温就可使菌丝体恢复活性,实现尽快出菇。在面临冻灾造成蔬菜供应暂时紧张与春节消费需求巨大等矛盾面前,区农业推广总站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灾情,集思广益,提出了将食用菌生产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指导农民灾后恢复生产的同时,保障人民群众菜篮子的需求。为指导各地食用菌主产区采取正确有效措施迅速恢复生产,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及时发布了冻灾应对技术措施,同时派出工作组深入基层第一线指导灾后生产。2月3日,郎宁副站长一行4人到来宾市兴宾区指导食用菌生产,与当地农业部门一道,落实了生产自救试点,建议采取增加覆盖物、人工增温等措施,尽快提高棚内温度,打破菌丝体休眠,促进生长,实现新一潮菇的及早上市。此外,总站技术人员还将利用春节回家的机会,向农民朋友宣传农业抗灾技术,针对性的开展技术培训。
万众一心融冰,众志成城化雪。随着灾情的逐渐减退,2月16~18日,李如平站长、陈德威总农艺师带领广西农业厅灾后恢复生产促春耕第二服务工作组一行4人赴南宁市的隆安县、横县、宾阳县检查调研灾后恢复生产情况。工作组通过听汇报、实地查看、询问等方式了解灾情,帮助灾区尽快恢复生产。3月2日,徐世宏书记在桂林市农业局、桂林市农技推广站、临桂县农业局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深入临桂县五通镇五里桥村免耕马铃薯示范基地,对免耕马铃薯灾后恢复生长进行调研和指导。
从一月到三月,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干部职工不停地奔忙在田间地头,将希望带给农民,成为灾区群众心中的“靠山”,让受灾群众在冰雪中充分感受农业工作者的关心和希望。
冲锋在前谱写抗灾赞歌
在这次融冰化雪保生产的战役中,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风雪中书写下了两个厚重的大字——“责任”,谱写出一曲曲抗灾赞歌。
冰冻灾害发生时值蘑菇等食用菌的生产季节,全区大部分地区由于低温而无法出菇,受灾最为严重的桂林市全市食用菌受灾面积达到1251万平方米,有2.8万个菇棚倒塌。而桂林市的食用菌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35%以上。桂林告急就是全区告急,就是整个广西食用菌产业告急!
在冰冻灾害刚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经作科科长吴登就警觉地意识到这可能会对蘑菇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她及时与各县(区)食用菌主管人员联系,要求各县密切注意气候变化对蘑菇生产的影响,要提醒广大菇农提早作好预防寒害天气的准备。
当雨雪冰冻灾害全面爆发时,吴登立即组织全科人员在第一时间制定了食用 菌防冻救灾指导意见,及时下发到各县(区)。提出了开沟排水,及时清除积雪以防止菇棚跨塌,加膜保温,人工加热升温等等行之有效的防冻措施。对各地的食用菌生产抗冻救灾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她还时刻关注天气的变化,整理了各个食用菌品种的生理极限温度,最适生长温度,最适出菇温度等技术资料发放到各县,以便各地在抗冰救灾工作中使用。此外,还和各县食用菌主管人员建立热线联系,实时了解各地灾情,根据上级指示建立了灾情日报制度,每天跟踪灾情的最新动态,并根据灾情的变化作出相应的部署,适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随着灾情的加剧,吴登不顾天寒地冻,下到受灾严重的广大农村地区,亲自察看各地菇农的受灾、损失情况。兴安宏旺菌业公司是我区重要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在本次灾情中损失十分严重,吴登不但从自己不多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帮助菇农抗冰救灾,还发动协会其他同志积极出资,共筹集到了2万元现金用于抢救该公司因积雪倒塌的菇棚,及时缓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2月中旬,雨雪冰冻渐渐退去,吴登再次深入灾区一线详细了解灾民的损失情况,迅速组织全科技术人员就灾后恢复生产提出了指导意见并下发各县,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和无限热爱。
与奋战在抗灾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一样,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普通职工也在默默地为抗灾工作“加柴添薪”。2月3日下午,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举行抗冻救灾募捐活动,李如平站长号召全体干部职工用实际行动支援灾区群众,为坚决打好抗灾救灾这场硬仗贡献力量,广大干部职工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支援灾区人民。
2008的寒冬终于过去了,八桂大地重燃绿色的希望。3月13日上午,自治区农业厅举行“全国万名农技人员进万村广西科技减灾促春耕活动”启动仪式,由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牵头,合同土肥、水果、植保、蚕业、种子、优农中心、环保站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专家指导小组,分赴10个重灾县帮助农民灾后恢复生产和春耕生产。李如平站长、许立明副站长、李其文科长亲赴崇左市江洲地区,徐世宏副站长、陈德威总农艺师等前往全州县,领导当地灾民科技救灾。冰雪无情人有情,在田间地头、在农户家中„„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广大干部职工依然继续奋斗在第一线,将春耕的希望带给农民。
第四篇:肥料登记田间试验协议书-重庆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2014年秸秆腐熟品种剂筛选试验协议书
甲方:
乙方:重庆市农技推广总站
按照农业部关于《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的相关规定,为验证不同秸秆腐熟剂产品在重庆市的推广使用效果,筛选出适宜当地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的秸秆腐熟剂产品。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甲方委托乙方进行
品牌农作物秸秆腐熟剂品种筛选田间试验。经双方协商,现就田间试验的相关事项达成以下协议:
一、甲方责任
1.向乙方提供试验所需秸秆腐熟剂,要求供试产品有正式生产批号,符合GB20287-2006国家标准的粉剂或颗粒剂;包装规格:2公斤/袋。并对产品的质量负责,提供产品使用方法和使用说明。
2.同意乙方制定的试验设计方案,并向乙方说明委托试验的性质,是用于验证秸秆腐熟剂产品在重庆市的使用效果,以及公平、公开、公正地开展秸秆腐熟剂产品的试验、示范评价工作。
3.向乙方支付委托试验费用: 5000.00元(大写伍仟元整)。4.在本协议签署生效后 7日内通过 汇款的方式支付全部试验费。5.因试验产品本身问题造成的试验作物受害事故,负责赔偿。
二、乙方责任
1.依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一的《秸秆腐熟度测定方法—失重率法》,制定试验方案,落实试验地,组织试验的实施,并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开展秸秆腐熟剂产品的试验效果评价工作。
2.试验结束后个月内,完成试验报告编写并及时提交1份给甲方。
三、共同条款
1.本协议一式叁份,甲方一份,乙方两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试验结束后自动失效。2.试验过程中,如发生天灾人祸,致使试验无法正常进行,乙方应及时通知甲方,共同协商解决办法。
甲方:
(盖章)
乙方: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盖章)
联系人:
联系人:
电话:
收款单位: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地址:
帐
号:***57 邮编:
开户行:重庆市农业银行中华坊支行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第五篇: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单位)
19940512(颁布时间)
19940512(实施时间)
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
(1994年5月12日湖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1994年5月12日公布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三章 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第四章 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
第五章 奖励与惩罚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速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益农业,保护推广者和应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和促进农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以下简称《农业技术推广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杂交优势利用、施用肥料、饲料配制、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
本办法所称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第三条 实施农业技术推广,必须遵循《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的各项原则,因地制宜,严格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程序进行。
第四条 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推广应用、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鼓励和支持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鼓励和支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五条 鼓励和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业技术人员,按照《湖北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的规定,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易活动,创办科技开发实体。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制定并落实具体政策措施,保证和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农牧业、林业、水利、水产、农机等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农业技术推广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全省范围内有关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地(市、州)、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行政主管部门在地区行政公署或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各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对本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指导。
第二章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八条 农业技术推广,实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推广体系。
鼓励和支持供销合作社、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各界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开
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
第九条 省、地(市、州)、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国家事业单位,在同级农业技术推广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上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指导下,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第十条 省、地(市、州)、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是:
(一)参与制订农业技术推广规划、计划和技术标准,负责组织推广计划的实施;
(二)选定推广技术,贯彻技术标准,制定技术规程,参与重大推广项目的实施;
(三)参与农业科技成果的鉴定、评奖和实用技术的审定、认可;
(四)搜集、传递农业科技情报和经济信息,开展各项技术服务;
(五)指导下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群众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及农民技术人员的推广活动;
(六)建立不同层次的生产示范样板;
(七)开展专业调查、规划、设计、监测、预报、评估、咨询;
(八)培训农业科技人员、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传授农业科学技术,增强科技兴农意识,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开展技术、学术交流活动。
第十一条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国家基层事业单位,受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业务上受上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指导。其职责是:
(一)根据上级和自身制定的农业技术推广计划,结合本地实际,搞好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二)对村、组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三)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组织农民学习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
(四)为农业劳动者提供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服务。
第十二条 村、组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和技术员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指导下,宣传农业科技知识,落实技术措施,为农业劳动者的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
农村科技示范户(点)在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指导下,通过生产示范,传播实用技术。
第十三条 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应积极从事农业科研、农业技术开发工作,不断向推广部门提供先进、实用的研究成果,开展农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第十四条 农、林、牧、渔、特场(含部队、司法部门和大型厂矿企业所辖)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加强与当地有关技术推广行政主管部门的联系和协作,做好本单位的技术推广工作,为当地农户起示范作用。
第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推动、帮助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开展工作。
第三章 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第十六条 普及推广的农业技术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省级以上有关部门确定和县级(含县级)以上有关部门引进确认的农业科技成果;
(二)农业技术推广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实用技术;
(三)经试验、示范证明在推广地区具有先进性、适应性和经济合理性。
第十七条 推广农业技术应当制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重点技术推广项目应列入科技发展计划,由农业技术推广行政主管部门和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相互配合,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的科研成果,经过省级以上有关部门确认后,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也可以由该研制单位或学校直接向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
第十九条 推广农业技术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农业劳动者应用农业
技术。但为防治流行性病虫害而采取的强制措施除外。
第二十条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农业劳动者推广农业技术,除依法进行技术交易、科技开发活动提供技术以外,实行无偿服务。
凡进行农业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技术经济活动的,当事人各方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订立合同。第二十一条 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动植物品种、复混肥和配方肥、饲料添加剂、兽药等农业物化技术,实行推广许可制度。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发放推广许可证,未取得推广许可证不得进入农业推广领域。
第二十二条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当宣传农业法律、法规和政策,参与技术市场管理,检举和制止违法推广行为,抵制违背技术规程的干预。
第四章 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条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事业费按财政管理体制列入财政预算。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费应高于财政增长比例逐年增长。
第二十四条 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从其企业的以工补农、建农的资金中提取一定数额,用于本乡、本村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
第二十五条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的集体所有制人员和半脱产农技员的经费,由服务收入解决,县(市、区)财政给予补贴。
第二十六条 设立省、地(市、州)、县(市、区)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和技术培训。其资金来源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当年支农支出6%的比例安排。具体使用时由农业技术推广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告,经财政部门审批划拨。结余资金转下年使用。
任何机关和单位不得截留、挪用农业技术推广资金。
第二十七条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从技术交易和科技开发实体的纯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业技术开发、职工福利和奖励。
第二十八条 省、地(市、州)、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由同级人民政府编制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测算后确定。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编制部门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测算后确定,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对分配到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国家计划内大、中专农业(林业、水利)院校毕业生,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编制、财政部门核准后解决人员编制和经费问题。
第二十九条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构成,应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其比例不得低于70%。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中等以上专业学历或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取得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群众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其他单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也应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和技术职称。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措施,努力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保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推广人员的稳定。不得撤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得任意调离农业科技人员。
第三十一条 农业技术推广行政主管部门和省、地(市、州)、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组织专业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县级(不含县级)以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科技人员,在评定职称时,应主要考核其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实绩。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享受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的优惠待遇。
第三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获得必需的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试验基地、生产资料和其他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平调。
第五章 奖励与惩罚
第三十三条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分别由各级人民政府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奖励:
(一)推广科技成果,促进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
(二)引用农业新技术,推广面积大,取得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三)在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工作中,贡献突出的;
(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技术推广人才,提高农业劳动技能,成绩显著的;
(五)在县、乡两级连续三十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
第三十四条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处理:
(一)未经试验、示范,盲目推广,造成经济损失的,推广方应承担赔偿责任;
(二)凭借职权违反技术规程,干预推广工作,造成损失的,由责任人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三)非法强制应用农业技术,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四)在农业技术服务和经营服务中,以次充好,掺杂使假,欺骗用户,造成经济损失的,由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负责赔偿,并由县以上农业技术推广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等有关部门没收非法所得,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不履行农业技术承包合同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三十五条 侵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合法经济利益,平调、挪用、挤占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房屋、试验地、资金、仪器、设备和其他设施的,由农业技术推广行政主管部门报同级或上级人民政府责令退还,并由责任人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法定期限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在接到处罚决定的法定期限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