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沈阳城市学院先进事迹典型人物
附件2
2013年沈阳城市学院先进事迹典型人物
泪水与汗水浇灌下的美丽——
记酒店管理学院十二运引导员魔鬼式训练
肇帷辰、董恬:本网讯(记者 张悦)从7月21日起,我校酒店管理学院肇帷辰、董恬两名同学就进入了十二运开幕式礼仪引导员的训练营,接受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和培训。在培训期间,她们为了自己而坚持,为了学校而坚持,为了全运会的胜利召开而坚持,流下了无数的泪水与汗水,绘出了一幅精彩的人生画卷。
两名同学早上八点至晚上七点半全天封闭式培训,每天的3000米跑是最基本的体能训练,筷子也是她们练习“完美的笑容”的工具,由于不能眨眼,只能任由泪水流过脸颊。除了跑步和微笑,还有对高跟鞋的适应训练,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双脚麻木、肿胀都是家常便饭,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破了还要忍着疼痛继续练习,泪水经常伴随着她们的训练,但每次想到自己是学校的名片、代表的是整个学校,再苦再累也要咬紧牙关,胜利完成使命。训练虽然辛苦,但是也有温暖的时刻,校领导、酒店管理学院的院长、老师和同学们一直关注着她们,在两名同学的训练之余,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两名同学的关心和鼓励,让他们在训练营中也能感受全校师生的支持。
尽管礼仪引导员接受的训练很累、很艰苦,堪称魔鬼训练,但每次谈及她们训练背后的故事时,更多的是一种甜甜的幸福,一份平静的从容。她们城院学子的榜样,更是城院的骄傲。
酒店管理学院 2013年8月20日
全运之花 城院绽放
本网讯(记者 何津臻)2013年8月31日下午4时,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在沈阳正式开幕。这是一个辉煌的时刻,是全体辽宁人的时刻!
在本次开幕式中我校董恬和肇帷辰作为全运会引导员分别带领湖北代表队和山西代表队进入全运赛场。这两位同学都是来自于酒店管理学院,她们放弃了珍贵的假期,进入全运训练营,一直坚持训练。40多天的训练是十分严苛的,但她们咬紧牙关、坚持不懈;训练也是残酷的,直到30号才能最后确定上场名单,然而在这种随时都有可能白付辛苦的情况下,董恬、肇帷辰两名同学不断调整心态,虽然也曾站上过待定区,但她们顶住了压力,最终获得了在开幕式当天将40天训练的成果展示给全国观众的机会。
董恬、肇帷辰两名同学出色的完成了全运会组委会交给她们的任务,这不单是他们自身的成功,更代表了学校的形象,为酒店管理学院争光,同时响应了习近平主席“年轻人要有梦”的号召,年轻人要有梦,同样也要为梦想而努力,令美梦成真。董恬、肇帷辰两位同学的付出鼓舞全体城院同学,同时祝愿同学们人人圆梦,在人生之路上书写更加美丽的篇章。
酒店管理学院 2013年9月3日
经济学院姚臻团队获“挑战杯”总决赛一等奖
姚臻团队: 第十一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在锦州市辽宁工业大学圆满结束,由经济学院10级金融3班姚臻同学率领的“姚臻团队”参加了比赛并在众多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取得总决赛的省级一等奖。
5月22日上午8:00,“挑战杯”总决赛如期进行,来自沈阳城市学院经济学院的“姚臻团队”对阵来自辽宁省20多所高校队伍。决赛之中,队长姚臻同学首先介绍了辽宁省金融效率存在的优势以及弊端。随后,江树、董思辰同学详细说明对农村金融问题深入调查的实例验证,并作出结论。最后,赵佳乐,刘宁宁同学提出了该团队对农村金融效率问题一些独特见解。“姚臻团队”用他们幽默的话语和一些对农村金融效率问题的体会打动在场的评委,最终取得省级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第二篇: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宣传册
学习资料
注意保存
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宣传册
(党的群众路线学习教育宣传材料)
一六七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4月
-1-目 录
1.焦裕禄的故事〃······················(3)
2.兵团第九师孙龙珍民兵班屯垦戍边先进事···(10)
3.‚羊专家‛12年的坚守
——记新疆石河子大学教授、科技特派员代江生 〃〃〃〃〃〃〃〃〃〃〃〃〃〃〃〃〃〃〃〃〃〃〃〃〃〃〃〃〃〃〃〃〃〃〃〃〃〃〃〃(14)
4.赵机农:用生命实践‚三个代表‛
——追记第九师一六八团六连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22)
5.《人民的好儿女》——梅莲〃〃〃〃〃〃〃〃〃〃〃〃〃〃(28)
6.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一六七团四连张仁杰先进材料〃〃〃〃〃〃〃〃〃(32)
7.玉宏的致富梦想
——一六七团五连王文玉先进材料〃〃〃〃〃〃〃〃〃(35)
8.大棚养殖出效益 科学饲养结硕果
——记一六七团一连范新华先进事迹〃〃〃〃〃〃〃(38)
9.增收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
---一六七团三连职工雍兰芬先进事迹〃〃〃〃〃〃(41)
10.艰难之舟高扬信义帆
——一六七团退休职工夏留女先进材料〃〃〃〃〃〃(44)
11.心中装着致富愿 眼前增收路才宽
——一六七团张守成先进材料〃〃〃〃〃〃〃〃〃(47)
-2-一六七团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宣传资料
焦裕禄的故事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博山县崮山乡北崮山村一个贫苦家庭。1943年秋,焦裕禄在江苏宿迁县给地主当长工。1945年,焦裕禄在家乡参加民兵,并参加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1946年1月,焦裕禄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县武装部工作。
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分配到尉氏县工作,一直到1951年。他先后担任过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而后又先后调到青年团陈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团郑州地委工作,担任过团地委宣传部长、第二副书记等职。1953年6月,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他在这个工厂担任过车间主任、科长。在此期间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一年。1962年6月,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又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1962年12月,焦裕禄调到河南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1963年9月,他调查总结群众的抗灾救灾经验,在全县推广‚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村的道路‛。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一、在急风暴雨中成长
-3-焦裕禄青少年时代正处在万恶的旧社会。他饱赏了人间的苦难。后来,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他参加了民兵,入了党,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经历了战火的考验和锻炼。
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尽了苦难的煎熬。7岁上学,学习刻苦认真,考试成绩总在前几名。1932年,家乡遭遇灾荒,家境十分贫困,11岁的焦裕禄被迫退学,跟随穷乡亲推着独轮小车,运煤卖煤。
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焦裕禄的家庭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深受帝、官、封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焦裕禄十几岁时,日本鬼子侵占了山东博山。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被迫到黑山煤窑当小工。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重活,得到的仅仅是一点橡子面,别说是养家糊口,连自己的肚子也填不饱。
焦裕禄的父亲因无钱还债,被地主活活逼死。眼泪未干,焦裕禄又被日本鬼子抓到抚顺的一个煤窑作苦工。在日本鬼子、汉奸的刺刀威逼下,他每天在煤窑里干十五个小时以上的苦工,和焦裕禄同志住在一个工棚的二十三个人中,两三个月里,就有十七人被折磨死去。每当工友们不幸死亡的时候,焦裕禄的心比针剌还要难受。他不忍受日寇的非人折磨,和工友一道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冒着生命危险逃出了虎口。
焦裕禄逃出了虎口,又掉进了人间狼穴。他逃荒要饭跑到江苏宿迂县,不得不给一个姓胡的地主当长工。焦裕禄进一步受到了残酷折磨,甚至在他生病的时候,地主还逼他干活。
这阶级仇、民族恨,在焦裕禄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45年,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焦裕禄的家乡解放了。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抱着要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回到了家乡。
二、走上革命道路
焦裕禄这个苦水里生苦水里长的青年农民,找到了党组织,参加了民兵队伍。在地下党的启发教育下懂得了:劳动人民要彻底翻身解放,就心须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焦裕禄很快担任了村里的民兵班长,他经常带领民兵打土豪、除汉奸,配合部队消灭敌人。在斗争中,他总是冲锋在前,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每一项任务。
在党的教育、培养下,焦裕禄同志于1946年元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1947年7月,为了帮助新解放区人民翻身求解放,焦裕禄被调到渤海地区南下工作队,集训后分配到淮河大队一中队任班长。在南下途中,他经常替女同志和身体差的队员扛背包、背干粮袋。最多时,他一个人竟背了四个人的背包。
焦裕禄同志善于做青年的知心人。他每次下乡,总是随身背着那把南下时带的二胡,给乡村里的青年伴奏。他对青年情同手足,青年有什么困难和想法总要和他一起拉拉。由于工作需要,县、区绝大多数团干部经常被抽出去做党的中心工作。一些同志认为,团的工作难做,搞不好中心,党委批评,搞不好业务,上级不依,存在着畏难情绪,不愿做团的工作。焦裕禄却形象地说:‚团的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党是头颅,团是手足,一个人只有头颅,没有手足怎么能行呢?‛
1952年春,焦裕禄同志调陈留团地委任宣传部长时,参加地委工作组到杞县搞土地复查。他利用一切机会接触青年,调查青年思想实际,趁着各种间隙找团干部谈话,了解青年工作状况,常常是通宵达旦。一位团干部说:‚团的工作就比人家事多,熬眼多‛。焦裕禄笑着说:‚年青力壮的时候不为党多做点事,将来老了,只怕想干也干不成了!‛
三、县委书记的榜样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受党的委派来到了兰考,当时,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农业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很苦,焦裕禄同志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起县委领导班子和人民群众抗灾自救的斗志,掀起了挖河排涝、封闭沙丘、根治盐碱的除‚三害‛斗争高潮。
在除‚三害‛斗争和各项工作中,焦裕禄以身作则,带病实干,严于律己,关心群众,后来,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激励兰考人民抗灾自救的斗志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同志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
重重的困难,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6-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他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深入到农机调查访问去了。他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开座谈会,全面了解灾情及其原因,寻找救灾办法。同时,焦裕禄同志教育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入到每家每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进行思想发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通过教育和发动,兰考人民明确了前进方向,振奋起抗灾自救的精神,坚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信心百倍地改变多灾多难的旧兰考。
焦裕禄同志经常住在农民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他带着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群众的无限信任,在广大群众中间询问着、倾听着、观察着。他听到许多农民要求‚翻身‛、要求革命的呼声,看到许多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对‚三害‛斗争的革命精神,他在群众中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群众的智慧,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更坚定了他战胜灾害的信心。
焦裕禄通过调查,感概万千。他说:‚兰考的贫下中农是革命的,他们有改变家乡面貌,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就象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干柴一样,只要崩出一个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
统一县委领导班子思想
兰考是一个老灾区。当时整个县上的工作,大部放在救灾上。县里有些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乏信心。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改变灾区面貌,还是两手向上,依赖救济呢?面对这种情况,焦裕禄同志感到:要改变兰考面貌,干部是关键。‚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群众在灾害面前两眼望着县委,县委领导挺不起腰杆,群众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1963年元月,焦裕禄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带头到困难村去,与基层干部同甘苦、共患难,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贡献,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真正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灾区。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
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雨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国家运送兰考一带灾民往丰收地区的专车,正从这里开过。也还有一些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踡曲在货车上,拥挤在候车室里......。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对同志们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焦裕禄再也讲不下去了。几位县委领导低下了头,而心里却豁然开朗,明白了风雪夜车站之行的含义。县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实际、最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了率领广大干群团结奋斗,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的决心。
回到县委后,焦裕禄同志又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8-《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鼓励大家象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
后来,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了一次常委会,回忆兰考县的革命斗争史。焦裕禄说:‚兰考这块地方,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就这样,一个‚如何战胜灾荒,改变兰考面貌‛的大讨论在全县讯速展开了。县委领导干部,纷纷走出县委机关,到农村住队蹲点。焦裕禄到许多重灾村调查研究,通过走、看、问、记,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发现了不少令人深思的问题。他对县委同志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只要看得准,干下去,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同志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县委的领导,感染了全县的党员、干部和群众。
-9-兵团第九师孙龙珍民兵班屯垦戍边先进事迹
‚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杆儿壮,守望着北疆……‛。20年来,这首由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已红辫大江南北。歌曲中的小白杨哨所就坐落在第九师一六一团十一连境内,坐落在巴尔鲁克山塔斯特河畔的山坡上,见证着兵团边境团场屯垦戍边英雄的成长和屯垦戍边精神的传承。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九师7万戍边儿女和边防战士们并肩守防,在边境线上履行着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孙龙珍民兵班‛就是这个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她们驻守在边境一线的一六一团十一连,被当地的人们誉为新时代的‚花木兰‛。
1962年4月,前苏联通过其驻新疆各地领事,煽动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6万多边境居民非法越境到前苏联,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伊塔事件‛。一时间,边境地区一片空虚,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
‚伊塔事件‛震动了共和国最高层。周恩来总理紧急召见兵团政委张仲翰,命令兵团立刻组织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分赴边境第一线,稳定边境秩序,对边民外逃遗留下来的农牧业生产和基层工作实施代耕、代牧、代管(即:三代)。随即,兵团遵照中央指示,迅速从石河子、五家渠、奎屯等垦区紧急抽调810名干部,16750名职工组成三代工作队,迅速奔赴边境事发地区。
一批血气方刚的军垦战士奉命来到巴尔鲁克山执行三代任务,孙龙珍便是其中的一员。
三代任务完成后,孙龙珍和战友们又奉命留下来组建了今天的第九师一六一团。从此,孙龙珍就成为一六一团牧一队的-10-一名职工,在巴尔鲁克山的边境线旁放牧守边。
1969年6月10日,苏军再次挑起事端,他们侵入我国领土,无理绑架正在放牧的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职工张成山。消息传到连队,全连官兵义愤填膺,紧急集合冲向事发地,解救张成山,怀着6个月身孕的女民兵孙龙珍冲在了最前面。面对不怕流血牺牲的兵团战士,苏军荒忙躲进暗堡,开始疯狂扫射。冒着枪林弹雨,孙龙珍与战友们不顾一切地冲向敌人。就在此时,一颗罪恶的子弹射向了孙龙珍……孙龙珍倒下了,这年她刚刚29岁。战友们抢救她时,她那可怜的孩子还在妈妈的肚子里蠕动……
孙龙珍走了,战友们把她埋藏在巡逻的路旁,她的坟茔象界碑一样伫立在边境线上,她的英魂依然守望着祖国的疆土,她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戍边的兵团人。
这年的8月25日,孙龙珍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追授为‚革命烈士‛,一六一团党委决定,将孙龙珍生前所在的民兵班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
存在决定归属,这是判定领土主权的国际惯例之一。
1975年10月的一天,孙龙珍民兵班第三任班长班翠莲在巡逻时发现,苏军在我方领土内偷偷架设了一道100多米的铁丝网,妄图改变边界现状以达到吞食我国领土的目的。
经报请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准,一六一团决心以孙龙珍民兵班为主力,组成突击队,拆除苏军铁丝网。
这次行动完全处在苏军的火力射程之内,行动的危险性不言而喻。出发前,班翠莲和突击队员们都给家里写了遗书。
11月7日中午两点,苏军第一支巡逻队刚刚通过,班翠莲带领突击队迅速出击,仅用55分钟就把苏军一个月架设的铁丝-11-网全部拆除,苏联当局企图蚕食我国领土的阴谋被一举粉碎。
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驻守的巴尔鲁克山是新疆最丰美的高山草原之一,也是苏军觊觎已久的一块宝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苏军擅自进入巴尔鲁克山腹地,造成了对我境内300多平方公里草场的实际控制,制造了所谓的‚领土争议区‛。
这片草场内的两条游牧转场通道,是我哈萨克族牧民祖祖辈辈游牧转场的必经之路。但苏军控制这片草场后,便以武力阻止我牧民由此转场。
坚持走这两条通道,不仅是牧民顺利转场的问题,更是要以实际存在宣示我领土主权。为捍卫我领土主权,兵团决定:放牧就是巡逻,我九师牧工必须年复一年地从这两条通道转场。
从此以后,九师牧工和我边境地区牧民每年都要经过这里转场,而每次转场,苏军都会武力阻挠;每次转场,孙龙珍民兵班都是开路尖刀班。按照我国政府的外交策略,为了不使边界纠纷演变为军事冲突,每当发生冲突时,孙龙珍民兵班只能以铁锹和木棒来对付荷枪实弹的苏军士兵。就这样,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从未停止过在这两条通道上转场放牧。
2003年7月29日,中哈两国签署《国界勘定协议书》,被前苏军强占的300平方公里土地,因我兵团第九师和边民的长期实际存在而无可争辩地回归祖国怀抱。
1992 年,孙龙珍民兵班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新疆军区正式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履行屯垦戍边使命、准军事化管理的成建制的女民兵班。
1999年以来,九师先后建成了以英雄命名的龙珍公园、孙龙珍纪念亭、孙龙珍烈士墓、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等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追忆和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传承兵-12-团精神。
2007年8月1日,孙龙珍民兵班第八任班长杨静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军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受到了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总书记‚戍守边防,维护世界和平‛的嘱托让她毕生难忘。
同年8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石河子调研工作,并与老军垦、老知青、戍边英模代表亲切座谈,民兵班副班长张珊代表民兵班向总理汇报工作。温总理语重心长的说:‚孙龙珍的事迹感人心魄、催人奋进,你作为英雄班的副班长,又是军垦第三代,希望你和你们班的战士继续发扬兵团精神,立足本职,取得成绩。‛
奔腾的塔斯特河水,巍峨的巴尔鲁克山见证着以‚孙龙珍民兵班‛为代表的第九师屯垦戍边战士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总书记和总理的期望更加坚定了民兵班战士们扎根边疆,屯垦戍边的信心和决心。
40多年来,孙龙珍民兵班多次配合边防官兵完成巡逻执勤任务,抓获内潜外逃不法分子40多人,拦截临界人员1000多人,牲畜10000余头。她们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了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维护了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铸就了伟大祖国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
-13-‚羊专家‛12年的坚守
——记新疆石河子大学教授、科技特派员代江生
1996年5月,新疆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共产党员代江生被派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担任科技特派员,那年他才33岁。
一六一团是个以牧业为主的国家级贫困团场。踏上这片土地,已经是兵团小有名气‚羊专家‛的代江生暗下决心,‚牧工不脱贫,我就不脱钩‛。他在这里一呆就是12年,12年与羊群为伴,12年走辫牧区的每个角落,直到累倒在羊圈里。
日前,驱车500多公里,沿着代江生当年走过的路,记者来到巴尔鲁克山,追寻代江生留在这里的一个个足迹,倾听12年科技扶贫岁月中,一位大学教授与牧工的感人故事。
‚那时候条件真的太简陋了,没想到代老师能吃下这个苦‛
山道崎岖,窄窄的路像搓衣板一样,汽车咯噔咯噔地响了一路。从一六一团团部出发,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代江生当年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肉羊场。而在当年,连这条搓衣板路也没有,代江生硬是靠双脚走进这个一周至少有4天风沙天气的哈拉苏沟。
肉羊场职工张长生指着一间破土坯房说,这就是代老师当年在这里的‚家‛。低矮的土坯房被风雨吹打得破败不堪,院子里堆放着杂草和晒干的羊粪。房间里的一口水缸空空如也,一张铁床孤独地摆放在那里,上面落满了厚厚的灰尘。
‚代老师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通电,夜晚照明全靠马灯,有时连柴油也没有,只好摸黑过夜。‛张长生回忆起当时的情-14-景,表情凝重地说,‚说实在的,那时候条件真的太简陋了,没想到代老师能吃下这个苦。‛
隔一条土路,土坯房旁边有一个池塘大小的涝坝,雨水从山上流下来,积聚在这里,成 为当地的饮用水源。水很浅,可以清晰地看到底下的淤泥,坝边辫布水草,各种飞虫在上面飞舞。站在涝坝边上,张长生含着泪说:‚那个时候,代老师喝的就是这里面的水啊!这水又苦又涩,用它煮面条,连盐都省了。水烧开后,锅底总有厚厚一层土黄色水垢。‛张长生是当地人,喝了这个水,肚子常常都要难受好几天。
有些牧工背后议论:城里人是呆不住的,代老师一定是来走个过场,很快就会离开的。然而,代江生留了下来。牧区荒野,没有电话,收音机也派不上用场。夜深了,只有几声犬吠和远处的狼嚎,伴随代江生在破土坯房里的那张铁床上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
从1996年到1998年,代江生一直呆在这里。每天起早贪黑,和羊场的工人一起,为一六一团改良新品种肉羊———‚巴尔鲁克山萨福克羊‛。
‚没想到,改良后一只羊要比过去多卖出一倍的价钱‛
今年5月28日,一六一团九连的养殖专业户周静霞卖了一只羊,价钱是650元。‚这还不是我羊圈里最大的羊呢,如果是那些大个儿的羊,价格还要高不少呢。‛周静霞乐呵呵地指着羊圈里一群大个子羊说,‚没想到,改良后的一只羊要比过去多卖出一倍的价钱!‛周静霞卖出去的这只羊,就是代江生用先进技术改良后的新品种肉羊。‚过去卖羊很难,追着卖别人都不愿意要土种羊,现在不同了,主动找上门来买羊的人很多。‛
来到一六一团后,代江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良羊的品种。作为‚羊专家‛,他知道,没有好的品种,发展畜牧业,让牧工脱贫致富只会是一句空话。
每个牧业点之间都有几公里路程,全部靠走,每次一到肉羊场,顾不上长途奔波的疲劳,代江生就马不停蹄地一个牧业点接着一个牧业点跑,要在第一时间掌握羊群数量和羊的生长情况。
考察之后,代江生发现牧工养的羊都是‚土种羊‛,不仅生长缓慢,而且肉质差,根本卖不出好价钱,养得越多亏得越多。‚只有改良品种,培育一批新品种羊,牧民致富才有希望。‛代江生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先把品种改良工作抓起来。
品种改良是件十分辛苦的工作,配种期间要不分昼夜地细心观察每只羊的发情情况,在小羊羔产下后,要对它们进行一系列监测,收集所有数据,把羊的生长速度等各种指辬与改良前对比。
为了方便观察,代江生不顾羊场领导和职工们的劝说,硬是住在和羊圈一墙之隔的化验室里。化验室十分简陋,几台仪器、一张桌子就占去了大半个房间,代江生只得挤在角落里一张临时搭起来的窄窄的木板床上。
冬天房子四处透风,冻得他无法入睡,夜里只得裹着厚厚的棉衣斜靠在床头,难得睡个囫囵觉。
虽然有门,但羊粪的臭味是挡不住的,再加上化验室里浓烈的腥味,房间里弥漫着难以忍受的恶臭。隔壁奔跑、嬉戏的羊群把细小的羊粪灰尘高高扬起,整个羊圈乌烟瘴气,每天早上醒来,代江生的脸上都会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羊粪末。羊场职-16-工早上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戴着眼镜的人,从羊圈走出来,带着一身疲惫,来到涝坝边,捧一捧水往脸上一浇,转身又回到羊圈,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
就这样,代江生在羊圈旁边一住就是一个月。
春季产羔的牧业点离代江生的住处有15公里,为了收集改良后小羊羔生长过程中的各种数据,代江生每天一大早就背着弹簧秤,翻山越岭步行到每个羊群,测量母羊和小羊羔的体重。一个样本有30只羊羔,每只羊羔有20多个部位需要进行测量,一个样本测下来,至少要600多道工序。牧工们都知道,在这么大的羊群里,要抓住一只羊,绝非易事,而且要耗费很大的体力。为了检测数据,代江生都是亲自到羊群里抓羊,一不小心就摔倒在羊粪堆里。腿站酸了,他就蹲在地上缓缓;腰实在受不了了,就靠在土墙根上歇歇;肚子饿了,就啃一口随身带去的冷馒头;口渴了,就喝一口苦咸水。大家都知道他累了,但他就是不喊一声累。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在代江生的辛苦工作下,一六一团的品种改良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到1998年,一六一团肉羊场已经成为农九师的养羊基地,新品种肉羊由原来的7000只发展到2万多只,成为兵团最大的肉羊种群。通过改良,母羊的受胎率达到100%,繁育率达到120%以上,双羔率达到50%以上,与往年相比受胎率、繁育率分别提高了30%和45%以上。2007年,通过人工授精技术,代江生改良羊3.4万只,为团场增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
‚让每个养殖户都学会用科学养殖技术养羊‛
‚有了改良后的新品种羊,还要让养殖户知道怎么养好这些羊才行。我要让每个养殖户都懂得科学养羊!‛这是代江生来-17-到一六一团时确定的拔‚穷根‛的另一个目辬。
12年里,不仅在肉羊场从事品种改良工作,代江生还细心指导养殖户科学养羊,无论春夏秋冬,从不间断。
今年春季的一天,周静霞正在羊圈里忙着,代江生突然出现在她的羊圈里。周静霞愣住了,正是大雪封山的季节,自己已经好几个月都没办法出门了,代老师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代江生得知周静霞的羊群到了产羔的时候,担心她不懂技术,羊羔活不下来。尽管大雪封山,道路不通,心急如焚的代江生还是坐着铲雪车先到九连连部,之后又踏着没过膝盖的雪,艰难步行1个多小时,才来到周静霞家。
看到100多只活蹦乱跳的黑头小羊羔,代江生一头扎进羊圈,全然没注意到羊圈内雪水、羊粪搅和在一起。他走到槽子边,仔细扒开槽里的饲料,抓起一把,仔细观察着草和料的配方,然后对周静霞说:‚你这样喂不科学,草秆太长,羊羔吃不到好的饲料长膘就不快。给羊羔补充饲料时加些煮熟的大麦和糠是可以的,但比例要适中。‛
他又看了周静霞盖的暖圈,赞许地说:‚暖圈建得不错,很科学,但是要合理利用好,特别是羊羔要分群管理,按大中小羊羔分群补充饲料,这样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代江生像一个小学老师,耐心地把科学养羊的关键环节教给周静霞,并手把手地给她做示范。从此,周静霞记住了代江生教给她的顺口溜———‚寸草铡三刀、无料也长膘‛‚大小羊分开喂,相互不影响‛……
代江生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总归是有限的。12年里,他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当地的‚土专家‛。崔北亮、王新华、张长生……这些名字如今在一六一团家喻户晓。他们都成了养羊技术骨干,-18-都是代江生手把手培养出来的‚土专家‛。
‚12年里,他没有拿过团场一分钱补助‛
‚12年里,代老师没有拿过团场一分钱补助,所有的培训和讲课都是免费的。每当要给他发补助的时候,他总是一脸严肃地拒绝。他说他来这里是科技扶贫,怎么能要报酬呢。‛一六一团副团长杨俊杰感动地说。
1998年,完成肉羊场的品种改良工作后,代江生开始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广新品种和培训指导牧工科学养羊上。从1998年到2006年,他每年都要来一六一团好多次,走辫牧区的家家户户,给牧工传授最新的畜牧知识,帮助解决养羊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有一件事至今让杨俊杰难以释怀。一年冬天,代江生在远离团部的冬牧场配种站忙着指导新品种改良工作,远在石河子市的妻子突然患了重病,急需手术,需要他回家照顾几天。好容易联系上,代江生却犹豫了:牧区的品种改良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错过这几天,就会影响春季的产羔量。
在杨俊杰的极力劝说下,代江生回家了。可3天后,他又出现在冬牧场的羊圈里。从冬牧场到石河子要往返1000多公里,也就是说,代江生在家里仅呆了几个小时就返回了牧区。
很多人都不理解代江生,埋怨他:‚你在家才呆了几个小时,怎么不考虑家里的事呢?‛代江生却说:‚这边的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我怎么能放下不管呢?‛
代江生的妻子事后曾问他:‚在你心里,羊和我谁更重要?‛性格内向的代江生没有回答,只是笑了笑。
有人说代江生傻,没有报酬,还在基层呆那么长时间,把自己的事业都耽误了。代江生可不这样认为,他私下对杨俊杰-19-说,科技扶贫就是他的事业。他到一六一团工作,不后悔。
杨俊杰说:‚基层需要的就是像代老师这样扎扎实实为牧工服务的人,他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代老师不争名、不争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真正让人感动和钦佩!‛
‚等病好了,我还要回去帮助牧工把羊养好‛
今年3月23日,正在一六一团为牧工们上技术培训课的代江生突发急病,倒在一六一团牧工的羊圈里。经过医生诊断,45岁的代江生患重症肝炎,已经是晚期了。医生说,这个病是累出来的!
清醒过来的代江生看到一六一团领导,断断续续地说:‚咱们畜牧业发展潜力很大……职工积极性很高……不知道现在产羔的情况怎么样了?‛‚等我病好了,一定还回一六一团,我的扶贫工作还没结束呢!‛代江生紧紧握着一六一团政委陈毅民的手坚定地说。
陈毅民把一六一团干部、职工捐的1.8万元送到代江生的面前,哽咽着说:‚这是大家的一点心意,请你收下,好好养病,希望你尽快好起来。‛听完这番话,多苦多累都从来没有哭过的代江生把头扭向一旁,两行眼泪打湿了洁白的枕巾。隔了好一会儿,他才用尽全身力气,低声说道:‚这钱我不能收,你们把钱拿回去吧。我会好好配合医生治病,等病好了,我还要回去帮牧工们把羊养好!‛
代江生的这番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流下了眼泪。
5月31日,当记者把周静霞的一只羊比过去多卖了300元的消息告诉刚刚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的代江生时,他笑了。代江生的妻子说,代江生已经好多天没有笑过了,这是他生病后第一次有这么灿烂的笑容。
‚我觉得,在那里工作的12年,是我人生中最有价值的12年,看到牧工们脱贫致富了,我觉得12年的光阴没有白过!‛这是代江生病中对妻子说的,‚能为牧工脱贫致富做点事,这一生,我不后悔。‛
12年里,代江生有两次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但对读博还是去牧区从事科技扶贫,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12年来,他获得了很多‚奖杯‛,不过这些‚奖杯‛他拿不走,都放在牧工的心里,这些奖是牧工对他的称赞和夸奖。
12年来,他发表了很多‚论文‛,不过,这些‚论文‛没有写在纸上,而是‚写‛在牧区的羊圈里。
12年来,他获得了很多‚成果‛,不过,这些‚成果‛不是什么科研课题,而是展现在牧工脸上摆脱贫困的灿烂笑容。
12年,无言的巴尔鲁克山见证了一位大学教授———代江生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与坚守。
-21-赵机农:用生命实践‚三个代表‛
——追记第九师一六八团六连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
2001年6月8日,对生活在祖国西部边陲的第九师一六八团人来说,是一个撕心断肠的日子。这一天,年仅44岁的六连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像春蚕吐尽了最后一寸丝,像蜡烛熬尽了最后一滴油,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旅程。
6月10日,第九师一六八团召开追悼会。许多人失声痛哭,送行的人群像一条哀恸的长河,从团部一直流到墓地,感情的潮水像决堤的大江,汹涌澎湃。
六连的男女老少一大早就从6公里之外的连队赶到团部,为他们的好书记送行。已为赵机农守灵的老工人石生才泣不成声:‚赵书记,你是累死的呀!现在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可你却离开我们走了……‛
作为党支部书记,有责任致富一方群众
5年前,一六八团六连还是一个穷的叮当响的贫困连队,连年亏损,职均收入不足2700元。相当一部分职工对农业生产失去了信心,倒卖生产资料,倒卖农副产品,甚至有人到场上哄抢粮食和油料。连队党支部软弱涣散,被兵团列为整改的后进党支部。
1996年3月,也就是六连处于极端困难的时期,一六八团党委决定,调任赵机农任八连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贾斌任六连党支部副书记、连长。
赵机农深深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作为军垦第二代,赵机农清楚,兵团肩负真屯垦戍边的重大使命。如果内部不稳定,职-22-工不富,这一重大使命就不能很好完成。
一六八团地处准葛尔盆地西部边缘的塔尔巴哈台山下,沙拉依敏河上游,2300多我职工守卫着绵延的边境线。这里海拔710米到1200米,年平均无霜期138天,只能种植小麦、油菜和油葵。六连是一六八团的一个自然村,原名‚风石村‛昌个风刮石头跑的村落,后来地名委员会更名为‚莫英其村‛,这里不但风大,而且缺水,全连1.048万亩耕地全靠从山上一股自然水浇灌,有些地常常因浇不上水,连种子也收不回。
怎样才能带领全连职工摆脱贫困?连领导走访老工人征求大家意见,召开诸葛亮会,请大家献技献策。
一天,赵机农和贾斌带领几名职工,踏着冰雪、踩着泥泞,一块地一块地的查看,他们听到最多的是‚这块地那年种打瓜,因为缺水,全部旱死。‛‚那块地那年种植小麦,要灌浆了没有谁灌溉,结果颗粒无收。‛
赵机农紧锁双眉,心情十分沉重,水呀水,你是六连经济发展的拦路虎!思索片刻,他对贾斌说:‚从目前来说我们要设法开辟水源:从目前讲,与让作物旱死,还不如将部分土地修耕,有多少水种多少地,这样有利于轮作倒茬,增强地力,提高单产,增加收入。‛
贾斌说:‚我也这么想。否则,机力、种子、化肥、人力都投入进去了,结果没有收成,哪有不亏的!‛
第二天连队召开支委会和党支部大会,统一了认识,并交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确定了‚以水定地、以地定产、调整结构、全面发展‛的发展思路。
经过认真核算,决定全连种植面积缩小到8000亩。在结构调整上,适当扩大经济效益较高的油葵制种面积,并试种甘草,-23-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赵机农在党支部大会上说:‚现在发展方向已经明确,关键是全体党员带头,搞好每个生产环节的工作,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一分钟也不能耽误!‛
春播,赵机农和工人一道,加种子,加肥料,站播种机,一身泥土;田管,在干部夜间查水值日表上,他排的最多,甜菜收获时,已到初冬时节,赵机农和其他连队领导在地里搭起了帐篷。拉甜菜的拖拉机来了,他们就装车、开‚出地证‛,拖拉机走了,他们就裹着大衣打个盹。凛冽的寒风吹打着帐篷,似乎要把它撕毁。一觉醒来,个个双脚麻木,浑身瑟瑟发抖……
他们对事业的赤诚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刷新了六连有史以来的记录。当年扭亏增盈42万元,从第二年开始,连队年年赢利,1998年,全连赢利77万元,职均收入达到14000元,个个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连队职工富裕了,连队有了积累,先后打机井8眼,缓解了水源不足的矛盾,2001年,赵机农又提出,‚家家见牛羊、扬鞭奔小康‛,靠发展牧业增加职工收入。
六连有人口368人,住户110户,大多数都住在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房屋里,低矮潮湿,冬不挡寒、夏不挡雨。一个下雨天,赵机农和几名支部委员挨家挨户查看职工住房,大多数人家雨漏个不停,人们只好把塑料布吊起来接水,否则连个站脚的地方都没有。回来后,赵机农忧心忡忡地说,大家住在这样的破旧的房屋里怎么能安心?如果人都留不住,祖国的边境谁守?我们一定要把职工住房建好!
从1999年开始,住房治‚差‛工作开始进行,当时兵团也出台了农牧团场农牧工危旧住房改造的政策。在兵团、师、团-24-给每户补贴16000元和部分建筑材料的同时,连队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每年从土地费中每亩提取5元到10元,作为小康连队建设基金,用于统一修建围墙等设施。
政策出台后,很多职工都报了名,但是也有一些退休的老同志不愿建房,他们说:我们还能活几年呐,凑合凑合算了。赵机农苦口婆心地做他们的工作,‚你们这些老同志为守卫祖国边疆奉献了青春年华,到现在还住在这破旧的草屋里,我们做小辈的也于心不忍呀!‛经过三番五次的做工作,很多同志思想通了也报了名。如今的六连,110户人家已经有92户住进了新居。
2000年5月,兵团政委陈德敏到一六八团调研就住在这个连队。他在看了连队,走访了职工、听了赵机农的汇报后,评价说,‚六连的班子不软、人心不散、发展思路清晰、工作重点突出。‛
时至今日,六连的职工一说起连队的变化,都深有感触地说,没有赵书记,就没有六连的今天。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有责任办好职工群众的事
这是赵机农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追求。
赵机农出生在一个老军垦的家庭里,父亲是一个机修单位的基层干部,母亲是团场出名的女拖拉机手。他们热爱边疆,热爱本职工作,所以孩子的名字都从‚机‛字起头,机农、机英、机建……赵机农从小就受着家庭良好教育和熏陶,从上小学开始,赵机农就带头学习雷锋的事迹,雷锋同志‚活着就是为了别人过得更美好‛的感人话语,深深印在他的心里。
调到六连工作以后,赵机农更是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25-谁家有困难他都热情帮助,职工陆桂花、陈艳、何巧友、刘冬兰等几家,因在水塔工地干活,工钱还没有发下来,孩子上学没钱交学费,赵机农马上跑到学校替他们担保,让孩子先上学,他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上学不能耽误。
1997年,团场为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开始推行租赁承包,一些职工家庭困难,交不起租赁费。赵机农先后拿出4万元帮助贫困户,使六七户职工摆脱了贫困。金义贵1999年在赵机农的资助下承包土地190亩,当年就收入22000元,成军明、何海鸥在赵机农的资助下也都增加了收入,搬进新居。他们说:没有赵机农,就没有我们的好日子。
赵机农的妻子刘康芝是一个身材单薄的瘦弱女子,为分担家庭的困难,下岗一年后开始在团部卖豆腐。她每天凌晨6点起床做豆腐,9点钟开始到市场上去卖,下午6点钟卖完后又回家磨浆,做准备工作,一直到深夜。因劳累过度,她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每弯一次腰,腰和腿都像针扎般地疼痛。做豆腐用煤多,一次刘康芝买了一卡车煤,打电话要赵机农回来帮助卸车。这时候,六连原保管员因农药过敏,调换了工作,为不增加非生产人员,加重农工负担,经团党委研究,由赵机农兼任保管员。发农药、化肥、种子,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农忙季节他就住在库房里。接到妻子的电话赵机农说:‚你先卸着,等连上的事忙完我就回去。‛刘康芝一人用人力车往家推,一车,两车……一汽车煤卸完了还不见赵机农的影子。天黑了,赵机农才从连队回来。刘康芝累得精疲力尽,腰酸背疼。她越想越伤心,满肚子委屈一股脑儿倒出来:‚你整天忙、忙,这些年你什么时候想到过我!‛
1993年3月21日,刘康芝生二儿子时,赵机农在四连当机-26-务副连长,孩子一落地.他说连队春播忙,便回了连队,没侍候妻子一天;坐月子期间,老天又下了一场大雨,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刘康芝怕凉落下病,打电话让赵机农回来。赵机农说要检查职工住房有没有危险,回不来,刘康芝伤心地钻到被子里抱着孩子痛哭起来,最后是邻居给她床上拉起一块塑料布……
2000年1月,赵康芝高烧,打电话给赵机农,赵机农说连队兑现走不开。让妹妹带她到医院打了针,亲戚们见赵机农的房子太小太旧,利用假日帮他进行了翻修,还没彻底完工,赵机农就返回了连队,院墙的墙泥都是刘康芝一把把抹好的。农历大年三十,豆腐卖得快,刘康芝要赶制豆腐,让赵机农回来帮忙,可赵机农说要慰问连队职工,刘康芝只得叫不满10岁的儿子去‚练摊‛,小脸冻得通红……
刘康芝越说越伤心,抽抽噎噎哭起来。赵机农也哭了,他哽咽着说:‚康芝,委屈你了,谁让我是干部呢,当干部就不能不顾连队职工。我对不起你……‛
刘康芝见丈夫这个大男子汉也伤心地流泪,还能说什么呢?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坦荡无私
赵机农经常在党支部大会上讲:‚作为一名共产觉员就应该坦荡无私,一切为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群众的利益。否则要我们党员干什么!‛
赵机农这样要求别人,也这样严格要求自己。
1997年妻子刘康芝下岗后,曾和赵机农商量:‚你和团里讲讲,给我安排个工作,一家人要吃要喝孩子还要上学,你那点工资咋够!‛赵机农说:‚比我们困难的人多着
-27-《人民的好儿女》——梅莲
马背上的白衣天使——梅莲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9连副指导员兼卫生员
梅莲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爱心和真情演绎敬业奉献、兵地团结、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彰显出兵团第二代继承弘扬兵团精神的魅力。
梅莲出生九连,父母是九连普通职工。1984年初中毕业后,边工作、边自学,考入山东齐鲁中医(函授)大学,1987年被一六一团树为自学成才典型,同年分配到最边远的十四连当卫生员,后调回生养的九连当医生至今。
九连连长吴志江说:‚九连没有我可以,但不能没有梅莲。‛
梅莲在条件极差的偏远连队,结合中西医疗法先后治愈8例脑血栓、7例脑板塞、5例脑栓塞的临床病例,创造了偏远治愈疑难病的奇迹。方圆50公里的牧场,先后接出诊达6万多人次,仅是梅莲接生的婴儿就有60多个。当地职工和哈萨克族牧民亲切地称她‚德乎特尔‛(哈萨克语,意即草原医生),她亲手接生的哈萨克族孩子都叫她‚汉族妈妈‛。1999年,根据多次临床诊疗的结果,撰写了一篇《新发明脑立灵通穴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论文,被刊登在中华名医高新诊病通鉴百科文库中,荣获中华医药高科技贡献金奖。
全连职工群众夸赞梅莲是贴心人,周边裕民县察汗托海牧场、五星牧场的哈萨克牧民,称梅莲是他们健康的保护伞。
九连职工喻再云突发脑溢血导致偏瘫,在第九师医院治疗后,虽然控制住了血压,然而偏瘫没有得到根治,手脚依然不能动。回到连队后,梅莲为她进行针灸治疗,才扎了3天针,-28-喻再云偏瘫的腿便能够伸缩,连续治疗了半个月,喻再云竟能扶着人下地迈步了。治好了喻再云的病,梅莲却没有收一分钱,她说:‚又没有用什么药,只是我多跑几趟腿,收什么钱呐。‛李其英老人突患鼻衄,鼻子流血不止。梅莲采用西医方法治疗,用了几种止血药都不见效,于是决定用中医中的血瘀炭来治疗。血瘀炭就是将人的头发烧焦成末。连队没有理发店,梅莲想到了自己心爱的长辪,把留了多年的长辪剪了一半,为老人治好了病。美丽的长辪没有了,可梅莲美丽的身影却永远印在了两位职工的心中。
哈萨克族牧民阿依古丽做饭时双脚被严重烫伤,因为没有及时治疗,梅莲接诊时她的双脚已感染化脓,几乎溃烂至骨头,人只能躺在床上。为方便治疗,梅莲二话没说把她接到自己家中住下,每天端饭菜送茶水地细心照顾,阿依古丽的丈夫因要在山上放羊,只能晚上到梅莲家看妻子一次。因为不能下床,十几天来阿依古丽只能在床上方便,为她收拾清洁的还是梅莲。阿依古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半个月后,阿依古丽可以下床了,从此以后,牧民们就传开了:‚草原上来了一名好医生!
梅莲的邻居温淑娥说,这么多年,早已习惯了半夜听见有人敲响梅莲家的窗户请她出诊,每一回,不论春夏秋冬,不管刮风下雪,无论多远的牧场,梅莲都会为了患者跨马出诊。
木库塔里汗突发急病,家人连夜下山前来求医。梅莲背起简易医药箱,骑上马往山上赶去。患有高血压的木库塔里汗此时已经瘫倒,几近昏迷。梅莲立即投入紧张抢救,老人病情终于稳定。木库塔里汗对梅莲说:‚汉族医生加克斯!‛玛尔赞患肺炎高烧不退,由于玛尔赞腰椎有伤不能骑马,十多天里,梅莲就每天下午骑马翻山走四五公里为她打针治疗。在出诊的-29-最后一天傍晚,治疗完的梅莲像往常一样骑着马往回赶,马突然受惊发疯似的向山下狂奔,梅莲猝不及防,仰面朝天地从马背上摔下来,一只脚却被卡在马镫里。身穿单衣的梅莲倒在漫山生长的野刺玫瑰丛中,整个人被马拖着向前滑,双臂双腿和整个背被扎划得血痕累累。玛尔赞的儿子骑着马急忙追上去拉住了梅莲的马,梅莲才幸免于难。像这样从马背上摔下来,对梅莲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玛尔赞病愈后特为梅莲送了一块‚医术精湛、救死扶伤‛的牌匾,从此,梅莲的名声传辫了牧区。
五星牧场的哈萨克族妇女帕丽达,孩子刚刚满月,她阑尾炎发作,在家中耽误了四五天才去请梅莲。梅莲给她治了几天,用了300多元的药品,仍然无效,梅莲一看保守治疗不行,就动员她去团医院做手术。可帕丽达说没钱不想去,梅莲急了:‚那也不能耽误治疗啊。‛她转身回家取了1500元钱塞到帕丽达手中,并亲自护送到医院,为她当翻译找医生为她开刀治疗。
梅莲看到周边哈萨克族牧民,因交通不便,家庭常用生活用品购买十分困难,就在自己家开了个小商店,牧民们需要什么,随时都可以到那里去拿,一些牧民因家庭困难,她让他们欠帐,每年都有6000多元的欠款,有很多牧民搬走以后,一些欠款却无法收回。这么多年来,她已陆陆续续为贫困职工、牧民垫支了6万多元医药费,相当于自己3年多的工资收入。
‚像她这样好的医生真是少见‛温淑娥快人快语地说:‚我们连的职工都说,梅医生应该调到大地方大医院去,可一想,梅医生走了,哪个医生能代替她呢!‛
梅莲没有节假日,为职工和哈萨克族牧民的健康默默地奉献着。
-30-梅莲的事迹传辫了兵团,梅莲成了第二代兵团人的楷模,先后两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应邀北京天安门观礼台赏阅国庆60华诞盛典。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道德模范提名奖、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优秀基层乡村医生、白求恩奖章、被自治区、兵团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6荣获感动兵团十大人物。
面对荣誉梅莲说:‚医生为职工、牧民们看看病,这都是份内的工作,党和人民却给予我这么高的荣誉,我会加倍努力践行自己的职责,崇尚医德,更好地为当地百姓服务。‛
梅莲生在巴尔鲁克山,长在红旗下,在浓浓的兵团环境中茁壮成长,在平凡中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梅莲过了人生43年,为屯垦戍边和边陲人民献了青春。虎年三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的100名巾帼英雄共庆‚百周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座谈会‛上,梅莲说:‚愿把毕生的精力献给我热爱的疆土和戍边的人民‛。
-31-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一六七团四连张仁杰先进材料
一六七团四连有一位致力于发展农机事业的科技致富带头人,他勤劳大胆、艰苦创业,多年来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的作业质量,高辬准、高效率的完成了各个阶段的机务工作,他模范地履行着新时期兵团职工的各项义务,先后获得师级劳动模范、自治区劳动竞赛先进个人、‚先进生产者‛等荣誉称号,他就是一六七团四连职工张仁杰同志。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张仁杰从只有一辆55拖拉机开始起家,如今,他已经拥有固定资产达到700多万元,每年产值近200万元,有大马力3台、铲车1辆、挖掘机1辆、甜菜收获机1辆,他拥有2700平方的农机场地、配套了修理车间、食堂、员工宿舍、办公室等设施。就这样,一个装备齐全、技术精良的辬准化农机专业大户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年四季有活干,经济效益连年提高的新局面。
张仁杰1981年10月参加工作,刚开始他承包土地,辛辛苦苦干一年,年底收入微薄。1985年,全团机车作价到户,当时并不富裕的喜欢农机工作的张仁杰看准了商机,果断地筹集资金买断了一台55拖拉机,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机务工作,从此以后他就和农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仁杰作为一线工人了解农工的疾苦,更清楚农机作业质量的重要性,所以他坚持严把作业质量关,机车不调试到最佳状态,绝不下地作业,他的作业质量得到职工们的好评。经过他几年的科学经营,2006年他在勤劳致富的道路上已崭露头角,-32-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些进步、荣誉和金钱冲昏头脑,又把眼光描向了远方。2007年,九师发展种植机收甜菜,鼓励职工个人购买价值356万元的甜菜收获机,虽然公家给予购买甜菜收获机的职工50万元的补贴,但是个人还是要筹集306万元出来的,面对这个巨额数目,很多想购买甜菜收获机的人纷纷退缩了,但是,张仁杰同志却大胆的做出了购买甜菜收获机的决定,他个人筹集资金56万元,又向银行申请了250万的贷款,加上补贴的50万元,他买进了甜菜收获机。到了收获甜菜的季节,张仁杰又带着驾驶员们开始收获工作,由于是第一年操作,难免遇到很多问题,他都一点点克服、解决了,收获工作圆满结束,一共收获了15000亩地,年底还了银行贷款90万。2008年,在张仁杰的带头努力下,又收获了14200亩甜菜地,还了银行贷款80万。到了2009年年底,张仁杰通过自己的带头努力还清了全部贷款。多年以来,他能高辬准、高效率的完成团分配的机车作业任务,仅2012年一年,就完成农机作业任务70000个辬准亩,有效降低了农业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了职工收入。
张仁杰致富不忘乡亲。从2005年起,每年都有本团十几名贫困职工在他这里就业,四连低保户家庭田文根在张仁杰的带动下,不仅还清了欠款,还购买了一辆中马力拖拉机,2012年又与他人在乌鲁木齐合资购买了吊车承包工程,他们一家过上了小康生活。四连职工陈刚连续几年承包土地亏损,自从在张仁杰这里打工以后,每年获得2万元的收入。这几年,他义务帮助职工群众达40多人次,帮扶资金达4万多元。
张仁杰对连队各项工作也很支持。近两年,师团开展多元增收活动,虽说张仁杰现在已拥有固定资产近700万,但他没有安于现状,2012年经营农家乐蒙古包餐饮、投资近30万种植-33-果园500亩;当年,张仁杰除了机车收入近百万元以外,餐饮业又增收近8万元;同时,他搞餐饮业雇佣了连队4名女职工当服务员,又带动了她们每人增收6000元。2013年,张仁杰又投资10万元在团场援建小区购买门面房一间开了一家超市,一方面在方便小区住户购物的同时增加自己的收入,另一方面他计划等他承包的果园苹果成熟后,有一个固定的销售地点。
张仁杰从一名普通职工,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机大户,是因为他认识到了农机作业的巨大潜力,坚持不懈地实行科学管理的结果。20多年来他辛勤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赢得丰硕成果,通过农机化服务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34-玉宏的致富梦想
——一六七团五连王文玉先进材料
一六七团玉宏养殖场坐落在一六七团五连东侧,距团部3.5公里处,是五连职工王文玉和郭改宏合伙经营的养殖场,也是我团个人投资规模最大的养殖场。玉宏养殖场建于2008年7月,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是一座集良种繁育、生猪养殖、牛羊育肥、生态鸡养殖为一体的规模养殖场,共投资60万元,其中猪舍342平方米,羊舍964平方米,牛舍342平方米,2011年他们贷款11万元,扩大养殖规模,该养殖场现有羊只存栏数1200只,牛12头,是167团发展庭院养殖业的一个亮点。
近几年,一六七团五连进一步落实师、团党委‚强牧‛战略,唱响田园牧歌,加快畜牧业发展,增加职工收入,坚持‚稳羊、增牛、增猪禽‛发展方针,按照‚分散养殖、集中育肥、常年上市的发展思路,推进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五连党支部为加快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辬准化方向发展,采取树亮点、扶大户,以大户带动连队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职工利用兵团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走上富裕道路。有着20多年养殖经验的郭改宏与好友王文玉合计着建养殖场,2008年7月,他们开始动工建场。创业初期是艰难的,为了节省资金,王文玉亲自开车拉运建筑材料,郭改宏还充分利用拆旧房的砖块砌墙,两人一起焊接圈舍围栏。为了提高养殖和管理技术,他们一起到石河子一家大型养殖场考察学习,借鉴诸多养殖先进经验,-35-并购买一些畜禽疾病防疫方面的专业书籍。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2009年初玉宏养殖场正式投入生产,五连为玉宏养殖场担保贴息贷款16万元,划分草料地271亩,为养殖户解决了后顾之忧。当年王文玉、郭改宏二人先后购买230只羊,其中生产母羊160只,4月,他们又购买了杜洛克、大约克等优质种猪和仔猪37头,进行自繁自养。7月份他们又购进1000多只麻花鸡,采取放养和饲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一年的努力,猪出栏137头,年底猪存栏121头,其中生产母猪12头。年出栏育肥羊220只,年底羊存栏310只,其中生产母羊240只,后备母羊65只。
2011年,五连继续为玉宏养殖场担保贴息贷款11万,划分草料地351亩,扶持他们发展养牛和育肥羊,当年购进夏洛莱品种牛13头,细毛羊83只。为了打开销路,王文玉、郭改宏二人分别到塔城、克拉玛依、石河子、乌鲁木齐等地联系客户。经过科学饲养精心管理,年出栏育肥羊420只,年底羊存栏330只。2012年,养殖场已发展养羊近千只,他们把羊分成两群放牧,加强管理,年底保留生产母羊800只,销售400多只,获得收入40万元。
玉宏养殖场在致富的道路上大胆实践,2012年,他们将养殖场的资金积累又转向新的投资,实现多元增收。他们投入10万元,购建厂房机械,雇佣5名工人,在养殖场附近筹建了额敏奎屯新兴广源167团玉宏建材厂,占地1200平方米,专门生产干粉砂浆,日生产量达到-36-50吨,当年生产700吨,收入10万元,2013年生产1200吨,收入20万元。
他们的滩子铺大了,工作量也大了,他们分工协作,王文玉负责砂厂管理,郭改宏负责养殖。在师、团多种优惠政策的扶持下,玉宏养殖场已经形成了规模效益、在投资建厂方面也初战告捷,他们在发展自营经济促进多元增收方面迈出了新步。
-37-大棚养殖出效益 科学饲养结硕果
——记一六七团一连范新华先进事迹
范新华,女,38岁,一六七团一连职工,她在连队种地的同时,开始发展畜牧业,2007年她与丈夫刘建有了自己的第一群羊。经过几年的发展,家庭养殖从50只羊起家,发展到现在存栏650只羊,80多头牛,每年总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
近几年,在团深入贯彻落实师党委‚强牧‛战略,唱响田园牧歌、加快畜牧业发展、增加职工收入。坚持‚稳羊、增牛、增猪禽‛的发展方针。加快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辬准化方向发展。目前一连已发展养畜户42户,养畜户占全连职工的98%,其中范新华的带动户有12户,这12户职工在范新华的带动下平均每户每年收入达5万多元。范新华在一连带头育肥,取得较高收入。2011年她申请办理贴息贷款19万元,自筹资金10万余元,开始了牛羊育肥工作。自2011年10月份2012年,利用这项资金育肥出栏1560只羊,购进羊只价格900至1200元,育肥销售价格1300元至1400元,收入9万余元;育肥马15匹,收入2万元;育肥牛18头,收入3万余元。购买两座育肥棚,每座棚价值9万元。
在范新华的带动下一连职工王明海也开始从事育肥工作,在养殖过程中不断学习科学养殖技术,还学会了跑市场。王明海第一次购买了120只羊育肥,半个月过去了也没有看到羊上膘,就去找范新华请教。范新华听了他的讲述并实地去查看,认为他在饲料配比上有问题,如饲料单一,喂的方法不对等等,听了范新华耐心的讲述,他立即进行调整,就在快一个月的时-38-间羊膘迅速长了起来,初次尝到育肥的甜头,获得纯利润10000元。
一连女职工王玉香看到了范新华在养殖育肥方面出了成效,也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找到范新华请教,范新华毫不保留地给她传授经验,告诉她育肥工作是一个特别辛苦的活,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成功。王玉香说:‚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团场职工,并且是邻居,你还不了解我吗?我什么都能干,什么苦都能吃。‛就这样一干就是两年,在这两年里王玉香没有偷过一次懒,细心的她还用笔记本记录这两年在育肥厂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现在自己也开始养殖育肥羊150只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
经过这两年对畜牧业市场的观察,范新华认准了发展牲畜育肥这条致富路。2009年师、团党委推出畜牧业贴息贷款优惠政策后,她就利用富民优惠政策,不断扩大养殖和育肥规模。2011年范新华获得贴息贷款19万元,连队给她划分草料地210亩,为发展养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年范新华在四连育肥基地购买了一栋育肥大棚,占地面积约420多平方米,她又向亲朋好友借来了10多万元购买了270只羊,购买时平均每只羊在600元。她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棚里进行集中育肥出售,让她高兴的是每只羊她挣了80元钱,这让范新华增加了养殖信心。年底她又购进了20匹马、13头牛,进行育肥出售。这一年她一共出售羊只达1560多只,纯利润总额达145600元。2012年尝到甜头的范新华又在四连育肥基地购买了一栋育肥大棚,这栋大棚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这次她主要购买品种改良细毛羊进行育肥,这种羊的价格平均在每只750元,出肉率也比普通羊出肉率高达5—7公斤。2012年范新华育肥羊出栏2400多只改良羊,她还出售羊毛2850公斤,又挣了42750元。每只羊的-39-平均利润是90元,她的年收入达到了258570余元。通过范新华的带动连队畜牧业快速发展,与往年相比多增收10万元。
在团连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和她们一家不懈努力下,范新华的养殖业已经成为有规模、有效益、有影响的养殖大户。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连队养畜户从粗放型、小规模向上等级上层次方向发展。如今她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团部买了楼房,用勤劳的双手和科学的态度追求着小康生活的梦想。
-40-增收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
---一六七团三连职工雍兰芬先进事迹
岁月悠悠,人生如梦。已过不惑之年的她没有因为艰苦的过去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绿洲。她叫雍兰芬,中共党员,今年47岁,是三连的一名职工。在团场惠农政策的鼓舞和扶持下,从1994年开始她和丈夫张卫国用勤劳的双手,积极寻找增收致富门路,通过努力使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994年,团场实行体制改革,她所在的水利连被撤销,连队职工分别被转入一连、三连、八连等农业连队进行土地承包,她与丈夫张卫国被调入三连,当时他们成家不久,两个孩子还很小,家庭经济和大多数职工一样处于贫困边缘,只能在逢年过节时给孩子改善改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她和丈夫张卫国就想,承包土地风险大,收入也不稳定,单一的种地恐怕很难改变目前的生活,经过两人合计,1994年秋她们向亲戚朋友借了1万余元钱买回来40只羊,从那时起她们就走上了‚两条腿走路,多方面增收‛的道路。
从1994年起到今天,她们一直没有放弃过养殖业,从最初的存栏几十只发展到高峰时的150只,养羊让她们真正探索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道路。在十几年中,她们用养羊化解了种植业带来的风险,用养羊改变了住房和生活条件,用养羊供养了一双儿女上学就业。为了养好羊,也为了增收节支,不管存栏是多还是少,她们不怕苦不怕累始终坚持自己管自己放,在养殖中她们依靠科技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它应有的效益,采取的主-41-要措施是:一是坚持使用优质种公羊进行自然交配和人工受精进行繁殖,提高羊只的品质;二是实行母子分栏育幼技术,早断奶、早补饲,有效促进羔羊快速发育成长;三是抓好淘汰羊集中育肥销售,该淘汰的及时淘汰,确保畜群存栏的品质;四是抓好长草短喂,合理配比,保证羊只对所需营养的供给;五是抓好防疫,防止一切疫情和疾病的发生和传播。2010年,他们又投入5万元买回了15头牛进行育肥。
靠着养殖平均每年他们家创收就达到2万余元。由于条件好了近几年他们家为儿子成家在团场一次性购买了的楼房,添臵了一辆‚四轮‛、一台‚554‛中马力农用机车以及配套的点播机、中耕机、药罐等农机具和一辆皮卡,固定资产达到了17万元左右。
近两年为了提高家庭收入,他们家也实行了责任分工,她负责养殖,丈夫负责农机作业,儿子负责土地承包。在创收增收上他们克服‚小钱不想挣,大钱挣不来‛的懒惰思想,在家庭成员中始终树立‚勤劳才能致富‛的意识,他们在搞好家庭行业创收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创收以外的增收,比如她为他人代过牧、除过草、定过苗,儿子在农忙季节浇过水、捡过打瓜、装过甜菜,丈夫为承包户运送过种子化肥,卸过连队的农用物资等等。
2013年雍兰芬贷款20万元用于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分别种植了东麦、甜菜等作物,养殖羊182多只,比去年多增加35只羊,今年除承包以外,全家增收2.8万元,平均人均增收达到9000元。
面对未来,她希望在师团政策的引导鼓励下有更多的职工加入到创收增收的行列里来,用勤劳和智慧探索出一条适合自-42-我发展增收致富的道路,她也愿意把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奉献给大家,相信只要努力,幸福会向每一个人招手。
-43-艰难之舟高扬信义帆
——一六七团退休职工夏留女先进材料
不足1米50的个头且一身的疾病,不到五十岁时就白了满头的黑发,但就是这样一个妇女,支撑着一个生活困苦的家,在命运多舛的生活之舟上,她尽全力撑举着信义的风帆,她用血汗甚至生命坚持着一条归还借款的感人之路,她就是一六七团一连退休职工夏留女。
1997年11月夏留女患癌症的丈夫离开了人世。安葬了丈夫,回到家中,与年近80岁的母亲和刚刚成年的儿子、才8岁的女儿一起哭泣悲伤中,夏留女心头像有一块重重的石头,那就是丈夫生前,家境拮据的的她四处借钱给丈夫治病,再加上连队为其垫付的生活费,共有2万多元。这笔借款对于当时病退工资只有270元需要养活全家的的夏留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数额。也许当初借钱给她的人已不指望她还这笔钱,知道她有这么多借款的人也为她发愁。夏留女先找到连队连长,让连队在她的退休工资中逐月扣除该连队的钱款。她在心里给自己说,就是拼了命也要把这些借款还掉。
这年秋季,夏留女转到了连队东南角的一条自然沟渠边,看着沟中肥沃的土地上长满了一人高的土耳条和杂草,觉得太可惜了。她很快就开始了对这块沟渠的开荒造田‚工程‛,坎土曼、铁锹,能用的工具她都用上了。挖掉一朵朵结实的土耳条,扩宽沟渠,平整土包和坑洼,整整用了20来天,一块2亩多的荒地被开开垦了出来。第二年春季,她依季栽种下了大葱、辣子、萝卜、白菜等蔬菜,步履蹒跚的她每天数次往返于家中和-44-菜地之间,除草、松土、浇水和看护。随着蔬菜的成熟,夏留女更加辛苦。从距团部近8公里外的家,她用一根扁担挑着三四十公斤蔬菜来到团部摆摊出售。菜一卖完,她将所得收入小心的装好,又要徒步赶回家中。一次长途的负重行走要使夏留女全身酸痛,但看着劳动果实换来的收入使自己的还款计划有了希望时,缓息一两天后,她又挑着菜担出发了。
1999年6月的一天,夏留女挑着菜出地不远就被连队旁突发洪水的买海因河挡住了。她找到搭有一架小桥的河段,只见洪水已没过了桥面50多公分,一心要赶往团部卖菜的她,将蔬菜先捆成一把把奋力甩到河对岸,然后用扁担撑着盯着难以辨认的桥面趟着洪水一步一步向前挪去。在河的中央,洪水漫过了她的大腿,冲的她只晃。在艰险中,夏留女的心却比以前安稳了许多,因为她对自己还款行动的信心在不断增强。
一袋面粉的价钱对于夏留女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从饮食等方面节省一些,她每个星期只蒸9个馒头,母亲吃几个,女儿吃几个都有细致的计划,一年下来,她吃的馒头不超过5个。土豆、白菜、萝卜这些自己种的蔬菜和自家果树上的水果是她的主食。
2006年5月,在九师某个体食品店当推销员的17岁的女儿曹惠君遭遇了车祸身受重伤,雇用女儿的老板支付了大部分治疗费用,夏留女也向亲朋好友借了1万多元。但无论多么困难,她都很快将借款一一还上。
2011年夏季,夏留女申请了一笔5万元的牧业贷款,准备与儿子杨志国一起发展畜牧业,改善家庭经济条件。不料儿子又遭受了车祸,严重受伤。急迫中,这5万元贷款就用在了儿子的救治费用上,但按银行规定这笔贷款由于没有购买牲畜必-45-须要在一年内归还。她从亲戚和好友家里借款,包括新婚不久的女儿也拿出了长辈给的结婚贺礼和母亲给她的压箱底钱共1.2万元,这笔贷款如期还上了,几位朋友的借款也已归还。夏留女说,再难,也得恪守信用,保持一个诚实守信模范的名声。
然而,不论自己多么困苦艰难,夏留女的一颗关爱他人的爱心却时时闪现。2008年汶川大地震,她也加入到了向灾区人民捐款的行列。团场开展向困难职工群众捐款捐衣物活动,她没听连队领导的劝说积极响应。她在家中的电视上看到青海玉树地震后灾区同胞困苦的景象时,不住的掉泪。第二天,她步行走到距家约3公里的连队,掏出由许多面值较小的钱币凑成的30块钱,求连队领导转往灾区。2007年底,她找到连队领导主动退出了最低生活保障户。
2010年夏留女被评为新疆兵团道德模范,2011年、2013年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46-心中装着致富愿 眼前增收路才宽
——一六七团张守成先进材料
167团举行多元增收致富事迹报告会,居住在幸福路社区的居民张守成作为典型在会上作了发言,还受了表彰。平时大大咧咧的他,身披着增收致富典型的鲜红绶带,面对着几百人声音柔和的都不像本人了。但他在家庭经营中理念和方法却是真心告诉了大家。在人们眼里的团场大款的发家致富路也呈现给了乡亲。
出生并成长在一六七团张守成,1980年从初中毕业分配到连队从事农业生产,后来又被连队调到拖拉机上成了一名农机驾驶员。那时,年轻的心是单纯的,青春的日子是无忧无虑的,但青春的脚步也是匆匆的。老大不小的他常常被父母催促着找对象、成个家。组成家庭需要花钱,家庭成立了需要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但以后自己的日子还能依靠父母吗,是不是依旧靠着不高的农机经营收入紧紧张张的生活下去? 他想,仅仅靠几十亩承包地的收入远远不够。种植业职工在大田忙碌后还有许多闲散时间,那就利用闲时间做生意?但没有做过生意的人可能不知道,就是在20多年前,在团部利用一两间平房开个小商店,不说建房的或是租房的费用,仅将货架货柜摆满商品,第一次的投资就得数万元。开商店没有那么大的本钱,他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了一个商机。家家做饭都使用的作料,而一些商店虽然有一些作料,但不是不齐全,就是存放时间太长,客户在挑选时既不满意也不方便。他购进新鲜的花椒、干辣子、胡椒等,又购进一台粉碎作料的机子,站在街头路边,利用2000-47-元启动资金开始经营起小小的作料摊。夏季,站在骄阳下,他和妻子轮流看守。冬季,就是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下,他们一样接待着每一位顾客。在摆作料摊生意中,他感觉到百货零售在团场有较好的效益,利用这些积累和筹借的一些资金,又开办了一个小商店。在努力经营下,商店的顾客越来越多,效益也越来越好。再后来,他的商店从20来平米的平房到后来的三层商品门面房,而且商品房的面积越来越大,商店的货物也越来越全。
作为一位也曾在农田中劳动过的职工来说,他感到团场十多万亩农田,上千户农工,对地膜、农药等的需求是很大的,而且它需要更为便利的服务。于是通过向相关部门申请并办理了有关证件后,开办了农资商店、房屋装潢商店。增加了经营内容,自然他就更忙了,但看到一项新的项目获得成功时,冲淡了所有的辛劳。
在做好家庭零售业、积蓄不断增多的同时,张守成一直在思考着拓宽家庭经营的路子。2007年初,团场推出林权私有化、林权转让的决定和政策触动了他,在对团场部分林木进行了了解查看后,他陆续在该团四连购买了四五条共约320亩的老林带,成为团场首位个人购买团场林带的职工。在对林畦的管理和劳作中,他逐渐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和理念:栽种树木、经营林带,一方面自己在创收,一方面也为团场增添了绿色、改善了生态环境。一份投入两份回报,林木就好像是经营者的‚绿色银行‛,一片林木在数年或者多年以后会给你丰厚的经济回报。面对严重持续的旱情,他出资10多万元在四连打了一眼机井,一方面保证了那片固定地的作物种植,保证上百亩林木的浇灌,另一方面为扩大林木经营奠定了基础。
-48-2008年春,团场职工购买公有林渐成热潮,团规定,凡是购买了公有林的个人,必须栽植相同数量的林木。许多购买老林带的职工需要栽植新林,团场对农田防护林建设也出现了对树苗的很大需求。他又早早看出了这个形势,主动找到团园林站,将自己打算培育苗圃的想法说了出来,在团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支持下,他在距团部很近的四连承包了50亩井灌地,作为专门的苗圃地。当年春季就引进并完成了10亩的杨树插穗工作。
2009年秋季又开辟了一块耕地,2010年,杨树苗圃地已达到24亩,几年来已出售树苗近10万多株。
这些年,随着国家危旧住房改造项目在团场的实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在团场的落实,张守成预感到团场将有更多的楼房拔地而起。每一位新住户都要进行房屋装修和添臵新的家具。虽然额敏有这样的商店,但装修房屋是一项很繁琐细致的事。就近供应各类材料提供服务才是对经营者和顾客都更为可靠更为便利的经营。这是一个不小的商机。他开始了解这方面的经营知识,准备店面,筹备提货资金。果然,建材商店开张后,顾客不断涌来。由于坚持所有商品均由乌鲁木齐市厂家直接进货,减少中间多次流通环节,降低了成本,因此能以最优惠的价格面对客户。所以经营规模也越来大,现在有许多附近团场的群众也成了他的客户。
他真诚地说:这些年,不管是兵团还是地方,不管是咱们新疆还是内地一些发达地区,自己都曾经去过,也认识了一些朋友,了解了一些情况。他感到,养育了自己的边境团场才是适合我们生活、劳动和增收致富的最好热土。我们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地理环境,有广阔的土地草场资源,有方兴未艾的团办工业,有正在加快实施的团城镇化建设工程,更有信守承-49-诺真诚良好的人文环境。只要我们有一颗急切而迫切创收增收的心,机会和选择是不少的。他时时深切地感到,兵师团各级党委、领导在不断地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推出新的举措、出台新的优惠政策,这些都是在为了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始终思谋发展的心,一种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一种争先恐后的竞赛精神,一种选准了项目就坚定实施的决心。这样,在增收致富、发展家庭经济方面一定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亮堂。
第三篇:沈阳城市学院宣传广告策划书
沈阳城市学院宣传广告策划书
一、学校概况
沈阳城市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院校。沈阳城市学院创办于2001年,其前身是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2013年1月,教育部批准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转设沈阳城市学院。2013年5月17日,沈阳城市学院举行挂牌仪式,成功地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民办高校,升级为二本院校。
二、院校分析
(一)学校定位
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民办独立二本院校,致力于培养广泛应用型人才。面向城市未来,服务于城市发展。
(二)主要目标
结合高级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学校从总体上规划设计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高等教育院校,培养大批实用人才。提升学校知名度。
(三)校训
我行,我能!
三、生源分析
(一)招生总体趋势
近年来,沈阳城市学院不断提升学校品牌的知名度,广泛扩大招生,在民办院校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生源地除了东北三省外,主要集中于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人口大省。
(二)新生报考因素
首先院校在民办三本院校中综合实力相对还不错,加之2013年5月17日,院校成功地转设升级为二本院校。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次院校环境优美,前身是沈阳森林公园。校园背依凤凰山,环抱绿岛湖。
四、广告策划
(一)广告目标策划
通过校车车体广告和辽宁广播电视台宣传,以及各种校外公益活动的开展来提升学校区域知名度。
(二)招生策略
可以派遣学校招生办在主要生源地负责相关事宜。其中主要集中于辽宁省内和周边省市。
五、广告设计
(一)在学校官网上宣传,同时在招生季印发宣传册
(二)借助于辽宁广播电视台的合作开展宣传工作。
六、广告实施计划
1、时间:2014年6月1日——2014年7月1日
2.媒体组合:网络,电视台,校报
七、广告预算
(一)项目制作
1.广告整体策划报告:200元(学生自己做)
2.制作广播录音:3000元
3.网站推广
(二)广告发布费用
1.小车车体广告:300元
2.印发宣传册:500元
3.广播宣传:5000元
4.机动费用:1000元 费用总计:
10000元
第四篇:科技领域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报道
科技领域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报道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的事业必有科技领军人物。记者深入院所高校、科研场所、企业单位,以文字、图片、音视频、新媒体报道方式,讲述科技领军人物创新、创业的精彩故事及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弘扬他们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精神动力,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茹振钢:麦田里的“守望者”
茹振钢是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他和小麦已经打了三十多年交道,培育出多个优质小麦品种,其中“矮抗58”播种面积就占到全国播种小麦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实现增产效益200多亿元。今天的“领航科技 创新中国系列报道”,让我们走近这位“麦田里的守望者”。
范云六:用科学务农
磷是动物生长所必需的一种元素,玉米作为畜牧业的主要饲料,含有丰富的磷,由于畜禽体内缺乏一种叫做“植酸酶”的蛋白质,所以很难吸收饲料中的磷,因此每年我国有300多万吨磷随畜禽粪便流失到环境中,极大地污染了环境。今天的领航科技创新中国节目,我们去认识一位中国植物基因工程的开拓者范云六,她通过分子生物技术,将一粒粒普通的玉米种子进行了改良,破解了这一困扰我国畜牧业多年的难题。
范云六,85岁,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植物基因工程开创者之一,率先将分子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作物遗传改良。
刘伟:打造智能技术民族品牌
人脸识别系统是刘伟和中科院科研团队合作研发的,今年4月开始投入试验性使用,这一智能技术大大提高了证券、银行、电子商务等行业的系统安全性。依托轨道交通安检方面的先进技术,刘伟他们今年还参加了美国洛杉矶地铁系统的竞标。
1992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刘伟辞职办起了公司,2005年,在营业额超过100亿的时候,不甘心只做国外电子产品分销商的刘伟决定转型发展。
汪滔:成功留给有梦想的人
大疆无人机目前已经占领了全球民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0%的份额。研发生产这个小型一体化多旋翼航拍飞行器的初衷,是因为汪滔从小的一个梦想,他要做一个人人都能用的、会飞的照相机。
汪滔说,他小时候就喜欢遥控直升机,希望可以遥控着直升机拍摄到一般情况下看不到的风景。为了童年的梦想,汪滔在大学一直进行直升机稳定性的研究,毕业后,依然坚持朝这个方向努力。2008年,汪滔和他的研发团队用三年时间,先是成功研发出第一款较为成熟的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XP3.1。但汪滔并不满足,2011年,看到当时市场上流行的多轴飞行控制器,他希望能有飞得更稳定的产品。
赖远明:把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其中有一半是多年冻土地段。冻土含有丰富的地下冰,对温度极为敏感,遇冷冻结遇热融化下沉,铁路建在这样的路基上很容易出现破裂或者塌陷,这个被称为举世无双的世界冻土工程难题,却被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赖远明团队攻克了。而攻克这个难题的钥匙竟然是普普通通的石块。
赖远明,53岁,中科院院士,在寒区隧道、冻土工程等方面首创多项世界级研究成果。被誉为世界冻土研究的领跑者。
李兰娟:独创人工肝技术 抗击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一直是传染病治疗领域的一道难题,一旦爆发病情在短期内就会迅速发展并危及生命。其死亡率曾一度高达近百分之八十。依靠独创的人工肝技术,李兰娟院士一次次地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使重型肝炎病死率大幅降低。
李兰娟,68岁,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建立了世界上首个肝病倡导菌群基因集。
鲁先平:做百姓用得起的救命药
恶性肿瘤是人类健康最大的敌人,通常不是治疗效果差,就是治不起。经过十年研发,一种可以精准“杀死”肿瘤细胞的新药诞生,并成为我国首个授权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原创新药。它的研发者就是我国新药研发的领航科学家——鲁先平。鲁先平说,他要做的不仅是一种新药,更要让它成为老百姓用得起的救命药。
鲁先平,今年52岁,十年攻关,鲁先平带领团队研发 出了中国首个原创的化学药——西达本胺,给恶性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生的希望。
裴端卿:挑战未知路上中国不应缺席
裴端卿,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再生细胞生物学分会会长。因为有趣,他选择了生命科学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因为有趣,他花费8年时间“打磨”一篇论文;因为有趣,他把看似废物的尿液变成了传说中的“不老泉”……
在外界看来,他是首届国家中长期规划“干细胞研究”计划专家组召集人,承担着为中国在该领域实现突破的重大责任;在研究领域,他是带着光环的领军“学霸”;在学生眼里,他是“身先士卒”的导师。而在他自己看来,能够代表国家成为人类未知领域的一名探索者,是一生最大的荣耀。
第五篇:材料2:沈阳城市学院社区管理规定
沈阳城市学院社区管理条例(试行)
学生社区是学生在校期间生活、休息、学习的重要场所。为了创造一个整洁、文明、有序、便利、安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组织纪律、集体观念、文明举止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管理条例。
我校学生宿舍目前分为园中园社区(1、2、3号楼),梧桐园社区(4、5号楼),金菊园社区(6、7、8号楼),白桦园社区(9、10号楼),松枫园社区(11、12、13号楼)五个社区,第一章住宿管理
第一条沈阳城市学院学生所有学生寝室均由社区管理和调配。社区内设男女生宿舍楼(层)。全校各班级学生在就近的社区内相对集中安排住宿,学生入住前需签订“沈阳城市学院学生社区入住承诺书”.第二条新生入住宿舍原则上由社区将班级的寝室号、床位号在新生报到前编排完毕,住宿学生需按指定床位住宿,做到床号、桌号、凳号、橱号四号一致。个别确因需要调换寝室的同学,需填写“寝室调换申请书”(附件2)提出申请,经社区主任及社区辅导员同意,批准后方可进行寝室调换。新生入住后一个月内在社区房源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进行班级与寝室的整合。
第三条入住学生宿舍的学生均应按规定办理住宿手续,住宿手续为:缴纳住宿费、签定社区入住承诺书、办理个人住宿卡(基本信息登记
宿的,凭有关申请、证明或通知书到社区管理部办公室办理退宿手续。退宿时同学要把室内打扫干净,交还寝室钥匙,社区辅导员对家具予以检查,验收合格后开具室内公物验收单。家具如有遗失和损坏,应照价赔偿;学生凭室内公物验收单到社区管理部办公室办理退宿手续,从管理系统中注销住宿信息。学生不得在寝室滞留,必须在规定离校的日期内搬离寝室;退宿手续办妥的学生床位不再保留。若需再住宿,请按规定程序进行重新申请;一般情况下不能随意退宿。由于休学、出国等原因退宿同学的住宿费余额按有关规定核算,学生凭室内公物验收单,到社区办公室登记后由校财务处退款;
第七条住宿学生不服从管理、不遵守纪律、不搞好内务卫生者,由社区向当事人发出书面警告,限期改正。屡教不改者社区有权对其调整住宿或通报批评(两次通报批评上升为警告处分)直至取消住宿资格,被取消住宿资格的学生由社区将其安排在社区内的临时住宿点住宿,学生有悔改表现,可提出申请在社区批准后重新办理入住手续。无论何种原因重新办理入住手续的学生都由社区重新安排床位住宿。第八条为提高房源利用率,社区有权对学生现住床位进行适当调整。考虑我校房源的实际情况,原则上各班级学生住宿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办法安排床位。对因未报到、毕业、休学、退学、留级等原因而空出床位或挪动床位,社区将及时加以调整,社区学生应配合调整,有关部门、人员应积极配合社区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第九条假期如需留校住宿的学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社区提出申请,填写“沈阳城市学院假期留校申请表”,批准同意后到社区登记,等明火用具;禁止使用煤气罐;禁止违章用电,严禁在学生宿舍内使用电炉、电饭煲、电炒锅、电热壶等电器;严禁在宿舍区存放易燃、易爆、有毒物品;严禁在学生宿舍楼私拉电线、私自联网窜线等;禁止偷接路灯等电源。
第十四条学生离开宿舍应关好门窗、水电,保管好钥匙,贵重物品、现金等应由学生本人妥善存放。学生现金一律由学生本人存入银行。第十五条宿舍发生火情时社区辅导员、宿管员应及时报告并抢救;发生案件要敢于斗争,并及时报告,保护现场,配合处理。
第四十四条禁止在宿舍喝酒、赌博、打麻将、打架斗殴;禁止在社区内抛摔酒瓶、饮料瓶、塑料袋等物品;禁止在宿舍区藏留酒瓶、刀具、仿真枪械以及其它有伤害性的枪械、器具等,违者除没收器具外交学生处处理。
第十六条学生宿舍楼按时开关门,早上6:00开门,早8:30~10:00封寝,晚上22:30关门。
第十七条加强治安保卫工作,学生宿舍实行查寝制度,查寝人员应佩戴有关工作牌(证)方可进入宿舍查寝。被查学生应接受查房人员的检查和询问,礼貌回答问题。学生有违规违纪时由查寝人员直接发出书面警告单,学生应主动按规定接受处理。
第十八条学生或他人携带贵重物品离楼,应自觉接受管理人员的检查,并出示有效证件进行登记,经管理员查验后无问题才可带出。第十九条禁止在窗台窗外用哑铃、家具、石块等重物压晾晒的衣服和棉被等。学生有此行为时社区辅导员、管理员有权对学生进行教育,间矛盾,不允许在公寓楼内互相谩骂、斗殴,如有问题应找社区主任或社区辅导员协调解决;学生应尊重社区工作人员,配合工作人员的工作,尊重、珍惜工作人员的劳动成果; 第二十八条在学生社区内禁止:
1、观看、传播反动、淫秽出版物(包括书刊、光盘、反动和黄色网站);
2、留宿异性;
3、吸毒、贩毒;
4、盗窃或抢劫公私财物,敲诈勒索;
5、传播封建迷信思想及伪科学;
6、违反国家法律或校纪校规的其它行为。
第四章卫生管理
第二十九条宿舍楼环境公共卫生保洁员与劳动周学生负责。学生应尊重他人的劳动,爱护公共卫生,本楼学生积极配合做好公共卫生工作。第三十条社区内学生产生的所有垃圾,均应倒入垃圾袋,并带到寝室楼下的垃圾桶内,不得将垃圾放在走廊或楼梯口,违反者均由社区教育、处罚。
第三十一条学生宿舍室内卫生实行值日生制,值日生每日上午8:00前、下午13:30前打扫好寝室并将垃圾放到楼下指定的垃圾桶内(不得放在走廊)。学生宿舍每周三中午学生进行卫生大扫除,社区每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时间对宿舍进行卫生不定期检查。社区辅导员每周公布卫生检查情况。
家俱、门窗、设施等如有损坏,由当事人按“沈阳城市学院学生宿舍物品损坏或丢失赔偿价格表赔偿,原因不明者由全室成员承担赔偿。若属故意损坏者,则严肃处理。
第四十一条学生宿舍门锁在学生入住时由社区统一配备,每人一把钥匙(收成本费)。宿舍门锁损坏时由学生自费向社区购买,但学生必须将一把钥匙交管理人员。学生不得擅自更换门锁。学生丢失钥匙时可以向楼管员报告要求补配钥匙或自配钥匙。
第四十二条学生在住宿过程中发生宿舍门窗、玻璃、床、桌、凳等损坏须到楼管理员处登记,属缴费维修的应先缴费或承诺自费,由社区安排报修。无责任人时,修复后由该室学生均摊。
第四十三条未经社区同意,学生不得将房间内家俱搬出楼外或在宿舍之间调换;不得将统一配备外的学校家俱搬入宿舍楼。
第四十四条学生宿舍楼按住人标准统一配备家俱。学生不得改装、拆卸、挪动家俱。学生在布置寝室时不得使用铁钉、油漆、刀具、涂改液、墨、胶水等致使家俱、墙面破坏,应保持门窗、家俱、墙壁的整洁。
第四十五条在夏秋季节,为驱蚊点燃蚊香,必须有绝对的安全措施,严禁直接放置在家俱及地板上。禁止在寝室、走廊、门厅等公共场合吸烟。
第四十六条社区所需卫生工具、卫生用品、文化建设、社区活动等低值易耗品由社区直接采购,其它采购由学校职能部门统一按规定进行采购。
13、人为损坏卫生间设施、热水器、饮水机等;
14、安全防护及公共设施遭学生人为损坏;
15、其它需学生自费的维修。
第五十条新生入住宿舍前进行彻底卫生清洁(新楼除外)和水电维修,配齐家俱,为新生保证良好的住宿条件。
第五十一条学生宿舍,每室每月免费供给15度电,超额需学生自行购电。
第五十二条全校学生社区白天统一供电,晚间统一熄灯,正常供电时间为 5:00~ 23:00。
第五十三条学生有偷电、破坏水电土木行为,由社区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或报学生处给予纪律处分并按价赔偿。
第五十四条学生宿舍要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做到离室断电。防止超负荷用电造成跳闸及引起火灾等事故,不准乱拉电线,禁止使用或存放电炉、煤气等,查寝时一经发现违章用电立即处理或收缴并按规定给予处罚;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禁止用长流水漂洗衣服等,禁止破坏供水供电设施,属故意破坏水电设施的照价赔偿并给予当事人纪律处分。
第五十五条学校委托社区按相关规定向学生收取超用水电费。
第七章电器、电讯管理
第五十六条学生宿舍禁止学生私自安装空调、电视等。
第五十七条学生在宿舍自备的饮水机洗衣机须放在指定的位置。第五十八条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