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谭少梅尊老爱幼先进事迹
下洋田社区谭少梅尊老爱幼先进事迹
谭少梅,女,55岁,黎族,家住下洋田一路170号,一家共有七口人,上有近八旬的残疾父母,育有儿女两人。夫妻俩一直以来相濡以沫,和谐相处,悉心照顾年迈的父母,科学教子。
谭少梅说:“幸福的家庭往往都是一样的”,她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谐、和睦、和美。他们家在一个三世同堂、有着传统意识的家庭,但在每个家庭成员的努力下,拥有了美满幸福的生活环境。总结起来,他们做到了夫妻恩爱、关怀子女、孝敬老人这几点。
平日里,谭少梅时刻关心家公家婆的身心健康,陪老人聊天、散步。家公家婆大小感冒,她都要亲自带老人上医院看病。对待两位身有残疾的家公家婆,她不怕脏不怕累,悉心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她尤其注意老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卫生,从一日三餐的食谱到每日端水给老人洗澡,及时替他们换洗衣服,一件都没落下过。谭少梅休假在家时,她总是闲不下来,总要摸索些家务活儿,清洗这儿,整理那儿,院前屋后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给全家人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时光如梭,如今,谭少梅的家公家婆也步入高龄,家中儿女也逐渐长大成人,照顾老人和继续教育子女,她哪头也没有忽略。谭少梅说,孩子渐渐长大了,教育好孩子,是每 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使女儿能够健康成长,我们一方面洁身自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品位;另一方面率先垂范。在孝敬父母方面,为女儿做出榜样。在学习上,我们时时勉励子女勤奋刻苦,过去常常陪读到深夜,成绩不好时,给以安慰,培养自信心。现在儿女长大了,工作上遇事不顺,我就做他们的发泄器,是他们最忠实的倾诉对象,从侧面举例分析,从根本上解除他们的心理难题。
谭少梅的丈夫为了减轻她的负担,主动承担家里的大事小事。她和丈夫常常虚心学习新知识,互相勉励和支持;在工作中,他们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生活中,他们勤俭持家,合理安排收入,相互包容,夫妻俩从来没有闹过矛盾,是我们社区的“模范夫妻”。谭少梅夫妻俩平时很默契,还喜欢讲些坊间的趣事,一唱一和,经常把全家人都逗乐了。
谭少梅认为,人心是热乎的。不管是夫妻关系,还是婆媳关系,只要你用心去爱他们,便会得到他们回报的爱,在有爱的和谐相处下,我们都幸福着,何乐而不为呢?!在谭少梅的熏陶下,他们一家女儿会心疼父母,对爷爷奶奶更是敬爱有加,夫妻相敬如宾,共同建造一个温馨、和谐、向上的家庭。
第二篇:学习谭明建先进事迹
学习谭明建先进事迹
做一名经得起检验的共产党员
——记省纪委、省监察厅接访干部谭明建
24年,他一直坚守在接待群众来访第一线,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甘当党和政府的“减压阀”、老百姓的“出气筒”;24年,他信守“群众说好就是‘名’,群众受益就是‘利’”的名利观,想方设法支持群众的合理诉求;24年,他视上访人如亲人,累计接待上访群众数万人次,一件意外事故也没有发生过……24年,经过时间与实践的检验,他用忠诚与担当,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优秀答卷。
他,就是省纪委信访室副处级检查员、接访干部谭明建。
小事干好了就是大事——老百姓对我满意,就是对纪检监察机关满意,这就是大事!
谭明建今年58岁,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起在省纪委从事接访工作。每一天他的工作都是这样的:早晨提前半小时上班,登记、核查、接谈、协调、交办,其间电话铃跟着响个不断,有时一天要接待上百人次、接听几十个电话,连口水也顾不上喝。为了能多接待一位上访人、多接一个电话,他总是自带午饭不离座位,常常忙得连饭都来不及吃。他告诉记者:上访人没把话说完你出去了,他就可能认为我们不耐心听、不尊重他,就会火气更大,容易激化情绪。
长期的接访经历让谭明建知道,很多时候,倾听就是一种理解,倾听也是一种化解。有的上访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他的诉求,讲一个小时、讲两个小时、讲半天,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听着,直到对方讲够了为止。
一位母亲来省纪委上访,哭诉反映十几年前她的儿子在济南上学期间,被同学带到黄河边上发生争执死亡,法医鉴定是死于溺水。母亲不相信这个结论,为了给儿子申冤,多年来不停地到各处上访。(事迹材料 www.xiexiebang.com)谭明建了解,十多年来案子经过公安部门多次调查,没有充分证据能够改变案子的结论。但是,为人父母,他感同身受,深深理解这位母亲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她反反复复地讲,他就认认真真地听,让她的情绪在倾诉中得到尽情地释放。走的时候,这位母亲拉着谭明建的手表示感谢:“俺走了这么多地方,就你对俺最好,俺忘不了!”
上访人员千差万别,能用一颗平等心接待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上访者有利于案结事了、息诉罢访。去年夏天,济宁医学院有位老师因学校不给他实验室钥匙来上访,当时谭明建正在接访两位能说善道的中年妇女,忽然一股非常浓烈的狐臭味传来,顶得两位妇女喘不过气来,捂着鼻子跑出了接访室,而谭明建没有露出一丝不悦之色,耐心听完教师的陈述后,他理解了学校的难处:肯定是其他教师不愿意呗。了解到这位教师已经55岁,老谭跟他说:再过几年就退休了,忙活这么多年咱也该歇歇啦!如果学校不给你发工资你找我,如果一分钱都不少你的,咱自由自在的,何乐而不为呢!这一番话说得老师连连点头,以后再也没来过。
有位要好的同学曾问谭明建:老谭,这么多年你整天净管这些婆婆妈妈的小事,不烦得慌吗?谭明建说:小事做成了也是大事。我们纪检监察的工作,办大案要案是大事,但接访这样的小事也得有人管。一个接访事项办好了,给机关添不了多少光彩,但做不好,却能给领导增添许多麻烦。同样,接访工作做好了,只是解决了当事人的具体问题,没办好可能引起一片群众的意见。老百姓上访,都是冲这块牌子来的,他们对我满意,就是对我们纪检监察机关满意,这就是大事!
坐到了群众堆里,就坐到了群众心里——一根火柴的温暖,也能给上访群众三分春意!
上访是有成本的,到县里上访,还是到省里上访,首先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为什么花那么多钱跑许多路到省里来上访呢?这里面既有老百姓传统观念“往上走”、“见领导”、“告御状”的问题,更大程度上,还在于有些群众确实受到了冤屈,利益受到了损害,到省纪委来上访,希望能给主持个公道。24年来,谭明建对上访群众待如亲朋——笑脸相迎、和气作别。接访时,他从不面对门口坐,总是把来访群众让到上座。他说:“你坐到了桌子后面,就坐到了群众对面;你坐到了群众堆里,就坐到了群众心里”。遇到集体上访时,他就走到人群里面,或者和群众一块儿坐在台阶上。他相信,人的距离近了心就近了,感情就近了,信任也就有了,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一位农村妇女来上访,反映在一家人外出打工期间,村支书以其大伯哥欠他4万元不还为由,克扣了自家应得的8000元拆迁补偿款。谭明建将此事交由当地县纪委办理,经协调,村支书答应10天后归还。没想到,十几天后,妇女又来反映:村支书不但不还钱,还要打人!农村人常说:扫帚扫不到的地方,灰尘不会自己跑掉。谭明建想,这件事情如果我们不管到底,恐怕就难办成。他通过电话寻问情况,县里面又说,这是民事纠纷,应该由法院来解决。谭明建明确告诉办事的同志:这件事情看起来是民事纠纷,其本质是村支书利用职权侵犯群众的合法利益,必须由纪委来纠正!事情很快得到解决。
作为纪委的信访干部,必须有心有胆。有心,就是对人民要有同情心、善良心;有胆,就是对事业要有正义胆,敢于坚持原则。有一位县里的干部,受到处分后,对自己被安排到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不满,到省里上访。经省纪委安排调查,发现他的家庭确实非常困难:一家4口人,岳母瘫痪在床,妻子因工伤也失去劳动能力,儿子正读高中,一旦他再下岗,家庭将失去经济来源。谭明建建议当地有关部门重新考虑,但是反馈回来的信息是:这个事情是市里主要领导定的,不能改!谭明建跟市纪委的同志讲:这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如果保证不了,当事人肯定不会息诉罢访,甚至会引发更大的矛盾。“不管哪个领导定的,做得不合适就得改!”最终在他的协调下,当事人的家庭风险化解了,再也没有上访过。
到省里来上访的大部分都是基层的一些困难群众,看到他们穿得脏衣旧衫的,谭明建总是先问问:“吃饭了没有?”“回去怎么走?”“有钱坐车没有?”他的兜
第三篇:谭竹青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共产党员谭竹青是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居委会主任。在社区这个基层岗位上,她连续工作了50年,凭着一种责任感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社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被社区居民称为“小巷总理”。她心里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展现了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从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谭竹青带领东站十委的居民,以“燕子垒窝一口口泥”的艰苦奋斗精神,创下了现在资产总值近3000万元的家业。创业时,开小饭店没有资金,她和老伴商量,把自己家仅有的450元钱拿了出来。为节省开支,她把自己家的锅、碗、瓢、盆,甚至桌椅等生活用品都搬到饭店,她一家人只好坐在炕沿上吃饭。”“谭主任经常说,到啥时候老百姓的事都是最大的事,别的事可以不管老百姓的事必须管!”“为盖幼儿园,我们拆了她家半间住房,谭主任一家人在剩下不足10平方米的土坯房中一住就是十多年。”她的外孙女说:“对上门来求助的人,姥姥从不嫌烦、从不推诿,总是热情接待,这么多年,我从没听到姥姥说过半句怨言。小时候,我不理解,她经常对我说,孩子,这就是我的工作,我必须去,居民来找咱说明信任咱。”……
按照东站街道办事处经济承包合同和计划生育等单项承包合同奖励办法,十几年来谭竹青应得奖金15万元,可她一分钱没拿,全都用在了发展社区经济和救济困难户、军烈属上。
1996年,省里有关部门组织劳模出国考察,但谭竹青主动放弃了,她说:“社区的事处处都需要钱,我不出去了,把省下来的钱用在发展社区事业上吧。”几十年来,谭竹青没有手机,不配公车,从不置办高档衣物,打眼看去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太太。
这个对自己抠门,对困难居民出手大方的人,有时却“不近人情”。居民范喜香深有体会,“老主任只许她对我们好,不许我们对她好。”范喜香是个残疾人,行动要靠双拐,生活勉强能够自理,其爱人也长期患病,还有一个上学的孩子,家中生活很困难。1998年,十委安居工程动工,谭竹青帮助范喜香一家住上了“三气”新居。随后,谭竹青又支持范喜香在自家后屋开了一个食杂店,并协调有关部门减免了一大笔费用。范喜香心里很感激,买了一床毛毯和一条香烟送到谭竹青家,可谭竹青说什么也没收。这么多年来,得到过谭竹青帮助的居民想感谢她时,她总是说:“为老百姓办实事是我的职责所在,要感谢的话得感谢党、感谢政府,不用感谢我。”
东站十委有个居民叫马小花,今年46岁,爱人过早去世了,她和女儿相依为命,现在住在东站十委的益寿院内。每次提起谭竹青,马小花都止不住眼泪:“我这辈子也忘不了谭主任对我的恩情。”1994年,爱人因病去世后,马小花就寄居在妹妹家里,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生活的艰辛一度使马小花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就在这时候,谭竹青向她伸出了援手。谭竹青与八道街小学协调,把马小花的孩子送进了学校。看到马小花东奔西跑地找工作,谭竹青把马小花安排到益寿院当服务员,还让他们娘俩儿免费吃住在益寿院,使她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谭竹青自己不求索取,不谋私利,连亲属也没沾上半点光。她从小就和唯一的弟弟相依为命,弟弟一家四口人挤在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旧房子里,是委里的困难户。而谭竹青不但没有先给弟弟解决住房,她还对弟弟说:“现在困难的人很多,不能一下子都解决,我们得带头克服一下。要是先给你解决了,我还怎么去做别人的工作!”一直等到1996年十委搞安居工程时,谭竹青的弟弟才和十委500多户居民一起住上了新房。
谭竹青的一生,把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朴素地内化成了自觉行动,她也得到了人们的敬重。但面对成绩,面对荣誉,她总是谦虚地说:“是党培养了我,是人民哺育了我。永远听党的话,跟着党走,永远为人民服务,这既是我人生的准则,也是我毕生的追求。”
谭竹青的先进事迹带来四个方面的启示:牢记宗旨,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谭竹青能够牢记宗旨,心系百姓,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切、利益最紧密的现实问题,在居民中树立了崇高威信,得到了居民的爱戴和拥护;清正廉洁,言行一致,正确运用手中权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保证。谭竹青事迹表明,党风正才能形象好,形象好才能得民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廉洁从政,不谋私利,正确运用手中权力,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实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石。谭竹青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带领社区干部群众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一步一步壮大委办经济,使东站十委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得益于谭竹青“谋发展、促发展、快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正是有了这个基石,东站十委社区越来越和谐;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谭竹青怀着
第四篇:学习谭千秋先进事迹心得
学习谭千秋先进事迹心得
官寨乡银杏小学 陈绍义
这几天我学习谭千秋同志的先进事迹。听完她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她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教师的职业是高尚的。我要在今后工作中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学习他们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们以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每一名学生。扎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献身与于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是我的责任之所在,能否服务好学生是工作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要有一颗永不变的爱心耐心。谭千秋老师是拥有一颗永不变的爱心耐心的好老师,她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甘为人梯,无怨无争地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她以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加强自身修养,广泛读阅各种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书籍,不断学习他人教学经验与技巧,积极提高自己教学水平,以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感染、激励学生热爱学生。谭千秋老师是我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楷模,是师德的表率。她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师德感人至深、催人奋进。我们要向她学习,学习他为教育工作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学习他勇于开拓的敬业精神;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我们要以郭老师为榜样,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信念,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要以谭千秋老师为榜样。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甘为人梯,拥有一颗永不变的爱心
第五篇:抗震救灾英雄谭千秋先进事迹
抗震救灾英雄谭千秋用生命诠释师德
人民教师谭千秋: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生的教导主任
5月14日,张关蓉在擦拭丈夫谭千秋的遗体。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
大爱无声铸师魂
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5月13日22时12分,当搜救人员从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他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抢险人员都被震撼、落泪。
他叫谭千秋,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被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誉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村里有名的大孝子
1957年8月,谭千秋出生在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他的父母老实善良,有5个儿女,他排行老大,由于家境贫寒,每顿饭都是以红薯、豆子等杂粮为主,只有一点点米饭,他总是将米饭让给弟弟妹妹吃,自己和父母吃红薯。
谭千秋深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学习非常刻苦,村民都将他作为勤学楷模教育孩子。为学好英语,他将英语单词写好贴在墙上,睡觉时就记,记不上就点亮灯看一下再记。1975年夏,他高中毕业回家务农,但他没有放松学习,白天跟大家一起出集体工,晚上学习到次日凌晨,困了就用毛巾沾点冷水敷在脸上。两年后,他成了一名代课教师。
1978年夏,谭千秋考上了湖南大学。1982年大学毕业,主动报名到四川东方汽轮厂职工大学当了一名支边教师。
谭千秋成家立业后,考虑到三个弟弟都在农村,他一人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还花钱为家里装了电话,并竭尽全力帮助弟弟妹妹。
大弟弟谭继秋在家种地收入甚微,便借了几千元买了一台三轮车跑运输。1993年夏季的一天,不慎车翻人伤,花去了几千元医药费。旧债未还,又添新债。谭千秋闻讯后,立即给弟弟寄来2000元钱,还写信安慰弟弟,只要人没事就好,并要弟弟到他那去散散心。车祸对谭继秋身体影响很大,但为了生计,不得不到云南打工,谭继秋便写信鼓励弟弟,还在信中夹寄了40元钱。谭继秋和二弟都没房住,两兄弟建了房,谭千秋给每位弟弟资助3000元。
2006年6月,父亲不幸患上骨髓癌。谭千秋立即回老家召开家庭会,他体谅弟弟都在农村,家境不好,便主动要求负担父亲的医疗费。他怕弟弟和弟媳不同意,便找了个借口:我在家时间少,平时你们照顾父母很辛苦,就给我一个尽孝的机会吧!兄弟们拗不过他,只好同意,父亲住院花去医疗费2万多元,他一人承担。
谭千秋工资不高,生活非常节俭,他衣着朴素,大热天连冰棒和矿泉水也舍不得买,口干了他便到附近找井水解渴。他几年才回家一次,因车费太贵,来回一次要2000多元,他便将这些钱省下来支援家里,帮助别人。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谭千秋为人正直,富有爱心,很有正义感。还在念小学,他就特别喜欢帮助别人,如果在放学时下雨,他一定会把雨伞让给没带伞的同学,自己则淋着雨回家。
岩前村现任村支书谭永生与谭千秋是小学同班同学,关系很好。一次,谭永生和另一个同学打架,他正好路过,谭永生叫他来帮架。没想到他跑过来,不但没帮谭永生,反而将他们拉开:都是同学,不好好相处,打什么架啊!随后,耐心地做两人的工作,直到他们握手言和。
高中毕业后,村里许多村民不识字,他便向村干部建议,办起了扫盲夜校。他主动当起了教师,白天出工,晚上义务为村民上课,手把手地教村民写字,学文化,他让不少一字不识的村民能看懂报纸,懂得如何科学种田。
谭千秋多才多艺,会吹笛子,拉二胡,写歌词&&为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他与几个年轻人组成村文艺宣传队,晚上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表扬村里的好人好事,批评赌博、不尊老爱幼等社会不良现象,成为村民喜爱的一道文化大餐。有一天晚上,他和谭永生参加村里的文艺表演,来不及吃晚饭,便带上两个红薯:来,快吃,我刚从家里吃过了。第二天,谭永生才从他弟弟那里得知,他当晚在家里根本没吃晚饭。
谭千秋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村里修路、建校,他都捐了款。他对学生非常关心,哪怕是操场上有一颗小石子,他都要捡开,怕学生玩耍的时候摔倒。哪位学生有困难,他就尽力相助;学生没吃饭,他会将学生叫到自己家里做饭给学生吃;学生身体不舒服,他会掏钱带学生去医院看病,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他经常教育弟弟妹妹要乐于助人,在他的熏陶下,弟弟妹妹总是去帮助别人,妹妹和妹夫曾一年供养了五个贫困孩子上学!他的人格魅力还深深地影响了下一代,他的大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她说一定要用法律为众多受害者讨回公道。
谭千秋经常教育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1982年6月大学毕业后,学校准备让他留校任教。当学校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主动请缨: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也需要人才啊。领导反复做他的工作。当他得知四川东方汽轮厂职工大学急需教师时,便立即申请到那里去,一个月后,他如愿以偿地分配到该校工作,在那里一干就是27年。
1996年,一个朋友准备把谭千秋调回衡阳,待遇从优,被他婉言拒绝。父母见他离家太远太孤单,极力劝说他回来,他便耐心地对父母说:湖南培养了我,四川养育了我,还是在四川多干几年再说吧。后来,汕头、韶关有关单位高薪聘他去工作,他还是选择留在四川,直到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这片热土。
张开守护的翅膀
5月12日,一个黑色的日子!
清晨,天空阴沉沉的。
下午2点多钟,谭千秋在教室上课,他正讲得起劲时,房子突然剧烈地抖动起来。地震!谭千秋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上跑。房子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还有四位同学已没办法冲出去了,谭千秋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盖着四个学生。轰轰轰──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在他的身上,房子塌陷了&&
13日22时12分,谭千秋终于被找到。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他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是他这一生永远忘不掉的。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回忆当时的情景,获救的学生神情仍然紧张。
同在一所学校任教的妻子张关蓉终于在次日清早见到了自己的丈夫。她拉起丈夫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她轻揉着丈夫的手指,痛哭失声&&
张关蓉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蓬乱的头发被细细地梳理成丈夫生前习惯的发型:我的爱人,让我给你细细擦去手上的污泥,就像你曾经温柔地擦去我脸上的泪水。我的爱人,你宽阔的臂膀给了我栖息的港湾,更给了大震中四个孩子生命的新岸。男子汉也会累吗,你怎么躺下就不再起来?让我跪下来,依然和你保持最近的距离,让我为你温暖冰凉的手指&&
张关蓉和谭千秋曾相约相亲相爱到地老天荒。地震前一天,丈夫给小女儿买了两双鞋子、一条裤子,她还问丈夫为什么一下子买了这么多,谁知,这似乎就预示了阴阳永隔。
他肯定舍不得我们一家。张关蓉说,将丈夫送到殡仪馆火化时,鞭炮响了两下就熄灭了,似乎丈夫还在眷顾着她们母女。如今,一岁半的女儿还不能理解这一噩耗,她一直喊着要爸爸。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谭千秋不少在湖南的老同学都焦急地与他联系。当大家从媒体上得知他救人献身的事迹后,既感到悲痛又为他自豪。同班同学、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柳礼泉追忆说:1978年,我们一道考进湖南大学。他同我一样来自农村,都是享受国家助学金完成学业的。他经常对我说,没有国家的助学金,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哪能完成学业?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去边远不发达的地区,一干就是27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得知他舍己救人的消息后,彻夜难眠:我与谭千秋那代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单位抢着要。可是,谭千秋却选择了‘支边’,是那样的潇洒飘逸,又是那样的恬静从容,他只知道一年一年的柳绿,却从来不奢望什么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