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团结材料: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共建美丽和谐横县2015.10.29
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共建美丽和谐横县
横县,位于广西东南部,首府南宁的东部。享有“中国茉莉之乡”美誉,获评“世界茉莉花和茉莉花茶生产中心”“全国文明县城”三连冠、“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计生工作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殊荣,充分展现了横县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成果与风采。
横县这片3464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大河奔流,茉莉飘香,养育着壮、汉、苗、瑶等12个民族124万儿女,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7万。近年来,横县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五比五争”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全县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各民族和睦共处的良好局面。
一、加快经济发展 各民族共享繁荣
横县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利益相结合,团结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共同繁荣。近3年来,横县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把工业转型升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工业在新常态下的强大引擎作用,加快打造成为南宁东部工业基地。抓住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契机,以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突出抓好南宁六景工业园区与那阳工业片区的升级发展,积极打造现代港口工业区。新兴工业产业和传统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继续位居全市经济开发区第三位。仅2014年全县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0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力争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家,亿元以上企业达到70家以上。
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共融共进。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横县万力隆皮业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成为该县“十二五”期间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定点企业,享受国家贴息扶持政策。这7家企业安排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均超过全厂职工的70%以上。至今,该县民贸企业占全区132家的5.3%,排在全区(县区)第一位。
加快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民族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据统计,2014年,横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38.65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05.9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6.7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8883元。全县呈现出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工业经济步伐加快、农业产业不断壮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的发展新局面。近年来,该县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生态乡村建设、移民新村建设、“一事一议”等项目建设中,优先考虑安排民族乡镇、村组,重点建设一批对带动民族地区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交通、水利、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千方百计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增强民族之间的团结。2013年至2014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8.61亿元,2015年计划投资228.56亿元。先后建成了两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30个县级新农村精品村、60个县级新农村示范村、64个水库移民新村。完成或在建一批水利、人饮、村屯道路、危桥改造等项目,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以上。
横县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聚居乡镇的发展,探索发展壮大民族特色经济的有效形式。在该县石塘镇设立横县木材集散中心,现已初具规模;在校椅镇打造茉莉花产业核心示范区,打响世界茉莉品牌;在云表镇走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之路,“朝南模式”示范点已覆盖全县17个乡镇。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为农业增收提供新引擎。近年来,横县把“富硒资源”化为“富民动力”,重点打造“四区四带”特色现代农业,以“互联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目前,已形成优质粮食、茉莉花、甘蔗、桑蚕、食用菌、蔬菜、水产畜牧、林业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名扬广西。随着横县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的快速建成,为全县搭建 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形成农村电子商务线上和线下市场融合模式,有力地支持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电商渠道,让全县质优、量大的农特产品插上电商无形的翅膀,让广大少数民族农村实现农业增收,共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二、弘扬花乡特色 民族文化大传承
历经2100多年悠久岁月,横县各族人民在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过程衍生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该县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有效地推进民族文化事业向前迈进。
从2000年至今,全国茉莉花茶交易博览会和中国(横县)茉莉花文化节在该县已分别成功举办了九届、五届。这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节会,已经成为该县一张生动的“名片”。每届的全国茉莉花茶交易博览会与中国(横县)茉莉花文化节成为全国花茶界活动的知名品牌,极大地提升了该县和该县茉莉花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力地促进茉莉花茶产业的升级发展,实现让茉莉花茶走向世界,让世界发现横县的目标。
节会期间,商贸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不仅有茉莉花和茉莉花茶及特色产品展销、全国茉莉花茶产销工作会、茉莉花茶新品推展暨名优茶品鉴、茶艺茶道表演以及“茉莉风情游”,还有全国花卉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茉莉花音乐会、民族文化展演等一系列精彩的主题活动,茉莉花文化与当地人文有效融合,使茉莉花产业与当地地域民族特色高效融合。
近年来,横县深入开展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县共有非遗项目名录66项。壮族《百鸟衣》故事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表壮族歌圩、百合茅山舞、百合葛麻村十六炮会等13个项目入选区级名录。壮族歌圩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横县邓圩歌圩是该县保留完好的原生态壮族歌圩。为扶持民族歌圩,鼓励山歌传习,南宁市首个“壮族歌圩”传承基地在横县云表镇挂牌成立。传承基地成立以来,由壮族山歌专业老师每周两次到基地向在校学生、周边少年儿童传授壮族山歌以及对歌技巧,培养新一代歌手,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横县积极传承民间艺术,打造文化精品。壮族史诗《百鸟衣》由南宁市艺术剧院改编成大型壮族歌舞剧进行巡演取得成功。壮族舞蹈《呗哝》《醉美山歌》等荣获区级群众文化大展演舞蹈类一等奖。在每年的“绿城歌台”上,横县的优秀民族歌曲、舞蹈更是大显身手,嘉奖不断。当地民族文化得到大力弘扬。
横县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文体基础设施,现已投入1335万元完成该县博物馆扩建和承露塔、体育馆、田径场、图书馆等文体修缮改造工作,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不断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文体生活需求。
三、彰显民族教育 提高全民素质
近年来,横县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实施教育“七大工程”。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民族文化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横县大力开展壮汉双语教学学校建设。横县民族中学、横县平马镇中心学校分校、横县石塘镇潘六村委小学等壮文进校、双语教学有效开展。这几所学校都能在完成普九教育的同时,双语教学实验取得好成绩。横县注重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有序开展。近年来,横县重点在横县第二高级中学、横县职教中心、横县体校和横县民族中学组织推广珍珠球、毽球、抛绣球、射弩、高脚马、板鞋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横县民族中学是横县民族特色教育的典型校园,创办民族特色教育是全校的共识。该校以“文体搭台,促进教学”为工作思路,在校园里广泛开展竹竿舞、抛绣球、跳大绳、竹铃球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活动。同时,还在校园内创设了“大美横县之乡镇风采”特色文化墙,集中展示横县17个乡镇的经济特色与民族文化,让各民族的孩子们在学习之余浏览、2 观赏,增强自豪感、认同感,激励他们团结合作、主动学习、追求成功。
在发展民族学校教育的同时,横县加大对社会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组织实施各类培训项目,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实现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五连冠;积极推进劳动力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近3年来全县新增城镇就业1424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312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4%以下。
四、完善制度保障 民族团结大发展
为促使民族团结进步,共建美丽和谐横县。近3年来,横县先后出台了《横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横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实施方案(2012-2016年)》《横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五比五争”活动考核命名工作方案》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县民族工作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民族状况监测评价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等工作机制,明确创建成员单位和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宣传、统战、民族以及各乡镇各部门主动沟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同时,横县还建立财政专项投入机制。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专款专用。近3年横县共争取到各级民族发展资金1785万元,及时有效解决创建活动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紧缺问题。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捐款捐物,多渠道筹集创建活动资金,为横县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针对“壮汉民族为主,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县情,横县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为载体,将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纳入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农村党员、各窗口服务行业等各类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积极组织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板报巡展、座谈交流、文艺演出、演讲及征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铺开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等“五进”工作,“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维护”思想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横县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五比五争”活动,市、县、乡镇三级共评比命名民族团结进步“五比五争”模范县、模范乡(镇、街道)、模范单位(企业)、模范家庭和模范个人达481个,形成了争当先进、争做典型的浓厚氛围。
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方面,横县积极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建设高素质的民族地区人才队伍。据统计,全县1164名科级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493名,占42.3%。全县17个乡镇少数民族干部配备率均达100%。
第二篇:用真情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用真情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海原县史店乡米湾村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村典型材料 在贫瘠的宁夏中部干旱带上,有这样一股清泉,它从汉族村庄流出,越过断崖,穿过草丛,一路欢歌,奔涌向前,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缓缓流淌而来,流入回族村的庭院、田野和林带,流入回族村每一个回回人的心田。
这就是海原县史店乡米湾村,一个回、汉杂居的山区村。米湾村辖10个自然村,全村有646户,3450人,其中回族135户,650人,党员58名。耕地总面积30200亩,其中水浇地3500亩;有退耕还林9501亩。有完小2所,教学点2处,水库2座,机井2眼。
多年来,该村把民族团结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将民族团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村“两委”班子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以群众性活动为载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促进了民族团结工作蓬勃发展。全村经济总收入实现了翻番,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带领全村回汉人民,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勤劳致富,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进步歌,成为海原县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凝心聚力谋发展 米湾村党支部一班人从思想深处深刻认识到,面对当前新形势和工作中诸多新任务,没有稳定的大环境,没有民族的大团结,本村经济要想发展就无从谈起,要切实维护好社会稳定,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前提是回汉民族团结一心。首当其冲就是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和“指挥部”的作用。为此,村党支部首先从狠抓自身建设入手,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制定完善并认真落实党支部及党员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村干部、党员在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使“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经常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村干部和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了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自觉性。“两委”班子有了凝聚力,群众有了向心力,回汉党员、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发展经济。2008年,米湾村荣获中卫市文明村称号;2009年,米湾村获得中卫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称号,村支部书记徐海涛获得海原县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称号;2010年底,米湾村党支部荣获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各项经济指标跨进全乡前三名。
以人为本讲民主
“我们这个村,回汉族之间一直很团结。即便有些小纠纷,村党支部也是一碗水端平,化干戈为玉帛,谁要是在回汉村挑起民族纠纷,党员干部首先不答应。”说这话的是村沟回族党员李进贵。多年来,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形成了共识:团结和睦才能促发展,因此大力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凡属村里的重大事项和涉及到村民切身利益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坚持交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讨论,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村集体公益事业等等,都由群众说了算。村支部、村委会带领群众精打细算,使用好每一笔集体收入,所有应用开支都交民主理财小组议事会把关、签字、盖章,大项开支交群众集体讨论通过。这种有事同群众商量,视村民为主人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全村回汉人民的积极性,老百姓的气顺了,心齐了,村里的事大家积极出谋划策,共同帮助推进落实,为加快米湾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患难与共显真情
米湾村的10个自然村里,其中有2个回族自然村,回族人口数占全村总人口的19%。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汉族群众抓住机遇,外出务工、经商,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相比之下,居住在大山里面的村沟、谢沟两个回族村,经济发展较慢,生产生活条件较差。针对这种发展不平衡状况,村“两委”班子成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提出“少数帮多数,先富帮落后,回汉共致富”的口号,并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他们先后把13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9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干部,让村干部“富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16名党员与32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县上、乡上的救济物资来了,优先发放给回族村子;优惠政策来了,优先照顾回族村子;工程项目来了,优先安排回族村子;外面投资来了,优先考虑回族村子。
村沟、谢沟的回族群众,生活在大山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长年干旱少雨,吃水难、行路难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这里回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针对这一难题,村“两委”班子从回族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入手,在破解难题上下功夫,想方设法为回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通过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积极努力争取,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县、乡、村多方筹集资金100多万元,为村沟、谢沟新修公路8公里,架设高压线路7.5公里,改造低压线路5公里,安装变压器1台,铺设引水管道5000米,建蓄水池2个、水窖51眼。在新修村沟、谢沟的公路中,由于资金紧张,人员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公路的正常施工。汉族群众听到后,便纷纷自发捐款、作义工,使工程提前顺利完工;回族群众的人畜饮水要从汉族居住的村子引下来,汉族群众主动出工帮助架设水管,并且无偿提供水源,使村沟、谢沟的广大回族兄弟告别了饮用水困难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行路难的状况,让回族群众切身感受到了汉族群众兄弟般的民族感情。在这一片蓝天下,回、汉两族互相尊重,有事相帮,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干群同心促和谐
“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邪气就压不住,正气就抬不起头,村干部的工作就无法开展,各项工作就停滞不前。”米湾村支部书记徐海涛这样说。为了使民族团结的思想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村“两委”在县委统战部、民族宗教局及史店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在团结、稳定、发展、繁荣的治村方针指导下,教育全体村民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族人民之间相互离不开”的信念,做到在民族风俗上、宗教信仰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村干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到“三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安排,精心组织;二是学习宣传到位,通过唱响“ 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活动落实到位,通过结合教育月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使民族团结的谐音唱响在每一个回汉群众的心中。此外,村里把矛盾纠纷作为突破口,建立了以无职党员为主体,老干部、老党员、村干部以及有威信的清真寺阿訇、乡佬等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积极开展工作。通过几年来的努力,过去的“积案”全部得以解决。同时,还建立了信息小组和信息员,让调解触角延伸至村组各个角落,使一般性矛盾纠纷解决不出村组。健全的矛盾调解机制,使矛盾纠纷显著减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们不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操干戈,乡亲邻里关系和睦了,为推进和谐米湾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
团结之花遍地开
人们赞美蜜蜂的可爱,那是因为蜜蜂用辛勤的劳动酿造了芬芳的甜蜜;人们讴歌劳动的光荣,那是因为劳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无尽的财富;人们感恩温暖的双手,那是因为这双手给了他希望和梦想。当我们看到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脸上洋溢着快乐的8 名贫困学子时,不仅会为这种场景而感动,更会感激于让这些贫困学子圆梦的米湾村“两委”班了成员。去年8月,对于米湾村来说,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村里为考上大学的8名大学生开欢送会,会上为每一名大学生发放1000元助学金,这在米湾村已不是第一次,为了让村里贫困的回汉族群众家庭大学生正常入学,村“两委”班子成员想方设法,多方筹集资金,每年如期为这些贫困学子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厚爱。
人们常说:没啥不能没钱,有啥不能有病。2009年,汉族村民李吉庭得了尿毒症,花费了近十几万元,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眼看着到了年关,别人家高高兴兴办年货,自已家里冷冷清清。正在一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村党支部书记徐海涛带着全村回汉群众的捐款8000元送老李的手中,让他们购臵年货,开心过年。村里的回族群众还给他家送来了油香、馓子和麻花等物品,李吉庭含着热泪激动地说:“感谢党,感谢帮助我的回汉族兄弟们啊!”
每年春节前后,史店乡苍湾村的回族群众都要举办农民运动会,在运动会的开幕式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便是米湾村汉族群众自发组织的秧歌队,他们踩着高跷,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赶来助兴。苍湾村村民李德宝说:“我们乡回、汉族群众关系历来很好。汉族有人家新生了孩子,更愿意在回族人家中为孩子认干亲。春节到了,回族群众会到汉族朋友家中去拜年,到了回族传统节日开斋节,汉族群众同样会向回族朋友贺节。”
米湾村还有一个生活细节很感人:不论是组织活动,还是娶媳嫁女,不论是一般聚会,还是出差旅行,回族办喜事,会请汉族朋友参加;汉族有嫁娶,也不忘邀请回族朋友。
致富路上手牵手
民族团结把人心和力量凝聚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米湾村的汉族群众素来擅长建筑装潢,他们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回族乡亲,“现在回族兄弟做的活跟我们一样好呢!”汉族村民杨志国说。谢沟村回族村民马黑目前几年日子过得比较拮据,在汉族建筑装潢业大户张成荣的带动下,马黑目也开始学习这行技术,现在家庭殷实、夫妻和睦,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频繁的经济往来,使回汉群众加深了理解,融恰了感情,增进了团结。
米湾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亩。为发展村里经济,让群众增收致富,结合土地产出低的实际,村“两委”积极研究,多方了解致富信息,并立足于本村实际,确立了发展农业和养殖业的思路,提出了以蔬菜种植温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围绕重点发展两个产业:建筑装璜业和小茴香种植业;新建一个养殖示范村:建立以李湾自然村为中心的养猪示范村;培育两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香水梨种植规模500亩,发展壮大温棚种植的“212”工作思路,团结务实,开拓进取,转变观念,勤政为民,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村有建筑装璜户56户,从业人员187人,年创收可达60万元,小茴香种植5000亩,预计创收40万元。今年又积极争取项目,修补了米湾至樊堡的渠道,落实了郝沟至小沟渠道的配套设施,在村沟、谢沟两自然村新建集雨场130户,帮助群众新建温棚20个,为特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该村积极推行便民服务工作,并秉承“热情、周到、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宗旨,以“心里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为服务理念,确保最大限度地使群众得到实惠,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民族团结共建和谐
民族团结共建和谐
学校:兴义市猪场坪乡丫溪田小学
年级:五年级
学生:陈琴
“56个星座,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每当听到这首歌,我的心情都会无比激动。为祖国的博大,为祖国的多姿多彩。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社会大家庭。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形成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形成了今天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民族——华夏民族。
蔚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点缀,才不会寂寞;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装点,才显得生机盎然。在祖国的大家庭中,我们只有互相依存,团结一心,才能构建永久的和谐。然而,部分心怀不轨者,在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下,在国际恐怖势力和分裂势力的支持下,制造了那一起起举国震惊的血案。一个个无辜的生命倒在恐怖分子的屠刀下,一个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在恐怖分子的袭击中支离破碎,昆明火车站暴恐案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但那站内的惨叫声仍回荡在耳边,恐怖分子这种疯狂砍杀无辜群众的行为,注定要遭受天遣。北京金水湾暴恐案,乌鲁木齐北街公园暴恐案……这一桩桩,一件件,一个个伤亡数据的报告,挑动着有良知的人们的神经。暴恐分子究竟想要干什么?他们一次次在公共场所滥杀无辜,究竟想要干什么?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制造恐怖,制造分裂!他们的行为天理难容。他们破坏祖国安定团结,经济稳步发展局面的幻想不会实现。
自古以来,我国都非常重视民族地区发展。建国以来,我国在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体现了国家对于民族地区的宽容、开放态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育、医疗、卫生等惠及民生的工程稳步推进。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加大了对于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西部地区的面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一条条铁路、高速的贯通,使得西部地区的物资以更便捷地输入内地,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这都是各民族同胞共同努力,团结奋进的结果。
祖国的繁荣,离不开稳定,祖国的发展,离不开民族之间的精诚团结,人民的生活和谐安康离不开民族的团结。民族团结是遵纪守法,是民族之间互帮互助,是和平友爱,是爱国爱家。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使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红吧!
第四篇:浇灌民族团结之水 喜结民族团结之花
浇灌民族团结之水 喜结民族团结之花
和静第八小学申报民族团结师范校先进材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30多年的辛苦历程,30多年的精心浇灌,民族大团结之花已开遍了“旅游之乡”协比乃尔布呼乡。作为民族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发展民族教育的中坚力量的第八小学(原协比乃尔布呼乡中心校),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向学生浇灌民族团结之水,精心培育学生,为构建和谐社会奏响民族团结的最强音。
协比乃尔布呼乡中心校始建于1978年,校园占地面积3千余平方米,现有教学楼一栋,宿舍楼一栋,12个教学班,300多名学生,40多名教职工,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环境优雅怡人。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祖国要统一,民族要团结,就要从学生最基本的民族意识抓起。始终坚持开展民族常识教育活动,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第八小学坐落在多民族聚居之乡——协比乃尔布呼乡,学生大都来自该乡的各个自然村队,维、回、汉族学生占主流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共同组成。这个维、回、汉相融的集体,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加强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民族团结,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形成了维、回、汉学生相互关爱,彼此尊重,共同进步的良好校园氛围。
学校领导意识到作为民汉合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为加强各民族团结,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民族常识教育。并按党中央的要求,我区区情,州教委、县教育局的文件精神,积极开展民族常识教育,上好民族常识课,纳入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并视其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为此,各校精心安排每个学期课程的实施方案,制定好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真正做到了将民族常识课纳入到课程表中。
二、与德育结合,突出爱国主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根据中央精神,具体贯彻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要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区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特别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重点,与德育教育紧紧结合在一起,做到了四讲:一讲祖国悠久的历史,使学生知道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二讲祖国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居世界第三位。三讲祖国物产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四讲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56个民族和睦的大家庭,13亿多人,居世界第一。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讲话、民族团结的宣传图片,庆 “国庆”等机会,结合民族常识向学生介绍祖国的日益强大,新疆的日益富强。我们还通过开展民族常识知识竞赛 “我爱协乡”有奖征文等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使爱国主义教育有了坚实的落脚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教学中围绕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民族互相离不开这个核心。我们做到了四讲:一是讲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疆域。二讲,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三讲,各民族人民共同保卫着祖国的领土完整,维护着国家的统一。四讲,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协乡维、回、汉族人民共同建设我们这美好的家园。
三、与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突出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在民族团结教育教学中注意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注意渗透民族常识的教育。如语文、新疆、综合、民族团结等学科都可以渗透这方面的教育。结合音乐课学习认识到手鼓、都塔尔、冬不拉等乐器都是少数民族人民创造出来的,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课上,押夹、拔河、摔跤、民族团结接力等都列入了教学内容,使学生直接参加一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在与美育及其它活动的结合上,利用美术课及兴趣小组学习绘画,学习少数民族的手工制作,学生动手学习制作简单的少数民族工艺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此外也同主题班队会结合,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和静县第八小学 2011年5月20日
第五篇:民族团结之花
盛开的民族团结之花
城关回民第二小学 窦芝娟
盛开的团结之花
仰望无垠的蓝天
红日已从东方升起
清风拂面 感受着这千年古地、西部明珠的魅力
看,那为梦想齐聚狂欢的火花
听,那为团结共相举杯的傲歌
其乐融融,永不停息
这花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这歌是一股股旺盛的人气
从中央政策向西倾斜,到对口省市无私援助
从走出去请进来以诚招商,到调动各方积极性发展特色经济
精准扶贫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热火朝天
从爱民基层干部田霞感天动地的事迹
到县城拾金不昧的回族老人
从42年来身背药箱,用双脚走遍玛曲草原
为成千上万的藏族同胞送医送药的“草原曼巴”王万青
到对党忠诚、为民尽责的藏族干部毕世祥
事实见证了,见证了融融的民族团结情谊
我的兄弟和姐妹 团结给你一个拥抱
看各族人民亲如一家人 幸福祥和最可靠
我们共赞洮州儿女 跨越三江五岳 我们同唱锦绣中华
多情的眼眸 那是藏族姑娘的歌舞 粗犷的声喉 那是来自广阔草原的雄姿与气概
清清湖水 映月影
梦云乡里 梦团圆
月光悠悠跨越了千山万水
临潭人民写下了共同的心愿
水波漾漾 连接着各族儿女
团结碑上铭刻着共同的誓言 请把快乐之帆扬起
让我们共渡团结之海 请把真诚之水浇下
让岁月结下团结的果实
不管什么时候 无论身在哪里
只要生命之花盛开 我们就会永远在一起
哪怕相隔万里 哪怕时光流逝
也销蚀不了我们的爱 团结之树永远屹立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看今朝,旖旎风华秀;
在这世纪的舞台上临潭儿女正书写着旷古辉煌
在这苍茫的天地间 魅力大地在勃发着震世奇音
腾飞了青春梦想 放飞了和谐繁荣
听啊!我们正用歌声唱响民族团结情
看啊!各族兄弟姐妹和谐共荣
我们深爱着临潭 深爱着临潭这片土地
让我们心连心,手挽手,为民族的安定团结贡献自己的一片爱心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携手共进 让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和行动浇灌一朵朵民族团结之花
让盛开的民族团结之花
在临潭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永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