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劳模--杨军同志先进事迹

时间:2019-05-13 14:0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昆山市劳模--杨军同志先进事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昆山市劳模--杨军同志先进事迹》。

第一篇:昆山市劳模--杨军同志先进事迹

昆山市劳模--杨军同志先进事迹

自1992年调入昆山电视台,走进新闻演播室那天起,杨军就与电视新闻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十六年过去了,杨军对新闻事业的热情不但丝毫未减,反而与日俱增。在旁人看来,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每天在明亮的聚光灯下,衣着齐整地端坐在主持台前,将人们所关注的一条条热点新闻用标准的普通话播报给观众。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在幕后为之付出的艰辛和汗水。92年建台之初,通过层层考试,杨军进入昆山电视台。对于半路出家的他来说,面对全新的职业,困难可想而知。但杨军没有气馁,因为心里始终有个信念在支撑着,那就是要做就做最好的!为了说一口流利的标准普通话,杨军坚持每天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并向电台同行虚心请教,努力纠正方言和发音。

电视新闻播音员不仅要具备很高的普通话水平,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形象和气质。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杨军就自己学习、琢磨中央台、省级台新闻播音员的表情、神态和播报方式,从中摸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播报方式。他还先后参加了北京广播学院等专业院校的学习。通过学习和锻炼,杨军的业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以来,杨军主持的《昆视新闻》节目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曾有人做过统计,在人类现今所从事的各类职业中,记者这个行当的人均寿命排在最末一位!虽然这一结论的科学性 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记者职业的艰难。做新闻,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讲究新闻的时效性。因此,经常有一些重要新闻在新闻节目即将播出之时才刚刚制作好;也正因为如此,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每天基本上都是晚上七、八点钟才能下班,晚饭也都要很晚才能吃上。然而,杨军深知,从事新闻工作就意味着要经常放弃节假日,放弃休息时间,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16年的主持人生涯里,杨军很少能够准点回家吃上晚饭,也从没有与他远在徐州的母亲吃过一顿年夜饭,对家人常常感到十分歉疚。

为了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对每一档新闻杨军都十分认真地予以对待;对每一份稿件他都要反复熟悉,争取熟读和理解,根据稿件的内容准确把握表情和语气,保障新闻的严肃性。因为在工作中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反复提醒自己要更细致一些,再认真一点,多年来杨军没有发生过一起错播失误,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在新闻演播室做口播,一年四季都要求穿西装打领带,甚至寒冬腊月也不能加件毛衣,否则就会显得臃肿、不精神。现在虽然随着单位工作条件的改善,冬季做口播时工作环境已有所好转,但到了盛夏时节杨军却不得不要忍受酷热。在录制节目时,为了没有杂音必须关闭空调,此时十几盏聚光灯打在身上,一档口播下来,浑身上下早已被汗水湿透。长期繁重的播音工作也使杨军患上了咽炎、声带小结等职业病。

除了做好自己本职的新闻播音主持工作,杨军还主动为编辑把好新闻关。通过经常性的采访并认真学习各类文件,他主动去了解当前全市正在开展的各项工作,熟悉各级领导姓名、职务和分工以及国际国内形势和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杨军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他的努力使他能在播音环节上发现一些新闻稿件的问题,并及时与责任编辑沟通,从而在自己的工作环节中为新闻稿件再把一道关,尽量避免差错的发生。由于人员数量的客观限制,县级电视台并不像大台那样,每项工作都由专人负责,工作人员往往要身兼数职,担负多项工作任务。因此,县级台的主持人还要具备记者、编辑、制作的能力。在完成每天新闻主持工作的同时,杨军还要完成一定的新闻采访、现场出镜等任务,有时还要承担一些大型新闻节目主持的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自身的不懈努力,如今,杨军已经能胜任各项新闻业务工作,曾先后主持《昆视新闻》、《体坛纵横》、《财经报道》等新闻栏目,并主持了大型新闻行动《走在新农村建设的前列》和广东顺德等大型新闻报道,因为成绩突出先后多次被评为昆山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局优秀共产党员。他参与创作的新闻稿件还先后获得省市新闻创优一、二等奖。

此外,在努力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杨军也很注意向新同事传授他的工作经验。在他的传、帮、带下,多名电视台新进员工的业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十多年来,随着新闻关注度和影响力的提高,杨军在昆山市民中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他不敢沾沾自喜,而是以身作则,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因为他知道,群众对他的热情和认可,是因为他代表的是昆山电视台的形象和新闻的权威性。杨军常常告诫自己,一言一行都要谨慎,决不能以“名”谋私。

从昆山电视台建台至今,杨军经历了昆山电视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也目睹了昆山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作为一个昆山人,杨军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骄傲的 是,昆山的发展有他贡献的一份心力;自豪的是,他是一名昆山电视人,还将继续为昆山的发展添砖加瓦,为昆山广电事业的进步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二篇:于军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于军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于军同志作为从事环境地质研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长期工作在艰苦的地质行业一线,刻苦钻研,严谨治学,求实创新,多年来共主持完成中国地质大调查项目、省部级合作等重大项目五项,在地面沉降灾害评价、机理分析、模型预测、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为长江三角洲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的防治、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长期以来过量开采地下水引发严重地面沉降地质灾害,成为影响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学科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有效防治地面沉降灾害,成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摆在地质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地面沉降具有发生初期不宜察觉、发展过程持续时间长、危害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尤其是地面沉降预警预报更是国内外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极具挑战性。就是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于军同志毅然承担起了当时江苏地矿行业经费投入最大、目标难度最高、运作情况最复杂的部省合作项目“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预警预报工程”。在他的带领下,历经数年的努力,终于在苏锡常地区建成了以分层标、基岩标、GPS标石为基础构架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使长三角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从无到有发生了根本性改变。2006年该同志负责完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域)地面沉降地质结构模型研究”项目,又成功将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拓展到江北扬、泰、通地区,并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实现了地面沉降分层标、基岩标自动化监测,建立了地裂缝自动监测站、苏锡常地面沉降监测预警中心,使得江苏省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水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为地面沉降防治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多年的生产科研实践,使得该同志在学术理论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突破,主要表现在:针对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研究现状,提出了利用“区域分解”方法建立地面沉降预警模型的研究思路,并最终成功在该地区建立了区域地面沉降耦合模型,开展了较高精度的地面沉降预测预报;在地裂缝灾害预测研究上,运用GIS技术建立了典型地区地裂缝成因机理空间分析模型,并综合考虑地面沉降、地下水水位、基岩面起伏形态、古河道分布特征、地表岩性特征等因素,以GIS空间叠加分析为手段,成功进行了地裂缝易发区预测;在地面沉降信息系统研究中,利用ArcObjects中的ComGIS组件和ActiveX控件技术,使3S数据信息在所建立的信息系统中实现了无缝结合及多模型系统的综合集成。

该同志根据大量实际工作经验和理论分析所提出的苏锡常地区地裂缝成因类型划分,对于深入研究该地区地裂缝成因机理、预防预测地裂缝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用GIS平台自主开发的地面沉降预警预报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促进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提高自动化监测、分析预测水平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依托虚拟现实技术(VRT)建立的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地质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型,为深入分析地面沉降机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技术平台。该同志的上述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的地质灾害前期论证工作(如京沪高铁江苏丹阳——昆山段地面沉降专题研究、苏通大桥地面沉降稳定性评价、西气东输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7年以来,该同志作为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首位入站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的高端人才,一直致力于地面沉降风险管理研究,提出了实现灾害最小化、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发展目标的地面沉降风险管制模式,从收益、成本、风险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研发了地面沉降风险管理评价模型,在技术、经济、社会等多方面为决策者提供了制定相关防治措施的综合支持,使江苏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灾害的防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方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正是由于该同志的突出成绩和表现,先后被评为地质调查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2005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评为“国土资源青年科技骨干”,同年被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特聘为硕士生导师,2006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全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同年当选中共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333高级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先后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2008年,该同志入选中组部、团中央第九批博士服务团,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挂职锻炼。挂职期间该同志始终牢记中组部、团中央对博士服务团成员提出的“了解国情,服务地方,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要求,虚心学习、积极工作,自身综合素质及能力得到了良好锻炼和提高,为支援国家西部大开发做出了应有贡献,得到恩施州委、州政府和共青团恩施州委的高度评价。

近些年来,该同志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合作编写出版了《苏锡常地裂缝》学术专著一部。2005年该同志应邀参加了第十届东北亚地区地质环境学术研讨会(韩国)、第七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上海),并在大会上用英文做学术报告,在国内外同行中产生积极影响和广泛好评。2010年该同志关于“地面沉降地质结构虚拟现实模型”的研究论文又被第八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墨西哥)接受,并特约在大会上做演讲发言,体现出现今我国地面沉降研究的较高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第三篇:xx同志先进事迹(省级劳模)

甘于奉献一心为民

——记新港镇荷塘村党总支书记陈邦斌同志先进事迹

[个人简历]陈邦斌,男,汉族,1961年7月出生于新港镇荷塘村,大专学历。1980年1月参加工作,199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担任新港镇荷塘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走进庐山区新港镇荷塘村,一栋栋楼房在阳光和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宽阔的水泥路贯穿于各个村落,境内的沿江工业基地一片繁忙……,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这便是在小康路上高速前行的荷塘村。

“陈邦斌书记,真是我们的好书记,是我们致富的领路人,为我们谋福利,做实事……”当我们走进新港镇荷塘村,各种对陈邦斌书记的肯定之声不绝于耳。陈邦斌同志是村党总支的书记,更是一名普通的村民、平凡的党员,是一个在农村基层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的农村干部的典型代表。他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为人民着想的感人事迹在荷塘村的老百姓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1998年前陈邦斌同志在当时效益非常好的新港砖瓦厂担任厂长,当时已是当地的有名的能人。2000年陈邦斌被新港镇党委、荷塘村村民慧眼“看中”,一致推荐当了村支部书记,这一做就是十年。十年来他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引领全村人民奔小康,团结和带领广大村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发展,使全村连续多年保持了班子稳、人心齐、村内经济发展、村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2004至2006年,以陈邦斌同志为核心的荷塘村党支部被评为九江市“五好党支部”,2007年被中共庐山区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陈邦斌同志本人连年被评为庐山区“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还被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

心系群众,为百姓谋利

陈邦斌同志自担任村“两委”要职以来,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满意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

标准,处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里,把个人利益臵之度外。

“一个共产党员,必须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间。”这是写在陈邦斌笔记本上第一页的话。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陈书记非常关心村里的困难户、五保户、低收入家庭。在村里,陈邦斌在制定帮扶特困户、带动帮扶对象脱贫的方案时,制定了每个党员负责一户、支部书记负责两户的方案,并要求党员们每年必须为帮扶户解决一到两件实实在在的困难。从2000年他上任伊始,每年逢年过节都会组织村两委的党员村干部们去低保户、五保户、孤寡老家人中送温暖,给这些低收入村民送去生活用品,给孤寡老人打扫卫生,连续多年每人100元用于慰问和资助。每年重阳节还把孤寡老人接到村办中过节。用陈邦斌同志的话说,当村干部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为党委和政府分忧。

理清思路,领村民创业

荷塘村紧挨九江石化总厂,距市区仅8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城郊村,交通便利,经贸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陈邦斌同志清醒地认识到,要将荷塘村建设成为小康村,就必须充分利用近厂靠城的优势,依托厂矿,服务厂矿。“兴三产、活个体”是以陈邦斌为核心的村党总支为增加村名收入、促进村民就业而提出的一条有效措施。村党支部大力支持和引导村民发展第三产业,为厂矿职工提供绿色环保的蔬菜、大米等食品,切实增加农业收入。陈邦斌同志通过多方努力为村民在九江石化总厂第五生活区争取到门店、摊点的经营权 100多个,解决村里许多老百姓就业难、增收难、致富难的问题。农业稳村、商业活村、工业强村。为增强村级经济发展后劲,陈书记带领的村“两委”积极配合镇党委、镇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协助镇政府成功引进了诺贝尔陶瓷、科茵格沥青、嘉盛粮油等过亿元项目。

城东港区落户新港镇后,陈书记就经常思考如何安臵本村的失地农民,怎样依靠城东港区这棵“大树”为荷塘村失地农民谋

求就业岗位。在过去的两年中,他先后在荷塘村周边的诺贝尔陶瓷,嘉盛粮油,科茵格改性沥青公司、中粮集团等企业谋求岗位260多个,帮助村里260多名失地农民解决就业难的问题。2009年,陈邦斌同志与诺贝尔陶瓷公司协调,成功帮助荷塘村物流有限公司下属的装卸队与诺贝尔陶瓷签订用工协议,一次帮助10多名农民就业,农民月收入在1000—1800元。

在如何发展集体经济的问题上,陈邦斌同志一直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2009年,在镇、村的共同努力下,荷塘村村的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年收入达到148万元,与2008年相比,翻了一番,净增80多万元。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他针对村集体闲臵厂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引进了涂料厂、塑料厂,盘活了村级闲臵资产,每年增加租金1万元;新建40多个商业门面,使得每年存集体收入增加15万元;还投资30万元与其他村合资建设厂房出租,建成后村集体厂房租金每年可达到8万元。在未来几年内,陈书记计划在未来几年中,在荷塘村修建起一条饮食一条街,以带动荷塘村的商业发展。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陈邦斌同志带领全村人民共同致富过程中的真实写照,“让全体村民奔小康、让荷塘村庄更富裕”是以陈邦斌同志为班长的村两委人员不懈奋斗的目标。用村民们的话来话,陈书记就像是一列火车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载着村民更快驶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第四篇:xxx同志省劳模先进事迹

省劳模xxx同志先进事迹

xxx同志现任xxxxxxxx公司维修站站长。该同志不仅具有精湛的设备维修技术,更有不怕苦脏累的奉献精神。在港口设备维修管理这个工作岗位上,他带领全站干部职工勤奋扎实工作,创新管理模式,刻苦钻研维修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技术进步,有力促进生产安全,为港口装卸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多年来,他所带单位、班组多次荣获集团公司“先进集体”、“安全优秀班组”、“先进班组”等称号。

xxx同志自调到第xx公司维修站后,加强学习,虚心请教,深入现场,经常冒着严寒、顶着烈日在五十多米高的门机爬上爬下,及时摸清门机各个部位的技术状况,迅速掌握了各类新型机械的维修技术,并在公司举办的技术比赛中多次名列前茅;面对装卸机械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他带领人员会同技术部门夜以继日地攻关,解决了“装载机发动机水温过高(水滚)、机体串气和水入油池”、“推耙机发动机水温高、打无转向”等一系列长期困扰公司生产的难题,并为公司节省了巨额外修费用,同时也给全站维修人员上了堂技能培训课,有效提高了全站维修技术水平。

他率领维修人员积极开展机械常规修理和项修,大力开展降耗节支活动,及时组织现场抢修,确保装卸生产需要。仅2011年,就完成门机2♯变幅套筒、6台装载机、3台铲车、1台轮胎吊1台、8台装载机变速箱等机械设备的项修,完成各类机械设备修理957台次,有效地确保了机械设备良好状态。特别是在门机2♯变幅套筒改造工作过程中,利用尼龙材料代替原来的合金铜材料,将所有变幅套筒导向套易磨损的问题成功解决,为公司节约了成本。他始终倡行修旧利废,为公司压缩生产成本,仅仅2011年,他所在维修站就修复旧钢丝绳114条2020米、旧托辊108条、旧耦合器6台、旧加力泵21个、旧制动钳69个等,为公司节约配件费用开支约33.43万元。

在站务管理中,他以身作则,坚持做到:苦脏累活走在前,利益荣誉不伸手,文化技术带头学,员工困难多关心。他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并健全各类台帐管理记录和值班工作日记,实行站务公开。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传、帮、带活动,提升员工综合素质。2007年,在流动机械修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将原一个班拆分为两个班,修理质量、效率直接与工资挂钩,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在他的带领下,整个维修站形成了团结友爱、和谐稳定的氛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第五篇:杨伦同志先进事迹

杨伦同志先进事迹

杨伦,男,汉族,辽宁锦州人,2003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武警上士警衔,现任双鸭山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执勤中队长助理。入伍以来,杨伦同志始终战斗在灭火救援一线,不畏艰险、奋勇冲锋,圆满完成了各项灭火救援任务。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2012年被共青团黑龙江省委评为“黑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多次获得各项荣誉,2013年6月,被评为“最美消防员”。

一、苦练本领,精通业务,夯实灭火救援战斗基础 入伍之初,杨伦虽然有一米八的个头,身体却非常单薄,许多人都担心他无法承受得了高强度的训练,但他却用自己坚强的毅力打消了领导和战友们的顾虑。只要一上训练场,杨伦就像一只小老虎一样勇往直前,为了掌握一个动作要领,他总是反复练习,从不叫苦叫累。为了打牢业务基础,体能训练时杨伦总是最先开始、最后结束,俯卧撑、仰卧起坐成百地做,负重下蹲成百地压,负重长跑从不马虎。大家练时,他抢着练,别人休息时,他接着练。全身一次次的酸痛,换来的是体质一天天的增强。有了良好的体质保障,他对业务训练更加投入。每次训练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手上的老茧皮换了一层又一层,他从没叫苦喊累。勤练、苦练加巧练,杨伦的业务成绩很快就在同批战士中脱颖而出,一年以后,他从一个头重脚轻底子薄的新兵,成长为一名精通业务的合格消防战士,并被破格提拔为班长。在打造消防铁军活动开始后,杨伦又主动申请加入铁军攻坚组,并立下军令状,一定在铁军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近3个月的高强度训练中,他刻苦训练、挑战极限,不断提升自身的体能素质和业务技能,实现个人能力的飞跃,强化了顽强的铁军精神、掌握了全新的训练方法。近年来,随着职能使命的拓展,部队装备大量高精尖的特勤器材,为了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器材,杨伦对每一件器材都认真研究、练习使用。特别是有些进口的装备,连说明书都是外文,杨伦就查词典、请外语老师翻译,自己再按照说明书摸索着使用,现在,部队装备的8大类60多种数以千计的侦察、救援、破拆、照明器材他都能够熟练操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与装备的合力。

二、冲锋在前,敢打必胜,在危难中解救群众生命 当兵就要打仗,而且还要打胜仗,这是杨伦心中始终坚持不变的信念。入伍以来,杨伦先后参与灭火救援战斗1000多次,特别是他所在的特勤中队,承担着全市的急难险重任务,而他作为执勤中队长助理,更是每一次战斗都冲锋在前。2010年5月21日,双鸭山市建龙集团硫化车间发生火灾,正在生病的杨伦刚从医院输液归队,听到出警命令后,顾不得生病的身体,迅速穿上战斗服登上车赶往现场。火灾现场一片狼藉,火光冲天,硫酸等化学物品在大火的烘烤下随时

可能发生爆炸,情势万分危急。杨伦毅然请缨,冒险深入一线作战,面对肆虐的火魔,他毫无惧色,忍着高温与大火搏斗了近1小时并最终扑灭大火。2012年10月15日7时52分,双鸭山市集贤县自来水公司第二净水厂办公楼发生坍塌,有8名人员被埋压。坍塌事故现场,楼板和瓦砾全部坠落于长13米、宽8米范围内,形成了高约2.7米的建筑废墟。东侧残存的山墙随时可能发生倒塌,西侧办公楼墙体也已变形,悬挂着残存的楼板,随时都有坠落并引发西侧办公楼垮塌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杨伦又冲在了最前面,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开展救援工作。由于不能动用大型机械,他只能用双手不停地挖掘、搬运,手套很快就磨穿了,手指磨破了,鲜血染红了砖石,但救援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止。12时30分,杨伦在探测位置发现了1名被困人员,迅速用凿岩机打开了一个高约40公分、宽约60公分的洞。随后,他戴着抢险救援头盔,倒立着身体一点点地往里挪。行至1米处,木方和钢筋挡住去路。杨伦冒着被砸伤的危险解下头盔,试图向前推进,可是宽度仍然不够,肩膀还是没办法过去,狭小的空间弥漫着木屑、灰尘,杨伦的眼睛早就迷了,眼皮被眼睛里的异物磨肿充血,耳朵里也塞进了小碎石和木屑,但他对这些都全然不顾,他一边不停用手挖掘砖石,一边和被困者聊天缓解其紧张情绪,并最终在13时28分将生还者顺利拉出废墟,这场战斗中,杨伦和战友们先后挖掘出6名遇

难者遗体,抢救出2名生还者,最后一名生还者被救出时,距离事故发生已经10几个小时了。

三、不畏生死,临危不惧,展现消防官兵道义担当 入伍以来,杨伦参加了2005年哈同公路特大交通事故救援、2006年五环体育馆火灾、2007年建设路工地塔吊倒塌救援、2010年卧虹桥车辆事故救援、增援大兴安岭森林大火、增援伊春乌马河鞭炮厂爆炸事故等大型灭火救援战斗,先后从水中、高空、高速公路、井下救出遇险群众30余人。特别是在2010年3月29日岭东区旱井救援中,杨伦先后三下深井、与死神较量,最终将被困群众救出。事故当天,青山社区暂住居民张振清不慎坠入旱井,该旱井深约30米,上半部为方形,直径1.5米;下半部为圆形,最窄处直径仅为0.6—0.8米,井内氧气含量不足。张振清坠井近1个小时,先期赶到的120急救人员将一个医用氧气袋扔入井中以维持其生命。在做好个人防护后,杨伦携带救生绳索和安全腰带,利用全身辅助吊带下井,因井下10米左右十分狭窄,佩戴空气呼吸器无法深入内部,杨伦重新返回地面,将空气呼吸器换成医用便携式氧气袋别在腰间,第二次深入井内开展救援。到达井底后,杨伦发现先期投放氧气袋内氧气已经用完,张振清因缺氧意识开始模糊。为挽救张振清生命,杨伦将自己的吸管给他呼吸,并解下安全带,准备给张振清系上。就在此时,张振清情绪开始焦躁,紧紧抱住杨伦不放,使救援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下去。由于缺氧,杨伦突然感到呼吸困难、四肢渐渐无力。在接到绳语求救信号后,地面官兵迅速将杨伦拉至地面,杨伦已经昏了过去,浑身无力瘫倒在地上。井底缺氧是这次救援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杨伦的意识刚刚清醒,就建议指挥员向井底送风,加速空气流通。鉴于杨伦的身体状况,指挥员准备派其他官兵下井救援,此时,杨伦经过吸氧已经恢复了体力,他再三请战,强调自己熟悉井下情况,并且与被困人员有过接触,容易安抚被困者焦躁的情绪,且在攻坚组中自己的灭火救援经验最丰富、综合素质最好,完全可以胜任救援工作。在得到指挥员同意后,杨伦第三次下井救人,并最终将被困群众安全救至地面。

四、播洒大爱,传递文明,亲力亲为促进社会和谐 在完成灭火救援任务的同时,杨伦还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与驻地群众建立了亲密无间的鱼水深情,用自己的满腔赤诚抒写了新时期消防军人爱民为民的博大情怀。在尖山区朝阳社区,有一位伤残老军人杨富,贫困无依、百病缠身,生活非常艰难。2005年,杨伦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去看看老人。走进老人低矮破旧的屋子,看到老人清贫的生活,杨伦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消防兵灭火救援是为了群众安全,让群众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不也是自己的责任么?从那以后,每逢休息日、节假日,只要一有空闲,杨伦就去看望老人。帮助老人洗衣服、打扫房屋,陪老人聊天,还用自己

节省的钱给老人买水果和日常生活用品,老人的小屋从此有了生气,时常还会传出老人幸福的笑声。杨伦还通过一切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群众的爱,不断积累社会和谐的正能量,他先后在家乡锦州、哈尔滨、双鸭山义务献血近20次,总计献血7000余毫升,并在每次献血后留下联系方式。2011年11月23日8时,特勤中队的值班室接到双鸭山市中心血站打来的求助电话,一名患者急需A型血的血小板进行手术和化疗,请杨伦给予支援,这一情况异常紧急,若不及时帮助解决,该患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由于采集血小板需要验血、分离等程序,时间较长,而且血小板要相符,合适捐献者很少,由于病人病情刻不容缓,市血站为此在双鸭山地区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地寻找合适的捐献者,而杨伦符合要求。得知情况后,杨伦紧急赶到双鸭山市中心血站,主动捐献血小板救助患者。经过三个小时的化验、采血分离,从杨伦同志所献血液中采集了1个单位的血小板捐献给患者,经过专业的处理,患者当日即输上救命血。2012年5月29日上午,在外出办事返回的公交车上,杨伦发现有小偷已经把手伸进了一位老人的口袋里,他抢前一步,一把抓住了小偷的后衣领,小偷见被发现,想夺门而逃。“快关车门!马上把车开到派出所!”杨伦立即做出反应,在司机师傅即将关闭车门的一刹那,有几名疑似小偷同伙的人使劲拥挤接应,那名小偷竭力挣扎,最后衣服被挣断,落荒而逃。

2013年3月20日,中央电视台启动了“寻找最美消防员”大型公益活动,活动持续了两个多月,在新闻联播等多个栏目展播了20名候选人先进事迹。在网络评选、媒体寻找、群众推荐的基础上,活动评委会评选出了10名“最美消防员”和10名“特别关注消防员”,在6月14日举行的颁奖典礼上,杨伦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最美消防员”的奖杯,他用自己的执着付出赢得了社会群众的最高赞誉。

下载昆山市劳模--杨军同志先进事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昆山市劳模--杨军同志先进事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杨苗苗同志先进事迹

    杨苗苗同志先进事迹 杨苗苗是蚌埠巿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107路(苗苗线路) 负责人兼1060号车(原102路1451号“共产党员示范车”、“十佳红旗车”、“苗苗车组”)驾驶员,中共党员。......

    杨红同志先进事迹

    无悔的追求---记凤翔县陈村一中青年教师杨红杨红,男,1975年5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在凤翔县陈村镇第一中学任教务主任。参加教育工作14年来,杨红老师爱岗敬业,勤奋育人,追求......

    徐其军同志先进事迹

    徐其军同志先进事迹 谁都希望到城市工作,可他却偏偏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到偏僻山乡教书; 谁都希望有一个相知相爱的终身伴侣眷顾自己,可他却偏偏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毅然决然地......

    学习杨学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杨学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013年10月22日) 杨学,男,中共党员,木老元乡人大代表、龙潭村村民委会委员、姜寨一组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2013年9月以来,施甸县境内持续降雨,地......

    关于学习杨学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 副本

    关于学习杨学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对杨学的了解,杨学,男,中共党员,木老元乡人大代表、龙潭村村民委会委员、姜寨一组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2013年9月以来,施甸县境内持......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杨善洲(1927.01—2010.10),男,汉族,1927年1月生,云南施甸人,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原任保山地委书记,19......

    杨仁泉同志先进事迹

    杨仁泉同志先进事迹杨仁泉同志现任天柱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1988年从贵州民族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法院工作。从事审判工作23年,秉公执法,忘我工作,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信念......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范文大全

    一个共产党人的一辈子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 他走了,就像一个操劳了一生的老农民一样,走了……身旁留下一顶草帽,一把砍刀,一支烟斗;身后留下一个依然需要刨土取食的家,家里有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