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陈燕萍工作法的价值取向及实践功能
试论陈燕萍工作法的价值取向及实践功能
随着陈燕萍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的隆重举行,陈燕萍的名字在中央各大媒体、各大网站频频亮相,吸引了无数受众和网民的视线,陈燕萍“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诉求、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查清事实、用群众接受的语言诠释法理、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化解纠纷”的工作方法也迅速在全国法院干警中流传开来。在推动社会矛盾化解、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公正廉洁执法的大背景下,及时研究陈燕萍工作法的价值取向,分析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功能、意义,对于进一步扩大陈燕萍先进事迹的社会影响,继续深入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有效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显得十分现实和必要。
一、陈燕萍工作法的时代特征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自然村落向城镇、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型关键期。旧有的秩序和利益保障机制被打破,而新的秩序和利益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处在新旧交替阶段的农民正经历着转轨变型带来的世大阵痛。各种利益碰撞、矛盾冲突纠集在一起,婚姻家庭继承、人身损害、民间借贷等传统纠纷以及土地经营承包、拆迁安臵补偿、房屋租赁、加工承揽等新型矛盾如潮水一样涌入处在化解社会矛盾最前沿的人民法庭。毛泽东同志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一文中指出:“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陈燕萍作为江苏中部地区靖江法院江阴园区人民法庭的一名法官,她以14年丰富的基层司法实践,怀着对人民群众深厚、淳朴的感情,不断总结,不断发现,不断创造,摸索出一套体现司法为民宗旨、贴近农村发展实际、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方法,其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1、继承了“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审判方式是革命战争年代革命根据地形成的司法工作方法,其特点是“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就地解决,调解为主”。陈燕萍科学地继承了这一司法工作方法,在处理相邻关系、土地承包合同等纠纷过程中,坚持深入现场,实地勘查,了解情况,现场办案。
2、打上了社会主义法治的鲜明烙印。陈燕萍办案,依据的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的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条文规定,彰显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其行为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3、倡导的是社会主义优良风尚。我国几千年华夏文明,留下了不少优秀的文化遗产,以及以“仁爱、自强、谦和、忍让”为代表的优秀品格和善良风俗,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封建迷信残余遗留下来。陈燕萍以其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全面把握,通过个案的有效审判,坚决破除含有封建残余的陈规陋俗,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促进了乡村的精神文化建设。
4、体现了能动司法理念。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是司法界长期争论的一大难点、热点问题,陈燕萍以自己生动的实践,坚持“还百姓以公道”的朴素思维,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深入查访事实,积极指导举证,严格审核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尽最大努力追求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统一,用行动成功地回答了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难题,生动地体现了能动司法的指导思想。
二、陈燕萍工作法的价值取向
陈燕萍作为一名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基层女法官,其探索形成的“四群”工作法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体现出明确的价值取向。
1、“四群”工作法的理论价值:新时期人民司法必须继续坚持走群众路线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几十年来,我们坚持群众路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成功地把全国人民引上了富民强国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人民司法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这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司法的属性决定的。司法工作是一项与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工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人民司法制度发展、壮大、成熟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区别于其他任何司法制度的一个根本标志。然而,前一阶段,受西方法律思想的影响,一些人要求法官脱离群众、远离群众,要做“孤独的贵族”、“法律王国里的国王”,于是,一些群众无法理解、难以执行的《规则》、《规定》相继出台,个别违反民意、伤害群众的感情的裁判也时见报端,司法受到的质疑越来越多。陈燕萍作为一名党员法官,她没有机械地执行那些《规则》、《规定》,而是从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出发,一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使司法深深根植于群众之中,成为群众听得懂、弄得清、信得过的法律活动。
陈燕萍坚持从群众到来,到群众中去。陈燕萍清楚,基层才是最能贴近群众,最能与群众融入一体的地方,农村的百姓更需要司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陈燕萍愿意接近群众,走近群众,即使是面对因身体瘫痪而不能行走的当事人张强,尽管张强的家狭小、阴暗,又脏又臭,她也没有丝毫嫌弃,而是主动上门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重新燃起张强生活的希望;面对81岁的孙广福老人,她想方设法帮他做工作,协调其与妻子和继子的关系,多次自掏腰包为老人买饭、买车票,最终帮他彻底解决了家庭矛盾。在陈燕萍工作的园区法庭所辖的20多平方公里镇村,人们经常见到她走访当事人家、深入田间地头的身影。因为基层才是化解纠纷、平息矛盾最好的舞台,只有贴近群众,走到群众中去,才能听懂群众的呼声,才能理解群众的诉求,才能像医生那样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陈燕萍始终微笑面对百姓,认真倾听他们的心里话。无论是面对衣衫褴褛的老大爷,怨气冲天的老大妈,还是耍横、蛮不讲理、满口脏话的当事人,陈燕萍总是保持那份微笑,听当事人把话说完。她用这真诚的微笑,送给当事人问候和鼓励,驱走当事人的烦恼和不安,唤起当事人的真情与良知,不管当事人有多大的怨气、怒气,总能在陈燕萍的微笑中化解,主动配合她做调解工作。经常有当事人提出这样的要求“我要陈法官审我的案子。她审,输了我也服”。质朴的话语,是对陈燕萍最好的评价。陈燕萍用她的微笑和耐心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陈燕萍时刻将人民群众的事放在心上,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陈燕萍认为,法官是代表党和政府扎根基层的执法者,其除了承担执法者的职责外,还应当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在办案中,陈燕萍总是尽自己所能帮助当事人,换位思考,深切感受当事人的法律诉求,帮助当事人排忧解难,给予当事人最优质的司法服务、最满意的解决方案、最实在的关心帮助,切实解决了群众许许多多实际困难。她对百姓的情是发自肺腑的一腔真情,她对人民的爱是心贴心的无悔大爱。她想方设法为一个失去父亲、母亲也离她而去的重残女孩小敏筹措医疗费。她数年如一日,带着小敏到各地医院看病求医,给予她无私的母爱;她在办案之余,鼓励离婚女当事人走自强之路,办起自己的服装店。她用女法官的柔情与大爱点燃了司法的人间温暖,架起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连心桥,使司法活动得到群众的信服与支持。
2.“四群”工作法的职业价值:新时期人民司法必须切实体现人民性
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本质属性。人民法院的人民性,是指人民法院的司法权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人民、受人民监督的属性。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决定了我国司法制度的人民性。只有在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法院的人民性才最为彻底和广泛,司法制度才能真正实现阶级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人民性是认识和处理一切问题的立场、依据和指南。人民法院的人民性,是我们开创人民司法新局面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当前,案件数量持续增长,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案多人少矛盾日益突出,案件处理难度不断增大,制约人民法院工作的问题接踵而至。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参与司法、见证司法、监督司法、支持司法的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智慧和答案。只有始终坚持人民性,我们才能够最终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陈燕萍认为:“人民法官不是官!只是受民所托、为民解忧的人民公仆!”她的“四群”工作法正是在这一观念指导下体现着实实在在的人民性。
她把人民群众当亲人,真情对待当事人。面对无助的儿童,她是慈祥的妈妈;面对委屈的老人,她是孝顺的女儿;面对烦恼的当事人,她是真诚的姐妹,陈燕萍就是这样亲民、爱民,始终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始终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不嫌脏、不嫌累、不嫌烦,对待当事人满腔热情,周到体贴,在她为民的真情大爱中,多少剑拔弩张的邻里一笑泯恩仇,多少濒临破裂的家庭破镜又重圆,多少对簿公堂的伙伴捐弃前嫌。
她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大事,时刻放在心上。陈燕萍的工作法的特点之一就是总是把小看大,把大看小。基层法庭受理的案件一般都是家庭邻里纠纷、婚姻纠纷、小额债务纠纷较多,在常人看来,都不过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陈燕萍眼里,群众的事就是大事。她常说“官司可能一生一次,却影响一生一世”,“判案是一回事,调解结案是另一回事,结果可能完全不同”。陈燕萍总是把老百姓的案件都看成是大案,始终全身心地投入,认真地办理每一件案件。她不放过任何一次与老百姓沟通的机会,通过沟通宣传法律、教育群众;她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以此作为查清案件事实的突破口;她不放弃一次稍纵即逝的调解机会,尽量促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
她把人民满意作为工作好坏的评判标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 陈燕萍始终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要求,她追求的不是枯燥的结案数字,而是当事人满意舒心的笑容。为了追求这一目标,她对来访群众报以和善的微笑,她耐心倾听当事人的唠叨,她时时出现在第一现场,她把京腔洋调换成了乡音俚语,她在判决后坚持直接送达。正是因为她的始终如一的执着追求,所以老百姓说:“把案子交给陈法官,我们放心!”这种朴素的语言实际是对陈燕萍工作法人民性的最高评价。
三、陈燕萍工作法的指导功能
仔细揣摩陈燕萍工作法,觉得她更是一部教科书,一部指导当代中国法官怎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怎样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怎样开展“三项重点工作”的绝好教材。从陈燕萍“四群工作法”里,我们得到的启迪很多。
1.细节铸就公正。从陈燕萍的工作法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把握细节在公正司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陈燕萍就是从案件审理的每一个细节入手,让司法的程序公正、实体公正与形象公正真正地有效结合在一起。她一方面耐心细致地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让当事人的感受到司法的温度;她坚持公正司法、和谐司法、能动司法,坚持在人情面前法律最大,注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解决纠纷,很好地维护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力度。“百分之一的疏忽,就可能导致百分之百的失败”。陈燕萍在日常工作中就是做到了不放过工作中的任何一个细节,把公正司法、一心为民落到了每个细微之处。她在基层人民法庭一干就是14年,审理的3000多件案件没有一件错案,没有受到一次投诉,没有引发一起上访,真正做到了原告放心、被告信服、群众满意。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比成于易。作为基层法官,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或者办案,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细做实。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所说:“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要做一名真正的人民法官,就要像陈燕萍同志那样,坚持对公平正义的信仰与追求,严格遵守“五个严禁”,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以细节维护司法公正,用平凡铸就伟大。
2.正义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陈燕萍认为,正义只有让老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并且认可了,才是真正的正义。她说:“我审理的案件虽不是什么大案,但一个人一生也许就打一次官司,我要让老百姓体会到法律的公平与公正。”她从不以审结案件为目标,而是自觉地以化解矛盾、构建和谐为己任,努力做到审结一个案件,温暖一方民心,促进一方和谐。虽然都是些简单的案件,但陈燕萍却付出了许多心血,为的是案件能够圆满解决,当事人之间不再有怨、有气,最终握手言和,不再有纠纷,确实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3.司法应当是温暖的。陈燕萍工作法告诉我们,法律是生硬、冰冷的,而执行法律、实施法律的过程则可以是灵活、温馨的。作为法官只有将生硬、冰冷的法律通过司法活动的灵动性、人性化,巧妙地实现情理法的融合,以柔克刚、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才能解开当事人之间的疙瘩,消除当事人之间的积怨。因此,法官没有必要表情冷漠,完全可以像陈燕萍那样展露和善、亲切的笑容;法官没有必要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完全可以像陈燕萍那样不失时机释法析理、娓娓道来;法官没有必要高踞法台,完全可以像陈燕萍那样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只有让老百姓感受到司法的温暖、法律的阳光,司法才真正属于人民,人民才能真正成为司法的主人。
4.和谐应当是司法追求的终极目标。案结事了是衡量案件社会效果的重要标准。一个案件处理的社会效果好不好,关键要看矛盾是否得到化解、纠纷是否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社会公众是否认同。如果忽视办案的社会效果,即使案件的程序正当、裁判有据,但由于裁判结果脱离实际,当事人长期上访,也难以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陈燕萍积14年基层法庭工作经验,始终把案结事了人和作为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她倾听诉求的态度,还是查明事实的方式;无论是她诠释法理的乡村俚语,还是她化解纠纷的调解判决,都毫无例外地指向同一方向:农村的稳定和谐,农民的安居乐业。
当然,由于理论水平的欠缺以及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的局限性,笔者所涉及的仅仅是陈燕萍工作方法深刻内涵的冰山一角,希望有更多的理论界、实务界人士加入对陈燕萍工作法的研究之中,这样,才能进一步揭示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成为新时期展示共产党人风采、指导广大法官牢记“三个至上”、践行司法为民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人民法院)
第二篇:陈燕萍工作法
陈燕萍工作法
精髓
“情法辉映,曲直可鉴”。
内涵
1、真心贴近群众: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诉求;
2、深入调查研究: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查清事实;
3、注重释法析理:用群众接受的语言诠释法理;
4、真情化解纠纷: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化解纠纷。
背景
当前,我国社会新农村建设正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现代化转型。市场经济的潮流已经冲击了广阔的中国农村,农民亦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市场经济的潮流,方式不一,或者从事商业、或者到大城市打工,或者耕种的土地因开发而面临征用,甚至仅仅是依靠农业产品维系生活。市场经济法则毫不留情的动摇了传统秩序格局,但是旧有的秩序和利益保障机制被打破,而新的秩序和利益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处在新旧交替阶段的农民正在经历着巨大转变带来的阵痛,因此受市场经济影响的农村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民事纠纷,土地征用补偿安置、拆迁安置、土地承包经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等新问题以及婚姻家庭继承纠纷、人身损害、民间借贷等传统纠纷凸显,这些都涉及到人民群众的权利保障问题。
江苏省靖江市江阴工业园区正是这样一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型期的缩影,作为江苏省跨江联动的工业园区,这里相对全国农村而言经济发展较快,但是仍处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外来人口多,法庭管辖范围大,既有传统的乡镇农村,又有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城镇,社会矛盾仍处在易发、多发阶段。如何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解决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的困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陈燕萍在作为一名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法官,扎根人民法庭十四年,充分掌握了靖江农村的实际情况,怀着对人民群众深厚、质朴的情感始终坚持奋斗在化解人民群众矛盾的第一线,在长期的基层审判实践中,一刻也没有离开群众,长期向群众学习,与群众打成一片,经过自己多年深邃的思考,采用调解为先、和谐执法的科学方法,帮助人民群众“既解法结,又解心结”,探索、总结出了以“真心贴近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注重释法析理,真情化解纠纷”为核心内容的陈燕萍工作法。
陈燕萍工作法,是一套体现为人民司法要求、贴近农村审判实际、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方法,是陈燕萍在充分了解国情的基础上,继承了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又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人民司法的新模式,是对新时期人民司法如何走群众路线的有益探索和生动体现,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它充分展示了陈燕萍继承优良传统与大爱情怀,饱含了陈燕萍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体现了陈燕萍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凝聚了陈燕萍对人民司法事业的浓情智慧,演绎了陈燕萍对农村司法工作基本规律的精心诠释。陈燕萍用真心真情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扎根基层法庭14年来,努力践行着“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坚定誓言,塑造着“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真情调解、公正办案”的人民法官新形象。陈燕萍运用独具特色的工作法成功处理了3000余件案件,无一错案、无一上访、无一投诉。“陈法官办的案件,我们放心,心里踏实!”、“陈法官是我们信任、贴心的好法官!”这是人民群众和当事人对陈燕萍的最高褒奖。
荣誉
1997年至2000年 连续四年被靖江法院表彰为“办案能手”
2001年至2003年 连续三年被靖江法院表彰为“先进工作者”
2001年、2003年 两次被泰州中院表彰为“人民满意法官”
2003年1月 被靖江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2003年10月 被泰州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人民满意政法干警”
2004年1月 被泰州中院荣记个人三等功
2004年至2005年 先后三次被靖江法院、靖江市委机关工作委员会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2004年至2007年 连续四年被靖江法院表彰为“优秀法官”
2004年3月 被靖江市妇联表彰为“三八红旗手”
2004年4月 被江苏省高院表彰为“人民满意法官”
2004年7月 泰州市广播电视局、泰州电视台评为“公民道德故事十佳主人公”
2005年4月 被最高法院表彰为“全国人民法庭优秀法官”
2005年5月 被江苏省高院荣记个人二等功
2006年9月 被靖江市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表彰为“巾帼标兵”
2007年1月 被江苏省高院表彰为“十佳法官”
2007年1月 被江苏省高院荣记“个人二等功”
2007年3月 被靖江市委、市政府授予第九届“十佳精神文明新人新事”荣誉称号
2007年4月 当选泰州市第三届党代会代表
2007年9月 被江苏省高院表彰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2007年9月 被中宣部确定为“道德楷模 文明风尚”重大宣传典型
2007年10月 被江苏省高院荣记个人一等功
2007年12月 被江苏省政法委、江苏省高院、江苏省妇联表彰为“十佳女法官”、“三八红旗手”
2008年1月 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8年2月 泰州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授予泰州市“十大女杰”;
2008年2月 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
2008年2月 被最高法院、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优秀女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
2008年3月 被靖江市委、市政府授予“2007年感动靖江十大新闻人物”、第十届“十佳精神文明新人新事”荣誉称号
2008年3月 被江苏省妇联表彰为第五届十大女杰
2008年6月 当选为泰州市“我最喜爱的共产党员”
2008年7月 被泰州市委表彰为“共产党员标兵”
2008年11月 被泰州市委宣传部授予“感动泰州(2006-2008)十大人物”称号
2008年11月 被江苏省委组织部、人事厅表彰为“人民满意公务员”
2008年12月 被江苏省高院表彰为“全省法院改革开放三十年英模个人
2011年2月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八旬老人孙广福育有一子,早年丧偶,由于年迈体弱无收入,生活无着落,儿子不尽赡养义务,无奈的他只能将儿子告上法庭。每次到法庭来,陈燕萍总是问寒问暧,让他放心,一定会替他讨回孝道。知道他没钱,多次自费给他买饭、买车票。一次,还悄悄在他裤兜里塞了200元,意思是如儿子不给吃,让他先自己买点东西充充饥,没想到第三天,孙老汉起早赶到法庭等陈燕萍,用颤抖的手把200元钱还给了陈燕萍,说,“我是昨天晚上换衣服才发现的,就想到一定是你给的,你帮我打官司,我怎能要你的钱。”看着老人脸上的汗水和憨厚的脸庞,陈燕萍的眼睛湿润了,“多么好的老人呀,我一定要帮他过上幸福的晚年。”但其子很不配合,多次做工作不但受冷落,甚至被拒之门外。于是陈燕萍就地开庭,邀请村干部和村民旁听,用法律、社会公德和公众舆论多重手段对其感召,最终唤醒了其子的良知,承担起了赡养老人的责任。事后,陈燕萍多次回访,看看老人生活得怎样,还需要什么。现如今,安孝晚年的孙老汉逢人就讲:“陈法官真好,比我的亲闺女还要亲。”
农村有句俗话叫“一代官司三代仇”。很多案件如果当庭依法判决,对法官来说倒是省心省力,但乡亲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可能就因为一件小事埋下心结,从此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反目成仇。调解能消除当事人心理上的对抗,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陈燕萍始终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实现哪怕百分之一的调解可能。有的时候为了调解一件案件,要花上几倍于判决案件的精力。在一起房屋确权纠纷案中,经过多次开庭调解,原被告和律师都认为调解无望了,但陈燕萍还是坚持要调到底,在她执着的坚持和反复努力下,最终原被告双方握手言和。在一起因通道引发的案件中,原被告是亲兄弟,因琐事弟媳打了大伯一个耳光,哥哥便挖沟阻止其通行,要求弟弟用迷信的方式赔礼驱晦气。亲友、村干部多次调解未能见效。陈燕萍接手案件后,先后十多次进村,请来了村干部和德高望众的老者一道参与调解,讲情、讲法、讲理多管齐下,最后成就了一段以弟媳给大伯端茶赔礼打招呼的地方佳话。在陈燕萍所办案件中,有70%以上是调解结案的,婚姻家庭类案件的调解率更达到了90%以上。在她的努力下,有多少剑拔弩张的邻里一笑泯恩仇,有多少对簿公堂的夫妻破镜重圆,已记不清了。
以不懈的追求,守护着社会的公平正义
农村法庭审理的案件,大部分是家庭纠纷、邻里纷争类的鸡毛蒜皮小案,但案件的处理结果是否公正,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陈燕萍常说:对普通百姓来说,他们也许一生就打一次官司,件件都是大案要案。
以娴熟的技能,维护着社会的和谐安定
“有话慢慢说”,这是陈燕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陈燕萍说,当事人来到法庭往往难以理性对待,需要一个情感宣泄的过程,作为法官一定要不怕受气,耐住性子,听当事人把话讲完,通过倾听的过程建立起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信任,减轻当事人对法院、法官的消极抵触情绪,拉近当事人与法官的感情距离,为顺利化解纠纷奠定基础。一次,一位当事人来回十几遍反复阐述自己的理由,旁边的人都打起了瞌睡。而陈燕萍却是静静地、耐心地听着当事人诉说,暗自思衬矛盾的症结和根源,很少打断当事人的讲话。直到他没有新的理由需要说明时,陈燕萍才向他讲起法律的规定和处理的方案,没等陈燕萍讲完他突然出人意料地说:“陈法官,你怎么说怎么好,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的理由的人,你尊重我我信任你。
在办案中,陈燕萍总是以特有的细心、耐心和同情心,在法、理、情之间寻找结合点,准确切入案件,把握案件的走向,对症下药,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不管当事人到法庭带有多大的怨气、怒气甚至是火气,总能在陈燕萍的微笑中消化,她的微笑有着“四两拔千斤”的功效,这既是一种办案方法,更是法官难得的修养。
陈燕萍把自己的办案方法,总结为“望、闻、问、切、笑”五字工作法。所谓“望、闻、问、切、笑”,说到底,就是用心去感知,用心去办案,掌握案件处置的主动权,争取案件的最终妥善解决,化解纠纷,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以高尚的情操,弘扬着社会主义的文明风尚
陈燕萍关爱百姓,有着金子般的爱心。2002年,7岁残疾女孩何小敏,在爸爸癌症去世,妈妈离家出走,爷爷、奶奶年迈,无法生活的情况下,不得已把妈妈告上了法庭。承办此案的陈燕萍,虽经想方设法、千方百计,但最终小敏还是被亲生妈妈无情地抛弃了。看着小敏那张被肿瘤挤压变形的脸,听着小敏“我要妈妈”撕心裂肺的呼喊,陈燕萍的心都要碎了。小敏不能没有妈妈,作为一名人民法官,一名共产党员,对此不能置若罔闻,无动于衷。她搂着小敏对她说:“孩子不要哭,以后阿姨就是你的妈妈,法院就是你的家。”从此,陈燕萍数年如一日地照顾着小敏,把一个被亲生母亲抛弃了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丑姑娘”,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来养,定期为她送来衣服、学习用品和生活费用,中秋节一起吃月饼,春节给她买来和自己女儿一样的新衣服,带上自己的丈夫、女儿和小敏的爷爷奶奶一起吃年夜饭,忠实地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承诺。为了早日医好小敏的病,陈燕萍多方筹措资金,在网上找遍了全国各大医院,最终在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资助下,为小敏成功摘除了面部的全部肿瘤,经面部整容后,她将成为一个全新的人。现如今懂事的小敏在她的作文中这样写道,“是党和法官陈妈妈给了我新生,长大后一定好好工作,报答社会和陈妈妈。”
第三篇:学习陈燕萍工作法心得体会
学习陈燕萍工作法心得体会
(一)学习陈燕萍工作法的精髓。通过学习讨论,我们应该深刻体会陈燕萍工作法的精髓“情法辉映,曲直可鉴”,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贯穿于办案的全过程,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在感情上尊重群众、贴近群众,用真心、真情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帮人民群众之所需,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办案的评判标准。进一步牢固树立法官队伍司法为民的宗旨意识,真正解决司法工作的政治方向和根本目标。
(二)针对个案,灵活运用陈燕萍工作法。学习讨论陈燕萍工作法要用之有道,要与法院内工作的具体实践紧密联系。首先要贯彻落实两便原则,另外 “庭外处理”、“强调调解”的审判方法因其追求客观真实和实体处理上的公正,对一些文化水平和诉讼能力比较低的群众非常适用。在审理过程中,积极引导当事人举证,恰当行使释明权,在诉讼程序及运作过程中也可不拘于形式,这样可以避免涉法上访案件的发生,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也可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走群众路线,采取各种便民利民措施,开通多种诉讼通道方便群众诉讼。第一,依法开展司法救助工作,强化司法救助。对于当事人间的诉讼地位上的实质上的不平等,应关注贫困群众的司法需求,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当事人,积极采取缓、减、免诉讼费的措施,让那些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经济有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关注弱势群体的平等诉权,耐心地倾听弱势一方的声音,依法保护弱势一方的权益,让那些有冤情而得不到伸张的群众打得赢官司,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诉讼权利。第二,结合下街道、企业办案,积极普法送法;开辟人民法院、人民法庭审务信息公开栏,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畅通群众对话渠道。深入案发现地办理案件,在调解中讲道理,在庭审中讲法理,并结合案例向群众宣传法律,讲解政策,起到了“审结一案,教育百人”的良好效果。第三,做好思想疏导,竭力息诉罢诉。办案中力求案结事了,紧紧抓住产生矛盾的症结所在,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调解策略,协调各方进行说服教育和思想感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耐心细致地做好当事人思想疏导,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第四,遵守司法审判程序规则,切实改进审判作风,对当事人做到热情而不失威严,听诉而坚持原则,沟通而保持距离。从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密切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树立起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
(四)与时俱进,不断丰富陈燕萍工作法。要坚持人民法院为人民的核心不变,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必须与时俱进;服务大局的重要使命始终保持不变,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必须与时俱进;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始终保持不变,法院履行职能的方式方法必须与时俱进;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不变,法院的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必须与时俱进。
二○一○年十一月十日
第四篇:践行陈燕萍工作法的路径选择
践行陈燕萍工作法的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由于市场经济的浪潮不断冲击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传统秩序格局,但是新的秩序和利益保障机制正在建立,还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产生大量的矛盾,这些矛盾大都涉及到人民群众的根本权利保障问题,因此如何妥善解决上述问题,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利益,保持整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陈燕萍是江苏省靖江市人民法院江阴工业园区法庭的副庭长,她在作为一名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法官,扎根人民法庭十四年,怀着对人民群众深厚、质朴的情感始终坚持奋斗在化解人民群众矛盾的第一线,在长期的基层审判实践中,一刻也没有离开群众,长期向群众学习,与群众打成一片,经过自己多年深邃的思考,采用调解为先、和谐执法的科学方法,帮助人民群众“既解法结,又解心结”,探索、总结出了以“真心贴近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注重释法析理,真情化解纠纷”为核心内容的陈燕萍工作法。在十四年的工作期间,陈燕萍成功办理案件3000多件,无一错案,无一上访,无一投诉。
在当前基层法院案件“井喷”似增长、案件的难度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认真学习陈燕萍同志的先进事迹、工作方法的同时,我们要不断地探索 现实的路径,将陈燕萍司法为民的精神和工作法落到实处。
一、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根据我国的政体,人民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制定和颁布宪法和法律。根据我国《法官法》第十一条,各级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均是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各级人大常委会任免。根据《法官法》第三条规定,法官必须忠于宪法和法律。因此,无论是从法官的产生、法官权力的来源还是法官必须严格适用的宪法和法律的本质来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法官责无旁贷的道德义务,更是履行法律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必然要求。
为了履行宪法和法律的义务,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人民法官要真正从感情上尊重群众、贴近群众,把人民群众当亲人,以对待自己亲人一样的感情、一样的方式、一样的态度提供司法服务;要学会换位思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首先,坚持司法贴近民众。法官要把群众当亲人,不论案件标的是大是小,不论案情是繁是简,不论当事人来自外地还是当地,都以真诚态度尊重当事人,都本着良知和正义适用法律。人民法官要树立“平民意识”,不论案件标的是大是小,不论案情是繁是简,不论当事人来自外地还是当地,都以真诚态度尊重当事人,都 本着良知和正义适用法律,拉近司法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最大程度地彰显和实现司法的人民性。其次,在司法方式上,要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适应群众、适应实践。我们强调实现程序正义的同时,丝毫不能抛弃“为民、便民、利民”的司法原则。要根据形势的变化,积极探索司法方式的创新。创新的方向,就是为民、利民、便民,不是给群众出难题、找麻烦,要做到群众最需要什么,我们就积极做什么。再次,在办案语言上,特别是法官下基层、进社区时,要把法律语言转换成符合法律精神的群众语言,使群众听得清、听得懂、听得明。这样做不仅能取得最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而且让群众更感到亲切。如果我们的法官因此被老百姓称为“平民法官”,那就是对我们的最高赞誉、最大褒奖。
二、转变司法理念,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传统的司法理念认为,司法权是一种中立于诉讼双方的权力,中立性要求司法权必须保持被动型,即“不告不理”。但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的法制现代化进程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依靠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而渐进到法制现代化的“内发型”模式,我国当前主要依靠立法先导的模式来发展法治国家。由于立法的先导,加之广大人民群众法治观念的相对薄弱,使得传统观念与现代法治理念在具体的案件中发生激烈的冲突。“法院是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又由于法院不得拒绝处理纠纷,这在 客观上极大地增加了人民法院处理纠纷的难度。
能动司法是现实条件下,人民法院遵循司法规律、妥善解决社会纠纷的必然选择。司法规律是社会规律的重要范畴,它是司法现象和司法活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联系,体现着司法活动总体上的一般必然性趋势。与其他社会活动相比,司法活动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譬如,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社会事实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法律的制定总是落后的,法律的超前性、预测性很有限。如果固守司法的被动性,就很难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结果必将是裁判的无法作出,或者裁判的错误,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此时,决定了司法必须能动,而不是被动。
能动司法的现实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增长,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求不断增加,已经不再简单地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为民做主”,而是要求人民法院不断地积极探索,改进工作方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社会在有序高效的环境下运行。朱苏力教授说,“在法律没有规定的地方,一个理想的法官可能根据习惯的做法以及有关的政策性规定或原则以及多年的司法经验作出实践理性的判断,补充那些空白;在法律不明确的地方,他/她会以实践的智慧加以补充,使之丰富和细致;在法律有冲突的地方,选择他/她认为结果会更好或者更言之有理的法律;在法律的语言具有弹 性、涵盖性、意义增生性的情况下(而这是不可避免的),追求一种更为合理的法律解释”。能动司法的目的,就是在遵循司法规律的基础上,在客观条件与环境允许的前提下,通过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更好地实现司法公平正义的价值。
三、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
罗马法学家塞尔苏斯说过:“认识法律不意味抠法律字眼,而是把握法律的意义和效果。”人民法院处理社会纠纷的目的绝不是仅仅就案办案,而是在坚持法律的前提下,灵活适用法律,在法律的框架下,实现案件的法律效果和所预期达到的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
法律效果是指适用法律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规范层面的影响力,是司法活动、结果的形式,它要求司法活动、结果的形式与程序符合法律的本质要求和内涵特征。法律效果更多体现为对正义价值形式意义上的追求,实现法律保护社会、保障人权的初衷,关注的是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反馈的是法律规定本身的合理性、可行性,偏向于法律的证明,拘泥于法律条文,更侧重于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社会效果是指适用法律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所产生的综合效应,是司法活动、结果的内容,它要求司法活动、结果符合法的价值,使之得到社会的承认。社会效果更多体现为对正义价值实质意义上的追求,关注的是法律适用的社会功能的实现,即抑制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反馈了适 用法律的价值导向、公平、正义观念的民间反应以及社会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或弊端,偏向于法的价值的实现,重视司法目的的实现,更侧重于辨证逻辑的脱离方法。
从表面上看,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各有侧重,二者的对立面似乎比较突出,但在本质上两者在对社会发展总体价值目标上是一致的。一方面,司法机关通过公正执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的权利保障功能,体现严肃合法的法律效果;另一方面又通过具体个案的解决,客观上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了合情合理的社会效果。法律效果是社会效果的根本保障,社会效果则是法律效果的最终目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全过程。
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司法理念。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为我们的司法活动指明了方向;其次,正确处理执行法律与执行政策的关系,把办案和法律效果建立在坚实的政策基础上。“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政策的条文化,政策和法律都是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这一根本目标服务的;再次,坚持群众观念,牢记宗旨、执法为民。在司法工作中坚持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相结合,努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第四,坚 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在司法过程中,坚持调解优先的原则,将诉前调节、诉中调解、诉后调解紧密结合,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双方满意的效果。
四、加强内部监督,廉洁司法
有效地监督是预防司法腐败的灵丹妙药,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的有效方法。
首先,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第一,树立法律至上的价值理念。依法办事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法律至上应当而且必须成为社会正义守卫者的基本价值取向。具体地说,法院群体中的法官应当以法律的价值标准、用法律的逻辑观察、分析和解决矛盾纠纷,惟有如此,方能使法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裁判主体,还社会一个公正的、合乎法治规则的秩序,从而维护法律的尊严,体现法律的价值。第二,建立廉洁高效的行为规范。西方有句法谚,“正义如果有声音的话,裁判才是正义的声音”。在由人治向法治推进的转型时期,社会公众一方面期望和追求公正,另一方面,囿于个体或集团的利益又想方设法干扰阻挠公正,这就使得法院群体成员始终存在被腐蚀的可能,因此,公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法院群体成员的廉洁;迟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迟到的正义即是非正义,人们的合法权益不能及时保护,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制止,难以谈得上社会公正,因此效率原本就是社会正义的题中之义。第三,庄重庄严的物质载体。法院文化中的物质载体,是司法理念的一种外在的物质表现,是社会公众可以直接通过感官感受的具体实物,其所表达的意义或象征应能凸显国家审判机关的庄重、庄严与神圣,体现法院审判的权威性、独立性和便民性。这不仅是维护法院审判权威和形象的需要,更是捍卫法律尊严之必需。
其次,切实提高案件的质量。案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因此切实提高案件的质量,有利于从源头上得到社会对法院工作的认同感,减少涉诉信访的发生。第一,严格遵守司法程序。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严格遵守诉讼程序,保障诉讼双方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实现程序正义。第二,严格控制案件的审理期限。“迟到的正义非正义”,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审理案件的期限审结案件,让群众在可预期的时间内,解决纠纷。第三,严格依法办理案件,确保案件的结果正义。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审理案件,认真调查,确保案件的审理结果公正。
再次,加强法院廉政建设。第一,坚持集中教育整顿,完善廉政教育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法官行为规范》,进一步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等关键岗位法官的廉政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第二,严格落 实廉政监督。权力的良好运行必须依靠严格的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一是要强化干警的监督意识,提高认识,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二是编织监督网络,建立起党风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三是延展监督空间,在对法院干警工作圈进行监督的同时,对其社会圈和生活圈也实施监督。第三,大力加强法院队伍建设,继续加大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力度。查办违法违纪案件是贯彻从严治党方针的重要体现,是惩治腐败和端正党风的有效手段。要从促进队伍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查办案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旗帜鲜明地支持纪检监察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法院纪检监察部门要把查办案件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地抓好查办案件工作。
结束语:陈燕萍是人民法院处理社会矛盾纠纷的接触代表,“陈燕萍工作法”也是新时期人民法院面临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增多,解决难度不断加大情况下的必然选择。陈燕萍精神为广大基层法院干警的审判执行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路线指引,不断充实和加强运用“陈燕萍工作法”注定是今后人民法院工作的主旋律之一。
(溧阳市人民法院
付巍)
第五篇:陈燕萍工作方法学习心得
陈燕萍工作方法学习心得
陈燕萍同志先进事迹经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尤其在政法系统掀起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热潮,作为县人民法院的一名工作人员,就是要结合具体工作实际更好地学习实践,着力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能力。
当前,我国社会新农村建设正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现代化转型,处在新旧交替阶段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巨大转变带来的阵痛,社会矛盾仍处在易发、多发阶段。如何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解决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的困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陈燕萍在作为一名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法官,扎根人民法庭十四年,怀着对人民群众深厚、质朴的情感始终坚持奋斗在化解人民群众矛盾的第一线,在长期的基层审判实践中,一刻也没有离开群众,长期向群众学习,与群众打成一片。经过自己多年深邃的思考,采用调解为先、和谐执法的科学方法,帮助人民群众“既解法结,又解心结”,探索、总结出了以“真心贴近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注重释法析理,真情化解纠纷”为核心内容的陈燕萍工作法。
一、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诉求。
温情接待。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声问候,不仅可以架起
与当事人沟通的桥梁,驱走当事人心中的忐忑和畏惧,又以亲和温情的态度浇灭当事人的怒气,还可以使当事人理智、冷静地参与诉讼。
耐心倾听。把耐心倾听作为沟通交流、发现真相、辨法析理、调解解决的基础,有效寻找解决纠纷的突破口,不仅可以让当事人宣泄情感,消除抵触情绪,重新回归理性,还可以对当事人的主张进行整理,发现诉讼的真实目的,引导当事人在法律框架下合理表达诉求。
换位思考。从原被告双方的立场、角度认识问题,当事人就会觉得法官处处为他们着想,很容易作出让步,接受调解方案。诉讼成本论是陈燕萍运用换位思考方法化解纠纷的典型做法。
二、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查清事实。
陈燕萍坚持能动司法理念,通过指导当事人举证,适度深入调查取证,严格审核证据,尽最大可能查明案件事实,使法律事实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观事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指导举证。法官应当合理行使释明权指导当事人举证。对举证能力较弱的当事人不是简单的以证据不足驳回诉讼请求,而是根据当事人的陈述和现有证据发现当事人可以提供但未提供的证据,提示当事人予以提供,进一步查明案件真实情况。深入调查。法官不能简单地“坐堂问案”,而是应当深入到群众当中走访。尤其在处理农村地区相邻关系纠纷、农村房屋买
卖纠纷、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等案件时,要坚持带案下访、现场必去、群众必访、就地调解。
严格审核。坚持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严格进行审核,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一丝疑点。办案时注意细心观察当事人的面目神情、心理状态、言词陈述的前后变化,凭借细腻的审视和查证,在形式证据的迷雾中辨清案件事实。
三、用群众接受的语言诠释法理。
“法官不是官,不能摆官样”,陈燕萍的这句话朴实而富有哲理,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要做到不摆官样,必须真正有一颗爱民之心才能像她那样做到。“译解法律、类案引证、引理入法、以理补法”是陈燕萍以群众语言释法析理的基本方法。译解法律。法官办案,只有把法律语言转换成符合法律精神的群众语言,使群众听得清、听得懂、听得明,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实现纠纷的妥善解决。
类案引证。陈燕萍善于引用自己曾经审理的类似案件或者其他法官审理过的类似案件作为调解工作的有效手段,既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同案同判”的结果大大增强了法院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引理入法。陈燕萍重视借助当地群众公认的习惯情理和善良风俗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用老百姓心中的一杆秤来阐述这种
“民间法”,用群众的方法解决群众的问题,有效化解矛盾,促进乡村和谐。
以理补法。法律的原则性、滞后性决定了其无法兼顾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无法完全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陈燕萍善于发现蕴藏在人民群众观念中的智慧,并大胆地运用于司法实践,在填补法律真空的同时,取得了群众信服的良好社会效果。
四、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化解纠纷。
“鸡毛蒜皮”的民事案件看似简单,若处理不当就会使矛盾扩大化,甚至导致“民转刑”。陈燕萍运用“真情调解、调判结合、合力化解”的基本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法理情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真情调解。社会除了以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外,很重要的就是以道德、情理维系,婚姻案件有旧情,赡养案件有亲情,邻里纠纷有乡情,欠款纠纷有友情,道赔案件有同情。即使案件不能以调解方式结案,一样要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感人,以法服人。调判结合。不仅要善于以调解的方式化解纠纷,即便是其以判决方式审结的案件也能够做到“原告放心、被告信服、群众满意”。
合力化解。法官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党群关系“连心桥”的作用,形成合力化解矛盾。
案结事了人和。按照能动司法的要求,只有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做法外之事,行利民之举,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陈燕萍工作法直接来源于陈燕萍同志多年来基层审判工作的实践,充分体现了她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人民法院人民性的本质要求,是新时期广大法官践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的重要实践成果。也反映了她胸怀大爱、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合理回应了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司法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诉求。同时,陈燕萍工作法从无数基层先进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经验中汲取了营养,充分结合了司法工作的特殊规律和乡土社会司法实际,也是广大基层法官集体智慧的结晶。
扎根基层14年的陈燕萍的事迹为什么那么令人感动、让群众敬仰?在这里套用一句毛主席的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陈燕萍同志始终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贯穿于办案的全过程,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在感情上尊重群众、贴近群众,用真心、真情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帮人民群众之所需,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办案的评判标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学习对照,一定认真找出差距,决心以高尚的职业情操,立
足本职工作,把陈燕萍同志“平凡、真诚、大爱、可敬”的精神发扬光大,秉公执法,廉洁自律,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做一名合格的法院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