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算会计名词解释
1、财政总预算会计: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总预算执行情况(1分)和财政性资金活动(1分)的专业会计。
2、财政周转金放款:指财政直接贷放给用款单位的财政周转金(1分),财政对此有债权(1分)。
3、预算外资金收入:指财政部门按规定从财政专户核拨给行政单位的预算外资金(1分)以及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而直接由行政单位按计划使用的预算外资金(1分)。
4、财政直接支付: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令(1分),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将财政资金支付到收款人(即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账户(1分)的支付方式。
5、事业基金: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1分),主要包括滚存结余资金和投资产权等(1分)。
1、财政总预算会计:又称政府财政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和监督政府财政预算执行和财政周转金等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会计(4分)。
2、财政周转金:财政周转金是财政部门设置并管理的有偿占用、周转使用的财政资金。(4分)
3、行政单位会计:是国家各级行政单位对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核算和监督借以反映单位预算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的专业会计。它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组成部分。(4分)
4、财政直接支付:是国库集中支付的一种方式,是指预算单位按照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确定的资金用途,提出支付申请,经财政国库国库执行机构审核后开出支付令,送代理银行,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的财政零余额账户或预算外资金支付专户,直接将财政性资金支付到收款人或收款单位账户。(4分)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预算会计有什么特点?
答: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一门专业会计(1分)。预算会计是一种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活动(1分)。预算会计主要适用于政府总预算会计及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1分)。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构成我国会计的两个分支(1分)。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是非营利组织,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是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预算会计以现金收付制为主要的核算基础等(1分)。
2、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和核算有价证券有什么要求?
答:(1)只能用各项财政结余资金购入国家指定的有价证券(2分)。(2)购买有价证券的资金不能列为支出(1分)。(3)当期有价证券的兑付利息收入或转让收入与有价证券账面成本的差额,根据购买时的资金来源作收入处理(1分)。(4)管理严格,视同货币一样妥善保管,防止损失(1分)。
3、事业单位材料入账价值如何确认?
答:以购价、运杂费作为材料的入账价值(1分)。购入自用材料和小规模纳税人购入材料,按“含税价格+运杂费”计入“材料”账户(2分);一般纳税人购入非自用材料,按“不含税价格+运杂费”计入“材料”账户,增值税计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账户(2分)。
4、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答:(1)财政部门开设的银行账户:
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国库存款账户)(1分)、财政零余额账户(1分)、预算外资金专户(1分)。(2)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开设的银行账户:单位零余额账户(1分)。(3)特设专户(1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会计要素有哪几个?
答:会计要素又称会计报表要素,是构成会计报表结构的基础。预算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5大类,其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个要素构筑资产负债表,所以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和支出两个要素构筑收入支出表,所以也称为收入支出表要素。资产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1分)。负债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包括借入款项、应付帐款、其他应付款、各种应缴款项等(1分)。净资产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所拥有的资产净值,从数量上等于会计主体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1分)。收入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业务活动中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1分)。支出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单位按照批准的预算发生的各种资产耗费和损失(1分)。
2、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收入包括哪些内容?
答: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收入包括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专用基金收入、专业性收入、财政周转金收入(1分)。具体来说,一般预算收入: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组织的国家支配、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1分)。基金预算收入:是按规定收取、转入或通过当年财政安排,由财政管理并具体指定用途的政府性基金收入(1分)。专用基金收入:财政部门按规定设置或取得的专用基金收入(1分)。资金调拨收入的主要内容包括:补助收入、上解收入和调入资金三项(1分)。
3、事业单位发出材料可采用哪几种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各种方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事业单位发出材料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确定其实际成本(1分)。先进先出法是指根据先入库先发出的原则,对于发出的存货以先入库存货的单价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先按存货的期初余额的单价计算发出的存货的成本,领发完毕后,再按第一批入库的存货的单价计算,依此从前向后类推,计算发出存货和结存货的成本(2分)。
加权平均法,亦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当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当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2分)。
4、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答:财政部门开设的银行账户:
(1)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国库存款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纳入预算管理的一般预算资金和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活动,并用于与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进行清算,实现支付(1分)。
(2)财政零余额账户。由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用于财政预算资金直接支付和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1分)。
(3)预算外资金专户,由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外资金的收入缴款、拨付情况(1分)。
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开设的银行账户:
单位零余额账户。由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用于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及清算(1分)。
特设专户。经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批准或授权开设的特殊过渡性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特殊专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活动,并用于与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1分)。
1.与企业会计核算相比,预算会计具有哪些特点?2.各级财政购买有价证券有哪些相关的规定?
3.事业单位专用基金的特点有哪些?
1、答:(1)具有统一性、广泛性和非营利性;(2)预算会计核算指标体系必须与预算管理要求相适应;
(3)一般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的基础;
4)只核算预算收支和余超,兼有成本核算。
2、答:(1)各级政府只能用各项财政结余资金(包括-般预算结余和基金顶算结余)购买国家指定的有价证券,如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不能购买公司股票和债券。
(2)支付购买有价证券的资金不能列作支出。
(3)当期有价证券兑付的利息及转让有价证券取得的收入与账面成本的差额.应计入当期收入。原来用一般预算结余购买的,作一般预算收入入账;原来用基金预算结余购买的,作基金预算收入入账。
(4)有价证券(含债券收款单)要视同货币一样妥善保管。
3、答:(1)专用基金的取得,均有专门的规定;
(2)各项专用基金,都规定有专门的用途和使用范围,一般不得互相占用、挪用;
(3)专用基金的使用,均属一次性耗费,没有循环周转,不可能通过专用基金支出直接取得补偿。
1.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特点?
2.事业单位事业基金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3.总预算会计的原始凭证包括哪些?
1、答:(1)固定资产不必计提折旧;(2)固定资产账面上只反映原值;(3)设置“固定基金”账户;
(4)按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对固定资产进行计价;(5)取得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货币资金列入当月的经费支出。
2、答:事业基金的来源主要包括:
(1)各年收支结余的滚存数;(2)已完项目的拨入专款结余,按规定留给本单位使用的,转入事业基金;
(3)单位年终结账后,发生以前年度会计事项调整或变更,涉及到以前年度结余的,一般应直接转入或冲减事业基金;(4)对外投资时,投出资产的评估价或合同、协议确定的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直接记入或冲减事业基金。
3、答:(1)国库报来的各种收入日报表及其附件;
(2)各种拨款和转账收款凭证;
(3)主管部门报来的各种非包干专项拨款支出报表和基本建设支出月报。
(4)其他足以证明会计事项发生经过的凭证和文件。
1.事业单位的结余应当如何分配?
2.行政单位的预算外资金上缴同级财政专户的办法有哪些?
3.简述预算收入的划分、报解程序。
1、答:结余分配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有所得税缴纳业务的单位应计算应交的所得税;二是按规定提取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进行上述分配后,对于当年未分配结余,应全数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账户。
2、答:行政单位的预算外资金上缴同级财政专户的办法有三种类型:一是全额上缴同级财政专户;二是按确定比例上缴同级财政专户;三是收支相抵后的结余数上缴同级财政专户。
3、答:划分和报解的具体做法:各级国库收到预算收入后,应按照财政管理体制规定的预算级次和收入划分,将固定收入分别列人各级财政的预算收入日报表,将共享收入按规定的划分比例分别填入各级财政预算收入日报表,并将库款分别划解到各级国库。
1、说明预算会计的组成与分级。
答:预算会计由 财政总预算会计、事业单位会计、行政单位会计组成。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根据国家建制和经费领报关系,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级。
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财政会计、行政单位会计相比,有何特点?
答:(1)核算对象:不仅要核算预算资金的领取、创收、使用及执行结果,还须核算经营资金活动过程及其结果。(2)会计记账基础:除了采用“收付实现制”,又采用“权责发生制”。(3)会计核算内容:不仅要核算预算收支余超,还要核算成本费用,计算收益。(4)会计科目设置:既有预算资金收支科目,又有成本费用科目。(5)会计报表种类: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有经营支出明细表,而财政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报表中没有此表。
3、说明“事业基金”科目的结构、性质、用途及账务处理。
答:事业基金下设“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两个明细科目.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
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用来核算滚存结余资金,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用来核算对外投资部分的基金。
年终单位应将当期未分配结余转入本科目,借记“结余分配” 贷记(本科目)“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对外投资时 借记“对外投资” 贷记本科目(投资基金)。
1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是我国两大类会计体系之一。
2政府基金:是为符合法律要求而设置、用来处理法律许可的收入和支出。它并向享有其服务的用户索取费用。分为普通基金、特种收入基金、基本建设项目基金、偿债基金、特征税捐基金。
3权益基金:是一种需要由受益用户支付费用的基金。分为企业基金和内部服务基金。
4信托基金:是用来处理某政府机构以受托或代理人身份持有的资产。分为动本信托基金、留本信托基金、养老信托基金、代理基金等。
5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
财政总预算会计——财政总预算资金的集中、分配及其执行情况,反映为各级财政总预算的收入、支出、资产、负债与净资产的情况。
国有事业单位会计——不仅仅是预算资金的领拨、使用情况,还扩展为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对事业单位预算(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执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记录、反映和监督。
行政单位会计——以预算拨款为主,全面核算、反映和监督行政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
6预算会计的职能
传统的核算、反映和监督职能;
预测预算资金的发展变动趋势,以便采取正确及时的决策措施;
宏观经济调控职能;
参与政策决策职能。
7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比较
8国库单一账户制度(Treasury Single Account System),是指政府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账户,集中收纳和支付财政资金(包括预算内租预算外资金)的一种结算制度。
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也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我国财政资金收付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目前经过了试点改革,扩大试点范围等阶段,目前正在逐渐推广。
9事业单位按社会功能可以划分为行政支持类、社会公益类、经营开发服务类三种类型。
10核定收支:指事业单位要将全部的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和各项非财政补助收入与各项支出统一编报预算报告,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其年度预算收支的规模,其中包括财政补助的具体数额。
11定额或定项补助:指对非财政补助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的事业单位采用的补助办法。所谓12定额补助,是指根据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依据相应的标准确定一个总的补助数额。所13谓定项补助,是指根据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确定对其某些支出项目进行补助。
14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指事业单位的预算经上级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以后,由其自求平衡(除特殊情况外),其增加的支出,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不再给予补助;因增收节支形成的结余,可由事业单位留用。另外少数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按规定向国家上缴部分收入。15医疗基金
指未纳入公费医疗经费开支范围的事业单位,按当地财政部门规定的公费医疗经费人均预算定额提取,并参照公费医疗制度有关规定用于职工公费医疗开支的资金。
行政单位
16特点:与财政和事业单位相比,行政单位具有以下的特点:
行政单位行使对社会经济行政管理职能,它的业务活动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发展需要,具有明显的非盈利性和非市场性;
行政单位的收支必须服从预算管理要求,不能发生没有纳入预算的业务;
由于非盈利性质,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基础严格执行收付实现制原则,不进行成本核算。
17行政单位会计:各级行政机关和实行行政财务管理的其他机关、政党组织等行政单位核算、反映、监督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
18行政单位资产的分类及特点
按其流动性及存在形态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对外投资。
特点:
o 在流动资产的核算内容方面,科目设置较少,对债权类和存货类核算是粗线条的。
o 对外投资只设置了“有价证券”科目。
o 没有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类的核算。
19非税收入管理与会计核算
1、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的财政性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属于财政资金范畴。广义地说,非税收入是指政府通过合法程序获得的除税收以外的一切收入。按照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
2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有关规定,依照国务院规定程序批准,在向公民、法人提供特定服务的过程中,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向特定服务对象收取的费用。
政府性基金: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为支持某项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3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包括土地出让金收入,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包括河道采砂权),场地和矿区使用费收入,出租车经营权、公共交通线路经营权、汽车号牌使用权等有偿出让取得的收入,政府主办的广播电视机构占用国家无线电频率资源取得的广告收入,以及利用其他国有资源取得的收入。
4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包括国家机关、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出租、出售、出让、转让等取得的收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实行特许经营项目的有偿出让收入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门票收入,利用政府投资建设的城市道路和公共场地设置停车泊位取得的收入,以及利用其他国有资产取得的收入。
5财政直接支付是指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将财政资金支付到供应商或收款人(用款单位)账户。
范围: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财政性资金包括用于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大宗物品和服务购买支出、上级对下级的转移支付和其他具有特定用途项目的支出,具体包括:
(1)实行财政统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经费;
(2)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的支出,即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所列品目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的支出;
(3)没有纳入政府集中采购,但单笔金额超过规定金额的支出;
(4)基本建设投资中年度财政性投资超过规定金额的工程采购支出;
(5)上级对下级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包括税收返还、原体制补助、过渡期转移支付、结算补助等),对企业的补贴和未指明购买内容的某些专项支出等;
(6)上级对下级的专项转移支付。
基本程序:预算单位按照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向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提出支付申请,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及相关要求对支付申请审核无误后,向代理银行发出支付令,并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开户银行,通过代理银行进入银行清算系统实时清算,财政性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划拨到收款人的银行账户。
20拨入的专项经费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第一,资金的用途是指定的,行政单位在使用时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不得任意挪用;
第二,专项资金拨款必须做到单独报账结算,不能单独报账核销的资金不能作为专项资金,而只能作为拨入经常性经费处理。
21预算外资金收入指财政部门按规定从财政专户拨给行政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财政部门核算核准不上缴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而直接由行政单位按计划使用的预算外资金。
经费支出的列报口径
1、发给个人的工资、津贴、补贴和抚恤金等,按实有人数和实发金额,经本人签收后列支。实行工资由财政统发的单位,以财政部门开具的拨款通知书和单位职工工资表等有关票据列支。
2、购入办公用品和行政用的零星材料,一般直接列支,数量大宗的,通过库存材料核算,使用时按领用数列支。
3、社会保障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按提取数经经办人员签收后列支。
4、购入固定资产,经验收后列支,同时记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
5、其他各项费用,均以实际报销数列支。
管理原则:
1.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保证人员经费和日常工作开展的必须开支。
2.加强经费项目使用情况分析,对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项目实行重点管理与控制。
3.严格专项支出的管理,保证专款专用,不得任意扩大适用范围或改变内容。对于有限定用途的资金,应严格按限定用途使用,不得挪用。专项资金单独设账、专门核算,及时监督资金支出、结算等情况。
4.建立健全经费支出监督控制制度,依据经批准的预算和相关规定审核办理各项支出。
5.有计划并结合实际业务进展安排资金使用,既要节约开支,又要讲求支出实效。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指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预算执行和财政周转金等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情况的专业会计。
22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区别:
信用主体不同。财政周转金属于国家信用,其主体是政府(国家),是一级国家政权的代表;银行信用的主体是企业性质的金融机构。
资金来源不同。财政周转金来源于财政安排的预算资金,是无偿资金;银行信用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闲散资金,并支付利息。
目的不同。财政周转金往往是贷放于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差、宏观效益好微观效益差的项目,不以营利为目的;银行信用则是以营利为目的,在保证其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强调项目的经济效益。
在信用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在信用体系中,银行信用是主体,起主导作用;财政周转金则是一种补充,在国家信贷计划中起“拾遗补缺”的作用。
资金运用范围不同。财政周转金的贷放有指定的范围;银行贷款的原则是兼顾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择优发放,没有指定范围。
23地方财政周转金存款是地方财政周转金管理机构代表政府掌管的财政资金,须在央行批准的金融机构开设计息的存款账户,并按照实际发生数及时入账进行管理核算。
总预算会计报表是各级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定期书面报告,是各级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了解情况、掌握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资料,也是编制下年度预算的基础
第二篇:新编预算会计名词解释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是指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的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付款复的用款计划收到和支用的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是指终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中的预算指标数与事业单位从零余额账户中实际支用的数之间的差额,即事业单位当年尚未使用的预算额度其他应收款:是指除应收 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以外的其他应收暂付款项。非流动资产基金:是指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资金包括:长期投资基金 固定资产基金 在建工程基金 无形资产基金等。财政补助结转:是需要结转到下一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财政补助资金。财政补助结转分为基本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意外的各项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的相抵后剩余的滚存的 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上级补助收入:是事业单位从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它由事业单位的上级单位用自身组织收入或集中下级单位的收入拨付给事业单位的资金,是上级单位用于调剂附属单位资金收支余缺的款项。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是指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规定标准或比列上缴的收入,包括附属的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和附属的企业上缴的利润等。上缴上级支出: 是指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标准或比列上缴事业单位的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是指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暂付款:是行政单位在公务活动中与其他单位 所属附属单位或本单位职工发生的临时性待结算款项。应缴预算款:是指行政单位在公务活动中按照规定取得的应上缴财政的收入,主要包括: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入 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收入 罚没收入 其他应预缴预算的资金。暂存款:是指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待结算款项,如临时性暂存资金 应付未付的款项 不明性质的资金等。
4固定基金:是指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
5结余:是行政单位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包括: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结余 分别为基本支出收支相抵后的余额和项目支出相抵后的余额。拨入经费:是指行政单位按照经费领报关系,由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投入的预算经费。拨入经费的方式有三种:财政直接支付方式 财政授权支付方式 实拨资金方式预算外资金收入:是指财政部门按规定从财政专户拨给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以及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而直接由行政单位按计划使用的预算外资金。8 经费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完成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项支出。
9拨出经费:是指行政单位按核定预算将财政或上级单位投入的经费,按预算级次转拨给下属核算单位的资金.包括:拨出基本支出经费和拨出项目支出经费。
11结转自筹基建:是指行政单位经准用拨入经费以外的资金安基本建设,其所筹集并转存建设银行的资金。
第三篇:会计名词解释
会计核算职能: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有关部门提供会计信息
会计监督职能: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以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利用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控制和调节,以达到预期目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
会计基本假设:
是企业会计确定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的合理设定。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定计量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性,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复式记账:复式记账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进行登记的方法。
会计凭证: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重要证据。财产清查:财产清查就是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目,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和资金的实有数,保证账实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根据日常核算资料编制的总括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情况的报告性文件。
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按照复式记账的原理,以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为基础,以“借”、“贷”两字作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试算平衡:试算平衡,就是指在结算出一定时期全部账户发生额和余额的基础上,根据资产总额等于权益总额的平衡关系和记账规律来检查和验证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专门方法。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账簿的书面文件。
账务处理程序:所谓账务处理程序,也称会计核算程序或会计核算形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将凭证组织、账簿组织、记账方法和记账程序有机结合的方法和步骤。
财产清查:财产清查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财产清查也称“盘存”,是指通过对财产物资、库存现金进行实地盘点,对各项银行存款和往来款项进行询证核对,以确定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及往来款项的实存数,并查明实存数与账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
永续盘存制:也称账面盘存制,是指对各种财产物资进行日常核算时,通过账面记录,随时反映财产物资的增、减和结余数量与金额,并通过财产清查,将账存数和实存数进行核对,以保证账实相符。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有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也称会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
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主要反应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方面的内容,满足资=负+所平衡式
第四篇:会计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和组织,会计主体的典型是企业,但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
持续经营: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或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
会计分期: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假设可以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个较短的时期,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报表,从而及时地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
权责发生制:亦称为应付应收制或应计制,是指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已经发生为标准,按照归属期来确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相关性:也称为有用性,它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可比性:①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纵向可比: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②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的横向可比:要求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互相可比,由此得到的会计信息才是对决策有用的。
会计确认: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辨认哪些数据能否、何时输入会计信息系统以及如何进行报告的过程,即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个步骤。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作的最基本的分类,也是组成财务报表的基本单位。将会计要素分为六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账户:就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它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能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的情况及结果。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复式记账法: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相反的方向,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在将业务发生的金额记入一个账户借方的同时,必然要记入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的贷方;反之,将业务发生的金额记入一个账户贷方的同时,必然要记入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的借方,记入借方和贷方的金额必然相等。“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并据以登记账簿的书面证明。
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经济业务的主要内容和完成情况,是明确经济责任和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
记账凭证:是根据审核合格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的,记载经济业务内容,作为登记会计账簿依据的书面文件,实际业务中简称“传票”。
日记账:又称为序时账簿,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连续进行登记的会计账簿。日记账按照登记的内容不同分为特种日记账和普通日记账。
平行登记:所谓平行登记,几时对每一项经济业务,一方面要根据该业务的记账凭证登记有关的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要根据该业务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该总分类账所属的各有关明细分类账。
规则:①同期登记:每一项经济业务在同一会计期内,登记总账的同时,要登记总账所属的明细账(没有明细分类账户的除外);
②同方向登记: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经济业务时,记入总帐的借贷方向要与记入明细账的借贷方向一致;
③同金额登记: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级经济业务时,记入总账的金额要与记入所属明细账的金额的合计相等。
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实地盘点、核对、查询等清查方法,确定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的实际结存数,并与账面结存数核对,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的一种会计核算专门方法。
未达账项:是指企业与银行之间,由于凭证传递上的时间差而造成的一方已经登记入账而另一方尚未登记入账的款项。
分为四种情况:①企业已收款入账,银行尚未收款入账;
②企业已付款入账,银行尚未付款入账;
③银行已收款入账,企业尚未收款入账;
④银行已付款入账,企业尚未付款入账。
永续盘存制:是指平时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加数和减少数都须根据会计凭证连续记入有关账簿,并随时结出账面结存数额。
实地盘存制:是指平时只根据会计凭证在账簿上登记财产物资的增加数,而不登记减少数,到月末结账时,根据实地盘点数来倒推出本月的减少数,再据以登记有关账簿。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又称为财务状况表。
利润表:又称为损益表、收益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综合收益: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耗费掉一些资源,同时又赚取到另一些资源,从资产的角度看,企业的利润就应当是企业资产价值的净增加,也称为综合收益。
会计循环:将企业一定期间的经济活动转化成会计报表,必须经过许多会计程序,这些程序在每一会计期间里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因此称之为会计循环。基本步骤:编制分录、过账、编制调整前试算平衡表、编制期末调整分录并过账、编制调整后试算平衡表、编制会计报表、结账。
财务处理程序: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也称会计核算形式或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相结合的方式。主要的财务处理程序有: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和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
第五篇:会计名词解释
再保险也叫分保,是指保险人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以承保形式,部分转移给其他保险人。进行再保险,可以分散保险人的风险,有利于其控制损失,稳定经营。再保险是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再保险关系中,直接接受保险业务的保险人称为原保险人,也叫再保险分出人;接受分出保险责任的保险人称为再保险接受人,也叫再保险人。再保险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由再保险分出人与再保险接受人通过订立再保险合同确立的,再保险合同的存在虽然是以原保险合同的存在为前提,但两者在法律上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合同,所以再保险的权利义务关系与原保险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相互独立的法律关系,不能混淆。
再保险的具体形式可以分为比例再保险和非比例再保险两类。比例再保险是原保险人与再保险人,即分出人与分入人之间订立再保险合同,按照保险金额,约定比例,分担责任。对于约定比例内的保险业务,分出人有义务及时分出,分入人则有义务接受,双方都无选择权。在比例再保险中,又可以分为成数再保险和溢额再保险。成数再保险是原保险人在双方约定的业务范围内,将每一笔保险业务按固定的再保险比例,分为自留额和再保险额,其保险金额、保险费、赔付保险金的分摊都按同一比例计算,自动生效,不必逐笔通知,办理手续。溢额再保险是由原保险人先确定自己承保的保险限额,即自留额,当保险业务超出其自留额而产生溢额时,就将这个溢额根据再保险合同分给再保险人,再保险人根据双方约定的比例,计算每一笔分入业务的保险金额、保险费以及分摊的赔付保险金数额。在非比例再保险中,原保险人与再保险人协商议定一个由原保险人赔付保险金的额度,在此额度以内的由原保险人自行赔付,超过该额度的,就须按协议的约定由再保险人承担其部分或全部赔付责任。非比例再保险的保险费率由双方当事人议定。
承兑汇票
所谓承兑,简单地说,就是承诺兑付,是付款人在汇票上签章表示承诺将来在汇票到期时承担付款义务的一种行为。承兑行为只发生在远期汇票的有关活动中。出票人签发汇票并交付给收款人,收款人向汇票上记载的付款人请求付款,付款人应承担付款义务。这是因为付款人与出票人在出票之前双方之间存在资金关系,出票人在付款人处有一定金额的款项,或者付款人对出票人负有债务。所以,出票人委托付款人进行付款。为了使付款人做好付款的准备,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向付款人提示承兑,要由付款人作出意思表示。付款人一旦承兑,该付款人则成为承兑人,就负有无条件付款的义务。相反,如果付款人不同意承兑,不在汇票上签章,那么则不产生票据责任。付款人不同意承兑,并不对收款人承担责任,只是对出票人违反约定义务;形成违约,从而对出票人承担违约责任,而不是票据责任。收款人因付款人不同意承兑,也不能要求付款人承担责任,只能向其前手行使追索权。
汇票的承兑,只对定日付款、出票后定期付款和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适用。见票即付的汇票不需要提示承兑,也就不存在承兑行为。同时,出票人与付款人为同一人的对已汇票,也不需要进行承兑。
------------------------------
1.什么是商业承兑汇票?
商业承兑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由银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兑的即为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既可由收款人出票,付款人承兑,也可由付款人出票并承兑。商业承兑汇票业务仅限于人民币,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超过六个月,每张汇票的金额一般不超过五千万元。
2.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有什么不同?
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人不同,决定了商业承兑汇票是商业信用,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信用。目前银行承兑汇票一般由银行签发并承兑,而商业承兑汇票可以不通过银行签发并背书转让,但在信用等级和流通性上低于银行承兑汇票,在银行办理贴现的难度较银行承兑汇票高。
3.什么是商业承兑汇票保贴业务?
商业承兑汇票保贴是指对符合我行条件的企业,以书函的形式承诺为其签发或持有的商业承兑汇票办理贴现,即给予保贴额度的一种授信行为。根据定义可以看出,商业承兑汇票保贴是我行对企业发放的授信额度,可在额度内循环使用。申请保贴额度的企业既可以是票据的承兑人,也可以是票据的持票人或贴现申请人。授信承担人在取得了银行保贴额度得授信后,可以在签发或持有的商业承兑汇票后加具银行保贴函,由银行保证贴现,当持票人向银行提交票据要求贴现时,由银行扣除利息后向其融通资金。
4.商业承兑汇票保贴业务对企业有什么作用?
保贴业务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银行承诺贴现加强了票据的变现能力和流通性。与银行承兑汇票相比,商业承兑汇票的付款人一般是企业,由于我国的商业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商业承兑汇票贴现较银行汇票难度大,不容易被持票人接受。如果银行在商业承兑汇票后加具保贴函,持票人得到银行贴现的承诺,可以在票据未到期前,通过向银行申请贴现提前融通资金。票据到期后,由银行向承兑人提示付款。因此,附加保贴函后的商业承兑汇票的被接受性大大提高,基本功能上可视同于银行承兑汇票,可作为企业用于支付的资金融通的重要信用工具。
5.办理商业承兑汇票保贴业务的银行费用如何收取?
商业承兑汇票保贴额度的承担人在申请额度得到批准后,要支付一定金额的额度承担费。商业汇票出票人在购买商业承兑汇票时,需要支付工本费。申请贴现的企业需要支付贴现日到票据到期日的利息,利率水平一般不超过同档次贷款利率(含浮动)。到期不获付款的还需支付按每日万分之二点一的罚息。
中央银行的清算:作为银行的银行,各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都在中央银行开立账户,它们之间的资金往来和债权债务关系自然就要由中央银行来办理。所谓清算,即指一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货币关系的计算和结清,亦称“结算”。清算又分现金清算和转账清算。现金清算是指直接用现金进行支付清算,转账清算是指收付双方通过银行账户将款项从付款人账户划到收款人账户的货币支付行为。中央银行主持一国的资金清算事宜,有利于缩短资金在途时间,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益;节约社会劳动;有利于提高银行工作效率,增强银行信誉,有利于中央银行正确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有效地进行金融宏观调控。
商业银行的清算:商业银行通过提供结算工具,为收付双方或购销双方完成货币收付、划账行为的业务。它是由商业银行存款业务派生出来的一项中间业务。当前的主要结算方式为:
(1)票据结算。票据因具有要式性、无因性和流通性等特点,具有汇兑的功能、信用的功能和支付的功能而成为国际通行的重要结算方式。
(2)转账结算。①托收承付。是指根据购销合同中收款人发货后委托银行向异地付款人收取款项,由付款人向银行承认付款的结算方式。办理托收承付结算的款项,必须是商品交易款项,以及因商品交易而产生的劳务供应的款项。使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收付双方必须签有符合《经济合同法》的购销合同,并在合同上注明使用此种方式。结算款项的划回方法,分邮寄和电报两种,由收款人选用。②汇兑结算。是指汇款人委托银行将款项汇给外地收款人的结算方式。各类客户均可使用汇兑结算。汇兑分为电汇、信汇两种,由汇款人选择。③委托收款。是指收款人委托银行向付款人收取款项的结算方式。凡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开立账户的客户,凭债券、存单、已承兑的商业汇票等付款人的债务证明办理款项的结算,均可以使用委托收款结算方式。委托收款在同城异地均可使用,不受起点限制。但在同城范围内,收款人收取公用事业费或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可以使用同城特约委托收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