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钢铁厂环境奖事迹申报材料
**公司**环境奖申报材料
——建设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钢铁厂
一、企业概况
**公司全称“**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地处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新区,是实施**搬迁调整的主要载体。建设**钢铁厂,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点项目,是完全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设计建设的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
**公司钢铁项目于2007年3月12日开工建设,2010年6月26日,**钢铁厂一期主体工程投产。目前生产实现了稳定顺行,2014年产钢866万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已达到设计水平。**公司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 “三同时”制度,于2014年2月得到环境保护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批复,环境保护审批手续齐全。所有已建成投产的生产设施均按“三同时”要求配套建设了环保设施,治理工艺和装备水平居于同行业一流水平。公司环保总投资75.96亿元,占工程投资的11.21%,吨钢环保成本178元(运行成本135元)。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实际排放浓度全部满足最新的国家及地方排放标准限值要求。2015年1月,**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授予2014年度“中国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企业”荣誉称号(钢协[2015]15号)。
二、主要特点
**公司遵循环境友好的理念,建设用地主要由吹沙填海形成,不占用耕地,不与社会争夺土地资源。大部分用水采用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不与社会争水资源。目前,热轧产品已经开发出14大类103个品种,冷轧产品开发4大类50个品种。管线钢已系列化、批量供应西气东输二期工程和中缅输气工程。成功开发出21.4毫米x80管线钢,填补了国内生产的空白。家电板开发出海尔、美的、lg等用户所需的12个特殊性能的品种,汽车板产品已经具备了整车供货能力。
**公司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对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压、余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充分循环利用,是一个环境友好、服务社会、资源节约的绿色工厂。每年自发电量可达到55亿度,占总用电量的94%。建设4套1.25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设施,日产淡水5万吨,占总用水量50%。纳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项目,15个课题中有12个依托**钢铁项目攻关实验,进一步提升了循环经济水平。
三、强化精细化管理 推进清洁生产
1、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
**公司共计实施了27项国家颁布的涉及钢铁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在国内众多钢铁生产企业中名列前茅,为**公司钢铁生产达到较高清洁生产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2、清洁生产审核
2011年-2013年**公司在全公司各工序开展了全流程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并于2013年6月通过了河北省环境保护厅清洁生产审核。本轮审核共实施无低费方案106个,完成了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等10个中高费方案,实施率100%,创经济效益2.17亿元。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进一步减少了钢铁生产过程的能耗与物耗、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提升了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广大干部、员工的清洁生产意识,建立健全了企业清洁生产领导机构和管理制度,促进了**公司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清洁生产审核绩效。
四、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实践
1、全流程烟粉尘控制技术
为确保“环境一流”的目标,**配套建设90台布袋除尘器全部采用高效率覆膜滤料,排放浓度≤20 mg/n m3;11台电除尘器有6台为双室4电场设置,排放浓度≤30 mg/nm3,其中5台排放浓度≤10 mg/nm3(转炉煤气干法除尘)。
此外,原燃料场设置20米高的防风抑尘网,配备喷水抑尘设施;所有转运站、受料点均采用最先进的双层密封技术进行密封,设置集尘罩;高炉料仓卸料、焦炉出焦等过程除尘采用皮带移动密封通风槽技术;焦炉实现无烟装煤;高炉出铁场采用侧吸和顶吸罩技术;炼钢建设了屋顶三次除尘系统;除尘灰采用气力输送或全封闭式罐车运输。
2、采用最先进“三干”技术(1)焦化干熄焦及余压发电
(2)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trt发电(3)转炉煤气干法除尘新技术
炼钢工序采用了集成创新的转炉煤气干法除尘新技术,与传统的湿法除尘技术相比,炼钢工序分别节电、节水约1/3,减少建设用地1/2,外排烟尘含量由50mg/nm3降到10mg/nm3,同时烟尘可以全部回收再利用,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吨钢节能4.5kg标煤,年减排co2 13.76万吨。
3、采用海水淡化及前置发电技术(1)万吨级大型海水淡化技术
**公司充分利用钢铁厂回收的低品质蒸汽(<0.3 ata压力),建设4套1.25万m3/d海水淡化设施,日产淡水5万吨。通过海水淡化优质水质耦合调节钢铁厂工业水系统盐量平衡的手段实现工业污水零排放,每年减少使用地表水资源1734万吨。(2)自主研发水电共生技术
4、海水综合利用技术
**公司采用海水淡化、海水直流冷却、海水脱硫以及海淡浓盐水深度利用等技术,实现了海水资源的梯度综合利用,每年可减少使用地表水资源约3700万吨,有效缓解了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同时海水淡化浓盐水通过管道供给唐山三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盐化工生产,实现了浓盐水的利用,成为循环经济的一大亮点。
5、除尘灰循环利用技术
(1)建设25万吨/年炼钢一次除尘灰造球项目,将炼钢一次除尘灰进行压球处理后,进入炼钢工序做冷却剂使用。
(2)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铁除尘灰及轧钢氧化铁皮等,返回烧结配料;煤场除尘灰返回原料场;焦化和白灰窑粉尘回收后用于烧结;实现了粉尘100%回收利用。
(3)建设30万吨粉煤灰深加工项目,粉煤灰经细磨后,全部达到i级灰标准,用于混凝土掺合料外销,年可创经济效益800万元。
第二篇:环境奖个人事迹申报材料
环境奖个人事迹申报材料
**同志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国家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和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国家专家咨询机构成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中国能源学会等国家级学会副会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经济学重点学科负责人,近年来在生态文明、能源经济、气候变化、可持续国际治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绩。
**同志多年来潜心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理论探索研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一、在理论研究方面,**同志自2013年以来,主持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地球工程的综合影响评价和国际治理研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特别交办课题《中国低碳城镇化问题研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4重大改革研究课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和制度机制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三角城市密集区气候变化适应性及管理对策研。
很好的理论指导。德国、印度、日本等国的学者根据我们提出的碳预算方案修改提出了自己的碳预算方案。世界银行2010报告对碳预算方案进行了介绍。2010年4月“基础四国”部长会议明确要求进一步研究碳预算方案,以促进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公平获取碳排放空间。由于**同志的突出贡献,他被我国政府指定参加“基础四国专家工作组”会议,就碳预算方案提供决策支撑。
2006年**同志从碳排放的生产与消费存在空间不匹配现象领导开展国际贸易的内涵能源与转移排放研究,在2007年巴厘岛会议上介绍,支持了中国谈判。
三、为地方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制定提供咨询。2007年以吉林为个案,**同志界定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论证了重要指标并构建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从而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规划与评价,负责吉林、广元、石家庄、深圳等城市的低碳规划。这些规划不仅在方法论上构建了体系规范,而且也得到了地方的采纳应用。
2003至2010年,**同志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对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怒江、金沙江水电梯级开发的环境与社会经济进行评估,创新纳入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内容。例如:雅鲁藏布江为国际河流,民族宗教问题复杂。在调研分析基础上,分析论证水电开发的减缓效应对全球气候的积极保护效应;大坝和水利调节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因而,印度虽然对我国雅鲁藏布江水电建设颇有微词,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客观需要,对于解释应对国际质疑,有着积极效果。
四、在服务决策部门方面,2010年2月22日**同志应邀为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体学习讲解“关于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2009年9月22日应潘基文邀请参加部分政府首脑、企业家和学者气候变化午餐对话。作为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第一届(2007-2010)和第二届(2010-2014)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哥本哈根承诺目标的论证和相关气候变化谈判对案的讨论;为中央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信息和建议。主持深圳、石家庄、舟山等城市低碳或生态建设规划、三峡、澜沧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等水电建设环境经济评估。
五、在国际交流中引领话语权:**同志熟悉西方话语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国际可持续治理、碳交易等领域国际交流活动,积极宣传中国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努力引领国际学术话语权,并致力于国际生态文明新型话语体系的构建。近年来,负责主办联合国气候会议边会15场(其中巴厘岛2场、哥本哈根2场、德班3场、多哈2场),接受国际主流媒体(联合国电台、美国(abc)、英国(bbc),日本(nhs), 澳大利亚、德国、瑞士、瑞典、法国、荷兰等10多个国家20余家国际媒体和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1、2、4、10等频道)、人民日报、中国网、新华社等采访。2009年9月22日应潘基文邀请参加部分政府首脑、企业家和学者气候变化午餐对话会;2014年1月9日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开放工作组(owg)共同主席邀请,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7次会议上,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构建作主旨演讲;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3、第4、第5次社会经济科学评估(1998-2014)获诺贝尔和平奖贡献者奖、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分卷主编主笔;提供《要报》稿件18篇,11篇获领导批示。
**同志代表我国参与编撰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气候变化第3次(1998-2001)、第4次(2003-2007)和第5次(2011-2014)的评估报告。不仅如此,还参与评估报告技术概要、决策者概要、综合报告的撰写、评审和修改;作为审评编辑(review editor),还参与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可再生能源特别报告》的审评与修改。
第三篇: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申报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工作总结范文
2012年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申报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城市人居环境水平,努力建设国内宜居城市,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以下简称“两申”),按照区委、区政府“四创两申”工作部署,结合我局实际,在全局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两申”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完善体制、明确责任,切实开展“两申”工作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有关要求,将两申工作纳入我局重要议事日程,及时成立了“两申”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工作组组长,支部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及上报等事务,并且制定了一套周密、详细的实施方案。同时,我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两申”工作,及时召开工作会议,对班子成员职责进行明确分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为全局“两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积极响应、群策群力,扎实开展“两申”工作
(一)积极部署,广泛动员。将“两申”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细、抓实。及时召“两申”工作专题会议,传达贯彻区“四创两申”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区委、区政府领导的讲话精神,对我局“两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整合我局宣传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宣传栏、门户信息公开网、“法律六进”活动、基层司法所法制宣传活动等平台,采取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两申”活动,使“两申”活动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三)切实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法律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宣传,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机制和手段,坚持以服务为主兼顾管理,强化拓展权益保障,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工资发放,保障身体健康安全。一是创新外来务工人员普法平台。通过在企业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普法基地,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全面提高了外来务工人员法律素质。二是丰富外来务工人员普法形式。会同综治、人社等部门利用节假日,深入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居住地、工地、招工中介、车站等场所,发放法治文化资料,赠送法律服务便民卡、劳动技能和法律知识培训服务卡等,并不定期举办广场法律咨询。三是注重宣传途径,扩大外来务工人员劳动争议法律援助的“知晓率”。有针对性地选择企业密集区域、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社区和城乡结合地作为经常性的宣传地点,更好地方便外来务工人员了解、接受法律援助服务。
(四)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服务,切实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一是依托各级调解组织,加强与综治、公安、人社等部门的互动,为外来务工人员排忧解难。建立外来务工人员重大疑难事件集体讨论、上报制度,对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多、矛盾激化、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及时介入,积极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二是注重资源整合,拓宽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网络的“覆盖率”。建立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主、街道司法所、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三级工作网络格局,紧密联系区总工会、人社局等部门,在各社区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联络点,更加方便外来务工人员法律维权。另外,依托区总工会职工维权中心法律援助站,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同时在区司法局门户网站上开设“148”法律服务网上咨询板块,方便外来务工人员网上咨询。三是注重程序规范,提高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的“有效率”。首先是开通“农民工绿色通道”。对来访咨询外来务工人员优先接待,符合条件的即时受理、即时审批、即时指派。其次是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对涉及外来务工人员追讨工资、工伤事故赔偿纠纷的法律援助申请不再审查申请人的经济条件。再次是在援助方式上,针对不同情况提供不同形式的法律援助。
1、法律咨询,对那些不知道如何向老板索要工资的外来务工人员,指导他们如何用法律手段索要工资,如查清楚用人单位的主体名称,索要欠条,保存证据等;
2、对那些已有相关证据的外来务工人员,帮助他们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3、对那些证据较清楚的,可以代写文书,代理进行非诉讼调解;
4、对那些需要进行劳动仲裁或者诉讼的外来务工人员,则及时为他们办理法律援助手续,指派律师代理其进行仲裁和诉讼;
5、根据案情需要采取代书、诉讼指引、非诉讼调解等多种服务方式,注重发挥法律服务人员的调解功能,通过协调有关部门和欠薪单位,尽量争取调解结案,降低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成本;
6、建立外来务工人员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上报制度,对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多、矛盾激化、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法律援助机构应及时介入,并尽快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第四篇: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
附件1
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
一、奖项的设立为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充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表彰在构建和谐社会、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城镇、单位和个人,建设部决定设立“中国人居环境奖”(含“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中国人居环境奖”综合反映城镇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总体成就。“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反映获奖者在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工作中某个方面取得的成就。
二、评选对象
“中国人居环境奖”的评选对象是城镇政府。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评选对象是:
1、城镇政府或政府部门;
2、企事业单位;
3、社会团体;
4、项目;
5、个人。
三、申报条件
(一)城镇政府或政府部门
积极制定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促进城镇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的政策、法规,并取得实施效果;组织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的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实施;重视对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投入;有效领导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工作;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建筑节能检查中没有被通报批评;不存在拖欠工程款或农民工工资以及因拆迁引起大量群众上访事件等问题。
(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为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积极从事和广泛参与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工作。有效动员和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工作。
(三)项目
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有效利用资源;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成效显著,并具有推广价值,或能给予其他地区以有益启迪的住区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设施建设、城镇污染治理等项目;不存在拖欠工程款或农民工工资以及因拆迁引起大量群众上访事件等问题。
(四)个人
热心改善人居环境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改善人居环境领域积极进行宣传、科研和科普教育工作,或有重要理论成果、科研成果,贡献突出、成效显著。
四、申报程序
(一)申报受理和管理机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的申报组织和推荐工作;建设部负责全国申报受理工作,具体工作由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人居奖办公室”)负责。人居奖办公室设在建设部城市建设司。
(二)申报方式
采取自愿申报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自愿申报由申报单位提出申请。人居奖办公室根据需要也可直接推荐备选项目。
(三)申报材料
1、申报表;
2、文字材料,包括3000字的申报内容介绍;
3、照片或图片资料;
4、长度不超过10分钟的音像资料。
(四)报送程序
1、申报单位通过网络传送申报资料(文字材料以WORD格式、图片以JPG或JPEG格式上传,音像资料以光盘形式邮寄到人居奖办公室,由工作人员负责录入数据库);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地区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批,并出具推荐意见;
3、为便于工作衔接,各地报送有关材料,申报表以书面形式、文字材料以软盘形式、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分别以光盘的形式上报,一式三份报人居奖办公室。
(五)申报时间
每年的7月31日为人居奖办公室接受申报材料的截止时间。
(六)采用网上申报的办法另行通知
五、评选程序
(一)建立专家评选委员会专家备选名录,根据每年申报项目的情况组成专家评审组;
(二)人居奖办公室对各地的申报项目进行资格预审;
(三)人居奖办公室组织对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城镇进行现场考察;
对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评选对象,人居奖办公室将根据需要、有选择地组织现场考察,《考察报告》将作为评选依据提交专家评审组;
(四)专家评审组根据《中国人居环境奖评选参考指标体系》、《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对人居奖办公室提交的预审合格的评选对象进行正式评选;
(五)专家评审组的评选结果,经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领导小组审查批准后,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由建设部公布;
(六)人居奖办公室从已授予的“中国人居环境奖”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提出推荐申报“联合国人居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名单,报经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
意后,由建设部负责组织申报材料并向联合国人居署报送。
六、有关事宜
(一)为了保证“中国人居环境奖”评选工作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宜再设立省一级的“人居环境奖”。
(二)建立“中国人居环境奖”预备名单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将当地准备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项目(包括计划项目、在建项目、已建成项目)列出预备名单,并加强对这些项目的指导,提高项目的质量和示范性。“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预备项目可以随时从网上传送材料,正式的申报项目原则上应从预备名单的竣工项目中推荐。
(三)建设部对已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项目进行动态监督。对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每三年复查一次;对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项目每五年复查一次。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方杰义、徐春波
电 话:010-58933089传真:010-58934664
第五篇: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申报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实施方案专题
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申报联合国人居环
境奖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城市人居环境水平,努力建设国内宜居城市,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以下简称“两申”),按照区委、区政府“四创两申”工作部署,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打造和谐社会为出发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国际精品旅游城市目标,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实施、全民参与的原则,以普及生态和谐的人居理念为基础,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完善为抓手,以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为支撑,全面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环境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工作目标
按照国家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实行)》标准,在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成功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最终成功申报“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两申”活动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我局高度重视,成立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领导工作小组,由我局***局长任组长,***任副组长,各室、科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下设领导小组在局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四、工作措施
我局“两申”工作要紧紧围绕工作实际,围绕工作重点,结合全区开展的“四创两申工作”内容,落实好如下具体工作。
(一)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整合我局宣传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宣传栏、门户信息公开网、“法律六进”活动、基层司法所的法制宣传活动等平台,采取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广泛宣传“两申”活动,真正做到“两申”活动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认真总结宣传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先进个人和先进经验,引导、激励大家积极参与到“两申”活动中来。
(二)切实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服务工作。把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服务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机制和手段,坚持以服务为主兼顾管理的工作思路,在体制创新、权益保障、政策激励、素质提升、组织融合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着眼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强化拓展权益保障,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工资发放,保障身体健康安全。近年,随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
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呈大幅增长态势,涌入我区的外来务工人员逐年递增。要紧紧围绕“服务、教育、维权”并重的方针,转变理念、拓展思路、延伸触角,不断增强法律服务工作实效。一是创新外来务工人员普法平台。通过与街道联合设立法律服务窗口;在企业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普法基地,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全面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法律素质。二是丰富外来务工人员普法形式。会同综治、人社等部门利用节假日,深入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居住地、工地、招工中介、车站等场所,发放法治文化资料,赠送法律服务便民卡、劳动技能和法律知识培训服务卡等,并不定期举办广场法律咨询。三是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依托各级调解组织,加强与综治、公安、人社等部门的互动,为外来务工人员排忧解难。建立外来务工人员重大疑难事件集体讨论、上报制度,对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多、矛盾激化、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及时介入,积极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四是注重宣传途径,扩大外来务工人员劳动争议法律援助的“知晓率”。有针对性地选择企业密集区域、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社区和城乡结合地作为经常性的宣传地点,更好地方便外来务工人员了解、接受法律援助服务。五是注重资源整合,拓宽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网络的“覆盖率”。建立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主、街道司法所、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三级工作网络格局,紧密
联系区总工会、人社局等部门,在各社区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联络点,更加方便外来务工人员法律维权。另外,依托区总工会职工维权中心法律援助站,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同时在区司法局门户网站上开设“148”法律服务网上咨询板块,方便外来务工人员网上咨询。六是注重程序规范,提高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的“有效率”。首先是开通“农民工绿色通道”。对来访咨询外来务工人员优先接待,符合条件的即时受理、即时审批、即时指派。其次是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对涉及外来务工人员追讨工资、工伤事故赔偿纠纷的法律援助申请不再审查申请人的经济条件。再次是在援助方式上,针对不同情况提供不同形式的法律援助。
1、法律咨询,对那些不知道如何向老板索要工资的外来务工人员,指导他们如何用法律手段索要工资,如查清楚用人单位的主体名称,索要欠条,保存证据等;
2、对那些已有相关证据的外来务工人员,帮助他们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3、对那些证据较清楚的,可以代写文书,代理进行非诉讼调解;
4、对那些需要进行劳动仲裁或者诉讼的外来务工人员,则及时为他们办理法律援助手续,指派律师代理其进行仲裁和诉讼;
5、根据案情需要采取代书、诉讼指引、非诉讼调解等多种服务方式,注重发挥法律服务人员的调解功能,通过协调有关部门和欠薪单位,尽量争取调解结案,降低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成本;
6、建立外来务工人员重大疑难案件集体
讨论、上报制度,对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多、矛盾激化、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法律援助机构应及时介入,并尽快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深化对“两申”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两申”工作摆在文明城市巩固提升工作的重要位置,抓紧抓好。
(二)健全机制,形成合力。要健全完善”两申”工作领导体制和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的作用,加强对活动的规划、协调和督促检查,干部职工要各展所长、各负其责,确保”两申”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