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被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

时间:2019-05-13 14:0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保国被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保国被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

第一篇:李保国被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

李保国被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

6月27日下午,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批示,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务院扶贫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追授李保国同志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荣誉称号大会暨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刘永富出席报告会并讲话。

李保国一生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他是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为党分忧,用科技改变贫困山区面貌,他为民谋利,用知识改变贫困群众命运。他的先进事迹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他的事迹得到总书记的高度肯定,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

报告会上,由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党支部书记杨双牛,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利英,李保国同志夫人、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河北日报社记者王敬照5人组成的报告团依次上台,满含深情,用朴实的语言、切身的感受、真实的细节,讲述了这位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动人事迹。

报告会现场,党员干部聚精会神,掌声热烈,声泪俱下,深切感受着一位优秀共产党员、一位优秀知识分子、一位优秀扶贫干部的坚定信念和火热情怀,深深传递着感动和思考,默默升华着责任感和使命感……

刘永富在报告会上指出,30多年来,李保国同志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动10万贫困群众甩掉“穷帽子”。他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把课堂搬到山间地头,把脱贫攻坚当成崇高事业,把为贫困群众办实事作为不懈追求,为脱贫攻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常年高强度工作,积劳成疾,不幸逝世,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刘永富强调,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再次充分说明:脱贫攻坚不是负担,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产生发展新动能,形成增长新引擎,将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复杂,需要真抓实干,不仅要流汗流泪,甚至要流血牺牲,近两年,全国有50多位同志牺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们;脱贫攻坚需要精准,要切实做到“六个精准”,认真实施“五个一批”,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脱贫攻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要人人都尽一份责任,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人人都出一把力,涓涓细流就会汇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追授李保国同志“全国脱贫攻坚模范” 荣誉称号,就是要纪念他、学习他。

刘永富要求,一是要学习李保国同志践行宗旨、心系群众的扶贫情怀,做到两个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担当,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到2020年现行扶贫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二是学习李保国同志扎根基层、苦干实干的务实作风,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牢固树立精准意识,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分类精准施策,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是学习李保国同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做到廉洁扶贫阳光扶贫。要牢固树立廉洁意识,增强不越红线、守住底线的自觉性,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发挥扶贫项目效益,切实造福贫困群众。

报告会前,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副主任郑文凯、国家公务员局副局长吴云华会见了报告团成员。报告会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举行,北京设立主会场,上海、天津、河北、广东、海南、湖北、广西、四川、甘肃、新疆、西藏等地设立分会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国务院扶贫办机关各司、直属事业单位、主管社团党员干部和中央新闻单位代表在主会场参加报告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同志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第二篇:2020年2019学习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张小娟

2020年2019学习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张小娟

张小娟还成了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助学金获得者。这项助学金的筛选极为严格,只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才会被选中。有了这项助学金,张小娟大学学费基本不愁了,还能有一些生活补助,从而大大缓解了家里要供读三个孩子的经济压力。

离开家乡到北京求学那天,附近的邻里乡亲都来给父女俩送行。淳朴的老乡们,有的拿了些梨、核桃、蜂蜜,有的则直接塞给她五十、一百元钱,直到把她的包塞得满满当当。面对乡亲们的浓情厚谊,张小娟强忍住了泪水。在北上的列车上,她告诉父亲:“等将来有能力了,这些我都一定会还的!”

第一次来到首都,看着干净整洁的街道和高素质的首都人民,张生财由衷希望女儿将来能离开黄土地,在这里扎根。他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娟娟儿,大学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争取留在这里。”

当张小娟背着一大袋的核桃来学校报到时,的确让室友吃了一惊。父亲走后,张小娟把核桃放在宿舍阳台上晾干,而后一个个剥开、蘸上蜂蜜,送到每个同班同学手中。淳朴,就成了同学们对她的第一印象。

此后,张小娟每次从家里返校,都会给同学们带一些家乡特产,如核桃、蜂蜜、腌腊肉。就是这样一位对同学朋友无比大方的姑娘,在生活上却节俭得紧,据张小娟的大学班长、室友乌兰回忆,张小娟是宿舍的节省标杆,晚饭基本上就在一块钱以内。

学习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张小娟600字

认识或熟悉张小娟的人这样评价、回忆她:

“小娟是那种很爱学习、喜欢钻研问题的人。她热心开朗,别人遇到困难她总会去帮助。”张小娟的好朋友桑桃花说。

“上学时,张主任和她弟弟在学校学习成绩就特别好,张主任是他们那届甘南州的高考文科状元!”一位年轻的干部对记者说。

“张小娟的两个孩子生病都来我们医院看,每次都是孩子的父亲带着来看病,张小娟总是匆匆忙忙露个面看看孩子就走了!”县某医院的一位医生告诉记者。

“她是县政协委员、常委,我听过她作为政协委员为妇女儿童工作呼吁的发言,她讲得特别好!”一位干部向记者回忆说。

……

“小娟能干事、敢干事,也能干成事;她真正称得上是德才兼备的一名年轻女干部,这样的干部真的很少见!”任秀红对张小娟这样评价。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

“再崎岖的路,也是过得去的!”

这是10月5日下午13点14分张小娟在舟曲县立节镇下乡途中发的一条微信,微信还配了途中拍的一张在高处俯瞰盘山路的照片,照片中的山路蜿蜒曲折,很壮观也很险要。这是张小娟生命中发的最后一条微信。两天过后的10月7日傍晚,在走过最崎岖难走的山路后,她的生命定格在了扶贫路上。

学习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张小娟600字

“张小娟誓言要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怀着深情把生命和热血奉献给扶贫事业,她是绽放在陇原大地上最美的格桑花。”张小娟的先进事迹让省商务厅驻靖远县永新乡永新村干部朱燕深受感动,她说,张小娟用实际行动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作为一名和张小娟同龄的驻村干部,要像张小娟那样勇于担当、崇尚实干,以不怕吃苦、追求卓越的作风履职尽责,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兰州海关派驻康乐县莲麓镇扎那山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赵政说,张小娟是甘肃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优秀代表,她上学时品学兼优,毕业后回乡奉献家乡。她心系群众、为民务实,跋山涉水、走村入户,摸情况、提建议、解难题、抓落实,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推动扶贫举措落地见效,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和担当。她舍小家顾大家,无暇关心和照顾家人,一心扑在工作上,直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张小娟的先进事迹和宝贵精神生动感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兰州海关驻村工作队将以张小娟等脱贫攻坚一线先进人物为标杆,勇于拼搏、攻坚克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履职尽责、扎实工作,为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张小娟是我们一线扶贫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她的事迹感人至深,她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礼县马河乡孟泉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队队长刘小平说,为了脱贫攻坚任务,张小娟几乎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无数个日日夜夜奔走在乡镇村组、田间地头,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公仆情怀。她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和事迹,将成为每一位扶贫干部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

学习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张小娟600字

令张小慧想不到的是,那个令全家人无比骄傲、待人接物皆为同辈亲戚之榜样的妹妹,真的于当年6月底,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弟弟张建平说,从那时起,他就知道,二姐心中的另一个梦想彻底破碎了。

张小娟的这一选择究竟有多特殊?舟曲一中副校长王稳强告诉《中国青年》记者,由于当地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落后,在学校65年办校史上,竟无一人考入清华或北大,武大、川大、中央民大已是当地学生能考上的最好高校,从这里考出去的学子,很多都选择留在了北京、天津、兰州等地。而且,多年以来,舟曲一中所培养的文科状元中,毕业后返回舟曲本地工作的,也仅有两人,张小娟便是其中之一。全县文科状元毕业后回到舟曲一事,也很快在当地传开了,还引发过一段议论。

回到家乡的张小娟,先是在舟曲县立节镇成为一名司法助理员,同时兼任党委秘书和驻村干部,很多老同事记得她穿着运动服轻盈地奔忙于乡镇村组调解矛盾、宣传政策的情景。因为担心自己在相对慢节奏的乡镇环境中变得怠惰,好学上进的张小娟还完成了兰州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

在立节镇工作两年,因为功底深厚、踏实肯干,张小娟的工作能力很快在全县乡镇干部中脱颖而出,成为很多缺人的县直部门“觊觎”的对象。2010年,张小娟参加了全省80后优秀年轻干部选拔考试,取得全县第一的成绩。

上天虽有好生之德,却没有给予舟曲这片土地多少怜悯。这里本就是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质灾害多发区,被2008年大地震震松了的山体在两年后,又给舟曲人民降下一场浩劫。

第三篇:学习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张小娟800字

“日复一日地上山下乡、进村入户,我们必须掌握最真实的贫困状况、废寝忘食地分析贫困人口结构、分析脱贫退出的难点短板,我们必须确保扶贫工作靶向精准。”小编整理了学习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张小娟800字4篇,希望能帮助到您。

学习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张小娟800字【1】

“小娟是那种接触起来就让人舒服,让人从心底里喜欢的人。”一提起“张小娟”这个名字,舟曲县妇联主席任秀红眼圈就红了。

任秀红告诉记者,她最初是从别人口知道张小娟的。2016年张小娟调入县扶贫办担任副主任后,任秀红才在工作中和张小娟熟悉起来。

在县上召开的一次扶贫工作会议上,张小娟所做的扶贫政策解读,无论从文字的组织、表述,还是对政策的理解、解读都非常精准、精彩,赢得了大家一致认可,这让任秀红印象深刻。

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在任秀红和舟曲县的广大干部和群众眼中,张小娟就是扶贫工作的“移动数据库”和“活词典”。“她业务熟练,对待工作从不会拖延,有问必答,很快就能提供相关内容”。任秀红说。

东山镇一位干部回忆:张小娟下乡检查工作非常认真,不容许有一点儿错误存在。有一次,张小娟去该乡一个村里检查大数据管理工作,早上吃过早点后,张小娟就一直在村上查看数据,直看到晚上9点多,她才吃了点泡面。

“日复一日地上山下乡、进村入户,我们必须掌握最真实的贫困状况、废寝忘食地分析贫困人口结构、分析脱贫退出的难点短板,我们必须确保扶贫工作靶向精准。”

“我们引以为傲的,是能够脱口而出的各类扶贫数据,是烂熟于心的各种政策依据,是村村落落全部走遍的记录,是如数家珍的村情户情介绍……”

上面这些文字是张小娟写的一篇文章中的话,是张小娟对自己工作的真实记录。

学习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张小娟800字【2】

在师生们的记忆中,小娟总是会用自己的乐观影响他人。

刚入学时,第一次远离父母,刚刚成年的姑娘们,总想尽快尝尝踏足社会的滋味。很快,张小娟和张珊等四个同学选中一张勤工助学的传单,每人缴纳了160元中介费,接了一个做调查问卷的活儿。

但完成任务后她们却发现:中介人去楼空。那时,她们一个月的生活费普遍才400元。就在大家都在懊恼时,张小娟却跟没事儿人一样安慰大家:没关系,就当交学费了。

小娟的宽慰,让大家渐渐摆脱了不良情绪。但那时,同学们并不知道,家境极其贫困的张小娟,是因被选为“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生,才有机会走进大学校门。

“张小娟总是能用自己的积极心态营造一种氛围,让大家跟着她一起快乐起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全国妇联副主席(兼)蒙曼曾是张小娟的实习带队老师,她说:“念书时,小娟属于不前不后,不声不响的女孩子,如果不是因为我带他们班去湘西实习,可能都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象。”

这个最初让蒙曼觉得“很沉静、默默无闻”的女孩,通过一次实习,让老师刷新了印象。

那次实习,不仅路途遥远、坐火车硬座长达25个小时,同学们在当地江边住的房子又潮又热,没有空调,大家的汗“就像河一样流”。赶上雨季,被褥总是湿乎乎的,衣服洗了也很难干透,蚊子更是多得打也打不完,再加上饮食偏辣,很多北方同学难以适应、情绪低落。

大家却记得,小娟从不抱怨,还老是安慰他人,笑容也很治愈。

在师生眼中,张小娟特别有奉献精神,特别喜欢帮助别人。

“这孩子身上有一种淳朴的本质,人群中可能不易凸显,但关键时刻这种质朴的东西会闪光。”回忆往昔,蒙曼说。

学习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张小娟800字【3】

“那时候觉得她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笑,是大大咧咧的那种笑,好像永远没有烦心事似的。嗓门大,爱唱歌,尤其擅长《青藏高原》,每次唱K的时候,最后的高音部分总要请她来压轴。”张小娟的大学同学张新宇说。

张小娟出身普通农家,家境一般。她在上大学期间,勤工俭学,努力赚钱补贴家用。在艰苦的条件下,她总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在乌兰的记忆中,张小娟特别懂事,“上大三的时候,她兼职给学生补课,补课很辛苦,课余时间基本不在宿舍,发工资后还请我们吃饭,她是个既节省又大方的好姑娘。”

张小娟的大学室友赖虹回忆说,在本科期间,张小娟并不是班里成绩最突出的学生,但她读书很认真,一到考试通宵背书时,总是满头乱糟糟,让头发做发愁状。“她在我心中永远是22岁时意气风发、善良开朗的样子。”

张新宇还记得,快毕业的时候,他问小娟,以后最想做什么,她说就想一直坐在国图那棵银杏树下看书,听着风吹树叶的声音,等着太阳慢慢转过来照在南边那一排窗户上。“小娟描述得特别有画面感,一切鲜活得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而她的人生已经再也没有了想象中的可能。”

“毕业后的一个春天,我们在学校附近小聚,席间得知那天正好是她的生日。就在魏公村的转角处,同学们买了一大束太阳花送给她。她欣然接受,紧接着便展露出了标志般的笑容。谁知道那一面竟成了永别。”张新宇悲伤地说。

年少时的分别,虽然也会难过,但同学们觉得天大地大,相见有期。她留给大家的最后印象,就是像那束太阳花一样,永不凋零的笑容。

学习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张小娟800字【4】

听到张小娟遇难的消息时,很多她生前的同学和老师都难以接受这个现实。

“我听说消息后,第一时间找人再三核实。我不敢相信这是我们的孩子,但这真的就是我们的孩子。”10月10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告诉记者,她反复确认,这位牺牲在一线的扶贫干部,竟然真的就是自己的学生张小娟。

“念书的时候,小娟属于不前不后、不声不响的女孩子,如果不是因为我带了她们班去湘西实习,可能都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象。”蒙曼回忆说。

张小娟大学室友乌兰得知张小娟遇难的噩耗后,在朋友圈写道:“那次相聚还想着以后白头再聚首,没想到竟然没有以后。”

了解张小娟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爱笑的人。乌兰告诉记者,她们大学宿舍过生日的时候,大家会买好多吃的,一起玩棋牌游戏。每次小娟当杀手的时候眼睛都瞪得很大,表情很严肃。“小娟给我的印象很深刻,长得漂亮,小麦肤色,眼睛雪亮,黑白分明,乌黑的头发,笑起来很爽朗,很能感染他人。”

第四篇: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事迹心得体会

黄诗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9年如一日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为脱贫攻坚事业鞠躬尽瘁,带领革命老区在全省率先实现脱贫摘帽,那么你们知道关于观黄诗燕时代楷模事迹个人心得体会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事迹心得体会五篇,欢迎参阅。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事迹心得体会一

曾经的感人故事再次登上荧屏,在国家级媒体广泛宣传,我市的扶贫干部、同黄诗燕同志一起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们,深受鼓舞。

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炎陵县下村乡坳头村原扶贫工作队长王健康:“一个方面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民情怀,另外苦干实干精神给我的印象非常深,他常有的一句话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如期全面实现脱贫任务’,在后面的脱贫巩固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扬他这种不怕苦的精神,要勇于担当为民服务。”

市扶贫办综合宣传组工作人员、炎陵县鹿原镇原选调干部彭再高:“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务实,抓产业抓扶贫工作非常有思路有力度,作为一个年轻干部来说也是要从诗燕书记的事迹中汲取自己成长的力量,继续为扶贫事业,为株洲市巩固脱贫攻坚再加把油。”

炎陵县霞阳镇石子坝村党总支书记陈远高在办公室收看黄诗燕同志先进事迹报道。2011年7月,黄诗燕曾在当地调研,看到陈远高家一棵产值7000元的黄桃树之后,定下了发展炎陵黄桃产业的决心。如今,全县炎陵黄桃种植面积达8.9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0亿元,带动全县3.42万名桃农人均增收2976元。

炎陵县霞阳镇石子坝村党总支书记陈远高:“我们村黄桃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00多亩,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一1700多亩,全村90%以上的村民从中受益。我们将继续把黄桃产业做好,带领全村人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在黄诗燕生前驻村帮扶的霞阳镇大源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刘云慧认真收看了黄诗燕同志先进事迹报道。在黄诗燕的推动下,如今的大源村村容整洁、产业兴旺,已经从最偏远、最落后的贫困村,成了远近有名的风景村。

炎陵县霞阳镇大源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刘云慧:“诗燕书记为大源村的脱贫事业贡献了最后一丝力气,作为扶贫队员,我们要带领全村的村民发展产业,借乡村振兴建设的春风,把大源村建成美丽幸福的小康村,以此来纪念我们的黄书记。”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事迹心得体会二

12月2日清晨6点多,湖南炎陵县大源村村民廖国平起床收拾行囊。他要和12位村民一起,乘车去250公里之外的株洲市送一个人。

想去的人太多,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商定,一个组选一人。

晚8时许,告别的人挤满株洲殡仪馆。送行的队伍里,13位村民缓缓走过灵柩,鞠躬行礼,轻轻放下手中的菊花,村民们悲痛难忍,泪如雨下。

13位村民送的人是株洲市政协副主席、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2015年起,黄诗燕帮扶大源村,几乎一个月去一次,让村子巨变;2011年黄诗燕任炎陵县委书记起,走遍120个村庄。位于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炎陵县,在湖南省第一批脱贫摘帽。

11月29日中午,开完扶贫调度会的黄诗燕,回到县委宿舍,突发心脏病,不幸殉职,年仅56岁。

在株洲市,在炎陵县,相识的、陌生的,纷纷在朋友圈发诗文,在网上建纪念馆,悼念这位炎陵县8年多的领头雁。

不少人感叹:产业强了,炎陵美了,百姓富了,诗燕书记却走了。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事迹心得体会三

“真后悔,没有坚持让诗燕回市里检查身体!”追悼会上,黄诗燕的爱人泣不成声。

11月23日晚,黄诗燕乘车3小时,从株洲家中赶到县里,感觉异常胸闷。24日上午,在县医院检查身体,发现心电图异常、糜烂性胃炎等问题。

同事和妻子劝黄诗燕回株洲做检查,黄诗燕却说,“县里事多,来来回回路上耽误时间,挺一挺再说。”

来回往返、检查身体,至少一天,黄诗燕不舍得“浪费”。

从上任起,黄诗燕一直这样拼。为了争取重大项目,黄诗燕清晨5点从炎陵出发,汽车在高速冰冻的大桥上滑行100多米;为了赶上长沙、深圳两地招商引资活动,他一天工作16个小时;为了推广炎陵黄桃,他带病为“黄桃大会”站台,跑遍每一个城市推广点、每一个乡村展台……

“不拼怎么行啊?”黄诗燕生前经常说。

2011年6月,组织选派47岁的黄诗燕到炎陵县任县委书记。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难啃的骨头:处井冈山西麓的炎陵县,既是革命老区,又是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比例高,到2014年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761人,贫困发生率达16.57%;距离市区路途遥远,无区位优势。

分析县情后,黄诗燕提炼出炎陵县“四老四地”特点:老祖宗安寝福地、老人家革命圣地、老天爷生态宝地、老百姓宜居乐地;他鲜明提出守望“两座山”,守“绿水青山”、望“金山银山”;在农业发展上,黄诗燕带着一班人经过分析,重点抓好生态特色产业,比如特色水果、无公害蔬菜、茶叶、药材、花卉苗木等;用好生态山水自然资源,发展全域旅游;以特色种养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动精准扶贫。

“回过头来看,诗燕书记主抓黄桃产业,抓对了。”分管农业的炎陵县副县长盘晓文说,2011年,炎陵黄桃只有5000亩。但学农出身的黄诗燕认为,炎陵县黄桃优势种植区与贫困村高度重合。

为何?县里的高寒山区海拔高、气温低、空气湿,多沙质土壤,种植农作物“十种九不收”,老百姓越种越穷。但这样的环境却恰好适合黄桃生长,可以连续结果二三十年,果实香甜可口。

黄诗燕力排众议,在炎陵县发展黄桃产业,始终如一为炎陵黄桃站台。

每年黄桃成熟季节,炎陵都会举办黄桃大会。有人提醒他:现在要减少办节办会,你要注意点,不要总是去!

“我为农民站台,怕什么?”黄诗燕答。就连“炎陵黄桃 桃醉天下”的广告语,都是他想出的。

终于,黄桃从炎陵的深山沟,走向全世界。目前,炎陵县黄桃种植面积8万多亩,2019年产值11亿元,黄桃有关收入占农民农林牧渔业收入的四成;4784户14152名、近六成贫困人口种植黄桃,人均年增收8800元以上,实现稳定脱贫。

“黄桃糖分高,容易坏,所以要抓紧卖。黄桃销售季节,黄书记每天都过问情况,两天看一次简报。”盘晓文说。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事迹心得体会四

2018年8月,湖南省政府批复同意炎陵县等5县脱贫摘帽。炎陵县为全省第一批脱贫的县,不少干部直呼“没想到”。

“炎陵脱贫摘帽,是我们向20万老区人民兑现的一个庄严承诺,是向长眠在这片红土地3万余名革命先烈英灵奉上的一声真情告慰。”黄诗燕曾说。

脱贫,黄诗燕带着大家干。2015年起,黄诗燕联点帮扶大源村,几乎一个月进村一次。“隔三差五就能见黄书记到村里来。一个七品官,每个月都进来村里,不容易!”村民曾昭华老人说。

道路硬化、电网改造、路灯安装、自来水,图书室…几乎凡是村民提到的生产生活上的困难,黄诗燕都尽力去协调解决。如今,大源村青山环绕,新居白墙黛瓦掩映在绿树丛中,水泥路直通农家院,果树遍布山间,犹如一幅山水画。这个霞阳镇最偏远、最落后的大村,成了远近有名的风景村。

村民们没想到,黄诗燕最后一次下村,竟是他们与黄书记的最后一面。“这样的书记,少见,难得!”村民们说。

扶贫攻坚是黄诗燕眼里的头等大事。山高不如脚背高,路长没有脚板长,这是黄诗燕经常说的一句话。湖南海拔最高的山在炎陵,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炎陵最多。8年多时间,黄诗燕走遍每一个村,翻越了炎陵的每一座山,有的村子多次去。“120个村他都去过,差不多每个月都有一周在村里走访贫困户。”炎陵县民政局局长吴集会说。

黄诗燕带着同事们,坚持以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作为脱贫的关键,围绕特色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三大支柱产业”持续发力。吴集会给记者算账:黄桃、白鹅、菌类等特色农业带动6548户21701名贫困人口户均年增收6800元;绿色工业带动2692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2.5万元;39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48家休闲山庄、354家“农家乐”带动2112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8万元……

脱贫攻坚倾注了黄诗燕全部心血。大到扶贫产业选择、重大文件制订、重要举措出台,小到贫困户建档立卡手册,他逐一梳理、逐一审定。

县委办副主任陈德望说,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黄诗燕既是一线总指挥,又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连一本扶贫手册,他都细致入微研究设计。

过去为压实扶贫干部责任,表格较多,包括扶贫手册、收益核算卡、贫困户退出确认书等,加重了基层扶贫干部的文案负担。黄诗燕很早提出来,化繁为简,把多如牛毛的表格压缩为一本简洁明了的手册,涵盖脱贫攻坚方方面面内容。扶贫部门完成手册初稿后,黄诗燕和相关部门一起,一行一行对照检查,字斟句酌讨论每项内容。“从2017年到现在,炎陵都在用这本手册,国家、省里来评估考核,都说这本册子做得好。”

2014—2018年,炎陵全县累计脱贫6647户22907人,5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16.57%降至0.54%。2018年2月通过省核查评估,在全省5个同类县中,贫困发生率最低,为0.6%,群众认可度最高,为98.49%;当年6月,炎陵县通过国务院专项评估检查,错退、漏评“零反馈”。

8年多时间,炎陵解决了15000多户农村居民住房安全保障的问题,新修或改造800多公里道路,全县群众都用上了安全的饮用水。

如今,在炎陵,最旧的是县委大院,最漂亮的是学校、医院。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事迹心得体会五

连日来,由黄诗燕生前同事、亲属组成的报告团,在株洲和全省各地宣讲。江华县扶贫办主任李华林说:“深刻感受到黄诗燕同志一心为民的情怀、永不懈怠的状态,我们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我印象最深的,是黄诗燕深沉的为民情怀、坚韧的定力操守,和敢担当、善作为的高贵品格。”益阳市安化县扶贫办主任杨正华说。

炎陵县委书记尹朝晖说:“黄诗燕虽然走了,但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会以黄诗燕同志为榜样,带领20余万炎陵人民继续奋斗,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黄诗燕的为民情怀让我深受激励。”永州市扶贫办主任段贵建表示,我们一定要保持定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最大力量。

“黄诗燕同志值得我们所有‘扶贫人’学习。”辰溪县扶贫办主任张继才表示,我们要学习黄诗燕同志的精神,努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文章。

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说:“我们要学习他始终心中有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始终心中有民、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他始终心中有责、担当进取的敬业精神;学习他始终心中有戒、清廉自守的优秀品质。”

本报重庆11月17日电(记者刘新吾)11月17日,本报报道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数十年来扎根基层一线,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展现了党员干部强烈的责任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近日,中宣部授予毛相林“时代楷模”称号,他的感人事迹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

“20多年前,毛相林带领着下庄人一锤一凿,凿通出山路,现在又带领村民迈向致富路。这种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愚公移山的坚韧精神,值得我们年轻干部学习。我们要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驻村干部周勇说。

“学习了毛相林同志的事迹,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深地被打动。”重庆市南川区庙坝村第一书记宋建峰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从毛相林身上学到很多。在关键时刻,一定咬紧牙关,冲锋在前,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重庆市巴南区圣灯山村扶贫干部谢志耕说,下庄人脱贫摘帽,毛相林这个带头人起了重要作用。他要以毛相林为榜样,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重庆市綦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科长谢邦金说:“毛相林是当代党员的优秀代表,我们要认真学习他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退役军人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重庆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方旭表示,激发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至关重要,毛相林等下庄人不等不靠、艰苦奋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崔冬赟表示,青年大学生要学习毛相林的奋斗精神,立志到基层去,将青春的“小我”融入到社会的“大我”中去,让青春之花在广阔天地绽放。

第五篇: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先进事迹简介

湖南炎陵原县委书记黄诗燕是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近几日多加媒体通过各种形式集中报道了黄诗燕同志先进事迹,缅怀他为脱贫攻坚事业作出的贡献。今天小编整理了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先进事迹简介5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先进事迹1

11月29日,炎陵的温度降了几度,天更冷了些,像往常一样,他按照上午行程安排,主持召开了脱贫攻坚迎省检工作部署会,会上他显得有些憔悴,声音也有些疲乏无力,较往常小了许多,以为是没有休息好,便也没太在意。

会上,他还坚定地说,要进一步提神提劲,克服“疲劳、松懈、麻痹”情绪,把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切实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

下午,他突发心脏病,骤然辞逝于县委大院其住室席床之上,享年56岁,他是黄诗燕,株洲市政协副主席、炎陵县委书记。

“当时,他用坚强的毅力支撑他讲话,最后一点力气也用在了扶贫攻坚工作上。”大家纷纷感叹。

一台10多年的老彩电

其实,黄诗燕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是有所觉察的。11月22日下午3点的一个小型会议上,黄诗燕就已经感觉到胸口疼,但没有在意。24日晚上10点,黄诗燕从株洲赶往炎陵,那一夜都没有睡着。

第二天一早,他便打电话给联络员刘明华说:身体有些不适,需要检查治疗。经炎陵县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医生开具治疗药物,并劝黄诗燕多休息。“做完检查,他就立马参加县中医医院新址正式运行暨省直中医医院医联体建设义诊活动,并调研全县医疗系统工作。”刘明华说,当天他连早餐都没吃。

调研途中,炎陵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黄建中劝黄诗燕去株洲市做进一步检查,黄诗燕说,“今天是周一,来来回回在路上耽误时间,先挺一挺再说。”

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关,黄诗燕最终没有挺过去。随着越来越多关于他的事情被回忆起来,黄诗燕的形象也逐渐丰富而鲜活。

几年前,黄诗燕在一次讲话中说,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有“功名利禄全放下,一心只为千万家”的精神境界,始终带着一颗“公”心去干事,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关心群众疾苦,保障群众权益,以实实在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功名利禄全放下,一心只为千万家”,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黄诗燕在炎陵县委的办公室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平房,工作人员多次要求做简易装修都被他拒绝。2016年,炎陵县委为外籍职工修缮了一栋新住房,他也多次拒绝搬进去,他的住房简陋老旧,9年没有添置一件新家具。

“工作之余,就是宿舍一台10多年的老彩电,平时喜欢看看《诗词大会》。”陈德望说,一日三餐除了公务接待就在食堂,平时喝什么茶、吃什么菜、穿什么衣都没有任何讲究。

在炎陵县九龙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党工委书记何美存的记忆中,最为深刻的还是与黄诗燕一同奔赴各地为园区招商的情形,“经常是坐上午的高铁,中餐就在高铁上随意应付一下,到了企业碰上饭点,也是在会议室一边吃着盒饭一边聊园区招商。”

大源村村支书唐自华记得,有一次,黄诗燕到村里来调研,发现一位农户家周边搞得很干净,便进去和这户人家聊天。得知这户人家从来就是这么洁净、勤俭后,黄书记当即就说:“勤俭持家久,忠厚继世长。”

走遍120个贫困村

黄诗燕从一个小小的乡镇科员起步,到如今的炎陵县委书记、株洲市委委员、市政协副主席,最让他牵挂和重视的还是炎陵的脱贫攻坚工作。

2001年,炎陵被列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初,黄诗燕初到炎陵任职,炎陵县又被列入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范围,成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主战场之一,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对于实现炎陵全面脱贫与全面小康的双重任务,黄诗燕曾向全县人民公开表态:“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但脱贫功成,务必在我。”

2015年,大源村成为黄诗燕的扶贫联系村,村支书唐自华回忆说,“书记到村里的那一天就把村民召集起来,听取意见。有村民说,手机信号不好打不通、交通不便……最后,这些问题很快解决了。”

“第一次见在晒谷坪开会的,老百姓们畅所欲言,他能回答的当场回答,不能回答的用笔记本认真记录下来,让工作队后续关注。”前驻大源村扶贫队队长张生民回忆道,2016年4月,工作队进驻之后,黄诗燕就来到村里,逐门逐户走访贫困户,走了将近一天。“以前不敢想的不敢做的,这两年在他的带领下,全都实现了。”

自那以后,黄诗燕每个月都会下村一次,每个季度到村里开一次工作调度会。有时候工作忙,下午四五点钟忙完再赶到村里来,晚上八到九点钟再赶回去。每次到村里,黄诗燕都会找村民详细了解情况,关注扶贫工作进展。

为了争取重大项目,黄诗燕曾经清晨5点从炎陵出发,汽车在高速公路冰冻的大桥上滑行100多米而遇险;为了赶上长沙、深圳招商引资活动,他一天工作16个小时而不停歇;为了推广炎陵黄桃,他带病为“黄桃大会”站台,跑遍每一个城市推广点、每一个乡村的展台……

“黄书记对脱贫攻坚倾注了太多心血。”县委办副主任陈德望说,大到重要节点的安排、重大文件的制定、重要举措的出台,小到贫困户建档立卡手册,他都逐一梳理、逐一审定。

大源村是炎陵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也只是黄诗燕工作一小部分。“炎陵县120个村,他都去过,几乎每个月有一个星期,他是在走访贫困户。”炎陵县民政局局长吴集会说,走访完后,都想着如何去解决问题。

喊出100余个员工名字

对于湖南国声声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声声学)董事长何亮来说,黄诗燕更像一个睿智的长辈,字字珠玑,时刻鞭策和帮助着自己。“黄书记最重视的工作就是扶贫工作,我做梦都没有想到,他扶的最大的贫就是我们国声声学。”

何亮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黄诗燕的情景。那是2017年6月14日,在国声声学的落地签约仪式上,“黄书记从炎陵的人文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思路等方面,向我一个外来投资者展示了炎陵的全部,我十分信奉‘计划’,瞬间被黄书记的计划、严谨、深谋远虑深深折服。”

6月中旬,何亮带着200多个员工从深圳到炎陵,“招工难”成为国声声学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之前我还在乡镇工作,就感受到黄书记对于招工的重视,他亲自要秘书将招工简章直接开车送到每一个乡镇,把招人触角伸到每个村小组。”九龙园区招商产业科科长赵凯回忆道,第一个月,国声声学就招募到500名员工,而这500人正是国声声学来到炎陵的星星之火,如今已扩充至3500余人,达燎原之势。

从签约注册,到投产见效,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内,国声声学实现了开工量产,创造了项目建设的“炎陵速度”,预计到2020年全年营收将达到10亿元,缴纳税收3000万以上。

何亮说,“黄书记熟悉园区的每一家企业的产品、生产线、产量……更像是企业的代言人,毫不夸张地说,国声最开始的200名员工里,黄书记能喊出上100号员工的名字,这要非常用心才能做到。”

“太阳晒不到、下雨淋不着,仅一年我们家就脱贫了。”鹿原镇炎陵村村民谭泽英说,她家7口人只有四五亩耕地,公爹公婆患有严重的胃出血、高血压等疾病,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入国声声学后,公司不仅包吃包住,一个月还能拿到3500多元工资,所以她家一年就脱了贫。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国声声学按照“公司+贫困户”的方式,优先选聘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对贫困户员工进行长期的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2017年,国声声学为炎陵县解决就业人口55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72人;2018年,安排就业1300多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141户。

如今,像国声声学一样,看到炎陵营商环境和服务政策优势的企业越来越多,不仅带动了炎陵的产业发展,在劳务输出、贫困人口就业安置等政策实施过程中,更是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们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这正是黄诗燕所期望的。

经过五年的攻坚扶贫,炎陵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19.5%下降到2015年8%;2018年,炎陵县贫困发生率为0.58%,同年8月,经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省政府批复同意炎陵县脱贫摘帽;2019年,炎陵县进入脱贫成功、巩固提升的关键阶段,黄诗燕却倒下了。

炎陵依旧朝着黄诗燕所期盼的方向前行,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中快速发展,产业兴了起来,老百姓富了起来,日子美了起来……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先进事迹2

56年前的1963年3月,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到炎陵县调研时,讲了一句话——“为人民多做好事,人民会记得他”。在讲这段话的时候,胡耀邦还用炎帝举例,要求共产党人向炎帝学习,为人民多做好事。黄诗燕曾多次用这个故事,勉励参与扶贫攻坚的党员干部。

2001年,炎陵被列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炎陵县又被列入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范围,成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主战场之一。这年6月,黄诗燕担任炎陵县委书记。

2018年,炎陵通过国家和省级脱贫“摘帽”验收。2019年在炎陵县脱贫成功、巩固提升的关键阶段,黄诗燕却倒下了。当天上午,他还在参加全县脱贫攻坚会议。

近些年炎陵县的重点工作,脱贫攻坚始终排在第一位。

梨树洲,一个离县城约60公里、酃峰山腰的高寒山村,因为秀美的风光吸引着游客。如今,村里数十户人家,在自家庭院里开起了农家乐,旅游旺季,民宿一房难求。而在2013年以前,梨树洲还是长株潭地区唯一的无电村。

村民李云生介绍,没有电的时候,大家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苦。村里条件好点的人家,靠微型柴油发电机经营小旅馆接待游客。那时,小旅馆留不住客人,村里生产的竹笋因为无法及时加工,也卖不出好价钱。

担任县委书记不久后,黄诗燕就来到了梨树洲村,并向村民承诺:“尽快解决村里的供电问题”。之后,他多次来到村里,召开现场办公会,与县电力公司仔细探讨通电的可行性及各种细节。经过多方努力,梨树洲村配网建设工程列入了湖南省电力公司工程项目,2012年7月项目正式动工,入村公路改造和硬化也同步启动。

一年后的2013年9月,梨树洲村正式通电,长株潭地区无电村也归零。之后,全村加工竹笋都采用电烤炉或电动机鼓风炉加工,产品既生态又环保。如今,通过发展旅游,全村每户年收入少的有四五万元,多的有近20万元。

李云生说,村民越来越富了,大家从内心里感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感激黄书记兑现的承诺。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带动老百姓脱贫增收,是黄诗燕抓的一项重点工作。担任县委书记第一年,他就走遍了炎陵的山山水水。2012年,他提出把炎陵当作一个大景区来审视、当作一个大展厅来设计、当作一座大花园来经营,并说炎陵是老祖宗安寝福地、老人家革命圣地、老天爷生态宝地、老百姓宜居乐地。

“四老四地”之说得到广泛认同,为炎陵生态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外地人更好地记住了炎陵。

走遍贫困村

梨树洲村尚属特例。而对于缺乏旅游资源的60多个省级贫困村和很多非贫困村,让老百姓早日脱贫,更牵系着黄诗燕的心。

从2015年开始,炎陵县直部门和单位开始结对帮扶贫困村。黄诗燕和县委班子带头实施脱贫攻坚责任制,通过成立领导机构、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开展巡查暗访等措施,将脱贫攻坚主体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

当时,有的县直部门和单位因为业务与农业、农村关系不密切,加上本身业务繁重,开始有些抵触;一些干部因为缺乏乡镇工作经验,不善与农村群众打交道,也产生了畏难情绪。

“黄书记就自己去做示范,甚至手把手去带,他把大部分工作精力都放在脱贫攻坚上。”县扶贫办主任罗金亮告诉湘声报记者,每次下乡,黄诗燕对扶贫干部仔细叮嘱,工作要做到全面细致。在工作对接中,黄诗燕对于扶贫政策、相关措施的熟悉和把握程度,让罗金亮深感敬佩。

“这些年,我跟着黄书记走遍了全县所有贫困村。”罗金亮记得,2013年炎陵县全面启动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很多贫困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黄诗燕经常一下村就是三四天,很多次误了餐,就在路边餐馆吃十几元钱的快餐。而到每一个贫困户家中,黄诗燕都会揭开锅盖,看看他们吃得怎么样,询问他们多长时间能吃上一顿肉。

“当时黄书记在大会小会、不同场合都反复强调‘全县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好’。”罗金亮说,在县财政紧张的状况下,2013年投入800万元对800户农户进行危房改造,并在年底全部验收合格。此后,县委、县政府每年印发农村危房(土坯房)改造实施方案,下达的改造任务与投入资金逐年增加,并明确落实不力,要被追责。截至2019年,全县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110户,覆盖了所有行政村。

情系大源村

炎陵县委办结对帮扶的是霞阳镇大源村,黄诗燕倾注了许多心血。

“当时大源村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电网陈旧,村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驻大源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生民告诉湘声报记者,2016年4月,工作队进驻之后,黄诗燕就来到村里,逐门逐户走访贫困户,走了将近一天。

张生明记得,当时贫困户都没想到县委书记会到家里来,没做准备,家里有些脏乱,还怕书记不喝自己家杯子泡的茶。但黄诗燕一进门,就坐在贫困户身边,端起茶杯就喝,仔细询问每家情况。走访完后,还主持召开了座谈会,让大家面对面说想法提意见。

当天村民的意见,黄诗燕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能答复的当场答复,不能答复的让工作队后续关注。自那以后,黄诗燕每个月都会下村一次,每个季度到村里开一次工作调度会。有时候工作忙,下午四五点钟赶到村里来,晚上八到九点钟再赶回去。每次到村里,黄诗燕都会找村民详细了解情况,关注扶贫工作进展。

“黄书记要求高,我们工作压力很大。”张生明说,有时候晚上十一二点都能接到黄诗燕的电话。一次下村,黄诗燕到了村道路硬化施工现场,他发现施工方搅拌的水泥配比不对,当场就叫停了施工,要求重新调制材料,并将不达标路段重建。他严肃指出“花了这么多钱,一定要把事情办好,要对得起老百姓”,并反复强调了这句话。

正是在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下,大源村的道路硬化、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以及通讯设施建设等项目进展顺利。村里还引进了稻鳅养殖合作社、茶叶种植合作社,村民们通过参与合作社,不仅可以获得分红,还能在合作社务工。2018年,大源村顺利脱贫。

贫困户廖成运家是黄诗燕主动提出的结对帮扶对象。廖成运记得,黄诗燕第二次来家走访时,他和妻子正在屋后挖菜地,当时,黄诗燕马上接过锄头帮忙挖地,直到把地挖完才去他家里。

结对后,黄诗燕为廖成运家申请了易地扶贫搬迁。2017年,廖成运一家三口,从两间破旧的土房子搬进了近100平方米的新安置房,还享受了低保、医疗保险和救助等多项帮扶政策,儿子也进入县工业园务工,全家的日子越来越好。

“每次到我家来,黄书记都叮嘱我要保重身体,可他自己为了工作,却没有保重好身体。”想起黄诗燕,这几天,廖成运满是悲痛。

如今,炎陵发展快了,产业美了,百姓富了,书记却走了……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先进事迹3

推动炎陵脱贫,他埋头苦干如黄牛;牵挂群众冷暖,他怀揣初心解民忧。1月16日、17日,本报推出追记省优秀共产党员、“最美扶贫书记”黄诗燕的系列报道,上篇《红土地上老“黄”牛》和中篇《一心为民践初心》刊发后,在全市产生热烈反响。

从罗霄山脉到株洲市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缅怀着黄诗燕,热议着他的感人事迹。他殚精竭虑谋脱贫的精神,不忘初心贴民心的情怀,正持续引发学习与致敬。

“扶贫事业,未竟之功有我们”

报道刊发后__、__、__网等媒体迅速转载。在株洲的微信朋友圈,关于黄诗燕的报道也引发了“刷屏”。

市扶贫办综合宣传组组长谭雪平说,在朋友圈读了报道后,他被黄诗燕勤勤恳恳、呕心沥血干事创业的事迹深深感动。“黄书记身上那种“走遍千山万水”“访遍千家万户”“想尽千方百计”为百姓谋脱贫的精神,值得我们深入领会、学习。”谭雪平说,“今年是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收官之年,我们要以更坚韧的干劲,更扎实的步伐,继续砥砺前行。”

炎陵黄桃产业办副主任谭忠诚回忆说,黄诗燕病逝的半个多月前,还跟他说黄桃产业发展面临一些新问题,要认真思索接下来的规划。“黄书记思考的炎陵黄桃产业升级成了他未竟的事业,我未完成的工作汇报也成了我永远的遗憾。实现黄桃产业的转型升级是黄书记的遗志,我们一定全力达成,绝不辜负他的期望。”

炎陵县鹿原镇金紫峰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万莉萍说,读这两篇报道,她好几次抹眼泪。她说,报道让她想起黄诗燕曾经的叮嘱:你们工作队和支村两委一定要摸清还有多少村民住危房,我们县财政就是砸锅卖铁都要解决好老百姓的住房保障问题。“书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在我们心里扎了根,我将努力站好脱贫攻坚最后一班岗,让村里老百姓真正脱贫,步入小康,告慰书记在天之灵!”万莉萍说。

“心系百姓,特别注重民心实情”

对报道写到的黄诗燕,老同事、旧相识纷纷表示写得到位,青年干部则说汲取到了工作经验与方法。

读到报道《一心为民践初心》,市委政研室副主任颜三元说,曾与他多次共事的黄诗燕如在眼前。“他对农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经常说,我们都是农家子弟,当了干部,决不能忘本。早年,我见他经常将农村的谚语,以及农民生动的口语记在本子上。他和农民拉得上话,农民把他当自家人,有什么事都愿意跟他讲。他了解农民的想法,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这让他考虑问题、制定政策时特别注重民心实情。”

31岁的渌口昭陵居委会支部书记甘彬说,报道里写到的黄诗燕,让他深切认识到了紧密联系群众、俯身身子做工作的重要性。“面对面‘身入’群众,心贴心‘心入’群众,实打实‘深入’群众”,黄诗燕总结的这些工作理念,让甘彬受益匪浅,被他从报道里摘抄进了工作笔记本。

醴陵市东富镇副镇长、龙源村第一书记付聪说,看完报道后,她深感黄诗燕有太多地方值得学习。“学习他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学习他攻坚克难的坚韧斗志,学习他真抓实干的担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接过他的旗帜,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为建设美丽幸福的株洲贡献青春力量。”

看到报道,黄诗燕生前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廖建文,泪水又一次溢出眼眶。“黄书记一直很关心我家。看了报道,我又想起,他一次次鼓励我努力上进。放心吧黄书记,我一定好好上班,争取早日找个老婆,靠自己双手打造幸福生活。”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先进事迹4

湖南省炎陵县,地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罗霄山片区、井冈山西麓。2011年6月,黄诗燕担任炎陵县委书记。随后8年多里,他用始终如一的坚守、敢啃“硬骨头”的担当、献身“红土地”的真情,和全县干部群众共同奋斗,促成这个革命老区成功脱贫。

2019年11月29日,完成又一次脱贫攻坚部署后,回到宿舍的他突发心脏病不幸离世,时年56岁。

惊闻噩耗,当地干部群众悲痛万分;时光流逝,“大黄抓小黄,抓出金黄黄”“最美扶贫书记”等赞许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好口碑印证了黄诗燕生前念兹在兹的一句话:你对群众有多好,群众和你就有多亲。

一个“实”字谱春秋

黄诗燕担任县委书记之初,炎陵县顶着深度贫困县、经济薄弱县、产业滞后县等一堆“落后帽子”。全县贫困发生率达19.5%,农民人均收入2970元,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炎陵县委办副主任刘明华介绍,上任伊始,黄诗燕抱定“山高不如脚背高,路长没有脚板长”的信念搞“大走访”——自带食材进村入户,与群众一起生火做饭,同桌吃饭,同干农活,倾听群众掏心窝子的话;跑无电村,钻土坯房,进“杉皮屋”,访贫问苦……黄诗燕调查后痛感,炎陵县交通闭塞是痛点,资源匮乏是难题,贫困落后是大敌。

“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饭吃衣穿屋住的党”,这是1929年红军在炎陵县留下的标语。“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我们要弘扬红军作风,让农村一天比一天美,让农民一天比一天富!”黄诗燕一席话,让全县党员干部深受触动。

他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三大产业。他给自己立“军令状”,梳理群众最难最忧最盼的事,解决一项销一个号。

一个“拼”字担日月

今年8月,记者走进炎陵县深山采访。盘山公路两旁,不时出现购销两旺的黄桃交易集市;崇山峻岭间,硕果累累的桃林一望无边。

“炎陵人都知道‘大黄(书记)抓小黄(桃),抓出金黄黄’。”中村瑶族乡鑫山村村支书朱景华告诉记者,这个村40多户贫困户靠种植黄桃脱贫,“我们村靠62824棵‘摇钱树’,几乎家家盖新房、买新车。”

炎陵县黄桃办主任邓纪平告诉记者,当地山区种植水稻“三年两不收”,但约40年前从外地引进的黄桃,却特别适应这方水土,“炎陵黄桃”果肉细腻紧致、口感清甜爽滑。

“天无绝人之路。”2012年初,在霞阳镇果农陈远高家,黄诗燕见到一棵每年能结果400多斤、收入近7000元的“桃王”。学农出身的他喜出望外:“我们要把黄桃从小打小闹的‘珍品’,变成助力脱贫攻坚的商品。”

凭着一股子拼劲,黄诗燕主导制定黄桃发展规划和奖补政策,推广先进栽培技术,琢磨出广告语“炎陵黄桃,桃醉天下”,还参与包装设计,支持电商销售,推动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鼓励精深加工、组织清除不良品种、限制盲目扩种……

“全县今年黄桃种植面积有8.9万亩,总产量5.18万吨,产业链综合产值20.6亿元,这些都是2011年的十几倍。”炎陵县黄桃协会秘书长谭忠诚说,“今年3.42万名桃农人均增收2976元,有3145户贫困户户均种桃增收6200元。”

黄诗燕主政炎陵县期间力推的各类绿色农业,带动了全县约九成贫困人口显著增收。

一个“情”字践初心

黄诗燕有两本泛黄的《马克思传》,是炎陵县95岁老党员张朝秀临终前送给他的。黄诗燕将其视为前辈对他的期许,始终将书摆在书柜最醒目处。

2014年,炎陵县尚有1.49万户村民的住房存在安全隐患。全部解决需投入6亿元,而炎陵当年财政收入仅7亿元。

“不能安居,怎么脱贫?”黄诗燕发“狠话”拍板:“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每户还要给一块菜地,造个小杂屋。以后生活好了,房子还会加层,要按两层楼打地基,留楼梯。”

除了多方筹资,他还大力节省开支:老旧的县委大院不装修,红砖裸露的办公楼不改建,掉漆的办公桌不更换……闯过道道难关后,全县125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住进新房,2543户农村贫困户实现安居,1.1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得到改造。

在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档立卡户张连军说:“我2017年从山里搬来,黄书记来我家19次,给我一家3口推荐了工作。他真的比亲人还亲!”

在黄诗燕带领下,炎陵县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抓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累计脱贫7224户24056人,贫困发生率从19.5%下降到0.45%,成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在霞阳镇石子坝村,陈远高告诉记者,黄诗燕去世前几个月,“桃王”也枯死了。“老树虽然不在了,但黄书记支持村里修的路、改的电网都还在,桃林面积也从百十来亩发展到近2000亩。”陈远高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会一直念黄书记的好!”

2019年11月,时任湖南炎陵县县委书记黄诗燕,倒在了脱贫攻坚一线。一年来,罗霄山脉深处,他的故事仍时时被人们念起。有挽联写道:一夜惊怜丝吐尽,三乡切盼燕归来。

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名县委书记带领20万老区人民,将山沟沟里的贫困发生率从19.5%降至0.45%?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名共产党员在离世一年后,仍被无数百姓深切怀念?

这种力量,是脱贫功成,务必有我的决心。炎陵县是一方浸着革命烈士鲜血的红色热土。黄诗燕曾说,炎陵县脱贫摘帽,是共产党人向老区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他从一颗黄桃入手打开产业造血扶贫的突破口,拼搏到生命最后一刻。这是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在红色热土续写的动人故事:对人民敢承诺、能践诺,鞠躬尽瘁,不怕牺牲。

这种力量,是山高不如脚背高,路长没有脚板长的恒心。八年如一日,黄诗燕的足迹走过了炎陵县的每一个村庄,翻过了罗霄山脉的无数山头,须臾未曾懈怠。爬坡过坎,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品质,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黄诗燕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证明了“用实干创实绩,以实绩换民心”的朴素道理,也正是这个道理,支撑着一批批和他一样的党员干部,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决战贫困的战场上。

这种力量,是一心只为千万家的真心。“老百姓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出身农家、求学农校、心系农民的黄诗燕,捧出一颗真心待人民,人民自然视他如至亲,这才有了久久回荡在炎陵山水间的深切思念。

罗霄山下,燕子飞离;红土地上,初心不变。只要以决心、恒心、真心为人民谋幸福,纵使时光荏苒,山河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先进事迹5

2019年11月29日,上午8时30分。

酃峰宾馆三号楼,五楼会议室。电子屏幕显示着“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调研会”。会议室坐着近百位战斗在炎陵脱贫攻坚战线的关键人物。

黄诗燕穿着那件人们熟悉的黑色夹克衫,脸色明显憔悴。当他发言时,人们吃了一惊。他的声音很低沉,甚至听不太清,只讲了20多分钟。

书记今天怎么了?疑惑与不安浮现在人们心头。炎陵县委副书记饶祥明主持会议,特意在黄诗燕讲话结束后,重复了他提出的几点要求。

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黄诗燕作为炎陵脱贫攻坚“一线总指挥”发出的最后一道战斗令。

当晚,黄诗燕因突发心源性疾病逝去的消息震惊了整个县委大院。11月30日清晨,送别黄诗燕的车队缓缓绕城一周,悄然离开——

他愿意这样悄悄地回家。“他平时最怕的,就是麻烦别人。”妻子彭建兰懂得他的心。令她痛彻心扉的,是11月24日,她没能说服身体不舒服的黄诗燕留在株洲的家,留在她身边:“他说第二天有工作,连夜赶回了炎陵。”

回想黄诗燕最后的生命轨迹,人们感慨,为了脱贫攻坚,为了美丽幸福新炎陵,他拼尽了最后的力气。

11月24日晚,他因胃部剧痛彻夜未眠。

11月25日,他没吃早餐,去县医院检查,发现胃和心脏都有一点问题。但他只吃了点胃药,就赶去参加了炎陵县中医院新址落成活动。

11月29日早晨,黄诗燕只喝了点稀饭。饶祥明劝他不要去开会了。但黄诗燕说,脱贫攻坚是大事,必须参加。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是民生工程,压倒一切!”

“切实解决问题,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落实、落细、落小,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

与会者的笔记本上,留下了黄诗燕的最后嘱托。

2011年6月25日,47岁的黄诗燕走进炎陵县委大院,成为这个20多万人口的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此前,他是株洲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主任。

从市委大院到边陲山区,也有人背后咬耳朵:还不是镀镀金,过两年“曲线救国”,进城升官咧。

黄诗燕没有理会这些闲言碎语。

7月的大暑天,他戴上一顶草帽下乡去了。

他去了离县城最远的策源乡梨树洲村。这里地处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旅游资源丰富,却是当时株洲唯一的“无电村”。

60多公里崎岖山路,黄诗燕花了3个多小时。村党支部书记伍英华向他诉苦:村民自己装的小型发电机电压不稳,由于用电强度大几次把发电机给烧了。全村共25户8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余元。

他去了中团村的一户果园,和正在忙碌的市农业科技特派员谭忠诚聊起了炎陵的黄桃。上世纪80年代,县农业局从上海引进了100株芽苗。虽然炎陵有适合栽种黄桃的独特地理条件,但历经近30年发展,还是规模不大,质量不高。

黄诗燕短时间内先后走访了全县11个乡镇(场)、54个贫困村。他越走心情越沉重,沿途一幅幅图景在心中挥之不去:船形乡水垅村大半村民住在“杉皮屋”里,逢雨必漏;下村乡坳头村村民好不容易种出来的水果,因山路闭塞,一公斤两块钱贱卖给商贩……

一个多月的调研下来,黄诗燕摸清了家底: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分别相当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52.8%、38.8%;按当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国家贫困标准,全县贫困发生率很高。

沉甸甸的数据让他寝食难安。历史的机遇,更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贫困是文明社会的顽疾。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许下让穷苦人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在战胜贫困的道路上,党带领人民栉风沐雨,接续奋斗。2011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罗霄山片区列入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炎陵县纳入了罗霄山片区国家级贫困县,成为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2015年11月,一场前所未有的国家脱贫攻坚大战打响。炎陵扶贫的重担,历史性地落在了这个出身农家、毕业于农校、对农民一腔深情的湖南汉子肩上。

炎陵,这片浸透着革命烈士鲜血的热土,也似乎一直在等待一个领军人物的到来,他将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凝聚起这片土地积蓄起来的所有力量,打赢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战。

炎陵脱贫攻坚,路在何方?

2019年12月27日。在炎陵县县长文专文的办公室里,文专文指点着墙上一幅炎陵县地图,感慨黄诗燕作为炎陵脱贫攻坚的设计师,政治站位高,富有战略眼光。

“黄书记将炎陵作为一个大整体来规划,提炼出‘四老四地’的特点:老祖宗安寝福地、老人家革命圣地、老天爷生态宝地、老百姓宜居乐地。他坚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三大产业,并通过修建102公里的旅游环线,改变了炎陵千百年来东、西、南不联通的交通格局。实践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炎陵县副县长陈黎明,同样佩服黄诗燕的前瞻性:“山沟沟里的县委书记,眼光放得很长远。2013年,黄书记提出了守住‘绿水青山’是炎陵人民的第一选择,实现率先全面脱贫、率先全面小康是炎陵人民的第一梦想。他很有定力,看准了、盯下去,一张蓝图干到底。”

2017年,炎陵县成为全省第一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16.57%下降到2017年的0.65%,实现高质量脱贫。

2018年10月19日,炎陵县召开全县脱贫摘帽总结表彰暨巩固提升动员大会。黄诗燕向全体与会人员深深鞠躬,讲话非常动情,很多干部都流下了眼泪。当他讲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时,还脱稿说,大革命时期有3万多炎陵人为革命献出生命,希望大家发扬这种革命精神继续努力。

“黄书记为炎陵脱贫而来,为炎陵脱贫而去。”文专文红了眼圈:“你看这幅株洲市地图,从株洲到炎陵,就像一列火车从车头到车尾,来回近500公里,要花五六个小时。黄书记跑了差不多9年。单是坚持做到这一条,就不容易啊。”

蓝图变成高楼,唯有一砖一瓦的行动。

通过深入调研与论证,黄诗燕与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形成共识:打造炎陵生态休闲农业风光带和特色水果、有机茶叶、无公害蔬菜、笋竹、油茶、酃县白鹅、花卉苗木、药材八大“农字号”特色产业,鼓励村民“量体裁衣、宜养则养、宜种则种”。

“一带八基地”的突破口在哪里?黄诗燕将目光盯准了炎陵的黄桃。2011年,炎陵县将黄桃产业纳入重点扶持,重点推广良种“锦绣黄桃”,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奖励扶持种植户。

对此决定,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财政本来就困难,黄桃产业看不到税收预期,每年拿钱去“贴”,值吗?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品质如何保证?都种黄桃,果贱伤农怎么办……

黄诗燕不为所动。在他的主导下,全县砍掉劣质黄桃苗,培育5个优质高效示范点,扶持171个科技示范户;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模式,及时提供良种苗木、技术培训、农资供应、销售渠道等服务……

黄诗燕成了炎陵黄桃的头号推销员。

每年的桃花节、黄桃大会,黄诗燕都出面“站台”吆喝;北京、广州等地的供销对接会,黄诗燕现场促销;央视推广炎陵黄桃,黄诗燕琢磨出推广语:“炎陵黄桃,'桃'醉天下”。每到黄桃成熟季节,黄诗燕还会到路边水果店转一转,要求有关部门两天报告一次全县黄桃销售信息。

黄诗燕为炎陵黄桃的品牌推介不遗余力,有人好心提醒:“领导干部为产品站台代言,不妥。你是县委书记,更容易招来非议。”

“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黄诗燕很坦然。

如今,炎陵黄桃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炎陵黄桃”获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出口新加坡、阿联酋和香港、澳门。目前,炎陵全县8000多户种植黄桃8万多亩,近6万人进入黄桃产业链,近60%贫困人口通过种植黄桃稳定脱贫。

“农业产业需要培育期。没有当年黄书记花大气力抓黄桃产业,炎陵脱贫摘帽不见得有这么早。”炎陵县县长文专文感叹。

2019年11月11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已担任炎陵县黄桃产业办副主任的谭忠诚在红军标语博物馆最后一次见到黄诗燕。临走时,黄诗燕叫住他:“老谭啊,炎陵黄桃发展进入了瓶颈期,你怎么看?我们找个时间探讨探讨”

“炎陵黄桃确实碰到了同质化竞争等新问题,他一直在思考黄桃的未来。可惜再也不能和黄书记探讨了。”谭忠诚遗憾地说。

黄桃是炎陵老百姓脱贫的大功臣。但炎陵脱贫的舞台上,单靠一个黄桃撑不起整台戏。

如何增强脱贫攻坚的‘造血’功能,让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以农为主的炎陵怎样才有发展后劲?

黄诗燕对炎陵脱贫攻坚有着长远的考量。

要实现高质量脱贫,关键是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除了绿色农业,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工业,也是黄诗燕紧紧抓住的大事。

目前,炎陵全县已形成北有红军标语博物馆、西有炎帝陵、东有神农谷、南有一批红色革命旧址的旅游格局。2020年1月7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炎帝陵景区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黄书记在天有灵,会为此欣慰。”炎陵县炎帝陵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园平感慨。不久前,黄诗燕来炎帝陵考察时还对他说:老李,5A要抓紧,千万不能功亏一篑啊。

为了引进一批优质项目,让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安心就业,黄诗燕下足了功夫。听说企业老总来炎陵,他连夜从凤凰赶回来。一家企业诉苦说招工难,他要求相关部门开着车,带着招工信息直接进村入户……

几年间,全县首个年税收过3000万元、首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首个落户炎陵的民营500强企业等不断涌现,被外界誉为贫困山区招商引资的“炎陵现象”。

2019年11月26日,黄诗燕还陪同省里一个考察组去湖南全康电子科技公司考察。但这一次,平常总是激情满满全程讲解的黄诗燕,声音低了,步子慢了,甚至一个人在角落里坐了好几分钟……

清晨,阳光带着一丝冬的冷冽倾洒,几栋线条简单的青灰小楼安然而卧。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炎陵县委大院,朴素、低调。

“2011年黄书记来炎陵时,大家统一认识,不建新大院,把钱花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文专文回忆。

脱贫攻坚,攻的是最坚的堡垒,啃的是最硬的骨头。贫困群众“住房难”,就是炎陵要过的“坎”。

黄诗燕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对象安居、土坯房集中改善三大工程。但三大工程至少需要资金3亿多元。对当时年财政收入仅3亿元的炎陵县而言,这道“坎”实在不好过。

“能否只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难题”;“资金缺口大,易地搬迁建房标准是不是低一点……”但黄诗燕态度鲜明:“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

于是,县委、县政府“勒紧裤腰带”,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黄诗燕自己则带头“省钱”:工作人员几次提议,对县委书记办公室进行简单装修,被拒绝;办公桌褪色掉漆、书柜变形,建议换新的,被拒绝……

难关就这样闯了过去。3年来,全县125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住进了新房,2543户农村贫困对象实现安居,6122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得到改善。

现在,一栋栋新房映亮了百姓的笑脸。船形乡水垅村134户村民的土夯墙、杉皮顶房子,已变成了盖着琉璃瓦的新砖瓦房。在距水垅村40公里之外的炎陵县易地扶贫集中安置区内,村民魏振灵的住房更“洋气”:崭新的红砖房内,煤气灶、电饭煲俱全。“以前都是土灶黑锅,破房烂瓦,哪里想得到有今天咧。”魏振灵的老婆笑呵呵地说。屋后的菜地里她种上了白菜、豌豆,还在不远处的小杂屋里喂了几只鸡。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老一辈革命家陈云的这句话,黄诗燕视为座右铭。

炎陵县副县长盘晓文记得,在设计易地扶贫搬迁的住房时,黄诗燕就提出,为了方便老百姓过日子,要给一块菜地,一个小杂屋。以后生活好了,房子还会加层,要按两层楼打地基,留楼梯。“去年政策才放开,可以为群众留一些基本生活配套。炎陵的易地搬迁房如果不是黄书记坚持,老百姓就没这么方便了。”

2016年,江西省的井冈山市率先脱贫。有些同志说,我们能不能也在2016年脱贫?通过深入调查思考,黄诗燕否决了这一方案。盘晓文至今记得他说的话:“为了摘帽而摘帽,既不能保证脱贫质量,也无法向群众交代,无法向党中央交代,无法向历史交代。”

后来,一些地方出现了数字脱贫、形象脱贫等急功冒进的现象,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开展专项整治。回想黄诗燕当时说的话,大家佩服他头脑清醒,是对历史真正负责。

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前,黄诗燕身穿白衬衫,佩戴党徽,精神焕发地站在最中间。

“我很怀念黄书记。”炎陵县委副书记饶祥明拿起桌上的这张合影照片细细端详:“人们常说,当家三年狗都嫌。黄书记在炎陵工作快九年了口碑还这么好,他真正做到了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黄诗燕刚来炎陵时,饶祥明先后三次请他去自己家里吃饭,他都推辞了。第三次黄诗燕说了心里话:老饶啊,我这个人吃饭很简单,再说去了你家不去他家,难得平衡,谁家都不去最好,我还可以省点时间做事。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炎陵这些年,黄书记没有接受过任何一次私人宴请。”饶祥明说。

黄诗燕的老家就在攸县,亲戚多,但他从没有插手过任何一个项目,打过任何招呼。妻子和女儿来炎陵看他,也都是悄悄地坐快巴来回。

宿舍里,沙发破了,电视机旧了他都不准换,唯一要工作人员添的“家具”,是两把折叠的椅子。沙发太小,来了人坐不下,添两把折叠椅,方便他人,也不占地方。

黄诗燕去世后不久,饶祥明收到了黄诗燕女儿黄心雨发来的短信。她说,现在还有远房亲戚假借父亲之名要求办事,这是父亲不愿看到的,请他也不要为他们办这些事。

“心雨很年轻,但很懂事。黄书记的家教严、家风好。”饶祥明感慨。

入夜,炎陵县委大院里,挂在大樟树上的一盏盏方形路灯亮起来。

以往这个时候,是黄诗燕的散步时间。

散步不仅是运动,也是黄诗燕细察民情、精准调研的微访。路上少了一个井盖,路边的灯没有亮,甚至大院门前树下的一盏灯上有蜘蛛网,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黄桃上市,他常到路边的小店去询问,甚至走好几里地赶去集贸市场调查。

有一次,黄诗燕在散步时发现,街头垃圾堆得比较多。他立刻打电话询问,原来是一个垃圾处理厂搬迁与当地百姓的协商出了问题。他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开会。“会上他发了火:这是老百姓生活的大事,必须连夜解决,明天早上看结果。”炎陵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黄建中回忆。

散步,还是黄诗燕与干部群众心连心的贴近。

和大院门口的保安聊天,他发现保安室天花板漏雨,通风不好,马上通知后勤部门改善;接龙桥边碰到一位残疾人,他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并打电话请县民政局将其送回家。

黄诗燕去世后,炎陵县鹿原镇党委书记贺勇一直没有勇气再走那条熟悉的路线。因为“每次路过都是一种煎熬”。

2017年3月,贺勇调任县委办常务副主任。“当时我觉得自己40岁了,有点本领恐慌,甚至不想干了。有一天他改完我起草的综合材料后,邀我在大院里散了几圈步,以‘老办公室’的身份和我分享他的经验,我的心一下就安下来了。”

令贺勇和其他干部都记忆深刻的,还有黄诗燕的博学多才。他记忆力惊人,散步时,《资治通鉴》《三国演义》里的一些段落,能一字不差背出来。“私下,我们都尊称他为‘黄老师’。”

2019年12月28日。炎陵县霞阳镇大源村。村委会窗明几净,国旗飘扬,一条村民命名为“大源高速路”的公路,通到了最高处的一户人家。

2015年,黄诗燕联点帮扶大源村。

黄诗燕出生于攸县,是从小吃不饱穿不暖的苦孩子,家里油坛子难得舀出一勺油。贫苦的经历,让他对农村、对百姓、对脱贫攻坚倾注了最纯朴真挚的情感。

大源村党支部书记唐自华记得,黄书记第一次到村里,就去了贫困户廖成运的家。70多岁的廖成运体弱多病,儿子廖建文劳动能力也不强。一家人住着两间土坯房,几乎家徒四壁。

廖成运一家成了黄诗燕定点帮扶的对象,他还和廖建文同吃同住。尽管房子狭窄,旁边还放着尿壶,他一点也不在乎。在他的帮助下,廖成运一家搬到了安置新房,廖建文到离家不远的工厂上班,每个月有近4000元收入。

2019年11月20日,黄诗燕来村里考察危房改造工作,听说廖成运身体不好,特地赶去看望,临走时还说要给廖建文说门亲事。

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来到大源村。

12月2日,大源村13位村民代表,一早就赶去株洲悼念黄诗燕。他们带去了村口的一抔黄土,几枝桂花,敬献在黄诗燕灵前。

沿着黄诗燕最后留下的足迹重访大源村,一路皆是村民们深情的怀念。

63岁的廖爹记得,那天他正在修桥的工地上做事,黄诗燕特意对他说,你年纪大了,要注意身体。“没想到,黄书记他没有保重好自己啊。”

在整洁的安置房家中,廖成运望着墙上扶贫告示栏中“黄诗燕”三个字,老泪纵横:“黄书记,你永远是我们的好书记!”

一条整洁的公路,沿着三河镇天平村挂满金橘的果园蜿蜒而上。老党员张朝秀的家,就在路边翠竹掩映的老屋里。

张朝秀是1960年入党的老党员。他出身贫寒,父亲因病去世也无钱安葬。新中国成立后,他当过老师,1979年从炎陵县检察院退休回到家乡。他感恩共产党,总想着还要做点什么。家门口有一段700多米长的公路,路面坑坑洼洼,30多年来,他就成了这段路的义务养护员,疏通沟渠、铺整路面,风雨无阻。

听说了张朝秀的故事,2014年4月的一天,黄诗燕特地来到张朝秀家,看望这位甘于奉献的老党员。他拉着老人的手坐在一条长板凳上聊天,在村里开了现场会,号召大家向张朝秀学习。

2016年11月,95岁的张朝秀去世。临终前,老人总念叨黄书记是个好书记,为村里办了很多实事。他将用牛皮纸包好的一份礼物交给儿子张福明,叮嘱他送给黄书记——就是黄诗燕书柜里的那套《马克思传》。

在《马克思传》的扉页里,张朝秀还夹了一张自己年轻时的黑白照片。这名老党员打心眼里认定,黄诗燕,就是百姓心中“最美的扶贫书记”。

下载李保国被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保国被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