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 新闻作品评析的基本原则
一
新闻作品评析的基本原则 1新闻本位原则:
构成新闻的要素 :事实
新鲜
报道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1)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真实(消息)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准确(5W)引用材料、背景材料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2)事实的概括真实
3)单个事实与这类事实的总体要一致 新闻评析的真实性原则
分析消息来源:
是否有可靠的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的选择、倾向
同质消息源与异质消息源的选择 分析记者提问 分析现场感 把握作品新鲜性原则:
时效性:
事实是否新鲜:
报道的角度是否新颖
4、新闻价值的判断
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所包含的适应社会需要和引起受众兴趣的素质。分析新闻作品中的新闻价值 是否具有重要性
是否具有显著性:显著性除了表现在人,还表现在特定的地理空间、特定的事件,特定的生活领域等。
是否具有接近性(地理、心理)是否具有趣味性:(可读性)
积极方面:唤起人们肯定、欣赏的追求真善美的事件和人;消极的方面:满足人们猎奇、窥探欲望的暴力、犯罪的事件。
是否具有人情味:一方面指写出感人的故事,靠真情实感打人;更表现在媒体的人文关怀。将人放在新闻报道的核心位置。人文关怀的基本要素就是对生命的关怀 5 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原则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媒介舆论监督 6 社会指向与文化批评原则 二新闻作品分析的方法:
个案研究:对特定的新闻作品中的不当进行分析 对新闻报道的模范文本进行分析 比较研究
综合研究:对作品表现的各方面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新闻报道的一般趋势,审视新闻价值观,是否触及突出社会问题,维护公共利益。三 新闻作品分析的角度 1 新闻语言分析
新闻语言的要求:
A 准确:表达恰如其分 知识准确 时间准确:尽量避免使用近日、日前等词 表达准确 要形象具体 避免笼统抽象
不要滥用修饰词及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套话 避免用文学的想象代替事实的描述 B 简洁:用简约的语言传达丰富的内容 C 通俗易读:容易被读者接受、理解 引语:
A直接引语:完整引用人物的话,加上引号,一字不差。B间接引语:概述或者简要引用。C不完全直接引语: 直接引语的特点: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客观性 借新闻人物之口表达传播者观点 是构成新闻报道的人情味和感染力的要素
间接引语使用的特点:浓缩素材,对多余的、啰嗦的口语作必要的压缩和修正。不完全直接引语使用的特点:人物话语里的关键信息,富有个性色彩的话语 2 分析新闻作品的主题:
1.所反映的主题是否有价值、意义
2.是否在事实的基础上提炼,又反映事实本来面目。
问题: 制造“典型” 刻意拔高 风马牛不相及 3 作品报道角度、表现手法的评析
好的报道角度是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受众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 表现手法:可读性
叙述技巧:顺叙 倒叙 插叙 设置悬念 对比、衬托 描写:细节描写 动作描写 对话描写 四 不同媒介的新闻作品评析 报纸新闻作品的评析 考察报纸新闻的新闻性 考察报纸新闻的文本特性 考察报纸新闻的审美形态:人物形象美 情节美 表现形式美 2广播新闻作品的评析: 广播传递信息特点
广播新闻的评析:时效性 现场感 内容是否精简扼要 口语化程度 3 电视新闻作品的评析: 电视的特点:试听兼备 现场感 参与感——面对面传播 “说新闻” 电视新闻的评析 画面与文字的配合
电视新闻的创新:画面 叙事 镜头
如何“用事实说话”,产生好的传播效果 4网络新闻作品的评析
网络媒介的特点:信息容量大 多媒体传播 双向互动 新闻追求短、平、快 真实性 五 报纸消息作品的分析 1 消息的特点:短 快 新 消息的语言:准确 简洁 生动 易读 3 凤头:标题 导语
标题和内容要吻合,还要有信息量 标题要有新意、生动 通俗易懂
可以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一些修辞手法
“焦点陈述”,导语是新闻消息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引发新闻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好的导语抓住了事件的实质,同时吸引了读者 背景材料的运用:为表现主题服务 简明扼要 灵活运用 5 消息的结构
“倒金字塔”式结构
特点:最重要、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前面,“虎头蛇尾”。
对这种结构的新闻进行评析时,应该特别关注的是它的重要性的等级。“金字塔”式结构(编年体式)
特点: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把最重要的结局放到后面去写,事件的高潮在后面,又称“编年体式”结构。
对这种结构的报道进行分析时,注意材料的取舍 六 通讯作品赏析 通讯的作用:深入挖掘事物“如何”(How)和“为什么”(Why)。能够详细、生动地反映我们时代的风貌、时代的人物,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2 通讯的特点:新闻性 典型性 形象性 完整性 通讯的特点和消息比较:
在取材的完整,运用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上,突出人物的活动、思想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从内容上看:消息一般以报道事实为主,通讯以人物为中心,着重写人物的活动,思想,写事件也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因此通讯不仅要写清楚事实,还要写的具体、生动,写出人的行动和思想来
从篇幅和时间性上看,报道同一内容时,消息比通讯简短,但是消息比通讯的时效性要求更高,一件事件发生,往往先发一则消息,具体的情况和过程再由通讯去完成,通讯的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也相应的要长一些。3 通讯的种类 从内容上分:
人物通讯:以写人为中心,着重通过人物行动、语言、先进事迹的具体生动的描述,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精神。运用心理活动的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事件通讯:定义:以记事为主,通过某一事件完整的叙述,反映时代精神。展示人物群像 写作特点:强烈的新闻性 事件的典型性 完整的故事情节 工作通讯和风貌通讯写作特点:抓住特征,着力写“变” 要通过“对比”来写出新变化 纵向对比:过去与现在 横向对比:此地彼地
传播知识,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 七 新闻特写:
定义:截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的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
特点:展示新闻事件的重要瞬间,写事件的横断面,通过典型事件的刻画,展示整个新闻事件。实践上要求是短暂的瞬间,报道面上要细。
用白描的手法,进行细致的刻画,再现事件的立体感和动感
种类:人物特写 事件特写 场面特写(描绘激动人心的某一场面)风貌特写(和风貌通讯不同的是有很强的现场气氛)八 深度报道作品分析 深度报道的特征:深刻性;广泛性;整合性;递延性 2 深度报道的类别:
解释性报道: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代表着现代深度报道的最高成就,是深度报道的最重要文体之一。写作特点:华尔街日报体
调查性报道: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写作特点:展现调查过程 观点的交锋 预测性报道:指通过对现有的材料的分析,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推论的新闻报道。特点:超前性 科学性 深刻性 九 新闻评论作品赏析: 特点:显著的新闻性 强烈的思想性 广泛的公众性 2 文体的分类:
社论和评论员文章:是新闻媒体发挥影响力和指导性的重要形式 社论往往着眼于宏观,论述力求全面
评论员文章要求抓住问题的一个方面进行集中深入的论述。优秀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应该是既有理论高度,又能以精辟的文字阐明深邃的道理,深入浅出。
编者按: 编者按又称按语,是编者对其编发的新闻报道、文章所作的批注评论或补充说明性文字,属于小型评论。
作用:提示相关报道的主要内容;表明编者的意见和态度;交代有关的背景材料。
新闻述评:又称记者述评,是介于新闻和评论之间的新闻体裁,既报道新闻事实,又对新闻事实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评价,述评结合、夹叙夹议。一般包括事件述评、工作述评等。
专栏评论:在媒体上专门栏目中发表的署名评论,署名可以是真名也可以是笔名。评论有较大的自由度,体现作者本人的立场和风格。因此可读性比较强。
杂文:杂文具有政论性的特点,褒贬时政,形式也很灵活,语言诙谐幽默、文风犀利。
广播新闻评论:广播评论是用来听的,除了沿袭报刊评论的形式,它的选题要求更加大众化,分析要精当,要营造口语化和亲和力的表述方式,还要善于调动多种技术手段,比如在评论中巧妙的穿插现场音响、资料音响、和解说。
电视新闻评论:
与电视传播特点相结合,比如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评论等等。
要求合理地调动声音、现场音响、画面、解说、字母、图表、照片等多种传播符号,将复杂、抽象的说理形象化、具体化,将记者、专家、主持人和受众评论有机的结合,增强节目的互动性
3新闻评论的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4 新闻评论的选题
选题来源和意义:对模糊思想加以辨析;对错误倾向加以制止;对善行义举加以倡导;对认识误区加以纠正
立论:论点有的放矢;论点应有新意;论点应立意高远; 新闻评论和一般论述文的不同:
首先是其新闻性。新闻评论要有新闻由头,要触及时弊、旗帜鲜明。
一定要有深刻地分析。分析要深,要到位。通过对新闻现象或热门话题的剖析,把事件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价值讲出来,并且要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十 广播电视新闻作品评析: 广播新闻的评析:时效性 现场感 内容是否精简扼要 口语化程度 2 电视新闻的特点
电视新闻传播的符号:图像 声音 文字 时效性很高 现场感很强 强调生动性 追求深度性 强调贴近性
3电视新闻的整体结构 现场画面 记者现场述评 访问对象的同期声 电视新闻解说 4 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段
讲故事 互动、交流 抓住细节 人是新闻的主角 5电视新闻作品的评析:
电视的特点:视听兼备 现场感 参与感——面对面传播“说新闻” 电视新闻的评析 画面与文字的配合 电视新闻的创新:画面 叙事 镜头
如何“用事实说话”,产生好的传播效果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课程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小结
目前概论课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的现象,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感的教学过程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虽然经历过几次小小的挫折,但在学生们的鼓励下,我坚持了下来,受益匪浅。
总结经验如下:
1、教学中盲目堆积案例。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听课,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授课过程中穿插了很多案例,而每个案例都讲不透彻。最后下课后,学生只记得讲了什么有趣案例,而没有记住授课的内容,以致本末倒置。这样使用案例,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空如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2、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案例教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作为教师仍处于传授者的地位,从案例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所涉理论知识的深浅以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处于主导。真正让学生来思考、分析、讨论的情形并不多,反省一下,多为举例教学。在这种情形下的课堂,学生仍是看热闹的外人,而没有真正深入到案例中去。没有积极的思考,当然就不可能有深切的体会和收获。
基于个人对于案例教学的思考,形成了一篇名为《探析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案例选择与解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的论文,并获得“六届辽宁省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理论研讨会征文比赛”二等奖。
仅此论文,作为总结的一部分,向领导汇报。
(一)原理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可听性:案例导入使抽象概念生动鲜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具体知识的概括、总结与再思考的方式,达到对世界本质和一般规律的把握。静态的基本原理是枯燥的,它们的具体作用体现在应用的过程中。为此,《原理》课必须以案例为铺垫,使其生动化。比如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节讲授中,教学案例是“南街村模式与华西村模式”的比较,不仅使学生看到中国新农村的美好前景,而且使学生能够领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不能一刀切,要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管理方式、多种运行机制共同发展。又比如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问题上,选用关云长败走麦城的典故。关羽并没有真正接受诸葛亮的劝诫,他把孙权看成是同曹操一样可恶的“碧眼小儿”;同时打击曹、魏两家,主次不分,全线出击,最终酝成地失人亡的悲剧。这些案例的分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增强了学习兴趣。
2.通俗性:案例介绍加深学生对深奥理论的理解
学生不是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有些基本原理教师觉得容易理解,学生就是想不明白,这主要与他们的生活阅历与思维方式有关。“案例教学法”能使抽象理论具体化、通俗化,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和死记硬背的习惯。比如“哲学”中所讲的“属人世界”,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他们所认
为的世界就是基本粒子与场,不自觉地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的层次上。授课中可以通过对“费尔巴哈生平”的分析,讲清这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为什么不能冲破历史唯心主义牢笼。经过讨论,使学生对机械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有个比较清晰的区分,从而带动一系列难点的解决。又比如,学生对“认识来源于实践”感受不深,觉得很多成功来源于灵感和偶然。教学中选用摩尔根纂写《古代社会》一书的案例,向同学说明,为什么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摩尔根能写出研究原始社会的一部杰作?这离不开他的亲身实践,他除了对欧、美许多未开化的原始部落进行调查、考察、分析外,还在印第安易洛魁部落居住了40年之久,对原始部落的经济、社会组织、婚姻、家庭、习俗、宗教各方面都有了透彻的了解,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而灵感和机遇的捕获,往往是多次实践的结果。这些都能引起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从而有效克服了机械的思维模式。3.实用性: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必须要满足学生探索社会问题的需要、追求事业成功和日后人生幸福的需要,才能提高学生对它的认同感。如在讲“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问题时,列举人们对SARS、对甲型H1N1流感等的不断认识,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始终处于追求真理的路上,学习是无止境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有部分同学尽管对美国侵占伊拉克表示愤慨,但又认为美国在人权保护方面做得不错。针对这一情况,在“人的本质与价值”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着重介绍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虐囚事件、美国政府在世界各地秘密设立的监狱以及美国国内的人权问题的大量案例,让学生了解人权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享有的和应当享有的各种基本权利。通过案例分析,深刻地揭露了美国人权政治双重标准以及人权外交的实质。
对于学生希望成才的渴望,可以在“意识”相关章节的讲授中,列举通过主观努力取得成功的伟人,如居里夫人等;也可以在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有关章节的讲授中,列举毛泽东、罗斯福等历史人物,回答“什么是人才?如何成才?为什么人人都可以成才”的基本道理,受到同学的欢迎。
(二)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的典型性与新颖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关性与辐射性相结合。这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艰巨性、严肃性和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更是由独立学院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1.典型性与新颖性
典型性是案例选取最基本的原则,是指要以讲授的知识为中心来选择案例,使案例服务于讲授的知识,而且被选案例要有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比如在讲到“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时,可以运用“六度空间理论”加以阐释;在讲授“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选择詹姆士·琴纳推广种牛痘遇到的困难做作为案例。这类案例具有典型性,容易说明问题,案
例的分析和讨论能够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处理事情的方法和原则等。但有些典型案例比较陈旧,过于“正统”,如,用塞翁失马诠释对立统一规律,用田忌赛马诠释质量互变规律,虽然典型,但这些故事学生们早就耳熟能详。这个时候,就必须举一些具有新颖性的例子。
什么是新颖性?一是新近的。对于那些新近发生在国内国际的新闻时事,那些最近发生在校园里和学生身边的事情,大家都会关注。二是别人没听过的。教师的知识面一般来说比学生要宽,掌握的教学资源也比较多,应当发挥自己的特长,多举一些学生不熟悉的新奇案例。
典型案例很能说明问题,但有时候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新颖的案例能够弥补典型案例的不足,为大家喜闻乐见,但未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所以,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案例的总体分配中,典型性案例和新颖性案例都应当占有一定的比例,二者不可有所偏废。
2.知识性与趣味性
在案例的选择和运用上,要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首先,要注重知识性。只有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更多知识,他们才会对课程和教师有较强的认同感。例如,在讲“货币的本质”时就给学生举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夏洛克、阿巴贡、泼留希金、葛朗台)的例子,往往这个时候,学生都在做笔记。
其次,趣味性非常重要。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案例,并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演绎出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案例不一定要求很长,但一定要贴切。例如,在讲授“资本”一节内容时,需要讲清资本的本质属性(资本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表现形式(资本表现为不同的物质形式)和基本特点(资本的运动性、增值性和返还性)。如果就理论讲理论就显得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记忆也不深刻。可以列举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孙悟空虽然可以有不同的变化,但它本身是孙猴子,以此来比喻资本虽然可以在不同运动阶段采取不同的物质形式,但它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为了说明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增值性,可以列举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回娘家》里的一段歌词,指出资本在循环运动中带回的虽然不是“胖娃娃”,却也带回了“金娃娃”。通过讲述案例,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对“资本”这个知识点能有比较形象的理解。
在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的过程中,如果二者发生冲突,知识性为先。学生自然希望案例越有趣越好,但教师有自己的责任,而且案例过多,会冲淡课本知识,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3.相关性与辐射性
所谓相关性,要求案例选取要与学生专业相关、与学生就业相关、与学生生活相关,即以选择最贴近学生的事例为原则。如在讲人生价值时,引入“北大才子卖肉”、“广州硕士卖猪肉”和“大学生做村官”等事件,由于这一系列事件和大学生就业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有密切联系,在学生中间获得强烈反响,课堂讨论的气氛也十分活跃。
除了相关性之外,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案例一定要能够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要有较强的辐射性,要能够培养学生发散和创新的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素质。如,在讲授经济和政治关系时,可以采用美国霸权主义的推行在世界范围内带来的后果,如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引导学生要正确认识霸权主义。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激烈的争论,提出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使学生和教师均受益非浅。
(三)案例解释时应注意把握以下三对关系 1.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以加强互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处于被动和服从地位。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简要介绍案例的相关背景,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思想道德水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是许多学生往往受现实阴暗面的影响较深,看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片面性和偏激性。他们过分关注社会腐败的一面,怀疑和否定社会积极的一面。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进行总结时,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或批判,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坚持正面教育,以理服人,使学生能够真正受到启发,真正能够解决思想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切实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以凸显科学性 案例教学固然很重要,但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理论教学。教师对相关原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讲授,是教学中不能缺少的。案例中往往同时包含多个理论知识点,分析时比较复杂,难以理出头绪,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理论知识讲透,又要能指导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实际。所以,学生如果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作为铺垫,案例讨论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中,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运用。因此,教师可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精讲知识;同时,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使二者相辅相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理论讲授应当是诱导式和启发式的,应该与案例讨论结合起来。
3.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相结合以提高有效性
在教学中除了有好的案例之外,还必须恰当运用所选案例。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来决定运用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①引子悬念式:上课前用案例引出要讲授的某一具体原理,给学生留下悬念,然后教师既可以结合案例讲授理论,也可以让学生听完理论,自己去分析判断案例,教师再做总结。
②简单列举式:是教师在系统讲授了某一理论后,举
一、两个案例,用刚讲过的理论去分析解剖,也可请学生先分析、发表意见,教师再做总结。这种方式
虽然层次不高,但灵活简便,节约时间,适合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各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
③课堂讨论式:教师把选择好的案例事先发给学生,并提出思考题,指定参考书目,由同学各自阅读、分析、思考,并将分析的意见写成发言提纲,在课堂上开展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辩论。例如在讲哲学对立统一规律时,引入取消中医的观点,请同学们分析评价。这种方式让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在民主自由的气氛中交流彼此的看法,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这种方式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多,适用于讲授教学重点内容,并且在人数较少的班级应用容易取得好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强调“授之渔而非授之鱼”,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只是传授学生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成堆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能够活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赋予学生思考及行动的自由,发展学生个人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倾听和沟通的能力,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案例选择与解释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篇:经典新闻作品分析
经典新闻作品分析
1.消息:字数限制在1200字以内。
2.评论: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署名时评、述评、短评等,字数限制在2000字以内。
3字以内。
1.2.3.4..通讯:包括新闻特写、新闻综述、新闻调查等,字数限制在3000.消息:时长4分钟内的新闻报道。.评论:包括以评论为主的述评性节目,时长15分钟内。.新闻专题:时长30分钟内。题材重大,题材新鲜,题材典型。深度报道、分析性新闻、思辨性新闻。报道角度选择好。新闻背景强。
5.提法准确、写作精细、制作精良。
一、消息的特征及其分类
消息:最广泛、最主要的新闻体裁,用最简要的文字及时有效地传播新闻事实。
体裁特征:具有消息头,即发布单位、地点和时间的说明,包括电头、本报讯、本台消息等
共识:一般动态消息、非事件消息、新闻素描、新闻述评等
动态消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迅速及时报道,篇幅短小,最主要的消息种类。
非事件性消息:包括综合消息、典型报道等。
前者围绕某一主题对新闻事实的综合处理。思想性、指导性强,时效性不如动态消息;
后者是对某些方面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进行报道,达到传播经验、引导舆论、指导工作的目的。
新闻素描:利用现场的新闻事实说话,主要手法是现场观察,注重描写和细节的呈现来反映活动中的新闻事件。
新闻述评:以叙为主,夹叙夹议的文体,介于评论和消息之间。特点是以事实为由头,对事实展开论述,有较强的时评味道。
二、消息分析的角度
1、真实性分析
评价一篇新闻报道,内容是否真实是首先需要考虑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报道的根本要求。
2、新闻价值分析
迅速而准确地判断某一事实的政治意义
及时判断某一事实是否会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
及时判断某一事实是否新鲜,是否会对全局产生积极的影响
及时判断同一新闻事件中的许多事实的重要性大小
善于从复杂的事实中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增强采访写作的计划性和新闻报道的预见性。
3、主题分析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是新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主题是否符合新闻事实,事实是否构成记者所定主题的依据。
主题是否具有社会意义、针对性
主题是否鲜明、深刻、集中
4、报道角度
新闻角度(视角):新闻记者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如何评析:
是否揭示事物本质或能说明问题,思想性的体现
是否对某一方面工作具有影响或指导意义
是否适合受众心理
5、表达方法分析
(1)叙述是消息写作使用的主要表达方法,包括顺叙、倒叙、插叙。准确恰当、清楚明白、有条不紊。
(2)描写——着眼于“样子”;以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分为人物、场景和细节描写。是新闻素描、现场目击这类消息体裁的主要使用手法。
(3)说明:常用来对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事实有关背景资料进行介绍和解释,便于读者理解新闻内容。一般穿插在报道过程中。
(4)对比:把相反或相对的新闻事件或同一事件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或相映衬,明确是非,表达主题思想。运用时应该恰当、鲜明、典型、有力。
(5)设置悬念:做扣子、关子。在新闻作品中,由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较为曲折或具有一定戏剧性,作者为增加可读性,趣味性,在作品中能够设置悬念,引起受众兴趣,然后再解释、解除悬念。悬念要与事实相关,做到简而精。
6、语言分析
新闻语言是表达新闻事实的手段,传播新闻信息的载体,新闻报道要锤炼语言,准确地阐述事实,体现较高的美学价值。
准确贴切:
简洁明快:
通俗易懂:
生动形象:
7、结构分析
(1)内部结构(内容与主题的谋篇布局)
金字塔式:先主后次
编年体式:完整地将新闻事实以故事性的方式表达出来。适用于报道复杂、线索单一的事件
散文式:写法自由、行文富于变化、文采
悬念式:层层递进吸引受众
是否简要清晰,易于受众理解:
灵活多样能够,富有创新性。
(2)外部结构分析
导语
精练的语言反映最新鲜、最具本质的、最有意义或价值的内容,突出精华 能驾驭全文、提纲挈领
能使最广泛的读者产生读下去的愿望
主体——导语的解释者:
对导语中最主要的事实注释、补充,解释为什么、怎么样;补充导语未提及的事实;避免将主体写成导语的重复;层次分明、主干突出、内容裁减得当。
背景 发挥对比烘托作用,不能喧宾夺主
结尾:一般无刻意的结尾,不强加,通盘考虑;总结式、评论式、对比式、展望式、抒情式
消息作品一、一般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对有新闻价值的事物最新发生和发展变化进程的动态进行及时报道
1、要善于选择新闻背景材料与报道角度
2、主题集中,一事一报。
3、开门见山,忌写套话。
4、客观叙事,舍弃细节。
5、注意变动,致力追踪。
6、题材广阔,应用广泛。
二、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情况进行归纳综合的新闻报道。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很强的指导性。写作要求:
1、占有材料,明确主旨。
2、合理剪材,发掘本质。
3、点面结合,事实说话。
4、注重根据,交代来源。
5、客观叙事,注重分析。
三、短新闻
简讯:用最经济的文笔,通常以一二百字,甚至一两句话、数十字,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地迅速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有社会意义的事件。
快讯:用最快的速度、简洁的一两句话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或特别重要的新闻中最重要内容。快讯一般用于特别重大的新闻。
基本特点是:
1、结构简单
2、叙事简明。
3、一般一事一报,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那部分事实,不旁生枝蔓;
4、要求简而不陋,文字虽短而意思明确
5、叙述尽可能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
五、新闻述评
1、定义: 记者述评或述评新闻。夹叙夹议的文体,介于评论和消息之间。特点是以事实为由头,对事实展开论述,以分析事实或评价事实为目的,因此有较强的时评味道。
2、特点是:有述有评,边述边评,述评结合。它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表一些必要的议论,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借以揭示新闻的本质,帮助读者理解新闻本身的意义。
六、精确新闻
1、定义:也称精确新闻报道、精确报道,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以及查证事实,以报道新闻(meyer,1973)。
目前新闻界最经常使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民意调查。(罗文辉,1987)在大陆,也有人认为广义的精确新闻泛指以各种民意调查结果为新闻报道。(姜秀珍,1998)
2、特点:
以数据来报道新闻事件,更显客观、公正,更具说服力
时效性差,不适合突发性事件,比较适合社会问题的报道;
缺乏人情味,不生动,不容易吸引受众;
需要一定文化水平,需要动脑筋,读者面较窄;
不能确保数据一定真实地反映了现实。
3、精确新闻的公布原则
第六章 评论分析的基本视角
一、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
1、定义: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范畴。
2、特征:
新闻性: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其他论说文的根本特征。
论理性:
公众性/群众性
3、分类
分类标准/类 别
体裁规格
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按语、专栏评论、述评
论证方式
立论性 驳论性
评论主体
代表编辑部,代表读者
评论对象
政治评论、经济评论、体育评论、文娱评论
是否署名
署名评论 不署名评论
二、分析视角
1论述范围。
(一)选题分析、选题:选择所要评价的事物或所要论述的问题,确定评论的对象和、怎样评析:(1)是否具有现实性、针对性:从实际出发,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2)是否具有思想性
(二)立论分析、定义:形成或提出结论或观点。、怎样评析
1)立论必须遵循准确性原则
2)立论必须有新意
3)立论要有预见性
(三)要素分析
1、论点分析
(1)论点的提出必须尊重客观、直面现实,不能把荒谬、悖理、歪曲事实的东西作为论点。要准确使用概念和判断。
(2)论点要有新意
(3)论点要鲜明全面
2、论据分析——论据要真实、准确;典型充分;与论点之间有内在逻辑关系
3、论证分析
论证:就是运用和组织论据去说明和证实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基本原则:论证要准确地阐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将观点和材料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评论具有逻辑性。
(四)结构分析/形式分析——言之有序
评论的结构一般分为引论、本论和结论。
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文章评论的对象的实际情况,内在逻辑关系、发展变化规律,围绕中心论点组织材料;
2、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按照受众的认识规律和心理需求安排结构。
(五)文风分析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孔子语)
1、评论语言的通俗首先表现在质朴自然上。
“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全看用的恰当与否。连用几个伟大,并不足以使文章伟大。一个很俗的字,正如一个很雅的字,用在恰当的地方就起好的作用。”
2、恰当地运用修辞
3、语言充满真情实感
第七章 主要评论类型的分析
一、社论
1、定义:代表编辑部就当前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和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言论。社论具有制度性,在制度上代表媒体。
对于作者来说,这是一种原则认识。
这些文字是我自己写的,但却未必无折扣地表达出我的意思。因为文字既要在公开的刊物上发表,地方又是在国难前线的天津,写文章时便不得不顾虑到地方的环境和刊物的地位,尤其是报上的“社评”,文章既由报馆负责,写文章的人便需忘掉了自己。(《大公报》主笔王芸生)
选题 风格 周期、发表频率
机关报 重大、政论本位 政论色彩,庄重、规整、平衡、稳定 长、低
市场化报纸 范围广,新闻本位 时评色彩,个性化 短、高
2、社论评析的视角:
选题恰当,选题范围逐渐扩大,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扩大到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着眼于实际
说理透彻:抓住事物的矛盾和关键环节,以理服人。
文风平易近人,短而精萃,质朴感人
二、本报评论员文章、特约评论员文章
本报评论员一般认为是中型评论,重要性仅次于社论。与社论只是规格上的区别,没有原则性区别。
评论员文章分为署名和不署名
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本报评论员文章发展而来,主要是加重作者的身份。篇幅较长,也被称作“超重型评论员文章”(3、4千字)
三、专栏评论
发表在各种评论专栏里,个人署名的评论。这类评论选题广泛,大到国家大事,小到个人见闻,都可以议论;形式活泼,长短自由,个人风格明显。
四、短评
短小精悍的评论,有署名和不署名之分。不署名代表编辑部集体意见,一般配合新闻报道发表,针对性、思想性和时效性强;署名短评一般代表个人意见。总体上:“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论题单一,篇幅短小,分析扼要。目前,由于专栏评论的兴起,一般纳入各种专栏评论,单独发表的不多见。
五、编者按
编者按是一种最轻便、最简短的评论形式,一般只有一两百字。大体分为两类:
评论性——提炼文章的思想,或加以发挥
说明性——介绍背景、意图。
特点:依附性,不是独立的文体;精炼——直接发表意见,不论证;灵活简便,及时。代表编辑部表态,多用于慎重场合,必要处,不可滥用。
编后:一般简要说明编辑部对报道的基本态度,借题发挥,因事议论,深化主题。
第八章 深度报道分析
一、深度报道的基本知识
新时期中国深度报道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电视深度报道兴起。
1、定义:
(1)西方视野的深度报道本(indepth reporting)“三层报道”概念
使昨天的新闻背景与今天的事件发生关系,以获得明天的意义。
(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
在“五w”理论的基础上,将五个w和一个how的内涵加以扩大。
(2)《新闻学大词典》: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要求一方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另一方面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从总体联系上把握其真实性。深度报道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要求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的,由里到外的综合反映。”
2、特点:
(1)题材的重要性。(2)背景的广阔性。
(3)材料的详尽性。(4)内涵的深刻性。
(5)体裁的综合性。
3、分类:
(1)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与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
◆独立文体:
解释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
预测性报道
◆组合文体:
整合报道
系列报道
(2)全国好新闻评委会/中国新闻奖报道分法:
◆系列性报道
◆组合性报道
◆连续性报道
(3)在内容的结构组织形式上,可以分:分析性报道、综合性报道、跟踪性报道、说理性报道和探索性报道5个种类。
◆分析性报道
◆综合性报道
◆追踪性报道
◆说理性报道/研究性报道
◆探索性报道
二、分析视角
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通常包括如下二项具体指标的部分或全部:
事件、背景、有关资料、说明、原因、意义、过程、分
析、前景、时效、时态和建设性意见。
第九章 经济新闻分析
一、经济新闻概述(economic journalism)
1、定义
◆ 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经济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或经济工作事实的报道。
◆ 经济新闻是人类社会最新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的报道。
◆经济新闻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的报道。
经济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新闻包括经济消息,经济通讯,经济调查报告和经济时事评论等;狭义的经济新闻专指经济消息。
2、特点
◆内容专业性强:它涉及到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经济专业知识
◆报道范围广,全球化
◆服务性和实用性
◆前瞻性
3、问题
肤浅
刻板
笼统
二、写作要求与分析视角
1、抓核心事实,开门见山
2、通俗易懂,拒绝晦涩
3、数据处理巧妙合理
“省略尾数法”(数据的具体信息不是很重要)
用比率来代替庞大的数据。
用最简单明了的方法把意思表达清楚。
提供一个参照对象,让数字更有说服力。
4、选题视角:“当下发生的一切都可能是经济新闻”
5、注意挖掘事件之间以及事件所涉及因素之间的关系
态度
资料
预测方法
6、通过报道人来反映经济问题,以人带事
7、让枯燥的新闻幽默起来
第十二章 西方新闻作品分析
一、消息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解释性报道:通过大量使用背景材料,揭示新闻事件来龙去脉和深层意义的分析性报道。
◆揭示原因为主要内容
◆用背景性事实来解释新闻事件
纽约时报星期日版主编莱斯特 马克尔:解释是以充分的背景为依据的客观的加工过程,其中有一部分是评论。而发议论是一种受观点和感情影响的主观加工过程。解释是新闻的组成部分,而发议论则几乎应该严格地限于社论文章。
2、调查性报道:专门的揭露性报道,也称揭丑式报道。
自主性:新闻界自主选择揭露目标、自主进行调查。
新闻性:对象是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而且是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科学性:依靠客观、准确、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研究
3、预测性报道:依据过去和现在已经发生的事实,对新闻事件、某一重要问题或重要领域的发展前景所进行的分析性报道。前瞻性和预见性是主要特征
◆内容上
◆表达方式上
◆报道结果上
4、服务性报道:为社会公共事务或人们工作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非商务活动问题无偿提供信息的新闻。也称实用性报道,对消费者具有直接的使用价值。
◆实用性 :研究读者的具体需要,排忧解难
◆新闻性:广义上包括专栏中的服务性文章
◆读者立场
二、特写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按新闻价值标准分
(1)新闻性特写
(2)趣味性特写
(3)实用性特写/服务性特写
2、按内容分
人物特写
风貌特写
事件特写
3、特写与通讯
◆选题
◆结构
◆写作风格
◆表达手法
三、西方新闻作品的分析角度
1、报道题材
2、报道角度
3、钻石式报道结构:从个人的经历、具体的事件出发,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写完再回到个人、具体的事件上。有时也以总结、悬念的方式收结。
4、表现手法
第四篇:2016年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测试一
2016年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测试1
【题型:单选】 [1] 包含全部“时、地、人、事、因”五要素的导语,一般被认为是()答案: A A 第一代导语 B 第二代导语 C 复合导语 D 延缓式导语
【题型:论述】 [2] 试述《“老报童”罗伊去世了》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
答案: 这是一篇人物特写,“老报童”人物形象典型鲜明,人物外貌、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此文将叙事、写人、抒情融合在一起。
【题型:简答】 [3] 简述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方法与要求。
答案:
1、研究外国新闻作品,可以采用多种防范,在多个层次上展开
2、或对某一类新闻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或对某个国家一个时期的新闻作品进行综合研究,或对某一个外国记者新闻作品进行研究,而具体分析、研究单篇新闻作品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他研究均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3、结合作品撰写的历史背景分析。
4、各个国家的新闻报道,记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立场、世界观和表达方式。因此要注意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倾向在作品中的反映,以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题型:多选】 [4] 新闻作品研究者除认真按照《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外,还需特别加以注意的有()答案: BC A 高度的社会正义感 B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C 正确的研究动机 D 认真求实的研究态度 E 爱国主义情操
【题型:论述】 [5] 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如何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请结合具体新闻作品论述。
答案:(1)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反对主观地评析作品。(2)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反对片面地评析作品。(3)坚持观察的深刻性,反对表面地评析作品。
【题型:简答】 [6] 什么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 答案:
1、敬业的作风,热爱党的新闻事业,献身党的新闻事业
2、实事求是的作风,报实情,讲真话
3、艰苦奋斗的作风
4、清正廉洁的作风
5、严谨细致的作风
6、用于创新的作风
【题型:单选】 [7] “新闻是易碎品”这句话突出强调的是新闻价值诸要素中的()答案: C A 接近性 B 可读性 C 时效性 D 重要性
【题型:多选】 [8] 有的新闻作品为了叙述节奏的需要,常常运用双线式布局方法来安排结构。下列属于双线式结构的新闻作品是()答案: BE A.《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B.《世界最佳急诊室》 C.《断电使纽约陷入一片黑暗》 D.《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 E.《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
【题型:简答】 [9] 简述分析新闻作品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 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需注意:
要注意其是如何遵循结构安排的原则和要求的,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内容,安排一个既能恰当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并易于读者理解的结构形式。
还要注意消息有消息的结构形式,通讯有通讯的结构形式,不同的新闻体裁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消息、通讯等新闻文体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在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时,还要注意准确把握作品所运用的结构形式及其特点。
【题型:多选】 [10] 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答案: BD A 采访形式 B 内容 C 篇幅长度 D 表现形式 E 导语结构
【题型:单选】 [11] 新闻作品《华美窗帷的背后》的体裁是()答案: D A 人物通讯 B 事件通讯 C 问题通讯 D 风貌通讯 【题型:分析】 [12] 比昂尼克是当年法新社驻华记者,适逢“文革”期间,“局外人”可以有沉静之心去体会中国人当时的精神风貌。以下两篇有关中国两位伟大人物去世的报道,成了特殊年代特殊事件背景中中华民族记忆的一部分。一篇是非常短小生动的即景新闻,一篇是非常细腻深沉的情状特写。两篇报道除了道出明确的新闻信息(总理逝世、送别主席)之外,更多的是反映中国人民乃至中国的某种状态。仔细阅读文章,并请分析:
(1)作者为何采用不同手法和篇幅来采写这两篇不同的稿件;
(2)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手法有什么区别,对读者的阅读会产生怎样不同的效果。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500字左右的评析短文,标题自拟。
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
[法新社北京1976年1月9日电(记者:比昂尼克)] 北京电台于今日清晨当地时间5时宣布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但是,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他们的总理已经逝世。
当新华社的电传打字机于当地时间4时过一点儿发出这条消息时,中国几乎所有的街道都没有行人。
在法新社所在的那所大楼里,当记者把消息告诉开电梯的姑娘时,她顿时放声痛哭。
在对一位中国口译人员表示慰问时,他眼中含着泪,嘴唇颤抖地说:“我们没有料到。我们非常爱戴他。他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
中国人民对周恩来极其爱戴,这样说并不夸张,他们感到与周恩来非常接近。
预计全中国都将表现出巨大的悲伤,就象今天清晨听到这个悲伤消息的那位中国少女所表现出的那样。
中国向毛泽东告别的仪式非常感人
[法新社1976年9月18日(记者:比昂尼克)]中国向毛泽东告别的仪式是庄严的、朴素的,非常感人。
当北京站的大钟敲响3点的时候,我是在火车站广场上同成千上万中国群众在一起的唯一的外国人。
人群默哀了3分钟,他们把行李放在地上,双手下垂,两眼注视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画像已经围上了黑黄两色的丧纱。
一点声息都听不到,一切活动完全停止,全市一动不动。
钟敲到第三下的时候,火车头上凄厉的汽笛声打破了沉寂。
就在这同时,车站广场周围的扩音器里传来了中国哀乐的悲伤的旋律。
所有在场的人一下子低下了头。人人眼睛都朝地上看。他们中间有:背着婴儿的农村妇女,人民解放军的老战士,穿着老式黑衣服的农民,臂上戴着黑纱和白菊花、胸口上别着毛像章的青年,还有孩子们。
我周围的人都哭了起来,没有任何过分的动作和哀嚎,保持了完全的尊严。这是感情极其强烈的时刻,我再也不觉得我是外人了。我同人们一样感到悲伤,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到火车上和工厂里的汽笛停下来以后,许多人还低着头。有人擦干了眼泪,其他人若有所失地仰望着他们的“伟大导师”的遗像。啊,毛真的逝世了。
答案: 第一篇|时效性强|短新闻形式|客观|第二篇|时效性弱|主观性强|论点明确 【题型:多选】 [13] 下列新闻作品中属于人物专访的有()答案: BC A.《经济学家赶集》 B.《访“葡萄常”》 C.《写在绢帕上的诗》 D.《“飞天”凌空》
E.《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题型:多选】 [14] 新闻作品研究坚持感性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应防止哪些错误倾向?()答案: BD A 唯形论 B 唯心论 C 唯理论 D 经验论 E 任意论
【题型:单选】 [15] “38×365=?”这一算式,反映了张先生对家乡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它出自()答案:B A 《祁连山北的旅行》 B 《相思正是吐黄时》 C 《夜宿车马店》 D 《华阳礁上补给忙》
【题型:单选】 [16] 下列作品中,不属于通讯的是()答案: A A 《春夜》 B 《水城威尼斯》 C 《祁连山北的旅行》 D 《华美窗帷的后面》
【题型:单选】 [17] 在积累了充分事实的基础上,以较为深入、系统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在西方称之为()答案: B A 特稿 B 调查性报道 C 解释性报道 D 述评性报道
【题型:单选】 [18] “报纸的主体”通常是指()答案: A A 消息 B 社论 C 通讯 D 述评
【题型:单选】 [19] 《中国的西北角》中的通讯文章,最初发表在()答案: D A.《申报》 B.《新闻报》 C.《文汇报》 D.《大公报》
【题型:单选】 [20] 通讯名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所运用的结构形式是()答案: B A 倒金字塔结构 B 纵横式结合的结构 C 时间顺序结构 D 悬念式结构
【题型:单选】 [21] 一般而言,西方新闻记者注重使用新闻背景来说明()答案: C A 新闻事实的重要性 B 新闻事实变化的过程
C 新闻事实产生的具体条件和原因 D 新闻事实的发展趋向
【题型:单选】 [22] 《“飞天”凌空》中的主人公是()答案: C A.空军飞行员 B 民航飞机驾驶员 C 跳水运动员 D 工艺美术工作者
【题型:单选】 [23] 《枫桥兴会扶桑客,子夜钟鸣百又八》中通篇叙述的一件事是()A 韩国旅游者于除夕之夜在法门寺听钟声 B 日本旅游者于除夕之夜在寒山寺听钟声 C 日本旅游者于除夕之夜在少林寺听钟声 D.韩国旅游者于除夕之夜在金山寺听钟声
【题型:单选】 [24] 成功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主题的消息是()答案: B A 《醒来,铜陵!》 B 《从邮局看变化》
C 《大老齐成了“香饽饽”》 D 《菜价追踪》
【题型:单选】 [25] 下列不属于新闻报道体裁的是()答案: D A 消息 B 特写 C 通讯 D 社论
答案: B 【题型:单选】 [26] 普利策新闻奖是以著名报人普利策的名字命名的新闻奖项。这位著名报人是()答案: D A 英国人 B 法国人 C 意大利人 D 美国人
第五篇:新闻作品研讨会发言稿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今天能够参加王老师的新闻研讨会,我感到万分荣幸。我是一个刚刚步入新闻宣传工作行列的新手,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非常简单和片面,甚至还停留在朦胧和茫茫然之中。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谈谈三点体会,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体会一:标题的制作——简而实
仔细阅读王老师的每篇新闻作品,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在标题上制作非常简短而直观,大多是第一眼就可以让读者看到什么单位发生了什么事情。比如《建一破解黄土塬管道铺设难题》就非常直截了当的告诉了读者是建一破解了管道铺设的问题,同时还交代了事件的发生地黄土塬。又如《荣盛公司五大支柱产品全面实现出口》也是直接告诉了读者是荣盛公司的(防喷器、抽油机、泥浆泵、油管、接头)五大产品实现出口。这类的例子很多,在此不一一类举,他们都是开门见山的告诉了读者要知道的新闻要素(何人、何事、何地)。下面我在结合我曾经采写的一篇稿件《运输公司成品油配送鼠年大吉》说说我的感受,今年正好是鼠年,作为三大支柱产业的成品油配送在公司的地位举足轻重,发展态势逐年曾上升趋势。后经王老师指点,把题目更改为《运输公司成品油配送拿到100万吨大单》,为什么要这样修改,我仔细琢磨了好久,同样说的是一件事情,我只交代了一个现象,而修改后的标题则直接说明了公司今年的配送量,同时也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这就是王老师的第一个独到之处。我想用王老师讲课时讲过的一句话作为我对标题的理解。“标题是一篇文章的思想和灵魂,她是吸引读者想不想看,值不值得去看的关键”。
体会二:导语的制作――精而全
记得王老师讲课时还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甲乙两个商人,他们都是作餐饮外卖的,甲商的卖点就特别好,而乙商总是卖不出去,无功而返。不是乙商的饭菜质量不行、更不是味道不好。究其原因才发现,甲商在出售时总是把肉放在最上面,而乙商忽视了,认为自己的饭菜质量和味道都是最佳的,不怕没有人来吃。孰不知甲商的做法极大的迎合了食客的心理。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同样是同行,有的成功了,有的却很失败。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各人的采写风格各异,有喜欢金字塔式的、有喜欢倒金字塔式的,也有喜欢倒纵结合的。王老师的作品绝大多数都采用了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两种方式的联合写法,这是第二个独到之处。还是结合我刚才说的《运输公司成品油配送拿到100万吨大单》一稿来谈谈王老师给我的启迪。我的原稿是“刚刚过去的XX年运输公司在成品油配送业务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昨日记者从公司生产部获悉,该业务在11年的配送能力将不断递增,达到100万吨意向,其中还新承揽了欧四新油品配送10万吨运量。”经王老师修改后为:“经过多方努力,一月初,运输公司从中石油下属的山东销售和河北销售公司成功承揽到100万吨成品油配送工作量,从而继续保持了该公司在这一市场的优势地位”仔细对照这两条导语,前者含糊不清,说了半天没有说到点子上,想表达的主题也不明确,而后者呢则充分说明了成品油的配送量和发展的强劲势头,三大支柱产业的地位不言而白。综合来说,王老师的作品就的把肉放在最上面的甲商,先是从视觉上吸引住读者,然后在引导读者慢慢去读全文。
体会三:主体的制作――朴而美
主体是一则消息的主要部分,是进一步对标题和导语的补充,是对标题和导语提出的问题的延伸和解答。王老师的作品不管是背景的交代还是事件的经过都充分体现了一个朴实美,没有过多的赘述,背景交代恰到好处,事件经过简单明了。比如:《深南油田率先实现成规模绸油冷采》一文,首先在背景上介绍了深南油田的地理位置,介绍了该地区的地层构造,同时也说明了开采该区域地下原油的难度;在介绍事件经过的时候,充分介绍了采油五厂大胆利用新技术,开发新工艺,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引导大家合理开采,既节省了事件也节约了成本。像这样制作主体,把需要的展开说明,不需要说的不说,让读者看起来非常惬意,没有一点多余和臃肿的感觉,朴素之余尽显文章美。这是王老师的第三点独到之处。
我记得著名作家徐迟曾经对“美”有段精彩的描写:“美是多种多样的,雄浑阔大是美,激昂慷慨是美,热情澎湃是美,富丽堂皇是美,而含蓄朴素同样是美,而且往往是美的极致。”这是经验之谈,事实也是如此,一篇文章的语言最能代表作者的风格。王老师的文章语言质朴无华,淳真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雕饰。实际上这样的朴实自然是经过良苦用心、潜心修为而反璞归真的艺术美,他的文字都是从心坎里流淌出来的,朴素流畅,却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我们期待王老师今后诞生更多的新闻作品,更多的获奖作品,让我们共同祝愿王老师的未来之路更加美好。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意愿,我想还有更多的群体和读者也是这样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