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会计品牌专业建设自评报告
山东省XX学校会计品牌专业建设自评报告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教职发〔2013〕6号)、《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绩效考评指标(试行)》(见附件1)等有关文件要求,学校组织人员对会计品牌专业建设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了自评,自评得分为xx分,具体情况如下:
一、建设成效(xx分)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的通知》(鲁教职字〔2015〕12号)学校认真制定了品牌专业建设方案和建设任务书,并认真组织实施。两年来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人才培养(xx分)
1.专业调研论证(x分)。教育部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提出,中职会计专业对应的职业(工种)主要是小微企业出纳、会计和代理记账员等工作岗位。多年来XX都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会计专业技术型人才。我校会计专业有效对接了XX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2008年学校牵头成立了XX市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学校会计专业积极参加,开展了大量活动。201x年会计专业重新组建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积极开展市场调研、论证等活动,完成了全省xx个地市的xx家企业、xx所(以现有的相关材料为准)中职学校的调研工作,形成了科学的调研报告和论证报告,制定了专业建设x年发展规划,为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下了基础。
2.岗位能力分析(x分)。会计专业建立了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工作团队,开展了会计岗位的调研分析,形成了《会计岗位群及各岗位能力分析报告》,重新修订了专业课程标准,完善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实践课程为核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3.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x分)。根据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紧跟行业发展,立足XX、服务山东、面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会计专业x年发展规划。会计专业作为学校的拳头专业在学校x年发展规划中地位突出,分期建设目标明确,建设思路清晰,保障措施得力。
4.专业文化建设(x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专业活动;充分利用教学楼走廊空间,进行了专业文化建设,营造了浓厚的会计专业文化氛围,打造出了反映职业教育特征、专业特点和行业企业要求的、具有专业吸引力的会计专业教学教学环境;根据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专业特点,重新凝练了会计专业文化理念,确定了“为学生会生存、懂管理、能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守诚、求精”的系训,全系形成了“严教、善创、以德为先”的教风和“勤学、乐究、全面发展”的学风。
(二)课程建设(x分)
1.人才培养方案(x分)。根据《山东省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及学校会计专业调研报告修订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足、开齐了德育、体育、艺术、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学时比例合理。
2.课程教学标准(x分)。规范使用国家和省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标准,很好的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学生文化素养较高;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标准,并适当渗透技能大赛标准,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比赛项目引进课程实训,切实提高了实践教学效率和质量。
3.课程实施情况(x分)。制定了科学规范的课程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开齐开足了国家和省规定课程,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程;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安排课程,教学资源配置合理高效。
4.教材选用与开发成果(x分)。严格执行学校的教材选用和开发制度,优先选用项目任务式教材,优先选用同类高级别教材,优先选用近三年新出版教材,优先选用高教社教材,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公共基础课统一使用国规和省荐教材,专业技能课国规和省荐教材使用率达60%。结合新的会计准则和税法变化,自行开发并公开出版《xxx》《xx》《xxx》等x门教材。与北京伴学、用友畅捷通公司、厦门网中网公司、北京中教畅想公司等紧密合作,开发了《xxx》等xx门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三)教学团队建设(xx分)1.专业带头人资质(xx分)。会计专业校内学科带头人xxx,管理学硕士,高级讲师,会计师,中国商业会计学会理事,山东省xxx教师,xx市教学能手。从事会计专业教学至今已有23年,熟悉会计行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近年来,有xx篇论文公开发表,先后参加国家级课题xx项,主持省级课题xx项,作为主持人承担了201xx年山东省教育厅教改立项《xxxx》课题的研究,现已结题,编写正式出版教材2本。获山东省教学成果xxx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1x年参加山东省信息化教学大赛获三等奖。多次主持xxxx并承担省财政厅委托,多次主持完成xxx、山东省乡镇财政工作人员考试的培训、出题和评卷任务。在xx市会计行业界有较高知名度。
2.专业教师队伍(xx分)。专任专业教师xx人,师生比为xx。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xx人,占xx;高级职称xx人,占xx,取得非教师系列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会计师或经济师)xx人,占xx%。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还从企业聘请了兼职专业教师xx人,均具有高级以上技术职称,占专任专业教师的xx%。专业教师编写校本教材xx本,开发xx门课程的数字化资源课程。所有专业课教师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及网络资源,具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教师参加201xx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xx个一等奖;每年专业老师都参与承办xx市、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各项工作,并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xx年,xx名教师被推荐为山东省职业教育专业教研中心成员,会计专业教学团队以全省第xx名的成绩被评为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3.师资培养(1xx分)。学校每年组织xx次以上全员教师校本培训,制定了教研室工作制度,每周开展专业教研活动。每年有xxx名专业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和学习,占专任专业教师xx%以上;建立了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每位教师每两年到企业对口实践3个月以上。
(四)教学管理改革(x分)
1.课堂教学管理(x分)。学校有健全的教学管理组织,修订、完善了《学生课堂十不准》《学分制实施方案》《教师工作量管理办法》《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系部教学管理工作考核办法》等制度,实现了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多元、形式多样,覆盖教学全过程,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有序;教师能够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学生评价高。
2.顶岗实习管理(x分)。为保证学生顶刚实习的顺利进行,根据学校的《学生实习实训教学管理规定》和《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会计专业建立了10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对口实习率达到90%以上。学校与所有实习学生签订了“学生进企业实习管理协议”,全面落实了实习保险,学生对顶岗实习工作和工作报酬满意度较高。学校定期组织教师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与学生实习单位沟通交流,共同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教学模式改革(x分)。根据“双证引领、校企融合、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普遍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与xxx公司合作,购买SPOC云智慧教学平台,进行了会计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做到了做中教、做中学,实现了知行统一;所有专业老师都能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有90%以上的专业技能课程采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效果良好。
对学生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2016年5月17-18日,进行了2014级会计5个3+2班级的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水平测试;2016年6月29-30日,在2015级和2013级学生中进行了XX市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学业水平测试试点,为引入第三方进行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建立第三方教育教学评价积累了经验。积极参加畅捷通公司组织的百城联赛,并获优秀组织奖,很好的检验了教学水平。
4.教研成果(x分)。
(五)教学设施建设(x分)1.校内实训基地(x分)。2.校外实训基地(x分)
3.图书与信息教学资源(x分)。会计专业图书xx多册,2016年新购价值x万元的专业图书xxxxx余册。订阅专业期刊xx种。
两年投资xx多万元,新进信息化教学设备(含录播设备、中心机房交换机、教室信息化教学设备等)为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获赠xxx公司《基础会计》等课程教学软件。课堂教学普遍应用实训教学软件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
(六)教学效益(x分)1.评价机制改革(x分)。制定了《教师工作评价办法》《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学分制管理规定》《学生综合考评办法》等教学质量管理、监控制度,成立了教师和学生评价组织机构,形成了学生、教师、家长、企业参与师生评价的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实现了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客观、公正、公开。
2.品牌专业建设规模(x分)。3.学生考取双证率(x分)。4.技能竞赛成绩(x分)。
5.就业创业情况(x分)。会计专业除了开设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程外,还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创业教育课,不定期聘请企业专家大学校作就业创业教育讲座。由于会计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好,学生综合素质高,每年毕业生就业率都达xx以上,对口就业率达xx以上;毕业生工作起薪都在xxx元以上,就业满意度较高。毕业生中就业和创业成才典型多,多名学生事迹拟汇编入《校友风采》。
6.社会声誉获得(x分)。通过问卷调查,在校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在一直维持在xx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在xxx以上。
(七)服务能力(x分)
1.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x分)。凭借会计专业的师资力量,为当地企事业单位在职员工提供会计业务技能培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为XX市农村商业银行员工进行会计业务技能培训,2016年6月为农业银行XX分行员工进行培训。2017年为xx银行和xxxx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员工进行培训。学校长期与xx市财政局合作进行初、中级会计师考试培训工作,学校一直是xx市会计专业资格考试考点,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别承担了xx人、xx人、xx人的培训考试任务。2014年9月和2016年9月分别承办了xx市和山东省第一届和第二届乡镇财政人员业务技能竞赛培训和出题、考试、阅卷等相关工作。2014年和2015年两次承担了xxx收银员竞赛的出题和裁判工作。多年来一直承办XX市和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会计技能比赛。
2.为支持同类学校专业建设发挥作用(x分)。xxxx等老师参与了《xxx》《xxxx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编写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专业建设规划、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标准等挂到了校园网上,通过学校网站免费向全省开放。201x年1月21日,学校作为唯一一所中职学校,在山东省教育厅召开的全省“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工作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每年有不少于10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兄弟学校来交流学习,推广了建设经验。xxxx使用SPOC平台成功进行了会计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现场观摩课,受到了全国会计专业职教专家和教师的好评。201x年x月x日,xx老师在全国财经专业教学研讨会上,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讲了一堂公开课,受到与会学校老师的高度评价。201x年11月,承担了xx职教中心会计专业学生的抽测工作,201x年3月、4月和5分别为xxx财经学校、山东省xx职业技术学院、临沂xx学校和日照xx等专业学校培训大赛选手。专业教学成果及时在学校网站发布。
二、资金投入与管理(xx分)
会计品牌专业建设资金省财政投入200万,XX市和学校配套资金xxx万。学校制定了《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资金管理与使用办法》,加强了资金管理。项目建设资金主要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化资源建设、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等,做到了专款专用。具体投入为xx万元:教学设施建设xxx万元,其中x个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建设xx万元,收银实训室及文化素养拓展中心、专业文化建设xx万元,信息化教学设备(含录播设备、中心机房交换机、教室信息化教学设备等)xx万元,专业图书和信息教学资源建设xx万元。教学团队建设xx万元。教学改革提升xx万元,其中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xx万元、教学管理与改革xx万元、质量评价与效益xx万元。
(一)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xx分)。市财政和学校都制定了支持政策,各项承诺都落实到了实处。省财政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二)制度建设与预算执行(xx分)。学校制定了《xx》,项目预算科学合理,按照项目建设方案,预算执行完成率达到了预期目标。
(三)资金使用与管理(xx分)。学校制定了《xxx》《xxx》,加强资金管理,并实行单独核算,项目建设资金全部用于品牌专业建设,专款专用,没有用于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人员经费和化债等。经费支出规范、合理、有效,会计凭证资料完备详实,实行单独核算。建立了自评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实行专项审计制度。
三、资产管理(xx分)
学校有专门资产管理部门和资产管理人员,系里也设置了校产管理员和实训室管理员,保证了各项设施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
(一)制度建设(x分)。学校制定了《校产管理制度》《校产管理考核办法》,设置了资产管理岗位,安排专人管理,实行责任制。
(二)设备采购(x分)。所有仪器设备采购都按照政府采购规定执行,没有任何违规行为;项目建设新增设备都能按照要求安装使用。
(三)设备与教学结合(x分)。项目建设新增设备与全部用于师生实习实训教学,符合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利用率高。
(四)账务管理(x分)。新增固定资产全部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并建立类目齐全、完整规范的固定资产账,做到了入账手续规范,准确分类登记。
xxxx系
201xx年xx月xx日
第二篇:专业建设自评总结
经济管理系专业建设评估自评总结
教务处:
经管系现有7个专业为,会计电算化专业、会计与审计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财政专业、投资与理财专业。经过自评,对本系7个专业都进行了评估,自评为优秀的专业为1个,会计电算化专业。
经管系经过几年的建设,所设老专业正在趋于完善,如会计电算化专业、财政专业等。但是,近两年为适应市场的需求,我系增设了几个新的专业如物流管理、国际贸易、投资与理财、会计与审计,这些专业由于建设时间短,在各方面存在程度不同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如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等,主要的专业课教师较少,只有2-3人,且年轻教师占比例较大,根据专业需要必须开设的部分课程系内甚至没有专业教师,需向外聘请或系内某些教师进行转专业方向,这样就不能保证某些课程的教学效果。
2、教学条件欠缺。这些新开设专业建设时间较短,有的甚至是今年刚刚有的新专业,没有校内实训基地,也无校外实训基地,多媒体教学条件也达不到。教学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鉴于以上情况我系申请对个别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尤其是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及会计与审计(后面附有重点建设专业申请)。希望通过学院的大力支持和我系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使我系各个专业建设更上一台阶,逐步达到优秀直至示范专业标准。
经济管理系
2005年10月28日
第三篇:专业与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历史旅游文化系专业与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巢湖学院历史旅游文化系专业建设规划比较合理并有效实施,专业设置具备基本条件,专业结构布局能基本反映服务区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得到初步的培育。培养方案基本能反映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实践教学得到有效加强。制订并实施课程建设规划,建设了一定数量的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和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基本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规范完备,执行严格。实践教学指导人员数量基本满足需要,指导规范到位,效果较好。但是,与评估指标体系的标准要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专业与课程建设主要成效
1、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1)根据系部办学定位,制定并有效实施专业建设规划
按照以历史学专业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为龙头,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先后制定了《历史系十一五发展规划》、《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与措施》、《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科研发展规划》等专业建设指导性文件,对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专业设置的条件、增设新专业的程序、专业建设的组织与管理,以及专业建设的评价与验收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不断整合优化资源,进行了大幅度的专业结构调整。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在招生计划和资源配置上重点扶持旅游管理相关的优势专业,压缩特色不明显的历史学文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主要面向安徽省以及华东地区旅游行业的应用学科专业群。2002年学校升本以来,我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实际,不失时机的做好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工作,加快本科专业建设步伐。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系学科门类日趋增多,由单一历史学专业发展到拥有历史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并拟进一步申报饭店管理专业、休闲旅游专业和会展管理专业等,专业数量增加,科类结构、层次结构逐步趋向 合理,具备了多科性普通本科系部的基本框架,为学院和系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建设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突出办学特色
历史旅游文化系注重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培育,制定了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专业自评机制,开展了重点专业、重点建设专业的遴选。2007年,历史学专业被立为校级重点专业,确定重点专业建设的思路为加强师范教育、专业内涵的改造,建立新型的教学体系,筹备建立皖中农耕文化展览室。历史学重点专业建设的内容为建设一支结构优化与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积极实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建设与教学管理,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与教学管理。经过五年的建设,历史学已全面完成了重点专业建设的内容,专业实力打造得更强,专业基础更加扎实。2010年,历史学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被立项作为省级教学团队建设,建设周期为2011-2015年。团队建立了以“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和“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领衔的以“职业技能为引导、专业教学为主体”的适应现代高等教育需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为核心,以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素养,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培养高素质人才。目前历史学专业主干课程群省级教学团队各项建设正按照规划有条不紊地开展,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经过7年的精心孵化和培育,2010年旅游管理专业被立项为安徽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周期为2011-2015年。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为根据地方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用五年的时间把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办学特色的特色专业。并确立了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专业方向建设、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等六块分项建设目标。目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正稳步进行,其中2011年进展情况获得了校级检查组对好评,2012年9月又得到省专家检查组高度评价,总评结果为优秀。
2、培养方案
(1)广泛调研论证,明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近五学年,历史旅游文化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三次全面的修订,形成了2008版、2009版、2011版人才培养计划。《历史旅游文化系关于修订2011年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和《历史旅游文化系旅游管理专业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实施方法》要求,制订或修订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要体现强化基础与拓宽专业相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创新教育、突出特色、整体优化等原则。《历史旅游文化系关于修订2011年师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和《历史旅游文化系历史学专业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实施方法》则要求,依据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和历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全面落实以综合为基本取向,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历史学专业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培养方案充分反映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
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的关系,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理论教学,逐步加大选修课比例,扩大专业课程选择面,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三是强调综合素质培养。历史学专业开设大量的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大量的管理学、经济学、数学等课程。
(3)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实施“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实现模块化。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由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等构成,历史学专业课程由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教师教育平台课程3部分构成。必修课约占总学分的70%;选修课由专业方向模块、任意选修课及延伸课程构成,占总学分的30%。进行课程重组和整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设立文化素质选修课程,要求每个本科生修满4学分以上。整合课程设计、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工程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环节,基本形成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4)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实践教学所占的学分 比例
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整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历史学专业平均19%,旅游管理专业平均25%,历史学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时间不少于7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技能证书考试;设立课外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5)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良好
《历史旅游文化系培养方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培养方案的执行程序和调整程序。通过教学进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学期教学小结、学生教学状态信息员反馈等多种形式,及时监控培养计划的执行落实情况。2008—2012学年历史学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均严格执行,未出现变动,效果良好。
3、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
(1)制订实施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初显成效
制订了《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历史旅游文化系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历史旅游文化系优质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历史旅游文化系网络辅助教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和《历史旅游文化系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办法》等制度,对课程建设的目标、要求、措施等作了具体规定。
构建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网络课程为辅助的课程建设体系,建立了合格—优质—校级精品—省级精品—国家级精品的分类建设机制。加大对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按比例予以配套资助。现建有校级优秀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
(2)教学内容基本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力求反映本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制订了《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教学改革整体方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稳步推进历史学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删除陈旧过时和过深过难的内容,吸收前沿科技成果,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合并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程。
(3)教学大纲规范完备,执行严格
严格执行《历史旅游文化系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实施办法》,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历史学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教学 大纲规范完备,在执行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执行情况良好。
(4)科学选用教材,加强教材建设与评估
严格执行《历史旅游文化系教材管理规定》,优先选用获奖教材、教育部规划或推荐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并注意选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近3学年优秀教材选用率平均65.87%,主要课程选用近3年出版教材的比例为94.97%。
制订了《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教材建设规划》,鼓励、组织教师编写出版高水平教材和特色教材,积极申报国家规划教材、省重点建设教材和校级特色教材建设项目。制订了《历史旅游文化系教材评估办法》,分别确定了文字教材、电子教材及课件的评估标准,系部和教研室定期对符合条件的教材进行评价或评优。
(5)多媒体课件符合教学要求,能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制订了《历史旅游文化系关于加强多媒体教学工作的实施办法》,教师自制和开发CAI课件30个。经常举办或参加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近3学年共有5件作品获奖。组织教师参加多媒体教室操作培训班、现代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推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近3学年历史学和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中应用多媒体授课的比例平均为96%,课件设计符合教学要求,学生平均满意率为89%。
4、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1)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出台了《历史旅游文化系教研活动管理办法》,对教研活动的内容、形式、组织实施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将教研活动情况列入本系教学工作考核的范围。教研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2)制定政策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多种途径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一是结合课程特点,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充分结合专业与课程特点,提倡使用讨论法、探究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现场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多种方法。二是通过教学改革立项,推动教学方法改革。设立教改及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专项基金,给立项改革的课程以经费资助。近3学年立项各类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项目5项。三是通过各种评选与考核,鼓励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观摩教学、教学奖评选、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评选、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推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3)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改革推进了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研讨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由接受性向探究性转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朱定秀教授主持的《历史学依托下的旅游专业内涵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张安东教授的《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杨松水教授的《高校地方文献课程群建设与教学研究》、雷若欣副教授的《应用型高校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等省级教研项目,积极探索历史学专业或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4)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方法,考核方式多样
制订了《历史旅游文化系考试管理办法》、《历史旅游文化系教考分离实施办法》、《历史旅游文化系关于课程考试方式方法改革的实施办法》、《关于课程平时成绩评定的实施办法》等。目前,我系考试方式方法有口试、实验实践能力测试、专业技能测试、撰写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学习笔记、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以及若干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5、实验教学
(1)实验教学初步开展
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处在初步开展阶段,已有30%以上的课程都安排有20-30%的实验课时,实验开除率基本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
(2)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目前,旅游管理综合实验室已经建成,安排在学校电教馆网络教室,自2009年开始开始投入使用,用于实施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关实验项目,其它课程的实验项目未能全面开展。导游实验室和酒店管理实验室尚在申报阶段。
6、实习实训与产学研合作
(1)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实习实训
历史旅游文化系旅游管理专业与旅游企业合作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近三年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共有近500人次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训;为3家合作单位培训技术人员100人次。
结合历史学专业特点,探索教育实习新途径。2009年制订了《历史旅游文化系历史学专业师范生集中实习管理办法》,开展历史学专业师范生到合肥市各中学进行集中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三年共有120余人参加了集中实习。
6(2)合理安排实习实训,时间、经费有保证
严格按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安排实习实训,保证实习实训时间。历史学师专业形成了见习、研习和实习四年不断线的教育实习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安排半年综合性实习,并有一定量的课程实习、考察、实训等。按照学校拨划的教育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和实习实训等专项经费,完全用到实处。
(3)校内外实习指导到位,考核严格,效果较好
历史旅游文化系在安排实习实训教学任务时,要求各专业选派实践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采取笔试、口试(答辩)、评阅实习报告等方式考核实习实训效果,并规定校外实习实训应履行审批手续,从而有效地完善实习实训监控体系。
7、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形式多样,效果较好
历史旅游文化系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精神,将社会实践纳入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计划。每年暑假期间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育人为目的,从职业素质养成出发,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拓宽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覆盖面,坚持“就近就便、小型分散、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集中组队和分散活动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在支农服务、国情省情考察与政策宣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红色之旅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学研合作、就业形势分析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三年,累计参加和指导社会实践的教师达150人次,累计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达到10000余人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上交率达到95%以上,先后获得省级社会实践集体荣誉14项,省级社会实践个人荣誉19人次。
(2)社会实践规定学时学分,教师指导活动纳入工作量
历史旅游文化系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之中,规定了相应的学时学分,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了明确的时间和人物要求。系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体验、“三下乡”等各种活动,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加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系制定了社会实践教学的制度保 7 障,把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工作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指导,改革方法过程。
8、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1)加强选题管理,难度和工作量适当,充分体现专业综合训练的要求 根据《历史旅游文化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办法》,严格执行选题程序,把好选题关。近2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联系生产实际、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占350%,与教师科研相关的占48%;选题难度一般的分别占60.90%、62.70%,工作量适中的分别占81.00%、82.20%,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中完成的分别占35.96%、50.60%。
(2)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比例适当,指导规范
我系对毕业论文工作十分重视,由于制度保证和措施得当,毕业论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组织保障上,我系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组长,组员由各专业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本科生毕业论文组织和实施工作。在工作开展上,我系制订了详尽的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并予以具体落实,从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选题、指导教师选派、中期检查一直到毕业论文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按照时间节点,有序地开展毕业论文各项工作。在质量监控上,我系积极落实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规定和办法,如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控制5-10名;指导教师必须由具有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学生选题与实习岗位和教师研究课题相结合;规范的中期检查制度和评阅制度及答辩程序;在答辩过程中,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度;严把合格关,控制优良率,近三年学生毕业论文优良率严格得到控制。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学科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1)存在的问题
一是本科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我系本科专业中,历史学专业为办学时间较长的师范专业,但专业发展空间不大,在以历史学办旅游专业的指导思想下,旅游管理专业已建设成省级特色专业。但面向地方服务的旅游专业发展缓慢,专业单一,相关的酒店管理、会展服务、休闲旅游等专业尚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形成合理的学科专业群,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受得了一定的限制。二是缺乏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学科专业。虽然历史学和旅游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分别被列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但与省内同等院校如合肥学院、黄山学院相比,整体社会影响力不大,对全校本科专业建设的带动作用还不够突出。
(2)原因分析
一是办学历史的特殊性增加了结构调整的难度。学校由专科层次师范学校升本而来,学科专业基础差异较大,本科办学时间较短,升本后基本办学条件较差。历史旅游文化系在专科阶段长期只有政史一个专业,升本后旅游管理专业基本上由历史学专业的教师地动,导致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内在动力不足,没有抓住旅游业大发展的机遇积极扩大本科招生规模,增加专业数量,使我系专业建设整体受到影响。
二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起步较晚,水平不高,内涵不足,科技服务能力不适应旅游行业不断更新的需要,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不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不深入,特色还不够鲜明,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在省内同类专业中很难显示自身优势。
三是历史学专业没有及时向应用型-素质型培养方向转型,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扁平,使专业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出现危机。
(3)改进措施
一是积极申报旅游相关专业,建立合理学科专业群
为适应安徽旅游产业的大发展,积极增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行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中急需,又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饭店管理、会展服务、休闲旅游等专业。探索合作办学新途径,提升为地方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历史旅游文化系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历史学和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扩大社会影响力。以省级改革试点和重点支持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为契机,加大改革支持力度,探索符合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全方位深入改革,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和高水平优秀人才引进、培养上给予重点支持,使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形成较强的优势,带动全系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
2、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需进一步打造(1)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成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不够突出。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关联度不够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两专业课程体系还不能充分体现和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即使形成了理性的认识,但在教学实践上还存在较大的距离,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的适应性和实践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仍需不断创新和优化。课程内容需更好反映行业先进水平,注重职业元素的融入;学生任选课程选修空间不够大,难以充分适应学生多元化个性发展要求,也难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在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不够高,推进比较缓慢;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是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条件不能很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旅行社、风景区、星际酒店等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的参与度还不够,从而人才培养方案的社会适应性不够,课程教学实践性内容的针对性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导游业务》、《饭店管理》等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没能创新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甚至用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实践课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的有效利用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在设施和教师指导力量上还不能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场馆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三是产学研结合不够。我系产学研工作经多年探索实践虽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然而发育得不够充分和成熟,促进企业与我系开展合作培养、科技研发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与本系的联系与合作普遍性程度不高,学生参与度低,合作培养教育内容较少,合作范围较为狭窄,学生的专业学习、科技活动与产业背景、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联系不紧密,我系专业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不高。(2)原因分析
一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不够清晰。受传统教学观念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总认为“学术”比“应用”高,我系办学总是统一规格、模式和类型。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都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还不清晰。系部领导和专业教师更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模糊认识,仍处于探索过程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既是一个理论课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需要边探索边实践,在探索中作比较、找差距、定目标、寻突破。
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时间短。我系有20多年政史专业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在师范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对不够,大部分教师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不管是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学方法还是科研工作,都有一个适应、提高的过程。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服务面向与就业方向单一,实践基地和实践形式相对稳定,师范教育的传统使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都形成了较为单一的思维模式,而对旅游管理这样非师范应用型专业的建设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些不适应,对应用型专业所必需的实践教学与职业指导缺乏必要的职业经历与技能基础,应用型专业开办时间普遍较短,办学经验相对缺乏。
三是区域环境和办学条件制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巢湖市的经济产业特征是民营企业为主,中小规模企业为主,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科技水平较低,人才需求的专业分散,对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由此学校在制订和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社会产业和技术支持。学校教学条件基本能满足常规教学的需要,但是在实践教学条件上还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要求较高,目前学校还不能充分满足这种需要。
(3)改进措施
一是积极探索,理清思路,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以学生为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途径,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立交桥。根据系部办学定位,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体系中加入能够体现地方产业与社会发展特点的课程模块。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课程所占课程数量的比例,大力支持和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允许学生以参加科研创新和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替代相关课程的学习,切实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与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学分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从社会实践中丰富感性认识,强化专业实践。完善优秀本科生个性化培养方案,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实施辅修制度,重视技能考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是更新内容,改进方法,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深化教学内容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历史学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吸收科技应用与产业发展中的新成果新经验,增加与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实践直接关联的教学内容。积极优化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有效性。积极开展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和网络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要在优先选用优秀教材和推荐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条件编写校本特色、优势教材,不断吸取学科前沿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
加快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引导教师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自身教学个性风格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方式,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
三是开阔视野,拓宽渠道,广泛深入开展合作教育。要深入调研,充分争取地方旅游产业、企事业单位对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持与合作,广泛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合作渠道,探索多元化的合作形式,重点突破在人才培养过程上的合作局限,真正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和立足点的合作模式。直接依托合作单位完成部分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聘请合作单位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和学生指导。鼓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到合作单位挂职、顶岗锻炼,通过产学研的结合,着力解决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的现实问题,做到真正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对学生在知识结构、专业方向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强化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要加强与韩国和台湾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面向国际开放办学,积极顺应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所带来的教育国际化趋势,引进外资和 外智,增强系部的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进而提高人才为地方服务的能力。
3、专业发展与条件建设还不能完全同步(1)存在问题
一是旅游管理专业条件建设有待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尽管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地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学生和社会反响也较好,但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时间较短,基础条件尤其是实践教学还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旅游观历史专业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缺乏“双师型”和“双能型”教师,缺乏学科带头人;实践教学队伍本身的实践技能差,很多老师没有在企事业单位进行过实践,难以胜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非常滞后,缺乏最基本的实验实习实训场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体现不够。
二是历史学这样的传统专业改造力度不够,难以满足地方应用型人才需求 我系近几年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旅游专业上,对现有的老专业历史学专业的改造重视不够,历史学与旅游管理专业交相渗透融合不够,人才培养体系老化,不能及时将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的变化融入人才培养;忽略了专业方向的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的优化,致使历史学专业的目标性、针对性、特色性降低,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历史学专业存在不太重视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专业活力不强,生源和就业压力较大。
(2)改进措施
一是旅游管理专业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专业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大量合格的能指导实践课程教学的“双师型”和“双能型”教师;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场地建设,使各项实践活动能够切实开展起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同历史学专业的融合沟通,培养能胜任文化旅游产业各岗位的合格人才。
二是历史学专业加快从师范型向应用-素质性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也从三个方面着手: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变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使这样的传统专业在发挥它人文价值的同时,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4、教师重科研轻教研倾向明显(1)存在问题 一是重科研轻教研。我系教师在科研方面成果明显,近5年来已获得省部级、市厅级、校级科研课题近50项,发表省级以上专业论文100多篇,CSSCI论文30多篇。与之相比,教研课题不到10项,教研论文20篇。教师对教研的热情不高,用教研促进教学的意识不明确。
二是系部在基本教学管理方面做得比较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各环节落实到位,教学秩序运行平稳。但是,我系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存在严重滞后的现象,迄今为止仅有一门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这与我系较强的师资力量的有利条件有很大的差距。说明我系教师在把课程按规定要求上好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多建设精品课程,把全系的教学学平提高一个档次。
三是重论文写作轻教材编写。我系教师在专业领域的论文写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在教材编写方面积极性不够,迄今只有一门课程使用的是本系教师编写的教材。
(2)改进措施
一是从意识上入手,通过会议、讨论、宣传、对外交流等形式,使教师们提高对教研、精品课程、教材编写等等重视程度,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对教研和课程建设的投入,系部在学校奖励基础上进行额外的奖励。
5、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相对薄弱(1)存在问题
一是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相对薄弱。我系的实验设备严重不足,现有实验设备也较为陈旧,只能利用学校公共的实验设备开设实验课程。实验室的开放程度还不够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数量较少,学生自主实验还相对较少。实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实验教学的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
二是旅游管理实习实训基地资源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数量相对偏少,地域、专业分布不够均衡,基地管理还不到位,接纳学生数量偏少,利用率低,实习实训方式单一,资源共享和综合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2)原因分析
一是对实践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对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14 “实践是教学的附属与补充”的偏颇思想。实验设备的购置添加和更新换代也由于学校财务压力较大而一直拖欠,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绝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仍沿用传统手段和方法,缺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基于问题、案例、项目的课程设置较少,方式方法较为单一,造成实践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教学改革的紧迫感,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力度不够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不深。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标准认识不深。
二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经验不足。学校在引进教师时,重视考核其学历、学位,对实践能力的考核较少,导致部分教师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大多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的机会较少,深入企业锻炼的机会也不多。因此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经验不足、水平有限。
三是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难以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比较复杂,难以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质量标准,受专业、时间、场地、实习单位现状等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安排时有异动,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难度较大。同时也存在对学生实习实训的管理不够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管理要求不严格,导致对实践教学过程控制、效果评价与考核难以完全实施到位。
(3)改进对策
一是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探索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推进校外实习实训教育模式为改革重点,结合专业实际,进一步规范、优化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及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教学内容,构建“以实验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以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综合课程实践活动为主线,以科研训练、学术科技活动为依托,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与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制定并严格执行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把实验、实训和实习各环节的实践教学工作做好、做实,逐步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确保各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落实到位。加强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指导水平。
三是强化技能训练。制定切实可行的技能训练实施方案,加强对技能训练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努力探索既符合专业实际,又能促进技能提高的训练模式。逐步建立“专业技能合格证制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四是切实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依托省内外旅游行业,力争每年新建1-2 个校内实训基地,确保该专业有3-5 个稳定的校外签约实习基地。以互动互利、产学互赢为出发点,保证实习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不断提高基地的实际利用率和利用效果。建立一支学科教育和行业教育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队伍。以实习实训基地为基础,开展工学交替、项目化合作、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多样化的实习实训。
6、社会实践多指令性,少主动性,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1)存在问题
我系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之中,规定了相应的学时学分,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了明确的时间和人物要求。系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体验、“三下乡”等各种活动,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加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系制定了社会实践教学的制度保障,把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工作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指导,改革方法过程。但是,虽然有以上的安排,在社会功利性日益趋强的环境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离它的初衷越来越远。
一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多是学校团委规定好的,比如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完成什么主题的实践,一些活动多是应时应景安排,意义不大,学生主动策划的余地较小。
二是少数学生中,社会实践活动已流于形式。有的学生搞农村调查却连农村都不去,有的学生托关系找基层单位盖个章就回学校混学分,有的大学生甚至将暑期社会实践变成暑期旅游。开展活动之前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专业性不强。
三是指导教师不够导致实践活动质量不高。每年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多,而且多是在假期,因此指导教师由于时间或认识的原因,不愿意参加实践活动的指导,使得学生实践处在一个盲目的状态。
(2)改进措施
我系拟通过项目化品牌化管理来遏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主义。这一模式要求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过项目申报、答辩、立项、开展、总结和表彰的项目化管理,明确了活动流程,规范了活动进程。强调活动内容与社会需求、社会发展相结合,提高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与地方政府、行政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联手,开展了大量的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形成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巢湖湿地使者行动、巢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安全知识宣传、无偿献血等志愿者活动精品项目。
第四篇:专业自评报告
三峡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自评报告
1、专业概况
三峡大学是经过教育部批准组建的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当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能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人才,包括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以及各级电教馆和学校的教育技术人员,学校2003年开办了教育技术学专业。
1.1 专业成立时间与教学组织设置
三峡大学成立之前,原湖北三峡学院和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设置进行过广泛调研。三峡大学成立后,由现代信息技术中心联合学校师范教学部、电气信息学院,对该专业的设置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认为开办该专业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2002年,学校申报该专业并获得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于2003年秋季开始招生,首届招生29人。
2002年三峡大学学科调整,设立了教育学院(2005年改名田家炳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归属于田家炳教育学院。田家炳教育学院负责学校教师教育的协调管理和教育学科的教学工作,开办有高等教育硕士点和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学院设有教师教育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系,教育学系设有教育技术教研室、教育学与心理学教研室。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依托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建设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满足了专业办学需要。
1.2 现有师资队伍与学生规模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人,另有与其它学院共享的教师6人。专任教师中副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实验师2人,讲师3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6人(含在读博士2人)。
根据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该专业适当控制办学规模。办学6年,每年学生人数是:03级29人,04级36人,05级48人,06级32人,07级22人,08级38人,09级52人。目前在校四届学生共144人。
1.3 主要办学条件
为了改善学校整体办学条件,三峡大学组建之初,就兴建了现代化的图书馆。目前馆藏图书165万册,各类电子图书53万余种。田家炳教育学院资料室于2004年10月正式搬迁至文科楼一楼,条件建设得到了加强,订阅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方面的图书、音像资料和期刊杂志,为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保证。
近几年,学校陆续修建了新的教学楼,增加了新教室,除了普通教室外,还投资建设了150间多媒体教室,配备了较完整的设备,能够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学生宿舍的条件逐渐改善,装了电话,开通了校园网,学生可以在宿舍上网,满足了学生对信息的需求。2004年迁入文科楼后,建设了专业实验室。到2008年为止,专业实验室资产价值443.78万元,为专业的实验教学提供了保障,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1.4 建设与发展思路
本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质量为生命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与实验室建设,根据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文理交叉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努力探索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把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知识传授和实践能
力培养、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有机地接合起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努力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成为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专业。
2.专业建设过程及成效
2.1 专业建设规划与培养方案
教育技术学专业自开办以来,根据形势发展与我校实际情况,制订了专业建设规划,力求目标定位准确,规划科学合理。为此每年选派专业负责人与相关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系主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以及湖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举行的工作会议,及时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数次组织专业教师考察、调研省内外高等学校,与各类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进行交流、探讨办学措施与经验。
本专业开办之初就制定了2003—2007年专业建设规划,后来根据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精神,又制定了“2006—2010年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是:依托教育学科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整合优质办学资源,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优化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办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面向基础教育和信息技术行业,培养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努力将教育技术专业办成为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专业。
为实现这一目标,具体措施是:
(1)通过引进、共享、培养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学科是教育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以在
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在引进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同时,十分注重计算机专业和教育学专业人才的引进。近三年,引入1名教育技术学硕士,2名教育学博士,安排一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做实验员。根据学校课程归口的制度,本专业的一些专业基础课,如电子技术类课程、计算机类中的一些课程由电气信息学院和信息技术中心相关专业的教师担任。近三年有3名教师到华中师范大学做为期半年的国内访问学者,2名教师到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2)优化专业方向,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精心构建课程体系 教育技术学专业原属师范类专业,但是随着基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社会对教师的需求量减少,学生就业呈多元化。所以在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专业方向的优化、调整,适当减少师范类课程,增加信息技术类课程,精心构建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确定教育学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和专业主干课的比例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原则是计算机类课程贯穿始终,前后课程衔接得当。教育类课程以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为基础,教育技术主干课以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为主。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教育类、计算机类、影视类等各类课程学时比例和衔接进行重点研讨。
(3)加强教研与教材建设,打造优质课程
鼓励教师参与编写专业教材、实验讲义。加强课程建设,课程组3年内必须建设一门校级优质课。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促进优质课程建设。近3年内共主编和参编教材六部(含2009年出版),两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优质课,一门院级优质课。
(4)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办学水平
在现有的研究方向基础上,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我校人才队伍现状,确定学科方向。到2010年本学科要形成2个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即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方向、影视技术与艺术方向。鼓励中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不断提升队伍实力。提高科研水平,积极开展学术活动,营造学术氛围,在引导和规划青年教师学术研究方向的同时,努力提高现有教师尤其是中高级职称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水平。每个方向每年要发表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1—2篇。争取省级科研或教研立项2—3项。搭建学科平台,积极实施硕士点立项建设项目,争取“十一五”期间获取硕士授权点。
经过6年的建设,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取得长足的进步。2006年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通过湖北省硕士点立项建设审批,成为湖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立项建设单位。
从2003年至今,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历经了03、04、06、07、08、09六个版本。基本上每年都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挥我院的教学资源优势,达到因材施教,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目的。随着形势发展,培养方案也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同时保留自己的特色。
早期培养方案主要培养目标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在必修课程中设置师范模块,主要由教师语言艺术、书法、班主任工作方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构成。课程体系特点是三个不断线,即四年学习中每学期都开设师范类课程,每学期都开设计算机类课程,每学期都开设专业主干课程。早期培养方案经过几年运行,发现其不足是:一是课程过于庞杂,面面俱到,学习难度大,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
展;二是由于国家的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非师范生也可以当教师,增加了中小学的教师来源,我校传统师范专业毕业生去中小学的比例减小,所以主要培养目标应及时调整。
从06版人才培养方案开始,根据学生就业多元化的特点,改变单纯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培养目标,本着有利于学生多元化就业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具体做法是适当增加部分专业课的学分,如教学系统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等,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增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适应性,并满足部分学生考研的需求;减少必修的师范类课程,设置选修师范模块课程,适应愿意当教师的学生的需求;在短学期设置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课程结构是一条线,两加强、三结合:即在大学四年内,计算机类课程每学期都不断线;加强专业主干课的主导作用,加强影视类课程的支撑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
通过3年的探索与改革,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09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毕业后主要可从事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工程、数字化音视频技术设计开发、广播电视系统支持服务、电视节目制作、教育软件、教育系统平台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服务等工作。
经过六年办学实践,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比较完善,课程体系初具特色,且实施情况良好。
2.2 专业基础条件
本专业实验课程在学院专业实验室和学校基础实验室完成。学院专
业实验室下设计算机室、室内摄影室、演播室、非线性编辑室、录音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卫星地面接收站、微格教学室、观片室等功能实验室。学院专业实验室用房面积1100平方米,800元以上的实验教学设备和大型仪器设备472台(件),各类实验设备总资产443.78万元。学校基础实验室设在信息技术中心、理学院和电气信息学院,各类实验设备总资产2384万元。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内实习基地有学校信息技术中心、外语学习中心、广播台,校外实习基地有宜昌市教育局教育技术设备装备站、电脑公司、宜昌市28所中学。学生实习期间,由本校教师、实习基地人员进行指导,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学生毕业实习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愿意到中学教育实习的学生,学院集中安排到实习基地实习,也可以自己找学校或有关单位分散实习。分散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实习日志、实习单位调查报告、实习总结。学院组织分散实习答辩,进行实习成绩评定。经过几年的运行,这种方法日趋完善,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发展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达到了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
学校图书馆与本专业相关的理学类和教育学类图书分别有:理学类纸质中文图书83092册,中文期刊6735册,外文图书6755册,外文期刊3193册,中文电子图书19301片,中文电子期刊1659片,外文电子期刊18156。教育学类纸质中文图书51821册,中文期刊24354册,外文图书1709册,外文期刊204册,中文电子图书14277片,中文电子期刊3848片,外文电子期刊18156片。能够满足教师日常教学、科研和学生专业学习的日常需要。
本专业教学活动经费由学院根据经费预算统筹安排,2006安排
教学经费38156.40元,2007教学经费46608.40元,2008教学经费57573.50元,基本能够满足图书资料购买、教学日常管理、师资培训、实践教学等活动的需要。
2.3 师资队伍
专业负责人金林,男,生于1957年3月,大学本科,理学学士、副教授、教育系主任,2002年被评为为校学术骨干。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2003年至今为教育技术学专业负责人。2005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获三峡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获三峡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教育技术学导论》(2009年9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参编教材两部。近几年撰写教科研论文十余篇。
本专业有专任教师1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0人,占教师总数的76.9%,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的教师9人(含博士3人,在读博士2人),占教师总数的69.2%,学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
近三学年本专业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的比例达到100%,55岁以下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100%。
主讲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学生评教情况反馈优秀比率呈逐年上升态势。具体是:2007年春季学期学生对本专业整体评教为86.56分(全校平均分84.82分),2007年秋季学期86.98分(全校平均分85.08分),2008年春季学期88.69分(全校平均分83.95分),2008年秋季学期89.50(全校平均分87.61分),近三年学生对本专业整体评教得分均高于学校平均分。
近三年专业教师共承担各级教、科研项目24项,发表论文26篇,出版著作6部。如柳庆勇等人参与的省教育厅课题: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郭辉等人的省教育厅课题: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建构。杨世军发表论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小学电教2008.2)。金林发表论文《〈新闻摄影学〉学习网站建设实践》(新闻界2008.4)。科研和教研成果对促进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 课程建设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综合型、应用型学科,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主要由计算机类、教育类、影视类课程构成。为使学生完整的、系统的掌握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设置了下列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程、课外学分。
公共必修课由学校向学生统一开设,旨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身心健康等基本素质教育。如大学英语、军事理论与训练、体育、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
专业课(必修)由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实践课程构成。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主要由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基础、数字电路等课程构成,主要由理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的教师讲授。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由摄影技术与艺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摄像与电视教材编导、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构成。专业必修课主要是专业主干课,由教育技术学导论、媒体理论与实践、远程教育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构成。专业必修课中有一到两
门采用双语教学。
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在短学期内以教育技术项目实践的形式完成,即在长学期学完实践性课程后,在随后的短学期通过项目实践得以巩固、提高。
公共选修课由学校开设,是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其能力和水平、增强其文化素养而开设的,以适应今后就业和发展的需要。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4个学分的文学艺术类课程。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特长,使他们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多种技能。此外,学生还需参加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等,获得10个课外学分。
通过上述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整合了学校的各种资源,尽可能的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为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教育技术学专业现有两门课程被评为校优质课,一门课被评为院优质课程。
教育技术学专业选用教材的原则:
(1)尽量选用国家教育部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优秀教材及获奖教材或省级统编教材;
(2)鼓励一纲多本,在双语教学中必须选用外文原版教材;(3)鼓励从互联网下载最新学习资料,随时补充自编材料;(4)尽量采用新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时代性。近三年有多名教师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主要有金林主编《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金林、谭平、柳庆勇、杨世军参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教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多媒体技术基础》、《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等。通过教材建设,增强了教师的
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下:
(1)教学方法的改革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在有条件的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式、讨论式、读书报告、学位论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如实践课程,由学生提交自己的作品,互相开展探讨,给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3)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引导,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课外活动注意引导,使其成为学生学习、思索、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例如,把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改革考试命题与评价方法。通过注重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增加主观题、减少客观题,开、闭卷考试按一定比例相结合,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条件的课程采取撰写课程论文、开卷考试、口试等方法进行考核,实践性强的课程增加了平时练习、作业、参与实践活动、考勤的权重。
2.5 实践教学
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力求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近年来由于实验设备的更新、实验环境的改善以及实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通过综合和设计性实验教学,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了加强。
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实验、上机、实训课构成。实践教学环节(不包括课程中的实验课)30学分左右,将近总学分的20%。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组成与学时是: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3学分,2周)、教育见习(2学分,2周)、毕业实习(8学分,8周)、毕业论文(8学分,8周)、摄像技术实践(2学分,2周)、电视节目制作实践(2学分,2周)、教学系统设计实践(2学分,2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实践(2学分,2周)。
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实验、上机、实训占课内总学时的30%。通过长、短学期结合;动脑、动手结合;课上、课下结合的连接将实践性强的课程中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本专业学生由本校教师、实习基地人员指导,在学校基础实验室、学院专业实验室、学校信息技术中心、校外语学习中心、校广播台,宜昌市教育局教育技术设备装备站,宜昌市28所中学等完成实验、实习、实训。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小组的形式,补充课内实践教学。本专业有三个课外实践活动小组:网站设计小组,影视制作小组,多媒体制作小组。以学院实验室为基地,采用教师指导,老生带新生的方式开展活动,几年里制作了大量多媒体包装、影视作品。仅2007年我专业为宜昌市多家单位制作电教片、电视宣传片67件。2006、2007年获得横向科研项目5项,参与学生近百人。这种开放性的实践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以生产实践的形式,将教学实践活动变“模拟”为“实际”,变“实验”为“真实”,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
2.6 教学管理
2.6.1 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
为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努力朝管理内容的科
学化、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管理过程的程序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迈进。
(1)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本专业认真贯彻执行校院两级制定的《三峡大学本科教学研究活动工作条例》、《三峡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暂行条例》、《田家炳教育学院教学管理实施细则》、《田家炳教育学院教材建设计划和选用制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方案》、《田家炳教育学院教学视导组工作条例》等十多项规章制度。对教案编写、作业批改、试卷评阅等教学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质量标准,并进行定期检查。
(2)实行教学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院长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教学副院长为分管负责人、系主任为直接责任人。
(3)试行课程负责人制。目前主要专业基础课程由课程负责人组建课程组,负责该门课程的教学组织,质量把关、教改与课程建设。
(4)严肃考风考纪。严格执行《三峡大学考试违规处分办法》的有关规定:凡考试(考查)舞弊者,一律给予校外察看一年的处分;复学后再次舞弊者,一律开除学籍;请人代考者、替人考试者,一律开除学籍。
(5)实施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答辩制。按照《三峡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和《三峡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评估办法》要求,规范本科论文环节,采用两次答辩制度,督促论文质量差的学生不断改进。
2.6.2 教学质量监控
对教案编写、作业批改、考试出题和试卷评阅等教学环节有明确的监控措施,执行得力。具体做法是:
(1)加强教案检查。明确规定了课程组集体备课和教案检查制度。教研室和教学视导组对每门课程的教案进行的检查。
(2)建立听课制度。要求院领导、系领导、课程负责人、教学委员会成员、教学视导组成员经常进教室听课。
(3)完善信息反馈制度。通过教学秘书、辅导员、教学委员会成员、教学视导组、学生以及用人单位了解教师教学情况。
(4)坚持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开展了院领导、视导组、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评价,把学生网上评教和院系领导、教学视导组评教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主要依据。
(5)坚持作业批改。对必修课程规定教师作业批改的次数,同时规定教研室和教学视导组定期检查作业批改情况。
(6)规范考试命题、试卷制作、评阅与试卷分析。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命题;为提高教学监控的效度,每学期对每份试卷的制作都进行A、B试卷制作;试卷评阅要求每门课程的负责人组织所有科任教师集体流水作业,严格按学校的评卷要求和程序操作,统一登分,并由评阅教师和课程的负责人共同签名;试卷分析要求客观、全面总结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提出教改建议。
(7)严肃教学秩序。严禁擅自调课、停课;经常检查学生到课情况。2.7 人才培养质量
依照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本着个性化发展、多元化就业的原则,加强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2007、2008、2009三届毕业生共112人,其中1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人数的13.4%。2009届48名毕业生,有7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人数的14.6%。2007、2008届毕业生英语四级通过率分别为90%、72%。2004级姚涛同学的影视作品“土家‘女儿会’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获2007年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
奖。
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长度为10000个字符以上,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并严格按照规范的论文格式要求撰写。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系统、严密:先举办论文撰写讲座,然后学生选题,指导教师审题、修改、定题;学生开题,指导教师多次修改,定稿,最后全员参加由3-5人组成的答辩小组进行论文答辩。近几年来,教育技术学专业严把学生论文质量关,将优秀率控制在20%以内。从整体上看,论文质量较好,不少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创新能力增强;论文语言较通畅,结构较为清晰,条理较清楚,格式较规范。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极少数论文选题陈旧、狭窄,内容贫乏,创新不够。教育技术学专业注重论文的原创性,特别狠抓学生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一经发现,进行严肃处理。2007、2008两届毕业生中有2人获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三等奖。
本专业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比省线高10分左右,报到率超过90%,第一志愿录取人数很少。本专业学生就业呈多元化。除一部分去中小学任信息技术课教师外,多数去企业、公司,从事网络服务、视频支持、电视记者、影视制作、教务管理、教育培训等工作。
3.存在的问题与拟整改措施
3.1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专业认识不够充分,专业思想不够稳定。教育技术学专业原属师范类,开办之初,适应社会与中小学基础教育之需,培养目标
以信息技术课教师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师范教育的改革,师范类专业受到了挑战。三峡大学是一所以水电为优势特色、工科处于强势的地方性综合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理科专业,学生受到学校水电等工科专业的吸引。因此,在本校的招生、转专业方面本专业显示了一定的欠缺和不足。
(2)师资队伍的人数与结构还不够合理。三年来,专业师资队伍总体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为专业的改革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受学校所处地域的限制,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或领军人物引进不够,不能满足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的需要。
(3)科研、教学成果,特别是高档次成果较少,教学及教学管理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需要不断深化。
2.1整改措施
(1)积极进行学科与专业的调整。学校现正启动学科专业调整,发挥本校综合性大学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拟将教育技术学调整到准备成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这将有利于本专业的发展,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本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制定明确的人才引进计划和师资培养计划,力争在今后5年内引进或定向培养本专业高水平学科带头人1名,博士2-3人。
(3)加强科学研究,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凝炼学科方向,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加强对教研活动与教学改革项目的管理,引导学科组和广大教师广泛深入地开展教研教改活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第五篇:专业自评报告佐证材料
专业自评报告佐证材料
1、专业自评报告
2、专业建设委员会开展的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调研以及会议纪要或记录。
3、专业建设短、中、长期规划:目标、思路、措施
4、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
5、修订教学计划申请表或申请书(体现出审批程序)
6、专业课程教材明细表(要与课程开设计划表一致)
7、专业师资队伍情况一览表
8、相关教师各类证书复印件
9、专业教学设施一览表
10、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
11、学生校外实习记录
12、学生校外实习工作安排
13、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指导记录
14、专业学生就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