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学院xx刚同志先进事迹
材料学院王雷刚同志先进事迹
王雷刚同志深入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国家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王雷刚同志拥护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注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努力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主编、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各1本,参与教改项目2项,参加全国性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的各种会议,深入兄弟院校和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品牌专业建设工作。
王雷刚同志积极投身科研实践。作为项目负责人和第二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目前正承担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市成果转化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两年来,先后发表核心以上学术论文20篇,其中一类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在科研工作中,特别注重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加强企业技术合作,先后与10余家企业建立了校企联盟,与企业一起联合建立了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研究生实习基地3家、产学研基地3家,合作申报各类项目5项,帮助多家企业申报成功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东台不锈钢产业集群建立的研究生实习基地,连续开展了二年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双赢,做出了品牌,引起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2008年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王雷刚同志在担任材料学院一系党支部书记期间,出色地完成了支部的各项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
1、注重提高党员教师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水平,不断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从思想上保证了一系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积极配合上级党组织完成各项工作,努力提高支部工作水平。根据上级党组织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党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组织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法律知识学习以及党员的民主评议等各项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新思路,积极提高支部工作水平。
3、注意加强与民主党派人士、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的沟通工作。通过与民主党派人士、学科带头人的沟通和交流,积极推动各学科点工作的开展,保证了一系相关学科的稳定协调发展。在促进全系教师与领导的交流与沟通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调动了全系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了教师的力量,带动教师积极完成党和学院交给的各项任务;在教师中树立了良好的威望,得到了领导和同志的一致好评。
4、两年来,该支部有1人被授予“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人被授予“江苏大学首届教学名师”称号,所在系有3人次被评为江苏大学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建立了2个校级科研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院级科研团队,为学院的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平台和人才梯队。
王雷刚同志在各项工作中以一名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出色地完成了党和学院交给的各项任务,认真地履行了一位优秀党员和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该同志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严格遵守党的章程,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切实履行了一名党员的义务,工作成绩突出。
材料学院杨娟同志先进事迹
两年来,杨娟同志积极努力工作,注意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院,为材料二系的建设和发展做了一些工作。其主要事迹如下:
一、坚持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杨娟同志从提升自身修养出发,坚持不间断的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十七大重要文件,学习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07年以前担任材料学院无机材料教研室的支部书记工作,工作期间,带领支部成员围绕教研室、学院和学校的发展进行讨论,做了大量工作。07年学院内部调整,不再担任支部书记工作,但始终如一的坚持政治学习,在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期间,按时交纳党费,定期和组织联系,汇报思想。2009年,在学院党委的统一部署下,担任材料学院校级创新团队支部书记,在支部内认真开展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从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有针对性的学习。两年来,围绕学科和课程建设,阅读了大量的专著和资料,认真阅读了Robert W Cahn著的《走进材料科学》、李恒德、师昌绪主编的《中国材料发展现状及迈入新世纪对策》等著作。工作中认真完成学院交给系里的工作,配合系主任,坚持带领老师进行业务学习。作为学院青年教师发展协会学术科技分会的负责人,2008年成功组织了青年教师学术活动周活动,搭建了学院内部青年教师合作交流的平台,受到了青年教师的高度评价。2009年,所在的江苏大学青年教师发展协会被评为江苏大学“青年文明号”。
二、爱岗敬业,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杨娟同志承担了四门本科生课程和一门硕士生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兢兢业业,认真投入。2006年获得“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以后,清醒地认识到,荣誉的取得是对自己以前辛苦工作的肯定和鞭策,但绝不等于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已经做得无可挑剔。进行反思以后,在教学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配得上师德先进个人的称号。能根据同学的学习状况和学科发展前沿及时调整教学,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提问、与老师互动。08年的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反映强烈。平时除了做好课堂教学工作,非常注重和学生的交流,从交流中找出自己教学工作的不足,从交流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通过交流,发现无机06的部分学生有非常强烈的科研欲望,和他们定期沟通,引导他们进入正规的科研工作,需要提供科研条件和指导的,无偿地为他们提供服务。注重学生毕业设计的训练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在实验中和学生不断讨论,使他们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08年指导的学生中一名同学被评为江苏大学优秀论文。认真培养研究生,参与指导了课题组的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身作则,不断向他们传输科学研究需要心静、需要科学和严谨的态度的思想,严格把好论文关,参与指导的学生多名获得江苏省优秀论文的称号,参与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刘芹芹同学参加2007年全国挑战杯并获得二等奖。
三、潜心科研,不断提高科学研究能力
杨娟同志积极投身科研实践。作为项目负责人顺利完成了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参与完成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高技术项目,所做工作于2007年通过了教育部鉴定。目前正在参与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正在做前期预研,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7年受澳大利亚Wollongong大学汪国秀教授邀请,赴澳大利亚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工作,期间参与了澳大利亚国家基金的研究工作,一年内发表研究论文3篇,并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科研方法。2008年受澳大利亚张潮教授邀请,赴澳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就新的科研方向,石墨烯的制备和物理性质研究确定了长期合作关系。两年来,先后发表核心以上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外文SCI源期刊10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2007年获“中国石化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排名第五)。科研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为新型无机功能材料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材料学院王雷刚同志先进事迹
材料学院王雷刚同志先进事迹
王雷刚同志深入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国家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王雷刚同志拥护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注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努力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主编、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各1本,参与教改项目2项,参加全国性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的各种会议,深入兄弟院校和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品牌专业建设工作。
王雷刚同志积极投身科研实践。作为项目负责人和第二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目前正承担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市成果转化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两年来,先后发表核心以上学术论文20篇,其中一类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在科研工作中,特别注重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加强企业技术合作,先后与10余家企业建立了校企联盟,与企业一起联合建立了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研究生实习基地3家、产学研基地3家,合作申报各类项目5项,帮助多家企业申报成功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东台不锈钢产业集群建立的研究生实习基地,连续开展了二年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双赢,做出了品牌,引起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2008年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王雷刚同志在担任材料学院一系党支部书记期间,出色地完成了支部的各项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
1、注重提高党员教师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水平,不断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从思想上保证了一系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积极配合上级党组织完成各项工作,努力提高支部工作水平。根据上级党组织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党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组织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法律知识学习以及党员的民主评议等各项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新思路,积极提高支部工作水平。
3、注意加强与民主党派人士、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的沟通工作。通过与民主党派人士、学科带头人的沟通和交流,积极推动各学科点工作的开展,保证了一系相关学科的稳定协调发展。在促进全系教师与领导的交流与沟通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调动了全系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了教师的力量,带动教师积极完成党和学院交给的各项任务;在教师中树立了良好的威望,得到了领导和同志的一致好评。
4、两年来,该支部有1人被授予“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人被授予“江苏大学首届教学名师”称号,所在系有3人次被评为江苏大学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建立了2个校级科研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院级科研团队,为学院的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平台和人才梯队。
王雷刚同志在各项工作中以一名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出色地完成了党和学院交给的各项任务,认真地履行了一位优秀党员和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该同志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严格遵守党的章程,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切实履行了一名党员的义务,工作成绩突出。
第三篇:刘刚同志先进事迹
刘刚同志先进事迹
刘刚,男,延安市志丹县金丁镇芦子沟村人,1963年12月出生,1981年11月参加工作,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程度,现任志丹县杏河镇党委书记。
刘刚同志1981年11月至1984年10月,在兰州军区炮兵五十五团指挥连服兵役。因表现突出,多次受团、连通令嘉奖和师、教导队、中队奖励。1984年10月至1985年2月,退役后在家待业。1985年2月应聘到志丹县保安镇政府工作,此后20多年来一直在志丹县乡镇工作。其间,1985年2月至1988年1月在保安镇政府从事文书工作,1988年1月至1990年1月任顺宁乡人武部部长,1990年1月至1995年11月任顺宁乡副乡长(1991年9月至1993年7月在陕西省委党校党政管理专业学习并取得大专文凭),1995年11月至1998年4月任吴堡乡党委副书记,1998年4月至12月任吴堡乡人大主席,1998年12月至2002年1月任吴堡乡乡长,2002年1月至2003年9月任杏河镇镇长(2000年9月至2003年9月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学习取得本科学历),2003年9月至今任杏河镇党委书记。
近年来,因工作成绩突出,刘刚同志和杏河镇党委、政府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其中,刘刚本人2004年至2008年连续5年被志丹县委授予党管武装好书记称号,2006年被授予全省全民健身运动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6月被志丹县委授予优秀党委书记称号。杏河镇2004年至2007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县综合发展优秀奖,2006年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获全省卫生示范乡镇称号,2007年获全省文明村镇称号。
2009年5月18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1982期)以《沉下去 办实事 变角色——一位乡镇党委书记的农村工作口诀》为题,对刘刚同志的事迹进行了报道。省委主要领导对此非常重视,批示省委组织部对该同志的先进事迹进行了调查、给予充分肯定,并以各种形式作了宣传推广。
刘刚同志一直在农村基层工作,二十四年如一日,无怨无悔、扎根基层、一心为民、乐于奉献、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作风深入、一身正气,在平凡艰苦的岗位上干出了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业绩,展示了一名优秀乡镇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敬重和爱戴。他的事迹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忠心耿耿,扎根基层,满腔赤城甘当人民公仆 刘刚出生在延安市志丹县金丁镇芦子沟的山村里,是民族英雄刘志丹的同祖堂侄。童年时期就受到刘志丹事迹的感染和教育,自立自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顾全大局、为民忠心耿耿的刘志丹精神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农村生活的摔打,让刘刚从小就萌发出一种强烈地摆脱贫困命运、改变农村面貌的愿望。高中毕业后,他应征入伍,积极上进,在部队期间6次受到连团嘉奖,三年的军营生活磨练出了刘刚坚毅的品格和吃苦的精神。退伍返乡后,他把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愿望深埋在心底,逐步升华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坚定信念,在乡镇一干就是24年。
刘刚从参加工作第一天起,就表现出对农村工作的执着和忠诚。在保安镇担任文书期间,工作认真负责,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主动承担县上的民事纠纷调解,先后调解农村宅基地和婚姻纠纷50多起。由于表现优秀,三年后被提拔为顺宁乡人武部部长。在顺宁乡、吴堡乡任副乡长、副书记、人大主席、乡长期间,他一心扑在工作上,顾不上新婚妻子和年幼的儿子,经常在乡镇一干就是几十天。1998年秋季,在吴堡乡造林会战中,他担任6个村的总指挥,连续50多天吃住在村里,没有洗过一次澡,没有回过一次家。中途妻子因急性滑膜炎住进医院,家人几次催他回去,他没有听劝,始终坚守在造林工地,带领大家提前10天超额完成了3000多亩高标准造林任务。刘刚的妻子常说:“我们家掌柜的就是一个过路的、住店的,家里的事根本指望不上他。”这句话道尽了妻子的无奈和苦衷。刘刚就是这么一个舍小家顾大家、常年坚守在工作岗位的人。他除了到县上开会才回几次家外,一般都住在镇上村上。有时在县上开会时间长了,回镇上时都要特意绕道去几个村检查工作。多年来,他几乎没有节假日和礼拜天,一年在家里呆不到四五十天。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他只参加过两次家长会。他的叔父说:“刘刚很少能参加亲戚的红白喜事,许多亲戚说他工作忙得连亲戚都不认了。”刘刚自己却说:“进了公家门就是党的人,既然端了这碗饭就要干好。党和群众的利益就是我工作的根本。”
杏河镇地处贫穷落后的白于山区腹地,总面积达245平方公里,11125人。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780元,全镇18个村有一半未通自来水,偏远的17个村民小组不通路,20%的村民小组不通电,人均基本农田不足2亩。面对困境,刘刚没有退缩。调任杏河镇镇长后的第一天,他就到全镇面积最大、位臵最偏远的狼岔咀村调研。这个村距乡镇驻地20多公里,13个村民小组260户散居在方圆24平方公里的三道岭四条沟里,自然条件恶略,群众生活艰苦,曾流传着“吃死肉,穿旧衣,春秋两季锅无米”的说法。如此贫困的情景,更加坚定了刘刚扎根基层、帮民解困的决心,增强了他改变当地群众贫穷落后面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随后半个月里,他跑遍了全镇18个村91个村民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家中,了解村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宣讲党的农村政策。八年来,他跑遍了杏河镇的山山峁峁、村村组组,对全镇各方面情况了如指掌,民情日记写了厚厚十几本。参加工作20多年来,与刘刚同时在乡镇工作的干部,有的早回了县城,有的向组织提出调离乡镇的要求,但他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个人要求。正如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到的“我入党不图名、不求利,甘愿做老百姓的孺子牛”,他扎根基层,无怨无悔,苦干实干,甘当为民解忧、帮民致富的忠实公仆。
二、心系群众,守岗敬业,全心全意为群众谋福利 刘刚始终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第一信号,坚持从群众最急迫、最渴望解决的事做起。吃水难、行路难、居住差,是困扰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头等大事。刘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跑县上市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寻求支持。狼岔咀村寺壕沟村民小组流传着一个说法:“寺壕沟的娃娃,认不得爸爸。”32户150多口人吃水仅靠4公里外深山沟里的一处泉水,每家壮劳力天不亮就赶着毛驴去驮水,驮完水下地干活到天黑才回家。在争取到寺壕沟村人饮水工程项目后,刘刚立即组织干部群众实施,他连天蹲守工地指挥,带领打井队勘探选点,协调架设电路,为村上打了2口500多米的深水井,使家家户户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群众高兴地说:“这下可好了,不仅把人解放了,连毛驴也解放了!”在移民搬迁和新农村建设中,杏河镇不像有些地方,专门拣公路沿线的村子建,搞让人容易参观的所谓“政绩工程”。杏河镇最早的新农村建设布点全是在偏远、条件差、村民急需解决居住条件的穷村。被称为“悬崖上的村庄”的狼岔咀村民小组距镇上20多公里,村民人老几辈子住在距悬崖仅有四五米远的石窑里,一条不足两米宽的出村路紧贴在悬崖边上。多年来,曾先后有7人不慎坠崖仅有1人生还。刘刚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千方百计争取把全镇第一个移民搬迁项目放在没有通路的狼岔咀村。经过紧张、艰苦的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仅用半年时间全村29户108人就搬进了开阔、平坦、生产生活方便的新居。村民感激地说:“我们祖祖辈辈不敢想的事,刘书记给我们想到了,也做到了。”
在以刘刚为班长的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杏河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吃水难、行路难、居住条件差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全镇共打深机井27眼、浅机井156眼,建集雨水窖41处,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成为贫困的白于山区第一个全部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乡镇。新修通村油路96公里,砂石路170公里,村组通达率达到100%。新修农田1.8万亩,由过去人均不足2亩达到3.4亩。架设高压电线30.8公里,低压配网20.5公里,实现了户户通电。退耕还林由原来4万多亩,增加到8.6万亩,人均长效补助面积6.5亩。用镇干部的话说,现在的杏河镇基本无一亩农田可修,无一亩林地可造。全镇11个村29个村民小组600多户2900多人,通过移民搬迁和新农村建设住上了新居,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居住条件,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树立了标杆。
刘刚带领镇干部积极转变角色,把工作定位在基层,把事业投身在农村,处处为农民着想,上门为农民服务,带着感情真正扑下身子为农民办实事,赢得了农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不惧上、不惟本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细致考虑项目建设标准与农民承受能力之间的平衡,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县委农工部统一制定了新农村建设方案,群众觉得县上的方案不符合当地实际不愿意选择。为此,刘刚与时任县委农工部部长的叔父还发生了分歧,两人因工作把关系闹僵了。刘刚认为农民用多年积蓄建房是人老几辈的大事,一定要站在农民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的血汗钱用好,把房建好。在不违背大政策的前提下,他积极进行上下对接,根据村民意见,对县上的方案进行调整,亲自搞设计、做规划、为每一处建设点都确定了适合当地建设的方案。在中庄村新村建设中,刘刚带领镇上包片领导和驻村干部设定程序,民主议事,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先后召开30多次村民会议,从规划、平地、选料、选择工队的各个环节,都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每次议定事项,做出会议记录,由村民签名按手印认可。在牛寨新农村建设中,为了给村民节约开支,刘刚和镇干部不辞劳苦,精打细算,带领村民代表三上银川、四下西安,购回价廉质优的建筑材料,平均为每户节省开支3000多元。在枣湾村移民搬迁中,他每天到村上检查工程质量和进度,亲自参与每一道工序,就连建设三圈一厕、沼气池和蔬菜弓棚的设计,行道旁绿化花木品种选择、栽植行距株距确定,他都亲力亲为,精益求精,高标准严要求。当他得知3户残疾人因生活困难无力建设新居时,主动多方协调资金,为每户资助2万元,各建一间新房。一些原来住在窑洞里几乎过着原始生活的村民,几辈人做梦都想不到一下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用太阳能洗澡、享用现代家电的好日子。他们感慨地说:“党和政府让我们实现了第二次翻身。”在建好新村解决群众的吃住困难后,刘刚又带领干部多方筹资为每家每户送去了100只鸡、2头猪,建起了棚菜。积极帮助群众发展产业。加长收益链,设法解决群众缺钱花的问题。
多年来,刘刚团结带领一班人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树立了农村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群众从心底里感激他、拥戴他,敲锣打鼓送来十面锦旗牌匾,上面写着“一心为民的好书记”、“群众信赖的贴心人”等话语。刘刚却说:“我没有多大能耐,只是把党对农村的好政策原原本本贯彻了、落实了。没想到群众给我们干部如此高评价。人说的成就感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舒服感”。
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
在农村基层的20多年里,刘刚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各项农村政策,勤学善思,刻苦钻研,坚持向农民学习,向实践学,向书本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成为一位懂政策、有技术、知市场、行行通的复合型农村基层领导干部。一些涉农部门的领导说:“做农村工作刘刚是个好把式,不论放到哪个岗位上他都能胜任。”他用心工作,用脑干事,在实施退耕还林过程时,当发现部分地块苗木参差不齐,而且在随后的几年里出现反复。为弄清根源,刘刚将不同树种、不同树龄的死树苗和兔粪带回镇上,反复对比分析,终于查清瞎狯、兔子咬死幼树、栽植方法和部分树种选择不当等是造成苗木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及时在所有地块进行了补载适生树种、投药捕杀瞎狯、野兔,促使全镇退耕还林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在发展苹果产业时,他先成为行家,带领乡镇干部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栽植。为了保证每一颗树通风透光,他用“勾股定理”教农民定株定行。
在农村工作中,刘刚既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办事,又能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之初,面积不实、虚报冒领、“活人栽死树”等问题相当普遍,严重困扰着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也在群众中造成矛盾,影响农村的安定团结。为破解这一难题,刘刚带领镇干部对全镇进行了一次退耕还林面积集中普查核实,创新方法,在全镇推行七人签字、层层把关的做法。为了确保造林面积准确无误,镇上规定,在农户造林面积核实单上,必须由户主、小组长、村支书、村主任、包村干部、包片领导、镇长逐人签字,以此作为兑现钱粮的依据,从源头上解决了退耕还林面积不实的问题,彻底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和担心,为规范有序推进全县退耕还林工作创出了新路。在2005年实施移民搬迁工作中,他创新思路,超前谋划,把移民搬迁与新村建设紧密结合,提高标准,坚持山、水、田、林、路、住宅和产业综合配套,一步到位,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为山区农村的建设发展创造了宝贵经验。
刘刚在工作中处处透着一股子创优质、争第一的劲头,特别是在他担任杏河镇党委书记后,坚持“商贸兴镇、产业富镇、生态名镇、科教强镇”的发展思路,杏河镇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协调科学发展,许多工作都走在了全县前列。杏河镇在全县乡镇创造了十多个第一,如第一家购买洒水车和垃圾清运车,第一个建规范的集贸市场,第一个在镇街道划停车位,第一个在全镇新村建太阳能路灯等。近年来,全镇新建苹果园5548亩,老园改造800多亩,新建日光温棚172座,大弓棚558座,新建沼气557口,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10个。为鼓励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不断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刘刚2003年千方百计协调征地26亩、贴息贷款180万元,全力扶持建起陕北地区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集商品猪、种猪、培育养殖技术推广为一体的兴强生态养殖厂,并以此为基地,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全镇新发展规模以上养猪户400多户3000多头。目前,全镇发展养殖、加工、运输、商贸等非公有制企业200多户,去年产值达3900多万元。2008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853元。
四、以身作则,贴近群众,着力打造为民服务的过硬队伍
在乡镇工作的20多年里,刘刚与农民群众一起摸爬滚打,真真正正沉在人民群众中间、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实际指挥、带头苦干。杏河镇干部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一身绿色迷彩工作服。刘刚介绍说,穿上迷彩服好处太多了,防雨、宽松、耐脏、便宜、好干活,好与农民打交道。刘刚从没有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国家干部,而是和乡镇干部经常深入农民中间,工作在田间地头,风吹日晒一脸黑,一身土,与农民在一起没有两样。每次下村,群众对刘刚都很亲热,主动围绕过来说长道短,许多村的老人和孩子都认得这个皮肤粗糙、古铜脸色的刘书记,记住了随他跑村子的吉普车号。刘刚干工作很蛮,有时一天要跑好几个村,有的村子天天跑。在2005年退耕还林工作中,刘刚天天上山爬坡检查指导,对全镇上万亩退耕还林地块了如指掌。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时,每一个示范点都派有干部蹲点,刘刚对每个施工环节都亲自把关,正是这种沉下去的扎实作风,是全镇1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没有一个烂尾工程,没有一个跨工程,没有抛下一个建不起房的贫困户,更没有一例上访。走进刘刚的办公室有一种居家的感觉,他的衣柜里塞满了一年四季穿的棉衣、毛衣、单衣,在他及镇长的带动下,其他干部也都把“家”安到了办公室,全镇机关没有一个走读干部。
雷厉风行、立说立办、工作起来不要命,是刘刚的显著特点。刘刚是个急性子,干工作不过夜。他经常利用晚上开会,腾出白天时间抓落实。凡是定下的事一抓到底、抓出结果、抓出质量,从不拖拉、不敷衍。年初确定的工作任务,他一一制定措施,明确完成时限,逐项落实到人‘亲自跟踪督查。镇村干部和群众说:“刘书记是个拼命三郎,工作起来不要命。”2008年在镇区街道拓宽改造中,拆迁工作阻力很大,为加快工程进度,刘刚忙里忙外累得病倒了,但他还是连续几天打着吊针召开协调会,带领群众深夜挨家逐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几个晚上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到办公室。生活无规律,不能按时吃饭,使刘刚患上严重的胃病,有时疼得在床上打滚,镇干部忙拉他到县城治疗,但病大紧一过,他又返回镇上投入工作。
熟悉刘刚的干部都知道,他敢于碰硬,敢于下茬,从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在多年的农村工作中,刘刚身上依然保持着善打硬仗,敢于攻坚的军人作风,下属说他是“狮子的吼声,黄牛的作风”,各项工作以身作则,强力推进,真正做到了高标准、快节奏、高效率。2005年,针对部分村财务混乱、石油征地款兑现不及时引起的群众上访问题,他带领镇干部全面清理了18个村的财务,先后对5名挪用征地款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纪律处分甚至撤职处理。这件事情,在全镇和全县震动很大,既教育了村镇干部,又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
“作为班长,我必须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刘刚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刘刚总是甘当标杆,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和感染别人。他对班子成员既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又让他们放手干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大力支持。在刘刚的影响带动下,班子成员之间形成了思想上合力、工作上分工、行动上合拍的良好作风。对待干部,刘刚做到了生活上关心,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他经常和干部谈心,了解干部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逢年过节他自己值班,让副职和其他干部回家休息。刘刚十分注重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锻炼培养干部,给他们压担子、教方法。他任杏河镇党委书记以来,先后向县委推荐使用干部23名。县上其他乡镇与机关的年轻干部认为杏河镇是干部干事成才的平台,争相要来这里工作。为了给干部职工创造高效方便的工作条件,使他们安心乡镇工作,在刘刚的提议下,镇上给每个副职配备了一台电脑、一辆摩托车、一架照相机;办好镇机关职工灶,迎来送往全在机关灶上吃,机关干部每顿饭只收一元钱;在镇机关院内安上健身器材、乒乓球台,搞好干部健身娱乐活动。去年他从延安参加培训回来,自己掏钱给班子成员每人买了一双布鞋。他说,“镇干部常年穿军用胶鞋下村捂脚,回到镇上穿舒服。”刘刚对下属到位的关心,让下属感到无比。他还召开班子成员家属廉政会,教育家属人人争做“廉内助”。2007年乡镇换届中,他的堂弟当时既是镇党委文书又是后备干部,但在党委上报填写意见中,在同等条件下他竭力优先推荐其他3名干部。刘刚对干部的关心、激励,凝聚了人心,这个团队成为群众认可的有活力、能干事、能干成事的最佳团队。
刘刚同志是党的宗旨的忠实践行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真实体现者,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范。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对党的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质,无怨无悔、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心系群众、一切为民的公仆本色,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面貌,权为民用、廉洁从政的高尚情操。通过调查了解,县、镇、村干部及群众对刘刚这个先进典型公认度高。大家一致认为,刘刚同志的先进事迹真实感人,典型生动,具有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学习、宣传刘刚同志,对于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重要讲话精神,促进我省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重塑形象,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西部强省、构建和谐陕西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篇:仇红刚同志先进事迹
仇红刚同志先进事迹
仇红刚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路线、政策,拥护改革开放,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模范执行学校行政的各项决议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上能勇挑重担,服从组织分配,任劳任怨,作风民主,以身作则,工作大胆,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具有正确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关心、爱护、尊重自己的同事和学生。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好评和认可。几年来,年终考核多次被评为优秀。
从教以来,他认真履行教师工作职责,严守教学常规,认真钻研大纲和课标,深入研究教材,努力学习和实践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不断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做到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热爱物理、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班主任工作中,他注重班干部的培养,致力于良好班风的建设,利用一切有效的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把教育融入学生的文体活动中。记得仇老师带09届毕业班的一件事情令我至今记忆犹新,他们班的学生大部分住校,每天晚上九点半要查宿舍,那天也不例外他去查宿舍,有一个女同学不在,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过去了还不见回来。他询问了所以同学,还是不知去向,突然有一个邻班的同学说下午听说哪位同学和她们班一女同学商量回家找东西去了,可能回家了吧。他听到这个消息二话没说,拿出电话打通了那位同学家的电话,经询问,没有回来。那天正好下着大雪,家长在那头也很着急,关键时候他询问有谁知道另外那名同学的家,这时有两名同学自告奋勇的说都知道,只见他选了一个年纪较大的,‘我们去同学家找找,穿暖点’简单的一句话却充满了对学生的关爱,他叫我陪他一块去,由于主管安全无法推卸,在加他的敬业精神我就答应了。漆黑的夜晚,我们一行三人打着手电冒这风雪,缓慢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远处还夹杂这狗的叫声,令人有些毛骨悚然,我都有点怕,只见他义无反顾的继续走着,我们也就紧跟其后。一路行走一路打问,十几里山路我们走了一个半小时。当我们到那位同学家时,她们已经入睡,等把门叫开后发现,两个学生挤在一张小床上,房间里很冷,家里大人都不在,看着让人心酸,只见仇老师拿出电话给那边焦急等待的家长打通了电话报了平安,把电话递给了那位同学‘给你爸妈说两句话吧,不要让家长担心’那位同学拿起电话的的瞬间哭了起来,在她和家长的交谈中了解到,两个学生回家后大人不在,加之天又晚了,不敢外出,也没吃饭就挤在一块和衣而睡。我当初的怨气被这心酸的场景打消了。
这时仇老师一边安慰学生一边叮咛她们,等一切安顿好后我们回到学校已经午夜一点多了。第二天他依然精神饱满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在仇老师身上这样的事情累不胜举。正是由于他这样多年的热情倾注和真心付出,使他在班主任工作中找到了乐趣,也获得了收成。所带班级课程在全县中考中名列前茅,受到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也曾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 “模范班主任” “教学能手” “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在工作中,他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学习专业知识,钻研教材,学习物理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论,以及新课程标准,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领会课改精神,树立教学新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求自己切实做到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学习好的教育理论、方法,弥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上课时务求每一课都上得生动、活泼、高效,力争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他真正做到了每一位学生都喜欢上他的每一节课。形成了自己的课堂 风格。几年下来,他任教的班级,学生成绩明显上升,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为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奠定基础。
在教研活动中,他能坚持积极参加校内外教科研活动和教学交流,不断吸取他人的宝贵经验,经常和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讨论教育教学问题,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以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为己任,依赖“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和其他教师一起研讨教法,学法,开拓出农村中学具有可行性,实效性的教研之路。几年来讲授的公开课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肯定,自制的教具《听话的小球》获陕西省基础教育成果奖自制教具类三等奖,榆林市基础教育成果奖自制教具类一等奖、《地震报警器》获榆林市基础教育成果奖自制教具类二等奖。撰写的论文《浅谈物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及艺术》被《教育教学研究论坛》刊用,《物理教学设计的弹性因素》在《陕西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上发表并交流,《教师课堂语言艺术》在《靖边教育》刊登。由于爱岗敬业被评为靖边县2011“教学能手” 榆林市第二届“好教师”等称号。
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敬业爱岗、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的高尚品德,和不断创新、刻苦钻研的精神,与做为一名出色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的高尚情怀,他还在不断、开拓、创新的探索者。
第五篇:杜晓刚同志先进事迹
杜晓刚同志先进事迹
——6位报告团成员从不同角度生动讲述他的感人事迹
对群众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
叙永县群工局原局长:王仕桂
对群众特别有爱心,始终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筅对群众特别有耐心,始终带着真情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疾苦筅对群众特别有责任心,始终坚持群众利益至上,有着大义担当的为民情怀
晓刚是我多年的同事。我在水尾镇当镇长,他是书记;我当县群工局局长,他是分管副县长。
他常说:“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的情就有多深。”
过去的水尾,全镇有60多名五保老人,散居在各村。有一次,晓刚到村走访,了解到安全村80多岁的五保老人王永清无人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经常饱一顿饿一顿,感到十分心酸,自责没有做好困难群众的工作。
为了让全镇五保老人能安享晚年,晓刚在办公会上提出修建敬老院,但个别领导不赞成:财政穷得叮当响,县上又没硬性要求,何必没事找事干?晓刚说:“如果我们的父母过这样的生活,我们怎么想?”一句话说得大家哑口无言。在他的努力下,一座占地5亩、投资150万元的敬老院建成,全镇五保老人实现了集中供养。搬进敬老院那天,王永清老人紧紧握住晓刚的手:“没有敬老院,我们可能一辈子住在山旮旯里,死了也没人晓得。”当晓刚因病去世的消息传到敬老院,王永清老泪纵横,哭着喊着,要看他最后一眼,送他最后一程。
在晓刚眼里,群众的事,都是大事。他办公室的门永远都是开着的,群众找他办事,总是笑脸相迎,端茶倒水。“不要慌,慢慢讲,我好给你做笔记”。这是他接待群众的第一句话。
“安全村不通公路,一定要去看看”,“王小强的儿子考上大学,学费还差2000元……”晓刚的“民情日记”记录了群众的点点滴滴。在水尾工作5年,他写了40多本笔记、100多万字,困难群众的事,没有他不知道的。
2010年4月,两河镇老沟头煤矿,拖欠近200名江苏籍民工工资,民工要到省进京上访。分管信访的晓刚副县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郑重承诺给他们协调解决。晓刚给工作组提出要求:“民工背井离乡不容易,我们要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拿到被拖欠的工资。”
由于业主极不配合,民工又认为政府可能会袒护企业,为避免事态扩大,晓刚与工作组的同志,一边劝导上访的民工,一边要求相关部门督促企业兑现工资,两天一夜没合过眼。当民工拿到工资,坐上政府组织的免费大巴,即将返乡时,大家连声道谢、热泪盈眶,而晓刚却累得站不稳了。
第一个爬上大尖山的爱民书记
叙永县水尾镇安全村村委会主任:高泽友
他说,大家一起努力,争取明年把路修到大山顶上去筅他说,群众的事没有小事,一定不能打马虎筅他说,不用谢我,这是我该做的
我们村坐落在水尾四大高山中的大尖山、牛心山和鸡罩山。大尖山四周都是悬崖绝壁,村民下山,全靠抓住祖辈们用錾子凿出来的“手扒窝”,踩着崖壁上冒出来的石头一点一点往下移。有村民因为突发急病得不到及时救治,死在了下山的滑竿上,加上摔下悬崖死亡的,不下10人。
当时,其他村都通了公路,唯独我们村一寸公路都没得,更不要说把满山满岭的竹木运出山去卖钱。2005年秋天,一些村民带着怨气找到杜书记,“你们政府究竟还管不管我们的死活,这条路到底要哪辈子才修得起?”了解到群众对修路的渴望,杜书记说:“老乡你们受苦了,我一定尽全力帮你们修通这条路。”
接下来一个月,杜书记白天上岩考察,晚上组织大家开会协调。2005年底,公路破土动工了,经过4个多月艰难的施工,安全村祖祖辈辈盼星星、盼月亮,做梦都想到的公路,终于修起了……通车那天,村民都争着向杜书记说感谢的话,连平时都不大出门的80多岁的老人也拄着拐杖、眼泪巴沙地拉着杜书记的手。杜书记却说,“不用谢我,这是我该做的,你们村的条件还很差,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争取再用一年时间,把路修到大山顶 上去。”
说话算话,2006年11月4日,他定好去勘察最难啃的硬骨头——大尖山公路线路。早上7点多,我们刚进山不久,就下起了大雨。山上滑得很,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滚下悬崖。他踩着脚下的乱石头,扒开比人还高的藤藤网网,艰难地往上爬。在一个叫雷打岩的悬崖,七八层楼高的崖壁上,根本连下脚的地方都找不到。最后,是山上的群众把粗麻绳甩下来,捆在杜书记腰上,连拉带扯,磕磕碰碰地才爬了上去。
下午4点多,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这个浑身湿透、满身是泥、第一个爬上大尖山的镇党委书记,出现在了他们面前。村里一个老人拉到我说:“这个就是你说的书记?你莫豁我的不是,哪有当官的像他这副农民样?”
在他的关心下,我们村2009年社社都通了公路。现在,大山里的竹笋、竹材、水果被大车小车拉出了山,单是竹子一项的收入,少的有两三万,多的有十多万,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援藏两年,他越来越像乡城人
叙永县旅游局局长:余胜久
初到藏区,他在宿舍为思乡的援藏干部做家乡菜筅一个多月,他跑遍了全县12个乡镇,学藏语、学骑马筅结对认亲中,他主动联系全县最偏远最贫困的普通村
杜晓刚是我们第一批到乡城援藏时的领导和战友。2010年5月,全省首批“千名干部援藏行动”拉开了帷幕。在得知县委推荐的一名县级干部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援藏时,晓刚主动请缨到藏区工作。他说:“援藏是省委的重大部署,是县委的重要任务,藏区条件艰苦,我在班子里比较年轻,就让我去吧。”当时,他的母亲身体不太好,儿子即将高考。
5月12日,我们37名泸州援藏干部向乡城进发。当汽车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雪山上来回盘旋时,高原反应向大家悄悄袭来,我们到达乡城后,不同程度出现了头晕、头痛、心慌、胸闷等症状,思乡的情绪也特别强烈,一些同志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晓刚也经常流鼻血,整晚整晚睡不好觉。作为泸州援藏工作组的副组长,他一方面激励大家要克服困难、坚持下来,另一方面,他想方设法地改善大家的生活条件,在宿舍里为大家做家乡菜,使我们远在千里之外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乡城位于甘孜州的最南端,紧邻云南和西藏,平均海拔3000多米,县城到乡镇的道路十分险峻。晓刚挂任乡城县委常委、副县长,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他就跑遍了全县的12个乡镇。一路下来,他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但笔记本上记得满满的。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与当地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学藏语、学骑马,习惯了喝酥油茶、吃糌粑……举手投足之间,晓刚已烙上了高原印记,面颊上透着“高原红”,与藏族同胞交谈后熟练地把右手向上摊开说“拖切拉,拖切拉!”(翻译成汉语就是:谢谢)。
为了推动乡城旅游发展,晓刚叫上我和其他同志一同前往水 洼乡考察七湖景区。汽车行驶到公路尽头时,海拔已上升到4200多米,到七湖还要步行两个多小时。我劝晓刚打道回府,但他摇了摇头,坚定地说:“我一定要到七湖看一看,不然怎么指导这里的旅游开发呢?”我们只好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艰难前行。因高寒缺氧,晓刚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但他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我们到达七湖后,看到圣洁的雪山、清澈见底的湖水,大家都欢呼雀跃,但晓刚却瘫坐在地上,很久才站起来。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带着病痛爬上山的。
棚户区改造,他是“拼命三郎”
叙永县东城改造指挥部干部:郭乡
没想到,一共用去30多支蜡烛,直到凌晨两点会议才结束筅没想到,他隐瞒的病情竟然这么严重,身患绝症还在硬撑筅没想到,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牵挂的仍然是东城改造
东城位于叙永县城乡接合部,是县城最大的棚户区,这里房屋破烂,设施陈旧,群众生活条件很差。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其实施棚户区改造。2012年,晓刚县长援藏回来后,担任这个项目的指挥长。
发现晓刚县长生病,是在一次指挥部会议上。当时,我负责会务工作,在为晓刚县长添加开水时,猛然发现他的茶杯里不是茶,而是浓浓的药汤。后来,在多个场合,我又发现,晓刚县长利用工作间隙,悄悄找来开水,将随身携带的中药烫热后喝。他 一直没有声张,一直带病坚持工作。
为了项目顺利推进,我们白天跑现场,晚上“斗情况”。记得有一次,又到例会召开时间,那时已是初冬时节,连续几个月超负荷工作,大家都很疲倦,正逢当晚又全城停电,我猜想:今晚该不会开会了吧?就在这时,晓刚县长给我打来电话:“小郭,你准备好蜡烛,通知大家按时开会。”晚上8点,会议在昏暗的烛光中照常进行。会上,晓刚县长咳嗽得厉害。那次会议一共用去了30多支蜡烛,直到凌晨两点会议才结束。
2013年9月,全市项目建设流动现场会在叙永召开。当时,植入他体内的胆管支架已过了更换时间,晓刚县长却一拖再拖,迟迟不去更换。县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打算让别的同志代替,但他执意亲自上阵。讲解时,尽管身体十分虚弱,但声音仍然字正腔圆、铿锵有力。讲解结束后,他整个人都累虚脱了,直接被送进了医院。自此,他再也没能回到他热爱的工作岗位……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晓刚县长牵挂的仍然是东城改造。2014年春节前夕,他打电话给我:“小郭,要过年了,我想了解一下东城项目的进展情况,你和绍林指挥长来我家中一趟……”当我们到达晓刚县长家中时,他还在医院输液。我们等了一个多小时,才看见他在妻子和儿子的搀扶下,喘着粗气,拖着沉缓的脚步进门。此时的晓刚县长,已做了15次手术!
他整个人都脱了形,身体瘦得皮包骨头,说话都很吃力。考虑到他身体虚弱,汇报时我们尽量简短,但他硬要深挖细问,仍 然不忘做笔记,尽管握笔已经很吃力,写字的手也抖得厉害,但他却打趣地说:“一段时间没写字,手都生了……”见我们难受,他还安慰我们说:“别担心,我的手术很成功,现在就是体虚,等养好了身体,我就回来跟你们一起工作。”
沿着爸爸的足迹踏实前行
杜晓刚之子:杜骋
爸爸不把爱挂在嘴边,用实际行动为家人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筅爸爸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哼过一声筅我要不断努力,沿着爸爸的足迹前行
爸爸9岁时,我爷爷就过世了,是奶奶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爸爸三姐弟拉扯大。爸爸工作后,无论有多忙,都要抽空给奶奶打电话、陪奶奶吃饭、逗奶奶开心,让辛苦几十年的奶奶有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爸爸深爱着妈妈,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爸爸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妈妈的生日,特地嘱咐我,在妈妈生日那天帮她买一个蛋糕,买一束她最喜欢的花,要悄悄地做,不能让妈妈知道。当妈妈接过爸爸的生日礼物,一边高兴,一边不停地抹眼泪。
在我小时候,家里还没有空调,我人小吹不得风扇,爸爸就手摇蒲扇为我送凉,一扇就是一两个小时。
爸爸不是一个把爱挂在嘴边的人,他用实际行动为家人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去年3月,爸爸的病还没确诊,医生劝他住院观察,多次警告他要重视治疗、千万拖不得。但他不顾医生的劝阻,依然是白天到单位上班,晚上到医院输液,硬是不肯耽误工作。
在重庆手术后回叙永,爸爸只休息了一个周末,就匆匆回到单位上班。妈妈和奶奶都劝他好好养病,一家老小还要靠你呀。但他总说叙永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作一点儿都延误不得。他经常熬更守夜地加班工作,连回家喝药的时间都没有,只好把中药带到办公室喝。
爸爸先后做过15次手术,全身插满各种管子,身上留下多处刀痕,手背上几乎找不到输液扎针的地方。他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哼过一声,没吃过一粒止疼药,还反过来安慰我们:“所有的苦难,我一个人承受了,你们以后就平安了。”
在爸爸去世前两个月,他还不忘给县委王波书记发短信,深表因自己病重增加了同事们工作的歉意。但是爸爸连发短信的力气都没有,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口述,由我代发的。
在爸爸做完手术后,我在想,为什么爸爸会如此忘我工作,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在整个胸腔化脓,胆管已完全堵塞的情况下还能工作?难道有什么东西比自己的健康还重要,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直到有一次我问他,爸爸说:“一个人要学会感恩,你爸从一个农村孩子走到今天,要感谢的太多,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这是最基本的。”
为了不给大家添麻烦,爸爸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反复叮嘱后 事一定要从简,绝不能收受礼金,也不要给组织上提任何要求。
一颗公仆心,一片群众情
泸州日报记者:谢蕤
重走他走过的路,无法想象他当时“飞渡”悬崖的情景筅再看他的办公室,喝中药忙工作的场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筅到援藏的乡城,透过泪眼感受外乡人对他的深情惦念
采访杜晓刚事迹,我原本以为只是一个寻常的工作任务。但谁知道,从水尾镇“抠”住悬崖上凿出的“手趴窝”,爬大尖山,到远赴千里之外的雪域高原,寻找一名援藏干部的生活点滴;从50多位受访者眼里看同一个人,到诸多泪光的包围中完成采访……所有难忘的集结,是这名党员干部带给我的震撼和敬仰。
采访第一站,我们去了叙永县水尾镇大尖山。言语不多的村民佘成良喃喃地反复说:“当年有多难,你们看了就知道了。”硬是带着我们重走当年杜晓刚勘测公路选址的路线。山路,杂草丛生,带刺的野草割得人发痛;裸岩,陡峭嶙峋,稍不注意就会掉下山崖。不时从树林里传来野生动物逃走的“梭梭”声,更让人心里发紧。佘成良指着20多米高、90度的峭壁对我说:“当年杜书记就是从这里爬上去的。”仰望着陡峭的崖壁,我真的无法想象杜晓刚当时“飞渡”悬崖的情景。
采访叙永县住建局局长钟溱的一个小时,钟溱不停地点烟、抽烟,他试图通过烟雾来平复无法平静的内心。他说他已经记不 清有多少次,和杜晓刚一起研究旧城改造工作到半夜;不知多少次,和杜晓刚一起冒着严寒酷暑叩开群众的门……说到激动处,钟溱的声音和拿烟的手都在不停地颤抖,我能感受到,他多么希望能在有限采访时间内,告诉我们他心中那个完整的杜县长。离开叙永前,我们推开了杜晓刚办公室的大门。办公室里有一个简易的小冰箱,里面放着一袋中药和几包无糖小饼干。直至我坐上离开的汽车,杜晓刚因错过饭点吃小饼干、喝中药忙工作的场景仍在我脑海无法散去。
到海拔近3000米的乡城县采访,高原反应除了爬坡上坎、快走快跑会呼吸急促外,还让人流鼻血、夜里难眠。一位援藏干部坦言:“这里的条件,人能留下来就已经很不容易,更不要说干事。”杜晓刚不但留下来了,而且干了很多群众期盼的事。乡城县城区小学学生赵雨洁,是杜晓刚“一帮一”的联系对象。一见到我,小雨洁如数家珍地给我讲杜叔叔给他买的文具、玩偶,她说杜叔叔经常来学校看望她,就像爸爸一样关心她。今年4月中旬,赵雨洁从姑姑口中得到杜叔叔逝世的消息,她把自己关在房间,用被子捂住头哭了很久很久。小雨洁小声地说:“我不敢哭大声了,姑姑听到了会来安慰我,那样姑姑会难过,我会更难过。”